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基础建设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4 09:24:59

通讯基础建设

通讯基础建设篇1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4-0063-02

现如今,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工程建设技术的不断推进,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讯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其中的通讯工程施工直接影响着通讯质量。所以,在通讯工程施工基础建设中,通讯工程施工质量就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通讯工程建设而言,也属于信息系统的工程建设,其中涉及的范围极广,涵盖了计算机、网络通信、智能大厦以及综合布线等各个方面。在建设通讯工程时,要以通讯网络为最终目标,而这种目标的基础则是要从根本上搞好通讯工程的质量控制。假设在通讯工程的质量控制上没有把好关,那么最终会造成很多安全隐患,产生质量责任事故,给通讯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在建设通讯工程时,势必要根据相关的规定以及要求严格执行,要做到实地考察、勘测,通过精心分析和对比再设计出最终的施工方案。与此同时,还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进行科学建设,确定出最有效的建设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还应当根据现场情况,使用最佳的方案,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通讯工程进行建设,从根本上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本文提出了影响通讯工程质量的几点因素,分析了提升通讯工程总体质量的措施。

1 影响通讯施工建设的各种因素

1.1 在监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监理在整个通讯工程的基础建设中,起着领导、组织的重要作用,监理能力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工程质量,可是在现如今的监理工作中,普遍存在业务水平差、领导能力低、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1.2 通讯工程施工人员问题

在通讯工程建设过程中,人是主体,可是很多施工人员与相关人员之间缺乏经验,再加上自身管理水平较差,施工人员与相关工作人员之间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未能形成一个良好的通讯工程施工团队。

1.3 其他因素

工程策划以及施工设计方案不够完善,在施工过程中缺少指导力度;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仪器性能未能达到标准,很多施工人员对设备操作不够熟练,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些因素都会给最终的通讯工程质量造成巨大影响。除此之外,因为地理环境的恶劣程度加之天气因素,都会直接导致到施工设备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效用,而影响到最终的通讯工程施工质量,使工期延误或工作进度开展缓慢等。

2 有效提升通讯工程施工质量的策略

2.1 明确通讯工程的责任制

若要实现通讯工程质量,达到工程项目合同指标,那么首先就应当强化通讯工程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人,这是确保通讯工程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条件。对于通讯工程项目而言,这是一个庞大且系统性的工程,其中的关系相互牵连,根据分项保分部、分部保单位工程的基本原则,要将通讯工程质量的目标进行一个分解,与此同时,确定好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中的质量目标。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分项工程不同的技术要点以及要求,在综合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技术水平,确定好通讯工程质量监控的重点以及管理要点。认真撰写质量保证书以及书面交底,要对每一位参加施工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分清责任人,目标要明确。从实际中将通讯工程项目看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管理,这种管理包括了协调、控制、组织、计划以及指挥等。在施工、建设以及监理上,通讯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及时反馈信息,合理做出调控,一一实现各层的项目指标,从而实现通讯工程最终目标。

2.2 对通讯工程的监督机制进行强化

要想对通讯工程的施工质量做到控制和保证,那么就应当强化施工中的监督机制。最近几年,我国通讯工程、安全事故频发,追求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监督机制不完善所引起的,总体的监督机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通讯工程施工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在通讯施工中,各个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都应当共同联手,制定出监督机制,将内容深入到招投标、论证、项目立项等各个环节中。将通讯工程的监督机制看作是监督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只有将各项监督制度层层落实,才可以也更加有效地控制和管理通讯工程施工质量。

2.3 合理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施工水平

在通讯工程施工阶段,应该注重科学发展思想观,充分合理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组织施工,形成专业化、机械设备自动化以及管理现代化,优化各种配置,进而提升总体生产效率。对于我国而言,现如今正在大力推广使用革新技术,如混凝土与钢筋新技术、模板与脚手架技术、节能技术等等。而通讯工程建设单位更应该积极鼓励通讯工程使用这些新技术以及新工艺,从根本上提升施工水平。

2.4 对施工人员以及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强化施工管理

对于通讯工程的建设团队而言,包括了技术人员、工程人员、设计人员、监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等等,其组织复杂,再加之流动性大。所以,通讯工程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包括专业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安全知识的培训。同时还要培养他们使用最新的工艺设备以及新型材料。对这些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全方面的培训以及再教育不但可以提升整体的素质以及水平,同时还可以大大提升通讯工程项目的总体质量以及管理水平。

2.5 与其他协作单位之间加强联系

在整个通讯工程基础建设过程中,包括了对水、电以及土建的安装,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安装这些设施时,通常都是由多工种、全方位交叉作业的,其管理难度大,而且协作性强。在进行这些工作的同时,各个分包单位应当相互协作,处理好不同岗位、不同职位之间的关系,这对通讯工程施工质量总体目标尤为重要。对于那些设计无规定、规范要求不明确的通讯工程施工,要安排专业的施工人员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场处理,在现场施工的同时,应当把重点放在交叉作业、分项施工等方面。与此同时,还应当合理安排人员、分项工程技术间歇,从根本上保证通讯工程施工质量。

3 结语

通讯工程施工质量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在现如今的通讯工程施工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整体工程的实施过程,严重忽略了细节问题。若要是想进一步控制好通讯工程的施工质量,那么就要对通讯工程进行全程控制,应当结合工程计划,抓好质量控制,提升通讯工程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楚鹏.浅谈通讯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

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8):115-118.

[2] 胡朝晖.浅析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J].企业

技术开发,2012,(24):162-164.

通讯基础建设篇2

(1)世界经济论坛(WEF)的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网络准备指标)。从2001年开始对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评的内容包括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环境、信息化准备程度、信息化应用程度三方面。台湾2003年在8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2004年在10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7。

(2)英国经济学人下属EIU的e-Business Readiness Index(电子化准备指标)。从2000年开始对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评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法规与政策的完备性、商业环境整体效率、电子商务社会文化多元性、e化服务可得性等。台湾2003年和2004年在60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名都是第20。在其中的信息技术的联接度和e化服务的可得性两项中,排名为世界第3。

(3)国际数据公司(IDC)的Information Society Index(信息社会指标)。从1996年开始对5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量的内容包括电脑基础环境、互联网基础环境、通讯基础环境、社会基础环境。台湾2003年排名第20,2004年排名第24。IDC的评比显示,台湾的通讯基础环境排名为全球第3,互联网环境为第14。

通过下面的一些最新数据,可以对台湾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有更为直接的印象。截至2004年9月,台湾商用互联网账号总数(不包括学术及政府网络用户)已达1033万户,其中宽频网络用户337万户,移动网络用户385万户。经常上网人数突破900万,达905万。网络应用普及率为40%,企业联网普及率已达81%。

台湾资策会人士认为:台湾整体信息与通讯应用基础建设已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市场竞争环境、信息通讯网络的基础建设及信息通讯服务产业的发展都有长足的进步。无线上网人数、家庭宽频普及率与电讯产业的竞争程度等排名都跻身于全球前10位。

2、政策推动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台湾当局就已经非常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1979年成立由官方与民间共同出资的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20余年间该组织在推动资讯通讯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信息技术的跟踪与研发、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2003年,台湾信息通讯产业的产值已达到640亿元新台币。

1993年,美国在全世界率先推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台湾随后也推出本地区相似的计划,并成立主管机构,推动台湾的信息化发展。先后成立了“‘行政院’‘国家’资讯通信基本建设专案推动小组”(简称NII小组)、“‘行政院’资讯发展推动小组”(简称院资推小组)及“‘行政院’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推动小组”(简称iAeB小组)。后为提高整体性及业务效率,于2001年将上述三个机构合并,改为“‘行政院’‘国家’资讯通讯发展推动小组”(简称NICI小组),自此该机构成为专职推动台湾信息产业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机构。其推动信息化的目标是:①电子化政府:建立畅通及安全可信赖的资讯环境,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全面上网;公文电子交换全面实施;600项政府申办服务上网;户籍和地籍誊本全免;政府资料公开,全民参与。②产业电子化:健全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应用环境;建构高效率供应链管理网络,达成最佳化供需机制,协助企业建立全球运筹营运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③网络化社会:丰富网络内容,加强文化及自然资产数字化应用;偏远地区普设资讯公共服务站,缩小数字差距;建立数字学习环境,让人人容易上网学习;提供个人化的保健、医疗服务。④基本建设:整备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讯通讯相关法规环境;上网人口比例达到50%,其中宽频上网达70%;提升资通产业技术与发展环境,建立可靠的网络安全机制;普及全民资讯教育;建立智慧型运输系统,便捷交通;提高侦防能力,防止网络犯罪;掌握国际资通标准,促进国际合作。

进入新世纪后,台湾推动信息化的措施主要包括:知识经济发展方案,该方案由“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提出,“行政院”2000年8月通过。计划推动期5年,从2001年1月起至2005年12月止。

方案的目标包括下列5点:

(1)全岛研发经费占GDP的3%,其中30%来自政府部门,70%来自民间部门。

(2)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献达75%以上。

(3)政府及民间投入教育经费总和占GDP的70%以上。

(4)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值占GDP的60%以上。

(5)宽频网络配值率及使用费与美国相当。

方案共有5项发展策略:

(1)由民间主导产业发展,政府的角色着重于建立环境与排除营运障碍。

(2)以建立创新与创业机制及推广资讯科技与互联网应用为动力,通过知识的运用,加速研发及商品化,创造新兴产业,使既有产业利用知识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以提升竞争力,推动知识运用,创造市场需求,带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从基础建设、法制、人才供应及行政面,同时进行检视,以构建知识经济优良发展环境。

(4)政府再造应与企业再造同步进行,以产生相辅相成效果。

(5)采取措施消除知识差距,以使全民共享运用知识所带来的成果。

该方案认为台湾地区已具备初步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希望经由方案的推动,在未来10年内达到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知识经济水平。

2001年,基于资讯通讯科技所带动的技术变革,“行政院”NICI小组规划完成“‘国家’资讯通信发展方案”,12月“行政院”正式通过实施。该方案系以台湾电子化为发展愿景,希望运用资讯通信科技,建立高效能政府,以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资讯化优质社会。

而2002年的“数位台湾”计划,是推动台湾走向信息化社会的集大成计划。2002年“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将“‘国家’资讯通信发展方案”中的电子化政府、产业电子化、网络化社会、基本建设等4大领域,扩大为“数位台湾”计划。同年5月,“数位台湾”计划被正式纳入“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

3、“数位台湾”计划的信息化前景

3.1 总目标

其目标是运用资讯和通信科技,建立高效能的政府,提升产业竞争力,建构高品质的资讯社会与创造智慧运输环境,以加速带领台湾迈向知识新经济,打造台湾成为亚洲最e化的地区之一。计划各年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数位台湾”计划分年目标计划指标名称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宽频上网户数(万)

200

300

380

460

530

600

E化商务排名(WEF指标) 18

16

14

12

11

10

E化政府排名(WEF指标) 7

7

6

6

6

5

资讯社会排名(WEF指标)15

12

9

8

6

5

E化政府民意满意度(%)30

50

60

65

70

75

“数位台湾”计划的整体预期效益可区分为经济面、政府服务面、资讯应用面与基础建设面等四大层面。

(1)经济面:通过“数位台湾”计划的推动,创造两万个就业机会,e化服务业总营业额达3000亿元(新台币,下同),协助弱势企业扩增整体营业额400亿元,产业e化率达6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GDP比率达15%。

(2)政府服务面:提供600项上网服务,5年内公文交换率达到55%,e化政府民意满意度达75%。

(3)资讯应用面:除前述表格中的信息化社会与e政府指标外,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将达到全球前10名。

(4)基础建设面:上网人口总数比率达50%;其中宽频上网人口比率达到35%,南北主要骨干频宽达1150Gbps,国际海缆频宽达250Gbps。

“数位台湾”计划为滚动式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逐年检讨修正。2004年6月该计划调整为“600万户宽频到家”、“e化生活”、“e化商务”、“e化政府”及“缩减数位落差”等5大架构、58项子计划。详见下页表2(因篇幅原因,只列至二级计划)。

表2 2004年“数位台湾”计划核定的新架构

宽频到户600万户

推动无线宽频网络

建置发展网络协定IPv6

宽频到家 建置安全的资讯通信环境

“内政部”自然人凭证发证计划

建置及营运、岛内及海外PKI互通机制

建立资、安产品验认证机构或实验

数位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

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

数位娱乐计划

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计划

E化生活  故宫文物数位博物馆建置及加值应

用计划

不动产资讯中心

网络健康服务推动计划

推动e化交通

产业协同设计电子化计划

农业产业知识管理应用计划

E化商务  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应用计划

电子商务国际合作及交流计划

企业经营服务e网通

政府整合服务单一入口

线上政府服务e网通

E化政府  公文交换G2B2C计划

政府机关视讯联网系统计划

开放政府数位资讯

防救灾紧急通讯系统整合建置计划

缩减城乡数位落差

缩减数位 缩减产业数位落差

落差

协助国际缩减数位落差

3.2 推动成果

(1)基础建设:2003年底台湾宽频用户数已达304万人,自然人凭证发放突破23万张,辅导中小企业宽频e化达1125家,应用PKI安全机制的企业超过2000家,并正式开放IPv6影音平台。

(2)e政府:完成许多系统/平台建置、线上服务等工作,大幅提升电子化程度与行政效能;2003年,美国布朗大学评鉴e政府,台湾居世界第五。

(3)e商务:带动岛内重点产业共600家厂商投入新台币10亿元,世界经济论坛评鉴台湾居世界第六。参入并推动产业协同设计,建置农业知识管理入口网站等多项专业知识库,以及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相关网站,以提升台湾农业与中小企业的知识积累、管理、传承、流通与应用的能力。

(4)在资讯社会推动方面:2003年完成2881项,超过1万小时的线上教材。培训专业人才,发放45000张医疗凭证IC卡,在上百个偏远地区建置公共资讯服务站及资讯服务网站,并推动数位广播电视共同转播系统与MHP,以促进数位娱乐发展。

(5)完成建置智慧运输走廊路况动态资讯系统雏形,协助建置重点都市交通控制系统,补助重点都市购置智慧型大众运输工具并促进交通管控与服务改进,提升交通资讯中心的服务能量。

4、M台湾计划

2004年8月,“行政院”为因应第三次IT革命,将个人电脑、Internet和移动通讯结合而形成“服务无所不在的网络”,从政府、企业、家庭到个人,在任何地点,运用任何设备都可联网,随时随地方便取得资讯,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增进生活便利,以大幅改善生活品质。又鉴于国际市场整合移动电话网络及无线区域网络的趋势,以及台湾无线区域网络设备产量及手机用户普及率均为世界第一的优势,台湾“行政院长”在新十大建设中提出“M台湾计划”,打造“行动台湾,应用无限,跃进新世界”的愿景,使台湾从e化进步到M化。计划以“宽频管道建置分项计划”及“行动台湾应用推动分项计划”两大工作项目进行,前者以“内政部”为指导单位,后者以“经济部”为指导单位,以370亿元新台币为预算,分5年(2004~2008)时间进行推动。

(1)基础建设方面:以都会区或特殊地区为主要推动区域,再渐次普及全岛。由当局结合业者需求,以公共建设经费建设计6000公里宽频管道,提供固定网络、有线电视及移动电信业者等承担、铺设光纤。

(2)行动服务:在创新行动应用方面,完备基础建设,建立行动化便民服务。累计完成建置10个行动城市、15个行动专区,并建立10项特定政府单位(工业区、会议中心等)行动服务。

(3)行动生活:从民间出发,创造便捷民生,构筑优质化民众生活。主要分为“M——民生”,“M——社区”,“M——娱乐”,及“M——照护”等四项。累计完成建置15个示范生活圈,25个M化社区,15个M化娱乐服务示范应用点及30个M化照护专属机构。

(4)行动学习:从学校出发,突破空间极限,带动数字化终身学习。累计完成25个学校及其校外无线区域网域漫游示范应用区,包含博物馆、文化中心等文艺单位应用服务示范行动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方华,许为民.台湾产业结构的优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

[2] 台湾“经济部”商业司.“中华民国”2003—2004电子商务年鉴.2004.

[3] e计划特写.数位台湾,2004(9)

nii.org.tw(台湾资讯基本建设产业发展协进会网站)

iii.org.tw(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网站)

ecos.org.tw(台湾产业电子化联合服务网站)

通讯基础建设篇3

十三五规划对于通讯业的发展提出了宏伟的构想,要求“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城乡通讯服务的均等化、通讯设施的升级、通讯业务的扩大化等都需要极大的信息支撑系统,这些服务的开展,需要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更深入的与通讯工程规划相结合,以处理、分析并利用来自于更多通讯载体的信息,使通讯工程的建设能够真正达到生产、生活、军事、国防等各个领域的使用需求。

1通讯工程规划的基本内容

计算机信息管理整合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借助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网络技术,围绕一定的目标及规划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输、查询信息同时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这一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当前社会的各行各业,使各行业管理活动的决策和规划更为科学、高效。通讯工程规划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环节,围绕城市当前建设需求和未来发展需求,需要通过科学地规划使通讯工程发挥最大的作用,为城市进步和发展提供支持。通讯工程规划,要围绕实际需求以及发展目标,实行总体和分区规划,并分析和探索规划重点,使规划更有方向性、目的性。

1.1通讯工程规划的工作内容

通讯工程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便利而产生的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涵盖范围逐步扩大,是对通讯技术、通讯系统和通讯网络等工程的总称。通讯工程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基本要求就是合理完成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我国通讯工程规划工作中包含有庞大的地理属性数据量,需要借助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才能得到最有效、准确的利用,这也是今后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将要面对的主要工作内容,基于这些工作内容,才能对通讯工程的线路、设备、站所配置进行优化。从总体规划上,确定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的规划发展,以及非通话业务和数据通信等业务的发展目标,对于市话局到长途局之间的长市中继方式进行规划。对于新建的邮政以及电话局所等,要对模块局和郊区分区之间的集线器等远端模块位置进行勘定,对于分区内的近、远期的局所和站设备配合关系以及交换网的区界做出确定。明确近、远期的广播电视设施的规模以及用地面积。明确无线电收发信的区域范围和保护控制措施以及微波通道的宽度和控制高度。明确电话及广播电视的近远期枢纽、主干路和主要配线的路由以及电信缆道的管孔数。对于电话、广播、电视、邮政等通讯的布置进行优化,确保长途电话和数据通信等业务的实效性以及合理性。当前,我国的信息发展较为迅猛,新旧线路的置换也处于关键时期,旧站所、设备的维护和新站所的建立等都需要有科学的规划,避免大拆大建和浪费现象。在建设的基础上,确保项目功能达到最优化,全面提升通讯工程的效果。计算机信息管理将计算机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结合起来,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保障了通讯工程规划的科学性、长远性、系统性。

1.2通讯工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第一,通讯工程规划要以社会信息化需求为依据,根据社会信息化的需求,保障最普遍的通讯服务,为社会信息化发展提供最大的保障。第二,要做到通讯工程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有效结合,根据城市规划布局进行合理的通讯工程规划。第三,要根据国家相差标准及规范进行规划,通讯技术的标准日新月异,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相差标准,才能进行科学、合理、可靠的规划,确保通讯工程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果。第四,要以现阶段的发展实际以及未来发展需求为基础进行规划,充分分析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通讯需求,保障通讯发展规划具有协调性,既满足当前城市需求,又能有更长远的规划,为通讯工程未来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综合化、宽带化、多样化发展提供基础。。

2邮政设施工程的规划

邮政是我国覆盖范围广、数据流量庞大、为人民基本通讯服务的基础设施。邮政连接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的通讯,科技的不断发展、区域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使传统的邮政设施面临着升级压力,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邮政设施发展的关键技术。

2.1连接中心区域和周边区域

邮政设施的发展在我国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各地区之间邮政通讯存在着差异性,同一地区之间也会有中心区域和郊区的差异,依靠传统的人工服务很难将中心区域和周边区域实现通讯服务的均等化,但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就能够把各区域内的邮政设施和邮政通讯用户进行统一的信息管理,实现整体化、系统化的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使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之间的连接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实现了邮政通讯连接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畅通性。工作人员只需要把周边地区的邮政设施和用户信息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进行输入,借助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的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更迅速的运算出最理想的通讯方式及通讯线路,使周边地区的信息能够畅通地传输到中心地区,提高区域整体邮政通讯效率。

2.2邮政枢纽的设计和规划

通讯线路的设计和规划是邮政通讯传递的基础和关键步骤,线路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邮政通讯的工作效率和传递效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运用,使邮政的设计和规划更加理想化。通过一键化和自动化操作,工作人员只要将现场勘察数据信息直接传输到信息管理系统中,管理系统在全面分析邮政枢纽的基础上,借助强大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更快捷、科学地规划通讯线路,使线路设计和规划更为合理化,不仅极大的减少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的花费,还极大地优化了设计结果。邮政通讯作为一个发展时间较长的系统,在规划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整体性以及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因此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将各支部的布局和规模数据统一起来,再进行整体规划,能够确保规划更加科学、长远,而且既实现了独立工作,又能够进行集中管理。

2.3邮政通讯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为邮政通讯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设施运行也更为安全、稳定。工作人员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一个邮政通讯设施运行正常状态的数据信息库,或者直接输入到管理系统中,借助系统的存储和记忆功能,分析邮政设施的运行状态。由管理系统连接区域内全部设施,实施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信息,向工作人员发出相应的指令,以便及时控制故障设施和线路,避免损坏扩大化。

3城市电话系统的规划

固定电话系统在移动通讯系统大规模发展之前,对于现代社会便利度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固定电话通讯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运用,使固定电话通讯线路更为复杂而多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运用,为固定电话通讯工程的网络连接的完备性以及安全通信的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城市电话系统已经形成了光缆为主,微波和卫星为辅的立体化通讯网络。拥有全球最大的固网系统,在为城乡用户提供固定电话服务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宽带网络服务,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帮助下,建成了一个庞大的电信网络传输系统。

3.1固定电话的业务办理

固定电话在业务办理时,需要实名办理,根据业务办理所在地信息和用户身份信息进行办理,这些信息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够与身份证明信息系统快速进行核对和匹配,在完成身份信息准确性认证的同时,再生成相应的固定电话号码,完成身份证明与固定电话号码的匹配。在后续的各种固定电话业务中,只需要使用身份证明和电话号码,就能够办理各种相关业务。

3.2固定电话通信线路的规划

城市固定电话系统的规划也是固定电话通讯质量的关键环节。我国城市电话系统从规划要求来说,住宅电话要求每户一部,而非住宅电话则是住宅电话三分之一左右。电话局和站所设备容量在占用率方面从近期要求是50%,中期则是80%,远期要达到85%。长途、市话等各网之间的交换,线路的选择等,都需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强大的存储和分析功能,从而为系统规划提供更为合理的方案。城市固定电话系统需要相应的分支机构和站设备容量进行支撑,要保证通讯质量,就需要对分支机构和站设备容量的占有率进行分析,以选择最佳的通信线路,充分利用电信设备,提高城市电话系统的通讯质量,保障电话系统的布局、规划更为合理,能够将资源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

4移动通讯规划

移动通讯工程的发展,是当前通讯工程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对于固话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移动通讯基站的不断扩展,移动通信逐步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讯的实时性、便捷性都实现了质的飞跃。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作用的极大的发挥,为移动通讯工程提供了最为坚实的技术支持和发展动力。

4.1业务办理

移动通讯客户数据量爆增,使得移动通讯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移动通讯电话卡的申请、办理、补办,通讯纪录的查询、监督和管理等,都需要庞大信息量的支撑,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为业务的快速处理提供了更为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式,从而使移动通讯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

4.2业务故障处理

我国移动通讯网络有A、B、C、D、G,其中A和B网都是模拟移动电话网,C、D、G网则是数字网。各个网络之间客户群不同,线路也存在差异,要使整个移动通讯网络能够在各个线路之间及时、准确交换,就需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将客户信息传输到通讯网络中,确保其通讯的正常运行。业务发生故障时,也能够通过身份证明到营业厅处理,或者通过电话客服以及网络服务进行处理。

5广播电视规划

5.1广播电视规划宏观预测

广播电视规划一般以人口预测的方式对信号口和户均数据进行分析,按照2.8-3.5人为一个用户进行运算,从而测算出标准信息口和户均两端的数据,人均端口数则不能超过1个端口。有线电视包括了总前端和分前端等光接点,以200-500户的标准在路边箱内设置光接点。分前端则位于服务区中心,每两间机房服务于10000户左右。

5.2广播电视规划信号传输

广播电视规划的业务主要是无线的覆盖和有线网络设施,无线覆盖需要发射台和检测台等设备和站所,有线设施需要信号源接收和网络传播等设施。这些设施的信号覆盖、信号传输都需要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提供技术支持。广播电视信号由卫星以及地面庞大的网络系统传输到用户设备中,要完成信息的实时、高质量接收,必须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撑下,通过快捷、准确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将数据信息及时、快捷、准确地提供给用户设备。

5.3广播电视运行和故障维修

广播电视作为城市规划的基础通讯设施,会受到来自于天气以及各种自然环境的影响,故障率较高,需要投入较大的监控和保护措施。当设施发生故障时,需要信息管理系统对故障进行排除、分析和指派处理,业务的办理、报停以及故障和线路的维修,都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广播电视设施覆盖面积和用户信息量都较为庞大,运行和维护都需要强大的信息支撑和管理。

6结语

计算机信息管理对通讯工程规划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使通讯工程规划工作的日常管理更为及时、准确。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功能,极大地提高了通讯工程规划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能够使各个部门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够了解到整个通讯工程的运行状况,通讯部门的决策有了更科学、全面的依据,使城市通讯工程规划更为真实、可靠。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于通讯工程规划的宏观预测技术支持,使通讯工程规划在满足当前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更符合当前通讯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发展要求。

引用:

[1]熊建.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装饰装修天地,2016(6).

通讯基础建设篇4

    (1)世界经济论坛(WEF)的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网络准备指标)。从2001年开始对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评的内容包括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环境、信息化准备程度、信息化应用程度三方面。台湾2003年在8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2004年在10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7。

    (2)英国经济学人下属EIU的e-Business Readiness Index(电子化准备指标)。从2000年开始对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评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法规与政策的完备性、商业环境整体效率、电子商务社会文化多元性、e化服务可得性等。台湾2003年和2004年在60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名都是第20。在其中的信息技术的联接度和e化服务的可得性两项中,排名为世界第3。

    (3)国际数据公司(IDC)的Information Society Index(信息社会指标)。从1996年开始对5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量的内容包括电脑基础环境、互联网基础环境、通讯基础环境、社会基础环境。台湾2003年排名第20,2004年排名第24。IDC的评比显示,台湾的通讯基础环境排名为全球第3,互联网环境为第14。

    通过下面的一些最新数据,可以对台湾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有更为直接的印象。截至2004年9月,台湾商用互联网账号总数(不包括学术及政府网络用户)已达1033万户,其中宽频网络用户337万户,移动网络用户385万户。经常上网人数突破900万,达905万。网络应用普及率为40%,企业联网普及率已达81%。

    台湾资策会人士认为:台湾整体信息与通讯应用基础建设已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市场竞争环境、信息通讯网络的基础建设及信息通讯服务产业的发展都有长足的进步。无线上网人数、家庭宽频普及率与电讯产业的竞争程度等排名都跻身于全球前10位。

    2、政策推动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台湾当局就已经非常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1979年成立由官方与民间共同出资的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20余年间该组织在推动资讯通讯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信息技术的跟踪与研发、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2003年,台湾信息通讯产业的产值已达到640亿元新台币。

    1993年,美国在全世界率先推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台湾随后也推出本地区相似的计划,并成立主管机构,推动台湾的信息化发展。先后成立了“‘行政院’‘国家’资讯通信基本建设专案推动小组”(简称NII小组)、“‘行政院’资讯发展推动小组”(简称院资推小组)及“‘行政院’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推动小组”(简称iAeB小组)。后为提高整体性及业务效率,于2001年将上述三个机构合并,改为“‘行政院’‘国家’资讯通讯发展推动小组”(简称NICI小组),自此该机构成为专职推动台湾信息产业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机构。其推动信息化的目标是:①电子化政府:建立畅通及安全可信赖的资讯环境,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全面上网;公文电子交换全面实施;600项政府申办服务上网;户籍和地籍誊本全免;政府资料公开,全民参与。②产业电子化:健全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应用环境;建构高效率供应链管理网络,达成最佳化供需机制,协助企业建立全球运筹营运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③网络化社会:丰富网络内容,加强文化及自然资产数字化应用;偏远地区普设资讯公共服务站,缩小数字差距;建立数字学习环境,让人人容易上网学习;提供个人化的保健、医疗服务。④基本建设:整备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讯通讯相关法规环境;上网人口比例达到50%,其中宽频上网达70%;提升资通产业技术与发展环境,建立可靠的网络安全机制;普及全民资讯教育;建立智慧型运输系统,便捷交通;提高侦防能力,防止网络犯罪;掌握国际资通标准,促进国际合作。

    进入新世纪后,台湾推动信息化的措施主要包括:知识经济发展方案,该方案由“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提出,“行政院”2000年8月通过。计划推动期5年,从2001年1月起至2005年12月止。

    方案的目标包括下列5点:

    (1)全岛研发经费占GDP的3%,其中30%来自政府部门,70%来自民间部门。

    (2)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献达75%以上。

    (3)政府及民间投入教育经费总和占GDP的70%以上。

    (4)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值占GDP的60%以上。

    (5)宽频网络配值率及使用费与美国相当。

    方案共有5项发展策略:

    (1)由民间主导产业发展,政府的角色着重于建立环境与排除营运障碍。

    (2)以建立创新与创业机制及推广资讯科技与互联网应用为动力,通过知识的运用,加速研发及商品化,创造新兴产业,使既有产业利用知识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以提升竞争力,推动知识运用,创造市场需求,带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从基础建设、法制、人才供应及行政面,同时进行检视,以构建知识经济优良发展环境。

    (4)政府再造应与企业再造同步进行,以产生相辅相成效果。

    (5)采取措施消除知识差距,以使全民共享运用知识所带来的成果。

    该方案认为台湾地区已具备初步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希望经由方案的推动,在未来10年内达到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知识经济水平。

    2001年,基于资讯通讯科技所带动的技术变革,“行政院”NICI小组规划完成“‘国家’资讯通信发展方案”,12月“行政院”正式通过实施。该方案系以台湾电子化为发展愿景,希望运用资讯通信科技,建立高效能政府,以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资讯化优质社会。

    而2002年的“数位台湾”计划,是推动台湾走向信息化社会的集大成计划。2002年“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将“‘国家’资讯通信发展方案”中的电子化政府、产业电子化、网络化社会、基本建设等4大领域,扩大为“数位台湾”计划。同年5月,“数位台湾”计划被正式纳入“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 3、“数位台湾”计划的信息化前景

    3.1 总目标

    其目标是运用资讯和通信科技,建立高效能的政府,提升产业竞争力,建构高品质的资讯社会与创造智慧运输环境,以加速带领台湾迈向知识新经济,打造台湾成为亚洲最e化的地区之一。计划各年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数位台湾”计划分年目标计划指标名称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宽频上网户数(万)   200   300   380  460   530   600

    E化商务排名(WEF指标) 18   16   14   12   11   10

    E化政府排名(WEF指标) 7    7    6   6    6    5

    资讯社会排名(WEF指标)15   12   9   8    6    5

    E化政府民意满意度(%)30   50   60   65   70   75

    “数位台湾”计划的整体预期效益可区分为经济面、政府服务面、资讯应用面与基础建设面等四大层面。

    (1)经济面:通过“数位台湾”计划的推动,创造两万个就业机会,e化服务业总营业额达3000亿元(新台币,下同),协助弱势企业扩增整体营业额400亿元,产业e化率达6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GDP比率达15%。

    (2)政府服务面:提供600项上网服务,5年内公文交换率达到55%,e化政府民意满意度达75%。

    (3)资讯应用面:除前述表格中的信息化社会与e政府指标外,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将达到全球前10名。

    (4)基础建设面:上网人口总数比率达50%;其中宽频上网人口比率达到35%,南北主要骨干频宽达1150Gbps,国际海缆频宽达250Gbps。

    “数位台湾”计划为滚动式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逐年检讨修正。2004年6月该计划调整为“600万户宽频到家”、“e化生活”、“e化商务”、“e化政府”及“缩减数位落差”等5大架构、58项子计划。详见下页表2(因篇幅原因,只列至二级计划)。

    表2 2004年“数位台湾”计划核定的新架构      

    宽频到户600万户

    推动无线宽频网络

    建置发展网络协定IPv6

    宽频到家 建置安全的资讯通信环境

    “内政部”自然人凭证发证计划

    建置及营运、岛内及海外PKI互通机制

    建立资、安产品验认证机构或实验

    数位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

    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

    数位娱乐计划

    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计划

    E化生活  故宫文物数位博物馆建置及加值应

    数      用计划

    位      不动产资讯中心

    台      网络健康服务推动计划

    湾      推动e化交通

    计      产业协同设计电子化计划

    划      农业产业知识管理应用计划

    E化商务  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应用计划

    电子商务国际合作及交流计划

    企业经营服务e网通

    政府整合服务单一入口

    线上政府服务e网通

    E化政府  公文交换G2B2C计划

    政府机关视讯联网系统计划

    开放政府数位资讯

    防救灾紧急通讯系统整合建置计划

    缩减城乡数位落差

    缩减数位 缩减产业数位落差

    落差   协助国际缩减数位落差

    3.2 推动成果

    (1)基础建设:2003年底台湾宽频用户数已达304万人,自然人凭证发放突破23万张,辅导中小企业宽频e化达1125家,应用PKI安全机制的企业超过2000家,并正式开放IPv6影音平台。

    (2)e政府:完成许多系统/平台建置、线上服务等工作,大幅提升电子化程度与行政效能;2003年,美国布朗大学评鉴e政府,台湾居世界第五。

    (3)e商务:带动岛内重点产业共600家厂商投入新台币10亿元,世界经济论坛评鉴台湾居世界第六。参入并推动产业协同设计,建置农业知识管理入口网站等多项专业知识库,以及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相关网站,以提升台湾农业与中小企业的知识积累、管理、传承、流通与应用的能力。

    (4)在资讯社会推动方面:2003年完成2881项,超过1万小时的线上教材。培训专业人才,发放45000张医疗凭证IC卡,在上百个偏远地区建置公共资讯服务站及资讯服务网站,并推动数位广播电视共同转播系统与MHP,以促进数位娱乐发展。

    (5)完成建置智慧运输走廊路况动态资讯系统雏形,协助建置重点都市交通控制系统,补助重点都市购置智慧型大众运输工具并促进交通管控与服务改进,提升交通资讯中心的服务能量。

    4、M台湾计划

    2004年8月,“行政院”为因应第三次IT革命,将个人电脑、Internet和移动通讯结合而形成“服务无所不在的网络”,从政府、企业、家庭到个人,在任何地点,运用任何设备都可联网,随时随地方便取得资讯,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增进生活便利,以大幅改善生活品质。又鉴于国际市场整合移动电话网络及无线区域网络的趋势,以及台湾无线区域网络设备产量及手机用户普及率均为世界第一的优势,台湾“行政院长”在新十大建设中提出“M台湾计划”,打造“行动台湾,应用无限,跃进新世界”的愿景,使台湾从e化进步到M化。计划以“宽频管道建置分项计划”及“行动台湾应用推动分项计划”两大工作项目进行,前者以“内政部”为指导单位,后者以“经济部”为指导单位,以370亿元新台币为预算,分5年(2004~2008)时间进行推动。

    (1)基础建设方面:以都会区或特殊地区为主要推动区域,再渐次普及全岛。由当局结合业者需求,以公共建设经费建设计6000公里宽频管道,提供固定网络、有线电视及移动电信业者等承担、铺设光纤。

通讯基础建设篇5

(1)世界经济论坛(WEF)的NetworkedReadinessIndex(网络准备指标)。从2001年开始对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评的内容包括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环境、信息化准备程度、信息化应用程度三方面。台湾2003年在8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2004年在10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7。

(2)英国经济学人下属EIU的e-BusinessReadinessIndex(电子化准备指标)。从2000年开始对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评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法规与政策的完备性、商业环境整体效率、电子商务社会文化多元性、e化服务可得性等。台湾2003年和2004年在60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名都是第20。在其中的信息技术的联接度和e化服务的可得性两项中,排名为世界第3。

(3)国际数据公司(IDC)的InformationSocietyIndex(信息社会指标)。从1996年开始对5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量的内容包括电脑基础环境、互联网基础环境、通讯基础环境、社会基础环境。台湾2003年排名第20,2004年排名第24。IDC的评比显示,台湾的通讯基础环境排名为全球第3,互联网环境为第14。

通过下面的一些最新数据,可以对台湾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有更为直接的印象。截至2004年9月,台湾商用互联网账号总数(不包括学术及政府网络用户)已达1033万户,其中宽频网络用户337万户,移动网络用户385万户。经常上网人数突破900万,达905万。网络应用普及率为40%,企业联网普及率已达81%。

台湾资策会人士认为:台湾整体信息与通讯应用基础建设已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市场竞争环境、信息通讯网络的基础建设及信息通讯服务产业的发展都有长足的进步。无线上网人数、家庭宽频普及率与电讯产业的竞争程度等排名都跻身于全球前10位。

2、政策推动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台湾当局就已经非常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1979年成立由官方与民间共同出资的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20余年间该组织在推动资讯通讯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信息技术的跟踪与研发、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2003年,台湾信息通讯产业的产值已达到640亿元新台币。

1993年,美国在全世界率先推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台湾随后也推出本地区相似的计划,并成立主管机构,推动台湾的信息化发展。先后成立了“‘行政院’‘国家’资讯通信基本建设专案推动小组”(简称NII小组)、“‘行政院’资讯发展推动小组”(简称院资推小组)及“‘行政院’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推动小组”(简称iAeB小组)。后为提高整体性及业务效率,于2001年将上述三个机构合并,改为“‘行政院’‘国家’资讯通讯发展推动小组”(简称NICI小组),自此该机构成为专职推动台湾信息产业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机构。其推动信息化的目标是:①电子化政府:建立畅通及安全可信赖的资讯环境,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全面上网;公文电子交换全面实施;600项政府申办服务上网;户籍和地籍誊本全免;政府资料公开,全民参与。②产业电子化:健全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应用环境;建构高效率供应链管理网络,达成最佳化供需机制,协助企业建立全球运筹营运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③网络化社会:丰富网络内容,加强文化及自然资产数字化应用;偏远地区普设资讯公共服务站,缩小数字差距;建立数字学习环境,让人人容易上网学习;提供个人化的保健、医疗服务。④基本建设:整备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讯通讯相关法规环境;上网人口比例达到50%,其中宽频上网达70%;提升资通产业技术与发展环境,建立可靠的网络安全机制;普及全民资讯教育;建立智慧型运输系统,便捷交通;提高侦防能力,防止网络犯罪;掌握国际资通标准,促进国际合作。

进入新世纪后,台湾推动信息化的措施主要包括:知识经济发展方案,该方案由“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提出,“行政院”2000年8月通过。计划推动期5年,从2001年1月起至2005年12月止。

方案的目标包括下列5点:

(1)全岛研发经费占GDP的3%,其中30%来自政府部门,70%来自民间部门。

(2)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献达75%以上。

(3)政府及民间投入教育经费总和占GDP的70%以上。

(4)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值占GDP的60%以上。

(5)宽频网络配值率及使用费与美国相当。

方案共有5项发展策略:

(1)由民间主导产业发展,政府的角色着重于建立环境与排除营运障碍。

(2)以建立创新与创业机制及推广资讯科技与互联网应用为动力,通过知识的运用,加速研发及商品化,创造新兴产业,使既有产业利用知识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以提升竞争力,推动知识运用,创造市场需求,带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nb

sp;(3)从基础建设、法制、人才供应及行政面,同时进行检视,以构建知识经济优良发展环境。

(4)政府再造应与企业再造同步进行,以产生相辅相成效果。

(5)采取措施消除知识差距,以使全民共享运用知识所带来的成果。

该方案认为台湾地区已具备初步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希望经由方案的推动,在未来10年内达到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知识经济水平。

2001年,基于资讯通讯科技所带动的技术变革,“行政院”NICI小组规划完成“‘国家’资讯通信发展方案”,12月“行政院”正式通过实施。该方案系以台湾电子化为发展愿景,希望运用资讯通信科技,建立高效能政府,以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资讯化优质社会。

而2002年的“数位台湾”计划,是推动台湾走向信息化社会的集大成计划。2002年“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将“‘国家’资讯通信发展方案”中的电子化政府、产业电子化、网络化社会、基本建设等4大领域,扩大为“数位台湾”计划。同年5月,“数位台湾”计划被正式纳入“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3、“数位台湾”计划的信息化前景

3.1总目标

其目标是运用资讯和通信科技,建立高效能的政府,提升产业竞争力,建构高品质的资讯社会与创造智慧运输环境,以加速带领台湾迈向知识新经济,打造台湾成为亚洲最e化的地区之一。计划各年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数位台湾”计划分年目标计划指标名称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宽频上网户数(万)200300380460530600

E化商务排名(WEF指标)181614121110

E化政府排名(WEF指标)776665

资讯社会排名(WEF指标)15129865

E化政府民意满意度(%)305060657075

“数位台湾”计划的整体预期效益可区分为经济面、政府服务面、资讯应用面与基础建设面等四大层面。

(1)经济面:通过“数位台湾”计划的推动,创造两万个就业机会,e化服务业总营业额达3000亿元(新台币,下同),协助弱势企业扩增整体营业额400亿元,产业e化率达6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GDP比率达15%。

(2)政府服务面:提供600项上网服务,5年内公文交换率达到55%,e化政府民意满意度达75%。

(3)资讯应用面:除前述表格中的信息化社会与e政府指标外,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将达到全球前10名。

(4)基础建设面:上网人口总数比率达50%;其中宽频上网人口比率达到35%,南北主要骨干频宽达1150Gbps,国际海缆频宽达250Gbps。

“数位台湾”计划为滚动式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逐年检讨修正。2004年6月该计划调整为“600万户宽频到家”、“e化生活”、“e化商务”、“e化政府”及“缩减数位落差”等5大架构、58项子计划。详见下页表2(因篇幅原因,只列至二级计划)。

表22004年“数位台湾”计划核定的新架构

宽频到户600万户

推动无线宽频网络

建置发展网络协定IPv6

宽频到家建置安全的资讯通信环境

“内政部”自然人凭证发证计划

建置及营运、岛内及海外PKI互通机制

建立资、安产品验认证机构或实验

数位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

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

数位娱乐计划

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计划

E化生活故宫文物数位博物馆建置及加值应

数用计划

位不动产资讯中心

台网络健康服务推动计划

湾推动e化交通

计产业协同设计电子化计划

划农业产业知识管理应用计划

E化商务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应用计划

电子商务国际合作及交流计划

企业经营服务e网通

政府整合服务单一入口

线上政府服务e网通

E化政府公文交换G2B2C计划

政府机关视讯联网系统计划

开放政府数位资讯

防救灾紧急通讯系统整合建置计划

缩减城乡数位落差

缩减数位缩减产业数位落差

落差协助国际缩减数位落差

3.2推动成果

(1)基础建设:2003年底台湾宽频用户数已达304万人,自然人凭证发放突破23万张,辅导中小企业宽频e化达1125家,应用PKI安全机制的企业超过2000家,并正式开放IPv6影音平台。

(2)e政府:完成许多系统/平台建置、线上服务等工作,大幅提升电子化程度与行政效能;2003年,美国布朗大学评鉴e政府,台湾居世界第五。

(3)e商务:带动岛内重点产业共600家厂商投入新台币10亿元,世界经济论坛评鉴台湾居世界第六。参入并推动产业协同设计,建置农业知识管理入口网站等多项专业知识库,以及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相

关网站,以提升台湾农业与中小企业的知识积累、管理、传承、流通与应用的能力。

(4)在资讯社会推动方面:2003年完成2881项,超过1万小时的线上教材。培训专业人才,发放45000张医疗凭证IC卡,在上百个偏远地区建置公共资讯服务站及资讯服务网站,并推动数位广播电视共同转播系统与MHP,以促进数位娱乐发展。

(5)完成建置智慧运输走廊路况动态资讯系统雏形,协助建置重点都市交通控制系统,补助重点都市购置智慧型大众运输工具并促进交通管控与服务改进,提升交通资讯中心的服务能量。

4、M台湾计划

2004年8月,“行政院”为因应第三次IT革命,将个人电脑、Internet和移动通讯结合而形成“服务无所不在的网络”,从政府、企业、家庭到个人,在任何地点,运用任何设备都可联网,随时随地方便取得资讯,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增进生活便利,以大幅改善生活品质。又鉴于国际市场整合移动电话网络及无线区域网络的趋势,以及台湾无线区域网络设备产量及手机用户普及率均为世界第一的优势,台湾“行政院长”在新十大建设中提出“M台湾计划”,打造“行动台湾,应用无限,跃进新世界”的愿景,使台湾从e化进步到M化。计划以“宽频管道建置分项计划”及“行动台湾应用推动分项计划”两大工作项目进行,前者以“内政部”为指导单位,后者以“经济部”为指导单位,以370亿元新台币为预算,分5年(2004~2008)时间进行推动。

(1)基础建设方面:以都会区或特殊地区为主要推动区域,再渐次普及全岛。由当局结合业者需求,以公共建设经费建设计6000公里宽频管道,提供固定网络、有线电视及移动电信业者等承担、铺设光纤。

通讯基础建设篇6

中图分类号:TD6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2-014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2.080

1 概述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物质,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以煤炭为核心的化工等领域协调发展的根本。本文基于这个背景,以煤矿为研究对象,对其自动化以及通信技术的功能与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煤矿自动化改造与通信技术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础,并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找到后续煤矿自动化升级的实践方向,为具体的煤矿相关技术建设与类似的工业生产建设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

2 煤矿自动化功能特点及其关键技术

2.1 煤矿自动化功能

煤矿的自动化建设可以按照不同的生产流程来进行自动化构建,主要可以分为运行与管理自动化、运输自动化、洗选系统自动化、安全保障自动化等多个环节。

2.1.1 运行与管理自动化:通过远程设备来实现矿区内相关设备的远程操作,并利用集线器与终端计算机等方式对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时间、参数等)进行记录与传输,使得企业对于煤矿下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掌控,并通过此种模式能够集成记录、评价、报警、运行以及维护等多个维度的管理功能,不仅为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与依据,更能够通过功能拓展来实现更为复杂的管理模式。

2.1.2 运输自动化:所谓的运输自动化与传统的运输线相比具有能够自动识别、自动运输的功能。从其具体构建上进行分析,利用单片机或者集成式PLC控制系统来与传输物理设备进行联动,包括了对传输设备重量检测,自动规划运动频次与时间,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人力资源,还能够节约煤矿开采中的运输成本。

2.1.3 洗选自动化:在煤炭开采之后所形成的初级产品需要通过洗选才能够进行合理的分类,并进行分类销售。而洗选过程中是一个工作环境相对恶劣的工序。通过对自动化体系的引入与建设,不仅能够增加洗选中各个环节的遵从性,提高工作效能,还能够避免由于工作环境带来的人为损伤。

2.1.4 安全保障自动化:煤矿开采的安全事故往往是由于井下不遵从操作而造成的,因此,在相关保障体系中引入自动化构建能够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自动化的检测与报警设备能够使得人们实时了解井下环境信息,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另一方面通过安全保障设备的自动化体系构建能够有效地避免人为操作造成的可能风险与安全事故。

2.2 煤矿自动化关键技术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通过传统的继电器体系结合PLC以及单片机系统能够对相关的机电设备形成有效的自动化管理。因此,在其自动化构建的过程中,管理、讯号传输以及相关的系统设置是其关键技术。在管理中主要通过系统的评价体系以及可视化界面来进行必要的实现。在具体的设备控制过程中,采用母机对子机的讯号控制来完成基本的操作,而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该过程则相反,通过PLC现场终端的讯号收集与初步处理达到获取一手数据的目的,通过计算机统一管理的模式来达到统筹管理的目的。在讯号传输方面,讯号传输是可视化管理体系,甚至是煤矿自动化的根本来源,在具体的通讯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通过讯号增强与加密设备来保障讯号正常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与清晰度;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硬件屏蔽技术来避免讯号传输中的干扰。在系统设置方面,通过对相关设备的整合以及对具体的参数设定来达到系统自动管理的目的,并采用数据后台评价与报警机制为设备提供必要的检修表、工作表等系统指标,进而为保障煤矿自动化体系构建贡献力量。

3 煤矿通信技术特点及其关键技术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煤矿的通信技术不仅是井上井下工作沟通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自动化体系的必要构建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对煤矿通信技术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的讨论。按照不同的应用模式与构建方法,煤矿通信技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3.1 基于设备之间的通讯环节

在此类通讯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由于设备之间的通讯相对简单,仅需要通过二进制的相关代码传输简单的操作命令,便可以达到相关的通讯需求。因此,在通讯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电讯号来完成,而电讯号自身便可以整合相关的讯息,使得此种类别的通讯体系构建相对简单。另外,在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讯体系构建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单一的控制为根本目的的,在此种条件下,远程控制体系是煤矿该类别通信技术构建的关键。保障线路的畅通以及讯号的准确性是其关键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具体体系构建可以从硬件保护层面来进行入手。

3.2 基于人机互动或者工作人员之间的通讯环节

人机交互对于通讯质量以及数据传输速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中不仅包括了可视化界面对于相关设备的构建体系,还包括检测、视频传输甚至是物联网数据传输等一系列体系构建。

3.2.1 采用集成网络来构建工业环网,进而通过环网的接口技术来整合煤矿的整体信息传输,此种构建模式可以实现一次建设,重复利用,为后续的相关功能拓展提供接口与平台。

3.2.2 积极引入新技术与新材料来构建更为合规的煤矿通讯系统。引入光纤介质构建基础通讯设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光纤在煤矿井下的使用安全,尤其是其对于震动、外力、牵引等因素的抗性较低,需要完善的外套保护措施来予以保障。只有通过上述的建设才能够在整体的一体化设计上保障煤矿相关改造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煤矿的自动化改造是其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的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于煤炭生产过程中设计的自动化与通信技术的主要功能及其实现模式进行总结,并从合规性以及安全性等角度探究了煤矿自动化与通信技术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煤矿自动化改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的相关企业改进提供可行思路。

参考文献

[1] 钟跃.我国当前煤矿通讯系统主要技术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0,(5).

[2] 谭得健.我国煤矿自动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矿自动化,2010,(9).

通讯基础建设篇7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而兴建的通讯网络工程正在紧罗密布的开展,成为新时代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的又一项结晶。文章先对通讯网络工程的特点进行分析,之后详细研究了目前通讯网络工程建设的策略,希望笔者的研究可以对我国通讯网络工程技术有所帮助。

1通讯网络工程的特点分析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其价值意义是不容代替的。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不断革新,通讯工程系统逐渐被完善,为满足社会的需求与市场的发展趋势,通讯工程的时效性变得愈发重要,强化对通讯网络工程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及时解决以往通讯工程运行中的不足,消除通讯工程在获取企业信息方面的限制。若想降低施工风险,应从系统性的角度出发,保证在运输设备时,做好软件与硬件的合理准备,合理开挖管道,打造一个系统性的操作模式,为通讯网络工程建设奠定基础[1]。与此同时,施工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禁止诸多变动性因素的产生,从而达到理想的施工效果。

2目前通讯网络工程建设的策略分析

2.1注意控制成本

通讯网络工程建设中,其实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通信项目的成本,这也会直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率和行业竞争力。所以,在通信网络项目建设中应强调成本控制,建设方应与设计人员及时沟通交流,选择最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严格规范施工技术,可以实现通信网络项目短时间完成质量的保证,从而达到控制项目成本的效果。同时,在材料采购、技术应用、设备管理等方面应设定限额制度,以此来达到理想的成本控制目的。由此可见,通讯工程项目的成本尤为重要,也是通讯网络工程建设得以合理、科学长久发展的基础。

2.2注意资源配置

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讯网络工程在投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优化通信网络项目资源,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实现通信网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涉及资源类型的通信网络工程,材料资源种类多、设备多、人力资源广、资金需求大这都是很正常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提高部分的资源配置,要应该从系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不应局限于设计阶段。需要注意到是,还要从施工阶段出发,强调施工过程的各个方面都要注意资源配置和改善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达到节省资源的效果。在项目建设中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大幅度减少资源用量,在减少量的同时这必然会使成本降低。在施工时,应以设计图纸为准,当然,这些设计图纸必须经过精确的设计、讨论,最后根据图纸的相关参数计算投资额,在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利用资源调整满足施工需要,控制资源的使用[2-3]。另外,为了提高资源应用的有效性,应加强监督各方面的监督,及时对通讯网络工程进行检查,尽量减少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差距,科学地对图纸进行及时的调整。当资源控制和进度的产生矛盾时,要控制施工进度,避免更加严重的经济损失。

2.3注意控制进度

强调相关性和及时性,为加强通信网络工程建设,强调持续优化时间,合理控制施工进度是一个重要途径。虽然通信网络项目有很强的针对性,根据指标确定建设的重点,如精确计算时间,网络图的合理绘制,合理控制各部分施工时间间隔,了解施工进度是否在合理范围内这些都是确保网络通讯工程正常进行的必要步骤。在此过程中,管理者应及时掌握参数,掌握整个施工过程,及时确认该地区的矛盾,然后实现合理安排施工,确保在短时间内实现所需施工速度。施工进度控制,必须以施工质量为重点,通过施工人员、施工材料以及成本控制等等来保证施工时间限制在适当的时间,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项目的投资价值,促进企业的高效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讯网络工程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其标志着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了加强通讯网络工程建设,应从通讯工程的进度、资源配置与成本控制方面着手,以提高通讯工程质量,减少成本,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舒昌俊.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集成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通讯基础建设篇8

中图分类号:X9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一、Android系统构架与技术分析

(一)Android系统构架特征

作为移动终端的软件设计与应用平台,Android系统构架的搭建是在Linux系统基础上加入Java系统数据得以实现的,加之Linux系统内核数据的公开化,也使得Android系统的具有了开源的特性,在系统数据开源的基础上,系统中的数据内容能够通过第三方进行复制或转移,这也为不同应用程序组件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前提。Android系统构架还具有可替代性,在Java数据构建的虚拟机基础上,Android系统中的数据资源能够在占用极小运行空间的基础上,对Android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嵌入或提取,并时刻保证系统的运行效率。此外,在Android系统构架中,还囊括了多媒体图形处理,GSM移动通信以及蓝牙,wifi等无线连接等技术,这都为Android系统构架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Android系统工作机制

在Android系统的应用程序运行过程中,应用程序必须依赖于Activity,Intert Receiver,Service,以及Content Provider四个模块。其中,Activity数据模块作为终端和用户的交互通道,主要负责为用户创建终端对话窗口,用户通过窗口向手机终端输入指令,从而启动应用程序,为Activity系统中应用程序的运行提供前提。Intert Receiver模块则主要用于进一步描述应用程序中操作动作所引发的数据信息改变,在Intert Receiver模块的数据信息描述中,Android系统并能够依据对应的数据指令调用对应的程序组件,从而促进用户操作的完成。作为手机终端在用户指令下完成操作的后台实现基础,Service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在手机后台保证应用程序的持续运行,保证程序在用户的明确指令下得到终止。为了保证Android系统对用户数据的有效维护,Content Provider模块的研发主要用于用户数据的保存,在这一模块的运行基础上,手机中的用户数据能够时刻保持良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Android平台通讯录管理系统开发与探究

(一)通信录管理系统构架分析

在Android系统的通讯录数据管理中,主要涉及到的模块有Content Provider和Activity两个。为了保证应用程序对通讯录数据的规范性访问,通讯录管理系统在Activity模块的交互数据基础上,还要对底层数据库进行封装处理,并在数据封装后为其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此外,由于用户访问通讯录数据库的途径多种多样,通讯录管理系统还要建立起对应的数据共享通道,从而保证用户对通讯录数据访问的及时实现。在Android系统平台下,通讯录系统管理还采用了分层结构,这不仅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性能,也保证了用户对通讯录数据的有效访问。

(二)通信录系统数据库研究与设计

在Android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通讯录数据库的建立为多账户的用户的访问提供了有效的前提。为了切实的满足手机通讯中用户对通讯录数据的访问需求,通讯录中联系人姓名,电话以及邮箱等数据内容必须得到规范性的管理与应用,因此在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为了实现即时的数据访问,通信录管理系统便会首先对数据类型进行划分,通过将联系人姓名,电话及其他数据进行类型划分,从而有效的提高数据访问效率。在Android系统平台下,为了将联系人信息内容进一步细化,通讯录管理系统还会将联系人的数据信息内容构建成为一个数据单元,并通过将数据单元进行层次划分,提高不同的信息内容之间的归属联系。在通讯录系统的数据处理中,为了进一步提高Android系统对用户信息的读写性,数据库还将通讯录数据的读写进行了分化处理,通过将联系人同步等活动与数据库读写操作进行分离,减少数据同步处理所产生的错误概率。在数据读出和写入过程分化的基础上,通讯录管理系统对用户数据的处理能够有效的保证稳定性和统一性,这对于通讯录系统的用户应用也有着巨大保障作用。

(三)通信录系统的应用实现研究

Android平台通讯录系统的管理是在信息的异步处理协议上得以实现的,在信息的异步处理过程中,通讯管理系统首先依据异步处理协议设定对应的信息格式,通过将不同的通讯录信息进行记录并划分,从而为应用程序提供用户引导。在通讯录数据的异步处理基础上,手机终端能够将用户信息进行封装处理,并将其发送到信息服务端口,从而为用户的数据访问做好准备。在用户对通讯录数据信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通讯录数据库中的ClientHandler模块首先按照异步处理协议对通讯信息进行查询,在完成了数据请求工作后,再将数据包发送到客户端。在这一数据信息的传输流程中,通讯录系统不仅有效的实现了联系人数据及相关信息的调用,也有效的满足了用户的访问需求。

三、结束语

随着Android系统开发的逐渐深入,通讯录系统的管理也在逐步得到完善,针对通讯录管理系统的深入研究与开发,不仅能够使系统研发人员更为深入的了解当前存在的系统问题,还可以引导其进一步完善系统,从而推进Android系统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尼.Android系统原理及开发要点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3).

通讯基础建设篇9

引言

煤矿通讯站对矿内外的通讯至关重要,是企业与用户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它的服务质量对企业各部门间进行信息交流和用户的利益都有影响。煤炭通讯站管理信息系统使话务管理更方便,并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完善系统。本文主要对煤炭通讯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加以介绍。

一、 煤矿通讯站的管理信息系统

煤炭通讯站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管理部门,主要以报告的形式将当前工作的情况以及具体的过程提供给管理者,它能够对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管理部门的决策。对底层的处理系y进行归类并整理成报表形式,这是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主要来源,这些信息更加灵活,也能为领导所需。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把与客户交易的全套信息绘制成表格并交给销售经理,对商品的价格决策给予支持,而且它能够为高管所用,对日常的操作以及预定生产进行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式比较固定,将信息需求确定后在企业内部应用,要经过长期的分析并进行长期的设计来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二、 煤矿通讯站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一) 基本信息管理分支系统

基本信息管理分析系统对于煤炭通讯站管理信息系统来说,是主要的部门,它把所有用户的信息记录下来,然后准确的提供服务。

1.进行数据查询

查询数据在基本信息系统中最为常用,为了更方便用户查询信息,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用户名、电话号码、单位、第二户主名、第二户主单位、住址等方面进行检索查询,还可以进行组合查询,把信息库中的信息任意的组合起来,然后再进行查询,可以把在条件内的用户查询出来。

2.整理输入和信息打印

整理输入的主要内容是把用户的信息整理出来并进行录入,用户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被查看,再使用可以进行搜索的简码来快速的查询。而且,为了使整理和更改的工作更为方便,区分开线务、机务输入也是需要工作人员加以注意的内容。可以使用线务替代和机务替代的方法把某一个项目的数据一起替代。

信息打印主要分为全部打印和部分打印,进行打印的时候不仅可以根据用户的全部信息以及号码表,还可以根据部门信息来进行,这是一种非常活络的打印方式,也很方便使用。

3.系统服务和数据备份

系统提供了很多服务功能,例如密码的管理、布线图的查询以及欣赏音乐等。

系统主要使用的管理方式是两级管理,进行三级权限的设置来实现密码管理。如果用户拥有的权限很大,就能够操作任意菜单,能将其它的查询权限进行更改,可以将这种权限转给其他人,还可以把所有用户的信息和资料进行修改。操作人员的工作分工不同,他们的职责和操作权限也不同,一些权限只有特级用户才拥有,例如,对信息进行更改、添加以及删除,权限小的用户只拥有查询权限。另外,还要输入正确的密码并对密码进行加密特级用户才能使用其权限。信息备份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添加了清空收费记录的功能,可以一键删除太多的无法整理的历史记录,这一权限也只有特级用户才拥有。

(二)话费管理模块

数据基础模式、数据的查询和备份、数据的修改与录入几个方面是话费管理模块的主要内容,话费管理系统能够将程控交换机中的所有的通话记录进行处理,还能对通话和月租费用进行管理。

1.数据基础模式

这一模式除了包含对基础数据进行输入和修改的功能、计算滞纳金功能,还包含处理预交费功能、管理密码和制表人的功能。对基础数据进行输入和修改主要是更新话费、月租费等标准以及对一些公共项目进行更新;计算滞纳金主要是以用户欠费的情况和需要交费的时间为依据来管理滞纳金;处理预交费的主要内容是对用户提前交的话费进行按月扣除,还要将结余计算出来;主要使用分级管理的方式进行密码的管理。

2.数据的查询和备份

信息系统能够查看并打印用户信息,并根据用户信息将用户所处位置明确。

数据查询的主要内容不仅有进行交费确认、打印话费通知单还有对未交费用户进行查询以及查看没有交费用户等。数据备份功能和上文提到的基本信息管理分支系统中的备份功能基本相同,但是相比多了一项“清除收费历史记录库”的功能,这项权限也只被特级用户所拥有。

3.数据的录入和修改

数据的录入和修改主要是系统录入某一时间段某一个电话的通话记录,根据记录的数据来计算通话费。系统还可以修改一些需要更正的内容,能够使对话机情况的变更得到及时处理。

三、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优势

系统的设计要符合通讯站的实际工作需要,通常来源于实践,因此它的实践性很强,而且系统在煤炭通讯站和其它通讯单位中都可以运用。在设计的过程中,在系统帮助中将规范、直观、方便快捷的方面展示出来,使用户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网络功能还应用在系统中,使不同时段内不同人的需求能够被满足。可以将可识别人员的表格添加在信息库中,从而使系统的安全性得到完善,而且只有特级用户才能对其他操作人员的权限进行设置,才能进行更改。

四、结语

煤炭通讯站管理信息系统现在的数量并不少,使话务管理更加方便,促进了煤炭通讯站的发展。而且随着对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加深,人们对于通讯站管理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通过本文的分析,煤炭通讯站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的较好,通讯站的工作人员能够较熟练的运用。建设通讯站信息管理系统有许多的优势,例如系统可靠安全、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数据查询,打印也比较灵活,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航.鑫源煤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问题研究[J] .安徽大学,2013(5):109―110.

[2]陈平.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3) :134-135.

[3]杨学瑜,刘.面向服务架构在煤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煤炭, 2011(6):105-106.

通讯基础建设篇10

随着目前煤炭市场形势的持续下滑及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良好的知名度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企业内部宣传工作不仅能起到企业内部上、下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还是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的有效途径。而在这其中,通讯员作为企业宣传工作最活跃的主力和执行者,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宣传工作开展的好与否也往往取决于基层通讯员所发挥的作用。如何加强煤炭企业基层通讯员队伍建设是煤炭企业宣传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煤炭企业必须攻克的一个问题。

一、概念与背景

通讯员是通讯社、报社、杂志社、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等新闻出版单位拥有的或专门聘请的非专职新闻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为其单位反映情况、提供线索、撰写通讯报道、提供新闻照片和视、音频资料等。我国最早的通讯员系统是由上海的《申报》建立的,此报于1972年创立后不就,在杭州设立了第一个外埠通讯员联系站,1875年已扩展到北京、南京等26处。企业通讯员与记者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通讯员是非专职于新闻宣传工作,其负责企业基层及涉及自己本职工作专业性领域较强的宣传,其薪酬也往往来源于其从事的专业性领域,而记者往往是专职于新闻宣传工作,从宣传中获取薪酬。

二、企业基层通讯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煤炭企业形势来看,虽然众多企业已开始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但仍然由于不够重视、管理不严密等因素导致在通讯员队伍建设中出现顾此失彼、雷声大雨点小等问题,取得的结果也往往差强人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表现为:

企业制定了相应的激励和奖罚措施,明确了各单位每月的宣传报道任务,在此制度管理下,虽然各单位通讯员通力配合,但往往是稿件数量上去了,而质量却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各大媒体的发稿率也差强人意。虽然企业会定期组织基层通讯员参与各类的培训,但由于个人基础的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使得此类的培训无法得到最理想的效果,通讯员在实际的写作及操作过程中,依然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根据煤炭企业的性质,通讯员往往都有自己的专职工作,新闻宣传工作往往只是兼职,这导致大多数通讯员每月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写作质量大打折扣。企业也没有为通讯员营造良好的学习沟通氛围,致使通讯员的身份感和责任意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得过且过的思想浓厚,对专业技术及业务技能的钻研和学习也较少,无法形成浓厚的、积极向上的宣传舆论氛围。而对于企业来说,大多数领导往往只关注于新闻宣传的稿件内容及质量,而忽视对通讯员的培养及重视,导致通讯员往往觉得被边缘化或不受重视,写作激情无法得到高涨。

三、应对措施及方法

1.企业要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刚性奖惩措施。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无五音难正六律。要想加强企业通讯员队伍建设,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奖惩体系,并遵照执行。通过制度的保障,才能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以陕北矿业韩家湾煤炭公司为例,其将通讯员新闻宣传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到企业的绩效考核当中,每个月根据通讯员稿件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与工资进行挂钩,提高了各单位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按季度对通讯员稿费进行结算,基层区队还适当的按月根据稿件完成情况对通讯员进行工分兑现,无疑是对通讯员的一种鼓励和鞭策。

2.企业领导要提高对通讯员关注和重视。在企业中,往往领导把握着企业发展的方向,随着现在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者越来越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而领导们更多关注的焦点往往是通讯员的内容,而忽略了对通讯员本身的关注。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讯员大多数都是兼职,这一群体往往被忽视而成为“弱势群体”,既不被领导重视,在工作岗位上又找不到“组织”,完不成任务这样的硬指标还要扣除工分,这样一来,通讯员无法感受到自己身为通讯员能够带来的“荣誉”,积极性必然受挫,自然而然也不会有通讯员这一身份意识,与之而来的必然是缺乏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责任。针对这一情况,企业领导需要加强对通讯员,尤其是基层通讯员的重视与关注,适当的通过召开交流座谈会、举办各类活动等不断强化通讯员的身份意识,充分调动通讯员的写作的积极性,克服通讯员产生的抵触及逆反心理。

3.加强对基层通讯员业务技能的培养。煤炭企业通讯员的性质和特点决定要想加强基层通讯员队伍建设,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通讯员素质的提升上来,而目前煤炭企业可操作性较强的集中培训往往取不到预想的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适当的借鉴和采用煤炭企业技术员的“师带徒”形式,由党群等相对从事文字工作较多部门的职工和基础相对较好的职工与基层通讯员签订师徒协议,按月根据实际情况对通讯员进行约稿,并由“师傅”来负责对基层通讯员作品的修改和完善,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切实取得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从事宣传工作的相关人员要不断的加强对基层通讯员的鼓励,通过提高稿酬、发表优秀作品等形式,增强通讯员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基础特别薄弱的通讯员,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新闻宣传基础知识的培训,而不能每次都寄希望于举办的集中培训。

4.加强通讯员间的交流沟通。目前,煤炭企业的通讯员往往是从各部门、单位申报的,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相对较少,这就导致通讯员的信息相对闭塞,提升进步的途径也就变少。以陕北矿业公司为例,其100多名通讯员均是从各部门、区队申报而来,由支部书记进行统一的管理,通讯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机会较少,这样很难形成良好的舆论学习氛围,通讯员对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可想而知。而作为基层通讯员,很多都是未曾接触过新闻宣传工作中,一个人的“闭门造车”,很难有水平迅速的提升。

通讯基础建设篇11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现如今,科技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各个领域都已经普及了计算机技术,无论是机关团体,还是企事业个体,或者是百姓的日常生活,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现代高科技手段已经逐步应用于消防管理,层出不穷的新型建筑以及超大规模的建筑带来了许多新型的消防隐患,各式各样的火灾不断增加,还有,危险物品审核管理、灭火救援装备以及建筑消防设施的管理,化学品审核管理等,所有的这一切都给消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消防应急通讯中的(800 MHzTETRA系统)数字化模式构建就显得十分关键,利用科学手段,有效提高消防调度能力。

1 消防应急通讯中的数字化通讯系统及其建设思路

1.1 数字化消防通讯系统

数字化消防通讯系统主要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以及呼叫求助和手机定位等实现数字化处理及运用。针对城市公共安全领域以及消防安全和基础消防设施重点进行信息整合,从而达到优化信息资源的目的。在现代化城市中,建立城市消防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商务以及消防公共服务系统、消防重点单位监控数字网络、电子政务城市消防系统、城市消防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等平台;并且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浏览器的多种形态表现性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创造出关于城市安全的丰富多彩的景象以及数字虚拟空间,消防系统管理打造现代化的数字管理工程,努力提高城市消防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1.2 数字化通讯系统建设思路

“科技强警”是消防通讯系统数字化建设最有效的实施战略,依靠科技手段,提高消防的防御能力,同时,提高消防的战斗力,构建数字消防系统建设的“科技强警”思路普遍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以及各级公安消防部队的认可,现如今,许多地方的数字化消防通讯系统都是自成体系,没有实现有效地联网,属于独立信息系统,这种方式不但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到未来的有效联网,成为消防资源共享的一大主要障碍。数字化通讯系统建设,要根据公安消防基层业务实际需要以及工作特点进行全面分析,要了解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发通讯软件,关键点应该放在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公安消防部队整体作战水平和高效、安全、出警力这一关键点,在整体上规划和设计消防业务的信息需求,数据间关系一定要明确,还要对数据通讯进行有效地规范设计,目标要明确,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分清,功能也一定要分清,使数字消防系统整体形成主次分明,目标明确。

1.3 智能消防和数字消防的区别

智能消防与数字消防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智能消防主要的出发点是能够在重点单位建立灾害管理系统,使其具有检测、电子化监视、监查等功能,同时具有局域网建设功能,可以使各级消防队伍关注内部管理;而数字消防主要是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通讯消防管理系统。其次,智能消防主要强调智能化消防装备,开发一些支撑产品如“消防机器人”等,数字消防主要目的是对城市公共安全资源的使用动态和配置状态进行优化,增强队伍的战斗力。两者的共同点是在智能消防的基础上建立数字消防,提高数字信息资源的互动能力和共享能力,降低消防灾害的管理成本,提高消防灾害管理效率,提升社会救援服务能力。

2 构建数字消防系统架构

数字消防系统一旦遇到特殊和紧急情况,就能在第一时间内作出迅速反应,同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这是一种应急预案框架管理结构,主要涵盖了几下四个部分:即基础信息、应急决策与应急救援行动、预测模拟与危险性分析、日常培训与演练。

相关的灭火救援信息数据以及相关的预案对象的消防安全信息数据和基础信息数据主要有对象的概况、对象的名称、对象建筑面积、建筑平面布局、毗邻周边的情况、建筑高度以及耐火等级等。还包括建筑内部、外部的水源、建筑内疏散出口、人员疏散通道以及其它设施,还应该有应急救援力量公安、交警、消防、医疗的情况信息。预测模拟与危险性分析主要是选择风险较大的一个或几个火灾场景为预案设定火情,结合预案对象环境条件以及基础信息,有效识别预案对象的危险源,有效利用动力学火灾模型,分析可能造成火灾的危险级别,给出危险性分析结果,提供有效依据。根据预测模拟与危险性分析以及基础信息结果制定应急预案、决策,采取有效地应急救援行动,利用输出功能和GIS空间数据处理、显示表达作为载体,决策与指挥充分应用运筹学、控制论、管理科学。在应急救援行动与应急决策指导下进行日常培训与演练,培训消防在岗人员,使消防官兵熟练地掌握并有效应用消防应急预案,使得数字消防系统的功能获得有效发挥,对灭火救援行动进行有效指挥。

3 消防应急通讯中的数字化模式构建(800MHzTETRA系统)

3.1 系统性能高度安全可靠

EADS在800 MHzTETRA系统设计时,在高度冗余容错平台上建立所有系统部件,对于可靠性的高度要求能够给予重点考虑,采用冗余备份方式将全部重要的功能部件以及系统中主要的部件进行备份,使其可靠性达到了业内最好的水平;另外,我们根据消防通讯的需要,采用灵活的加密方式对链路进行加密,提高了网络安全性能,800 MHz TETRA系统鉴权等级严密,严格预防非法分子开机,还可以采用端对端加密,设置特殊终端,以保证通信的安全性。

3.2 频谱利用率比较高

800 MHzTETRA系统支持更多通话组,三级消防通信组网需求可以满足,实现了现场调度网络的全面覆盖。800MHzTETRA系统具有高速传输能力,并且可以在嘈杂环境下有效使用,能够将现场背景噪音有效滤除,提供清晰的通信。800MHzTETRA系统,使消防指挥调度更加方便,它可以提供多种数据通信模式,使得任务下达清楚、准确,使消防应急通讯指挥调度更加精确化。

结语:现如今,科技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各个领域都已经普及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现代高科技手段已经逐步应用于消防管理,,层出不穷的新型建筑以及超大规模的建筑带来了许多新型的消防隐患,各式各样的火灾不断增加,因此,各类火灾与灾害事故需要一支专业化、军事化队伍来及时应对,公安消防部队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内容决定了准确、迅速、不间断是消防通信的基本要求,所以,消防应急通讯中的(800 MHzTETRA系统)数字化模式构建就显得十分关键,利用科学手段,有效提高消防调度能力。

参考文献

通讯基础建设篇12

【中图分类号】U664.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78-02

一、消防通信现状

消防通信是消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信息完成火灾补救任务的重要保障。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是火灾抢救现场的总司令部,它有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消防基层中队、火场指挥车等组成,它是火警受理、兵力调度和辅助灭火决策等功能的通信网络和装备的有机整体,其中,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是它的眼睛和耳朵,是最重要的一环。在我国消防通信建设起步较晚,但是目前各地正在努力建设先进高效的现代化消防通信系统。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消防通信系统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通信系统本身缺乏稳定性,经常出现一些小故障,从而导致出现险情漏报的现象;在消防通信领域计算机软件开发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使用起来还不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在制度上还不够成熟,有些接处警程序有待改进。

二、消防通信发展展望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的消防通信事业近几年来发展比较快,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专业的消防通信专业技术队伍,建成了一批消防通信重点工程。现在消防通信事业正随着国家整个通信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特别是因特网技术的推广,为消防通信提供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换平台,最新的因特网技术的普及推广,将使消防通信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消防队伍之间及灭火战斗的各级通信主体之间实现充分交流的可能性,使通信交互方式变得更自然,每个通信主体都是一个移动的多媒体世界,从而彻底解决消防通信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通信难题。另外,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众多高性能的通讯技术将逐渐应用于消防通讯行业中,目前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已进入实验性应用阶段,在不久的将来势必将成为消防通讯体系中高质量传输数据信息的重要手段。信息通讯硬件设备的开发,使信息通讯配备的通讯性能和移动性能不时提升,使灾祸救援现场各级指战员具备强大的信息通讯能力,数字集群通讯、卫星通讯、微波数据通讯等通讯设备也将普遍配备到各级消防部队中,逐渐成为普遍装备的常规通讯设施。此外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应用于消防范畴,能够即时、全面、深化的取得灭火和应急救援现场的灾情情况和救援实力情况,实现天空地一体的消防通讯体系和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从思想上提高对消防通信的认识,把消防通信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任期目标责任制,签订消防通信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验收。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先进消防通信设备,完善消防通信预警系统,把工作重心放在消防隐患预防上,力求把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加强从业人员素质

当今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所组成的消防通信系统,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更高。现在通信的大部分程序已经由计算机代替,基本实现了自动化。这对从业人员的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会熟练使用、保养和维修设备,而且要熟练掌握程序设计,同时消防通信人员心理素质还要过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