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6 09:30:39

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

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篇1

关键词: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报废管理

Key words: power supply enterprise;fixed assets;retiremen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98-03

0 引言

供电企业是典型的资产密集型企业,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占企业总资产的80%以上,地市局供电企业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更达到90%以上,而且随着坚强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电网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与此同时资产的拆除报废数量也同步增加,产生的损失直接减少企业利润,将日益影响企业经营效益。但目前,在固定资产管理领域,更多地开展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效率管理的研究,对固定资产报废管理的研究甚少,可操作性也不强。本文以超大型供电企业F为例,对固定资产报废管理的实务操作进行较深入的探析。

1 固定资产报废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1.1 资产报废现状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报废数量逐年递增,主要资产固定报废净值率高居不下。2008年和2009年F供电局固定资产报废净值率为31%和25%,固定资产报废净值率较高,其中输电线路资产、变电设备资产和配电线路及设备资产报废原值分占当年固定资产报废总量的77%和73%,是报废数量最大的三类资产。2008年和2009年输电线路资产报废净值率分别为68.99%和55.28%、变电设备资产报废净值率分别为32.6%和27.5%,均高于当年各类资产的报废净值率。配电线路及设备资产报废净值率分别为33%和23%,与当年各类资产的报废净值率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为找出报废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重点对这三类资产的报废情况进行分析。

1.1.1 输电线路导线和铁塔由于长期外露于空气当中,表面的绝缘体容易老化,加之拆除过程中会对资产形成新的损伤,所以拆除的导线和铁塔资产整体上基本上不可再利用,这是输电线路资产报废损失较大的重要客观原因。通过对F供电局2009年输电线路报废原因进行数据分析,可知到期报废的输电线资产约占报废线路资产总额的9%,而电网规划原因报废的输电资产却占了线路资产总额的83%以上,而且报废净值率更高达58%以上。因此,包括市政拆迁等规划原因是造成输电线路资产报废数量大、报废净值高的主要原因。但在固定资产报废管理职责上,输电线路资产的报废管理职责基本上归于输电资产运行单位负责,而运行单位对规划原因造成的固定资产报废不受控制,权责不完全对等,使得部分输电线路资产出现报废管理缺位的情况。

1.1.2 2009年F供电局变电设备报废资产原值为9604万元,占全局3.27亿元报废原值的29%,是资产报废量最大的一类设备。根据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归集的资料,变电设备资产报废原因包括运行日久,经济上不可行;技术落后,不能利用;电网规划,无法利用;腐蚀严重,无法修复;被盗等其他原因等。其中由于“运行时间过久,经济上不可行”原因报废的变电资产原值最大,而且资产报废净值率为16%;由于“腐蚀严重,无法修复”原因报废的变电设备资产位居第二位,原值为2936万元,资产报废净值率为40%。由于固定资产系统的报废标准中没有区分经济原因和技术原因,例如“腐蚀严重,无法修复”技术原因报废的资产也包含于“运行时间过久,经济上不可行”等经济原因。两种标准交叉重复,不能准确地按技术维度或经济维度进行统计分析,不利于对报废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1.1.3 F供电局2009年报废配电设备及线路资产1.2亿元,占全部报废资产的37%,是供电企业报废数据较大的三大资产类别之一。其中由于“电网规划”原因报废的配网线路及设备资产5636万元,占比约46%,是造成配网线路及设备资产报废的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可见,配网规划的稳定性和科学性对管好配网资产至关重要。

1.2 资产报废管理不足之处

1.2.1 多年以来,以解决电网的供应瓶颈为目标的电网建设需求不断发展扩大,使得更多的资源倾斜到电网建设中,为了按时完成电网建设任务,资产管理的更多精力投入到资产形成中,而极少重视资产拆除和退运环节的管理,资产报废管理没有系统组织,资产报废标准缺乏明确技术指标,资产报废损失没有有效落实管理责任。

1.2.2 供电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分条块管理,通常会出现管电网规划设计的部门,不管设备运退情况;管理设备运维的部门,不管设备提前报废损失等。固定资产报废管理权责不完对等,客观上造成了资产报废管理方面存管理责权不清,容易使资产规划立项部门和资运维部门对资产报废责任问题互相推诿。同时由于资产规划设计环节、资产运维环节和资产退役报废环节信息流动不通畅,缺乏信息系统整体的业务联动管理,使得在资产价值链末端环节的固定资产报废管理难以协同开展与规划立项、资产运维的集成管理。

1.2.3 财务核算对固定资产的划分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要求,而输电线路资产,由于市政规划和架线路径变化的要求,更新改造频繁,资产账卡物较难做到一一对应,因此输电线路实物资产报废时,固定资产卡片不能准确反映实物资产的真实情况,难免会造成报废损失计算的偏差。同时电力资产财务管理标准和实物管理标准不完全统一,例如输电线路资产价值管理以每段架空线为原则记录一项资产价值,但设备运维却以具体每一个塔基为单位进行实物管理,使得实物报废时不能准确计算报废资产的价值损失。

2 改进固定资产报废管理的实务操作方法

2.1 确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管理理念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从前期规划、设备选型、设计、采购、安装、调试管理开始,到交付运行后的设备运行状态监控、维护保养、移动、退役直至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并通过资产的价值链管理贯穿规划设计、设备采购、工程建设、运营维护和退役报废五大环节,以达到降低资产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增强资产密集型企业可读性竞争力的目的。在资产密集型企业树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将资产的退役报废管理纳入到与资产建设运维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资产报废成本更成为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重要的一环,更利于全面开展资产退役报废管理。

2.2 为加强固定资产报废的精细化管理,需对报废的原因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 固定资产报废原因不但要从技术上进行鉴定,也要从经济上归类分析,并规范各类报废范畴和制定明细的报废技术标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够准确分析资产报废原因,从而制定相关策略,对资产进行有的放矢的精益化管理。根据多年的业务管理经验,笔者认为,必需对报废原因按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统计。第一维度是报废的经济原因,包括超期服役,经济上不可行;后运维费用过高,无法利用;被盗损失;设备质量,无法修复;电网规划,无法利用;市政规划,无法利用;自然灾害,无法修复;安全事故,无法修复;影响安全生产,无法利用。第二维度是技术标准,包括腐蚀严重,无法修复;淘汰产品,强制报废;技术指标超,无法修复利用。(表1)

2.3 目前供电企业对资产实物管理大多都是沿用资产运维单位做为资产使用单位、生产技术部门做为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模式,在资产运维环节,这种管理模式对实物资产管理到位、直接,有着较高的管理效率。但从报废管理环节来看,现阶段更多的资产报废来自于规划立项环节,旧的资产实物管理模式并未将资产规划立项管理部门纳入在产报废管理范畴内,造成了部分资产报废管理责任缺失。为做好资产报废管理的权责统一,增设规划立项部门做为报废归口管理部门,专门管理由于工程立项引起的资产报废审核。

在实务操作中,我们以工程立项管理流程为基础,在项目库优选阶段,增设资产报废净值损失的指标内容,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评分优先,将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关口前移到规划立项阶段,有效减少由于规划原因引起的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在项目设计实施阶段,增设闲置物资利用计划,加大退役物资利用,减少新购物资成本。(图1)

2.4 虽然应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和通过ERP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物资—设备—资产三级对应关系的资产统一目录管理模式,基本上解决固定资产帐卡物难以一一对应的历史问题。但由于输电铁塔数目繁多,目前的统一资产目录不能按生产设备管理标准,将每一基塔作为一项固定资产管理,而是通过将一项输电线路资产对应多个二级输电铁塔和输电导线进行对应协同管理。这虽然解决了输电资产财务卡片和生产台账对应管理的问题,但碰到线路“T”接解口的情形(或报废部分线路基塔的情况),则需按基塔数量重新平均计算“T”接后线路资产价值,如果“T”接前原来两条旧线的使用年限差距较大,则平均计算 “T”接后的线路使用年限就会与线路基塔实际使用年限相差甚大,不利于后续的资产折旧管理和报废管理。

在实务中,我们通过对各类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进行数量和价值的占比分析可知(详见表2),500KV输电线路基塔数量占比率9%,资产原值占比率达19%;而220KV输电线路基塔数量占比率33%,资产原值占比率达39.7%;110KV输电线路基塔数量占比率58%,资产原值占比率仅达41.3%。参照存货ABC管理法则,对于单位资产价值高,数量少的500KV资产可以以每一基塔为一个单项线路资产进行管理;对于数量多,单位资产价值较低的220KV和110KV资产则按每段架空线为原则记录一项资产价值进行管理。这样使生产领域和财务领域的资产管理口径趋同,既可准确计算重要线路资产的价值,又可以减少资产卡片的数量,减少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压力。

3 实务中需重点关注的环节

3.1 固定资产报废管理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涉及立项环节的报废准入管理、生产运维环节的报废标准管理、财务环节的报废统计分析管理以及设备退役环节的设备鉴定和再利用管理等,企业领导加强重视,一把手亲自牵头报废管理工作,能有效地促进多部门协同联动,确保资产报废管理的成效。

3.2 在制定统一资产目录过程中,既需重视生产设备标准和财务资产标准的趋向统一,也不能顾此失彼,丧失生产领域和财务领域的专业要求,要做好“两个标准”对各业务工作的协同互利。

3.3 需通过ERP系统才能对大量的项目管理数据、设备运维数据和财务资产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建设ERP系统时应注重各业务模块分工清晰、责权明确,这样才能确保业务互相支持、信息准确顺畅流动。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篇2

一、成品油销售企业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存在的问题

成品油销售企业主要是指拥有油库、加油站等服务设施,并以此为基础经营成品油销售业务的企业。本文探讨的主要对象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集团公司旗下的成品油销售企业,因为它们规模大、层级多,面临更多管理问题。对于固定资产的报废与处置业务,这些企业目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资产报废及处置审批周期较长,经常出现已拆除的设备不能及时处置的情况。例如加油站已拆除的资产,受场地限制缺乏完善的保存条件,特别是油罐、加油机等大型资产,在露天风化锈蚀极快,加速了折损,造成可回收残值下降;设备残存油气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加油站带来安全隐患,甚至会遭到安全主管部门的处罚。

二是技术鉴定流于形式。企业对资产报废和处置的层层审批中往往要求进行技术鉴定,但囿于销售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较弱,资产分布太广难以逐一进行现场勘察鉴定,缺乏规范的鉴定标准等,虽然资产所属单位想做好鉴定工作,但实际上往往是流于形式,各单位管理层耗费大量精力研究技术鉴定的工作流程力图使鉴定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但收效不大。

三是资产报废损失较高。中石油集团下属的销售公司每年的资本报废损失率基本都在8%左右,考虑到集团核心资产上市、销售企业大规模发展仅15年左右的时间,房屋建筑物报废较少,报废较多的是设备类资产,这些资产使用寿命较短,8%的报废损失率已经不低;加之报废处置审批周期长,难免存在达到报废条件后仍继续计提折旧,由此推想,隐性的报废损失率将更高。对于资产密集型的企业来说,巨额的资产基数,意味着每年因为非正常报废带来了巨额的损失。

二、理论现状及新的定义

成品油销售企业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存在的诸多问题,折射出相关理论层面的欠缺。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资产管理中报废与处置相关理论的研究较少,目前对固定资产报废及处置概念主要还是通过列举法来定义,最典型的定义有:

固定资产报废,是指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中的有形磨损,并达到规定使用年限,不能修复继续使用;由于技术改进的无形磨损,必须以新的、更先进的固定资产替换等原因造成的对原有固定资产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产权注销的行为。

固定资产处置,是指资产占用单位转移、变更和核销其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部分或全部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改变资产性质或用途的行为。固定资产处置的方式主要有:调拨、变卖、报损、报废以及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

这种定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一是通过列举的方式不能完全地概括报废及处置的含义;其二在上述定义中,资产报废所规定的范畴是资产处置所规定的范畴的子集,这限定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在实务操作中存在着与之相矛盾之处。例如有些企业对于符合报废条件的资产规定必须先办理报废手续,再决定如何处置,将报废作为处置的前提条件,显然这与资产报废是资产处置的一种形式的定义是矛盾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的概念定义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进而给出更加全面的定义,希望能从理论层面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突破口。笔者发现资产报废与处置会导致一个共同的结果,在上述传统定义中表述为“产权注销”或者“所有权、使用权的转移、变更和核销”,这是从法律角度为切入点的,但用法律解释会计,角度的错位造成定义不准确。如果保持从会计学的角度进行定义,我们首先应将报废与处置导致的共同结果表述为“使企业终止对固定资产的确认”,既然是终止确认,我们不妨回头来看固定资产确认的条件是什么,分析报废和处置分别是改变了哪些确认条件,从而导致企业对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

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一)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二)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同时该准则还特别强调,固定资产符合定义,且“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可见这三个条件是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一是作为固定资产,必须具有稳定的实物形态;二是为企业拥有或控制;三是预期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一旦上述三个必要条件有一个不再具备,固定资产便必须终止确认。

固定资产报废和处置实质是企业的一项管理行为,是确认实物资产不再具备某一项或多项确认条件的行为,就此我们分别给出了固定资产报废和处置的定义:1.固定资产报废是企业确认固定资产预期不能够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行为。这项确认具有显著的特征:(1)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在某一企业确认不能够再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固定资产,在其他企业也往往不能够再带来经济利益流入,因此在其他企业也不能再确认为固定资产。(2)该项确认行为是对固定资产客观状态做出的定性的评价,一般不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本身直接施加某种行为。2.固定资产处置是企业改变固定资产原有实物状态,或者以一定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益为补偿而主动放弃对固定资产的拥有或控制权的过程。

企业不放弃固定资产的拥有或控制权,但改变了固定资产原有的稳定形态,例如将设备拆解,将部分零件用于其他同类设备的维修替换,此时构成固定资产的各部分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不属于报废,而应视为对固定资产的处置;企业将固定资产出售、对外投资从而获得一定经济利益,或者将固定资产无偿捐赠而获得一定社会效益均属于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将固定资产出租算不算处置呢?因为企业对租出的实物资产仍然拥有所有权,所以不属于处置;而固定资产因自然灾害或事故发生毁损或灭失算不算处置呢?因为固定资产这种实物形态的改变或者所有权的丧失不是企业主动的行为,所以也不属于处置的范畴。

固定资产处置过程的特征与报废相反:首先,企业处置的固定资产在其他企业还可能再确认为资产;其次,处置过程必然伴随着企业对固定资产本身的作用行为。

三、研究结论

(一)问题的根源

现实中在资产报废及处置管理方面存在的各项问题,究其根源是由于思想认识的问题所产生的,而这些不恰当的思想认识与报废及处置的传统定义不够科学有关。

其一认为报废管理比处置管理更重要。成品油销售企业的总部一般会规定对于待报废的资产,必须经过报废批复之后才能处置,对报废申请往往规定较高级别的审批程序,而对于资产处置的审批则相对宽松,在批复了报废申请之后,往往允许申请单位自行组织变卖处置。实际上从我们给出的定义来看,资产的报废过程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实物的过程,它并不是决定资产是否应该退出使用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必要将其地位看得比处置更重要。

其二认为对于待报废资产,先进行报废处理再进行处置是必然次序。这与上一条思想认识是相关的,基层单位习惯于将企业上级的政策选择当作是唯一正确的做法,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化的认识。我们认为固定资产确认的三个条件是并列的条件,而且条件之间没有严格的因果关系以及先后顺序,因此资产报废和处置也就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在理论上,资产报废这一定性的过程既可以发生在资产处置之前,也可以发生在资产处置之后。

其三认为资产必须完全退出使用状态后才能进入报废审批程序。销售企业总部为了避免已报废资产继续使用带来的安全隐患和隐性资产流失,往往将“永久退回使用状态”作为资产报废的一项必要条件,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没有问题,问题是基层管理单位渐渐将其曲解为只有资产完全退出使用状态才能申请报废,从而导致资产报废核销及实物处置的延迟。实际上如果企业确定某项资产将来要永久退出使用状态,便可以在资产退出使用状态前提出报废申请,企业总部规定的上述条件并未对此做出禁止性的限制。如果基层管理单位掌握了本文给出的资产报废的定义,就可以从本质上对资产是否应该报废做出判断,而不至于生硬的照搬各项限定条件。

其四认为报废鉴定是对已经退出使用状态的资产进行鉴定。这一认识也与上一条相关,许多企业也是这样执行的,实际结果是等资产退出使用状态,很多重要的运行数据已无法取得,技术鉴定也渐渐流于形式。另外,这种做法客观上也使决策者容易忽略资产拆除前的评价与决策,造成一些还可利用的资产被盲目拆除,之后不得不申请报废,这也是报废损失率居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五认为保全资产的责任比处置资产的责任更重大。在资产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保全资产是资产使用单位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责,但资产已进入待报废状态时,仍抱着这样的思想,不利于资产及时处置以及最大限度回收残值。

(二)资产报废、处置新思路

如果资产在履行报废手续前已经处置,对于企业内部来讲,做不做报废手续已经不重要了,但是如果企业外部有相应需求的话,例如税法规定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为其账面净值扣除残值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损失金额较大的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造成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的,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企业在按照一定的鉴定程序,保留了支持报废鉴定的足够资料或信息后,完全可以在处置之后再进行报废审批的相关手续。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应该正确认识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次序。既然固定资产报废的执行可先可后,那么我们可以先将其忽略,重点考虑处置的决策。很显然,企业是否对资产进行处置完全取决于企业的使用需求或对经济效益的考量:如果企业先前在用,但因情况变化已不再需用的资产,通常直接研究最优的处置方案即可,没有必要研究是否需要报废;如果企业是想对资产进行优化配置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那么就需要对资产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这种数据的采集必然应该是建立在资产在用的前提下,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能顺理成章地带出资产是否应该报废的判断,例如经测算某资产的成本支出已经大于其带来的收益,证明资产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应该进行报废;反之,资产总体上还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只是如果进行一定的调整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收益,此时的决策方法就是比较各类处置方案的优劣,从而做出最终的处置决策。可以说报废和处置的审批依托这些信息是可以同时完成的,甚至报废审批可以拖后完成。

四、 总结与建议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我们在应用上述新定义的基础上,在此提出一个资产报废及处置的管理流程,以便解决本文开篇提到的现实中所遭遇的各类问题。

第一步是调剂、改造、停用、拆除或替换资产的动议。企业核心业务运营部门根据经营需要准备对固定资产进行调剂、改造、停用、拆除或替换时,应该有明确的向资产管理部门提交动议的流程规定,以便资产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启动后续工作。

第二步是相关数据资料的采集。企业应基于资产目录,规定不同类别的固定资产采集数据资料的内容与过程,我们称之为“技术鉴定的过程标准”,例如加油机,要使用经过检定的计量器具检测其计量准确性、要检测能耗、要收集近两年的维修支出数据等,只有按照标准采集数据资料,后续的研判与决策才能成立。

第三步是对采集到的资料进行研判。研判过程包括技术指标的分析与判断、经济效益的分析与判断等。同上,企业应规定不同类别固定资产的技术指标参考,我们称之为“技术鉴定的指标标准”,例如加油机能耗达到多少应该维修,超过多少应该报废等。这只是理想化的举例,现实中对一项资产做出维修或报废等判定,可能需要通过多项指标的综合打分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分析与判断一般不需要给出明确的标准,而是通过方案比较选取最优,但针对资产报废的鉴定,其经济效益标准可以明确,根据资产报废的定义,该标准可表述为该资产未来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与相关成本的流出量抵减后的净现值小于或等于零,则应确认报废,这一标准我们称之为“技术鉴定的经济标准”。根据这些分析,企业可能对动议做出调整,例如拟进行调剂的资产,经分析达不到经济标准,从而做出应该报废并以新资产替换的判断;又例如拟拆除的资产,经分析尚不符合资产报废的各项标准,从而做出否定动议的判断等。

第四步是研判结果的审批。根据上一步的研判结果,如果资产需要拆除并相应办理报废或处置,则可根据企业相关流程上报申请,拆除、报废及处置三项审批没有次序限制,大致的情形包括:(1)待报废及处置申请批复后拆除并按批复核销、变卖;(2)根据有效决议拆除资产后等待报废申请的批复结果,如果批复报废则核销账务记录,如果批复不同意报废则不予核销;(3)根据有效决议拆除后等待处置申请的批复结果,此时根据报废批复的结果,又会衍生出四种情形,如图1所示。

第五步是审批结果的执行。根据相关部门的审批结果,企业可以执行资产拆除、报废核销、变卖处置等行为。

上述五个步骤用流程图2表示。本文提出的管理流程建议具备几个优点:1.强化固定资产在停用或拆除决策环节的管理,降低报废损失率,提高效益。2.给出了企业技术鉴定标准的框架,包括过程标准、指标标准和经济标准,企业可以组织专家研讨,或者通过持续的积累和调整来建立自己的技术鉴定标准,解决技术鉴定流于形式的问题。3.加速资产报废与处置的进程,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资产残值最快、最大化的回收,提高效益。

五、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成品油销售企业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给出了相关概念的新定义,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实务中在资产报废与处置管理方面的若干流程建议。尽管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大型成品油销售企业,但是其他大型资产密集型企业在相关管理实务中也可以借鉴。Z

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篇3

1管理目标描述

1.1管理理念和策略

废旧物资管理包括废旧物资的回收、存储、处置、提运、资金入账五项内容,废旧物资回收是指物资从使用状态退出至入库建账的活动,废旧物资处置是指废旧物资从物的形态转变成资金形态的过程。

1.2管理范围和目标

废旧物资管理工作总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描述:

1.2.1废旧物资日常管理

(1)报废物资申请管理:申请对工程拆旧物资进行报废的过程。(2)报废物资鉴定管理:实物保管单位组织技术部门对拆旧物资进行鉴定的过程。(3)报废物资审批管理:对鉴定不可用的拆旧物资实施报废审批的过程。(4)报废物资回收管理:将废旧物资退回仓库集中保管的过程。

1.2.2废旧物资处置管理

(1)废旧物资回收与交接管理:废旧物资回收单位与仓库保管员进行废旧物资交接的过程。(2)废旧物资处置计划管理:分类统计上报废旧物资处置计划的过程。(3)废旧物资变卖处置管理:参与废旧物资集中处置审查与网上竞价的过程。(4)废旧物资处置合同签订与履行管理:依据竞卖结果与回收商签订合同及履约过程。(5)废旧物资处置安全管理:废旧物资保管、提运过程中的安全管控。(6)废旧物资回收商管理:对回收商在废旧物资处置过程中的评价。(7)废旧物资处置资料管理:对废旧物资处置整个过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2主要管理做法

2.1主要流程

2.1.1固定资产、非固定资产报废管理流程

固定资产的报废,在实物资产核准报废之日起一个月之内,依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实物资产管理办法》,物资处置需求部门根据项目建设需要或资产使用状况,填写固定资产报废审批表,提出资产报废申请,报物资实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批。对于修理费工程拆除的零配件、低值易耗品、零星材料等非固定资产报废,无需办理资产报废手续,废旧物资处置需求部门负责填写非固定资产报废审批表,完成报废审批手续后,审批表移交物资管理部门。利废的废旧物资,由需求单位提出利废申请,报本单位相应技术管理部门审批和领导批准后,财务资产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确定再利用物资的价值,物资管理部门办理退库、出库手续。

2.1.2废旧物资拆除、回收管理流程

待处理的报废固定资产拆除后,应集中放置固定地点,在工程完工一个月内上交本单位仓库,并办理入库移交工作,拆除和运至仓库工作由物资处置需求部门负责组织。

2.1.3废旧物资移交、入库流程

凡经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废旧物资,应按设备台账、卡片中明确的设备配置情况,完整地移交回收部门,移交单位不得擅自拆除内置零配件,如有缺损,移交单位必须书面说明原因,并报项目管理部门、监察审计部门核批。非固定资产废旧物资也应完整移交回收部门。(1)符合报废审批手续的废旧物资,及时办理入库交接手续。(2)物资管理部门依据废旧物资处置计划表对废旧物资处置需求部门移交的废旧物资进行验收,建立废旧物资保管登记台账。如有差异,废旧物资处置需求部门以文字形式说明差异原因,经实物管理部门审批后,送交物资管理部门和监察审计部门备案。(3)物资管理部门将回收废旧物资分类为固定资产废旧物资和非固定资产废旧物资,入库后设专人、专库保管。(4)对于未办理固定资产报废手续的项目实施部门上交的废旧物资,物资管理部门不予接收,待手续齐全后,办理移交、入库手续。

2.1.4废旧物资处置管理流程

电力企业范围内所有废旧物资处置销售活动均纳入电子商务平台实施网上竞价,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无权自行处理和转让废旧物资。(1)物资管理部门汇总本单位废旧物资处置需求申请,编制废旧物资处置计划,对照上级单位废旧物资报送要求,将手续齐全的报废资料按月申报至上级单位,参与废旧物资网上竞价活动。(2)物资管理部门根据上级单位下发的竞价结果,组织竞价成交单位,签订废旧物资销售合同。(3)财务资产部门依据废旧物资销售合同完成合同金额的全额收款。(4)物资管理部门在合同金额全额收款完成后,组织回收商完成废旧物资实物交接。(5)依据废旧物资处理结果,经监察审计部门现场审核后,办理出库登记。(6)废旧物资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拆卸、运输、劳务等费用,按本单位财务相关管理规定据实列支。

2.2组织架构

物资管理部门是本单位废旧物资归口管理单位,执行上级废旧物资处理管理规定;负责收集废旧物资处置需求申请,定期上报至上级单位参与集中处置;组织本单位废旧物资处置的合同签订及现场实物交接工作;负责废旧物资入库、登记、保管工作。财务资产部门作为物资价值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报废的物资价值审核;接受废旧物资处置收入并出具发票等财务工作。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工程开工前设备(材料)原始台账的核查工作,提供报废物资的实物清册、废旧物资拆除计划等相关的资料;并对废旧物资核实单的内容进行核对。废旧物资处置需求部门负责提出物资的报废申请;配合物资实物管理部门进行技术鉴定;负责废旧物资回收前的拆除、保管以及拆除后送交本单位仓库等工作。安全保卫部门负责废旧物资移交、保管、处理等全过程的安全保卫监督工作。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废旧物资管理全过程的监督工作。

3取得的效果

3.1应用情况

(1)废旧物资回收单位移交废旧物资至仓库时同时提交报废审批表和处置计划表,报废审批表在废旧物资退库前办理,须经相关部门审核、领导审批。根据项目实施单位将废旧物资退至仓库的时间不同,报废审批表与处置计划表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关系,但废旧物资种类型号和总量必须一致。处置计划表上注明工程项目和工程名称,保证废旧物资退库前后的一致性以及与工程项目的对应性。(2)废旧物资处置收入入账时提供所有废旧物资对应的工程明细至财务部门,明确了处置资金的来源,使财务部门明晰废旧物资处置收入所对应的工程项目名称。(3)按时参加上级单位废旧物资集中处置审查会议,准确描述本单位所申报处置的废旧物资,同时全程参与网上竞价的过程,积极配合上级单位的废旧物资处置工作。

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篇4

1引言

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体现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促进企业的正常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建设有效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新时期获得发展。

2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

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需求,企业可以从实际出发,对目前企业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来设计针对性更强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由于企业的固定资产一般是由财务部门来负责,因此财务部门会直接采用财务软件中的固定资产模块来进行管理,这样不仅大大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量,同时也凸显出各种问题。另外,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和报销的流程不够合理,缺乏有效的制度,固定资产的采购没有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做好规划,最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利用不充分,没有加强资源在不同部门的共享。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环节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报废的固定资产。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中,一定要以此为导向来设计,确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需要具备的功能。从存在的问题来看,要想改善现阶段固定资产的这些问题,就一定要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设计固定资产的查询功能、修改功能,能够实现对固定资产信息的处理、收集和存放,这样才能便于管理,最终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和规划性。系统中应该包含采购申请业务和固定资产报废业务,提高采购申请的计划性,使其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要加强固定资产报废的管理。在系统设计中,应该确保系统的可操作性原则,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智能化,使系统能够针对重点管理内容进行重点管理。同时还应该确保系统能够方便管理和维护,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一般比较大,而固定资产的变动性也很大,因此需要在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中减少花费的时间,确保系统方便管理和维护,才能真正发挥系统的优势。

3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实现

3.1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

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实现中,应该加强对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系统的设计主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采购申请业务和固定资产报废业务,其中采购业务又可以分为计划内申请和计划外申请。计划内申请是业务部门按照预算计划来对需要采购哪些固定资产提出申请,这部分需要完全符合预算计划,如果固定资产采购的金额和数量超过了预算计划,那么系统就会将采购申请自动退回。计划外申请是企业针对一些突发的状况和情况提出采购固定资产的申请,这一申请需要通过计划委员会的审批才能实现。固定资产报废也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管理系统中设计固定资产报废业务,按照业务部门提出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资产中心进行审核—领导进行审批—账务处理这一流程来实现,通过这一规范化的流程来强化固定资产报废管理,让固定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其中业务部门提出申请,主要是项目管理部门按照固定资产的报废计划以及报废要求来提出报废申请;资产中心审核是财务相关部门来对固定资产进行技术鉴定,并提出处理意见,并以此作为是否符合报废要求的重要依据;报废审批就是企业的领导者来审批固定资产的报废计划以及报废清单;账务处理就是由财务部门来对报废固定资产的价值信息进行审核,并将固定资产的处理和退库交由相关部门处理,最后进行账务的处理。具体来说,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该包含基础信息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管理、采购计划管理、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等功能模块,在每一个模块中又包含一些小的模块。例如,在基础信息管理业务中,又包括计划科目管理、资产分类管理、供应商管理、员工信息管理和组织机构管理等。

3.2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的实现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应该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管理、计划管理、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任务管理、合同和付款管理以及系统管理这7个系统,每一个子系统中又包含一些功能模块。其中基础信息管理包括资产分类管理、固定资产的选型管理、计划科目管理计划模板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模块,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包括固定资产采购合同管理、采购申请处理、计划内采购申请和计划外采购申请,计划管理包括计划周期管理、计划编制、计划调整、计划汇总和资金预算查询,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的盘点管理、固定资产的领用管理、固定资产的台账差异查询以及固定资产的台账管理,任务管理中包括参与的任务、发起任务、待办任务和流程监控,合同和付款管理包括合同付款和合同管理,系统管理包括角色管理模块、权限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和系统日志模块。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应该从企业的发展实际需求和现状出发,针对企业对资产管理的实际需求来设计符合企业运行情况的固定资产运行系统。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加强固定资产的审计、清理、评估和核算等,最终实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篇5

近几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发展壮大,学校注重加强办学内业建设,不断提升各类办学资质,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因此,在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方面开始实行自行管理和核算模式。学校内部的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已相对完善,但实际业务流程上还有一些不规范之处,导致操作上出现混乱。

一、 固定资产增加业务流程

(一)固定资产购入环节

固定资产的购入,须经需要固定资产的部门申请,部门单位负责人审核,经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购入。经批准后由学院物资采购部门根据固定资产所需部门提出的要求购置固定资产,并签订购置合同或协议。具体流程如下所示:

使用部门(申请)部门负责人(审核)主管领导(批准)财务经营处供货方(签订合同/协议)

(二)固定资产验收环节

固定资产验收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供货方、使用部门和纪委、工会组成验收小组,区别固定资产的不同取得方式进行验收工作。外购的固定资产,对于一般设备到货验收,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财务经营处等部门根据设备到货交接凭证、装箱单与实物进行核对,现场共同验收。在办理固定资产验收手续的同时,使用管理部门应完整地取得产品说明书及其他相关说明资料。

具体流程如下所示:

资产管理部门/供货方/使用部门/纪委/工会组成验收小组(验收设备)根据设备到货交接凭证、装箱单与实物进行核对,现场共同验收

(三)固定资产审核记账环节

由后勤管理处专门负责人对固定资产验收单进行审核,保证固定资产采购业务有效性、合理性;由财务部门对购入的固定资产填制固定资产卡片及固定资产登记簿,让后根据这些单据填制会计凭证,保证固定资产购置业务会计记录完整、真实、准确。

具体业务流程如下所示:

后勤管理处(对验收单审核后)财务部门填制会计凭证填制固定资产卡片填写固定资产登记薄

二、固定资产使用业务流程

(一)固定资产的交接环节

经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由后勤管理处填制固定资产交接单一式三联,财务部门、使用部门各一份,作为登记固定资产台账和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的依据;对于经营性租入、借用、代管的固定资产,设立备查登记簿进行专门登记,避免与学院的固定资产相混淆。

其业务流程如下所示:

(经营性租入)设备查簿

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后勤管理处(填制固定资产、交接单一式三联)财务部门/后前管理处/使用部门

(二)固定资产实行“定号、定人、定户、定卡”日常管理环节

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负责编制固定资产编号,对每单项固定资产分类、分项统一编号,并制作标牌固定在固定资产上;根据“谁用、谁管、谁负责保管维护保养”的原则,把固定资产的保管责任落实到使用人,使每个固定资产有专人保管;以每个部门为固定资产管理户,设兼职固定资产管理员,对部门全部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和维护保养负全面责任。调入增加时,登记卡片、台账,登记固定资产的调入日期、调入前的单位、固定资产的统一编号、主机和附件名称、规格及型号、原始价值和预计使用年限,以及开始使用的日期和存放的地点;调出时,登记固定资产的调出日期、接受单位和调拨单编号,并注销卡片。其流程如下所示:

实物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编号教学系部固定资产管理户/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户/中心馆所固定资产管理户/后勤保障固定资产管理户/社团组织固定资产管理户固定资产管理员保管/使用/维护保养

设备使用要实行定人、定机持证操作,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设备操作规定及流程,单人使用的设备由操作者负责,多人操作的设备实行班组长负责制或包机负责制。新设备投入使用前,要制订出操作规程和维修规程;设备使用人必须经过培训,通过考试或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设备使用人对设备要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所有设备都必须严格按照设备使用维护规程和完好标准进行使用与维护。

三、固定资产处置报废业务流程

固定资产报废的主要业务流程如下所示:

设备管理部/财务部门/技术部门/专业人员技术鉴定小组对申请报废的设备进行技术鉴定核对设备账目,核实设备编号财务部门(汇总并填制报废单及报废汇总表)服务分公司(行文上报)集团公司

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拟报废固定资产应及时履行程序申请报废;设备报废由设备管理部门召集财务、技术等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组成技术鉴定小组,对申请报废的设备进行技术鉴定后,注明报废原因,核对设备账目,核实设备编号,并由财务部门提供设备原值、已提折旧、净值等,将所属单位申请报废设备统一汇总,填报集团公司统一格式的“固定资产设备报废申请书”与“申请报废设备汇总表”,将申请报废请示文件一并由服务分公司行文上报集团公司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设备报废应结合设备清查作为日常工作进行,对清查出的待报废设备,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组成有主管领导,设备管理、财务、技术等部门及使用单位参加的设备技术鉴定小组,认真做好待报废设备现场核实与技术鉴定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对于未达到使用年限申请提前报废的设备,要组织进行资产损失技术鉴定,填写“固定资产设备损失内部技术鉴定表”。

设备报废由后管处负责上报集团公司审批;财务部门根据资产报废批复文件进行销账处理,无集团公司资产报废批复文件,财务部门无权自行销账处理。

四、固定资产盘点业务流程

每半年,由财务部门会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组成清查盘点小组,对学院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盘点,根据盘点结果详细填写固定资产盘点报告表,并与固定资产账簿和卡片相核对,发现账实不符的,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并及时作出报告。

固定资产盘点的主要业务流程以及在盘点过程中主要涉及的单据如下所示:

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清查盘点小组对中心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盘点填写固定资产盘点报告表(核对)固定资产账簿和卡片

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并及时作出报告

参考文献:

1 祝水富 高校固定资产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创新[J];国有资产管理;2007年05期

2 仝永刚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的视角[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年09期

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篇6

(二)固定资产未涉及损耗问题导致账面虚增、账实不符如事业单位甲1997年1月1日购入设备一台,价值200万元,使用期限10年。

(1)该事业单位在1997年1月1日应做如下分录:

借:事业支出――公用支出(设备购置费) 2000000

贷: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公务费 2000000

同时做增加资产分录

借:固定资产 2000000

贷:固定基金 2000000

(2)在2006年12月31日,申报上级请求核准报废,批准后做如下分录:

借:固定基金 200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0

甲单位在1997-2005年年末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固定资产和权益类的固定基金数值虽然相等(均为200万元),但随着设备在使用期间发生磨损,1997年底与2005年底设备净值肯定不同。而资产账面价值均为200万元,2006年底即核销为0,这就使得1997-2005年固定资产的价值虚增。2005-2006年底,固定资产数值相差200万元,数值变化巨大。实务中几乎所有的事业单位账面固定资产都存在账面虚增、账实不符的问题。

(三)修购基金制度不能替代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修购基金不是按固定资产原值而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的。收入的多少与固定资产的损耗并不存在比例关系,所以修购基金的多少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它不像折旧的提取与固定资产的价值和年限相配比。从这个角度来说,计提修购基金制度不能替代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如果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一方面会造成资产负债表在任何时点只反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原始价值,虚增了在其报废之前各个会计期间的资产和净资产总量;同时不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以及国有资产的减值无法得以反映。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期内的各会计期间成本低估,结余虚增,最终会导致收支表提供的结余信息失真。

(四)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核算与实际情况不符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应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按账面原价,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这样处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投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没有得到反映;二是同是对外投资业务,但投出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与投出材料、无形资产、货币资金等的账务处理不一致。

(五)现有制度和规定导致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核算不准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运杂费、安装费等记账。融资租人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支付租金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同时,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这样处理存在的问题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实际上是分期付款购置固定资产,但其账户的对应关系与其他购置固定资产所形成的账户对应关系(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资金”)不同,难以按设备价款、运杂费、安装费等一次性计价入账。融资租人固定资产的租金分期支付,固定基金随着租金的支付而相应增加,不同于固定资产按协议价一次性入账,并且每期支付的租金中仅包括了固定资产买价的分期付款部分、出租企业垫付资金的利息以及出租时收取的手续费等,而不包括融资租人固定资产时发生的运杂费、安装费等。因此,“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科目的金额不相等,虚减了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上占用的基金。

(六)固定资产使用报废无法正确反映清理后的净损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因出售、报废或毁损等原因减少时,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取得的价款、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直接列入‘专用基金’科目中的‘修购基金’。”如事业单位乙经批准报废复印机1台,复印机的账面原值为1万元,共支付清理费用100元,残料收入200元。

乙单位的会计处理如下:

(1)经批准报废复印机

借:固定基金

10000

贷:固定资产 10000

(2)支付清理费用

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1130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100

(3)取得残料收入

借:银行存款(或现金) 200

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200

这样处理不能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清理中的支出和收入以及清理后的净损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报废和转让,一般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核销。大型、精密、昂贵的设备、仪器报废和转让,应当经过有关部门鉴定,报主管部门或者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批准。”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不明确,由此造成报废的随意性较大。而对于大型、精密、昂贵的设备、仪器,由于报废手续过于繁杂,无法做到及时报废,也会造成会计上不能及时核算固定资产残值。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建议

(一)适当提高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相关规定,如桌椅等办公用品作为低值易耗品进行核算和管理,直接在当期事业支出中列支,不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同时,参照物价上涨水平,提高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

(二)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取消“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制度。借鉴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制度,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通过事业收入补偿。购置固定资产时不必按资金来源列支,可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时(选择适当的折旧计算方法,事业单位可采用直线法),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还以事业单位甲为例,假设每年年末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做如下分录:

(1)1997年1月1日购入时:

借:固定资产 20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0

(2)1997年12月31日计提当年折旧:

借:事业支出――折旧费 200000

贷:累计折旧

200000

(3)1998年至2005年每年计提折旧:

借:事业支出――折旧费 200000

贷:累计折旧 200000

(4)2006年年末经上级批准报废时:

借:累计折旧 200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0

(三)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借鉴企业会计处理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改为:借记“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这样既保持了账户的对应关系,又与企业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基本保持一致。

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篇7

一、固定资产修理的核算比较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固定资产的修理核算可分为日常的中小修理和大修理,在会计核算有所区别。

1.对日常的中小修理,一般简化核算,直接记入当期成本、费用。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对于固定资产的大修,大修理费用可以用预提或待摊的方式进行核算,大修理费用采用预提方式的,应当在两次大修理间隔期内各期均衡地预提预计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并记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大修理费用采用待摊方式的,应当将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在下一次大修理前平均摊销,记入有关的成本费用。

美国对固定资产的修理支出,并不区分为大修理支出和中小修理支出,而是在发生修理支出时直接作为当期收益性支出,借记“设备(房屋)维修费”等科目,贷记“现金、原材料(存货)、应付工薪”等科目。

【案例1】某企业于2006年对办公用房进行维修,共发生维修费15000元。

根据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该企业发生的维修费要求在3年内摊销完。

我国的会计处理是:

二、固定资产改良的核算比较

固定资产的改良,又称为固定资产的改扩建。两国对固定资产改良的界定是一致的。都规定固定资产改良的目的是提高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或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增加固定资产的价值为企业增加获利的能力,都认定固定资产改良必须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之一。但两国在固定资产改良的具体会计核算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改扩建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减去变价收入后的净支出,应增加固定资产的价值。其核算一般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处理,待工程完工后再转入“固定资产”科目。而美国对于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则根据改良支出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

【案例2】某企业对一栋厂房进行改建,在改建过程中,领用工程物资石灰、水泥、钢筋30000元,耗用辅修车间提供的水、电共3000元,以存款支付工人工资12000元,在改建过程中,拆卸的废旧物资进行变卖,获得现金800元存入银行。厂房改建后,结构、布局更为合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

我国企业对上述业务的会计处理如下:

而美国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针对改良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账务处理。

(1)改良工程仅仅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则改良支出应通过冲减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存货、原材料、应付工薪、现金”等相关科目。

(2)如改良工程增加固定资产效用,为企业增加获利能力,而估计使用年限不变,则改良支出应追加固定资产的成本,借记“机器设备”等科目,贷记“存货(原材料)、应付工薪”等科目。

由于【案例2】中,对厂房进行改良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故美国企业对上述业务的会计处理是:

三、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和出售的核算比较

我国对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和出售的会计核算,需要设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清理完毕后,结算清理(出售)的净收益(损失),再转入“营业外收入(支出)”科目;而美国对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和出售的核算比我国简单,无需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过渡核算。美国的核算过程是,首先对在使用年限期间发生报废清理的固定资产补提折旧(因为西方财务会计中按年提取折旧),再直接转销固定资产,并计算确认固定资产清理 (出售)利得或损失。如对“机器设备”报废、毁损产生的净收益(或损失),则直接记入“机器设备清理利得(损失)”科目。对“机器设备”出售产生的净收益(或损失),直接记入“机器设备出售利得(损失)”科目。

【案例3】某公司一台机器设备原值为45000元,估计残值为3000元,估计使用年限为5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假设设备在其使用年限的第4年7月上旬报废,清理收入为8000元,拆卸费用为700元。两国均对该机器设备采用直线法按本国规定计提了折旧。(为便于比较,案例中的元在我国为人民币元,在美国为美元,且忽略我国对机器设备的清理收入应纳的营业税)。

我国对上述业务的会计处理如下:

首先计算该机器设备在我国已提的累计折旧(我国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照提折旧。)

每年应提折旧额=(45000-3000)÷5=8400(元)

每月应提折旧额=8400÷12=700(元)

该机器设备在我国已提的累计折旧=8400×3+700×7=30100(元)

上述【案例3】,美国企业首先要计提截至第4年7月上旬止的第4年已发生的折旧额(习惯的做法是,在上半月报废不计算当月折旧,在下半月报废可计算当月折旧)。该设备在第4年前6个月应计提的折旧额为700×6=4200(元)

应做的分录如下:

这样“累计折旧”账户的期末余额为:8400×3+4200=29400(元)

这样,此时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为15600元。而清理净收入为7300元,故产生了8300元的清理损失。

美国对该业务的会计分录如下:

四、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核算比较

两国对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的方式和时点规定不同,我国对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

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美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按年进行的,企业必须遵守税法中对资产寿命的规定,在采用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时,税法限定了资产的折旧额,要求企业遵循“半年惯例”,对于机器设备等资产,不论何时购入,其启用或废弃的时点认定为开始纳税的年中,在启用或废弃的年份只记半年折旧;对于建筑物等资产,启用或废弃的时点认定为月中,在启用或废弃的月份只记半个月折旧。

另外,两国对加速折旧法的运用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具体区别见下表:

中美加速折旧法比较表

两国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分录也不相同。我国企业将不同用途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记入不同的费用科目;而美国企业将不同性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区分在“累计折旧”的明细账上。

我国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分录:

美国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分录:

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篇8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固定资产是企业效益产生的源泉,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营与发展。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要通过对固定资产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完好率、保值增值率等,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固定资产管理是新形势下财务工作的需要。根椐当前财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创新举措,用科学的态度,改革的方法,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进一步强化管理意识的需要。“重购置、轻管理”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依然存在,忽视了固定资产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就是要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操作、强化监督、科学管理的方式,让使用部门注重资产的使用和保管,甚至可以由资产管理部门调剂使用,要利用固定资产的流动价值,让其发挥固定资产共享。

3.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的需要。现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在制度上存在不严密、不规范的问题,一是制度一成不变,适应性差。如计算机设备如何确定报废标准,车辆管理与维修等。二是制度不够完整。缺乏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管理过错责任人追究起来无据可依。这就需要不断地研究管理中的新问题,对管理制度体系不断修定和完善。

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企业一般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片面理解,更多的是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前期的供应商选择、项目考核都能采取较为严谨的计划,但购置后的设备管理却容易被忽略,造成企业固定资产不能优化配置,关键资源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产出效率比较低。

2.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首先,很多企业财务部门只登记固定资产总分类账,未同时登记其明细分类账,账账无法核对;或者疏于日常常规的盘点工作,对已购置或已报废变卖的固定资产不及时予以入账,造成固定资产的账物不符的现象。其次,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损耗才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进行计提,未充分考虑不同资产的损耗特点,或者将折旧不合理地加速,或忽略无形损耗造成折旧计提不足,资产的现实状态无法体现。

3.固定资产编码不统一。固定资产在购入时,管理部门为了便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往往有一套固定资产的编码,而财务部门为了便于账务处理也有一套自己的编码。两个部门的编码又往往有各自不同的标准。由于两个部门间编码不同,在实物管理部门的台账上要查找一项财务账上的资产只能通过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来查找。

4.固定资产报废制度不完善。一项固定资产从采购进来,调拨使用,再到最后的报废,一般都要经过一套规范环节才能正式退出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我单位对固定资产采购、调拨、使用等环节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却往往忽略了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对一项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去向,残值收入,管理部门无法提供上述事项的完备资料。不少人认为报废的固定资产其价值已在使用中消耗,本身已无多大价值,不是管理的重点。但在大企业中,投资、技改项目多,导致大量的固定资产一次报废,其残值收入金额较大。废旧物资的市场不像产成品市场那样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其销售价格没有一个客观的参考标准。很多废旧物资的购买单位都为个体私营的物资回收公司,再加上此环节的内部控制薄弱,缺少相关的相互牵制制度,很容易出现舞弊现象。

5.固定资产内部管理控制不到位。在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正在逐步摸索建设中,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管理控制目前也未到位。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第一,未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人的权责不明晰,很多管理具体问题出现时相关责任人缺位,责任无法追究,资产的无人管理现象较普遍。第二,相关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作。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各自为政,只局限于部门内的职责与权限,整体优化配置效率低,导致固定资产经常会出现闲置甚至丢失。第三,相互牵制,互相监督的体制未完善,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攀比,将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和重新购置,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对策

固定资产是企业竞争力的储备。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是为了企业的生产,更是为了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的需要。市场竞争瞬息万变,也要求我们义无返顾地去创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1.提高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识。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要想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态度。而且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领导意识的提高。企业应该在资产管理方面实行单位领导全面负责制,分管领导主要负责制,强调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的地位,在宏观上提高认识。然后通过政策、文件的下达与宣讲,在基层推行使用者直接负责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有关个人,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消除管理混乱,保证资产使用效益,稳定生产经营,实现企业预期经营目标。

2.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手段。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固定资产的购建审批制度、验收管理制度、保管使用制度、转移报废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稽核制度,做到账、卡、物相符;制定固定资产报损报废、有偿调拨、转让变卖、租赁抵押等规定和申报制度,使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做到合理、节约、高效。结合目前企业实际,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对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固定资产的管理,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实行有偿使用,对用于经营性房屋、仪器设备等应按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统一固定资产编码。对一个单位而言,每项固定资产需要这样一个统一标准的编号。当一项固定资产购进时,就需要根据它的基本信息给它编号,这个编号要包含一定的信息,如原值、结构、购进时间、型号等。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将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贯穿于日常工作,使之经常化、制度化。每年至少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清理,对需要修理的要及时进行修理,达到报废年限的,或者虽未达到报废年限,但实际上已损坏无法修复的要按规定办理报废手续,及时消账。做到账实、账卡完全相符。使资产管理趋于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迈进。

4.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会计的电算化核算也推行了财务集中一体化的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财务数据实现了共享,整个单位的财务人员都可以在一套账套中做账,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得到很大的体现。同样,固定资产的管理也需要推进信息化管理。原先的固定资产纸质卡片可以用固定资产的电子卡片,也就是固定资产的“电子身份证”来取代。把固定资产的信息输入电脑,对其信息实现计算机来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全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可以在同一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操作,固定资产的管理数据也实现整个企业的共享,数据的统计汇总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中自动生成。

5.建立奖惩机制,强化报废设备物资处置管理。报废设备物资的处置,是固定资产管理的终端环节,也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环节,虽然单件报废固定资产的价值较低,但由于数量较大,如果管理不到位,容易造成违规操作和国有资产流失。所以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报废设备物资处置管理工作,建立奖惩机制,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报废设备物资的考核工作: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实现财务、物资、生产、施工等各部门的互相衔接,确保拆除设备物资的应收尽收;做好技术鉴定工作,确保报废设备物资已失去使用价值;规范处理流程,完善监督程序,确保报废设备物资及时处理,防范风险,及时回笼资金,减少无效占用。

6.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在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框架下,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明确自己的权责利,各项工作可以有序进行,节约处理常规问题的人财物投入,提高办事效率。财务部根据企业实际资产使用强度和管理要求、企业发展目标,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考察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运行现状的指标体系,如固定资产完好率、维修率、收益率等。加强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仅可以加强对各管理环节的有效监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可以进一步明确实物资产的管理责任,延长资产寿命,降低固定资产维护费用。

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篇9

一、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

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电网企业战略目标,其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围绕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各项工作开始逐步开展。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企业实现成本精细化控制的指导理念。全寿命周期管理(LCCM)是由全寿命成本(LCC)演变而来,强调从固定资产的长期经济效益出发,实现固定资产的可研论证、采购、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动态化、系统化管理,实时监控各项成本支出,实现资产设备整体保值增值,最终达到全使用寿命周期总成本最低的管理理念。

根据供电企业固定资产运营管理特点,本文将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具体分为如下五个部分:规划设计成本、设备采购成本、设备安装成本、设备运行成本、设备检修维护成本以及设备处置报废成本。具体如表1所示。

二、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具有金额大、数量多、种类复杂等特点,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都有分布,覆盖面广,在管理中易出现管理重叠或脱节的现象,从而无法掌握资产真实数据。随着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和超高压电网工程的推进,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投入不断加大,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在固定资产管理环节,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源头不受重视。规划设计和采购环节是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源头,但从实际看,未能从源头关注电力资产的规划、设计、建造等对供电企业折旧费用的决定性作用。供电企业对固定资产购建项目审批一般由省公司负责,但由于审批环节繁琐,周期较长,容易出现与地市级供电企业需求时点不匹配,地市级单位先行与供应商签订“先使用后付款”协议,固定资产提前采购的现象。事实上,这一行为已预示着提前对设备供应商进行了招标前确定,单一供应商不利于固定资产的选优和设备质量保证,也容易增加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的串通舞弊风险。

(二)运营维护阶段存在交叉维护的现象。在电网企业成本项目构成中,固定资产运营维护费用仅次于购电费用的支出。依据电网设备建设资金支出的相关数据,前期投入占总寿命周期成本支出的70%左右,而另外30%主要花费在设备的维护检修上。但由于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大多是大型基建项目,工程完工后,基建部门同设备管理部门交接不明,导致后续权责不明确,出现重复管理现象,造成设备运行维护的重叠或缺失,导致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各种后期支出增加,设备损耗速度加快,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行,也造成固定资产各项成本支出不明,使用效果、支出是否真实合理等问题无法落实,不利于成本费用控制。

(三)资产处置报废环节管理粗放。由于资产信息传递滞后,企业财务人员一方面无法及时掌握已处置报废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使得部分虽已计提完折旧,但仍能继续使用的资产设备被处置报废,造成资产浪费;另一方面,在新旧设备替换过程中,往往是以新设备的价值计入,而部分报废的资产并未履行报废手续,造成资产价值的虚增、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的现象。

(四)供电企业固定资产成本项目控制权限分工。由于电网公司对下属省级电网公司及地市级分公司实行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地市级供电企业作为二级分公司不具有固定资产购建审批、采购、检修审批等权力,而是统一由省级电网公司审批,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选择和处置也由省网公司负责。地市级供电公司主要负责固定资产购建的科研论证、安装与调试、检修计划提出、检修策略选择、检修作业实施等,可以说,省网公司在固定资产成本管理上起到更为核心的作用(见表2)。

三、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方案设计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的管理,无论是在规划、设计、采购等前期阶段,还是在建设、运行、报废等后续阶段都必须是在保证企业安全、效能、效益要求的基础上把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作为决策的最终目标。

(一)规划设计阶段。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从固定资产源头上(即设计规划、工程建设)积极实行的成本管理模式,规划与设计阶段能够决定电力资产后期绝大部分制造与营运成本。因此,对基建、技改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的管理流程进行设计是做好供电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第一步。规划阶段主要包括规划需求、规划分析、设计等方面。

1.规划需求阶段。规划需求由地市级供电公司提出,每年各业务部门根据本单位下一年度生产及业务发展情况、现有固定资产状况等,编制本单位下一年度基建与技改计划,分项目列明项目名称、建设内容、经济效益、总投资、需要拆除固定资产等内容;规模较大、建设比较复杂的项目,还需要同时报送项目建议书。投资计划和项目建议书报省分公司发展策划部。

2.规划分析评估阶段。省公司发展策划部收到各业务部室上报的基建与技改计划、项目建议书后,结合公司的发展规划,汇总编制分公司下年度基建与技改计划草案,并经发展策划部及主管副总审议后提交经理办公会审定。规划分析工作需要注重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核分析,应选择科学的规划辅助工具,构建标准专业的分析模型,得出分析结论。地市级公司收到省网公司批复的年度基建与技改计划文件后,才能根据项目额度将基建与技改计划项目划分为省网公司管理项目与分公司管理项目,地市级公司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内容进行建设。

3.设计阶段。设计是电网工程建设的关键一环。无论是省网层面还是地市级层面都应对各自所负责的项目设计做好整体策划工作。重点关注设备和物料的使用寿命和质量,在项目建设中注重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建构筑物与项目之间的整体配合。对设备选型、建设规模、总投资、经济效益、建设周期、工程概算等关键性指标都应做好科学估算。

(二)设备采购及安装阶段。

1.实际中,地市级供电企业通过“先使用后付款”的固定资产与物料变相采购行为,实质上已经掌握控制了紧急情况下的固定资产与物料的采购和供应商选择权,原本属于省网公司的固定资产与物料采购权已经下放到地市级供电企业。由于固定资产与物料的购置价格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折旧费用的大小,供应商选择、设备质量以及安全性能的高低等将会影响到日后运行维护成本的大小,因此,省网公司与地市级供电企业必须强化对固定资产与物料采购环节的监管工作。设备建设单位应根据资产规划和工程建设进度,严格按照招标计划时间安排,充分考虑设备材料的生产周期需要,合理安排全年各批次的招标项目,严格按照集中规模招标文件范本编制技术规范书,确保招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安装阶段需要保证资产设备的质量、技术精确度及各类经济技术指标,派遣专业人员对设备进行检查验收工作,切实保证固定资产的质量。安装过程所产生的设备费、各类运杂费、施工管理费等成本要仔细核实各项金额,确保结转资金同实际支付资金一致,杜绝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确保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

(三)运行维护阶段。

1.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是成本核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后续入账金额有关键影响。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选择权控制在省网公司层面,省网公司需要综合考虑供电企业固定资产覆盖面大,维护管理难度大,涉及管理部门多、交叉点多,数量多且类别繁多,主要发电资产价值大、修理改造后续支出频繁、异动频率高等特点,结合现行财务制度和税法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给予企业一定的选择空间,选择对企业有利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2.运行维护费用。地市级供电公司需要重视对设备平日运行的监测,仔细分析设备的在线和历史数据,评估资产当前的使用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确保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并及时做出检修计划和检修策略选择,上报省网公司进行审核。省网公司审核完毕后,地市级公司负责检修作业的实施。本环节的关键在于要平衡设备可靠性和资金的闲置率,既不能延误设备更换、抢修工期,给资产设备安全运行带来隐患,也不能花费过多资金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四)处置报废阶段。固定资产残值、折旧政策选择、固定资产报废审批、固定资产处置都由省网公司负责。地市级公司仅需对设备填报报废申请,省公司统一负责审核、验证、鉴定,填写报废资产鉴定表,记录报废资产的存放状况、能否使用、预计残值等信息。财务资产部还需对申请报废的固定资产审核原值及累计折旧等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审核。如对原有资产进行技术改造可以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要对技术改造的资产支出、供电可靠性以及延长使用寿命采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的思想进行整体协调,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结语

电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以固定资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前提,同时还要从固定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的管理理念出发,不仅要降低工程的前期投资支出,同时也要节省资产设备后期的运营成本,从而保证在资产的全寿命周期中所发生的相关成本支出最低。将固定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安装、运行维护和处置报废等以价值为中心的全寿命周期进行综合考量,能在保证固定资产科学有效使用基础上,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支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马薇.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2.焦敏.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以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为例[D].山东:山东大学,2013.

3.亓红红.浅谈供电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J].商业会计,2009,(4):56-57.

4.温德诚.精细化管理执行力升级计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篇10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这种企业医院,因本身既有企业领导、又带有行业管理性质,因此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有着一些因交叉管理而带来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

1.医院领导观念问题

受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影响,医院领导为追求利润,在观念上过于重视临床医技科室,对一些辅助及管理科室重视不够,直接导致资产管理部门在行使管理职能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资产使用部门在资产使用过程中无法得到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督,随之带来的恶果就是造成固定资产账账、账实不符。例如:如果某临床科室需要从其他科室调用一台设备,只要跟主管院长说一下,得到首肯后就可以自行调用设备,在整个过程中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得到任何申请和通知,完全失去管理监控作用。

2.盲目购置固定资产

不同于事业医院,企业医院需要完成企业给医院下达的利润指标。因为购置设备周期短,见效快,成为医院增加收入的首选,但医院领导基于对财务、经管等管理部门的不重视,在缺乏事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没有经过进一步的论证分析的情况下就根据临床、医技科室的设备购置申请匆忙地购置,结果购进的设备有时并不是医院目前发展所必需的,或是质量差,造成高投入无回报或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时有发生。

3.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作用有待加强

医院固定资产一般由设备科担任管理部门,但由于设备科多由一些技术修理人员构成,这些人对库管缺乏认识,导致在采购、验收、入库、协调各环节管理较差,而临床医技科室又只关心自己科室的设备使用,对其他科室漠不关心,在遇到设备调用时,往往以一些理由搪塞,设备科没有发挥在固定资产使用中的统一协调作用。

4.固定资产报废管理中存在纰漏

企业医院的固定资产报废按照企业规定每年申报一次,需要先提出报废申请,然后由专家组对报废资产进行鉴定,但由于医院的特殊性,上级企业并没有相关的专家能够对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鉴定,外请专业人员又要耗费资金,因此往往由医院自行认定资产是否需要报废,然后呈报上级单位批准。因此,有的单位往往利用这个漏洞,为回避责任,对一些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失的资产利用报废机会,申请报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解决上述企业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建议

1.医院领导需转变观念

医院领导应该转变重视临床医技科室、轻视管理辅助科室的观念,医院是一个整体,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必须由各个科室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单单由一些大夫领着一群护士是无法完成对利润最大化的渴求的。必须明确应该由财务科负责固定资产的账务管理,凡涉及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变更都必须通知财务科,由财务科进行账务处理;由设备科负责固定资产实物的管理,凡涉及固定资产采购、入库、出库、维修、保养、调用都由设备科负责;各临床医技科室负责各科室的固定资产使用和完整,院长则负责固定资产的统一领导,这样,各科室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减少了过去各科室间扯皮、推诿的现象。

2.建立资产购置流程

如何才能避免盲目购置,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固定资产购置流程,要充分发挥管理科室职能,首先要求临床医技科室在当年提出下一年设备更新计划,然后由设备科对该计划进行审核,并进行先期的市场调研,主要对该计划中涉及的设备作出技术评估,对其先进性、实用性给出结论;然后由财务经管部门对该计划的效益性进行分析,要尽可能的结合本医院的各项收支数据,从中采纳信息,不要盲目以别的医院的数据作为计算基础,以保证真实性,给出效益性分析后作出是否可行的结论交由院长办公会讨论决定。整个流程必须进行完上一项后,才可继续进行,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在上一项工作没有完成或已给出否定结论后,无需进行下一项流程。

3.完善资产管理部门作用

首先,要确立设备科对全院资产管理的主导地位,各科室必须服从设备科对固定资产的统一调配要求,而设备科在取得这一职责后也要与各科室加强交流和协调,确保提高全院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避免再出现固定资产闲置现象;其次,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对设备科的人员构成作出调整,在原有维修技术人员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专业从事库存管理等专业的经济类人员,用以完善设备科的资产管理工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上一套固定资产管理程序,通过联网可以对资产使用科室的资产使用状况进行随时更新和监控。

4.加大对固定资产报废过程的监督

医院领导要本着对国有资产负责的态度,重视每年的固定资产报废工作。首先,要求各科室主任要在本科室报废资产申请中签字负责,然后由设备管理部门对报废资产进行逐一拍照核对,并详细写出报废意见作出是否同意的结论,最后,外请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报废资产进行鉴定,在专家组作出同意报废后,院长在报废申请上签字,上报上级单位,同时对这些报废资产进行统一存放,专人管理,等待进一步处理,财务要待上级批复后做账销案存处理,以此杜绝固有资产流失。

尽管企业医院对利润指标的追求有别于事业医院,但企业成熟的各项管理制度仍然可以被企业医院借鉴,借助企业成熟的管理理念,建立良好的企业医院固定产管理体制,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将更有利于医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篇11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082-01

对一些固定资产的在资产采购、验收、管理、使用、维修、处置、清查等过程中,缺少相关的手续。工业企业人员流动比较大,在交接的过程中没有很严格的交接制度,对于一些已经损坏的固定资产缺乏必要的监督,责任认清及赔偿。一般的企业都会有一些管理制度,但合适本企业特色的管理制度就比较缺乏,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制定者对这些固定资产的性质不是很理解,没有实际的管理经验,造成制度成了空谈,与管理的实际脱节、背离。有的机器设备也许就是缺乏油,或者螺丝掉了,就弃之不用,重新采购。固定资产没有按时的盘点制度,造成资产管理混乱,资产丢失、闲置都无人问津,管理领导不知情况,直接管理人员欺瞒不报,给公司资产造成浪费,甚至损失。

在固定资产进入企业帐目的时候要建立固定资产台帐,一般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办公类,如: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投影仪等;房租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如汽车,堆高机,叉车等;工具器具,如:测量仪器,称重器具,温度湿度量测工具等。将资产编号,产地,规格型号,购入价格,折旧年限,折余残值,归属部门,管理者姓名等信息登记进去。完善盘点制度,至少每年盘点两次,年中和年末,有管理部和财务部门协同资产的分管部门一起盘点,并且由财务部门按照固定资产帐目制定盘点清册,进行实地盘点,将一些有毁损、丢失、闲置资产详细记录,补充已经丢失的标签。并将盘点结果及时上报有关管理领导,以便对一些资产进行合理处置,并将处理结果记入资产异动单。单位负责人还需要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临时的抽查。在资产有异动时,比如部门间转移,管理人员变化,资产报废,出售,资产修理等,都需要填制固定资产异动单,相关部门之人员签字, 确认资产异动方向结果,重新填资产标签及登记台帐。严格公司的交接制度,无论是离职或者调离岗位,在职责管辖内的固定资产一律要办理交接,这样就可以分清责任,对一些资产的损坏、丢失等现象彻底盘查,杜绝推委。建立健全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责令管理部管理公司所有资产,将公司资产按照资产类别、分属部门及进入资产管理的日期编制号码,这样资产管理起来就比较方便,容易查找,容易分清各部门的管理责任,看清楚资产的使用时间,可以很容易知道资产的剩余价值。搞好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固定资产的保养是延长资产使用时间的关键。合理建立固定资产点检制度,防患于未然。固定资产按照资产性质定期点检,对一些小毛小病及时检修,不要因小失大,小到一颗螺丝,如果松动脱落都会导致重大的设备故障。还要定时维护,对一些机器设备,及时上油,防锈蚀,车子按形式里程保养,房屋建筑物及时防漏,木制品防蛀,防腐朽等。综上所述,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细致 的工作。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搞好固定资产管理,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机动设备处是固定资产实物的管理归口部门,机动设备处负责组织单台资产或成套装置报废、处置的鉴定及审查;闲置资产管理等综合管理工作,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固定资产实物专项管理。在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本细则。

固定资产报废的目的篇12

一、引言

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在高校总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扩建和国家投入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总量在近几年大幅增加。固定资产的增加对高校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我国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存在着较多的缺陷、高校管理层没有予以充分重视、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亟待提升等。通过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可帮助高校财务部门认识和处理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优化高校的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和浪费,防止高校资产流失,进而达到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目的。

二、高校固定资产PLM理论的引入

(一)PLM理论的基本原理

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即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典型的产品生命往往由培育、成长、成熟、衰退和结束期五个阶段组成。PLM是对产品从培育期到结束期进行全程全面的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来提升产品的效益。PLM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需求管理、产品开发技术及管理、制造过程管理和产品回收管理,其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数据管理、价值链管理等。PLM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技术,同时也是促进组织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经营模式,通过管理理念的转变,并结合管理技术帮助管理者以最高效的方式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益。

(二)高校固定资产分类

高校应根据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指导并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并制定详细的目录作为固定资产PLM管理明细核算的依据。

本文参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某高校的情况,将其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其中,房屋和建筑物主要包括高校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如教室、道路、空调、电梯等;专用设备主要包括科研设备、教学工具等专门化资产,如机电设备、仪表仪器等;一般设备主要包括办公设备、家具、桌椅等;文物及陈列品指高校所拥有和接受捐赠而获得的古迹、纪念物品等,供教学、科研或是收藏和展览使用,主要包括模型、艺术品、文物等;图书指高校所拥有的图书馆藏书和电子化书籍,如纸质图书,超星、万方电子数据库等;其他固定资产是指没有在上述固定资产中界定的固定资产,如高校内的珍贵树木等。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PLM流程

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从购买、使用保管到报废等过程进行全程全方位管理。本文将PLM理念引入到其中,就是将高校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逐层分类,每一具体的固定资产都具有其类别。这样每一个固定资产就像企业的一个产品,通过固定资产在各个阶段的成本效益分析,研究出使高校固定资产效益最大化的方案。

根据PLM理论,本文将高校的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分为购入、使用及管理、报废三个阶段,其中固定资产的管理成本与其效能、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

由图1可以看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应是减小成本线包围面积的同时,增加效能线包围面积。本文通过对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内三个阶段的管理运作流程进行分析,以找出各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合理的处理方案。

购入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开始阶段,目前高校的主流购置流程是使用部门提出需求,拨付资金,填写固定资产购置卡片,当购置金额大于规定金额时进行可行性论证,进行招标工作,进而确定买家、付款和验收等。目前该流程中的可行性分析过程往往过于简单,尤其是对高校所需要的高端设备进行招标过程中需求方与中标方相悖的问题缺乏较好的处理方式。

当固定资产验收合格后,固定资产进入使用和管理阶段。由于高校规模较大,所管理的固定资产类别繁多,许多固定资产在交付给使用部门后,责任机制和监管措施并没有到位,容易导致使用者因为自身问题而使固定资产加速损毁等情况,需要在强化管理、机制等方面找到解决方法。

固定资产在达到其使用寿命,或是无法继续为高校的教学研究活动提供服务后,应当进行报废处理,这一阶段主要是处理好固定资产的报废核查和变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高校固定资产购入阶段的管理

(一)完善可行性论证流程

完善目前的可行性论证,需要建立完整的固定资产信息平台,保证高校管理部门对所需要的固定资产信息的完整性,这些信息包括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品牌、使用时间与寿命、日均使用次数、存放位置和使用效率等。我国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固定资产信息平台,但缺乏使用效率和日均使用次数等关键信息。在实现了完整信息的前提下,使用部门在有需求时可以提前提出使用申请,管理部门根据申请需求结合就近原则找到最适合、可使用的仪器设备,开具固定资产使用单,实现资源的共享。

可行性论证的过程需要由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专家和主管部门在可行性报告中阐述自己的建议,通过会议形式或分别发表意见的方式进行,各方的意见应保障其独立性。针对目前固定资产可行性论证中信息的缺陷,可以在可行性报告当中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日均使用次数和使用时间段等预估性信息。在该固定资产达到使用寿命时将实际信息与预估信息进行比较,为下一次可行性报告的预估工作提供参考,增加下一阶段可行性论证的准确性。

(二)完善招标阶段的管理

可行性论证流程过后是招标管理环节,高校根据自身规模和财务管理制度,往往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固定资产需要进行招标。对于高校来说,需要进行招标的固定资产往往价格较高,因此,招标能够帮助高校降低购买成本。尤其是高校所需要购买的仪器等设备属于高精尖设备,对技术和售后服务的要求较高。因此制定综合评价的标准来对投标方进行考察是较为合理的方法。高校可以通过对投标方的产品、服务和商务能力设立一级指标,再对一级指标进行分解,设立二、三级指标,通过赋予指标权重和评分范围,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投标方进行评分,以帮助高校找到最符合期望的投标方。

四、高校固定资产使用阶段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的固定资产种类多、总额大,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管理,而维持这种系统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高校应根据自身管理情况来制定具有较强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包括审批、购买、报账、验收入库、报废等程序,使得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有规可循。在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制度化和程序化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制度进行及时的补充或调整,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二)建立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即集中式管理、分类管理和宏观管理。集中式管理往往由校长统一管理,各级领导亲自负责执行;分类管理则是将固定资产按类别分类划分到相关的部门来管理;宏观管理即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高校目前的主流管理模式是以账物分管为指导来进行归口管理,即校领导统一领导,财务部门全权负责财务核算工作,而后勤集团、设备处等归口部门负责使用。这种模式实际使用权和占用权不一致,导致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建议实行“统一领导、归口分级管理、职责明确”的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上述三种模式的有机结合体。在该管理模式下,分级管理不需要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院级、系级管理人员兼职监督管理,使用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将责任落实到人,并结合奖惩机制,将其管理工作与其考核挂钩,在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同时将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高校内部固定资产效益评价体系

建立固定资产效益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价指标,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综合性高校,固定资产种类繁多,所涉及的指标要充分考虑到其在高校教研活动中的作用,基于可比性和可行性原则来制定指标。本文结合我国高校的普遍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指标(表1)。

五、高校固定资产报废阶段的管理

(一)建立合理的调配机制

当固定资产达到使用年限或使用部门认为其不适合继续使用时,固定资产进入报废处理阶段。需要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使用部门提出报废原因,并由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批。但对于某一部门认为报废的固定资产,可能仍然在某些部门具有使用价值,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调配机制。合理的调配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层层审核制度,由系、院、校层层审核,根据需要按顺序进行系内调配、院内调配和校各学院之间的调配;其次,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应对报废信息及时公示,以方便有需要的部门查找。

(二)大额固定资产的处置

许多高校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由于评估环节薄弱导致其剩余使用价值得不到有效利用。高校应制定相应的评估制度,包括要报废的大额固定资产如何进行评估、由谁进行评估和评估方法等。大额固定资产评估的方法可以采用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等,评估人员应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管理部门负责人等共同组成。在评估结束后,应提交评估报告,不应报废的应通过调配机制继续使用,符合报废标准的进行报废处理。对于进行变卖的固定资产,应对变卖收入情况进行严格审计。

六、结论

随着我国高校的发展,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逐渐凸显,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活动当中,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将其理念引入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当中。通过对高校固定资产生命周期的划分,即购入、使用和管理、报废三个阶段,分别研究了各阶段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并讨论了解决方案。在购入阶段应完善可行性论证和招标管理工作,使用阶段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模式和效益评价体系方面的建设,在报废阶段应建设合理的调配机制,并加强对大额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 徐晓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