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0 17:43:34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篇1

1 引言

在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投标企业为了增大中标率,越来越注重投标策略的研究,通过对工程、市场、业主、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情况等方面的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投标报价方案,以期在竞争中赢得建设项目的承包权。投标报价策略是企业参与投标致胜的关键,而报价策略与中标概率往往有着定量关系,立足于从大量情报和历史数据中研究报价与中标概率的关系,以数理统计方法来建立各种报价的定量模型。情报信息掌握越多、越准确,投标策略就越符合实际,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是,竞争对手的情况不同,也应有不同的策略方法,均以中标概率为关键因素。通常的报价策略有最大期望利润法和具体对手法。具体对手法一般有四种报价策略,典型竞争对手法、多个竞争对手法、平均对手法及盖茨Gats)法。

2 典型竞争对手法的基本概念

中标概率大小除取决己方报价与项目成本外,还要受到竞争对手的数量及对方报价大小的影响。一般来说,竞争对手越多,对手报价低于投标者报价的可能性越多,则投标者中标概率越小,在众多对手竞争的条件下,该公司从较多竞争对手中选取最具有竞争力的对手作为典型“假想敌”,尽可能获取对方的有关情报,并针对该对手的可能报价进行“模拟报价”。自己报价越合理地低于典型对手报价,击败对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击败所有对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就是典型对手法的基本概念。

3 典型竞争对手法的投标报价基本步骤

(1)选中典型对手。公司分析A公司是典型对手,因该公司过去投标而命中该项目类似工程,人才济济、公司规模档次高;弱点是接手市政方面的工程较少。收集该典型对手历史资料及其报价策略是我们的关键任务。

(2)根据对方的历史资料,模拟分析这次投标的情况,估计这次典型对手各种报价可能数值及对应的报价出现次数,次数越多,其报价值可能性越大。

(3)自己制定多种报价方案,测算各种报价方案己方中标概率及盈利的可能幅度。

(4)根据不同中标概率和盈亏幅度作出权衡判断,选定最佳报价方案。

4 工程案例分析研究

(1)投标单位及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本案例投标单位为某水利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公司为水利承包贰级资质。

本案例投标项目为某防洪排涝河道的泵闸,该泵闸是某河道防洪除涝的主要骨干工程和最大的排涝口门。主要工程内容包括:(1)按规划要求外移并扩建一座净宽为12米的节制闸和一座设计流量为90 m3/s的泵站;(2)拆除老泵闸,并依据河道规划断面,根据现状条件进行改建;(3)本工程为1等工程。泵闸主体建筑物―泵站(闸)、进水池(消力池)、外河防汛墙为1级建筑物,其他永久建筑物级别为3级,临时建筑物级别为4级,本工程抗震烈度为7。

(2)工程预算

根据工程量清单和设计单位的相关图纸,得出该工程的预算为5580万元,其中用于土建的为5400万元。

(3)投标报价方案比较

该工程预算低,投资不大,但社会影响较大,参加工程施工的单位较多,估计在8家以上。该投标公司对招标单位基本情况进行了反复研究,同时对可能参与投标的单位也作了分析,尤其是投标人可能的报价从概率方面进行比较,列出了几种投标报价方案的报价值与估算成本比值的百分数、期望利润等值。在投标报价策略方面考虑采用典型竞争对手法进行分析,以确定最合理的报价,争取中标。下面是具体分析过程:

根据自己的估价G、典型对手的各种可能报价Bi以及Bi出现的频率f,分析某一Bi小于己方的报价频率不应多,当然对手Bi远远大于自己的频率也不会多,也就是说对方的报价略低于己方的估价的频率可能较多,这时可计算出对手的报价B1与G的比值的概率P1。例如P1=1.18时,其概率等于其出现的频率/合计频率,即16/50=0.32,其他类推。

求出P1值,就可以计算出机房报价C低于对手报价的概率,为此,采用小于P1值的己方报价与成本估价的比值C/G,并求出相应的概率P。P为某一C/G值能成为最低报价的概率,故P等于所有高于C/G的Bi/G对应概率之和。则己方拟采用C/G值为1.15,则由表2可知,高于1.15的Bi/G值为1.18、1.25、1.30、1.35,其对应的概率值分别为0.32、0.18、0.1、0.02,故C/A=1.15的概率:P=0.32+0.18+0.1+0.02=0.62,同理,其他与C/G相应的各P值都可以这样求出。

有了以上数据,就可以分析确定己方的投标策略。此时取自己的估价G作为工程项目的报价基础,则计算出其每一报价的预期利润。计算依据为直接利润等于投标报价减估算成本G,因此在确定投标策略时,要以预期利润作为比较的依据,则预期利润E(A)等于相应的概率乘以相应的直接利润【4】。由结果分析可知,投标者按1.15G报价是最有利的。工程项目估价为5580万元,则应报价6417万元。考虑到落标的可能,投标者的预期利润为0.093G,即519万元。

(4)投标结果

经过运用典型竞争对手的分析计算,一旦认定这种分析的可靠性,那么就应该当机立断,而不能瞻前顾后。报出的投标价格就只有一次,只要击败了典型对手,其他竞争对手便不难战胜,后来,开标的实际情况表明,该公司以6420万元的价格中标,优势明显。

5 结论

投标是企业之间综合素质的竞争,它的胜负不仅决定于投标者的技术、设备和资金等实力的大小,更决定于投标策略的正确性、预见性。投标单位应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凭借自己的实力,并正确运用投标策略方法来达到中标的目的,从而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薛锐,王树林.浅谈投标策略及其应用[I].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19).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篇2

1.1限额设计还处于较低层次,设计变更管理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已开始实行限额指标设计,也已经正式颁布了限额设计造价指标,但是由于对限额设计缺乏一定的强制性,目前还没有完全普及,加之设计变更的管理不完善,使得限额设计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

1.2设计阶段招标不规范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行为,例如设计单位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使公开招标成了一个围标的过程,失去了公开招标的意义,设计单位中标后,也不会有造价控制的积极性。另外在设计评标过程中存在评标因素不合理,只注重考虑设计单位的低设计费用报价,只注重外观造型,不重视设计方案的造价

1.3设计收费不合理,影响设计单位造价控制的积极性目前,设计的收费主要以工程预算作为收费的标准,工程造价越高则设计单位的收费也就越高,所以使得设计单位在设计时没有进行造价控制的动力。

2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措施

2.1造价人员提前介入在设计阶段,技经人员较早地参与设计阶段的工作,使用价值工程原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优选,并把相关造价信息反馈给设计人员,有利于工程造价控制。

2.2完善设计阶段的招标工作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第一步是通过规范的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择设计单位及设计方案。建设单位首先通过各种公共媒介公告,尽量多地吸引设计单位参与投标竞选,然后由专家库的专家按照招标文件中规定的评分细则进行综合评定,综合使用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及效果评价的方法,评选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功能齐全,经济效益最佳的设计单位。

2.3运用价值工程优化设计方案运用价值工程方法优选设计方案的同时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分析。通过功能和价值分析将经济与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对设计方案的实用性、美观、成本、人材机消耗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选出能同时满足功能和工艺需求及造价低的技术方案。价值工程是研究如何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价值、功能和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公式可表示为:V=F/C(1)V:价值;F:功能(或效用);C:成本(或生产费用)。由于价值工程牵涉到产品或作业的各个方面,所以在应用该方法时,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包含有各相关专业的人员,如施工技术、材料供应、财务、施工管理等负责人,联合起所有人的力量方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2.4限额设计的推行限额设计是一种事前控制投资的方式,对投资额和工程量进行分解师它的主要方法。具体做法为,首先按照专业将估算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分解,然后再细分到各分部分项工程,使得设计人员在工作中有具体量化的技术经济资料作标准,时刻检验设计是否满足经济指标要求。这种方式要求在设计前就能合理地分配估算的投资额,以分配额度控制设计,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不这样做,等到设计工作完成后才发现概预算超出指标,再被动地进行设计变更,设计的合理性同样得不到保证,投资控制状态也从主动变为被动。

2.5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工作,健全设计变更审批制度从设计单位角度来讲,就是要尽量做到图纸没有设计变更,没有错误和漏项,因为由设计变更引起的投资失控通常难以补救。从建设单位角度来讲,要想从源头上防止设计变更的发生,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工程最终方案的确定必须在设计阶段就完成,且一经确定就不修改;②要留足时间给设计单位做前期工作,如勘探、测量等。时间不充足将直接导致设计深度不够,漏项严重等问题,施工阶段容易发生设计变更;③设计费用合理,提高设计人员的主动创造性,保证设计质量;④对于发生的设计变更,查明原因责任归设计单位的,应由设计单位承担责任。

2.6典型设计的推行及典型造价的推广使用典型设计是工程建设中必须遵循的科学依据,来自于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应积极采用,因地制宜实施建设,一般情况下除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施工图作局部改动外,均不得擅自修改原设计图。在南网范围内已经广泛地推广使用标准设计,大大地提升了设计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工程总投资费用。但是在当下设计中,设计人员并不是很愿意使用标准设计及规范,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有规范本身的不足外,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多数设计单位还停留在“构件———设计———绘图”的模式阶段,对标准设计仍然不信任。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根据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情况,设备材料的更新情况及时对典型设计进行补充修改,使之更贴近实际,增强其适用性。典型造价以典型设计为基础,通过基本模块、子模块拼接,使用补充模块进行调整,快速形成典型造价条件下的工程投资。根据我国主要地形的特点,典型造价中选取了五类单一典型地形,包含有平地、河网泥沼、丘陵、一般山区、高山大岭,每个典型方案都可以根据相关参数找到相应的或相似的模块,根据实际情况对选择的模块进行拼接、灵活组合,进行适当调整,加权求和后便可以得出工程总造价。典型造价本身形成的众多模块化指标数量通过与实际编制的造价数据相比,找出差异,分析发生造价差异的原因,可以快速衡量工程设计方案和造价编制的合理性,为工程建设和造价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实现对电力工程的造价控制。

2.7改革现行设计取费办法,建立激励机制现行的电力工程设计取费办法一般是以施工图预算作为收费的标准,造价越高,则设计单位的收费也就越高,这种计费方式使得设计人员从根本上是希望投资增多的,也更加深了设计人员只重技术而轻经济的观念。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改革现行计费办法,引进激励机制。具体实操作为,将投资按照专业分配,实行专业设计人员经济责任制,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地方案比较,若因设计变更增加了投资,则按增加的投资扣除一定比例的设计费,若因设计合理而节约了投资,则按照节约的投资给以一定比例的提成,实行优质优价的收费办法。这种激励计费方式有利于增强设计人员的经济意识,更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篇3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以法律案例作为教学工具,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讨论、分析和归纳案例问题,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技能和培育法律精神的教学模式。法学案例教学是以法律案例为中心,通过案例将教学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以问题为导向,以讨论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培养法律技能为主要目标。法学案例教学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有着重大区别。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单打独奏,“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未有效发挥,教学效果较为低下。法学案例教学则能通过教师精选案例,并以案例为焦点,能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并且有效培养学生法律应用技能。

一、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法教学中的价值意蕴

(一)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法教学中的基础理论应用法学是相对于理论法学而言,应用法学与民事、刑事、行政等司法实务密切相连。相对理论法学而言,应用法学纯理论性的知识较少,法学实践性强,但也有基于具体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往往表现为相对抽象的理论观点或学说。具体来说,应用法学的理论基础表现为其基本原则、法律关系、法律构成等,这些基础理论在学生学习中往往难以理解。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案例能给学生以在场感,“案例教学最浅近的使命是增强抽象理论和规范的现实感。”[1]学生基于对案例中人物的命运观照主动探索案情真相,追寻案件的公平与正义。学生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后,必然会从多层面多角度加强对应用法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基于对应用法学案例教学的兴趣,对于那些经过自己钻研还难以理解的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往往就会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从而获得理解和掌握。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加强应用法教学中对其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体悟法律制度的实践价值应用法无论是刑法、民法还是行政法等都是由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所构成,如民法中的继承制度、婚姻制度、担保制度等等。而具体法律制度是“纸上之法”“纸上得来终归浅”,在校学生不可能“躬行”实践案例,从而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则能起到逼近实践真实的作用,让学生体悟到相关法律制度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其直观性让学生对法律制度的价值体悟得更具体、更真切,更能入心入脑,“学生就能强烈感受到具体法律规范的鲜活的生命力,理解具体法律制度的实践价值,从而获得关于具体法律制度的微观而又生动的理解。”[2]

(三)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法律基本技能法律基本技能是法律人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探索法律事实能力和法律表达能力等。法律思维能力既包括法律人对法律概念和法律命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也包括法律推理能力;探索法律事实能力是法律人在调查分析基础上,还原案件真相的能力;法律表达能力是法律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充分运用法理去阐述法律观点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以一个个真实案例为载体,以案例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对案例问题的深入分析思考,探讨案例问题答案。只要案例问题设计得当,分析解决案例问题过程就是整体解决案例的过程。在课前,学生探索案例过程中,必然要运用所学的法学知识,综合自己对案件事实的认知,通过分析、综合、讨论等方法不断解决案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就得到提高潜移默化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针对案例问题,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观点不断交锋,教师的归纳总结,不断修正学生的认识错误或补充学生思维缺失。这样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探索能力和法律表达能力都能得到综合提升。“案例教学法独特的优势在于其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分析案例有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3]

二、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法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案例教学地位认识不够,举例教学现象严重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大多师生对案例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一方面就教师而言,大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于在讲台上宣读论文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虽然能有效系统地讲解学科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最大的缺点是学生接受效果教师难以把握,师生实质性互动难以展开。另一方面,就学生而言,教师的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激发起来。有些学生对法学知识点往往止于机械地背诵。不通过主动性探索的知识,学生学习上往往难以入心入骨,理解不深。在此情形下,学生法律技能培养往往无从谈起。不仅如此,很多学校试图将法学案例教学运用到法学教学实践,把应用法学作为案例教学的重点课程,很多教师将案例教学理解为举例教学。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通过举一个案例加以阐释说明。这种举例式的教学模式,缺乏对整个教学内容核心内容把握,缺乏精选案例,缺乏案例教学程式的系统设计。比较机械地照本宣科,对学生理解教材知识点虽有一定作用,但相对于培育学生法律专业技能效果极为有限。

(二)案例典型性缺失,教学案例争议性欠缺由于应用法学相对于理论法学而言实践性比较强,在法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案例教学较为普遍。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寻找的应用法学教学案例存在案例缺乏典型性、案例争议性不够的问题。案例典型性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关键。它要求案例新型、内涵充实,应用法案例不能过于简单,案例争议性应该较大,这样就能为学生讨论案情留下较大空间。而实际上有些教师选择的案例典型性不够、案例争议性缺失,案例讨论空间也不大。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典型性缺失必然使得案例教学走过场现象严重。由于案例内容过于浅显,案情缺乏深入的探讨性,学生思维能力、探索案情能力等都无法施展,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法律应用技能。

(三)学生主体性发挥有限,师生互动性缺失一直以来,很多学生习惯于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大习惯案例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不少学生对于教师安排的课前熟悉案例案情,查找相关法条法规、讨论案情问题等表现将比较消极。对于教师布置的案例教学任务没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教师针对案情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不够深入,参与度不高,甚至出现课堂沉闷现象。师生互动性不够,教师启发性、引导性教学不够,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实践中的案例教学和理想中的案例教学还存在很大距离,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法律技能和法律素养。

三、应用法学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精选案例,选择典型教学案例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律应用技能,精选典型案例是关键,“法学案例教学以法律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选择恰当的典型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4]。典型案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入探索案件的积极性。那么,典型案例的的典型性主要表现在哪里呢?其一,案例的真实性。现实中活生生真实发生的案例,能给学生以“生活贴近感”,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案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成功的案例教学中,学生应该是一名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5]其二,案件的涵盖性。所选案例应是与所教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案例,最好能全部或最大限度涵盖所教学的知识点。其三,案件的复杂性。典型案例不能过于简单,而且应该相对复杂,最好是“一波三折”的案例。这样具有“悬念”案例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案情的兴趣,在教师引导下逐层深入探索案情。其四,案情的争议性。如果案件在关键问题上具有争议性,能引申出不同观点和认识的话,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课堂上,学生不同的观点激烈碰撞,更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全面性思维,培养学生思考案情的深度和广度。

(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探寻思考案例问题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是案例教学的关键之所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主导性的发挥。法学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案例的问题。一方面在案例课堂教学前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所涉及的问题不仅应抓住案件的焦点问题,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应能抓住案件的要害,而且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层递性,能由浅入深地深入案件里层。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提问,提出案件中有价值的问题。学问学问,学生要善于质疑设问,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有时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制造矛盾”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以问题为中心以提问—讨论-设问-解决为问题解决模式,最终解决案例的所有问题。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必然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和传统的以“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教学效益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篇4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引导启迪,合作分析讨论典型案例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典型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弊端,具有其自身许多优点,如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也是一种参与式教学,更是一种民主式教学,其优点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学习,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若生搬教材,照本宣科,就会因内容显得枯燥而使学生厌学,生动、鲜活、典型的案例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只有把书本知识同时实际情境结合起来,才能把枯燥抽象的“死知识”变成有趣直观的具体情境,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教学过程遵循中学生的心理规律,教学内容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我想学、我爱学、我要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典型案例不仅仅是案例,还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的话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它既需要学生独立的分析,也学要同学间相互交流、探讨。这都有赖于那有趣的典型案例,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探究、参与中学到知识。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积极参与的价值,主体地位得到发挥的作用。

三、便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典型案例的创设是教师结合教材,根据教材的重难点,教学目标与当前的具体案例结合,因此是服务于教学的。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究,不断结合教材去理解就会降低理解的难度很快解决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这样通过创设案例情境,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不仅能主动获取知识,而且能够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自己参与得到的知识结论理解得深、掌握得牢,应用得好。

四、便于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品质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良好品质培养的主阵地,一直发挥着突出的作用。而通过符合实际的、新颖的、贴近学生的典型案例随即进行品德教育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我们只要科学地创设典型的案例,就能赋具体知识以政治生命,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典型案例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要让所有的优点都得到发挥就要求教师会合理的选择典型案例,要求教师做到:

一、勤于学。

不断的提高理论修养,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准备和基础。典型案例的提出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因为它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可以提高人们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和理论观念,所以教师要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二、敏于事。

处处留心皆学问,留心身边、关心身边的事你就可以找到可以开展探讨的话题。每日的新闻,社会中的例子,校园中的具体事件,课本中的材料等等经过加工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话题。

三、善于思。

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是教师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的根本要求。因为教师在发现和提出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时需要认真思考;在师生共同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得出知识点时也要思考;对案例的解决的程度,总体效果如何需要反思。因此思考和反思是典型案例研究的灵魂,并且还可以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的质量。

我认为运用典型案例教学,最关键的是精选案例,应该精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因为典型案例的运用目的,不仅在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是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案例选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同时,我认为精选案例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更感兴趣,更可信。如当前的国内外重大新闻,当地的重大事件,学校里学生比较关心的事件,绝不可选择学生都认为没有兴趣的、过时的、没有价值的材料。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篇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15-03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前大法官霍姆斯有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鉴于法学的实践性特点,蕴含丰富司法实践的典型案例,便是形成此类经验的重要源泉。作为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具有突出的“社会法”属性,教师应当结合其学科、教学特点,高度重视典型案例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功能。

诚如知名民法学者王泽鉴先生所言,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法学知识,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各类法学技能,使其成为能胜任实际法律工作的“法律人”的重任。[1]在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法”制度得以普遍采用,其是指法官依据一般习惯、司法实务之原理、同一法域之上诉法院或最高法院的先例[2],对下级法院判案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案例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中国,将典型案例贯穿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之中,加强案例教学的研究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法律适用技术和司法裁判质量,促进法学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3]

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特点

不同学科、课程的教学特点一般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采用。正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典型案例在该学科教学中应有的功能。

(一)教学内容上,强调知识性与制度性的统一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含法学知识的讲述、传授,还应包含对该领域现行法律规则、制度的分析和阐述。后者只有结合典型案例,通过鲜活个案的讲解,才能够展示出具体法律规则、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能达到教学上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统一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中应贯穿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按照传统方法讲授有关劳动权、劳动关系等理论性内容,更要通过课堂研讨、专题报告、“诊所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组合,强调这些理论、规则和制度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典型案例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方法,提高实践技能。

(三)教学目标上,强调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统一

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统一是法的固有特点[4],对于社会作用的强调,应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劳动引发的社会问题,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倾斜保护,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地位,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因而它是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利益为本位的。[5]可见,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独特的社会作用,使得有行业、社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具有突出的地位和功能。

二、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典型案例的范围

典型案例因其独特的内容、作用和价值而获得了教学上的重要意义,成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训练、提升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与法律实践技能的有效素材。教师如何从丰富大量的司法案例中,选取出符合“典型”特征的案例,为教学所用,可以在以下三种案例范围内综合考虑。

(一)司法机关的各类典型、指导性案例

根据中国现行案例指导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会不定期从各级人民法院的判例中,选取符合法治精神、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某一部门法领域的指导性案例公开,作为各级人民法院审理、裁判类似案件的参考。其中包括实践中较为新颖或疑难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领域案例。

(二)具有法律解释、适用方面特殊功能的案例

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往往比较抽象,容易导致局限性,通过司法案例可以有效地解释法律原则、规则的内涵,统一法律适用方面的标准,从而不断赋予成文法新的活力。在中国,在法律解释、适用方面具有特殊功能的案例因其上述功效,不仅应当得到高度重视,还应当通过教学,进一步充实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有关理论和规则。后文详细阐述的有关职工工伤认定的案例便属于此类。

(三)具有较高行业、社会影响力的案例

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社会属性较强的部门法领域,一些司法案例在回应社会关注、化解社会纠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行业、社会影响力,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歧视、航空公司飞行员集体“跳槽”、用人单位违法约定违约金等案例。此类案件的裁判通常经过了严格的斟酌和程序,为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预测和指引。

三、典型案例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在选取出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应结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有关知识点,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主要功能,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笔者就结合有关典型案例来具体讨论。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篇6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151-01

工程估价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该课程具有涵盖内容广泛,综合性强;事实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所占比重高①;政策性强;实践性要求高的显著特点。为了能让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学懂、学好工程估价,毕业之后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本文认为独立学院不能简单的采用“拿来主义”——即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而应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模式。

一、工程估价课程传统教学模式

(一)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

即由教师按照指定的教科书,逐章节 “满灌式”地进行课堂讲授,内容抽象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二)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

工程估价课程特点之一是课程中事实性知识所占比重高,因此很多教师往往陷入这样的误区: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结果是老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

(三)理论教学、上机实训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分开进行

原有的工程估价教学过程为:先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然后进行造价软件学习,最后进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分散进行,虽然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在理论学习阶段,学生不清楚这部分内容在实践中如何运用,所以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往往被动接受,学习主动性差。在上机实训阶段和课程设计阶段,由于前期理论基础不扎实,且与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脱节,最终学生完成的作业成果不佳。

二、独立学院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新模式

针对工程估价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改革应着重突破两个方面:(1)学生的参与性;(2)教学的实用性,为此提出“案例——理论——案例”模式的案例教学法,此法区别于“理论——案例——理论”的传统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国外引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②。由于工程估价课程本身的鲜明特点,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其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一方面,传统的案例教学法要求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案例分析,而实践中教师往往在讲授完理论知识之后,已基本没有课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另一方面,即便理论讲解中有时间进行案例分析,但所选取的案例往往涉及的知识面有限,案例之间不系统、不连贯,不利于学生通过案例掌握工程计价的方法,学生学完之后仍旧不能独立上手操作。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创新的案例教学法应该是“案例——理论——案例”模式,而非传统的“理论-案例-理论”模式。

(一)“案例——理论——案例”模式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理论——案例”模式的案例教学法是先引入一个典型案例,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该实际工程的算量和报价,在实际模仿操练的过程中同时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最后在课程设计环节让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独立完成另外一个实际工程的算量和报价。整个模式以实际案例为驱动,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案例——理论——案例”模式的案例教学法实施

1.选择典型案例

综合、完整、真实、典型的案例是实施“案例-理论-案例”模式的案例教学法的前提。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前期课程的掌握情况,认为建筑面积在1500~3500m2的多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住宅楼、宾馆都是较好的选择。笔者在实施过程中选择了建筑面积3216 m2、建筑层数5层、框架结构、桩基础的住宅楼。

2.案例操练和理论讲解交叉进行

教学过程分为案例操练、理论讲解和课后练习三大块,三大块内容交叉进行。

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操练为核心,理论讲解为基础,课后练习为补充。采用新模式授课后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愿意参与到案例操练中,课程设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该模式实施中对于理论讲解部分,应注意选取典型构件讲解。如在混凝土项目中,可以只详细讲解梁板柱构件,其余构件通过课后练习来进行巩固,从而节省学时占用。另外,课后练习是课堂讲解的补充和深化,必须采取有效的考核措施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以保证整个教学效果。

三、结语

本文从改革工程估价课程的教学模式入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课程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包括着许多具体的内容,如教学大纲的建设、教材的建设、教师素质的培养等,需要独立学院广大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篇7

本文选取对工程投资影响较大的几个主要因素,如项目主要技术标准(t1)、工程地质条件(t2)、桥隧比(t3)、征地拆迁情况(t4)、材料价格水平(t5)等,组成建设项目的特征集合,如式(1):设V1、V2、V3、…Vm为m个相似的建设项目,按各特征对拟建项目同类特征的影响程度,两两进行比较可得到其特征模糊比较矩阵,如式(2):式中:tmn———第m个工程第n个特征元素对应的隶属函数值(隶属度)。为使得到的矩阵正规化,将各个对比结果化成[0,1]区间内的数值,以便以下计算与比较。

1.2隶属度的计算

隶属度也称贴近度,可作为模糊识别的间接方法。实际上就是将2个建设项目特征靠近的程度,用2个模糊子集表示。设A与B是论域U上的模糊子集,定义A与B的隶属度θ为:式中:tn1,tn2———为识别的对象,本文指模糊造价系数。式(4)是模糊数学中的一种算法,“A·B”和“AB”为A与B的内积和外积,内积是A与B所对应的隶属函数,先取小再取大;外积是A与B所对应的隶属函数,先取大再取小。隶属度值越大,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程度越接近。本文选取与拟建项目最相似的前3项已建项目,隶属度按照从大到小依次排序是θ1、θ2、θ3,而相应的典型工程投资估算指标(万元/km)设为E1、E2、E3。其中E1为与拟建项目最相似,E2次之,E3排第三。

1.3拟建项目投资估算公式

依据隶属度确定的最接近拟建项目的前3个已建项目的工程投资,从已建项目资料中查出E1、E2、E3。建立拟建项目投资估算预测公式,方法是,取与拟建项目最相似的前3项典型工程,由第3项工程估算推测第2项工程估算、再由第2项工程估算推测第1项工程估算、最后由第1项工程估算推测拟建工程估算,按照指数平滑法理论推导出的预测计算式为:式中:λ———调整系数。考虑到从已建项目中查到的3个项目与拟建项目只是相似而不是相同,故利用已建典型工程建立的模型(式(5))与实际工程投资估算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隶属度不同的已建典型工程对拟建工程造价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故需乘上调整系数λ。根据有关资料和经验,计算λ的经验公式为:式中:m———工程特征模糊合集T中的特征元素的个数;Tw———拟建工程项目模糊造价系数和;Tθ1、Tθ2、Tθ3———与θ1、θ2、θ3相应的已建典型工程的模糊造价系数和。将Tw和Tθ1、Tθ2、Tθ3中数值最大者设为1,其他各工程的模糊关系系数是与最大值的比值。

2工程实例

拟建铁路工程线路长652.5km,国铁Ⅰ级双线,桥隧比例42.3%,采用2012年第2季度材料价格水平,拟建项目与4个已建相似项目的对比如表1所示。以项目一与拟建项目的贴近度为例,采用表1中对应的主要技术标准、工程地质条件、征地拆迁情况等5项的模糊造价系数,按式(4)计算如下:A·B=(0.85∧0.85)∨(0.9∧0.9)∨(0.95∧0.95)∨(0.75∧0.85)∨(0.4∧0.4)=0.85∨0.9∨0.95∨0.75∨0.4=0.95AB=(0.85∨0.85)∧(0.9∨0.9)∧(0.95∨0.95)∧(0.75∨0.85)∧(0.4∨0.4)=0.85∧0.9∧0.95∧0.85∧0.4=0.4将0.95和0.4代入式(3)θ1=12×[0.95+(1-0.4)]=0.78同理可计算出其他3个已建项目与拟建项目的隶属度θ2=0.73θ3=0.75θ4=0.7将数字由大到小排序θ1>θ3>θ2>θ4。根据贴近原则,取前3个θ1、θ3、θ2,即取项目一、项目三及项目二的估算资料对拟建项目进行预测。由表1中各项目的模糊造价系数,可计算出拟建项目的模糊造价系数和为4,项目一的模糊造价系数和为3.85,项目三的模糊造价系数和为3.55,项目二的模糊造价系数和为3.6。将Tw和Tθ1、Tθ2、Tθ3中数值最大者设为1,则:Tw=1,Tθ1=3.85/4=0.96Tθ2=3.55/4=0.89Tθ3=3.6/4=0.9将所得数字代入式(6):λ=1+151.8×10.96()-1+0.8×10.89()-1[+0.4×10.90(-1)]=1.05将表1中各项目的经济指标和求得的θ1、θ2、θ3及λ值代入式(5),可求得拟建项目每正线公里的估算指标:E*=1.05[7175×0.78+6829(1-0.78)×0.75+8430(1-0.78)(1-0.75)0.73+(7175+6829+8430)(1-0.78)(1-0.75)(1-0.73)÷3]=7560万元那么,拟建工程投资估算总额为:7560×652.5=493.3亿元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该工程按照《铁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预估算估算编制办法》(铁建设[2008]10号)和《铁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预估算估算设计概预算费税取值规定》(铁建设[2008]11号)编制的投资估算总额为510.8亿元,两者的估算误差为3.4%,在可控范围内,满足精度要求。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篇8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按照贴近安全生产、贴近现场管理、贴近职工思想的工作思路,紧紧联系本单位的实际,密切结合本行业的特点,探索新路子、挖掘新内涵,从理性的层面逐步培养职工的安全意识,组织精干力量,深入挖掘本单位安全文化积淀,精心提炼出既体现企业安全文化,又具有本行业特色的安全核心价值观,归纳总结和确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安全理念的宣传、灌输和教育,不断提高渗透力,扩大影响力,努力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

二、加强典型事故安全教育,提升职工安全意识

加强典型事故安全教育,是提升职工安全意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典型事故案例教育的形势比较生动,内容比较具体,每一起事故案例都是发生在职工身边的真人真事,用这种形象地、直接的形式进行教育,对受教育的职工会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为此,典型事故案例教育可以收到显而易见的效果,在安全生产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不可估量的效果和作用。

搞好典型事故案例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形式:1、会议的形式。会议包括事故追查会、案例分析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事故报告会和现身说教会。如对典型的事故进行分析追查,不光是追查出事故的责任,分析出事故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使其他人能吸取事故教训,让每个干部和职工都知道召开不同类型的会议,这种把教育的对象召集在一起,用语言表达教育内容的形式,既简便,又容易做到,思想观点和教育的目的也比较明确。2、图片展览的形式。建立安全教育展览室,将不同时期的典型事故案例汇集在一起,定期组织干部和职工轮流进行参观。此种教育形式既有形象化的特点,又能以语言和文字表述相配合。3、现身说教的形式。让在事故中受伤或致残的同志和工亡者家属或子女利用不同的场合和形式进行现身说教。4、录像的形式。把典型事故的有关内容和情节拍摄成教育片,利用电视台的优势进行播放,并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本单位的干部和职工进行收看。

总之,充分利用典型事故案例,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既能把安全教育工作搞得扎实、生动,又能提高煤矿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的安全技术素质,增强安全意识。

三、加强执行力建设,实现高效管理

企业安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贯穿专业管理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全管理是条闭环链,链上的每一环都是影响安全的必要因素。因此,提高安全执行力,必须从细节抓起,重视每个环节链的管理,做到每个环节都执行到位。提高执行力,就是要结合实际,重管理、创新。提高执行力不在于管理经验的新旧,重在每个人对制度措施的不折不扣的贯彻。加强执行力,其实质是加强人的执行力。

(一)提高执行力,领导要以身作则。任何命令的下达和执行,都需要领导带头。领导执行力的提升,对普通员工的影响力更大,即所谓“上行下效”。因此,领导自己要首先吃透安全法规,熟悉法律规程,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做到主动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在执行前后和执行过程中,应充分和职工沟通,做到:每件工作事先参与,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给普通员工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让措施落实到位、真正“令行禁止”。

(二)提高执行力,要补足执行过程中的动力。任何事情,有压力更要有动力。如果执行的过程中,员工感受不到目标与切身的利益关系,感受不到目标完成的成就,就自然不会有动力。安全管理中,管理层应该把完成目标的利益与员工共同分享,让每位员工感受到执行的优越性,体会到责任与利益是一体的,才能鼓舞大家的干劲、增加执行的动力。

(三)提高执行力,要学会科学分解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是由一个个小目标链结而成,学会科学、有效对目标分解,定好阶段性的目标,才能有效贯彻总目标,也才能高执行力的完成好安全工作。同时,目标的定制,既要考虑到整体的科学性,切合实际,又需要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篇9

高职院校《秘书理论与秘书实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并且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并为学生考取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支持。基于秘书工作过程导向对该课程的教学思路、课程设计及安排、考核方式及要求进行设计,并在授课之初把这门课程的设计思路明确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清楚课程的总体教学和相关的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和课下积累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基于秘书工作过程导向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安排是该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教学基础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以工作岗位能力所需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把必备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工作情境归纳为具体化的项目、任务、产品或案例,进行教学化处理。二是以工作流程的业务环节为顺序,按照教学工作的规律,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三是在专业能力的教育过程中,融入对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1]

《秘书理论与秘书实务》课程构建了以秘书职业技能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块,从而真正实现了“课程教学、职业认证、‘零距离’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突出操作性,教学活动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充分掌握知识点,然后进行模拟操作,在有了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秘书实训室、学院各职能处室、办公室及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模式,通过完成真实任务和顶岗实习,让学生熟悉办公室工作流程,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让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2.基于秘书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和安排

按照秘书职业岗位任务分析设定课程任务模块。针对秘书职业岗位的特点,以秘书工作过程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处理好理论与技能的关系,以技能带动理论,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根据行业发展态势和社会实际最新要求不断更新增加内容。据此设定课程的五大模块――秘书职业认识模块、办文模块、办会模块、办事模块、秘书职业基础技能模块。根据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真实工作中选择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情境,设计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学习情境。将课程内容设为五大模块,每个模块下又有具体的工作项目情景。在强调应用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理论知识融入技能教学中,注意理论知识的拓展,保证学生既具有操作技能,又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拓宽学生视野,便于今后进一步学习,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教学设计和安排如下表:

二、基于秘书工作过程的教学评价与建议是该课程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手段

1.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对工作过程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

在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项目任务的基础上,遵循教学规律展开模拟工作业务流程和工作任务过程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融入对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以模块任务为依据设定科学合理的权重和分值,对学生完成的工作过程进行评价,达到阶段性评价的目的,并为期末评价积累成绩。

2.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结合对实际工作任务或典型案例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学生实训与秘书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学生学习环境按企业的工作岗位环境布置,让学生真实感受工作情境,体验任务角色,提高职业能力。结合对实际工作任务或典型案例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激励学生认真对待工作任务。该课程教学设计安排和形成性评价见上表。

3.“双师型”教师和实训环境是基于秘书工作过程项目教学的相关要求及教学支持

首先,需要“双师型”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具备秘书职业资格或秘书工作经验的教师能结合自己亲身实际工作的经验去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流程;其次,需要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并且设施完善,满足学生进行真实训练和完成模拟工作任务的要求;再次,需要编写与秘书实际工作要求相适应的高职实用型配套教材和实践训练指导书,满足学生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再学习的需要。

三、典型的工作任务或案例的选择和运用是该课程设计的教学支持

1.典型的工作任务或案例的选择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关键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思路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或案例进行引导性教学,工作任务或案例的典型性表现为,要能代表秘书工作岗位的性质,符合项目任务的完成要求,能让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或分析解决案例问题了解并掌握秘书工作的真实流程。

2.典型的工作任务或案例的运用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了典型的工作任务或案例进行引导性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典型的工作任务或案例教学过程去指导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任务中遇到的问题,达到完成秘书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目的。

四、“四评结合”的职业技能考核机制是检测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篇10

一、课程开出的意义

21世纪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世纪,生物产业呈现出内涵日益丰富、布局更加集聚、垄断加速形成的新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公共媒体的力量迅速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随着公民社会的到来,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也迅速提高。这些都造成原本属于专业技术领域的很多问题逐渐演化为社会公共问题,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此,《生物技术政策与法规》课程的开出,不仅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意识和技能,而且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法制、严谨科研和理性思维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均可发挥积极的影响。

二、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政策与法规》以20学时为宜,可分六章讲述,主要教学内容见表1。

三、课程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

目前我国没有出版《生物技术政策与法规》专用教材。授课的主要参考书目有《生物技术法》[1]、《生物技术的法律问题研究》[2]和《高新技术产业法律保护》[3]等。典型案例可关注国家相关法律网站、主流媒体和科技期刊的相关报道。

四、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效果

1.教学方式。课程教学以国内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主线,以典型案例为素材,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研讨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法等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市场和商场调查,搜集典型案例,获得第一手资料。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篇11

[作者简介]莫嘉清,广西高级技工学校(广西机电技师学院)讲师、德育教研组组长,国家高级(一级)职业指导师,广西柳州545001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inn]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173-03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而现行《德育》教材就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应运而生的。顺应教材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认识案例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运用好这一方法?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案例教学――体现了以生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案例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获得更多的教与学的思考交流空间,要求有更多的教与学的投入和参与。作为教师,备课重点是围绕有价值的问题选择和组织所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同时对教材的基本原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较高的要求并进行系统的锻炼。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方式和理念

传统德育课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被动的知识容器。而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二)教材和媒体的选择

传统德育课教学使用的是多年一贯制的固定教科书、讲台、黑板,信息量小而陈旧。而案例教学使用的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选择的案例以及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电视和相关媒体的组合。

(三)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在传统德育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熟悉教材,表述清楚,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职责。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发起者、组织者和指挥者,要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1)课前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2)课堂上教师要指导案例分析的全过程,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辩论,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去尝试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验和感悟;(3)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动态。

(四)学生的角色和责任

在传统德育课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论。从讨论中学习,也可以从别人承受过的错误中学习,从模拟的生活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的优劣,而且有助于改变目前理论教学中重概念原理、轻生活事实的现象,有助于解决传统德育课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德育课既要向学生传播经济、法律、政治等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社会与人生的能力,达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因此,德育课具有理论的抽象性、贴近生活的现实性和关注学生思想的教育性等价值内涵。案例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来选择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一)有效性

每个案例都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它可提供正面的经验或反面的教训。案例中所蕴涵的问题,具有启迪性,也正是由此而引发人们的思考。所以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得原理和知识。它所解决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这些知识,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很好地运用。

(二)典型性

它所描述的具体事件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原理、学生的思想和观念等在内的材料。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并且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三)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或例子

也就是说,一个事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情节及过程交待得比较清楚,尤其是事例发生的特定的社会背景。

(四)现实问题的缩影

它来源于生活,讲的是真实的社会现象。

(五)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

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和表现,从而增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案例教学如何运用――案例的收集、选择、运用的方法

(一)案例的收集

1.通过生活实践收集

德育课教师离不开实践,了解社会是德育课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生活实践是收集案例的最佳渠道。在收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案件的细节,体会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细微之处,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生动、形象、细致地予以讲解,使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投资者理论与教师的炒股、购买国债、购买保险的经验;消费者理论与教师的消费生活的联系,等等。

2.通过网络搜索收集

网络信息非常丰富,更新非常快,是教师高效备课的理想渠道。通过有关网站搜索相关案例,效率高,容易找到新近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因此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3.通过查阅资料收集

阅读有关材料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也是收集案例最方便的方法,因此,可以通过阅读报刊杂志收集案例。特别是那些在社会上、理论界引起关注、争议的案件,是教学的良好材料,它不仅可以说明理论上的一般问题,而且可以透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盲点,强化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意识和兴趣。

4.通过实践收集与通过第二手资料收集案例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收集的渠道不同,收集到的案例也不同,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通过实践锻炼收集的第一手案例,对案例的细节了解得比较多,在具体使用中较为生动,容易说明一些理论中的细微问题;通过第二手资料收集的案例,效率极高,可以收

集到在本国、外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的案件。两者共同之处在于必须经常收集,把收集案例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并持之以恒。

(二)案例的选择

1.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是指能够准确说明某一理论问题的案例,或者是与某一理论相吻合的案例。在德育课教学中,许多理论是渗透在上下章节之中的,并用以指导实践,因此要使学生理解这一理论知识,不仅应当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而且应当通过案例具体地加以说明。也就是说,那些能够准确反映理论的案例就是典型案例。

2.疑难案例

疑难案例,是指不能用理论直接认定,而又涉及理论的是非的案例。疑难案例所反映的问题,是不能简单地根据某一理论来解决的,也就是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或教材理论含义之间发生部分错位,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受害消费者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因此,在对案例进行分类选择时,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1)目的性。必须清楚为怎样的教学目的而选择案例。典型案例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而选择,所以要选择与所讲授的理论完全吻合的案例;疑难案例是为了对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选择的。

(2)科学性。案例与所说明的理论问题之间有密切关系,对于那些可能使学生产生模糊认识的案例,可以进行剪辑,使其更符合教学要求,不致于发生由于使用案例不科学而使学生更糊涂的情况。

(3)针对性。即针对某个知识点,尤其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某章节使用的案例。应当是案例服务于讲授的知识,所以应当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案例,案例不具有针对性,即使是很好的案例,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的使用

1.典型案例的使用

首先应当明确典型案例在理论讲授中使用,在备课时安排在授课内容中;其次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理论问题而使用。典型案例应当用于说明理论中的小问题,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法律上或理论中某一字、词、句的规范含义,它不太适合于大问题;应当在理论讲解、分析之后使用,即先从理论上讲解其含义,然后再用典型案例加以形象说明,即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以说明。如侵权责任的四个条件: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行为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有过错。在逐一讲解上述条件时,对每个条件先进行理论阐述,而后使用与本条件吻合的典型案例分别说明其“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行为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有过错”在案件中的具体表现。

2.疑难案例的使用

疑难案例一般是在一个大的理论问题或者几个理论知识讲授之后而进行的案例讨论课上使用。使用疑难案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准确区别相似之处,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使用案例是一个教学手段,不能为案例而案例。因此,在案例的使用中应当注意:

一是以正面案例为主。案例不能太复杂,对于那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知识掌握的案例不宜在教学中运用,如反映社会黑暗面的案例。

二是求精不求多。案例堆砌是案例运用的大忌,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案例。案例不是越多越好,而在于精。盲目地堆砌案例,会使案例变成故事会,一方面占用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另一方面没有给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影响知识的积累。

价值工程的典型案例篇12

2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2.1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单调乏味

目前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基本按照传统的“讲解—接受型”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又称为“满堂灌模式”,这是大多数思政课教师采取的最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绝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采取的是“大班制”授课,一般在100—200人之间,有的甚至更多,这种“大班制”决定了“满堂灌”是最优教学模式选择。这种“大一统”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不够强,即使参与也是应付了事,甚至有的学生上思政课就学习英语、数学或者别的专业课程,还有的干脆就玩手机,或者做一些与课堂毫不相干的事情。

2.2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原因,“大班制”是制约课程效果的重要客观因素;从主观来讲,一是有的学生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在大学学好专业课就是了,就业最终是靠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的好不好,与就业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多余、不实用,但作为必修课可以“刷”学分;二是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讲“假大空”的大道理,纯粹就是洗脑,只有中国的大学才开设的“特色课”———思政课,完全没必要开设,甚至有抵触情绪。为了真实地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大一学生65人,大二学生65人,大三学生70人,男女生各100人,如下表所示:2.3部分教师理论素养不够高思政课的性质决定了其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如涉及法学、伦理学、哲学、宗教、艺术、历史等学科,为了讲清楚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很多边缘学科的知识,才能把问题讲生动、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人文社科理论功底,广泛阅读各种人文社科书籍。部分教师人文社科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导致思政课就是给学生简单地宣讲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即使对理论的阐述也是照本宣科,没有较好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还有的教师把高校思政课完全等同于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讲授的内容过于浅显。其次,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只有打牢基本功,才能把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否则,很难使学生信服。

3“五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思路

传统思政课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以教师理论说教为主,教学方法简单,内容显得抽象、苍白,缺乏说服力,课堂氛围枯燥,令不少学生避而远之。作为课堂的组织实施者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将教材抽象的内容讲“活”,将授课内容与学生兴趣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乐”为一体。如借助现代传媒载体将课堂内容通过声音、动画、三维图像等形式表现出来,具体来讲就是课前励志歌曲感染,课堂基本理论灌输,身边榜样引领示范,红色经典影视熏陶、典型案例剖析教育等方式,其中基本理论灌输是核心,其它其它四种是方式是为基本灌输理论服务的(如下图所示)。

3.1课前励志歌曲感染.励志歌曲旋律优美、健康向上、催人奋进、鼓舞士气,歌词朗朗上口,易产生心灵震撼、情感共鸣和精神升华,具有很强感召力和向心力,使学生在歌唱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起了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它将抽象、高深的“阳春白雪”政治理论转化为“下里巴人”式的歌曲,因此,可以在课前和课间播放与所讲授内容相关的励志歌曲,如在讲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理性信念的重要意义时在课前、课间休息时可以播放《爱拼才会赢》《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自己》《隐形的翅膀》等歌曲,烘托教学气氛,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改变了思政课课堂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单调乏味的被动地位。

3.2课堂基本理论讲解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基于一定的正确的思想理论基础为前提的,这种思想理论是不可能从我们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必须依靠外在的灌输,正如马克思指出,先进理论不会自发产生,共产党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灌输,当然,这里的灌输不等于“填鸭式”的“满堂灌”,苍白无力的道德说教。相反,灌输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抽象的理论与生活现实相结合,使学生寓学于乐,即理论灌输形象化,课堂教育互动化,对症下药具体化。由于教材理论本身比较抽象,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将理论形象化,也就是艺术化。同时,加强课堂互动,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一个民主式的“学习共同体”。另外,还要有针对性,就是要对具体的问题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克服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抵触情绪和厌烦态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枯燥无味。

3.3身边榜样示范引领榜样是美德在生活中世界的真实体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示范引领效应,大学生处于特殊年龄阶段,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强,决定了他们的认知是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的过程。法捷耶夫说过:“青年的思想愈被榜样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在选择榜样人物时,要善于发掘发生在同学们身边普通的真人真事,这些真人真事虽然谈不上“高、大、上”,但可信度高、最有说服力,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掘生活点滴中真、善、美的“火眼金睛”,比如在讲授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的第二节第三目“人生价值的评价”时可以播放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吴锦泉,高节卓不群”片段。通过观看“榜样”影片,增强学生对理论的信服度,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其次,作为思政课教师本身也应该是学生行为的榜样,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自觉地向道德模范学习,言行举止向榜样看齐,教师也应该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身教重于言传。“在对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时,教师更应该主动向榜样学习,领会榜样的精神实质,一言一行均向榜样靠近。”[4]我们还可邀请优秀的学长以及毕业的校友回母校现身说“法”。

3.4红色经典影视熏陶经典影视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内蕴着真、善、美的社会价值取向,经典“影视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了当代大学生,逐渐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构建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5]如在讲授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时,可以播放《恰同学少年》第五集部分片段作为课程导入,该影片为当代大学生生动诠释了什么样的追求才是美的,什么样的追求才是积极健康的,它讴歌了以青年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青年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不懈追求的精神气魄。这部影片自上映以来以平均5.260%,最高达8.9%的收视率一举击败时下流行的日韩剧、欧美剧,勇摘2007年央视电视剧的收视率桂冠。在讲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时可以播放《士兵突击》,该剧给青年大学生一个启示: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心中的理想,不管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始终坚信成功是源于对结果的信奉和坚持。

3.5典型案例剖析反思.案例教学可以将抽象理论还原为日常的实际生活,是一种具有形象、实践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反思、对照和效仿,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和可接受性,“典型案例教育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典型的性质来划分,有正面典型和负面典型。所谓正面典型即体现或代表先进、正确的思想,在人民群众中能够起榜样示范作用的典型。而负面典型是反应落后的、错误的思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消极影响和对社会发展产生阻碍作用的典型”,[6]它是我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正面典型案例包括“廉政公仆”、“感动中国”“道德模范”等,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警钟长鸣”、“忏悔录”等党内各种违法违纪特别是案件作为反面典型进行剖析、反思,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教育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在讲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性坚定崇高信念》中第一节第二目“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时,可以将志存高远和不懈追求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胡铃心与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做一个对比———曾经都是中学的佼佼者,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为何演绎出不一样的大学生活?其中深层的原因是什么?马加爵在行刑前接受记者的采访说:“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从正反两方面案例的对比可以得出确立理想信念对我们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党的宗旨、性质外化为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和理念在高校的传播和贯彻,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主战场,因此,必须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的话语体系,即结合具体的国情、社情、学情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将课堂内容讲“活”,就是通过课堂基本理论灌输、课前励志歌曲感染、红色经典影视熏陶、身边榜样引导示范、典型案例剖析教育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求知欲,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吴勇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65.

[3].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