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所有知识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0 17:43:34

化学所有知识点

化学所有知识点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1-0043-04

一、研究现状

1.微课的体系化程度不够

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或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而体系化就是使之成为体系的过程。微课体系化就是将同类微课按照一定的秩序或联系组合使之成为一个体系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是碎片化,即将完整的事物体系进行分割的过程。微课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者问题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其包括微教学设计、微练习、微反思等。从微课的发展过程来看,微课经历了认识、开发、运用的阶段,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效果是微课将完整的知识碎片化的结果,是围绕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问题进行集中说明和解决的过程。学习者虽然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很难将大量的微课知识点重新系统化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能否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意味着是否能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所以研究微课体系化和系统化对学习者具有重要意义。

2.微课网络的可视化研究不足

可视化就是将所研究的对象资源进行视觉呈现,如数据可视化、知识可视化、科学可视化等。微课网络的可视化是指运用计算机软件将微课之间的关系进行视觉呈现,这需要强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撑。正如前面所述:微课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程度不足,而利用微课网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课网络的构建为学习者建立系统、体系化的知识提供了相应的支撑,但是目前还鲜有关于微课网络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微课网络可视化是学习者与学习平台之间交互的基石,只有将微课网络视觉呈现才能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二、基于知识点网络的微课系统化和微课网络可视化

1.知识点网络

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学习者要掌握一个目标知识点A需要有相应的前驱知识点B作为支撑,而学习前驱知识点B又需要相应的元知识点C作为基础知识,这样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可能就会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种若干个相关的知识点由于其内在的联系而形成的网状结构称之为知识点网。如图1所示,网络中的节点表示知识点,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后还需要了解该知识点前后左右的相关知识点,从而建立该知识点的位置标记,使学生能够体会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网络结构,从而建立相应的网络意识。这种网络意识使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网络中的任意路径出发都可以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

2.知识点网络对微课系统化和体系化的启示

知识体系是知识点按照一定的秩序或联系组合成的整体,这种组合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在知识点网络结构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秩序就是知识体系构建的纽带,知识点网络结构的形成使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加明朗化,学习者按网络中的任何一条路径学习都可以构成一个相应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就是运用非线性的组织方式构建的。同理,由微课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微课网络中也存在着到达目标知识点的多条路径,学习者从任意一条路径出发所形成的学习轨迹就可以归结为相应的微课体系。相比传统的线性的资源组织方式而言,这种非线性的资源组织方式更加适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如图2所示,到达目标知识点A的路径可以是EDBA或者EDCA或者EDCBA或者EDBCA,不同的学习路径都可以为学习者呈现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知识点和微课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微课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者问题而展开的教学活动,而知识点是构成知识本身的一个集合,一个知识点可能对应多堂微课,一堂微课却只能对应一个知识点。微课是围绕知识点而开展教学活动,知识点是构成微课的必备元素,在空间上它们形成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运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能够构成知识点网络,那么围绕知识点展开的教学活动――微课也必定会形成相应的微课网络。从二者的联系出发,借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来表征微课之间的关系是可行的,但是一个知识点可以对应多堂微课,而一堂微课只能对应一个知识点,所以微课对知识点形成一对一的关系,而知识点对微课形成一对多的关系,如图3所示,知识点E和微课1形成了一对一的关系,知识点A、B、C与微课形成一对多的关系。

3.微课网络可视化处理

若想把微课网络中的关系进行视觉呈现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数据库系统来支持可视化,通过分析知识点的相关属性来概括微课所具有的属性,进而利用微课的属性来描述微课之间的关系,这是微课网络可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之间由于其内在的关系而构成了相应的知识点网络,而构成这种内在关系的正是知识点本身的属性,知识点可以有若干个属性进行描述,这种属性是知识点本身所具有的性质、作用以及相互的关系,一个知识点可以用一个12元组来表示:知识点={知识点编号、名称、类型、说明、关键词、程度级别、描述数据、导航、测试、评价、进入阈值、通过阈值}

知识点编号:知识点的标识符,具有唯一性,用于调用该知识点。

名称:知识点的内容名称。

类型:将知识点进行划分,知识点的类型可以分为元知识点和复合知识点,元知识点是不可再分的知识点,而复合知识点是多个元知识点的集合。

说明:知识点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学习本知识点的重要程度。

关键词:用于检索该知识点。

程度级别:对于本知识点所要达到的认知能力层次,按照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导航:本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分为父子关系、依赖关系、兄弟关系、平行关系。

测试:对通过本知识点学习进行测试的试题。

评价:对学习完本知识点后的反馈。

进入阈值:用于内容呈现控制,不同的内容对应不同层次的内容呈现。

通过阈值:学习完相关的知识点的成绩不小于该阈值时才能被认可的情况。

微课是围绕知识点展开的教学活动,微课也会因为其内在的联系而构成微课网络,而构成这种内在联系的正是微课本身的属性,微课也可以有若干个属性进行描述,这种属性也是微课本身所具有的性质、作用及相互作用的关系,较微课与知识点二者的联系而言,微课可以借用知识点的相关属性。

三、微课网络以及可视化建模

1.微课网络建模

微课是围绕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必定是微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微课网络构建的基础是要构建知识点网络。

如上所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复杂的,这种复杂的关系最终会形成一种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知识点网络。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脑中,知识的存储是一种知识点网络结构,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不是顺序的搜索人脑中所有的知识点,而是根据问题本身的启示联想起某些知识点,这种联想可以视为在知识点网络上进行搜索的过程。若能采用人脑联想思维的方式来组织各个知识点的话,那么将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采用语义网技术来组织知识点网络是符合人脑思维联想方式的,语义网是一种智能网络,他不但能够理解词语的概念,而且能够理解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使交流变得更有效率和价值。在语义网中节点是各个知识点(可以是理论、原理、概念、定义),弧表示知识点之间的某种联系或关系,语义网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用纵向和横向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排列,前驱关系和后继关系的知识点进行纵向排列,兄弟关系的知识点进行横向排列,而父子关系的知识点进行空间上的包含排列,各个知识点通过其链接关系可以相互跳转,这样所有的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了一个语义网络。如图4所示,A是B、C的后继知识点,而B、C既是A的前驱知识点又是D的后继知识点,并且B、C之间是兄弟关系,同理,D既是B、C的前驱知识点又是E的后继知识点。基于语义网模型构建的知识网络,使学习者可以以任意路径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灵活,学习者不需要按传统线性的方式逐个查找知识,可以从纵向或横向空间出发形成相应的学习路径,这就是一种非线性的、联想式的网络学习环境。

一个知识点可以对应一堂或者多堂微课,若是多堂微课则又可以依据各个微课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小型的微课网络。总而言之,用微课来代替相应的知识点所构成的网络就是微课网络,如图5所示知识点A、D、E与微课形成一对一关系,知识点B、C与微课形成一对多关系。

2.微课网络的可视化建模

可视化的实现需要有强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撑,通过微课的属性来表征微课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可视化。

微课网络是由微课之间内在的联系而构成的,而构成这种内在联系的正是微课本身的属性,前面已经提到微课是围绕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知识点的属性可以由一个12元组来表示:知识点={知识点编号、名称、类型、说明、关键词、程度级别、描述数据、导航、测试、评价、进入阈值、通过阈值},鉴于微课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借用知识点的相关属性。微课={微课编号、名称、类型、说明、关键词、程度级别、描述数据、测试、评价、导航、进入阈值、通过阈值},其各个属性代表的含义与知识点属性的含义相似。相比知识点而言,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来承载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信息的,学习者根据自己测试时出现问题的环节可以重复观看视频。根据微课之间的关系我们定义了两个数据表:微课表、微课关联表,如表1、表2所示:

微课表与微课关联表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现有微课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予相应的解决办法,为微课体系化和系统化明确了思路,同时也为微课网络的可视化建立了相应的模型,这为微课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提供了相应的理念指导和技术支持,只要能继续探索微课在教学当中的应用,相信它能够更好地为广大学习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相霓.网络课程中知识点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2]李艳.网络教学中知识点网络的个性化呈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施岳定,张树有,项春.网络课程中知识点的表示与关联技术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5).

[4]冉梅,李晓.知识点网络可视化表示的系统设计[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5]李晓,冉梅.知识点网络的可视化表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5(10).

[6]程静,杨明,邱玉辉.基于知识点对象的个性化学习系统实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

化学所有知识点篇2

G633.8

总所周知,高中所学的化学知识的课本本身其实就是一个知识结构,所以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就更应该结合书本加强学生对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也可以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对问题的解决也有结构概念。所以高中化学老师要重视这个方面,帮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帮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

对于一般的高中学生来说,构建知识结构是相当的重要,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有利于串联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建立知识体系,可以将杂乱无杂的理论知识串联起来,方便以后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更快、更准确的自由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化学成绩。

(二)有利于在考试中有效节约时间

现在我国的教育一般都是应试教育,对于高中学生最重要的也就是高考,随着课程的改革,学生所面对的化学考试题目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像推理题、计算题往往比以前更要复杂了,对于这样的变化,高中学生不能再采取以往的方式进行逐一的计算,因为这样会耗费很多时间,最终影响到考试的成绩。而且众所周知的,告示都是规定了时间的,所以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多进行答题,所以构建知识的体系非常有效,这样能帮助学生在答题时能够游刃有余,尽可能为其他题六出足够的时间。

(三)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中含有很多实验内容,对于这部分的知识不仅仅是对概念熟记,还要对实验的化学物质的属性、实验器材、以及最终实验结果进行详细记忆,但是因为这部分知识很零碎,记起来就十分不容易。但是如果能够构建知识体系,就可以很轻松的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知识长期的积累,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只有这样子,学生会在提高成绩上比较轻松。

二、引导学生建立化学知识的具体方法

在课程改革以后,很多学校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学生的表现也不尽人意。大概是体现在自己创新和思考的能力很差。于是很多老师开始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构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这构建知识的体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进行改进。

(一)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所以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应该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梳理。在课前,老师应该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大体了解;课中要有结构的进行知识的讲解,比如对于一种化学物质的介绍首先是对它概念进行学习,然后详细介绍它在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并延伸到器材的使用,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课后。老师应该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一个回顾。

(二)从整体出发,顾全全局

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把高中的化学知识进行整合,所以在低年级的时候,老师应该主要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思想和意识,当进入高三的时候就应该从全局入手进行知识的复习和构建。在这个阶段,由老师引导学生对高中化学的整体认识,构建出知识的框架,例如化学的概念、化学的实验、化学物质属性、计算推论等等。然后进行延伸和补充,让学生对高中化学有整体的认识,对重难点进行分析,有利于在答题中提高对题目的解析能力。

(三)加强对细节的学习

学习框架确定以后,接下来是对知识的完善,从细节入手掌握化学的细小部分。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学习,可以采用贯穿整个知识点的方式来学习,也可以利用化学中的平衡等式来计算,不管是在化学中还是其他学科中,我们所学到的都是等式的两边相等。比如水的电解、电离子这些理论都可以通过一个知识点来进行阐述,这样就能够对化学系统来进行明了的学习。

而对于高中化学的实验部分,应该分两个方面来进行知识构建,首先是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器材,再然后就是化学物品。通过记忆化学实验中所需要的器材和药品,可以延伸到该药品的自身属性,以及药品通过实验以后的属性,将整个知识点进行结合,构建出层次分明的只是习题,以免知识混淆。

在对于化学元素框架构件时候,最重要的事对化学元素进行记忆,可以将有关的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记忆,并且对化合物的属性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对于将元素与化合物二者之间的关联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其在知识框架中更加具体和规范,条理性更清楚。

对于学习有机化学的这部分,通常是把感官加进去,也就是所说的官能团,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记忆官能团的一些主要性质,充分了解到有机化学的规律,然后将两部分知识结合起来,建立起详细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在化学的学习中,会牵扯到大量的运算,对于这部分的学习,可以通过构建物质量来作为中心,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于各种单位不同量之间进行准确的转换,将化学中的各种化学概念牢靠的掌握,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摩尔定律、溶液浓度,对他们进行区别记忆、以免对知识不熟悉发生的混记现象。

(四)将全体进行整合,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上述部分,我们对各部分的知识都建立相应的框架体系,最后的过程就是将框架进行完善,然后将其进行整合。首先将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整合变为一个整体,比如对于化学物质的特点、基本概念、化学实验这些知识点就可以串联在一起。并且可以采取想象的记忆,加深印象,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时常复习,避免对知识点的遗忘。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发现对知识点的记忆发生模糊现象,就应该加大学习力度反复理解,将知识点化为应对考试的利器,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对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老师很好的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刘强.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7,(7):88-89.

化学所有知识点篇3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中化学教学应“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且在高考(或学业水平测试)中重点考查的知识内容,都必须做加法,充分拓展相关知识。

化学必修一囊括了高中化学中所有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大部分的计算内容,是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中的重点。对相关知识,如Na、Al、Fe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Cl2的实验制法,H2SO3与O2的反应,Cu与浓、稀HNO3的反应等,均要充分拓宽。特别是相关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由于教材中涉及的为化学方程式,此时必须作必要的深化,如在解决Cu与稀HNO3和稀H2SO4的混合物的问题时,便要借助于离子方程式进行解决。

再如,选修四所涉及知识为江苏高考Ⅱ卷中的重点内容。可以说,除一条独立的有机综合题外,其余试题均联系到选修四。对此,像速率与平衡部分的图像、离子沉淀pH范围的分析、Mg—Al原电池在酸性电解质及碱性电解质溶液中不同的电极反应等,均要给以添加,以使学生能适应目前高考方式的变化。

二、删除内容,紧扣课标——减

高中化学新课程从大的方面来看,删除了过去繁、难、偏、旧的知识,同时增加了现代科技发展方面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内容。对于老化、陈旧的知识及综合题型,要紧扣课标,大胆削减,万不能抱着过去的知识体系不放。如化学必修一,有关胶体的电泳、渗析、聚沉;Si的化学性质;S的化学性质;除AgCl外,其余卤化银的沉淀问题;氮的氧化物(NO、NO2)与O2和H2O反应生成HNO3方面的反应及计算等,均应给予删除。

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反映,课时少、内容多,时间不够用,其乃是仍抱着旧观念不放,想面面俱到地呈现所有知识内容之故。要知道,化学必修一体现的为物质的分类思想,必修二体现的为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课堂教学必须围绕课标要求,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协同提高搭建平台,万不能将众多的知识强行灌输。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三、重点知识,响鼓重锤——乘

重点知识,也即高考(或学业水平测试)的必考点和常考点,它不是以教材中所占篇幅或所述文字的多少来确定,而是以考卷中出现的频率而确定的。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对于硅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硅酸盐材料,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多,但此部分内容却并非重要考点;而对于Si及SiO2的用途,教材中所述文字较少,但此部分内容却是高考(或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常考点。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高考的脉搏,详略得当,重要考点必须响鼓重锤。

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也即粒子数为多少NA)的问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判断问题、离子反应与离子共存问题等,这类涉及必修一中的问题是高考及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必考内容,由于所涉知识比较分散,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不断强化。如在分析好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后,需再行分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理清哪些反应可以写成离子方程式(如Cl2与H2O,Cu与浓HNO3等),哪些反应不可以写成离子方程式(如Cl2与消石灰,Cu与浓H2SO4等),以不断强化考点知识。又如,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虽然知识较多,但主要考点仅落在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有机反应类型、官能团的性质和有机合成路线图的设计四个方面,如能对此类知识点做乘法,学生在有机部分的解题将变得得心应手。再如,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合并,速率与平衡移动的外界条件,K、Ksp的计算,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等,既是考试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更要做乘法,分析清、剖析透。

化学所有知识点篇4

高中的化学相对于初中化学来说,知识内容增加很多,难度加大了,这直接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记忆的规律,采取一些策略帮助学生记忆化学知识。而学生记忆的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识记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老师要根据记忆阶段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记忆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记忆。

一、识记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记忆主动性

记忆的第一个过程就是对最初接触的知识进行识记。但是,由于高中化学知识具有“混”“杂”“深”等特点,即,有很多相似、相近的知识点,知识板块比较复杂,还有很多理论知识很是深奥、艰涩难懂。这样一来直接提高了学生的记忆难度,造成了学生记忆的困难,学生会对化学知识的记忆产生退却、焦躁、厌烦等情绪,进而影响化学的进一步学习。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而且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也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为了打好记忆的基础,在化学识记阶段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记忆兴趣,刺激学生深层次的感官记忆,调动学生的记忆主动性。

那么,教师怎样来改变传统的枯燥乏味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氛围呢?这就需要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点”在哪里,将这个兴趣点和书本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记忆兴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的科学,而学生对枯燥、复杂的理论知识是无法产生记忆的兴趣的。但是,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殊现象的变化一直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所在,学生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化学变化中去。因此,化学老师可以抓住学生这样的特点,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合到有趣的化学实验中去,利用化学实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对这些化学知识产生“短时记忆”,为学生的长期记忆打好基础。当然,除了化学实验之外,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老师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学习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多层次的感官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深度。

二、保持过程中巧妙安排学生的复习计划

1.老师需要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复习时间。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来看,记忆存在一个遗忘过程,而且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所以,为了保持学生长久的记忆,老师要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不能完全的依靠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进行,掌握好复习的知识量,以及复习间隔的时间段,在尽量不占用学生课外自习时间和不造成学生记忆负担的前提下,每天对学生进行复习指导。

2.老师还需要采用科学的复习方法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学生每天都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如果每天还要复量的旧知识,就会造成学生的记忆负担,因此要采用科学的复习方法。比如采用“分散记忆”法,将要复习的知识点分成知识板块来进行复习,每天少复习一点,但是复习的知识要精要,而且要勤加复习,不能够间断很长时间,同时要确保学生复习的效果,保证学生记忆的质量。

三、再现过程中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结构的系统化

让学生记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也就是将记忆的知识再现的过程。学生记忆知识再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学生记忆知识结构的系统化。杂乱无章的知识,即使记住了也会造成学生“茶壶里煮饺子”,有但说不出来,这等于说白费工夫,到了考试过程中就会出现“会但不会写”“写但写不全”的状况。为了更好地避免学生出现这种状况,需要老师在一定阶段内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帮助学生把所记忆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系统,将一些相似的或者能够产生干扰的知识点着重标识。比如,学生很容易将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概念弄混,这时候老师就需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异同系统地整理出来,尽可能地避免记忆的干扰和混乱;还可以将所学过的知识分章节、分版块地进行分类,然后再通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这些“点”连成“面”,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体系。总之,一旦学生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的记忆知识网,就能够很好地进行知识检索,进而加强对记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高中化学知识“混”“杂”“深”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记忆难度的增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需要老师积极地采用一些学习方法和记忆策略。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凡有合适的方法都要积极地引进到教学当中去,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

化学所有知识点篇5

一、知识社会:高等教育逻辑起点的重新定位

知识社会是伴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爆炸而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新型社会形态,知识社会的出现必然导致社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整合,这是由社会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德鲁克认为,“知识社会”本质上是“后工业社会”,因为“知识”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基本资源”,“知识”和“知识的运用者与创造者”成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而“知识的运用者与创造者”的培养和质量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知识的制度”的人才培养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功能的发挥。对此,拍斯金作了充分论述,他认为:“知识是借助理性才得以创造的,所创造的知识倘若不传递给别人便会消亡。所创获、传递的知识经过广泛运用,才会产生新的知识,并且拥有永恒的、广域的活力。这样,知识是生生不息的,既有变化,又会发展二知识的动力性本质,体现于知识的创获、传递、应用的相互作用与紧张关系之中”。知识社会的到来无疑加剧了知识的动力性特征,使得知识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引起了知识结构、产业结构、阶级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的创新基地,因此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站,高等教育对经济与社会的强有力推动作用使它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边缘中心化”。

高等教育以探讨高深学问为鹊的,力求了解人类的生存世界和精神世界,并对社会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进行深刻地反思。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种活动都是围绕“知识”的教与学活动展开的。“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一方面,“知识是包含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各种活动之中的共同要素:科研创造它,学术工作保存、提炼和完善它,教学和服务传播它。”所以,一切大学主张,无论它的表现形态和内容是什么,都必然围绕着知识,尤其是围绕着以高深学问为核心的知识而展开。以知识为基点来描述高等教育功能,凸现了大学运载高深学问的本质,体现了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知识是大学最基本的原子要素。知识和知识分子是大学最不可替代的两个要素(知识分子泛指大学里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作者注),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大学就失去了其所为的构成条件。而且,知识与知识分子互为“对象性存在物”,并形成“生存共同体”而共生共存。知识因知识分子而彰显了知识的力量,知识分子因知识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是知识分子生命的表达,知识分子的命运蕴含在知识的命运里。

在知识社会中,知识是社会的基本要素,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轴心结构和动力站,必然以“知识”作为高等教育教与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而这个出发点便是确定高等教育功能体系的逻辑起点。检验逻辑起点是否科学,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1)逻辑起点必须是研究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2)逻辑起点必须与历史的起点相一致;(3)逻辑起点必须蕴涵着整个体系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

二、知识社会:高等教育功能的再审视

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知识从影响社会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外在动力逐步变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知识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说明和解释世界的模式和世界形成的动力。知识的创造、传播、整合和发展,将促进人类的理解与合作,实现教育的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讲,知识社会中的高等教育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存知识的功能

知识的本体基础是事物的“本质”,知识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及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认识成果。由于知识被认为具有“价值无涉”的特征,常被视为一种具有普遍事实性的真理,当作公共财富加以珍藏、分享。高等学校作为探讨高深学问的主要场所,无疑具有保存知识的重要功能。一般来讲,显性的知识通常可以通过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得以保存,而隐性的知识则主要存在于高校学者的头脑之中。大学作为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机构,拥有一批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他们所具有的隐性知识则不是图书馆所能保存的。图书馆、实验室和多媒体只能保存显性的知识,而学者头脑中保存的是隐性的知识。可以说,知识寓于生命的载体和非生命的载体之中。掌握知识的人是生命的载体,他具有激活知识的能力;书本、电脑软件是非生命的载体,它使自然人变成具有知识力的人。知识是物质和精神的复合体,非生命的物质载体是它的结晶果,有生命的精神载体是它的激活因。没有高校学者头脑中所保存的隐性知识,任何社会所保存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而且显性的知识难以激活,人们就不会有思想的火花,不能进行知识的创新。所以,使知识得以保存是开展高等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二)传承知识的功能

传承知识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传”为传播之意,指将当前的文化研究成果发散开来,得以共享,着重强调空间的广延性,即“知识的扩散”;“承”为传递之意,指将前人的知识、思想和文化成果世代相传,着重强调时间的继承性,即“知识的继承”。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是最重要的知识传播方式,它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将人类文明长期积淀的优秀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本身也在社会生产的影响下逐渐觉醒,萌发了走出“象牙塔”的念头,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直接进人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去,“人才”作为一种“知识凝结物”,一旦步人社会,便成为点状的“知识源”,这种点状的“知识源”很容易凝结成片状或体状的“知识源”,即社会的知识群体或知识阶层,从而起到强大的知识扩散和辐射作用。知识的传播是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前提的,如果缺乏对知识的理解、接受或认同,知识的传播就会失去意义。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但帮助人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通过教育者的选择与加工,使之能为人们所接受,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程度。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修养程度越高,就越是渴求通过知识传播过程获得新的文化知识。

(三)创造知识的功能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的探刻表现之一在于教育所具有的知识创造功能,这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相较于基础教育的显。大学作为最新信息的集源地和学术思想的交流中心,他所具有的内在发展逻辑、激情洋溢的创新精神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有利于高等教育创造功能的发挥。大学是知识生产的场所,对知识的追求是学术事业不证自明的目的,但这并非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因为“这些学问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鉴于许多知识常常处于没有得出完全结论、没有被完全发现的状态,这就要求大学师生对知识进行永无止境的探求、研究和创造。通过各种文化与思想之间的交锋、交流、交融,形成新的知识价值观念,并以此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高等教育通过传授高深专门知识,培养人的个性与创造力,并将这种创造性的人才输送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去,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直接从事知识创造活动,从而使高等教育系统就像一个能量丰富的知识创造源,实现知识创造的‘辐射’和‘裂变’效应。’,困无怪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校长说,“大学追求新思想、新知识”,他“总是站在批评的最前沿”,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前沿”。毋庸置疑,创造知识是知识社会中高等教育最富有生机的功能。

(四)应用知识的功能

随着大学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在分配职业阶梯等级和定位社会结构位置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学也逐渐超越“象牙之塔”,从追求纯粹知识的研究开始关注知识的外在实用价值,向一般民众提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并为政府、企业提供咨询。正如威尔逊所说:“大学的科学知识研究不再是一种纯研究,其研究成果正在越来越多地卷人‘为国家服务’的领域,科学知识及其研究进入了工农业生产以及由于工农业发展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大学“从中世纪的宗教和世俗的知识团体演变成今日在以知识为基础、以学科为方向的技术型后工业社会中起关键作用的机构”,大学成为“‘人类社会的动力站”。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从事着知识的生产和创造,并将知识产品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大学在向社会输出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产品、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运用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对社会运作和政府工作中的不完善之处进行批判和监督,促使社会和政府工作日趋完善:因为大学拥有一大批以探求知识、追求真理为己任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独特的思维视角,能够超脱党派利益、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争,能对社会进行公正地评价、批判、监督,从而使社会正常运行只有大学真正发挥了社会批判和监督功能,他才能成为区分善恶、甄别真伪的伟大仲裁者,用良知批判社会的精神阵地及“社会良心”的代言人。

(五)涵化知识的功能

在知识社会中,人融人新的“知识生存”形态,即生活在知识当中,知识影响人的命运,知识生存构成人类生活的根本形式。人们只有与知识的和谐相处,才能够在知识环境中“诗意地栖居”,消解知识的“暴力性存在”,给人的心灵提供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维护心灵生长的自由,让人的生命意志得到最大的展开。韦伯曾明确指出:“一个有志于学术研究工作的知识分子,必须具备的重要特质,是所谓的’知识的诚笃’(intellectualintegrity),他必须具有一种‘信念伦理’(ethicofconviction),坚定地遵循着理性的召唤,追求整合良好的知识(well—integratedknowledge),同时,他还有一种对知识献身的热情,对他而言,知识具有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知识因此而赋予他生命的意义。他将这种发自内心的知性追求提升到一种具有尊严的生命层次,并成为自己整体人格的一部分。这种知性追求来源于个人的体验,没有个人体验中的自我陶醉感,就无法摒弃人世间的是非与干扰,专心致志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智慧。作为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尊严与力量,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照亮知识中蕴含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大学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合符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学生们总是潜心地寻觅这种理想并时刻准备接受它,但当他们从教师那里得不到任何有益的启示时,他们便感到理想的缥缈和希望的破灭而无所适从,’。

(六)交流知识的功能

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主体的社会,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促使异质知识间的相互交流。现代大学的知识资源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可再生资源”,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的实质就是达到资源的共享和知识的交流:因为知识交流有助于思想对话和智力合作;有助于文化范式的借鉴和学术视野的拓宽;有助于全球教育的合作和国际理解的加强。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利用效率和现代大学的教育质量,同时也促使知识资源的再生。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发展型资源再生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资源分享不仅不会或很少到支援资源所有者的资源耗失,而且可能会使原资源所有者获得更多的新资源"。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传播与交流的主阵地,以资源共享的方式进行强有力的国际合作。这不仅可以打破横亘于异质文化之间的学术壁垒,加强文化交流的力度与深度,而且可以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这就要求大学必须起到“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作用。

化学所有知识点篇6

    《化学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也是复习的根本。化学课程标准中都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归人“身边的化学物质”,大体包括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碳和碳的氧化物、金属和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五部分内容,对每部分内容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作了详细的达标要求。所以我们教师在复习每部分内容时都要认真研究、把握课标,准确理解每个知识点的目标要求,把握复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对“钢和生铁”这两种合金,只要达到“知道”的要求,在复习时不必挖掘太深。

    二、构建知识体系,精编学案

    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多,内容繁乱,而且很多知识点需要识记。所以对这块内容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高于教材,对所有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笔者在复习教学中将这部分内容分为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界中的水、碳和碳的化合物、金属和金属材料、常见的酸和碱、盐和化肥、常见的有机物等七个专题。每个专题都精心编制一张学案,在课堂上供师生使用。学案上设置复习目标、基础知识回顾、完善知识体系、方法形成、课堂检测五部分内容,比如“复习目标”是将本专题中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复习任务;“基础知识回顾”一般设置一至两个基础性的涉及本专题知识的习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本专题知识;“方法形成”一般设置一至两个典型例题,经过教师点拨,让学生掌握典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课堂检测”中设置一些基础题和能力题来检测复习效果。课堂教学中围绕学案展开复习,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讲练结合,以提高复习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复习时我们一定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去读教材,遇到问题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去书本中找答案,或开展小组交流讨论,这样印象就会深刻得多。实践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独立完成学案中的知识网络,并标记疑问;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问,最后我们及时点评,指出还需完善之处和注意的问题。这样处理的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已学过相关内容,复习时借助教材、笔记等材料再现知识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印象深刻、掌握牢固,小组交流讨论有助于查漏补缺,体现合作精神,教师的最后点评有利于提炼精华完善体系、升华知识拓展延伸。例如,在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构建了知识网络后,已基本掌握了碳单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知识,教师在完善知识体系时再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2.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吗? 3.能用通过水的方法除去一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二氧化碳吗? 4.将集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入澄清石灰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5.《石灰吟》这首诗歌中体现了哪些化学知识……

化学所有知识点篇7

2.“练”――在自学基础之上进行与化学基础知识和能力相关的习题练习,在训练中找到问题,形成问题化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问题的存在才使得科学不断进步与发展,问题化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也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自学以后获得了低层次的化学知识,可以通过简单的试题进行检测从中发现问题;这里化学教师可以构造与设计存在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给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与能力。

3.“讲”――以学生的基础练习为载体,放手让学生先展示自己的观点与疑惑,教师适时进行针对性的点拨和讲解;学生在“学和练”的实施过程中,收获部分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惑之处,设置代表进行讲解试题的解析过程和心得,形成全班的交流和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针对于学生中的典型问题和疑难点进行指导性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以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若进行遍地开花式的探究学习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中化学教师担当了“引桥和路标”的角色,教师的引导与讲解是一个可少但不可无的环节即教师传授知识的功能不能被忽视与丢弃。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阶段,教师侧重于自学方法的指导与教学目标的介绍;在后一阶段主要讲解学生自主探究中显现出来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题的规律和有效方法。

4.“用”――充分发挥典型试题的导向和示范作用,通过对试题的探究与剖析进一步巩固、强化、拓展所学知识,快速提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综合应用的全面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运用”,正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这个道理,课本教材中的例题或高考试题都是具有较强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在平时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安排典型试题的训练及剖析,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理解,便于学生从解析试题过程中发现内在的本质规律,有利于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实现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解决问题效果的最大化。

二、在高中化学“学-练-讲-用”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的构建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高中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化学新授课堂是学生获取间接知识的有效途径.当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注重启发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练-讲-用”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化学的教学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呈现教与学的具体目标。化学教师针对新授课中所涉及的学过的旧知识设置出有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加以解决,为新知识的顺利传授扫清了知识的障碍。展示新授课中要掌握和理解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想方设法创设探究新知识实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到达一种对新知识的渴求出现“迫不及待”的意境。

2.新课开始,有效实施合作探究。化学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的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课题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与特点、化学反应的方程等基本知识设置成问题形式,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进行自主学习,借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尽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或提出的质疑我们化学教师可以进行点拨。

3.课堂检测,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针对于新授课中所学的化学知识设计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去解决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新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按照“懂-会-熟”的章程来进行设计和安排练习试题,注重难易结合、层次分明,内容上即注重双基又突出重点,形式上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切实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4.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巩固强化、延伸所学知识。学生回顾总结与教师小结相结合明确化学新授课中所学主干知识及其内在的联系和实质,能力目标达成的情况,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值。分层次安排适量课后作业,进一步强化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的效果。

三、高中化学“学-练-讲-用”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分析

化学所有知识点篇8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093-01

化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学生的一个难点课程,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初高中里,有80%的学生认为化学知识复杂凌乱、难学难懂。因此,新课程的改革给初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该文主要针对化学教学衔接策略和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内容提供帮助。

1 构建完善的化学内容结构,做好衔接工作

在初高中的化学教学中,有些知识点是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来分层进行灌输的,而有些则脱离递进方式独立呈现,所以,可以在化学教学内容上进行补充,完善知识结构,做好衔接工作。

1.1 采用“织网式”对知识点进行补充

在对新课标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发现,对初高中化学知识只有比较笼统大概的介绍,这些都是属于常规性的知识简介,并没有形成全面完善的知识内容结构体系,每章节的内容只是对重点知识的少量介绍,以物质分类为主轴线,并没有对化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连接的作用,但是初高中的化学知识通常都是以元素周期、物质的量、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能力变化等作为主要轴线,以点进行发散的方式让学生对化学知识逐渐积累。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层“面”。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强调对学习惯性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构建,例如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上,如果有遇到需要没有学习过的初中化学知识点,可以利用分时分点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补充,做好内容上的衔接,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架。

1.2 采用“阶梯式”来调整教学的难易程度

在义务教育的多年实践中,大大降低了对初中化学的难度,但是初高中化学学习的难度无法下调,这就在客观上加大了对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压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既要完成对化学内容的掌握,又要提高对化学知识实用性的操作。在一定层面上提升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难度台阶。有些老师一味的追求中考、高考效应,主要就是对考点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在课程标准里的选学知识和常识性内容的教学,没有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点有很好的认识,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存在缺陷,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加入“螺旋式”,“阶梯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循序渐进的认识。提高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加强在化学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高中的化学教学方法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初中化学多数的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讲求学习方法,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掌握的要求比较低,而高中化学不但提升了内容上的难度,老师经常采用抽象思维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所以,很多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理解的状态,我们要加强对化学教学方法的衔接,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化学学习的节奏,加强独立学习的能力。

2.1 采用“学案化”进行教学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预先设计的学习方案进行逐步教学,首先让学生对本单元要学习的化学知识要点进行整体的把握,在课前进行预习来巩固知识框架,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运用。中间穿插学习方式,在课后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为下次教学做好计划。

在实际的操作中,化学老师可以给学生制定一个相关的支架来帮助学生学习,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化学知识的主动能力。在设计学习方案时,要对多元化的资源进行综合整理,采用学生喜欢,老师爱用的基本要求进行选择。对设计方案应该多考虑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衔接内容。

2.2 利用“实验化”来设计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通过让学生融到具体的环境中,感同身受,来提升对知识点的应用和掌握能力。老师可以根据化学知识要点来设置情境,来正确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进来,从知识点出去。而化学实验就是一种最直观展现化学内容的有效手段。化学实验是以化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增强对化学的激情与兴趣。因此,化学老师可以构建“实验化”的情境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化学知识。

3 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高中化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比初中化学内容都有一个质的提高,两者间形成明显的跨度,这将导致学生在面对新老师、新环境、新学习压力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促进教学的有利措施之一。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对任何学习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在对初高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学习时应该多注意培养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化学老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来调整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学习指导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考能力、计算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在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的同时,也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构建完善的化学知识体系结构,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提供良好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樊北芳.高中化学必修阶段基本概念教学中与义务教育阶段衔接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0(11).

化学所有知识点篇9

一、碎片化学习

碎片化学习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不仅让零碎的时间得到有效的利用,还让师生打破传统的条框,重新认识学习的过程,重新认识所需要的资源,用信息技术来支撑高效、有针对性的学习,高中数学实施和开展碎片化学习的优点在于:

1.有利于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饱含了自古以来的众多数学成就,而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数学学习往往是从最基本的概念、定理、规则、命题开始的,只有把每一个知识点弄懂,才会实现在此基础上的综合并灵活应用。若要体现数学教育在人的素质养成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从基本组成要素开始,扎实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即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碎片化学习的必要性。数学是一个包含不同专题的复杂体系,学生不可能一口吞下并消化,而必须将其分割为不同的小的专题或知识点,达到逐个消化的目的,真正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打好综合学习的基础。

2.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实现自主学习,而不是被教师牵引的木偶。碎片化学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地点、不熟的知识点进行视频学习,不用拘泥于课堂上的齐步走,避免了课堂上“吃不饱”或“营养过剩”的问题。对于后进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不断复习巩固,直到理解与掌握。而对于优等生,课上的学习根本不能满足其对知识的追求,可以利用余下的时间对于新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不断丰富自我。

3.有利于简单图式的构建

所谓的简单图式,即课本上呈现的定理、原理、规则等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的知识结构或心理组织。碎片化学习针对的是某一个局部的知识点,针对性较强,学生学习的压力相对较小。

4.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碎片化学习将学习内容进行分割,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可集中精力攻破重难点,这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契机,而且学习的自主化避免了将学生的弱点裸地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习时间的分割,可使学生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充分利用时间,弥补知识上的不足,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被动学习只会使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碎片化学习的自主性可使学生发挥个体主动性,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实现学习。

但是,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整体性的,而且数学学习不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一个问题尤其是实际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知识的综合体,要解决一个问题,不是利用简单图式的线性组合。而是简单图式、复杂图式的相互结合。碎片化学习对于简单图式的构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利于学生复杂图式、认知图式的构建。知识以零散的方式进行储存,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调用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应的组合,造成了听得懂,但不会用,一讲就懂的现象。

二、整体化学习

整体化学习之于碎片化学习就如同森林和树木,整体化学习的优点在于:

1.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数学作为具有严密逻辑的学科,知识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在关系中隐含着推理。在知识结构图中,每两个结点问的线代表了一种联系,当这种知识结构图转化为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时,反映出的是一种推理过程,体现的是推理能力。这是单个知识点所不能体现的。整体性的思考过程使学生的逻辑演绎推理能力得以发展。知识结构越复杂,思维越活跃,这正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有人认为数学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一旦走向社会毫无用处,也没有几个人会记得中学乃至大学学习的数学知识,数学学习对人最大的影响是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潜移默化的,不易被发现的。凡事有理有据,讲求方法,这是数学思想方法对人的最大影响。

2.促进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

深刻理解每个知识点,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但是一味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将知识不断地分到隔绝的空间里。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增加了处理综合问题的负担。在精确掌握的同时,通过整体性学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对某一主题,乃至整个学科的整体认识,形成知识体系,有利于对问题的全面把握,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在面对新的情境时,能即时回忆起相关知识,并进行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方法和策略。比如函数、解析几何、导数、不等式等虽然在不同的专题,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体现在综合问题的解决上。

3.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所有的学习都包括内容、动机、互动三个维度,其中动机维度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决定另两个因素的关键。倘若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机,那么根本不可能深入到学习中去,更不会实现与他人的有效互动学习,学习内容也不是有意义的,即使被记住,也是机械的学习。数学学习的整体化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了解所学知识点的意义所在,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有目标的学习才有可能是有意义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在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见森林,了解整个知识体系,为什么学习,有什么意义,在把握目标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致的碎片化的学习,对树木进行分析认识,并根据目标适时调整学习计划,向目标前进,在目标的统领下,不断进行反思,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化学所有知识点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74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中化学,从本质上揭示了物质反应现象的实质,从科学的角度上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但是对于很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往往显得有些困难。而且,新生们普遍感觉高中化学并不像初中那样简单易学,一般会出现迷茫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化学考试以基础知识为主要脉络,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查,双基为本,学以致用。所以要想学好高中化学,就得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扎实基础,培养化学思维,养成良好习惯都是关键。对此,在这里提出一些自己的经验之谈。

一、认识初、高中化学教学要求的差异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问题是化学教学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的就可以了解到,初中化学仅仅是起启蒙作用,是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阶段。初中化学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的化学思维和技能,一些基础的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在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方面的现实意义,只需要学生达到认识理解表面现象的知识层次即可。而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实施较高层次的教学,知识逐渐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复杂化,因此就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要相当了解,不仅要掌握知识的内部联系,还要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应用。

因此,学生不能依然抱着初中学习化学的思想学习高中化学,要对高中知识的深入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到时候才不会手足无措,感到灰心泄气。高中化学知识需要对某些初中知识进行加深和完善,完成过渡,如物质基础和机构、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算等,这些知识学生虽然初中早已接触过,但是在学习时仍然不可掉以轻心,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认真理解,课下复习巩固,把握好过渡时期的时机和尺度,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点,力求做到对今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所帮助。

二、注意学习方法

高中新教材是以化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概念的含义和实质。所以,预习是十分必要的,课前预习能提前了解课堂重点,提高听课效率,也有利于为学生准备充分时间去分析思考问题,发散思维。预习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一遍教材,把全部的内容大概了解一遍,用笔把重点勾画出来,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要做好笔记,以便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听讲。不仅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概念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吸收,注意拓展、运用和迁移。可以采用对比、假设、归纳的方法找出物质在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共通性、差异性和递变规律,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条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在课堂上仅一次性的吸收,很难完全消化,因此要经常复习,反复记忆。课后要充分利用资料书,可以及时弥补课上因为疏忽或是思维短路而产生的疑惑和盲点,从各个方面和表述理解,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进一步深入,全面准确地领悟知识内涵,明确各点之间的联系,熟记规律,形成知识面,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三、培养化学技能

初中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化学实践技能,其他方面的能力和认识都还没有形成,所以,高中对学生的化学技能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在知识方面,要认识常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实验制法和基本的概念理论,从多角度理解物质的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性、多变性和相互作用,分析简单的化学问题,并能够用化学语言表达描述。而且还有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物质的结构认识物质的性质,从性质入手了解物质的用途以及现代化学在现实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勤动手,多动脑,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内在潜力,提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要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实际活动的效率。对于学生本身,要大体上了解现代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和前景,培养参与化学科学实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改善、社会生产、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和自然生态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形成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夯实化学基础

化学所有知识点篇1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17-03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内容繁多,知识点零散,部分学生觉得所学知识就像一盘散沙,难记、难学。另外,该选修教材中部分内容涉及大学知识,如杂化轨道知识、手性分子等,空间想象力稍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在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刚开始学习有机化学时觉得很难适应,大多数大学教师也并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以及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导致教与学的脱节。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2007)与大学《有机化学》(曾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比较,以供中学、大学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参考。

一、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对比

由上表可见,大学与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和延伸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大学要求更高。如第一章有机物的分类中,大学增加了杂化化合物、硝基化合物、胺、偶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硫醇、硫酚、磺酸;第三章对醇的学习,大学增加了醇的命名等。

(2)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学习,大学要求更细。如第二章烷烃的化性(氧化、热裂、卤代)、炔烃的化性(亲电加成、水化、氧化、炔化物的生成及还原),第三章醇的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亲核取代,与卤化磷、硫酸、硝酸、磷酸等反应,脱水,氧化,催化脱氢),第四章氨基酸的性质(两性,等电点,氨基酰基化、烷基化,羧基反应,与茚三酮反应)等。

(3)大学对有机物结构特点的学习更复杂,如第一章对碳原子成键特点的学习,大学结合轨道重叠图例、轨道波函数、氢分子轨道能级图更详细地介绍共价键的成键特点、饱和性和方向性,甲烷的SP3杂化等。

二、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衔接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得知,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衔接点较多,其衔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沉没式。在高中教材简单介绍而大学教材未涉及的知识的衔接方式可称为沉没式。《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编写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科学史话等板块会补充一些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内容,这不仅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也使教材更有广度。如在科学史话中介绍碳价四面体学说的创建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介绍用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的方法,介绍“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性等。这些内容考试不作要求,学生浅尝即可,却能拓宽知识面。

2.接近式。高中有些知识点在理论解释上已接近大学水平,但在练习上大学要求更高,这些知识的衔接方式称为接近式。《有机化学基础》作为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深化,如烷烃、烯烃、炔烃的命名,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的SP3、SP2、SP杂化等,其难度已接近大学程度,将这些内容提前放在高中学习,让学生更早了解,为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3.生长式。在高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知识点的外延,增加其内涵,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事物各方面的属性,或进一步抽象出更为本质的属性,这种知识衔接方式称为生长式。如在高中通过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来介绍共价键的形成,而在大学则是结合轨道重叠图例、轨道波函数、氢分子轨道能级图更详细地介绍共价键的成键特点、饱和性和方向性;在苯的同系物命名时,高中简单介绍二甲苯的“邻”“间”“对”的习惯命名和系统命名,大学则拓展到三甲苯的“连”“偏”“均”的习惯命名和系统命名。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分散学习上升到系统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实质,以便在各种情境下都能够灵活运用。

4.跳跃式。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是高中未曾涉及的,这些知识的衔接方式称为跳跃式。如有机物的构象、构型,烷烃卤代反应和烯烃反应的历程及其规则,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的解析等。这些内容使学生学得更深、更广、更扎实。

三、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衔接教学的对策

1.联系实际,激活沉没式知识。沉没式知识在高中教材中所占比例少,涉及的内容只作补充性材料,对后续学习并无深远影响,因此这部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很低。而大学教材缺少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学习起来稍显枯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知识,激活高中所学知识,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2.练习巩固,强化接近式知识。接近式知识在高中教材已作详细介绍,但涉及的练习难度不大。在大学阶段,对于接近式知识的教学,教师可采用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复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等方法,并逐渐加大练习的难度,强化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如学习烯烃命名时,可先让学生回忆烯烃的命名方法,完成一些简单的烯烃的命名,然后着重学烯烃的命名,使学生的知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3.注重本质,整合生长式知识。生长式知识在高中阶段已有一定的介绍,但受到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的限制,高中学生对这些知识还不能全面理解。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融入新知识,并通过列举各种不同的实例,从不同侧面进行解释,抽象出这些知识的本质属性,整合所学知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如学习单烯烃时,学生通过分析单烯烃官能团(双键)的形状及其电子云分布特点,知道烯烃容易给出电子,也就是容易被缺电子(如卤素、路易斯酸)的物质进攻而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反应取向符合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但有过氧化物存在时,氢溴酸与不对称烯烃起加成反应时,反应取向是反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烯烃的本质。

化学所有知识点篇12

化学在高考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机化学是必考内容。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这部分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反应类型多且复杂,导致同学们难以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从而造成考试中得分率不高的现象。本文通过对2011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有机试题的统计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复习策略。

一、2011年各地区高考卷中有机试题的分值占总分的比重

在2011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有机试题常以选择题、综合题的形式出现,但不管题型怎样变化,所占的分值比例基本稳定。综合题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背景,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看似繁琐,若能充分地挖掘题目所给的信息,可以发现其实是考查知识在不同背景信息中的迁移能力。综合题是各个热点知识的融合,因此所占的分值相对较大。统计结果如下表1。

注:(1)分值合计栏括号内为有机试题分数,括号前为总大题分数,比重为合计后与试卷上化学试题总分的比值。

(2)题号栏为题目在试卷中的序号。

(3)卷型中的分数是卷面上所有化学题的总分数。

由表1可知,2011年高考试卷中,不管是课改区还是非课改区,有机试题占化学试题的分值比重在13.0%―30.0%之间,平均占20.7%。值得一提的是此比重有增加的趋势,上海卷中有机试题占化学总分数的26.7%,新课标全国卷中占了27%,充分说明了有机化学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2011年高考化学试卷有机试题内容统计分析

高考大纲所涉及的有机化学的知识点较多,但高考并不是面面俱到,相对于历年考试中的重点和热点,有机部分试题并不回避其重点和热点[1]。对2011年全国14套高考化学试题的统计分析,试题中的热点和重点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注:(1)A:同分异构体的辨析、书写;B:判断反应条件及实验操作步骤;C:官能团性质(核磁共振峰)及转化;D:判断物质的种类及状态;E:反应类型的判断及方程式的书写;F:有机物结构名称、分子式及简式;G:相应的计算;H:重要合成材料的用途、性质。

(2)试题内容出现的次数以回答的内容出现的频率来计算。

(3)比重是单项的次数和所有题目总次数的比值。

由表2分析可知,2011年有机化学考查了有机化学的主干知识,考查的有机基础知识主要集中在有机物结构名称、分子式及简式,占34%;反应类型的判断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占31%;官能团及其转化;同分异构体的辨析、书写等部分,综上所述,上述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此类考题常以综合题居多,在形式上灵活多变,在学习中应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归纳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且有较好的再现和辨析能力。

三、结论与教学建议

1.结论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知,2011年全国高考化学卷有机部分所占的比重相对稳定,其中选择题部分以问题、判断、识别、小型框图题为多,非选择题主要以有机合成题迁移能力题的形式出现。有机部分的考点基本上集中在物质结构名称、分子式及简式;反应类型的判断及方程式的书写和同分异构体的辨析、书写,以及官能团性质(核磁共振峰)及转化;判断反应条件及实验操作步骤等知识点。

2.教学建议

(1)构建知识网络,活化复习思路。

高考有机试题再也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升华和深化,所以在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正确解题的前提和保证。有机化学知识点繁多,在教学中,应采取网络化的手段,使孤立的知识点组成点线贯通,形成知识整体框架[3]。清晰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知识的准确、快速提取。其次要注意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还原于生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专题强化,突破重点难点。

由于高考试卷中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教学中不仅要系统复习,而且要针对考试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题突破。汇集典型试题进行分析,掌握解题规律,学会举一反三,跳出题海。针对不同题型进行专项突破训练和变式训练,培养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和迁移化学知识的能力,以适应高考灵活多变的考题。

(3)加强答题规范训练。

在化学考试中,答案书写不规范成为考生失分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规范答题,正确书写化学用语,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良好的答题习惯能促使学生更加充分地挖掘出题目中的信息,准确快速地答题。

参考文献:

[1]董占伟.注重基础关注细节突出方法彰显能力――纵谈高考有机化学试题特点及复习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1):50-53.

[2]蔡兴锋.高考有机化学命题研究及复习策略[J].考试研究,2009,(2):65-67.

[3]蔡秋燕.高考有机化学复习策略[J].教育研究,2010,(5):75.

[4]刘江田.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特点与复习策略[J].考试研究,2010,(4):63-6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