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8 09:36:58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篇1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情况下,普通投资者当然可以把海外资产作为资产配置组合的一部分,但要量力而行,投资额度不应超过个人资产总和的10%。而高净值人群由于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适当提高海外资产的配置比例。

投资之前,首先要仔细评估风险。这一轮海外配置资产的热潮,并非想象中那么美。海外资产配置对资金实力和投资专业知识的要求很高,持跟风赚快钱、追逐高利润思维的投资者,很容易陷入投资陷阱。

此外,影响境内投资人作出投资决策的因素,往往还有“某个熟人也买过”,或是“中介销售人员说它好”。这类投资人不太愿意花时间研究或花成本赴实地考察,信息严重不对称,被忽悠的可能性很高。

投资人在进行海外资产配置时,如果无法抵达现场,可以选择一些专业的投资团队寻求帮助。他们更熟悉发达国家的商业运作模式,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和谈判技巧,而其所依托的平台资源也能够带来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识别打着海外资产配置旗号的花招骗术只是第一课。成熟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历经百年,金融产品的品种细化且繁多,要对这些金融产品进行解读、分析和遴选,从而形成符合个人风险收益偏好的组合,这是对财富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验。

我建议,不妨从最简单的、流动性最好的公募基金开始,逐步丰富海外投资的品种、扩大海外投资的范围。

不过,个人资产能否升值,与经济环境的好坏并没有绝对关系。只有那些不盲目跟风、拥有自我认知和敢于行动的人,才能始终在资本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普通收入家庭可适当增持美元

刘晓博(财经评论员)

配置海外资产有两种含义:一是真的把钱汇出国外,购买境外的房产、股票、债券、基金、信托等产品;二是仅仅持有一些美元、日元等外汇。

平安证券的最新统计显示:60%的国内超高净值人群(资产超过1亿元人民币)在海外配有资产。虽然社会上时有“有钱人跑路”的声音,但其实,由于海外配置受限、不熟悉海外资产等原因,这部分人群的海外资产配置金额并不算高,一般只占其总资产的10%左右。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使用自己的换汇额度(每人每年5万美元),增持一些美元是有必要的。如果家里有孩子留学或者即将留学,就更有必要。

但如果你没有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的资产,贸然跑到海外买房和其他金融资产,其实是风险很高的事。再加上一般人投资知识有限,若不熟悉境外法律,极易吃哑巴亏。

金融风险并不可怕,在金融风险出现时拿着资产到处乱跑才真的可怕。那些所谓的专业投资者,就在这时最容易忽悠老百姓。事实上,带有赌博性质地去进行海外资产配置,任何时候都不可取。

那么到底怎样做呢?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我建议可以一二线城市的优质住宅为基本资产,配置一些美元、实物黄金,同时通过可信赖的机构(比如公募基金、阳光私募、信托机构)参与国内金融市场,个别人还可以获得创业股权投资的机会。

至于富裕阶层,适当配置海外资产是必须的,大方向仍然是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至于通过“住房抵押贷款”等方式负债,然后把贷款换成美元汇出国外投资,这其实是海外资产配置的一种极端做法。未来,中国的外汇管制会有所收紧,以防范此类过度投机现象的出现。

配置一些国内就可买到的美元资产

郭亮(职业投资者)

事实上,如果你过去十年对汇率上涨没有感觉特别爽,那么对现在的汇率下跌也不会特别痛苦。如果实在担心汇率波动,可以配置一些国内就可以买到的美元资产。仅就外汇来看,其他货币保值能力也各有可取之处,比如日元、加元、澳元,但通用性不如美元。

可以购美元。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个人购汇额度为每年5万美元。可以直接在网上银行以人民币兑换美元,注意要换“汇”别换“钞”。购入的美元可以直接存定期也可以买美元理财,尽管存款和理财收益偏低,但需明确此时购汇的主要目的是为防贬值。

可以买黄金。黄金有避险功能,带给投资者“安全感”。黄金仍然是一种以美元定价的资产,简单地说,假设美元计价的黄金价格不变,如果人民币贬值,那么人民币计价的黄金价格会上涨。

当前,美元重新走强,人民币汇率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参考海外因素定价、与国内资产风险收益特征迥异的黄金,就更加具备配置价值。

市场往往忽略黄金对各类不同货币的表现。举例来说,2016年10月第一周,在以美元计价的黄金价格出现大跌的情况下,因英镑大幅贬值,以英镑计价的黄金价格一度反弹到了7月初的水平。英镑的下跌对其计价黄金价格的支撑非常明显,如果投资者持有以英镑计价的黄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可以对冲掉英镑贬值的。

对于大部分的中国投资者而言,适当增加黄金的配置比例,可以对冲汇率风险,并防范全球金融市场短期波动增大带来的外溢效应。

QDII型公募基金可重点关注

周兴金(证券分析师)

资产配置的主要目的是分散风险。在大类资产配置中,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国别资产配置。虽然2016年9月份美联储未按市场预期加息,但整体而言美元指数依然会保持强势。以美元计价资产依然是海外资产配置的重点。

为什么海外资产配置火了起来?首先跟汇率波动有关;其次从投资方面来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从2015年开始下降,各类固定资产收益率下滑;而国内金融市场制度不完善,股市剧烈波动,也没能发挥好资本市场的调节作用。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篇2

稳健为先掌握三大重点

面对日益临近的退休日期,张海光是否该放弃股票资产的投资呢?他的偏股型基金是否该转为更为安全的债券型基金呢?他该如何调整未来退休生活所需的投资理财计划?

理财专家认为,退休理财应该关注三大重点,分别是:“资产配置债券不可少”、“分散投资”、“长期持有”等,这三者可作为一般人进行退休理财规划的座右铭。

其中,资产配置最主要目的,并不在追求资产的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的最大风险,因此张海光应该先检视一下自己手上的资产是否有“核心投资组合”。这个“核心资产”是指风险度较低的资产,“长期持有”的意思便是要建立长期性的核心资产组合。

由于退休金的需求是比较刚性的,退休规划绝对必须稳健并保守,以保本为最主要目的,在这个核心资产配置前提下,才能根据自己距离退休的时间,适度搭配一定比例的“卫星投资组合”,即风险较高的投资品种,以提高资产报酬率。

如果张海光年纪只有45岁,离退休仍有15年以上时间的话,那么他还可以接受市场波动幅度较高的风险,可以保留40%以内比例的资产,以卫星投资方式持有;另外60%的资产部位则应该采长期持有策略,尽量避免短线进出。

但以目前张海光的年纪,已经不可能像30岁以下的年轻投资人一样,仍然期盼透过积极型的、单一市场的产品以快速获利或回本。特别是从2008年亚洲单一市场每月都曾出现大涨或大跌超过1成的情况,要精准预测进出时点的困难度会比往年高出许多,太冒险的投资行为,会使资产暴露在高度的波动风险中。

经过专家的解说,张海光认真检视了一下他过去的资产组合。结果发现,他将60%的资产配置在了股票上,而且都会主动进行波段操作,属于卫星投资策略;而剩下40%的资产虽放在基金上,但因为过度偏重于高收益,而选择了股票型基金,因为风险也仍然太高了些,仍然算不上核心投资策略。 可以说,虽然张海光自认有资产配置的理念,但却疏忽掉了分散投资这一原则。

以图1为例,如果张海光年纪为45岁,离退休还有10年以上,那么,保留40%的卫星组合尚能接受,却不能100%都是卫星投资。张海光过去犯错误,便是缺乏核心资产配置,导致在股票上亏损甚巨。因此张海光接受建议,决定此时就将退休规划的资产,更多配置在“核心投资组合”上。

“核心资产”不完全拒绝风险

当张海光决定以核心投资方法来制订退休规划后,是否意味着,他不需要投资股票类资产呢?

答案是否定的。专家指出,投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性格,在“核心资产”中配置不同的投资工具。

也就是说,即便在“核心资产”中,也不一定要100%都是低风险品种,还是可以在其中配置一定比例的中高风险资产,以提高长期投资组合中的综合报酬率。

只是,投资人绝不能疏忽投资标的的市场风险分散原则。举例来说,同样投资股票,不能全投在中小盘上,因为单一类型股票的风险更为集中和相似,并不能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如果打算全部投在股票型基金上,那标的也要分散到不同风格的基金上。无论是股票还是基金,每一只之间,与系统性风险的相关度都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只要确实遵循市场分散原则,投资人仍可以在“核心资产”组合中,配置一定比例的股票类资产。比如,可以再去搭配不同比例的股票、偏股型基金。至于其股票类资产最高投资比例(包括卫星资产和核心资产内),原则上可以采取100减去投资人年龄的方式,设算出股票类资产的比重:100-现在年龄=股票资产投资占比。以张海光为例,100减去其年龄52岁,得出其股票类资产最高仍可配置48%。当然,如果是投资性格稳健或保守者,高风险的股票部分更应低至15%~20%。

此外,部分股票类资产则不妨以定期定额方式介入国内的股票型基金,亦可通过其他渠道进入全球基金市场进行挑选投资(如我国香港地区)。定投的方式,可降低投资资金的投入成本,更能免去追逐“明星”品种的烦恼。让投资成为自己的一种常态。

债券类资产要注意搭配

在安排了“核心资产”中股票类资产的配置之后,张海光还可以再进一步根据自己的投资性格,对不同债券商品比重进行微调。也就是说,债券类资产也能根据自己对风险的接受度,搭配不同收益率、不同风险度的债券。

如果张海光属于保守型的投资者,最在意的应该是如何让资产的波动较低、报酬较稳健。这类型的投资人适合纳入国债、纯债型基金,并提高这类债券资产的整体比例至4-5成以上,以锁住整体投资部位的波动。

如果是积极型投资者,对债券配置的波动风险也不可不慎,除了配置以政府债券为核心的公债外,也可逢低酌量配置较为积极的高收益率公司债和可转换债券,兼顾获取潜在资本利得和平衡投资组合风险的双重功效。

越近退休资产组合越保守

做好退休资产规划后,张海光并非就把资产放在那边不动。根据自己距离退休年龄的远近,适时调整资产组合的比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越接近退休年龄,整体资产组合要越保守越好,因此,配置越高比例的债券越合适。由于债券类资产通常会分配孳息,银发退休族的债券类比例应配置到利息钱足够日常生活所需的额度。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篇3

一、引言

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共同意识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必须是相互推进相互适应相互辅助的”。金融市场发展的超常规运行或停滞不前的发展都会给实体经济的运行带来隐患,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更确切的说,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作为金融市场的基本职能,决定了资本配置效率这一指标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及衡量价值。可见,在对资本配置效率进行研究分析的同时,可以探析到金融市场的进步对推进经济发展的策略与机制,以此为依据对比解析行业金融发展水平;当然也可以从侧面影响资本形成的众多因素的作用力度,以此来解析行业金融发展水平的作用机制,为经济发展,行业繁荣提供重要的价值信息。

二、资本配置效率的最新理论研究

总产出水平受资本的配置效率的直接影响,也是经济市场化和自由化的重要指标。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理论上我国资本的配置效率应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国内外经济学家一致认为:金融市场以及经济市场的不断进步,会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可见,衡量金融机制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资本配置效率。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意示着在社会资本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使货币资本在长期利润信号的驱动下,作用于各产业部门和企业之间,将金融资源合理分配到高效益高产值的成长性积极的产业中去,达到资本高效流动的效果,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并全面提升投资收益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集约化。

当今衡量社会总资本在各行各业间的配置效率的基本思路为:资金在具有不同效率的行业间流动时,将使各行业的资本边际产出率趋于相等。因此,可用各行业的资本边际产出率的差别程度来判断一国的资本配置效率。经济专家也常采用此途径来探析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制、产业结构以及体制改革等重大事项的整个过程的资本配置效率的变化情况及动向趋势。

三、实证研究

1.数据收集及样本选择

现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企业为样本,在更大程度的使数据更可靠更完整的目标指引下,从本区域中选取了36个行业:(1)在1998年-2012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的选取时间段,时间跨度采用年度数据:选择1998年始的原因是,自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从1998年开始进行多行业大力度投资;(2)为确保所分析的回归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剔除年末固定资产存量或者增加值的增长率对数的绝对值大于1的样本;(3)剔除工业增加值在部分年份为负的行业。数据来源于沿海各省统计年鉴;(4)行业分类标准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2.变量选择

结合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各行业的特点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的主要经济指标中选取了两大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净值。以工业增加值为自变量,固定资产净值为因变量,通过考察行业固定资产存量与行业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来描述广东省的资本配置效率以及行业间差异。

3.模型建立

(4)实证分析

首先将东南沿海各省1998年-2012年间36个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和工业增加值数据按照方程(2)换算成指数形式,然后代入方程,建立10个方程,运用一元线性回归。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现状依然需要完善,在完善过程中,体现在资本配置效率很敏感地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在1998年-2012年的这段时间中,东南沿海各省的资本配置效率的波动比较大,从0. 053迅速下降到-1. 080。而在2005年之前的资本配置效率很低,大体呈现负相关关系。而期间仅在1998年和2000年出现正值,从中也体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大,各国的经济受到重创,股市也低靡不起。即便是利率不断下调,但绝大部分企业仍然选择自保形式-规避风险,谨慎投资。而当2006年经济回暖后,股票市场也出现了上升势头。此段时间,工业贷款从“恐怖型”转向了“饥渴型”。在2007年资本配置效率超越了众多发达国家的最高水平,也达到了顶峰。但2008年以后,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环境再度恶化。

①自发投资水平高的行业。这些行业一般由截距项都大于0.1的行业组成。比如沿海地区各省在“十一五”时期的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汽车等制造行业,形成了此地区的产业支柱。以上说明沿海各省对一些自发投资水平高的行业的产业聚拢能力非常显著,同时推动了一些资本配置高效的产业。另外通过对传统产业的研发与改造等政策性措施来引导资本配置及流通的未来,以上种种手段都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②自发投资水平较高的行业。这些行业一般由截距项小于0.1大于0.07的行业组成。此类行业中,烟草制品业作为沿海各省财政收入的主源要采取鼓励措施,巩固其发展。由于沿海各省的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一些仪器仪表、家具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影响行业自发性投资差异的因素有:产业政策,市场的供求关系,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调整,产业结构等。而在资本配置效率偏低的行业中,政府可以采取扶持或者产业转移等措施来调整行业间的资本比例,以提高每个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实现东南沿海各省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结语

相关部门对于资本配置效率行业之间形成的差异,就其所产生的原因及限制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及对待方式,尤其是对于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呈现参差不齐的行业更要特殊对待。所以在资本配置方面,要特别支持一些成长性良好的企业并鼓励资金流通较快的新型行业,而对于那些逐渐被淘汰的企业要逐渐减小规模,从各方面合理缩减资金的占用量,如此以来可实现资本配置效率整体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各有先后,这对资本配置率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再加上我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和调整复杂而多变,以上所面临的困难可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韩立岩,王哲兵.我国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与行业差异[J].经济研究,2005(01).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篇4

一、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

(一)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

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主要包括中石化自产原油、中石油供原油、进口原油各约占30%,中海洋供原油占10%。

1998年集团公司原油资源量为8073万吨,其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84万吨,占34.5%;中石油供2276万吨,占28.2%;中海洋原油819万吨,占10.1%;进口原油2194万吨(一般贸易1812万吨,来进料382万吨),占27.2%。

(二)原油配置现状及特点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在原油配置上主要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主要供华东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中石油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海洋原油主要供沿海及沿江地区炼厂,进口原油主要供东南沿海炼厂。

从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原油供应上,以国内陆上资源为主。

1998年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量中,国内陆上原油资源量5060万吨,约占63%,其余为海洋原油和进口原油。

2、在炼油能力布局上,有两个布局特点:一是形成了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5:3:2的炼油布局;二是在内陆、沿海、沿江地区能力布局基本平衡。

炼油能力布局如图1-1、1-2所示。

图1-1图1-2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原油总加工能力11360万吨(1997年数据),能力布局是,华北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能力2000万吨,占18%;华东地区加工能力5800万吨,占51%;中南地区加工能力3560万吨,占31%。从内陆、沿海、沿江炼化企业的能力布局来看,分别占33%、37%和30%。

3、原油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配置在沿海及沿江地区,形成由东南沿海向中部供油的流向。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1-3),1998年我国实际进口原油2732万吨,其中石化集团原油进口量占80%。在石化集团一般贸易进口原油1812万吨中,有1440万吨进入沿海及沿江石化企业,约占79.5%。

图1-31993-199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单位:万吨

4、在原油配置上,基本体现了就近供应的原则。

中石化集团自产原油和中石油供原油中除胜利原油、大庆原油一部分供给沿江、沿海石化企业外,其他产地原油都是就近供给当地或附近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在供应给附近炼厂的同时,也配置到沿江企业;进口原油在配置到港口及码头所在地石化企业的同时,还主要向沿江地区输送。

(三)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自产原油资源量不足,难以满足加工需求。

1998年中石化原油资源量中自产原油占总资源量的34%,是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的25%,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

2、原油加工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炼油装置平均负荷率较低。

从各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状况看(见图1-4),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总体炼油装置开工不足,平均加工负荷率为66.8%,其中华北地区除石炼化以外炼厂以及华东内陆和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平均加工负荷率只有52.7%,加工能力远未得以充分利用。

图1-4

3、在原油配置上,存在运费偏高的现象。

一是远距离运输使运费偏高。如吐哈原油供洛阳石化和荆门石化、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和石炼化,这种长距离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使每吨原油运杂费平均达442元。二是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运费普遍偏高。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原油的运杂费水平如表1-3所示。

表1-3单位:元/吨

供沿江石化企业的原油运杂费相对水平最低的是中石化胜利原油,最高的是中石油大庆原油,大庆原油配置到沿海企业的运杂费相对较低。

另外,在对沿江炼厂的配置中,供巴陵石化和荆门石化的原油运杂费都处在最高水平,其中配置到巴陵石化的原油中,胜利原油运杂费水平相对最低,为169元/吨,大庆原油最高,为262.2元/吨;大庆原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杂费分别高达386元/吨和363.5元/吨。

4、原油加工量与成品油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

从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看(见表1-1),集团公司石化企业所在区域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市场都存在供需缺口,总缺口达1470万吨,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2650万吨。目前,为了平衡供需矛盾,有中石油东北油和西北油弥补到缺口地区(见表1-2),但中南地区仍有405万吨的成品油市场缺口,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700万吨。

表1-1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单位:万吨

序号地区原油加工量汽煤柴产量消费量供需平衡

1华北16688771166-289

2华东455222772726-449

3中南248815162248-732

合计870846726140-1470

表1-21998年成品油销售流向单位:万吨

序号地区东北油西北油小计

1华北27971350

2华东5050505

3中南26067327

二、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一)国内原油供求趋势预测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石油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增加,预期国内原油供求的基本趋势是今后至少5年内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不及需求增长速度,原油进口量将逐年增加。

根据对2000-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预测(见表2-1),预计“十五”期间国内原油产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7%左右,到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约为1.65亿吨。

表2-1单位:万吨

序号名称1998年2000年2005年

1石油集团107381073510810

2石化集团353135003500

3海洋总公司163217082185

合计159011594316495

(不包括新星和地方)

而同期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却呈较强劲的增长势头。1998年我国国内原油需求量(产量+净进口量)为1.72亿吨,根据国家计委能源所交能司的预测,2000年全国原油需求量约1.9亿吨,到2005年达2.48亿吨。届时原油供需缺口约为8300万吨,中国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34%。

(二)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1、原油供应总量预测

假设供给石化企业的原油资源全部用于原油加工,则根据中石化咨询公司的预测,2000年集团公司原油供应量约0.94亿吨,2005年约1.26亿吨,较2000年增加3200万吨,较1998年原油加工量8060万吨增加约4540万吨。

2、原油供应结构预测受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有限及自身资源潜力不足的影响,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必然表现为国内陆上原油资源比重的减少与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加。

由表2-1可以看出,2005年国内原油供应量将较1998年增加约590万吨,其中

中石化自产原油减少30万吨,中石油原油增加约70万吨,中海洋原油增加约550万吨,2005年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进口原油约3950万吨实现。假设国内原油增加的产量全部提供给石化集团加工,则其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就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50万吨,中石油供2350万吨,中海洋供1370万吨,进口原油613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22%、19%、11%和48%。国内陆上原油资源在原油供应总量中的比重降低以及进口原油比重增加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国内各油源的原油资源潜力与开发状况,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公司国内原油资源增量的主要来源如下:

一是中石油原油资源增量主要来自西部油区。由于我国东部主要原油产区已进入开采后期,西部地区为原油资源的战略接替地区,“十五”期间中石油原油70万吨的增量将主要来自西部原油产区。

二是中海洋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渤海海域。中海洋公司1998年原油产量1632万吨,其中南海产量1362万吨(南海东部产量1255万吨,南海西部产量107万吨),渤海产量265万吨,东海油区当年刚开始投产。根据海洋公司发展目标,2005年南海海域原油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渤海海域原油产量达到1000万吨,即南海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减少250万吨,渤海海域为主力开发地区,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增加750万吨,2005年海洋原油增量550万吨将主要由渤海海域实现。

根据对国际市场原油供应潜力的分析,从原油供应安全的需要出发,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进口原油资源在结构上将表现为以中东地区国家和俄罗斯原油为主,亚太与非洲原油为辅的稳定、多元的供应结构。

表2-2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单位:万吨

进口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

来源进口量比例%进口量比例%进口量比例%进口量比例%

中东776.445.41196.252.91678.147.31666.861

亚太708.141.4821.536.3941.226.5546.820

非洲183.910.8192.78.5590.716.7219.18

其他402.451.32.33379.5299.511

合计17091002261.710035471002732.3100

根据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状况(见表2-2),在进口原油资源中,中东原油所占比例不断增加,1998年达60%,来自亚太和非洲地区的原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1998年降至不足30%。由于目前主产低硫原油的东南亚、非洲地区的探明储量未有突破性增长,在不考虑其他原油进口的情况下,预计“十五”期间中东含硫原油在进口原油总量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目前水平,即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60%。由此预测2005年我国中东原油进口量将达4980万吨,其中中石化进口中东原油资源量为3680万吨。又根据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的协议,2003年以后,每年约有1500万吨俄罗斯原油进入国内,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25%,届时从石油安全供应的要求出发,应减少中东含硫原油进口量至50%左右,余下约25%的进口原油资源量则考虑由亚太、非洲和其他地区国家的原油补充。

三、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配置的思路建议

(一)原油配置的原则

根据对石化集团原油配置现状的分析和“十五”发展趋势的预测,在研究确定集团公司原油配置的思路和方法上,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原油加工量与炼厂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目前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平均装置负荷率不到70%,其中有的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率不足加工能力的一半。能力闲置不仅意味着市场状况不景气,而且增加了企业消耗。“十五”期间企业能力的扩张必须建立在提高装置利用率,满足合理的加工负荷率的基础上。

2、原油加工量与原油供应来源相适应的原则。油源不同,原油输送到炼厂的渠道和运距也就不同,从而引起运输方式和运费的不同。由于石化集团自产原油不足,原油加工主要靠外部资源,大规模的调运必然涉及原油的有效配置问题。为避免运费的不合理消耗,应按就近供应和运费最省的原则,根据原油的不同来源合理确定各炼厂的原油加工量。

3、原油品质与加工装置相匹配的原则。由于预测“十五”期间进口原油数量,特别是进口含硫原油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装置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适时加以调整改造,提高含硫原油处理能力。

4、原油加工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原油加工与配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确定原油加工量以及调整炼油能力布局,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满足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高集团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二)原油配置的思路

根据目前石化集团在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原油配置的原则,“十五”期间原油配置的总体思路应立足于满足炼厂加工需求量,统筹考虑油源、运距、运费、原油品质、市场需求等因素,在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促进进口原油经济、安全、可靠地供应,以实现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石化集团的整体效益。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华北地区石化企业以加工中石油大庆原油、辽河原油及从天津、黄岛码头进入国内的进口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或长江中游地区以加工国内陆上原油为主,中海洋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补充;中南沿海地区以加工中海洋原油及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地区以加工进口原油为主。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适应各地区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调整炼油能力布局。

目前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约为1.136亿吨,预测2005年原油需求量约为1.26亿吨,需增加能力约1240万吨。根据2005年各地区成品油需求量预测(见表3-1),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原油加工能力缺口。

表3-1单位:万吨

地区华北华东中南

成品油需求130342803166

原油加工247685605192

加工能力200058003560

缺口-476-2760-1632

由于“十五”期间中石油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依然富余,所生产的成品油可就近供给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石化集团1240万吨炼油能力的扩充则可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石化企业,其他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十五”期间可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十五”期间华东及中南地区的炼油能力较“九五”将增加约13%,华北地区能力不变;从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看,则表现为4:3:3的炼油能力布局(见图3-1、3-2),即“十五”期间主要增加沿海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

图3-1图3-2

2、适应不同油源资源量的变化,按就近原则做好原油增量的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国内资源增量部分主要由中石油西部地区、中海洋渤海海域构成,按就近原则,中石油原油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地区炼厂。进口原油增量部分中俄罗斯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炼厂或南下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其他增量部分则主要供沿海地区炼厂。由此,“十五”期间,华北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胜利原油、中石油东北及华北原油、中海洋渤海原油以及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及中南沿海地区炼厂以加工中海洋南海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华东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胜利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中原原油、中石油西北原油为主。

3、适应原油品质的变化,搞好原油加工装置的适应性改造。

由于我国国内炼油加工装置是在以往原油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为加工国产重质低含硫原油而设计的,随着原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中东含硫原油的增加,我国必须发展较大规模的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九五”期间石化集团重点对沿海企业进行了加工含硫油的技术改造,目前国内石化企业除齐鲁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WEPEC)外,茂名石化和镇海炼化股份公司也已基本具备单独炼制进口含硫原油的能力。预计2000年国内含硫原油的处理能力将达到2850万吨。如果再加上能够掺炼含硫原油的天津石化、金陵石化、上海石化和扬子石化等炼厂,含硫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3650万吨。

由于预测2005年我国含硫原油进口量约4980万吨,则国内炼厂含硫原油处理能力还存在约1330万吨的缺口。主要应在沿海地区以进口含硫原油加工为发展重点,在总体炼油能力扩充的同时做好含硫原油加工装置及配套工程的调整改造。

4、充分利用炼厂装置能力,提高炼厂加工负荷率。由于石化集团目前炼油装置的平均负荷率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内陆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低,沿海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较高,为此,“十五”期间应增加对华北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原油配置量,提高其炼油装置负荷率。具体方法一是进口原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炼厂加工,这样可以挤出一部分国内原油资源(主要是胜利原油和大庆原油)输送给内陆地区炼厂加工,从而增加该地区的原油供应量,提高其加工负荷率;二是合理调剂进口石油资源,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多进口原油,少进口成品油,这样成品油由国内炼厂通过加工原油来生产和供应,以提高石化集团炼油装置负荷率;三是“十五”后期在实现对俄罗斯进口原油的输入以后,主要配置到内陆地区,会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通过资源的合理调剂增加炼厂加工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从远距离出口市场进口结构性石油产品,还将为石化集团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5、依据运费最省原则,调整和优化原油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供应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石化企业的炼油能力布局受各地区市场需求和资源结构变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与今不同的布局特点,原油配置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根据目前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节省运费的角度考虑,建议在原油配置上作相应调整和优化。如由于大庆原油到沿江炼厂的运费远高于其他来源的原油,可考虑减少大庆原油向该地区供应量,特别是不再安排输送到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所减少的供应量可调剂到华北和沿海企业;吐哈原油和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荆门石化长距离铁路运输,使运费过高,造成原油采购成本远高于平均水平,可减少其运量或通过铺设管道改变运输方式以减少运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费过高,可就近改输至茂名石化、广州石化或福建炼厂。另外,受中俄两国政府签订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协议的影响,“十五”期间对进口原油的配置可分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即在“十五”前期2000-2003年,进口原油通过各港口、码头集中配置到沿海地区炼厂和齐鲁石化,同时调整胜利原油流向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以配置江汉原油、河南原油和胜利原油为主;“十五”后期2003年以后,增加的俄罗斯进口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石化企业,或继续南下供中南内陆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胜利原油则部分改输至齐鲁石化和济南炼厂。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篇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效率优先,发展到20世纪末的效率兼顾公平,直到21世纪的以公平为重心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已成为众多学者探究的话题。资本和劳动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资本配置效率较高,中西部地区资本配置效率较低。尽管存在政府转移支付等方式,但资本趋利的天性,使得我国目前资本在市场驱动下从资本配置效率较低的中西部区域流向资本配置效率较高的东部地区。然而经过近十年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引导,我国各区域间资本配置效率和经济差距如何,如何缩小区域间资本配置效率和经济差距值得研究。

二、区域间资本配置效率的测算和比较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上市公司最多的省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本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八个省市分别为:东部地区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中部地区的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本文选取的数据来自主板、创业板和OTC市场等,时间跨度为2006―2010年的5年。剔除了数据异常和数据不全的公司;剔除了金融业上市公司,共获取上市公司数量是广东省299家;北京市160家;上海市191家;浙江省171家;江苏省167家;山东省131家;湖北省75家。总计1276家上市公司。

(二)回归模型的设定和资本配置效率的计量 近几年国内外经济学家在测量资本配置效率的常用方法是Jeffrey Wurgler提出的测量各个国家资本配置效率的模型,模型形式如下:。其中,I代表总的固定资本形成(gross fixed capital formation),V代表的是增加值(value added),而T代表的则是时间(年)。这样,通过公式得出的ηc则代表的增加值增长率相对于固定资本形成增长率的弹性,表示的是C国家在它的成长性行业中追加资金以及从它的衰退行业中撤除资金的程度,也就是该国的资本配置效率。考虑到Jeffrey Wurgler模型只进行了单因素分析,仅把行业利润或者增加值作为唯一的自变量继入计量模型,忽视了其他可能影响行业固定资本形成的因素对其配置效率的影响,因而是不完全的。从经济意义上分析,由于地区经济的复杂性,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市场化程度差异较大,资本配置效率还受到很多非利润因素的影响。故除了销售收入以外,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增加选取了负债总额、税收因素为自变量,通过考察固定资产存量和销售收入、负债总额、税收之间的关系来描述我国各区域八省市整体资本配置效率。具体测算模型为:αc+?浊ict。本文以“(年初固定资产净额+年末固定资产净额)/2”来衡量企业的资本形成情况。本文选取销售收入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选用负债合计数代表企业获得的贷款数额以衡量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支付的各项税费总额-收到的税费返还总额)/资产总计”来反映企业单位资产对政府的贡献度,从而衡量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意愿。式中:I 为企业的资本存量;V代表企业的盈利能力;D反映金融机构与其它自发性投资对企业的支持力度;T反映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意愿;下标i表示企业;下标c表示地区;下标t表示时间;系数ηc、βc、γc分别反映某个地区的V、D、T的弹性值;截距项αi,εict综合反映了未进入模型的其他外生影响因素对企业资本配置的影响程度。根据指标的选取,当ηc、βc、γc大于零,某地区上市公司的资本配置是有效率的;反之,某地区上市公司的资本配置是缺乏效率的。当ηc、βc、γc均等于零时,某地区上市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与企业成长性无关。

(三)测算结果分析 (表1)可以看出:第一,从整体来看,销售收入(盈利能力)这个因素对大部分省市的资本配置效率影响是明显的(除了四川省、山东省);负债总额(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这个因素对一半以上的省市的资本配置效率是明显的;税收(政府支持力度)只对上海市的资本配置效率影响是明显的。从整体上来看,方程的整体显著性还是比较好,只有北京市、山东省、浙江省的整体效果不太好。湖北省、北京市、浙江省上市公司的利润的系数为正,负债、税收负担的系数为负;四川、上海、江苏省上市公司的利润、负债的系数为正,税收负担的系数为负;而广东、山东这三项的系数均为正。可见,不是所有的因素都对企业的资本形成有影响,同时说明这八个区域上市公司的资本配置从整体上看是有一定效率的。第二,从盈利能力分析,北京市的盈利能力对资本配置效率的贡献程度最大,达到了1.074354,其次是上海、浙江、广东,分别为:0.651668、0.416404、0.385458。湖北省的仅为0.296628,略高于江苏省0.26805,最低的是四川省,仅为0.003699。本文根据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来进一步探讨原因。第三,从金融支持分析,由于资本配置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中介作用完成的。由(表1)可以看出,湖北省上市公司的负债的系数为负,除了北京与浙江也为负外,其他的省市都为正。广东省的金融支持对资本配置效率的贡献程度最大,达到了0.608094;其次是四川、江苏,分别为0.445754、0.375202。湖北省仅为-0.205346。这表明湖北、北京和浙江省上市公司资本配置对于金融的依赖程度显著小于其他各省市,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只有各个地区的资本配置效率趋同时,才能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而当资本流动存在障碍时,各地区的系数之间出现差异,使得金融要素不能发挥最大作用,导致投资效率降低。广东省与四川省的上市公司的资本形成受金融支持力度的影响最大,获得的金融支持也最多;北京和浙江投融资渠道众多,资本过剩,金融对资本配置影响出现负面效应;而湖北省的上市公司获得的金融支持相对而言是比较少的。第四,政府支持也是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由(表1)可以发现,广东与山东地区,政府税收支持产生负效应,但影响不大。其他省市政府税收支持产生了正效应,但中西部地区湖北省政府支持效率偏低;东部省市中上海市政府支持效率较高。资本配置效率是一个国家(地区)金融市场所具有的资源配置能力的衡量指标。各区域间资本配置效率存在的差距。一个有效的市场应该具备将资源投入到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项目)和将资源从无利可图的行业(项目)中退出的能力,而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就意味要素市场的这种调节能力较弱,资源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很难实现其追逐利润的本性,也就是说,资本配置效率较低的地区对资本是没有吸引力的。而这就将造成资本更多地流入到发达地区,使得本已拥有较强资源配置能力的经济发达地区获得更加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最终导致两区域间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

三、区域间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和经济差距分析

(一)区域之间区位分析 东部省市包括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山东。这几个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要素禀赋和区位环境,是区域比较优势存在的先天条件和基础。广东省地处我国南海之滨,港澳之邻,是华南地区、东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北与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为邻,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江苏仅次于广东的全国第二经济强省。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的中心。还是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全国高等院校的中心。上海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山东GDP总量列第三位。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而位于中国中部的湖北省,是世界楚文化的中心。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为中国水陆交通运输枢纽,是为“九省通衢”。位于我国西部的四川省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为我国内地综合性工业基地。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又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

(二)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本市场情况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2006年到2009年湖北省和四川省的GDP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北京、上海的值相对而言比较小。这主要受到目前我国以公平为重心,推行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影响。此外,在现代经济中,上市公司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已与区域经济交融为一体,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上市公司往往是区域内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规模大、业绩优的上市公司往往是区域行业的龙头,可以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各区域上市公司的情况见(图1)。总的来看,东部地区的资本流动和资本市场发育基础好。进一步地,从微观层面――上市公司来分析固定资本投入效率。各区域固上市公司定资本与销售收入的比较分析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2006年到2010年各个区域的固定资产净值和销售收入均有大幅度的增长。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北京市的固定资产净值和销售收入均是最多的。而湖北省的是这八个省市中最小的。从固定资产净值的增长速度来看四川和上海最快,均高达1.08。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来看广东和上海最快,分别高达1.57倍和1.47倍。而湖北省这两个方面相对而言都是比较慢的。尤其是销售收入方面,是这八个省市中增长速度最慢的,仅为0.84倍;四川省上市公司销售收入的增长则主要建立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吸收资本流入规模增幅较快,但盈利能力提升尚不明显,属于较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由此可见,中西部地区在促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各区域金融支持力度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四川省、北京市的增长速度最快,分别为1.28倍和1.19倍。其次就是湖北省,也达到了1.05倍。上海的增长速度最慢,仅为0.26。负债总额可以作为衡量金融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标,从表4可以看出,2006年、2010年,北京市的负债总额是最多的,而湖北省的负债总额相对而言是比较小的。就这两年的增长速度来说,广东省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达到了1.67倍,而中部省份湖北省仅为1.38,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和山东增幅小,但绝对额相对较高。西部省份四川增幅较快,但绝对额偏小。这说明中西部省份需要金融支持促进资本配置效率方面进一步提高。

(四)各区域政府支持力度分析 (表5)可以发现:第一,各区域国家投资力度。投资的来源也说明了政府对各区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国家投资指标说明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故本文选取该指标来分析。由(表5)可看出:北京市的国家投资力度在下降,不过幅度不大,其他各区域都是呈上升趋势。总体而言,国家加强西部大开发,四川省国家投资力度增幅最高,达到了564%。而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由于经济发展快,市场发育相对成熟,国家投资力度减弱。第二,各区域上市公司税收情况。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广东省的增速最快,并且远远超过了其他省市。北京和江苏的税收情况的增长速度比较接近,均为正。而湖北省的为负值,即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高,税赋情况呈负增长。

(五)各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分析 (表6)可以发现:第一,各区域外商投资情况比较。引进外资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外资除了直接将资金导向更有效率的项目或者区域,对资本配置效率产生直接作用外,还会通过和金融市场交互作用从而对资本配置效率施加影响。两者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彼此加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外资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而随着外资规模的增加,金融发展水平对资本配置效率的积极作用也得以强化。由(表6)可知:总体来看,外商投资比重在下降,在向江苏、山东、湖北倾斜。说明一方面外商资本从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的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撤出,但也没有向基础资源条件相对较差的西部地区进入,而是向一些经济基础好、具有一定区位优势的江苏、山东和湖北等地区倾斜。第二,各区域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货物进出口总额比较。国际贸易理论指出,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正常状态下,国际贸易有利于国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技术效率的进步。(表6)可知:从各区域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货物进出口总额指标来看,除了四川省增长速度很快,达到119%外,其次就是湖北省增长最快了,达到了47%,其他区域相对而言增长较慢,湖北省在国际贸易方面占有比较大的优势。进出口方面做得较好。这说明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影响下,中西部物流规模增加。

(六)各区域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水平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各区域近几年来人才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山东省的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湖北省居中。科技活动人员的增长浙江省最快,其次就是湖北省,广东相对而言还比较慢。科技财力实力是体现区域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析企业科技财力投入可以体现区域科技经费的集中趋势。由(表7)可以看出,山东省对科研经费的投入量的增长速度最快,达到了187%,其次就属湖北省最快,为180%。最慢的是上海市,仅为86%。由此可见,中部地区逐步应有已有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的重视。而西部地区历史上的科技资源弱势地位仍未得到改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研究本文以深沪2006年至2010年京、沪、苏、浙、粤、鲁、鄂、川八省市127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和经济差距。结果发现:各区域资本配置效率仍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资本配置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东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目前均确立了以知识经济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并着力发展知识经济特征鲜明的新兴服务产业,为经济发展增加新的动力源。目前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除了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外,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特色优势产业不突出。 我国西部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于中东部,而且西部各省及各省区内部发展不平衡。东中部地区无论是盈利能力、对外开放程度、金融支持、税收支持、科技水平都有待于提高。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这种差距有望缩小。

(二)政策建议 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一是培育资本市场。一级市场上,要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高度去设计并逐步规范证券市场,把它作为一个国有资本结构调整的通道。同时,要优化二级市场的投资结构,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养老金基金、住房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以便对上市公司实行有效监督。二是建立与各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银行体系,包括大力发展中小银行金融机构,加快设立专门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科技银行,推动政策性银行向综合开发性金融机构转型等;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动银行组织体系和机制创新;推动适合高科技产业特点的信资产品创新;创新风险资本的运营机制;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如建立企业上市资源库,加快上市融资步伐;成立融资租赁公司,开辟产学研技术―资金合作融资方式,建立风险投资基金。 (2)加大对外开放程度,推动经济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或涓滴效应。借鉴沿海省市企业对外开放的战略,采取梯度推进的方式,主动承接来自国际和国内经济发达省市的产业转移,实行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开放促改革。同时,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设计专项扶持基金,在境外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专业市场、生产加工企业和研发机构等,改革审批制度,对“走出去”企业从以审批管理为主,逐步向促进、服务、保障、监管为主转变。促进资本、人员、技术资源的双向流动。(3)加大政府扶持政策的力度。一方面要通过多渠道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硬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建设和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促进中西部地区社会化的中介服务健康发展、建立金融保险支撑体系等措施,建立健全的社会化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税收政策支持、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通过产业集聚形成扩散效应,为中西部地区建立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本文系湖北省软科学课题“创新财政企业专项资金投入方式研究”和“湖北省上市高新技术资本配置效率研究”(项目编号:20102S011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永剑、刘春杰:《金融发展对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及区域比较》,《财贸经济》2011年第3期。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篇6

可见,投资者的投资欲望非常强烈,但也同时说明投资者的非理性化,对新发行基金(包括国内新发行的普通开放式基金)的盲目抢购,不会考虑风险和产品特色是否适合自己,表现出普通投资者的“羊群效应”。

面对银行系、基金系和已经获批、即将推向市场的券商系、信托系等阵容庞大的QDII产品,投资者在选择时有没有可资借鉴的“金科玉律”呢?

首先,投资者应先了解自己,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筛选产品。每个人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在不同时期、不同资产组合状态下的风险需求也不同,因此,在明确自身有投资海外市场的资产配置需求前提下,投资者要认清不同QDII产品的特性,比如有的有期限限制,有的是开放式的;有的是固定收益的,有的是保本的,有的可能会存在亏损的风险。另外每一个产品投资的海外市场不同,海外不同市场的比例配置不同,这些也会影响产品的特性。

只有当这些特性吻合投资者的收益需求和风险偏好时,这才是适合自己的QDII产品。银行系QDII产品具有低风险、收益适中的特性,因而可以满足投资者资产配置时稳健方面的需求;而基金系QDII在投资范围、投资门槛和投资收益上更有突破性,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投资品种,比较适合激进性的投资者。

第二,要对QDII的汇率风险有清醒的认识。通过QDII进行境外投资,除了要面临证券投资的一般风险,还需关注海外投资的特别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境外市场投资风险、新兴市场投资风险、政府管制风险等。

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汇率风险,因为同收益值的人民币收益和美元收益显然是不同的,在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显然人民币收益更具吸引力。但是仅仅是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而人民币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如欧元、澳元、韩元等,人民币还是贬值的。因此,虽然是海外投资,但只要不是只投资美国等市场,是可以回避汇率的亏的。

第三,投资者应对构成QDII产品综合竞争力的各项要素进行全面评估。购买QDII产品,不仅要看国内发行机构的品牌和实力,还要考察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理念和经验,以及其海外合作方的研究能力和影响力。而且还要看QDII产品是以何种方式投资于海外以及它的投资标的是什么。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篇7

二、海域资源配置有关法律法规依据分析

根植于资源配置活动中的法律既承担着维系社会正义的职能,还负有推动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社会经济财富增长的职能[2]。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法律体系既是海域管理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域管理法律体系进一步细化的结果。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法律体系是以《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物权法》等3个法律为主干,以国务院、国家海洋局及相关部委和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关于海域管理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组成部分的基本格局,其主要内容是海域资源产权制度、海域资源市场交易制度、海域使用论证制度、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海域资源配置评价制度等5个基本制度。

1.《海域使用管理法》

1993年,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海域管理实现了有章可循;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域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海域使用管理法》的制定是国家在海域使用管理方面的重大举措,它是我国确立海域使用管理法律制度的明确标志。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确立了我国海域管理的三大基本制度,即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权属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这三大制度为海域资源配置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如前节所述,海域资源配置第一阶段的工作就是由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完成的,海洋功能区划是海域资源配置的科学依据。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配置,也就是政府以行政审批方式确定海域使用权,将海域确权到个体;一种是市场化配置,也就是将海域以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的方式确权到个体。海域权属制度为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究竟应该是走政府行政审批配置,还是走市场化配置道路提供了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应起决定性作用,我国海域资源配置也必须坚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将海域推向市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对海域资源配置中的产权关系、市场交易(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海域使用论证等作出原则性的规定。海域使用论证是海域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科学用海、科学管海的重要抓手,海域使用论证制度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也明确规定三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必须开展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提交海域使用论证材料的时间是在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使用海域时。海域使用论证制度为海域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

2.《海洋环境保护法》

环境影响评价是通过分析、预测和评估开发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防治措施的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由国家在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1979年,我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1981年,国家制定了《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专门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流程等内容,1986年,国家对该法进行了修订,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管理权限和法律责任进行了细化和明确。1989年,我国制定实施了《环境保护法》,明确要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建设项目审批前置条件。该法第13条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同年,国家颁布实施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进一步规范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世纪90年代,国家环保总局陆续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得到强化和完善。200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得以提高和拓展,2009年我国颁布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标志着环境保护参与我国综合决策进入了新阶段。我国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确立相对较晚。1982年8月23日,《海洋环境保护法》以立法的形式对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确认[4],要求海岸工程建设、海岸石油开发以及河口、海湾、海域排污均必须做海洋环境影响评价。1999年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再次确定了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地位。2013年6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2013]52号),取消了国家海洋局关于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核职责[5]。同年,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立法修订工作也已经开展并列入了国家立法规划[6]。修改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了较大改动,尤其在环境评价的范围、环境评价的内容等方面。该法进一步强调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主管部门核准,作业者不得进行勘探开发作业。在编制依据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以工程对海洋环境、生态、资源的影响及环境风险为重点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与生态保护措施。在核准时限上,增加了一次性告知义务和听证程序。新的立法重新规定了环境评价程序和后评估程序。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文件经核准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工程发生重大改变(如:工程的性质、规模、地点、生产工艺发生改变,污染物排放的种类、数量、地点发生改变,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改变等)、可能产生较大环境影响的,或者发生溢油污染事故被主管部门责令停产整顿的,作业者应重新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原核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开工建设。在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核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情形的,作业者应当自该情形出现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组织开展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作业者根据后评价结论采取改进措施,并将后评价结论和采取的改进措施报原核准该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主管部门备案。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也可以由作业者定期开展。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断修订和完善将会更好地指导海域资源配置工作。

3.《物权法》

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作为民事基本法律,确立了海域物权制度。《物权法》确认了海域使用权的用益物权性质[7],极大地保护了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这与海域资源配置的宗旨也是一致的。我国海域资源配置既要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基本情况,同时要兼顾不同地区海域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对不同群体的保护也是海域资源国有、人人平等参与资源配置的重要体现。海域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要求在海域资源配置中,要充分考虑参与主体的合理要求和合法权益,体现了我国海域资源配置的价值取向。在关于《海域使用管理法》和《物权法》的关系上,《海域使用管理法》侧重于海域空间资源的行政管理,强调用海者的义务责任,主要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而《物权法》侧重于海域使用行为的民事规范,强调用海者的权利保护,主要目的是维护个体利益,两者共同构成了海域使用管理法律体系的基石并为海域资源配置提供法律指导。

4.其他规范性文件

在法律之外的层面上,几年来,国家和沿海地方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物权法》等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了海域管理和海洋环境管理的配套法规体系,为海域资源配置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可操作性、规范化的依据。例如,在海域使用管理方面,国务院批准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勘定省县两级海域行政区域界线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12号)、《关于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项目用海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36号)、《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办法》(国函[2003]38号)、《国务院关于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2]13号)等8个规范性文件,内容涉及海域勘界、海域使用申请审批、海洋功能区划等。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国务院颁布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家海洋局为规范海域使用管理,自1995年开始,陆续制定了《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海洋功能区划管理规定》、《海域使用权登记办法》、《海域使用论证管理规定》等20多个规范性文件。同时,针对海域管理中的特殊情形,专门出台了相关配套的规定。为加强围填海管理,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加强围填海规划计划管理的通知》,会同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围填海造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了提高海域管理水平,规范联合监察部、原人事部、财政部出台了《海域使用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为规范海域使用金管理,会同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的通知》和《海域使用金减免管理办法》等。为了规范海洋环境管理,国家海洋局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国海法发[1995]251号)、印发实施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规范》(国海环字[2004]560号)、印发了《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国海发[2005]24号)以及《关于进一步规范海洋自然保护区内开发活动管理的若干意见》(国海发[2006]26号)等等规范和规定,全面涉及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石油平台、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应急管理、海洋倾废等内容。与此同时,海域管理地方立法积极推进,沿海11个省市均出台了地方涉及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或政府规章,在围填海管理、浅海滩涂用海管理、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海域使用权抵押的管理制度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创新并制定了上百个规范性文件,与《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物权法》相抵触的各类规章制度也得到了全面清理。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为海域资源配置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篇8

答案只有一个,全球资产配置。在风险分散的情况下,最大程度获得来自全球的多资产类别的收益,这是一个已经被全球大型投资机构多次验证的真理。然而,如何支撑这个投资逻辑,为客户落地理念,生成产品,却是市场上极度稀缺的。

2017年2月23日,宜信财富在其创业原址北京SOHO现代城C-16会议室《2017年资产配置策略指引》。宜信财富基于深耕财富管理市场多年,拥有服务超过十万名高净值客户的丰富经验,2017年,第一次面向公众资产配置策略指引。

希望能够通过这份具有前瞻性的《2017年资产配置策略指引》将宜信财富多年实践凝结而成的“黄金配置三原则”(跨地域国别,跨资产类别,以FOF的形式超配另类资产)更加具化的、立体的呈现在广大投资者面前。

在“黄金三原则”的指引之下,2017年宜信财富给出的资产配置建议是:最佳资产配置比例为现金和国内固定收益30%以内;资本市场20%;房地产20%;私募股权20-30%;海外私募信贷5-10%;保险保障5-10%;增持私募股权、资本市场、房地产、保险保障类资产;初步配置海外私募信贷类资产;优化固收类资产。

私募股权: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作为中国市场化运营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母基金之一,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为2017年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者划定了三大重点投资领域和两大“雷区”。

首先是以互联网、IT、金融科技、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其次是对有望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传统行业,但是对于这一领域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给出的进入策略则是“择优投入”。

第三,二手份额机会。凭借着在私募股权市场丰富的经验、人脉和数据累积,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投资母基金也将投资目标投向了二手份额交易市场,这种资产类别不仅能够带来较高的回报,还能加快现金的回流速度。

两大“雷区”则是:谨慎对待单一项目的投资“机会”,投资人需要格外注意多元化资产配置,报告指出,母基金(FOF)是个人投资者进入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优选资产配置工具;此外是完全背离了私募股权行业正常逻辑的各类母基金。

资本市场:柳暗花明又一村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因此资本市场的投资要义就是价值投资。

秉持这一重要前提,2017年宜信财富资本市场的投资将遵循于“三大策略”,通过机器与人、算法与经验、能力与意志力的高度配合,在“挖掘非有效性的投资机会”的投资哲学的指引下,为客户做好投资管理。

第一,通过自上而下的策略研究,多元、低相关性策略配置,降低组合的整体风险

第二,通过自下而上的投资管理人挑选,搭建起强大有效的、多元化的投资策略与投资能力

第三,通过长、中、短期策略组合最终实现跨越周期。

房地产: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不确定性爆发的2016年,全球投资者更加青睐稳定明确的房地产类投资。

作为拥有中国体量最大,产品线最完整的全球房地产母基金投资平台,宜信财富在全球房地产投资方面拥有业界最强大,最全面,最多元化的投资能力。

宜信财富认为,投资者不仅可以通过全球房地产投资母基金迅速实现对不同地域、不同物业种类的房产的投资,在尽享全球房地产增值收益的同时,分散风险。也可以通过海外置业购买全球一些城市核心地段的住宅,用于投资或自住。而为了更好的分散风险,投资者可通过直接置业+房地产母基金的投Y组合,实现地域、物业形态、实物房地产与地产基金的多元化投资。

对于2017年全球房地产市场,宜信财富给出的预判是:在地域上,随着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同时走强,美国的房地产行业将获得稳定增长;虽然受英国脱欧影响,但其经济活力和人口增长依然对其房地产市场形成助力。

从资产类别上看,全球办公楼市场、优质的零售物业以及物流地产都充满着投资机会。

固定收益:剪裁用尽春工意,浅蘸朝霞千万蕊

报告认为,“降收益”、“创新”和“风险管理”这三个关键字将继续贯穿 2017 年。基于“安全为核,多元组合”的理念,报告给出三点策略建议:

首先要关注投资安全性,其次才是收益。在规避本金损失的前提下,再考虑获取相对高的稳健收益。

其次,关注底层资产多元化。把资金配置于多元化底层资产,才能有效降低任一行业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适当增配新型底层资产。传统资产很难再带来两位数的回报,而新兴的类别由于对其熟悉的、理性的投资者相对较少也很难准确把握,因此依托专业的投资机构,通过大数据、高科技等方式能提升对现有细分类别资产的质量控制和优化定价。

海外私募信贷:千里江陵一日还

在充满不确定的市场条件下,稳定的现金流将为投资者提供安全的港湾,而海外私募信贷则具有这样的特质和潜力。面对庞大的海外信贷市场,底层资产的选择则成为了该产品能否实现其设立目标的关键。

为了实现稳定的现金流回报,宜信财富海外私募信贷通过三条原则来打造底层资产组合: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篇9

李依然是2007年数千万投资者中的普通一员,当他在9月15日得知雷曼兄弟倒闭的消息时,被A股折磨了快一年的神经再度承受重创。“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我的上投亚太又要跌了。”去年10月,李依然满怀希望地认购了20000上投摩根亚太优势QDII基金。当年绝大部分基金发行都存在狂热的购买情绪和不知出处的投资信心。“当时没觉得次贷危机是个大问题,就觉得海外市场遍地黄金。都说‘港股直通车’就快推出了,要抓紧搭上QDII这个早班车。”在此后的一年里,国际市场的风雨飘摇给李依然当头浇上了一盆冷水,基金净值“腰斩”过后仍未止跌势。“抢着认购的人太多,我只配售到5000的基金份额,当时还挺遗憾,现在反而应该感谢跟我一起买基金的‘难友’们。一年来国际市场发生这么多大事,我的心态也慢慢平和下来。在这样的剧变下,QDII基金经理能做的事也不多,连国外的货币市场基金都不安全了。”

事后看来,几只股票型QDII基金的出海生不逢时。在A股市场迭创新高,国内流动性过剩和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QDII基金的获批具有相当的突然性。国内基金公司仓促上阵,准备工作缺乏,在市场情绪的推动下迅速建仓香港和海外市场。“港股直通车”不久后被叫停,港股国企指数暴挫。随着花旗、美林等华尔街巨头相继公布亏损的财务报告,一度被认为已得到控制的次贷危机忽然间恶化。“生不逢时”的QDII还没有仔细领略到海外风光,就已经无可避免地被卷入风暴之中。

业绩表现差强人意

在大海上航行,不但要克服气候剧变、航路不熟以及语言不通等重重困难,更害怕的是碰到台风,这些因素对QDII基金“航海”同样影响重大。在过去的一年里,国际市场风高浪急,次贷风暴让整个华尔街亏损逾4000亿美元。华尔街上那些声名显赫的大型机构在痛苦中挣扎,贝尔斯登易主、两房国有化、美林被并购,还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公布巨额亏损。试水海外的QDII基金先是遇上气候剧变、航路不熟,不久后台风也在措手不及间降临。那些巨型金融航母尚且自顾不暇,基金系QDII净值的大幅缩水也在情理之中。

平心而论,QDII的表现并非看上去那么令人失望,QDII广受责难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净值绝对数的触目惊心。

与同类海外基金相比QDII并未大幅落后。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在今年第七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提及,“从我国QDII的整体来看,并不逊于全球同类型基金,而且好于国内A股的整体回报,其中超过50%的QDII今年回报排在全球同类基金的前列。如果与基准指数比较,今年以来有44%的QDII战胜了业绩基准。”

根据好买基金的统计,今年前三季度QDII平均跌幅为36.87%,而国内161只股票型基金的平均跌幅46.38%。与国内基金相比,QDII的成绩单也不算难看。

而第三季度在金融风暴影响下,QDII净值继续大幅下跌。三个月的时间里,南方全球下跌21.53%,华夏全球下跌16.94%,嘉实海外下跌21.66%,亚太优势净值缩水达22.77%。

南方全球精选基金三季度跑输业绩基准1.27个百分点,在三季报公布的资产组合中。股票投资占比25.93%,基金占比61.34%,采取FOF的策略投资于多个海外市场。FOF投资策略是降低学习成本的一个捷径,这可以较好地解决国内管理人对他国证券市场缺乏深入了解的问题。应对海外金融市场动荡,南方全球除了降低其在香港市场的配置比重外,还较好地把握了香港本地地产板块、中资电信板块、基础建设板块和能源板块的投资机会,适度回避了中资金融、地产、工业制造等较容易受宏观经济影响的板块。

华夏全球在已发行的QDII产品中采取的是最为积极的全球投资策略,从风险分散角度看则是与A股相关度最低的基金。三季报公开信息表明,华夏全球略微战胜业绩基准0.11个百分点,其组合中股票投资占比65.58%,基金占比7.73%,出于对当前部分股票估值水平的认可,基金仓位较半年报时有所增加。该基金今年上半年采取较为保守的投资策略,股票仓位保持在较低水平,集中投资在能源以及新兴市场的金融、电信、日常消费等行业,这些行业防御性较好、盈利前景较清晰。个股选择上,坚持深入研究的原则,投资于管理良好、业务发展稳健的公司。

嘉实海外中国基金主投中国概念股票,其业绩比较基准为MSCI中国指数,投资组合中股票占73.08%,其余部分投于货币市场。基金在今年适度调低仓位,于3月中下旬开始加码香港市场,5月下旬开始降低组合头寸,取得了一定效果。在第三季度基金业绩较为稳定,跑赢基准4.38个百分点。行业配置方面看好扩大内需带来的结构性机会,超配基建、电力板块,以及需求稳定、能够抵御通涨的必须消费品、医疗健康、网络游戏等,低配可选消费、有色、房地产等行业。

上投亚太优势的基金定位相对较合理,其业绩比较基准选择为摩根斯坦利综合亚太指数。但在今年市场动荡中净值下跌幅度居前,显示出投研团队对于具体配置把握欠佳,与其长期保持高仓位亦有关系。半年报显示,基金持股仓位79.80%,其中33.17%投于香港市场的中国概念股,接下来依次是澳大利亚11.88%,韩国9.30%。上投亚太定位于亚太市场,偏重金融、能源、原材料板块。跟嘉实海外类似,上投亚太同样看好中国等新兴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和结构性优势的企业。

反思QDII,不要“因噎废食”

仓促出海的QDII之所以运作业绩不佳,关键仍在于市场选择和产品设计。由于受到人才、视野局限,以及过于强化自己创新设计,目前的QDII基金均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港市和港股。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基金公司大多没有能力对海外市场的股票进行估值,缺乏全球视角、缺乏对境内外市场的系统性分析。”虽然基金公司为QDII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面对广阔的海外市场仍显捉襟见肘。业绩较好的海外基金往往有特定的投资主题或区域,比如过去几年投资于特定新兴市场或能源、原材料方向的基金表现出色。国内QDII产品线单一且调仓迟缓,偏爱持有相对熟悉的中国概念股,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股则必须依靠海外顾问提供意见和建议,或者参考国外投行的报告。轮船和游艇的抗风浪能力相差悬殊,如何苦练“内功”,提升海外市场投研能力是QDII基金面临的重要问题。

重仓港股是目前QDII基金的一大无奈。将主要资金投入香港市场在当时看来是理所当然,在“港股直通车”的刺激下,香港市场持续走高,投资者热情爆棚。“不怕没有钱,就怕没渠道”,成为当时国内许多投资者的共识。去年出海的四只QDII无一例外在募资后迅速建仓港股,并在随后承受了“港股直通车”暂缓带来的暴跌。偏爱在家门口炒股的QDII显然离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的期许尚有距离。如果基民偏爱港股,嘉实海外在香港的配置占股票资产的93.39%,若想走得更远,其他几只基金中会有更好的选项。

基民们也应对自己的投资需求和QDII基金所处的市场抱有较为清醒的认知,并做好承受风险的准备。否则当部分基民发现他的投资实际收益和预期产生巨大偏差的时候,失落在所难免。去年“港股直通车”、“AH股价差”的相关报导时常见于报纸电视,基民购买QDII的热隋也迅速升温。等到今年年初,QDII净值下跌饱受诟病。工银瑞信全球配置的发行遭遇投资者的冷遇,净认购金额仅有不到32亿元人民币,与首批4只QDII基金300亿元上下的募集规模相比,仅是十分之一。而在随后海外市场3月开始的一波反弹行情中,QDII净值走势强于A股市场,工银全球净值一度回到1元上方。对于QDII的关注又再度开始升温,5月份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媒体认为美国经济正渐渐走出次贷阴影,QDII的投资价值再度显现。事后看来,这只是新一轮下跌的中场休息。

投资海外的策略选择

中国的基民们在2008年经历了太多的“风险教育”,QDII则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不光A股有风险,海外市场同样风高浪急。

短期规避海外市场

“当前各QDII基金投资的对象和投资方向都不完全一样,对持有人来说就要根据持有的QDII基金投资的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态度。目前全球市场总体还是处于一种风险暴露的阶段,不确定的因素还存在,总体看来目前国外市场风险还是大于机会。到底如何处理手中的QDII,一方面要看其本身情况如何,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应该说没有一种绝对的选择。”德胜基金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表示,QDII目前尚未出现较为确定的投资机会。

“当前QDII持有人可以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发展变化的情况,因为QDII投资的品种在全球金融构架中都很难有独立的行情,其走势与全球标竿市场的状况息息相关。比如美国市场的如果能稳定下来,美国经济在变好,QDII投资环境就会变好,也就是说有指标意义的市场更值得关注一些。”江赛春向记者分析说。

作为基金系QDII资产配置比例最高的市场,港股当前平均市盈率为7倍左右,平均市净率接近1倍,其估值到达十年来的低点,隐含较大投资机会。高盛认为在全球及国内经济企稳的前提下,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在2009年底将升至8900点。

当前,各国政府正忙于采取各种措施全力修补不断加深的金融危机,市场也可能出现一定的反弹,但离全球金融危机的平息还尚有时日。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部分QDII基金经理表示不愿多说。除了不甚满意的成绩单,未来海外市场走势的扑朔迷离或许是基金经理不愿说话的又一考量。

配置QDII降低投资组合风险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篇10

JEL分类号:D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6-0010-06

一、引言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详细了解上海居民家庭目前的资产配置状况,问卷调查期间为2011年7月16日至2011年8月15日,采取实地随机发放和网络发放相结合的方式:实地发放主要选择在人民广场、徐家汇、五角场、金桥等四个区域,共回收有效问卷500份;网络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180份。

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本文筛选出对家庭资产配置有影响的主要信息进行分析,首先对上海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的现状进行描述,对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剖析;其次是结合不同收入家庭风险测试的结果,总结不同收入家庭的风险偏好特征;第三在对居民家庭理财现状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家庭未来期望的理财目标,结合家庭风险偏好和资产配置现状,分析居民家庭理财计划的合理性:最后结合分析的过程及结果,从政府角度合理引导居民家庭资产配置提供建议,同时也让居民家庭能够结合自身的现状进行资产配置。

二、上海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现状描述

家庭资产的配置一般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职业状况、收入状况、家庭支出等。因此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不同、财产总量不同、面临的风险及家庭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和金融意识不同等,对家庭的资产配置都会带来一定的差异。在这些因素中,收入水平最为关键,因此本研究在对上海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研究时,主要选取居民家庭年收入水平作为分组变量,结合上海整体大致的年收入水平,分为四档:10万元以下、10万至25万之间、25万至50万之间、50万元以上。四档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所占的比例分别约为:45%、38%、11%、6%。这表明上海家庭的普通年收入多集中在25万元以下。下面分别比较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资产配置状况,统计的内容包括房地产、储蓄、股票、债券、现金、基金、外汇、保险、彩票、外汇、实体经济投资、收藏品及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等,对不同层次收入的家庭在不同资产上分配的比例进行简均,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在上海目前的家庭资产配置中:(1)房地产和银行储蓄在各类家庭收入水平群体中都占据绝对高的比例,但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两者之和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房地产所占比例下降较为明显,而储蓄在收入较高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最高;(2)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更愿意将更多的资金配置于风险相对较高的股票、实体经济。同时家庭投资于保险的比例也随收入水平增加呈上升趋势;(3)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对专业机构理财的基金产品投资的比例相对较低,普遍不高于2%;而对债券、彩票、外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投资整体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也较低。

结合我国及上海目前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上海居民家庭目前资产配置现状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居民家庭财富总量整体较低,家庭财富分配存在先天的不合理。作为家庭资产配置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房地产,资源分配不很均匀,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住房需求使得房地产成为一种必需品,存在着较强的刚性需求。但我国“批租制”的土地审批制度和按揭贷款首付购房等政策的实施,使得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一定的投机杠杆效应,房地产成为一种准金融产品被用来投资交易,房价水平脱离普通居民家庭可承受的范围。以房价收入比作为衡量标准,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报告,2009年我国房价收入比达8.03,而京沪深杭四地纯商品住宅的房价收入比超过14,按照国际惯例,房价收入比在3-6之间为合理区间,这意味着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存在一定的泡沫。然而把房地产作为一种金融产品交易带来的价格与实际价值的偏离,有较强刚性需求但偿付能力有限的居民家庭群体的客观存在,促成房价具有一定的粘性,这导致房地产消费占据了一般收入水平居民家庭大部分的可分配收入。

二是居民家庭面临的风险较高,家庭为应对风险往往偏好于长期储蓄。很多家庭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很多支出仍然需要由家庭自身承担。家庭在进行资产配置时,不可避免地偏好于风险较小的资产进行投资,储蓄也就成为了最优的选择,为满足预防性动机而进行高储蓄也是我国居民一个普遍的特征。

三是居民金融意识薄弱。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起步相对较晚,很多居民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专业教育和相关的金融知识的培训,更多的是对其他投资者的行为进行模仿,投资意识和投资行为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篇11

港口是交通运输的枢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心。港口具有运输、商业、贸易、工业、旅游、开放等多种功能。港口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核心,以港口城镇为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的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海洋开发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港口经济开发已然成为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跨世纪的地区发展战略,港口经济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沿海省区市GDP总量的10.17%。港口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量)排列依次为广东、山东、福建、辽宁、上海、浙江、江苏、天津、海南、广西、河北,其中广东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港口经济作为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型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新市镇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港口经济是沿海沿江新市镇产业经济的增长极

法国经济学家F.佩罗克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增长极理论,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一定范围的区域开发,往往从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所占据的点上开始的。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区位论学者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学者早就论述和证明了“增长极理论”的科学性:在均质和未开发的地域内,任何一个经济客体要存在和运行,就必须有其他客体与其发生联系,社会经济客体必然要在一个地域或点上集中起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在区域或国家的开发初期,人们往往将开发活动集中到少数点上和区域内,这样较之分散开发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为集聚产生效益,关联产生效益,无论是早期原始社会村落的形成还是现代新市镇的出现,其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①

港口是吸引和聚集现代工业的最佳区域。港口不仅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材料和生产成品的运输服务,而且不少港口本身就成为吸纳工业的理想场所,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的产品生产、交换、存储、中转和运输场所。之所以选择港口作为其理想的区位,主要是因为:工业依托港口的运输功能可以很好地为工业提供国际化服务;港口也是理想的制造业基地和能源基地;港口城市通常具备充足的工业用水和工业用地(包括填海造陆),这也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港口建立工业不仅可以利用港口便利的运输条件进行产品的装配、配套,以及原材料的集疏,而且以港口为跨国制造企业物流的集疏中心有利于降低整个系统工业的物流成本。在我国的天津港,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创造GDP的贡献约为120万元,对地区就业的贡献为26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间接诱发经济贡献为1 5,提供就业比值为1 9。港口已经成为沿海新市镇贸易发展、制造业繁荣的重要支撑点。②

港口经济带动和发展了新市镇产业群。以港口为依托的新市镇经济,不仅表现在原材料及产品的进出口上,而且表现在拉动吃住行、邮电、通讯等服务业的发展上,表现在依托于港口功能的临港产业群的发展上。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港口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带动新市镇的一批新型产业成长和壮大,例如: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水养殖业、海洋监测技术及海洋仪器制造业、船舶制造与修理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产业、海洋能开发技术产业、海洋信息技术产业等。未来,滨海旅游业将迅速成长为我国港口型新市镇的支柱产业之首。

二、港口经济是沿海沿江新市镇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力量

资源配置问题,是任何以分工为基础的社会都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由市场根据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规律,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实现的配置,即市场通过实行自由竞争和“理性经济”的自由选择,由价值规律来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双方的资源分布,用“看不见的手”进行优胜劣汰,从而自动地实现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港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而资源空间分布存在着非均衡性,这就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进行调节。港口型新市镇作为海上货物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结合点,拥有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独特优势。同时,现代化港口也为本地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发挥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各种资源运输成本降低,同时还可降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本区域的竞争优势。因而,港口使各种资源向港口及港口周边地区集中。这就促使更多的相关公司、供应商和关联产业相应集中,形成相关产业链条,促进新市镇的产业升级。③

港口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水运市场的发展,对现代物流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水上货物运输具有价格低廉、高效便捷、配套服务等优势,可有效整合新市镇的外运货物资源、海运资源、陆地交通资源、集装箱生产资源、货物仓储资源、货物包装资源等。由于港口水运业务与其所在腹地城镇的物流行业相关度高,便于将它们集中起来提供“一条龙服务”和配套增值服务,从而促进了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经济腹地的发展。

三、港口经济是沿海沿江新市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型新市镇有着其他城镇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具有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作用,可以通过海上运输把本国市场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其次,城镇发展可充分利用港口强大的辐射力。港口一般具有双向腹地,并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港口所依托的城市;第二层次是通过各种集疏方式与港口联系的内陆地区;第三层次是港口之间通过航线连接向海外所能涉及的区域。第一、二层次是内陆腹地,第三层次是涉及腹地,港口腹地的第二、三层次的范围往往超过了城市经济辐射能力所达到的范围,大大增强城市的功能。第三,港口作为流通领域资金往来的汇集之地,具有融资方面的便利。第四,港口通过运载货物能力的扩大、物流、客流量的增加,可使港口成为信息汇集的中心,便于各种信息的获得和处理。第五,由于港口所在城市具有发达的交通和国内、国外双向经济腹地,使港口型城镇的经济外向型程度提高。因此,许多港口型新市镇都建立了临港工业区,发展制造业,发展进口原料的出口加工业等产业。此外,从港口城镇、临港城镇和内陆城镇三类城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每平方公里的国民生产总值定量比较,港口型城镇的平均值远远高于其他两类城镇的平均值。国外很多港口型城镇在城镇发展战略中突出港口对城镇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普遍将港口作为城镇的核心战略资源。④

港口经济提升了新市镇的综合竞争力。港口可以为“工业立市”提供有效依托,“工业立市”反过来支撑港口的建设发展。工业与港口的紧密结合,增强了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各地城镇的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及其推进,都是以港口为依托吸引外来资金,促使城市经济的对外开放。而港口的建设发展必须要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作为支撑,港口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的竞争。在港口兴办工业项目,既产生了稳固的本地货源,又通过经营与市场、客商密切接触,加快了港口建设和城镇化的发展。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港城互动、港城共荣是普遍规律。当今发展最快的城市就是港口城市,最发达的城市也是港口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内陆城市,其中临港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尤显重要。港口的兴旺,不仅意味着其吞吐能力的增强和带动临海工业的发展,它还能带动第三产业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港口经济的发展对于一座城镇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四、港口经济是沿海沿江新市镇对外开放的重要经济支撑

坚持对外开放,是沿海新市镇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需要,有利于解决新市镇经济建设资金匮乏、技术水平低下、传统产业改造、产业结构优化、劳动就业困难等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也是新市镇经济快速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为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港口型新市镇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全面参与特大城市或中心城市的经济活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新市镇经济与外部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沿海地区的新市镇可以利用港口优势形成外向型经济的产业积聚带,利用海运优势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出口贸易量逐年增大,产值及其贡献率逐年升高。中国统计局2010年1月21日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 比2008年(下同)下降13.9%,略高于2007年的贸易总值。其中出口12017亿美元, 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 下降11.2%。全年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减少34.2%。根据调查数据,我国出口占美、日、欧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约为17%~22%;而新兴经济体的市场份额则有较大潜力。我国出口在中东、东欧、非洲、拉美的市场份额仅为9.2%、3.7%、10.4%、6.9%,增长空间很大,再加上自由贸易区的开辟,扩大外部需求仍然可为。如果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2万亿美元,2010年可能增长10%以上,恢复到2008年的贸易总额水平;出口贸易也将恢复到2008年1.43万亿美元水平,增长幅度为15%以上。⑤

从我国港口经济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中国融入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对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化肥、水泥等资源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加,相应的外贸进出口也将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年经济增长8%左右,进出口增长在30%以上。运量的增长远比GDP的增长速度高,经济增长对进出口增长的依赖度越来越大。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求沿海港口要满足吞吐量快速增长的需要,同时要适应国际海上运输专业化、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快规模化、集约化港区和大型专业化码头的建设。与这一需求相比,我国沿海港口仍存在通过能力不能适应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主要港口码头结构和航道仍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沿海港口岸线资源不足,岸线利用率不高;港口发展受到新市镇发展环境的制约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快发展港口事业,进一步完善港口经济体系,优化港口经济结构,提升港口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五、港口经济是沿海沿江新市镇实施开发战略的先行载体

实施沿海开发和沿江开发战略,事关新市镇经济发展全局。从长远看,要想保持新市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稳定性,增强资源的自给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海洋资源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可连续开发性,正好可以解决新市镇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不足问题。唯有实施沿江、沿海开发,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才能使沿海沿江新市镇的未来发展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沿江、沿海开发中,港口地处最前沿,必须作为先行先试的实验园区,港口必须作为主力军和突击队。港为城用,城为港兴,在沿江和沿海开发中,把港口经济作为新市镇经济增长的先行载体是历史的必然,是科学的选择,也是港口型新市镇经济开放的重要途径。

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的地理特征,客观上要求其优先发展港口经济。 凡是沿海和沿江的新市镇,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地理位置特殊或者优越,水上运输比较发达,海产品贸易市场兴旺发达,具备一定的港口相关产业基础,具有一定的劳动就业带动能力。这些地方,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就是具有一批优良的港湾,但由于港口腹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严重制约着临港城镇的发展。因此,这些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海洋及港口开发。这些地方有众多的港口、港湾以及深水岸线未被充分利用,加快港口建设,就可以把这些港口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要求临港城镇优先发展港口经济。 推进与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增长区的对接,要求加快开辟更为广阔、距离更长的海上运输通道,进一步提升各主要港口的大型船舶通过能力与货物吞吐能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必须以发达的水上交通作支撑。做大做强港口事业,必须进一步拓展港口的经济功能,加快构建能够支撑多种现代产业发展的港口经济体系。要进一步拓展港口的经济腹地与空间,必须培育港口经济结构的差异性优势,发挥我国内陆地区出海口的重要功能,加强与内陆省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强港口经济的对外开放。

注释:

①李开涛,如何扩张滩涂GDP增长极[J],宏观经济观察,2004年第2期。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篇12

资本的不二之选

从海外置业角度看,投资REITs相比直接投资海外不动产具有不可比拟的多重优势。首先是解决了投资信息不对称的劣势,赴海外选择勘查物业耗费时间精力,但REITs筛选物业由专业机构负责;其次,各国及地区税收规定非常复杂,直接置业还面临房价波动带来的收益风险,以及购买后的出租管理等问题,REITs具有研究优势和管理经验。此外,直接置业退出权益很难保证,相反REITs变现的流动性更佳。

从资产配置角度看,REITs个性十足,是介于债券和股票之间的产品,它通过租金的收益获得相对稳健的回报率,这个回报率30年在美国平均汇报在7%~8%,长期回报率明显优于股票市场,且与其他产品关联度较低,是分散风险、优化配置的优良工具。有研究表明,REITs与境内证券市场相关系数低于0.1,与黄金、金属、能源等大宗商品的相关性也均在0.4以下。在目前境内另类投资通道较少的情况下,主投REITs的基金将较好地分散单一投资境内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优化资产配置以达到财富增值目的。

REITs三分之二的收益来自于派息,只要公司有持续入账,那么它的派息率就可以非常高。所以通过REITs公司股票的收益,2/3是派息,1/3是股价,拥有稳定的派息,使得它能够获得一个很好的价格,进而保证投资回报率在7%~8%。所以它在海外成为排名第一的金融产品,既能让投资者买到很好的物业资产,又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最重要的是在全美国,每一家投资基金20%的投资配置都是REITs。基本上,这是适合于一个机构做稳健投资配置很重要的产品。同时通过股票发行的流动性又让老百姓参与了这些有经营收益物业的长期升值。

地产证券化 轻资产运营

通过大数据分析看到,在世界范围内总得REITs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4万亿,其中美国占绝大多数,已经达到了8千亿美金的规模。从规模的扩张速度来看,可以看到年均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5%,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从市场的投资人认可的角度,包括物业的持有人对这个产品参与的热情得出REITs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产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