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与水力学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8 09:37:21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1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者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与规范程度的检测和评估。由于实施持证上岗、与晋升职称挂钩等制度,导致了应试者为得证而测试的极端功利。

测试过后,在短期内,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回生到培训前的状态,普通话的学习在测前和测后形成明显的反差,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实际应用水平已经低于获得的普通话水平证书的等级,短时间内进行强化训练,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发音习惯及语音面貌,测试通过则万事大吉,出现了“测试一过、方言上课”,“证书到手、方言出口”的现象,素质教育演变为应试教育。因此,如何巩固培训测试成果,在测试后提出相应的规定,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意识,让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真正达到相应的等级,应引起相关部门和广大推普工作者的重视。

二、产生普通话回生现象的主要原因

如前所述,应试过关的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许多教师普通话实际使用的水平已明显低于其应试达标时的水平,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是当前推普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目前,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测试已经结束,工作重点已开始向公务员转移。但是,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回生,会影响到青少年儿童的普通话学习,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在本世纪中叶总体实现全国“普及普通话”目标的实现。我们有必要对形成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回生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1.教师自身的原因

思想认识不到位,语言规范意识差。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起步晚、时间紧,又是通过文件层层布置、硬性规定。因此,不少中小学教师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和教师所起的作用认识不深,责任感不强,提升普通话应用水平的内在动力不足。实践证明,个人自我要求是影响普通话水平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普通话水平是随其使用的熟练程度而呈不断变化的流动状态。认识自身应担当的责任,明确普通话再教育的目的,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规范意识,是教师提升自己语言文字规范化应用水平的内在驱动力。如果个人主观上不愿使用,或使用时不注意规范程度而流于自然的状态,其普通话水平下降是必然的结果。

2.方言环境的原因

方言环境成为制约教师普通话水平提高的又一重要因素。长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语言习惯是不会在短期的培训学习后马上消失的,方言的影响更是无时无处不在。获得普通话等级合格证,并不意味其已经形成了说普通话的语言习惯,这与其生活的语言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果方言环境和方言文化的势力很强大(尤其是农村),使用者主观上对自己的语言使用又缺乏严格的规范意识,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会的普通话将逐渐被方言瓦解、同化。这也是造成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降低的必然因素。

3.应试教育的原因

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基础薄弱,缺乏汉语语音理论功底,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了解不多,对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不敏感,认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参加培训重在过关得证,应试色彩明显,功利主义倾向突出,忽视了自身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临时性的状态,他们对自身在语音、词汇、语法中同普通话的差异知之不多,一旦取得等级证书之后便把普通话抛之脑后,原先怎么说还怎么说。因此,导致测试过关后普通话水平倒退,甚至又回到原点。

4.管理上的原因

短时间内完成的普通话培训测试,缺乏可持续性的规范制度或规定的鞭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建立提高普通话应用水平激励约束的长效机制,缺乏对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的阶段性考核,监管工作没有形成常态化,加之教师缺乏提高普通话应用水平的自觉性,在教育行政管理中还存在着临时性、突击性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推普没能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原本基础就不牢固的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出现回生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普通话回生现象的对策

使推普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高效运转和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条件,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帮助中小学教师改变多年的语言习惯,克服方言语调,使他们的普通话水平真正达标,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后续培训工作面临的核心任务,也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于基础教育发展的本质功能的最直接体现。对目前出现的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回生现象应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以巩固提高多年来普通话培训测试的工作成果。

1.进一步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关键的一环[2]。如果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说好了,就等于堵住了教育教学使用方言这一源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学校在社会推普中的基础、建设性作用,深刻认识教师所担当的责任,切实增强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学校是推普的主阵地,这个环节的工作做好了,社会的语言面貌就会不断得到改善。为此,教师的责任很重大。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提高自身语言素质,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语言能力。

2.改善推普的周边环境

16年来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距离实现国家语委制定的2050年全国实现“普及普通话”、“汉字的社会应用规范”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客观上,方言的影响根深蒂固。主观上,我们要在不断优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环境和工作环境,减弱方言因素对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中的负面影响上下工夫。把改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环境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首先,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具有正确导向的舆论氛围,引导人们形成规范意识和语言应用规范行为。其次,加大对不规范用语用字的整治力度,从而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再次,将用语用字规范化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提升语言文字规范化对社会群体养成良好语言习惯的影响度,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遏制应试达标人员测后普通话水平呈现的逐年下滑趋势,以满足改革发展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高水平的要求。最后,树立“我也能影响和改善环境”的理念,夯实学校推普基础,形成良性循环,影响和改善大环境。减弱方言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社会大环境。

3.建立全方位激励监管机制

为促进普通话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应强化外部因素,建立全方位的促进教师普通话水平提高的激励约束和制度监管机制,以此增强教师学习提高普通话的内在动力。首先,不仅把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与晋职挂钩,而且要在教师各种教学活动中提出明确具体的普通话要求,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教师的职业语言。其次,把普通话培训教学纳入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巩固和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再次,建立跟踪检测制度,实行定点的抽测和随机抽测相结合的方式,检查教师的应用水平。最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政策支撑,对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实行证书有效期制度。总之,确保教师普通话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进一步加强监管、完善机制。

4.普通话后续培训实施手段

首先,普通话培训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在提高效果上下工夫,就汉语应用“规范标准”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请专家学者开办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其次,培训时一定要抓住方言区语音的个性特点,讲清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从而提高教师辨别和判断语音的能力,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要多练,处理好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使理论起到指导、点拨训练的作用,全面提高受训者的语音规范的能力。

以上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在普通话出现回生现象后提出的对策,以期巩固现有推普成绩,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学质量,使教师真正成为普通话的示范者和指导者,发挥教师在推普工作中的辐射作用。

总之,教师担负着语言示范和指导工作,学生普通话的形成与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肩负着神圣的责任和义务,都有责任去纯净自己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226-02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标识语言。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音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7年12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了跨世纪的推广普通话工作目标,即:2010年以前,普通话有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与口语表达密切行业的工作人员,其普通话水平达到相应的要求。以什么来检测“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和达到相应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考证来促进和提高,可以从大中专学生开始普及。

1 现行的普通话等级考证制度的利与弊

普通话等级考证目前是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形式进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国家普通话测试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从性质上看,是一种标准参照式测试。它以标准的普通话作为参照标准,通过测试,来评定应试人普通话口语所达到的水平等级,为国家公务人员、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教师等行业人员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服务。有利的是对普通话的应用能力有一个衡量标准,对上述行业人员多一种资格证书。不利的是,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按国家语委提出的要求来看,除了上述行业需要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那么还有相当多的与口语表达密切的行业如:医生、营销人员、导游、服务员等都要讲好普通话。大中专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普通话等级考证应从他们开始。

2 大中专学生普通话等级考证的必要性

2.1 普及国语,是当代大中专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普及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2 普通话等级考证有利于提高大中专学生就业竞争力

教育部应把普通话等级考证视同计算机等级考证和英语等级考证一样,作为应届毕业生必备硬件,提高它的“含金量”,作为升学、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或必备条件。普通话等级证书应广泛应用到商业、旅游、邮政、电信、铁路、民航、金融、卫生等服务行业,扩大就业竞争力。

2.3 普通话等级考证是顺应人才需求的多重性和学习型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流动日趋加速。普通话在我们这个地域广、多民族的国家里显得由为重要。竞争就需要人才有多重性,一专多能,这种人才的多重性表现为技能型、技术型。大中专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掌握好相应的技术,同时取得国家认可的等级证书,势必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 推动大中专学生普通话等级考证的几点设想

3.1 建立健全普通话等级考证机制

要建立健全普通话等级考证机制,首先要从国家的层面来立法和进行专项研究。迫切需要订立语言文字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各级政府实施,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政府执法的范围,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全面和加快普通话考证的普及率。目前,我国对普通话考证测评机制和语言教育的规律研究还很薄弱,加强语言理论和应用研究迫在眉捷。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部级考试,具有毋庸质疑的权威性。现阶段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主要作用就是推动普通话的普及,促进全民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但是目前普通话水平测试只对国家公务人员、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教师等从业人员有用,对于在校的大中专学生并没有向计算机等级考证和英语等级考证一样由教育部门组织考试和认证,只有建立健全普通话等级考证机制,把大中专学生普通话等级考证纳入到资格证考证中来,纳入到就业准入制中来。

3.2 完善大中专学校普通话课程设置和课程定位

普通话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奠定了现代服务业对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规格要求的基石。各职业院校应把普通话设置为一门必修课。它对培养大中专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增强职业语言素养,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人才职业口语的高标准要求。它应与相关职业综合能力系列课程、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并驾齐驱,构建起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能力。

3.3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普通话课程以各行业职业岗位对普通话能力的实际要求和各行业对人才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的实际要求为导向,强化普通话等级测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普通话测试内容有机的整合、渗透于普通话基础语音教学中,使学生在普通话测试的杠杆作用下,有效地促进学生普通话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强调普通话课程的实践性,用工作过程导向法“以测促学,以训保测”,以课内集中规范指导训练带动学生课外自主、延伸训练、行业实做训练、技能比赛和社会服务训练,可采取“讲授与示范模仿法、个人和分组展示法、因材施教、因地施教法、对比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保证学生普通话水平等级高达标率。

3.4 加强普通话等级考证或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科研工作

目前现行的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因其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其测试内容、试卷构成、测试方法、等级标准、成绩评定、测试员质量等问题都直接影响考证工作的进行。教育部门应认真进行科研,提高普通话等级证书对大中专学生就业的“含金量“,使大中专学生变压力为动力,积极主动的学好普通话。

3.5 提高大中专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讲好普通话

除了上述的这些外在条件,真正的内因是大中专学生这些应试者。只有他们明确了学习动机、了解了学习方法,调整好了应试的心态,提高普通话水平指日可待。

讲好普通话已成为跨世纪人才的需求。大中专学生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栋梁,只有大中专学生提高对普通话等级考证必要性的认识,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和各方面更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咏梅.浅析提高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策略[J].大学时代,2006(6).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3

关键词:

高校;大学语文;普通话;推广

基金项目:

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课题,名称:《内蒙古地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编号:NJZC3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地域之间的经济贸易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需要通过统一的语言相互交流。而普通话作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受到人们的青睐。高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而普通话的推广属于语言教学的内容,所以,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在普通话推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对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与普通话推广具有相同的目的

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和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和道德修养。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便于不同语言区、方言区的人际交流,提高语言表达的实用性、功能性,使人们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和新时期,学习和掌握普通话,推广和应用普通话,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的前进、民族的团结、文化历史的优秀传承和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推广普通话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都能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与普通话的推广具有相同的目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我国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与普通话推广教材基本一致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具有浓烈的人文倾向,选编了大量国内外古今优秀作家优秀作品,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文字识记、语音发音、节奏控制、语意表达等方面的锻炼,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交流,进行思维情感展示。而普通话推广所选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文章和内容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并且着重强调学生的发音、停顿、语速、语调、语法、词汇等朗读说话能力。由此可见,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与高校普通话推广教材具有一致性,两者都强调学生运用普通话的能力。

(三)高校大学语文是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言文字的优秀阵地

我国早在1982年12月颁布的宪法中规定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标志着推广普通话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并更加明确了普通话在我国语言文字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自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每年九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来,已近二十年的推广虽较好地实现了2010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内初步普及的目标(1997年12月第二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广普通话的新世纪目标),但距离“到2020年,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汉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汉语拼音更好地发挥作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得到加强。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国家语言实力显著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总体目标而言,还需持续重视并积极加强普通话的推广,提高全社会对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视程度,促进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就《纲要》还指出,要“推进重点行业系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要“加强学校汉语拼音教学”,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作用,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这些新时期普通话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中,无不将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堂视为实施普通话教学及推广工作的主要阵地,重视其在推普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大学语文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语文的人文性,使之与现代科学的精神相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是为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优秀文化遗产为精髓的文化素质教育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能够在国学文化、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素养,以国学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阐释国家价值观、民族价值观、百姓价值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可以很好地提升文化凝聚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思想文化氛围。《大学语文》课程注重人文传承与熏陶,但更注重现代汉语语音及文字的基础培养,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理论化、技能化地培养学生,从而加强学生的汉语拼音理论与实践、汉字书写理论与实践、经典诵读理论与实践、写作技能理论与实践,切实提高普通话水平。所以说,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语文课堂是当之无愧的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言文字的优秀阵地。应该重视该课程的课程职能,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推普的专业作用。

二、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普通话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地域方言及少数民族语的干扰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受到地域方言和少数民族语的干扰。地域方言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从小时候学习说话开始,便一直使用地域方言,并形成习惯。在高校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地域方言的影响较大,导致学生在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不自觉地采用地域方言的发音方法,严重影响了普通话的学习和推广。尤其是少数民族在普通话学习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少数民族的学生自小接触本民族的语言,而少数民族语言在发音方法及发音规律上与普通话有巨大差异,甚至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不是一个语系,这些问题导致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及普通话的学习中困难较大。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内蒙古是一个以蒙古族为少数民族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包含了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49个少数民族,地域横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地域辽阔。在自治区的行政区域内少数民族语蒙古语也是自治区的通用语言文字,在牧区有大量长期使用蒙古语作为第一语言交流的蒙古族,他们由于长期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因此不论发音方法或是习惯都与普通话有明显差异,比方说字调、句调、字形、构词、语法等方面,这就给普通话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另外,由于地域广袤,虽处北方方言区,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又分属不同次方言区,如有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所在的东部方言区,有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所在的西部方言区,还有阿拉善所在的阿拉善方言区,使得各地区方言特色明显,并且“错”得不尽相同,这也给课程指导或者学生学习带来了艰巨的考验。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高校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师范性作用,其语言的发音方式及发音习惯会受到学生的模仿。而在一些方言氛围浓厚的高校,会出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方言讲课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普通话水平不达标,或是即便达标了但在实际教学中弃用普通话,授课或示范语言表达不够规范,误导学生的发音,不利于语文教学和普通话的推广工作。

三、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普通话推广的策略

(一)加强普通话教学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重视普通话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为此,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设计专门的普通话教学模块,教师向学生讲解普通话发音、书写、朗读、说话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学生的普通话能力锻炼。例如,大学语文课程可以设立单独的普通话学习单元,教师对普通话知识进行集中讲解,并加强学生语言能力表达锻炼。此外,在少数民族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中,高校应积极引进专业的普通话培训教师,开设培训课程,做到让普通话知识和技能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日常渗透,在普通话专业培训中集中深入,从而多渠道使学生高效地系统学习并运用普通话。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此,高校应重视语文学科教师的语言能力,组织语文学科教师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和考核,参加省、市、自治区普通话测试员培训和考核,参加省、市、自治区普通话培训教师培训和考核,在不断完善语文教师的现代汉语知识、教师口语知识、普通话知识,提高教师的普通话运用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过硬的普通话语言素质,获取普通话测试水平高等级(至少一级乙等),或者跻身普通话测试员、培训员、训导员的行列,做专业测试评定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加快高校大学语文普通话工作的推广。对于有少数民族的高校,学校应聘请普通话测试等级高、语音面貌好的教师担任大学语文学科教师,并指导本校的普通话推广工作,逐步提高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及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水平。

(三)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

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广普通话的有效途径。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而普通话的水平需要测试来检验。因此,高校应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并且将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大学生的成绩和毕业标准相挂钩,激发大学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积极性。同时,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程中,应对汉语基础不同的人或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测试结果标准。

(四)丰富教学实践内容

高校大学语文课可以结合《纲要》精神,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多样性的语言教学活动,如演讲、辩论、经典诵读、成语大赛、汉字听写大赛、话剧、小品等等,利用课堂的阵地,趣味性地加强学生参与普通话学习、运用、推广的热情,切实提高普通话水平。

(五)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

高校是推广普通话最好的场所。高校的学生较多,且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而高校课堂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性,这些条件使高校普通话推广十分方便。因此,高校应积极重视普通话推广工作,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例如,高校应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均使用普通话,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自觉使用普通话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动。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校报征稿等方式,加强宣传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

总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在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积极意义应该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积极研究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对普通话的推广的作用和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优化课堂教学实效,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娟 塔娜 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幼儿期是人类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学家认为幼儿一般都能在1-6岁的时间里,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习得母语。在幼儿园,语言是幼儿教师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幼儿美好心灵的重要载体,因此幼儿教师能否掌握与使用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与幼儿语言发展的成效。幼儿师范教育是培养幼儿师资的专业教育,普通话是幼师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基本功,也是其必须具备的职业用语。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已把普及普通话纳入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纳入师范生教育教学及职业技能训练,纳入学校管理常规,把普及普通话同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以促进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以提升幼师生的普通话水平从而增强幼师生职业语言素养已成为目前广大幼儿师范院校亟待思考与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在课堂教学中夯实普通话理论基础

提升普通话水平,首先要掌握普通话的理论知识,认清自身语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达到实质性的提高。幼儿师范院校应明确普通话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为幼师生普通话水平的提升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应充分利用为提升幼师生语言素养所开设的“现代汉语”、“教师口语”等课程,系统的传授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使幼师生掌握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的相关理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以语音学习为主,词汇、语法学习为辅的三要素兼顾原则,明确语音的改变是普通话水平提升的首要任务,并将语音教学中的声、韵、调以及语流音变等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学习语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普通话的发音与正音的训练。在普通话语音教学中,教师应从语音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普通话声、韵、调及语流音变做系统的分析与发音规律的总结,使学生对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形成一定程度的认知,并通过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的讲解与示范引导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形成规范发音的意识。并指导学生参照所学理论进行自我语音诊断,找出所使用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才能有的放矢,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人强化训练,有效做好方音的矫正,从根本上解决不同学生的发音差异,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切实达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在实践训练中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目前,广大师范院校已将大力推广普通话、在课堂教学与校园日常交际中使用普通话,从而营造语言规范的校园环境视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师范院校应重视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幼师生普通话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把所学到的普通话知识理论转化为语言表达与运用的实际能力,使幼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实践训练是普通话理论教学外的“第二课堂”,亦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重要阵地,幼儿师范院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将幼师生普通话的培养落到实处。每年9月份第三周是全国普通话的“推广周”,幼儿师范院校应抓住此契机做好普通话的宣传与推广工作,在学校宣传栏、教学楼等醒目位置张贴推广普通话的海报、宣传画及倡议横幅,聘请普通话测试人员做相关知识讲座,并可在校园内公开选拔“普通话形象大使”,为普通话在校园中的普及与推广营造良好氛围。同时,为强化普通话的表达及运用能力,可借助学生社团的力量,在学生戏剧协会、歌咏协会、朗诵协会等人员招募及协会活动、演出中,将普通话作为一项重要标准来执行,并在校园中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绕口令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乐趣中逐渐实现普通话水平的真正提升。

三、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取得满意成绩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我国为加快共同语普及进程、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置的一种检验应试人员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的口语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促进了普通话的培训与推广,同时普通话的培训和推广又是提高测试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为提升幼师生的普通话水平,使其在测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幼儿师范院校应定期举办考前辅导班,帮助幼师生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程序与内容。按照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对测试的内容与评分标准进行具体的讲解与说明,使幼师生了解测试的过程、标准和要求,充分做好考前的心理准备,从而保证测试的顺利进行。同时,在考前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应考学生要提出明确的达标要求(中小学及幼儿园、校外教育单位的教师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其中语文教师不低于二级甲等),为考生指明现实目标与努力的方向。在测试的几项内容中,提醒考生尤其要注意命题说话这一环节,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因此,考生应时刻注意个人在自然会话状态下所呈现出的语音面貌,按要求说满三分钟即可,口头写作的水平并非考查的重点。其次,为确保考生考出真实、满意的成绩,学校应抓住考前培训这一关键时期,开展考前模拟测试,并做好测试后的成绩评定工作,使学生对个人的普通话水平与努力整改的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促使幼儿师范院校的普通话培养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结语

幼儿师范院校担负着为祖国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作为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幼儿师范院校应积极探索有效提升幼师生普通话水平的培养策略,夯实幼师生的从教技能与从业素质,为祖国的幼教事业培育与输送合格的幼教人才。

[本论文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幼儿师专普通话培训策略的研究――以黑幼专为例》课题号HWZC2013-11]

参考文献:

1、孟广智.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09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5

一、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群岛新区建设、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坚持“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合理定位、特色发展”的发展思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实现普通高中的优质、特色发展。

(二)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普通高中布局和规模更加合理,50%以上普通高中达到省一级或二级特色示范学校建设标准,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队伍的执教能力、学校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二、优化资源、科学布局,进一步提高全市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和效益

(三)优化全市普通高中布局,提高办学规模效益。根据省定普通高中办学规模要求,结合本市地域人口特点和海岛实际,合理调整全市普通高中布局。撤并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低下的学校,帮助其完成功能转型;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从构建全市普通高中多元化办学体制需要和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出发,按时完成本市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预留、、三大岛高中发展空间,近期采用与本县(区)重点中学联合办学、与初中合办完全中学等形式,保留普通高中教学点,今后视三大岛产业布局、人口集聚等情况,适时决定举办符合规模要求的普通高中,或转型或停办。最终全市集中力量办好10所左右的优质特色普通高中,为我市普通高中的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四)合理调整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办法,促进全市普通高中共同发展。为办好每一所普通高中、提高全市普通高中整体水平,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安排必须处理好中学与县(区)重点中学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年起全市划分、、、、(含普陀山)五个区域招生,各县(区)重点中学及新城的南海实验高中分别向各自区域招生,中学面向全市五个区域招生,每个区域的录取以学生户籍为依据,本市户籍异地借读学生按照户籍所在地参加中学录取。市外省内户籍的学生按毕业学校与本市户籍学生同等待遇参加录取。每个区域的招生计划数由市教育局在统筹兼顾群众诉求、历史延续、县(区)学校发展水平等因素基础上提出,并商县(区)政府平衡后确定,实现全市重点中学有差异的共同发展。

三、深化改革、分类指导,进一步推进全市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五)加快推进“省普通高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特色示范学校的创建是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标志,各级政府必须对照标准制订好区域内普通高中创建省特色示范学校规划,加强领导,加快推进,至年全市要有50%以上的学校(每个县区至少1所)通过省一级或省二级特色示范学校评审。初步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全市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

(六)加快推进“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和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发展的关键,各县(区)要根据“减总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至年各校都要基本建立起富有校本特色的新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市政府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纳入对县(区)政府教育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纳入对学校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分层培养、强化激励,大力加强全市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

(七)全面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以适应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执教能力为重点,年起在全市开展普通高中教师全员、全面、全程培训工作,加大校本研修与校际研修力度,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完善教师的考核、激励机制,实施普通高中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全市普通高中的“特级教师、市骨干教师、市教坛新秀、校骨干教师”梯级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普通高中教师队伍。

(八)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年起以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专项考核奖励等多种方式全面推进以优秀学科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科研人员、优秀校长为主要对象的名师名校长工程。要开通优秀新教师招聘与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坚持引进与培养兼顾,筑巢引凤,广揽人才。积极实施名师带徒、上挂下派、送教下校等活动,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在转变教育观念、开发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面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各级政府要研究出台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专项政策,对名师名校长和特优教师人选列入当地党委、政府的培养人才计划,在住房、津贴、工作经费、评优评先等方面享受相关待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以后,要妥善处理“名特优”教师职务晋升等后续问题。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78-01

前言

阅读能力是语文最基础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对其他学科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制约着学生整体学习水平,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到经济、文化、人口教育素质与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高,本文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对提高农村学生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农村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现状分析

由于农村教育教学环境相对落后,教学硬件条件欠缺,对知识的广度认识不足,加之农村教师教学水平有限,导致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首先部分地区方言比较重,特别是北方部分地区的许多方言口语表达方式与标准的普通话差异较大,同时在一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由于本民族语言根深蒂固,学生普通话水平较低,此外农村的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当地人们对普通话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普通话教育,继而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1]。

其次,由于大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环境比较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可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书本来源较少,书籍种类单一,难以满足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需求,导致许多学生不能通过大量课外阅读有效开阔视野,激发其阅读兴趣。

第三,由于农村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人口不多,整体的文化学习氛围较差,同时受观念与经济条件的制约,许多农村的图书馆、阅览室多为样子工程,图书种类少,更新速度慢,在这种文化风气与硬件条件较差的制约下,农村普遍缺少良好的阅读氛围与阅读环境,而学生容易受所处周围环境的熏陶与影响,因此不利于学生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第四,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教育理解不全面,没有意识到阅读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加强普通话训练培养学生阅读意识

我国大量的优秀在读物都是按汉语普通话标准出版,在方言比较浓重的区域与少数民族区域的农村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训练,为当地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提供了前提条件,有效的扩展了当地学生的阅读范围,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方言地区的农村应当提高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教学水平,对教师制定普通话等级考试标准,将普通话水平列入教师考核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方言中容易混淆的发音进行梳理与归纳对学生进行重点教学,帮助学生正确区分与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与使用,通过对学生方言细节的提醒修正,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普通话学习,切实提高当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推动当地普通话教学发展,为学生扩展阅读范围,培养其阅读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2]。

其次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汉语普通话教学师资力量,为学生的汉语普通话教学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在阅读、回答、提问与讨论的过程中必须使用汉语普通话,努力为学生营造汉语普通话锻炼的良好课堂环境,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用普通话记日记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加强普通话训练帮助学生坚持进行汉语普通话训练,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普通话水平,为少数民族学生能够进行更规范的阅读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

2.增加课外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动机,是学生阅读动力的来源,兴趣能够驱使学生以良好、积极的心态进行阅读,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3]。种类广泛、内容丰富的课外阅读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世界了解社会,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受经济、文化与信息水平的制约,农村地区的课外阅读材料来源不多,种类单一,许多学生在整个小学甚至初中阶段都没有读过一本真正的课外读物,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为农村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阅读条件改善的投入,通过与发达地区教育服务产业的合作,利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与电子书籍的推广,扩展农村地区阅读材料的来源多样性,为农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内容,其次,引导学生正确筛选健康有教育意义、积极向上的书籍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书籍内容种类分辨能力,让学生接受健康的课外阅读教育,在课外阅读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意志品质、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创造阅读环境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农村语文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语文阅读环境,通过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例如在课堂设立读书角,组织学生将阅读过的书籍进行交换阅读,有效利用阅读资源,并积极开展阅读心得交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并树立阅读榜样,使学生通过互相激励有效的培养与提高自己的自主阅读能力。

4.家长配合教学养成阅读习惯

家长是学生生活中最好的老师,身教胜于言教,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农村学生的家长应当正确认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通过鼓励与身体力行的引导,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教育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总结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7

1987年教育部首次确立了57所高校作为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的试点高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由于普通高校有着硬件和软件巨大的优势,使得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规模越来越大,至2014年止,全国共有272所高校取得了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其中江西有8所普通高校位列其中。这些高校已逐渐成为江西省体育发展的主要力量,代表江西省体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尤其是江西省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制约江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展因素

1.运动员水平偏低制约江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

江西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在全国各省、市均有招生渠道,江西省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省内各普通高等学校在全国声誉排位偏后,历年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基本是以一级、二级技术等级为主,其中二级超过70%,高水平运动员整体运动水平位于全国普通高校下游,招收的运动员年龄偏大,大部分队员已经过了黄金训练期,没有后续发展潜力,高水平运动员水平不高现象普遍,造成江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水平不高。

2.教练员队伍基本素质满足不了训练的需要。

根据调查显示,江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队伍平均年龄为35岁左右,学历以硕士研究生为主,职称以讲师为主,超过65%以上的教练工作时间少于12年。教练员基本队伍素质偏低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第一,年纪大、职称高、经验丰富、能力强的教练不愿意带训练,只能由年纪轻、缺乏训练经验的老师承担这项工作;第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在高校学期期间,侧重点是学习如何在毕业以后做体育教师。主观因素:第一,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成就并不能使运动员与教练员个人得到发展,不能解决运动员就业、教练员职称评定等一系列问题,造成教练员、运动员都不能集中精力训练;第二,是教练员即使承担了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工作,由于参加工作以后,没有机会出去专门学习如何做一个高水平教练员,知识结构不对称,尽管有强烈的事业心,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没有系统的、科学的训练理论做指导,造成训练效果不佳;第三,在普通高校,一般没有设置专职的教练员,兼职教练员既要搞好教学又要搞好训练,效果可想而知。

3.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跟不上现实需要。

调查显示,87.5%的江西省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校管理规定、计划与标准,基本是借鉴国家专业训练队一些指标体系,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对运动员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专业训练队管理,因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还有另外一层身份,即同时是一个在校大学生,还要受到所在院系的其他一些条例的约束,“学训”之间的矛盾会使教练员失去对运动员单一性控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指标体系的制定,必然要有独特性,单一的借鉴运动训练管理办法不可能取得与专业运动训练相同的效果。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属于新生事物,是经济转型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缺乏各种符合自身训练特点与要求,而且是成熟的规定、计划与标准。

目前对此方面研究颇多,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体系。江西处经济不发达地区,更有自身的管理要求,江西省各高校现行的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系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远远不能满足江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需要。

4.江西省普通高校经费投入满足不了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与竞赛的需要。

国家、省、市专业运动队训练与比赛一直是国家拨款维持运转,支出的费用为基本训练与比赛费用、教练员工资与奖金、运动员生活补助与奖金、医务监督、后勤保障、场地器材采购与维修,等等。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学校拨款、自筹资金与社会赞助等渠道。江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基本是单一经费来源,即由学校拨款维持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与比赛。原因有二:其一,江西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政府可用经费紧张,对专业队支持力度不是很大,更不要说惠及普通高校体育训练,因此,在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政府拨款这块是没有的;其二,江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由于管理水平与运动队能力等问题,自身造血、社会赞助基本为空白。

江西省大部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只能拿着学校划拨的经费维持运动对基本运转。根据调查,运动员人均每年维持经费在2000元以下的普通高校达62.5%,这与专业训练队队员经费标准相差巨大;场地与器材使用问题上,经常会与正常教学撞车,严重影响训练质量。如此缺少训练与比赛经费的运动员,要实现运动成绩质的突破,要完成专业队同样的训练与比赛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解决措施

搞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要解决好管理与人、财、物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这几个问题,搞好江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无疑就是天方夜谭。

1.各普通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好管理办法。

管理措施是办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的总纲,现行的管理体制是沿着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总局群体司学校体育处)、江西省教育厅体卫艺处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部进行垂直管理,实际上,国家与省市具体操作层面管不了,由于受到了垂直行政部门与学校(学院)双重约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部派出的教练管不了,导致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成了三不管人员。

有些学校按要求建立“高水平运动员领导小组”,在主管校长领导下,学校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财务处、学工处等部门为成员开展工作。实行“三师”“三线”直至运动员班委管理体制,并认为是完整的模块管理网络,共同抓好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学习与生活。臃肿的机构设置更提高经费紧张程度,而且容易造成人浮于事。

如果各普通高校能够保障高水平运动队学籍独立管理,训练、竞赛等经费独立核算,保障在训练中取得非凡成绩教练员的权益,如果上级部门能够对体育教学部松绑放权,简单说就是“给钱要人才、要成绩”,如果实现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单一化管理,就有可能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训练、比赛与生活等问题简单化,即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由教练员进行单一管理,教练员对运动员日常学习、日常训练、比赛与日常生活有安排与协调义务,教练员对运动员有拥有一定的处置权力,会愈加兼顾“学训结合”的精神,激活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运动专门人才。

2.要依托江西、放眼全国,争取政策,招揽所需要的人才。

江西是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加上国家政策与投入使然,导致江西省普通高校建设与发达地区普通高校建设有一定差距。有发展潜力与高级别运动员经过好的大学层层筛选,最后进入江西普通高校学习与训练的人才寥寥无几,这就造成江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建设的恶性循环,越来越差,这不符合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精神。

要打破这一困境,取得国家与省市政策支持是一个重要方面。国家与省市应该出台奖励政策,对层次较低的普通高校,在训练经费保障、竞赛奖励、教练员职称晋升、运动员毕业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更多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与优秀教练员进入这类高校。在高水平招生方面,应该给予各个普通高校更大的自,以免造成运动员不均衡分布在一些高校。各高校要充分调动能动性,对于区域内有潜力的优秀运动员进行追踪,保证他们能进入自己的学校。同时,要建立全国性同项高水平运动员联系网络,争取拓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渠道,对有意愿来学校学习与训练的优秀运动员,在学习、生活、训练与比赛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形成招生和优秀教练员进出的良性循环。

3.拓宽资金来源,争取资金支持。

制约江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最大的问题是经费,导致经费困难的最大因素就是无政府、民间资助与自身无造血功能。江西省8所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部分现役队伍随队训练,享受政府给予的经费支持,这是政府支持高校高水平训练的一种另类途径,但这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因为大部分运动员训练还要依靠学校。

在学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高水平运动队的条件下,运动队自我造血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以往通常的做法是校企合作。这种做法是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水平要足够高,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广告效益,或者能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精神,才能够让企业掏钱资助训练与比赛,江西省8所有高水平高校能做到这一点唯一是华东交通大学,但在江西省其他普通高校行不通。

如何在企业没有承受最大的文化精神或者获得广告效益的情况下,让企业拿出钱支持一般水平高水平运动队,最好的方式就是由政府牵头,由政府出台政策使企业在经济与人才方面得到一定的实惠,是一条可行之路。

4.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实力,有选择性地完善训练条件。

在某一个特定环境中,普通高校相对来说,训练条件与保障是比较完善的,但与发达地区高校比较,江西省普通高校的运动设施明显滞后,政府基本没有考虑对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进行投入,高校一直是自己建设场地与购置器材,地方性高校尤其如此。

与之对应的是,地方政府办的体育事业场地、器材有领先优势,训练手段也占据有利位置。在训练保障方面,如医疗监督、营养学、训练方法理论化等方面,明显落后于普通高校。如果加强校地合作,则能很好地解决双方的困境。

总之,江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无论在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在运动员生源、教练员水平、资金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得瓷实,才能赶上国内普通高校高水平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志斌.高校与行业体协联办高水平运动队模式的构建[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12).

[2]项立敏.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与控制[J].体育与科学,1997,(1).

[3]熊俊华.江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8

地方院校师资的薄弱,投入的不足,营造标准普通话的氛围还有待时日。高校学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的而又来自南方方言区的学生,要克服方言障碍,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需要采取很多积极有效的对策。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起抛砖引玉之用。

一、 优化学习主体的学习心理和创造客观语言环境

来自方言区的学生,对方言母语和方言文化有特殊的感情,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朝方言的方向定向发挥了,学生使用方言时会感觉很放松,发音纯熟,与家乡同学交流时流畅自如,加深了对方言的归依感。学习普通话时改变方言习惯,必然遇到不少阻碍和困难,心理受到挫折,对普通话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缺乏归附动机,这样就会缺乏学习的热情,采用敷衍应付的态度,培训测试时临时抱佛脚,蒙混过关,测试完毕即放松学习,已取得的成绩在测试后也会反弹,仍旧回到原来的普通话水平。

在普通话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优化学习主体的学习心理,使其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随着国家推普工作的开展,人们特别是高校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虽然可以采取演讲、朗诵、比赛等多种形式提高普通话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免不了机械枯燥的听音辨音、发音正音的语言操练,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保护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学习主体的学习心理,防止产生受挫心理而放松学习和训练。

只具备实用动机或缺乏归附动机是学生不能坚持学习普通话的根本原因。学生要学好普通话,应该克服心理障碍,激发对民族共同语的热爱与忠诚,提高对民族共同语的归附动机。把被迫学习转变为热爱学习,充分调动学习普通话的内在积极性。实践证明,有极强学习动力的学生,就会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努力学好普通话。

有些学生急于求成,期望值很高,学习普通话时会产生悲观焦虑心理。对这类学生要积极引导鼓励,保护其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克服畏难心理。过了青春前期,发音肌肉、神经肌肉的可塑性减弱,很难把普通话发得地道。所以,成年人过了关键期学习普通话时产生的悲观情绪是没有多大根据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对发音缺陷可以有一个容忍度,容忍的程度随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而不同。要求每个学生的语音完美是不现实的,“有缺陷而有效的交际”是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普通话的地道发音只是交际能力的一个条件。事实上,国家对普通话虽然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但并不是要求每位学生都要达到一级水平。国家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等级要求是:语文教师二级甲等(87分)以上,其他教师二级乙等(80分)以上。对这个要求,高师学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更进一步,达到理想完美的目标。

普通话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指明现实目标(二级)与努力方向(一级),对不同语言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阶段性目标,然后通过教师辅导,同学的帮助,学生自己强化练习,分阶段落实各项训练指标的完成。让学生在训练中,不断享受到克服困难带来的愉悦,从而内化成学生自身的要求,形成学习的自觉性,推动普通话的学习。

方言区学生缺乏标准普通话语音刺激的客观语言环境是毋庸讳言的。真正提高普通话水平,必须依靠社会、学校、个人多方面的努力,增加投入,创造普通话环境。社会要鼓励说普通话,营造大环境。学校应专门开设普通话课,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各种宣传、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个人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培养普通话信息而非方言信息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地远离方言语音的刺激,多接受标准普通话的语音刺激,多听,多读,多说,多练,培养普通话语感,并为营造普通话氛围发挥积极作用。

二、传授理论知识和指导语言实践

通过传授语音理论知识,学生掌握语音基础理论和普通话发音原理,了解各音节成分的准确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掌握语流音变规律,这样学习普通话的盲目性、方言影响的阻抗作用力就会大大减少,学习的效率相应就会大大提高。

受方言习惯的影响,即使掌握了语音知识,也可能难以发出准确的语音,难的原因在于,成年学生已掌握了方言母语,并在方言母语的基础上掌握了普通话的过渡形式――地方普通话,必须借助外力指导语音实践,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语音训练,否则他们很容易用已经习惯的方言发音代替普通话的语音。

学习普通话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听力迟钝,不能分辨普通话和方言的语音差异,辨别不出自己的发音缺陷,不知道错在哪里,茫无头绪,发音时发音器官不听使唤,力不从心,练习时感到毫无进展,即使知道正确的读音,但发音不标准、不地道。指导语音实践时要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训练计划。我们认为,一定要先训练听觉器官的辨音能力,经过实践能辨别标准普通话和地方普通话或家乡方言的细微区别,能正确感知普通话的标准读音之后再进行发音训练。只有建立正确的神经联系,在正确的语音表象支配下才能发出正确的读音,否则刻苦训练只是强化错误的语音联系,矫正起来就更加困难。建立正确的语音表象后再训练发音器官,可做“口腔体操”锻炼口腔肌肉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方言母语中不常用的僵化的发音部位活动起来,摆脱一些固定化的旧习惯,养成新习惯。舌头是人类发音器官中最灵活、最重要的部位,正音必先正舌。训练发音器官,使舌体能自由伸缩、灵活自如。大脑建立了正确的语音表象,发音器官灵活有力,再进行普通话正音训练,纠正发音错误或发音缺陷,可以省时省力。实践证明,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提高正音效果、增强学生攻克难点音的信心,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三、掌握普通话本体特征和方言区别性特征

要学好普通话,做到发音标准,吐字清晰,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掌握普通话本体特征。要掌握普通话本体特征,除了从理论上掌握普通话的发音原理之外,还必须勤于实践,也就是多听、多读、多说、多练。提高听力水平,明晰地占有正确的语音表象,培养正确的辨音能力,掌握普通话本体特征,培养普通话的语感。

方言区方言分歧,细微之处往往被人忽略,这是普通话水平难于上更高台阶的一个重要原因。方言区学生不仅要对普通话的本体特征充分掌握,也要对自己的方言特征作充分的了解,可以结合方言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乡同学讨论,作一定的方言调查,找出方言的区别性特征,辨别家乡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及其对应关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弱点和难点问题上多花时间,多下功夫。这样才能尽快克服方言影响,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较快提高普通话水平。

四、个人努力和集体互助

学习要学好普通话,仅凭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方言影响往往是潜意识的,个体可能根本感受不到自身的方言色彩和语音缺陷,练习时有必要请人帮助正音,不能重复错误的发音,加深错误的语音联系。别人尤其是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同学会很容易感知到对方的语言特殊之处并觉得是一种异质有强烈地纠正的必要。在他人的强烈意愿下,个体就会慎重对待。同学互助互学,可以较快地纠正自己感觉不到的语言缺陷。因此,在普通话的学习训练中,特别需要强调的就是发扬团结合作精神,动员语言标准的学习者帮助语言错误较多的学习者听音正音,合作练习,共同进步,鼓励语言存在缺陷或错误的学习者放下思想包袱,主动而虚心地向他人学习请教。另外,真正提高普通话水平离不开机械性的反复操练,而且需长期坚持不懈,这个过程从总体上讲是艰苦枯燥的。个体刻苦训练很难坚持,若是集体训练,可以互相促进,克服困难,坚持训练。

五、短期强化和长期训练

成年学生已掌握了方言母语,并在方言母语的基础上掌握了普通话的过渡形式――地方普通话,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已在掌握方言母语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难以发出准确的语音,必须借助外力指导语音实践,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语音训练,否则他们很容易用已经习惯的方言发音代替普通话的语音。由于课时限制,教学量大,这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短期强化训练,加快速度,提高效率。

高校学生存在一些误区,测试前短期强化,获得较显著的进步,测试达标之后,就放松了要求,不久普通话水平回到原来的水平。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普通话不是应付普通话测试,普通话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强化虽能取得显著效果,由于方言环境和方言习惯心理的干扰,如果稍微松懈一下,就极可能前功尽弃。针对普通话学习的这种长期性和实践性,应该常抓不懈,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实践中来,让他们在课后或课程结束后坚持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和练习,巩固短期强化的训练成就并不断取得进步,使普通话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本):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9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102-03

自1986年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工作以来,普通高等学校勇于探索,积极开展运动训练,使高等学校运动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体育人才,推动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和竞技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但是,办一个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需要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促成。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对建设资金的要求比较高,拥有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校每年都要拿出一笔不小的开支来保证其正常运行。而这笔开支对于高水平运动队来讲却大多都不够用,由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特殊性,完全的商业化运作很难行得通,因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实行半商业化运作,充分利用和开发高校体育赛事的商业价值,做到双赢。

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

高水平运动队商业化运作现状分析1.美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商业化现状

美国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商业化水平相当高,全美大学生体联有730多所,在参加第27届奥运会的所有国家队运动员中,有60%来自于高校。从美国大学生体育经费来源来看,主要来自于运动队给学校带来的巨大收益,而政府所提供的财政支持有限。运动队提供的经费来源主要有电视转播、门票收入、捐款等,早在1987—1988年参加全美大学生橄榄球比赛的36支大学生代表队总收入就达到了5亿美元;64支参加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NACC)篮球联赛的球队平均每队获得23.5万美金,前四名的球队收入更是高达100万美金。[1]

2.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与企业、行业体协、体委合作得到的经费,包括学校拨款、学校外行政拨款、自筹资金。[2]学校拨款一直是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资金来源,学校外行政拨款不固定,且获得难度大,自筹资金能解决不少资金问题,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光靠企业赞助或自筹资金也无法满足运动队每年的日常开支。因此,抓住每一项资金来源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是最好的办法,既要学校的政策支持,又能从校外筹集资金,两条腿走路,不但可以缓解学校资金压力,又可以为普通高校做宣传,这是双赢的办法。集美大学黄毅博士曾对我国25所高校的田径高水平运动队经费来源进行了调查,其中有19所高校田径队的负责人认为训练经费缺乏,有13所高校认为竞赛经费缺乏,有14所高校认为后勤经费缺乏。而经费最紧缺方面集中在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补贴、比赛经费及相关奖金,因此,经费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和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的积极性。[3]由此可见,在我国对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寻求实行半商业化运作不失为一条理想的发展途径。

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

运动队商业化运作的必需性和重要性1.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施半商业化运作,是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1)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施半商业化运作,受惠于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大众对体育活动的观赏需要。由于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休闲时间比以往更充足,体育运动的影响力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逐年提高。于是大众为获得健康而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政府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更重视体育,从而促使体育消费大市场的形成,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半商业化运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直接或间接引起体育消费、纪念物消费、餐饮消费、住宿消费、交通消费等。[4]

(2)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施半商业化运作,得益于企业对宣传载体和形象展示平台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竞争逐年加剧,各个行业的企业和公司都想尽办法寻找最合理最实惠的广告宣传途径,通过体育比赛现场的展示和各种宣传媒体的报道,能使体育竞赛成为扩大企业和产品影响力,进而对企业或商品进行广告宣传。借助于体育竞赛,在观众欣赏体育竞赛过程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人们的感官,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企业和产品推广给每一位观众,使公众更熟悉自己的企业和产品,这正是企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3)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施半商业化运作,是体育赛事承办方解决赛事所需活动资金,筹集体育赛事费用开支的重要途径。体育赛事对的经费需求一般都比较大,政府往往能提供的资金支持有限,如能争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赞助,完全可以有效地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使赛事的安排更精彩。[5]因此,争取企业资金支持是体育赛事实施商业化运作的根本动力。

2.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施半商业化运作,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施半商业化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这主要得益于体育赛事的辐射面,而体育赛事商业化的辐射效果则分直接辐射效果和间接辐射效果,体育赛事商业化的直接辐射效果包括:促进门票、体育用品、纪念品等的销售;促进餐饮住宿,交通旅游业的发展;缓解政府、学校的资金压力;促进体育赛事的宣传推广;提高体育赛事的比赛效果。体育赛事商业化的间接辐射效果则主要有:提高企业知名度;提升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促进体育赛事的长期推广;提高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知名度并促进发展。

由于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特殊性,完全的商业化运作肯定行不通。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以通过体育赞助缓解自身资金压力,而企业也可以通过体育赛事的平台宣传推广自身企业和产品。既能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知名度,也能提高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既能促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又能通过体育赛事活动广结各路客商,吸引广大消费者,从而促进企业产品的营销和推广。

三、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

实行半商业化运作的建议1.务必寻求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赞助,不求多,但求精

高水平运动队的赞助伙伴选择也是一样,务必寻求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赞助,不求多,但求精。每个地区必有相关行业的领袖,找准目标,充分利用商家争当行业龙头老大的心态,使得赞助伙伴心甘情愿拿出更多的资金对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赞助。而且,这对于赞助伙伴和高水平运动队来说,同样也是双赢的。要实现体育竞赛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把体育竞赛与社会经济活动结合起来,走体育竞赛社会化之路,拓宽赛事企业参与的覆盖面,吸引具备条件的大企业承办或合办体育竞赛,由企业承担全部或部分竞赛费用。

2.体育产业运营商是赞助企业的最佳选择

由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特殊性,它不同于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因此,对于许多大型企业而言,其吸引力相对不足,但是对于地区性的体育行业相关企业,则具有很大的诱惑。[6]因此,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选择本地区体育产业方面有龙头效应的运营商或企业作为赞助单位,不失为一个上佳选择。但是,体育的社会化和企业参与的路径没有固定的模式,应当根据实践进行总结,根据形势发展进行选择。

3.充分利用多种招商形式募集资金

招商形式多种多样,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充分利用广告招商形式募集资金。利用体育赛场的场地优势、媒体宣传优势,设立广告位,实行广告位招商,同时还包括比赛秩序册、纪念画册的广告、比赛门票、号码布上的广告等。应当注重与新闻媒介的企业冠名,这种冠名赞助对企业的吸引力强,宣传效果好,是企业参与赛事竞争的焦点,可分为赛事名称总冠名和单项冠名、运动队冠名的形式。为企业提供赛事期间的广告插播招商,重大赛事向国外出售电视转播权等。吸引企业以购买相当数量或特定价格的比赛入场券或赠送一定量入场券、提供体育器材、运动服装、灯具、家具、饮料等形式赞助比赛。在大型体育竞赛中还可实行大会指定商店、宾馆、大会专用商品等形式赞助,扩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

4.注重赞助商的长期合作

实施体育运动队、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的实施策略,必须注重与赞助商的长期合作。注重与赞助商的长期合作,是体育商业化的一个重要课题。获得赞助的同时也要注重双方的和谐发展,应替赞助商主动考虑,尽量满足赞助商的要求,建立赞助的长效机制。

5.实行半商业化运作的注意事项

首先,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行半商业化操作,必须要遵守国家、上级体育部门和学校的各项规定,不能擅作主张。其次,保障赞助商的企业利益,之前提到在选择赞助商时务必寻求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赞助,不求多,但求精。[7]各行各业必有行业龙头,我们应主动考虑企业的行业竞争,在同一个代表队或同一次比赛不应接受两个同行的赞助商。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乐于赞助体育代表队和体育赛事,才有利于运动队半商业化渠道的畅通。再次,半商业化和体育竞技并重,注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半商业化,但是并不是完全的商业化,也不允许完全的商业化,因此,半商业化和体育竞技应协调发展,不能因为半商业化而把体育竞技完全覆盖,也不能因为体育竞技而把赞助商一棒子赶走,任何事情必须经双方的协商,才是最有利于双方和谐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1]孙屹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市场化对策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7,(6).

[2]胡晓丽.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现状和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8).

[3]黄毅.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7,(7).

[4]王宾.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运作及实施策略[J].中国商贸,2009,(17).

[5]熊建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研究[J ].经济导刊,2007,(12).

[6]朱云波,程志杰.国内体育品牌商业化、国际化战略的对策性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7]王立平.我国田径运动产业商业化运作及特征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6).

Research on the Half Commercialized Operation of

University High Level Sports Teams in China

ZHOU Guo-long,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10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105-0100-04

近年来,我国逐年提高了重大国际赛事的承办力度,对运动员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新时期的运动员,掌握一定的英语水平,也成为运动员自身的学习需求。2010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用十年的时间将黑龙江由冰雪体育强省打造成国家体育大省。”黑龙江省拥有78所普通高等院校,拥有55万在校学生,其中设置体育专业的高校达30余所,拥有2万余名各类运动员,在这些普通高校中做好高水平运动员的英语教学,对于黑龙江省体育大省的打造具有重要意义。

1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英语学习现状

从入学的英语基础情况看,一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处于30—70分之间,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二是从高水平运动员学习英语的目的看,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应付考试,对于他们来说,学习英语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而真正发自内心地把时间用在学习英语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为将来投身于国际体育赛事与国际文化交流者学生并不多。三是从学习态度与学习时间上看。当前黑龙江省内大学只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公共英语课程,高年级阶段并不开设英语课。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每周学习英语的时间不超过4小时,学生对英语学习缺少兴趣,而三、四年级学生为了给将来找工作增添砝码,学习英语准备考研究生,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四是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英语学习效果上看,在黑龙江省每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普通高校学生的通过率为50%,而普通高校中运动员的通过率仅为8%。

2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长期以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与普通学生拥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均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为主,对普通学生与高水平运动员在单词量、语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同样的学习要求,而由于运动员日常将大量时间用于训练,对英语的学习时间较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设置相同教学目标,无法体现出普通学生与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性。另一方面,教学目标设置的不合理也导致高水平运动员对英语学习丧失了兴趣,直接影响了英语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设置过高,容易使得体育运动员产生错误的归因,当英语成绩不理想时,运动员将把主要归因归咎于客观因素,而忽略自己的主观因素,存在侥幸心理,怕记单词、怕听听力、怕说英语、怕读课文,无法对英语进行必要的“习得”。

2.2 教学方法单一

在黑龙江省普通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比较单一和陈旧,在实际应用中面向全体学生,往往无法突出高水平运动员的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以教师的口传心授为主,“重技能”、“轻参与”,“重教导”、“缺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特点仍然存在。例如:在黑龙江省内的一些高校的英语教学中,针对英语词汇的学习,仅以机械背单词为主,不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寻找单词记忆规律的积极性,在语法学习中,教师灌输作用较强,为学生设定思维定式,用“公式化”的方法教学生,不能够体现出语法与语境的适应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对课文逐句讲解、分析、翻译,很少进行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只是消极的记忆、消化教师传授的信息,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为一些高水平运动员本身对于英语学习就缺乏学习动机,没有学习信心,而单向式的教学方法则加剧了高水平运动员对英语学习的心理排斥,教师是枯燥的英语单词与语法的灌入者,高水平运动员是机械的被灌入的对象,造成了运动员记不住单词、句型、短语、学不会语法、读不懂课文,运动员普遍英语成绩不理想这一现状。

2.3 教学内容不丰富

从教材上看,目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与普通学生间使用相同的《大学英语》教材,而这种教材虽然对于普通学生是一门简单的“公共课程”,而对于运动员则难度较大。由于运动员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体育训练,《大纲》中要求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掌握的基础单词量对于运动员来说很难达到。同时普通高校英语的教学内容与运动员的训练生活联系不多,不能将英语学习与训练结合起来,两者互相脱节,“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由于运动员普遍英语基础较差,知识结构的不系统,使得“所学非所用”,加之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低,除了课堂学习,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直接影响了英语学习效果。对于运动员来说,英语学习变得“可有可无”、“索然无味”,抑制了高水平运动员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2.4 教学评价不科学

在教学评价中,目前黑龙江省大部分普通高等学校仍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重要的标尺,用学生的期末、期中成绩来计算英语学分,或让学生直接考英语等级。这种教学评价是一种终结性评价,而不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而由于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日常训练任务较多,学习英语的时间较少,就造成了学生临期末考试前“集中突击”的现象,或由教师划定考试范围及单词,教学评价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同时教学评价局限性较大,在教学中过度重视目标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引领下,对学生进行硬性指标的考核,忽略高水平运动员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高水平运动员在评价中感受到的只有“挫败感”,从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心理动机,产生错误、偏激的心理归因,同时容易使学生产生语言焦虑感,形成心理障碍。评价的不合理、不及时,使得运动员感到学习任务艰巨、紧张,产生厌倦感和自暴自弃心理,失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遇到一点困难就退却,学习情绪极不稳定。

3 加强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英语教学的对策

3.1 改革教学目标

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是加强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英语教学的首要要求。首先,教学目标要更加多样化。将传统的与普通学生相同的语音、语法、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教学目标进行差异化设置,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量身定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突显“体育英语”的特色。例如:黑龙江省是我国的体育大省,又以其冰雪体育享誉国内外,每年都举办众多的冬季体育赛事,针对这一特点,可在高校设置冬季运动会英语课程,增强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要在学生进行英语知识学习的目标基础上,增设学习态度、情感等方面的目标,注重对运动员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应用英语的能力。其次,教学目标的过程性。作为运动员第二语言的英语,是通过学生不断的“习得”与“意义建构”才能够逐渐形成的,英语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与运动员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相结合,才能够促进其更好的对英语进行“习得”。在目标的设置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f生作用,对传统的“语音、语法、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教学目标的指标进行细化与量化,使之更加贴近运动员的英语学习要求,难易适中,能够让运动员及时看到自身的进步。第三,要层次化设置教学目标。作为每个运动员自身也具有个体差异性,英语的基础不同、语言能力也各异,通过层次化的设置教学目标,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不断的“自我进步”、“自我完善”,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3.2 丰富教学方法

要对传统的单向式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大力实施启发式、研究式、任务式、合作式、游戏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形成“元认知”,增强运动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学生以“渔”,增强运动员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高水平运动员比普通运动员训练时间更长,英语学习时间更少,针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英语教学可以实施短时间就能获得良好效果的情境模拟法。在实践应用中,应让英语教学与运动员的训练相结合,可模拟国际赛事,在活动中每个裁判与运动员都用英语对话,形成一种FSTB模式(Feel English、Speak English、Thinking English、Behave in English)的英语学习氛围,在提高运动员英语水平的同时,也为运动员今后参与国际赛事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在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英语学习中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认识和技能的形成是在学生主动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任务驱动与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转化为一种真实的任务或课题,通过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英语教师简单的知识再现,而是带着任务的自主合作探究,使每一位运动员都有机会针对任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英语课堂更加活跃。例如: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互联网查询资料,总结探究dis、un、im等前缀与er、less、ly等后缀的用法,在教师的引导下由高水平运动员自主合作探索,总结英语学习技巧。摒弃那种教师对学生机械灌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英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研究课题的组织者与合作者,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顾问。第三,大力探索游戏式英语学习。运动员虽然普遍英语基础较差,但是却精力充沛、个性明显、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因此应探索符合运动员特征的英语教学方法,而游戏式学习,则是比较好的选择。在教学中,应广泛探索课本剧、英语辩论赛、英文流行歌曲、英文演讲等多种形式,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创设—个兴趣化的学习氛围,使运动员“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趣味活动中掌握必备的英语技能。

3.3 拓展教学内容

首先,黑龙江省内高校应在1—2年级开设英语课的基础上,在体育专业3~4高年级阶段也开设专业英语课,体现英语教育的接续性,促进高水平运动员终身学习习惯的形成。其次,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生活化,与运动员的日常训练相结合,拓展运动员学习英语的平台,紧扣运动员的生活主题,使其对学习英语拥有认同感,形成学好英语的心理预期。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让运动员对“traveling、out of bound、hand check、defence foul、offence foul、foul out”等体育领域的英文单词进行汇总、分类,由于这些单词都是比赛中经常用到的,学生对于探索这些单词的用法积极性将很高。《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要使学生的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阅读100个单词。”但是在现实中,高水平的运动员由于英语基础薄弱,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可“对症下药”,可让学生通过查找英文体育文献提高阅读水平,让学生抱着提高运动技术的目标去使用英语,利用英语学习国外先进的训练方法,也可为学生订阅国外的英文体育杂志,在追寻时尚中学习英语,使英语真正成为运动员的重要工具。当前黑龙江省已具备了申办国际冬奥会等大型冬季体育赛事的条件,因此,应在省内高校广泛开展“体育英语”选项课,使体育英语能够与大型赛事相联系,突出人性化、自由化设置,改变单纯英语词汇、语法学习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大学英语课,使大学英语学习服务于学生的体育活动,增强英语选项课教学的趣味性。第三,英语学习要与运动员的课外生活相结合。要将英语学习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积极组织高水平运动员加入英语社团和俱乐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英语学习,进行英语实践,更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要广泛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型教学手段,实现多媒体技术与高水平运动员英语学习的整合,运用网络技术扩充英语教学资源,为学生设立英文论坛、微博,让学生通过英语在网络上进行有效的沟通,使英语的使用更加灵活,拓展到网络空间,开阔学生视野,使运动员养成终身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

3.4 完善教学评价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11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部分,是使国家有关政策落到实处,使推普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当今我们已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在普通话培训和测试中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实现机辅测试,已成为时代刻不容缓的趋势。

一、机辅测试的测试对象分析

1、受测对象在机辅测试中的心理优势

普通话水平测试离不开培训,培训离不开对受测对象的了解。

我校即将接受测试的学生是中职学生,他们目前的特点是年纪小,文化基础和心理素质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层次和认知能力不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本身就比较低弱,语文教学中又多少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所以学生“说”的能力也就不容乐观。在以往的测试中,由于紧张造成的失误屡见不鲜,面红耳赤、声音颤抖、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声若游丝、望文生义、一言不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紧张是与学生本身的文化与心理素质息息相关的,也与他们了解的人工测试实景有关。确实如此,在测试中,测试工作本身要求测试员公正、严肃、认真,测试员往往是连续测试,疲劳应战,因此有的只动手不抬头,有的面无表情、冷若冰霜,在无形中给待测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对于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更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自卑畏惧或准备不足――表现失常,接连出错――更加紧张害怕――一反常态、超出掌控。在实现机辅测试后,待测者不再面对测试员,而只是在计算机上完成测试,在测试培训时就测试心理这一点就给学生吃了定心丸,面对计算机,不再手足无措,过程可由自己掌控,受测角色意识不再那样强烈,表现是否优良可暂时不放在心上,不必顾忌测试老师眼光的注视等,就成了机辅测试在学生心理上的优势,因此在机辅测试的教学培训时,可向学生强调这一点,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他们感同身受,让他们能够放下心,放得开,释放压力,调整状态,发挥水平,展现自我。所以机辅测试的手段是消解受测对象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紧张情绪的一剂良药。

2、受测对象在机辅测试中的成就感

现在的年轻一代,从小就接触和精通计算计和网络,有的甚至可以用行家和高手来形容,面对计算机,他们觉得亲切和放松,到了机房都很兴奋,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考试带来的压力。而且人总是希望被重视、被认同的,希望人们能够关注自己身上一点一滴的变化和进步。人工测试时,由于人力物力所限,培训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都进行模拟测试,因此有的孩子不免产生了被忽视的感受,进而影响培训的效果,而机辅测试,在机房进行上机培训时,增加了人工测试所无法实现的考前模拟测试,教师以身作则,示范模拟,学生观察学习,亲身尝试,教师与学生更容易沟通,也消除了测试的神秘感与陌生感。计算机可指出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等级,所以在普通话培训时,可采用对比的具体操作方法,培训前学生上机摸底,明确等级,培训后再次上机模拟定级,形成对比,教师记录下来,逐一点评,这对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有了进步无疑是一种激励,得到肯定无疑是一种鼓舞,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成就感和认同感也是消除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隔膜和畏惧的心理良药。

二、机辅测试培训方式的变革

在普通话培训过程中,我校采用的是教师授课法,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学生会对教师的发音方法进行模仿,教师无形中将自己不敏感的缺陷也倾囊相授而毫无知觉。机辅测试时,计算机与授课教师的的评分标准有时不甚一致,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方法是在普通话培训中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标准的普通话展示给学生,将普通话的标准引入课堂。

1、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普通话的培训与测试可以说是“实践出真知”,教师的示范与提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学生真正的掌握和体会大部分靠课后时间,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成为每一位培训教师思考的问题。如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就能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如关于普通话发音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步骤是教师示范,学生靠观察和揣摩教师的语音来模仿,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也不能保证教师的发音完全标准,花费时间长,自省程度差,修改效果不佳。如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普通话语音教学,将声音、图像、视频、文字融为一体,讲授语音理论,使学生了解发音的条件、部位、方法等,效果明显。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第一题单音节字词和第二题多音节词语,学生读错时,自己有觉察,教师也能及时提点,但语音的缺陷,学生是不了解的、无知觉的,由于发音部位的偏差,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错误,导致缺陷的连连出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音频录音,学生可在视窗中看到自己的声波曲线,与标准普通话的声波曲线一一对比,何处失误尽显无疑。在学生感觉最难得第四题说话中,也可以音频录音,对重点部位进行剪裁,从语音面貌、词汇语法、流畅程度等角度重点分析,这样既比教师干巴枯燥、抽象的讲解直观、生动,又具有针对性。讲解机辅测试中“离题”和“雷同”的评判原则时,只靠教师口头举例缺少说服力,使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若干错误明显的例子,他们不但直观形象地了解了什么样的是离题,什么样的是雷同,什么样的是离题加雷同,也能引以为戒。

2、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普通化学与水力学篇12

高职旅游院校以培养旅游行业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结合起来,突出其在学生职业素质训导方面的示范作用。掌握规范的用语用字和流畅得体的口头及书面表达,适应旅游企业单位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是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后能体面生存、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语言文字规范化应用能力的要求

国家劳动部指出:“与人交流能力”是我国从业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旅游行业作为窗口行业,必须把普通话作为全行业的工作用语,把规范汉字作为全行业的公务用字和宣传用字,除确需使用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场合外,全行业所有员工在工作中必须使用普通话。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通话水平应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规定的三级甲等;直接面向游客的宾馆、酒店、旅游区(点)、旅行社一线员工一般应不低于二级甲等,其他人员应不低于二级乙等。

三、普通话培训与旅游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实践探究

高职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旅游院校学生就业后工作岗位流动性大,高职旅游院校的语言文字工作不仅旨在进一步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更要重视将语言文字工作与培养高素质旅游行业人才、增强学生在各种旅游行业岗位上的沟通、交流能力结合起来,应在高职旅游专业建设中体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历史责任。如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中就将《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普通话与演讲》、《沟通技巧》等不同课程列入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要求旅游专业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达到语言类教师所规定的二级甲等,旅游专业学生达到二级乙等,在教学中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岗位语言沟通能力为核心,采取合作性学习、实践性教学等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并根据专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模块训练。比如除了所有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前参加集中的培训之外,教师在专业实训课和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课中都用旅游行业一线工作人员普通话水平的二级甲等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把旅游服务各个环节的常用业务书面语、口头语和体态语置于模拟情境中,训练学生人人过关,将13篇必考的湖南景点导游词规范注音、划分意群和音节、标注语气语调之后下发学生,通过视频播放和随机纠错,培训学生人人都能规范标准而声情并茂地完成这13个景点的导游讲解,这样就不仅使学生的普通话测试成绩大为提高,也全面提高了学生参加导游职业资格证考试的面试通过率,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实习和工作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同时,我们还应鼓励高职旅游院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者结合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和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带进第二课堂,语委办与旅游专业教师和学生推普协会联合起来,将推普工作融入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旅游咨询师、全陪或地陪导游、旅游产品销售员等各种岗位的技能培训和竞赛中,通过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使学生普遍适应旅游行业语言文字规范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这也是高职旅游院校促进普通话教学、培训和测试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是旅游景区所在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地方形象的重要窗口,在培养旅游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旅游专业院校大力推广普通话和积极推进汉字应用的规范化,有利于提高全行业后备从业人员的素质,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产业形象,提高地方的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其整体竞争能力,使高职旅游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为2011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语言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1C0498)的研究成果。作者系该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湖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湖南省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湖南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实践与理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