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渗透培训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5 09:22:58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篇1

生命教育源于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死亡教育、生死教育。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研究趋于身心健康取向、生死取向、伦理取向、宗教取向、社会取向等。我国生命教育取向于生存技能、生活技能、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为目标。

时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承受着各种压力,排解压力,保持健康的身心是现时代要解决的难题。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国家越来越关注民生和人文,到处可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标志。提升国民素质,归根结底是提升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生命教育应该从小开始,生命教育应该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展开。青少年时期是学知识、长本领的黄金时期,也是生命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科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的最佳途径。

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搭建为实现生命价值而努力的舞台,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研究,挖掘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资源、找出学科渗透生命教育途径、研究学科渗透生命教育方法,实现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

1.挖掘学科渗透生命教育资源,扩大生命教育领域

首先、开发学科渗透生命教育资源,扩大生命安全教育领域。政治学科教学中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增强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人身生命安全的能力。生物学科教学中增强保健意识,提高保健能力。地理教学中学会保护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理化教学中丰富环保知识,学会废弃物处理方法,养成节水节电习惯。体育教学中学会正确的锻炼方法,增强体质,培养毅力。音乐教学中学会合作、学会和谐,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提升生命质量。语文教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办事的原则,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追求生命的质量。历史教学中,通过人类发展史,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生命的质量。

其次、丰富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理论,增强生命安全教育意识。通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过程,丰富保健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环保知识、控烟知识、传染病知识、交通安全知识、防电知识、防火知识、防水知识、防雷知识、防震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增强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再次、参与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实践,提高生命安全教育质量。通过垃圾分类处理方法、回收垃圾制作手工制作、清理白色垃圾、争做环保使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合作。通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培养爱护人类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有责任、有爱心的文明公民。

2.拓展学科渗透生命安全教育途径,增强生命安全意识

首先,班会课,认真贯彻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校长是安全第一负责人、主管安全的领导是主要负责人、而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管理的直接负责人。所以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离不开班主任,班主任要加强安全教育的最佳时间应该是班会课。利用班会、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的阶段目标,有效实施安全教育,不但能科学掌握安全知识,还能提高安全教育质量。

其次,团队课,养成积极心理品质。中国共青团是中国青年的先进组织,参加团课学习与活动,能够树立健康的信仰和伟大的志向,培养团结、向上、奉献的高尚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更加关注生命的质量。

再次,心理健康课,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习、生活环境的复杂,增强了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学生早熟不断引起教育界的困惑,所以学校教育必须认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有教师、有教案、有教研、有心理咨询室,还得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提高,自立、自律、自学能力增强,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

此外,利用信息技术课,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网络安全威胁。如:个人隐私盗用、网络病毒、黑客攻击、不良文化传播等现象。所以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加强网络知识科普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学会如何分辨有害信息,增强网络安全道德意识。

3.丰富生命安全教育方式,增强安全教育针对性

3.1 丰富生命安全宣传方式。定期利用板报、手抄报、广播、国旗下演讲、示板、专栏、视频,宣传生命安全知识,使安全教育常规化、系列化、实效化,使学生足够引起重视。

3.2 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法制安全讲座、控烟讲座、传染病预防讲座、饮食安全知识讲座课,还严密组织防震、防火疏散演练,增强生命安全预防意识,提高生命安全事故预防能力。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篇2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满足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标准

在新课程教育不断改革的影响下,改变了以往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并且学校和教师逐渐提高了对学生个性需求和人格发展的重视,充分意识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以道德建设为基础进行培养和规范。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要求标准。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的提出和实施,其中明确提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和信息设备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对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社会和文化伦理等各方面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在信息设备使用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要求标准,促进信息设备使用素养的提高,使其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使用者。

(二)满足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需求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下,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凸显的尤为明显。例如:网络黑客、网络病毒、网络诈骗以及不文明上网行为和网络信息等。而对于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和提高。处在初中学习阶段的初中生,其法律意识往往比较缺少。所以,在进行网络操作过程中很容易会遭到危害。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对网络道德有一个正确认识,并将一些错误上网行为和计算机使用行为进行改进,进而加强学生网络自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方法分析

(一)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材和课程内容当中

要想使德育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一个更好的渗透,那么首先要从教材和课程内容方面入手。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当中包含了有关网络道德规范知识内容,但是从整体来看缺少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教材作为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而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材中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对德育教育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接受。例如:在对学生教学有关应用文档和数据处理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文档命名和文档分类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然后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命名和分类应用文档或数据,最后将相关内容总结并归纳到一个特定的文件夹中。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有一个正确使用文档良好习惯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认真学习态度。

(二)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道德修养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篇3

素质教育要坚持德育为首,教书育人要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成为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积极科学地进行德育渗透,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德育功能。

一、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该课程的第一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和计算机安全知识两个内容。在计算机基本操作训练时,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按正确操作步骤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对保护计算机、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有关计算机病毒知识时,教师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危害,它将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严重的还将会造成系统崩溃,使互联网瘫痪,从而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而且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2.利用文字录入训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文字录入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要求掌握的最基本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让学生单纯地在打字练习软件中进行录入练习,时间长了,学生会感觉到枯燥无味。针对这个问题,在文字录入课程,我们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文字录入测试,最后选拔出优秀代表进行各组间的录入速度比赛。采取这个教学方法,我们发现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团结协作意识增强了,大家表现出你追我赶积极向前的精神,学生的打字速度也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在文字录入课堂中,我们经常选择励志文章让学生作为录入教材练习,比如《微笑是一种修养》《自信才能成功》《做一个生命的强者》《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阶梯》《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捷径》等等。学生在进行文章录入练习的同时,可以欣赏阅读这些激励与积极向上的好文章,无形中对学生是一次教育,可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利用计算机网络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查阅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等,网络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以及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给技校学生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部分技校生沉迷于网吧,或被一些不健康网站深度毒害。计算机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上网,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让学生在网络中吸取丰富营养,满足求知欲,在释放好奇心的同时,能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信息,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篇4

1.引言

加强安全管理,搞好安全文化建设,降低安全是故发生频率,是近些年来煤炭企业的头等大事,是煤炭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永恒主题[1~6]。经过几十年煤炭工业的发展,众多科研单位的不断探索,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发生频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但仍是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几年来,煤炭企业在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之间的渗透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安全工作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潜在事故隐患,造成安全隐患的只要因素主要有,思想上的隐患、设施设备中的隐患和社会存在的隐患。因此,需要煤炭企业进一步建立在安全文化影响下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管理制约的安全文化。因此,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已成为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加强安全思想建设是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相互渗透的前提

安全管理意识的培养,要从思想观念入手,要跳出传统的和经验的管理理念的限制,将原本的管理理念转变为带有安全意识的管理理念。只有思想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安全管理向安全文化的渗透才能成为可能。在实践中,我国煤炭企业,始终把人本管理作为安全工作的灵魂和主线,推行人性化安全管理,从抓思想、提认识、转观念入手,突出安全主题,不断丰富和提升安全文化,构建起以“财富可以创造,生命不能重来”、“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等为内容的安全文化理念,力求创新和发展,并在思想建设中不断渗透。

为了使安全教育收到应有的效果,我国煤炭企业在对职工培养的过程中,将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作为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群体,各自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实行层次教育。管理人员是促进安全生产的关键,教育的重点是不断增强其抓安全生产措施落实的自觉性,加强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现场的作风建设,落脚点是杜绝违章指挥。普通员工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主体,教育就要突出自我保安与互助保安,落脚点是杜绝违章操作和蛮干。为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充分利用安全活动日、政治学习日、班前班后会等时间,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同时,组织团员青年进行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在全矿职工中开展安全生产大讨论,唱响“珍爱生命、关注安全”的主旋律。组织伤亡职工家属到井下区队现身说法教育,并将矿井历年来发生的事故案例编印成册,制作成安全事故教育展览,组织职工学习参观, 用血的教训唤醒职工对违章的认识。设置安全寄语、安全警句等牌板,编写安全信息,制作安全电教片,形成了安全教育一条龙,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起到了警钟长鸣的教育效果。

安全管理之所以要与安全文化相互渗透,安全管理就是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得管理人员在管理普通员工时,多注重从安全角度对普通员工尽行督促和管理,而安全文化则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形成了“守信、遵章、清理、有序、准时、素养”的安全行为规范,实现了“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3.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是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相互渗透的关键

目前的科技手段还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这点对于安全管理来说尤为突出,只有职工的素质提高了,安全管理才能发挥更大的效能。所以企业应不断强化对职工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的系统培训。

针对职工队伍的现状,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采取了以会带训、半脱产培训、师徒合同等灵活方便的学习培训形式,进行安全技能教育培训。

在技术培训上,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具体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一般工种侧重于岗位技能的应知应会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及关键岗位侧重于安全法律法规、操作技能和安全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事故的处理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对特殊岗位职工、新分配职工、劳务工、转岗工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进行安全培训,凡达不到考核要求的不准上岗;对安全不放心人员及时开展安全预防教育,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培训和帮教。通过各种培训,切实增强职工学习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提高了职工的自保互保能力,从而使职工能够干标准活、干放心活。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篇5

[中图分类号] B91;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60-03

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这确实是一句被实践多次证明的真理。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极端宗教加紧对我国的渗透,特别是西部高校,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斗争“没有硝烟”的重要战场。这是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一、西部高校、反渗透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西部高校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资源,他们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向西部高校渗透的敌对势力――,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直将西部高校,尤其是新疆高校作为其渗透的重要对象,通过各种手段发展组织成员,煽动民族宗教狂热,开展分裂活动 。一些中亚国家也或明或暗地支持“东突”分裂运动,允许其在本国境内开展活动、建立基地,向外输出“泛突厥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反动势力对西部高校渗透的主要方式与特点

(一)利用互联网的形式

从互联网建立之日始,敌对势力便以互联网为渗透活动的重要阵地,把西部高校作为重点觊觎目标,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手段在互联网上推行“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以此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方式

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加紧对西部高校进行“西化”、“分化”,加紧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极端宗教主义的宣传,与我国争夺西部高校阵地,争夺学生。近年来,以宣传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对华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对西部高校的稳定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三)以张贴散布标语口号的形式

民族分裂分子公然在公共场所(包括西部高校校园)张贴带有民族分裂色彩的标语口号,散发小广告、小邮袋,在人民币上翻印反动言论等,蛊惑群众和大学生。

(四)以宗教文化宣传的形式

利用大学生对忏悔、祈祷等宗教仪式的好奇心理,诱导学生参与宗教活动,接受宗教教义教规,从而达到控制学生信仰的目的。同时国内的民族分裂分子利用宗教文化在西部高校引诱学生加入到民族分裂组织中,并以宗教文化的幌子从事民族分裂活动。

(五)利用交友与散发宣传资料的方式

高校学生有着交朋友的激情和拓宽人际关系网的渴求,分裂分子利用接触高校学生的机会,通过书籍、传单、录音带、光碟等,宣传民族分裂。少数大学生由于交友不慎和疏忽受到蛊惑而上当受骗。

三、当前新疆西部高校、反渗透的基本状况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及各高校的广大干部师生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加大、反渗透斗争的力度,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地遏制了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势力对高校的渗透侵蚀,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西部高校、反渗透的对策及建议

(一)净化校园社会环境

宗教是人类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不可理喻及无法驾驭而产生的一种意识现象,是人类对于支配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心理反映。则是人们通过对宗教教义中所宣扬的宗教精神、宗教思想、宗教意识及宗教文化等的笃信和认同而产生的一种稳固持久的情感寄托和意识依附,从本质上看都是源于人类的内心活动所产生的某种心理需求。

高校一方面要尊重自由,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的信仰生活,弘扬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向上的内容,鼓励大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校内外的非法宗教活动和一切借助宗教名义进行的迷信活动,保持学校纯净的学习氛围。

(二)提高正面的宣传引导和知识的普及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反渗透的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强。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使大学充分认识民族分裂主义的危害性,要旗帜鲜明地反对“”。

(三)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利用政治课、团课、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校培训等形式,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坚持用中国特色理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探索和献身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念和信仰。

(四)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宗教既反映了人的某种心理需求,又反过来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种种心理冲突,产生无力感、无望感、孤立感,即将踏入社会之时又面临着种种压力。当解决不了遇到的问题或是得不到外界及时的关心和帮助时,就会转向宗教,寻求心理平衡。所以高校辅导员和教师应当经常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学校应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场所,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压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五)加强网络防御体系建设

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高校相关部门要坚持依靠广大师生,大张旗鼓地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力争高校网络安全的主动权。

五、西部高校、反渗透的措施

(一) 健全西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体系

西部高校处在、反渗透工作的前沿阵地,鉴于此,高校应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建设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加强西部高校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

分裂与渗透活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我们同敌对势力、分裂势力的斗争,是一个特殊的斗争领域。这就要求西部高校的领导干部要增强坚定的政治性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用政治的头脑和眼光思考和审视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识别民族分裂势力披着各种外衣、打着各种旗号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破坏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力的防范和打击措施,不断清除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对广大教师、学生的影响和侵蚀,始终掌握斗争的主动权。

2.加强教师队伍政治素质的培养

多年来,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千方百计地在我们教师队伍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分裂宣传和宗教渗透。我们要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大张旗鼓地在广大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中进行、反渗透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建设一支政治上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加强学生骨干培养

(1)完善培训形式

在培训的形式上,采取“三个结合”,即学校与学院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使学生干部的培训走上科学有序的轨道。具体要做到:①校、院两级学生会、团委干部及社团负责人由学校负责组织培训;学生中的预备党员、党员由学校业余党校进行较高层次的培训,而学院党总支、分团委则可根据学校的要求对分院的入党积极分子、一般班干部进行培训。②对大一的学生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通过各种培训,既可使学生干部接受到比较系统的理论学习,又可使他们得到锻炼。

(2)丰富培训内容

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学生骨干素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政治理论培训。增强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站稳立场、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③基本素质训练。增强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公共交往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

①建立学生骨干奖励制度。高校要坚持每年开展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骨干应给予一定条件的优先原则。②逐步健全学生骨干考核制度。对学生干部要定期进行考核奖惩。③逐步完善学生骨干管理制度。首先,明确学生骨干的管理办法;其次,要填写相应的学生骨干登记表等。

(二) 构建新型西部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1.构建新型宿舍楼栋党团组织体系

宿舍是学生相对时间内最集中的场所,是与学生交流思想、与学生沟通的最好平台。笔者认为可在宿舍建立相应的党团组织,形式可以因需而定、灵活设置。学管部门应与宿舍管理部门相互配合,成立党团工作楼栋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学生楼栋党团组织与学院分离,可以促使学院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随着敌对势力分裂渗透形势的发展,西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笔者结合西部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认为应切实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学,严格执行和认真组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建设。

(2)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3)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要通过校训、校歌、校徽、校史等有效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加强校园网建设,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三)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内容

1.公民道德意识教育

通过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帮助学生认识新疆各地域、民族的个性及群体差异,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使其具备权利意识、义务意识以及延伸的平等意识、独立人格、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等,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培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2.普法教育

(1)学习《国家法》

西部高校要利用手册、讲座、黑板报、专栏、广播站、校园网络、主题班会、写心得体会等形式组织广大师生学习《国家法》。通过学习,西部高校师生就会充分认识到分裂渗透势力分裂、破坏国家的行径,了解的法理依据,树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的意识,从而坚决抵制各类分裂渗透势力的非法活动。

(2)学习《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关法规

西部高校要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2005年3月1日施行),教育大学生明确认识到公民有信教与不信教的自由,但绝不能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

3.“五观”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的“五观”教育。通过成立宣讲团、民汉学生联谊、民汉同住、民汉“一助一”等多种形式,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使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使广大学生巩固的思想防线,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民族团结教育

各民族的团结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前提,是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因此,西部高校需把各民族师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给予高度重视。

六、结束语

西部高校、分渗透斗争是一项长期的政治斗争, 其形势复杂,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这是一项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是关系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需要各级党政组织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持久地开展、反渗透斗争教育,努力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只有切实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的各项工作,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打击民族分裂势力,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6号.

[3]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4] 李理,孟历.当代大学生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经贸(学术版),2007(11): 143-144.

[5] 郑晓丽.丽水市大学生信教的基本情况――对大学生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科学与无神论,2006(2): 35-36.

[6] 李幼穗,李维,吕勇. 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J]. 心理科学,2002(6): 660-663.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篇6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联网+”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良好的社会环境使计算机学科教育得到了全面、高速的发展。

计算机集趣味性、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于一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近些年来也不乏网络犯罪,如武汉男孩制作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感染了全国数百万台电脑 ;此外,还有安徽 “90后”黑客入侵多家政府网站等。这些行为的出现,使我们认识到德育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我们计算机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应在计算机教学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把中职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怎么才能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采取哪些措施呢?作为一名中职一线计算机专业教师,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学习,大部分是在机房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有一个良好的上机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升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相对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上机时,乱丢杂物、屏保使用不文明语言、随意调换上机座位等情况时有发生。

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这些情况,我在教学时采取了“美化环境、学生自治”的方法。每次上机课前,我提前五分钟到机房,检查环境卫生,及时处理相关问题,创造良好环境。学生来上机时,看见干净整洁的机房,基本都能自觉遵守规范。

“学生自治” 则是对于学生中的不文明、不规范行为,让学生自我管理。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协助教师规范学生行为,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同时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W生力争表现良好。这样坚持一个学期后,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形成了,良好的上机习惯养成了,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提高了。

三、加强中职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计算机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等都已不足为奇,网络游戏则使部分中职学生沉迷其中。中职学生好奇心强,意志力不坚定,心理调控能力差,这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遇上网络上种种新奇的信息刺激,难免会使他们的行为出现一些偏差。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御外来不良诱惑。

(1)注重中职学生法律观念的培养。在给学生授课时,经常听到有些学生说,网络上是自由的,所以可以随意在网上自己的观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必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因此每次计算机课程需要使用网络时,我都会告诉学生,一切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操守,在网上仍需要坚持,虚拟社会并不是虚假的。网络犯罪的手段和方式虽然与普通犯罪有所不同,但其危害是相同的,都会造成对公共安全、他人的人身安全及财产权利的侵害,且都是违反法律的,其影响并不因网络的虚拟性而消失或减轻。我给学生举出李俊因制作了“熊猫烧香”的病毒而被逮捕的例子,这样耐心的教育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引导中职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仅能在网络上查阅所需资料、获取信息,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帮助;同时网络上也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愚昧甚至反动的信息,这些都有可能给学生不成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或伤害。这时我就用具体的事例来引起学生的警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学会辩证地看待网络,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同时增强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如注意保护自己的邮箱密码、相关的账号,不在网络上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等。只有科学地运用网络,才能把网络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网络成为我们最得力的助手。

四、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渗透德育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单纯地注重计算机知识和技巧的传授,把完成教学进度摆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它的德育功能。一些德育问题常常在计算机教学中显现出来。为把德育内容灵活地融入教学中,我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时体验和感受德育教育,实现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统一。例如,在“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将每个基本工具操作都设置成相应的任务,如 “修复画笔工具”和“仿制图章工具”设计为“节能环保”主题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操作任务时体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图层蒙版”命令就设计为“读书快乐”主题的任务,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怀;“钢笔工具”则设计为“公益活动LOGO”主题任务,让学生学会感恩、热爱集体,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他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如“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文字处理这部分内容教学时,精选练习文稿和图片,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制作以“我爱祖国”为主题的作品,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经过耳濡目染、亲自体验与实践,学生不但掌握了计算机相关的操作技能,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启迪和熏陶,从而不断提高了道德修养,逐步养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教学更是离不开实践教学。在学生学习了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课程后,都要在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实训基地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主要场所。坚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学生生存的根本,而优良的职业道德则是学生发展的桥梁。

在实训过程中,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PhotoShop平面设计生产性实训,都是先组织学生学习实训规章制度,明确学生实训期间的各项职责。首先,让学生知道在实训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其次,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掌握水平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甚至小组之间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完成实训内容。学生不但掌握了专业所需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还懂得了取长补短,尊重与帮助他人,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实训基地张贴先进企业的管理标准,让学生在实训中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体会社会工作的不易。

六、结语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根本。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作,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篇7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稳定。学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德育教育它不仅仅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应该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学科的老师应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发挥各有关课程在进行德育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自身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遵守礼仪,遵循规章,从而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并将其有机渗透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德育教育。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因此大家往往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而忽视了它的德育功能。一些德育教育的问题常常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呈现出来,怎么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好地让学生的思想健康稳步发展,这是我们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德育教育可以从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出发,在平时的上机训练和知识的传授中不知不觉的渗透德育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信息技术人才。

一、深刻挖掘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既不要把信息技术课上成德育课,也不能忽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德育教育因素。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到各学科方方面面的知识,也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提高实际操作运用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其实,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同样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也为实现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平台。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从七年级信息技术基础开始,就涉及到如何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这些都是很好的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出教材中这些显性和隐性的素材,潜移默化地将“两纲”教育、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其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二、在课堂上教学中切实地落实德育的教育

在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很多德育的问题很容易暴露出来。如有的学生进入学校机房时追逐打闹,跑、跳、趴、摸;有的学生一开机就打开网络,下载游戏;有的学生会乱敲键盘、摔拍鼠标,甚至拆走鼠标的滚轮;有的学生上网浏览不良信息;有的学生在网络中粗言乱语等等。我坚持执行:一定要在课堂上教学中落实德育的教育。首先是设备、信息安全问题。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速度要快,一旦发现学生报告问题,即发现即止。明确地告诉学生,机房是大家的公共财物,需要大家共同去维护和保管。机器上我设计了编号座位,各班学生对号入座,专人专桌,并且要求学生每人创建一个自己的文件夹,把自己的所有的文件及资料都放在里面,做到责任到人,专机专用,互相监督和共同维护。其次是游戏问题。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禁,他们也会天天在想着怎么样去玩;纵,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对此,在备课的策略上可以采取兴趣激励法,还可以多采取任务驱动法+ 奖励激励法,禁纵结合:上一节课,可以分任务驱动,布置好当节课要完成学习的内容及布置的练习,如果你能完成,可以给时间学生自由去练习,当然包括他们适当的玩一些健康的小游戏。在这过程中,老师要多留意学生玩的是什么游戏,并且学生对此游戏的痴迷的程度,加强引导,对此多提示游戏对学习对人的利弊:游戏只是游戏,游戏是用来给人放松心情,打发闲散时间的东西;游戏是虚幻的,不能代替我们的学生和生活。要教育学生提高自控能力,不沉溺于虚拟时空与计算机游戏,要引导学生把时间、精力放在学习上。再次是网络道德问题。引导他们安全健康文明上网,远离网吧、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网站,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健康的网络环境。在技术上我们也尽量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机会,如学校装教育网并购买了防火墙设备进行网址过滤,安装好网络防护软件。

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德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信息的特性,引导学生要学会鉴别信息的真伪,不得随意虚假信息;如果随意发送、恐吓他人的信息,或造谣的、谎报险情、疫情等信息,都会受到限制法律制裁。教学中结合地震谣言、手机短信等实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些信息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对他们来说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往往印象会更加深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必要的,也是社会所必须的。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只要适时地加以渗透,并持之以恒,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的。当你将语言教学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结合起来,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新型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篇8

近年来,中小学校先后建成了校园网络并与因特网连接,社会上网吧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学生上网人数和上网机会大大增加。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特别青睐,他们用上网取代了原来很多课余活动。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让不少家长和教师担心。面临这样虚幻的网络世界,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显得更加重要。所有这些,都对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把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应用在各种事业的发展上,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下面,我从个四方面谈谈如何将德育融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一、发挥教师“教育智慧”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课,它注重对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一些基本习惯的养成,不能被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因此,在机房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培养,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机房中,学生对教师机都很好奇,每次进机房都会刻意地看教师机,而且特别关注教师此时的“所作所为”,有些教师稍不注意,就会被学生悄悄模仿。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注意评价的作用,评价是对目标是否达成的透析和反馈,它是多向的,是我与你、你与他之间的评价。评价往往是一节课的压轴戏,有的老师常因时间紧张就草草收兵,而忽视它举足轻重的地位。

评价过程中,更要渗透德育教育,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如在作品中摘抄了哪个网站的文章,在结尾处一定要注明,使学生具有版权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能借同学之间互通信息收发电子邮件之机互相取笑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实际都是一种教育,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信息技术迁移到学习、生活中,使信息技术真正体现叶澜教授的“三Z”模式,即“整体、综合、终生”的模式。教师要营造亲切、活跃、愉快的人文气氛,使德育渗透达到“生活般自然浑成”。

二、结合教材,运用媒体,联系生活

(一)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教育,这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们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如在学习使用金山WPS的时候,告诉学生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在讲到病毒的时候,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在画美丽校园的内容中可以渗透爱校、护校的教育;在“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进行友爱教育、亲情教育、敬老爱老教育等。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已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二)运用媒体,渗透德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几年来,电脑硬件、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课堂成为可能。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将课堂无法表现的、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和事物发展过程通过媒体技术以动态的、直观的画面和图像以及声音再现于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也为信息技术中德育教育提供了另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

在讲授图片搜索与保存内容时,我借助于媒体手段将江苏的美丽景色,江苏的风土人情,江苏人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聪明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综合媒体手段,使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教育,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在媒体应用课件制作的实践中,只要取材合适,用材得当,善于发现,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这样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焕发出无限生机,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德育教育当然也在无形中了。

(三)联系生活,结合教学,渗透德育。

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对于很多历史事件都开始陌生起来。为了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要尽量选取与最近时事有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如:以国庆为主题的电脑绘画,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的时事小报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其它环节也很多,如随机结合学校少先队的活动主题,开展德育绘画竞赛、打字竞赛、制作多媒体宣传片、上网查队活动资料等等。既可以作为课堂中的巩固练习内容,也可以安排为课后任务,延伸课堂时空。

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澜。

三、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例:刚上完课的机房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书本和笔;正在运行的电脑有的显示器已关闭了。

出现这样一些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指由重复和练习巩固下来并完全变为某种动作的需要,它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即要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屏幕上出现如下信息“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即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也应有良好的习惯。

此外,培养方法也要得当,即要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道德

如今,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一)寓德于教,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比如,在课堂上讲到《计算机的发展》时,可通过介绍我国在计算机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再是要教育学生认识“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含义,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对于保障计算机安全,防止和制止计算机犯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渐进入家庭,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加,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因此,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比如,有的学生对“黑客”行径充满了神秘感,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是犯罪,反而认为这是有能耐,把“黑客”当成偶像来崇拜。有的学生甚至跃跃欲试,为模仿“黑客”而去钻研有关的技术。对这些学生,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这就要求社会对计算机用户开展法制教育,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进行网上道德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三、学会与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发展到今天,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交际能力的要求更是有增无减。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因此在我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计算机发展、应用的资料,总结某一软件的使用方法,编排一份班级小报,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等。任务应该有趣味性、难度适宜、有利于计算机的学习使用。当然有的活动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书如果没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篇9

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事关国家统一、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一)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地,是宣传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高校育人的主题。境内外敌对势力把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与我争夺思想阵地、育人阵地,争夺未来接班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办学不偏离方向,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坚定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二)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实现新疆社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是我国西北战略屏障。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疆多起分裂活动都是由高校为发端,进而波及到社会,影响了新疆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近年来新疆暴力恐怖活动频发,呈现出由新疆向内地蔓延的趋势,新疆始终面临着被分裂、被渗透的危险。广大学生是稳疆兴疆的生力军。新疆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增强广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引导师生坚决与民族分裂活动做斗争,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对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新疆各族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阶段是一个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但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涉猎广泛、可塑性强,同时又阅历简单,缺乏社会实践,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缺乏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新疆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始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建功立业。这不仅对学生个人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多重挑战,既有全国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如西方思潮对学校的渗透,还有新疆高校面对的特有挑战,如境内外“三股势力”(指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以及宗教对学校的影响。

(一)各种社会思潮对新疆高校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社会思潮也沉渣泛起,特别是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高校师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师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另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不余遗力地推行“和平演变”战略,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实施“分化”、“西化”图谋。他们把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术报告、资助科研项目等方式向高校教师渗透,通过电影、电视等娱乐节目向学生渗透,宣传西方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颠覆中国的突破口,新疆及新疆高校成为西方国家渗透的重点。

(二)境内外三股势力对新疆高校的渗透破坏

自二十世纪初,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传入新疆后,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境内外“三股势力”为达到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政治图谋,加大了分裂破坏活动力度。他们歪曲、杜撰新疆历史,否认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杜撰所谓“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历史;恶毒攻击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挑拨人民与党、人民与政府,以及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煽动不明真相的人对党和政府的机关进行围攻,甚至制造骚乱,大搞打砸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境内外“三股势力”加大了向宣传、文化、教育、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他们把高校和在校大学生作为渗透的重点。通过制作反动宣传刊物、音像制品,互联网络等各种方式、途径向师生宣传分裂思想和极端宗教思想,培养、发展骨干。近年来,不时有在校学生受这些思想流毒的影响,涉案从事分裂国家活动,走上不归之路。

(三)宗教对新疆高校的渗透持续不断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现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族、塔吉克、塔塔尔、撒拉、保安、东乡等10个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蒙古、锡伯、达斡尔等民族信仰佛教。宗教已渗透到这些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之中,成为这些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疆一些地区、一些家庭宗教氛围浓厚,宗教对学生影响很大,一些学生宗教观念、宗教意识根深蒂固。另外,不时有校外人员利用培训机构课堂或窜入校园向学生非法传教。近年来,基督教、天主教加大了对新疆高校的渗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发展教徒,这是宗教向新疆高校渗透的一个新动向。尽管学校严禁师生禁止从事任何宗教活动,但仍然有部分学生私下从事做礼拜、封斋等宗教活动,或穿戴宗教服饰。

三、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新疆进入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新阶段,境内外敌对势力为达到分化、西化中国的目的,加紧对新疆的渗透破坏。因此,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及不同思想文化战线之间,意识形态问题始终是斗争的核心。因此,新疆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校师生员工,增强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有效遏制和抵御西方反华势力的“西化、“分化”活动。

(二)做好新疆高校党建工作

高校党建工作关系到办学方向,关乎新疆的长治久安。新疆高校首先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政治家办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办学的全过程。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点,建立健全学生、教工党支部,精心选配支部委员,特别要选派党性高、敢于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或学生担任党支部书记或委员;创新积极分子考察发展工作,不断完善党员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维护国家统一、抵御渗透破坏的坚强堡垒。

(三)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高低。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提出“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新疆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一要加强高校党政干部队伍建设,让高校党政队伍的组成、建设、管理和使用更科学,不断强化党政干部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二要完善激励机制,从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三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四)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新疆高校要顺应时代信息化发展要求,强化阵地意识,抢占高校网络宣传的新阵地。探索网络教育的规律,着力建设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为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文明上网,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校园网络严格监管,切断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渠道,有效遏制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新疆高校各族学生的侵蚀和拉拢。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篇10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传播文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新疆高校对推动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发展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对于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深远意义。

一、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事关国家统一、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一)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地,是宣传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高校育人的主题。境内外敌对势力把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与我争夺思想阵地、育人阵地,争夺未来接班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办学不偏离方向,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坚定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二)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实现新疆社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是我国西北战略屏障。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疆多起分裂活动都是由高校为发端,进而波及到社会,影响了新疆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近年来新疆暴力恐怖活动频发,呈现出由新疆向内地蔓延的趋势,新疆始终面临着被分裂、被渗透的危险。广大学生是稳疆兴疆的生力军。新疆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增强广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引导师生坚决与民族分裂活动做斗争,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对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新疆各族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阶段是一个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但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涉猎广泛、可塑性强,同时又阅历简单,缺乏社会实践,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缺乏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新疆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始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建功立业。这不仅对学生个人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多重挑战,既有全国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如西方思潮对学校的渗透,还有新疆高校面对的特有挑战,如境内外“”(指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以及宗教对学校的影响。

(一)各种社会思潮对新疆高校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社会思潮也沉渣泛起,特别是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高校师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师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另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不余遗力地推行“和平演变”战略,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实施“分化”、“西化”图谋。他们把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术报告、资助科研项目等方式向高校教师渗透,通过电影、电视等娱乐节目向学生渗透,宣传西方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颠覆中国的突破口,新疆及新疆高校成为西方国家渗透的重点。

(二)境内外对新疆高校的渗透破坏

自二十世纪初,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传入新疆后,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境内外“”为达到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政治图谋,加大了分裂破坏活动力度。他们歪曲、杜撰新疆历史,否认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杜撰所谓“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历史;恶毒攻击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挑拨人民与党、人民与政府,以及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煽动不明真相的人对党和政府的机关进行围攻,甚至制造骚乱,大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境内外“”加大了向宣传、文化、教育、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他们把高校和在校大学生作为渗透的重点。通过制作反动宣传刊物、音像制品,互联网络等各种方式、途径向师生宣传分裂思想和极端宗教思想,培养、发展骨干。近年来,不时有在校学生受这些思想流毒的影响,涉案从事分裂国家活动,走上不归之路。

(三)宗教对新疆高校的渗透持续不断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现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族、塔吉克、塔塔尔、撒拉、保安、东乡等10个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蒙古、锡伯、达斡尔等民族信仰佛教。宗教已渗透到这些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之中,成为这些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疆一些地区、一些家庭宗教氛围浓厚,宗教对学生影响很大,一些学生宗教观念、宗教意识根深蒂固。另外,不时有校外人员利用培训机构课堂或窜入校园向学生非法传教。近年来,基督教、天主教加大了对新疆高校的渗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发展教徒,这是宗教向新疆高校渗透的一个新动向。尽管学校严禁师生禁止从事任何宗教活动,但仍然有部分学生私下从事做礼拜、封斋等宗教活动,或穿戴宗教服饰。

三、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新疆进入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新阶段,境内外敌对势力为达到分化、西化中国的目的,加紧对新疆的渗透破坏。因此,加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及不同思想文化战线之间,意识形态问题始终是斗争的核心。因此,新疆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校师生员工,增强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有效遏制和抵御西方的“西化、“分化”活动。

(二)做好新疆高校党建工作

高校党建工作关系到办学方向,关乎新疆的长治久安。新疆高校首先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政治家办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办学的全过程。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点,建立健全学生、教工党支部,精心选配支部委员,特别要选派党性高、敢于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或学生担任党支部书记或委员;创新积极分子考察发展工作,不断完善党员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维护国家统一、抵御渗透破坏的坚强堡垒。

(三)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高低。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提出“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新疆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一要加强高校党政干部队伍建设,让高校党政队伍的组成、建设、管理和使用更科学,不断强化党政干部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二要完善激励机制,从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三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四)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新疆高校要顺应时代信息化发展要求,强化阵地意识,抢占高校网络宣传的新阵地。探索网络教育的规律,着力建设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为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文明上网,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校园网络严格监管,切断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渠道,有效遏制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新疆高校各族学生的侵蚀和拉拢。

(五)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这个过程是广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的过程。新疆高校要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个性需求,结合新疆特殊的区情,除开好全国政治理论课外,加强新疆地方政治理论课建设,突出爱国主义、民族宗教政策等内容,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疆高校面临着特殊区情、社情,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始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常抓不懈,不能有丝毫懈怠。

参考文献

[1] 林书红.如何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J].人民论坛, 2010.(35).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篇11

中图分类号:TE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357-01

前言

注水是保持油层压力稳定,保持油田稳产的基础,尤其对低渗透油田来讲,注上水、注好水、注足水显得更为重要。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层间矛盾、层内矛盾和平面矛盾,能够有效地降低油田综合含水,增加水驱控制储量,增加可采储量,提高采油速度。注水对油田的长效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低渗透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1)纵向非均质严重,层间矛盾突出:低渗透油田砂层渗透率在纵向上差异大,层间渗透率级差6.7,突进系数1.7,层间非均质严重,造成注入水单层突进,为控制含水而不得不控制水井注水,从而导致区块的液量下降,油量下降,稳产难度加大。(2)井下状况恶化,造成作业、测试难度加大:加速了井下工具腐蚀、结垢现象的发生,作业施工时容易造成管柱拔不动、油管断脱,转大修的几率增多;分层测试率低。(3)污水水质差,造成注水压力上升,完不成配注量。(4)套破水井多,造成井网二次不完善:由于油田水井投产时间较早,套破套坏井逐年增多,由于套管破损,造成注采井网二次不完善,导致损失水驱储量。针对低渗透油田存在的问题,实施多层系分级管理模式,从各级人员的责任意识抓起,促进注水工作上水平,实现低渗透油田注水长效开发。

2 多层系分级管理对策

2.1 分级管理体系

(1)分级管理“网络化”。 网络组成及管理职责:分级管理网络对存在问题及时了解,做好对各类问题的处理工作。(2)全员管理“培训化”。全员“培训化”:采取每日一问一答、岗位练兵、知识竞赛、导师带徒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从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到生产技术人员、一线操作工人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3)目标管理“分解化”。目标分解管理就是将注水系统的各种目标、计划逐步分解、逐项落实到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并实行层层包干的方法,实现层层有压力,千斤重担大家挑的一种局面,从而调动全体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一种群体管理的格局。(4)检查管理“督促化”。(6)考核管理“奖惩化”。(7)水井治理“专项化”。在项目组长的领导安排下,以地质、工艺方案设计为依据,以井下作业工作量为主要内容。项目组每月召开月度例会,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排下月工作计划等;项目资金和所需材料的选型、加工、购进由项目组统一安排,合同协议统一由注采科协调签订;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

2.2 注水工艺技术优化

(1)水质处理工艺的优化。针对注入污水水质差的实际情况,向污水中投放化学药品,使污水的PH值由酸性变为弱碱性,使注入水由地下井内结垢为地面结垢而在入井之前除去,有效地根除了注水井油、套管结垢的难题。(2)套管保护工艺及套管补贴技术的优化。进行了套管保护方案的优化,注水管柱在油层以上配套套管保护封隔器并定期向油套管环形空间添加筛选优化的保护液,提高了套管的抗腐蚀抗结垢能力。新打注水井使用了强度更高的P110钢级套管,并且水泥返高到地面,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水井套管的抗腐蚀能力,延长了注水井的使用寿命。通过新打注水井,较大程度地完善了注采井网。实体膨胀管补贴就是用膨胀锥以液压力或机械力的方式,对膨胀管进行冷加工,使膨胀管发生塑性变形,将膨胀管贴到原套管壁上,实现对破漏套管的封堵,恢复了套破注水井的正常生产,进而恢复了原有的注采井网。

2.3 分层注水管柱的优化

① 优化了分层注水管柱结构。管柱结构中采用了水力锚/支撑卡瓦,通过对管柱的上部锚定/下部支撑,能有效克服管柱的蠕动,提高封隔器等配套工具的使用安全性;水力锚和水力卡瓦均设计为低压启动,能有效减少压力效应对管柱的影响。同时管柱上部设置了补偿器,能补偿管柱温度和压力效应下的伸缩,改善管柱的受力条件,缓解管柱的螺旋效应和弯曲效应,避免了封隔器随管柱的上下蠕动,提高了封隔器的密封压力和使用寿命。② 分注工具内外全部进行了Ni-P镀防腐处理,大大提高了管柱的整体防腐性能,提高了管柱使用寿命。 GDP配水器采用了轨道换向机构,可直接携带所需水嘴下井。坐封后自动换向,即可直接转入正常注水,减少了投捞死芯子的作业工序;解决了液压坐封封隔器多级使用的难题。

2.4 解堵增注工艺的优化

1)机械分层解堵增注工艺。管柱组成:安全装置+锚定工具+可洗井封隔器+节流器+压温器+密封套+单流阀等工具组成。实施机械分层解堵,有效率100%。2) 增注转向技术。增注作业前预先向注水井内挤入转向剂,转向剂中较硬的刚性材料作为架桥粒子,在高渗透层内的孔隙吼道处架桥,转向剂中的较软材料在压力及温度作用下可软化变形,充填于由刚性材料构架成的网状孔隙内,由此对高渗透层产生物理堵塞,从而形成一条具有一定厚度的、较高强度和较低渗透率的暂堵带,将高渗透层实施暂堵,使酸液更多地进入到低渗透层内,解放低渗透层。水溶性转向剂溶解于注入水中,从而达到分层解堵增注的目的。应用增注转向技术,有效率100%。

3 多层系分级管理效果

经过实施多层系管理,低渗透油田长效开发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提高管理人员对注水工作的重视程度,树立起了“产量要完成,注水是前锋”的思想观念。(2)水井达到了注上水、注好水、注足水的目的,夯实稳产基础,低渗透油田自然递减得到了遏制,地层压力稳中有升,水驱储量增加,可采储量增幅迅猛,采油速度大幅度提高,开发形势变好,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3)低渗透油田开发指标迅速提高,分注率由提高10.5%,测试率提高7.8%,层段合格率提高到5.2%,注采对应率提高到6.4%。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篇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56-02

中共十报告特别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毋庸置疑,这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个职教工作者理应积极努力和不懈追求的职业目标。作为基础类范畴的职教英语课,如何在追求“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任务目标中卓有成效呢?一言以蔽之,严丝合缝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常规性教学训练中,追寻践行平凡而宏远的中国梦。

一、在练听中渗透性引领学生追寻“公正文明以诚信为本”的做人立德梦

听力,是职教英语每课必训的关键性环节,在练听中渗透性引领学生追寻“公正文明以诚信为本”的做人立德梦,机会多,效果好。

1.引领学生在听课文背景、风土人情等介绍中感同身受追寻“公正文明以诚信为本”的做人立德梦。譬如,教学课文《Internet:Its History and Its Use》(《因特网:历史与作用》)[1]时,教师就可紧扣时下网络运用中炙手可热的推优选秀评比、浏览聊天娱乐和网银支付购物等作用展开现实背景提示简介,让学生在“听”中感同身受追寻“公正文明以诚信为本”的做人立德梦。推优评比选秀讲究公平公正,浏览聊天娱乐倡导文明健康,网银支付购物讲求实诚信用。然而现实中推优评比选秀频仍亵渎公正的弄虚作假,浏览聊天娱乐频现糟蹋文明的色情暴力,网银支付购物频发背弃诚信的诈骗犯罪。这一切缘何而生?根子就在背弃诚信、唯利是图上:因为背弃诚信、唯利是图,网络推手才亵渎公正,公然弄虚作假;因为背弃诚信、唯利是图,网络操手才糟蹋文明,大肆渲染色情暴力;因为背弃诚信、唯利是图,网上交易才铤而走险,诈骗犯罪。如此渗透介绍,学生一“听”了然:唯有每个公民坚守诚信底线,方有社会公正、举国文明。

2.引领学生在听情境化课文朗读中情不自禁追寻“公正文明以诚信为本”的做人立德梦。补充阅读课文《Who Removed the Stone?》(《谁搬开了这块石头?》)[2]讲的是一位富人,为了帮助值得帮助的家乡人,故意在进城的大路中间放了块很大的石头,并将一袋钱和写有“这钱送给第一位把这块石头从路中间搬开的诚实人”字样的纸条压在石下,自己躲在树后等着。不一会,先后走过四个人,无不摇头抱怨而绕开。直到第五位小伙子路过时,因担心他人摸黑路过而出意外,用尽全力搬开了大石头,得到了纸条和那袋钱。教学该课时,教师便可边播放课前制作好的情境化动画短剧边朗读课文,让学生“景随音现”地听两遍。在此基础上,再挑选六位学生伴着课文朗读声分角色仿排动画短剧,师生边看边听。不难想象,同学们平日里最易诟病抨击的奖励不公正、周遭不文明、他人不诚信等疑惑与不解,在这边看边听中定会情不自禁地悟出“公正文明以诚信为本”的些许哲理来。

3.引领学生在日常生活、工作用语的系统化听力训练中潜移默化追寻“公正文明以诚信为本”的做人立德梦。例如,教学《Chatrooms》(《聊天室》)[3]前,先安排学生听几则有关日常生活、工作中以“公正、文明、诚信”为话题的正、反针锋相对的聊天语录。初学课文后,在重播先前已播过的那几则聊天语录的基础上,播放权威专家的是非点评,启发学生深刻认知:网络聊天因其特定的虚拟环境的隐蔽性,可以挣脱一切规则和束缚,随心所欲地评论与发挥。然而,在真实的大千世界包括健康的网络世界里生存、生活、发展,追寻公正、文明,务以诚信为本,否则必摔跟头,甚至摔大跟头。如此紧扣课文学习在英语常用语听力训练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起到导入新课和总结延伸的课堂教学效果,又助推学生听力水平循序提高,还潜移默化让“公正文明以诚信为本”的做人立德观念牢驻学生心田。

二、在教说中渗透性引领学生追寻“平等和谐以友善为先”的处世修养梦

例如,教学《Effective Telephone Communication》(《有效的电话通信》)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看(听)课前准备好的下列七种类型的问题型电话通话动画视频:①工作中上下级间;②家庭中长晚辈间;③平辈、同学或同事间;④亲戚或熟人同事间;⑤工作中与客户间;⑥生活中陌生人间;⑦工作中陌生人间。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初步感知各类通话的问题所在。看(听)完后,立即转入课文疏通、翻译、理解阶段。初学课文结束,就势让学生快速说出课文中提及的有效电话通信的关键要素和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紧扣“一个关键要素”、“五个基本要求”和“一个总的感觉”,再看(听)一遍先前刚刚看(听)过的七种类型电话通话动画视频,说出每一种通话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紧扣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整个通话是否礼貌友善?“五个基本要求”包括:a、问候是否亲切?b、声音是否友好?c、态度是否谦恭有礼而让人愉快?d、主旨是否尽己所能为对方提供帮助?e、方法是否正确,注意倾听,不打断对方通话?“一个总的感觉”是:通话双方是否平等和谐?各种问题型通话中的毛病、不足找到后,课堂教学转入仿真性电话通话训练阶段。要求全班学生成双结对,每两对结成甲、乙、丙、丁四人小组。每小组甲、乙仿真通话时,丙、丁监听评判;丙、丁仿真通话时,甲、乙监听评判。每对通话者,分角色将前面看(听)过的七种问题型电话通话,按正确规范要求,逐一仿真演练一遍。小组演练结束,抽签选出七对同学,分别扮演七种类型中的一种角色,依次于全班同学面前作仿真通话演练。每对学生演练一结束,师生旋即畅所欲言,评判成败得失。演练结束,选出两三对佼佼者,课后加工排练,下一课向全班作分角色通话汇报表演,为全班同学提供示范性标杆。这样仿真性反复演练评说,学生口语能力水涨船高的同时,“平等和谐以友善为先”的处世修养理念自然而然于他们脑海中扎根,事半功倍。

三、在导读中渗透性引领学生追寻“自由民主以敬业为基”的立身行事梦

教学中,将阅读课文与读史读今读自己穿行,是渗透性引领学生追寻“自由民主以敬业为基”之立身行事梦的好举措。例如,教学《Why Do You Go to College?》(《你为什么上大学?》)及其补充阅读《The Responsibility for Learning》(《学习的责任》)[2]一课,在学生们读懂课文内容及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引领他们打开网络,先读读“五四”运动前后的、、邓小平为谋求劳苦大众的自由民主幸福是如何潜心学习和献身革命事业的。再读读数学家陈景润以及新时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看看他们在面对各种不良社会环境和各种不良思潮时,如何顶住压力,献身科研,如何不图虚名,奉献支教。进而审视自己:为了民族的自由民主和富强,我已学到了啥?会些啥?又将用怎样的热情和敬业表现,投身今天的学习和训练以及明天的工作和事业之中,成就辉煌。

四、在促写中渗透性引领学生追寻“法治富强以爱国为荣”的建功立业梦

引领学生将追寻“法治富强以爱国为荣”的建功立业梦渗透于英语写作的训练中,是职教英语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性培育的又一好办法。例如,课文《I am from Taiwan》(《我来自台湾》)[3],是一位叫陈茱莉的我国台湾学生初到美国留学,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家庭、家乡并邀请他们造访台湾的演说稿。教学该课时,教师就可顺势设计安排如下的英语写作训练题:假定你所在学校与美国某职业技术学校实施联谊交流合作办学项目,你已收到美方学校一位叫马克(Mark)的同学用汉语写来的一封信,信中在介绍马克自己、家庭、家乡的同时,重点抒发了其为自己国家的完善法治和美丽富强而无比自豪的爱国情怀。写作要求:用英语给马克写一封回信,在介绍你自己、家庭及美丽家乡并诚邀其前来做客游玩的同时,重点向马克介绍我们中国这一具有五千年历史,曾创造过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因近现代被西方列强侵略蹂躏,一度法治惨遭践踏,国力衰退落伍。而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完善法治建设,昂首向着“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大踏步迈进。我对我法治、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祖国的明天信心百倍,我深深爱恋着我的祖国,我为我生活在这文明而充满生机活力的国度而无比自豪,无上骄傲!如此渗透安排促写训练,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与英语写作能力,必将同功一体,成倍增长。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