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5 09:22:58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篇1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篇2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8-0041-05

2014年末,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时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节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而文化产业就是新的增长点之一。大兴新区在首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十三五”时期新的发展环境中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一、大兴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新政出台带来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专门部署,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十对于文化建设做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文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谈及文化开放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统一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逐步得到认可,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高涨,为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宝库。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结合大兴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在“十三五”时期,新政出台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主要有:

第一,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将受到扶持。以往政策的关注点在国有大型文化企业,对扶持小微文化企业重视不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国有大型文化企业,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核心,不同于制造业,即使发展到成熟阶段,也要靠数量众多的中小文化企业支撑。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国家部委首次发文支持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

第二,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将受到青睐。尽管以往的政策中也有金融支持政策,但“十三五”时期的金融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尤其是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对下一个阶段文化与金融深入对接做出了明确指导。此后陆续出台的很多文件中都涉及金融支持政策,如对电影产业、特色文化产业等都实行金融支持政策,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空前的机遇期。

第三,文化产业监督机制将发挥作用。文化产业的规范监督政策是创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重要保障。其主要包括内容管理政策,即保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的积极健康;市场监管政策,即保证文化市场的规范有序;准入政策,即保证文化安全和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北京、河北、天津三地将在文化产业合作方面优势互补,通过建立起三地文化合作的组织机构等制度机制,搭建平台,联手推动区域内的商演等活动。这意味着此前一直停留在“框架”阶段的三地合作将进一步落地。京津冀文化市场消费以具体合作的形式进一步打通,不仅让北京的文化资源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也能让更多消费外溢至天津、河北,为区域一体化提供未来的发展原动力。

相对于其他区域,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对于文化消费、文创产业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北京自然不必多说,影视产品生产交易、艺术品交易等多个重要文化产业中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凝聚了全国最多的影视生产、制作、发行、交易资源。而近年来天津的曲艺文化、河北的旅游文化产业,在当地获得的支持也不可小觑。目前在天津,曲艺演出市场的火热程度甚至有比肩北京的趋势,观看曲艺演出的消费习惯也已逐渐固化下来。在天津,即使是相对低成本、小制作的曲艺演出,只要内容过硬,同样有可能获得较高票房。而这种消费氛围在北京的演出市场上,似乎还未完全形成。早在2011年,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就签署了文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华北五省市建立文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发挥北京的文化辐射作用。但其实当时的合作在市场主体的合作方面还是比较有限的,大多数都是对市场的联防协作执法管理,仅有的一条也是推动实现文化旅游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提速至今,三地已有不少产业积极地相互寻找着对接的机会,在这种“热火朝天”的产业合作背景下,文化产业的一体化略显低调。三地真正将宏观合作凝结成具体的框架还是在2014年。2014年8月底,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三方在天津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后。接下来的9月,三地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又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开幕式上共同签署《京津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协同创新战略框架协议》,提速文化产业一体化进程。前者明确三地文化部门将建立高层协商机制、具体工作层面沟通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而后者则确定,三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将建立协同创新合作机制,通过政策扶持、产业规划和重大项目对接等方式,共同推进行业资源整合、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京津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优势分别是文化科技、文化休闲和文化旅游,因此,未来天津发展以演绎为中心的文化休闲产业,河北发展以旅游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都比北京更合适。以目前北京越来越高的用地、用人等各种成本来看,未来的文化娱乐综合体,比如更具地方特色的“万达广场”类项目等将会更密集地出现在天津、河北,很有可能代替北京发挥更充分的文化娱乐作用,吸引北京居民前去异地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天津能够迅速将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做齐,并给予北京往来消费者一定程度的消费优惠,多提供一些有天津特色的演出等产品,势必会对北京市内的文化综合体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

从地理位置上看,大兴新区位于北京市南部,是距离北京市中心最近的远郊区县,同时又与河北省廊坊市、涿州市毗邻,与天津、保定两市也很接近,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大兴新区带来的机遇主要有:

第一,为文化制造业发展提供机遇。京津冀一体化有利于传统产业的布局。由于北京市区的地理空间有限,所以大兴新区可以在产品宣传、展示和销售等环节进行合理调整。大兴新区利用土地资源的优势,可建立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发挥各自优势。传统的老字号企业需要进行体制改革,推动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将民营股份纳入其中,通过兼并重组减轻同业内竞争压力,例如景泰蓝等厂商在改革后,恢复了市场活力。京津冀一体化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产业融合,借助区域重新布局传统文化产业。北京的一些大企业可与河北、天津的企业重组,在大兴新区建立传统文化产业集群,加速产业的凝聚力,增强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不断带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消费。

第二,借助品牌企业扩大地方影响力。现阶段大兴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文化消费能力较弱。为了发展京津冀大区域的传统文化产业,大兴新区需要借助北京、天津、河北的人才资源以及品牌企业的优势带动发展。其中,北京作为首都,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创业投资的机会较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大兴新区企业的发展。想要促进大兴新区的文化消费,需要结合传统文化及市场需求创新艺术表现形式。例如,戏曲、相声、话剧等传统表演形式可以结合当代的一些时尚内容和主题,根据现代人的生活喜好和审美习惯,创作出消费者喜爱的艺术作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紧密结合,促进文化消费。

第三,为文化产业园区带来发展机遇。大兴新区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以新媒体、数字影音、数字出版为主导产业功能。基地规划建设“一区(核心区)、三园(星光影视园、北普陀影视园和大森林影视园)、三中心(动漫创作及人才培训中心、艺术人才培训中心及软件制作中心)”。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有很高的复制门槛。京沪、京石高速公路,京津、京沪、京九等铁路干线在大兴新区内穿城而过,形成了与周边京津冀地区城市链接的便捷通道。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指导,依托“一区、三园、三中心”,将为打新新区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

(三)“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

为推动国际合作,中国向世界发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即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依托“古丝绸之路”的亚欧大陆新通道,涉及近60个沿线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为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2014年8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丝绸之路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文化旅游资源是“一带一路”独一无二的文化产品,因此,可以此寻求产业发展的突破点。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丝绸之路文化是沿线各国、各地区共同的文化记忆,促进东西方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交融,在古丝绸之路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同样,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文化的先导作用亦不容忽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罗杨认为,以文化交流先行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增强互信加深了解,夯实“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共识基础,既是文化产业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是和平之路,更是文化之路。“一带一路”的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历史机遇。而特色文化产业是“一带一路”的突破点。

在商贸交流的同时,文化交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当今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文化先行显得尤为重要,“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可以打造出“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的前景对接起来,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将带动大兴新区文化产业“走出去”,为大兴新区文化产业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文化产品“走出去”。

“老字号”将借力走出国门。大兴新区拥有多个“中华老字号”品牌。北京百花蜂产品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商标“百花”)、北京二锅头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永丰”)、北京雪莲羊绒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雪莲”)三家企业均为荣获国家商务部授予的“中华老字号”称号。随着一带一路的开拓,更多华人走向世界,老字号潜力巨大。“老字号”产品蕴含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一带一路”战略为大兴新区的“中华老字号”品牌走出国门带来了机遇,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优秀文化产品销往中亚、南亚、东南亚地中海、波斯湾以及俄罗斯等北欧国家;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优秀文化产品销往南太平洋、印度洋及欧洲大部分地区。

(四)人才集聚带来的发展机遇

北京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大批的名牌高校,也集聚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顶级学府培养了大批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大兴新区坐落于北京市南部,区域内想有享誉全国的北京印刷学院等以培养文化领域人才的高校。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更是被授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称号。文化人才对地区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文化强市,需要大量文化经营、管理以及从事文化品牌塑造的高端人才,而这些人才又是全国各地都在争抢的稀缺资源。

人才集聚是北京发展的一大特点,大兴新区借着这股东风,实现文化产业的新发展。人才集聚将为该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有:

第一,人才流动加速文化资源整合。京津冀作为合作共同体突破了三地的行政界限,使北京、天津、河北的文化资源得到优化,打破文化资源的垄断,形成更大的文化板块,这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在延长传统文化产业链的同时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在不受行政区域限定的情况下,人才可以在京津冀三地流动,突出差异化经营优势。天津和河北可以借助北京的市场延长传统文化产业链,在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同时发展北京的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消费,实现市场规模和产业规模的共同提升。与此同时,北京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在产业布局以及企业发展上,可以在增强天津、河北文化企业的综合实力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人才基地将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2014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被授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称号。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从2009年开始建设新媒体人才培养基地,拥有优质的空间载体资源、完善的硬件及软件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特色化的培训专业,具备较好地承担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能力。未来,基地将致力于加快推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建设,重点培养包括熟悉文化创意产业链整体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关键环节如研发设计、经营管理、营销经纪等专业型人才。

二、大兴新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产业未形成发展规模

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区域相比,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模尚显不足,总量偏低,大兴区和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比重远不如其他区县,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单位涉及领域狭窄,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等领域涉足较浅,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偏少。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各领域发展不均衡,多数领域收入增长平缓,利润出现负增长。

新闻出版长期以来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点领域。2014年1~11月,新闻出版实现收入9.6亿元,与去年同期10.7亿元相比降幅达到10.1%。随着其他行业,特别是艺术品交易的快速发展,新闻出版占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比重大幅下降,由去年的17.5%降至今年的13.3%,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减弱。

艺术品交易领域持续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收入继续大幅增长。2014年1~11月,艺术品交易领域实现收入合计29.2亿元,同比增长108.1%,占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合计比重的40.3%,成为收入占比最大和增涨幅度最快的领域。行业内部调整使艺术品交易业收入的大幅增长,从而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的总体增长,使艺术品交易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主导领域。

互联网以其广泛、迅捷、高效等特性,已成为当今社会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互联网为运营基础的高端企业拥有强大的竞争能力,是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的不断完善,此类企业正逐渐发展壮大,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14年1~11月,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收入合计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实现收7.8亿元,同比增长16.5%,实现利润总额1亿元,占文化创意产业利润总额的87.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广告会展适应发展的要求,进行了改进与整合,经营状态不稳定,致使收入、利润同比皆为负增长。2014年1~11月,广告会展收入为3.5亿元,同比减少12.1%;利润为-0.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1亿元,亏损额度持续扩大。

旅游、休闲娱乐营利能强,推动产业利润增长。政府关注民生工程,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的投入,加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行业利润的增长。2014年1~11月,该领域利润总额为0.2亿元,同比增长19.8%,收入利润率为2%,远高于其他行业,使其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营利能力最强的领域。

(二)粗放型发展模式已不合时宜

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之间缺乏整合,产业融合发展存在掣肘,对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三新”领域的开拓能力不足。文化创意产业内关联度不高,各个产业门类各自为政,限制了企业间基于业务协作的产业集群形成。现阶段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布局较散,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新媒体基地的核心区和起步区,但是由于各个片区规模都相对较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驱动力尚显不足,需要扩大核心区规模,强化核心功能区的产业带动功能。

北京大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行政区域在空间上进行了整合,在提供发展空间载体扩容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产业间整合升级的问题。需要整合现有产业资源,在坚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基础上,容纳更多更广的产业业态,寻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寻求理顺文化创意产业与亦庄开发区高端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关系,理顺与都市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体系之间的关系,通过产业间的整合,寻求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方向。

(三)文化产业发展软环境亟待改善

大兴区产业整体集聚要素吸引力不强,对资本、技术、知名企业等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发展尤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做支撑。尽管大兴区积极引进人才,但由于北京市中心城区吸引力较强,造成现阶段大兴区人力资源还远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大兴区和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共有3.6万人,占全市比重仅为3.4%。尤其是新媒体产业、设计创意业、影视业、动漫产业等产业门类对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硬环境建设过程中,尽管大兴区的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但在交通道路、电力设施等方面基础仍然薄弱,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已经成为新媒体产业发展的掣肘。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上,现阶段仅有北京数字音乐中心、动漫产业孵化平台、技术评测与动漫资源共享平台、产业孵化科技条件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新媒体产业、电子信息服务产业和设计创意产业的支撑均不足。

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软服务环境瓶颈亟待突破。一方面公共基础性软服务平台薄弱,包括工商、税务等许多部门的服务环节亟待完善;另一方面,商业服务企业缺失,中介机构少,创业者最需要的有关商务咨询、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以及风险投资业务等“软服务”尚不能完全到位,且相当数量的中介机构处于缺失状态,起不到支撑创新的应有作用。

(四)新媒体产业基地的作用未得到发挥

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与自身具有的优势和地位尚不相称,新媒体产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尚未完全显现,与北京市其他区差异发展的特征不明显,产业发展独占性优势形成不足。受政策和发展空间限制,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其他区重叠的领域,如海淀区的电子信息服务业、石景山区的数字娱乐产业、西城区的设计创意产业等,大兴区相对优势不足,比较容易受到周边发展的竞争挤压,产业发展模式亟待进一步突破。

2014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9550万元,比上年增长118.7%,增幅列全区第三位,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9335万元,占基地全部投资的70.9%,比上年增长57.1%。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篇3

经济全球化对于当今世界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加入WTO 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外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的空前交融,它对于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一、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 背景下,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面临着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突出表现为“三个有利于”:

一是有利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对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认识。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和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湖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山清水秀,有着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2002 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改革,加速建设,加强管理,全面提高湖南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提高全省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旅游业在全省GDP 中的比重。过去我们一直很少注重县域旅游业的文化含量,轻视其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其文化市场的认识也不足,加入WTO 后,湖南县域旅游业也将直接置身于开放化的全球竞争空间,直接感受到国际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跨国文化集团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压力,而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这无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狭义的旅游经济发展观念中解脱出来,走“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旅游发展道路来发展县域旅游经济。

二是有利于湖南旅游扶贫战略。湖南还有一些县、区属于贫困地区,交通不便,观念落后,扶贫任务比较艰巨。然而,湖南不少县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风景秀丽,古迹较多,这种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却因故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一开发,就带动了当地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一成功例子为湖南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参考。政府部门完全可以利用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山区、边区、老区开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风情旅游、探险旅游、温泉旅游、漂流旅游等特色项目,在这些旅游项目中注意渗透文化内涵,使之做大做强,形成县域旅游品牌,这就能够进行旅游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是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当今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打破地域和行业分割,突破部门界限,实现文化结构的战略性重组和文化资源的国际化配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入WTO 后,将给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带来结构调整和体制的创新,配置各种资源的机遇。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通过它能带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业、加工制造、农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的龙头,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南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都十分丰富,可以结合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重大举措,推动西部县域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湖南各县区劳动力多、下岗职工多、就业压力大,加快发展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既能促进县域商贸的繁荣,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当地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又能推动县域个体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另外,县域旅游文化产业还能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交汇点。物质文明体现在它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精神文明体现在它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二、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首先是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旅游文化产业还显得稚嫩和脆弱。投资、竞争、经营、管理和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形成,发展后劲不足。在总量、规模、档次、效益和对群众的影响程度方面,与大城市的旅游文化产业相比还有巨大差距“, 小家子气”十足,旅游业与人口比例很不协调。

其次是文化品位不高,科技含量很低。由于自然经济形成的小农意识、宗法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加之当地群众文化素质较低,地域限制、交通闭塞,许多县域的旅游业文化品位不高,难免夹杂粗俗、低俗、陈旧甚至庸俗、落后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而缺乏具有时代气息的高雅格调和健康内容的旅游文化精品。有些县域的旅游业不知道打文化牌,纯粹为旅游而旅游,使得顾客有“花钱买罪受”的感觉,导致旅游的回头客剧减。有些县区的旅游文化产业在经营理念、融资方式、生产手段、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缺乏先进和现代经济理论的指导,缺乏科学技术的武装,缺乏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控,而呈现出分散的、内敛的、低效的特点。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湖南县域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

再次是产业定位不明确。旅游事业是新兴的事业,湖南有些县、区领导对此项事业非常陌生,对于旅游是不是独立的产业? 是不是文化产业? 作用如何? 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怎样? 是核心产业,还是附属产业? 对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不很清楚,对发展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认识不明确,由此失去许多机遇。由于产业定位不准,导致对旅游规划的随意行为,即使有了规划也难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开发工作,更谈不上有详细或长远的规划。还有些县区领导看到了本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如数家珍,似乎自己什么都可以开发,但对于这些资源是针对哪些客源市场却不明确,就资源谈资源,市场意识不强。简单的旅游资源观念导致旅游产品水平低,产品陈旧落后,规模小,经营方式原始,地方特色不突出,与周边县域旅游产品多有雷同。个别县区领导不重视旅游专家的重要作用,凭自我感性认识发展旅游,对旅游业的特殊性认识浅薄,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导致低服务质量、低素质从业、低水平管理、低效益运营等整体性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当地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最后是旅游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某些领导认识的不到位,导致旅游项目缺乏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加上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旅游资金投入方式基本是靠现有旅游项目自身的收益滚动发展,不能实现县域旅游业的高起点、高品位、高回报。县域旅游经营单位普遍存在“小、散、弱、差”的情况。因为资本投入不足,所以景区景点的旅游设施少,又不配套,基础设施落后,接待大型旅游团队的能力有限,综合服务功能和接待质量较低。对县域旅游的促销宣传作用认识不足,促销计划简单,促销手段单调,县域旅游主体形象不鲜明,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整体性、创造性。这些都是湖南省旅游文化产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目的是找到解决的办法和策略。

三、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湖南县域旅游文化走产业化道路,是在县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县域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化任重而道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这里试参考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湖南目前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实际,从发展的角度,提出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些建议。

转变观念,明确旅游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树立旅游产业意识和市场意识。这是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思想前提。首先要确定行业规模,明确发展目标。如旅游业收益占GDP 的百分比,目前旅游业发展速度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比较,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果确认旅游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就应实施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的方针。树立旅游的产业意识和市场意识,根据市场的需求仔细地筛选当地的旅游资源,变“我有什么资源我就开发什么旅游资源”为“市场需要什么资源我就开发什么资源”,对本地拥有的资源要透彻地了解。对资源的了解要有系统的概念,要与周边市场结合起来考虑。比如一个溶洞,独立地看是一项资源,可能与周围地区另有许多更加有价值的洞,而使当地的洞完全没有开发价值,开发了也没有人看,浪费了投资。另外,设施也是资源,这个观念可以使我们增强旅游的吸引力。设施要有品牌观念,如一个草原小屋,山中凉亭,它既是旅游住宿、休息设施,也是整体情调的一部分,还能成为旅游吸引物。

突出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地方特色,发挥各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避免雷同,这是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则。湖南各地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且都有自己的特色。旅游者个性化消费日趋明显。对此,要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和地方优势,开发有个性特征的旅游文化产业强项。要找准旅游文化产业与县域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突出部,切忌各地旅游纪念品的雷同。如果游客到一个地方买到了这种纪念品,他到另一个地方就不会买同样的纪念品,甚至看都不想看了。还有一些民俗风情表演、庙会文化以及服务项目,都应该办出自己的品牌特色。所谓特色,从一定层面上讲,就是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市场地位。

注入科技含量,提高文化品位,这是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现代人的旅游意识不断增强,这是发展旅游的最好机会。但不能认为游客们是来为旅游而旅游的,有许多游客的文化素养极高,他们还希望通过旅游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

所以,旅游产业要在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上做好文章,要由单纯的观光旅游产品设计转变到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旅游产品设计,扩大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市场空间。文化产品要以高雅、精纯、健康、优美的艺术品位和丰富、先进、科学、新颖的知识信息作为质量内涵,摈弃陈旧、落后、粗俗、低劣的产品形式和内容,必须从生产过程、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上增加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含量,注入知识的、智力的新鲜因素。

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县域旅游文化产业融资体制,这是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物质保证。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瓶颈。必须建立多渠道的旅游文化投资体制的筹资机制。县级地方政府要确定财政投入的重点,用以扶持关系本地经济、文化发展全局的支柱产业项目,而对不应由财政负担的单位,则应依靠市场投资。开发旅游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资金问题。一是对具备条件的旅游文化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以吸取更多的社会资金;二是吸收非旅游产业向旅游文化产业投资;三是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人士的捐资;四是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由有经济实力的个体、私营企业托管;五是大力引进各种外资。

总之,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规划力度,是发展县域旅游事业的重要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抓好这一层面的旅游开发,必定会使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提高一个档次。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篇4

园区是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推进器。我区探索形成“三级提升”的梯队发展模式,分层次、分内容培育发展优质小微文化企业、中等规模科技文化创意企业、大型文化体验项目。

打造小微企业一站式孵化平台。以政府运作和企业运营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个“卫星式”文化创意产业孵化中心,主要吸纳创意会展、互联网服务、规划设计、广告策划、影视艺术等一批优质小微文化产业和企业,通过打造财税减免优惠、特殊人才奖励、信息支持等方面的一站式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实现从初创企业的孵化成长到规模化发展。几年来,各孵化中心相继引入企业累计达50多家,注册资金共计8000多万元,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其中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孵化中心因其优质的服务和出色的孵化功能获得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下一步,还将引入专业风投机构入驻,采取“招商+孵化+创投”的新型运作模式,力争培植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种子企业。

打造具有集聚效应的科技文化创意服务发展平台。充分利用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扬州智谷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园)龙头效应,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齐转,重点引进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的“办公室、实验室、工作室”经济,发展软件信息服务、工业研发、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开发多媒体设计、移动增值服务应用和交互式数字艺术等产品,发展动漫制作、科研实训和企划咨询等产业。2010年以来,入园企业数达到63家,企业总注册资本5.6亿元,从业人员近3000人。江苏笛莎公主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入园三年来,实现产值从3000万元到3亿元的飞跃(年均增长300%)。投资均在10亿元以上的联创国际软件园、南京朗坤软件地下城市管网数字化控制项目、4G新邮通信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影视文化产业园。将甘泉影视文化产业园作为大型文化体验项目承载地,努力打造成集影视制作、文化旅游、互动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体。首批入园项目江苏(甘泉)影视服务外包基地,先后吸引了《大清盐商》等近10部影视剧组进驻拍摄,一批演艺明星工作室随剧组入驻基地。具有“扬州八怪”概念的“翔园”项目,融合了明清徽派、浙派、扬派几大建筑特色,下一步将挖掘“扬州八怪”及其他民俗文化资源,力争打造成“4A”级旅游区及江苏省文博馆。投资50亿元的东方演艺文化扬州基地已成功签约。另外,随着文化创意营地、外包服务站、物流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甘泉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承载力将大大提升。

产业融合 结构优化

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有利于促进产业创新,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区域民俗文化资源,发展人文体验、休闲创意、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门类的文化旅游产业,针对文化旅游产品的结构性短板开展专题招商。重点开发建设一批以现代科技做支撑,集观光、互动、体验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打造一台能体现时代特色、展示扬州独特文化魅力的实景演出,以填补扬州文化旅游“月光经济”空白。

推进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相融合。结合区域内古琴古筝、毛绒玩具、工艺美术等传统行业优势,加强创意研发和设计,注入文化元素,借力文化旅游和各类交流培训平台,实现品牌认同和附加值的提升。打造动漫产业孵化器,力争提升玩具产品附加值20%以上。工艺美术集团先后建成扬州工艺美术馆、中国剪纸博物馆、中国玉器博物馆、扬州工艺美术大楼。扬州玉文化创意产业园预计今年底建成投入运营。此外,凭借即将打造成功的“中国雕版印刷文化产业园”这一平台,吸纳国内更多优秀的“非遗”项目入驻,打造“非遗”产业集群。

推进文化创意与科技产业相融合。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城的优势,建立科技创意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探索产业化发展路径,加强“政、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中国三维成像科技产业园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中科院扬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和部级创业服务中心平台孵化效应不断彰显,以及汊河大学科技城、联创软件园等科技综合体建设的不断推进,区域内科技文化创意产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市场导向 政策保障

通过推进有效文化资源和市场的无缝对接,实现文化市场、金融资本、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等优质要素深度整合,提升服务水平,创优发展环境,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初步形成了“1234”发展格局,即一个重点(扬州(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园)、两大亮点(北部甘泉影视传媒和演艺娱乐文化;南部瓜洲古镇、古街、古渡、古诗词文化)、三类基地(影视、演艺旅游基地;玩具、动漫产业基地;工艺美术品、琴筝展销基地)、四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传统工艺美术业)发展格局。打破行政划分的壁垒,探索建立专业文化产业经营公司;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加强规划对接、功能配套,促进文化艺术集聚化发展、规模化发展、专业化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篇5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矗。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常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篇6

1 河南乡土文化资源概述

乡土文化资源是一种发端于传统农业社会,通过乡村民众个体或集体创造并长期积淀发酵,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可以开发用于生产过程,从而创造财富的文化活动形式及其成果。它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当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总和,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是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血脉。河南乡土文化资源的种类形态各异,色彩纷呈,有古遗址、古建筑、名人故居等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乡土景观文化资源;有农耕器具、粮食加工存储、农副生产等乡土农耕文化资源;有黄帝神话传说、伏羲神话传说、女蜗神话传说、王母神话传说、大禹神话传说等乡土口述文化资源;有戏剧、舞蹈、音乐、曲艺、杂技、魔术等乡土表演文化资源;有太昊陵庙会、火神台庙会、祭灶等乡土民俗文化资源;有汝瓷、钧瓷、唐三彩、镇平玉雕等乡土手艺文化资源;有灵宝剪纸、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汝南麦草画等乡土美术文化资源;有洛阳水席、武陟油茶、邓城叶氏猪蹄、道口烧鸡等乡土饮食文化资源;有刘陈铺齐氏骨科、黄家烧伤药膜、秦李庄周氏口腔咽喉科、贵氏针灸等乡土医药文化资源;有武术、太极拳、跳皮筋、滚铁环、抽陀螺、打弹珠等乡土游艺竞技文化资源等。

2 河南乡土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

乡土文化资源产业化是指县(区)、乡(镇)、村行政区城内的,本土的,传统的,原生态的文化资源,人为地进行开发利用,以传承保护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目标,合理适度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河南省重视乡土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及政策法规,基本形成了沿黄河文化产业带和豫北、豫南文化产业区,地方特色及品牌特征逐渐凸显。

2.1 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近年来,河南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这是河南省文化产业建设全面启动的一个标志。随后陆续制定了《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2009年重点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2.2 沿黄河文化产业带基本形成

开封的盘鼓、汴绣、书法、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民间艺术产品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焦作围绕云台山、太极拳这“一山一拳”,全力打造文化名片;商丘处于黄河故道上,依托商文化、火文化、汉文化(梁国)和道家文化(庄子)的发源地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木兰文化节也已经开始产生影响;濮阳位于沿黄河文化产业带的两端,围绕龙文化,大力发展杂技、麦秆画等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 豫北、豫南文化产业区基本形成

豫北安阳围绕太行精神、红旗渠精神,产业开发,收益明显;鹤壁围绕以淇河为代表的淇河文化、以大缮轿代表的宗教文化、以云梦山为代表的鬼文化、以五岩山为代表的药文化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豫南南阳充分利用“两汉”“两衙”的文化资源,以发展文化休闲为突破口,狠抓以武侯祠、汉画馆为中心的汉文化带,将武侯祠、汉画馆建成了集文物展、历史场景模拟、民俗民风表演、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汉文化景区,着力培育张仲景医药文化,集医圣祠的参观、祭拜与中医药等为一体,做大中医药文化产业;许昌围绕三国文化资源,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步伐;周口市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理出了“超常规、跨越式、低门槛、非均衡”的发展思路,节会文化、杂技、民间工艺品、书画产业等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2.4 地方特色及品牌特征逐渐凸显

鹤壁浚县、信阳固始、商丘永城、周口淮阳、平顶山宝丰、安阳汤阴、郑州登封、开封朱仙镇、南阳内乡等地文化产业已经出现了诸多亮点,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例如,平顶山宝丰县的民间演艺业传统悠久,素有“曲艺之乡”和“魔术之乡”的称号,宝丰县挖掘民间表演艺术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带动群众“艺术致富”的典型。其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用非物质生产的方式分流农村富余人口的创举,被文化部称为“宝丰文化现象”。全县现有魔术、小品、杂技、歌舞、武术、气功等表演团体近千家,出现了一批民间艺术专业村、专业户,形成了“魔术为主、歌舞为翼、武术为辅、多元化演出”的独特民间艺术产业格局。再如鹤壁浚县,石雕国内有名,古庙会是河南三大庙会(淮阳、浚县、关林)之一,泥猴张等人的民族民间艺术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 河南乡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机遇

3.1 大背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的建设不是指建设一个崭新的农村,不只是房屋建筑要新、农民穿戴要新、生存环境要新,更是要建设新的经济增长发展模式、新的经营理念、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等。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好的政策,只有不断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才能促进乡土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发展乡土文化产业,河南正在努力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激活经营机制。为促进特色乡土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激活农村文化产业经营机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共同经营,降低乡土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二是完善准入机制与运营环境。要建立起公开、公正、公平的乡土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发展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乡土文化产业生态环境,让乡土文化产业企业在市场公平和自由竞争中运行发展,力争形成乡土文化产业企业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繁荣的格局。三是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坚持投资方式多样,融资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条件成熟的乡土文化企业进行现代股份制改造。此外,要积极引导非文化企业投资乡土文化产业,引导广大农民支持和参与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3.2 源动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目前的53.7%提升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目前的36%提升到45%。而乡土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就业吸纳能力强、社会和市场需求潜力大及能耗低、污染小等特点,高度契合我国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方略。首先,乡土文化产业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文化产业一旦成为充满活力的经济因素,就会吸收和集聚最具创造力的经济资源,不仅使自身迅速发展壮大,而且会极大地刺激产业链的延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次,乡土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新型城镇化中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乡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其产业自身,而且会给相关产业带来新的文化理念,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有利于城市整体产业水平的提升,从根本上避免因产业发展层级低下、建设经营水平粗放所导致的城市“败血症”。再次,乡土文化产业的发展会给城镇带来独特的文化内涵。依托当地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壮大乡土文化产业,在不断增强城镇化建设的结构性承载实力的同时,将有效克服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极易出现的缺乏特色、“千城一面”等弊端。最后,乡土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会给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长期的人才支撑。发达、健康的文化产业及相关产品,能够作用于人的思维、观念、能力,并从整体上培育和提升人的素质,不仅能为经济发展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和各类人才,而且将凸显面向公众的人文关怀,通过直接的经济行为和间接的社会行为作用于经济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1]

3.3 助推剂:中原经济区建设

2011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中原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中原经济区一大战略定位就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大量唯一性、垄断性的宝贵遗产。但长期以来,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释放,河南乡土文化资源发展的内涵挖掘还缺乏深度,文化表达技术手段落后,文化的溢出价值不高。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上,必须加强文化与资源、产品、市场的全面整合,着力提升乡土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和影响力,适应消费者的文化体验需求,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掘本土品牌资源,利用河南历史、民俗及手工艺进行创意开发。[2]

3.4 新契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

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它是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附近的新郑综合保税区(即郑州航空港区)为核心的航空经济体和航空都市区,是郑州市朝着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方向发展的主要载体。郑州航空港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契合点将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即将河南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精品,使之走向世界各地,将河南文化产业链延长到郑州航空港通航的主要目的地。河南的文化企业,不仅要与世界一流文化企业竞争,还要在文化传播理念、文化产品研发、文化载体选择、文化产品营销策略等方面继续探索。对于文化产品而言,既有可运输的有形文化产品如瓷器、图书、绘画、雕塑、音响等制品,也有无形的不可运输的非物质文化。后者虽然不能运输,但是传播非物质文化的人才却是可以流动的。二是实施“引进来”战略,即使中原大地成为吸纳世界文明的集聚地。西方经过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由于三次产业革命均在欧美发达国家产生并延伸,所以西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也十分现代化。过去,尽管我们也有文化交流,但是只是零星的、分散的、阶段性的;现在,经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经济实验区的建设,我们可以实现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大批量的、集中的、持续的交流,让中原大地真正成为兼容并蓄、刚柔并进、中西合璧的文化圣地。[3]这将更加有利于河南乡土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3.5 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与文化纽带的战略构想,丝绸之路不仅是国际商贸路线,更是国际文化对话、传播与交流之路。丝绸之路的文化意味在当代背景下更为重要,丝绸之路被誉为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和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并成了“世界公认的、人类历史遗留的珍贵的文化财富”。“一带一路”建设为文化产业跨地区融合及走向世界提供了新机遇。2015年11月,《河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正式对外。方案明确了河南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定位:“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区域互动合作的战略平台,内陆对外开放高地;构建东联西进的陆路通道,构建贯通全球的空中通道,构建内陆开放的战略枢纽。“一带一路”是一个立体化全方位发展的产业格局,文化产业可以在此战略格局下突破传统区域环状分布,而代之以线性带状分布,突破行政区划的阻隔和产业门类的分割,以国际化的视野,整合国际化资源,开拓国际化市场。“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给中原乡土文化走向世界及乡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3.6 新平台:“互联网+”

按照马化腾的理解,“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的实践成果,在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的同时,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发展变化,为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生产力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在文化产业的10个行业类别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猛,2014年实现增加值2429亿元,比2013年增长36.5%,增速位居10个行业之首,占文化产业的比重为10.1%,比2013年提高1.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4年实现增加值4107亿元,比2013年增长17.5%,所占比重为17.2%,比2013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互联网+”为乡土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创新、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新机遇。“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移动和广泛存在的网络、庞大的数据库和超强的大数据处理能力,推动了诸多乡土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引发了社会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变革。乡土文化产业是以传统和创意为主要资源的新兴产业,“互联网+”为乡土文化产业的创新提供了便捷、低成本、多渠道的技术平台,同时便于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进行深度改造,从根本上推动乡土文化产业实现高层次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专业化发展。

4 结语

发展乡土文化产业是实现河南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主要突破口与重要途径。应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及“互联网+”的机遇下,不断丰富广大乡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打造和发展乡土文化产业,实现河南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实践证明,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是保护和弘扬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文化资源拥有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通过乡土文化产业进行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还能有效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吴红蕾.实现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探讨[J].经济纵横,2014(7).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篇7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019-02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出口锐减、投资萎缩、消费冲动不足。由于人工成本和原料成本的大幅上涨,一些实体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有些企业支持不住出现裁员减薪,有些甚至纷纷倒下。面临这一困境,我们更加坚信中央提出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一决策是英明正确的。而在调整转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恰恰是文化产业。

从经济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实体经济遇到困境,主要是没有自己自主的知识产权、没有自主的品牌产品,更没有应对经济危机的战略模式。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支撑的智慧产业,是为企业搞原创、做品牌的幕后英雄。所以,这场经济危机让文化创意产业面临了一次难得的战略机遇。

一、推进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创造更多更好更实用的商业模式

现在,实体经济遇到困境,他们急需从文化产业中吸取力量,吸取智慧,提升自己的文化品质。同时,他们也知道,文化产业是目前最具成长性、最有发展潜力,也是最受重视的朝阳产业。因此,寻找机会进入文化产业,也是他们的战略。而文化产业目前还很弱小,特别是缺少资本的助力,很难靠自身的力量发展起来。所以,他们也急需实体资本的介入,捆绑在一起,寻求发展。除此之外,实体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还能创造出更多更好更新的商业模式,以应对不断下滑的经济颓势。比如,以前传统的农业种植附加值极低,当它和文化产业结合,就创造出了观光农业或创意农业。如果把这些东西弄到大棚里,就成了农业展会,使传统的农业完全蜕变成会展业。大连创造的玉米迷宫项目,在540亩地上,开辟了一块玉米迷宫。里面不但有若干个广场、若干条道路、还有若干个游乐项目,让游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原来种玉米的十倍以上。一个思路的转变,既给人们创造了旅游游乐的场所,提升了人们的快乐指数,又提升了传统产业的附加值,真乃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这就是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结合的奥妙所在,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样的结合,不单是农业、工业、商业,几乎所有行业都会如春蚕破茧、凤凰涅般的重生、创造、壮大,甚至会引发新兴产业爆发式的增长。我们也相信,传统行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之路是我国传统经济转型、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推动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创造更新更酷更时尚的消费模式

现在,不仅是出口、投资这两架马车出了问题,由于CPI的不断上涨,就连消费也受到影响,现在好多实体店的销售额大不如从前,人们的消费欲望受到影响。如何破解这一现实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用文化产业的思维,创造更新、更酷、更时尚的消费模式,引发人们的消费热情。比如,当实体店消费不景气的时候,网购的创意就弥补了这一不足,人们出于好奇也要尝试网店给人们带来的消费体验与。过去的旅游是走马观花式的,现在,人们创造了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的旅游新模式,让人们更直接、更直观的用身体旅游而不是靠眼睛旅游。目前,下载、流量、三D、四D,这些新名词、新模式的出现,让人们惊喜它神奇魅力的同时,也在心甘情愿地为它大掏腰包。有专家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数字内容产业将占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这是为什么?说到底,就是创意人创造的新的时尚消费模式,把人们的消费欲望由传统的店面转移到了网上。移动通信、三网合一这些新举措,让人们对资讯的目不暇接,随便走到哪里,都和世界相连接,只需一个小小的手机就可以上网聊天、查看咨询、传递文件、远程对接,易如反掌,这些就是新的消费模式。在给你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搭建了巨大的销售、消费平台。如果用这样的思维模式,还会产生多少新的消费模式?而这些消费模式的产生,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但你可知道几乎所有新的消费模式都是文化产业、几乎所有新消费模式的始作俑者都是文化产业人的新创意。

三、文化产业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是文化产业重要的历史使命

文化产业的功能属性有二:一是为文化消费服务,二是为生产服务。为终端的文化消费服务,大家都注意到了,现在发展所谓的文化产业就是这些。而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服务的属性,在我国一直都被忽略。其实,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服务的功能,比文化产业为消费服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宽阔的市场,也是文化产业目前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篇8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也是湖北发展文化产业,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行动纲领。

一、经济之危,文化之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文化产业属于“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朝阳产业。21世纪全球文化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回顾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重要趋势,那就是经济之危、文化之机。

1929年美国经济大危机,到1933年,美国银行倒闭l万余家,企业倒闭25万家。美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联邦戏剧计划、联邦音乐计划、联邦艺术计划、联邦作家计划等,抓住机遇,发展文化产业,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主题公园、动漫游戏等产业大发展。美国文化产业逆势而上,最终使美国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强国,成为世界文化产品出口第一大国。

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使日本、韩国传统企业受到很大冲击。两国政府为摆脱困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以文化产业刺激内需,拉动出口”的“文化立国”战略,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本动漫和游戏产业发展成为国家第三大产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文化产业第二大国。韩国电视剧、游戏等优势产业迅速发展,韩流风靡亚洲,走向世界。韩国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日本、韩国靠文化产业很快走出金融危机,并成为世界文化产业领先的国家。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省市在改革中调整经济结构,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河南、湖南、山东、陕西、云南、重庆、河北等20多个省市,纷纷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形势喜人。广东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22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2%;北京2008年聚集66万文化产业创意人员,文化创意产业收入是4773.1亿元,占GDP的11%,上缴税金201亿元;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很快,增长连年超过商位数;浙江有一定规模的民营文化产业超过千家,2007年文化产业总产出2120.24亿元;杭州市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579.86亿元,占市GDP比重达12.1%;湖南去年文化产业总产出,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90亿兀。

我国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是到了近代,我国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强国。这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现在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在全球处于霸主地位,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80%由欧美占据,世界各地传播的新闻90%以上是西方7国垄断。现在全世界共有期刊20多万种,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期刊中,美国占57种,在前10位中,美国又占据了8席。美国生产的影片占全球放映时间的50%以上,占电影票房价值的2/3。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人我国市场,影响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而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还不多。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0%,但当今世界互联网上的信息90%是英语信息,中文信息仅占1%。我国出版业在世界出版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只有0.04%,图书进出口版权比为10:1,文化贸易逆差非常严重。“木兰从军”是我国的历史故事,熊猫是我国的珍稀动物、国宝,却成了美国畅销世界的影视作品“花木兰”、“功夫熊猫”的主题,我们从美国进口这些影视作品,使国人感到尴尬。

二、正确认识湖北的文化优势,增强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湖北地处中原,文化昌盛,人杰地灵,源远流长。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屈原,出生于我省秭归县;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发明者毕升,我省英山人;《本草纲木》这部世界最早的医药百科全书的作者李时珍,我省蕲春人;中国第一部《茶经》的作者陆羽,我省天门人;近代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我省黄冈人;近代著名诗人闻一多,我省浠水人;著名戏剧大师曹禺,我省潜江人……我省这些世界大师级的文化名人,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文化发展,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湖北荆楚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以炎帝神农文化、盘龙城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优势;二是以辛亥革命、黄麻起义、鄂豫皖、湘鄂西等老区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优势;三是以三峡、神农架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优势;四是以武当山、四祖寺、五祖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优势;五是以恩施土家巴人、江汉风情为代表的民族、民俗风情文化优势;六是以屈原、王昭君、孟浩然、陆羽、毕升、李时珍、闻一多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优势;七是戏剧、曲艺文化优势;如汉剧、楚剧、湖北大鼓等;八是民间工艺异彩纷呈,如黄梅挑花、天门印花等;九是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如安陆农民画、黄梅诗词楹联等;十是地域特种文化,如黄梅佛禅文化、孝感孝文化,在全国都有影响。还有古代青铜矿冶文化,近代工业文化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影响。

湖北的文化资源是丰富的,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座富矿,需要继承、需要开发、需要弘扬光大。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既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的丰富体裁,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文化元素。

湖北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在全国排第三位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湖北有100多所高校,100多万大学生,科研院所500多个,两院院士56人。湖北是社会科学大省,社会科学机构、社会科学专家、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些都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势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总台、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日报传媒集团、知音传媒集团、今古传奇报刊集团等国有文化产业集团,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江通漫画,百步亭国际传媒集团不断发展。文化品牌不断涌现,《楚天都市报》、《知音》

杂志、湖北经视频道、《长江文艺》、湖北京剧等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初步形成了报刊、期刊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文娱演艺业,文化旅游业,文博业,动漫业等产业群体。其中报刊业实力雄厚,期刊发行量稳居全国第二。

湖北文化设施建设成果显著,以琴台剧院、省出版大楼、省博物馆、省群艺馆为龙头的一大批新建、改建的演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启用。省博物馆率先在全国免费开放,在全国反响强烈。投资过6亿元的省图书馆新馆,已在沙湖之畔动工兴建。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中,相比北京、上海、广东、江苏这些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我们文化产业发展还是比较滞后的。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在领导认识上,一些领导还没有真正从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存在重物质生产、轻文化产业;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轻文化的产业属性;重政府计划配置,轻市场配置;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国有文化产业,轻民间文化产业等传统思想,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看成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滞后,文化市场培育不够,存在“小、弱、散”的扭扣现象,缺乏在全国领军的、实力雄厚的、核心竞争力强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全省没有一家文化产业上市。社会办文化氛围不浓,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不够,民营文化产业发展不快,块头不大。

三是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文化产业发展遇到资金瓶颈。

四是文化产业发展人才不够,特别是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策划人才、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非常短缺。

五是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所占份额少。去年,我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50.1亿元,占全省GDP的3.97%,不仅远远低于北京(4773.1亿元)、上海(2007年为2120亿元)、广东(2200亿元),也低于浙江(2007年为2120.24亿元)、湖南(1090亿元)。除报刊外,我省也没有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品牌。

三、以转企改制为中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是21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满足群众精神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居民消费主要以物质消费为主;人均GDP在3000美元,进入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并重时期;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居民的消费结构转向文化消费为主的时期,整个社会将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新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100美元,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上进入了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并重的时期。

2008年是比利时画家、《丁丁历险记》的作者埃尔热诞生100周年。进入2009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波及比利时,但比利时仍以大量人力财力、大张旗鼓地将本年度确定为“动漫年”,2月,在首都布鲁塞尔举办动漫狂欢节,5月,在瓦隆举办“丁丁艺术修复展”,“丁丁书店”开张、埃尔热博物馆启用、丁丁博物馆开幕、丁丁纪念邮票发行、丁丁纪念欧元发行等一系列活动,把动漫年推向高潮。金融危机不仅没有影响比利时的文化产业,相反动漫产业市场还增长了5%到10%,成为比利时经济的亮点。比利时动漫年活动举办负责人说:“动漫产业和市场的良好表现,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动力,世界也希望通过动漫创作和动漫产业的兴盛。对比利时乃至欧洲经济起到刺激和示范作用”。

比利时是欧洲小国,国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035万,人均收入达3万多欧元,是一个富国。在全球从事动漫业的人员中,比利时人占三分之一,比利时可以说是一个动漫创作大国。“丁丁历险记”、“蓝精灵”都是比利时漫画作品,并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丁丁历险记”从1929年开始发表,到1976年,共创作出了23本历险记,在全球累计销售超过2.5亿册(套),每年仅与丁丁相关的书刊销售额就达20亿至30亿欧元。以“丁丁”为人物造型和以他的历险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众多的动画片、舞台剧、卡通人物、玩具、电子游戏等风靡全球,年产值估计在1800亿至2500亿欧元。蓝精灵的产业市场,目前就已达到35亿欧元。

英国作家J.K.罗林的《哈里・波特》也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人所共知的。

(二)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创新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胆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企业。重塑自主经营的文化市场主体,破除一切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体制,创新机制,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有重要意义。去年,安徽出版集团重组“科大创新”,成立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安徽出版集团输出版权项目286种,居全国第一。其在俄罗斯兴建的新时代印刷公司,是迄今为止全国惟一“走出去”发展的印刷企业。

(三)发现、选拔和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突破文化产业的“创意瓶颈”,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创意的缺乏,创意经济的最大障碍在于创意人才的匮乏。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经济形态。在文化经济中,人才的发散效应尤为显著,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创意带动整个产业、整个部门的现象并不鲜见。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人类发展报告》指出:“文化和文化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创意与人才比传统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和资本更快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意产业强调的是创意和创新,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据资料显示,纽约创意产业人才占就业人口总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为15%,而我国创业人才不足就业人才的1%,我省就更为稀缺。

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关键在于发现、选拔、培养和重用创意人才。

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集团,由一个普通的农村乡镇发展成为东方“好莱坞”,就是有徐文荣等创意战略人才的创意才有今天。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横店镇经过了联产承包、发展乡镇企业,到90年代初发展高科技产业,医药、磁性材料工业销售达200多亿元,但徐文荣等并不满足。1995年,徐文荣了解到一个信息,上海电影制片厂为庆祝香港回归,正在拍摄一部大型历史片《鸦片战争》,因资金不足,拍摄场地难以落实。徐文荣得知此事后,赶赴

上海,捐赠4000万给《鸦片战争》剧组,并用这4000万在横店镇范围内,建造了一个占地319亩,包括5大景区,150座各类建筑,总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19世纪南粤广州街,这就是《鸦片战争》的拍摄现场。1997年电影拍完后,围上围墙,挂上中国电影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然后对外开放,40块钱一张票。配合了香港回归的爱国主义教育,人潮如流,最多的一天十万人,不到三个月,4000万捐赠款全部收回,促使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到今年五月,在横店已拍摄了《鸦片战争》、《英雄》、《无极》、《汉武大帝》等影视剧610部,横店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亚洲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被称为东方“好莱坞”。

与此同时,横店集团等又拉长产业链,发展与影视相关的产业,如服装、道具、舞美、音响、灯光、演员培训、宾馆、酒店等,2008年6月还经教育部批准开办了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旅游业也空前火爆。2008年横店集团年销售额达188.06亿元,利税17.18亿元,今年1至5月旅游人数达570万,全镇实现旅游收入30亿元。

(四)整合资源,改变“小、弱、散”,打造文化产业集团

按照“行政推进、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原则,以现有强势文化产业的龙头,打破地域、单位所有制界限,整合资源,加强文化产业集团化建设,产生集聚效应,增强竞争力。要解放思想,根据湖北的实际尽快改变“小、弱、散”现状,组建传媒产业集团、数字出版产业集团、影视制作产业集团、动漫游戏产业集团、创意设计产业集团、古玩珍宝产业集团、演艺娱乐产业集团、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民间工艺产业集团等9大文化产业集团。有条件的文化产业集团,创造条件,争取尽早上市。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催生一批产值过千亿元的文化产业集团。

安徽积极培育骨干文化产业,继安徽出版集团公司借壳“科大创新”实现整体上市后,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公司也正待新股发行重启后直接上市。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开发特种电影、数字动漫等关键技术,成功打造了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主题公园,开园一年半游客量已超过2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2.37亿元。

(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要运用武汉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的有利条件,充分运用数字、激光等现代声、光、电、网络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创造新的文化业态。美国的芭芘娃娃,从诞生以来五十年,随着科技的发展,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由原来一个布娃娃,变成现在能走、能跳、能说、能笑、能唱歌的芭芘娃娃。今年3月7日,在上海淮海路全球首家芭芘娃娃旗舰店,展出了1600多种芭芘娃娃,市场永葆生机。

湖南拓维集团把通讯网络与动漫结合起来,创新手机动漫,去年实现利润近8000万元。中影集团、电影频道、央视网等单位,年内将组织生产1500多部手机小电影和网络短剧。新技术推动文化业态持续更新,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不断出现。

(六)大力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形成一批有荆楚文化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湖北民间文化、民间工艺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但真正形成文化产业的很少。政府要大力支持、扶持民间文化的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场地、信息上给予支持。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篇9

党的十六大在十五届五中全会思想的基础上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明确地确定下来。2004年11月,国家文化部组织召开了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扶持文化企业,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不断壮大我国文化企业的总体实力。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推动鼓励文化企业做强做大的相关政策,积极倡导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促进文化企业做大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2005年4月,国务院为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和引导、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出台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相应制定和出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可以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适宜的政策环境。

(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逻辑条件

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努力,党领导全国人民与时俱进、奋力拼搏,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逻辑条件。首先,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文化产业发展是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崛起代表了文化现代化的新阶段;从现实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性产业。我国政府已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制造业是工业化的战略产业;高技术产业、高等教育和培训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知识化和信息化的战略产业。前者是自然资源依赖型战略产业;而后者则是文化资源依赖型战略产业。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较晚,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走过了起步阶段、政策引导阶段,目前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美、日、韩、英等国家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号称世界文化产业帝国,从 1998年起,其文化产业产值就已超过了航天航空业及农业,占本国 GDP总量的18%至25%,音像制品成为全美第一大出口贸易产品,占国际市场40%的份额;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1993年就已经超过汽车产业,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占GDP的 18%;韩国成为公认的文化出口新兴国家。2003年韩国的电子游戏市场规模已接近34亿美元,增长率(12%)是其国内 GDP 增长率(6.3%)的近 2 倍;英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年平均产值接近600亿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1%,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2003年年底,我国文化和相关产业实现的增值是3577亿元,占GDP的3.1%,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

(一) 发展文化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的经济发展战略,特别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第三产业,其中包括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小,而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巨大。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我国也已经显现出来。在推行积极财政,以消费拉动需求,进而带动社会经济总量增长的政策环境下,我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刺激了国内消费需求。据统计,我国2000年实际文化消费总量为800多亿元,预计到2005年可以达到6000亿元。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5200亿元,这意味着从2000年到2005年这5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量当中有5200亿元是由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同时,文化消费总量的增加也引起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它会使我国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进而使我们离完全意义的小康社会更进一步。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文化产业涵盖面广,其种类繁多,接纳力强,可以缓解结构调整压力,丰富第三产业门类,从而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整个就业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近几年,美国加强对信息科技投入,创造就业岗位近8000万个;伦敦和纽约文化部门工作的就业人员超过20万人,占城市就业人数的5%;英国文化业的就业人员近100万人,占就业人数的4.5%;日本1990年文化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58.4%。而我国1999年文化娱乐业从业人员只有90.3万人,文化艺术经纪业、音像业、艺术品经营业等在内的其他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只有23万人。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是亟需就业的人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开发不够,以至它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尚未真正被全社会所认识。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能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加1%,才创造26万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发展文化产业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内在要求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消费必然向更高层次演进,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不难发现,随着社会消费结构向着发展型、享受型转化,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满足人们对于现代文化产品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渗透着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文化产品,已成为社会消费增量的主体。目前,在文化领域已经或正在形成的媒体传播业、艺术业、休闲娱乐业、体育业等文化产业,因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引领文化消费时尚的先锋。

(四) 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是一个国家各方面实力的总和。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当中,不仅包括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外交实力,也包括含有科学技术在内的文化实力。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如此,文化还与经济、政治等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成为影响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而且随着文化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大量文化产品在发达国家被作为工业产品生产出来或被直接作为精神商品投入消费领域,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文化产业还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我们要提高综合国力,除了其他方面的竞争力要继续保持不断增强的势头外,当前的重中之重是加快发展包括科技在内的文化产业,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

三、推进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搭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曾经做了大量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还难以适应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两个面向”上,即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有利于文化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首先,要做好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工作,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其次,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文化管理体制。第三,要加快和规范文化领域的结构调整,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

(二)改善投资融资环境,多渠道发展文化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动,文化投资结构和文化投资渠道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传统上以政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特点正逐渐为政府、企业、民间等多元投资主体的特点所取代,这种取代趋势完全符合我国经济运行体制的逻辑变化。此外,文化投资也越来越以产业化形式来参与社会运行,投资目的已从传统的只讲政治立场和社会效益逐渐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方向发展。但纵观我国现有文化产业的规模状况,还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按照文化市场规律来制定和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拓宽投资渠道,充分调动企业、民间、外商对我国文化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形成“谁投资,谁受益”的产业化运作机制,搭建文化产业化的平台,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扩大文化产品规模,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突出区域特色,开发优秀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区域的整体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不可能完全一样。只有突出区域特色,才能打造出优秀的文化品牌。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曾经对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积累十分深厚,文化的类型极其丰富。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大量的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这种文化产业是在我们国家独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发的,因此,它是独特的、惟一的,别人无法复制和模仿。例如,北京的长城、山东曲阜的孔子故里、河南的少林寺等等都是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根据中国国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即依托传统文化的精华,加快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打造优秀的民族文化品牌,发展和壮大民族文化,使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篇10

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全世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所难免。但是,金融危机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应对挑战,转“危”为“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刺激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般而言,越是经济萧条年代,公众越有闲暇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经济之危反倒成了文化之机。有声电影、无线电广播、彩色动画片、摄影技术、动漫产品等传播手段都是在经济危机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数字出版、手机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等低价位、新科技的传播方式必将受到市场追捧,成为文化产业创新传播手段与培育新型业态的重要突破口。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刺激了人们需要感受温暖美好的愿望,文化消费也就成了人们的需求热点。******总理在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既可以拓展消费领域,也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0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文化需求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不断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对应的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应占到20%以上,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文化消费支出不足8000亿元。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文化消费的空间非常大。因此,完全可以把提升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生产应对危机的实用性文化产品,积极提供帮助人们精神减压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金融危机催动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40、50年代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技术的兴起,使得美国在战后迅速走向了经济繁荣;最近一次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也有力地帮助美国从1987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着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伴随了克林顿时期持续8年的经济增长,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科技创新已成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利器,国际社会在这方面都已经有着惊人的共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表有关经济政策的重要演讲时曾表示,美国有走出金融危机的信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仍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和发明创新。中国国务院总理******在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以我国的网络游戏出版产业为例,在新闻出版总署为增强我国网络游戏的自主研发能力而实施的“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的推动下,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已达131家,从事研发的专业人员达24768人,比2007年增长了17.8%;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总数超过286款,比2007年增长了14.4%,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如完美时空、考试吧、金山、网龙等在2008年均推出了至少一款以上的网络游戏作品。200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达110.1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60%,占中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总收入的59.9%,原创网络游戏已经连续四年牢固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在排名前十位的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中,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占据了6席,实现了市场价值和用户人数的双突破。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契合文化生产与消费领域对科技的旺盛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加速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就可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和引领我国文化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转贴于

(三)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凸显文化产业优势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以创新为核心和本质的文化产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同时,因其自身对物质和能源的低消耗被视为是最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200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李长春同志也撰文指出:“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地冲击了我国的经济,但也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机会,在此过程中那些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被淘汰或被迫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向低能耗、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变,文化产业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产业绵长发散的产业链亦能反向刺激低迷态势,带动经济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就业。这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的压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金融危机下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态势发生新变化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正在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国外文化企业进入我国文化市场的步伐明显放慢,竞争态势暂时趋缓,国际文化产业的经营发展出现阶段性疲软,为我国文化产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和有利条件。文化“走出去”,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版权“走出去”、成品“走出去”和实体“走出去”。其中版权输出简便,但相对被动;成品输出见效较快,但受到语种局限;而在海外创办实体,实施本土化战略,则既能贴近国际社会的实际和受众,又能为我所用,能有效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目前,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文

化元素产品的兴趣正在日益浓厚,这就为我国的文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境外直接建立自己的生产研发基地,使自己的文化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出台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文化传媒企业,尽快构建起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我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就会乘风破浪,直驶蓝海。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体制问题。一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积极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强有力宏观调控。要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要对少数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使它们变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赋予它们在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中流砥柱的责任。同时,根据文化产业可经营范围,研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的文化项目和鼓励其投身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为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最终形成以公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国有文化企业为导向与非公有文化企业并存的文化企业多元发展格局。

(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篇11

一、本次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本次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自2006年春“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其影响不断凸显,美国、欧洲、日本等国金融市场受到较大冲击,并且进一步演变成世界范围的经济动荡。由于金融危机原因的复杂性和文化产业自身的产业特性,金融危机对世界文化产业的影响,并不是与危机的扩展同步发生,而是具有一种时间上的逻辑推进关系。从2007年金融危机初现端倪到2008年7月,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有限,世界范围的文化产业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波动。直到2008年8月~9月间,好莱坞一系列电影融资出现困难,拍摄计划搁置,上映档期推迟,明星身价缩水等问题的出现,美国的文化产业首先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此后,伴随着金融危机从发达国家传导到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文化产业所受的影响范围不断扩散,程度不断加深。到10月底11月初,欧洲、日韩和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开始卷入其中,德国的图书市场和2007年比相对低迷,俄罗斯的博物馆和剧院投资减少,伦敦Frieze艺博会交易场面冷清,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娱乐业、传媒业也受到冲击。截至目前,虽然各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应对危机,但由于市场前景的不明朗,市场信心的恢复不能一蹴而就,金融危机带给文化产业的冲击,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深化。

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和深入,将带来市场整体的经济动荡。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除了上述的各方面影响之外,风险投资可能明显减少,文化产业的经营方式将发生某些改变。以网络产业为例:风险投资减少,可能导致网络经营方式发生变化,一些项目从“免费”向“收费”转变。这将抑制吃惯了“免费午餐”的网民的网络消费需求,致使某些网络产业萎缩。当然,金融危机的扩散和深入的同时,各种反金融危机力量也在积极发力,与金融危机进行艰难的博弈,这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比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扶持房地产、刺激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短期来看,能为文化产业的各方面带来契机,长远来看,也能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利好的大环境;一些相关文化产业可能迎来发展机遇,另一些文化产业则可能面临挑战。总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应趋利避害。

二、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产业产生的影响

1.目前影响现状。由于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开放程度与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不同,所受金融危机冲击各有差异。从程度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小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但在世界经济动荡这一整体形势的影响下,我国娱乐圈、艺术品市场、传媒业等纷纷呈现动荡与不景气。很多大制作的影视剧都宣布搁浅,歌手专辑的宣传也大幅度缩水,不少颁奖典礼也因此受到影响,或停办或压缩规模。MTV举办的“超级盛典”,光线举行的“娱乐大典”、“模特大典”先后取消,10月份仅有两年一次的音乐盛典和风尚大典,以及东南劲爆音乐颁奖典礼支撑局面。艺术品市场与机构开始自身调整,应对“冬天”。 TVB所属的中国香港邵氏兄弟公司,因金融动荡,暂停卖盘计划,公司声明称“所有可能收购邵氏或其附属公司股份的商讨均已终止,若有新的商讨将再行公布。”北京现在画廊创始人黄燎原11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下跌,现在每卖一幅作品,就要亏损30%,面临资金困境的隐患。目前已在酌情考虑缩小经营规模(北京和上海两个画廊,仅空间租赁费用一年都超过百万)、减少人员和节省日常开支。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大约会计划缩减团队成员至40多人,在保证今年的大展的基础上,酌情减少今后大型展览或选择有基金会赞助或有出资方承担费用的展览。上海800艺术区已经出现少数几家画廊开始缩小规模和范围,甚至暂时休业的状况。

2.具体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像一把双刃剑,兼有负面和正面的影响,而且无法孤立来谈是正面影响多还是负面影响大,而是相互交织,互有渗透。

(1)从理论来讲,次贷信用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放贷可能缩紧,依赖银行贷款的相关文化企业将面临资金紧缩,相关项目将可能推迟。但就中国文化产业的具体状况来看,主要依靠贷款经营的文化企业不多,相比美国而言,占所有贷款企业的比重较低。从这一点来看,我国文化企业的资金运营受不了多大影响。另外,虽然金融危机下的银行、金融业均受到较大冲击,但一方面由于我国文化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投融资金数量较小,方式灵活,有较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国官方对文化产业扶持主要体现在文化事业上,金融危机下,国家加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这将间接使文化产业受益,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2)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扩散,我国经济各方面均受到一定影响,含有外国资本的企业或项目将可能面临外资撤离,其中文化产业也可能面临一定的资金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结合中国文化企业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外国资金占我国文化企业的比例不大,如果撤资可能不会造成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国外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而中国市场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长,因此国际投资者可能撤除在外国市场的资金,转而投向中国市场,我国文化产业反而可能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3)金融危机导致市场动荡,投资者、消费者信心受损,各行业投资和消费将可能受到下挫,文化产业无法独善其身,必然受到一定波及。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在传统产业受到影响的背景下,投资者、消费者可能将眼光转向,在文化产业中寻找新的机遇和满足。

(4)中国文化企业有对外国破产文化企业抄底和进入世界文化产业竞争核心的机会,但也可能是一场陷阱。以中国传媒业为例:虽然我国以CCTV为首的传媒逐渐在世界占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在被西方声音包围的世界传媒界,中国传媒的声音十分微弱。在西方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传媒界,中国可以借助濒临倒闭的半官方或民间有影响力的媒体,达到跻身世界传媒核心的目的。而对这些濒临倒闭的半官方或民间有影响力的传媒的评估将影响到中国传媒的发展方略。

(5)金融危机的影响,迫使我国面临调整国内产业市场、经济结构的局面,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迫在眉睫,这一转变将可能给以创意、设计为主的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面临机遇的情况下,我国文化产业也面临新的挑战。我国文化产业要树立新的观念,要做所有产业的服务行业,如参与农业、工业的策划、开发和设计等等。这样,我国文化产业将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发展机会收为己用,达到各产业、行业互为发展、互为促进的因素,实现国民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

(6)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大国,市场化、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可能带来对文化的淡忘与遗失。金融危机暴露了经济高速自由化发展的弊端,使人们看清工业发展的现实和欲望的破灭,从而实现精神回归。金融危机时刻,中国文化产业面临产业经济的挑战,更面临整个产业发展的巨大机遇。

三、我国文化产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需要充分认识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发展有可能造成的重大负面影响,采取恰当的政策措施,力争把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住金融危机给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出台恰当的措施,解决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为应对此次危机,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总额高达数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拉动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对于文化消费必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医疗、教育、住房方面的大量保障性投入将极大地释放文化消费的潜力;另一方面,文化消费本身就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关政府部门更应当抓住时机,适时推出刺激文化消费的具体举措。此外,政府部门还应抓住机遇,解决一些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如人才培养、税负结构等问题,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为我国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针对当前情况,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处在一个逐步显现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以下几点大的趋势已经可以基本确定:

1.文化产业将会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次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对实体经济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文化产业本身具有经济属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可能摆脱危机的影响。同时,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消费、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文化产品的出口等方面,而且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不同门类的影响并不相同,需要区别对待。

虽然金融危机将给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此次金融危机本身的特点,王永章表示,尽管金融危机将影响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方面我们理应具有坚定的信心。这是因为,首先,经过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新兴的文化业态日益勃兴,各级文化产业企事业单位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亮点不断,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2.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客观上阻挡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冲击。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良好,基本面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这不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而且也为我国文化产业从容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基本保证。

3.文化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的特点,符合我国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4.在当前国家出台各项措施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机下,文化消费作为我国居民消费中极具增长潜力的一个部分,能够为扩大内需做出重大贡献。

5.就文化产品“走出去”而言,金融危机虽然影响到我国传统的出口企业,但却给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既要增强信心,又要有忧患意识;既不能惊慌失措,也不能泰然处之;既要充分估计困难,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点,更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面对挑战.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危”中求“机”;抓住机遇、以变应变、创新发展、化“危”为“机”。

参考文献:

[1]蔡尚伟 王倩茹:论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人民网,2008年10月17日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篇1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前各省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纷纷布局文化产业发展,为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提出具体的措施。

文化产业迎来大发展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飞速发展。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8898亿元,比2012年增长84.7%,年平均增速达22.7%。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逐步进入“新三期叠加”状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结构面临调整转型,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变革转向自下而上、以市场为主导的方向发展。

东部地区优势显著

据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5)”,产业综合指数和影响力指数排在前五位的是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此外,福建、山东等沿海省份各项指数多年排入前十位。

由于我国各地在经济发展阶段、资金投入、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差异,东部地区文化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空间集聚、政策创新等均处于较高的起点。东部沿海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力领先优势明显,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自东向西阶梯状分布,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布局和状态。

区域经济辐射带动各地差距缩小

“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区域化发展,以及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联动将成为重要的发展引擎。未来,通过“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文化经济圈的辐射带动和协同发展,可以优化配置市场要素,缩小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差距。

园区建设加快集聚效应显现

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上,北京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存在结构不够优化、创新不足、市场化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不少省份的文化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为核心,资源依赖较严重,而以内容创新、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则属于少数。各地文化产业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未来为更好地释放文化市场活力,改革过程仍任重道远。

“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文化+”,具体来说就是文化与科技、商业、媒体、互联网等不同要素融合,发展出新业态。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认为,“文化+”体现为文化要素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推动业态裂变,实现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生命力。“文化+”的第二层含义是用文化来提升各个行业,赋予一个行业和业态以更高的价值,可以让原本单一的产业链越拉越长,附加值越来越高,从而促进消费和产业的发展。

“文化+”的概念让文化产业形态的跨界成为可能,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浪潮当中,无数的文化创客们迎来了春天。文化产业当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创业的平台,这些文化创客将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驱动的新引擎。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将文化产业建设成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愿景目标,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将迎来“超常态”,而创新与创业组成的“双创引擎”,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说:“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是新常态下的一个‘超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符合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规律;开拓文化产业的活水源,每一位文化创客都可能成为创意十足的创业公司一员。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出现,也会成为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点。”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江波认为,随着这一战略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本身将迎来巨大机遇:“‘一带一路’要发展,更多地要通过文化交流,特别是文化产品的交流、文化服务的交流、文化内容的交流,使大家能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然而,与直接的文化产品出口及其拉动的货物贸易相比,文化合作更重要的功用恐怕在于潜移默化中形成共同的观念和行为规范,形成更加合理、积极的思维方式,从而从源头上降低发生摩擦的概率,化解已经发生的摩擦。

布局文化产业“十三五”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机遇期,同时,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进入到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窗口期。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批传统文化企业面临生死存亡,一批新兴文化业态正在寻求持续发展,传统与新兴结合,仍然任重道远,文化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文化需求不断增加,但需求结构和需求内容都在变化。指出,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这一判断、这一要求,对文化产业同样适用。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推进“十三五”文化产业良好开局的重要指导原则。面对如今形势,需要贯彻四句话:“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这是保证“十三五”文化产业良好开局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文化企业要发展,重点是发展骨干文化企业。要推动产业关联度高、业务相近的国有文化企业联合重组,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互联互通平台建设,打造一批新型出版发行机构和出版传媒集团,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更好地发挥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