国民经济的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9 09:22:58

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1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都没有被人们所接受与认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人们对体育的研究不断深入,体育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展现地更加鲜明。发展体育经济不仅能够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甚至对于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大众体育与职业体育的兴起与发展,体育产业已经被誉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因此,体育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体育经济的效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 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

体育经济的表现形式一般被分为两种。第一,直接提供体育产品与服务带来的经济效益被称为有形形式。第二,通过体育锻炼使得国民的身体素质,国民生活质量提高被称为无形形式,这也是社会效益的表现形式。但是任何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扩大市场、拉动体育经济或相关产业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就体育经济效益来说,它与体育在国民经济的表现形式极为类似,也被分为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两种。直接经济效益指的是通过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体育赛事获得门票收入、体育纪念品收入以及其他体育用品收入等较为直接从体育本身中获得的经济收益。而间接的经济效益则指体育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不同文化交流,提高国家知名度与国家旅游酒店行业发展等一系列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很大程度上来说,体育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我国的经济发展看来,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社会经济水平都有了很大地提升,这成为了我国申办北京奥运的基础。而在成功举办奥运会后我国的知名度,经济发展水平等也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就我国目前的体育经济发展看来,我国体育产业创造的经济产值与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体育产业创造价值所占GDP来看,我国仅为0.6%,而美国却高达5%。而我国体育产业创造经济产值较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首先,我国体育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下,这是因为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次,体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利用率较低,相关产业尚未有效配合,体育市场没有获得良好的发育。在新的时期,要使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获得提升,发挥体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就业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如扩大政府部门在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投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体育市场管理机制,使促使体育的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三、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很大程度上来说,体育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提升,还未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市场条件,因此,体育经济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体育经济与 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不仅是体育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更是体育经济的一种常态。在计划经济时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往往取决于国家的统一部署安排,不管是从资金的来源和体育的总发展方向都由国家进行统一调控,体育经济高度集中,这时期的体育经济更多被认为是福利性事业。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转变了传统体育产业的地位以及人们对体育的看法,体育不仅具有公益性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商业性。

体育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时期更加多元化,不仅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国家对体育在经济与政策方面给予的扶持,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如今,体育产业已经被认为是我国的“朝阳产业”。这是因为体育产业更具备持久发展的潜力,在经济较为低迷的时期,通过举办奥运会等体育赛事能够对国内的旅游业,酒店服务业,商业等多个相关产业起着良好的拉动作用,使得国家尽快的摆脱发展的颓势。而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对于吸纳劳动力,提高全国就业水平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体育业与很多其他产业联系较为紧密,对其他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这些相关产业不仅包含了制造业、服装业、信息业、交通运输业,甚至包含了金融业、广告业等多方面的内容,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国民生产总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总的来看,体育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发展,它还将展现更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我国应该提高对体育产业的关注与扶持。

四、发展体育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体育已经能够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就业,扩大社会需求的同时,还能刺激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应该积极发展体育经济并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到达一个新高度。通过奥运会的举办我国就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经验,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举办前,韩国的国际形象十分微弱,战争产生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举办奥运会后,韩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样影响深远,政府在申办前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北京的交通、能源基建、城市环境、体育馆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造,促进了我国就业率的提升,且在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法同时,大量游客和参赛队伍的涌入也使得北京的国际知名度,旅游业,酒店业等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与提升。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体育的发展壮大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要使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流,就要调整利益关系,同时加强对公共体育事业的管理。

结束语: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国,有着较高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在新的时期,要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需要紧紧抓住体育产业这一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通过政策,经济相关的扶持,发挥体育在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作用。体育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晶.论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9.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2

2003年到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从10.73万亿元增长到39.25万亿元,实现净利润从3262.3亿元增长到1.94万亿元,上缴税金从8361.6亿元增长到3.45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了17.6%、25.2%和19.4%。1994年我国国有企业500强全年销售收入总和还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而在2012年我国已有54家国企进入世界500强。特别是中央企业表现更为突出,这期间央企总数由196家减少为117家,但资产总额却从7.13万亿增加到28万亿。同时,国有企业还在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走出去”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走在了前头。

目前看,国有企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三个较大差距”: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国有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完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但到目前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仍不合理、经营机制也不灵活。同时,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矛盾突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亟待完善。二是转变国有企业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国有企业发展方式粗放,重速度轻效益现象比较突出,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布局结构也不合理,传统产业改造进展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低。三是提高国有企业竞争能力与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诸多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更新换代较慢,“走出去”水平较低,远不适应国际激烈竞争需要。

二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现在已是铺天盖地、顶天立地了。数字显示,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表明民营企业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总数达到1.04亿,民营企业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工商系统共登记私营企业967.68万户,注册资本(金)25.79万亿元;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约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为70%。除了继续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保持优势外,民营企业正加速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是支撑我国县域经济的主体,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主体还停留在低层次产业和产业链低端,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的产能主要集中在民营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民营经济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所谓“玻璃门”“弹簧门”等仍阻碍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普遍面临一个发展的‘天花板’。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对民营企业的不认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民营企业将长期缺乏上升动力,做大做强非常困难。”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说。

三 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主要是三股力量支撑的。一是国有企业。二是民营企业。三是外资企业。据统计,2001年到2011年这10年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分别为16.7% 、31.2% 和20.1%,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增幅低了14.5个百分点,比外资企业增幅低了3.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不是“国进民退”,而是三者都进,并且民进最快、外进居中、国进居后。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中小企业,对社会需求、对市场机遇最敏感。而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国有大企业在企业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国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可以有机互补。大企业可以把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小企业去,中小企业把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市场对科技创新需求的紧迫感传递给国有大企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谋创新发展的状态。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二者唇齿相依。国有经济发展壮大了,就能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民营经济获得健康发展,会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平等的竞争氛围,促使国有经济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发展活力。总之,只有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打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魔咒,早日实现赶超战略。

中国要实现经济赶超,必须推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经济赶超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为此,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出新的产品和现代服务。国有企业具有人才和资金的优势,应该成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主体,在引领技术进步中实现发展,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它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生力军,今后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民营企业的很多产品仍处于低端行业,但生产低端产品并不意味着企业在竞争中就缺乏优势。实际上,这些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只要企业能够在精细化上做文章,在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以及品牌推广上下功夫,同样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见,单纯地依靠任何一种所有制,都会阻滞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成就了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奇迹,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

四 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共生共赢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3

国际上曾经同时存在过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个是产生于前苏联、东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一个是产生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国民账户体系,简称SNA。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实际上是从前者向后者过渡的历史。具体说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MPS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阶段,MPS体系与SNA体系并存阶段,在SNA体系下的发展阶段。

1、三个发展阶段

(1)MPS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阶段

1952年,刚刚成立的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工农业总产值调查,从此开始了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核算。后来,又从工农业总产值核算扩大到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核算,即社会总产值核算。从195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在学习前苏联国民收入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国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这些核算为当时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1956年,国家统计局派团对前苏联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随后在中国全面推行MPS体系。先后编制了社会产品生产、积累和消费平衡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生产、分配、再分配平衡表,劳动力资源和分配平衡表等MPS体系中的一系列重要表式。不幸的是,正当这些平衡表的编制工作刚刚起步的时候,恰逢时期的“反教条主义”,这些平衡表的编制工作受到了批判,并以过分繁琐为由停止了多数平衡表的编制,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遭受了第一次大挫折。“”期间,统计机构被撤销,统计工作人员被下放,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完全陷人停顿状态,遭受了第二次大挫折。“”之后,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陆续恢复和发展。首先‘陕复了MPS体系的国民收入核算,随后又编制出两张MPS体系的全国投入产出表,即1981年投人产出表和1983年投入产出表。这些核算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MPS体系与SNA体系并存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继续沿着MPS的方向恢复和发展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继续开展MPS核算的同时,逐步研究和开展SNA核算。1985年,开始SNA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1987年,开始编制SNA体系的投入产出表;1992年,开始编制SNA体系的资金流量表。与此同时,从1984年起,国务院成立了专门机构,组织领导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设计工作。在这一机构的领导下,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在总结中国当时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该方案采纳了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保留了MPS体系的部分内容,是一个MPS与SNA的混合性体系。1992年1月,国务院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了论证,通过了这一方案。同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分步实施这一体系。

(3)在SNA体系下的发展阶段

从1993年起,以取消MPS的国民收入核算为标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已经从MPS体系和SNA体系并存阶段,进入了SNA体系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开始编制SNA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并且对整个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从1999年开始,在总结1992年以来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入研究最新国际标准――1993年SNA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该体系取消了MPS的核算内容,清理了基本概念,调整了基本框架,与1993年SNA相衔接,是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规范性文本。

2、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下面具体介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1)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是MPS的国民收入。这个指标反映了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的生产活动成果。1954年,国家统计局开始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期间中断,1973年重新恢复。1983年11月,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财政部、统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国民收入计划统计工作的报告》,此后,逐步加强了中国国民收入核算工作。

改革开放以后,非物质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事业等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协调三次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国家统计局从80年代初开始研究SNA的核心指标国内生产总值(CrossDomesticProduct,GDP)。198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并要求在做好国民收入统计的同时,抓紧建立GDP和第三产业统计。同年,中国建立了GDP核算制度。但是,当时,中国仍以MPS的国民收入指标为主,以GDP为辅。上世纪90年代初,特别是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对GDP这一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经济指标更加重视。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统计局不断加强GDP核算,使之得到不断发展:一是提升了它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地位,使之由附属指标逐步上升为主要指标,1993年以取消国民收入指标为标志,GDP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二是扩大了核算领域,由最初只进行GDP生产核算,扩大到GDP使用核算,即支出法GDP核算。三是修正了计算方法,将以国民收入核算为基础,进行调整和补充的间接计算方法,修正为直接利用原始资料itSg的方法。四是在总结年度核算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季度GDP核算,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了解近期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需要。五是根据1994年颁布的国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GDP生产核算的产业部门分类进行了调整和细化,特别是对服务业的产业部门分类进行了调整和细化。目前正在根据2002年颁布的国民

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GDP生产核算的产业部门分类做进一步调整和细化;根据农村和城市住户调查资料,试行对居民消费支出项目进行细化。六是以国民收入和其他有关历史资料为基础,推算出1952--1984年GDP历史资料,根据首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资料对1978年至1993年的GDP历史数据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并出版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一书,2004年又出版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一套可比的GDP历史资料。七是利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取代传统方法计算工农业不变价增加值。八是规范了GDP的计算和数据程序,把年度和季度GDP核算规范为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规定在开展经济领域普查时,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规定在GDP数据时,相关重要数据,必要时公布计算方法。九是制定了《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拓宽了经济普查年度GDP的核算范围(把与法人单位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活动单位的活动,居民住户出租的住房服务,保姆提供的家庭服务,家教服务包括在GDP的核算范围之中),细化和调整了经济普查年度GDP的产业部门分类(由常规年度的26个产业部门细化为94个产业部门),规范和调整经济普查年度GDP的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十是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计算了国家和省一级的2004年度GDP数据。十一是为了保持GDP数据的历史可比性,利用经济普查资料,对1993--2003年GDP数据进行了修订。十二是为了保持今后年度的GDP数据与经济普查年度的GDP数据之间的可比性,正在制订非普查时期的GDP核算方案。

(2)投入产出核算

上世纪70年代,中国有关部门编制了第一张投入产出表――1974年实物型投入产出表。80年代初,适应改革开放初期宏观经济计划和管理的需要,国家统计局同有关部门合作开始编制MPS体系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先后编制出1981年和1983年全国投入产出表。80年代中期,适应改革开放以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和制定第三产业发展政策的需要,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SNA体系的投入产出表。198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的通知》。通知要求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表。从此,中国建立了定期编制SNA体系的投入产出表的制度,即逢二、逢七年度,开展大规模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基本表,逢零逢五年度,通过小规模调查和对基本系数表进行调整,编制投入产出简表。90年代初以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不断改进投入产出调查方法和编表方法。到目前为止,已经编制出1987、1990、1992、1995、1997和2000年6张SNA体系全国投入产出表,正在编制2002全国投入产出基本表。

(3)资金流量核算(机构部门账户)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计委开始研究资金流量核算,设计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表式。1992年3月,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计委联合印发了《关于编制资金流量表的通知》,从此,开始了中国资金流量核算工作。90年代,国家统计局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对1993年SNA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资金流量表的基本指标设置和编表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形成了比较规范的表式和编制方法。到目前为止,已经编制出1992--2002年11张资金流量表,正在编制2003年资金流量表。

(4)国际收支核算

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1981年,为了履行成员国提供国际收支核算资料的义务和适应中国对外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四版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中国的国际收支核算制度,按年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后来,这项工作转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上世纪90年代,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修订了中国国际收支核算的基本表式,改进了有关资料来源和编制方法,并在编制年度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础上开始编制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年度国际投资头寸表。

(5)资产负债核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资产负债核算,90年代中后期开始编制资产负债表。到目前为止,已经编制出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和2002年6张资产负债表,正在编制2003年资产负债表。与此同时,在研究资产负债核算理论和方法,总结编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对资产负债表的指标设置、资料来源和编制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例如,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到2000年,在人口比1980年增加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中共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比2000年GDP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10年比2000年人均GDP翻一番的的战略目标,都是建立在GDP核算基础上的。中国政府在“九五”计划、“十ifil"计划纲要中提出的国民经济增长目标以及历年年度计划中提出的国民经济增长目标也都是建立在GDP核算基础上的。1998年之后中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金融政策,也与中国GDP核算反映出来的经济增长率下滑,最终需求不足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再如,投人产出核算资料在研究产业结构、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最终需求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资金流量核算资料为研究中国收入分配、储蓄、投资和金融交易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核算资料为分析对外经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服务业核算问题

如前所述,受传统的重视物质产品生产,忽视服务产品生产的观念的影响,中国服务业统计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中国于1993--1995年开展了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被严重低估。1995年,国家统计局利用普查资料对1978--199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历史数据进行了系统调整,上调幅度最大的年度是1992年和199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上调了33.1%和32%,分别占GDP的9.3%和10%。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之后,中国曾建立过服务业统计年报制度,但由于该制度存在较大漏洞,在1998年机构改革时取消了。主要是由于资料来源存在较大缺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依然偏低,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远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明显低于印度、越南、蒙古、孟加拉等低收人国家的水平。服务业增加值核算的资料来源缺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服务业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没有建立经常性的统计调查制度,特别是私营和个体经营单位从事的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其经常性的资料来源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二是有关管理部门的服务业统计一般仅限于本系统,范围过窄,而且重实物量统计,轻价值量统计,满足不了GDP核算的需要。另外,由于人手严重不足,有些已有的部门统计资料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对第二、第三产业经济活动进行了普查,国家统计局利用普查资料,对2004年GDP数据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数据比原数据增加了23万亿元,其中2.13万亿元属于服务业,充分揭示了常规业统计的缺陷。为了完善常规业统计,国家统计局正在建立和完善服务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抽样调查制度,并且正在与有关部门合作,完善部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

2、不变价核算问题

不变价核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存在缺口。中国目前没有编制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大部分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计算采用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对应的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但是,有些服务,如计算机服务、会计师服务、广告服务,其服务对象往往不是居民住户,因此这些服务业不变价增力n值计算实际上没有对应的消费价格指数。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有关价格指数来替代,这不能不影响到不变价增加值计算的准确性。二是缺乏服务贸易价格指数。中国目前还没有编制服务贸易价格指数,服务进出口的不变价计算只能参考货物贸易价格指数和国内外相关的服务价格指数,这也不能不影响到服务进出口不变价数据的准确性。

3、季度GDP核算问题

季度GDP核算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累积的生产核算问题,二是没有建立季度支出法GDP核算的问题。

中国的季度GDP核算是累计的GDP生产核算,它描述的是第1季度至当季度的国民经济生产情况。而分季度GDP生产核算描述每一个季度当季的国民经济生产情况,与累计的GDP生产核算相比,更能反映近期的国民经济生产发展趋势,及时地为短期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中国采用累计的季度核算的根源在于专业和部门统计尚不能提供分季度核算GDP所需要的一些重要的基础资料,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不能提供分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资料。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正式建立季度支出法GDP核算。季度支出法GDP核算提供季度最终需求信息,这些信息同季度GDP生产核算提供的供给信息一样是短期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4、基础统计数据之间的不衔接问题

基础数据之间的不衔接表现为专业统计与专业统计数据之间的不衔接和专业统计与部门统计数据之间的不衔接两个大的方面。这种数据之间的不衔接给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平衡,特别是给GDP生产和使用数据之间的平衡造成很大的困难,也成为国内外经济学家批评和质疑中国官方统计数据的重要依据。比较突出的方面有:(1)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与使用方面的统计数据不衔接,比如,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数据有时偏高,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原材料的钢材和水泥生产统计数据有时偏低;(2)消费方面的统计数据不衔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统计数据一般偏高,住户调查中的商品性消费一般偏低;(3)收入分配与储蓄存款数据不衔接,与居民储蓄存款数据相比,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人数据往往偏低。

5、地区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的差距问题

中国GDP核算采取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方法制度,国家和地区分级核算的方法,即国家统计局计算全国GDP,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计算本地区GDP。由于多种原因,地区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始终存在差异。1992年以来,地区汇总经济增长速度数据始终高于国家数据;1996年以来,地区汇总的经济总量数据始终高于国家数据。为提高地区数据质量,缩小地区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的差距,国家统计局从1999年开始对地区GDP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和联审。这种措施在规范地区GDP核算方法以及控制地区GDP汇总经济增长速度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的差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数据看,地区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的差距呈扩大的趋势。

由于采取分级核算的方法,地区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差距太大,就不能光从统计误差的角度来解释。我们认为,中国GDP地区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一是某些地区盲目追求高速度和相互攀比;二是统计制度方面存在漏洞,特别是服务业统计制度存在较大缺口,国家统计局难以控制相应统计数据的质量;三是专业统计的地区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地区GDP数据质量评估无法消除这种差距。

国家统计局在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计算国家和省一级2004年GDP数据时,地区GDP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6、资源环境核算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资源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社会各界对开展资源环境核算工作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中国的资源环境核算工作才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资源环境核算是一个新的领域,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正在探索过程之中。所以,在中国开展这项工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目前,有关人士极力建议国家统计局开展绿色GDP核算。绿色GDP是资源环境核算中最重要的价值量指标,从理论上讲,它比GDP具有明显的优点,可以弥补GDP难以反映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方面的缺陷。因此,这些人士的愿望是好的,但是,他们往往对绿色GDP核算的难度缺乏足够的认识。绿色GDP核算首先要有良好的GDP核算基础,其次要有良好的资源环境实物量核算基础,再次要有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估价基础。在上述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开展绿色GDP核算,相应的数据,其负面影响肯定远大于正面影响,国际社会肯定会提出更多的质疑,指责中国国家统计局缺乏严肃、认真和科学的态度。事实上,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官方统计机构针对全部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计算出绿色GDP数据。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7、未被观测经济核算问题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未被观测经济(Non-oberservedEconomy)包括非法生产、地下生产、非正规部门生产等生产活动,这些生产活动容易被统计所遗漏。根据该组织提供的信息,这些被遗漏的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澳大利亚达到

3%左右,意大利达到16%左右,俄罗斯达到25%左右。中国尚未就未被观测经济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但未被观测经济在中国的某些服务领域肯定是存在的。比如,某些地方的学校不经允许向学生收取费用,某些医护工作者私下收受患者的红包,某些地方的饭店、歌舞厅、美容美发厅的非法或违规活动收入,等等。

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诸多方面问题,改进和完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提高数据质量,使之更加准确、科学、全面地反映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特提出以下若干措施和建议:

1、建立起服务业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的经常性抽样调查制度

为了解决年度和季度GDP核算所需要的服务业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的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需要就服务业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尽快建立起经常性的抽样调查制度。

2、帮助和督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部门统计制度和数据报送制度

为了解决年度和季度GDP核算所需要的有关管理部门服务业统计资料来源问题,国家统计局需要帮助和督促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和完善部门统计和数据报送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部门的价值量统计和数据报送制度。

3、建立和完善有关价格指数

国家统计局要逐步编制某些服务业,如计算机服务、广告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的生产者价格指数;逐步编制服务贸易价格指数,以满足不变价GDP核算对相应价格指数的需求。

4、建立分季度GDP核算的专业统计数据基础

要建立起分季度GDP生产和使用核算,必须有专业分季度统计制度的支持。特别是要建立起分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

5、加强基础统计数据之间的相互协调

针对基础统计数据之间存在的各种不协调的问题,国家统计局要建立数据协调机制,在经济形势分析之前或结合经济形势分析,对专业和部门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协调,避免出去的数据彼此之间存在矛盾,造成不良影响。

6、改革地区GDP的核算模式,采取地区GDP下算一级的制度

国家统计局直接计算省一级的地区GDP,省一级统计局直接计算地市一级的GDP,减少地区GDP数据人为因素的干扰。

7、做好GDP历史数据的修订工作

目前国家统计局已经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计算出了2004年的国家和省一级的GDP数据。由于资料来源、核算范围和核算方法发生了变化,相应的数据与利用常规资料计算的同一年度的GDP数据相比,必然出现差距。为了保持普查年度的GDP数据与以往年度的GDP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需要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为了提高GDP历史数据修订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经济普查年度GDP数据与以往年度GDP数据之间的衔接,实现地区与国家、地区与地区GDP历史数据的可比性,提高GDP历史数据修订的透明度,便于GDP历史数据的用户理解、监督和正确地使用数据,国家统计局正在制定GDP历史数据修订方案,确定GDP历史数据的修订时期、修订范围、产业部门分类、资料来源和方法。GDP历史数据修订方案确定下来之后,将对国家和地区、年度和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系统修订,并公开出版经过修订的GDP历史数据。

8、制定常规年度的季度和年度GDP核算方案

为了提高常规年度的季度和年度GDP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证与经济普查年度的GDP计算方法相衔接,实现常规年度的季度和年度GDP数据与经济普查年度的季度和年度GDP数据之间的衔接,实现地区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常规年度的季度和年度GDP数据的可比性,提高常规年度的季度和年度GDP核算的透明度,需要制定常规年度的季度和年度GDP核算方案,确定常规年度的季度和年度GDP的核算范围、产业部门分类,规范常规年度的季度和年度GDP的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9、加强资源环境核算的研究工作

鉴于资源环境核算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其难度又非常大,必须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及早开展正式的核算工作,为研究和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4

为什么我国的工农业生产能够以这样高的速度向前跃进呢?首先由于:我国有六亿五千万人口,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我国的工人,特别是农民的劳动生产率还很低,通过技术革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可能性还很大。如果把我国庞大的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并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下,迅速提高我国工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迎头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在多少年内,争取工农业生产以不平常的速度向前跃进。其次由于:我国在解放后八年内基本上完成了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为国家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的基础。特别是我国的农业,在这八年内完成了和农业的合作化,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大解放。在这样的基础上,党中央及时地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样就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空前高潮,出现了工农业生产的空前的。在解放后的新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是完全符合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必要的保证。

1958年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发展,曾使一部分同志因而忽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人们可以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愿望为所欲为。应该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不受客观规律约束。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但是,如果我们的主观愿望违反了客观规律,超过了客观条件可能的限度,我们的主观愿望就一定不能实现。虽然我们有着庞大的劳动力,但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物贸技术条件来装备我们的劳动者,主要依靠手工劳动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前进的速度总是要受一定的限制的。而要用先进的物质技术条件来装备我国的几亿劳动人民,就必须有强大的重工业,而重工业的建设又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党中央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还需要化十五年、二十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因此,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增长虽然有可能达到不平常的高速度,但这速度也不是毫无限制,要多高就多高。如果我们的计划超过了客观的可能性,就不但不可能因此而提高工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相反,还有可能使前进的速度降低。

党中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一个完整的口号,不能把它分割开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又多又快,还要又好又省。只重视多快,而不重视好省的现象,无疑地对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利的。在中,有一些同志单纯地追求多和快,妄想超越客观情况所许可的条件去计划自己的行动,因而就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产品的成本;在农业中也个别地出现了不惜工本去追求高产的现象,这是必须纠正的。要知道产品的质量不好,就降低了产品的使用价值;产品的成本过高,就浪费了社会财富。如果这样,我们就消耗了很多人力物力,而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决不可能采取这样的方法,来达到多和快的目的。我们提倡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就是要用最少的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来创造最多的物质财富(使用价值),从而保证国民经济能够高速度地发展。

在生产的高速度发展中,还应当特别注意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是相互依存,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为着加速国家的工业化,加速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我们就有必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此同时,还必须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运输业等,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地发展。在任何时期,我们的建设都要有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但是,重点也不能过份突出,不能脱离其他部门孤立地前进,否则重点本身也将因为其它条件配合不上,而不得不放慢自己前进的速度。因此,在我们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时候,必须注意各方面的综合平衡。从客观情况来看,国民经济的平衡总是通过不平衡来实现的。但是我们的主观努力,还是应当尽可能地争取平衡,并在发现不平衡的时候迅速进行调整,决不能听凭不平衡的现象继续发展。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民族地区应尽快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战略,使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经济不断的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形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货物,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诸如科学技术,人才教育,文化都会受到很深的影响。

从科学技术上来看,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其存在的差距很大。全球化带来了科学技术,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发展机会。但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可全部照搬西部的发展模式。因此,民族地区应立足于当地,创建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在不需大量资金的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如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产业。只要从此方面解决这一问题,再加上好好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科学技术,民族地区的发展会在短时间内赶上并超过东部地区的发展。

从人才教育方面来说,全球化给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在当今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人才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地区带来了机遇,新的观念也随着全球化进入了民族地区,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民族地区只有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接受新观念,重视人才教育,那么,才会在一些领域有所突破。

从文化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地区在改变观念,制度完善等方面都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文化因素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新观念应结合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心理等因素,而且也应当重视民族地区文化所特有的价值观,道德观。在民族经济的发展中,民族文化功不可没,但民族文化的发展既要有全球化的带动,又要保持其民族特性。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西部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事实上,西部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经济全球化并非都是福音。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我国面对的是全球化下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竞争。尤其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必须站在新的发展战略上,解放思想,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使之融入全球化的体系之中,抓住全球化的机遇来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当今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竞争的日益激烈,民族地区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发展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民族地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水平总体不高,这进一步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就要立足于本地,引进更多的人才,或者将本地人才输送出去接受培养,最后回到本地区做贡献。并且,民族地区要重视基础教育,多为劳动者提供学习的机会,逐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地区应立足于本地实际发展特色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民族地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民族地区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抓住机遇,立足于本地的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产业。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稀有金属储量都位于世界前列,可以利用其资源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冶金业。民族地区仍有许多优越的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如西藏,内蒙古的畜牧业。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十分丰富,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这些可发展为特色旅游产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旅游,这可带动该地的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应尽可能立足于本地区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并使这些产业成为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投资不足是阻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障碍。一方面,民族地区要加大投资力度,并且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要改善投资环境,利用政策争取国家资金,防止重复建设,加强重点产业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利用外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国民族地区所吸引的外资比重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

加速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地区应着力于制度创新,要进一步加快市场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强政府的宏观调空,改善生活服务环境。我国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于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发展,其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受到了制度创新所带来的利益。民族地区要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地区应致力于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

经济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亦然。民族地区只有立足于现实,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快制度创新,改善投资环境,使民族地区的人才,科技,教育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全面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黄健英,萨如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6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历代政治家思想家理想的治国目标,那就是“民富国强”。这种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苦苦追求,在经济思想领域体现为丰富多彩、众说纷纭的富国思想和富民思想。

一、中国古代富国富民思想的演变

(一)富国思想的演变

“富国”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富国”是指增加整个国家的财富,而狭义的“富国”是指“富国库”,保证国家机器及统治集团有充足的财政收入,即“富君或富上”。

墨子首先提出富国思想,指出:“今者王公大人之为政于国家者毕业论文怎么写,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则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墨子?尚贤上》)战国争雄时期,法家讨论富国问题最多,以商鞅为代表的秦晋法家认为:“治国者,其抟(专)力也,以富国强兵也。”(《商君书?壹言》)“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事淫之民,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民力可抟也。”(《商君书?农战》)“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毕业论文怎么写,国富者强。”(《商君书?农战》),希望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期刊网。

西汉时期,富国思想进一步发展,被更多地在狭义范围内使用,这突出地反映在桑弘羊的富国思想上。他修正和发展了先秦的富国思想,提出了“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盐铁论?力耕》)的否定农业是唯一富国之道的新观点,把商业看成致富的真正本源,并在富国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西汉之后持富国主张的历代朝野人士主要是从财政角度对富国进行谈论的,如北宋李觏,他认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是故贤圣之君,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焉。”(《李觏集?富国策》)再如王安石认为“以义理财”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临川先生文集?与马运判书》)从上可见,富国思想既有其正确的理论内涵毕业论文怎么写,又有其历史原因所导致的现实扭曲性,也就是说,虽然不少古代思想家已认识到富国必须以富民为基础,但财政搜刮的结果每每使富国成为富民的对立物。[1]

(二)富民思想的演变

“富民”的含义也有广狭之分。广义的“富民”是指使百姓普遍富裕,也称为“富下”,而狭义的“富民”则是指增加个人或私家财富,即“富家”。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富民”一般是广义的“富民”。

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特别重视富民的重要性。孔子的学生端木赐问孔子如何为政治国,他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论语?颜回》)从孔子的回答中,他将“足食”放于为政治国的三大基本纲领之首,而“足食”的本质就是富民。后又提出了“先富而后教”的治国思想,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富民的重视。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孟子认为:“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通过“富民”才能“养君子”。

法家的另一大系统东国法家与秦晋法家截然相反毕业论文怎么写,强调富民的重要性。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定的东国法家著作《管子》一书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期刊网。……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荀子。荀子总结和批判了前人的富国富民思想,融儒家和法家在富国富民问题上的积极主张为一体,提出了颇具特色的“富国”主张。他对“富国”下的定义是“兼足天下”或“上下俱富”,即同时包括“足君”或“上富”,又包括“足民”或“下富”。[2]但又说:“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篇》),从中可以看出,荀子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富民倾向。

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陆贾面对汉初经济凋敝的情况毕业论文怎么写,主张“损上而归之于下”(《新语?辨惑》),认为先民富才能国富。另一代表人物淮南王刘安提出“安民足用”论,反复论述民富对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性,指出:“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淮南子?诠言训》)“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淮南子?主术训》)贾谊提出“富安天下”的口号,认为欲安民必先富民,“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集?论积贮疏》)东汉王符认为治国应“以富民为本”(《潜夫论?务本》)。

西晋傅玄指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饥寒切身而不行非者,寡矣”(《傅子?安民》)。明初方孝孺也认为:“天下何患乎无财毕业论文怎么写,能养民而富安之,不求富国而国自富矣”(《逊志斋集?送陈达庄序》)。清代著名思想家唐甄继承了中国古代“仓廪实而知礼节”,“民富而后国治”的思想,指出:“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潜书?存言》)。

二、中国古代富国富民思想的分析

(一)富国思想的分析

富国思想的利益主体是指求富对象,也就是为谁求富、使谁致富。中国传统的富国思想中“国”分为两种:一个是指整个国家,另一个是指国家政权及统治集团。在先秦时期,诸子几乎都是主张使整个国家富起来的。但到了西汉时期,桑弘羊等人在“使国家政权及统治集团富起来”层面上提出富国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实施。在此后相当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内,这一层面的富国思想占据着支配地位期刊网。

思想是抽象的,需要通过不同的实现途径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有效的,富国思想也不列外。为了证明自己的富国思想是正确的,富国思想主张者提出了各自的政策主张和实施途径,这些政策主张和实施途径也是富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怎么写,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1、生财节用。墨子提出“其生财密,其用之节”(《墨子?七患》)的富国公式以及“强从事”的富国办法。明代最有作为的首辅张居正提出“治国之道,节用为先”(《张太岳集?请停止内工疏》)的论断。

2、发展农业。商君学派认为农业是财富生产的源泉,“农则易勤,勤则富”(《商君书?壹言篇》),而富国只有发展农业生产一途,“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商君书?农战》)韩非指出:“富国以农,距敌恃率”(《韩非子?五蠹》)。

3、发展工商业。桑弘羊认为:“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盐铁论?力耕》),主张以“末”或以商富国,办法有二:一是进行对外贸易,赚取外国财富;二是国家政权直接经营商业,获得商业利润。北宋庆历新政的主持者范仲淹将山海之货看作富国的两大源泉之一,在他的诗中指出:“尝闻商者云,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毕业论文怎么写,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周官有常籍,岂云逐末人。”(《四民诗?商》)他的支持者欧阳修同样也把工商业同农业一样看成富国的源泉。

4、增加人口。墨子提出的另一个富国办法就是增殖人口,消除各种“寡人之道”。由于当时秦国人地比例失调,再加上农战的需要,商君学派提出了“徕民”主张,并控制人口内在比例。

5、轻重之术。张方平提出“以轻重之术致国用”论,将国家看作经营性组织,认为财政收入不足的原因在于政府不懂轻重之术,导致社会经济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利源不同。

6、无为期刊网。司马迁以道家的无为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提出“善因”论,反对封建政权干预和控制国民经济。

(二)富民思想的分析

像富国思想中的“国”一样,中国传统的富民思想中的“民”也有歧义,虽然指人民,但“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毕业论文怎么写,有着不同的摘要组成部分,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1、强本节用。东国法家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富民的基础,指出“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管子?牧民》)荀子在他具有富民倾向的富国论中指出富国的途径是强本节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本”这个概念原先是专指农业,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进步思想家如清朝的黄宗羲认为农工商都是本,都要积极发展。

2、轻徭薄赋。东国法家同时还认为轻徭薄赋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陆贾“损上而归之于下”的主张,也就是轻徭薄赋。刘安认为要做到“安民足用”,除了重农外,统治者还要崇俭和轻徭薄赋。

3、无为。唐甄将听民自利看作富民的根本途径,“圣人无生财之术,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以扰之,而财不可胜用矣。”(《富民》)

4、保护私人财产。孟子提出“恒产恒心”论,认为人有了自己的固定私人财产,就有进行生产致富的恒心。清朝的王夫之也提出与孟子“恒产恒心”论基本思想相同的“恒畴”论。

三、富国思想和富民思想的内在联系

从富国思想的演变和富国思想的分析中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看出富国思想由“富整个国家”思想逐渐转变为“富统治阶级”思想,也就是由国本位转变为官本位。而富民思想的内涵也在历史长河中发生变化,由“富百姓”思想转变为“富私人”思想,即由民本位转变为私本位。那么中国传统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是富国思想还是富民思想占主导地位。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富国富民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富国思想,原因在于中国古代乃至现代一直存在着深厚的整体主义传统。分析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儒、法、道三家思想,可以看出,以孔孟为首的早期儒家虽然提出了富民思想,强调“民”的重要性,但也不忽视“国”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开始宣扬通过“三纲五常”将整个社会变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并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法家更加强调国家集权,一切以国家整体利益为主期刊网。道家认为:“吾在天地之间毕业论文怎么写,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庄子?秋水》)在道家看来,只有整体,而个体微不足道。

赵靖先生指出:“在传统经济思想看来,求富,必须把富国放在首位。因为,富国不仅有最普遍的品格,还有最基础的品格。国是整体,国富对全国各有关方面均有利。富国意味着全国的生产总量、财富总量的增长,这将是改善各方面经济的基础。”[3]其实,“富国为先”与“先把蛋糕做大”的道理是一样的。

虽然富国思想占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可以不“富民”了。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所主张的“富国”取其广义概念,是指使整个国家富起来,这既包括“富国库”,又包括“富民”,即“上下俱富”。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应是:以富国为主、富民为辅,两者相统一的“国、民俱富”。

参考文献

[1]钟祥财.论中国古代的富国富民思想[J]. 社会科学,1995,(1):63-67

[2]赵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一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赵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四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7

在我国新形势下,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具备的经济价值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在社会中也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具备借鉴意义。在文章中,根据对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下的体现、组成部分进行思考,研究其在发展中的地位,以保证认识到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展现

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在逐渐进步和发展下,体育产业的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在总体发展趋势上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形的表现形式,该形式主要是基于体育产业发展形成的增值产品、体育服务等,在当前的竞争市场下,不仅能带动其他产业的进步,也能增加就业量,维护整体进步。第二,无形的表现方式。该方式下的体育经济价值不仅是社会效益的展现,也是国民经济下的直接效益,它不仅能提高公民素质,也能维护国民的整体水平。具体形势下,直接效益是体育产业、从事体育的各个行业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如:体育广告、体育产品等,这些收入都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体育产业下的社会效益,是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展现的影响力,在积极发展下,也能带动其他行业的进步,使其他行业也能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在整体上展现出社会效益。例如:在某旅游地点举行比赛,使该地区获得一些经济收入,也在整体上增强了国民体质。

二、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部分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下,其最为核心动力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体育经济为其中的主要部分,在其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经济为其中的基础条件,国民经济的积极进步,也是体育经济的有力提升。基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产业为内部的从属产业,在逐渐进步下,能在体育活动中增加公民消费。当前,社会进入到大背景时代,体育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在逐渐增长,其占有的GDP为0.6%。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我国的体育产业和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经济价值进行比较。比如:美国的体育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为3%。在美国,体育产业发展效果最好,每年的体育经济GDP都在逐渐上升。所以说,根据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和分析,我国还处于明显的落后状态。主要是我国的体育产业资源在配置工作中以及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方式下,还存在较大不足。同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体育产业下的产权关系不够明确,其投入主体也不够。对于资产管理工作,不仅不够清晰,也无法保证工作的规范性。体育市场发育也不够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其带来较大限制条件。所以,根据我国在当前面对的各项问题,为了对其改进,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争取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保证能为其投入更大动力,加大力度实现体育产品、体育设施以及体育精神的宣传,保证人们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三、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体育产业的积极发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价值的体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经济具备强大动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体育产业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受各个因素的限制,在各个方面还不够完善。所以,为了凸显出体育产业的巨大价值,不仅要明确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促进工作的整体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升。

(一)体育经济促进了当地的经济

体育经济促进当地的经济,是地区体育产业优势的发挥。体育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和相关产业的支持,与其他产业的也存在较大关系。所以说,体育产业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进步发展。体育产业为当前的新兴产业,其发展能促进地区旅游、运输以及服务通信行业的进步。同时,体育产业能容纳较多劳动力,解决了当前的就业问题。如: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带动了北京、天津等地区的旅游行业,也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体育产业能提高劳动力素质

体育活动的开展,能锻炼人们的身体素质,也能保证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经济发展与社会劳动力存在紧密联系,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需要积极参与到体育产业中,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在对国民经济中的体育经济发展地位进行分析过程中,当处于投资需求不够理想的环境下,体育经济也能得以发展。所以说,体育产业不仅是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维护我国国民经济水平。

四、总结

总之,我国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地位。基于体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促使其积极发展,能为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成云.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体育文化导刊,2013(04):101-105.

[2]王浩恺.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劳动保障世界,2013(20):176.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8

《海之门》以全景式的视角,以一部鸿篇巨制,真实地再现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历史大潮中的崛起和壮大,展现了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历经的阵痛和艰辛。剧中在成功地塑造“九叔公”回继光、五任书记和几位民营企业家形象的同时,还巧妙地交织着海峡两岸三代人的生死爱恋和恩怨情仇,从而使其成为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气势磅礴的电视剧力作。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是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意识、观念的改变和创造力的空前爆发的话,那么《海之门》正是从这一视角切入东南沿海城市――海州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史,而他们的引路人则是身为海州地区农工办主任的回继光。可以说没有这位九叔公就没有以于一江为首的海州民营企业家们的成功,而成就回继光和海州民营企业的直接领导者则是以李书记和景书记为代表的几任党委书记,他们既是党的政策的体现者,又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带头人。当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的时候,党的各级领导乃至整个社会都遇到一个极大的困惑,那就是对民营企业的性质的认识和界定问题,而对姓“资”还是姓“社”的判定将直接决定民营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回继光从始至终一直站在民营企业的倡导者和支持者的立场上,为此他与思想僵化的代表人物于周从最初的认识分歧发展到政治上势不两立的地步,他也因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不但职位始终得不到升迁,而且几次面临着严厉处分的威胁。在这一严肃而重大的问题上,回继光不是孤立的,他得到了四任海州地委书记的巧妙保护和坚定的支持。当然他们的合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李书记就对回继光热心扶植民营企业家的动机有过怀疑,而景书记的到来更是给回继光带来巨大的压力,他们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一度令回继光苦恼不堪,政治前途也岌岌可危;但是,李书记和景书记最终与回继光不但成为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共同为海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筑起一道可以抵御大风大浪的沿海大堤。

《海之门》对电视剧艺术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编导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十分鲜活而独特、具有深刻认识价值和很高审美价值的回继光这个人物形象。这位九叔公有一个很不起眼的绰号――毛虾,如同他的绰号一样,他的外表也的确是个很不起眼的男人,既没有伟岸的身躯,也没有英俊的相貌,而且还总是佝偻着腰,对人一副谦恭卑微的样子。然而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却有着一副菩萨心肠和诸葛亮一般的智慧,这与他的外貌形成巨大的反差。所谓菩萨心肠,是说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是那样善良、真诚和慈爱,这不仅表现为他对默爱一生的阿奴的忠贞,也表现为他对阿奴养女双姐和双妹所做出的奉献,还表现为他对有恩于自己的老八姑的回报。总之,这是一个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一身的男人,是一个有着美好情操和高尚人格的男人。这位九叔公的智慧更是令人叹服。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实践打开了他智慧的闸门,那么民营经济的萌芽和发展则为点燃他的智慧之光带来了契机。这种智慧首先表现为他对民营企业即将破土而出的敏感和预见,他以十分朴素的“毛虾语录”的方式,概括了农民对于以小生意的方式改变贫穷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因此也给他们以巨大的鼓舞。

当极左思潮一次又一次袭来时,这位“毛虾”总是能够抢先一步,利用他有限的权力保护好民营企业家的带头人于一江等人,使他们免遭灭顶之灾。当然九叔公深知自己的权力和能量都是有限的,所以他总是想办法和自己那些坚持改革开放道路的顶头上司保持一致,正是因为得到几任地委书记的认同和支持,他才能和那些他一手缔造的民营企业家们渡过一个又一个急流险滩。那么回继光的政治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他的智慧首先来自民众,因为他多年来总是生活在劳动大众中间,所以最知道他们的感受和愿望,正所谓知民心者才是最大的智慧。当然他的智慧也是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积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他持之以恒的学习和思考,而长年不断地坚持写日记和剪报的习惯则是他学习与思考的最好见证。改革开放是前无先例的事情,“摸着石头过河”激发了回继光进行理论思考和探索的勇气,但他毕竟不是理论家,他只会运用自己的智慧给民营企业找到最朴素的理论支柱,那就是“合作联营”和“视同集体”,然而就是这八个字,为步履维艰的民营经济在海州打开了一扇大门,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终于成了大气候。回继光的形象也因此成为电视剧屏幕上一个新的改革家的典型。

剧中还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民营企业家的形象,其中于一江在九叔公的启发下毅然放弃属于个人几个亿的资产,而接手一家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并历经磨难将其改造成一个闻名遐迩的国企龙头产业,不能不令人对这位目光远大、心胸磊落的年轻企业家肃然起敬。凭着敢想敢干精神造出第一辆民营企业汽车的夏一江,忠厚朴实而又充满正气的时一江,性格倔强永不服输的女企业家双妹,都是民营企业家中的精英,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民营经济的勃勃生机和远大的前途。从台湾重返大陆的老八姑也是《海之门》的神来之笔,这个神秘而又复杂的老太太的出现不仅给全剧增添了许多扣人心弦的悬念,而且在她的身上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在我们所看到的许多台湾商人形象中印象最深刻,也是最为成功的一个。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9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B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强盛,我们的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都保持在9%左右,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实力已经和解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语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财富的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逐步强盛,就是坚持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的结果。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来说,我们的经济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的国民经济还不够强大,我们国家还需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一、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这个范畴,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如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第三产业中的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内部又分为许多行业,如农业中的饲养业、林业、种植业;工业部门的钢铁、机械制造工业等;商业中的批发、零售业等。各个行业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国民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1. 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果国民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那么它的发展就会遇到波动与障碍。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原料、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大量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既要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又要同时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的合理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农业的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农村居民自用部分外,还要提供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向部分工业企业提供充足的粮食、禽畜等产品作原料。另外,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来满足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对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再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除农业、工业之外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等行业,也在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处于国际前列。然而,在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尽合理,有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只有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与全面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久性。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对于我国来说,机遇、挑战并存。我国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这既是我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国内来说,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约束日益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从当前来看,我国部分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使得一些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形成结构性的供过于求。

二、创新发展现代制造业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靠资源投入型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将是难以持续的。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又在于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日益起着主导作用,我们的工业要想拥有持续的增长空间,就必须拥有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核心竞争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所作为,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而先进的机械设备,则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是制造生产资料、生产现代劳动工具的企业,它是其它一些工业发展的载体和基础,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柱。但我国工业企业使用的各种设备,前面提到有许多是从发达国家购买的,严重地依赖外国,单纯依赖引进只会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并弱化,使我国的企业“空心化、边缘化”问题更为严重,这是我国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我国自己必须研制具有知识产权的具有先进性能的机械设备,运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先进的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比起同种类的老式机械设备来,它的运转速度会快得多,从而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相同时间内,比起使用技术落后的机械设备来,就能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从而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更强的竞争力。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能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得更多的利润,这就会使采用先进机械设备的企业能不断扩大再生产,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加快科技发展,实施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都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由于我们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是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起步的,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各类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远不能适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还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把经济发展理解为主要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单纯数量上的增长,尤其是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形成一种盲目追求产值与速度的思想和体制冲动,经济增长方式重外延的扩大,不重视发展内涵上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存在技术与体制上的约束。

1. 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这里讲的具有高级经济管理能力的人才,是指国家各级机关具有各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才能并从事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国民经济管理涉及的面很广,国家机关需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作能力的人才,需要他们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因此,管理国民经济的人才,既要能够从全局出发,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同时对国内各地区的企业和全国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也要有所把握,还要尽可能掌握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与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等要有所了解,从而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管理国民经济的高级管理人才,要通过对全国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情况,从经济与社会角度考虑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产业结构等等问题,进而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 培育一大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WTO 的背景下,人才竞争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培养和锻炼出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状况,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家。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管理者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任用一些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特别是要有一些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他们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源泉,他们的水平是高是低决定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新活动的推进,决定着生产出的产品是否是市场上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因此,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格外重视。

3. 培养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与技能型人才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10

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我国民营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融资困难、服务不健全、创新能力不足等主要问题。制约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这些问题,本文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相对应的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方式需要改善。民营企业创立之初是以家族形式出现的,多数企业是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形式日益复杂,家族式管理的弊端不断的暴露出来。亲情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矛盾,私营企业的发展是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家族成员的个人利益,阻碍了企业的重组,妨碍制度化管理的实现。决策水平与发展要求之间也存在矛盾。私营业主一人独揽决策权,缺乏相应的制约和民主。落后的家族式企业很难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

2.信贷融资渠道不足。我国民营经济产权运行的外部制约因素较多,阻碍了规模扩展的速度。对民营经济国家已经有了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但目前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阻碍了民间资本运营的正常进行。我国民间资本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缺少融资渠道,抑制了民营企业的扩张。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民营企业“入市”有于市场本身的局限性很难实现,民营企业从国有机构获得融资的态度一直不是很明确,民营经济承受了更大的风险。

3.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民营企业起点低,大部分l展时间不长,投资布局不合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低,主要是技术模仿、产品仿冒,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占主导地位。是突破性的原始创新,且经营风险较大,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没有摆脱小企业的经营状态,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存量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意愿不强,国家层面的技术支持明显不够制约了企业的扩张能力。

4.产权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资产是靠业主投资积累的,产权主体带有亲缘色彩,产权结构具有明显的单一性。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没有形成多元化,没有达到产权的可流动性,与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很大的差距。民营企业大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影响了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单一的产权结构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进行产权制度的创新。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1.大力完善民营企业的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逐渐使用现代的管理模式,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用人限制在了亲属的范围中,企业整体团队知识面较窄,导致人力资源短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决策质量。因此,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人才,加强现有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促使管理体制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建立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2.优化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积极向民营企业宣传金融产品,积极开展票据融资业务,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提供财务管理、结算、汇兑等多种服务。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等非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创造有利的外部经营环境。投资经营高新技术,安排财政贴息,提供风险投资支持。建立公共产品的合理价格机制,保证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回报。

3.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及时调整思路,审时度势,提高投入产出比例,加快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应用高新技术,现实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尤其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要逐步的淘汰。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采用先进的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4.建立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系。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明晰的产权制度能激励投资者进行最有效地生产,竞争给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动力。自由竞争市场机制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的正常运转和公平竞争离不开规范的法律,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也确保利益不受侵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体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地民营经济均呈稳步发展的态势。成为国家经济的增长点,地方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依托。但是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问题,本文针对主要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有效对策。民营经济应把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必须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制环境,毫不动摇地支持其加快发展。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大活力。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11

中图分类号: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交通运输需求与国民经济发展在数量与结构上相互影响和促进。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对经济发展有着强烈的影响,应大力发展交通来降低其对经济发展的限制。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分别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一、交通运输需求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分析

交通运输需求其实质是一种派生需求,主要是经济活动的货运需要和人员进行经济或社会活动的旅行需要。国民经济是一个现代国家范围内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总体。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国内生产总值)和GNI(国民生产总值)共同来衡量某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本文中采用GDP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衡量指标。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先行部门。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其发展服务,国民经济的发展现状也影响交通运输需求的变化情况,为交通运输业的整体布局提供经济依据。

此外,交通运输需求的特点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的。过去,国民经济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人们更加注重运输成本。如今,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人们的时间观念强烈,客货运输需求偏重于快捷,便利和安全。在客运方面,人们对出行速度和方便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把运行时间的长短作为选择运输工具的一个决定因素;在货运方面,由于高附加值产品的增多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货主为了抢夺先机或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对于货物运输时效性的要求更高。稳步上升的民航客流,高速发展的高速公路和提速的铁路旅客列车都反映了人们对运输快捷性的要求。[1]

二、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制约分析

在经济落后的地区,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很突出,滞后的交通运输是制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交通落后,阻碍了经济发展,经济滞后又制约了交通建设。

以云南临沧为例,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临沧的交通一直都很落后,境内铁路,航空,水运很不发达,交通运输单一靠公路。1978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仅为2544km,全区机动车仅为17190辆。这种落后的交通运输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98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1.99亿元,财政收入仅为2.53千万元。当地政府认识到交通运输对于全区经济的巨大制约作用,大力加快交通运输建设,不断改善和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公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到1996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8141km,比1978年增长了3.2倍,全区有机动车39537辆,比1978年增长2.3倍,其中:民用汽车10605辆,比1978年增长6.96倍;全区有营运客车352辆,客运业户118户,营运线路130条156个班次。全区89个乡镇已全部通车,初步形成了一个从临沧为中心,干线公路为骨架,支线纵横交错,辅以驿道运输的公路网。交通运输的大力发展有力的促进了全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199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38.37亿元,比1980年翻了3.2番,财政收入3.34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13.2倍,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全区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2]

就我国整体情况来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薄弱,总量不足。1978-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交通运输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由于铁路运力不足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运不出去,许多产品只能以运限产,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处于闲置状态。旅客运输处于全面紧张状态,“行路难”成为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购买铁路客票极度困难,铁路客车超载十分严重;干线公路和城市旅客运输都非常紧张;民用机场少,设施落后、飞机运力不足,买票难、乘机难的矛盾十分突出。

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对交通运输发展问题非常重视,把能源和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八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力度。交通运输行业改革也不断深入。通过调整体制、理顺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培育建立运输市场、转换政府职能等措施,推动和促进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网络覆盖面持续扩大,通达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交通体系,综合运输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装备和水平显著提高,而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发展也大力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交通运输国民经济贡献分析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它与其他产业相互依存,紧密相关,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写的《工业项目评价手册》中建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下列指标:

主要指标—国民收入净增值

国民经济评价 { 附加指标—就业效果,分配效果,净外汇效果,国际竞争力

其他社会效果—文化,技术发展,环境保护等[3]

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指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包括交通运输行业直接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和间接创造的增加值,以及直接创造的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的发展篇12

一、经济法和民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法源于罗马市民法,产生于罗马简单的商品经济社会,复兴于中世纪晚期(12―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与文艺复兴同步。这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利益的获取主要取决于自身。加之启蒙运动对个人人格独立、平等的强调,使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障个人能自由地利用自身能力获取财物或利益的问题。自18世纪至19世纪末,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当时的西方国家推崇亚当・斯密创立的古典市场经济理论,所以在这一阶段,西方国家的民法得以高度发展。

经济法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垄断阶段,市场失灵,致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繁发生。此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摒弃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理念,纷纷运用凯恩斯的理论,用“国家这只手”去弥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缺陷,以防止市场机制失灵。因此也就产生了规范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规范―――经济法。

虽然,资本主义国家目前在价格、市场监管、计划、财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都是其经济法的主要内容,而外国之所以没有形成独立的经济法律部门,与社会意识(对个人权利的极度尊重和私法自治、契约自由等观念)和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其仍然秉承了“政府限权”的理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两种法律的诞生都难以忽略经济基础和劳动生产力这决定性的因素所发挥的作用。这个是一个切入点来理解我国民法与经济法的学术碰撞。

二、两法在我国的学术争论

民法与经济法擦出的学术火花从我国70年代至今都没有停止过,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民法与经济法的观点分离阶段。从法理可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法的性质、内容、以及法的发展和变化,而我国这个阶段法律发展的结果不仅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之外(苏联经济法产生也源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重点是在于反映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当时,我国经历以及思想线路等方面的拨乱反正过后,我国将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产生了现实的对有关经济关系立法的需要。同时,我国长期受到苏联的经济、政治方面的影响,也同时吸收了苏联拉普捷夫的经济法学理论,激发了我国对于经济法的理论的研究。促使了民法与经济法的分离和争论。同时,经济发展与繁荣也催化了我国民法与经济法的学术争论的剧烈程度,“大民法”和“大经济法”的观点顺应而生,我认为2个观点的出发点还是基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以及受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的影响。民法与经济法学术座谈会、高等院校法学教材会议、全国经济法制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等的相继召开,都体现了我国学术的一派繁荣,也间接印证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