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理论学习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8 10:05:28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篇1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61-01

3.1模式教学理论是在我校多年来教学模式老化、课堂效率较低的背景下,以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模式为基础,结合我校生源实际情况,以我校为实践基地的高效课堂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学习载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对“三有一不”(有指导、有巩固、有训练、一分钟都不能停)教学原则的进一步升华,是以课堂高效为宗旨,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高效、让每位学生都高效、让课堂的每个环节都有效为目的。

一、“兴趣学习小组”建设

班级“兴趣学习小组”的建立是各位任课教师每节课要具体落实“3.1模式”中的互助解疑的一个重要组织环节。因此,我就将本班学生以科目优势互补的原则(比如A同学的数学好、则在他/她的身边安排一个数学较差的);以座位集中的原则(一排两人、三排为一小组、组长坐中间);好中差平均分配原则(将本班学生根据学情分为好中差三等级并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组长负责制原则(将本班内责任心强,品学兼优的十位学生选为组长);将班内学生分为十个学习小组,每组六人。学习小组的建设特别是在互助解疑的一个重要组织环节。小组之间以每次的月考成绩做一评比,并辅以相应的奖惩制度。班级“兴趣学习小组”的建立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他们的互助合作精神。

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3.1模式”的第一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以前的教学环节中也有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有了这一环节,作为课堂的主宰学生来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发现自己的问题。有了这一环节,对于课堂的主导老师来说才能增加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从而提升课堂的高效。但怎样做才能使课前预习更有效呢?首先老师对学生要求预习的内容要具体、要预习到什么程度、量要适中,太少则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太多则学生无法完成,只能是事倍功半。同时要求学生在自己预习的过程中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到小组内讨论解决。关键的是老师一定要在课前跟踪检查,或让学习小组组长定时检查,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将会把它当做一种形式、敷衍了事。

三、互助解疑

互助解疑是“3.1模式”中的第二环节。小组成员将自己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到小组中来相互展开讨论,一方面即解决了个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个人的问题在组内共享,如遇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在课堂上提交给老师解决。通过口头讲解、书面展示、黑板展示等形式互助解决,在组长的负责下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老师在小组之间来回做宏观指导。若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各组长将组内共性的问题收集、统计,然后提交给老师。老师则加以整理,如有机会尽量在关键问题上加以点拨,给予机会启发学生自己动脑逐渐形成动脑的习惯,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避免在学生已经弄懂了的问题上无谓的浪费时间从而达到课堂的高效。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和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增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岂不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规律,点拨方法与思路。当然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知识点知识层次和框架的能力。同时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讲解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展,以防好学生“吃不饱”现象的出现,力求对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讲避免浪费课堂时间。

五、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是“3.1模式”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一节课的有效巩固。首先老师要对这节课所学内容的训练题精心设计或挑选,而且还要在课前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先设想,同时根据课堂中每个小组,甚至每个组员出现的不同情况做出具体分析也可对达标训练题做一微观调整。达标训练也是把课外作业提前到课堂上,这样个体的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得到小组和老师的帮助,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六、课后巩固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篇2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讨论学习方式确实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特别是地理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进行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他们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地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笔者将重点在讨论小组组建、讨论问题创设、讨论小组评价等方面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合理组建课堂讨论小组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及取得成效的基础。在组建讨论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同学关系等合理搭配,讨论小组的人数一般为4至6人,并且从2人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后再深化发展。

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主持人”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具体分工如表1。

二、科学创设小组讨论的问题

1、问题要明确:小组讨论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度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模棱两可。

2、问题要精选: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讨论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必要,要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定。一般一节课最多两个回合。

3、问题要设计:苍白、直露、难度过高的问题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其步骤是:教师情景导入、分层次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记录 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三、有效评价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1、制定适宜的小组讨论学习目标:小组讨论学习的精髓是通过学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讨论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达成。

2、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研究结果表明,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3、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讨论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要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4、评价和奖赏整体与个体相结合

我们研究小组讨论学习时,认为小组讨论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讨论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

总之,小组讨论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余文利. 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三种常用方法简介[J].基础教育研究, 2008年06期

[2]王枫. 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32期

[3]徐建红.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篇3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不但符合新课标与素质教育要求,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合作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对此,笔者分析了如下实施路径。

一、巧设问题,引发学生探究动机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以问题与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获取新知,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具体而言,包括如下环节:

首先,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源于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结合社会生活与学生实际来选取教学素材,如生活实例、演示实验、自然现象、科学奥秘等,巧设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知欲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其产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动力。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猜想。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与找出问题原因是探究的基础,而猜想与假设则是探究核心所在。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当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不要直接告知问题结果,也不要直接进入实验环节,而是引导学生对问题答案进行大胆猜测,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然,学生的假设猜想也许会和问题答案有所不同,甚至关系不大,此时,教师也不可直接否定,以免影响学生质疑与假设积极性。最后,归纳与整理,明确探究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提出众多疑问,此时,教师应汇总各种问题,并加以筛选,选出与课题有关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合作探究、实验验证环节。如教学《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首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材料,并列举一些与之相关的生活实例,然后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着加速度的大小?其次进入提出猜想环节:加速度与质量、力有着什么关系呢?留出思考讨论时间,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常识,提出合理假设与猜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高中物理合作探究学习中,实验与探究是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首先,实验设计。当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之后,他们会迫切想知道假设与猜想的正确性。因此,教师可利用实验设计来引导学生将假设猜想程序化与具体化,使他们获得探究体验。其次,实验探究。当确定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并准备好相应实验仪器时,则可引导学生分组展开实验探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物理教师需要巡视指导,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亦或示范演示。最后,总结归纳。实验探究时,学生需要认真观察,并记录好相关实验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发掘有关规律,然后总结实验结论,并与之前的猜想与假设加以对比,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感受到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如学习《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当学生提出猜想之后,则引导他们合作探究α与m、F的定量关系。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应运用哪一物理方法来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定量关系,以明确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要求学生注意如下问题:①怎样测量物体的质量、加速度、物体受到的力?②应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应如何选用实验仪器,又如何调试?③该怎样收集实验数据?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同时,加强师生交流,以帮助学生完善与改进原有实验方案。如注意点评学生设计方案;指导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平衡摩擦力、小车所受拉力处理问题,注意:当钩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时,小车所受拉力才近似等于钩码总重力,但此时小车与木板的摩擦阻力则不可忽略,又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后,获得如下实验方案。①以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宽口夹子、刻度尺、天平、钩码、砝码、粗线为仪器来探究小车运动。②以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钩码、砝码、细线为实验器材,借助秒表、刻度尺分别测物体运动时间与位移,求加速度。③以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天平、刻度尺、钩码、砝码、细线、纸带、打点计时器、小车为实验器材来探究小车运动。当学生合作实验探究后,引导学生利用图象法分析实验数据,指导图象处理技巧。

此外,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交流评价环节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展示合作学习成果,相互评价,提出各自的看法与建议,碰撞思维,深化认知。同时,学生还可提出新问题,进行自我反思,巩固学习效果。如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看是否还有另外的探究方案?而后回顾总结,交流评价。如要求学生总结学习经验与教训;思考所得的结论是否属于定律?这也是引导他们反思探究过程,可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篇4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以问题与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获取新知,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具体而言,包括如下环节:

首先,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源于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结合社会生活与学生实际来选取教学素材,如生活实例、演示实验、自然现象、科学奥秘等,巧设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知欲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其产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动力。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猜想。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与找出问题原因是探究的基础,而猜想与假设则是探究核心所在。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当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不要直接告知问题结果,也不要直接进入实验环节,而是引导学生对问题答案进行大胆猜测,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然,学生的假设猜想也许会和问题答案有所不同,甚至关系不大,此时,教师也不可直接否定,以免影响学生质疑与假设积极性。最后,归纳与整理,明确探究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提出众多疑问,此时,教师应汇总各种问题,并加以筛选,选出与课题有关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合作探究、实验验证环节。如教学《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首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材料,并列举一些与之相关的生活实例,然后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着加速度的大小?其次进入提出猜想环节:加速度与质量、力有着什么关系呢?留出思考讨论时间,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常识,提出合理假设与猜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篇5

1. 二语习得理论的概念诠释

所谓的“二语习得理论”,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指的是有关除了母语学习之外的其它语言的学习理论。这是一套较为复杂的理论系统,包括二语习得先天论、二语习得环境论以及二语习得相互作用论等。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其观点所有者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的相关缘由和诞生方式,比如二语习得环境论认为,语言学习并非是得益于先天性条件的结果,而是取决于学习者周围的外部语言环境;二语习得先天论则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依靠大脑中所固有的语言学习机制来完成对于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习惯的生成;二语习得相互作用论则与辩证法中的联系和内外因相互作用关系原理有几分类似,认为语言习得并非先天性因素或外部语言环境单一作用的结果,而是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实现的一种发展状态,只有当内部元素与外部环境相互融合到一致的频率时,才能产生促进语言习得的条件和环境,有利于个体对于除了母语之外语言的学习,反之则会产生一种阻碍的力量。在这三方面理论观点的作用和比较之下,笔者认为二语习得能否有效实施和推动,关键在于其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能否有效融合,因此,二语习得相互作用论将是有效推动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展开的主要理论原则。

2. 在二语习得理论指导下如何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效

2.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广大高中英语教师而言,必须充分认识到每一名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思维活跃度、有上进心,同时想象力丰富、充满智慧的被教育者,只有从外部环境上予以其学习状态和学习地位的高度肯定,学生才有可能保持自身作为一名学生所应该拥有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投身到学习过程当中。英语课堂中所谓的有效教学,就是一种不违背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促使其不断适应英语学习的自然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其学习的自主地位的教学方法和准则。通常,片面追求教师对于教学环节的过度引导和过分“尊重”教师在课堂上身份与地位的唯一性的教师,其课堂多数无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无法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才华表达的机会和平台。

2.2课堂教学中应用二语习得理论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尝试

通过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将任何一种非母语的语言学习,视作内因和外部环境相融合、相互刺激和作用而产生记忆的过程。因此基于这样的观点,笔者在日常展开教学的过程中,也做了这样两方面尝试,暂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首先,为了提高学生对于陌生段落文章的理解能力,应加强学生对于段落上下部分文章大意的分析与解读,所谓以偏推全,就是利用已知的知识储备去推测未知的内容,利用已知的词汇、语法,来实现对于陌生段落的解读;其次,应鼓励学生展开网络自学,随着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以及各种教学终端的兴起,网络成为了一个几乎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切“疑难杂症”的地方,通过网络自学,学生可以充分培养自身基于已知、提炼未知,并根据已知去尝试不可知的学习推理。

2.3加大英文阅读量和词汇积累量,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英语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而在这四个角度的学习当中,最为基础的是词汇的积累以及阅读量的达标。没有良好的词汇储备,学生很难能够实现对于英文阅读酣畅淋漓地理解,口语视听练习时随心所欲地表达。当前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确实陷入了一种较为矛盾的情绪之中,一方面认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积累和掌握更多的词汇,也没有时间去阅读更多的英语文章;另一方面出于英语学习的必然要求,加强对词汇的积累和阅读量的提升,却又是掌握好英语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鉴于这样一种情形,笔者认为可以将“考试”这样一种形式充分利用起来,考试是增加学生阅读和词汇积累的重要途径和最为便捷的方法之一,能将考试题目当中所涉及到的新旧词汇完全掌握、细腻接受,吃透、研究透,求精不求粗、求深不求光,等于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词汇海洋中解脱出来,让其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和学习。

2.4适当调整教材内容,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分级掌握模式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征,因此要想充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不能忽略这种层次性差异,必须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笔者认为要想细致而充分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适当调整教材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有目的性和策略性地展开“分级”。当前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于词汇和语法普遍采取了“掌握”和“理解”两种划分类别,这两种划分形式说明了其两类知识点所不同的难易程度,比如后者就是通常意义上理解较为困难、不需要过多记忆,甚至考试也基本不会出现的题目类型。对此,教师可以鼓励成绩优秀、探知研究能力和记忆容量较好的学生去多掌握原本只是“理解”就可以的知识点;要求基础较为薄弱、分析能力较差或是外语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对“掌握”类别的知识点重点学习,直至弄通弄透为止。通过对知识循序渐进的掌握与提升,不断增强每位学生的学习信心,实现内部修行与外部环境构建的完美组合。

3. 结论

综上所述,二语习得理论是一种基于除了母语之外其它种类的语言学习功能、现状以及技巧分析而进行的理论研究。尤其是二语习得相互作用理论对于当今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性的提升,将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教育理论归根到底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其能对事物发展产生一定的能动作用,却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本质性、彻底性的改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升、词汇和阅读量的积累以及有效的教学方式,归根到底是依托学生的个人学习特点,根据课堂整体教学效果来确定的,要想真正意义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发挥学生个体的自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其个人文化积累和阅读能力,进一步提升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1] 李明雪. 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考试周刊, 2015(57).

[2] 孙国芳. 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误区和对策[J]. 考试周刊, 2015(48).

[3]余华. 提高学生参与高中英语课堂积极性的有效措施[J]. 新课程(中旬), 2013(10).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篇6

一、翻转课堂内涵与翻转课堂优势

(一)翻转课堂内涵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该教育模式起源于美国林地公@高中,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沟通讲解,这就是最初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出现就立即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①在教学模式上,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它是颠倒过来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其特点为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然后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学习过程。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不同,老师先为学生布置在家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在遇到知识的疑难点之后再回到课堂进行学习。翻转课堂实现了以下转变:教师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主要以学生为学习中心,教师更多的则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下,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协作讨论,这一过程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协作与创新能力;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课外自主学习,课上知识内化,能对知识有一个更好的掌握。

(二)翻转课堂优势

1、有利于落实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推动发展素质教育

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由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我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在高校的传播和贯彻,更是培养高校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核心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鼓励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为高校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交流与协作。这些卓有成效的措施能够切实有效地在高校学生范围内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素质教育的进程。

2、有利于发挥政治理论学科德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价值与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这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特殊功能的体现。通过对高校学生科学有效地传授政治理论课程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觉悟与道德品质,通过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将政治理论课程知识同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最终真正实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时代新环境下,通过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开展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有利于更加科学有效地发挥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德育功能,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②

3、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传统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说教、理论教学,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兴趣普遍低下。因而,学习兴趣对于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的说教、理论教育模式使得高校学生缺乏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无法积极主动并有创造性地去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导致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较为低下。因此,在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上的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改革应当从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入手,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热情。翻转课堂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困境,翻转课堂倾向于学生协作、交流与自主探索学习,同时切实有效地通过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活跃课堂氛围,可以较为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我国“思修”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当代高校学生思想状况

当代社会环境背景正逐渐由单一化朝多样化、全球化发展,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因思想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而导致一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了许多问题。随着高校学生逐渐倾向于突出个性主义且接受新事物意识明显增强,但集体协作意识较为薄弱、缺乏责任担当、欠缺奉献精神,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明显提升。③除此,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有其固守性与局限性,而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再满足新时代新背景下多元化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因此高校应当切实高效地主动开展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的改革。

(二)当前普遍施行的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与存在的诸多弊端

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现状而言,当前除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外,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依旧沿袭传统教育模式上止步不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普遍实施的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流于形式,普遍存在着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然而对于当代追求个性化、创新的高校学生而言,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难以科学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滋生厌学情绪,甚至可能使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因而当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多出现上课睡觉、逃课等现象。除此,我国大多数高校更是普遍存在着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工作者依旧囿于传统教学模式及理念,倾向于将高校学生视为接受课堂教育的对象、教师则是课堂知识教育的传播者,在实践教学中极度缺乏与学生应有的沟通与课堂互动,这些现状无疑只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起到事倍功半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反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修”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创新型应用实践现状及分析

(一)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基于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在如今逐渐趋于多元化、全球化的当代社会,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不能再只是满足于对学生的传统教育,而是应当适应多元化新时代对高校人才的多元化要求。当代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事情,不应当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而是应当切实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从实践层面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课堂教育与高校内的图书馆资源、心理访谈中心等校内部门紧密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基A上不断建立健全翻转课堂的保障机制。营造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形成良好的高校学习氛围,以期高校学生能够真正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通过将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引入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体系中,一定程度上能够切实有效地改善传统教育模式的枯燥说教现状。除此,学生也能因此获得更多的自主性,通过与课堂内同学协作学习并与教师更好地交流互动能够更好地依据自身情况调整自身学习状况。

(二)运用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教育学以致用

将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切实有效地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高校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时不再只是简单、传统的课堂内学习,而是更多的投身于社会实践中,这些卓有成效的措施将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主要包括校园内外两个层面。在校内,高校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翻转课堂协作学习、自主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与他人的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校外,学生更多的关注社会实时动态,在课堂上与师生们分享、探讨,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可以有效地正确引导学生发现、思考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三)充分考虑学科适应性和中国高校教育特色

实践证明,只有适合学科改革与发展且符合中国高校教育特色的教育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其成效。因此,在将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应用到中国高校教育时需注重中国特色。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代社会,一种教育模式难免存在着其局限性,我国高校未来的教育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相应做出的调整需要注重是否符合中国高校实情。④翻转课堂源于美国,实践证明将它应用于中国高校教育确实有不容置否的优势,然而,国外翻转课堂教育模式能否切实广泛地在中国高校间推行与运用、实现翻转课堂教育模式的中国特色化,依旧需要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翻转课堂的建立不能照搬国外经验,更多的应该是学习国外的创新实践精神,不断探索符合我国高校教育实情的教育模式。

[注释]

①郭巍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与实践[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2):154-155.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篇7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下,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课前准备只是对教材、教参的备课,不能考虑到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要求;在讲课时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录,学生不需要动脑子积极思考,只需将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记住即可,在讲完课程后再做几个练习题进行消化即可。这样做的优点就是节省课堂时间,学生也可以较快地掌握课本知识,但是学生依然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完全不符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社会,要想依靠几年的学习时间掌握所有知识是不可能的,唯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己。在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后,很多教师也进行了课堂改革,但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传统模式下教师是主体,在新模式下又出现了过于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跃,但是却没有得到实质性内容的增加。在意识到这些问题后,我们要致力于寻找更适合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二、实现高中物理课堂高效性的策略

1.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摒弃教师高高在上的理念,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要明白教学是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只有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了,才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教师也要转变过去重知识讲授的僵硬目标,实现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技能、思维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转变。

2.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要想打造高效率课堂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不难。例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将直观的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眼球,培养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在讲到某个物理学家的理论时,可以给学生讲述该物理学家的生活趣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物理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力求以一个知识渊博、乐观向上、风趣幽默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以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所谓“爱屋及乌”,学生喜爱某个教师,自然会对该教师的教学产生兴趣。

3.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直观生动性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实验来源于生活也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可以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追求的心理。在开展实验教学前,教师要对实验所需器材是否完好进行检查,确保实验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4.在教学中要注重学导结合

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找准课堂高效教学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学”就是指学生自觉的学。“导”就是在学生学习中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点拨。学生自觉的学可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首先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并切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然后,要求学生先自己思考,再进行分组讨论学习,在小组进行讨论时,教师要进行班级巡视,参与到各小组讨论中去发现哪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比较积极,哪些学生不愿参与,对小组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对偏离问题的及时给予纠正。最后,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人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意见提出见解,鼓励小组成员及小组间进行相互评价,指出不足之处,教师进行总结发言,对积极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表现较差的学生提出批评。并鼓励他们加入到小组学习中去。

要创设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自信、不盲从、自觉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力。笔者从以上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实现高效物理课堂教学的看法,但教无定法,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还需学校、教师视教学具体情况来共同努力找出解决之策。

参考文献

[1]曹曙光.如何构建化学“高效课堂”[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8).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9-0064-03

【作者简介】姜宁兵,江苏省薏韪呒吨醒В江苏如东,226406)校长,高级教师。

在当下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国内各地相继在批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本土化“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的理论,继而纷纷开展了关于如何实现教学有效性和高效性的课堂模式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独白和单向灌输逐渐被“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所取代,活跃的对话与丰富的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然而,调查发现,教育理论中一直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意识、深入探究精神在课堂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体现。不少改革后的课堂只关注外在表现形式,有的是“新瓶装老酒”,有的是在先进理论指引下进行着错误操作,忽视了学生的真正学习和深层学习。学生仅仅是记住了知识、认识了情感、了解了价值观,而非真正理解,更别谈迁移运用。

这种基于简单认知记忆和重复浅表训练的浅层次、低效能学习对于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笔者认为,我校“优学课堂”的研究正是对当下课堂教学这一显性问题,在运用“深度学习”理论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浅表化学习、形式化学习和虚假学习等问题的基础上,从优化课堂教学重要环节的角度,探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优学课堂”研究的现实缘起

当前不少学校课堂教学确实存在“低效化”问题,具体而言,课堂教学存在备课简单化、讲授碎片化、提问浅表化、讨论形式化、点评主观化、练习扁平化、思维片面化等现象,集中表现为教师讲得太多,讲得不到位。这是源于许多教师没有从学科复杂性的本质特征研究和把握课堂教学,不少是在压力之下被动执行上级的课改要求而已,背离了学科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在这一意义上,这样的课堂教学并不是高质量的教育,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最高目标,是给学校的办学谋求新机遇,给教师的发展提供强助力,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大提升。也就是说,课堂改革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方向必须充分反映“深度学习”的要求。只有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学习因我们的革新而在动力值、方法值、知能值等方面明显增加了,那么我们的改革才是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

二、“优学课堂”内涵的概念阐释

首先,课堂教学应该实现学生真正的学习与发展。真正的学习是以学校特定的教育情境为背景,借助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互动平台,依托较为合适的教学环节安排和必要且丰富的学习资源,并辅以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和帮助,通过个性主动思考展示和群体互惠交流实现学生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经验增长、情智和谐发展。其次,课堂教学更要符合深度学习理论的要求,作为时下一个热词,“深度学习”,其英文为“deeper learning”,是以创新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学习内容,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批判学习新思想与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让他们学习后能够引用、迁移所学内容。这是一种基于项目、问题、探究,抑或是基于挑战的学习,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在校内外具有更多主动学习的经历。深度学习的工具是技术,让学生感知、体验、理解和应用知识,在情境中积累课程经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优学课堂”的价值支撑,深度学习理论在课堂环节可以理解为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理解批判地学,整合抽象地学,迁移应用地学,终身反思地学。

“优学课堂”,既要实现学生真正学习,更要体现深度学习要求。具体而言,它是一种优先学习、优化选择、优质互动、优效生成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优先学习、优质学习、优化过程、优选方式、优效结果。“优学课堂”对学生而言,倡导学习态度积极,情感意志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思维状态活跃,学习生成自然的课堂生态。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并充分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学与优教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作为一种教学体系,这一课堂模式的建构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目标更精准,设计更合理,内容更科学,方法更高效。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的“优学课堂”研究,则是以深度学习理论为价值支撑,以高效优质教学为操作诉求,合理配置和利用优质资源,优化重要教学功能要素,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配套机制等实现最优化,实施优质优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和教学能效,既实现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个性发展,也有力促进了教师的理论修养、专业发展和教学提升。

三、“优学课堂”启动的现实意义

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中把学习定义为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笔者认为,“优学课堂”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会因师生双方对于教与学过程的高度肯定与享受而产生充实的意义感;会因知识的深入理解传递与能力的有效提升运用而产生良好的效能感;会因为彼此双方都有显性或隐性的知识或情感的汲取与升华而产生鲜明的获得感;也因为真正学习和深层学习的同时发生而自然生成较久的持续性;同时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形成较大的支持力。

“优学课堂”的研究主要立足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着眼学生素质教育与课改要求,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符合教育规律、更科学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立足学校质量提升和转型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和勇于教学改革的新型骨干教师。三是致力于学生能力提升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乐于自主学习,懂得合作学习与创新的新型学习者。四是谋求课堂效能提升与良性发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形成符合低耗高效、优质优效要求的校本化课堂范式。

笔者认为,改革的难度永远在于落后的地方,或者是薄弱的地方。当前课堂改革已到攻坚克难阶段,区域间、学校间存在较大差异,城乡之间也有明显差别。农村学校的课堂一定要改,但是要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校本特色、师资设备等因素,明确方向精准定位。以我校为例,就是凭借一直坚持并推进的精致课堂、真学课堂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的优势,以当下课堂改革的先进理论为指导,对我校影响课堂教学效能的因素和环节进行优化,对制约师生双方能动性的低效课堂进行革新,推出“优学课堂”模式与机制范例,能够更好地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校的质量提升和转型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优学课堂”模式的操作实施

“优学课堂”的实施,需要从优化教学常规、优化导学案、优化讲授方式、优化讨论展示、优化评价方式等不同层面进行突破,以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一边研究一边实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举措,探索出一套科学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整合课堂关键因素。对现行的课堂教学从素质教育与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结合校本实际,进行全面深入的微观分析。针对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进行调研,坚持五个优先原t,即问题导学优先、独立思考优先、充分展示优先、自主评价优先和精讲精练优先,对课堂教学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展开优化,如优化教学常规、优化导学案、优化讲授方式、优化讨论展示、优化评价方式等。

二是优化课堂实施路径。重点探索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的融合途径,将理念贯彻到课堂,让课堂教学更富生机与活力。我们尝试以五步优化课改路径,即预习启航(学习目标、导学案),互学启迪(小组讨论、自主发展),教学启悟(积极评价、精准讲授),练习启能(分层训练、有序拓展),温习启智(消化前置、自主平衡)。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构建传统与革新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实现问题设置优效、合作讨论优效、展示评价优效、课堂达成优效和持续学习优效。

三是优化课堂基本模式。根据高中阶段的不同课型进行研究,如“优学课堂”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以尊重教育规律与学生发展特点为前提,重点研究不同课型的结构组成和突出特征。

四是优化课堂配套机制。课堂教学改革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科学性与实效性。要建立健全“优学课堂”的配套机制,如导学案的改造优化,讲义编写的优化,学生笔记的优化,以及评价机制的优化等,通过完善的配套机制来确保课堂教学的优质优效。

五是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在尊重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以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相融合,通过操作进行反思与总结,诊断与调适,形成简单科学、合理规范的教学实施策略。不断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和策略,进一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篇9

本文以高中物理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为研究内容,提出提高高中物理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期能够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一、更新物理课程教学理念,构建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教学目标、教学主体等,高中物理课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延伸和深化,其课程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方面,通过物理课程在提高学生物理课程成绩的基础上,也应该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学生是物理课程的主体,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建立正确的高中课程物理主体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创建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传授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地位。因此,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要充分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为主体”“成绩与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协调教学环境、教师、学生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实现高中物理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奠定理念基础。

二、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教学方法的好坏和适宜程度是评价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应该以现有的教学环境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准则,符合学生和教师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符合课标标准要求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和本校物理课程教学的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物理学习能力。在优化物理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适宜的教学情境才能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标准。

三、重视物理课程教学的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科重要的教学形式,实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同时,实验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更加有利于物理课程的教学。因此,充分、合理地利用实验课的特点和作用,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物理实验课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结合实验进行物理课程的教学,使物理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以具体的形式把物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实验课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得到改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果大幅度提高。通过实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课堂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显增强。

四、坚持物理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物理课程教学生活化、情境化

物理学科知识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以及自然现象,都是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内容,物理知识是人类生活实践和自然现象经过具体性和抽象化而形成的经验总结。因此,物理学科知识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具体内容。物理课程是继承、发展和探索物理现象的有效手段,通过物理课程能够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发展物理学科知识,继续探索物理的未知领域。因此,物理学科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讲授要结合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为学生呈现具体化的课堂形式,理论知识应该通过实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相关知识的产生原因、形式实践依据以及原理。把物理课程学习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借助生活常识、自然现象来进行物理知识的讲授,使物理课程知识学习生活化、具体化、情境化,减少物理知识学习的理论化和枯燥感,增加物理学习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提高物理课程教学效果。

总之,高中物理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课程教学和学习,教师能够从容地组织物理课程教学,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物理成绩的同时,物理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得到提升。通过诸多手段的干预,其目的都是营造有效课堂教学氛围,提高高中物理课程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增强高中物理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54-02

一、引言

传统的《工程制图》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课堂连续教学时间大于等于40分钟,“讲”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师认为自己“讲”了很多知识给学生,后续课程的使用及工作中却发现学生并未真正掌握多少。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也一直致力于在“讲”上改,改革效果并不理想。

二、学习金字塔理论[1]

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如下图1所示。该理论指出,学习者在两周后平均学习保持率(还能记住多少内容)的高低取决于其学习内容获得方式。由图可知,学习保持率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而我们通常采用的“老师在上面讲(包括图片、动画、模型展示等),学生在下面听”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最多可记住讲授内容的30%。这就是为什么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还不理想的原因所在。

三、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是指让学生出现在教学活动的前台,唤醒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来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1987年Arthur W. Chickering和Zelda F. Gamson提出了后来被广泛认可的《大学教育良策的七条准则》(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2],其中包括:鼓励师生密切接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鼓励主动学习;给学生及时反馈;确保学生作业时间;传达对学生的高期望;尊重个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该准则可指导教师如何通过一系列课堂设计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一步步地实现主动学习。

1.作业前置,带着问题上课。讨论式学习是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要想在课堂上实现有效讨论,学生必须在课前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技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需将新课内容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将其导入3道左右的典型习题中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下次课前提交,计入平时成绩。此环节保证了学生在课前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自学新课基本内容,确保后续的课堂讨论顺利进行。

2.课堂讨论,解决问题,内化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精细化、精密化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过程,课堂讨论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方便讨论,要求学生在教室的座位相对固定,一学期内不变。我们按座位前后将学生分为每6人一组(同时尽可能兼顾学生同一宿舍,方便课后讨论),并配备一套表达工具(60X40白板一块、白板笔一支、板擦一块)。课堂出现问题开始讨论时学生移动椅子,围坐在一起,通过在白板上画图各抒己见,并最终达成一致。学生在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内化了所学知识,体验到了极大的成就感,这对其学习的鼓舞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3.组内互助,共同提升。组内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高低不一,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当堂的知识要点,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可依据“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原则设计教学手段,随机抽取组内成员(甚至可以特别要求掌握程度较低者)上台用白板展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接受其他小组质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会激起小组内互帮互助的热情,掌握程度好的学生会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点拨,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弥补教师不能在课堂内对每位学生一一指导的不足,使有需要的学生都得到及时的指导,还可以使“教”者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共同提高。

4.课后纠错,巩固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会在课上给出上次作业的正确答案,学生对照答案进行改错。这种被动地接收,学生过后就忘,这也是为什么学生的错误会多次重复出现的原因。高效课堂的课后纠错是让学生相互挑错,挑出各自作业中的错误并改正,直至改到正确为止。这其实是课堂讨论的课后延续。对同一题目反复修改和理解的过程,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化。

5.评价模式多元化。《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读图能力,对机类学生更要求其具备较强的绘图能力。而传统的评价模式相对单一,一般只考虑由作业和出勤构成的平时成绩和卷面体现的期末成绩,且期末卷面成绩所占比重偏大(一般在70%左右),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平时懈怠、,到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让学生将精力花在平时,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价考核模式,该考核模式突出了平时成绩的重要性,将小组成绩、课堂测试、课前作业、课后作业等都纳入了平时成绩之列。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表1所示。

课堂测试是指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针对已学过的教学内容测试1~2题,时间20分钟。学期内测试8~10次,最后计入平时成绩的测试成绩是去掉2次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由于可以去掉2次最低分,学生可不必纠结于一次成绩的好坏,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下次测试[3,4]。

6.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实施效果分析。我校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相关改革和研究,目前已对《工程制图I》和《工程制图II》两门课程分别在12个课堂进行教改实践,结果显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出勤率平均达到96%,比传统教学模式时提高约20%,学生作业量减少(40~50)%,期末卷面平均成绩提高绝对分值14分,这些数据表明,高效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四、结语

本文以学习金字塔理论和大学教育良策的七条准则为主要依据,从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后跟进等方面阐述了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方法,并针对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引入多元化评价模式,以各项具体评价引导和确保高效课堂各环节的顺利实施。

经试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明显,实际推广难度不大,各组只需配备一套讨论展示工具(白板、白板笔、板擦)即可。高校课堂的实施需要教师投入非常大的精力课前精心梳理知识点、设计习题、课后批改登记各评价项的成绩,而这些工作在传统的工作量考核中又很难被计入。同时,实施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但经过几轮教学实践和摸索,相信都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顾敏.“学习金字塔”理论在高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1).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25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很多新的教学思想得以提出,在新的教学思想的引导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新的教学理念作用于课堂教学的情况下,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生物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尤其在高中阶段,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然而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想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学习生物知识,就必须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影响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及时克服,促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稳步提升。

一、影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虽然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较之于传统教学而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进一步提升的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使生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生物虽然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但是实际的生物课堂教学却是枯燥无味的。高中生物不仅研究学生能够用肉眼看到的现象,而且还研究一些学生用肉眼难以观察到的显现,因此,教师在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生物现象进行教学的时候,如果不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那么,学生仅仅依靠个人的抽象思维,难免会感觉生物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一旦感觉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生物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阶段的生物实验十分重要,实验既是学生学习生物理论知识学习的有力助手,同时也是学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对生物实验引起重视。但是目前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生物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翻开高中生物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生物实验,但是最终这些生物实验只能停留在教材上,难以真正的被师生付诸实践。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生物理论知识的教学,很少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而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更少。实验是高中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验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学生的练习针对性不强

高中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习题。生物作为高考要考的一门重要学科,自然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也要做大量的习题。但是在调查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习题的针对性并不高,有些习题是多次重复的对同一个知识点的考察,有些习题难以有效锻炼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的练习针对性不强,不仅使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学生生物学习的有效性。

(四)重理论、轻实践

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目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现代教学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生物作为一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科,应该肩负起这一重要使命。但是目前生物课堂教学依然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有些生物课堂教学依然以高考为指向标,这既违背了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注重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表面上看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解决影响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的重要措施

为了使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能够顺利的开展,课堂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就必须对目前存在于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不良因素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解决。

(一)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为了是生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高中生物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在进行微观生物章节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觉十分枯燥,而实际上较之于其他学科而言,生物却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这首先就需要教师发现生物的趣味所在,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生物的乐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第一,从生物学知识本身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运用生动想象的语言,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了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仅仅依靠有趣的知识点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能够将一些学生喜欢的元素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对生物实验引起重视

新时期,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生物实验引起重视。教师在进行生物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十分重要,学生应该到实验室将一些生物实践付诸实践,只有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才能体会到更多,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生物练习的针对性

想要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就需要进行一定的练习,生物学习也是如此,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为了迎合现代考试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并且要提高练习题的针对性,使学生以较少的时间投入,收获大量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088-03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n Efficient 6+1 Teaching Mode for Circuit Analysi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d//MA Xiangrong, TIAN Lihong

Abstract A new efficient teaching mode on circus analysis is proposed

based on 6+1 Teaching Mode of Henshui middle school in Heibei province, this mode is founded on circus analysis teaching program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and school motto of Learning in Order to Practice, and it is applicable for excellent engineer program. The mode greatly works for arousing students’ interest, teaching quality enhancemen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6+1 teaching mode; circus analysis; applied undergra-duate; learning in order to practice

1 前言

全著名教育专家李金池校长(衡水中学)借鉴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提出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以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作为基本理念,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诱思探究教学论作为理论依托,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汲取各校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在2010年创造性地提出高效“6+1”课堂教学改革模式[1],主要精髓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强化认知过程,注重知识运用”。“6+1”课堂教学模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导”“思”“议”

“展”“评”“检”课堂教学中依次进行的6个环节,每一环节环环相扣;第二部分是“练”,即课堂“6+1”高效教学模式中的“1”,是为了学生迁移运用[2-3]。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的应用型高校,也是教育部首批进入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高校,本校的校训“学以致用”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以用促学”这一特点。电路分析是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电类和非电类专业知识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该课程具有逻辑性强、理论严密、综合性高、工程背景深厚和实践性非常强的特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意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路分析作为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平台的主干必修课程,是学生入校以来学习的第一门具有工程特点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联系的桥梁,还是学好其他工科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理论都将应用在今后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线性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因此,该门课程的分析方法和学习效果,不仅影响到本课程重点知识和要点的掌握,还影响到相关专业整个学科知识系统的掌握及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势必要去研究它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课堂效果等,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这门课程仅有64学时,其中含有8学时的实验,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而且很零散琐碎,学生普遍感觉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分析方法难以掌握。因此,该课程突出的矛盾就是教学内容繁多而课时少。课程组借鉴地采用衡水中学的“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汲取其所长融入应用型本科电路分析课程教学中,结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际,以校训“学以致用”为目标,创新性地提出实现课堂“6+1”有效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开创高校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在该模式具体实施上,课题组在准确掌握电路分析这门课程目标及大纲的基础上,集体备课、细节讨论、保证优质教案,尽量减少教师授课的差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课堂角色,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模式。

2 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概述及特征

主旨思想 诱思探究教学论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强化认知过程,注重知识运用”为基本思想[4],教师首先提出本堂课程教学的知识要点,并提供前期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尝试利用现有的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本堂课提出的新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和分析,各组学生分别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较为清晰的概念,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

实施方法 明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的“五主”原则。1)压缩课程理论教学时数,增加自修时间,对授课内容进行细化和优化,通过这种一少一多的调整,增加学生理解和领会的时间。晚自习前两节课进行限时作业,作业时间少了,学生作业质量和效率提高了。课时减少了,教师就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留什么?弃什么?如何讲?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改革常规教学模式,坚持推进,力求对新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6+1”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是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授之以渔。

“6+1”课堂的7个组成 导学(2~3分钟)、深思(15~20分钟)、合议(8~9分钟);展演(6~7分钟);点评(4~5分钟);检测(4~5分钟);练习[5]。 高效“6+1”课堂模式将课堂的主角从教师转变为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全改革传统的课堂模式,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教师围着学生转,把传统45分钟教师满堂灌的教学真正还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的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让学生高效愉快地掌握知识。

3 体现“学以致用”目标的高效“6+1”课堂教学

模式的具体特点 模式的主旨是“学以致用”,突出6+1个学习环节,体现“学”字方针,“用”字是整个环节的核心和灵魂,建立6~8人学习创新小组。具体环节如下。

1)导学(3~4分钟)。教师列出导学案,给出教学目标、自学框架,提出预设的问题和讨论的主题,规定自学时间;学生根据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列出新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

2)深思(15~20分钟)。学生看书,教师指导。

3)合议(7~10分钟)。小组为学习单位,共同合作。学生面对面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学案中提到的问题,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共同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找出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或者是重难点问题,寻求教师帮助。

4)展演(8~10分钟)。学生根据学案预设的问题和工程案例,总结自学内容和小组探究的结果,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并提出疑点、难点;全班参与各小组疑难点问题的解答,或口头表述,或到讲台上激情板演;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

5)点评(4~6分钟)。教师对课前预设的问题、学生展示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和学生通过讨论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把握学习的脉j因势利导;学生通过点评解决疑难,融会贯通。

6)检测(4~5分钟)。这一环节用来检验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学习目标落实情况。精选出的典型例题要求学生独立快节奏地当堂分析、当堂达标完成训练,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自我评价和反馈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7)学以致用(课外时间)。一直对学生强调要用高中学习数理化的方法来学习电路分析这门课程,大量的作业和习题必不可少,作业就成为该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加强例题的讲解和合理安排习题课(多安排在晚自习时间),挑选典型习题让学生当堂分析计算,一定要让学生多练习,及时对作业进行全批全改和反馈,以掌握学生的真实状况。在课堂中关键是强调分析方法、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对典型例题进行透彻分析,总结作业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使得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尽快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完成整个学习任务的最后一环节。

课后教师可根据大纲要求设计实践性预习作业,增设创新实践环节,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一名工程师应具备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模式的实施

1)学期初组织教研,安排本学期课程任务。本学院电路分析课程实行2~3个小班合堂授课的方式,为适应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改善合堂授课存在的各种问题,采用大班授课、小组讨论和小班自习的教学模式。学期初根据每位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能力,以自由组合为原则优化整合,将整个大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协作完成教学的“合议”环节。

抓好学习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模式的关键和催化剂。在对各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各班整体特征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开学后也可进行调换。学期初对各班小组长进行培训,布置任务,让他们了解本堂课的整体方案、目标要求,如何组织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哪些重点问题,小组推选哪位学生展演和点评等,让每位组长能够很好地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和创新实践。

还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小组讨论合作规范,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创新和实践,增加课外拓展主题讨论环节,在学期初每章设立一个主题讨论内容,基本上每两周安排一次主题讨论的时间,每个小组分配有不同的主题,通过小组内部深入地讨论,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写作能力都得到锻炼。

本校要求大一新生每周一到周五必须进行晚自习学习,每晚3节课,有学院学习部成员进行考勤检查。学期初任课教师将各班的晚自习合理安排,确定班委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到每一细节,使得学期初即可进入正常教学模式的实施。

2)集体备课书写优秀学案。高效“6+1”课堂模式是将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将知识的关联和思维的过程及方法更好地展现给学生,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增强教学效果,就成为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每节课开始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潜能,让所有学生都在“6+1”的课堂上热情高涨、活跃起来。由于知识点的教学每一环节环环相扣,学生没有丝毫偷懒的时间,要不断地去读、去思、去问、去议及动手练习等,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

在学期初课程组长组织教研,以教学大纲为出发点贯彻一条主线,梳理课程体系,以这一条主线为线索,通过由点及面的方法,对各面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并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后续的专业课程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导学案”由教师集体备课精心编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性纲要,主要包括每章节主要的知识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基本的概念和定理,学习的要求和方法,课后思考及作业等内容。关键要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组织的地位。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在“6+1”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学生对课堂内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通过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电路分析“6+1”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集体备课和讨论,精心安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环节并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关键要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组织好课堂6个环节。电路分析总学时为64学时,安排有一周的课程设计,在学时分配上,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合堂教学为56学时,8学时的实验,外加学生利用晚自习自主学习的若干课外学时。在教学内容上,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合堂课内介绍,将练习和作业及一些创新性讨论的内容放在小班晚自习和课后完成。在课堂中,教师要按照课堂教学6个环节引导学生对定理进行自我总结和归纳,透彻掌握每个定理使用的条件、背景以及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牢记共性、抓住异同、比较记忆,牢牢掌握每定理和知识点。教师如何将知识的关联、框架和思维的过程更好地展现给学生,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创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为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小组讨论环节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和时间,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究和研究式自主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更加具体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同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想法,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更针对性地授课。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表达的欲望与信心,能够自我总结和归纳要点和结论。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展示自己的见解,才会让学习的过程由枯燥乏味变得激情生动,实现从“学懂”到“学会”,从“会学”到“会用”。学生普遍反映上课过得很快,没有开小差的时间了,没有打瞌睡的时间了,更没有看手机的时间了。

高效“6+1”课堂教学的检查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束前的最后环节,教师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归纳总结本堂课知识要点和创新目标的完成情况,并解决学生反映的共性问题;从学生的自学、协作、参与度及目标实现等方面,对小组进行合理恰当评价,以激励学习热情和动机。每堂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利用课外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4 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要敢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寻找更新颖的教学模式。本课程组创造性地借鉴中学的优秀教学模式运用到电路分析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积极设立课堂讨论与交流环节,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尝试愉悦学习的成功感。

高效“6+1”课堂要敢于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灵魂和组织者,感受到“学以致用”,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高效6+1课堂给教师的备课、讲课、知识储备、业务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程组通过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及时听取学生交流反馈、积极进行示范教学等活动,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课程组正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实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为核心,以“学以致用”为目标,根据课堂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和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包括科技创新协会、电子类创新团队、各类电子竞赛,提高学生的电子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就业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信息类工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军.一场课堂改革的风暴―精英中学高效6+1课堂改革纪实[J].世界教育信息,2012(Z2):60-62.

[2]颠覆传统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EB/OL].[2013-09-24].http://.cn/o/2013-09-24/030028281907.shtml.

[3]高效6+1课堂是一粒优良的种子[N].河北日报,2014-03-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