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合集12篇

时间:2023-08-03 09:18:25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1

(二)印制电路板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速为-2.71%,__飞翔印制电路板有限公司停产。经详细调研了解到主要为:1、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较小。2、企业融资难3、印制电路板制造制造行业为污染行业环保不达标。4、订单减少竞争加大产品价格下滑达到20%。

(三)____化工有限公司(2015年1-6月份工业总产值为101273千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9315千元)。____化工有限公司是以油品添加试剂为主的生产销售的企业,出现了经营效果不理想,产品卖不出去,相比往年订单较少,主要为市场竞争加大、产品价格下滑50%多、公司财务费用、管理费用较高。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2

一、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

目前,我市共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家(具体名单附后),其中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从事的技术领域涵盖了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新型纺织品、科学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生物技术与新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7大领域。从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看,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分占前两位,分别为13家和4家;从地域分布看,市属企业6家,姜堰镇属企业6家,白米镇3家,蒋垛镇2家,梁徐镇2家,娄庄镇2家,俞垛镇2家,罡杨镇2家,溱潼镇1家,大伦镇1家,沈高镇1家,华港镇1家;从企业规模看,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已走过初创时期,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4家,超亿元的5家。周边地区相比,整体规模不大,缺少销售收入超10亿的大企业、大集团。

2、研发机构及技术研况。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主要从事企业的技术管理、自主研发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双登和苏中药业还在南京设立了研究院。相对于市内其它企业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比例较高,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32%,高于全市10%的平均值。2004年开发泰州市级以上新产品195项,占全市的50%以上,其中,新增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新产品13项,占全市的85%,申请专利124项,占全市的44%。

3、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情况。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每个企业都与几家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借助院校的科研力量研制出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2004年,泰州组织的“企业院校行”活动中,高新技术企业与相关院校的会上签约项目5个,占全市的42%,全年与相关院校合作的项目有10个,占全市的38%。

二、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比较明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规模较小。我市还没有销售收入超10亿元,利税超2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缺少像春兰、扬子江和兴达钢帘线那样的大企业大集团。有些企业在全国整个行业中也许是老大,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也是最高,但由于这个行业本身的盘子较小,容量不大,因此,企业的规模也上不去。

二是没有形成产业链。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涵盖了7大领域,但并没有真正形成带动一方经济的优势产业集群。我市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是优势产业,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内聚集了9家高新技术企业,但其产品也仅仅集中在齿轮、曲轴等一些单一的零件上,没有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以带动上下游产品的产业链。

三是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困难。虽然很多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整个泰州地区都缺少高等院校和省级以上科研院所的直接支撑,加之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所限,人才问题依然是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问题。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大,基础薄弱,融资困难等原因,有些企业对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足,使新品开发速度不快,也使研发出来的项目不能及时形成产品,不能及时形成规模,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后劲不强。

五是企业内部管理存在问题。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结构比较复杂,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不少人还缺乏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的系统训练。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研究不够。使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扶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要以沿江大开发、长三角大融合、国际产业大转移为契机,以实施科技“五大工程”为撑竿,实现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撑杆跳”式的发展。

1、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的规模企业,如:飞船、双登、曙光、苏中药业等,使之成为拉动产业链发展的龙头。加快汽车关键零部件基地建设,将配套领域向中重型卡车、中高档轿车转移。各企业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附加值。充分发挥产业配套优势,把相关项目的引进作为科技招商的重要内容,增强集聚效应,拉长产业链,形成规模较大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

2、加强人才建设,构筑技术高地。必须始终把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放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首位。

一是为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创造必要的条件,包括课题选择、资金筹措以及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配套服务,促使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好成果。

二是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发挥其在吸纳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大胆采用“年薪制”、“项目招标制”、“专家组阁制”、“技术岗位薪金制”等形式,构筑企业的专业性人才高地。

三是通过高技术研究、课题攻关、项目转化、学术交流、外派培养等渠道,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

3、优化发展环境,落实优惠政策。

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制定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可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在税前扣除;其中盈利企业该项费用年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包装上争力度,争取更多科技项目进入省级以上“笼子”,获取各类贴息和专项资金扶持。

4、建立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3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特征与环境变迁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那些生产和应用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产品和劳务的企业,其经营特征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持续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动力。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持续创新不仅是市场机制下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和发展动力。同时,创新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风险性、高盈利性的特点。第二,拥有以市场适应为导向的组织结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设置灵活的组织结构来提高企业组织内部的执行效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从而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获取市场竞争的胜利。第三,具备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组织资源。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赖以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第四,具有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需要不断开拓,不断尝试,这是创新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总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员工开拓创新,从而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

高新技术企业所体现的这些经营特征充分表明了高新技术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建立和维持某种竞争优势的经营目标。经济环境是企业客观的、外在的影响因素,企业经营战略的形成是一种对组织外部环境反应的过程。在经济环境变化速度相对缓慢、稳定、可预测时,高新技术企业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外部环境,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获取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维持这种市场先动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剧了环境动态变化的程度,加快了环境变化速度,超强竞争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企业生存的典型环境特点。

美国学者戴维尼(D’Avnei,1994)率先提出了“超竞争”(Hypereompetition)的概念,由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市场竞争扩大和深化以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引发的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当今企业正处于超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企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全神贯注可能是致命的,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不是企图维持竞争优势,而是要不断破坏企业已存在的竞争优势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对于依赖创新生存和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这种理念尤其重要。超竞争环境的变迁不仅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而且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打破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以更快的速度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这也必然要求企业战略发生深刻变革,改变高新技术企业所处的创新网络和对应的企业边界。

二、超竞争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边界的影响

交易费用理论指出,当在企业内增加一项交易的组织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这项交易的成本,或等于由另一个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时,企业边界的扩张便停止,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也便由此确定。当投入的资产具有专用性时,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应该选择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或实施一体化战略,而当不存在资产专用性时,通过市场合约联结接生产的各个连续阶段则可以大量节约交易成本。在超竞争环境下,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与市场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势必导致企业边界发生变动。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4

1 引言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青年员工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更新快,竞争激烈,人员流动率高,这些都使青年员工容易产生浮躁心态、逆反心理,因此加强高新技术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工作尤为突出和重要。

安徽信通公司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围绕中心工作做好青年员工思想教育,一直是安徽信通公司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安徽信通公司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青年员工的思想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青年员工思想状态分析

安徽信通公司主要从事信息管理、信息安全、信息咨询等高新技术业务。近年来,安徽信通公司快速发展,产值超过20亿元,员工超过700人,30岁以下青年员工占80%以上。他们大多具有高学历,视野宽广,思维活跃,对未来充满激情和幻想,但同时又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缺失,如职业规划不长远、团队合作意识淡薄、敬业精神及企业忠诚度欠缺等。部分青年员工刚进入企业时充满热情,一旦遇到挫折打击,或者个人期望没有达到,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3 青年员工思想工作方法与举措

安徽信通公司根据青年员工构成现状,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并仔细分析和研究,认为青年员工思想问题根源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大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二是青年员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型,起伏较大;三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公司结合中心工作,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一)加企业文化建设,提升青年员工队伍凝聚力

公司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宣传教育。一是寓教于乐,全面开展青年员工企业文化创建活动,先后举办“模范职工之家”、“我看公司十三五发展”、篮球赛等活动。通过一系列丰富活泼的文体活动,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二是以人为本,将青年员工引入企业文化战略的长期规划中。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做到每一环节都有青年员工参与,每一项政策出台都得到广大青年员工认可。三是旗帜鲜明,积极在青年员工中弘扬“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企业文化落地。

(二)强化技术水平发展,提高青年员工队伍战力斗

公司大力开展技术型、复合型青年人才培养,使青年员工迅速成为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一是实行导师制,公司内部老员工发挥自身的先进技能经验,帮助青年员工提高业务技能,尽快融入企业中来。二是大范围开展劳动竞赛,表彰一批先进个人,使一批精业务、懂技术、一专多能的高技能青年员工脱颖而出。三是针对不同部门、岗位职业需求,采用高端培训、专题学习、论坛、学习成果交流会等有效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技能水平。

(三)推进精神文明教育,增强青年员工队伍生命力

针对性的开展青年员工思想工作,引导他们将理想、前途与企业发展远景结合起来。一是针对青年员工中存在的拜金主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自觉抵制利益诱惑、腐朽思想侵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二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使青年员工意识到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自由。三是针对青年员工群体中存在的自由主义,加强职业观教育,使青年员工树立克已奉公、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待遇观。

(四)注重人才梯队培养,扩大青年员工队伍辐射力

公司建立了系统的人才考察、选拔、培养、淘汰机制。一是建立青年人才储备库,大力鼓励青年员工参加各类资质培训和考试,加强员工职称评定辅导工作,完善任职资格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二是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使榜样、先进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追得上,在模仿榜样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三是挖掘潜力,培养后备。挑选基本素质好、文化程度高、责任感和进取心较强的年轻员工到关键岗位锻炼,凝聚了人心,积聚了力量。

4 效果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5

DOI:10.16315/j.stm.2016.04.01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实现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推动力。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外部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所依赖的外部系统,涉及政策、经济、融资、市场等环境因素,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外部环境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构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展开综合评价,寻找制约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因素,可以为我国优化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提供参考。

1文献回顾

已有研究中,Daft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系统。有关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研究都是站在政府或区域经济的角度,主要涉及区域创新系统或区域技术创新环境方面。而站在企业的视角,基于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评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文献并不多见。

国外学者多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展开研究,对创新环境本身的评价并不多。区域创新环境最初由欧洲创新研究小组于1985年提出,把创新环境视为培育创新和创新性企业的场所。Cooke对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之后着重研究了RIS中的交互式学习对创新的影响。Patmore将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结合,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环境、产业和市场三要素。Buesa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了技术创新环境,Fritsch也把区域创新环境视为一个因素层纳入区域创新系统。

与国外学者不同,国内学者更多地关注区域技术创新环境问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环境评价以及区域创新因素对创新能力或绩效的影响。盖文启将创新环境区分为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认为创新环境是促进区域内企业不断创新的创新网络。陈赤平认为创新环境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是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崔会东等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北省的城市创新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贺翔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浙江省11个城市的自主创新环境进行了评价。杨治等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创新投人具有挤出效应。薛捷实证分析了区域要素环境、文化环境和政策环境对于珠三角地区253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双元学习和创新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研究视角方面,现有研究主要站在政府或区域经济的角度来选择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环境评价指标,并且由于对创新环境理解的不同,不同文献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选择设计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研究更不多见。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的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等。而这些评价方法难以实现评价系统的自我信息反馈,评价模型也无法体现不同层次、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采用联系数物元模型能够较好地实现上述要求,应用多元联系数也能很好的表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模糊和不确定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以下2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一是在对民营企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民营企业的感知筛选设置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反映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并形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物元特征集合;二是引系数物元模型展开评价,用联系数处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中由于模糊、随机和信息不完全导致的不确定性,用物元形象地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各种特征。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2.1评价指标的选取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调研资料为基础,基于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设计、选择的,而不是基于政府或区域经济管理的视角,能够充分的反映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需求。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设计、筛选过程如下:首先,根据已有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结合对部分民营企业的调查走访,设计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备选指标库;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向走访的民营企业、在校民营企业MBA学员所在民营企业和实习基地民营企业的高管及研发部门负责人发放调查问卷77份,回收56份,其中有效问卷51份,通过调查问卷筛选、补充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物元特征指标)及其子因素(物元特征细分指标);最后,采用关键指标分析法提炼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形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最终形成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包括20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和5个主要物元特征指标。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民营企业对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的感知程度十分强烈,尤其是政策环境感知程度最高,其次是融资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的感知程度也反映了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对政策的依赖性非常高,被调查企业对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和生态环境规制3个指标的关注度较高,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可以缓解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约束,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而生态环境规制则是民营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推动力,生态环境规制越严厉,企业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越高。融资环境方面,被调查企业对金融发展与创新水平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指标的关注度较高,金融发展成熟和金融创新程度较高的地区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相对于其他地区要丰富,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则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融资成本越高、渠道越窄的企业往往倾向于保守经营,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热情不高。技术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创新人力资源指标的关注度较高,被调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普遍反映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如何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是被调查企业普遍关注的方面。市场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指标的关注度较高,反映出被调查企业普遍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推动作用,调查发现,市场占有率波动越大的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越高,企业都希望通过技术的领先确定企业的市场地位。经济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所在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与方向指标的关注度较高,被调查企业普遍意识到技术集聚和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希望企业能在产业聚集区域和优势区域发展。

2.2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一级指标)共有5个,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进一步分为20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二级指标),组成2个层次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物元特征集合,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其中,政策环境包括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民营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生态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情况5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经济环境包括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所在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与方向和所在区域基础设施完善水平;融资环境包括金融发展与创新水平、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和风险投资发展水平;市场环境包括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同行业国有企业研发强度、行业聚集度和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偏好程度;技术环境包括所在区域技术市场发展、所在区域创新文化、创新人力资源和所在区域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

3联系数物元模型的构建

物元模型可以将事物的模糊、不确定性等特征形象地用数字量化。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动态,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系统,可以看作是物元特征的集合。针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特征,已有研究常用方法是采用模糊评价法或专家打分法,专家打分法方法过于简单,随意性大,而模糊评价法中的模糊隶属度的确定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且评判中无法反映参评专家的反对程度。我国学者赵克勤提出应用集对分析的方法把把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用联系数统一处理。在集对分析中用联系数联系起来。用物元形象地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各种特征,用多元联系数来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模糊性特征,可以更为合理地评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然后,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物元特征指标的权重。再根据联系分量系数确定原则确定各系数值,计算出待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的联系数值,并进行排序。

4评价实例

以问卷调查涉及的民营企业为例,建立专家组,运用上述模型和方法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中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5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评价,本文采取五元联系数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构建五元联系数物元模型,五元联系数的表达式为

限于篇幅,五元联系数物元模型的具体形式本文就不再赘述,模型形式参见公式(1)。基于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评价专家全部来自民营企业的高管或技术研发部门的负责人,本文选择其中6家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或高管、企业技术研发部门负责人4名组成评价专家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权重。从权重上看,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所占比重较大,显示出民营企业对这3个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感知度较高,这3个环境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影

从表2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实例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中,经济环境最好,联系数值最高,案例民营企业所在地基本上都是东部沿海地区,相当一部分企业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青岛西海岸部级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以高新技术、循环经济为主,基础设施完善,发展潜力巨大;排在第2位的是政策环境,联系数值为0.2462,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所在地为部级经济区,对民营企业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十分优惠,政府也十分重视创新驱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补助也较多,环境规制也相对要严格,以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为导向;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融资环境,其中技术环境和融资环境相对要差,联系数值均低于0.2,仅为0.1637和0.1381。调查发现,技术环境方面,主要存在的困境是创新人力资源缺乏、所在区域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少,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人才和外部支持的需求难以充分满足;融资环境方面,突出表现在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融资渠道较窄,风险投资发展滞后。

5结论及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基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的感知,通过问卷调查,筛选确定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形成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5个维度的物元特征集合。引系数物元模型展开评价,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较好地表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模糊和不确定特征。

评价实例可以看出,实例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较为明显。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搭建由各级政府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渠道融资平台,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增加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2)大力推进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要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升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发挥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在具有代表性的沿海省(福建)、内陆省泔肃)的福州、兰州两市进行各类企业的技术创新凋查,共发出问卷2100份,回收率92.7%。这样大规模调查,在国内尚属首次,结论可信,分析深入,有重要参考价值。调查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技术创新的现状及问题,给人以启迪。

调查证实,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都比以往更加正视技术创新。无论沿海地区的福建省和内陆地区的甘肃省都在谋求市场竞争优势,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但两省工业构成、技术装备水平、职工文化素质、资金投入强度等存在明显差距,创新绩效也呈明显差异。

资料显示:被凋查的全部企业中有29.9%的企业从外部进行技术获取,获取量与企业规模成正比,外省技术成为中小企业获取的主要来源。但自身的技术转让率低,只有4.7%的企业对外技术转让。且技术创新的方式主要是提供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比例高达55.4%技术创新使企业生产要素发生了显著的正效应变化。从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总体上看,原材料消耗和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企业占二分之―以上,且产品结构明显优于未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而未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产品品种数量和销售收入都在下降。技术创新使企业产品寿命周期处于上升阶段,而且实现利税和劳动生产率都是同时提高。

在企业技术创新的阻碍因索调查中, “资金缺乏”是最重要因素。 “创新项目成本太高”和“创新风险大”与“资金缺乏”有一定的相关性。排在第二因素是“技术人才缺乏”,排在第三位的因素是“市场信息缺乏”。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

(一)培育创新型企业家群体。首先的一条就是要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企业推荐、政府主管部门考核,主要从企业内部产生经营者的做法,而改为面向企业和社会招聘,大型企业可向国内外招聘高科技方面的人才到企业担任经营者。这样,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优化产生企业经营者,有助于创新型企业家群体的形成,这就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充满了内在动力。

(二)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必须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即:投资主体、利益主体、风险主体、研究开发和决策主体。通过企业主体地位的确定,逐步建立起企业主动、政策推动、科技服务体系联动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一批自主经营,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现代新型企业。

(三)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方面,要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举措,扩大融资渠道。

(四)建立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机制。科研成果,只有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研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机结合的关键,就是深化科研机构的改革,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真正使科研机构成为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科技型企业。在科研机构转制过程中,要注重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资产重组对技术创新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避免利用行政手段强迫科研机构转制。

(五)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建设,对企业技术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基础和前提。一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二是塑造企业创新文化。要广泛地开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之成为企业管理者、科研人员利和职工新的价值观念和行动指南。三是创造人才成长的新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分享技术创新战略的成果。这个意义上技术创新战略的建立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对此―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出合理的选择。 (一)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成果转化。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起点,是技术创新获得新观念的起跑线,必须加大基础研究,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国民科技素质。与此同时,大力发展高科技,强化实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大力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是新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它逐步改变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传统模式。企业一方面应加强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的研究;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对重要的信息技术及其研究人员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对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技术战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创造优化的环境。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注重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在某种意义上,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与规模决定着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的优势所在。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继续发挥我国传统产业的优势,重视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四)大力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素质,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迎接技术创新战略的挑战,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摆在优先位置,继续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着力提高科研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我国企业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真正得到发挥。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7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培育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能够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为重点,着重扶持了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发展。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家,其中部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9家,济宁市级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11家,高新技术产品企业达到50家。2007年1-11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完成32.04亿元,同比增长32.1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6.14%。专利累计申请169件,同期增长38.52,在全省排72位。

1、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大幅提升。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踏上高新、高效、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路子,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曲发[2005]30号文),《中共曲阜市委、曲阜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民创新活动的决定》(曲发[2006]35号文),《曲阜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促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有了大幅提升,绝大部分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对科技创新工作十分重视,积极配合这次调研活动,并座谈了近年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取得的成效,遇到的困难,对企业下步科技创新工作也都作了详细的计划安排,对我市科技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2、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为促进我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意识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家,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曲阜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曲阜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管理暂行办法》、《选拔科技拔尖人才规定》、《引进经济技术人才优惠政策》等政策,从“培、引、请、聘、配”五个方面入手,大力育揽人才,并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人才来曲创业。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的从业人数约16000人,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人员1650人,占从业人数的10.3%,其中本科以上学历840人,占科研人员的51%。为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更是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山东圣阳电源实业有限公司与山东大学建立了长年合作关系,是山东大学的毕业生实习基地。2004-2006年该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代培了10名硕士研究生,以提高公司的人才质量,目前这批研究生已经工作在各个关键岗位上,为公司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企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企业对科技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200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为107.08亿,企业技术开发经费为2.69亿,比2005年提高了55%,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51%,比2005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这些资金用于企业的科研开发,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06年,我市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统计的企业有50家,比2005年增加14家,在济宁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30个行业中,有20个行业纳入统计,除了主要集中在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电池制造、医药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业等领域外,贵金属压延加工、锻件及粉末冶金制品制造、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制造等行业都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4、企业“产学研”合作效果显著。我们通过政府搭台,制订激励政策,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推动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特别是通过推动市校合作以及企校(院)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目前,我市50家高新技术产品企业有38家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主要从事企业的技术管理、自主研发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其中5家被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被省经贸委认定为省级技术开发中心。根据调查显示,全市已有43家企业与8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其中一些企业与多所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结盟,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5年以来,通过产学研合作形式已开发新产品、新技术60余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6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0余项,省内先进水平的30余项。今年,曲阜金皇活塞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大学联合研发原位反应合成Al2O3-TiCp/Al-Si复合材料及其活塞制备技术获得济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年11月份,曲阜天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依托信息部第38研究所申报的山东省汽车感温元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顺利通过批复。通过产学研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5、重点项目带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们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科技项目。2005年以来我市共争取上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5项,争取无偿资金733万元,其中部级计划7项,省级计划13项,济宁市级计划35项。其中部级重点新产品2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个,国家重点火炬计划1个,国家农转基金项目1个,部级星火计划1个。今年曲阜天博晶碳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玉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制造高价位成型活性炭”项目顺利通过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基金审核认定,争取无偿资金50万元,这是我市首次争取国家农转基金项目立项。山东圣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攻关的“甜叶菊有效部位创新药物''''糖脂平胶囊''''研究”项目获得省新产品专项资金支持40万元,企业被认定为山东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规模小,实力弱等原因,在资金融通、技术开发、信息获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困难,具体表现在:

1、科技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全市情况看,部分企业创新的思想观念不够强,信息封闭,还是按照老套路、老办法进行生产销售,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有些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当前国家、省、市的科技政策,特别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提取方面的优惠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实。

2、企业总量规模偏小。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全市现有的50家高新技术产品企业中,真正形成规模的不足三分之一,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过5000万元的有18家,过亿元的只有6家。有的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足60%。

3、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单一,产业化程度低。2006年济宁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30个行业中,我市统计的20个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电池制造、医药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业等领域,这五大行业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7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79.9%。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发展较好的10家骨干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2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8.6%。其他领域的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小,发展慢,大多数企业生产的高新技产品所占的比重很低。特别是软件开发、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我市还没有企业涉足。

4、科技队伍薄弱,高科技人才缺乏。全市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一线科技人员严重匮乏。由于受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所限,从事高新技术及产业的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集聚能力不强。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很难吸引到合适的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部分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向外地寻找人才,增加了企业成本。大多数高科技企业以技术引进为主,或与相关科研院所联合研发产品,独立研发具有国内外领先技术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

5、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2006年我市共实施完成科技项目90余个,取得专利140件。而这些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不足三分之一,很难为我市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许多高新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由于少数部门和企业对高新技术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各部门共同推进高新成果转化的合力不够,许多企业仍然存在着重改制、改组轻高新技术进步的“怪”现象,许多扶持企业发展的税收、信贷、奖励等措施不能及时到位。

三、应对措施

针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将采取对策措施,加以认真解决。在下步具体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科技首位意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强化认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强化部门领导及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科技首位意识。切实转变重资金引进,轻核心技术掌握,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跟踪仿制,轻自主创新的思想。充分发挥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科技知识、科技法规,使大家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真正形成学科技、用科技、重视科技的良好氛围。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科研人员的科技政策法规培训,紧密跟踪国家、省、市科学发展规划,学会用好科技政策,使其更好地企业发展服务。

(二)科学定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立足自身优势、与当前高新技术发展态势相接轨,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力度。一是壮大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我市天博汽配、金皇活塞、圣旺药业、鲁强电缆等高新技术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技术积累,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对此,各部门要在项目立项、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特殊优待,通过重点扶持和引导,使其真正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龙头。二是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在贵金属压延加工、锻件及粉末冶金制造、食品及饲料添加剂等行业有了一定产业基础,下一步要加速形成产业化,在提高产业的规模上下功夫。三是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把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仍将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依靠高新技术的渗透力和辐射力,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升我市传统产业的竞争力。2008年力争部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6个,专利申请量增长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5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8

1.样本企业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涉及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县3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3.3%。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6家,其中,电子信息6家、新能源2家、生物产业2家、高端装备制造2家、新材料4家;14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部级8家、省级4家、市级2家;13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了各级技术认定,其中,部级1家、省级5家、市级7家。

2.企业创新投入产出情况。2012年,被调查企业员工平均206人,本科以上从业人员占比14.8%,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本科以上员工占比分别是23.4%、8.9%;研发人员占比10.1%,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15.2%、7.3%;年均投入研发费用184万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为1.2%,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占比分别为3.3%、0.5%。2012年,被调查企业平均拥有新产品13.6个、平均销售收入1333.4万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2400万元、800万元;平均拥有专利8.3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专利个数分别为12个、6.4个;近三年,仅有4家企业有技术交易收入、占被调查企业的8.3%。

二、双流县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1.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在接受调查的48家企业中,15家企业自主创新有明确规划,仅占被调查企业的31.3%,多数企业没有或仅有口头规划;40家企业明确表示对技术创新失败的容忍度低或一般,占被调查企业的83.3%,仅有8家企业明确表示对技术创新失败具有较高的容忍度。其中,一些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企业主或高管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人脉和科技信息支撑,对技术创新相对比较重视,比较容易积聚技术创新要素,但一些传统行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和非科班企业主技术创新意识较为淡薄。

2.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一是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较少。近三年,有10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过技术创新、占被调查企业的20.8%,合作项目67项;有5家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过技术创新、占被调查企业的10.4%,合作项目共计32项。二是企业技术来源渠道单一。26家企业仅有一种技术来源,占被调查企业的54.2%,其中19家企业主要通过自主研发、7家企业主要通过联合研发、模仿创新、人才引进等方式之一获得技术;仅有22家企业同时通过两种以上方式获得技术来源。三是企业原始创新产品偏少。仅有19家企业主导产品是自己原始创新产品、占被调查企业的39.6%,大多数企业主导产品还是通过对市场产品的模仿、引进或再创新。

3.自主创新风险分担机制亟需优化。一是创新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34家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存在资金缺口、占被调查企业的70.8%,37家企业用于自主创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占被调查企业的77.1%,仅有6家企业通过风险资本、财政专项资金等多渠道得到了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二是创新载体搭建模式单一。接受调查企业中有28家建立了独立的研发机构,其中26家企业研发机构建在我县,大多数企业研发机构都是自主建立,仅有3家企业明确表示研发机构是与院校、其他企业联合成立。企业研发机构建立模式的单一,不但使得企业很难整合区域内技术创新资源,而且增加了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三是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偏少。目前,全县除有一些新能源产业研发和服务平台外,服务于其他产业的相关平台则相对较少,企业获得产业相关的技术创新资源比较困难,不利于单体积极创新、群体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双流县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路径

1.强化科技创新核心驱动,提速推动产业高端发展

(1)明确自主创新重点方向。从国内外知名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结合我县产业发展基础,立足科技创新发展趋势,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布局科技创新资源,并确定科技创新近期重点攻关或突破领域。

(2)培育优势产业高端环节。截至2012年底,绿色食品、机械加工、新型建材与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企业数量和产值均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以上,积极支持传统行业企业发展高端环节大有可为。

2.突出产城融合发展方向,切实筑牢创新平台支撑

(1)定位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从开发区已引进的大中型企业来看,大型企业向外转移的大多是加工制造、组装等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要引进研发、销售、总部等高端环节往往非常困难,因此,工业集中发展区及新建工业园区应该主要定位在中小科技企业的孵化培育。

(2)加快工业集中区“产城一体”改造步伐。加大对工业集中区土地清理力度,对征而不用、多挣少用的土地坚决予以收回,对清退回的土地将不再出让直接用于工业项目,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按照产城一体要求,作为城市更新、配套物业或是工业办公物业,以丰富园区生产性及生活服务功能。

3.着力优化创新驱动机制,打造创新驱动良好环境

(1)力争园区管理模式有所创新。科技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要有别于国内传统工业园区管理上向“行政区”回归的倾向,要重视发挥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园区高校、研究院所、科技型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的管理和运营,争取在机制体制创新上有所突破,以激发园区科技创新创业活力。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9

研究文献简要回顾

不同规模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优势、倾向和特征。自熊彼特(1950)提出两个假设,(1)创新与垄断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2)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之比大于它们的规模之比,即在创新方面,大企业具有规模效应。这便掀开了关于大型企业或是中小企业谁更具技术创新优势的争论。熊彼特的观点影响较大,许多学者在实证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对熊彼特的观点进行了论证,如J.K.Galbraith(1952)、Soete(1979)、刘国新等的研究,均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技术创新投入,越能充分享受技术创新的成果。此外,日本企业在R&D支出倾向方面,1984年度的实证研究表明,“平均而言企业的销售额每增加1亿,研发支出增加450万元,研发倾向为0.045;而销售额每增长1%,研发增长1.08%,即研发的销售弹性为1.08”(新饭田宏等,1987)。

但在一些本欲证明大企业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研究却发现中小企业更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美国学者Hamberg(1966)、Mansfield(1981)等的实证分析表明,“显而易见的是超过一定限度的行业集中大多不能对研发工作起刺激作用”,因而垄断未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Demsetz(1969)则认为竞争可以产生更多的研究和创新;Scherer(1984)等人认为,规模经济也会产生不经济因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技术创新的增长率最终呈现递减性;Loomis(1999)更是直接指出,规模越大并不说明企业的创新动力越强。吉尔曼研究会关于主要创新的数据库亦显示,小公司相对来说更有可能做出重要的创新,雇员少于1 000人的小公司做出了47.3%的重要创新,而他们仅占总雇员数的41.2%。王学鸿(1999)进行了总结性归纳,指出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在于:一是灵活、反应快。二是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次少、柔性大,信息传递与沟通快且不容易发生扭曲、失真,对市场变化反应快,易根据新信息和知识开展小型技术创新。三是很多小企业经营者有冒险精神,有开拓勇气,企业家精神强。四是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易为广大消费者接受,其成果易于市场化、商品化,技术创新风险损失小且成功率高。五是中小企业在各国企业总数中占绝对多数,吸纳的就业者占全国就业者比例亦高,因此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发展小企业,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其一,Z. J. Acs、R.Wakasugi和F.Koyata(1997)发现,小规模企业更倾向于新产品的引进和专利的应用。其二,美国中小企业管理署(1980)、Z. J. Acs(1992)等研究都认为,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更有效率。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500名雇员以下的小企业平均每年每百万人产生322项技术创新,而大企业只有225项(Scherer,1992)。其三,Blecher和Paul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一国之内所占的份额可能更高。例如,美国从1953年至1976年技术创新的主要份额来自小企业。其四,由于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因此中小企业创新求存的动力也大。

调查对象和问卷设计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部级创新型企业中的中小企业。由科技部等部委联合组织,按照创新型企业选定标准遴选出的前三批部级创新型企业(试点)有469家。其中,中小创新型企业有136家,占前三批部级创新型企业(试点)总数的29%。

调查企业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行业分布上,涵盖近40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同时相对集中在医药制造、通信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化工、交通设备制造和电气机械制造7个行业。在经济类型上,涵盖转制院所、集体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多种形式,其中非国有企业占大多数。

在调查问卷方法设计上,基于《奥斯陆手册(第三版)》企业技术创新调查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采用客体法,对企业近三年内完成的突出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调查。突出的技术创新项目,是指能够充分体现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对企业核心知识产权具有重要贡献,其成果被成功应用且为企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通过项目调查,可窥测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在调查内容上,问卷重点考察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机、创新类型、新颖程度、创新经费投入、创新影响与经济效果等。在调查方式上,将调查问卷融入创新型企业评价之中,作为专家评价的重要参考。这使企业高度重视调查信息的填报,提高了数据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这次调查采取狭义的技术创新概念,即技术创新就是指产品或工艺的创新,或二者兼具的创新。故将企业技术创新的类型分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产品与工艺同时创新和其他创新四类。其中,其他创新主要是指尚未明确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的活动,如技术标准的改进与制订等。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新颖度,通常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划分为企业新和市场新两类,如OECD(2010)的《Measuring Innovation――A New Perspective》;二是划分为企业新、国内市场新和世界市场新三类,如OECD《奥斯陆手册(第三版)》,或是2007年的全国创新调查;三是划分为企业新、本地新、国内新和国际新四类,如1996年的六省市创新调查。本次调查为了细致区分企业目前技术创新状况,采取将新颖度划分为四类的方法。

关于企业规模类型划分,采用国家统计局制订的企业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类划分标准,如以工业企业为例,中型企业为从业人员在300至1 000人之间且营业收入在2 000万元至4亿元之间的企业,小型企业为从业人员少于300人或者营业收入少于2 000万元的企业。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费用,主要分为研发费、购买技术与设备费、设计费、工程化、中试生产费用、人员培训费以及前期市场调研和后期试销费用等。由于我国企业财务统计报表缺乏与技术创新费用有关的科目,关于创新费用数据的填报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调查对创新项目费用总额填报不求高精度,采用经费支出区间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创新项目经费统计区间根据典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案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额及其R&D强度分析设置,分为小于1 000万元、1 000-2000万元、2 000-

3 000万元、3000-4000万元、4 000-5 000万元、5 000-10 000万元、1-5亿元、5-10亿元和10亿元以上9个区间。

调查结果分析

1.创新动机:市场需求驱动为主

一般研究认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主要有市场需求拉动和技术供给驱动两个动因。事实上,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撑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因此,这次调查将企业开展创新的动机分为四类:市场需求、技术推动、政策导向与支撑和其他原因。

从项目调查结果(见表1)上看,其一,71%的中型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市场需求驱动,小型创新型企业为76%,相对小型创新型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更为敏感,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作用发挥更高。其二,18%的中型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由技术供给推动,而小型创新型企业只有12%,相对而言,中型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驱动力更高。其三,政府政策导向和支撑推动对中型和小型创新型企业相同,均为8%。可见,面向市场需求是中小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驱动因素,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已基本形成。

2.创新类型:小型企业更侧重产品创新,而中型企业兼顾产品与工艺创新

从项目调查结果(见表2)上看,其一,小型创新型企业以产品创新为主的特征比较明显,占68.1%,高出中型创新型企业20个百分点;其二,中型创新型企业能够很好地兼顾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二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1%和48.2%,这表明中型创新型企业不仅追求新产品去扩展新市场,同时还追求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质量来占领市场;其三,在同时进行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中,小型企业的比例(3.6%)高于中型企业(2.3%),表明少数小型企业综合开发新产品的热情更高。这表现出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创新类型倾向有所不同,中型企业有兼顾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倾向。

3.创新战略:小型企业偏重于国内市场,而中型企业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经营目标制定发展战略,进而细化确定技术战略、研发战略。一般而言,企业常用的技术创新战略或研发战略主要有进攻型战略、防卫型战略、技术引进战略、争得科技人才战略、“填空隙”战略和合作研制战略。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部级创新型企业在竞争战略中多将目标市场定位在国内市场或全球市场,因此可将其创新战略划分为全球化技术领先战略、全球技术跟踪、国内技术领先战略和赶超业内先进技术、支撑企业转型发展战略。其中,全球化技术领先战略是进攻型战略,基于全球市场变化确立创新目标、内容和类型,创制国际新的产品(服务)或工艺;全球技术跟踪、国内技术领先战略属于防卫型战略,着眼于全球市场,而立足于国内市场,创新目标、内容和类型的选择志在优先获取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这些战略导向下的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新颖度水平较高。

从项目调查结果(见上页表3)上看:一是中型企业创新新颖度的国内市场新和国际市场新各占50%左右,创新目标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处于半全球化竞争阶段;二是小型企业多数创新新颖度为国内市场新,占比为60%,创新目标以国内市场为主。

再者,调查还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来综合考察企业创新战略的布局与实施情况。一般而言,企业创新项目投入决定于其经济规模,规模越大,投入会越高。但从调查结果(见表4)上看,中型和小型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经费支出呈现出十分相似的特点:一是中型和小型创新型企业都侧重于投入项目经费在1 000万元以下的技术创新项目,占比最高;二是从大尺度项目额度上看,3 000万元以下的技术创新项目是当前中小创新型企业的投资热点,如小型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76.0%、中型创新型企业则63.8%都集中在这个区间内;三是中小企业也会投资经费较高的项目,如有15.4%的中型企业和12.0%的小型企业投资于5 000万元至1亿元的创新项目。可见,中小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项目上的投入是比较理性的,与其将国内市场作为主要市场定位具有密切联系。

主要启示与建议

创新的本质是商业化,刺激有效市场需求是创新的关键。通过对中小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调查分析可知:面向市场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驱动因素,企业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已经基本形成。理论分析与历史经验均表明,市场需求动力、发展环境压力和宏观政策环境的变化迫使企业改变发展方式,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方式。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双重作用,为企业创造有效市场需求,从而将经济发展引向另一个高质量增长的新阶段。在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方向与特征基础上,政府应积极创造有效市场需求,引导和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通过投资、采购、金融等政策手段激励企业创新,为企业创新创造有利的创新生态环境。

因此,建议政府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政策重点放在“市场需求政策”上,关注中小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为其创新发展创造市场。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10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建立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基础,形成的三者间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合作创新的组织形式。采用产学研合作创新,既能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匮乏和自主创新意识不足的 问题 ,同时又能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向产业转化。因此,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进程,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部军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现状

目前 军工企业产学研创新体系的现状是:西部军工企业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种利益集团,过于依赖现有的技术生产方式和制度环境。第一,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创新动力机制。西部军工企业普遍技术支撑不足,对科技成果的吸收能力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承受力弱,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第二,军工企业技术 研究 的特点就是开发的研究项目可能技术含量较高,但市场价值低。由于企业不以商业利益为终点,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许多技术成果形成了不计成本进行技术开发的习惯。第三,没有形成一条有效的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化的有效链条。许多军工企业仅着眼于一些短平快的项目,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第四,缺乏敢于在军向民转化和军地合作中实现创新的企业家群体。

西部军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地方产学研发展虽快,但实际的效益比较差。具体情况是:各地各种名目为“科”“企”搭桥唱戏的科技交流会、科研成果会多,而最终成交的项目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提供的科研成果、专利项目多,可是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少。在科技交流会上签订意向合同的多,会后达成协议实施成功的少。 分析 原因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大量学科及综合高级人才,但是高校的技术成果一般对市场缺乏准确定位,成果多数属于上游实验性研究而工艺技术集成度小,加上投资能力有限,常常难以形成产业化局面, 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发一些技术难度大的科技成果,合作项目开发成功率极低,大学的内部制度及研究人员并不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而对于西部军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来说,还存在以下问题:

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军地合作技术创新的存在源于共生经济 理论 ,共生经济理论认为独立的经济组织之间以同类资源或异类资源互补为目的会形成共生体。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共生经济主要源于产学研合作创新有助于增强创新能力,有助于缩短创新时间,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全球性技术竞争不断加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复杂,技术的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技术和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严重,单个企业依靠自身能力取得技术进步越来越困难。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的科研成果数量颇多,其中一些新技术虽已取得实验室阶段的成果,但是缺乏投产和商业化准备,不能把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制度缺失。近年来,一些军工企业进行了改制和重组,转变为公司制企业。但由于很少触及产权制度和结构的改革与调整,不能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军工企业产权制度和结构单一的问题突出。这一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军工企业就不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 现代 企业制度,难以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军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军地合作创新的制度条件,否则,就没有进行合作创新的积极性。

西部军地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一)建立西部军地产学研技术创新产权机制

西部军工企业都是国家绝对控股单位,国家应促进军工企业产权的合理流动,除了对战略武器和常规武器装备的总体设计、总体装配、实验检测等特殊技术机构实行国家绝对控股经营外,一般的分系统、加工单位,可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军工企业产权改革意义重大。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由产、学、研三方共同参与完成的。如果这种合作创新只是由单个主体完成,那么,创新者与创新成果之间的产权关系就会很简单。正是由于合作技术创新的多角色特点,创新者与创新成果之间的产权制度安排就变得比较复杂了。人们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通常取决于创新收益的多少,而创新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创新者对创新成果的产权关系。由此可见,有关创新者与创新成果分配的产权制度安排,对于调动参与创新的人员和组织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制度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有两点:企业能否有足够长远的经营思路,敢于投资有长期收益的创新活动;军工企业通过合作创新,能否获得相应的报酬。深化体制改革,构建企业的产权激励机制,形成有效的技术需求。企业对技术的有效需求不仅包括对技术的充分需求,而且包括对技术积极的、基于其利润极大化的考虑需求。只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利益分配的主体,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励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需求。

树立高校面向市场,不断创新的观念,以形成有效的技术供给。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创新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及时把握技术活动前沿,改善同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为争取科研经费支持创造条件。

(二)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西部军地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

1.建立创新的机制是关键。需要建立相关的投资制度、质量保证制度、产品认证制度等。军工企业是一个以研究为主、生产批量少的组织体系,可以通过建立军工企业的孵化器,鼓励年轻的研究人员创办自己的企业来实现军地合作创新。

2.建立合作创新的激励机制。首先在激励重点上,激励不是以收入为主,而是以成就和成长为主。激发军工 企业 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热情。其次是激励方式,强调个人激励、团队尽力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笔者建议在军工企业内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系统管理军工企业和地方科研单位合作形成的技术成果及商业推广。他们对合作创新中出现的许多技术成果可以申报专利的且又符合军工优先采购和保密原则的,应该鼓励申报专利。与专利直接相关的技术人员在技术被转让后可以获得相应的股份或奖励。

3.创建军地产学研联结的人才互补模式。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中,知识面广、善经营的技术开发人才奇缺。对军工企业来说,关键是缺乏熟悉市场 经济 规则、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科”“企”双方如能在 科技 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将有利于双方的 发展 。可通过调整产权结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有效激发主要技术骨干创新创业的热情,这样可加快技术创新从 研究 开发到产业化、再到进入市场的进程。此外,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采用合同创新模式、项目合伙创新模式,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制。

产学研联合的动力机制在于:企业依靠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不断取得优越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包括新产品生产技术),增强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且接受学生实践也解决了企业人力不足的难题。学生在实践服务中对企业做出了贡献,企业必然给予一定的报酬和奖励,补充了学生的 学习 、生活费用,也调动了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教师、科研人员有了企业作为科研成果的中试基地和产品孵化器,也调动了他们参与产品开发、科研立项的积极性,也为高校、科研机构补充了经费不足的现状。共同的利益催化了产、学、研协作合力的凝聚,成为推动产学研联合的巨大动力。

(三)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环境

目前 我国政府对军品科研生产管理,主要采取严格“三证”制度,即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证、军工保密资格认证、质量保障体系认证。要整顿现行的相关管理规定,调整现有相关制度的适用范围,如军工科研生产许可证、保密认证、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认证、计量制度、标准化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军工产品定型鉴定技术状态管理制度、军代表验收制度、税收制度等。同时,要研究制订军工企业退出部分中间产品市场后的配套保障措施,从而为军工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军工科研生产,推进军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军工企业产权多元化,为建立军地合作技术创新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1.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政府应做好各项宏观方面的工作。给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应有的自主权,制定和调整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通过相关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的结合,逐步增加对 科学 研究及成果转化的投入,并通过政府投资和税收优惠以诱导、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倡导产、学、研相结合,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作用。

2.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在运行机制方面,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在组织结构方面,改变条块分割,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相脱离,研究开发、中试和成果的产业化隔离的状况。

3.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应通过示范增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中介咨询的了解和需求,并通过相关的措施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使用中介服务。

4.政府对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激励有利于地方和军工企业技术创新。通过相应的政策激励,军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证与优惠贷款额度,军民合作技术的研发与生产可优先获得省级军民两用技术研究开发基金的拨款,并在未来数年享受税收优惠。

(四)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

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困难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缺口大。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投资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资金充足。

1.寻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中,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 社会 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11

[中图分类号] G303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熊彼特[1]把“创新”的概念定义为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此后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扩展了创新理论的内涵,从而衍生出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相关概念。从创新的内容来看创新理论主要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方面。目前国内外有关创新理论的研究中以管理创新为主题的相关研究较少,如Business Source Premier Database中管理创新类论文占技术创新类论文的约2.3%,同样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中管理创新类论文占技术创新类论文的约23%[2]。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已不再仅靠生产要素就能够实现,企业需要经过不断地创新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等,才能持续保持企业的强大生命力。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流程的创新、管理方法的引进等同样成为关键。管理创新作为创新理论的重要部分,国内外的学者对管理创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Birkinshaw(2006)[3]认为管理创新是以实现企业组织目标为目的的创新和实践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管理技能的过程。Hamel(2006)[4]认为管理创新应该明显背离传统的管理原则、管理流程和实践以图改变管理工作的方法。王晋源(2003年)[5]认为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管理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方略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李子和(2003年)[6]认为管理创新是指改进现有管理制度和方法或引入新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为事业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王锐兰(2003)[7]认为管理创新可以分成有效和无效两种形式,在有效的管理创新取得成功以前必然存在资源的浪费、人员的闲置和抱怨情绪等,但无效的管理创新是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而且不可避免。张双喜(2007年)[8]认为管理创新是创新思想导引下的“作业创新”。芮明杰[9]认为“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本文认为管理创新存在于从产品市场调研到设计最后到售后服务全过程,以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为目的的对资源有效配置的创新性的变革。管理创新的过程涵盖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为了探寻管理创新的关键要素,我们在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决策管理、工艺设计、运营管理、营销服务六个过程对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企业进行调研。一方面了解高新区企业在管理创新中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探寻企业真正需求所在。为此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更深层次地掌握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的需求,为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引入或开发相应的管理技术、方法和工具提供参考。

2 滨海高新区企业问卷调查与分析

滨海高新区的企业既有大型国际企业也有国内外中小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或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内部尚未形成完全规范和适合自身特点的快速发展的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思想等,管理上的不断创新是管理者们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我们课题开展方式依次为:首先,实地调研高新区企业管理创新现状,主要采取与企业高层管理者交流座谈的方式并辅以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和企业现场实地考察;其次,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对获取的数据与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管理成功经验、亮点,掌握企业管理需求;最后形成调研报告,提出针对性的管理创新技术、方法、工具;最后结合具体企业的需求,打造高新区管理创新示范性企业。

课题组在2011年4月份对企业管理创新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从宏观方面对接受调查企业的管理创新现状、待解决的问题等,分别从图1中的战略管理、管理制度、组织结构、财务管理、营销、人力资源及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设问调查。通过问卷各分项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

(1)在生产运营管理上:有53.3%的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对生产过程增效作用一般,而仅有12.5%的企业认为良好的生产管理对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起到很好促进效用。其中只有一家企业引入精益生产,其余仅停留在知道精益生产的方法和技术层面上,高达20%的被调查企业表示不知道精益生产。

(2)在技术创新管理上,绝大多数企业在战略管理中较重视技术创新,并注重技术与市场创新的整合。

(3)在战略管理上,部分被调查企业管理战略制定得不是很明确,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明确的管理战略,但最终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

(4)在组织管理创新上,66.7%的被调查企业为了应对环境变化会主动采取组织结构调整,这些特点正面反映出区内企业正不断探索适应市场的组织结构。但37.5%的企业表示公司治理和组织管理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公司发展。

(5)在财务管理上,约75%的企业实施或正在实施全面财务预算;79.17%的企业实施或正在实施全过程财务控制,并有一定成效;66.7%的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较合理。

(6)在营销管理上,58%以上的企业认为自身营销管理水平能够适应企业发展。

(7)在人力资源管理上,41.67%的企业感到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有20.83%的企业认为急需进行人才管理机制的创新。

(8)在企业信息化上,只有20%的企业已经应用MRPⅡ/ERP进行资源管理。

3 滨海高新区重点企业调研与提升策略分析

在前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2011年5月至7月,课题组深入到区内11家企业,通过与企业高层座谈和现场考察参观等形式,围绕企业基本情况(发展历程、经营方式及理念、组织架构、主要产品、发展前景等)、管理现状(行业特点、行业地位、管理基本情况等)、管理成功经验、管理需求等关键环节开展企业实地调研分析工作。课题实地调研所选11家企业全部为生产制造类型。其中加工制造4家,数字设备制造4家,成套设备生产制造、药品生产、新材料加工制造各1家。通过对被调研企业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共性特征:(1)企业主要依靠高新技术占领市场,每个企业都形成了一套适合所在行业及企业自身特点的独特的企业经营模式。(2)企业产品具有附加价值高、市场潜力大、发展速度快等特点,积累了许多独特的管理成功经验。同时,在市场份额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管理能力提升有较强要求。(3)企业为了保证产品高利润,更关注新产品的快速研发、快速达产,以实现快速占领市场的目标。但由于技术创新中更依赖于个人的聪明才智,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同时,也由此造成企业对人的依赖性较强。(4)企业更多关注技术研发、市场份额,多数企业对运营管理方面关注不够,企业经营流程化、标准化较弱。(5)重视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但总体应用水平不高。

从企业对产品制造链上各个环节的关注情况看(如图1所示),企业最为关心的是技术创新和生产运行管理两大关键环节,其次就是战略管理。生产运行管理和战略决策管理是一直以来管控一体化研究的核心内容,而技术创新实际上也与管控一体化密切相关,技术创新的成果是管控一体化基础数据库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管控一体化未来要纳入管理控制范畴的首要内容。仅就这11家企业而言,如果实施“管控一体化”必然能够提升其管理能力与信息化水平。

经过调研我们总结出11家企业对于管理创新的一系列的需求,如表1所示。

4 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创新的提升策略研究

通过以上调研我们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快速发展,整体实力和管理水平都有较大提高,但伴随着公司市场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对管理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管理提升方面的问题和需求也不断出现。为了克服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管理创新的相关问题,我们应该建立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全过程精益管理方法,即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精益研发、精益设计、精益生产和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提升策略(图2),具体包括:

4.1 在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精益研发技术

精益研发是一种以精益为目标、以质量总线为统筹、以虚拟样机为载体的研发方法,集成了技术创新、协同仿真以及立体质量设计三大核心技术,在不显著增加产品成本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技术含量,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品质量的跨越式提升。从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连续、均衡、柔性的精益研发流程。

4.2 在高新技术企业倡导精益设计技术

将精益思想应用到工厂设计阶段,融合价值工程、人因工程、并行工程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强调在工厂布局、物流系统、工艺流程、信息系统等环节的设计阶段导入精益理念,实现从源头上消除企业的浪费,避免仅从某一局部去改善已经出现问题的生产环节。精益设计的思想应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产品的质量保证从设计开始。

4.3 精益生产技术

精益生产方式是彻底地追求生产的合理性、高效性,能够灵活地生产适应各种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其基本原理和诸多方法,对制造业具有积极的意义。精益生产的核心,即关于生产计划和控制以及库存管理的基本思想,对丰富和发展现代生产管理理论也具有重要作用。精益生产的体系建设应该与营销体系建设和供应体系的建设相一致,进行计划与信息的实时交流。

4.4 企业信息化技术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信息化;企业决策、组织管理信息化;企业经营手段信息化;设计、加工应用信息化。

5 结论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企业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效率,管理创新在企业创新中处于综合统筹、指导协调的地位。滨海高新区成立以来区内企业发展总体上健康良好,但与国外企业管理的实力相比差距依然较大。本文在对区内11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内企业管理创新的不足和进行需求分析,从而为企业提升管理能力提供参考。本文从企业信息化技术、精益生产技术、精益设计技术、精益研发技术四个方面阐述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我们愿意结合滨海新区企业的实际建立一种稳定、高效的管理创新的发展路径,为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苏敬勤,崔淼,张竟浩.企业家视角下外部取向管理创新决策-基于探索性多案例识别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07):1112-1113.

[3]Birkinsha.W J,Mol .M.How Management Innovation Happen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6, 47(4):81-88.

[4]Hamel.G..The Why,What and How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 84(2):72-84.

[5]王晋源.对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与探索[J].经济师2003(7):145.

[6]李子和王兆丁.当代科技创新呼唤高校科技管理创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59.

[7]王锐兰.管理创新的经济学思考[J].2003(4):25-26.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12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015-05

高技术企业的成长不仅包括量的扩张,也包括质的成长。其中,前者表现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后者则表现为企业素质的提高[1]。作为企业成长理论的一个具体研究方向,高技术企业成长的讨论主要沿袭企业成长理论的观点,从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实现机制、成长模式、成长动因和成长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遗憾的是学者们尚未取得一致性的结论和意见,也并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随着高技术企业管理实践和调研实践的不断开展,业内外对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动因、模式等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并取得了一些颇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一、高技术企业成长的环境

高技术企业成长环境问题始终令学者们热衷,不仅在于环境与企业成长息息相关,也在于高技术企业成长所面临的环境的多层次、多主体的系统复杂性。由于研究任务、目的及侧重点的不同,对环境的认知和划分也不同。比较主流的是罗宾斯[2]按环境对企业的作用方式所划分的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关于高技术企业成长一般环境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方性特色来展开的。Siqueira和Bruton将研究视角从发达国家拓展到新兴经济体,指出由于新兴经济体存在高税收、腐败、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员工教育水平偏低等现象,因此在运用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基础理论研究该经济体内企业成长时,必须注意本土环境等的一些具体差别[3]。Chandra和Chao对中国的7个关键城市的12个商业孵化器管理层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指出中国的孵化器从完全受控于政府到引入多样化的赞助商,从通用高技术的孵化业务的类型转向专用高技术类型,为高技术在孵企业的成长提供友好的环境,但仍主要依赖于政府基金的投入,其市场创新也处于初级阶段[4]。Zylberberg等通过对阿根廷的120家生物技术企业的资源、新结构和环境等方面调查,并与巴西的同行业进行对比,指出存在缺乏版税收集系统、专利保护不完善、风险资本来源不足等问题,建议创建有利的监管环境、吸引新形式的外国资本、进行更多的基础设施投资、建立本土及全球研发网络等,以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本土生物技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5]。

关于高技术企业成长具体环境的最新研究,学术界一般是从劳动力环境、资本环境、技术环境、战略行为、企业家行为、企业自身管理要素等方面进行分析。Siqueira和Bruton通过对巴西一些年轻的高技术合资企业进行调查,他们发现在技术投资与生产率的正向关系中,企业家的教育水平和公司的非正式性起正向调节作用[3]。Lin等发现,对高技术企业来说,管理层薪资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可以显著减少人问题,但高薪政策可能导致他们只关注短期绩效而忽视企业长期的发展,而机构投资者的有力控制可作为对高层激励的一种替代[6]。Lin等的研究发现,高技术企业在选择股东的时候,可以优先考虑机构投资者以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促使管理者关注企业长期战略方向。Ryoo以韩国电信业为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了韩国高技术小企业的决策制定者们选择内部或外部研发的决定因素。结合交易成本和资源基础理论,他们发现企业过去的技术能力、企业家的战略定位、技术不确定性程度和投资资产的再调度是决策制定过程的关键标准[7]。Chen和Tsou建议企业的管理方案应该针对于发展IT能力和服务创新过程,并利用它们来提高客户服务和获得卓越的企业业绩。他们也发现更好的IT能力能够带来更高水平的服务过程创新[8]。Kenney等以中国大陆及台湾、印度的高技术企业为调查对象,研究东亚地区的那些拥有专业技术、管理及创业才能的海归对该地区ICT行业成长的作用,指出他们对于企业的创业阶段以及行业稍后的扩张阶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9]。

二、高技术企业成长模式

关于企业成长模式和决定因素的研究作为企业动力学的一个关键主题又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Lee较全面地回顾了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关于企业成长模式的代表性观点,并对吉布列法则后续研究中的争议进行了阐述。Lee从R&D基础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个以专有技术知识存量净增长为代表的企业成长能力模型,用技术能力的内生演化去解释企业成长收敛、维持和恶化的三个不同方向。通过对世界银行关于行业技术发展的制度及政策优先级报告数据分析,认为:企业成长与企业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当企业的技术能力高时,企业的年龄和成长呈正相关,而当企业的技术能力低时,年龄和成长负相关;高技术知识阈值可使企业维持一定的成长速度,但当行业技术竞争过于激烈时,可能导致成长情况的恶化[10]。Lee的研究巧妙地展示了研发投入、技术专用性程度、技术环境质量等一系列关于R&D的变量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但是他仅根据成长速度变动划分成长模型的做法过于简化。

有些学者根据成长过程中政府及市场所发挥的作用,将高技术企业的成长模式分为自成长模式、合作模式及国家导向型模式,这些模式在后来的经验研究中经常被用来做比较分析。例如,Zhang等探讨了国家资助下中国生物工程行业的创新模式,分析了该行业研发管理的组织结构及规划,指出国家资助模式虽然在人才回流、研发成果商业化方面作用显著,但其限制了投资资金的来源,导致了产学研合作及企业水平联系都很弱,这不利于行业及企业的研发和创新[11]。

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更多的高技术企业不单单把其业务局限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而是将发展视角投入到更广阔的全球空间。出口需求、跨国贸易、地缘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国际化的四个主要驱动因素,推动着国际化成长模式研究的深化。Baum等将国际新创企业的研究从理论推进到经验实证,系统性地调查不同类型的195家德国高技术国际新创企业的决定因素,指出成长和学习导向越强烈、先前的国际贸易经验积累越丰富、知识密集度越高、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企业就越容易采取国际化成长模式[12]。

三、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动因机理

技术密集虽然是高技术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要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成长,仅靠技术因素是远远不够的。为给出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合理动因,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交易成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等角度试图给出解释。

1.核心能力和知识资产

自Hamel和Prahalad提出以技术能力为依托形成的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观点以来,核心能力理论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关注,知识基础观也在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得以扩展。该理论也被运用到高技术企业成长机理的经验分析和理论研究当中。Chyi等研究了新竹高技术产业集群成长的机制,明确指出知识溢出是集聚效益的潜在贡献因素之一,通过经验分析新竹高技术集群中内外部溢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外部R&D溢出可提升净销售额这一结论提供了证据支持[13]。Chiou和Chen以台湾317家IT/电子企业为调查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台湾该行业中学习导向、创新资本和财务业绩的关系,指出开阔思维、组织内知识共享、崇尚学习等对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资产累积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从而会进一步积极作用于企业的财务业绩[14]。

以研发人员为代表的高科技人才是高技术企业知识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留住这些人才以及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为企业提供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是最大化知识资产价值的重要考察部分。Chow和Gong通过对中国156家高技术企业进行经验分析,发现知识型和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绩效的作用是不同的,并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成长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创新能力对HR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15]。Yaser和Marek研究了研发部门雇员隐瞒其私下创新活动的原因。虽然前人给出了私下研发的诸多原因,但尚未给出这些理由的相对重要性,也缺乏经验的证据去支持。通过与34家高技术企业R&D部门的私自制造者多次深度访谈,发现他们私下行为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减少新想法不确定性,或是提高新想法被高层接受的可能性;其主要动机不是利己的,而是在于试图独自承担能使组织受益的工作;其活动所占用的成本也是比较低的。因此,Yaser和Marek建议管理者不要一味制止私下的研发,而是要给与研发人员适当的自由度以在工作及私下研发中取得平衡[16]。

2.创新能力

企业成长取决于以资源支持能力、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为综合的创新能力[17]。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研发效率密切相关。由于高技术企业产品具有专门化、路径依赖的特色,导致其产品附加值大多来自于R&D活动。Luca等以意大利的生物技术企业为调查对象,研究市场导向与高技术企业研发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由于跨部门的协调有积极效应,顾客导向与研发效率的关系受知识整合的调节,而竞争者导向对研发效率无影响[18]。Coad和Rao用企业的专利和历史研发支出代表企业的创新性,通过调查美国两大数码制造业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性与企业就业的关系,指出公司层的创新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19]。创新累积效应会带来就业的增长,而新注入人才又会作为投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雇员的增加也是企业规模扩大、企业成长的一种体现。Juan等认同了R&D投资是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动因的观点,并选取欧洲18个国家的七百多个不同技术层次的企业做了经验分析,其结果证实了研发强度对销售额增长有积极影响作用,而这种关系在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内显得更加紧密,由此建议高技术部门即使在衰退时也不要放弃对研发的投入[20]。Wang等将R&D价值链细化到盈利能力效率分析和市场能力效率分析两个步骤,其中,盈利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基础生产和R&D工作;市场能力由基础生产带来的销售额增长以及研发带来的专利数量决定,并可用市场价值和投资回报率测定。他们建立了R&D和生产活动的(2×2)矩阵进行盈利能力效率分析,并以台湾场外交易的65家高技术企业为实证,得出了只有均衡发展生产和研发才能提升盈利能力进而提升市场能力的结论[21]。Wang等的研究识别了企业研发绩效和高技术行业生产力的驱动因素,弥补了R&D与市场价值这一方面的空缺,他们提出的盈利能力效率矩阵也给企业提供了一种判断生产及研发是否匹配的工具。

创新速度是研究创新能力的一个相关维度。在以往的文献中,有些认为加快创新速度可能会导致膨胀成本和牺牲质量;也有些认为由于协同作用,提升创新速度可能会导致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Lin等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解决这些矛盾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台湾的高技术制造商的168个项目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创新速度对项目成功的影响受开发成本和产品质量调节,并且产品的创新性调节创新速度对开发成本和产品质量的影响[22]。

Fu和Gong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作为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体现,并将其动力因素分解为技术进步及效率提高,通过大样本的中国本土企业经验数据的DEA分析,认为TFP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变革,并指出外资企业在高技术行业领域起主导作用,因此中国本土的高技术企业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进行技术追赶,从而促进长久的增长[23]。Yang检测了中国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前因变量(前提),以及在长期增长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影响。采用整合了结构基础观和资源基础观的知识基础理论,探索了促进一个企业增长的核心竞争力[24],其结果支持了创新能力和企业增长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强调了创新意图和基础设施对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3.资金投入和财务因素

Almazan等调查了计算机及相关的21个行业近两千家企业在近十六年内的收购案记录,研究集群中企业杠杆比率同投资情况的关系,发现公司的地理位置会影响其成长机会,而成长机会又进一步影响企业的财政决策;那些处于高技术和高经济增长地区中的企业倾向于维持更大的财政松弛,从而能抓住投资机会以求更大发展空间,这些结论也得到了硅谷中软件行业年度观察的支持[25]。Inkinen和Suorsa通过对芬兰168家高技术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技术迁移过程中中介机构对高技术企业及区域创新系统间关系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芬兰北部的中介机构为高技术企业发展提供的资金服务是意义最重大的一项职能,而当地高成长企业的产品创新和研发投资大多受益于这些中介机构[26]。

充足的资金获取是高技术企业研发及创新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保障。由于高技术行业的产品和工艺创新往往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单一依靠企业自身的资金力量可能不足以支撑创新活动的进行。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是高技术企业研发等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Knockaert等从高技术企业管理层的视角,借鉴风险资本行业关于高技术投资特点的相关研究,探索了风险投资机构评估高技术企业商业计划书所考虑的主要标准和因素,即互补性团队、企业家、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和市场接受度、技术的通用性、目标市场、财政预测。通过对欧洲的代表性地区的高技术企业进行经验分析,发现在高技术企业生命周期种子期投资的风投们更看重技术,而成熟期及以后阶段投资的风投们则关注于人才和RIO等财务因素[27]。

四、高技术企业成长研究的框架体系及特点

综合现有文献最新研究成果,有关高技术企业成长问题研究的特征和规律可以通过图1表示。

通过追踪最新的研究进展发现,在高技术企业成长的研究中,四个关系特别受到重视:一是关注政府对高技术企业的作用;二是关注创新能力对研发的作用;三是关注研发对高技术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四是关注生产与研发的平衡与协作。

综观最新研究成果,发现近些年关于高技术企业成长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讨论和验证过往的成长理论是否适用于某些高技术行业或企业;二是探索性地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高技术企业面临的环境和具体的成长状况。

另外,对高技术企业成长问题的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关于高技术企业成长的驱动因素研究中,对创新的考察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方面,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第二,尽管现有文献对高技术企业的成长模式已有探讨,但大多集中在区域范围内某些具体的行业领域,缺乏能为某一个体企业提供成长模式选择的指导性研究。第三,关于高技术企业成长的经验性研究日益增多,这些研究往往都是具体的、实用主义的,但却不能有效地整合成较为一致的研究范式。同时,过于庞杂的个案研究不利于理论的形成。沿着企业成长理论研究体系的某一层面或分支展开的研究比较鲜见。

参考文献:

[1] 王西麟.高技术企业成长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37-38.

[2] Robbins,S.P.,Coulter,M..Management,9th ed[M].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7.74-77.

[3] Siqueira A,Bruton G.High-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in Emerging Economies:Firm Informality and Contextualization of Resource-

Based Theory[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February 2010;57(1):39-50.

[4] Chandra A,Chao C.Growth and evolution of high-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ion in China[J].Human Systems Management.January

2011;30(1/2):55-69.

[5] Zylberberg C,Oner A,Zylberberg E.Biotechnology in Argentina:Development and resources[J].Journal Of Commercial Biotechnology.

June 2012;18(3):15-24.

[6] Lin Y,Liao Y,Chang K.Firm performance,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in high-tech businesses[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February 2011;22(2):159-172.

[7] Ryoo J.Technology sourcing decision making for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jects:An empirical study of South Korean high-tech

small firms[J].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September 2012;11(4):445-469.

[8] Chen J,Tsou H.Performance effects of IT capability,service process innovation,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customer service[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Management.January 2012;29(1):71-94.

[9] Kenney M,Breznitz D,Murphree ing back home after the sun rises:Returnee entrepreneurs and growth of high tech industries[J].

Research Policy.March 2013;42(2):391-407.

[10] Lee C.A theory of firm growth:Learning capability,knowledge threshold,and patterns of growth[J].Research Policy.March 2010;39(2):

278-289.

[11] Fangzhu Z,Cooke P,Fulong W.State-sponsor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hina’s Biotechnology[J].Regional Studies.

May 2011;45(5):575-595.

[12] Baum M,Schwens C,Kabst R.A Typolog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July 2011;49(3):305-330.

[13] Chyi Y,Lai Y,Liu W.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high-technology industrial cluster[J].Research Policy.April

2012;41(3):556-564.

[14] Chei-Chang C,Yen-Chang C.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Orientation,Innovation Capital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

in Taiwan’s IT/Electronic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September 15,2012;29(3):321-331.

[15] Chow I,Gong Y.The linkage of HRM and knowledge-related performance in China’s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une 15,2010;21(8):1289-1306.

[16] Masoudnia Y,Szwejczewski M.Bootlegging in the R&D Departments of High-Technology Firms[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September 2012;55(5):35-42.

[17] 董晓宏,陈伟娜.中小企业代内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经济与管理,2012,(12):89-92.

[18] De Luca L,Verona G,Vicari S.Market Orientation and R&D Effectiveness in High-Technology Firm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May 2010;27(3):299-320.

[19] Coad A,Rao R.The firm-level employment effects of innovations in high-tech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May 2011;21(2):255-283.

[20] Juan V.,García-Manjón J,& Romero-Merino M.Research,development,and firm growth.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uropean top R&D

spending firms[J].Research Policy.July 2012;41(6):1084-1092.

[21] Wang C,Lu Y,Huang C,Lee J.R&D,Productivity,and Market value:An Empirical Study from High-technology Firms[J].Omega.

January 2013;41(1):143-155.

[22] Lin M,Huang C,Chiang I.Explaining trade-off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peed,cost,and quality:The case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October 2012;23(9/10):1107-1123.

[23] Fu X,Gong Y.Indigenous and Foreign Innovation Efforts and Drivers of Technological Upgrading:Evidence from China[J].World

Development.July 2011;39(7):1213-1225.

[24] Yang J.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corporate growth: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Management.January 2012,29(1):34-46.

[25] Almazan A,de Motta A,Titman S,Uysal V.Financial Structure,Acquisition Opportunities,and Firm Locations[J].Journal of Finance.

April 2010,65(2):529-563.

[26] Inkinen T,Suorsa K.Intermediaries i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High-Technology Enterprise Survey from Northern Finland[J].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