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1 09:25:20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篇1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9-0101-03

[作者简介]曹景华(1972-), 男,汉族, 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刘田旺 (1969-),男,汉族,经济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李子胜 (1969-), 男,汉族,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管理;汪东方(1987-),男,汉族,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王井(1984-),男,汉族,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市场;胡林香(1985-),女,汉族,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

一、景德镇市村镇银行发展概况及主要特点

(一)发展概况

2010年12月,景德镇农商银行作为发起行在景德镇市浮梁发起设立首家浮梁农商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6000万元,其中法人股本2300万元,自然人股本3700万元;2011年4月,哈尔滨银行作为发起行在景德镇市乐平发起设立乐平融兴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全部为法人股本。多年来,景德镇辖内两家村镇银行股本构成未发生变化。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主动适应金融发展新常态,发挥经营机制灵活优势,积极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创新发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截至2015年1季度末,浮梁农商村镇银行资产总额10.06亿元,其中贷款余额6.28亿元;负债8.38亿元;存款余额7.30亿元,其存款规模在全省35个村镇银行中排名第8位;拥有员工34人,设有1个总行营业部、1个本地支行。乐平融兴村镇银行资产总额3.0亿元,其中贷款余额2.4亿元;负债3.0亿元;存款余额1.14亿元,其存款规模在全省35个村镇银行中排名第29位;拥有员工24人,设有1个总行营业部、1个自助银行。

(二)主要特点

1.总体发展速度快

截至2014年底,景德镇市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合计为1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亿元;负债规模合计为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亿元;存款规模合计7.74亿元,同比增长8.4%;贷款规模合计为8.5亿元,同比增长25.55%。

2.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2014年,景德镇市村镇银行实现利润总额4000万元,净利润2999.75万元,资产利润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其中:浮梁农商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为3.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4个百分点;乐平融兴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为1.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7个百分点。

3.资本约束能力强

截至2014年底,景德镇市村镇银行资本总额为9000万元,资本净额为15500万元。浮梁农商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9.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39%,拨备覆盖率为581.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1.08个百分点;乐平融兴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7.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5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612.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2.17个百分点。

4.支农作用显著

景德镇市村镇银行自开业成立以来,始终遵循“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己任,较好地支持了“三农”和“小微”信贷对象,初步发挥了服务地方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职能。截至2014年底,浮梁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为5.28亿元,涉农贷款比例为89.01%;乐平融兴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为2.18亿元,涉农贷款比例为86.31%。

5.经营机制灵活

根据涉农、小额、时效、分散的放贷特点,景德镇市村镇银行贷款发放具有便捷、高效和灵活的优势。从贷款发放形式上看,主要以信用、抵押贷款为主;从贷款的期限结构看,“短平快”是主要特点;从利率定价看,根据贷款的不同对象,执行利率水平差异较大,也较为灵活,弹性较大。

二、景德镇市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经过5年时间的运行,景德镇市村镇银行实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浮梁农商村镇银行,对所在县域金融市场影响力正在不断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其可持续发展也面临了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发展速度趋缓、经营困难、信贷风险加大等,这一方面是经济新常态下必然反映,另一方面也受其自身发展模式的制约,再加之配套政策支持跟进不力,导致村镇银行较其他商业银行经营面临更大的困境。

(一)吸储难度增大

通过对村镇银行资金实力的分析,首先,因村镇银行设立初期定性为县域以下,发起人大部分为中小银行,其注入资本量较小,后期增资扩股滞缓,规模效应较弱。其次,发展较为缓慢,网点扩张能力较差,辐射面偏小。由于监管政策、综合成本效益及吸存能力等因素导致村镇银行网点扩张五年来仅增加一个,辐射仅在县城周边,未能延伸乡镇,严重制约吸储能力。第三,由于村镇银行品牌效应和社会公众形象等因素,业务开展单一,企业文化尚未形成,金融服务掣肘,特别是异地发起人等因素,也直接影响了存款营销能力。同时由于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并受大额存单推出和近期股市飘红影响,加剧削弱了村镇银行存款增长的基础。数据显示,浮梁农商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014年较2013年增长27%,2015年5月较上年同期仅增长10.6%,低于全市存款平均增长水平,乐平融兴村镇银行银行存款余额2015年4月,较2013年、2014年同期增速分别下降12.35%、5.53%。

(二)信贷投放难度增加

村镇银行发起设立之初定位不清。作为金融补充作用的小微农村金融机构,其定位主要是服务小微企业、涉农项目及广大农户,而将村镇银行落户县城区域,网点扩张也在县城区域,有效的辐射范围较窄,其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从而导致在客户结构上,高价值客户占比低。另一方面,由于利率市场定价能力不高,营业网点的布局、设施、功能有较大差距,另外处于经济下行期,信贷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信贷营销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贷增长。调查显示,辖内村镇银行2015年前5个月信贷投放出现负增长态势。

(三)稳健经营难度上升

随着传统金融需求弱化不断加剧,村镇银行顺应新兴金融需求而调整的步伐缓慢,影响其供求错配。业务领域过于单一,经营风险过度集中,而其客户对象又属于经济弱势群体,在经济下行期抗御风险的能力更加弱化。调查显示,2015年辖内村镇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占比呈现双升态势。收入结构的单一化,传统的贷款利息收入占比过高,实现多元化经营转型目标困难。据调查显示,浮梁农商村镇银行2014年利息净收入占比营业收入高达99.47%,2015年一季度利息净收入占比高达98.88%,经营效益难以维系。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信贷有效需求不足,不良贷款风险的反弹,拔备计提增多,再加之扶持政策不充分,导致其效益增长空间受制,效益同期相比出现下滑态势。

(四)转型发展难以推进

国家一直在释放推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政策信号,但是试水P2P平台、大额存单等业务却被叫停或排挤在外。而且随着市场利率化发展的深入,村镇银行由于其自身实力、信誉、利率议价能力、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等因素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了市场竞争的两极分化,其必然被排挤在高价值客户门槛之外。受发起行绝对或相对控制,其自主经营权受限;起步晚,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集约经营和精细化管理推进不够,抑制了村镇银行服务水平的发挥。经营发展配套服务不足,营业网点的布局、设施、功能与转型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配套的优惠政策跟进不力,而且在信息建设、内控制度等方面均缺少系统性指导或扶持,甚至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小微领域的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地位。

三、新常态下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村镇银行从成立之初的快速发展到如今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瓶颈,有发展定位不准、基础不实、资本实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后劲不足等原因,同时受自身因素和政策环境的共同影响。因此要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应在指导规划、政策扶持、功能定位、升级转型上下功夫。

(一)适时出台指导意见,增强发展后劲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支持“三农”发展的有力补充。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准入政策、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等意见,却未有系统性支持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应出台一套完备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推进机制的指导意见,解决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指导制定村镇银行科学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规范发起行的管控,确保村镇银行独立法人行为;坚持业务发展与突出特色、风险防范与深化改革、差异化经营与社会统筹兼顾等原则;指导建立科学激励约束和管控机制,不断培育良好的村镇银行品牌形象等。

(二)准确定位,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

一是要准确功能定位。农村市场中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给村镇银行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因此村镇银行要围绕区域农村市场定位金融服务,在基于弥补农村金融设计不足的同时,又要进行商业化模式运作,不断扩大其规模实力和社会知名度。二是扩大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实现村镇银行设立“常态化”,塑造金融新格局,坚持金融服务“三农”与小微企业的宗旨。针对县域村镇银行覆盖率较低的实际情况,建议大力发展地市级村镇银行,或是将县域设立的村镇银行升级,实行地级市总部、辖内县域设立分支行、乡镇设立网点的“总分行制地市级村镇银行”发展模式,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发起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及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又能积极拓宽辐射范围,壮大自身实力和规模,切实解决其破局吸储难题。三是建立差异化发展机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农村金融需求差异性较大,村镇银行应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实行差异性经营管理模式,包括在定位客户、决策流程及信贷模式等方面,充分发挥村镇银行机制灵活、决策时效高、贴近农村等特点,创新差异化的经营管理体制和金融服务需求,保证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村镇银行活力

为“三农”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就必须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给予更多方面的政策扶持。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允许村镇银行部分财政结算业务,增加其资金实力;延续并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实行对涉农项目财政贴息、农业风险保障、政府担保基金等多种方式,降低其信贷风险和成本。给予村镇银行更多的参与机会,允许其参与如以地方财政资金为保证的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通等创新业务。另一方面,强化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金融监管部门在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同时,更要提高对村镇银行涉农小微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对其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存贷款利率等给予更大的自由浮动空间,充分利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给予村镇银行更多资金支持,从而引导其信贷资金投放和流向,确立准确的市场定位,继续发挥其在农村、小微等领域的优势,弥补正规金融机构的市场空白。同时适当放松监管限制,允许村镇银行一定程度上的金融创新,并享受与其他商业性银行一样的诸如发行大额存单等权利,为村镇银行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助力村镇银行转型升级,推进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篇2

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就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关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需要研究的几个重大问题作了报告。他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我国已进入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在促发展中转方式、在转方式中谋发展。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在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的同时,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涉及理念的更新、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要深化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按照议程,常委会组成人员将围绕本次会议议题所设的六个专题进行讨论,审议全国政协有关视察考察情况的报告和外事出访报告,审议通过有关人事事项。

会议开始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向因病去世的徐展堂常委表示悼念。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杜青林、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邓朴方、万钢、厉无畏、罗富和、陈宗兴、王志珍、何厚铧出席会议。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会议。

6月23日下午,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16位常委和委员作大会发言。贾庆林出席。

王钦敏常委代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发言,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实现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等六大转变。赖明常委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发言,建议以举国体制推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宏观调控,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李卫华常委代表全国工商联发言,建议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徐冠华常委在发言中提出,要以小型电动汽车为突破口,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推动小型电动汽车产业化。刘江常委代表全国政协常委赴山东视察团发言,建议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陈锡文委员、钱克明常委就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产品保障水平问题作了联合发言。王东进委员代表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发言,呼吁进一步加快我国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城乡统筹的步伐。何丕洁常委代表民革中央发言,就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提出建议。温思美常委代表民盟中央的发言关注收入分配问题,认为“十二五”时期应特别着力于国民收入结构的调整、社会分配格局的优化,将“国强”建立于“民富”基础之上。杨健常委代表台盟中央发言,建议在编制“十二五”规划过程中,创新发展住房保障体系,促进城镇普通群众的住房问题得到全面改善。曹小红常委代表致公党中央以《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题作了发言。李国璋常委代表民进中央发言,提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刘志峰常委代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发言,建议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王金祥常委代表全国政协常委赴江苏视察团发言,认为应当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周明甫委员代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发言,提出要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周文重常委在发言中提出,要在对外开放战略中加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主持会议。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杜青林、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邓朴方、万钢、厉无畏、罗富和、王志珍、何厚铧出席会议。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会议。

6月22日下午、23日上午和24日上午,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举行了三次专题分组讨论。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积极建言献策。

这次常委会议议题下设六个专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夯实“三农”基础,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进步;四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六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常委会组成人员紧紧围绕会议的六个专题,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常委们认为,“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我国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但是,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主要表现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凸显,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问题还需切实加快步伐等。

常委们提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十二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常委们建议,要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促进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快发展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发展现代高端高效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促进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区域和贫富差距。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对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和更多倾斜,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促进民族地区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优化出口结构,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有序引导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杜青林、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万钢、厉无畏、罗富和、陈宗兴、王志珍、何厚铧分别参加了专题分组讨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到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6月25日上午,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京闭幕。贾庆林出席闭幕会并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主持会议。

贾庆林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出席开幕会并作了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开展了深入讨论,集中建言“十二五”发展大计,富有真知灼见。中央国家机关30多个部委办负责同志也到会听取了意见和建议。对这次会议的成果,全国政协办公厅要认真归纳整理,及时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这次常委会议后,人民政协还要抓住“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继续深入研究,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贾庆林说,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切实增强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将进入总体低迷而又波动式缓慢增长的时期。对中国经济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机遇,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十一五”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又要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精心谋划“十二五”更好更快的发展。

贾庆林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贾庆林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重阐述了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扩大内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经济发展格局。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三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养人才,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四是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继续努力推进城镇化。五是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六是要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贾庆林指出,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要把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快边境地区建设,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加快特困民族地区发展。

会议通过表决,决定增补李学举、张耕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决定任命张耕为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李学举为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篇3

一是通过战略规划和重点部署本文由收集整理,全方位推进了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通过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规划纲要》,以及生物医药、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十几个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规划,对全国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了部署和推动。科技投入大幅增加,2000至2010年,中国全社会r&d年支出总额增加了6倍,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

二是通过加强可持续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着力培育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加强了可持续发展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和推广,着力提升医药健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水平,满足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需求;促进了资源环境关键技术研发,破解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

三是依靠科技引导和机制创新,持续开展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验试点。从1986年开始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实验区总数已达131家,覆盖人口1.1亿。

四是通过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促进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南-北科技合作深入推进,南-南科技合作成效显著。如南南科技合作,在农业、生物、能源、环境、医疗等领域,十年间举办了350个科技援外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训7 000多人。

实践表明,科学技术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愿景和新挑战,国际社会要高度重视并继续依靠科技创新,支撑与引领可持续发展。

一是科技创新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要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与驱动,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在全社会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是科技创新要切实服务于民生改善。要不断探索科技成果惠及人民、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和模式,促进科技与民生、科技与市场、科技与政策、科技与金融等的结合,加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示范、推广可持续技术的能力建设。

三是科技创新要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成果,提高各国应对全球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灾害等多种风险的科学决策和综合风险管理能力,推动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保障人民生活安康。

当前,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已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多边和双边合作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要创新合作机制,开辟合作领域,拓宽合作渠道,建设可持续发展多边科技合作平台,促进双边科技合作。要切实推动发达国家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转移的义务;大力拓展南南科技合作空间,真正促进环境友好技术造福于广大发展中国家。

在此,我提出以下两项建议:

一是促进全球地方可持续发展科技合作网络建设。地方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20年来,通过实施地方21世纪议程等实验试点工作,世界各国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可持续城市、减贫、社区发展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和典型案例,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建议建设“全球地方可持续发展科技合作网络”,开展可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篇4

会议认为,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人群体的收人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20**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人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会议强调,尽管我们面临不少困难,但我国内部需求的潜力巨大,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世界经济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带来新的机遇。只要我们及时果断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就一定能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年经济工作5项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确定20**年经济工作5项任务∶

(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形成发展新优势。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4)要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5)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三、解析20**年中国经济新看点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0**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准确领会和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把握好20**年经济工作的要点,对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意义重大。

“保增长”是头等大事逆境中把握住机遇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经济“保增长”成为当前头等大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

对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经济增速过慢,就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缓解就业等各种社会问题,就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

“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下,保增长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显得尤为重要。”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表示,本次会议还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了清晰判断。这为20**年更好地应对危机、保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指明了方向。

会议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

“中央作出的这些重要判断,让大家心里有了底,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张其佐说,凭借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阔市场空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扎实工作,20**年中国经济保持8%至9%的增速不会有太大问题。”

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做足“消费”这篇大文章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能力已明显减弱。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11月我国进出口增速均大幅回落,特别是出口在近年来首次出现月度负增长,今后我国外贸形势将更加严峻。

在外部需求明显收缩的情况下,20**年中国经济必须要在内需上做足文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表示,目前我国内需增长潜力较大,且长期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他举例称,当前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多,而在美国却一直在70%左右。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于抓住了拉动经济增长的‘牛鼻子’。”专家们还表示,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很高的国家,居民储蓄超过了20万亿元,进一步扩大消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此次会议在“刺激消费”方面提出了诸多措施∶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支持能够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的项目;大力促进农民消费,稳定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表示,会议中明确了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就为扩大内需消除了后顾之忧。

宏观政策继续“灵活审慎”财政货币政策持续发力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离不开宏观政策的保驾护航。鉴于20**年经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努力提高调控的科学性、时效性。

继中央在2014年11月初确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此次会议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进一步细化,提出的措施也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专家们指出,20**年这两大宏观调控政策将持续发力,全力促进经济发展。

会议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出了几个重点∶“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效应”。

专家表示,会议还强调政府投资带动私人投资的功能,同时提出“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从而有效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合力。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专家刘煜辉评价说,强调“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格外注重“有保有压”,也是20**年财政政策的一大特点。

财政政策“调结构”,货币政策重在“调总量”。这次会议提出,要“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这意味着20**年将继续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调节资金供求,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促进股市和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这也是20**年宏观调控的着力方向。会议提出,要“增强投资者信心”“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凸显了股市和房市在促进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资源价格等诸多改革“齐头并进”深化改革开放添活力

发展需要活力,活力来自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年要“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

会议部署了20**年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涉及资源价格体制、公共财政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等诸多领域。

其实,对20**年一些重要改革,2014年下半年就已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出台。目前,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正向社会征求意见。此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已征求过意见,增值税转型已明确将于20**年起全面实施。

“这一系列改革都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

尽管外需在不断萎缩,但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基本消费品,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对此,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要“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

“按照部署,稳定外需要多下真功夫。今后,发展对外经济应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

杜绝“形象工程”扩展科学发展新空间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扩大投资规模的政策不断出台。中央经济会议特别指出,虽然我们面临着保增长的繁重任务,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

会议强调,搞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办事,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绝不能降低工程质量,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把经济拉起来,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出路,也是更艰巨迫切的任务。这需要处理好增长速度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说。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表示,中国经济问题不完全在于速度而在于结构,如果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来保增长,而是重复过去那种为增长而增长的投资,最后会使经济结构更为恶化。

高度关注民生积极促进就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解决民生问题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

会议要求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涉及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收人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篇5

二是通过加强可持续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着力培育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加强了可持续发展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和推广,着力提升医药健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水平,满足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需求;促进了资源环境关键技术研发,破解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

三是依靠科技引导和机制创新,持续开展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验试点。从1986年开始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实验区总数已达131家,覆盖人口1.1亿。

四是通过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促进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南-北科技合作深入推进,南-南科技合作成效显著。如南南科技合作,在农业、生物、能源、环境、医疗等领域,十年间举办了350个科技援外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训7 000多人。

实践表明,科学技术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愿景和新挑战,国际社会要高度重视并继续依靠科技创新,支撑与引领可持续发展。

一是科技创新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要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与驱动,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在全社会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是科技创新要切实服务于民生改善。要不断探索科技成果惠及人民、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和模式,促进科技与民生、科技与市场、科技与政策、科技与金融等的结合,加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示范、推广可持续技术的能力建设。

三是科技创新要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成果,提高各国应对全球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灾害等多种风险的科学决策和综合风险管理能力,推动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保障人民生活安康。

当前,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已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多边和双边合作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要创新合作机制,开辟合作领域,拓宽合作渠道,建设可持续发展多边科技合作平台,促进双边科技合作。要切实推动发达国家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转移的义务;大力拓展南南科技合作空间,真正促进环境友好技术造福于广大发展中国家。

在此,我提出以下两项建议: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篇6

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过去的一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实施“十一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年。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安定和谐,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又迈出坚实的一步。一年来的成就,是党中央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会议强调,2007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清醒地看到并扎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会议指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必须稳定、完善、落实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根据经济运行新情况及时完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真正把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重点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在优化结构中促进经济总量平衡,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必须大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集约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各项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保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据2月16日《人民日报》)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篇7

当地时间18日下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七次峰会在新落成的洛斯卡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在峰会第一次全会上,发表题为《稳中求进 共促发展》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对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和完善全球治理的立场,呼吁各国协调合作,共同推动世界发展繁荣。

本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新的风险又在形成和积聚的背景下举行的。如何寻求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和复苏的对策,是与会领导人讨论的重要话题。

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指出,各国既要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又要稳中求进,探索新思路,采取新举措,解决新问题,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为此,他提出五点建议:

1.坚定不移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当前,二十国集团成员面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保增长、促就业、促稳定。我们应该继续本着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认真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共商妥善应对之策,巩固和增强来之不易的复苏势头。我们应该继续以建设性、合作性方式支持一些欧洲国家解决债务问题的努力,推动这些国家经济早日迈入稳定增长轨道。我们应该认真落实以往峰会承诺,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充分考虑各国国情和合理关切。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创新潜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培育新兴产业,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从源头上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反对将价格上涨简单归因于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带来的需求增加。

2.坚定不移深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对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十分重要。我们应该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进一步深入,当务之急是落实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中方赞同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源,提高其应对危机和紧急救助能力,以更好履行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职责。我们应该提高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遴选程序的透明度和合理性,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我们应该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使金融体系更好服务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我们应该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使用并改善其货币篮子组成,建立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

3.坚定不移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应该重视当前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共同营造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的全球贸易环境,消除贸易障碍,增强贸易发展动力。我们应该坚定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恪守历次峰会承诺,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授权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机构加强对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的监督。我们应该保持各种双边和地区自由贸易安排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之成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促进力量。我们应该维护并加强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推进多哈回合谈判。我们应该关注国际贸易中的价值链问题,使贸易统计标准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各国从贸易中获益情况,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所谓贸易失衡问题。

4.坚定不移推进发展事业。实现共同发展是世界经济持久增长的根本之道。我们应该重视有关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对发展中国家的外溢效应,推动国际社会在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繁荣进步、缩小南北差距方面下真功夫并见到实效。二十国集团应该加强同联合国的合作,支持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继续在发展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国际金融机构推动发展和促进减贫功能。我们应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支持,切实解决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在贸易领域的关切,尽快实现对最不发达国家产品的免关税、免配额待遇。我们应该在粮食安全、基础设施等发展问题上加大投入,着力破解导致南北发展失衡加剧的难题。

5.坚定不移倡导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增长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机制保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应该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充分考虑各国发展绿色产业面临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能力水平差异,支持各方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应该加强有利于绿色增长的国际技术传播和合作,避免产生新的绿色贸易壁垒。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即将召开,我们应该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主渠道地位,推动大会取得实质性成果。

讲话中有关巩固和增强经济复苏势头,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营造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的全球贸易环境,以及实现共同发展、推动绿色增长的建议,高屋建瓴,明确务实,在与会国家和地区组织领导人中引起共鸣。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说,主席的讲话既传递了中国对于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又为解决全球经济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对二十国集团加强宏观政策协调,起到了关键作用。

墨西哥经济研究与教育中心研究员劳尔·费利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提出要保增长、促发展,同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发出了声音。

全球治理推动世界经济秩序改革

峰会期间,无论是双边会见会谈、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还是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全体会议,全球治理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始终是主要议题之一。

自2008年二十国集团成员领导人首次在华盛顿举行峰会以来,这是主席连续第七次参加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华盛顿峰会,明确提出国际金融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提出四点措施;在伦敦峰会,他强调加快相关改革,重建国际金融秩序;在匹兹堡峰会,他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多伦多峰会,他呼吁加快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在首尔峰会,他提出完善金融体系,推动稳定发展;在戛纳峰会,他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提出五点建议……中国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原则,积极推进世界经济秩序改革,切实履行各项承诺。中国的主张和行动,成为峰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洛斯卡沃斯峰会第一次全会上,面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领导人宣布,中国将以430亿美元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增资计划,以切实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进程,让该组织拥有更充足的资源,提高其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中国的这一重要举措,受到与会国家的欢迎。

路透社报道说,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领导人同意提高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出资额,并寻求将增资与长期拖延的改革挂钩,这将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更大话语权。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以发展中国家代表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何建雄表示,中国参与增资,是世界经济形势的需要,也有利于中国扩大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和话语权。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安全流动性和回报都是有保障的,对储备管理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主席在峰会期间就全球治理问题提出的一系列主张,代表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反对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归因于新兴市场国家需求增加,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要求从价值链角度看待所谓贸易失衡问题,在绿色增长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张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和基础设施等投资,这些立场受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欢迎。

张宇燕说,中国以积极的行动,树立起“积极、建设性、负责任”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共同行动携手世界繁荣发展

“戛纳峰会以来,在二十国集团成员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保持复苏态势,增长前景有所改善。”在本次峰会上对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给予充分肯定。

无论在华盛顿、伦敦、匹兹堡、多伦多、首尔、戛纳还是洛斯卡沃斯,主席始终强调二十国集团的重要作用,倡导有关国家携手推动二十国集团机制向前发展。

由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以及欧盟组成的二十国集团成员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国土面积占全球的6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由于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其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利益平衡,二十国集团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成为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有效多边机制。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机制自2008年启动以来,逐步从危机应对机制发展为全球经济治理平台,在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绿色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断向前推进。

正如所说的那样,“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二十国集团的作用和影响,牢牢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同心同德,协调合作,共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共同推动世界发展繁荣!”

在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积极推动世界向经济更加平衡、国际关系更加合理、全球治理更加有效、世界和平更加持久的方向前进。

19日下午,峰会闭幕。会后发表了《二十国集团洛斯卡沃斯峰会领导人宣言》,为全球携手应对金融危机,解决共同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行动方案。

人们期待,在峰会共识基础上,各成员本着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精神,继续加强协调合作,推动世界繁荣发展。

(据新华社)

链接:

二十国集团

二十国集团成立于1999年9月25日,其成员包括:八国集团成员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以及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和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85%,人口则将近世界总人口的2/3。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国际金融问题的解决除西方发达国家外,还需要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参与。1999年9月,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华盛顿发表声明表示,同意建立由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就国际金融问题进行磋商。

1999年12月16日,二十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柏林举行二十国集团创始会议。会议强调,二十国集团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新机制,旨在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二十国集团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其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利益平衡,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国土面积占全球的6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

二十国集团议题涉及各方经济金融主管部门,国际影响大。会议讨论机制专业化、多层次,按照协商一致原则运作。二十国集团以非正式的部长级会议形式运行,不设常设秘书处,主席采取轮换制。该集团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每年的部长级例会一般与七国集团财长会议相衔接,通常在每年的年末举行。会议由主席国及一些国际机构和外部专家提供秘书服务和支持,并可根据需要成立工作小组,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评审和提出对策建议。

有学者担心G20议题广泛容易导致峰会不能集中突破取得成果。但如果从G20本质上是非正式机制的特征出发,“集中议题”的建议也值得商榷:一是非正式的特征决定了G20的主要目标是在大国之间谋求共识,议题之间相互关联的特点,决定了保持议题开放更有利于领导人统筹各项议题,通过“议题联系”来建立解决问题的共识;二是其他专门性的正式国际组织可以参与G20峰会,如本次会议邀请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来参加,由它们负责具体议题领域达成协议的执行,让领导人将更多时间集中于各问题统筹达成共识的“务虚”层面。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篇8

关键词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中图分类号F00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4-0001-05doi:10.12062/cpre.20170312

2016年12月,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国发[2016]69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1],中国将以现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为基础,建设一批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方案》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权威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内外机构迅速向科技部了解有关情况并希望开展合作,许多地方政府踊跃申报。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已成为当前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焦点性行动。笔者全程参与了《方案》起草工作,在此分享一些认识和体会,以期能为国内外相关学者及各地的创建工作提供参考。

1《方案》的制定过程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转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的核心是设定了未来15年全球在减贫、健康、教育、环保等17大领域共169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2],这是联合国继制定《21世纪议程》、千年发展目标之后在发展领域确定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行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许多国际组织、国家、非政府组织等纷纷围绕《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行动计划,如二十国集团在2016年杭州峰会上通过了“落实2030年可持m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等。

中国非常重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后,外交部牵头,组织多部门和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落实举措。在此过程中,科技部提出了以现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基础,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率先开展落实工作,以积累经验,并建议将这些地区命名为“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这一提议得到了外交部的认可并纳入了报请中央批准的一揽子落实举措中,这一揽子举措也即后来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3]。

2016年3月,中国召开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部际联席会,明确由科技部牵头研究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方案。科技部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由部领导牵头的专门团队,笔者参与了这一团队并担任具体的执笔人。团队先后赴浙江、江苏、湖南等十余个省(市、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召开了十多次实验区片区会和专家研讨会,征求了外交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个部门的意见。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方案》。《方案》的制定历时8个月,累计修改50多稿,充分考虑了各部门、各地区的主要建议和诉求。

2出台《方案》的重要意义

在向外交部建议设立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时,最初的设想是在现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直接遴选,在我国《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时公布创新示范区名单。但是,随着《方案》起草工作的深入,整个团队日渐感觉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全局性重要影响。《方案》最终以国务院名义,有其客观必然性。从笔者理解来讲,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是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多年来,国际社会从加强全球金融治理、贸易治理、资金筹措、技术转移、伙伴关系等多个角度为可持续发展开出了药方。但实践证明,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创新。近年来,世界上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大国均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加强创新布局,并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把加强科学、技术和创新作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执行手段,并围绕实现SDGs着手建立全球技术促进机制。2016年联合国召开首届科学、技术与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多利益攸关方论坛,与会各国一致认同应将科学、技术和创新贯穿到所有的SDGs。会议还提出,科学、技术和创新应使所有人受益,应在国家和全球一级制定科学、技术和创新行动计划和技术路线图,以支持实现各项SDGs[4]。

2.2是解决国内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的迫切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围绕可持续发展大力加强创新布局,在农业增产、工业转型、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疾病防治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在许多涉及基本民生的领域推进了一系列制度改革与创新措施,有力支撑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在总体上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尤其是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5]。但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并不平衡,例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唯一没有实现的千年发展目标,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贫富两级分化风险加剧等。创新对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短板。与全国总体情况相比,在三大支柱的协调发展方面,以技术推广应用和制度改革创新为抓手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则明显较好。在多年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创新示范区,有助于找到破解当前可持续发展主要矛盾的答案,从而为中国整体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3是回应国际社会期待的客观要求

中国一直致力于做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早在1996年就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等措施,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被誉为推动《21 世纪议程》实施的旗舰[6]。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同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不断加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在全球赢得了广泛赞誉。国际社会在高度评价过去20多年来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的同时,也对中国引领全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寄予了很高期望。主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方案已经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方案》的主要内容解析

3.1关于基本原则

《方案》提出了“创新理念、问题导向、多元参与、开放共享”四个基本原则。对于创新理念,是要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所在地政府要勇于突破GDP导向的传统发展思维,真正以可持续的理念推动地方发展,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虽然中国已经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整整20年,在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但地方与中央的步调并不一致。多年来,GDP导向是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而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则重视不够,这也是中国未能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社会矛盾日渐凸显等问题的根源。

对于问题导向,是要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从制约本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开展创新示范,选择的问题应对于中国整体可持续发展来讲具有普遍性。对于瓶颈问题,通过制度改革、科技创新等各方面的措施,找到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而为中国在总体上解决这些问题积累经验和提供示范。《方案》中在这一段落使用了“有针对性地提出先进适用技术路线,形成系统解决方案”。这里所提到的“技术路线”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括科技解决路线,也包括政策、管理等改革与创新路线。

对于多元参与,是要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各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的机制。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政策制度等措施,发挥好指挥棒和引路人的角色,促进政府公共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各种创新要素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聚焦,如社会事业、环境治理等领域,实现三大支柱的平衡和协调。另外,国际发展实践表明,在弥合贫富差距、帮扶弱势群体等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政府和市场存在失灵现象,公益慈善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把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做为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_放共享,是要以全球视野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通过对外开放和合作,吸引和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助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通过对外开放和合作,向国际社会分享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实践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贡献。开放共享原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一个特色,也是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其他部级实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区别所在。

3.2关于主要目标

《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创建10个左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使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明显提升”。对于数量的问题,是本着宁缺毋滥、探索中前行的原则确定的,目的是确保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地方真正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代表性。同时,考虑到这项工作涉及内政外交多个方面,不宜一哄而上。从笔者个人认识来看,创建工作会先慢后快,最终数量应控制在20―30个左右,使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工作能覆盖中国主要发展类型地区、主要可持续发展问题。

另外,《方案》之所以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是基于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短板这一基本判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不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事实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支撑,社会事业中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方案》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激发社会发展领域创新活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7]。各地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问题迥异,在具体工作中应立足区情进行科学谋划和布局,使创新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两个领域协同发力。

3.3关于主要任务

《方案》确立了四项主要建设任务。

第一个是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提出参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重点领域,结合当地现实需求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并加强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形成同一蓝图、同一目标。对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有两个问题需要正确认识。首先是如何参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问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从全球角度设定的议程,许多SDGs对中国来讲并不适用且可操作性不强[8]。在规划制定时,要更多地借鉴承载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发展理念而不是死搬硬套给出的目标,要把当地的发展实际作为制定规划的首要考虑。另一个是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问题。可持续发展规划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的方方面面,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非常类似。在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写时,应根据《方案》的要求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制定本地区面向2030年的发展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五年期规划,主要解决近期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制定时应参照可持续发展规划所设定的发展定位,并把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相应的内容作为重要任务。

第二个是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方案》列出了重大疾病与传染病防治、健康养老、精准扶贫、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多个问题,提出围绕这些问题加强技术筛选,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产业链高端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成熟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这一建设任务的核心是要找准问题,通过对瓶颈问题的突破带动全局的发展。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方案》所列的问题中没有提及发展不平衡、不公平等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更多地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而不是科技的应用与创新,且中国在这些方面已有相应的改革方案,故在《方案》拟定过程中没有列出这些问题,这并不等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不重视这些问题。

第三个是关于探索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新机制。《方案》提出围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力度,建设惠民科技孵化中心与技术转移中心等。对于这一建设任务,笔者认为核心目的是使创新驱动发展的布局体系更为完善,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由“双轮驱动”完善为“双轮动、双高地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了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9],并提出了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创新示范引领高地建设。但是,这些创新引领高地的共同特点是依靠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但在促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则存在缺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就是要弥补这一缺陷,通过探索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机制,激发和促进健康、环保等领域创新活力及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创新驱动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引领高地,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协同发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第四个是分享科技创新服务可持续发展经验。《方案》提出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成效基础上,积极向国内同类地区推广实践经验和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搭建以科技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交流合作平台,向世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这一建设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笔者认为可考虑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创新(国际)论坛”。该论坛要高起点、全球视野,本着先举办全国性论坛,条件成熟后升级为国际性论坛的原则筹办,争取建成中国参与乃至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创新治理的重要平台。可借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库布其沙漠国际论坛等经验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永久会址,论坛通过汇聚国际组织、政府、商界、学界、媒体、民间等各利益相关者,共商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大计,共享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共促可持续发展领域先进适用技术转移转化,为全球共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中国贡献。

4未来展望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难度也很大,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等各利益攸关方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良性互动。从未来看,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衔接,形成互为支撑的布局体系。在稳步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现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改进和提升。回顾30年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亟需在顶层设计、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改革和创新,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同时,也要加强对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指导,促进省级实验区在探索地方可持续发展模式中的排头兵作用,并为部级实验区发展提供后备资源。努力形成国家与地方互动、示范与实验相互促进的布局体系。

第二,加强与“绿色技术银行”工作的衔接,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落地生根。“绿色技术银行”是在外交部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举措时,科技部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并行提出的另一个建议。建设绿色技术银行的设想是借鉴银行运作理念,以国家科技成果库中现有的成熟技术为支撑,重点围绕实现SDGs对技术的需求,专门构建起一个集技术信息收集、技术转化服务和科技金融融合为一体的新机制。绿色技术银行的建设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二是探索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途径。目前,科技部已与上海市共同启动了绿色技术银行的试点建设工作。接下来,应尽快探讨二者的工作对接机制,使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为绿色技术转化应用、绿色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主要基地,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第三,加强与国家科技计划的衔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应考虑在新五类科技计划中的“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中设立相应的子基金,专门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优先面向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布局。梳理制约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典型问题,争取列入相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探索建立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科技计划承担者等组成的科技特派团制度,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并形成长效机制。

第四,加强与各领域改革工作衔接,形成多元推进局面。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由科技部主导推动,但绝不能仅仅看成是科技工作,否则将注定无法取得预定效果。目前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已经成立了包括科技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个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机制,各部门应紧密合作,共同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开展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示范,调动相应的资源支持创新示范区建设。同时,加强与联合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全球行动相衔接,如联合国正在建立的全球技术促进机制等。应考虑与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其他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相关工作建立合作机制,形成向世界分享中国可持续发展经验、提供中国方案的“三驾马车”。另外,研究建立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构建起多元参与的机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R].2016.[The State Council.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China’s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2016.]

[2]The General Assembly.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2015.

[3]China’s national plan 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 2016.

[4]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of United Nation. Multistakeholder Forum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ummary by the CoChairs[R]. 2016.

[5]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P.R.China, United Nations System in China. Report on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llenium Development Goals[R]. 2015.

[6]郭日生.全球施《21 世纪议程》的主要进展与趋势[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0):21-26. [GUO Risheng. The main progress and trend of Agenda 21 in the world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21(10):21-26.]

[7]徐南平. 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解读[EB/OL]. http:///zhuanti01/kjcxbrt/2016-12/22/content_492265.shtml. [XU Nanping. Interpre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China’s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B/OL]. http:///zhuanti01/kjcxbrt/2016-12/22/content_492265.shtml.]

[8]孙新章.中国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战略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7.[SUN Xinzhang. China’s strategy to participating in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 26(1): 1-7.]

[9]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R].2016.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State Council.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outline[R].2016.]

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s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Zon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N Xinzhang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篇9

今天,亚欧会议成员领导人聚首北京,共商亚欧对话合作、互利共赢大计。我代表中国政府,向大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加剧,对世界经济增长和稳定造成严重冲击。能源、粮食、环境、自然灾害、贫困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并且相互交织,人类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本次会议以“对话合作,互利共赢”为主题,反映了亚欧会议成员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强烈政治意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就国际和地区形势以及粮食安全、救灾合作、可持续发展和文明对话等议题坦诚、务实、深入地交换意见,凝聚共识,开拓进取,为推动亚欧合作进程,促进世界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这场金融危机是历史上罕见的,有关国家和组织已纷纷采取措施,希望能够尽快取得成效。全面化解和战胜危机还需要全球行动、合力应对。亚欧国家是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们要齐心协力,向世界展示信心、团结与合作。为此,我提出以下意见:

第一,各国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在危机面前,领导者要从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出发,坚定、果断、负责、及时地作出决策,通过必要的财政、货币、监管等手段,尽快恢复市场信心,保持经济增长。同时还要妥善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加强政府间的协调与配合。各国财政部门、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密切跟踪、研究危机发展趋势和影响,扩大信息交流,并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国际金融监管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共同防范风险的能力。

第三,促进区域财金对话与合作。欧元区已就应对金融危机达成基本原则。亚洲地区也在探讨扩大东盟10+3框架下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规模,加快推进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设进程。在此基础上,亚欧应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利用现有机制,在更大范围上推进跨区域财金合作。

第四,推动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这场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和治理结构的缺陷。国际社会纷纷要求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公平、公正、有效的国际金融体系。我认为,一要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二要扩大国际金融体系监管的覆盖面,特别要增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的监督,三要建立合理的全球金融救助机制。

我们要认真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要根据需要和可能,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同时加强金融监管。二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要始终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虚拟经济要与实体经济相协调,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三是储蓄与消费的关系,要使消费与储蓄相协调。

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前三季度GDP仍保持了9.9%的增长速度。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和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中国政府将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坚决维护经济稳定、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对此抱有信心。这就是中国应对这场危机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同事们: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同处一个大陆的亚欧国家更是如此。我们要坚持对话合作、互利共赢的正确方向,增强亚欧会议的有效性、务实性和开放性,为地区人民谋福祉,推动亚欧合作迈上新台阶。

――加强政治对话,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没有和平,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和持久的繁荣。应恪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和争端;推进多边主义,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深化经贸合作,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基础。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要特别防止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亚欧国家要加强贸易与投资合作,落实亚欧会议《贸易便利行动计划》和《投资促进计划》;加强磋商与协调,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积极进展。为进一步促进亚欧贸易发展,中方倡议探讨建立亚欧贸易安全与便利多边合作机制,为亚欧贸易增长创造良好条件。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可持续发展。要积极推进国际发展合作,加大减贫力度,为域内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帮助,推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如期实现;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落实“巴厘路线图”;加强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提高能效,节约能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促进亚欧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方倡议建立亚欧生态城网络,加强经验交流,推广生态文明的理念。

――维护粮食安全,促进救灾合作。要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将粮食安全放在发展政策的突出位置,采取综合性中长期措施,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强国际协调,抑制过度投机,完善粮食贸易体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加强减灾救灾领域合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风险及其造成的损失。为此,中国提出亚欧救灾能力建设合作倡议,促进区域内各国在减灾和灾害管理方面的合作。

――推动文明对话,促进社会开放和包容。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亚欧大陆才能兴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亚欧文化交流的传统,利用现代交通、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丰富交流内涵和形式,提高青年和媒体的参与度。为此,中国倡议在亚欧国家间轮流举办亚欧文化艺术节。

同事们: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也是中国与国际社会开展对话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历程。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使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大幅度提升了综合国力,与地区和世界经济的融合度日益加深。中国更加积极和全面地参与解决国际热点问题、联合国维和行动以及扶贫减灾合作和国际社会文化交流。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造福了中国人民,也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活力。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促进人类和平、合作、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不懈努力。

在抗震救灾和举办北京奥运会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得到了广泛理解、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亚欧各国和国际社会表示诚挚的感谢!

同事们: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篇10

三月上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召开。这是在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海西州委十届十次全委会精神,紧紧围绕会议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继续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把提高民生水平作为重要目标,把加快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加快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转变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继续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之际召开的。海西州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的召开对于激发全州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的坚强意志,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海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跨好“十一五”到“十二五”这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9年,完成了海西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为取得“十一五”规划的全面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地做好“两个排头兵”,发挥了“四个示范带头作用”,紧紧围绕“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和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两大任务,以保持增长、扩大内需、强化基础、调整结构、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主线,扩大有效投入确保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创造活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确保海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去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幅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3亿元,增长21.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亿元,增长17.6%;完成全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2亿元,增长29.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4亿元,增长3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077元和4544元,分别增长11.5%和22%。全州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条件不断改善,新型城乡养老、医疗保险机制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全民共享”的社保体系进一步健全,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更加巩固,城乡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繁荣。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布局“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为加快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海西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要求,全州各级人民政府要全面贯彻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中共海西州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推动跨越式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夯实发展基础、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服务企业;抓好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推进统筹发展。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强化现代农牧业基础、推进农牧区改革创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抓好节能减排、加强环境治理。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继续抓好招商引资、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切实加强民生建设,努力实现和谐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多层次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同时,必须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效能、着力推进开拓创新、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扎实推进廉政建设。

目标宏伟,任务艰巨。海西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强调,全州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在中共海西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必胜的信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勇于创新,勇于开拓,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取得海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胜利。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篇11

会议指出,在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基础上,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确保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顺利实施,把好事切实办好。一要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办理各项支出,严禁挤占、截留、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二要规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收费项目和标准要经省级人民政府审定,坚持学生自愿和非营利原则,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三要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随迁子女,要统筹安排在就近的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四是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按照当地公办学校免除学杂费标准,享受补助。

会议强调,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同时,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支持力度,经费投入继续向农村倾斜,重点加固和改造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补助,逐步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待遇和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问题。

会议指出,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技术推广应用,行使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赋予的权利,需要对现行专利法加以修改。专利法修正案草案对专利权的授予标准和程序、专利权人的保护、专利技术的推广运用等现行规定,进一步作了补充和完善。会议决定,该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8月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草案)》,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和《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草案)》。

会议认为,为进一步规范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加强对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加强和改善对保险市场的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有必要针对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现行保险法进行修改。保险法修订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保险活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对保险行业的基本制度和自律规定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并强化了保险监管机构的职责和监管手段,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指出,为适应国际收支形势的变化和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有必要修订外汇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以便利贸易投资活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为目标,对均衡管理外汇资金的流入流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制度,建立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健全外汇监管手段和措施等作出了规定,并相应明确了有关法律责任。

会议认为,经营者通过合并或取得股权、资产等方式实现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等经营者集中行为,直接关系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控制经营者集中是反垄断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为防止因经营者集中导致排除、限制市场竞争,有必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草案根据参与集中的经营者上一年度全球营业额和境内营业额两个指标,明确规定了经营者集中的申报标准。经营者集中达到规定标准的,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报。

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和《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8月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会议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在新形势下,加快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这一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指出,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显著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的动力;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强化服务和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对周边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的带动作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共同进步。

会议要求,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二是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四是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五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六是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七是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八是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九是继续推进重大改革试验,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会议强调,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上海、江苏、浙江和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合作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在高起点上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

8月13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会议指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系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新修订的《纲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从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提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围绕规划目标,《纲要》明确了土地利用的主要任务:一是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补充耕地的法定义务,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提高农用地综合利用效益。二是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提高基础设施用地效率,重点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的控制。三是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加强天然林、天然草场等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强化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四是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根据各地区土地资源条件、利用现状和潜力,加强各类主体功能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控,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强化对省级行政辖区土地利用的调控。五是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严格执行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责任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健全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市场调节机制。推进土地利用规划立法,从严制定用地标准和供地政策。

会议强调,各地区要根据《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组织修编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类规划用地规模和标准,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管,切实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8月2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送审稿)》、《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草案)》。

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新起点上实现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要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重点和重大政策措施,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开发优势资源,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深化改革和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着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走出一条符合宁夏实际、有特色的新路子,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二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三是加快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节能节水降耗,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群众基本生存条件。五是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发展旅游和金融等服务业。六是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宁夏发展的根本目的。七是不断深化改革,继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八是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会议要求,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把支持和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和有效性,特别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引导。要加强对宁夏的帮扶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要立足发挥自身优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会议指出,我国是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种废弃淘汰的电器电子产品大量增加。为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并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有必要制定专门的行政法规,规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活动。条例草案规定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实行目录管理、多渠道回收和集中处理制度,国家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基金。草案还规定了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销售者、维修机构、售后服务机构、回收经营者和处理企业的责任及政府监督管理职责。

会议认为,为加强对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的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畜禽遗传资源,促进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办法草案规定了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的条件,规范了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的审批程序,加强了对外转让畜禽遗传资源信息的管理,并明确了相关法律责任。

会议决定,上述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

8月2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会议指出,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24次会议要求,发展改革委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国内外社会各界意见,并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总体规划做了修改完善,进一步明确了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建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总体规划是开展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加快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建美好家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会议指出,修改后的总体规划围绕用3年左右时间使灾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的重建目标,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一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安排恢复重建的空间布局,将规划区的国土空间划分为适宜重建、适度重建、生态重建3类,并分别明确这3类重建区城乡、产业布局和人口安置的基本原则。二是根据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和消费的不同特点,明确居民住房恢复重建的要求和相关政策。三是按照恢复完善功能、统筹安排的要求,优化城镇布局,增强防灾能力,改善人居环境。四是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恢复重建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一批优质粮油、特色经济等生产基地。五是根据城乡布局和人口规模,推进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自然遗产、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六是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恢复交通、通信、能源、水利设施,增强安全保障能力。七是合理引导受灾企业原地重建、异地新建和关停并转,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八是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能力。九是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十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塑灾区群众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抢救和保护具有历史价值、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篇12

G20杭州峰会是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也是中国塑造全球经济治理议程、提升本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历史性机遇。中国政府通过积极谋划,在G20机制化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设计出能有力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并体现发展中大国独特贡献的主题和具体议题。借助这次历史性机遇,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扮演全球经济治理的推动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角色。

G20杭州峰会激发世界经济增长新活力

作为东道主,中国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方案,确定今年杭州峰会的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在这一主题下,中国重点从“增长”和“发展”两个方面塑造全球经济治理议程。

就增长而言,中国将实现路径确定为改革、创新和开放。中国主张改革应在国际和国内层面同时进行。在国际层面,中国继续力推其在首次G20峰会上提出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理念,坚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在杭州峰会上,继续推动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作用,继续推动世界银行投票权审议工作。在国内层面,中国将结构性改革置于突出位置,主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产出,拓展增长的边界。鼓励各成员国结合自身经济发展阶段,推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结构改革措施。在总结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G20关于结构性改革的指导原则,并加强对改革承诺落实情况评估和监督”。①为确保结构性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杭州峰会确定了九大优先领域和指导原则,同时编制出衡量改革进展的十大指标体系,力求用精准的评估指标监测成员国的承诺落实情况。

创新增长旨在通过科学技术、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中国特别强调,要加强G20成员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新技术、新要素和新工业组织模式在促进国内生产和创造就业中的作用。在中国的积极倡议下,G20领导人在杭州峰会上制定出创新增长蓝图、创新行动计划、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这些行动计划将有助于世界经济实现中长期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

开放增长的要义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激发世界经济增长新活力。中国积极主张加强贸易和投资机制建设,继续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在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中的主渠道地位,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这一主张在G20贸易部长会议的《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两份成果文件中得到体现。杭州峰会上,G20领导人以《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为基础取得了务实成果,明确了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投资治理机制的具体方案,从而向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迈出历史性一步。

G20杭州峰会倡议成员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就发展而言,中国在杭州峰会上的工作重心是推动各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2016年G20峰会主办国,中国已明确表示,G20成员应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先行一步,根据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落实上述议程中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独特地位和优势,拿出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揽子工作方案。同时,积极探索围绕该议程就一些具体领域提出合作设想,形成示范成果,为国际发展合作作出积极、建设性贡献。此外,中国还在杭州峰会上倡议G20成员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别方案,汇总形成了G20整体行动计划。

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中国已率先拿出自己的国别方案,就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做出了庄严承诺。联合国系列峰会上,主席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举措,具体包括:“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未来5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的项目支持,包括100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合作项目、100个促贸援助项目、100个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100所医院和诊所、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2万个来华培训和15万个奖学金名额,为发展中国家培养50万名职业技术人员,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等等。”②上述承诺是中国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上的实质性贡献,也是中国在国际发展治理领域的引领性作为。无疑,中国的引领性作为有助于推动G20成员国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上汇聚政治共识,就整体行动计划达成一致意见。

G20杭州峰会使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领导力

在全球发展治理议题上,中国将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置于重要位置。中国呼吁二十国集团应推动多边开发机构采取联合行动,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力度,并积极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机构对现有多边发展体系的有益补充作用。同时继续推动基础设施融资工具的多元化和创新,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完善资本市场发展等市场化方式,撬动私营资本、机构投资者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资金,促进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的全球正外部效应。借助主席国身份,中国在杭州峰会上积极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之间的全面合作,制定出促进多边开发银行基础设施投资的量化目标,在与私营部门合作方面推出了更加灵活和务实的政策。这些行动计划将有力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支持力度。

G20杭州峰会是中国引领全球经济治理顶层设计的重要时机。在G20机制化建设方面,中国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G20的代表性和执行力提升到更高水平。杭州峰会上,中国紧扣“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聚焦于增长和发展两大关键议题,积极推动各国就各项体现中国独特贡献的行动计划达成共识。由此,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领导力,更强的领导力意味着中国将更自信。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