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的前景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6 08:51:09

银行行业的前景

银行行业的前景篇1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世界各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目前,世界几大著名的商业银行中其零售银行业务所创造的利润占银行利润总额的比重均超过40%。零售银行业务以其较高的利润率、较低的风险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受到各大商业银行的青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强劲,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块业务,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比较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最早出现于商业领域,根据科特勒教授对零售业务的定义,“零售业务是指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包括供最终消费者个人在非商业性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顾名思义,零售业务是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零售银行业务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商业银行为应对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而产生,并随着商业银行顾客对银行服务的新要求而在内容、品种上不断创新。目前,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范围已由最初以个人信贷为主逐步拓展到包括银行卡、个人消费信贷、投资理财、教育等多个领域等。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以银行卡业务为例,自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开始国外信用卡业务,并于1985年6月发行了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我国银行卡业务从无到有,从单一到集中,从各自为政到联网发行,功能不断完善。截至2002年2月底,我国各类银行累计已发卡4.8亿张,其中信用卡300万张。银行卡的发卡量连续三年递增64%,交易额递增76%。但总的来看,我国银行卡的发行尤其是信用卡发行在数量和功能、使用便利度等方面仍较为落后,除一些大中城市的大商场、酒店、宾馆之外,持卡消费仍未普及,银行卡更多的是作为方便个人提现的工具。在消费信贷领域,近两年住房信贷业务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01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发放住房抵押贷款5598亿元,占同期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6.9%,其中2001年当年新增2282亿元,占银行各项贷款新增额的21.54%;累计发放汽车消费贷款700亿元,并以每年40%的速度在递增,住房和汽车正成为拉动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的两大支点。此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教育贷款、个人质押贷款、信用贷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不限用途贷款等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创新也不断增加,零售银行业务正成为21世纪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及现实条件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对外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金融服务业领域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大,外资银行纷踏至来,在经营范围、经营地域和业务品种创新等方面展开了与国内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但受我国金融业开放时间表的限制,目前外资银行的主营业务方面仍受到诸多限制,要想在全方位的展开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仍存在一定难度。国内商业银行要尽快利用这段时间,抓紧开拓新的业务,而零售银行业务目前正受到各方重视,特别是外资银行在个人理财等零售业务方面具有很成熟的技术和客户服务手段,将成为未来与我国商业银行争夺利润点的重要阵地。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必要性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商业银行拓展利润空间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入世效应的逐步显现,金融业服务领域开放的步伐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在银行业务领域,外资银行因受金融业开放时间和范围的影响,在银行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资商业银行营业范围将不断放宽,竞争将更加激烈,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将受到削弱,因此,要维持目前的竞争格局,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快创新业务品种,转移业务重点,零售银行业务将成为首选。二是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2002年全国消费品价格指数出现0.8%的负增长。为拉动内需,中央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其中许多城市已将房地产、汽车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持产业。

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现实条件来看,目前已具备了一些初步的条件:

一是房地产、汽车成为近几年中国百姓的消费热点。尽管房地产市场已出现关于泡沫的警告,但仍有专家预测可能短期内还不会出现。而汽车消费则将逐步取代房地产成为新一轮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7个城市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房改政策对住房需求的拉动效应已基本释放,城镇居民有74%的人拥有了住房,而对汽车的需求则有所上升。目前,我国的私家车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如此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将为汽车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撑。而在信用卡发行的前景中,目前我国具备申请信用卡的人数已达到5000万以上,目前,我国发达国家人均拥有6张信用卡、港台地区也在3张以上,如果我国以每人拥有卡2张计算,信用卡市场的发行量至少在1亿张。

二是银行利润正受到空间上的限制,现有银行资源的整合。目前,银行在利用存贷差获取利润的空间正受到挑战,金融过剩现象日益严重,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元,贷款元,为保持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信贷人员“惜贷”现象严重。汽车消费信贷的竞争也会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入世后,汽车消费信贷的逐步开放,国外汽车消费金融服务公司的进入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竞争加剧,2000年,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利润占通用汽车公司总利润的36%,福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占20%以上。

三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范围和营业网点上具有一定优势,便于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共有家,其中营业网点仅局限于几个大城市,而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的业务载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随着网络银行的发展,这条优势将会逐步丧失。四是零售银行业务正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目前,我国许多银行都已开展了零售银行业务,如房地产、汽车消费贷款、个人理财等等,对于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也得到重视,许多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已决定成立个人零售银行,进行独立核算,成为我国银行业开拓个人零售银行业务的先行一步,计划将零售银行业务所占市场份额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

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第十届一次会议上,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消费信贷是当前刺激消费的重要途径。三、对发展我国零售银行业务的几点建议

(1)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倡导个人诚信消费观念。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对象是最终消费者,这类群体具有人数多、分散化特点。目前,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银行业务时,通常采用质押贷款等方式,减少房贷或汽车贷款等风险,但由于房地产和汽车均容易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价值容易变化,特别是汽车等抵押品更容易因毁损而缺失,对银行零售贷款构成不安全因素。因此,除了加强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操作方式外,还必须要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制度,要联合各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如工商、法院、公安、社会评估机构等组建联合个人诚信评估机构,解决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银行业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目前,上海在这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但受信息渠道、信息来源的制约,诚信体系的信息量过小,一些重要的信息,如工商、法院、质检等部门的信息仍未完全涵盖进来。截止2003年3月3日,上海资信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入库人数已突破300万,从而为商业银行推行信用卡也提供良好的基础。

(2)进行银行业务分块功能调整,探索建立零售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主要分公司业务、金融同业业务和个人零售业务三大块,业务采用统一核算做大账的形式,这与外资银行普遍采用的耽搁产品单独核算做小账的做法具有很大差别。采用做大账方式使零售银行业务的成本和收益难以在财务报表上直接体现出来,所以需要通过建立零售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让零售业务自成体系、单独考核,将有利于零售银行业务的规模化、专业化运作,并有利于提高整体行业的水平。

(3)积极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品种创新,不断挖掘新的利润增长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竞争虽尚未达到公司业务市场竞争那样激烈,但面对这一新型的利润增长点,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都在抓紧开展业务品种创新,如最近出现的个人委托贷款、股票质押贷款、房地产证券化试点等等。而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和电子商务的普遍开展,一些新的零售银行业务品种将会不断开创出来,谁的业务创新快,谁就能在这块业务中先拔头筹。

(4)加块零售银行业务相关立法工作,为零售银行业务开展提供法律依据。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零售银行法,只在现有的《商业银行法》中对零售银行业务有零星的阐述。而零售银行业务因面对的顾客群具有分散性等特征,所面临的问题将会随着这一业务的深入开展而逐步会多起来。为此,要加快研究零售银行业务中的法律问题,条件成熟时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法,提高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法律地位,做到有法可依。

(5)加强零售银行业务的营销力度,不断扩大零售业务顾客群。尽管国外对于零售银行业务已习以为常,但我国目前这一业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人对零售银行业务品种了解不多,对零售银行业务的功能和范围不清楚,往往仅停留于住房、汽车等方面。因此,作为商业银行,要加大对自身业务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零售银行业务的认知度,创造更多的顾客群。

(6)加快零售银行业务相关人才的培育,提高零售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人才仍严重短缺,除了传统的信贷人员外,在个人理财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也很紧缺,而零售银行业务对业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复合型的人才。因此,要想与外资银行抗衡,必须要加快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银行行业的前景篇2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发展

一、引言

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表外业务是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以表外业务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尤为突出。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出现了新的高潮,而表外业务方面的创新尤其突出,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内容及其确认

(一)表外业务的内容

表外业务是指确定的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对某项金融商品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合同,在交易成立时,它即形成某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负债。按照 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解释,表外业务被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二)表外业务的计量

表外业务给传统报表提出挑战。表外业务的历史成本,如果按签约时间考虑,采用其初始净投资难以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如果按交易时间来考虑,由于其交易在未来发生、而且可能是一个过程,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来代表历史成本。另外,表外业务的价格波动很大,历史成本难以追踪其市场价值变动情况。在表外业务这个具体项目上,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受到严重的影响,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表外业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公允价值作为历史成本的替代者,用来计量表外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是采用市场价格来追踪表外业务的价值波动,能更好地反映表外业务的价值和整个企业的价值,相关的信息对投资者等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更有价值。

银行行业的前景篇3

一、引言

并购基金于2000年之后在中国兴起,但初期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在2010年后并购基金才进入高速增长期。国务院27号文提出积极探索设立专门的并购基金等兼并重组融资新模式,证监会、国资委、发改委等部委也积极推动政策型并购基金的设立,证监会明确提出支持包括设立并购基金等并购融资模式的探索,并拟与国家发改委联手牵头共同推动控股型并购基金和参股型并购基金的组建,丰富并购支付的方式和工具。自2006至2015年国内并购基金共有418支,其中披露募集金额的基金327支,募资规模为1829.92亿元。2015年185支新募资基金数创历史新高。从投资来看,2007年至2015年并购基金在中国市场共完成131起并购投资,其中披露金额的案例有126起,投资金额达到504.07亿元。2015年投资案例55起,投资金额212.22亿元,投资笔数和金额较往年相比均实现了较高涨幅。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对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工作做出部署。作为国企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并购基金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在市场变革的驱动下,我国的并购基金将进入多重利好时期。

二、参股型并购基金的基本模式

并购基金(Buyout Fund)属于私募股权基金的一种。并购基金是专注于对目标企业进行并购的基金,其投资手法是,通过收购目标企业股权,获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然后对其进行一定的重组改造,持有一定时期后再出售。相比较其他风险投资而言,并购基金选择的对象主要是成熟型企业,旨在获取企业的控制权进而在提升企业价值后退出。并购基金作为特殊的并购主体,相对于一般的并购而言,主要不同在于其在并购中担当的角色。首先并购基金是作为一种金融资本存在的,其主要目的是增值,主要方式是通过投资于成熟型的具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对其进行并购重组,在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后再从被投资企业退出以获利;其次是作为专业化的投资管理机构,协助被并购企业改善经营、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业绩,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因此成功的并购不仅能够改善企业短期的经营状况而且能够从长远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

但限于我国金融市场、企业家理念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尚不成熟,国外以PE为主导的控股型并购基金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本土。相比之下,国内大多数并购基金采取了与产业资本深度合作的参股型并购模式。即对于PE而言,并不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而是利用财务性融资、对资本市场的精确判断及资源整合等优势,协助产业资本对目标企业进行收购重组,再择机选择合理方式退出;对于整体并购交易而言,仍是以获取目标企业的绝对控制权为目的。如果说控股型并购基金是实施以PE为主导的收购重组,那么参股型并购基金则实施以产业资本(多为上市公司)为主导、以PE为辅助的收购重组,其中PE往往发挥着财务顾问、辅助融资和增值服务的作用。

三、商业银行充当PE机构设立并购基金的优势及前景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具有客户资源广泛、融资产品丰富、具有较高公信力等优势,并且随着近年来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等一系列进程的加剧,商业银行进入转型发展时期,纷纷成立非银行金融平台,拓展自身的经营领域,旨在发挥协同效应,保持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借助子公司的专业牌照和制度优势,银行不仅可以参与并购基金的设立,而且还可以发挥投贷联动功能,满足并购方在并购中全方位的金融需求。

以建设银行为例,自股改以来,建行积极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大力拓展非银行金融平台、延伸综合服务功能,现已覆盖租赁、信托、投行、期货、寿险、基金和专业银行等行业和领域,持有的非银行金融牌照领先同业,综合性银行集团架构基本搭建,为推动全行战略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经过几年的发展,子公司在所属行业确立一定竞争优势,产品线和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市场位次跻身行业前列。2014年末,建信信托受托管理资产规模跃居全行业第二,建信人寿保费收入保持银行系第一,建信基金公募基金规模名列行业前九,建信租赁新增租赁资产规模进入行业前三,建银国际IPO承销项目数量在香港全部投行中名列第一。随着母子公司业务联动不断深入,协同效应不断提升,2014年,协同业务量达到2492亿元,同比增长87%;子公司通过集合信托、融资租赁、债券承销、公开募股、直接投资等手段,为集团客户提供综合投融资规模新增1785亿元,成为建行传统信贷业务的重要补充,对维护客户关系、增强客户粘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5月26日,建设银行投贷联动金融中心在苏州落户。该中心由建设银行与子公司建银国际联合经营,将建设银行传统专业信贷服务于建银国际投行产品链相结合,协调建行集团股权资金与信贷资源,为客户不同发展阶段量身打造投贷结合全面综合的金融服务方案。

银行行业的前景篇4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近年来全球富裕人群的数量和财富总额均大幅减少。与全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中国的富裕人群数量却在逆势增长。未来数年,中国的私人财富市场潜力巨大,中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对于中资银行来说,金融危机为其带来了短期的机会窗口,未来两年是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私人银行业概览

私人银行是专门针对富人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其会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对客户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对富人及其家人、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等服务。比较常见的私人银行服务包括离岸基金、环球财富保障计划、家族信托基金等。

二、全球私人银行市场分析

私人银行市场规模的计算主要是测算高资产净值人士(HNWI,也称富裕人群)的数量及其财富总额。所谓高资产净值人士,在国际上一般指可投资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人士,在中国一般是超过1000万人民币。这里的可投资资产包括个人的金融资产(现金、股票、银行理财产品等) 和投资性房产,不包括自住房产、非上市公司股权及耐用消费品等资产。

根据凯捷顾问公司与美林集团联合的《2009年世界财富报告》,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全球最富裕群体人数和财富总额均大幅减少,富豪人数的缩减创13年以来的最大降幅。2008年拥有100万美元以上的高资产净值人士的数量约为860万人,比2007年减少14.9%。他们的财富总额降至32.8万亿美元,比2007年40.7万亿美元减少约19.5%。名下"净值"至少3000万美元的"超高资产净值人士"受挫更重,这种超级富豪2008年人数比2007年减少24.6%降至7.8万人,他们的财富总额减少约23.9%。报告显示,这场空前的经济衰退抹去了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把高资产净值人士的数量和财富总额均拉至低于2005年的水平。

从国别人数分布排行榜上看,美国、日本、德国依然依次占据前三名位置,而中国内地继07年超越法国后08年进一步超过英国,首次名列第四为36.4万人,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动力。

相对来说,亚太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小于欧美,未来市场也能够保持一个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预计在未来十年中,亚太区富裕人群的整体财富将以年均8.8%的速度攀升,高于7.1%的全球平均水平;而中国的财富成长率增速每年约12%,高于亚太区的平均水平。

IBM全球咨询部曾经根据金融市场成熟度和富于人群的专业化财富管理水平对主要国家的私人银行发展进行了研究。其中金融市场成熟度的评定是根据世界银行报告进行综合评估和排序,富裕人群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则指通过专业化私人银行进行财富管理占总净值财富的比例。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中国的高资产净值人士分布处于全球前列的地位,但是其金融市场成熟度和运用私人银行服务的比例还较低,拥有巨大的潜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

事实上,从2008年起,许多全球财富管理公司已经纷纷入驻中国市场。由于中国的富裕人士相对年轻,47%介于46~55岁,只有4%中国富裕人士的财富是继承而得。这些特性导致中国富豪在追求最大回报率同时具备相对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具有惊人的成长潜力。

三、中国私人银行市场分析

在国内,贝恩咨询公司也对中国的私人银行市场进行过类似的分析,其运用贝恩公司的模型计算出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千万人民币的富裕人群数量。从近三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富裕人群的数量持续增长,已经从2006年的18.1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30.2万人,预计2009年将增长到32.1万人。

按照地域分布,2008年全国共有5个省市的富裕人群超过2万人,包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富裕人群数量处于1-2万人之间的有6个省市,包括河南、福建、山东、河北、辽宁、四川;其余省市的富裕人群数量少于1万人。广东省的富裕人群数量最多,其次是上海和北京。

此外,在贝恩公司针对富裕人群的调研中还发现了如下的市场特征:

第一,中国富裕人群中约80%投资态度趋向保守或中等风险;

第二,中国富裕人群中约60%选择由自己或家人进行日常理财,约20%采用商业银行的普通理财服务,仅有5%左右选择使用私人银行业务;

第三,职业和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是针对中国富裕人群细分时最有用的指标;

第四,中国富裕人群选择私人银行的重要标准包括:客户经理的服务和私人关系、品牌和信任度、理财顾问的专业性。

四、中外资银行的业务竞争力比较分析

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众多中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从2007年中国银行建立第一家私人银行开始,在过去的两年中相继有近20家中外资银行陆续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市场明显地形成了中资和外资两大阵营,两者的竞争力也大不相同。

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本土化服务及客户关系、在岸产品市场、政策监管、网点覆盖、金融危机对中资品牌的提升。

在本土化服务及客户关系方面,中资行强调本土化服务的细致,能够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客户关系;外资银行的服务尚未完全本土化,令众多中国客户感觉疏远。

在岸产品方面,中资行凭借对本土客户的多年服务积累了良好的基础,外资行由于无法全面展开人民币业务产品设计的优势难以体现。

在政策监管方面,银监会对私人银行业务的规范虽然尚未出台,但预计对外资行的限制会大于中资行。

在网点覆盖方面,中资行通过多年的经营覆盖了大量的城市,而外资行所能够覆盖的城市极其有限。

在金融危机对品牌的影响上,外资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糟糕表现令人失望,有70%中国客户表示对外资品牌的选择将更为谨慎,这对中资行的发展提供了阶段性的优势。

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投资建议的专业度、私人银行领域的品牌、离岸产品市场、银行资源整合能力。

在投资建议的专业度方面,外资银行的投资顾问经验和背景强大,享有声誉,客户经理的专业性也高于中资行。

在私人银行领域的品牌方面,外资行依靠其在全球市场上的悠久历史享有更高的私人银行品牌知名度,中资行在此处于劣势。

在离岸产品市场方面,外资行在境外的经验明显多于中资行,产品也比中资行丰富。

在银行资源整合能力方面,受企业文化和组织架构影响,外资行更加容易进行跨部门合作。例如,多数外资行有自己的投资银行部门,当客户对自己的企业有资本市场融资需求时,外资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会联系投资银行部门,帮助客户思考私募或是上市策略。这种跨部门合作不但为两个部门都创造了更多业务机会,而且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

五、中国私人银行业的未来展望

对于未来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本文有如下观点:

第一,基于潜力巨大的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中国的私人银行业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正如市场分析部分所述,中国经济多年来持续快速的发展造就了大量的富余人群,私人财富市场潜力巨大。与此同时,由于私人银行的概念在中国尚未普及,私人银行服务在富裕人群中的市场渗透率还比较低,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咨询驱动的业务模式是未来成功的重要因素。私人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服务的特征在于其以客户为中心、高度细分的差异化服务,以咨询驱动的业务模式正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国际经验也表明,咨询驱动的私人银行的业务模式要高于中介等其他模式。

第三,金融危机为本土银行带来了短期的机会窗口,未来两年是中资银行私人银行服务发展的关键时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外资金融机构屡屡破产或濒危的报道让本土的富裕阶层对外资银行的安全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怀疑,很多中国的富裕人群相信中资行破产的可能性很小,并且在政策监管与支持等方面相对于外资行存在一定优势。但是长期而言,外资行在专业、品牌、离岸投资等领域仍然有众多的竞争优势,并且不会放弃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中资行的发展“窗口期”会在最近两年,需要抓紧时间、把握机会,积极占领并稳固市场。

参考文献:

[1]Capgemini & Merrill Lynch. World Wealth Report 2009.Jun,2009.

[2]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Global Private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Survey 2009.July,2009.

[3]Wyman.The Future of Private Banking: A Wealth of Opportunity March,2008.

[4]招商银行&贝恩公司 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中国私人银行业:坐看风起云涌,2009.

[5]招商银行&贝恩公司 高资产净值人士调研分析,2009.

[6]IBM商业价值研究院.以客户为中心创新业务模式:建立咨询驱动的本土私人银行,2007.

[7]鲁彦,王晓鹏.对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探究[J].科技信息,2008,(6).

[8]延红梅.积极开展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访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J].中国金融,2008,(1).

[9]连建辉,余小林.私人银行业务:国际经验及现实启示[J].中国金融,2008,(1).

[10]王元龙,罗军等.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研究[J].学术研究,2007,(11).

[11]连建辉,孙焕民.走近私人银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施继元,杨月娟.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探讨[J].海南金融,2008,(12).

银行行业的前景篇5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模式和消费方式,传统的支付逐步转移到移动终端,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焕发出崭新的时代面貌。互联网金融服务,为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涉及到多项金融服务和资金交易,耗时更短、交易更为便捷。传统的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互联网金融一系列颠覆性的服务对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革新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运营规范实在必行,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来势汹汹,如何保证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和最大化的利润空间,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特点

互联网金融,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实现了线下金融业务的线上转移,并逐步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金融的大众化和广泛化,依赖于网络环境而独立于网络存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商业银行,超越了商业银行繁冗复杂的业务流程,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机遇,实现了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带来威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第三方支付模式,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数据统计,小额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比例远远高于商业银行业务。特别是支付向移动终端的转移,更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商业银行的支付模式面临严峻威胁。

2.弱化了商业银行的融资地位。传统社会,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地位极为明显。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简化了贷款流程和业务办理手续,以便捷性成为众多客户的贷款首选。贷款门槛降低,贷款负担减少,其优势远远大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地位岌岌可危。

3.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面临巨大危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一定程度上瓜分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缩小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已然形成了一山不容二虎的态势,互联网金融以全面数字化、便捷流程化、产品虚拟化等优势占据了金融领域的半壁江山,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只有变革才能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

1.与时俱进的运营理念,是立足之本。面临互联网金融强烈的冲击,商业银行革新运营理念才能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互联网的时展大趋势下,商业银行要积极转变姿态,打破封闭的发展格局,摒弃居高临下的发展局限性,顺应互联网时代自由、开放、互惠互利的发展观念,积极改变运营模式,倡导交流与沟通,避免闭门造车,要带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全局观念,以理性促发展,以开放求共赢,实现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新崛起。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完善自身交易、结算、支付等流程,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实现更为便捷的金融管理和资金运营,满足当代人们的消费需求,实现互联网与商业银行传统运营的巧妙结合和共同发展。

2.简化的业务运作模式,是时代机遇。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带有鲜明的传统印迹,以贷款业务为例,流程冗杂,耗时耗力,要求众多,所需材料各异,造成了大的困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互联网时代,简化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才能实现更好的商业发展。商业银行要向互联网金融学习,实现资金的有力监管和业务的简化便捷,实现速度和质量的优化升级,才能满足当代消费者的资金需求,提高消费者通过商业银行办理业务的渴望。简化业务流程,就要一定程度上缩短与客户之间的距离,积极给客户以反馈,让客户的需求能够在短时间得到满足,并能够得到高品质的满意服务。互联网时代,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利条件,相信不远的将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将会得到质的提高。

3.集约型的盈利模式,是互联网一大利好。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为集约型盈利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要积极需求转变,打破传统业务的束缚,实现银行收入结构的优化,促进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的协调和均衡,实现盈利模式的集约型发展。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中,要认识到资本效率的重要性,以提高收益的回笼率。此外,还要与互联网平台实行战略合作,取长补短,拓展业务,互惠公里,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产的盈利水平,达到利润空间最大化的时代要求。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消费方式多样化,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契机,商业银行只要逐步渗入互联网思维,探索业务服务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就能够实现传统业务向互联网业务的过渡,传统盈利模式向集约型盈利模式的进阶。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对商业银行的威胁显而易见,但是,互联网金融还不能完全取代商业银行而存在,实现商业银行的革新将是拯救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互联网时代的迭代和更新,成为商业银行寻求新出路不可越过的难题,转变盈利模式,革新服务流程,信息化技术的渗透,都是商业银行革新的良好契机,实现盈利、运营、稳定、监管一体化,将能充分调动商业银行的发展动力,实现更为稳定、更为长远的商业发展。

参考文献:

银行行业的前景篇6

互联网金融,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实现了线下金融业务的线上转移,并逐步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金融的大众化和广泛化,依赖于网络环境而独立于网络存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商业银行,超越了商业银行繁冗复杂的业务流程,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机遇,实现了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带来威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第三方支付模式,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数据统计,小额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比例远远高于商业银行业务。特别是支付向移动终端的转移,更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商业银行的支付模式面临严峻威胁。

2.弱化了商业银行的融资地位。传统社会,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地位极为明显。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简化了贷款流程和业务办理手续,以便捷性成为众多客户的贷款首选。贷款门槛降低,贷款负担减少,其优势远远大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地位岌岌可危。

3.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面临巨大危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一定程度上瓜分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缩小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已然形成了一山不容二虎的态势,互联网金融以全面数字化、便捷流程化、产品虚拟化等优势占据了金融领域的半壁江山,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只有变革才能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

1.与时俱进的运营理念,是立足之本。面临互联网金融强烈的冲击,商业银行革新运营理念才能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互联网的时展大趋势下,商业银行要积极转变姿态,打破封闭的发展格局,摒弃居高临下的发展局限性,顺应互联网时代自由、开放、互惠互利的发展观念,积极改变运营模式,倡导交流与沟通,避免闭门造车,要带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全局观念,以理性促发展,以开放求共赢,实现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新崛起。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完善自身交易、结算、支付等流程,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实现更为便捷的金融管理和资金运营,满足当代人们的消费需求,实现互联网与商业银行传统运营的巧妙结合和共同发展。

银行行业的前景篇7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2-0069-05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是贷款业务,贷款业务的核心工作就是在对借款人的借款资格、借款用途和还款能力等方面审核的基础上对贷款进行定价。换言之,贷款定价就是制定出一笔贷款在一定的贷款期限、抵押和还款计划等条件下的贷款利率,最终使得贷款利率能够覆盖这笔贷款的风险,并使银行获取合理的利润。因此,合理的贷款定价对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

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主要包括成本加成法、价格领导法、客户盈利分析方法等。这些贷款定价方法主要从银行贷款经营的成本收益角度出发来考虑定价问题,它们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对贷款风险的量化和度量。随着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相应数学工具和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经历了从主观到客观,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目前国外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坚实的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之上的,比如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期权定价模型、VaR和RAROC理论等等。本文主要评述这些现代金融理论在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中的作用。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简介

马科维茨(H. Markovitz)在1952年发表的《证券组合的选择》一文中提出了证券组合理论,之后在60年代,William F. Sharp和John Lintner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简称CAPM)。该模型认为每种证券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蕴含着某种均衡的关系,在市场均衡时,一种证券的预期收益与其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国外最早由Pyle(1971)和et al. Hart(1974)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引入到银行的贷款定价模型之中。Eivind Bernhardsen and Larsen,kai(2003)又利用CAPM模型在贷款定价中加以应用。[2]

另外,假设银行对于贷款中的信用风险要求一定的风险溢价,类比CAPM模型可以得到(2)式:

(三)模型的评价

该模型利用CAPM模型构造出银行贷款的期望收益率与无风险利率以及风险溢价之间的关系,不过模型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模型没有考虑贷款的期限长短问题。第二,模型没有考虑到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银行贷款实际操作中因为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出现信贷配给现象。第三,模型中 的估算较为复杂,且模型并未清楚的告知如何更好的计算不同贷款风险厌恶程度的 值。事实上,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也很难对不同的贷款的 值作出精确的估计。

二、期权定价理论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一)欧式股票期权定价理论

对于不付红利的欧式看涨期权的定价问题,Fis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1973)提出了著名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模型的损益图见图1。[3]

(二)期权定价公式在银行贷款定价中应用

在Black-Scholes完成期权定价公式之后,R.C. Merton(1974)把Black-Scholes在期权定价中应用的期权定价技术(偏微分方程)应用于公司负债定价的求解,把一个公司的负债看作一个基于公司资产价值的或有权益。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银行贷款定价模型。[5]

模型假定:(1)MM定理成立。(2)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只有一种普通股和企业贷款,企业没有其他的未偿债务,企业资产可以顺利出售。(3)假设银行在时刻t=0时向企业贷出一笔期限为T的贷款,贷款当前的价值为F(V,T),即距到期时间为T时的贷款价值;在t=0时银行制定的连续复利风险贷款利率为i,不存在提前还款的情况;那么企业到期偿还的本金和利息为D,那么D=F(V,T)×eiT。(4)设V(T)为期限为T的贷款在t=0时企业资产的总价值,那么在贷款到期时将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一是当到期日的企业的价值V(0)≥D时,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本息;二是当V(0)

Merton认为企业资产价值V(x)的变动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而且对企业的股东来言,可以将这笔贷款看作是以企业资产为标的资产的看涨期权(见图2)。

(三)模型的评价

首先,这种模型巧妙的将企业贷款的损益图类比于股票期权的损益图,再将Black-Scholes在期权定价中应用的期权定价技术应用于公司贷款定价利率的求解,拓宽了我们考虑银行贷款定价的视角,有利于更好的认识银行贷款的内在关系。其次,从企业的损益图的角度来看类似于看涨期权的买方,而从银行的损益图的角度来看,则是看跌期权的卖方。[6]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可能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最后,这种模型和CAPM模型的应用都难以较好的应用于定价的实践中去,但是模型可以从理论上揭示出许多贷款定价中不容忽视的要素,比如企业资产的风险、银企之间的博弈过程,等等。

三、在险价值VaR方法和RAROC方法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一)VaR方法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首先,VaR(Value at Risk)方法是指某金融工具或组合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和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所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7]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用到相对VaR(Relative VaR),即某项金融资产在一定的持有期和一定的置信度下相对于平均收益的损失,用公式表示为:

这样利用相对VaR就可以和风险资本(Capital at Risk, CaR)联系起来,CaR是指用来弥补由风险造成的意外损失的资本。具体来说VaR和CaR存在这样的关系:例如在99%的置信水平下,银行一年的VaR是10亿元,那么也就是说,银行在一年内有1%的可能性发生超出平均收益的损失为10亿元,这就需要银行持有至少10亿元的风险资本才能保证银行破产的概率低于1%。虽然VaR和CaR的经济意义不同,但是其计算方法是相同的。从图3中可以看出,预期损失是指损失的统计平均值;意外损失是指损失额超过平均损失额的损失,也就是在一定置信度下的VaR值;异常损失是指超过意外损失的最大损失。CaR包含了所有风险VaR之和,即CaR=市场风险的VaR+信用风险的VaR+其它风险的VaR。但是实际在针对贷款的情况进行计算CaR时,主要考虑其中信用风险的VaR。在国际大型银行中,仅有6%的银行在全面考虑了风险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将风险加总。

(二)RAROC方法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在衡量银行的经营绩效时常常要用到经过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即RAROC方法(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RAROC),它是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估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它能够对每笔业务的收益进行风险调整,并为每笔业务的风险配置一定数量的资本,从而能有效的防范银行业务的意外损失给银行带来的冲击。另外,这个指标还可以为银行信贷员开展业务提供一个参照系,如果有某项业务的回报率达不到RAROC的要求,则需要提高信贷产品的定价。这个方法可以在贷款定价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首先,RAROC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经风险调整后的收入=贷款额×贷款利率+银行收取的贷款费用-贷款预期信用损失-银行运营成本。预期信用损失=EDF×LGD×EAD,其中EDF为某项贷款的预期信用损失概率,LGD(Loss Given Default)为某项贷款在违约状态下的预期损失率,EAD为违约时的贷款余额;风险资本CaR是指在一定置信度下信用风险的VaR值;RAROC在此处为银行股东所要求的最低回报率。[8]

其次,通过图4可以清楚的看出贷款利率计算方法。利用RAROC公式可以解出贷款利率,这时贷款利率是在一定的RAROC值计算的,那么根据银行股东对股本收益率的要求不同,则计算贷款利率时也需要作相应的变动。

(三)对模型的评价

第一,它综合利用多种度量方法来度量和反映银行的贷款风险和收益。第二,它考虑到各种贷款之间的相关性,考虑到较为分散的贷款可以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第三,模型的不足之处是它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它风险度量模型的准确性,模型的计算往往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复杂的计算过程。这类模型较适用于对那些高端客户进行定价,否则只能给银行带来过多的经营成本。

四、现代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在我国应用的前景

1.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以央行的基准利率为贷款的基准利率来进行定价。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普遍是在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下浮10%至上浮50%之间定价,很少有贷款的贷款利率上浮超过100%。其中,2007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超过100%的贷款比例仅占到0.42%,上浮幅度在50%-100%之间的仅占到1.9%;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超过100%的贷款比例仅占到0.07%,上浮幅度在50%-100%之间的仅占到0.45%。另外,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浮动-10%至50%的贷款份额越来越均衡,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越来越分散。这体现了不同业务、不同贷款定价体制下贷款利率制定的差别。

2.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制度环境逐渐完善。最早按照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8月1日制定的《贷款通则》, “贷款人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每笔贷款利率,并在借款合同中载明”。这样就限制了商业银行自身定价的灵活性。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对贷款的利率的管制逐步放松。比如,在2003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人民币贷款利率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3]251号)。在2004年1月1日起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紧接着又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等等。这些改革将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操作规范,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更好的进行贷款定价。

3.现代贷款定价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前景。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中国的银行业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中国工商银行上市和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比如引入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以及商业银行加强风险控制措施等改革的实行,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从经营环境到经营技术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为现代贷款定价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的商业银行将能够逐步采用当代先进的贷款定价方法。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利用最新的金融理论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进行分析,并将信贷风险的度量技术在贷款定价中加以应用。这些定价理论的新进展都是对传统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合理的贷款定价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随着现代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技术将会被我国的商业银行广泛采用,必将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营更加稳健的同时,也增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Hull John C., 2002, 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es. Fif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publication.

[2] Bernhardsen Eivind, Larsen Kai, 2003, Banks' pricing of risk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lending. Economic Bulletin working paper, Volume LXXIV.

[3] Black Fischer, Scholes Myron,1973,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1.

[4] 邵宇.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 Merton Robert C, 1974, 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 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Journal of Finance,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 29:449-470.

[6] Mason Robin, 1998, An options-based model of 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4.

[7] Jorion Philippe, 2001, Value at Risk: The new benchmark for managing financial risk. Second edition, MCGRAW-HILL publication.

[8] 李志辉.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Commercial Bank Loan Pricing Model Based on the Modern Financial Theories and the Practice in China

ZHANG Hai-peng

(Nankai Institute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银行行业的前景篇8

随着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的股权的改革,200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了上市的步伐。2005年6月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证券市场上市,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了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上市,并创下了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IPO。(杨德勇和曹永霞,2007)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在也于06年在香港上市。至此,我国现共有14家上市银行 ,无论从股权结构还是整个银行业的面貌,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显著地变化。

纵观国内已有的关于股权结构的论文,基本都停留在05年以前的实证研究,忽略了近两年国内国际的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国有银行上市以后的表现;同时它们的研究的角度也不够全面,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全面地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选取9家已上市商业银行,分别对银行的效率表现和股权结构的相关作用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当代银行业的发展特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析

(一)财务指标分析法

1.财务指标体系。按照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原则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要求,从反映被测度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费用控制能力、资产质量与安全性、资产流动性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设立财务指标,建立财务指标体系,测度商业银行效率(Berger A N, Harman T H. 1998)。根据财务指标的重要性确定财务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如下:盈利能力方面占60%,费用控制能力方面占10%,资产质量方面占10%,资产流动性方面占10%,发展能力方面占10% 。

(二)中国商业银行财务效率的测度和评价

本文主要测度9家上市银行(4家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利用有关财务指标数据,经过计算得到2000~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效率值、平均值及排名;由于国有银行与05年前后实行了股改,因此其测算的数据标准有变化,笔者按照三种情况进行了排名:05之前十五家银行的效率排名;05年之后9家银行的排名;00-09年股改后的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整体排名。

在05年股份制银行改制以前,前五名的银行全部为股份制银行,而国有银行的财务效率值相比而言极低;尽管国有银行实行了股改,但由于极强的股权垄断性特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排名已久靠后;改制对国有银行带来了部分好转的迹象,但由于高度垄断性,这种迹象还有待改善。第四部分将对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进一步地实证分析。

三、上市商业银行绩效与股权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单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1)被解释变量:S ―衡量上市银行绩效的综合指标

(2)解释变量:

Fl: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F5:前5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F10: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HERF10:公司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表示公司大股东持股的集中度和公司前10名大股东持股的分散程度

2.单因素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其中i代表不同的银行,t代表不同的年份。 表示i银行在t年度的绩效,依次类推。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1)从 的估计值来看,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对上市商业银行的效率都具有负的相关关系;第一股东的持股比例过大,不利于银行的充分监督和控制以及市场化经营;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与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股权比例数据笔者发现,由于国有银行的特殊性,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的高低完全由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决定,并没有起到股权的相互制衡作用,这说明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银行的效率。

2)t检验值:分别针对 ,给定显著水平 ,自由度为n-k=54临界值 , 对应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2,所以应拒绝原假设。同时可以从修正的拟合优度大小看出, 的检验效果最好。

(二)加入控制变量的多因素模型的变量设置及计量分析

由于上面的单因素模型分析中,笔者担心解释变量并不能充分地解释银行效率(很可能存在异方差性),并且为了进一步考察银行效率的印象因素,笔者将引入多个控制变量对银行效率进行更完整地解释。

1.多控制变量的设置

结合银行效率研究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特点,我们从规模、创新、稳定性、盈利能力、配置、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以及营业范围等八个方面去构建解释银行效率的模型,重点考察其中股权结构的作用。我们选取了分别反映银行规模、创新程度、稳定性、盈利能力、资产配置5个变量以及股权配置这一解释变量。

2.模型设置及计量分析

通过共线性的检验,笔者发现总收入的对数与股权配置的各指标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与银行稳定性之间也有很强的相关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笔者舍去LNTA这一控制变量,减小相关性影响,进而得到计量模型如下:

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控制变量的解释性不显著,解释变量F5、F10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方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高,尤其是F1 和HERF10的解释力不是很好,另外模型不具有明显的异方差性。

从回归结果发现,笔者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LD、INO对S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但系数仍可说明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与银行效率成正比、非利息收入(总收入-利息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例却与商业银行的效率成反比这与前面的猜想有所背离。通过考察银行现阶段的发展程度,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的国家性质,我国银行业监管十分严格,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都有着严格地控制,不存在明显的市场化波动,因此对银行的效率影响并不显著;2、我国的金融市场化进程还不够完善,我国的银行业尽管在不断地改革中,但银行业务依然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因此银行业的创新度尽管有所提高但起作用还很小,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程度还不高,对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发展还未起到显著作用。

(2)STA与S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t检验值较低,其相关性不显著,即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有正的相关性,资本充足率大小代表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强弱,对银行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ROA的系数非常高,可见其对银行效率的相关性很高,ROA越大,银行效率越高。

(3)观察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和t检验值发现:F10在模型中的解释力度最高,说明其它四个变量对F10有较好的控制力,也得到了前面分析的结果,其负的系数说明股权分配的垄断性越高,银行效率越低。整个模型的拟合度较之前的单因素模型有所提高。F5也有一定的显著性解释,负的相关系数说明前五名股东的持股比和越大,银行效率越低,这与前面的假设相背离。

前五、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与银行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持股比例和越高,商业银行的效率越差。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的股权分配不具有明显的差异,股权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大股东手中,股权的流动性越差,垄断性越高,这既不有利于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也不利于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以及银行内部高效率的管理控制。另外,通过观察国有银行的现有股权情况可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尽管通过了上市、以及股权改革,但由于很强的垄断型股权结构的存在,依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有消极作用。

四、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的政策挑战及建议

本文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股权结构模式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股权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于前十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作用。本文进一步运用我国银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考察, 结果显示股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前五大与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对银行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并且持股比例越高,效率越低,呈负相关关系。

股权结构作用于银行公司治理和行为方式, 进而对经营绩效产生影响。完善的股权结构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部分, 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但是, 完善的股权结构并不愈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自动提高, 只有通过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 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产权的争夺机制、信息监控和投票机制, 才能推进银行经营机制的科学转换, 进而提升银行的公司治理整体水平与经营绩效市场竞争能够提高商业银行效率, 但只有在逐步完善股权结构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总而言之, 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 而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股权结构的完善程度相关。

参考文献:

银行行业的前景篇9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提高银行竞争力非常重要和紧迫。文章阐述金融科技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客观事实,并挖掘背后原因,从三

>> 金融自由化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路径研究 经济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策略研究 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 金融脱媒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研究 商业银行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竞争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创新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研究 关于“金融全面开放背景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与创新”征文评审公告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转型 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探析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策略探讨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初探 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北京市产业转型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及政策研究”(项目号:15JDJGB072)。

作者简介:王在全(1970-),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北京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王娜(1986-),女,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短期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商业银行转型。

收稿日期:2017-05-17。

银行行业的前景篇10

一 引 言

银行背景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正如Kaplan and Minton(1994)所言,引入银行背景董事,可以提升董事会的公司治理水平,特别是董事会在金融方面的专业能力会得到改善。

然而,以往的研究存在这样一个假定,即不同来源的银行背景董事具有相同的专业能力。显然,这与中国的现实逻辑并不相符。Chen et al.(2010)认为,中国不同类型的银行存在异质性。而银行背景董事的来源,昭示着他们之前在银行工作中的专业能力的塑造过程。因而,不同类型的银行,对其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的塑造可能存在差异,进而可能导致银行的业绩和效率也存在差异。Berger et al.(2009)和Lin and Zhang(2009)发现,中国的五大行 和非五大行在业绩和效率上具有差距,前者低于后者。这意味着,五大行由于是受国家直接控制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员工专业能力的塑造上,可能有别于非五大行,导致来自五大行和非五大行的银行背景董事,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会有所不同。

因此,本文通过选取公司的可转债融资行为作为研究事件,将银行背景董事的来源分为五大行和非五大行两种类型,以此考察不同来源的银行背景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

Fama and Jesen(1983)认为,董事的作用分为咨询功能和监督功能。然而,银行背景董事在履行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上是否恪尽职守,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争议。Adams and Ferreira(2007)指出,银行背景董事在咨询功能方面的过多时间投入,会影响其监督功能的发挥。但是,也有研究发现,银行背景董事在咨询功能和监督功能上可以同时兼顾,两者都得到了有效发挥,如Morck and Nakamusa(1999)和Byrd and Mizruchi(2005)的研究。因而,对银行背景董事的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的考察,也是本文的一个研究重点。

本文使用2003-2012年中国市场上进行可转债融资申请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来自五大行的银行背景董事,对可转债融资是否被证监会审核通过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而来自非五大行的银行背景董事,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是,在可转债融资后的经营业绩上,两者都不会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这表明银行背景董事的作用,主要来自于非五大行的银行背景董事,并且,发挥的作用有限,仅体现了其咨询功能,而非监督功能。

本文的贡献:(1)根据银行背景董事的来源,将银行背景董事分为五大行和非五大行两种类型,以此考察不同来源的银行背景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拓展现有的文献研究;(2)从可转债融资后的经营业绩考察银行背景董事的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为银行背景董事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董事会是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它不但代表股东对公司经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同时还要对公司重大的投资经营进行决策,提供咨询职能。因而,董事会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来履行其职能。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聘请具有专长的外部人员进入董事会,完善和补充公司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Fama and Jesen,1983;Hermalin and Weisbach, 1998)。

大量的经验文献表明,让具有银行从业背景的专业人士进入董事会,可以让公司的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然而,以往的研究存在这样一个假定,即不同来源的银行背景董事具有相同的专业能力。显然,这与中国的现实逻辑并不相符。

Chen et al.(2010)和Jiang et al.(2013)认为,由于目标函数不同,中国的五大行与非五大行存在异质性,在效率和业绩上表现出有差异性,即五大行低于非五大行。而银行背景董事的来源,昭示着他们之前在银行工作中的专业能力的塑造过程。因而,不同类型的银行,ζ浯右等嗽钡淖ㄒ的芰Φ乃茉炜赡艽嬖诓钜欤从而导致银行的业绩和效率也存在差异。

其原因可能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相对于非五大行,五大行面临更多的社会公共责任。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五大行更多的关注对国有困难企业和国家重点支持产业的信贷帮助,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让五大行在这些方面没有严格按照市场的规则履行银行的职能,从而使得五大行的从业人员在金融能力上的塑造被削弱。同时,由于社会公共责任在五大行的目标函数中占比相对较大,从而也让五大行的从业人员在主动提高个人的金融能力上失去了应有的激励。

第二,相对于非五大行,五大行受到的政府干预更多。五大行直接受国家控制,经理人是由中央政府指定或委派,公司治理水平相对不高(Jiang et al.,2009)。由于经理人的选聘没有按照市场的规则进行,因而五大行经理人的金融能力可能与其岗位并不一定相匹配,这在某种程度上对银行的其他从业人员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降低了他们进一步提高个人能力的动力。并且,五大行经理人的个人目标,更多在于追求其在政治上的仕途发展(Shleifer and Vishny,1994),这也削弱了他们在金融能力塑造上的激励。

四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是研究样本的分组描述性统计。为了比较通过组与未通过组样本的差异,我们对相关的特征变量进行了均值检验和秩检验。结果显示,具有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的公司BankBig5,在通过组的占比为0.1923,与未通过组的比例0.1733没有显著差异。而具有非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的公司BankOth,在通过组的占比为0.2051,显著高于未通过组的比例0.0133。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可转债申请被证监会审核通过的概率,可能与公司是否具有非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有关,这有待于后面的回归分析检验。此外,通过组的国有企业Soe的占比为0.8076,显著高于未通过组的比例0.6667。并且,通过组的成长性Growth和公司规模Size,都要高于未通过组。

(二)回归结果分析

1 假设H1的检验

为了考察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和非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对可转债被证监会审核通过的影响是否有差异,我们采用了Logit回归方法进行了检验。

表3报告了银行背景董事与可转债审核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非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BankOth对证监会审核通过Approv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BankBig5的回归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两者的系数差异检验报告于表3的底部。结果显示,BankOth与BankBig5的系数差异在1%的水平下统计显著。经验数据表明,非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对可转债申请被证监会审核通过的可能性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则没有产生影响,并且,两者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进而说明他们发挥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假设H1得到支持。

从表3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看,只有公司规模Size的回归系数在统计上显著,表明公司规模影响可转债的审核通过。

2 假设H2的检验

银行背景董事的咨询作用和监督作用,两者都可以有利于可转债申请被证监会审核通过。尽管 表3的结果可以说明,咨询作用提高了可转债申请被审核通过的可能性,但并不能说明是否是监督职能发挥了作用。由此,本文从可转债融资后的经营业绩表现来对银行背景董事的监督作用进行检验。如果银行背景董事发挥了监督职能,则可转债融资后的经营业绩会有好的变现,否则就不会有好的表现。

表4报告了银行背景董事与可转债业绩的回归结果。可转债业绩,采用可转债融资后三年经行业调整的总资产净利润率IARoa的平均值来衡量。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BankBig5、非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BankOth和盈余管理Da等控制变量,与上述模型的定义一致。

从表4的结果看,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BankBig5和非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BankOth,对可转债业绩IARoa的回归系数都不显著,并且,两者的系数差异检验也在统计上不显著。这表明,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和非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的监督职能都没有发挥作用,导致可转债融资后的经营业绩没有好的表现,本文的假设H2没有得到支持。

(三)进一步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分析可能遭受来自银行背景董事自选择问题的内生性影响。Kroszner and Strahan(2001)研究发现,在美国市场上,银行背景董事青睐于那些规模大、发展稳定而财务风险低的公司。

由此,为了控制内生性问题的影响,我们采用Heckman两阶段回归。在第一阶段,估计公司具有银行背景董事的概率,得到自选择系数Imr ,再将Imr放入第二阶段可转债审核模型和可转债业绩模型进行回归。

在Heckman的第一阶段,参照Kroszner and Strahan(2001)的研究模型,估计公司具有银行背景董事的概率,具体如下。

模型(2)中的因量Bankdirector为虚拟变量,如果公司具有银行背景董事,取值为1,否则为0。解释变量国有企业Soe、支持性行业Support、公司业绩Roa、资产负债率Lev、成长性Growth和公司规模Size,与模型(1)的定义一致。Controlshare为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Boardsize衡量董事会的规模,Tangible是有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Capexpend测量资本支出占公司的比例,Shortdebt为短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Year fixed effects是年度固定效应。

表5是Heckman两阶段回归结果。从第一阶段回归结果看,有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Tangible和短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Shortdebt,与公司具有银行背景董事的可能性负相关,而成长性Growth和公司规模Size有正相关关系。

在第二阶段,将自选择系数Imr纳入模型后,非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BankOth在审核模型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为正。而在业绩模型的回归中,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BankBig5和非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BankOth回归系数都不显著。并且,系数差异检验的结果也与上述一致,BankOth与BankBig5在审核模型里有显著差异,而在业绩模型中没有显著差异。两阶段的回归结果进一步支持上述的结论,即仅有非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在公司可转债融资方案的审核通过上发挥了作用,而在可转债业绩方面,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和非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都没有发挥作用,表明咨询职能在非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身上得到了发挥,而监督职能却没有得到发挥。

(四)稳健性测试

为了考察本文结论的稳健性,进行了如下测试。

1 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BankBig5和非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BankOth,之前采用哑变量衡量,在这里以连续变量衡量,即以他们各自在公司的人数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来测量,回归结果见表6。可以发现,结果与前文的一致,采用连续变量衡量的非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BankOth,只在审核模型中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BankBig5在审核模型和业绩模型的回归系数都不显著,表明本文的结论稳健。

2 在可D债业绩上,不同于之前的衡量,在这里采用可转债后三年经行业调整的总资产经营利润率的平均值来衡量,以控制线下项目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从表7报告的结果可以看到,即使采用可转债后三年经行业调整的总资产经营利润率的平均值IARoa1来衡量可转债的业绩,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BankBig5和非五大行银行背景董事BankOth的回归系数都不显著,表明本文的结论具有可靠性。

五 研究结论与启示

银行背景董事的作用,尽管受到学术界的争议,但是对不同来源的银行背景董事,是否存在能力上的差异,进而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学术界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考察。本文根据中国的金融环境,考察不同来源的银行背景董事对可转债融资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本文使用中国市场上2003-2012年进行可转债申请的公司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来自五大行的银行背景董事,对可转债融资是否被证监会审核通过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而来自非五大行的银行背景董事,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是,在可转债融资后的经营业绩上,两者都不会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这表明银行背景董事的作用,主要来自于非五大行的银行背景董事,并且,发挥的作用有限,仅体现了其咨询功能,而非监督功能。

本文的启示:(1)银行背景董事的作用会受到其来源的影响,因此,在塑造银行背景董事的能力上,各大银行都要引起重视,特别是五大行。(2)银行背景董事在可转债融资中只发挥了咨询职能,而没有发挥监督职能,这可能与公司的治理环境有关,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促使他们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因此,优化公司的治理环境,是当前推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刘浩、唐松、楼俊,2012:《独立董事:监督还是咨询?――银行背景独立董事对企业信贷融资影响研究》,《管理世界》,第1期:141-156.

祝继高、陆i、岳衡,2015:《银行关联董事能有效发挥监督职能吗?――基于产业政策的分析视角》,《管理世界》,第7期:143-157.

Adams, Renee B., and Daniel Ferreira, 2007. A theory of friendly boards. Journal of Finance, 62(1):217-250.

Berger, Allen N., I.Hasan, and Mingming Zhou, 2009.Bank ownership and efficiency in China: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world’s largest nation?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33:113-130.

Booth,J. R., and D.N.Deli,1999.On executiv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s outside directors.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5:227-250.

Byrd, D.T.,and M.S.Mizruchi,2005. Bankers on the board and the debt ratio of firms.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11:129-173.

Chen, Hanwen, Jeff Z.Chen, Gerald J.Lobo, and Yanyan Wang,2010.Association between borrower and lender State Ownership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48(5):973-1014.

Chen, Kevin C.W., and Hongqi Yuan, 2004.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apital resource allo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accounting-based regulation of rights issues. The Accounting Review,79(3):645-665.

Dittmann, Ingolf, E.Maug, and Christoph Schneider, 2010.Bankers on the boards of German firms: What they do, what they are worth, and why they are (still) there. Review of Finance,14:35-71.

Dong, Yizhe, Chao Meng, Michael Firth, and Wenxuan Hou, 2014.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risk-taking: Comparative evidence from private and state-controlled bank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36:120-130.

Fama, E.F., and M.C.Jensen,1983.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6:301-325.

Guner,A.Burak, Ulrike Malmendier, and Geoffrey Tate, 2008.Financial expertise of directo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88:323-354.

Hermalin, Benjamin E., and Michael S. Weisbach, 1998.Endogenously chosen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their monitoring of the CEO.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8:96-118.

Jiang, Chunxia, Shujie Yao, and Zongyi Zhang, 2009. The effects of governance changes on bank efficiency in China: a stochastic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China Economics Review,20:717-731.

Jiang, Chunxia,Shujie Yao, and Genfu Feng, 2013.Bank ownership, privatization,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a transition country.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37:3364-3372.

Jones, Jennifer J., 1991.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9(2):193-228.

Kaplan,S., and B.Minton,1994. Appointments of outsiders to Japanese boards: determina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6:225-258.

Kroszner, R.,and P.Strahan, 2001. Bankers on boards: monitoring,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lender liabilit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62: 415-452.

Lin, Xiaochi, and Yi Zhang, 2009.Bank ownership reform and bank performance in China.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33:20-29.

Morck, R.,and M.Nakamura,1999.Banks and corporate control in Japan. Journal of Finance,54:319-338.

Shleifer, A., and R.Vishny, 1994.Politicians and firm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9(4):995C1025.

银行行业的前景篇1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3日

由于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具有风险低、流动性高、收益稳定、占用经济资本少,可以为经办行带来中间业务收入和保证金存款等优势,一段时期以来,该项业务快速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品种之一。但是,贸易背景真实性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业务的健康发展,潜在风险亟待关注。

一、认识贸易背景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承兑申请人的付款委托,承诺在汇票到期日对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贸易背景真实性是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基本要求,是合规经营的基础。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贸易背景不真实会导致银行信贷规模虚增,尤其是当企业资金链断裂时,银行方面的风险敞口增加,随着风险的不断暴露,处理不当会带给商业银行巨大经济损失。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让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建立在真实贸易背景基础上,既是内外部监管政策的要求,也是防范票据风险的重要措施。

二、贸易背景真实性不足的主要表现

企业承兑总量与其经营规模不匹配;前后手之间的交易不合理;购销合同或增值税发票虚假、购销合同或增值税重复使用多次开票;合同、发票、汇票的日期、金额和双方名称的逻辑关系不合理;承兑保证金、汇票到期解付资金不是承兑申请人自有资金;贴现资金回流出票人;利用关联交易开具符合银行合规性要求的“真”合同和“真”发票,但实际为利用虚假贸易背景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套取银行资金。

三、贸易背景真实性不足的原因及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银行自身业务发展压力逐年加大,经办机构在业务考核压力下,对一些产品的营销未考虑客户的需求,而是从完成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等经营考核指标出发向客户搭售,导致放松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也为少数客户套取银行信贷资金提供可乘之机;二是经办人员工作不细致,没有认真审核贸易背景资料的合规性、完整性,进而影响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确认;三是当前经济下行,部分客户资金流动性减弱、抗风险能力下降、违约概率增大,急需周转资金,个别客户利用银行信息不对称,单纯将银行承兑汇票作为融资工具套取银行信用。

为贸易背景真实性不足的客户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可能导致银行资金脱离客户的实际经营。同时,因客户第一还款来源不足,可能导致信贷资金不能按时收回。

四、判别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几种方法

(一)从客户的银承业务总量与经营规模的匹配程度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需要分析客户承兑总量是否与其基本需求一致,从银行承兑汇票签发总量与客户经营规模的匹配度上整体考量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一方面通过查询人行征信系统,统计客户在各家商业银行累计办理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量;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根据其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和增值税率,判断客户实际的采购支出金额,结合客户其他信贷业务分析其银行承兑汇票签发总量是否与采用银承结算方式支付的货款金额相匹配;另一方面分析客户办理的银行承兑汇票总量是否超过其当年或同期经税务认证的进项增值税发票含税金额。

银行行业的前景篇12

{3}吴雨,刘铮,李延霞.网络银行“踢馆”未来银行啥样.决策探索(下半月),2015,(02):80

{4}苏雪燕.蚂蚁金服联合博时基金等推出全球首个电商大数据指数.http:///fortune/2015-04/09/c_127672642.htm,2015-

04-09

{5}朱彤.初探网络银行在我国的可行性.现代商业,2014-08:77-7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