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安全知识合集12篇

时间:2023-07-21 09:13:46

课堂安全知识

课堂安全知识篇1

安全生产标准化概述

1、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含义

水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它涵盖了企业安全胜场的全过程,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和衡量尺度,也是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其内涵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代表了现代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

2、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特点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有强制性要求,国家规定交通运输企业必须在2015年完成达标创建,实现本质安全;有长期性要求,新申报的交通企业必须达标才能办理许可证,已达标企业每三年还要换证考评,有问题企业需要附加考评;有全面性要求,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要求企业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有动态性要求,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形式和具体内容会随着企业的变化自行调整,创新发展。

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水路运输行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需要一批掌握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关知识的人员参与,但现状是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缺乏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1、水运运输企业需要标准化创建领军人物

虽然交通主管部门都为达标创建举办了培训班,但在短短的几天培训中,水运企业派出的学习人员只能是了解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皮毛,无法深入了解16个指标的真实含义,培训成效有限;参与培训人员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门,工作岗位不一,要承担起企业标准化文件编制和整理的重担,在水路运输专业知识和管理理念上存在先天不足;尤其是中、小水路运输企业,达标创建基础差,规章制度不健全,任务更加繁重,对开展达标创建的核心工作人员要求更高,所以,水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缺乏领军人物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虽然有些水运企业请咨询机构帮忙,建立了文件化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由于咨询机构对企业自身情况难以深入了解,体系文件与企业的实际状况结合不紧,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水运运输企业需要标准化实践的助推人员

水运企业有了文件化的制度、措施以后,关键就是运行体系。员工对安全达标工作的要求有一个适应过程,创建初期对安全生产标准化意识的淡薄和中、后期的麻木,会导致工作中出现“写的和做的不一样,做了又没有记录”的现象,“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同时,在体系运行中,基层管理人员要将发现的安全问题和管理问题上报,以利于体系的不断优化。所以,水路运输企业需要一批具备安全生产标准化知识的基层管理人员,承担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助推重任,使该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水路运输考评机构需要高水平的考评人员

考评员有资格受聘参与水路运输企业标准化达标考评活动,参与水路运输企业创建达标咨询、辅导等服务活动,有义务积极宣传和推动水路运输企业安全达标创建工作。虽然考评员都是持证上岗,但由于交通运输企业数量庞大,完成任务的时间紧迫,考评员和考评机构的门槛设置较低,考评员队伍难尽人意。尤其是在二、三级资质的水路考评机构中,难免有考评员指标体系不熟,安全生产法规制度不熟,考评裁量标准不熟,考评经验缺乏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考评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也直接关系到水路运输企业安全达标等级结论。所以,考评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水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质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考评员考评员队伍是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基础。

4、水路运输主管部门需要懂行的管理人员

厅直业务局和各市州水路运输主管部门既是达标评审组织单位,更是水路运输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达标考评工作共同负有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对考评结果评审把关的责任。具备水路运输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相关知识,才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该项工作,实现行业管理部门对企业安全生产分类指导、分级监管,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优胜劣汰,促进水路安全健康发展。

安全生产标准化知识进课堂的构想

鉴于水路运输企业将要长期实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管理,也鉴于这个管理模式下需要大批掌握安全生产标准化知识的人才,在交通职业院校水上专业开设《水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课程就有了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下是对这门课程的基本构想:

1、适用对象

水上专业学历教育层次的学生。

2、课程性质

定位于水上专业的限选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水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有关知识和相关技能,达到企业自评员的水平。

3、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培养水路运输企业交通安全生产的骨干,使学生熟悉安全生产方面的国家标准、规范及规则;会编制安全生产的标准化文件;能熟练使用安全生产标准化平台;参与水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自评和考评活动。

4、课程设计思路

以水路运输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紧紧围绕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安全生产标准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以水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工作引领课程任务,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循序渐进融入各模块之中,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全面而合理地覆盖水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5、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结束语

水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重大决策,《水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知识进课堂,有利于将安全生产的意识根植于未来职业交通人的心田,为水路运输企业标准化队伍培养后备人才;有利于发挥交通院校的资源优势,所学的专业优势,让学习对象系统深入地掌握考评知识;有利于交通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提升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水路运输企业依托院校培养安全生产标准化人才,是安全生产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交安监发[2011]322号》

课堂安全知识篇2

一、食品安全学教学现状

《食品安全学》是一门多边界的综合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概念与原理,还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来丰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现阶段的《食品安全学》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食品安全学》的授课模式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而且,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课程讲解如果仅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不够。《食品安全学》是个综合概念,涵盖多门学科,内容繁杂,知识分散,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授书本知识外,还应与一定的生产实践相联系,使学生对食品生产、食品检测、食品管理、食品流通等的认识不是停留在表面,增加学生的切身体会。(3)考核方式单一。当前国内的许多高校对《食品安全学》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平时作业两部分,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授课结束后不主动提出疑问,平时作业有时无法独立完成。期末考试则是消极的被动接受课本知识,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

二、翻转课堂概况

1.翻转课堂的本质。翻转课堂是相对传统课堂而言的,将传统课堂的课堂内外时间进行翻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美国RobertTalbert提出的课堂结构最为经典,学生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完成预习,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疑问,进一步达到知识的内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这正是翻转课堂的本质。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以学定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理念发生了转变,打破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对教学组织形式而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实现了翻转[3]。2.翻转课堂的特点。(1)教师角色的翻转。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答疑解惑。有人质疑翻转课堂削弱了教师的作用,其实不然,翻转课堂反而对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业务知识来精心制作课前视频,而且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并且能够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统筹安排[4]。(2)教学模式的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学生则是被动地听课、记笔记,往往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知识不再是单向式传播,转变为多向式传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会发现很多问题,因此会带着对问题的疑惑走进课堂,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5]。(3)教学理念的翻转。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翻转课堂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上的,运用信息技术将课程变得多样化和立体化,增加学生的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6]。3.翻转课堂的应用现状。翻转课堂最早在美国应用并推广,随后传入中国,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目前,翻转课堂已在众多理工科课程上得到应用,包括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如食品分析)。这些课程和《食品安全学》具有相似的课程特点,都是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这些课程上具有很大优势,将会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三、翻转课堂在《食品安全学》课程中的应用

课堂安全知识篇3

0引言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1]。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如通信原理、网络安全技术等课,具有技术发展迅速、实践性强等特点,其教学目标也着重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需求。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

现代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实践意识为重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基于认知学理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养为目标的大学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流行[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对新信息进行自我编码,从而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此所开发出的教学方法,比较成熟的有支架式教学法和情境式教学法(亦称为“抛锚式教学法”)[3]。支架式教学法主要是指从学生的当前发展水平开始,通过老师设计的概念框架不断创造新的“最新发展区”,从而使学生不断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技能,并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情景式教学法主要是指通过设定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从而使学生有效实现对知识的建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翻转课堂改变了师生角色,革新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4]。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视频、教学网站等教育资源和技术为支撑,课下进行知识获取,课上进行知识应用,知识内化贯穿教学始终。翻转课堂基于人本主义、掌握学习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等教育教学理论[5],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高质量的教学视频、高质量的课下自主学习、及时的学习情况反馈、高质量的课上讨论缺一不可。然而,在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背景下,翻转课堂在具体教学实施时,往往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课下自主学习质量难以保障;二是课上讨论质量难以保障。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教师讲授,一半学生讨论,讲授与讨论之间的课下时间用于知识内化吸收[6]。目前,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公共英语口语等文科课程进行对分课堂的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如通信原理、网络安全技术等,具有技术发展迅速、系统性强、抽象度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简单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课下自主学习难度大、效率低,课上讨论效果差。为此,我们采用对分课堂的讲授和讨论并存的形式,吸取建构主义和翻转课堂的精髓,针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对大学工科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2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现有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未来知识技术的学习能力。为此,我们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针对不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特点,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进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

2.1基于讲授、实践和讨论的三段式课堂

综合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以及结合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提出三段式课堂。三段式课堂包括讲授、实践和讨论3个顺序环节,老师讲授在前,学生实践在中,师生讨论在后。课程内容按照专题划分,每个专题所需时间由教学内容确定,具体包括讲授时间、实践时间和讨论时间3个部分,讲授和讨论环节占用课堂时间,具体时长由教学内容和目标决定,实践环节根据具体课时量的多少进行分配,既可以是课堂时间,也可以是课下时间。三段式课堂的核心在于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在讲授、实践还是讨论环节,学生都是主体:讲授环节是知识获取的过程,老师的任务是激发兴趣,搭建知识“支架”,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性认识;实践环节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老师的任务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简单的问题;讨论环节是知识再获取和进一步内化的过程,老师的作用是促进交流分享,激发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构建正确的认识。相比翻转式课堂,三段式课堂增加了讲授和实践两个环节,学生在老师协助下完成框架知识的构建,减少了学生课下学习的时间,降低了自主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并为讨论环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与对分课堂相比,三段式课堂的最大不同在于实践环节的引入,尽管对分课堂在讲授和讨论之间有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环节,但是并未强调实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是工科专业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2.2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主要承担学习的组织、指导、帮助等职能。为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三段式课堂的各环节特点,我们分别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方法设计。

2.2.1讲授环节:支架式教学法和情景式教学法相融合

讲授是三段式课堂的第一个环节,虽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形式,但是讲授的内容和方法迥然不同。在讲授内容上,讲授课堂并不包含全部的知识要点,而是由必不可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框架构成,传统讲授内容如果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三段式课堂的讲授内容则是这个人的骨骼。在该环节,重点要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协助学生建构知识“骨骼”。为此,针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特点,可进行如下设计:(1)设置“每课一技”。在每次课堂的前5分钟,由一名学生分享课程相关技术。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抽象度较高,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每课一技”环节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知识面,了解所学用在何处,而参与分享的学生在内容组织、语言表达和临场表现等方面也得到了锻炼。为了确保“每课一技”的质量,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分享的技术专题,在分享前两周向老师提交多媒体课件,由老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核,审核不通过,学生根据老师意见进行修改,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2)支架式教学法和情境式教学法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之前,针对每一教学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剖析出“骨骼”,提取基本概念、理论、技术或方法框架作为支架,进一步针对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在课堂教学时,可包括情境设立、支架搭建、问题分析、评价反思等步骤,其中支架搭建可以在问题分析、评价反思过程中。问题分析既可以是学生独立探索,也可以是小组协作分析[7]。评价反思是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以帮助学生修正认识,进一步提高[8]。

2.2.2实践和讨论环节:情境式教学法

实践和讨论环节的教学内容是在讲授所构建“骨骼”的基础上,由学生来完成“血肉”的丰满。虽然实践和讨论环节在时间上分离,但是在内容上具有延续性。实践环节包括情境式教学法中的情境设立、独立探索和评价等步骤。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具体的实践情境,学生在课堂或课下独立完成。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提供简单的帮助,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和实践结果,归纳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讨论环节包括情境式教学法中的成果展示、协作分析、总结等步骤。教师根据实践情况,指定具有代表性的实践结果进行课堂展示,并将实践中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延伸性问题抛出,学生按小组进行协作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接受老师和全班同学质疑。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多事一议。

3三段式课堂教学实践

自2013年,我们对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通信原理必修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9]。在此基础上,2014年、2015年,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三段式课堂探索。同时,2015年,我们对同专业网络安全技术必修课程也进行了三段式课堂的尝试。

3.1通信原理课程三段式课堂教学实践

2014年和2015年,信息安全专业通信原理课程学生分别为32和31人,每周2次课,一次2学时,共上课10周;讲授和讨论环节占用课堂时间,实践环节占用课下时间。由于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我们将课程内容分成了9个专题,讨论环节所占课时比重较讲授低,具体安排见表1。在具体教学实施时,每专题讲授完毕后,进行课下实践,除专题1和9外,每两专题的讨论在一次课程内完成,共2学时。除第一堂课外,每堂课开始时均有5分钟的“每课一技”分享,每年参与学生数均为19名,涉及可见光通信、近场通信、mp3编码和图像编码等不同领域通信技术。由于2015年审核环节更加严格,分享顺序由审核通过的先后顺序决定。学生对技术的分享不只是功能与应用,开始尝试运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技术分析和思考。参与“每课一技”分享的学生,要求实践作业8采用与分享相同的选题,对分享的技术作进一步的技术分析。

3.2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三段式课堂教学实践

2015年信息安全专业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学生为32人,每周一或两次课,一次课为2学时,两次课为一次2学时一次3学时,共上课10周,讲授、讨论和实践环节均占用课堂时间,实践环节每次3学时,共计50学时。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原本包含30学时讲授和20学时实验,因此,在进行三段式教学实践时,重点是讲授内容的梳理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运用。与通信原理课程相同,我们将课程内容划分为9个专题,针对专题中的重点技术方法综合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和情景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图1以假消息攻击专题中的ARP欺骗为例,给出了讲授部分的教学设计。实践和讨论环节的内容与评价反思密切相关,如ARP欺骗对应的实践内容为局域网环境下ARP欺骗实施,讨论内容包括ARP欺骗实施的前提条件、ARP欺骗可否在广域网下实施和如何防范ARP欺骗。

作者:邱菡 张连成 李玉峰 梁超毅 单位: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玉蓉,李晓培.博克的大学教育目标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启示[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9(4):103-109.

[2]洪柳.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2):147-150.

[3]李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探索[J].教法研究,2011(30):83.

[4]朱琳.翻转课堂在本科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164-165.

[5]蔡欢欢,段作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6):120-122.

[6]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课堂安全知识篇4

0 引言

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促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发生极大的改变。网络教学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网络教学环境中课程转化为网络课程这种新的表现形式。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1]。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专业综合素质和机敏的应变能力,而这样的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是无法获取的。在《安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混合学习[2],意在拓宽安全知识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网络来辅助课堂教学,关键要有一个适合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如何建立这个平台,又如何利用网络来实施辅助教学,这是教师首先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对《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探讨,并针对实施过程提出几点体会,希望能为同类院校的《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1 《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

《安全学基础》课程是我院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安检专业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在工作岗位中预防和控制事故的技能。

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网络学习的特点,在网络课程建设上,以企业岗位要求为指导,采用内容模块化的组织方式,将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作为学习主线,来组织构建课程内容,重视课程内容的可用性和可视性。

《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六大模块:课程介绍、课程内容、在线测试、学习交流、拓展知识、课程资源库。详细内容见图1。

图1 《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模块

2 《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的实施及体会

在实施《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我院采用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实施模式见图2。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2.1 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

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教学内容上要实现紧密联系,使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相互促进,增强知识的熟悉度。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课后网络课程学习,使课堂知识再现,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是知识点再现。网络课程的课程内容包含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及其讲解。课堂教学内容为几种相关联的知识点组合。通过这种方法,课程知识点即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讲解,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掌握。

图2 《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实施模式

2.2 教师要扮演好双重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要求教师要扮演主讲人的角色,主要任务包括维持课堂秩序,教授课程内容,提出作业要求,解答学生的问题等。

在网络学习平台,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一位和学生共同学习的益友。教师通过在线答疑的方式实时和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在关注他们的学习和努力,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3 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评价和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以前《安全学基础》课程的主要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知识的掌握。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占60%。实施网络课程以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体现在课堂这个平台。如何评价网络课程学习情况?网络课程的特点就是在线学习,因此利用在线网络作为评价工具,及时的评价反馈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在线的学习质量[3]。

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的考核方式为: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共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占50%。详见表1。

表1 《安全学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3 结语

网络课程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其建设与实施对推动高职教育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三年多的网络课程建设和实施,《安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更加规范和丰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从课堂带到了学生的课下生活中,将教师的工作平台由讲台转移到网络这个更广阔的的新天地。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硬件系统的缺乏和网络课程的不完善,教学上要真正实现网络教学还存在很大的困难。还需院方和一线教师队伍为网络教学做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课堂安全知识篇5

中图分类号:C97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煤矿安全培训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安全基础工作,搞好职工安全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也是维护职工人身安全的基本保证。近年来,随着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不断深入,煤矿安全培训显得更加重要。如何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培训质量,为煤矿企业的安全发展打好基础是我们安全培训部门的重中之重。下面就煤矿企业如何提高课堂安全培训效果谈一下个人的想法。

一、走出安全培训的误区,把提高安全意识作为课堂培训的重中之重

煤矿企业职工安全意识的高低,同安全生产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据统计显示,98%的事故是因为人的原因引起的。而根据有关部门针对大中型企业近3年来发生的事故所作的另一项统计显示,人为因素中,安全意识薄弱的因素占到90%多,而安全技术水平所占比例不到10%。目前安全培训机构在安全培训中普遍重视的是安全技术的培训,将90%的精力用在占10%比重的安全技术水平上,只有不到10%的精力用在占90%比重的安全意识上。90%和10%的倒挂说明什么?说明――员工安全意识差,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安全生产的瓶颈。安全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

在强调安全意识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安全技术知识的重要地位。但是当职工有了强烈的安全意识之后,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安全知识,这样才能构筑牢固的安全防线。要想做好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就要把“预防为主”的理念贯穿培训课堂的全过程,要多讲预防为主,未雨绸缪的案例,要以风险预控的理念,围绕《煤矿安全规程》的内容讲解各门课程。

现实中,很多职工不是没有一点安全意识,而是长期的“安全”环境造成的假象,又或者单调、枯燥的工作麻痹了自己的神经,往往是一时的疏忽造成了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不能疏忽。

二、了解学员,因材施教

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前,要掌握学员的文化程度、以及心理,知道他们想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氛围。要主动和他们讨论知识,教学相长,相扶进步。

煤矿企业的职工都是成人,具有明显的成人学习特性,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他们学习的特性,才能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 作为一名成人已经具有了独立的人格。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在安全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倾听他们的声音,让他们参与到培训中,在培训中教师与学员之间更多的采用互相讨论的方式去进行教学,引导他们敞开胸怀,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说,去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煤矿企业的职工来说,他们在安全培训之前已经具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培训就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个再学习、再教育过程。因此,要充分利用他们丰富多样、充满个性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员之间经验的交流,让学员们共同探索,以此取长补短,达到“互相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煤矿职工在已有的工作经验基础上,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会关注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将教学重点放在他们关心或者迫切需要的问题上,尤其是以工作现场的实际为核心,直接追求学习的有用性和实效性。

三、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一)重塑教材,再造教材,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

在课堂上讲课,只有教材吃透了,才能熟能生巧,才能把教学要点和学员的兴趣点结合起来,才能把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充分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延伸到学员熟知或关注的内容上,同时应结合案例讲条款,紧密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其更加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尽量避免就理论讲理论的现象,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二)活跃教学气氛,提高课堂培训效果

在参加培训班座谈会时,不止一次听煤矿基层队职工说“教师讲课要有幽默感,要多互动,要语言通俗,要有和谐、轻松、活跃的气氛,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职工特别是煤矿基层队职工,他们和在校的大学、高中生区别非常大,他们有社会经验,他们有辨别能力,他们对纯理论的、不切实际的说教不屑一顾。他们希望教师用职工生活中的通俗的语言讲课,讲一些或远或近的发人深省的故事或案例,使自己在轻松的课堂中受到教育、启迪,提高了安全意识,学习了安全技能。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思想、传情达意的重要工具,尤其在课堂上,如果想上好课,除了对教材熟练、讲授内容安排合理之外,语言的感染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采用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学员就会感到亲切,兴趣自然就随之而来。

在讲课时,教师无论是采取传统讲授还是多媒体教学,都要把握好语气的轻重和抑扬顿挫,在讲到关键处或重点部分,语气要加重,声音要提高,一方面表示内容的关键和重要,另一方面是给精神不振、思想抛锚的学员传递一个信号,使学员的思绪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可以达到授课的良好效果。

课堂安全知识篇6

小学体育课区别于其他课程在于其主要是户外授课,而且仍然以传统体育内容为主,小学体育课过于强调竞技体育忽视对学生进行自救自护教育,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使得体育课存在一定不安全因素。小学体育教学是学生锻炼身体素质的开始,对培养全面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自救自护教育有效性,提高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做到让学生家长放心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是当前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自救自护教育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差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进行体育运动是很安全的,仅有小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存在安全隐患,从这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一些危险是没有意识到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日常体育活动中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活动中出现的碰撞、误伤等情况时缺少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没有很好地进行自我保护。其实,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强烈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体育课堂安全过度信赖。

2.自救自护教育缺乏安全实际演练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接力赛跑、拔河、足球、跳绳、羽毛球、乒乓球及踢毽子为主,但根据当前情况来看,学校没有把自救自护教育真正落实到体育活动中,在体育课堂中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救自护的指导,并很少帮助学生针对一些易受伤害的体育项目进行展开自救自护的演练,这样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的了解活动中如何自救自护,也不利于提高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目前,很多小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没有把自救自护理念作为重点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没有专门设置合理运动、自救自护等方面的教育课程,学生也就无法提高其自救自护素质及能力。

3.学校对自救自护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体育教学不仅是要教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及体育技能,同时应该也是加强学生对自救自护知识的掌握。但当前很多学校以竞技体育为主,增强发生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学生对于自救自护知识了解有限,学校没有专门的对学生进行自救自护教育,学生没有丰富的自救自护经验,因此对于发生突发事故表现异常紧张,无法单独处理出现的问题。所以,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自救自护能力的培养,加大自救自护知识宣传力度。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自救方法渗透的必要性

一方面,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而且是在向学生注重安全、珍视生命的意识。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学生都是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对于可能存在的危险没有意识到,也缺乏面对危险化解的能力。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渗透自救自护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教育本质来说是是对生命质量进行改造的过程,教育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播更是心灵上的沟通教育。

三、加强小学体育课堂自救自护教育的有效途径

1.把握正确教学切入点,树立科学教育目标

小学生在心理、生理方面都处于成长时期,这阶段学生成长是需要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的,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关系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因此,社会各方对小学生安全教育十分重视,小学体育课堂加入自救自护知识内容是对学生安全提供一份保障,对社会对家长免去一份担忧。提高学生自我救护意识,增加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小学生自救自护素质及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严谨的告诫及必要的禁令,让学生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其次,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要勇于挑战困难,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教育。最后,小学生自救自护教育要想获得成功需要社会、学校及家长三方共同努力。

2.营造“自救自护”情境教学环境

根据新课改提出对体育课提出要求,学校要对体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在配置。小学体育课程中足球课是最令人担心的体育项目,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碰撞对抗性较强,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可以优化此体育项目,在足球比赛中营造“自救自护”情境教学环境,让同学在比赛中获得锻炼的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更好进行自救自护,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

3.利用体育课堂优势,提高学生自救自护的意识

(1)充分发浑体育课堂目护目救教育的功能。自救自护教育的展开需要一定场地,体育课堂大多为室外教学这就为自救自护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场地及所需器材。而且,很多自救自护教学都是与体育项目有着密切联系的,很多体育项目包括田径、体操、足球这都有利于进行自救自护教育宣传。同时,在进行理论课程时要想同学讲解自救自护的相关知识,在实践中对自救自护进行展开训练,自救自护教育与学生体质及心理也有一定联系,因此对学生体质及心理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2)提升W校学生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学校体育课程安全教育已经成为教学重点之一,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是学校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强化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是学校体育管理安全最终目的。提高小学体育课堂自救自护教育有效性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是关键,这样更好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四、结语

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安全是需要得到保障的,单纯的靠授课教室对学生进行完全的保护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对小学生进行专门的自救自护教育培训,要培养学生树立安全保护意识,面对突发事故学生要有独立面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传递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对体育课堂充满积极主动性但始终把安全作为第一要义,不断提高小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切实可行的把学生安全放到最重要位置。

课堂安全知识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62-02

高校的课堂教学已远离中学阶段“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套路,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大学教学的着眼点更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和职业能力。既然这样,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思考,把学习的自、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人本教育思想。基于学生主体的思考,本文就《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教学,从课堂导学的层面作一点思考与探究。课堂导学更多在高中及以下的教学体系中得以应用[1,2],但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接受通识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也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一、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坚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现实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将会产生的深远意义等层面,积极推行由“知”到“行”的课堂导学理念

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原则,大学生学龄特点及刚走出青春期的个性与共性的表现,特别是当下普通教育应试味浓重,校园生活与社会现实生活差距巨大,家庭差异悬殊,很多学生养成了被动机械的学习习惯,严重缺乏主动学习自主思考意识,学习活动主体意识薄弱,这就告诉我们要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食品营养与安全》是本校面向本科一、二年级学生推出的一门品牌通识课程,推行学生主体的《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导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及自主发展等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时下流行的各种教学理论: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启发式教学理论以及个性化学习思潮,都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基础上的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在“学生主体”上的课堂导学,就是以学生为本,以达成高校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自我探究与合作互助为主要形式,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食品营养与安全基础知识与相关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主生成并建构,从而有效获取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提高食品营养与安全与卫生意识及相关能力,这就是“学生主体的高校《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导学”的基本认识与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试行开展“做中教”——行动、活动、劳动中展开教学,最大化发挥学生多元求知潜能,营造良好的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学习氛围,以争取更优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有了这样的认识,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就会将“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导学”方法主动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尝试、实践、摸索,期间不自觉地就会把相关教学理论的研究与指导应用和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有机地融合,开始并积极推动着高校《食品营养与安全》等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符合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特色的《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师有“学生主体”的意识和理念,课堂就会有基于学生主体的课堂导学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

二、践行学生主体教学,坚持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标准,从导学设计、导学实施及建设导学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努力推动由“行”到“知”——“做中学”的课堂导学过程

有了正确的理念作指导,还需要实践反复检验其“正确”性,何况理论的指导绝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必须依据实际“学情”实事求是开展实施,遇到“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真正有效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我们思考研究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如何在实验实践中落实“学生主体”问题的探讨,这是“基于学生主体的《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教学导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重点放在整体思路与设想上,有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有了课堂教学导学的整体设想与思路,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寻求更加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流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思维活动规律,确实是我们应该遵循的认知学习规律。但是,顺着这个思路我们还应继续追问:“‘疑’从何而来?”这答案似乎很明确,“从生活中来。”然而,现实中大学生比较单一的生活,似乎没有多少东西能激发他们生“疑”。为此,我探讨的重点就是在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上,通过学习行动,通过导学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在食品安全与卫生课学习中的一些困难与问题以“疑问”的方式“晒”出来,借助导学“行”动,获得真“知”。所以,在《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他们虽然社会经验缺乏,但在他们脑中关于近年来“食品营养与安全事故”的了解依然是很丰富的,因为生活和成长经历并没有亏待过他们,他们各自不同的家庭与社会生活环境,储备了诸多相关的知识;而学习就是把新知识与原有旧知识相互结合的过程,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背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他们的能力,我们对大学生在未上大学之前已有的食品营养及安全的知识与技能及其学习能力应给予充分的信任,课堂上让学生变成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由学生自主阅读体验,组织调查研讨,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等,让学生在食品营养与安全学习中“动”起来,“做”起来,在“做”的实际行动过程中发现、生成真实的“疑问”,给学生提供“疑”的可能和现实基础,给学生搭建质疑的激励“平台”和诱导“桥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善于发现“疑问”——“怎么才能记住记牢食品营养相关知识?怎样树立食品安全与卫生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确实遇到发现“问题”、“难题”,这样就形成围绕“做中学”为主旋律的螺旋式的一个个食品安全与卫生学习圈:从事动手动脑“做”的学习活动(起点)—“做”(活动)中发现疑问—对所发现的疑问积极思考—深入学习探究活动(终点,又回到起点),再发现或生成新的疑问,再进入思考,再学习探究……于是,学习—疑问—思考—学习,周而复始。同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检验、补充完善“学生主体的高校课堂教学导学”的教学理念。由这样的想法和思路引发开来,自然就会产生“学生主体”的以“做中学”为学习活动主旋律的高校《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导学设计(导学方案)、导学过程和导学评价激励机制等,就会在课堂导入、情境营造、问题设置、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语言、随堂作业及课后作业等课堂组织的每一个环节逐一落实“学生主体”和“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探讨形成诸如具有教师个人特色的“自主阅读体验—互助释疑探究—互动研讨生成—互动展示分享—自主作业巩固—课外拓展延伸”等作为基本流程的基于学生主体的高校食品安全与卫生课堂导学模式。这个导学实践过程,就是落实由“行”到“知”的认知学习过程,通过学习实践行动,在行动中发现问题,在行动中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在行动中学到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获得相关技能。恰好验证了这个“基于学生主体的高校食品安全与卫生课堂导学”可行性和研究价值。当然,“基于学生主体的高校《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导学研究”的意义不仅如此,通过导学激发学生学习食品营养与安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与合作互助学习的能力,学会解决本课程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和运用相关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课、通识课学习习惯与品质,同时教学中体现教师民主教学与生本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人本思想的形成具有积极推动意义,导学过程对教师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的高要求,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学习提高和教学观念的转变。

相信“基于学生主体的《食品营养与安全》课堂导学”,能让每位同学身心愉悦地主动学习思考,在自主体验、合作交流、互助探究中学好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掌握相关知识运用能力及实践技能,发现自身特长,助推综合素质提升,并让每一位学生的自我价值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体现。

参考文献:

课堂安全知识篇8

(1)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观念、国家安全知识和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深入,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使高校的国家安全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要抓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守法意识。

(2)网络安全教育。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在带给人们学习、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黄毒赌、教唆犯罪、反动言论等也通过网络进入大学校园,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并成为一个不得不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管理,更加重视网络安全教育。

(3)消防安全教育。现今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普遍较弱,遇到发生火灾时,不知道如何使用消防器材,不知道如何报警,不知道如何自救,因缺乏自防自救的知识和能力,丧失了逃生的最佳时间,在一片混乱中,小火酿成大灾。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通过系统的消防知识教育,防患于未然,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

(4)防盗窃教育。通过对学校安全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宿舍盗窃案件呈上升趋势。随着社会发展,学生所拥有的在校学习、生活物品价值也越来越高,学生宿舍盗窃案件的发生,不仅学生遭受物质损失,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找出失窃的共同原因和防范措施,加强大学生防范意识教育,从而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

(5)反传销、防诈骗安全教育。近几年,传销、诈骗“黑手”频频伸向在校大学生,由于在校学生涉世未深,思想比较单纯,识别能力较弱,对社会经验掌握充满渴望与期待,而传销组织通过大肆鼓吹“锻炼人”、“轻易赚大钱”的宣传,迎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再通过严密的组织控制,将大学生拉入到传销队伍不能自拔,最终沦为非法传销组织的敛财工具。因此学校要做好大学生的传销诈骗安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传销的危害、防范传销的基本知识及打击传销的政策与法律法规。

(6)心理安全教育。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激烈的竞争机制也引入到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而引发的校园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必须及时加以积极疏导,才能舒缓学生心理压力。通过大学生中的自杀、打架斗殴、偷盗等行为的分析发现,不良行为多数是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引导而发生的。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发挥课堂教学优势,普及大学生安全知识

现如今各高校的安全教育多属于抓重点的安全教育,而要做到全面普及安全教育,只有通过把安全教育入课堂,做好完备的教学计划,系统的讲解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识。

(1)完善整个课程的统筹规划。从课程计划、备课、课程讲授、考勤、课程实践、考核、给予学分、总结等环节入手,进一步借鉴学校比较完善的其它必选课的做法,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常设性的、确实对学生有用的课程。首先,将课程纳入学校的统一安排,使课程能在开学前就进入教学计划中,进一步明确上课时间、考核时间,课程实践时间等细节,这样可以省去诸多协调环节,也能使授课教师更加从容。其次,鼓励授课教师提升自身层次。要求授课老师参与学校的岗前培训。

(2)将课程分解并落实到个人,挑选多年高校保卫工作经验和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讲授。大学生安全课程应选择一本权威性的《大学生安全知识》为蓝本,将内容分解为教育动员及课程绪论、高校治安形势与大学生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维护、防止网络侵害及社会实践安全、防火安全与交通安全、大学生预防违法犯罪、心理安全及维护国家安全等几个方面。

课堂安全知识篇9

近年来,危害学生安全的行为愈演愈烈,特别是近来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不在乎,发生了一些让成年人不可思议的悲剧事件。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生命安全,最重要的环节是加强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

1.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注重生命关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形成了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新教材的改革,在注重知识理论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在课堂中,把学生看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对待,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创新。

2.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质──关照生命活动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本体价值。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哲学生活,主要牵涉到就业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教育、以人为本和经济利益的教育、人与自然和社会的教育等。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重视生命安全和培养对生命的敬畏,让学生学会爱护自我,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关怀他人生命。

3.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趋势──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高中学生处在认知和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人文本的生命教育成为学生发展的关键环节。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培养的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教育的实践,更是一种伦理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其实质也就在于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政治课程改革,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常识性内容,更多地体现育人的本质价值所在。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趋势是以“立人”为中心,即政治教学要让学生由过去死记政治知识转到通过语言的形式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未来;由过去以传授知识训练学生为主转到以人的发展为主上来,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关注。高中政治教育改革是课堂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培育“人”的教学。

二、构建政治“生命”课堂的策略

1.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开展生命课堂教学

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和扬弃,最终发挥现代教学模式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构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把生命教学贯穿与教学过程的始终。高效的课堂是生命价值体现的课堂,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追求自己的生命意识。

2.以“信任、欣赏、激励”作为生命课堂评价的有效手段

《课程标准》指出:对政治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政治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政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加强以赞扬鼓励为主的肯定式评价,增强评价的鼓励作用。

3.生命课堂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政治教育,不同的人在政治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学生受家庭和社会各种思想的影响,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上处于徘徊状态,需要针对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制定相应的生命课堂教育策略。

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和升华,学生的生命活动和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也在课堂,因此,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政治课堂教学注重价值观教育和人性教育,关注时代的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随时点拨和教育每一个学生,使政治课堂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所以,在政治课堂中引入生命教育观念,构建生命课堂,教导学生有正确的生死观,体验到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尊重与关怀他人,以及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要让政治课堂走出荒芜的沙漠,成为生命的绿洲,就必须让学生多活动,多体验,多表现,让学生真正从课堂的边沿走到课堂的中心。

参考文献:

[1]徐美贞.中小学教师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认知态度[J].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课堂安全知识篇10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56-01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和防范意识较差,在运动的过程中易产生事故,造成一定的损伤。所以,需要教师严格管理小学体育教学,制定安全性防护原则,防止事故的发生,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 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自身的身体承受能力和对抗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运用保护技能。(2)体育设施自身的安全问题。教师在上课前未检查体育设施的完整性,致使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突发事故,造成伤害。(3)活动欠规范。在课堂上,大多体育教师的训练方式不科学,违背了教学大纲,导致活动难度和强度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范围。(4)很多其他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

二 安全性原则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育中,做到未雨绸缪比紧急处理更重要。体育教学中安全性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大力宣传安全教育

始终以“安全第一,教育第二”为教学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多渠道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在特定的时间或设置特定的课堂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创造安全氛围。可通过安全知识讲座、校园广播、学校电视台、校园网、安全知识竞赛、黑板报等形式来宣传。有针对性、有计划地丰富学生的安全常识,增强安全意识。

2.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心

体育教师的品德和事业心以及责任感对小学体育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关系着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所以,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的思想。如小学生在进行跑步训练时,相互追逐打闹,这样易发生碰撞、摔倒等。再加上小学生身体虚弱,容易受伤。因此,教师在课堂训练时要对学生批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不安全行为的严重性,避免事故的发生。

3.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

如果体育教师知识匮乏、能力有限则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加强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在课堂上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格按照体育课的规范来要求学生,使学生享受安全、有效的体育课。

另外,教师还需要掌握一些日常应急处理知识,如中暑、脱臼、抽筋和其他急性损伤等的处理方法。

4.在教学过程中紧抓体育教学环节

第一,针对本次体育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及学生的自身差异化进行设计,编写详细的备案,提高对课堂事故的预见能力,并核定合理的应对措施。对易发事故要有预见性和防范性,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情况来制订课时计划,备课时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写在文案中,提高警觉性。同时教师对自己的授课内容要熟悉,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遵循体育课程的基本原则,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严格按照课堂标准所要求的内容进行教学,避免脱离教育大纲,超出教学难度。另外,在教学中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如在跳马和单双杆的训练时,不仅要讲明动作要领,还需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避免运动中出现肌肉拉伤或骨折等事故。

第三,开学第一节体育课就要将课堂纪律明确公示,严格要求学生,如上课时的着装要求、站队要求、场地纪律等。课堂教育不是课外活动,是有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学生的活动,严抓纪律,约束学生在课堂上的随意性和自由性,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体育活动中,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不得在多个场地活动;观摩体育活动时,切记交头接耳、不文明或指指点点等不良行为。

第四,对动作要领教师要讲解规范,科学合理地讲解动作要领和理论知识,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采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更易产生安全事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运动中注意力高度集中。

三 结束语

在小学体育教育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自身体育技能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安全,将安全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所以,安全性原则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课堂安全知识篇11

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而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管理。课堂教学的管理是让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效益的保证。那么,我们该如何搞好课堂教学的管理呢?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认为我们的课堂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师生关系要准确定位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他们有选择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的权利和自由。教师则应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学生的朋友。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一切合法的学习权利,对全体学生负责,并有义务为学生的发展构建起合理的发展基础。

2.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形成意识

以人为本是整个课标的准则。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再加上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不同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标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学习环境也应有所差别,怎能采取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呢?再者说,如果我们的课堂都采用“命令式”“指令式”和“规定式”来要求学生,势必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光靠外力来强制是远远不行的 !因此,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他们的差异,以人为本来培养“规范意识”,只有当那些有意义的“规范”进入人的意识领域后,才能真正地体现规范的价值和意义。

3.要创设合理环境,形成创新的氛围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课堂不仅是师生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对于我们广大教师而言的创造,也就是要敢于突破常规,去发现那些相对自己来讲从未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然而,要“创造”就需要有适合创新环境的氛围。我认为创新的课堂管理环境应具有以下特点:

3.1课堂环境的安全性。任何创新,无论从外界环境还是从心理环境来讲,都需要有一定的安全性。想创新难免会有失误甚至错误,如果我们没有建构出适合创新的安全环境氛围,不用说学生,几乎所有人在创新时都会有很多顾虑。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学习时突然发现一个很好的问题,这个问题和其他学生的观点明显不同,甚至与教材上的阐述也有出入,但对该问题他却有独到的见解,这可能就是一种创新发现。

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会怎样处理呢?是放弃自已的问题人云亦云,还是把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共同研究、分享?这就完全取决于学生所取的环境条件了;如果安全,学生会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反之他可能会选择放弃。如果选择了放弃,这样的课堂也就基本上没有了创新的痕迹;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按老师的备课进行表演,完全丧失了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2 课堂环境的自由性。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动态的课堂资源,都值得去开发、去钻研。正因为学生是动态的、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更要求我们的课堂绝不能束缚他们,像有些学校倡导的所谓“课堂规范表演”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即使课堂上也有“交流”,也无疑是一种形式上的交流,或者说,只是为教师的某种需要而服务的。这样的课堂,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极为不利的。这显然背弃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反之,如果我们的课堂能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把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他们,让他们真正的做时间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师做他们的服务者、组织者、建议者、学习的参与者的话,学生自然就会扩大他们交流的范围,使自已与别人的差距降到最低,甚至为零。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教育景观!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期待的面向全体、共同发展、尊重差异的最有力的体现吗?

3.3 课堂环境的信任性。也许有人担心:如果给了学生自由、安全的环境,他们不去认真学习那不就糟了吗?于是我们广大的教师不敢放开手脚去解放学生,把本来应该由学生来做的事情,最大范围地给包下来,进而代替他们去做了。于是学生减少了获取知识的经历,省去了许多必要的思考,获得的全是所谓的“知识精华”,而对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却浑然不知或知之甚少。这样看来,确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如此下去,一旦评价体制一变,考试命题方向一改,学生再想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时,才发现问题和知识之间的距离原来是那么远,关系是那么的复杂和陌生,理解是这么的困难。待到那时,再用认知时间的若干倍来重新感悟知识的来源和发展,这样一来,学生怎能不累,教师岂能不累呢?

课堂安全知识篇12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体育活动展开的,学生在教师给予相应指导的前提下,借助有关体育器材进行身体训练。学生在课程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不断的身体练习和思维的相关活动进行有关体育内容、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完成身体锻炼。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可能因为理论知识不完备、经验储备不足或是对自身的保护意识不够强烈而造成身体伤害等意外事故,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甚至是造成身体残疾。严格的体育课程课堂常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此类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在课堂常规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关安全的硬性规定与安全教育及相关的意外预防措施,使学生牢记并严格遵守体育课堂的课堂常规。严格的体育课课堂常规能够从根本上有效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降低安全隐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河北某所初中学校的建校地址与某繁华地段距离较近,该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时,将严禁私出校门列入课堂常规管理条例中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这就有效防止了学生因好奇偷出校门而可能导致意外伤害的发生,保证了课程的正常进行,对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有着积极影响。

二、熟练掌握体育技能与理论

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技能,明确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掌握有关体育知识,以提高身体素质。严格实施课堂常规,能够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并且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能够迅速并且深刻掌握和理解教师课上传授的技能等。若教师没有按照体育课堂常规安排课程,例如在教学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时,教师没有事先按照课程与课堂常规的要求做好上课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安排,并对课上将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准备,就会导致体育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在课堂讲解时经常出现停顿或是现场处理课堂常规问题,耗费了大量时间,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而课堂常规的设置与实施,对于提高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有重大的影响。

三、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活动能力,一切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必须有正常并且稳定的课堂教学秩序。尤其是对于体育课这一类较为开放和自由的学科,就更加需要设置合理并且严格的课堂常规保证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当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课堂常规的认知模块后,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教学过程就得以顺利实施与开展,教学过程将趋向稳固。例如有的体育教师课上制定了严格的课堂常规,如上课不许窃窃私语,有问题要向老师提问等要求学生遵守,学生在课上根据课堂常规井然有序地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不喧杂、不吵闹,使课堂教学秩序得到维护,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质量随之提高。课堂常规对于维护与维持体育课堂的教学秩序有极大作用,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不可估量且无法替代的积极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