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趋势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4 09:45:08

银行行业趋势

银行行业趋势篇1

趋势之一,资本约束更加受到重视。金融机构普遍使用过高财务杠杆比率进行过度投机,大量介入复杂结构性产品交易,是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

危机的教训将驱使商业银行改变以往的过度投机行为,更加重视资本对于资产扩张的约束功能。

比如,将资本约束范围扩展到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强化对交易账户的资本监管。商业银行将更加重视资本的质量,在资本构成中不断提高以普通股和利润留成为内容的核心占比;同时更加注重克服资本监管框架中的顺周期因素,在经济上行周期累计起较多资本,以供经济下行周期时吸收消化较大损失之需。

对于资本约束的重视和强化,将使得资本筹借和资本规划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银行体系的良好运行,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

第二个趋势,金融创新将更多回归经济基本面。危机之前的美国金融市场,充斥着大量的以资产出售和风险转让为目的,依靠复杂的金融工程技术,对金融产品进行各种形式的分割、打包、分拆和证券化处理而形成的金融创新。

这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的金融创新,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后危机”时期,商业银行将更加注重金融创新的实际经济基础。

金融创新不仅应立足于满足实体经济中的有效需求,更要将推动货币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和实体经济的真实增长作为创新的终极目标。

趋势之三,更加关注信息的透明度。本轮国际金融危机重要的教训,就是金融产品在衍生的过程中,虽然风险被分散转移到了资本市场,但是投资机构却没有把与风险相关的信息,同时真实、准确地传递给投资者。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基于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市场约束、最低资本监管要求和监管部门监督检查,一同列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

“后危机”时期,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将更加重视信息的充分披露。即及时、充分、真实地将公司治理、风险管控、金融产品特征等信息进行公开披露。

趋势之四,政府的金融监管作用将更加得到重视。这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金融监管理念出现的偏差和弊端,即过分相信市场、过度依赖市场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倡导“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的理念,这种自由放任式的监管模式,是导致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

事实表明,危机发生之前,政府对于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是保证金融市场有效运作的重要基石。危机发生以后,政府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采取大规模干预措施,是实现金融市场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首要的条件。

当然,政府的作用只是对市场功能的补充、完善和支持,不能因此而改变或动摇市场的地位,不能使市场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政府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其目的是使扭曲的市场回归正常。

第五个趋势,国际金融监管标准趋于强化和一致。在监管范围方面,银行、对冲基金、清算中心、信用评级公司等机构,都将纳入监管体系;在价值运用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将进一步完善;在薪酬管理方面,金融从业人员道德操守将更被关注,高管薪酬将受到一定限制;在跨国银行的监管信息平台及其危机协调方面,“后危机”时期的行动将更为积极,以防止资本的跨国套利。

银行行业趋势篇2

那么对银行业估值的影响,是否来自于中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的下降?这一点估计也难以成立,毕竟即使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7%的实际GDP增长率,也远高于大部分国家。

如果以上分析是对的,那么市场在十年间对银行业的估值出现如此大的变化,原因可能更多的来自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对行业自身盈利能力所造成的“长期性”影响。

银行业盈利能力下滑

与十年前相比,目前银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营收增长的不同,十年前上市银行营收普遍能够维持30%左右的增长,而目前,就上市银行2014年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营收已经跌落至14.32%。 在营收增速下滑背后,最大的影响因素,便是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营收最大的影响便是在于利差的缩小,在利率管制下,中国银行业整体保持3%的存贷款基准利差,而在近几年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央行在缩小存贷款基准利差的同时,不断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目前对贷款的利率管制已经放开,而存款利率的管制上限也已经扩张到基准利率的1.3倍。根据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不久前的“两会”上的说法,利率市场化在2015年完成是大概率事件,这意味着对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也将最终放开,银行的利差将进一步收窄。考虑到中国银行业目前收入中80%来自于净利息收入,息差的收窄将极大地降低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根据银监会的测算,若今后十年内放开存款利率,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银行的息差收入可能下降60-80个基点,银行利润将降低一半。

金融脱媒则意味着银行将由于客户以及资产负债流失,传统存贷业务萎缩而盈利能力降低。从银行资产负债表看,最先的脱媒来自负债端,即存款的脱媒,这源于存款利率管制与市场利率较高之间的矛盾,在存款脱媒之后,资金开始在银行存贷款体系之外寻求与资金需求方的对接。在原来的交易成本由利差变为佣金的情况下,这种有利于资金供求双方提高收益的融资方式,逐渐吸引资金的需求方摆脱银行贷款这一融资渠道,从而导致银行资产端的脱媒。在“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强调要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而在现实中,无论是IPO发行、新三板的建立,还是债券市场的大发展,都意味着金融脱媒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就债券发行而言,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债券市场共发行人民币债券11万亿元,同比增长22.3%,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5.2万亿元,同比增加38.9%,增速较2013年扩大34.9个百分点。

可以想见,在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影响下,如果商业银行仍然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营收不断萎缩的困境。

混业是王道

实际上,目前中国银行业所遇到的问题,在发达经济体的发展进程中都曾遇到,而解决的方法,无一例外的是选择混业经营。

以美国为例,由于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确立了严格的银证分离制度。

这种分业经营的模式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也遇到与中国银行业目前相似的困境。由于美国在60年代采取总需求管理的经济刺激模式,外加为“越战”融资而超发货币,导致经济在70年代开始遭遇滞胀的困扰,金融市场利率逐渐走高。在美联储主席沃克尔上台之后,由于收紧货币强力反通胀更是导致市场利率快速攀升,1982年最高联邦基金利率达到22%。与此同时,银行业却受制于《Q项条例》而无法给予客户与金融市场相同的无风险回报,这导致银行资金大量流向金融市场,金融脱媒的趋势开始显现。

在资金流失的压力下,银行也开始通过规避监管的方式高息揽储,然而这种高息揽储加继续专注于存贷款业务的运营模式,虽然能减缓金融脱媒的速度,却不能阻碍这种趋势,同时高息揽储也导致利差缩小,这导致银行业在80年代初遇到了经营上的困境。从盈利指标上看,美国银行业平均总资产收益率至1962年达到0.8%后便一路缓慢下跌,至1986年最低跌至0.2%,收入利润率在同时期从21%跌落至6%。这种盈利能力的降低也反映到资本市场对银行股估值的降低上,例如富国银行在1985年市净率就曾因此而跌落至0.6倍。

在盈利能力下滑的压力下,银行业自然有动力通过各种方法向证券业渗透,涉足投行业务,例如通过在国外注册外籍公司,然后回国开展证券服务等。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呼吁提高金融业效率,打破银行业限制,参与自由竞争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此情况下,美联储于1987年对《格拉斯-斯蒂格尔法》20条进行了重新解释,允许一些大银行通过附属公司开展某些证券业务,其中包括承销商业票据、市政债券、抵押担保债权和资产支持证券等。而在随后的1989年进一步批准允许附属公司经营债权的承销买卖,1990年允许部分银行经营公司股票承销业务。直至1999年《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美国对银行业的分业管制正式放开。

在1986年开始的混业经营进程中,由于逐渐被允许进入投行业务,美国银行业可以在整合金融资源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这不仅避免了金融脱媒所带来的影响,而且由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幅提升,降低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差缩小对银行业盈利能力的负面影响。数据上,就美国银行业开始规避限制,发展混业经营以来,中间业务收入占营收的比例由1986年的10%左右一路攀升至2004年的35%。混业经营带来的非利息收入大幅增长也大幅提升了银行业总资产收益率,从1986年至2004年,美国银行业平均总资产收益率由0.6%提升至1.3%。随着美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市场对银行股的估值也逐渐恢复,例如1990-2004年期间,美国银行每股收益增长10倍,股价增长近9倍。而对混业经营战略执行最彻底的花旗银行,每股收益增长更是达到了20倍,股价增长近25倍。整体而言,混业经营带来银行业效率的提升,促使银行股表现持续超越大盘,1990-2004年期间,道琼斯银行指数上涨450%,高于标普500指数的200%,这与美国银行业资产收益率大幅攀升相互印证,说明美国银行业估值的提升并非完全由此期间美国经济向好所导致。

银行行业趋势篇3

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1-014-05

一、引言

银行是世界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活动主体,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浪潮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银行业结构的变化和组织绩效的改善对国际资本流动与资金效益具有直接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增强自身金融业实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关键就在于增强银行业的竞争力。

产业组织理论以哈佛大学梅森和贝恩提出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的范式为主要分析框架,认为结构决定行为,进而影响绩效(SCP)。以后该范式不断得到扩展和修正,突破了以前静态及单向的缺陷,认为结构、行为与绩效三者之间是一个动态反馈关系,相互影响,它们同时还受到其它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国外Pilloff研究了美国银行业的兼并认为,正是银行业的并购活动改变了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其中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但主要还是放松管制。

国内于良春和鞠源(1998)最早对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进行研究,得出中国银行业具有寡头垄断特征,且存在着高度集中和国有垄断低效率问题。林毅夫等(2004)对世界各国的银行业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结构变化的5个因素,认为经济发展阶段和政府采取的发展战略着重影响着银行业的结构。

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使用规模经济、集中度等概念讨论银行业市场结构,运用企业的垄断程度、企业并购和企业集团化等概念分析银行业的行为,从资源配置效率、技术绩效、经济效益等方面研究银行业的绩效。通过对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1998年-2008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给出银行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并联系银行业发展演变的经济环境说明世界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对认清当前世界银行业的格局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世界银行业产业组织分析

(一)世界银行业的规模经济

世界银行业的总资产和一级资本持续扩大,呈现出规模大型化趋势。总资产反映了银行的实力和规模,一级资本则反映了银行的稳健性和风险应对能力。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暴发至1998年底结束,此后为了加强银行抗风险的能力,各国逐渐重视并执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对照《银行家》对1000家大银行总资产和一级资本的变化可以看出世界银行业的规模、经营实力和发展水平。见表1

从总一级资本额来看,总额从1998年的14881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42760亿美元,一级资本总额增长2.87倍,年均增长率为26.1%,高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同样,看总资本额变化,100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显示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由从1998年的332114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963950亿美元,总资产额增长2.90倍,大于总一级资本额的增长幅度。

可见,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世界银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得到加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从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资产总额与一级资本总额增长趋势图(见图1)观察,世界银行业发展并不平稳,上升趋势中还呈现了波动,说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00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逐年递增,但是总一级资本的表现不尽相同,有些年份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如2001年、2003年的数据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与之对照的是2004年和2007年则显示了较快的增长,是世界银行业规模扩张较大的年份。世界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反映了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同时也是世界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和银行效率不断提高的结果。

(二)世界银行业的集中度分析

1.市场集中度分析

市场集中度指银行业市场中几个最大银行所占的业务份额,一般而言,集中度越高,大银行的支配力越强,竞争程度就越低。本文选取世界前25家大银行的有关指标占整个行业的份额分析。从全球前25名最大银行的区域统计数(见表2)看,近10年内基本上被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大银行所控制。美国的上榜数量十分稳定,日本的上榜数量逐渐下降到3家,降幅和下降趋势明显,而欧盟的银行数量虽然个别年份有下降,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从前25家大银行的排名位置看,欧美银行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这不仅由于银行自身的经营能力强,而且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有关。比如,随着美国放松对银行的管制以及银行之间的并购,出现了较多的超大银行,在前25家中的排名中处于强势地位。另外,欧盟成员国的扩大以及欧元的诞生加快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给欧元区内的欧洲银行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2.资产集中化趋势

全球前25名最大银行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区域,不仅体现在世界银行业的空间布局和市场集中度上,而且体现在全球金融资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规模庞大的银行手中,反映了全球银行正在走向垄断竞争的新格局。以每年排名前25强的银行的资产、资本以及税前利润占1000家大银行的比重(见表3)可以看出近10年资产明显趋于集中且速度惊人。

从2009年的情况看,前25名的最大银行的一级资本额为16920亿美元、总资产为432538亿美元,分别占1000家大银行比重的39.57%、44.87%,说明它们的资产集中度非常高,市场垄断力相当大。但是利润方面共亏损323亿美元,对比2008年的统计利润3016.23亿美元,可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巨大。前25强的资产从1998年的94055亿美元到2009年的432538亿美元,增长了4.59倍,年均增长41.8%,增长幅度较大;从绝对数来看,每年向全球最大银行集中的资本增加数千亿甚至数万亿美元,资本资产上升的趋势明显,如图2所示。

银行业资本集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自由竞争经济规律的作用,竞争是促进集中的强有力杠杆,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走向高度集中和垄断(杨艳琳,2006);另一方面也有人为的做大做强的因素,其中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业的并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有力的支持了银行业的快速集中。

(三)银行业间的并购行为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金融服务领域激烈的竞争,90年代末以来,银行业纷纷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和提升竞争力。表4和表5以90年代以来美国和日本的主要大银行为例,说明世界银行业的并购情况。

欧盟的银行同样进行了大量的并购,以英国汇丰银行为例,1991年成立了汇丰集团控股公司。90年代以来,汇丰双管齐下,在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都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扩张行动。1992年收购英国米兰银行,使其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银行集团。1999年6月收购了马耳他最大的商业银行──地中海中部银行,同年底收购了萨法拉控股公司。从2002年初到2003年末的近两年时间,汇丰进行了多达27项收购。

对照并购的历程和上文对世界银行业规模集中度的分析,可以看出,银行业规模的扩张与反复的并购不无关系。并购整合了区域市场,达到了规模和效益的统一,打破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由日本银行独领的局面,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

总之,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全球银行加速并购,并购成为大银行变得更大和更强的捷径,上榜大银行之间的激烈角逐往往是通过银行之间的并购行为实现的,仅从前25名大银行位置的变化即可看清楚。反过来,并购又推动了金融全球化,通过并购全球金融机构数量减少,单个机构的规模相对扩大,从而使得银行竞争更加激烈。通过并购银行业的集中度上升,银行的风险防御力和竞争力增强;通过并购金融产业不断优化升级,走向多元化综合经营,发展成大型跨国集团。

(四)世界银行业盈利水平与绩效分析

对全球1000家大银行利润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银行业发展充满了挑战,呈现出起伏变化的特征。1000家大银行税前总利润从1999年的1744亿美元到2008年的7808亿美元,总体上增长4.48倍,其变化幅度远远超过了一级资本和总资产的变化幅度,盈利水平持续提高,见表6。但是在1999年、2002年、2008年以及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反映了世界经济和金融波动对银行业的影响;同时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状况,表明其总体绩效处于不断改善之中。如图3所示。

资产收益率(ROA),是税前利润和资产的比率。资产收益率越高,表明银行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其经营效率越高。资本收益率(ROE),即税前利润和一级资本的比率。资本收益率越高,说明企业自有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风险越少。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均反映了银行的获利水平和效率。通过这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均可看出世界银行业在2002年获利水平突降,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降态势也异常猛烈,如图4所示。

总之,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资本金还是赢利来看,与十年前相比,银行的规模都有了较大的扩张。反映了银行的扩张是全球经济总量以及世界贸易的迅猛发展对金融服务提高的必然要求,另外,金融自由化和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业管制的放松也推动了这一扩张进程。

三、世界银行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和转型

(一)世界银行业发展演变的经济环境

银行作为配置资源的中介功能决定了与世界经济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其面临的金融环境的变化会影响银行经营的综合表现。理论上看,一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经济联动性加强,世界银行业的经营越来越受到经济总体走势的影响。二是银行业本身竞争加剧,导致整个行业利润水平的下降,利差水平不断降低,三是由于金融创新导致银行业面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主要受金融脱媒的影响,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都面临强有力的挑战。

另外,全球1000家大银行各项指标值的变化充分地显示了其与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比如1999年日本受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业亏损严重,整体上影响了世界银行业的表现。期间虽然美欧银行业有不错的表现,但是1000家银行的税前利润的增长率仍为-14.9%。再如2000年,由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尤其是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一比率又急升至77.58%。

回顾历史,银行业加速增长是经济金融发展和微观经营改善的结果。2001年以来,全球利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助长了流动性过剩,全球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占GDP的比重大幅提高。作为经营货币的行业,银行业务规模必然加速增长(王家强,2008)。2003~2007年是世界经济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企业与个人的信贷融资需求旺盛,全球财富积累规模空前提高,成为银行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从2003到2007年底的4年间,全球银行的利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盈利能力逐年增强。然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信贷紧缩又一次使世界银行业陷入了困境。

(二)多元化综合经营制度的转变

在金融全球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快的条件下,世界大银行在外部实行并购的同时内部不断纷纷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多元化综合经营成为世界大银行增强其竞争力的重要市场行为。

在高科技的应用、金融创新的带动下,出现了多元化经营和多样化业务品种以及创新性“金融超级市场”,这既是世界商业银行多年来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21世纪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变的方向。比如,美国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走上了金融综合经营的道路,银行的可经营范围扩大,规模和盈利能力的上升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日本在1992年泡沫经济破灭后颁布了《金融制度改革法案》,结束了二战以来的主办银行制度,正式进入了金融综合经营体制。英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陆续颁布了《1979年银行法》、《金融服务法》(1986)、《1987年银行法》和《英格兰银行法》(1998)。这些法令允许金融机构提供各种综合性金融服务,确立了金融综合经营的制度,极大的推动了金融服务的自由化。在金融综合经营过程中,金融企业为了壮大自身实力或者快速地进入其他金融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并购,同时由综合经营引起的金融创新不断增多。

(三)银行业新技术的运用

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以来,金融综合经营成为整个世界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电子商务带来的冲击,为全球银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世界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增强。

就银行业自身而言,逐渐向全能化银行、金融超市加速发展,盈利水平被作为衡量综合实力最重要的指标。电子网络和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新业务、新产品和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对全球银行盈利水平的大幅度增长起了重要作用。网上银行不仅增加了现代银行的业务渠道,而且具有极大的便利性,能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网上银行可以更方便地实施市场分割的策略,它具有的成本优势和在市场上迅速扩张的能力给传统银行业的改造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制度的创新。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产品、技术和服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业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不断交叉、融合,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不断发生变化,金融企业为了分散风险、追求范围经济而不断地对企业组织形式进行变革,如金融控股公司就是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的产物。

四、结语: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都在调整中艰难前行。以至于国际银行业近年来的一些发展方向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如旨在分散金融风险的金融创新竟然起到了放大风险的负面作用,综合化经营大大增加了银行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等(赵幼力等,2008)。然而纵观世界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和行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第一、金融自由化进程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很大,虽然金触控股公司遭遇全面风险,但综合化经营趋势不会改变,银行业未来将继续走跨国集团化、规模集中化的道路。金融分工界限逐渐淡化,但区域与国别的差异将会继续存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金融危机过后,世界银行业可能再度掀起并购热潮,这不仅会增强银行的实力,更为银行业实现多元化经营提供现实可能。

第二、世界银行业的格局调整与结构变化,将为未来国际金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亚洲的银行业将会崛起。次贷风波使得国际大银行深刻地认识到新兴市场的重要性,未来将会继续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分享亚太等新兴市场的增长红利,欧美市场早已成熟的零售业务和非信贷业务在新兴市场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将会给国际大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促进盈利增长。

第三、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仍会是银行业发展的推动力,网络银行的发展将使虚拟银行的发展加快,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行将成为世界银行业新的发展热点,银行服务科技化的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都会进一步提高。

第四、针对次贷风波中金融创新带来的短期金融抑制负效应,银行业未来将更加稳健合理的利用金融创新,以便更好地分散并降低风险、增加市场流动性、丰富市场投资品种以及增加投资人获利渠道。银行资本金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资本实力已成为国际银行业衡量稳健性及对抗风险能力的主要指标。当前,补充日益下降的资本充足水平,加强世界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更为重要。现有的分散监管架构不适应于各类金融市场之间紧密联系的发展趋势,监管重叠和缺位的问题时有发生。所以要在支持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有效地防范各类风险,提升监管效率,改革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与架构。

注:

1.本文感谢萧灼基教授和胡坚教授的指导,作为“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金融论坛)”参会论文的一部分,得到了参会专家与学者的有益评论和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表示感谢,当然文责自负。

2.《银行家》从1989年开始按一级资本(Tier One Capital,也叫核心资本)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这1000家大银行的实力基本上代表了世界银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除非特殊说明,文中数据亦来自1998-2008年第7期的《银行家》杂志或者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Barger Allen N, Hannan Timothy H. The Pric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in Banking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9 , (5),71: 291-299

银行行业趋势篇4

一、国内理财业务市场现状

自2004年监管部门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迅速发展,成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新兴业务。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达到10239款,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加101.95%;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7.05万亿元,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居民收入预期年均增长7%以上,人均GDP有望达到4万元左右,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将持续扩大,理财业务潜在受众将更加丰富。同时,在实际利率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居民的投资理财意愿也在不断加强,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自2010年4季度以来,城镇居民中“偏好投资”的人群比例已逐步超过了“偏好储蓄”的人群比例,理财正在居民资产配置中不断提升占比。在各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未来的理财市场仍将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一)市场监管日益加强,保证业务健康持续发展

2011年上半年以来,中国银监会陆续了“规范银信理财合作”、“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等与银行理财业务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未来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力度仍将不断加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理财业务风险控制机制相对复杂,理财资金的投向不断多元化,客户面临的投资风险往往比传统的信贷业务风险更大。二是对商业银行包含理财业务在内的表外业务进行监管是今后国际金融监管的重要发展趋势。新巴塞尔协议第二支柱补充建议要求商业银行将所有表外实体所承担的风险纳入资本评估的范围,国内监管部门已经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商业银行将之前的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中所有表外资产在两年内全部转入表内,并按150%的拨备覆盖率计提拨备。这些监管措施的实施从源头上保证了理财市场能够平稳有序健康的发展。

(二)从产品推介到财富管理,回归理财业务本质

理财业务的本质是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延伸,是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的服务,它应该根据客户的需求及财务状况来为客户制定长远的财富管理策略并协助实施。从国际成熟经验来看,财富管理往往是覆盖一个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目前国内银行理财业务主要还是局限在产品开发和推介环节,组织网点渠道进行产品介绍、宣传及销售工作,顾问服务发展相对缓慢。在未来的发展中,商业银行面对同业竞争的关键在于提升服务的内涵。各家商业银行应强化自身全面金融服务的优势,全方位地提升服务水平,以分析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理财产品设计,抓住服务重点,凸显财富管理的服务内涵。

(三)以客户为中心,塑造理财服务品牌

理财产品和商品一样,通过打造品牌可以有效区分同类产品,在投资者中形成一定的品牌偏好。但目前各商业银行对理财品牌建设普遍缺乏较为系统的定位和整体策划,理财品牌和企业文化缺乏较为深度的结合,各个理财品牌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强,缺乏内在逻辑联系,不利于理财品牌整体形象的塑造。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建设主要是平铺展开,在一级品牌之下缺乏子品牌开发,大多没有形成树状品牌梯次,在一级理财品牌既定的情况下,理财品牌缺乏纵深变化,品牌形象显得较为单一。

未来各商业银行品牌建设可着力于企业价值和品牌价值相互带动,塑造商业银行的整体品牌形象,同时需更加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品牌的选择以至名称的确定都应该考虑投资者的偏好,形成品牌体系,根据理财产品特色进行其他子品牌系列开发,并为产品创新预留充分的品牌扩充空间。

(四)培养专业团队,提供个性化服务

专业化人才是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前提。未来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竞争的加剧,为客户理财提供了更多选择。一家银行想在金融理财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优秀的专业团队。通过打造专业的理财产品设计、运营队伍,依靠理财经理的专业优势,主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正成为商业银行吸引理财客户的重要手段。未来国内商业银行也将会不断吸纳和培养产品研发、销售团队,为扩大理财市场份额提供专业化支撑。

(五)研发差异化产品,避免无序竞争

理财业务发展初期,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发展都集中在发行数量及发行规模的扩张方面,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差异化的发展步伐将越来越快。一是产品期限设计日趋灵活,长短期限搭配产品、无固定期限产品被不断研发并推向市场。二是产品结构设计更趋于精细化,累进收益型产品、收益率分级产品、结构化投资产品日益增多。三是投向多元化,尽管信贷类资产从长期看来仍然会是理财投资的领域,但随着银信合作相关文件的规范,其占比必将逐渐减少,更多的理财资金将参与到资本市场的资金运作之中。四是中长期理财产品将逐渐浮出水面。目前市场上理财产品多为中短期产品,未来随着养老、教育两大产业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基金模式运作的中长期理财产品将逐渐增多,充分满足居民养老、教育的资金需求。

(六)细分服务渠道,培养理财客户

目前商业银行理财在服务渠道的划分上不甚明朗,多数还是依靠产品起点金额来简单加以区分。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化,商业银行可将理财市场的客户分为三个主要类型,一是普通客户,随着电子渠道客户覆盖面的不断增长,更多的普通客户可以通过便捷的方式参与到理财产品市场之中。二是中端客户,商业银行可通过财富管理中心等专门的渠道为此类较高资产净值的客户提供专业理财服务。三是高端客户,商业银行可通过私人银行渠道为其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理财产品定制服务。

(七)整合各类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组建综合理财业务平台

1、证券公司的理财业务

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包括:定向资产管理业务、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和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主要面向单一客户;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则是面向多个客户,分为限定性集合计划和非限定性集合计划;专项资产管理业务专指证券公司为客户办理特定目的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

2、信托公司的理财业务

自从2002年上海爱建信托的上海外环隧道项目集合资金信托作为全国第一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开始发售以来,信托理财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信托公司可以开展资金信托和财产信托业务,目前较为活跃的是集合资金信托业务。信托计划只能对特定客户销售,信托计划的资金实行保管制,非现金类信托财产可约定第三方保管。

3、基金公司的理财业务

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包括公募基金管理和特定资产管理业务,其中,专户理财业务又分为一对一和一对多专户理财。目前,所有基金管理公司均可以从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部分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还可以开展专户理财业务。

4、保险公司的理财业务

在投资范围上,保险公司理财产品可以投资于债券、基金、股票等金融工具,投资范围较为广泛。

银行理财与这四类理财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从已经发行的理财产品看,几乎都是这几类投资产品的组合,虽然不同理财机构的侧重不同,但还是有很强的相似性,而且期限安排上有趋同性。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各类理财机构在开拓理财产品时会过多地倚重营销手段,忽视了对业务本身的多样化、专业化追求以及理财业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根本。

综上四方面,未来的理财业务市场上,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回归客户需求的本质,各类产品可以在期限、投向、收益分配方式等各方面形成良好的结合关系。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商业银行可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渠道及业务规模优势,牵头组建综合理财业务平台,引入各类金融机构,在不同的时期、为不同的客户,根据其不同的投资偏好及需求,匹配不同的产品,将综合理财业务平台不断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①魏涛. 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研究[J].北京:改革与开放,2010(2)

②刘安霞,陈昭旭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决策,2010(2)

③吴燕雁.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浅析[J].北京:现代商业,2010(5)

银行行业趋势篇5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趋势

1.“净值型”产品

目前大部分理财产品都为“预期收益型”,产品说明书中即列明了预期收益率。尽管说明书中必须载明“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的警示标语,但从实践来看,较少有银行的理财产品不能按预期最高收益率兑付收益,而本金损失的案例更是凤毛麟角、一旦出现就可能演化成银行巨大的声誉危机。

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将与存款同质化,市场吸引力将会下降。而“净值型”产品更符合资产管理的本质要求和监管部门的对于理财业务“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的四项基本要求。“净值型”产品能够强化银行和投资人双方“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的认识,能够通过投资于标准化资产实现公允估值,并能够以银行的资产管理行为而非利差作为收费的基础,因而“净值型”产品虽然目前在市场上占比较低,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标准化融资渠道

非标资产的全名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标准化的融资渠道,如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等,均是在一种相对明确、规范与公平的机制保护下进行的投融资过程,非标产品则是绕过银行或债券审批管理部门,通过某个非标准化的载体(如信托计划等),从而将投融资双方衔接起来。目前标准化融资渠道已经成为当前理财产品的必然发展趋势。

3.“资产池”运作

资金池模式的运作方式是银行建立一个“资产池”,银行采购股票、货币市场工具、债券、信贷资产等,将其虚拟地置入一个池子内。同时银行对应地建立一个“资金池”,把客户募集的资金放入该池中对接采购来的资产。“资金池”的运作模式就是银行将多款理财产品所募集到的资金归集到同一个“资金池”中集合运作,并将“资金池”中的资金投入到多个投资对象所组成的“资产包”中。因此,在这种运作模式之下,投资者根本无法了解到自己所投入的资金究竟对应了哪一项投资资产。而目前绝大多数银行都不对资产池中各品种投资比例进行披露,资金池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已经成为这一模式的最大隐患。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改善对策

1.细分目标群体,通过差异化服务模式,尽量满足顾客多层次需求

基于现代金融背景,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将细分客户理念引入银行内部,对客户管理系统予以健全与完善,充分利用银行本身所具有的客户资源,细分客户,以此将贴切、合理的理财服务提供给各文化背景、消费心理及社会阶层的客户。比如,具有较强风险承受能力、较高收入的客户,应该在客户风险承受范围前提下,将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提供给客户,对于具有较低风险承受能力、收入相对比较稳定的客户,应该为其介绍保本型或者收益固定的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相对较低,也有可能亏损本金,因此投资者在购买时,最好是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利用部分投资资金进行投资,分散风险。

2.加强创建与整合营销渠道,创先与变革银行营销方式

不断强化我国银行直接营销(比如:物理网点)与间接营销(比如: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及手机银行等)的整理与构建,对向顾客转移金融产品极为有利,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理财产品并不仅仅是单纯、简单推销,是努力创建可以与竞争对手抗衡与竞争的自主品牌,营销观念的转变,必须转变银行产品推销至将银行有效解决方案提供给客户的层面,应该将优势顾客当作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投资者在购买挂钩类理财产品前,应该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标的市场挂钩的产品。

3.制定有效产品创新策略,提高品牌效应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对服务予以不断改进,对产品予以不断创新,以此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以创新的方式引导市场需求,而且还要保证银行内部观念更新速度快于市场,商业银行所设计的产品或服务应该多于顾客需求。银行应该对市场形成敏锐洞察力,而且还要对国内、国际金融发展形成精准的预测能力,对市场变化趋势与客户潜在需求进行分析,将适销对路服务或者产品创造出来。加理财产品销售可以扩大我分行销售费收入和管理费收入,随着房地产市场变化、第三方合作终止、服务收费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全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面临严峻的挑战,有必要找寻中收业务转型的替代性产品。理财产品要作为重点产品,成为拉动中收增长的火车头,打造成为中收新的增长点。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近年来国内市场不断进驻外资银行,与国内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环境逐渐复杂化,所以我国各商业银行内部所采取的市场竞争战略积极发展理财业务也逐渐成为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本研究先分析与总结现阶段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国际金融环境与氛围下,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市场竞争策略,并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战略举措进行分析与探讨。

银行行业趋势篇6

一、引言

存贷比衡量银行的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存贷比越小,说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低。然而流动性风险与银行的收益是相互制约的。银行在吸收存款增加流动性的同时,还需要向储户支付利息。同样的,银行在发放贷款降低流动性的同时,也会收到贷款利息。因此,流动性风险越高,银行的收益越高。商业银行往往在利益的驱使下,忽略了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酝酿着流行性危机。

为了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行监管,我国规定银行存贷比日均不得高于75%。然而在实际中,很多银行的存贷比都越过了这条红线,尤其是中小银行,平均存贷比远远超过75%。中国银监会于2009年初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对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良好的中小银行,允许有条件适当突破存贷比。即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中取消75%存贷比这一硬性规定,但是存贷比监管仍将作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日常考核的一项内容。那么,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到底是如何发展的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统计

由于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整体较低,而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相对较高,于是本文把商业银行按照规模分为两类——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分别研究他们的存贷比。本文采用存贷比的变化率来刻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发展趋势。如果变化率为正,说明存贷比在提高,流动性风险增加;如果变化率为负,说明存贷比在减少,流动性风险降低。

(二)线性回归

为了进一步验证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以存贷比为自变量,时间为因变量,分别研究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发展趋势,回归模型如下:

Yt=a+btXt+εt (1)

Y——时间

Xi——大型银行(或者中小银行)存贷比

三、实证结果①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图1为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这36个月中,我国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存贷比走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型银行的存贷比低于中小银行的存贷比,而且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有增长的趋势,而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有下降的趋势。

本文分别计算了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月变化率,表1中的数据是将月变化率按照年度为单位进行平均之后的结果。从表1可以看到,我国大型银行的年平均存贷比变化率是正值,且有增加的趋势,说明我国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是逐年增加的,且增加的越来越快。而我国中小银行的年平均存贷比是负值,且绝对值越来越小,说明我国中小型银行的存贷比是在逐年降低,但是降低的速度有放缓的趋势。

(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2可以看到,在大型银行的回归结果中,存贷比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大型银行的存贷比有增长的趋势。在中小性银行的回归结果中,因变量存贷比的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的存贷比有减少的趋势。

将大型银行的回归结果与中小型银行的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大型银行的自变量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于中小型银行,说明大型银行的存贷比变化得比中小型银行快。

四、结论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和线性回归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我国大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正在逐年上升,中小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正在逐年下降。而且本文进一步发现,大型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的速度高于中小型银行流动性风险下降的速度。

总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有上涨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外资银行的竞争、国家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来自于银行自身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不足。商业银行应该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做好权衡,不能一味的追求高收益而忽略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数据库。

参考文献

银行行业趋势篇7

二、混业经营推进的因素

(一)金融开放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各行业得到利用,国家金融机构机制逐渐完善,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使得金融管理时间成本下降;同时技术的革新促进了金融信息传播效率的提高,使得金融机构涉及的领域大为增长。

(二)增强竞争力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使得金融业竞争加大,分业经营带来的问题是收入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差异化,单一业务的企业受市场影响较大,无法分散经营风险。实行混业经营有利于商业银行形成利润增长点,优化业务收入结构、分散风险、改善资本结构,形成多样化的风险载体;同时能扩大银行规模,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

(三)金融创新的要求

随着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的不断涌现,银行?证券?保险各业之间交叉和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具有比较优势成本的新金融功能载体直接取代了旧的功能载体,使传统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分工界限越来越模糊;建立在原先金融功能配置结构基础上的行业分工格局随着功能配置结构改变而逐渐升级,新的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功能的进一步优化,传统金融行业分工越来越模糊。现代金融工程技术的革命性进展,金融衍生品与对冲手段的不断丰富,也使金融机构控制多元化经营风险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

三、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历史必然性

(一)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原因

我国现行分业制是人为主观选择的产物,而非市场竞争的结果,是行政体制强制下的分业体制,解决不了垄断,无法解决银行,证券,保险等各业务部门内部的垄断问题。实行分业经营,有利于积累监管经验,充分利用资源,降低风险。

1、我国商业银行的特殊性。我国商业银行以国家为产权主体,经营中具有行政因素,使国有商业银行非企业化、非市场化,具有政企不分的特点。银行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使得专业银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为政府干预金融提供了条件。对外部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所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不高,金融创新力不足,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多业务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混业经营会使商业银行陷入更大的危机,而分业经营则能够降低风险。

2、我国法律体系的制约。我国法律体系制约了商业银行的投资方向,银行通过资产信托方式处理不良贷款受到了限制。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动金融体制的创新,金融机制的创新在法律的约束下不能起到明显的功效。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资本的流通,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而我国却基本由政府决定,从而形成了扭曲的价格信息。

(二)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的原因

1、全球一体化进程导致银行竞争压力增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全球化速度加快,金融市场逐渐放开,商业银行与跨国公司业务进一步扩大,分业经营的现状,使商业银行市场竞争能力不做,狭窄的业务范围、稀缺的专业人才、单薄的资本实力与国外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混业经营扩大业务范围,增加银行利润;通过优化产品,降低投资风险,从而抓住市场机会,提高银行的竞争力,改变银行的收入结构。

2、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的需要。更全面的银行业务,有利于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扩大经营范围,使商业银行在给定的客户资源水平上获得更高的收益。通过在不同的行业选择最有利的金融工具,将固定成本分摊到各项业务中,降低筹资的成本,通过金融创新使得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日益趋同。信息技术的进步,模糊了单一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之间的界限,这种界限的模糊使得银行必将实行多业务的经营,进而形成规模经济。

3、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要在国际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增加在金融行业中的地位,鉴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不断加速,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间的合作不断加深,同时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得加紧对混业经营模式的推广,尽快实现真正的金融混业经营成为必然趋势,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增加我国综合实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金融法规的修改和完善,鼓励银行金融创新,鼓励银行、证券、保险行业间的互相渗透、联合经营,构筑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的法律保障,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才能够逐步建立混业经营的框架。同时不能过于激进,导致市场无法适应,做到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前性的金融法规体系。

(二)加强和完善金融调控与监管

混业经营模式下,银行自身业务的扩展伴随着诸多的风险,因此银行本身必须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有效的约束机制。建立高效灵活和集中的决策机制,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强化风险防范机制,有利于防范风险。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能够保证银行在资金投向上的安全,避免较大的风险的产生,保证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和有效的金融监管又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了支持,在金融创新出现问题时,国家能够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市场的不正确走向,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发展。

(三)健全市场体制

银行行业趋势篇8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对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等期望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让内部审计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高端服务提供者。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

为规范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指导制度,而银行本身也积极架构了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以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1.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银监会在2006年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该指引明确了了内部审计的职权等事宜,随着银行业得分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2013年,银监会又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予以了强调,这些制度的执行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提供了指导,也规范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

2.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框架体系已经基本建立,首先,从审计机构来看,农村商业银行都成立了审计部或者(稽核)审计部,实践中一般是在总行设立(稽核)审计部,这一部门在职能上向董事会以及稽核委员会(如果设立)负责,但在行政上则对行长负责,在分行则成立审计部门。其次,从审计的内容来看,内部审计主要关注的是业务经营、信贷资产资料、经营风险等,当然,这种审计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移动而变化。再次,从审计的手段来看,当前内部审计已经充分借助计算机来辅助审计活动。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基本趋势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内部审计内容将不断拓展、方法将不断创新,并进而导致其职能定位发生改变。

1.内部审计内容的发展趋势。在强化公司治理视角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内容将需要突出5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积极开展维护股东权益的经营管理审计,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股东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就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控制好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其次,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必然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要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活动的效率、效益等进行审计,而不是简单的合规性审计。然后,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针对金融业务创新、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空间的拓展等新的经营形势,农村商业银行要大力开展以风险识别、控制和化解为导向的风险审计。再次,积极开展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分支行领导干部调离原工作岗位等事项发生时,要对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最后,积极开展运行缺陷审计,包括流程等方面的缺陷,通过缺陷发现农村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内部审计方法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的方法面临多重创新。首先,内部审计信息化趋势明显,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构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这一系统能够有效的收集商业银行的各种数据,审计人员通过终端操作能够实现非现场审计、审计内控评价、知识库管理等操作,而并非完全按照传统的审计模式开展现场审计,这就提高了审计效率。其次,基于大数据的内部审计方法得到推广应用,在信息化时代,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不再简单的局限于某一重点领域或者重点产品审计,而是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找出银行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而分析其可能导致的问题,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依靠经验、依靠抽样审计开展工作的模式,转而更为依靠数据分析等为基础的审计模式。

3.内部审计战略职能定位的改变。在传统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更多的是执行一种监督职责,但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拓展,审计能力的提升,开始朝着审计咨询服务的方向发展,即通过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发现农村商业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各种风险,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通过数据挖掘、历史经验总结、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能够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能够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决策提供更多的帮助,因而其战略职能定位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三、农村商业银行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提升审计水平的思考

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从加强组织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着手,推动内部审计迈上新的台阶。

1.加强组织管理积极应对内部审计变化。首先,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发挥内部审计功能奠定基础,农村商业银行要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加大内部审计垂直管理力度,尽可能的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便于内部审计部门更为可观的对银行经营活动等进行审计。其次,要科学内部审计定位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农村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理念,积极树立内部审计服务发展的理念,通过内部审计为银行决策提供参考,实现银行价值的增值。

2.加大投入积极强化内部审计支撑平台。首先,要加大内部审计信息化投入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大和内部审计软件服务供应商的合作,从内部审计发展需求出发,积极开发能够为内部审计提供支持的软件。同时,有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还可以聘用软件开发人员,针对内部审计中一些特殊的业务开发软件模块,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其次,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根据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积极加大计算机数据存储设备等投入,不断充实、强化对市场数据的掌握,并深入挖掘数据内部信息,为内部审计提供经验借鉴,同时更好的发现银行内部隐藏的各种问题。

3.积极构建内部审计人才支撑体系。首先,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人才培训方案,通过轮流培训等方式,让所有的职工享有培训的机会。此外,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宽培训渠道,除单位内部组织各种培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培训外,还可以外派职工到高校等单位培训,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薪酬激励等激励模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进入审计队伍,以提高审计水平。

银行行业趋势篇9

[DOI] 10.13939/ki.zgsc.2016.28.224

资产管理业务(以下简称“资管业务”)一直以来都是信托、券商、基金等资本市场主体的经营主业。近些年来,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凭借丰富的资金和项目资源、强大的网点渠道、严密的风控制度等先天优势,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放到规范的发展历程,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截至2015年底,各类资管机构管理资产总规模达到约93万亿元人民币,过去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51%。资管行业的发展对提升资本市场效率、助推经济转型、保护金融投资者权益和服务普惠金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金融领域改革的持续深化,尤其是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一方面,社会融资需求旺盛而资金稀缺导致资金供需失衡,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并受到迅猛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另一方面,居民财富迅速积聚,理财意识增强且金融需求日趋多样化,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生存的制度红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正在逐步消失。在此种情况下,有利于调整业务结构、减少资本占用的资管业务就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寻求发展转型、谋取差异优势、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必然选择和重要突破口。

1 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意义

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我国资产管理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资产管理,作为实体经济的支持者,作为财富管理的受托者,作为混业经营的前驱者,在提升资本市场效率、助推经济转型、保护金融投资者权益、服务普惠金融等各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

1.1 提升资本市场效率

健康发展的资产管理行业将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改善的基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发展资产管理可以更好地匹配投融资需求。不同风险偏好、行业专长和产品设计的资管服务,可以与传统融资体系形成互补,大大优化金融体系的宽度和深度,差异化地发掘和匹配投融资两端的需求,为实体经济,尤其是新兴产业提升融资可得性。

(2)专业资管机构可以提升价格发现效率。从当前的散户主导转向专业机构主导,可以减少散户盲目跟风带来异常市场波动,增加研究、投资和组合管理的专业性。从而可结合注册制改革、新三板分层等改革措施,让市场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提升价格发现的效率。

(3)资产管理行业可通过全面的风险管理为投资者提供更优化的长期风险调整回报。资管机构针对流动性、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因素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灵活运用各类金融工具,打造稳健的风控体系,优化长期风险调整回报。

1.2 助推经济转型

截至2015年底,我国全社会融资存量中表内间接融资占比69%,表外融资占比17%,直接融资占比仅14%。但是过去五年,直接融资占比已从2010年底的10%上升至2015年底的14%。资产管理行业,尤其是参与股票、债券市场的资管机构的发展与直接融资体系的建设相辅相成。资产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将加速直接融资体系的建设,为中国经济的换挡提速、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

2 我国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运作模式

2.1 单的一对一模式

在理财业务发展初期,理财产品资金运作和投资标的相对简单,多数是一个理财产品对应一个资产投向,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与标的的资产投向一一对应,能够较好地实现理财资金期限与标的资产期限的匹配。理财信息披露相对透明,成本收益核算简单灵活,投资标的主要集中在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央行票据等固定收益类工具,难以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理财需求和理财规模的快速增加。随着理财业务创新不断,该模式逐步被其他理财模式所代替。

2.2 资金池――资产池模式

该模式统一资金运用,通过滚动发售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持续性募集资金,并将募集资金集合起来统一运用,投资于债券、回购、信托融资计划、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券商资产管理计划等集合性资产包,以动态管理保持理财资金的来源和运用相对平衡。该模式是一种类基金化的运作,具有“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特点,直接助推了理财业务规模的高倍增长。2013年,监管部门出台8号文,专门治理资金池模式。此后,理财业务运作模式逐步回归转型。

2.3 投资组合模式

此为一个理财产品投资于多个标的资产的模式。该模式下,投资标的非单一市场或工具,而是包含了跨市场、多种投资工具的标的资产。其在产品期限和组合设置方面较单一投资对象更为灵活,投资标的较资产池模式更为明确,成本收益核算清晰,产品透明度较高。

由于投资组合标的分散,可避免单一投资对象市场大幅下跌或某一信用主体违约下跌带来的投资损失。该模式以其独特的灵活性和强大的资产配置能力,成为当前及未来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运用金融技术,将存款、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与金融衍生品(远期、期权、掉期等)组合在一起的新型结构性组合模式更受青睐,也更有利于发挥银行主动管理、组合投资的专业技术优势,提升理财投资收益。

2.4 通道类模式

这是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再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或银行同业等第三方进行合作,将理财资金对接第三方发行的资管计划的运作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为规避监管约束、指标限制和投资标的限制等,借助第三方实现资产转移出表的目的。其主要运作模式是商业银行对自己无法直接投资的融资标的,借助信托、券商、基金公司等将其设计成相关信托计划、资管产品,银行再以购买信托计划、资管产品的名义间接投向融资标的(多为受限行业、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其一般具有跨区域、跨行业、采用抽屉协议等三个特点。

3 中国资管市场发展趋势

未来五年,在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在资金来源、资产类别、资管机构三大维度上均呈现出一系列的重要趋势。

3.1 资金来源

相较于全球市场,我国最显著的特征是机构资金占比较低,仅40%左右,其中养老金占比远低于海外。未来几年,随着养老金入市、养老第二第三支柱快速发展,养老金在资管市场中的重要性有望大幅提升。此外,险资及企业也仍是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中,一方面,高净值客户仍是中坚力量,其投资行为的成熟和需求的复杂化对资管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中产、数字大众等客群兴起,资管机构可以凭借互联网金融以较低的成本服务此类客户。

3.2 资产类别

从资产类别看,“资产荒”成为2015年至今最突出的挑战。资管行业在资产端缺乏相对高收益、低风险的优质基础资产,倒逼资管机构降低产品收益。同时,为了抵御市场份额流失的压力,领先资管机构需要主动拓展资产类别和策略,加大产品创新,夯实行业研究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主动应对挑战。结合经济调整期“资产荒”现象的延续以及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未来五年,被动管理型和除非标固收外的另类投资产品整体上发展较快,比如指数型基金、私募证券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而主动管理型中,股票类产品发展较快,跨境类产品也有较大潜力。

3.3 资管机构

第一,未来五年竞争态势有所改变,银行仍为中坚力量;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得益于直接融资加速,增速较快;而信托、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等高度依赖通道业务的资管机构则面临转型。第二,“赢者通吃”现象明显,我国大资管市场集中度与全球类似,前20大资管机构市场份额总计44%,而细分行业集中度更高。第三,资管市场差异化路径初现,有的机构通过跨界混业做大规模,有的机构则通过精品化建立特色。此外,长期来看,资管机构可管理的资产范围将逐渐放开,赋予资管机构更大的市场空间。

4 商业银行资管业务主要发展措施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从单一的资金中介更多地向综合化经营金融服务转变。尽管近年来我行不断加强创新,丰富业务品种,但是银行的产品和资源是有限的,而客户需求是无限的。银行打造成为整个金融界的理财门户,使客户通过银行渠道可以享受到各类金融机构的服务,这样可以通过投资组合、咨询顾问,在更高层次上帮助客户科学理财,使银行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其次,银行应该从重资产经营向轻资产经营转变。目前来讲,我行大部分的收益更多是靠表内业务来发展的,随着发展速度的下降,资本约束的要求越来越严,靠外延的发展是愈发难以为继,仅靠表内发展将举步维艰,而更多的潜力在表外业务。因此,银行资产的形态是必须尽快优化,更多地从信贷转向投资,从自营转向理财,从表内转向表外,从而有效控制风险资产,降低资本消耗。

最后,银行从融资为主,更多地向融资与融智相结合转变。由于银行业务的同质化,使得价格战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随着金融创新的加快,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更多高附加值的融资服务来创造价值,提高竞争能力。因此,顾问咨询、方案策划,撮合交易等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银行行业趋势篇10

一、前言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此后,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际银行业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改变。美国和欧洲银行在金融危机后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其长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据的主导地位遭受了动摇,但是一些新兴市场银行却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出现了增长趋势。本文就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二、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资本变化

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对于资本管理都进行了加强,通过降低资本消耗、内部积累、外部融资、争取政府注资等方式大幅提高了银行资本规模。全球千家大银行在2009年的时候,一级资本总额达到了创纪录的4.9万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幅度达到了15%,2010年又达到5.4万亿美元,继续增长10.5%,其中全球前25强银行的一级资本增幅普遍达到了12%。主要原因是:一是各国银行都将其银行的CAR(资本资产率)大幅提高,2010年各国银行平均CAR(资本资产率)达到了5.35%,而2007年只是4.32%。其中,JP摩根大通银行的CAR达到了6.5%,花旗集团的CAR达到了7%,美国银行的CAR达到了7.21%;而在2007年,它们的CAR分别是5.7%、4%、4.86%。二是发达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为了有效地抵御金融危机,下达命令要求各银行增加资本金。我们以2009年为例,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等手段,美国富国银行、英国汇丰控股集团、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美国花旗集团、美国银行的一级资本额分别比2008年增长了8.6%、28.2%、21.7%、6.9%、32.8%,增长幅度较大。

三、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资产规模变化

金融危机后,很多银行都先后实施了资产规模的“瘦身计划”,资产增速减缓。具体体现在:一是将银行的非核心资产剥离出来。如巴克莱银行、劳埃德银行宣布出售旗下的部分基金管理公司;2010年,苏格兰皇家银行通过出售部分资产、减持股票等方式,使得其自身的资产规模减少了5000亿英镑;2009年,花旗集团分为了两家企业,分别是花旗控股和花旗银行,将35项非核心资产剥离出来,使得花旗银行的资产规模“瘦身”为1.4万亿美元,而原来其为2.4万亿美元。二是将信贷收缩。金融危机后,英国银行业通过要求贷款保证金存款、拒绝贷款延期、提高贷款条款与贷款利率等方式来将实际信贷投放进行大规模压缩。三是收缩人员和网点。金融危机后,截止到2011年12月,美国各大银行已经裁员4.2万人,欧洲各大银行已经裁员超过7万人,劳埃德银行已经关闭了400家英国网点,汇丰银行已经关闭了100家次贷业务网点。四是收缩业务。例如瑞士银行(UBS)彻底放弃了一些非核心领域的业务,仅专注于三项核心业务,分别是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同时通过压缩交易性资产的方式降低了资产总量,大概降低了5000亿美元。

四、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金融危机之后,新兴市场竞争地位不断提升,国际银行业的发展重心也再逐渐东移。在1990年,发达国家银行占到了国际银行业的绝对统治地位,在全球千家大银行中的资本、资产、数量分别高达86.2%、86.3%、89.5%,到2000年末则下降为82.6%、87.7%和69.0%。金融危机之后,截止到2011年12月,进一步降为74.7%、80.3%和55.7%。反观新兴市场的对应数字, 1990年为13.8%、13.7%和22.7%, 2000年升为17.3%、12.5%和31.0%,金融危机之后,截止到2011年12月,进一步上升为25.2%、19.6%和44.3%。随着全球银行业地理格局的加速转变,欧美大银行在未来肯定会将更多的资金和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人口众多、金融深化程度较低、经济增长速度快的新兴市场。例如,汇丰银行在金融危机之后,变危机为机遇,大力拓展海外新兴市场,虽然没有受到政府的救济,但是其竞争实力一路飙升。

五、金融危机促进世界金融监管改革

金融危机促使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尤其是发达国家,必须从金融监管理念、监管规则、监管方法等方面都进行合理的调整,彻底的改革。将来世界的监管环境会发生以下四项发展:第一,将深化国际合作、协调金融监管。目前很多国家都逐步改进过去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监管措施,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合作,提高货币面对金融危机的稳定性,提升应对风险的资本要求,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第二,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以便在信息披露、过度杠杆、反避税等问题发挥出作用。第三,扩大金融监管的范围,无论是金融市场,还是金融工具,亦或者是金融机构,都将扩大。

六、结语

在未来10年内,全球银行业可能发展为以中国、美国为主导地位,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就标志着全球的投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贸易格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银行业在业务模式、经营管理和业务布局等方面都将依据新的发展形式作出调整,其主要核心功能还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胜,庞东.危机后国际银行业金融创新趋势与中国银行业创新方向[J].金融与经济.2012(02):104-106

银行行业趋势篇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利差收入作为单一的盈利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迫在眉睫。在金融新环境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变动趋势,并分析其利润结构,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显得至关重要,这对于提高商业银行利润质量,增强商业银行生命力,促进商业银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将商业银行的盈利机制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结合,才能保障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一、研究现状

我国银行按照职能和性质可划分为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三类。我国商业银行种类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

商业银行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进行信用创造。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是存贷业务,利差收入就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

目前学者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关注其利润结构。2015年张珊在《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结构》中,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的不合理进行了揭露,并提出了改善建议。《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中鲁东智提出了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应大力发展新型中间业务,不可过度依赖利差收入,张楠慕在《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研究》中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收入中间业务对于提高银行利润的高效性作用。

二、商业银行的利润变动趋势及利润结构

(一)商业银行利润变动趋势分析

根据2010至2015年各类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整理,数据如下表所示,由于农村商业银行仅有一家重庆农商行且上市不久,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我们暂且只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类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国有商业银行净利润明显领先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但2014年和2015年间银行业利润增长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下滑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带来过多的减值资产,再加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的存款利率放开,同业竞争加大使得银行业利润增幅有所下降。(为保持可比性和一致性,对城商行第四家A银行采用前三家平均数得到,单位:百万,以下同)

(二)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

2010至2015年间,各类商业银行利润都呈现上涨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2015年间销售收入和利息收入均处于上涨状态,但是利息收入占比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也就是说非利息收入在商业银行业收入占比有所提高,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对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投入,逐渐降低利差收入在企业收入的占比,或者说国有商业银行的顾客对银行业的关注不在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当然,利息收入占比依旧较高,在70%以上,远远高于欧美国家的利息收入占比。对2010至2015年各类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进行统计,6年间国有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下降3.8%,股份制商业银行下降16.3%,城商行下降9.9%。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下降最快,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较较高,且下降缓慢。

(三)收入中间业务

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主要组成部分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的银行卡结算业务、支付结算业务、类业务以及理财、咨询顾问、担保承诺、资产托管、其他等创新类业务组成,本文对2015年各类商业银行的收入中间业务进行统计后得到分析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收入中间业务中三大传统业务(银行卡结算业务、支付结算业务、类业务)占比较高,占比约为55%,创新类业务发展较慢。

三、商业银行利润变动趋势及原因

(一)商业银行利润缓步增长 国有银行占据主导地位

2010至2015年间各类商业银行净利润一直处于上涨状态,近两年受经济实体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润增长较为缓慢。但不难看出,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国有商业银行净利润依然远远领先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其资产和业务规模庞大,竞争优势明显,对外拓宽业务限制较少,政府扶持较多。

(二)利息收入规模不断增大 但有下降趋势

商业银行利润结构主要是利差主导型业务收入和非利差主导型业务收入,利差收入构成了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大部分,通过前面的分析,近些年来商业银行利息收入规模不断扩大,虽然利息收入占比有所下降,仍然占据了各类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这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现状刚好相左。这与分业监管下的银行经营模式有很大关系,另外市场竞争不足,也导致各类商业银行更容易局限于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

(三)银行偏重传统型业务 收入中间业务创新性不足

过度依赖利润净利息收入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比过低,收入中间业务创新不足,更多的收入是来源于银行卡、支付结算等传统业务,而对理财投资、咨询顾问等创新型业务投入不足。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外部监管的压制使得银行缺乏创新意识。

四、改善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的建议

(一)加大非利息收入业务投入 大力发展创新型业务

市场经济环境的开放意味着创新对于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传统的利差业务更多的偏向于对于社会资本的间接融资,现代的金融经济转型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新业务,实现多元化发展。商业银行对于非利息收入业务应当投入更多资源,建立更多的差异化产品,大力拓展自咨询顾问和投资理财等业务,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下满足社会投资者对于金融创新的需求,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推动银行业制度创新 促进混业经营

现有体制下,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分业经营,使得银行很难进入到非银行业务领域,这本质上就限制了银行业创新,再加上外部监管下银行业的业务开展更多的要经过审批,更加剧了创新性不足的现状。因此,改善现有的经营管理体制,给予银行业更多的自主性,促进银行业和证券保险业的业务融合,实现混业经营,才能实现体制和业务创新,改善银行利润结构。

(三)鼓励中小银行发展 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宽松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不会有想要挖掘潜在利润的动机,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业的主导主要是国有大型银行,中小银行较少且发展缓慢,这不利于商业银行竞争环境的优化。我们要鼓励中小银行发展,解决中小银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营造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这有利于推动金融创新,加速资本化市场进程,从而实现业务结构优化和收入结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张珊.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结构[J],财经界,2015(08).

[2]鲁东智.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04).

[3]张楠慕.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3.

银行行业趋势篇12

21世纪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中国加入WTO、国际大银行的形成和信息技术革命等新趋势极大地冲击着我国金融业,引起我国银行业的深刻变化和银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我国银行业该如何发展,已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已有许多应对措施出现。然而从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国银行业在新世纪赋予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克服困难、适应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规划未来发展已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我国银行业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毋庸置疑,当前我国的银行业属于公司制企业,应该从商业银行的市场机制化入手。笔者认为,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去考虑:

一、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体系,实现商业银行的均衡发展

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体系,实现我国银行业的均衡发展,是矫正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非均衡结构态势、造就更多国际化大银行、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制度转轨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优化的基点必须定位于金融改革、金融发展和金融开放三位一体基础上的金融制度变迁,其根本目标是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和配置机制,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持金融稳定和良性发展。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及未来趋势看,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体系必须实行“改革主体,发展两翼”战略。“改革主体”是指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解决发展的体制约束和产权主体缺位问题。同时,要在系统内进行机构撤并重组,实现减员增效。“发展两翼”是指大力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战略选择和既定目标下的努力程度,而且从根本上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途径是通过上市和资本运作,实现低成本规模迅速扩张。由于目前合作金融的风险较大,所以,在强调大力发展合作金融的同时,首先必须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即是说,当前必须对合作金融组织进行规范整顿,通过合并、撤销和关闭等方式,加大整顿力度,进一步严格合作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标准,健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考核体系,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

二、通过撤、并、售的方式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调整,建立区域性分行,实行“一级管理,三级经营”模式

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庞大的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裁减,建立区域性分行模式。根据规模适当和效益最佳的原则,通过撤、并、售的方式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调整。首先,取消省级分行和经济效益差的地方支行,建立大区分行、向周边辐射的组织模式。其次,对效益差的基层行处按经济原则进行撤、并、售。第三,根据市场原则、客户需求设置和重组各职能部门,提高对客户需求的满意程度;设立信息调研部、业务开发规划部、客户经理部、市场开发部、风险控制部等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职能部门。第四,将处于边远和贫穷落后地区的基层行处下放给地方性商业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逐步实行科学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放宽政策限制和制度的约束,真正实现法人治理。科学、合理的分支机构和内部职能分工,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效率。

三、大力发展标准化和个性化业务,推进业务综合化发展

商业银行应该通过扩大业务规模、创新金融品种、提高管理效率等措施开拓其盈利空间。依托自身业务优势,大力发展个性化、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理财服务,推进业务综合化发展。商业银行要在做好传统存、贷、汇业务的同时,努力拓展业务领域,大力发展基金托管等新型银行业务,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力争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10%以上,改善收入结构和盈利水平。在个人业务方面重点为大户开展以下服务:设计综合理财账户,并受托开展账户管理;提供理财咨询和建议;代客进行股票、债券以及外汇交易,并提供合理的融资便利。在对公业务方面要着力开展以下服务;发挥外汇业务传统优势和电子化技术优势,实现国际结算和国内结算的双重突破;依托货币市场,开展现金管理业务;利用利率逐步自由化带来的政策空间,为企业设计账户,提高企业综合收益;与券商广泛合作,并积极争取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根据客户类别,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组织,目的在于减少客户应对部门的数量,提高客户办理各项金融业务的效率。应根据客户价值贡献大小、资源是否充分利用、处理程序是否灵活、多样等原则,重新思考和设计业务流程。

四、建立银行资本补充机制,不断化解不良资产,确保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