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1 09:15:58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篇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069-02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课程目标的界定对课程的教学过程及结果有决定性影响。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除了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特点外,还应具有针对性和需求性。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与实效。因此,笔者以某校图书馆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为载体,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所搜集2004―2013年的教材目录进行分析,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类教材目录关注的焦点、变化趋势、以及编写要求,试图从中探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

二、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目录内容进行分析。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1952)将其定义为“一种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的研究技术。”[1]该方法具有客观性,能够从模糊不清的显在信息中抽取真实有效信息,并较为深刻精准地反映资源的含量与所表现出的需求。[2]

(二)设计与步骤

1.检索教材。对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检索,共得到出版年为2004―2013年不同版本的教材共41本。其中最多的是马建青主编,共2本。其中两本纯粹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并非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为目的,与本研究的类目不符,故筛除:一本为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李云驰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主要介绍有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理论和研究,另一本为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刘维良著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主要介绍心理健康的教育现状。最终选定39本教材,所搜集的39本教材中,23本出版于2004―2008年,16本出版于2009―2013年。

2.分析内容录入及简化处理。我们收录了39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出版年份、目录上所有章的标题,并记录每章章节所占的页数。然后对这些颂饨行简化处理,如“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诊断”、“心理咨询”统一简化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3.分析归类。把简化的标题再以一定的顺序进行编码处理。并按5年的间隔将其分为两个时间段。由于缺少可借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划分,笔者便不将其进行分层编属。其中,标题“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概况、发展进程等。所占比例过少的标题被剔除,经过筛选后标题一共有14项: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情绪管理、恋爱与性、角色认知或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择业规划、人格心理、创造力、学习心理、环境适应、网络成瘾、健康行为、异常心理及危机干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三)统计处理

对分类后的标题用Excel 2013和spss 20.0进行统计处理。39本书有关内容总计8949页,除去目录页、封底页等非教学内容后,余8321页。

三、结果

以频数百分比对所有标题的内容进行计算。结果显示39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情绪管理部分所占比重最大,占13.6%,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占12.9%,恋爱与性和角色认知或自我意识也达到10%,创造力的比重最少,仅占7%。此外,健康行为(1.7%)、网络(2.2%)和环境适应(2.3%)等三项皆未达到5%。进一步对以上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2004―2008与2009―2013两个时间段,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择业规划、人格心理、学习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异常心理及危机干预、环境适应、网络、健康行为、创造力10个领域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

以上表格显示,近十年来,心理健康方面的情绪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恋爱与性、角色认知与自我意识这四类所占比重较高,这几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者所关注的焦点题材。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又呈现一种后来者居上的趋势,变化具有显著差异(X2=60.231,p

四、讨论

2004―2013年来,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分类与胡凯(2003)、李瑞(2006)、谢炳炎(2006)等研究者们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契合,如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人格、情绪、挫折、性、恋爱、网络、择业与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该研究结果与陈显莉(2011)的结果不符,但与其问卷调查中大学生认为教材应包括的前十位较为吻合。其研究结果是教材内容前五位是大学生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和学习心理,而问卷得出的结果是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包括的前十位的分别是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学习心理、挫折应对、人格基础、自我意识、危机觉察与干预、心理咨询和治疗。可见大学生实际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与学科专家的认识有一定差距。

有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既是大学生认为最受欢迎、也是最不满意的课程。关键原因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从教学内容选择到教学组织都可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求。罗杰斯区分了认知和无意义的学习、经验和有意义的学习,他认为认知的学习很多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情感,也就是说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教心理健康知识(概念、理论和研究结果),对大学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没有和学生的情感、需求整合,罗杰斯称之为“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培育无关,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而经验的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的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完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因而经验的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促进个体的发展。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的内容分析,我们了解了学科专家对于什么心理健康知识是重要的理解与认知,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内在需求,但是要真正让学生能够喜欢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还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调查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发生紧密联系。

⒖嘉南祝

[1]邹菲.内容分析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2]肖雪.试析内容分析法在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56-59.

Content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lth Textbooks for College Students Published from 2004 ot 2013

LI Xiao,WU Jia-qian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篇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1],并且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率已居于我国的前3位。恶性肿瘤的发生多半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自我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以及职业类型和环境污染等息息相关[2]。近年来研究提示,众多研究者发现通过多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措施来提高人们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使人们能够有效的获知相关的健康知识及生活行为,从而使人们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发生明显的改变,进而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3]。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 健康教育内容

1.1语言健康教育方式 语言健康教育方法是指通过面对面对话、解答患者咨询的有关健康卫生教育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或进行小组座谈等教育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卫生教育[4]。通过面对面对话的方式来进行语言教育的又称口头交谈教育方式,一般是通过面对面谈话,来进行信息传递等进行患者行为指导的。这种健康卫生教育方式具有简便易行、较强的针对性以及能让患者及时反馈情况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对患者家庭进行访问以及进行个别教育。解答患者咨询的有关健康教育问题又简称为健康咨询,具有能帮助患者解除疑虑、做出良好的行为决策,进而保持或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等优点。开展专题讲座就是通过组织患者集体进行听课或者针对患者举办学习班等方式,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授课。这种健康卫生教育方式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较强的系统性以及较强的针对性、且还具有目的明确以及能突显出教育内容的特点,一般适用于社区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社区重点人群的一种群体系统教育方法。进行小组座谈是指健康教育组织者组织、引导并协调小组座谈的小组成员进行集体讨论、并且能让患者互帮互学的教育方式。这种健康卫生教育方式的人数一般为5~20人左右,该方式具有能使患者集中精力、较强的针对性、能使患者及时反馈学习情况、互相交流健康信息以及指导方式等特点。

1.2文字健康教育方式 文字教育方式是指通过健康卫生标语、健康卫生传单、健康卫生小册子、出版报刊、利用健康卫生墙报以及黑板报以及健康卫生专栏等健康教育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4]。健康卫生标语教育方式是指利用大横幅额、招牌健康标语以及条幅上写健康标语等方式进行的文字健康教育方式。这种方法具有形式简单以及标语制作简单等优点,能用简练的语言使患者容易记忆,进而能容易号召并鼓动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内容。健康卫生传单教育方式是指针对社区亟待解决的健康卫生问题进行议论,并作出应急的措施。这种健康卫生教育方式具有内容详细、能广泛印刷以及散发等特点,进而能使大多数患者都能接受健康教育。健康卫生小册子教育方式是指由专业人员组织进行编写所得的小册子来进行健康教育。这种健康卫生教育方式具有能保存健康教育内容、且能反复使用等特点,是健康卫生科普教育的好教材。出版报刊是指定期出版发行报刊利用文字教育广大群众进行健康卫生知识以及信息的学习。这种健康卫生教育方式不仅具有大量的健康卫生教育信息,而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等特点。健康卫生墙报是指在显眼的地方利用黑板报以及健康卫生墙报来宣传传播健康卫生教育的健康卫生教育方式。这种健康卫生教育的方式具有能及时更新健康卫生教育内容、内容简洁明了、字体清晰以及版面美观等优点。健康卫生专栏是指利用文字与图片或宣传画相结合对患者进行健康卫生教育。这种健康卫生教育方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以及较强的教育性等特点。

1.3其它健康教育方式 除上述所述的语言健康教育方式以及文字健康教育方式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健康教育卫生方式,比如形象化健康卫生教育、电化健康卫生教育等健康卫生教育方式[4]。形象化健康卫生教育方式是指利用图片、照片、模型等一些比较形象直观且具有较强真实性的健康卫生教育方式对人们进行健康卫生教育。这种健康卫生教育方式具有使患者印象深刻等特点,进而能够加强人们的健康卫生教育意识。电化教育是指利用广播、电视、VCD、幻灯以及电影一些电化教材的健康卫生教育方式对于人们进行健康卫生教育。这种健康卫生教育方式具有健康卫生知识传播速度快、信息知识覆盖面广等优点,能较为系统、生动、直观的将健康卫生知识传播给人们。

1.4心理指导 除上述具体的健康卫生教育方式外,心理指导也是健康卫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大部分患恶性肿瘤的患者有很多是由于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而闷闷不乐,从而导致机体抵抗力的降低,进而患上恶性肿瘤。因此,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还应对人们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进行心理健康卫生教育。

1.5生活方式指导 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人们易患恶性肿瘤的原因之一。因此,除健康卫生教育知识的传播以及心理指导等方式预防恶性肿瘤外,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预防恶性肿瘤的方式之一。这种健康卫生教育方式主要是让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进而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以及抗癌能力,从而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

2 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饮食方面,要叮嘱人们注意饮食营养平衡,多食新鲜水果以及蔬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此外,平时所吃食物一定要经过恰当的加工,并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已霉变、烧焦、经烟熏或经过度油炸的食物;众多研究表明,肺癌已严重影响着我国男性的健康,而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因此告诫人们控制吸烟也是预防恶性肿瘤-肺癌的重要措施之一[5];肝癌也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恶性肿瘤,而饮酒或引用过多的酒精饮料都是肝癌的危险因素,因此应提醒人们限制酒精饮料的引用。除饮食习惯之外,还应教育人们要注意个人的清洁卫生情况、注意适当的锻炼身体、避免过度劳累、并且要时刻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等等。再者,要加强环境的保护,减少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最后,一定教育人们定期的去医院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能有效的促进人们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性等优点,从而能够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生活以及生命质量。因此,健康教育在预防恶性肿瘤的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及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红梅.恶性肿瘤预防的健康教育[J].医学信息,20113,4(26):545-546.

[2]黄明.健康教育在恶性肿瘤出院患者随访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4,5(20):450-451.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篇3

2平面设计基本要素在健康教育平面材料中的应用

如何将平面设计基本要素灵活、有效运用到健康教育平面材料制作中,并通过其引起大众的共鸣,达到健康教育与促进的传播意义,这是设计人员必须好好把握的问题。(1)在健康教育平面材料中创意构思的应用。创意是平面设计的第一要素,也是一种附有文学修辞的艺术形式,创意的基础也来源于生活。健康教育平面材料通过个性的创意创作传播信息,创作中的“创意”针对传播目标、受众人群和文化背景等三个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写实僵硬的医学信息主题形象艺术化,以简洁鲜明有趣味的画面展现。好的创意通过表现手法的大小对比、色彩变化、字体符号、动物人物等形式,达到了快速冲击目标大众视觉的效果,使其从中获取信息,好的健康教育平面材料创意则要符合人性,迎合大众的需求切入点,通过传播信息的个性化符号,让受众从直观的信息中找到健康信息需求点。(2)在健康教育平面材料中构图的应用。构图是为了合理编排健康教育平面材料中图形、色彩和文字三者的主次关系。设计人员从策划整体传播方案,确定主题内容、目标人群、投放范围这些目标依据,再以解决人们的知识需求为指导,运用所掌握的设计技能,对构图中图形、色彩、文字进行主次分割应用,通过对比、调整完善版面形成设计稿。如拒绝二手烟的户外广告《拒绝这种传递》运用白色为底,图中一只手以接力棒的形式拿着点燃的香烟传递,另一只手则表示拒绝,图片上方文字分别由大、中、三种字号划分出主次组合排列,使用整个广告更加简洁、生动,视觉冲击力强。所以设计者更要仔细研究基本要素的设计所指,注意整体构成的视觉效果,能否有效吸引公众的视线直白表述传播的信息。1)创新图形,提高受众视觉冲击力。图形在平面设计中有较大的优势,它是一种通过影像和色彩来表达内容的视觉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可以准确的了解图片所表达的信息。创意图形在健康教育平面材料中是必不可少的,可随版式调整不同形状圆形、矩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形式,或将几个图形搭配形成一个新的创意图形。如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禁止吸烟标志,用一只黑色烟的形象搭配红色圆形禁止标识,简单的色彩加直观的图片组合让人们可以清楚地明白它的含义,也同时引起人们对公共场所吸烟问题的关注。健康教育平面材料中还将一些医学图片创意为诙谐可爱的漫画图形,以特别的图形语言,简洁形象的元素,清楚地表达了需要传递的信息。由此可见图形创意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之大,在健康教育平面材料中占据的位置之重。2)特色文字,增强受众情感魅力。文字不像图形那么多元化无国界,但也有它自身的魅力所在,我国汉字更是一种辨识度高的符号元素,根据不同的字体、字号变幻不同的艺术意境与文化风格。在健康教育平面材料中文字是一个突出的要素。有些文字不单独使用以围绕图片进行解说搭配,多以块状为主字数不宜过多;有些根据不同内容的编写,配合整体的风格组合不同的字体,形成统一的格调布局,突出创造特色意味的文字设计;如中医健康传播材料的制作,文字在表述与设计上大多采用复古的水墨元素,既符合中医悠远的历史文化,又让它在简洁现代的传播材料中脱颖而出,使受众有眼前一亮的视觉享受,有利于健康教育知识的传达。3)增色添彩,给予受众人文关怀。色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气息,在平面设计中它作为一种个性化的语言,往往比图形、文字等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语言,也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亮色让人感觉明朗、活泼、向上;暗色则让人严肃、恐惧、压抑。在健康教育平面材料设计中,合理运用色彩是设计出优秀健康教育材料的一步。设计者根据健康信息的主题,选定一个主色调再观察和揣摩辅助的色彩进行搭配,灵活运用色彩规律才能更好地传达健康信息知识,让受众在接收信息中享受感官带来的视觉效果。设计中常见使用色相、明度、纯度的参差感对比搭配不同色彩,或运用简单的色彩纯度搭配,来突出表现版面的主次关系。健康传播中部分卫生疾病的标志设计,如艾滋病的红丝带以纯红色为主调,带给人一种关心与坚持的感觉;结核病的双绿丝带以纯绿色为主调,带给人一种关怀与守护的感觉。而乳腺癌的粉红双丝带以粉色为主调,虽减少了色彩纯度,降低了视觉冲击力,但也同样吸引到大众的关注,视觉感更柔和,带给人一种关爱与温暖的感觉。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篇4

一、积极心理学简述

积极心理学最早出现在上世纪末,由美国的专家提出。积极心理学主要通过一些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研究方式,对人类的品质、道德与力量等积极方面展开研究。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将重心放在人类的心理疾病研究等方面,这种新型的心理学思潮更加注重积极的心理学问题,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积极心理学的重点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就个人而言,积极心理学重在研究个人的力量、能力、潜能和情感等积极品质;第二,就群体而言,积极心理学重在研究系统的积极组织性,例如交际礼貌和行为等方面;第三,就主观方面而言,积极心理学重在人类幸福感的研究,例如兴趣爱好、满意度、成就感等方面,强调用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问题,乐观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技工学校积极心理学的渗透措施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重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的心理健康,同样的,人的心理健康又对周围的环境形成一定影响。对于技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工学校应该以学生的积极品质教育为重点内容,以积极人格建设为发展目标,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指导理念,构建一个全面、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使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这基础上。学校首先应该加强教职工的心理学知识培训,通过组织一批高素质的心理学教师,使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更加完善。在这一系统之下,学校应该重点加强学生积极心理体验与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和培养。学校的领导与老师要与国家教育部门积极配合,使社会、家庭、学校、班级环环相扣,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利用广播、海报、讲座等手段,定期或不定期地宣传积极心理的相关理论,扩大学生的教育面,通过营造积极的氛围,使积极心理学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2.扩大学生的参与。积极心理是一种人在具体环境中的感受,作为感受主体的人存在差异,积极心理的具体理解也会有差异。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很难真正了解老师所讲解的心理学知识,教育的意义就难以实现。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下,应该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交接自我的身心发展状况。首先应该减少老师课堂讲授的时间,使课堂气氛不在严肃,同时,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注意与学生积极互动,多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进行鼓励与肯定,这也是将积极心理学融入教学中一种有效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校也可以成立相关的社团,学生通过自己的组织与参与,能够对自己进行一定的反思,同时还能对整个学校的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这种学生自我组织、自主参与的模式比老师的灌输式教育更有意义,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促进和评价,能够学习他人的长处,促进自己的进步,树立积极自信的健康心理。3.营造积极健康的班风。班集体是学生直接参与的环境,也是技工学校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环境,因此,形成积极健康的班风对学生的积极心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而言,班集体中的同学是成长学习的伙伴,学生之间的接触能够对身边的同学的行为形成重要的影响。要营造积极健康的班风,就要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友爱。班级的学生之间要具有包容性,学会接纳不同性格的同学,不能出现攀比歧视的现象。良好班风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形成积极的道德品质,也有利于整个学校学风的建设。4.拓宽积极心理学影响。当前,学校大多会成立心理咨询室,用来调节学生的困难与问题,但是,极少数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进来,学校往往也把重心放在个别重大的案例上,没有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推广开来,使工作目的有效实现。因此,要想拓宽积极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就要首先解决学生的困难和难题,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来,形成积极的思想品质。相对于高中的学习而言,技工学校的压力较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人际交往中来,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形成良好的积极品质。

三、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技工学校应该高度重视。通过教育体系的健全,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落实,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作者:张淑洁 单位:广东汕尾市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屠鸣,李晓彧,魏春燕,邱建国,王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59-63.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篇5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91-02

慢性腰腿痛是指后背的腰、骶部的疼痛或不适感,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肢放散痛,比较常见的病因有损伤、退变、肿瘤、先天炎症及其他疾患等。[1]慢性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疾病,症状属于祖国医学的痹症范畴。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的缺乏,治疗中不依从性普遍存在,对疾病的康复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对慢性腰腿痛患者的护理中,笔者发现向患者进行及时、简单、易掌握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笔者于2008年1月起对慢性腰腿痛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本科室慢性腰腿痛患者130例,经临床体检和DR及CT扫描检查确诊,符合慢性腰腿痛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5例,女性75例,年龄50-76岁,平均63岁,病程6个月至24年,平均13.8年。以上病例均有认知能力,并能较好的进行语言沟通。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式一对一或一对多指导,采用面谈,讲座等形式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健康需求,做出相应的健康指导。文字宣传,以健康手册,图片等形式进行。

1.2.2 西医健康教育

1.2.2.1 心理指导 由于慢性腰腿痛对患者身心的损害,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的心理变化,应有针对性的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主动与患者及其陪护亲属沟通,及时解答其疑问,关心、尊重患者,以密切护患关系,增进了解,减轻心理压力,身心的愉悦可促进疾病康复。

1.2.2.2 饮食指导 ①由于疾病影响,患者食欲减退,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是保证机体康复 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指导患者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蛋白质、丰富维生素为原则,如瘦肉、禽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易消化的食物,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当多食维生素多的食物,以防便秘。②戒烟,烟中尼古丁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血管壁损伤,对疾病恢复不利。③适当饮茶,茶叶中含有儿茶酚胺和茶碱,咖啡因和多种维生素,可增加血管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

1.2.2.3 生活指导 ①适当活动:指导患者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从事较轻的劳动,时间不宜过长,发现腰腿不适,立即停止劳动,卧床休息。

②注意腰部保暖,特别是初冬季节,应早穿保暖衣裤。

③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动力姿势,尤其是负重、弯腰取物、起坐等动作,均需保持正确的姿势,以免某一部位结构遭到过度的不平衡的牵张。

④坚持腰背部肌肉锻炼,如坚持游泳、慢跑、爬山,指导患者做腰背肌及臀肌锻炼操,锻炼量因人而定,不可超量,但要持之以恒。

1.2.2.4 治疗指导 向患者讲解行物理治疗的项目名称、作用、原理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充分了解理疗的目的和作用,并能在治疗中进行有效配合,建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1.2.3 中医健康教育 在西医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情态调摄、起居养生、病后调护,治未病教育等与日常生活起居密切相关且简单易行的中医保健方法。

1.2.3.1 情志调摄教育 向患者解释腰腿痛与精神、心理、情志异常之间的有机联系,讲解预防 的方法和各种自我放松的方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消除恐惧和紧张情绪,放松心情、减轻心理负担,学会避免生活中的不良刺激,以免使脏腑气血失和,影响疾病的康复。

1.2.3.2 起居养生教育 向患者介绍养生之道以养为主,因人而异、因人制宜,按体质养生,顺应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起居方式,形神共养,谨避外邪的生活方式。

1.2.3.3 病后调护指导 指导患者在生活中防止因情复病、因劳复病、因食复病,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随时调整药物、整体,综合性调整体内肝、肾、脾、胃及冲任,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疏通,标本兼治的目的。

1.2.3.4 治未病教育 指导患者规范自身生活行为方式,加强心理调节,运用保健运动,自我推拿按摩及饮食疗法来预防慢性腰腿痛的反复发作。

1.3 观察方法及指标

自制调查问卷,130例慢性腰腿痛患者对慢性腰腿痛的知晓情况按等级评分。健康知晓率评定:明确:全部能叙述,描述,演示;比较明确:大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够明确:小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明确:不能叙述,描述,演示。

1.4 统计学分析

教育前后知晓率比较(例)

注:X2 =46.3,P0.05,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慢性腰腿痛患者教育前后知晓率的比较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慢性腰腿痛患者教育前后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护士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患者了解有关自己疾病的知识,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中西医结合教育,正是依据患者的需求不同而制定的实教方案,它以中西整体观为指导,遵循养生法则,通过辨证分型,运用情志调治,起居养生,病后调护,治未病教育等方式对患者实施辨证施护,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2]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符合当代科学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配合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祖国医学“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观,“辨证观”和身心康复的特色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统一。[3]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将西医的疾病知识和中医的情志,饮食,起居护理合理结合起来,才能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本文结果表明,健康教育前,慢性腰腿痛患者对本病的认知度不高,健康教育后,他们对本病的认知度大有提高,形成了健康信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了自我护理和自我保健的方法,能注意腰腿关节的活动,并保持乐观的心态,减轻并缓解了患者由于长期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对本病的认知程度和自我保健意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将西医的疾病知识和中医的情志,饮食,起居护理合理结合起来,才能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篇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2013年9月9日,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在对广大教师表示亲切关怀的同时,充分肯定和特别强调了教师在教育发展全局中所肩负的重要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并明确提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上述“三个牢固树立”,言简意赅、立意深远,是对全国教师的重要嘱托。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尤其是身为一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我对习总书记的这段精彩而意味深长的论述深有感触,特别是其中“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深受鼓舞!从教**年来,我一直坚守在**这一工作岗位上,服务于学生的**工作,我认为我所作的一切工作的最大意义恰恰在于此:守护学生心灵、呵护学生成长,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现代教育环境下,教师应当“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更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我更应该注重这一点,要以自己的热心、真心、爱心、细心、耐心做学生心灵的守护者,精心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是民族发展的灵魂,而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斯大林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国大思想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北师大教授、著名学者于丹也曾给教师下了一个定义,她说:教师是“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篇7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已颁布实施,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变化对体育教师理解新理念和新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一、更加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1.进一步明晰了课程的性质,强调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并强调该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性质,要求体育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从课程理念上,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1)强调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2)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3)强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4)强调“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课程目标及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3.将“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使之落脚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健康发展方面,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都是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达成更高水平的目标。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设置为易观察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准确观察、指导和评价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建立评价内容多元、方法多样、主体多元,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我评价能力。以上可看出《标准》更注意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与机会,注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更好地形成终身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二、进一步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

《标准》中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完整统一,不可分割教学,并突出了小学与中学阶段重点学习和发展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过程来实现;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教学方法要有助于促进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根据减负要求,删去了难度过大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通过目标达成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与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删去了实验稿中“课程总目标”和“学习领域总目标”,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验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等目标的描述,在各层面都非常强调“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内容和方法促进目标达成”思想,促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形成“目标教学”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三、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1.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精神,明确地方学校实施课程的权利和义务,帮助教师理解和贯彻课程标准精神。

2.为体育教师提供清晰指导,加大体育教学的可选择性。将“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列举了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可供选择。在“教学建议”部分进行了阐述,帮助教师理解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方式。

3.挖掘学习评价多元功能,指导教师有效开展体育学习评价。在“课程内容”每一条加了“评价要点”,能清晰评价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删去对教师教学评价和课程建设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评价关注,“附录”增加了可直接参考的案例,启发思路,解决评价的可操作性问题。强调教师要正确处理评价与测试和“体育中考”关系,避免“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

4.去掉原教材编写阐述语气,改为建议性注意事项。强调一纲多本和教材多样化原则,去掉“健康性”“兴趣性”原则阐述,增加“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和“差异性”内容。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篇8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性质;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01-04

“五年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2001年7月出版并在当年新学期开始实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充分发挥了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作用后,也到了必须完善和修订的时刻。本文认为:《课标》凝聚了全国众多体育专家的心血,是一个颇有新意和有许多研究作为背景的纲领性的文件,它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承认《课标》是一个较好的体育课程文件。但由于《课标》“是一个实验稿,还只是一个假说”,《课标》文本中一些问题也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渐显现出来。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分析,提出来与大家商讨研究,为即将开始的《课标》修改工作提供参考。

1 关于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

1.1 《课标》对体育课程性质表述不完整

在5年来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一味迁就学生兴趣’、‘淡化运动技术’、‘轻视规范教学’、‘无劣评定评价’、‘过于追求优质课效应’、‘课堂失真情景’、‘不考虑运动负荷’等现象,显示出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不协调”。这些不正确的观点和实践的误差与人们对体育学科性质的认识偏差有关,与指导这些认识的《课标》对体育学科性质的表述不够完整、准确也不无关系。因此,曾有学者疾呼《课标》要“还原体育教学本来面目,使体育课程真的反映体育的本质属性。”

《课标》对体育课程性质是如此描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这段表述不够准确,也欠全面,其中的主要问题有:

(1)“体育与健康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的表述是对体育课程地位和意义的表述,但与体育课程性质基本无关。

(2)“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表述不够全面,缺乏对主要学习内容的描述,这容易导致产生轻视运动技术和运动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3)体育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不够全面,也比较笼统,难以准确地说明体育“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没有反映学校体育教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终极目的性。

1.2 修改和完善体育课程性质表述的建议

建议将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修改为:“体育是一门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途径,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传承体育文化,培养终生体育锻炼意识、能力与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

2 关于“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习领域一至五”等的问题

2.1 概念含义和关系表述不清晰

以目标的层次体系作为《课标》文本的基本主线,是本次设计《课标》时的有益尝试,提出“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习领域一至五”等新概念也是本次《课标》的首创。但是,上述概念在含义和相互关系上还有许多不清晰之处,这是造成体育教师对《课标》体系理解困难,并在课堂教学目标上照搬《课标》目标的原因所在。上述诸概念和相互关系的不清晰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按字面理解,“学习领域目标”中的“领域”含义应该是“内容”,因为如果把“领域”理解为“目标”,那么“学习领域目标”就变成“学习目标的目标”而导致更为严重的错误,因此,“学习领域目标”的含义应该是“学习内容的目标”。但是,《课标》却在“学习领域目标”下面设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这就使得“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在逻辑上都成为了“内容”。但实际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都不是内容,而把它们当成内容就会造成类似“学习身体健康的目标”一样在文法与词义上的错误。

(2)《课标》在“内容标准”中设置了“学习领域一至五”,这使得“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在“内容”、“目标”和“标准”的性质之间游离,让人难以理解和把握,而且,“内容标准”一词既不准确,也不符合语言习惯。

(3)当我们把相关《课标》中的概念按内涵大小排列后就出现了:“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5个学习领域――(一)、(二)、(三)等的表述――水平目标”这样一个非常令人费解的层次体系,这样一个把目标、内容和标准相互交叉和混用的体系恐怕难以为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所理解。

2.2 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1)建立一个“课程目标――领域(或直接称为内容)目标――水平目标(或年级目标)――某水平的内容目标”符合体育教师理解习惯的较为清晰的目标层次体系。

(2)将“领域”的概念改为(或正确地理解为)“内容”;将含有很强的目标含义“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分别在课程目标体系中表述,而将“领域”(或内容)划分为“体育知识”、“运动技术”、“身体素质”、“锻炼方法”和“情感体验”5个部分。

3 关于“运动参与”目标的问题

3.1 “运动参与”作为目标单列不合理

《课标》在提出“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等与传统目标相近的目标外,还提出了“运动参与”的新目标。这个目标的现实意义提醒体育教师:在当前学生参加体育积极性不太高,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提倡终生体育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以更好的教学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实践中来。但是,“运动参与”作为一个目标单列出来,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

(1)“运动参与”是一个中性的行为概念,含义中自然包括了“积极、主动的运动参与”和“消极、被动的运动参与”两个方面,把这样一个中性的词作为目标,不但意思不清晰,

也不恰当。

(2)“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等目标都有实体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作为支撑,甚至比较抽象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理论的教学内容支撑,而“运动参与”却明显缺乏这种支撑。

(3)在“运动参与”的水平目标中,有很多并不代表“愿意并能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的含义,说明体育课程理论在建构“运动参与”的目标方面还没有做好准备,设立能够指导体育教学的“运动参与”目标存在较大的难度。

3.2 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取消“运动参与”的单列目标,将“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锻炼”等目标内容纳入其他目标中。

4 关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4.1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难以理解和操作

《课标》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传统目标外,还提出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有所拓展的新目标。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这两个目标提醒我们要注重体育对心理健康和社会化的促进,而且这两个目标的提出为一些新教材(如“心理拓展训练”)的开发提出了要求。但是自2001年《课标》实施以来,“关于课程目标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新课程标准实验工作的展开,‘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在实践中不可操作情况加剧了争论”。而在实践层面,许多体育教师因为这两个目标难以理解和操作,于是“以领域目标直接作为课程内容的分类标准,完全混淆了目标体系和内容分类的差别”,而且从实践中看,“‘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本文认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心理的健康”和“对社会的适应”在现实中,‘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含、互相交融的行为和概念,《课标》把两个互为依托的目标分别予以单列自然会引起交叉和混乱。

(2)在《课标》中,有许多“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与“已经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已经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的“目标到达”状态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没有任何关系,说明我们现在还很难建构出科学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体系。

(3)很多“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是不容易在教学情景下达成的,因此这些目标既难以和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也与教学情景不吻合,因此这些目标自实验以来,就游离在体育教科书和教学改革实践之外。这类目标的典型范例有:1)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注意力、记忆力的不同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2)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情绪的不同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3)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意志的不同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4)对生长发育的变化(如月经等)采取坦然的态度(心理健康的目标);5)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情绪调控方法(心理健康的目标);6)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社会适应的目标);7)从电视节目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社会适应的目标);8)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社会适应的目标);9)知道附近的体育场所及其用途(社会适应的目标);10)运用互联网制订和改进体育锻炼、健康、娱乐或旅游等计划(社会适应的目标)。

(4)“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都不能直接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使得体育课程中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失。这与当前党和国家强调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神不符合,也难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篇9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189

临床路径是由医师、护士和其他人员对一定诊断和手术做出最适当的、有顺序和时间性的医护计划, 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浪费, 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1]。它是一种既能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 又能保证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模式[2]。本科将临床路径与白内障患者的健康教育相结合,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科实施白内障手术的患者600例, 男320例, 女280例;年龄47 ~92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入院视力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按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整体护理, 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护理人员利用各种接触患者的机会, 进行随机的健康教育。

1. 2. 2 观察组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 按临床路径为每位患者实行健康教育。①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在充分了解白内障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 制定了白内障健康教育路径表。见表1。②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责任护士对住院的白内障手术患者做入院评估后, 纳入临床路径管理, 按照需求分别于患者入院时、术前、术中、术后及出院前,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 并配以眼球模型和道具进行示范, 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 每完成一项内容在患者的教育路径表上相应的方框内打勾, 并签名以示责任。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资料统计等方式, 由质控护士定期发放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和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效果评价。根据患者对白内障手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等指标来观察评价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效果。①患者对白内障手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患者能复述宣教内容≥80% 为掌握, 能复述60%~80%为部分掌握,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白内障手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好, 对护士的满意度高, 住院时间短,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3. 1 健康教育的目的 健康教育是以医院病房为教育基地, 以住院患者及家属为教育对象, 通过教育过程, 使患者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方向发展的教育活动。良好的健康教育对手术顺利进行、保证手术质量、预防和避免并发症及术后恢复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3]。

3. 2 按路径宣教能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 传统的健康教育因没有计划, 责任护士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意识, 因此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实行临床路径宣教管理是一种新型的规范化医疗护理模式, 是针对患者管理的无序状况进行的优化、简化和增效的管理[4]。具有计划性、针对性, 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连贯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3. 3 临床路径能规范医疗护理行为, 提高医疗质量 按路径实施健康教育, 要求护士每日严格按照计划, 有目的、分步骤地完成, 这一标准化和程序化的工作方式培养了责任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和自觉性, 使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各项护理工作, 规范了医疗护理行为, 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3. 4 按路径宣教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应用, 有效的组织协调护理工作, 在实施中, 患者主动参与医疗护理工作全过程, 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促进了医患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 从而减少或避免了医疗纠纷,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 5 临床路径的实施有效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临床路径的规范实施, 科学地理顺了医疗护理工作流程, 避免了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降低了医疗成本, 避免了各种因素造成的时间浪费, 有效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 按照临床路径对白内障患者不同时期适时进行健康教育, 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有利于患者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梁桂玲, 梁燕霞, 曾少婷, 等.基于电子病案系统的临床路径应用设计.中国病案, 2012, 13(2):29-30.

[2] 梁翠萍, 张远娇, 吕顺欢, 等.应用临床路径在白内障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右江医学, 2010, 38(3):320-321.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篇10

大力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领导、教师的重视。那怎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呢?

1. 学生主动参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指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的工作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真正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和预防,其次才是矫治”。我认为“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最好阐述。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自我,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而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和精神,处于被动的地位,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成为强制行为,变得毫无意义。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助人自助”原则要求学生主动参与。

心理健康教育很注重强调学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简单地说教。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与自助的活动,“助人”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因此,要达到自助的目的,只有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自助”的目的方能达到。

再次,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贯彻主体性原则。

这个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性迅速发展的时期。贯彻心理健康教育贯彻主体性原则,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使学生追求独立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2. 实践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的积极尝试与探索

(1)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科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许多学生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认识。比如,有些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心理有问题甚至是心理变态的人,所以,难免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抵触情绪。尽管学校设立了心理辅导室,并有专人负责,但几乎没有学生去,因为去心理辅导室的学生要被别人骂成是神经病。其实,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尽管,个别心理辅导的确有矫治的功能,但个别心理辅导也有着发展性的功能。换句话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接受心理咨询,可以使自己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因此,必须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科学的认识。如果使“让健康者更健康”的理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的话,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2)针对学生需要,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具有针对性,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去。正如沃建中博士所提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蹲下来看孩子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选择性的选择内容。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渠道”。这种活动课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要选择针对性的,学生感兴趣的。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心理专题讲座是针对学生可能面临的共同问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可根据学生和教育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如新生入学后,可举办“如何适应新环境”的讲座;对青春期到来的同学可举办“快乐青春谈心会”以及“怎样更好进行异往”的专题讲座。

个别心理辅导也要注意针对性,在适当的时候开设专题心理咨询,如在考试前夕开展“轻轻松松上考场”的专题辅导,在考后针对部分同学考试不理想的情况,可开设“如何走出考试心理失利阴影”的专题心理辅导。这样,可以使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心理辅导室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3)落实心育要求,创设和谐心理环境。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我认为落实心育要求,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有很多方面。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严格落实“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原则。“尊重与理解”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待学生态度及师生关系间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只有当老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如果被老师尊重和理解,他就会信任老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基本条件。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严格落实保密原则。“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个人情况和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只有严格落实保密性原则,才能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才能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和隐私权的最大尊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贯彻保密性原则,能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信任,也会增加其参与的积极性。

从实践的结果也表明,学生喜欢心理辅导活动课,参与性强了,心理健康教育也提高了实效性。这充分表明学生主动参与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可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上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篇11

正式稿将实验稿中对本门“课程价值”部分的内容删除,重点放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方面。在课程性质中加进“以学习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正式稿更加明确了体育要学习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一些以智力游戏为主的项目,如棋类不能进入体育与健康课。同时,强调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

■ 课程理念的变化

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正式稿与实验稿完全相同,但在内容表述上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观点。

第二,实验稿中第二个理念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改为正式稿中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在学校学习了运动知识转为爱好,坚持锻炼身体,将来走出校门也能用学来的体育知识、技能进行锻炼。

第三,实验稿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为正式稿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如合作、探究等。

第四,实验稿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改为“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这告诉我们,教学要求要考虑区域的不同,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应允许学校、教师根据课标的精神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自行确定。如北京114中学将软式垒球作为校本教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课程实施建议

在设置学习目标上,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教学目标应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把所有目标都罗列上(事实上也实现不了),应有所侧重,但学什么内容、身心得到什么发展应有所表述。如初步学习快速跑——后蹬跑技术;发展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培养拼搏、刻苦、勇往直前的精神。

建议评价应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篇12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3年10月骨折患者243例,男147例,女96例,年龄16~87岁;文化程度:小学39例,初中44例,高中及以上160例;已婚187例,未婚56例。尊重患者同意,按责任组对其进行分组,责任一组为对照组,责任二组为观察组。对照组131例,男74例,女57例;观察组112例,男63例,女49例。两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月收入情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以及职业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仅接受责任护士给予的常规健康教育,其健康教育方式为责任护士在患者床边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1.2.2 观察组

患者在接收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由责任护士的微信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1.2.2.1 目标人群的选择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向患者说明微信的作用(微信是快速与人联系的一种手机新型语音工具,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优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及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参与自愿性、需要时间、保密性和无害性,并征得患者同意,根据患者或其家属的手机号码将其加为好友,建立骨科患者朋友圈。

1.2.2.2 资料库的建立

建立本科室常规健康教育及专科疾病健康教育的资料库,其中常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医院环境、检查的注意事项、药物相关知识等。专科疾病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专科功能锻炼、专科饮食、理疗的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由科室责任组长、护士长查看相关文献及相关专科书籍后制定并交由医生审核后存入资料库。

1.2.2.3 微信的发送

微信发送者是从科室选出的高年资、丰富临床经验、高度责任心、有良好沟通能力的2名责任组组长担任。观察组通过口头及书面的形式并配合微信进行健康教育,采用专科健康教育内容与常规健康教育内容相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宣教。(1)信息的发送分为入院组、术前组、术后组、康复组、出院组、检查组。(2)每日下午4时按分组的病员进行信息的发送,如有病人提问,则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答疑。(3)患者可以在手机上及时收到微信,并可以通过微信的语音功能随时与责任护士进行对话。

1.3 评价方法

制定专门的评价量表,评价内容包括药物指导、功能锻炼、问题反馈及解决、检查及治疗的相关知识等共计16个问题,由责任组长在患者出院时进行发放,评估结果有满意、不满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