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的教学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7 09:33:03

音乐课的教学

音乐课的教学篇1

以四年级《乒乓变奏曲》一课为例,我让学生在游戏、律动、歌唱、表演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我这样的穿着最适合干什么呢?

生:做运动……

师:胡老师很喜欢运动,请你猜猜我在做什么运动?

师做动作学生猜。

师:你们在课间、课余时候都会做些什么运动呢?

师生一起律动。

师:跟着音乐一起做运动吧!

片段二:

听《乒乓变奏曲》。

师:是一场什么比赛呢?为什么?

生:跳绳、跑步……

师:对,因为它节奏很快,很跳跃……

师:这首歌的作曲家到底用这段音乐表现什么运动呢?

看图片,再次聆听歌曲,并模仿打乒乓球的动作。

师:你能给这段音乐取个名字吗?

片段三:

听变奏曲,画图形。

再次聆听,让学生用身体造型表现音乐的手段。

师:接下去我们换个方式,用身体的造型表现乐段,听到一个乐段就变一个造型。

再次聆听音乐。

这6个球的颜色是否有变化?

演唱主题旋律。

听琴默唱,跟琴唱并用手指表现音符的高低。

了解变奏,尝试变奏。

师:请你用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自己去尝试变奏吧!

[教学反思]

小学音乐快乐教学是指在音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在游戏、律动、歌唱、表演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课堂一开始从运动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让他们聆听音乐并感受乒乓比赛的激烈场面,在快乐的聆听与体验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歌曲,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一、和谐氛围,快乐前提

快乐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快乐教学才能顺利进行。韩愈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教师对学生不热爱,甚至见到学生就厌烦,学生对教师毫无感情,甚至见了老师如同老鼠见了猫,双方在思想上首先就不愉快,还谈什么快乐教学!因此,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情感氛围,是实施快乐教学的前提。

二、参与体验,快乐动起来

音乐课,让学生快乐地动起来——从生理到心理,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教学要求到教学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快乐地动起来,身体快乐地动起来,情感快乐地动起来。这种“动”,非“放羊式”的乱成一团,是在教师的科学方法推动、促动引导下,逐渐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心扉自由地接受音乐美的沐浴,提高音乐修养,培养起音乐情趣的“动”,因此,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曲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把学生带进广阔的空间,探索神秘的音乐世界,让学生尽情地“玩”“乐”,在“玩”“乐”的过程中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

三、编创想象,乐中见智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作为一名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畅想的空间,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在本节课中,我没有老一套地向学生灌输音乐知识,而是创造地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自由支配的“空间环境”,解放学生的大脑,鼓励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实践。这样,学生们在自由编创中真正感受到了音乐变奏曲,享受到了音乐创作的无穷乐趣。

四、张扬个性,促进发展

音乐课的教学篇2

音乐教学与双语教学怎么整合呢?笔者想:两者的强强结合一定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于是,决定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探索与尝试双语教学。通过自身的学习,笔者的理解是: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一种英语环境,使他们顺利掌握学科英语知识。音乐课对于双语学习的要求,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会讲、会演绎,而是通过音乐课上音乐术语单词和简单的课堂用语的贯穿,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英语音乐专有名词。所以,中学音乐课上的英语是课上的点缀。

双语教学中的知识要有重点

双语教学的知识点是音乐双语课堂教学的根本点。教学中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围绕知识和能力的结合点。这是每一个课程都应该最重视的要素。在音乐双语课上,尽量要让学生明白本课的重点,要解决熟记音乐的特有单词。在音乐课上一般常出现的单词是音乐要素:Tone、Speed、Strength、Melody、Emotional等。上课时,笔者通常用两个音乐要素的单词作为一节课的重点来使学生牢记,经过一节课的不断重复后,学生不但会看、会读、会写,更理解了单词的意思;而且,音乐要素答案的单词也在不断重复,一节课下来,不但基本完成了学科知识的目标,而且也学到了音乐特有的英语单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一节节课中,学生们积累到了许多有关音乐的英语单词。

双语教学的容量要循序渐进

一节课,应围绕重点加以取舍,以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来使学生掌握。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音乐课:授课教师面面俱到,把该讲的都讲了,但一节课下来连听课老师都搞不清楚教学重点在哪儿,更别说学生了,学生就只听和点头。笔者认为这节课很失败。在进行音乐双语教学时,一开始学生很不适应,如果老师刚开始就进行全英文上课的话,学生会因为听不懂而难以对这门课感兴趣。笔者曾经问过学生,大多数学生都说:“听得好累!有的听不懂!”所以,笔者在上双语音乐课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尽快掌握,一节课先就只接触一两个重要的单词,让学生明确知道本课重点,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去记,主动去读。而有的知识,如音乐家的故事等可以作为拓展练习,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去找去了解这些知识。慢慢地加入一点儿英语,学生们不知不觉就适应了。

笔者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一般会用“Class begins.”“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You do a good job!”“Good bye!”等日常口语来组织教学,直到最后的全英语教学,使学生逐渐习惯在音乐课上听英语、说英语、用英语的思维。

双语教学应把握学生英语的水平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虽然都安排了音乐课程,但是没有安排在升学考试科目里,因此它不仅没有语、数、外科目广受师生重视,而且不少学校的音乐教师非常欠缺,致使许多音乐教师都是跨年级教学。所以,在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创设的情境、设计的问题,音乐教师都要考虑学生可能接受的程度。例如:为了学生能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第一时间做出反映,笔者一般都先请教学生的英语老师,把学生们在英语课上听得懂的句型语态用在双语课上,有时用更为简单的句子来提问。在上“Melodies of Homesickness”这节课时,笔者用了“What have you found?”“Can you sing this song?”“Would you like to hear me play the violin?”等。学生们立刻就能听懂,当然课堂气氛非常融洽,有的学生回答出一些单词,有的学生还能用英语完整回答,收到较好的效果。

双语教学应认真对待英语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音乐课堂上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师在认真教学音乐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认真对待音乐专业词汇书写。要注意每节课所要求掌握的单词,如mood、mild、violin、worried等,用课件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这是因为,虽然有的学生一时没听懂老师的意思,但是还能在课件板书中把问题看懂,这也提高了音乐双语的课堂效率。

双语教学对音乐教师的考验

加入了英语的音乐课,对于音乐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提高音乐教师的素养,提高课程的组合能力,都能使学生受益。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水平,最重要的要有音乐教育以外的能力。这也要求音乐教师要不断学习,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音乐教学过程。

笔者认为,通过音乐双语课,不但使自己和学生都学到了许多有关英语的知识和音乐知识,更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衷心希望学生能在音乐双语课的学习中,真正学以致用。

音乐课的教学篇3

关键词:音乐;意境;教学

何为意境教学?意境教学则是教学过程中属于师生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教学客观范畴的境两者结合的一种最佳教学艺术境界。意指的是教师、学生在教学艺术、教学美的创造过程中所表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其特征是情与理的有机统一;境指的是教学艺术所表现所反映的审美情景和艺术氛围,其特征是形与神的有机统一。因此,为构建我们的现代音乐教学美学的新体系,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更应该注重意境教学。

在大量的随堂听课和观摩听课活动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老师们有这样的评论:“这堂课比较有意境”。“这堂课 把我们带到美的意境中去了”。“听了学生的歌唱,使我们身临其境”。“这堂课如果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上再细些,则意境可能会更深些”。可见,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正在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关注,从许多报 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小学音乐课意境教学的心得体会文章中,也可以看到,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正在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挖掘教材的意境因素

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材内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以充分发 掘教材的音乐意境因素,并运用它来为意境教学服务。

二、用色彩来营造意境

教师应当运用自然界的五彩缤纷来引导学生想象和表现音乐色彩。如:我县一名优秀音乐老师冯蕾在教学欣赏《秋天》一课时,精心制作了金黄色稻穗的头饰,绘制了金黄色田野里稻浪滚滚的图画,准备了农民在金黄色田野里开镰收割的镜头,学生被金黄的色彩所吸引和感染,犹如置身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意境中,用明亮的音色,明快的节奏,听赏了音乐,脸上也露出了像金灿灿的秋天那么美的笑容。这说明,美的色彩,能造成美的意境,学生 在美的意境中,能唱出美的音色,取得美的效果。

三、用电化多媒体来展示意境现代电化多媒体在展示音乐意境中,具有快捷、方便、超越时空的特点,学生在电化多媒体有声、有色、并且很形象的展示下,很快就能进入紧扣教材的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例如:我校刘彦萍老师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音乐第八册)时,她精心剪辑了一组电影电视镜头,学生在屏幕看到的是: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简陋的斗室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随着聂耳搞音乐创作的脸部特写镜头渐渐拉近,叠印出抗日将士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同时响起了冲锋的号角:

强劲的军号声激发了聂耳的创作灵感,激励着聂耳在粗糙的五线谱纸上奋笔疾书《义勇军进行曲》,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由弱到强,又叠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歌》声中,万人注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这一组影视镜头的播放,具有整体上的跌宕起伏、刚柔相 济的艺术效果,使学生既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又很自然地进入了《国歌》的音乐意境,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

四、用钢琴演奏来渲染意境

钢琴家肖邦曾经用钢琴演奏,把一批调皮的孩子带到夜色朦胧的大森林的意境中去,他用琴声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大森林的故事,竟使这些调皮鬼安静下来,并一个个进入了梦 乡。这说明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在音乐意境的渲染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杭州大关小学洪嫦老师在用钢琴演奏来渲染意境方面,就有较好的尝试,比如:她在教学贝多芬写的A小调 歌曲《土拔鼠》(全日制小学音乐课本第十二册)一课时,按A[,m]D[,m] E[,7] A[,m]和弦的连接与进行,用左手连续滚动式分解和弦为右手八度主旋律编配,使织体更富有流动性。从而渲染出歌曲中的“我”为了生活而背井离乡到处流浪的音乐意境。

上述教学实例说明,只要教师能根据教材实际设计出丰富多彩的钢琴伴奏织体,就能有助于音乐意境的渲染,取得较好的意境教学效果。

五、用语言来描述意境

教师在用音乐语言构筑音乐意境后,还必须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用口头语言来描述音乐意境。如 :杭州市下城三小方琦老师在上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音乐第十册)时,先让学生听这个交响童话的音乐,在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渐入佳境后,又及时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话来 描述它,在此基础上,简要概括出在这个交响童话故事中猫的馋嘴与狡猾,小鸟的机灵活泼,鸭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阴险、毒辣,彼得的机智勇敢,老爷爷的善良、可亲等音乐形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交响童话音乐的艺术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入音乐意境后,必然会对音乐的旋律织体、和声节奏赞叹不绝,激动万分,并有 一种急于表述的激情。这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尽管他们往往辞不达意,但教师还是应当给予鼓励,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结性的画龙点睛式的意境表述,这将有助于意境教学的深化 。

六、用形体来表现意境

首先,教师应当运用自己富有表情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意境。如:在范唱《夏牧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时,可以用一个较大幅度的缓慢抬手、远眺的形体动作,来表现辽阔的草原意境。又 如:在为学生演奏《码头工人歌》(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音乐第八册)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沉稳的演 奏姿势,痛苦而愤怒的脸部表情,来表现受尽煎熬的码头工人挣扎反抗的情景。

其次,教师应当组织学生用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意境。如杭州市西湖小学肖桦老师在教学《走啊走》(义务教育小学音乐第一册)这首歌时,积极启发学生创编了老大爷、小朋友、走路的形体动作, 在教师富于表情的钢琴伴奏下,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了各具个性的老大爷、小朋友、走路的情景。音乐意境的形体表现,应以教师为主导,在组织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促使意境教学的直观形象化。

七、用歌唱来赞美意境

音乐课的教学篇4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与书本的角色往往呈对立状态。教材中有关人物的情感、言语、行为等等与现实中的学习者似乎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情境教学中注重角色的转换,学生由习惯上的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为不断追求、进取的“主动角色”。儿童一旦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在表演中能亲身体验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知识,留下深刻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教学高潮。

二、“愉快教学”是音乐课堂的主旋律

世界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使人愉快的艺术,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得到最大的快乐。”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愉快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欢迎,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

如:在低年级听音训练中,我设计了《海狮顶球》的游戏。用硬纸片做出若干个五颜六色带有唱名的球,排列在黑板上,并在黑板上贴有一只大海狮,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在琴上弹的音,并从五颜六色的球中找出弹音的唱名,然后贴在海狮的上面,表示海狮顶到了一个球,并让其他小朋友用掌声表示鼓励。这样教学较好地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使小朋友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大大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使小朋友掌握各种节奏型,我采用了《拍电报》的游戏。即使是识谱,也不能用逻辑性甚强的说理方式,而是通过聆听具体的乐曲或乐曲片断,或通过有趣味的视唱、视奏,在感受到美的过程中,在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分析中,而懂得节拍、音高、节奏、时值、音区等等概念。多声部的训练,可用坚笛或口琴等简单学具来帮助做到各声部的合作,降低了多声部演唱的难度。在唱歌时,可请一名学生指挥,分为领唱、小组唱、齐唱、对唱等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学生很快进入到歌曲的情感之中。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新颖变化的“愉快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得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

现代音乐教育要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格局,音乐教学不再局限与教师的单向活动方式,新课改下的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变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学生主动的“学”的目标,让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有效教学的前提。

四、在教学中注重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表现音乐美

所谓“表现”即是:“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中小学阶段我认为在“表现”这项教学内容中,“演唱”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是学生表现音乐美的两种重要途径。

音乐课的教学篇5

二、现代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虽然从2011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距今已经实行有十几年的时间,素质教育也纳入新课改的标准中,但是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却并不是那么明显。学校及学生家长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将教学的重点放到升学考试的学科科目上,甚少关注音乐教学的情况。学校和学生对音乐教学的态度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现阶段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受到严重阻碍,也影响了音乐课程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各地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也开始进行改革,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在有些地区开始出现音乐课程竞赛和音乐教师的评比活动,这些能够有效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目前音乐教学中的不足。然而根据调查发现,虽然学校开始关注音乐教学,但是音乐教学方法却有待提高。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么展开机械式的音乐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也不高,要么教师在课堂上播放音乐歌曲或者视频,学生自主体会和欣赏。这些教学方法并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的效果很渺小。如若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引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才华的机会,将问题引入到艺术情感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信。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关于小学音乐教学,奥尔夫曾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要将即兴性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核心。音乐教学的即兴性,主要让小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体验音乐活动从中学习音乐知识,使自己乐在其中,锻炼自己的音乐创造力,使学生爱上音乐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符合了新时代下的教学要求,具有时代性。

(一)将游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较小,和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奥尔夫教学法选用在音乐中插入游戏内容的教学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感受到快乐学习音乐课程的魅力。比如在学习民谣歌曲《挖土豆》时,教师可以将经典游戏《拔萝卜》改变,将挖土豆的动作融入到游戏中,使学生感受到游戏内容和音乐节奏相融合的魅力。

(二)进行多元素结合的教学法

小学课程中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还有舞蹈、音乐、绘画等内容,将这些元素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填上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词,搭配简单的乐曲,再课堂上开展教学,让学生配上自己的舞蹈动作,使音乐作品更加形象、生动,从而达到、唱、跳、演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和谐的美感,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比如,深受学生喜爱的中国影视动画——《西游记》,教师可以将其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浓缩,创作词曲,在课堂上教学时,向学生展示。其中的歌词描写有“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三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教师在教学生演唱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配上舞蹈动作表演,使教学变得立体化、生动化。

(三)展开音乐节奏声势的教学训练

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力源泉。”掌握好音乐节奏,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节奏是富有魅力的音乐语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集中学生注意力,训练学生以身体为乐器,将拍手、跺脚,拍腿等形成的不同音色进行组合,构成基本的音乐声势,能够训练学生敏锐的听觉和洞察力。结束语文章主要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在现代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总之,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已经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了,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专注性、合作精神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晶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哈拉海镇第二中心小学

音乐课的教学篇6

一、激发学生持久学习器乐的兴趣

根据音乐的艺术特性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需要按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审美的规律,使音乐课程标准能够以音乐审美作为核心,同时以兴趣爱好作为原动力,使全体学生能够个性化地发展,重视艺术实践。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教好音乐,就必须引导学生去体验音乐的乐趣,从而获得学习的驱动力,真正推动学生不断地探索,并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

二、加强器乐教学的示范

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以及技巧表现,真正引导学生想象音乐和感知音乐。在器乐的演奏中,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方面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主动地学习音乐。我们还需要一改过往师示徒效的方法,而采用兴趣诱发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竖笛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学吹,不会吹就反复地教,直到吹会为止。

三、精选乐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常见的乐器大概为两大类。儿童打击乐器和有固定音高的简单的乐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年龄等各方面去选择合适的乐器,比如木鱼、双响笛和三角铁等。学生可以通过敲击和拍打等方法,使乐器发出声音,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为课本歌曲配上打击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能力。

总之,近些年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器乐教学的实践,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不仅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同时也把器乐的演奏和唱歌等各个音乐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改变了过去音乐课上只是单纯教唱的现状,使音乐课更被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任荣明,朱晓明.中学生音乐实践教学多视角透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2-115.

音乐课的教学篇7

据统计,一所正常的小学每周平均普遍只有两节音乐课,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接触音乐仅有80分钟(其实把组织教学、教师讲解等环节所占用的时间去掉,学生实。际感受或鉴赏音乐的时间还要少)。试问,如此局促的学习时间何以能承载音乐教学的学科使命?因而,优秀的音乐教师深谙“课内不足课外补”的道理,善于挖掘课外音乐学习资源,如创编音乐情景剧,如中外歌曲欣赏,如了解各类打击乐器的基本方式,近年来,笔者本人就带领学生开展了诸如合唱队、器乐队、音乐会、欣赏会、课外音乐兴趣小组、音乐常识讲座、歌咏比赛等音乐课外活动。事实表明,“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没有哪个学生会对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活动无动于衷。瞧,活动之初,她们主动建议,积极出谋划策;活动中,她们热情高涨,尽情挥洒自己的灵性;活动结束后,她们徘徊原地,交相谈论,意犹未尽……课外音乐活动这眼永不干涸的清泉灌溉了渴望滋润的心田,从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激情!

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自主选择,全员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聪明的老师善于因材施教,在设计课外音乐活动时,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性格、禀赋、特长,加以区别性地“量身定做”,供不同需求的学生自主选择,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如:笔者在设计活动时,总是先拟不同项目,再物色各个项目的指导老师,继而考虑活动场地、活动时间,最后,根据学生的选择,确定名单,形成方案。内容丰富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参与面就广了,课外音乐活动不再是尖子生的专利,成了群众性的活动。学生在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了解基本的音乐文化,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了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其情其状,正可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营造氛围,丰富形式。

课外音乐活动较之课内活动,时间自由,空间广阔,且多了几许轻松,少了不少约束,因而,更能彰显出音乐艺术的真情趣,也更易于学生的充分发挥。如何营造最佳的课外音乐活动场域呢?

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同时,让学生接触课堂教学以外的知识和技能 ,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艺术修养。

其次,努力解放学生思想,鼓励创新,呼唤个性。过去,音乐教育被学校摆在不重视的位置上,对学生音乐成绩的评价,教师往往通过学生唱一首歌或吹奏一首乐曲来给学生评分,而这样的弊端显而易见:1.使学生对音乐课有偏差,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唱歌,音乐学习原来不必那么认真;2.不能客观地反应特长生的状况;3.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不能调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提出,为我们带来了新时期教学评价的新气息,引导我们怎样从多角度去审视学生,正确地评价学生,让学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和发展自我。在课堂教学中,我较注重捕捉学生的思想,言行,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时机给予学生公正的评价。心理学家威廉・瞻姆斯说过: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渴望受到别人的认同的情绪。而小学生的这种渴望无疑比成年人显得更为突出,因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经常会出乎意料,不可能一成不变的,按照老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或“标准答案”去回答,因此教师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来评价学生,要随机而行,正确作出判断。每次我都持表扬和鼓励的态度,肯定他们爱动脑筋,肯定他具有敢于表现自我有勇气。这样,学生则会丢掉回答错误要受批评的思想包袱,树立自信。如果音乐评价的手段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感情的激发能使想象力插上翅膀,激发出巨大的创新思维的潜能。

再者,积极丰富活动形式,保鲜,激趣,让学生欲罢不能。课外音乐活动能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在活动中,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合作、理解、友好的良好氛围。就学习乐器来说,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器乐时,往往受好奇心的影响,学习兴趣也很高。随着课程的深入和演奏技巧的难度加大,以及练习时间的变长等等,学生必然就会困难重重,想放弃也是很正常的。这时老师就应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对音乐的感受力作为目标,而将演奏技巧作橐恢帧八炒”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在音乐道路上变得日益成熟时,音乐的魅力以及自身修养的积淀,他自然就会意识到只有不怕困难,努力的掌握复杂的演奏技巧,才能在理论上和业务上精益求精,最终使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高,走得更远。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既要按新课标要求去做,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入手把握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针对小学课时少的现状,积极开发和利用音乐课外活动,形成一种富有特色的的校园音乐文化,是我们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系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音乐课外活动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愿越来越多的音乐老师本着职业良知,多多关注课外音乐活动,用耐心、细心、慧心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打造另一片晴空!

【参考文献】

音乐课的教学篇8

一、精选音乐资源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与山西地方音乐传承的结合并非二者简单地相加,而是深层次地融合,其中,以山西地方音乐来充实小学音乐课堂则是二者融合最为基本的途径。山西地方音乐极为丰富,且不同地区的音乐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比如晋北民歌和晋南民歌在艺术表现与风格上就有一定的不同。对此,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精选音乐资源。首先,注重选择范围的广泛性。山西地方音乐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着不同的呈现类型,比如依据音乐样式可以划分为地方戏曲、说唱艺术、民歌等,而依据区域则可以划分为大同地方音乐、阳泉地方音乐等,教师要注意选择范围的广泛性,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地方音乐的艺术魅力;其次,注重选择内容的典型性。“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小学音乐课程受课时的限制,也不容许教师大量地引入山西地方音乐,因此,教师在音乐资源的选择中要突出音乐自身的代表性,就以山西民歌为例,教师可以选择《走西口》、《死活不种财主的地》等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典型性的民歌;最后,注重选择内容的关联性。教师所选择的音乐资源需要与教材音乐资源具有一定的关联,实现课内、课外融合的目标。

二、注重文化渗透

山西地方音乐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加强文化渗透,既是强化学生音乐理解的必要手段,也是引导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与山西地方音乐传承的结合中,教师不仅要重视音乐资源的选择,更要将文化内涵渗透到地方音乐的讲解与分析中,提高二者结合的效果。仍然以《走西口》的教学为例,作为山西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民歌,《走西口》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上的河曲位于晋西北高原的黄河弯曲处,自然环境恶劣,农民生活极为困苦。因此,每到春季,农民们便纷纷背井离乡,到内蒙古河套一带揽长工、打短工,《走西口》中的“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形象地表现了家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在家的人对外出谋生人的眷恋与挂怀。不仅如此,山西作为革命老区,有大量和战争相关的民歌,如《黄岩洞大胜利》、《打红都炮台》、《窑洞保卫战》,教师在此类歌曲的教学中,也要注意历史背景的讲解与文化内涵的渗透。

三、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学模式中最为活跃的元素,也是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元素。地方音乐的融入极大地改变了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形态,因而,紧扣地方音乐传承的实际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就成为当前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首先,加强山西地方音乐欣赏教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对山西地方音乐的兴趣是更好的利用课堂教学传承山西地方音乐的前提条件,而让学生深入感受山西地方音乐的独特性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就以晋剧为例,作为山西流传最广的地方戏曲,晋剧以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为主要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精选晋剧著名唱段,如《打金枝闹宫》等,让小学生感受到地方戏曲的魅力;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体验性,是增强小学音乐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围绕山西地方音乐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比如民歌采风活动等,让学生深切感受地方音乐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理解水平。

四、落实师资建设

教师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对教学活动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与山西地方音乐传承的结合,既为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支撑,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将落实师资建设作为当前的保障性措施。首先,丰富师资主体。除了原有的任课老师外,学校可以广泛邀请山西地方音乐表演艺术家,比如晋剧传承人等,他们艺术素养深厚,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别样的音乐魅力,增强学生了解、学习山西地方音乐的热情;其次,加强专题培训。小学音乐教师大都科班出身,对山西地方音乐了解不多,无法有效将地方音乐与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学校需要组织音乐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围绕山西地方音乐的类型、经典曲目、艺术特点、文化底蕴等开展立体化、深层次地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地方音乐素养;最后,推进教研工作。教研工作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巨大的助力,是有效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教师需要将山西地方音乐作为当前教研的主要内容,发挥教研与教学的联动作用,推动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音乐课的教学篇9

音乐欣赏作为中专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体验音乐魅力、提高音乐素养的关键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音乐欣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二泉映月》是我国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代表作,其经过音乐家杨荫浏依照阿炳演奏,进行录音记谱制作成唱片,瞬时间风靡全国。《二泉映月》表达出旧社会盲艺人的内心情感。这首作品展现出我国独有的民间演奏技巧和风格,充分体现了二胡艺术的魅力。教师在《二泉映月》教学前,可以提前播放一遍乐曲,使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带来的魅力,强化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感知能力。又如《茉莉花》的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哼唱《茉莉花》,使其感受作品带来的音乐美感。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茉莉花》歌词为基础,展开充分的联想,实现音乐思维的拓展,以此锻炼其音乐创新能力。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效培养其音乐欣赏能力。

二、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并不懂得聆听。聆听音乐是欣赏音乐的前提。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然而,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教师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音乐欣赏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学生直观感受感受音乐情感;二是学生基于多角度,尤其是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者生活经历等方面,进而把握乐曲的情感。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使其形成聆听的习惯。中专生初步聆听音乐时,会产生朦胧的感觉,随着聆听的深入,就会慢慢体验出音乐的变化和特点。但仅仅聆听相同类型的音乐无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激发其音乐欣赏的兴趣,使其感受不同作者、不同作品带来的音乐享受,从而提高音乐欣赏水平。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关键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对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全身心地聆听音乐,加深其对音匪枷肭楦械睦斫狻

三、开展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中专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现更多的音乐作品,并实现音乐和视频的有效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通过幻灯片讲解音乐基础知识,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欢快的学习环境,显著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乐曲前,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聆听不同的画面和音乐,使其深入感受各段音色的力度,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春江花月夜》中月亮缓缓升起、水波荡漾的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其想象力。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音乐课的教学篇10

关键词:

音乐教学;音乐治疗;心理健康

《音乐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音乐课程的总目标为: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1]。这是对音乐课程价值的重新审视,是音乐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容易产生了紧张、焦虑、忧郁、恐惧等不良的情绪问题,因此,学会缓解压力是当代中学生的必修课。而优美动听的音乐是“减压”的良药,依靠音乐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心理调节,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扰,维护其心理健康。音乐治疗就是使用音乐来治疗心理疾病[2]。现代心理学专家指出:“音乐治疗可以应用于健康人群的精神减压”[3]。因此,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借鉴音乐治疗的相关技术,预防广大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是指在临床的治疗中采用聆听音乐的方式对来访者进行干预的形式[4]。接受式音乐治疗技术有很多,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主要借鉴放松疗法、音乐想象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引导和不良情绪干预。

一、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是音乐减压中常用技术,借鉴此方法,在每堂音乐课开始安排3-5分钟,进行聆听音乐放松活动:首先要求学生安静下来,调整坐姿,让自己的身体完全放松,再开始调节呼吸,缓慢吸气,缓慢呼出,反复多次后再播放音乐,背景音乐要与呼吸的频率相吻合,配合放松指导语,逐渐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冥想,如想象自己在美好的环境里自由伸展四肢、尽情奔跑、戏水、晒太阳…音乐慢慢消失之后,再次调整他们的呼吸。此方法简便易行,对于帮助学生稳定紧张、焦虑、不安、气愤的情绪非常有用。音乐需要选用音质清晰、节奏舒缓、旋律优美,能够诱发遐想的音乐,音量不易过大,慎选有画面的音乐。

二、音乐想象法

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特征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各种联想、想象,这种想象会伴随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些想象与学生深层内心世界和潜意识矛盾有关,因此,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音乐作品联系起来,通过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而产生丰富联想和想象,再借助不同音乐情绪变化,调节学生的各种情绪。在进行音乐想象时,教师可采用设定想象情景法,即根据教学目标挑选不同类型的音乐,然后设计相应的想象情景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如:“在海边”、“我在草原上奔跑”等等。还可以采用自由想象法,即不预先设定想象情景,不进行想象引导,让学生自由想象。教师通过音乐选择来控制想象的内容和方向,要求学生安静聆听完后,用文字记下想象的内容,再用语言交流聆听感受。这种深层次想象体验,会使学生受到音乐情绪的影响而产生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心理活动,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在此教学环节中,音乐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治疗学中关于选择音乐有一个重要的“同步原则”,即对音乐片段的选择应该与其主要情绪相匹配[5]。以此为指导:需要减轻或消除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时,音乐选用美好抒情并富于情景描绘的音乐,避免选择有激烈发展和矛盾冲突的作品,如《春江花月夜》、李斯特的《爱之梦》等;需要启发斗志、奋进、顽强的情绪时,可选择音乐结构较复杂,充满矛盾冲突和复杂的情绪特点的交响作品,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等。

三、音乐情绪共鸣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通过音响能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使欣赏者的情绪与音乐情绪发生共鸣,这种“情绪共鸣”能让学生与音乐之间产生情感交汇,获得心灵的共振,利用这种“共鸣效应”,就能通过音乐的情绪特点而改变学生的情绪状态。如《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就能充分证实音乐对情绪的巨大感染力。乐曲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船夫与自然奋力拼搏的生动场景,粗犷有力的音乐,使学生们振奋;《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唤起学生们回忆那段屈辱的历史,并深深地陷入悲痛的情绪中。第七乐章的《保卫黄河》以轮唱的形式和强有力的曲调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此起彼伏的音乐激起学生的斗志,积压在心理的消极情绪得以宣泄,强烈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感油然而生。整部作品通过庞大的组曲形式,呈现出从激起到低落再到振奋的多种复杂情绪变化。音乐情绪高低起伏变化帮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向上情绪状态,思想感情变得更健康、高尚,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得到提高。除了音乐课堂,“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还可延生到选修课、社团活动等活动中进行,对于个别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设立心理辅导室,进行单独辅导。另外,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音乐心理减压团体辅导课和训练示范授课,将专业的心理干预融入音乐课堂中,形成特色有效、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当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仅仅初步尝试,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入音乐治疗的基本理念、高效借鉴音乐治疗的方法,提升音乐课堂的多元化效应,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王安国,吴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8.

[2]吴幸如,黄创华.音乐治疗十四讲[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王宏超.音乐治疗与心理健康.心理技术与应用[M].2015,08:62.

音乐课的教学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32-01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

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各观需求。甚至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都成了一种伤害。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以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索:

一、教学视角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Flash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的特别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1、从课内到课外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从本学科到跨学科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三、教学重心的转变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更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3、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音乐课的教学篇12

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以艺术的感染吸引学生。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全面开发课程资源,应对现代社会生活。音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应用广泛,魅力无穷。诸如重大的节日、隆重的庆典、壮观的队列、热烈的迎送等都离不开礼仪音乐:大型广告、活动健身、民族舞蹈等又离不开实用音乐;休闲娱乐、庆典餐饮、影视欣赏等须依附背景音乐。总之,音乐确实同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在多元性的范畴之内。因此我们只有全面透彻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才会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充满学习音乐的信心,让音乐伴随终生,进而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务必的喜悦与乐趣。那么,在设计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八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捉摸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感悟与品味。这样的课才上得非常生动有趣,才有利于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感染与现象。

在音乐课教学实施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感受和体验,可以让学生首先开发音乐课本资源,也可以利用媒体大量地开发网络信息资源,还可收集课堂以外的乡土民间资源。如此的音乐资源充分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的表现内容,积极鼓励他们尝试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中的时代新人了,那种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唱、老师演奏学生听看的传统习惯已经淘汰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改变,要转换,教师的观念要变,角色更要转换。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探究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保持开放的态度。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标要求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所以我们一定要突出情感教学,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挖潜学生演唱表现能力,在每节音乐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率先投入感情,真情感染学生,艺术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欣慰享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