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7 09:33:15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189-02

短信是继网络之后出现的又一新媒体,已进入了高校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广大师生获取信息、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那么,如何利用短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利用短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短信既是一种传播媒体,更是一种教育中介[1]。虽然短信本身不具有教育的功能,但它却可承载教育的内容,反映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从而具有教育的潜质[2]。一旦用于教育便可实现思想的交流,实现教育者的意志,达到教育的目的。

短信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满足了青年人的好奇心和追求时尚的心理特点,并符合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众多大学生所喜欢,短信交流已经成了青年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使得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成了一种可能[3-4]。对于学生工作来说,利用短信传达一些信息,布置一些任务,通知一些事情,不但方便,而且非常及时。通过短信与学生进行交往,能够让学生普遍感到自己对学生的关心、关怀和关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彼此更加信任,关系更加密切。特别是利用短信回答和解决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若能够将主流思想注入其中,更能直接、综合、日常地体现出对学生成长的促进。

二、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

利用短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短信思想政治教育[5]。既然利用短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能性,那么,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清楚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不难理解,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短信这一传播媒体,将现行社会的主流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传送到学生之中,实现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渗透与影响[6],从而使大学生的“现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与“应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相一致[7],即符合教育者的意志。具体地讲,就是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观、政治观和道德观影响学生武装学生,最终使广大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8]。因此,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用一言以概之,就是要弄清和掌握学生的“现有”状况。为此,要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找出“应有”与“现有”之间的“差距”,从整体上把握其“差距”的实质和内涵。

三、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从教育方法而言,短信思想政治教育与常规的思想教育不同。因此,我们千万不能用常规的方法开展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规思想政治教育所用的方法,主要有说教法,理论灌输法,典型教育法,活动教育法等等。这些方法常常被思想教育工作者所使用,但对于开展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并不适用。因为,短信所包含的文字有限,只能传播较少的信息,其理论性又不强,这就制约了短信不能采用说教法和理论灌输法,加上短信缺乏实践的支撑和难以进行情感交流,也就不能采用典型教育法和活动教育法。短信要想被学生所接收和接受,也就是不被接收者立即删除,并能引起接收者认同,就需要其内容既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具有打动接收者的魅力,还要有一定的含蓄性和思想性,能够触动接收者的神经,引起接收者进入深思,也就是自我反思,在自我反思中,实现觉悟、觉醒。显然,这完全是一种自我教育,也是一种隐性教育,更是一种催化教育。严格地讲,这是一种看不见的综合性的无形教育,可简称为无形教育。

对于自我教育、隐性教育和催化教育或许容易理解,故在此不再赘述。可是,对于“看不见的综合性的无形教育”似乎难以理解。实际上,这里的“看不见”,一是指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不是面对面的教育,而是“背对背”的;二是从短信的内容上,并没有显性的说教言语,其思想性、政治性、道德规范性是隐含在短信之中的,是靠一定的艺术,凭借接收者的“灵犀”而相通的。这里的“综合性”是指在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短信本身具有多种学科属性,具体地讲,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法学、传播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体现[9]。“无形”是指所采用的方法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想象,作为一种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多么复杂!

四、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者的要求

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短信进行的教育活动。这就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短信”的理论水平,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具体的“无形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短信”是在短信出现以后才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法学、传播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上、构建的新学科[10],目前处于“正在进行时”,还没有一个成型的样本。这就给目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没有可参照的标本。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短信”水平和能力。辩证地讲,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可以凭借自身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通过借短信这一媒体,了解情况、回答和解决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创作,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还能够向社会献上一部《思想政治教育短信》方面的力作,供国内同行参阅。

五、短信思想政治教育校内环境的营造

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适宜的校内环境。高校必须处理好各种载体的关系,既要继续巩固课堂教学载体,拓展社会实践载体,优化管理服务载体,健全校园文化载体,还要充分利用现代载体(如短信、博客、网络心理咨询),使各种载体的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合力。为此,各高校一定要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高校各类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通过各种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人人关心思想政治教育,个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的新局面。

六、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

笔者认为,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更多的应是一种自我评价。短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并不需要外在的评价。一般来说,短信能否收到应有的成效,完全可以通过短信反馈的情况或事后的表现中知道。如一个学生上网成瘾,他的班主任做了好多工作都无济于事。对此,另一个班主任向这个学生发去“累了吧,该休息一会儿了!”这样一条短信,不久就收到“确实,很累,很不舒服”的回复。接着又发去“我也有同感”几个字。紧接着就收到“那你现在上网吗?”的询问。“不上了!”“你采取了什么办法?”“节制”。“你现在何处,我要亲自向你请教。”从这些短信的对话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短信所起的作用与效果。再如,快到期末考试时,向学生发一条“考试结束后,每人回发一条描述考试作弊丑态的短信。”结果,在学生中没有出现考试作弊的现象。这说明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我评价。一条短信如果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常常会在当时就能知道。事实上,对一条不成熟(起不到教育作用)的短信进行认真的思考,总会找到理想的语言。这个反复思考的过程,就是自身评价的过程。

七、短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大学短信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和简单说教的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日常化、生活化和多样化,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变革使大学的日常工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长上了教育的翅膀,在学生工作中人们只是处于处理具有事务的层面上,而缺乏教育意识的现状。

短信对大学课堂秩序的影响,迫使广大教师必须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列。从而促使高校实行全员动员,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对于改善目前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更可喜的是,短信催生了短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门新的学科。这无疑对于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短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而且在专业教育方面也有积极的影响。它提示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讲教学策略,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即要回归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参考文献:

[1]张华.文学短信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2]万长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刍议[J].社科纵横,2008(5):154-156.

[3]向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3):117-119.

[4]赵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性的交往[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

[5]轩欣.手机短信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71-74.

[6]苑帅民.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探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8.

[7]韩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研究[J].学理论,2013(11).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2

在今天这个传统与现代大碰撞的年代,探寻传统蒙学教育理论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契合点,将是教育学界一件极为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反顾古代蒙学教育,将其教育实践特点加以梳理研究,借鉴其富有成效的教育经验,对我们更好地开展现阶段道德教育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成书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作者为南朝梁时周兴嗣。作为最早的蒙学读物,千字文开创了蒙学教育传统的先河,初步形成了蒙学教育和蒙学读物编写的体系,为蒙学教育中伦理道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蒙学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后来的《三字经》、《弟子规》、《童蒙须知》等蒙学读物无疑从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通过对《千字文》伦理道德教育特色的研究,可以为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伦理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伦理道德教育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

《千字文》虽然只有短短的1000字且没有重复的字眼,但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哲学、伦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修养等多个方面。

伦理道德教育不是脱离其他知识而进行的单纯说教,而是与知识教育融和,按照一定的道德理想塑造儿童心灵,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达到敦人伦、美教化、淳风俗的教育目的。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伦关系,所以人伦关系在蒙学教育中是最重要的。《千字文》乃至其后的蒙学特别注重别尊卑,序长幼的伦常关系教育,劝孝、向善是其主旨,这与儒家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恭惟鞠养,岂敢毁伤”讲的是孝亲;“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则谈夫妇人伦;“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说兄弟和睦;“交友投分,切磨箴规”是朋友之谊;“资父事君,日严与敬”是忠孝之心。凡此种种,总是力图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理想。

把伦理道德教育与其他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之中,这正是今天的道德教育所缺失的意义与内容。

伦理道德教育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

《千字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道德教育要求具体、明确,不作空洞的说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实施。传统蒙学是为封建社会培养人才服务的,其目的性决定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要把伦理道德教育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就必须把经书的精言微义,化作揖让言辞,使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教育对象接受。《千字文》对蒙童进行教育,具体到了人的音容笑貌、言辞、着装、饮食等细节,“容止若思,言辞安定”,要求人的言行要神定气闲;“俯仰廊庙,束带矜庄”,朝礼着装要整洁端庄;“稽颡再拜,悚惧恐慌”,祭祀行礼须神情惊悚恐惧。短短千字,竟然能细化到这样的程度,令人惊叹。

这个特点对今天的伦理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伦理道德教育绝不是高高在上的空洞说教,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道德标杆,而应该是具体可感、实际可行的行为尺度,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努力,人人都可以践行、实现。如果今天的道德教育能够学习这种方法,不把理论架空,不故作姿态,那么道德教育就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能够在怡情悦性中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先入为主,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

蒙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基础,形成良好习惯。儿童心智处于成长阶段,“蒙昧未知向方”,极易受到外界的熏染。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先人为主,使儿童从小接受正确的伦理思想,为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先人为主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异端思想的侵入,自觉抵制周围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儿童可塑性强,“使之则为,使止则止”,使“先人为主”成为习惯,逐渐实现道德养成。那么,如何实现“先人为主”呢?首先是熟读成诵,在儿童尚未受到外界不良思想浸染之前,首先让他们熟悉相关的道德规范,并将这些规范铭记于心,率先在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防止外界不良思想侵入的一道屏障。《千字文》的韵语形式非常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在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熏渍淘染。其次是从生活细微之处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后来朱熹在《童蒙须知》怍了如下总结:“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就是强调从细微处人手,首先要确立道德意识。这个特点虽然到朱熹时有了理论上的总结,但《千字文》的教育实践无疑是宝贵的积累。

我们今天在实施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关注学生道德范畴中的“先前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使他们具有伦理道德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德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语言简约生动,充满活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3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德育管理中存在着短期行为,主要表现为重“硬件”,轻“软件”。学校管理者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就业率,高度重视实践与实训环节教学,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以建设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高的实训基地为目标。但在管理中,放松了德育工作,管理者虽然将德育课设为必修课,但往往是“走过场”的一笔带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虽然会在一段时间内促进学校的就业,但由于学生缺乏职业道德修养,企业会逐渐降低对该校学生的信任度,这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后续就业状况。

一、职业院校未能实施有效德育管理的原因

1.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德育管理体制中,有的学校在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名义上校长全面负责,实际上并未领导德育管理工作;党支部则怕“越权”,事事推给校长,这使得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有法不依。其次,班主任、学校行政负责人等德育管理人员是兼职的,他们还有其他的基本工作要做,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德育的管理上。

2.学校未能有效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1)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灌输多,实践活动、实际培训少等现象。在德育途径上以灌输为主。当代德育哲学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行为主体的自主、自觉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与其喋喋不休的说教,倒不如让学生更多地从情感上去体验。情感体验是生命本体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它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2)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增加了难度。

(3)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淡化了德育管理。由于社会上大多数人一直将职业院校的就业率作为衡量其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给职业院校的教职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为了保障学生的就业,将大部分精力放到教学上,因此淡化了德育管理,导致一些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偏差。

3.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多由中专合并、改制而成,原来的教师经简单培训直接过度为职教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改变;另外,国家在职业教育上投人不足,使教学设备落后且严重缺乏,师资得不到有效培养锻炼,再加上教师自身的原因,导致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状况令人忧心。

4.上级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反映出职业教育的违规现象,学校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反馈给上级部门,这种现状会使原本就管理不善、不按国家规定办学的学校心存侥幸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二、对策及建议

1.学校管理体制需进行改革

就德育管理体制而言,学校应采用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原则。

首先,校长统一领导,按职责范围分层管理,将思想政治工作列入校长的任期目标。

其次,实行目标管理,对各部门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实现科学管理。

再次,可参照美国做法,设立专门机构。美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设学生辅导中心,进行新生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由一位副校长分管。中心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咨询指导的工作人员一般都经专门训练,特别是心理咨询人员,一般由心理医生、精神病医生等担任,作为咨询队伍的骨干力量,须经严格挑选,对个人的品德要求较高。中心的活动方式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有的还辅之以电影、电视。学校心理咨询的迅速发展基于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需要有人个别指导,即使是成熟的有才智的成年人在面临难题时也要依赖专家的帮助。咨询可以帮助和指导个人更好地生活,更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最后,应加强法治,以法制和纪律来保障德育管理的实行。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深入职业院校作调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法规与条例来指导其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2.进行网络德育

网络德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德育规范和信息素养等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职业院校的学生每天都能从网上接触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要是能把德育工作扩展到网络,科学地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如将网络游戏融人职业院校的网络德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仿真技术,专门就实际生活中的德育问题,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德育游戏,如:“远离毒品”等,使在日常教学中显得很枯燥的德育问题变得生动易接受。

3.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的德育修养

(1)万事德为先,教师只有加强自己的德育修养才能对学生施以良性的影响。一是教师应当学习社会主义教师德育理论,明辨德育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社会主义教师德育原则是: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教书育人,培养新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增值、勇于进取,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反之,就只有随波逐流、消极沉沦。二是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结合起来。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是以说服教育为主要手段的,但是也必须与一定的制度规范相结合。如果思想工作不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就会变成软弱无力的说教;如果管理工作不与思想工作结合,则会显得简单生硬,各项管理制度就不会为教师所自觉接受和执行。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只有通过制定一定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这些制度,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思想作风建设,保证和促进学校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4

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已经引起了一种革命,有人说它是继网络之后出现的第五媒体,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确,短信开辟了信息的新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其来势汹汹,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新载体。

一、短信的思想政治教育潜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实现提高其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这一教育目的,教育者就要选择一定的教育形式、通过一定的媒介开展教育活动并通过这些形式和中介与教育对象进行互动。我们把其中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手段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借助这些形式进行双边互动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但是,不是一切形式和手段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毋庸质疑,短信作为一种沟通方式,具备了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可能性,短信的互动性更能使

主客体之间发生很好的联系。

二、短信具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独特的特点

短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其他载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一,短信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由于运用了很多押韵、对偶、谐音等多种形式,短信的搞笑是传统媒介所无法比拟的。而这种趣味性正好符合大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如好奇心强,喜欢追求时尚,精力旺盛,个性活泼等,所以一直为广大学生所喜爱。如果高校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短信的趣味性结合起来,能用短信的形式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短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时代的发展总是不断涌现出各种新鲜事物,给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当代大学生尤其关注并热衷于新鲜的事物,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关注和吸收时代的这种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洞悉生活中的变化,尤其是要对那些反映时代特征的特色活动形式和内容予以格外关注,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关注的信息加以整合,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代性。而手机短信作为当今最时尚的沟通方式之一,最吸引人的是它所一贯标榜的个性化,这在各种手机生产商对手机和其服务种类的宣传口号中就可见一斑。现代人都有个性彰显的需要,手机使用者也以追求个性为自己的行为做诠释,有了最新颖的短信往往会向朋友们、同事或同学等展示一下,这客观上促进了短信的流行。

第三,短信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地实现即实效性主要取决于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结合和两者间积极互动的深度与广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否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活动产生呼应和配合,以及呼应和配合到什么程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有利于促进主体和客体良性互动,形成主客体共同活动,产生“谐振”。由于手机短信不受时间、空间、主客体的限制,这极大地满足了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人的需要。手机短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被编制发送或被接受,它不受主客体的限制,同一条短信可以被不同的主体发送,可以被不同的客体接受。它打破了原先的时空观念,提高了人们的互动频率,拓宽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实现了形式上的“天涯若比邻”。

三、短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短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传统媒介所没有的优势,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操作性问题。

第一,短息作为传播的中介,发送信息的速度慢,耗费的时间长。相对于其他沟通方式如说话,编写短信的速度要慢的多,据2007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网络短信大赛统计,当时网络编写短信的最快速度为一分钟125字(用手机编写短信速度更慢),而中国人的平均说话速度为每分钟200个汉字。因此,要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时候两、三句话并不能说清楚,相比于直接对话,短信耗费时间更长,可能一个小时说完的话需要几个小时才能编写信息,这对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是巨大的工作量和时间耗费,由此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第二,短信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符号是人类传播的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符号可以是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可以是看的、听的、嗅的和触摸的。它可以是讲话、文字、印刷品和画片,可以是一个姿势、一个微笑、搭在肩上的一只手、一阵大笑或者一股香味。姿势传播的主要研究人之一雷?伯德惠斯特尔把姿势传播称为运动学,他估计,在有两个人传播的局面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传送的。不完全清楚他是怎样计算的,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从人类传播中得到的信息渠道是多种多样的,远非语言或文字能概括的。因此,只是作为文字沟通的一种方式,短信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

第三,短信的反馈形式是有限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沟通,沟通的基本要素包括:发送者、接收者、编码和解码、目标、背景、信息、渠道或媒介、反馈、噪音或干扰。反馈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相互间的反应。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而进行的动态沟通过程,一个信息引起一个反应,而这个反应又成为另一个信息的起点。反馈是多方面的,包括接收者的言语、文字、表情等等,在某些场合,一些非语言表达的反馈如表情、动作等更为丰富和直观。而在用短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是非面对面的,他们之间的反馈方式是彼此的文字和文字中所透露出的信息,而没有表情等身体语言的反馈,没有其他反馈形式的帮助,信息交流的双方可能有时不能完整理解文字和其中的信息,甚至会曲解。这是因为在信息的传播中,交谈的双方无意中露出的非语言提示比有意给的有意思得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以一部分做出举动的,因为传播行为反映了整个人,所以通过非语言方式给的信息,许多是来自内心深处,难以压制。埃克曼和弗里森在一九六九年的一次实验中发现,被允许照脚和腿的位置及动作的法官比只对照头和脸的法官在电影中容易看出被照的人设法掩饰的效果——被观察的人较能控制脸部表情而不是控制身体其它部分的动作。这两位实验者在早些时候的研究中发现,他们仅仅从照片上就可以看出接受心理疗法谈话的病人拍照时处在哪个阶段。非语言符号可能加强或者扩大口头信息。它起的作用相当于关键字眼前的一个动作或者停顿、讲话中的强调语或者“真诚的目光”对讲话人的作用,以及教科书或手用中图解的作用。所以,尽管非语言的符号不容易系统地编成准确的语言,但是大量不同的信息正是通过它们传给交谈的彼此的。因此,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对面的交谈所取得的反馈效果,总比背对背的短信来的及时和完整的多。从这个意义上说,短息无法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声情并茂和以情动人,也就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四、开发利用短信,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短信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新载体

短信作为大学生喜爱的沟通方式,已经对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重要传播方式,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及时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与沟通,减少了学生面对老师时可能出现的拘谨和尴尬,同时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帮助。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手机短信,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短信这种匿名的方式,可以避免各种顾虑,消除心理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化解心理矛盾,宣泄思想情绪。相对于以往的报告、讲座、征文等相对单调、枯燥的宣传教育形式,手机短信更加时尚流行,方便快捷,易于传播。另外,通过开展优秀健康短信的征集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用健康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短信将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新载体。

(二)如何有效利用短信这个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有待研究

短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创造了沟通的无限性,具有私密、便捷的特点,在简短的信息传递方面,特别是针对不确定的对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短信具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群发的“好好学习也是爱国行为”、“锻炼身体就是参与奥运”等,在学生中就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短信也有它不可克服的缺点。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心灵的沟通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也不是背对背就能沟通的,它需要彼此的信任、及时的反馈,敞开心扉的畅谈,但短信由于编写数量、编写速度的限制、反馈形式和表达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它只能在某些场合适用而不能取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因此,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短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的运用短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待于研究。

(三)如何克服短信带来的负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有待解决

众所周知,短信在给我们手指以键盘跳舞感觉的同时,也可能腐蚀我们的精神和道德。美国学者T.R.莫里森认为,未来社会将是没有一个机构和部门能够支配或控制信息流向的时代。由于短信的使用受时间、地点、环境等的限制非常小,操作简单且经济实惠,各种思想、言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可以通过短信快速传播。当前,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功能,一些敏感的、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以及与青年学生思想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在手机短信上找到它的踪影。因此,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年轻的文化,正成为高校校园中的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同时,由于短信媒体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拥有林林总总的“把关人”,与其他传统的媒介形态相比,手机短信的不良信息更是具有不可选择性,无限丰富的信息被不加控制地四处传播,导致短信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短信“入侵”也让老师和学生防不胜防,甚至可能会颠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带来的成效。因此,短信这种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克服短信这种新载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扬长避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5

 

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提升全社会的道德修养水平,是党中央在世纪之初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使青少年充分认识建设公民道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作用,并且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实践体系,是当前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工作,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是主阵地,课堂是主渠道。如何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呢?

教学案例:今年9月20日,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六周年暨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为集中展示《纲要》颁布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决定在“公民道德宣传日”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道德楷模,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奏出了美妙的乐章,这次评出的全国道德模范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无论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还是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都在默默讲述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是永不过时的。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继续去发扬光大。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我们在政治课上组织全班同学观看了《道德的力量》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从土豆网下载的视频材料)。很快,同学们就被其中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都在用心体会。看完了之后,布置同学们写下了自己的感悟。许多同学都被这些楷模平凡的事迹和执著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对照他们,再看看自己,纷纷表示要争做学生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那是一个个令我们钦佩和感动的名字。钦佩,是因为他们确实不同凡响,他们是道德标杆;感动,则因为我们受到了震撼和感化,这正是这些道德偶像的积极效应。论文大全。由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效果的好坏,都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离不开方法的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具体运用。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系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说理引导法、熏陶感染法、实践锻炼法、比较鉴别法、心理咨询法、自我教育法等。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还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方法,就难以收到积极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要积极探索有效形式,课后也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设教育情境,进行情感熏陶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网络为载体,针对网络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日益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网络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信息,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快速地收集和调动与教育内容有关的最新信息和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案例中关于“道德的力量”的相关视频材料就是来源于土豆网。教师从土豆网上下载并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播放,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因素,创设教育情境,通过文字、音乐、影视等艺术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染和熏陶,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培养其思想政治品德使之得以升华和提高。

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自由性,使不同地位、身份、年龄的人上网参与讨论、参与对话,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平等对话的交流中缩短心理距离,减弱抵触情绪,教育者所讲的道理就容易被接受。每个学校都建立了局域网,学生可以自由地在BBS上留言、发帖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充分利用、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占领这一制高点,势在必行。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加强网站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依据网络规律的特点,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强化网络伦理,创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论文大全。建设专业队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2、加强校园短信文化建设,实现单向式教育向互动式交流的转变

短信文化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学生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接受心理,它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既可以充分表白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自由地接受别人的观点,每个人都在无意中受到了教育,又都在无意中教育了别人。所以,尊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要十分注重学生各类意见的反馈,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向管理的旧模式,采用双向互动的引导服务模式。论文大全。而校园短信文化的出现,使得这种双向沟通交流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使得师生互动交流在广度、深度、密度上能得以更大的推进,学生的需求和意见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反馈,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更能得以凸显,“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得到更具体、更扎实的贯彻落实。

学生的教育工作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合力协作。有调查表明,80%以上的家长非常希望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渴望知情,希望交流”的心情是迫切的。但在当前,我校由于高职住校学生很多,教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家校之间的联系比较缺乏,信息的传递不仅有限而且还不及时。可以说,顺畅的家校沟通已成为信息时代新型家校互动教育的新要求。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系统的构建,就能成功地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借助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全方位的技术手段,构建新型家校交流平台,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全面、更具实效。

3、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我校大部分高职学生正处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但由于缺少社会阅历和经验,易于受外界思想的影响, 对问题的认识会产生错误和偏差。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同时也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没有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 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教育。它必然要影响教育的实现,更难以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才。”要培养高职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鉴别能力,能够在不同影响面前判断是非。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智慧, 观察分析客观事物, 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教育自己; 要唤醒、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监控、 自我调节的能力,不断改善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诚然,道德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可以感染的,是可以传播的。这种力量,有时可以立竿见影,有时可以润物无声,甚至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

愿我们的道德更高尚,愿我们的精神更充盈,愿我们的人格更完善。如此,我们教书育人的足迹一定会熠熠生辉,我们教育改革的行路一定会流光溢彩。

愿我,愿你,愿他,愿更多的人们,携手并肩,齐心协力,一起与道德模范同行,共同朝着道德模范的境界虔诚地朝圣。

参 考 文 献

1、2007年央视专题片《道德的力量》的颁奖词yuwen789.com/Article/200709/Article_10533.html

2、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6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98-02

教育学明确指出: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一般来说,总是从“知”开始的,而后沿着“情”、“意”、“行”的内在顺序发展,最后形成品质。这条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为我们高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一条可遵循的规律。

高中是一个特殊阶段,它在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的基础上,既保持了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适应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求,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

一、内吸,形成自我认识

内吸,简言之是一种主观作用,它属于一种道德认知,也可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认知过程。它是一种渐进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感行到理性,由一般到特殊的演变过程。他往往又需要借助外界的作用来实现。然而,高中的《政治》课会起到积极而有效的媒介作用。

可以说《政治》为高中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文本方面的素材。它内容包含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哲学三大板块。每个板块不仅有理论上的阐述,也有事实上的典型案例介绍,与生活息息相关,密切相连。是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教师科学地利用教材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意义重大。

如何利用,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实现高效?笔者认为:照本宣科既枯燥又无味,缺少感染力和内渗力,不利于高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往往事倍功半。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网络平台会给我们提供更多、更快捷、更方便、更高效的载体。这主要缘于网络上的一种直觉的感受,一种近似于直接的体验。语言的直观,实物的直观,情景的直观,图例的直观,它不仅拉近了时间上的距离,也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大大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感召力和内渗力。可将这种感知的过程实实在在地变成高中生的一种内吸过程。

内吸,是一种吸收,是把学校学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内吸的主观作为,变成自己的主观意识。内吸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他们道德品质的良好形成。因此说,要切实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二、反思,规范道德行为

反思,简言之就是反省自己。实际上是通过反省来评价自己的思想品德方面的优劣、好坏。好在哪,为什么好,应该如何传承?差,差在哪,为什么差,怎样修正?反思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思是一种思想革命。既然反思是一种评价行为,那么评价就要有参照,这种参照事实上就是一种标准。这种标准往往缘于“内吸“得到的经验或体会。伟人的精神、英雄的气概、校园的文化、生活水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等都将一一成为高中生的思想道德在反思上的评价标准。

反思,是内在的,是一种自主行为,往往无需外界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这种自觉性呢?笔者认为,这主要靠依赖于目前已经形成的价值观。良好的价值观是高中生积极反思的基础。换句话讲,良好的价值观会积极作用于高中生的自觉反思。由此可见,高中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是不可忽视的。

以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核心价值观的治国理念,这种治国理念看似很抽象,事实上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治国文化。作为学校,一个社会文明的窗口,如何贯彻这种治国理念更有特殊意义。笔者认为高中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体现在:看待事物的观点正确与否;建立起来的信念是否坚定有力;树立起来的理想是否宏伟高远;形成的需要是否客观现实;激发起来的兴趣是否浓厚持久。

反思的好与坏是由内吸的优劣而决定的,高中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一定要强化他们对道德的认知过程的高质量和高效率。不能少慢差费,更不能以逸待劳。要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要实事求是,更要高瞻远瞩。

三、体验,形成道德认识

体验,简而言之是一种亲身力行的行为 。换言之是一种教育实践。俗话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中生获得的“认知“更多的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这种检验不仅仅可以加深高中生对“认知”的再认识,也可以获得道德上的一种体验,从中感受这种标准的社会价值。也正是由于这种价值上的感悟,更有利于高中生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更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建立。

体验是一种实践活动 。体验具有双重性。一种主观意识方面的,是心灵方面的体验;另一种是社会体验。笔者认为学校也好,教师也好,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机关,走进工厂,走进社区,走进军营,走进管教所等以形成切身体验。作为高中生面临学习上的压力、高考上的压力和未来人生择业上的压力。点点滴滴的时间对他没来说似乎金子般的珍贵,然而适当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业上的优质发展,更有利于规划人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验,一定要坚持把握时代的特征,把握时展的主题;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一定要坚持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一定要坚持体验中的实效性和可塑性。

空洞的说教对于高中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和价值观形成实在是不可取的,只有把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中,才更加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才更加有感召力和内渗力,才更加有强化力和推动力。

高中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就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也是他们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充分发挥这一特殊阶段作用,采取统筹规划、科学实施,对于高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7

一、职业院校在德育管理中短期行为的表现:

“行为”是人类行动的一种方式,是人在一定动机、意识和目的的支配下所产生的自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而短期行为是指为了达到短时期的目的和方向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不顾及长远的发展。[1]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德育管理中存在的短期行为主要表现为:学校管理者重“硬件”,轻“软件”。学校管理者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就业率,高度重视实践与实训环节教学,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以建设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高的实训基地为目标。但在管理中,放松了德育工作,管理者在设置课程时虽然将德育课设为必修课,但德育往往被当作“走过场”一笔带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重“硬件”,轻“软件”的状况虽然会在一段时间内促进学校的就业,但由于学生缺乏职业德育修养,企业会逐渐降低对该校学生的信任度,这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后续就业状况。

二、职业院校为何未能实施有效的德育管理:

1、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德育管理体制中,有的学校在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名义上校长全面负责,实际上校长并未领导德育管理工作,原因是历来强调党组织领导思想政治工作,校长思想没有转过弯来;党支部则怕“越权”,事事推给校长,进而放松了德育管理,这使得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有法不依。其次,我们的德育管理人员主要有班主任、学校行政负责人等,这些德育管理人员是兼职的,他们不仅要负责德育管理的重任,而且还有其他的基本工作要做,这样就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德育的管理上。

2、学校未能有效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1)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灌输多,实践活动、实际培养训练少等现象。

在德育途径上,以灌输为主的方式显得枯燥乏味。当代德育哲学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行为主体的自主、自觉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因为,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德育的发展,而且,即使有主体的参与但不是自觉自愿的参与也不可能有德育的真正发展。与其喋喋不休的说教,倒不如让学生更多的从情感上去体验。情感的体验是生命本体的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它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2)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增加了难度。

按照我国目前的录取体制,职业院校的门槛较低,一般进入职业院校求学的学生大多都是中高考的失利者,他们中有些人在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上职业学校没有出息,学习上得过且过,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 只想混个文凭。有些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做事不考虑行为后果,这给职业院校的管理带来了难度。

(3)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淡化了德育管理。

由于社会上大多数人一直将职业院校的就业率作为衡量其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给职业院校的教职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为了保障学生的就业,将大部分精力放到教学上,因此淡化了德育管理,实际上,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依然持着这样的认识:“德育管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导致一些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偏差。

3、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建立之初,大多数是由一些中专合并、改制而成的,原来的教师在相关或相近专业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培训直接过度为职教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改变,另外,多年来国家在职业教育投入上的不足,使教学设备落后且严重缺乏,职业教育师资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再加上教师自身对能力培养的轻视、懒惰、研究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状况令人忧心。教师如果缺乏修养,不能尽自己的所能去科学地引导学生,就会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更谈不上进行德育管理。

4、上级监督力度不够。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教育工作的路线、方针;宏观管理和指导全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民族地区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工作。[5]但就目前来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力度还不够,不能及时反映出职业教育的违规现象,使学校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反馈给上级部门,信息不通畅,这种现状会使原本就管理不善、不按国家规定办学的学校心存侥幸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势必会耽误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1、学校管理体制需进行改革。

就德育管理体制而言,学校应采用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原则。

首先,校长统一领导德育管理工作,然后按职责范围,分层管理,将思想政治工作列入校长的任期目标内,鄙弃光看就业率的陈腐观念。

其次,应对学校实行目标管理,将学校的德育任务按职责范围层层落实,对各部门进行严格考核,从而确保实现科学管理。

再次,我国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设立专门机构,对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德育品行进行引导。

目前,我们的德育教育管理人员主要有班主任、学校行政负责人等,他们是兼职的,他们不仅要负责德育管理的重任,而且还有其他的基本工作要做,这样就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德育的管理上。而美国的做法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设学生辅导中心,辅导主要分为新生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由一位副校长分管此项工作。它是美国学校德育管理的具体机构。 辅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在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咨询指导的工作人员一般都经过专门的训练,特别是心理咨询人员,一般由专职人员担任,如心理医生、精神病医生等,他们作为咨询队伍的骨干力量,必须经过严格的挑选,对个人的品德要求较高。辅导中心的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有的还辅之以电影、电视教育。美国学校心理咨询的迅速发展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需要有人个别指导,即使是成熟的有才智的成年人在面临法律的、生理的、心理的或宗教的难题时也要依赖专家的帮助。咨询可以帮助和指导个人更好地生活,更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当人们减轻了心理负担时,就可以减少消极和反常行为。[2]

最后,应加强法治,以法制和纪律来保障德育管理的实行。

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深入职业院校作调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法规与条例来指导其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2、进行网络德育。

网络德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德育规范和信息素养等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目前,网络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职业院校的学生每天都能从网上接触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要是能把德育工作扩展到网络,科学的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如将网络游戏融入职业院校的网络德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仿真技术,专门就实际生活中的德育问题,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德育游戏,如:“远离”等,使在日常教学中显得很枯燥的德育问题变得生动易接受。 [3]

3、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的德育修养。

(1)万事德为先,教师只有加强自己的德育修养才能对学生施以良性的影响。

①教师应当学习社会主义教师德育理论,明辨德育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

社会主义教师德育原则是: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教师育人,培养新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增值、勇于进取,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反之,就只有随波逐流、消极沉沦。

②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结合起来。

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是以说服力为主要手段的,但是也必须与一定的制度规范相结合。如果思想工作不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就会变成软弱无力的说教,如果管理工作不与思想工作结合,则会显得简单生硬,各项管理制度就不会为教师所自觉接受和执行。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只有通过制定一定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这些制度,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思想作风建设,保证和促进学校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2)职业院校应采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双管齐下地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水平。

①激励机制:学校从组织、投入、制度、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对认真学习、参加培训、个人发展进步明显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对课题获奖、、出版或自编教材、课件制作获奖,以及被评为优秀教师、“双师型”教师的都给与重奖。

②约束机制:学校对不参加科研的教师在评优势实行一票否决,五年内达不到教师继续教育时数的一律下岗;对试用期教师达不到规定培训时数的一律不予留用,中层以上干部三年内未完成培训任务或三年内不出科研成果的以后不再聘用。

4、上级应加强对职业院校的监管力度,形成家长、教师、社会、媒体共同监督学校管理的格局。

加强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职能。包括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制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评估和职业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各级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构对下级政府的职业教育工作、下级职业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保证职业教育有关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该机构的组成除了政府部门的人员之外,还应包括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校、教师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代表,发挥对职业教育的社会监督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8

手机短信主要分为短信与彩信。短信是用户通过手机或其他电信终端直接发送或接收的文字或数字信息;彩信支持多媒体功能,能够传递功能全面的内容和信息,主要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多媒体格式的信息。手机短信具有内容的隐蔽性、交流的互动性、形式的多样性、接受的被动性等特点。诸多特性决定了手机短信是独立的全新的社会互动模式,目前已成为人们社会交往、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群体乐于追求时尚和潮流,主动尝试和运用手机短信功能,手机短信的收发比例很高。然而,手机短信是把双刃剑,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手机短信为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一 、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手机短信方便快捷,利于大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手机短信使用程序简单,收发方便快捷,有利于大学生与亲人、老师、朋友等人随时随地的沟通交流,分享生活中快乐,诉说对亲人的想念,寻求生活学习上的帮助;

其次,手机短信资费低,不会给大学生过重的经济负担。相比手机通话,手机短信所需资费较低,移动、联通及电信三大运营商分别针对大学生提供多种学生优惠活动,其中包括短信套餐,更大程度上减轻了大学生手机短信费用。

再次,手机短信内容隐蔽,保护大学生隐私。大学生身心已趋于成熟,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这些想法与观点并不希望与太多的人分享。手机短信的可以很好地保护大学生的隐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相对隐蔽安全的交流空间。

最后,手机短信内容丰富,娱乐生活,调节心情。日常的交流,生日的祝福,节日的问候,搞怪的短信,无不给大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带了丝丝温暖和心灵慰藉,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学生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

但是,手机短信所带来消极影响同样不容小觑。目前,色情、 欺诈、 诅咒等不良短信传播于庞大的手机用户人群之中。大学生在处于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个性及各种观念还不稳定,不良的手机短信传播易对大学生造成误导,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不良短信很容易影响到高校校园秩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时,某些敌对分子就开始兴风作浪,散发一些别有用心的信息,大学生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很容易被一些反动的信息蒙蔽,从而严重影响到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甚至会影响到社会及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除此之外,手机短信已成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必备神器,严重影响了大学教学秩序,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的养成。

二 、通过手机短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1.通过手机短信互动,师生点对点深刻交流

短信交流的方式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面的说教式谈话,代之以内容简短、语言亲切地短信进行交流,这样可以避免大学生紧张不安的情绪,从而表达出当面不敢表达或直接通过谈话不敢表达的想法。短信交流方式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发现大学生隐性的思想问题,从而有的放矢的开展具体的心理辅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大学生消极的情感要及时的进行疏导,大学生积极地心理状态要给与鼓励与支持,但同时也要教育大学生认识到前进道路上可能存在困难与挫折,避免大学生盲目乐观,在遇到挫折时不堪一击,心灰意冷。

2.开展校园短信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短信文化品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大学生的需求特点, 创建健康的校园短信文化,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1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榜样宣传等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具备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有效抵制手机短信中不良信息对思想的侵蚀,同时严格要求自己,远离不良信息的制作与传播。

2.2开展校园短信文化活动

校园短信文化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如校园短信文化节、校园短信征文等。校园短信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进行优秀短信创作,短信的创作坚持教育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按照思想健康、寓意深刻、语言幽默为标准选拔优秀的短信作品,同时将获选的优秀短信传播出去,使大学生都能接收到优秀的短信作品。通过校园短信文化活动,净化了校园短信文化环境,提升了大学生的短信文化品位,从而能够自觉抵御不良短信息的侵蚀,使不良短信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3.建立高校短信平台,弘扬红色短信文化

高校手机短信平台使用方便快捷,群发功能强大,它的方可以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和覆盖面。红色短信意指积极、健康、向上的短信,既包括体现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的“红言” ,又包括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内容。建立以校级、院级、年级以及以班级为单位的手机短信平台,有效覆盖高校所有学生,由任课老师、辅导员、学生党员及有关工作者组成手机短信平台管理小组,负责搜集、红色短信工作。

其次,对全校学生手机号码进行核实摸底,将统计的学生手机号码输入电脑数据库,确保高校所有学生都能及时接收到高校手机短信平台的红色信息。

最后,通过多途径征集优秀红色短信,如成立校园红色短信常规创作团队、在大学生中征集优秀红色短信、通过校园短信文化活动选拨优秀红色短信。将优秀红色短信输入短信数据库,在特定的时机挑选恰当的红色短信进行发送。

目前,手机短信仍然是大学生交往的主要渠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手机短信的特点,掌握手机短信工作技巧,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将手机短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9

宋代名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意思是《论语》中包含了丰富到足够乃至用不了的治理之道。而这里的“治理”不外乎是“管理”的另一种说法而已。不过,在我看来,《论语》中的管理之道,或许国人尚未完全悟透。“齐鲁之变”即是其一。

《论语 "雍也》:“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文字简单至极,文意似亦不深。千百年来的主流注释出奇一致,这大概也是《论语》注释中的一个奇迹了。即如《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尚有多种注释。有说“按时复习”的,有说“时时复习”的,还有说“时时练习”以及“及时实践”的。而“齐鲁之变”的注释,从朱熹“集注”起,到张居正给万历皇帝讲课,再到钱穆“新解”、杨伯竣“译注”、南怀瑾“别裁”,傅佩荣再次“新解”,李泽厚“今读”,李零“我读”,译文大致为:齐国一变化可以达到鲁国,鲁国一变化可以达到道。解释大致为:齐国实行霸道,急功近利;鲁国实行王道,崇礼重义,王道高于霸道,鲁高于齐。

果真如此吗?我的观点是未必。道理很简单,齐鲁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且齐之所长,正是鲁之所短;齐之所短,正是鲁之所长。长短相对,且互补;王道与霸道相对,也互补。因而,完善自身的变革方向正是对方。这就是变革之道、“易”之道,也是管理之道。它本来可以有多个名称:太极、中庸、对立统一、一分为三。但前三个被久用、滥用、误用多年,以至于以讹传讹,不知其所以。因而,本文使用庞朴先生主张的“一分为三”的名称。其要点有:1)有A,2)有A的对立面B,3)AB朝着对立的方向发展。以此来完整理解齐鲁之变,只需加一句即可:鲁一变,至于齐,齐一变,至于道。

一分为三

本来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为何会误解千年?据说“易”有三解:变易、不易、简易。套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分为三是“变易”之道,这个道千年“不易”,但其实也相当“简易”,或者说简单。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孔子的本意可能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孔子对立德与立功、王道与霸道、德治与法治①的态度。

功德的说法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然而所谓的三不朽,其实质仅“功”、“德”而已,言只是对功德的记录。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孔子及其后的儒家尊崇立德、王道与德治。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只看到了孔子的A面,忽略了B面。

证据之一,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对管仲的德行评价并不高,认为他“器小”、“不俭”、“不知礼”(《论语 · 八佾》)。但当两位高徒子贡和子路质疑管仲“不仁”时,又为他辩护,称许“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 宪问》)。并将一向吝于给人的“仁”②慷慨地送给了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可见,夫子并不拘泥于德,甚至有一点偏向于功。

证据之二,是孔子对“致富”的看法。孔子自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老先生更愿意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乐在其中。他很喜欢的学生颜回,同样也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夫子的评价是:“贤哉回也。”这被称为孔颜之乐,其所乐为“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就是安贫乐道。单看A面,“子罕言利”,“君子固穷”。但翻过B面,其实子也曾经曰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他很欣赏的学生子贡,就是一位致富达人,“亿则屡中”,相当于现在的股神,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而且屡发屡中。夫子对子贡的评价是“瑚琏也”,栋梁之材。可见,夫子乐道,义以为上;但也非耻于言利,反倒有点致富光荣的味道。

证据之三,是儒法两家的学术渊源。儒法两家看似泾渭分明,儒家主张立德、王道、德治,法家主张立功、霸道、法治。但蹊跷的是,法家的早期代表人物吴起、李悝是子夏的学生,后期代表人物韩非、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而子夏、荀子均出自孔门,是正宗嫡传的儒家。究其原因,儒法两家,再加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可以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来源:易经。只不过对“易”的理解,道家主“变易”,法家主“不易”,儒家执两用中,主“中庸”,执经而达权。

所以,立德与立功、王道与霸道、德治与法治,有对立,也有统一,不能偏执一端,而应该执两用中。是为中庸,或称太极,也即一分为三,还可以叫做对立统一。从上面的证据来看,孔子是明白的,《论语》也是阐明的,只不过被误解、被误读了。其中不乏夫子的及门弟子。此外,孔子被误读为偏重德治,也跟他所处的时代有关。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霸道横行。因而,孔子反其道而行之,提倡德治,崇礼重义,正是对时弊的纠偏,恰好符合一分为三的管理之道。

波形收敛

管理涵盖多个层次,可一言以蔽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小到自我管理、家庭管理,大到组织管理,乃至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管理之道是普适的。

国家治理的两个关键政策目标是公平和效率。前者是内部凝聚力的基础,后者是外部竞争力的来源。对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来说,二者缺一不可。这是它们的统一性。但二者又很难兼顾,偏于效率则有损公平,强调公平又伤及效率。这是它们的对立性。因而政策的演变轨迹往往就是在二者之间往复。

新中国以革命的均贫富而建国,前30年公平优先(这是革命逻辑的自然延续),结果却只是均贫,无法共富。后30年效率优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结果是中国制造大行其道,大多数人比以前富裕了,然而却少了幸福感,多了焦虑心,因为贫富不均,公平缺失。“反者,道之动也。”接下来的30年,毫无悬念,政策会导向公平优先。近年来,理念层次上的和谐社会、中国梦,实践层次上的养老、医疗等福利,户籍、教育等改革,无不指向公平。然而,这一次向公平的回归,不会回到大锅饭,不会回到一大二公。这也就是一分为三的第四个要点:对立双方的往复是逐步收敛的。我称之为“波形收敛”,图示如下:

图中的公平(1)和效率(2)是对立的双方。如前所述,中国处于由效率转向公平的阶段。与我们相反,欧洲处于由公平转向效率的阶段。但其演变轨迹,则与中国无异。当然,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国的演变轨迹,与欧洲无异。包括再下一个30年。

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欧洲一直引领世界潮流。宗教的祛魅和世俗化使人免于神权的压抑,的出现和演进使人免于皇权的无节制压榨,由此获得并不断扩展了精神和人身的自由,增强了财富生产及交换的意愿和现实可能。经由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动力技术和社会分工思想的推动,财富创造效率大大提高。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100年所创造的财富,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财富还要多①。但这一阶段,自由竞争的丛林法则、资本的相对稀缺性、劳动者的低博弈能力,也导致了公平的极度缺失。贫富差距悬殊,资本与劳动者严重对立,资本被形容为“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而劳动者则被鼓动联合起来,打破身上的锁链,赢得整个世界。

为了平息绵延于欧洲的革命怒火,各国的政策取向陆续由效率转向公平,建立并不断提升福利体系。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福利制度养懒人,损害的是财富创造的动力和意愿。欧洲在多年的福利重负之下,逐步变得步履艰难。而始于2009年的欧债危机,则宣告了福利时代的终结,欧洲将再次转向效率,以重新获得外部竞争力。其标志是深陷危机的“欧猪”各国(PIGS: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以及其苦难同命的拉丁兄弟法国,乃至全民福利制度的鼻祖和样板英国,纷纷采取了延迟退休年龄、削减退休金、减少福利和补贴,以及裁员、降薪等政策手段。而在这些政策之下,最受伤的正是社会的中下层。公平的背影又一次渐行渐远。当然,不会远过滴血的、雾霾的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图中的中庸(3)是对立双方演变的终极目标。就公平与效率而言,是二者多次(也许是N次)往复之后,可能达到的最佳比例。但更可能的是,这一比例永远达不到,而只是逐步收敛,无限趋近。就像孔子所言,“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礼记 "中庸》)。更何况,事物(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对立双方的冲突或张力,一旦冲突或张力消失,发展的动力也将式微。由此看来,大同世界、和谐社会、共产主义原本就应该是美丽的乌托邦。否则,历史一旦终结,未来将走向何处?

所以,对立双方的演变,在波形收敛之外,还应该有其对立面:波形发散。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分为三的完整演变轨迹。就像宇宙有大爆炸,也有黑洞。前者是一个发散的过程,后者是一个收敛的过程。地球和人类诞生并存在于大爆炸,这个正在由强变弱的过程中;或许将终结于黑洞,这个正在由弱变强的收敛过程。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弱者,道之用也”。强者是历史和现在,而弱者是现在和未来。只不过对于宇宙的历史和未来,以人类的时间尺度,就像庄子所说的“蟪蛄不知春秋”,短暂到只可神游、无法记忆和规划而已。

包容性及其他

包容性(inclusive)大概可以算得上近期的热门词汇之一了。百度一下,结果有1800多万条。从亚行提出包容性增长,到的包容性发展,再到阿斯莫格鲁(Acemoglu)和罗宾森(Robinson)的包容性制度,均强调多元参与、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事实上就是更加追求公平,因为亚洲和中国在经济追赶阶段,普遍存在效率凌越公平的问题,包容性是对这一问题的纠偏。

阿-罗的包容性制度,与少数人垄断权力和财富的攫取性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s)构成了对立的一对概念,被用来解释何以有些国家繁荣,有些国家贫穷。他们提出,国家繁荣的条件,除多元共享之外,还需要强国家的存在。换句话说,就是“有足够中央集权又多元化”的制度安排。不难看出,这个条件中包含了两个对立的要素:集权和多元化。或者可以换成更有对立色彩的两个词:集权和分权。如果说公平和效率是治理政策的两个目标,那么集权和分权可以看作是实现目标的两个政策手段或制度安排。而这种手段也是一分为三的。

有点巧合的是,以《历史的终结》而闻名的福山,近来关于国家治理的观点中,也包含了类似的辩证思维。他将治理定义为“政府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并提供服务的能力”,而治理良莠的分野在于自由裁量权和规则细化之间的权衡。自由裁量权过多的强国难以持久,但规则过细的强国同样不可持续。

如果将视野放得更久远一些,国家治理上的一分为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就已提出的一个概念:第三条道路。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左派与、公共管制与自由市场、人文关怀与经济效率的权衡。100多年的世界发展史也见证了大家都在走第三条道路,资本主义在学习社会主义的公平和管制,而社会主义在借鉴资本主义的效率和市场。这,其实可以看作齐鲁之变的现代版。对此,我只能说,治理之道就是一分为三。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10

自从总书记倡导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来,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荣辱观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进。与之同时,有关荣辱观教育的理论文章同步出现,其中包括对这一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展开讨论。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事务被搬到了互联网上。荣辱观教育也是如此。①讨论荣辱观教育,有必要厘清这种教育的性质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什么样的方法进行。

荣辱观教育的性质

摆脱了动物属性的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很快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力量。单个的人是这样,集体也是如此。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②秘密在于,人有思维。思维给予人类以智慧。这其中,就包括拥有了廉耻、荣誉等一系列的伦理品质。

阶级性和民族性。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受一定社会的风尚、习俗和传统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又受一定阶级的思想影响。“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八荣八耻”,被确立为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这个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它以社会道德进步和发展为基础。“荣”与“辱”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特别是儒家和墨家的代表人物,围绕着人性善恶之争、人的理想道德、人格的塑造,以及义与利、欲与理、人与我、志与功、生与死之辩对“荣”与“辱”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③

道德性和社会契约性。论者多认为,“八荣八耻”中包含的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道德理念,均属于我国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换言之,荣辱观被视作一种道德教育。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道德是什么,道德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产物,就不得不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王海明先生看来,道德是人为的,确切地说,“道德原本是一种社会契约”。④

稳定性与发展性。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非常重视道德建设。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无不在按照自己的偏好制定自己的道德标准。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这一道德标准被视为主流社会标准,比如我们坚持的“一元价值”,不要“异德”要“同德”,要“同心同德”。要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主流标准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道德标准又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在丰富,外延在扩大。新时期的道德标准,处于一个多元化的国际大环境下,受到来自古今中外道德标准的影响,人们的道德见解趋于复杂。如有人提出用“多元价值”的价值标准。其实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价值多元”,客观上存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有利因素。

伦理性。道德的实质是行为规范,道德的理论支撑是伦理学。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⑤同志提出的荣辱观教育,从对祖国、人民、科学、劳动、互助、守信、守法和奋进八个方面,为当代人正心、修身、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践行的方向和标准。荣辱观的这些道德内容,凝聚了自古以来的各种优秀道德,这种教育观,已然超出了单纯的道德范畴,而被纳入了伦理的范畴。这样一来,将行为规范的“八荣八耻”升华为优秀道德的伦理科学。站在伦理学的高度看待荣辱观教育,对深化荣辱观教育,贯彻“八荣八耻”的内容,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荣辱观教育的网络传播途径和方法

荣辱观教育从政治的口号到变成全民的一种行为准则,中间需要一个或多个传播的媒介。政治口号的传播,可以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但是,大众传媒毕竟是以新闻传播为主体的,荣辱观所具有的时新性,有一定的时间段。超过了这个时间临界点,就不适于在大众传媒上以新闻的形式经常出现。荣辱观教育要深入贯彻,需要寻找新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法。

荣辱观中包含“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这“十德”依托网络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各自的载体。“通过发挥网络的互动性特点,让青少年们积极主动参与,从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髓体会得更加具体和直接。”⑥利用互联网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种途径的可行性不言自明,但是网络世界无边无际,如何利用网络传播具体实施荣辱观教育的文章,许是限于笔者视域有限的缘故,至今没有看到。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阐述荣辱观教育网络传播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网上“国学讲堂”。互联网是知识传播的天堂,这种传播克服了物质层面传播的许多障碍,实现了知识传播的全天候和无间道。荣辱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它是一种行为理念的熏陶。同时,开展荣辱观教育不能机械地理解成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不是简单的政治说教,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包括宣讲国学。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在《牧民》篇中指出:“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段话被后世概括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把荣辱观念同物质生活水平联系起来。管仲将“耻”提高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他说:“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廉耻”四字是治国的大纲,如果没有它,这个国家就要灭亡。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仁”是孔子君子人格的伦理结构和思想品德的永恒内涵。“义”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就是君子应履行的道德义务。孔子强调“德治”和“法治”的统一,用命令治理,用刑法整顿,民众只能免于罪过而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治理,用礼教整顿,民众不但有羞耻心,而且驯服。

典籍中的荣辱论述,经过两千多年的代代沿袭,已经成为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当代的荣辱观教育中,包含了诸多传统荣辱观的内容。这些观念的弘扬,离不开互联网这个教育平台。开办网上“国学讲堂”,在这个讲堂中融入荣辱观的介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荣辱观传播途径和方法。国学网中基本上将典籍文化电子化,供全民分享。不过,文言文的典籍,如何变成适宜于年轻人阅读的有效读物,并且在阅读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还有待摸索。笔者建议,网上的国学讲堂可以分门别类,采用文言和注释、讲解、案例四结合的办法,宣传我国传统的荣辱观,让更多的人成为传承文明的传播者。

网上漫画讽喻。现代社会,被称作读图时代。对读图时代,存在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认为读图意味着摈弃阅读,长此以往危害较大;一种认为好的图画不仅有助于阅读,还能促使人们思考。其实,两种看法都有可取之处,关键在于需要做具体的分析。一幅图画包含的信息,远非文字所可以取代的。某些人对图画的偏爱未必是坏事,图画也是教育的手段之一。

在图画中,漫画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形式。现实世界的人事,经过漫画作者的勾勒和加工,形象变得非常突出和鲜明。漫画可以点石成金,把平凡变成伟大或渺小。正因为这个缘故,漫画往往被用来讽喻世风的重要武器。这并不意味着漫画全是讽刺。事实上,漫画也有正面的歌颂。漫画的魅力在于,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荣辱观教育属于道德说教,道德说教忌讳裸的宣讲,那样做往往事倍功半。如何吸引人的兴趣,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完成荣辱观教育的重任,是不少思想政治工作者苦苦追求的目标。在网上传播荣辱观,对传播的文本有更高的要求。纯粹的文字文本教育,未必是最佳的传播方式。相反,选择当下司空见惯的趣闻,或鞭挞,或歌颂,于幽默或讽刺中告诉网民是非曲直,无形中达到荣辱观教育的目的。

网上漫画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也有纯为娱乐的作品,娱乐性质的作品往往存在搞笑型和人物创造两种。这两种漫画,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和道德说教以活泼的形态展现出来,取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这种传播方法,目前较为贫乏,有大力开拓的必要。

用新闻宣讲荣辱观。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有个论断:媒介即环境。在他看来,媒介所倡导的或批评的,也就是受众所模仿的或警戒的。新闻学中的涵化理论,即是研究新闻报道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具体作用和影响。

“八荣八耻”包括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十六个方面,网上的新闻报道,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新闻,用新闻消息的形式来间接宣讲荣辱观。新闻选择是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是作为社会系统的新闻传播系统的自我维护机制。

新闻选择有三种类型:内迫性选择、需要性选择和外迫性选择。不管是哪种选择,媒体在选择新闻报道对象时,无形中包含了媒体自身对该对象的评价。这种评价虽然以客观的形式出现,但受众可以通过阅读,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进行解读,获取新的意义。新闻报道的这种涵化作用,为新闻报道间接担负荣辱观教育的重任奠定了基础。利用现象和事件说事,把这些现象和事件搬到网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新闻,进而让更多的人从媒体的报道中懂得荣辱的微言大义。

网上论坛。网络传播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便非常重视观点的传播。互联网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各种论坛的兴起,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网上论坛是意见交流的平台,赢得了“电子广场”的美誉。网上论坛的主要话题是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在任何一个“电子广场”里,辩论是主要的讨论方式。符合伦理道德的人和事,人们投之以掌声和喝彩;有悖于伦理道德的人和事,人们以谴责的方式报答。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电子广场里没有绝对的真理,任何辩题都有人赞成或反对,所不同的是赞成与反对的量比关系而已。网上论坛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评说社会万象,还能够通过讨论获得较为一致的看法,形成新的社会舆论,这种舆论的指向是给荣辱在伦理层面立法,为人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当然,荣辱观利用网络传播的途径还有不少。比如,随着手机媒体和互联网的联合,手机短信日益成为网络传播的新途径,荣辱观教育可以借助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

综上所述,荣辱观的实质是伦理指向,荣辱观教育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传播这个庞大的平台,网络平台上的荣辱观教育的方法日趋多样化。用好互联网,宣讲好荣辱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是我们共同的历史使命。

注 释:

①比如,2006年3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就提出“八荣八耻”教育不能忽视互联网这个主阵地。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51页。

③赵茂林:《社会主义荣辱观:历史传承与新发展》,《理论探索》,2006(5)。

④⑤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自序》,第9页,第4页。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11

由于现阶段的中学生具有好动、形象思维强、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而政治教学中仍然有一定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思想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使得学生对于政治课的有关内容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适时地结合实际事例,就能使政治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一、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让学生针对案例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以达到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和规范道德行为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二、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了合适的案例,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相反,选择了不适合的案例,则适得其反。

1.选择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以情感人。让学生既能感悟和理解理论知识,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选择案例要紧扣时代特征,明理施教。政治课要求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热点的能力,而一般教材的修订在这方面是明显不够的,如果教师能在深刻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恰当的针对性强的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事件等鲜活的热点材料作为实例,其结果绝不仅仅是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让学生放眼世界,面向未来。

三、案例教学的操作

选择了适合的案例,案例教学法仅仅成功了一半,还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操作上需要注意一些要点。

1.案例的呈现。案例常用的呈现方法有:(1)教师作为导入新课的内容。(2)在讲授某个知识点时,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3)通过漫画、故事等形式呈现案例,然后指导学生边思考边讨论,从典型案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形成基本一致的正确价值判断,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案例的分析。这是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1)要引导学生阅读案例。阅读案例阶段是学生熟悉案例和产生疑问的过程,这一过程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比较合适。(2)要学会驾驭案例讨论的过程。案例讨论过程是集中学生集体智能,解决案例问题的阶段,也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将成为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关键。

四、案例教学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12

一 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因素

1.客观因素――内蒙古地域特点及高等教育现状

内蒙古地处边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文化、地缘等诸多因素,内蒙古始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例如,内蒙古与8个省区20多个地市相邻,但是目前只有4条高速公路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相连;全区只有一个国际机场,对外交通十分不便,客观上限制了本区域各个行业与外界有效、高效地交流与交往,信息闭塞,高等教育尤其受制于此。再如,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能力较弱、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等,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新世纪初的十几年,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受经济基础实力与社会文化建设程度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过于崇尚规模扩建,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不均衡;本地生源仍占绝大多数,高等教育对外来生源外开放程度偏低,人文地域文化交流不足;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师资引进难度大,人文社科类专业尤为突出,等等。

2.主观因素――学生思想意识和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成为学生更偏向于“应付”的课程,学习兴趣索然,在全国高校都可能是普遍的情况。具体到内蒙古地区,除个别高校外,生源质量客观上不是很高,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在学生思想意识行为方面。首先,大学新生刚刚从高中走过来,一时间难以摆脱应试思维和对政治理论课的僵化、单向认识,对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大政方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在认识上有所欠缺,他们往往认为是高中政治理论课的延伸甚至是重复。而与其他思政理论课相比,思修课程内容又相对简单、平实,很容易被学生认为是讲“大道理”的课程,而且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身不高。其次,“90后”已经是大学生的主要群体,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在他们这一群体当中有着一定的影响,思政理论课程往往被他们认为是“空洞说教”,从思想上带着一些反感情绪,不愿意接受。再次,目前大学生群体基本沦为“低头族”,大学教育遇到“人在科技发展当中被严重异化”的巨大挑战,面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内容简单、学分不高、考试易过的公共课,课堂上刷微博、聊微信,时时离不开手机,多数学生对课堂教学并不在意,课程实效性更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方面。首先,高校目前的人才招聘过程当中,往往以学历学位、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等为主要参考,至于能不能讲课、能否讲好一门课,短时间内没有好的鉴别办法,所以教学能力与水平是否过关,并不是校方看中的硬性条件。内蒙古地区尤其如此,吸引社科类高层次人才到高校任教本身就十分困难,无论是基本待遇还是发展空间,内蒙古高校的劣势显现无余。因此,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师范类学习经历,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过关培训,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走上讲台,教学能力存在“先天不足”。其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懈怠情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课程,在老师心目中也不被重视。再次,教师科研压力巨大,忙于课题与项目,将心思更多放在事关个人“要紧利益”的事情上,科研项目与教学课程毫无关联,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对课程应有的深入思考和精心准备。有时课前匆匆忙忙备课,照本宣科、老调常弹的现象屡见不鲜,没有厚重的知识积淀作为支撑,授课内容枯燥、单薄,学生必定不爱听,何谈实效性。

二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1.学生自身思想素质与意识的提高

内蒙古地区社会政治、文化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学生本身思想素质和意识,与先进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大学新生在经历了高考的重压之下,在大学的最初1~2年思想极易过度放松,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社会活动的骤然增多,很大程度上都会使学生们或多或少陷入某种“迷茫”的境地。内蒙古地区的不发达性,很容易束缚这些年轻人的视野和心境。

因此,广大学生在入学之初的新鲜感稍稍有所消退之后,就应及早树立不断提高自我思想修养的意识,主动“向外面看”“向高处看”,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文化差异巨大,利用高中时期同学考学之后在全国各地就读的机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多去其他地方开阔眼界、领略文化,尤其是先进地区的城市和高校,只有亲身经历、体验之后才会真正理解自身目前的状况和处境,理解欠发达地区与先进地区在各个方面的差距,思想上才能有根本性的变化,才会产生主动提高思想素质的有效、有力动机。学生们在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反过来再去追寻理论,会自觉地找到各自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点,思修等思政理论课的理论指导性和实效性方可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思政教师队伍职业素养与知识储备的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