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体系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3 09:18:21

德育管理体系

德育管理体系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说,高职大学生仍处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德育的好时机。高职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民族的希望。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将新一代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一代新人。从高职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处于一个矛盾的甚至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中。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23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既是机遇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充满风险的“矛盾凸现期”,很多国家由此进人了更穷或更富的分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再者,学校德育工作还没有像智育那样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相对稳定的体系,因而成为“软任务”。

二、高职德育管理体系概述

德育管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

德育管理体系是指将德育管理诸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构建高职院德育管理体系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将其视为一个系统,着眼于全局。(1)学院德育管理工作必须有整体的规划和计划,统一的奋斗目标,用于统一和协调德育管理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2)从德育整体目标出发,合理设置学院德育职能机构,做到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协调运转。(3)全体教职员工实施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将德育目标、内容落实到教育工作各个环节之中。(4)正确处理“以教学为中心”和“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关系。

三、整体构建高职德育管理体系

1.德育体制管理。在高职院,党委是学院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研究德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主要问题,主持制定德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院长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院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应明确一名副书记(或副院长)具体负责德育工作。应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或院长,或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任组长。系(部)也应建立相应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两课”的教学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是组织德育实施的主要德育部门;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和人事处是德育队伍的管理部门。学院的其他相关部门都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真正做到齐抓共管。

2.德育目标管理。德育目标在整体构建高职院德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在整体构建过程中确定方向、统一认识、规划内容、选择方法、建设队伍、有效管理与科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它既是德育的出发点,又是德育的归宿点,是德育的首要问题。高职院德育目标体系是在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德育论和系统论指导下,将德育总日标分解为横向贯通渗透、纵向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群。德育目标群排列有序,构成了一个自成系统的目标网络。

高职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使高职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规格。高职院德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政治参与能力。

高职德育总体目标是: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之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3德育队伍管理。德育队伍是实施德育的主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思想性和业务性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骨干队伍与基础队伍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示范性较强的德育队伍,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高职院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做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教育专家和教授。

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是指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包括学院分管德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团委中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人员、系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以及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人员等。与学生人数的比例约为1: 120一1: 15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的比例配齐编制,优化结构。高职院应依据有关规定,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德育专职人员的学习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待遇等问题,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

德育管理体系篇2

    从静态来看,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两者在内容和目标上具有同一性、 一致性和包容性,是个体和整体、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包括德育的基本素养、功底和潜能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各项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 证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在长期的德育实践和探索 中的一种感悟和突破,是对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它极大地丰富了德育的内涵和外延,使德育的重 要地位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意义。

    从动态看,素质教育对德育具有反作用,德育最终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两者在过程上具有连续性、递进 性和循环往复性,是相辅相成和互为促进的关系。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内核,对素质教育具有导向和辐 射功能,从人类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通过外部运行机制和内部作用机制的相互渗透和作用,向人才发展的终 极目标进行导向和辐射,达到预期的整合效果,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反之,素质教育奠定人的理性、体能 和素养方面的基础,使其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素质教育实际上为德育创设了一种良好 的机遇和氛围,对德育起着鸣锣开道的作用。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诸素质中,思想道 德素质是根本。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教委制定了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德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不仅为德育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依据和 行动指南,也为实现素质教育转变明确了方向。

    正确认识德育与素质教育的辨证关系,深刻理解德育在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加 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体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德育管理体系的紧迫性

    德育管理包括高校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学籍管理、社团组织管理、生活管 理、宿舍管理、学生活动管理等,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环节庞大且层次复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德 育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在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以及维护高校的稳定,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理论尤其在实践上,一些老问题没能得到根本有效解决,同时又暴露出一些新 问题。就高校德育管理而言,目前还较普遍存在体制不顺、规划不实、队伍不稳、落实不力、运行不畅、机制 不活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

    ①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薄弱环节。大学是融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和 服务性于一体的知识传播场所。社会经济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决定了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 适应社会、开拓创新、人际交往的能力,宽厚的基础知识,坚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广博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知识。由于德育自身的内在规定性的制约和历史原因,造成了“重智育轻德育”、“厚专业薄人文”和“强调 教育,弱化管理”等现象。近几年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心理调适及行为控制能力、人际交 往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与智力水平出现明显反差,与社会发展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虽 然不能涵盖大学生主体,但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②在教育管理方法与队伍建设上有待进一步改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 为。市场经济的求利竞争、自主等特性在大学生思想上不同程度地打上印记,使思想意识、学习态度和日常行 为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管理观念及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然而,许多高校仍然 沿袭或固守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封闭的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效益低下,直接影响着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进程。

    ③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配套管理上缺乏力度。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高校逐步改革了招生就业制 度,先后引入了完全学分制、收费制以及推行双休日等改革,为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使与日俱 增的贫困生问题,勤工助学规范运作和发展问题,学生基础文明建设等问题日益突出,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给高校德育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些院校纷纷推出配套管理举措,但目前还没有形成适应院校自身特点 的管理体系,以教育代替管理的现象仍十分突出,使德育管理处于相对滞后的被动局面,游离于学生思想和生 活实际。如长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给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上述问题在近两年的全国高校八省市大学生滚动调查中较为突出,并呈现出发展态势,表明高校德育管理 问题具有不可回避的普遍性。德育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信、行不断发展的完整过程,是一项艰巨的系统 工程。当今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到来,将会给高等教育带来重大影响,在 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诸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构建 适应素质教育的德育管理体系,是德育内在的发展动力使然,也是适应外在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是目前亟 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德育管理体系的思路及对策

    素质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识。面对新的希望、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的高校德育工作,如何 适应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针对高校德育管理现状和问题,科学构建和完善德育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德育的有 效途径和方法,着力在增强德育工作的现实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上水平,充分发挥德育管 理在学生教育成长过程中的决策、指挥、协调和控制功能,努力开创德育管理新局面,是目前我国高校急需解 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落实德育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决策规划的全面性。改革完善高校德育的领导体制、管理的组织结构 及运行方式,是适应素质教育的前提。建立和完善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德育的管理体 制,是适应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增强质量意识 ,加强德育的领导,合理规划德育发展目标。要进一步强化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学生管理职能,把立足点放 在培养合格人才的中心上来,主动发挥基层组织的德育功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行全员参与,互联互动的 系统管理。

    (二)实现高效的现代信息化管理,促进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加大科学管理力度,促进传统教育方法与现 代教化手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管理的时效和水平,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把德育放在一个大系统、大背景、大环境中研究,纳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探索。继承和发扬传统的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实现德育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要加大投入,加快现代化步伐,至少 在院系学生办公室一级配置计算机等现代管理设施,建立国际互联网络,主动促进学校与经济社会、与国际高 校及相关行业接轨,促进学校内部综合信息传递与交流,以利随时调控各个层面和层次的教育管理工作,实现 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

    (三)适应当前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强化队伍建设的实效性。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素质优良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德育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要把德育队伍建设问题纳入当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 的重大议程,以德育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的再设计,要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规范,加强队伍建设和投入, 促进德育队伍的合理流动。尤其要加强专职德育队伍和管理工作人员中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现代化管理知 识和技能,改善队伍知识结构,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德育管理队伍的骨干和主导作用。

    (四)量化德育工作评价指标,加强检查评估的督导性。强化目标意识,量化管理指标,建立适应素质教 育的评估监控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转变的重点。德、智、体等综合测评是对学生个体的素质进行定量考核的 一种方法,力求运用科学手段对人才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进行反馈督导,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 德育由虚变实。要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状况,建立和完善校、职能部门和院系班三级评估体系,加强德育评估的 督导性,实行多层级评估。在评估的价值取向上,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协调,适应未来与服务当前的互 动;在时空观念上,体现个体与群体的结合,质与量的平衡,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链条,使德育由软变硬。加 强适应新时期教育管理研究,建立科学的德育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发挥职 能部门管理效应的当务之急。

    (五)完善德育管理运行机制,力求实施过程的整合性。明确有关部门的责、权、利关系,完善德育管理 运行机制,整合教育主体、客体和环境育人的力量,是适应并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以教育为先导、以服务为基础、以管理为依托的宏观教育格局。要充分发挥 思想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和优势,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加 强教育与科学管理紧密结合,增强服务意识,建设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是当前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要不断 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完善文体活动设施,提供全方位服务,强化管理育人,使学生管理贴近学生思想、生 活和学习,达到入理、入情、入境的完善效果,继而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作用。

德育管理体系篇3

一、高校德育管理目标的制定

目标是德育管理的灵魂,直接指导和制约着整个德育过程。构建德育管理体系.制订目标是前提。在德育管理过程中,既要合理地设立目标,也要明确地表述目标。德育管理的目标是德育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设想或结果。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提高德育管理的水平,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提高德育的效益。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德育目标的要求就不能强求一样、同等对待。高校德育目标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定。而且德育是一定民族文化的产物,民族文化要发展,必然要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现代德育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因而所订的德育目标要体现时代精神,坚持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统一。

明确地表述目标,也是制订德育管理目标不可回避的问题。目标表述不清,或是有所歧义,人们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并执行它。因此,在高校德育中,要制订规范的德育管理目标,科学地陈述目标,实施目标管理。实施德育目标管理,首先要制订一个总目标,然后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个别,将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分解为一级目标、二级目标、三级目标甚至针对某种德育现象更为具体的目标,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目标体系。通过各个子目标的完成,实现预期的总目标。

二、高校德育管理内容的选择

德育管理的目标,既要靠内容来体现,也要凭借内容去实现。内容是管理活动中最为实质的因素。高校德育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不仅反映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劣,而且也反映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育民族魂。三是要以基本道德准则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觉悟,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交替、社会转轨时期,受其影响,不少大学生身上表现出行为失德、诚信缺失、学术剽窃等不文明现象,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一再被提上日程。要以“八荣八耻”作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准则,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及纠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

3.德育环境管理。在高校中,德育环境管理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其一,要重视校内文化设施管理。设计好校园、图书馆、教室和阅览室的布置,完善校园规划和建设,特别是要做好绿化、美化工作,增强大学生对校园建筑的认同感。其二,要加强校风建设管理。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校园的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建设的深入发展。

三、高校德育管理原则的确立

要促进学校各项德育工作具体落实,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德育管理的原则是根据德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遵循德育管理的规律而制定的对德育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德育管理活动的准则和依据。高校德育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这是依据德育工作的社会制约性这一基本规律而提出的一条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是保证德育管理活动沿着正确路径运行的指航灯,是德育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德育管理活动的方向指代不明,或是迷失方向,都不利于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坚持德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必须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把坚定正确的方向放在第一位,才能保证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培养和造就符合时代精神实质的一代新人。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从事德育管理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是为了准确地把握理论和深入地了解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没有理论导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也必然是缺乏根基的理论。因此在德育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德育管理理论和德育实践的结合和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管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通过运用管理理论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既定德育目标的过程。

3.动态性原则。高校德育管理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管理目标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方法的不同等发生改变。用静止的、僵化的、固步自封的思维去指导德育管理活动,是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益的。尽管德育管理原则是德育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总结,但管理过程的动态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视角去观照德育管理过程,应根据时代的特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和不同时期变化了的管理任务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4.多元化原则。高校德育管理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决不能单靠学校方面的力量。需要政府、家长、社会、社区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学校德育管理者要主动地和家长、社会进行沟通,调动他们参与学校德育管理的积极性,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协调校内外的关系,共同做好德育管理丁作。

5.开放性原则。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德育管理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开放的理念。要立足于我国高校德育管理的实际情况,摆脱“闭关锁国”的思维禁锢,放眼世界,特别是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管理的经验、方法与技巧。为我国的德育管理服务。

德育管理体系篇4

一、高校德育管理目标的制定

目标是德育管理的灵魂,直接指导和制约着整个德育过程。构建德育管理体系.制订目标是前提。在德育管理过程中,既要合理地设立目标,也要明确地表述目标。德育管理的目标是德育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设想或结果。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提高德育管理的水平,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提高德育的效益。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德育目标的要求就不能强求一样、同等对待。高校德育目标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定。而且德育是一定民族文化的产物,民族文化要发展,必然要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现代德育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因而所订的德育目标要体现时代精神,坚持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统一。

明确地表述目标,也是制订德育管理目标不可回避的问题。目标表述不清,或是有所歧义,人们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并执行它。因此,在高校德育中,要制订规范的德育管理目标,科学地陈述目标,实施目标管理。实施德育目标管理,首先要制订一个总目标,然后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个别,将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分解为一级目标、二级目标、三级目标甚至针对某种德育现象更为具体的目标,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目标体系。通过各个子目标的完成,实现预期的总目标。

二、高校德育管理内容的选择

德育管理的目标,既要靠内容来体现,也要凭借内容去实现。内容是管理活动中最为实质的因素。高校德育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不仅反映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劣,而且也反映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育民族魂。三是要以基本道德准则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觉悟,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交替、社会转轨时期,受其影响,不少大学生身上表现出行为失德、诚信缺失、学术剽窃等不文明现象,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一再被提上日程。要以“八荣八耻”作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准则,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及纠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

3.德育环境管理。在高校中,德育环境管理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其一,要重视校内文化设施管理。设计好校园、图书馆、教室和阅览室的布置,完善校园规划和建设,特别是要做好绿化、美化工作,增强大学生对校园建筑的认同感。其二,要加强校风建设管理。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校园的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建设的深入发展。

三、高校德育管理原则的确立

要促进学校各项德育工作具体落实,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德育管理的原则是根据德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遵循德育管理的规律而制定的对德育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德育管理活动的准则和依据。高校德育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这是依据德育工作的社会制约性这一基本规律而提出的一条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是保证德育管理活动沿着正确路径运行的指航灯,是德育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德育管理活动的方向指代不明,或是迷失方向,都不利于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坚持德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必须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把坚定正确的方向放在第一位,才能保证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培养和造就符合时代精神实质的一代新人。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从事德育管理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是为了准确地把握理论和深入地了解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没有理论导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也必然是缺乏根基的理论。因此在德育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德育管理理论和德育实践的结合和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管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通过运用管理理论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既定德育目标的过程。

3.动态性原则。高校德育管理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管理目标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方法的不同等发生改变。用静止的、僵化的、固步自封的思维去指导德育管理活动,是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益的。尽管德育管理原则是德育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总结,但管理过程的动态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视角去观照德育管理过程,应根据时代的特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和不同时期变化了的管理任务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4.多元化原则。高校德育管理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决不能单靠学校方面的力量。需要政府、家长、社会、社区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学校德育管理者要主动地和家长、社会进行沟通,调动他们参与学校德育管理的积极性,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协调校内外的关系,共同做好德育管理丁作。

5.开放性原则。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德育管理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开放的理念。要立足于我国高校德育管理的实际情况,摆脱“闭关锁国”的思维禁锢,放眼世界,特别是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管理的经验、方法与技巧。为我国的德育管理服务。

德育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

小学;分层递进;德育管理体系

德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拥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在自己擅长方面更加的突出,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小学分层递进教育是依照学生间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施教、调节教育措施,让学生们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施行分层递进德育管理的理论依据

小学课堂教学是实行德育理念的最好途径,现在的学生间存在着差异,每个同学的情况不同,传统的统一性教学应用到现在越来越没有效果,所以如何能让个体差异的学生融入到整体中去,是现在学校在教育领域上首要想解决的问题,受到教育界的重点关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是采用“多对一”模式,就是好几个老师对一个学生,而且每个老师都是优秀老师,个性化教学模式是德育的必经之路。现代的课堂教育要重视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而极少的重视老师教学模式的个性化,事实表明生活化的课堂模式不仅要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还要重点提高老师教学模式的个性化,这是教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若是面对各科各年段的学生都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统一、缺乏个性的方式进行教学,他们就不可能感受到生活中的丰富内容,不可能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这让学生的个性得不到体现。这样没有个性的教学模式极大程度的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它会降低学生的创作能力,会把学生变成统一的没有自我的“标准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个体教学(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能接受个体教学的也只是极少部分的贵族,后来才渐渐的变成班级教学(一个教师对一群学生),由于班级教学的慢慢普及,很大程度的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后来又步入了信息科技时代,班级教学也开始适应不了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变化的信息化社会,因此个性化教育开始流行。

二小学分层递进德育体系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当小学老师对学生们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就一定要重点注意德育体系的目标,德育系统的目标重点指的是德育相关活动所要实现的预期效果,德育体系目标是指导德育教育的关键,起着重要的作用。德育体系目标是繁杂多样的,不仅如此,德育体系目标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我们先从道德的心理结构来了解德育目标,内容、方式和才能三个方面联合组成了道德,所以道德的内容方面德育目标可以分为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等等。当今社会,小学的德育总目标就是将全体学生培育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拥有正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良好公民,为此,老师们更应该重视加强对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并且积极的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人生理念,为我们中国培育出有思想、有道德、有品质、有文化,能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我国现阶段的小学德育方式的特点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比方说目标性、周密性和层次性等方面的特点,学校和老师都应该掌握住德育教育方式的特点,将小学的德育管理体系建设得更好。从我国现阶段的小学德育管理的状态来看,小学德育管理体系还有着许多缺陷,这就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先,德育教育管理的目标非常短浅,学校过分重视德育教育的外在能力,极大程度的忽视了德育教育管理对人品性的重要影响,这就不能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其次,德育教育管理的目标太过理想化,许多学校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德育教育管理的真正内涵,同时也没有设立好德育教育的门槛,最后让德育教育管理的目标显得外表非常宏伟内在十分空乏,久而久之,老师们就会将德育的目标看作是学生们的道德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是非常困难的,也会让学生们感到不知所措。最后,德育教育管理目标太过于绝对,这会导致老师们对德育教育目标过于限制,还会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太过重视德育的社会主体,最终会导致德育教育管理不能得到基本落实,德育教育过于形式化得不到实际应用。

三小学分层递进德育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要对小学生们的道德品质进行一定程度影响,就应该积极努力的研究相关的德育教育施展路线,从而实现德育内容的落实,有利于学校的德育目标得以实现,德育教育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的类型,同时我们针对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程度的界定,比如教学、班任的工作、校园活动和课外活动等等。

(一)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合而成的一种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引学生学习、了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让学生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德育教育中,教学是最基础和有效的途径,总的来说,各学校之间都有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此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把教学分为德育教学和其他课程教学。小学教学阶段,德育课程主要是针对生活、社会的品德教学,这是小学展开德育建设的关键,老师们要重视德育的科学与思想的相结合,使其变得越来越先进和合理,最终做到德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少先队

少先队又称中国少年先锋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中国少年儿童组成的群众组织,少先队里有很多有思想、有远见、有志向的爱国儿童,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锋队,是德育教育全面发展的先机,在少先队中,老师要重点培养对儿童们的思想德育,让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听从党指挥、爱劳动、爱科学,培养能力,立志成为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的有用人才,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重于实践、勤学肯干,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校外、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指的是在学校课堂范围外的一些活动,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一项活动,通过课外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外活动对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们校外生活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们的品德修养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同时学生们参加课外、校外活动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特长,锻炼自身的实践活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小学分层递进德育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虽然并不顺利,但是老师一定要做好德育教育相关计划,要有教育性、要有积极向上的内容、要有不断变化的形式,只要应用的方式多样,就一定能吸引到学生们的注意力。活动结束以后,老师们要根据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总结,便于为学校以后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归根结底,小学分层递进德育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小学德育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德育教育相关的工作学者们一定要努力研究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并应用到德育教育的实践中去,为小学德育建设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丁银辉.加强小学德育有效性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2):29-30.

德育管理体系篇6

一、小学分层递进德育体系的构建:目标与内容体系

当我们对小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到相关的德育目标,所谓德育目标。主要就是指德育活动所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这对于指导德育教育是有重要作用的。德育目标是复杂多样的,与此同时,德育目标也有很多种分类。例如,我们可以从品德心理结构来理解德育目标,内容、形式和能力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品德。因此,品德内容方面的德育目标就可以进行细致划分了,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等等。现阶段,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总目标就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具备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和热爱劳动的公民。因此,教师们应当加强对于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并努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理想,为我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我国当前阶段的小学德育教育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方向性、全面性和层次性等等,学校和教师们应当把握好德育教育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建设。从我国目前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小学德育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小学生们的健康发展。首先,德育教育的目标十分狭窄,学校过于强调德育教育的外在功能,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德育教育对于人性的提升,也就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们提升道德修养;其次,德育教育的目标太过于理想化,很多学校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德育教育的内涵,也就没有合理设定德育教育的门槛,最终让德育教育的目标显得空洞和高大,让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即,长此以往,教师们可能会把道德的最高目标视作学生们的道德起点,从而让学生们感到道德教育的困难,也会感到无所适从;最后,德育目标过于绝对化,因而就导致教师们死板地对教育目标进行限制,并且会无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过分强调道德教育的社会本位,最终会让德育教育不能够落实到实处,让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二、小学分层递进德育体系的构建:途径和方法体系

为了对小学生们进行一定程度的德育影响,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相关的德育教育施展途径,从而落实德育内容,帮助学校实现德育目标。德育教育的类型是复杂多样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等,与此同时,我们对于德育教育也有着狭义化的界定,例如教学、班主任工作、校园活动和公共实践活动等等。

1.教学。在德育教育中,教学就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最为基本和有效的途径。具体而言,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划分为德育教学和其他科目教学。在小学阶段,德育课程主要是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这是我们开展道德文化建设的主要真谛,教师们应当注重道德教育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从而让德育教育变得更加先进化和合理化,最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2.少先队。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的未来接班人,是中国少年儿童的重大组织,里面包含了很多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的爱国儿童,这是共产主义建设的预备队,也是德育教育的先行站。在少先队中,教师需要对儿童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团结互助,爱国爱人民,并且要听党指挥,爱劳动、爱科学,立志扛起共产主义的未来旗帜。

3.校外、课外活动。所谓课外活动,主要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的一些实践活动,这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通过课堂外活动,我们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某些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技能,课外活动虽然是课外的,但是它对于学生们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是校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们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精神文明发展有着基础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参加课外和校外活动,学生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锻炼自身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参与能力,最终促成全面发展。最后,活动的实施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们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关规划,活动必须要具有教育性,内容应当积极向上,活动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才能够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当活动举行完毕之后,我们需要对活动进行评价,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做好铺垫。总而言之,小学分层递进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于小学德育教育有重要作用,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并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进行实践,从而为小学德育建设不断努力。

作者:李文华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江东新区源南学校

德育管理体系篇7

所谓德育,是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集合,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所谓德育创新,就是在对学生德育的过程中所依据的创新性思想、所采用的创新性手段。德育创新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而发生在校园内的一桩桩学生自杀、伤害性事件,让人遗憾。不禁要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是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差?是社会变化太快?是教育缺失了什么?总之,用创新精神和思想铸造今天的德育,已是迫在眉睫。学校德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能与他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现代教育要呼唤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德育创新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英才。

据此,在德育中,如何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德育创新管理体系,笔者有如下观点。

一、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构建体系

以人为本,既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自治能力,自觉自律的道德素质,又弥补了个性化教育的不足。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帮他们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帮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第一,要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主体,强调人的发展意义上的德育。德育,既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词,更不仅仅只是一门知识,这大大窄化了德育的功能,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人的发展的精神需要。只有将德育转为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主,才能落实到实处,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第二,要注重德育与诸育的协调。德育并不是学校的一个门类或某个部门的职责,而是学校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需要把德育与其他教育密切协调,相融相生,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第三,要注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给学生充分的道德实践空间,帮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自治能提高人的道德判断的能力。当遇到一个道德问题时,他若能独立解决,那从此他就多了一层对道德问题进行判断和解决的经验,解决得越多,其能力就越强。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学生会的功能、明确责权利来实现学生自治,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目标。

二、建立广泛深入的德育内容管理体系

学校的德育担负着为现代社会培养具有全面、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合格公民,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德育内容需进一步扩大和深入,才能达到德育的终极目的。

第一,德育内容体系的纵向构建。作为立人之本的德育,其实贯穿着人的一生。作为学校,应该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发育情况,建立什么样的德育体系、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是各级学校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比如:幼儿阶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中学阶段教育学生爱惜生命、遵纪守法;高中阶段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大学阶段完善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等等。以期通过这种体系上的建设消除教育盲点,形成教育链条。

第二,德育内容体系的横向构建。首先,德育不是一个学校,一个家庭单一行动能够完成的,而是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德育内容应该宽泛,但凡涉及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的问题,都应是学校德育的内容,如人文素质、心理素质、人格教育。课程设置包括知识性课程、活动性课程、隐性课程。在美国,十分重视通过专业课程教育塑造学生与专业相关的价值观,老师通常会提问学生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种价值观的塑造,极大提高了德育的绩效。

第三,德育内容体系的深入。首先,德育内容需触及学生的灵魂。德育,是一种通过精神生产最终实现人的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提升其精神境界,才能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其次,德育内容需层层递进,符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要。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层层递进,并根据学生的成长适时调整。

三、建立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模式

当今社会信息发达,经济繁荣,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大,渠道多元,德育管理系统的建立,必须具有主动性、开放性、注重实践性的特点,以达到整合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实效的目的。

第一,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利用资源,合理规划德育发展目标,打破“围墙”,开门办学,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体化德育。与家庭、社会建立联系,做到老师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学生,家长了解校园生活中的孩子,统一步调和目标。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道德水平,倡导生活中的德育,德育化的生活。

第二,优化教师队伍,改革德育评价。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有些学校疏于对德育管理队伍的培养,德育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些学校和教师唯分数至上,对成绩差的学生放任自流,忽视对其思想的教育、素质的培养。在一些教师狭隘、失败的教育观念的暗示、引导下,有的学生认为考不上重点高中、好大学,就应该辍学,去打工,学生不知道高中教育对提升自己综合素质、一生幸福和谐的重要意义。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学生德育实效的考评,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应实施全员德育,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并将德育实效列入到对教师的考评。高尚的师德是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育人与教学并重,用他们的学识、人格来感染学生,让道德的光辉在教师的身上自然呈现。对学生的考评,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常态德育效果、生活德育效果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品质及价值观。

综上,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创新管理体系,对于增强德育实效性,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德育管理体系篇8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强化了学校德育管理制度,收到了不凡的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坚持德育首位的思摁意识,实现德育工作的制度化

江泽民主席曾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牢固确立了“大德育”观念,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疏通、拓宽和治理学校德育渠道,增加流量”、加大“力度,坚持“德育必做。德育实做,细化德育管理,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吴江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了德育工作制度和德育队伍建设,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使德育工作步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校在大力推进以德治校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在校内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完善的德育管理网络.由校级领导和各处室负贵人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是我校德育管理网络的第一级,全面领导学校的各项德育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学校中长期德育工作计划,并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探讨德育理念、研究工作思路并作出各项决策;网络的第二级是由德育处、团委等各处室组成,具体负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拟订和实施,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第三级即各年级组,在学校总的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年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德育实施方案,指导年级组各班主任开展学生工作,进行年级常规管理;第四级是班主任、任课老师这一级,这是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最终落到实处的关键一级。班主任负责制定本班级的德育工作计划,负责本班级学生常规管理和德育量化积分考核,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开展好各项活动.同时,每位任课老师都有相应的德育岗位,具体落实到班级,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这样以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为主体组成了德育工作的骨干队伍,形成了德育工作的主线,全校德育工作形成了点、线、面结合,分级管理,层次清楚,职责分明,措施到位的管理网络。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形成一套科学的德育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学校还制定了《关于加强德育工作的几项规定》、《班主任月常规考核制度》等规章,对班主任进行月常规考核,并与奖金挂钩,奖勤罚懒,强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责,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岗位意识,并通过定期检查,评选出月常规考核积分前三名的班级,作为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的依据,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规化和制度化。

在学校推个德育工作体系中,我们还把创建文明班级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建设来抓。除了平时的月常规检查评分考核制度外,学校还制定了《文明班级评比条例》、《文明班级验收方法》等规章,以争创文明班级,维护班级荣誉为目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班级管理制度及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班级的目标管理和各方面活动(如主题班会等)提出了量化的标准,增强了德育工作的管理力度,使德育的各项活动和措施落实到位,德育的各项常规工作更加规范。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化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吴江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等文件都明确规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有着科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学生不可避免受到社会各种文化、思想的交叉影响,这对传统的德育模式、实施途径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新形势下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在坚持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学校首先确立了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观念。我们曾给班主任提出:学生要有生活上的自理能力、思想上的自我把关能力和学习上的自学能力。如今,又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结合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出发开展各项德育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宗旨。与此同时,我们按照《中学德育大纲》要求,在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弘扬民族精神和遵纪守法教育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识特点,统筹安排各个年级阶段性的德育工作重点,实现德育目标的系列化。在初一阶段注重养成教育,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震泽一中学生一日常规要求》为基本内容;初二年级则侧重为法制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初三则以理想、前途教育和国情教育为重点.在高中阶段,高一以明确学习动机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教育为主;高二、高三侧重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人生价值观的教育。系列化的德育教育内容以学生身心认知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且紧紧结合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规范实践过程中,更加重视其主体能力的培养强调班主任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塑造的能力。我们把学校的校风、校纪、校规建设、常规管理等德育基础内容,落实在创建校文明班级的活动中。在创建文明班级活动中,要求班主任发动学生每月查漏补阙、对照目标找差距。在集体荣誉的感召下,学生通过自我管理得到自我教育和提高。平时我们还建立了校园值日制和学生会劳动部定期卫生检查制此项活动,不仅维持了校园秩序,洁净了校园卫生,同时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主题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主题班会是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基此我们对每个年级主题班会的内容、活动安排有统一的要求,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月主题班会活动评比和现场观摩活动,并将活动的结果列入文明班级目标管理之中。其中初二(5)、高三(1)的主题班会活动课进行了全校性的现场观摩,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我校的团委、少先队活动在引导学生思想上积极进取、树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和树立远大理想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校内外的德育基地、志愿者服务、学雷锋基地、红领巾基地等也开拓了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培养的新领域。

三、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就必须坚持德育科研为先行,强化德育工作中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如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努力使德育与心理学相结合,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特殊素质和品格,创造和竞争意识,开拓和应变能力,奋斗和实干精神,百折不挠、勇于攀登高峰的进取心等。目前我校即将完成结题的市级德育课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与协调》,就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班主任正确认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两者的辩证关系,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互补中协调,在协调中互补,让家长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同时,采取正确而得当的教育方法。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和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类科研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基础建设。坚持班主任参加德育科研活动,是加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旅.我们一方面通过老班主任对新班主任“传、帮、带”的结对子活动·逐步实现班主任队伍的年青化,另一方面,通过班主任例会,在加强对班主任业务素质的培训和师德培养的同时,还加强了班主任工作的科研活动。我们提倡班主任工作总结论文化,班主任要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探索理论的实践价值,要探讨德育教育的形式及切入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班级管理中创建自己的特色。去年下半学期,我们共安排五期《班主任之友》培训材料,收到不少班主任的德育论文、教育心得、经验、个案等(详见《班主任论文集》),我们还组织了班主任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有十多篇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刊登在校刊上,有的还参加了市优秀德育论文评比活动。在实践中我们感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教育现代化工程不断加快,在为新时期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的同时,也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二面性,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家庭中“小太阳”般特殊地位的负面影响,日趋增多的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等等,都是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要探讨、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德育的实践中才能有效开展,而其有效解决途径和方法也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积极开展班主任为骨干队伍的德育科研活动,不仅对于提高班主任队伍自身索质,而且对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大的作用。

四、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实现德育工作的社会化

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和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期初,我们继续发挥好学校、社会、家庭主体教育功能,办好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了相关年级的家长座谈会。在家长学校的办学活动中,提出了明确的办学目标和计划,有专职和兼职的教师。除每学期规定的集中学习外,还开设了专题讲座,让家长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通过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特征和特点介绍等方面辅导,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我们还通过组织一些家长的成功经验介绍,协助家长研究在子女遇挫时实施心理疏导的技巧,增强子女个性培养的意识。不少家长的成功经验介绍已在家教刊物上发表,这样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既能使家长全面了解学校的管理思想,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也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使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每学期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组织学生去街道、居委会打扫卫生;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去学霄锋基地参加义务劳动;去齐心村了解村经济发展情况等。这些社会公益活动既锻炼、培养了学生自身素质,又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学校形象。

每年寒、暑假,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等活动,要求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自己组织,自找主题。不少学生走上街头,走进民企去收集资料,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希望了解社会,希望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观点的积极性,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德育管理体系篇9

一、建立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

德育管理是为德育的育人功能服务的.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对德育管理提出改革的要求。高校必须尽快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主动的、开放的、注重实践的德育管理系统,以达到整合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合理规划德育发展目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管理体制。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高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员关注的德育管理机制,实行全员参与.强化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学生管理职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互联互动的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把立足点放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中心上来。主动发挥基层组织的德育管理功能。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系统

加大科学管理力度。促进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化手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管理的时效和水平,是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德育管理放在一个大系统、大背景、大环境中研究。纳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探索。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德育管理方法,实现高校德育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要加大投入,加快现代化步伐.在学生管理部门办公室配置计算机、建立互联网等现代管理设施,主动促进学校与经济社会、与世界各高校及相关行业接轨,促进学校内部综合信息传递与交流,以便随时调控各个层面和层次的德育管理工作。实现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

三、建立素质优良的德育管理队伍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校德育管理队伍.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要把德育管理队伍建设问题与当前高校的机构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对德育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的再设计。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规范,加强队伍建设和投入。促进德育管理队伍的合理流动。要有计划地抓好对德育管理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引导和帮助他们把德育作为一门科学去钻研、去开拓。尤其要加强专职德育管理队伍和工作人员中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改善队伍知识结构,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德育管理队伍的骨干和主导作用。

四、建立资源优化的德育运行机制

德育管理体系篇10

德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许多德国的大学均有数百历史。近代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先驱者威廉•洪堡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德国大学以其治学严谨著称,培养出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家、艺术家,为德国乃至世界的科学、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对中德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比较,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观念,促进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德国高等学校类型及学位类型

德国高等教育根据其培养不同人才层次的需要,高等学校主要有综合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艺术学院。德国大学有学校考试、国家考试和教会考试三种毕业考试形式,授予不同的毕业资格。毕业考试和毕业论文通过以后授予学位。学位主要有以下四种:(1)工程硕士学位:Diplom-Ingenieur,或Diplom-Ingenieur(FH),特指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ule)毕业生文凭;(2)文科硕士学位:Magister;(3)神学硕士学位:Licentiatus Theologiae;(4)博士学位:Doktor。

2005年以前,德国很多高校实行的都是德国传统的教育体系,高校的学位教育除了职业技术学院外,只有Diploma(毕业后相当于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和Doctor,没有类似我国的学士学位。从2000年以来,德国很多高校为了扩大国际教育市场,吸引国际学生到德国学习,且为了能和国际接轨,很多学校将学位也设置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

二、德国高校的管理体系

1.学习管理体系

(1)招生制度

德国高校的招生采取学生申请、教授面试入学的办法。不管是德国本国的学生还是德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学生都采取学生申请、教授面试,然后是否同意入学。如果同一专业申请的人数比较多,则教授根据学生的特点择优录取,对于今年没有进入该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下一年继续申请,也可以申请其他学校的相关专业或其他专业。

(2)日常学习

在德国,学生入学以后,学生在相关的网站下载本专业需要完成的课程及相关的规定。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选择多门课程进行学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提前毕业。因此,德国大学没有与中国大学中“年级”和“届”的概念,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例如,我在德国碰到一个学生学习时间特别长(1981进入该校学习,直到2006年10月才Diploma毕业)。当然,我也听说有个别学生两年就在德国获得Diploma学位的。

德国学生的考试制度也和中国有很大的差别,很多课程是由学生和教授单独预约考试时间,教授可以根据该门课程今年考试的人员多少和预约的时间安排考试。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听教授讲课,但可以不在今年考试,等以后自己感觉有能力通过考试的时候再和教授约时间参加考试,也完全可以不听教授讲课而只约考试的时间。假设今年只有1个人参加考试,教授可以为1个人单独命题考试。

(3)课程设置及考试制度

从教学工作方面看,对学科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国家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高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学校的传统、基础和科研成就以及教师的专长来决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可随心所欲,因为政府对学校的教学安排和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施加决定性影响。例如,部分本科毕业生为取得专业资格必须通过国家考试,其内容由政府决定。为了使学生通过这一考试,学校的教学安排和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包含国家考试的要求。

(4)毕业及就业

在德国,学生在修读完相关的课程后,可以和教授、企业或者科研机构联系做毕业设计。这些事情都是由自己决定,教授可以推荐该同学去相关的单位参与某项课题,但是没有必须的义务。教授只考核该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学生的就业和学校根本没有关系,完全由自己找工作。因为很多学生都是国际学生,去就业的单位大多都是德国以外的企业、事业、科研等单位。

2.生活管理体系

(1)行为管理

在德国高校,没有班级概念,因此就没有班主任、辅导员及任何单独的管理人员。学生设计到和学习有关的问题可以通过教授的助教或者秘书协商,如果秘书和助教能做决定的则由他们给予解决,否则只有通过秘书约时间和教授商谈。除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都由社会机构解决。德国高校的学生全部实行社会化管理,即学生也是社会人,其任何行为都必须符合德国国家的法律,学校没有针对学生日常行为的任何管理制度。学生如果出现任何纠纷或者是矛盾,每学期都有一次在学校学生事务咨询办公室免费咨询的机会,以后每次咨询则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2)住宿问题

在德国,学生可以选择住学生服务中心(是由社会出资兴建、社会管理的房子),必须提前申请,第一次申请免费,如果安排的房子学生不满意,学生需要交纳一定的手续费才能给予下一步的安排,如果学生入住必须按时交纳房租。当然,学生还可以选择租民房或者是教会的房子,当然房租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所不同。

三、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与德国高等教育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上已大大超过德国。然而,中国高等教育与德国的主要差距是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如德国同行,师资差距带来教学质量的差距。面对德国高等教育成熟经验和完善的管理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加强高等学校独立的自主办学权

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学分完全由教育部规定,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总学分几乎是一样的。这样弱化了高等学校独立的自主办学权,高等学校不能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所培养的人才没有明显的个性。

2.弱化我国高校的行政化级别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德育管理体系篇11

高校在培养新一代知识分子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只注重了“授业”,却弱化了“传道”,大学生们更善于去接受新文化、新知识,他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也逐步增强,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劳动观念淡薄了,而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也逐渐抬头。必需清醒的认识到,改革开放前,以政治挂帅、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的指导思想,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勇于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困难得地方去,愿做一颗螺丝钉,党把我拧在那里,就在那里闪闪发光,永不生锈。我们不能回避,也无需羞羞答答,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的确人们的物质生活生活水平,但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薄弱了。今天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少数人只专不红,难免出现大学生的享乐、利己主义,甚至极少数成了高智商的犯罪分子。

因此,怎样才能使当代青年大学生既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又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逐渐增强团队意识、劳动观念和奉献精神,是摆在每一个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政治课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本文中,作者就如何通过构建“义工”管理工作体系以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新载体、新途径进行了论述。

一、什么是“义工”

构建高校“义工”管理工作体系,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新载体,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义工”。“义工”是起源于19世纪西方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其本质即是服务社会,其核心精神就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 “义工”从字面意思开看即义务工作者,也就是英文中的“volunteer”,在我国的大陆地区一般称之为志愿者,在香港则称之它义工,在台湾地区称之为志工。联合国曾将“志愿者”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一般而言,义工(或称志愿者)是指在不为任何金钱或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良心、信念和责任,自愿地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2]。

“义工”活动在当前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增强公民慈善意识、奉献精神、责任担当[1],还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心,促进社会不同阶层的融合,增强社会凝聚力,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由此可见,“义工”活动是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不谋而和的,它摆脱了传统的“教道德”,而是给他们提供道德实践的有效途径,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被需要,爱心得以被激发,强化了道德的情感上的体验,发挥隐形的浸润式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义工”活动开展现状

在高校教育中普及“义工”活动,不仅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培育全体公民公德心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更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利国、利民、利校、利生的大好事。但是目前高校义工建设中仍面临多重问题。

一是学生对“义工”的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高校的义工活动大多以社团形式开展,学生以新鲜感、猎奇心去参与,当新鲜感一但过去,浮躁、迷茫、退缩的情绪也就悠然而生;也有部分学生仅仅把义工当作是对别人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施舍;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现在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义工”和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体系是不相容的,“义工”是和搞个体开放的今天格格不入的陈旧观念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存有做秀嫌疑。

二是高校对“义工”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虽然提出“义工”,但仅仅停留在口头和一般的号召上;有的高校虽然提出“义工”的口号,也制定了一定的措施,但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缺乏一种专门的评价机制和统一的评价标准;

三、如何形成高校“义工”管理工作体系

如何使高校的“义工”管理工作体系有效的、长期的开展下去,使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服务,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义工”的教育效能。高度重视加强“义工”工作对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推动在校大学生“义工”管理工作,对校园文明建设和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在校大学生“义工”管理是新r期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是增强大学生劳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主人翁精神和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我国有些省市也对公民提出作义工的有关规定,如广州义工联计划,逐步推广公务员“社区假日义工”活动,组织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为社区做义工,并建议各级组织、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把当事人的义工经历作为考察内容。

笔者所在高校在二年制大专学生中试行了“加强大学生义工管理工作的有关意见”。它规定了“二年制大专学生在两年内完成16个工时的义工成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两年内,在校大学生可自行安排时间完成规定的义工任务,但应该安排在业余时间……”。把完成规定量的“义工”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既给了“义工”管理工作政策保障,又从另一个方面给了学生自由。一年来同学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社区、学校做义工,是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有的在高校实行"义工"学分制,把义工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的载体,把义工学分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实践学分。

(三)健全组织机构和评价机制。高校 “义工”管理工作应该归口为学生管理部门,而且要把学生“义工”的测评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主要方面。为了增强可操作性,学生参加“义工”须向学生管理部门申请,学生管理部门应统一安排或由学生自发组织,但应由学生管理部门考核。学生“义工”的评定内容包括工种(参加工作种类)、工时(参加工作时间)、部门意见(包括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表现、实际效果)及毕业时的综合测评,分别由用工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据实填写。通过测评可以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保障了“义工”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完善义工活动激励措施。如果好与不好一个样,先进和落后一个样,学生就会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义工”管理工作就逐渐就会失去效力。所以对此项工作进行及时评估和引导,矫正不良行为,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必要的。比如,在年度考核中、在评定奖学金中、在学生毕业考核中等,都应该体现这项工作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各种评比活动,评选出先进分子,树立正面教育的典范,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激励先进学生 ,鞭策落后学生。而对于那些存在问题的学生更要重点突出。

总之,高校德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构建“义工”管理工作体系,无疑是一种好方法,在学生参加“义工”的过程中,逐步对学生实施浸润式教育,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为自身的社会责任、公民义务,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自愿的良好习惯,开创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德育管理体系篇12

德育,作为高等学校教育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有机组成部分由其相对独具的任务、内容、途径、方法以及管理等因素构成,它与智育、体育一样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恬动。然而,不少学校在重视德育之任务的明确、内容的全面、原则的科学、途径的台理、方法的适宜时,或多或少地将德育的管理淡化了,不自觉地让德育管理融化在学校管理或教育管理之中,往往未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化的德育管理体制,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而有序、系统而协调地开展。鉴于此,本文试图从理论上明确高校德育管理体制的概念、特征,阐明德育管理体制在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以期在实践中能指导和推进高校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高校德育管理体制及其在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的地位

所谓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是指以正确的德育指导思想为基础,遵循德育原则而在高等学校建立的德育组织系统。其内容包括:相互联系的德育系列的结构建制;不同机构各自的职能、责任和权利;各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等等。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是在德育原则指导下建立的,毫无疑同是从属于高校德育体系,是为高校德育服务的。同时,高校德育管理体制又有其独具的内容和相对独立的体系,因此在高校德育中占据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具体表现在:

首先.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是整个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德育是指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活动。高校德育工作体系是由德育的目的、任务、内容、途径、方法、管理等因素组成。而管理体制是德育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没有一定的管理体制,德育管理就无从谈起,学校德育就成了一盘散沙,没有了秩序。因此,德育管理体制是高校整个德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带有整体性、全局性的制度形态。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不仅包含着德育的观念、内容、运作方式,也包含着管理和管理体制学校德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在一定环境下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更是德育管理者对德育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管理贯彻于德育工作的全过程,管理体制同样地作用于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德育管理体制规定着学校德育的结构建制、组织机构的职能职责,使之成为德育工作体系中带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制度形态。有了职责分工明确、机构设置合理、互相关系顺畅的管理体制,高校德育工作才能正常进行,德育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再次,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具体统帅德育工作的基本模式。如果说高校德育是个大系统,那么在一定的德育指导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遵循德育基本原则的高校德育管理体制则是个小系统,而且是受制于大系统的小系统。尽管如此,高校德育管理体制仍有其相对独立性,德育目标任务总是在一定的德育管理体制下实现的,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将有利于德育目标任务的完成.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德育管理体制具体统帅着学校德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模式。

二、高校德育管理体制应有的功能

德育管理过程涉及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团体、组织与个人间的各种关系,德育管理活动的效益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上述关系的是否协调所以,科学适宜的高校德育管理体制的功能,应当是能遵循高校德育的客观规律,处理好德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包括校内外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组织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各种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高校与党和政府及管理机关的关系.维护学校的独立自。古往今率,学校德育始终是从属于并服务于一定政治的,贯彻着一定阶级的政治意图。同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学校必须党的政治路线作为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教育方针、德育大纲,遵守高等学校管理机关的有关指令和规定。这是高校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保证。但是,各高等学校不能机械地执行党和政府的指令。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高等学校问历史、现有条件、所处环境各不相同,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不尽一致。从而形成各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因此,各高校在遵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同时,要维护自己的独立自,也就是说,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触定’符台人才培养规格的德育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不受干扰地完成德育任务。很难设想,一个学校的德育管理组织没有必要的自治自决权,只是简单地传达党和政府的指令,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第二。处理好高校中的党政关系.协同地实行德智体的统一管理。高校德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智育、体育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然而,长期以来高校中存在着“两张皮”的弊端,即党组织管德育,行政组织管智育、体育。这种体制人为地将德育管理从学校管理中割裂出来.既不符合学校管理的德智体统一性原则,违背了德智体统一管理的客观要求.也不利于智育和体育中的德育因素的开发和利用。科学的高校德育管理体制,理顺了党组织与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组织之间的关系,明确两者在德育工作中的职责。校党委是德育工作的统率部门,担负着根据党和政府的指令和学校实际,提出本校的德育目标的任务;监督并保证各级行政组织机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德育任务。校长及行政组织则行使对德智体统一管理权,像管理智育体育那样管理德育,保证德育任务顺利完成。

第三。处理好高校中德育组织阃的关系。调动德育基层组鍪}殛德育工作者积极性。科学适宜的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明确了各德育组织间的职责,能充分发挥各个德育组织机构及其人员的作用。学校德育领导机构对德育实行统一领导,制定全校德育计划。但是,由于德育实践活动主要在基层开展,基层组织及德育工作者是德育活动的直接责任者,而且,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修养与水平因其家庭条件、生长环境、知识层次、生活阅历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高校德育领导机构必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及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允许基层组织依据本单位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制订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德育计划,结台专业教育,借助多种途径,完成德育任务。同时也应允许德育工作者面对每个受教育者个体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独立自主地处理德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开创本单位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处理好党、政、工、团、学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育德环境。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中党组织、行政机构、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虽然都有各自的工作对象和任务,有特殊的工作规律和原则,但是,它们的独特性不应当同学校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标相矛盾,相反,它们应当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渠道,落实学校德育任务,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学校德育作用的发挥。科学适宜的高校德育管理体制中的各级德育组织和机构,既要尊重各种组织的独特性,又有责任搞好党、政、学、团在德育活动中的协调工作,围绕德育工作的计划,步调一致,相互配台,积极营造良好的育德环境。

三、高校德育管理体制的作用

高校德育管理体制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合理的结构建制,明确的机构职责,协调的组织关系,在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高校德育蕾理体制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德育大纲的保证。我们党在五十年代制定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一直是学校工作,包括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九十年代,《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具有纲领性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党的教育方针和两个指导性文件明确了高校德育的方向和任务,各高等院校只有加强德育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台理的德育管理体制,才有可能真正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两个指导性文件。德育管理体制为高等院校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德育大纲提供了体制保证。

第二.高校德育管理体期是实现高校德育科学化的前提。科学化是现代社会的本质,德育科学化是高校德育的本质。德育科学化要求德育岿须按照被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自身规律,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特工作规程,井按照这种规程组成自身结构完整的工作体系,换言之,德育科学化首先要求德育管理体制的科学化。只有管理体制科学化才能使德育决策、德育过程、德育评价科学化,才能实现德育科学化。德育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意味着学校德育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与外部组织、团体之间的关系得以合理协调,学校各部门、各环节的育德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意味着成功的经验可以通过学校德育组织系统得到很好推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