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德育要求合集12篇

时间:2023-08-16 09:21:08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1

德育课程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课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传授哲学、经济与政治基础、法律、职业道德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挥德育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的作用,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传统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仅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时代鲜活感。课堂沉闷,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实施德育课改,提高德育课的实效,让德育课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和谐发展应是德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本文分别从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法、科学评价、师德建设等四个方面来谈谈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一点认识。

一、深化德育课程内容改革

1.紧密联系实际,设置教学内容。

改革课程,落实内容是关键。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今天,要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能力,就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把学生带人活生生的广阔的学习天地。因此,德育课课堂内容的开放成为必然。教者应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审慎选取材料,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接通”,引导学生学会“感恩”,选取典型校友创业成功的案例等,编印相关资料作为教学内容。使书本知识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既不冲淡教学主题,又能强化育人意识和创新意识。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身的经验、身边发生的事、社会热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教材重新整合,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热情高,才会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活力。课堂教学素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来源于发展变化中的德育学科。用活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2.以目标为导向,构建德育教学内容

德育教学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载体。在确定德育目标后,建立符合职业发展需要的德育课程体系是势在必行的。要加强德育教学的职业教育功能,围绕中职学校教学目标构建德育教学体系。

在教学的实践中,根据德育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确立德育模块、专题教学的思路。德育模块、专题化教学是指在德育目标指导下,把过去以学科为特征的《经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学内容做了分割,相应组成“思想教育”、“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法律教育”、“哲学”、“思维方法”、“职业指导”、“心理健康”等系列模块,根据德育目标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重新进行组合,实现德育的总目标。

模块、专题式的教学方式是我们德育改革的中心环节。在授课中,模块的设置与专题的安排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成长的现实情况,适时对模块、专题进行新的组合。它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动态的,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课改行动下的德育教材不再是“授业解惑”的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

3.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须满足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体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加强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培训和教育指导。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出台。在本次课程改革中,首次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必修课来进行学习。

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历程,考虑个人的价值、智能、兴趣以及助力和阻力,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设计发展方向,落实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计划,让学生既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又能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基本形式。在实际教学中,要把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组建学生的知识平台,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习惯,使学生能更好适合社会,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在教学中,我们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取得一定的效果。

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4类18法: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除此之外,还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修养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

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依据工作的出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

教学方法的改进,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突出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研的习惯;应满足学生求知、求乐、求美的心理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起学生道德共鸣,这样才能提高德育课的实效。

三、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标准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而在德育课的考核中也重在考察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这种将德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做法虽然在某些方面说明了我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的目标,达到知与行的统一。长此以往,在某些学生的意识里,道德似乎仅仅成为了一门知识,靠死记硬背便可以得到高分数,而在实际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

《课改行动计划》中指出:职业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科学规范的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优化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实施德育管理的重要保证。为了有利于增强职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综合素质,当前德育课程的评价应实行积分化,建立学生德育综合档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即对学生德育课程活动参与、知识学习、德育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

从基本内容上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德育学习情况考核;二是学生的综合考核。除在学期末进行外,平时每一个环节都要利用,包括课上、课下。为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习惯,可附加行为规范奖惩学分,对学期中有突出表现或明显进步的、操行等级为优的可加一定的学分;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操行等级为不及格的扣取一定的学分,汇总得出德育学分。评价形式可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由学生进行初评(自评、他评相结合)、任课老师合议、班主任老师建议、德育课老师评议等多项不同环节组成。通过德育的评价,反映出学生的学识水平,也反映出学生的集体观念、遵纪守法、劳动实践、个人思想品质多方面内容,实现德育的教学目标。

构建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新的思想、新的内容。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探究中求发展、求创新、求实效。要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学校的德育工作,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德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探索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崭新形式,提高德育教学的整体效果。

四、注重师德队伍建设

职校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严谨的教风,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现实的德育教师队伍状况远远达不到要求。主要表现为:师资结构不合理;职业学校教师素质不够理想;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不稳定的倾向。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他们的职业德育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

(1)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

(2)教师需终身学习,是学习性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新要求,如电子商务,同样是讲求诚信的,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严格守时。自觉学习、掌握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要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养成的。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2

德育课程改革正是针对当前德育课实际而进行的理论创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需要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一、了解学生的现状

1.生理心理因素

现在的职高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学习基础较差,思想压力大,年龄轻,阅历浅,加之经济上的不独立。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因此,情绪波动性较大,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如果未被教育者认识,就会造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隔阂,使学生失去自我,干出一些偏激的事来。

2.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

中学生队伍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过惯了“有利先享”的“自我”为中心的生活的他们,在校集体观念淡薄,只讲权利,不提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有责任便往别人头上套,有好处,便往自己袋里装,自私自利,娇气任性的学生大有人在。

3.缺乏法制观念,易放任自己

部分学生对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学校规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视无睹,法制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不分荣辱、难辨美丑、是非,缺乏自我控制、自觉管理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想来上学就来,不想来上学就不来。

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必须正视自我,大胆改革创新,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才能不断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二、教师如何冲破自身束缚,适应德育课程改革

1.德育课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和增强课改意识

本轮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同时,本轮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要求德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德育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德育课改的重大意义。

2.以学生为主体,改进德育课教学方式

德育教学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的过程,无论何种教学方式,均要遵循和体现这一规律。在教学手段上要想方设法通过创设情境、运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有“认知”要求,更要有“运用”的要求,创设实践情景,加强“育人化”的德育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自身体会和实际,立足于做人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人性的人。

3.以教材为载体,勇于探索,用“活”教材

改革课程,落实内容是关键。课堂教学素材就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着眼于发展变化中的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用活教材,适当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教师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探索,不断总结,德育课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和功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肖永泉.目前中学生德育状况几点思考.2007

2.张建国.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现状与改善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7

3.李子震.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2008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1、学习行为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在初中毕业后从普通高中分流出来的,没有门槛的职业教育招生,形成的生源特点是学习基础普遍偏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仍让停留在小学初中的水平,他们的学习意志薄弱,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学习习惯差,然而,这不能全部归结为智力水平因素导致的问题,更贴切的总结,是长期的错误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致使对学习的不感兴趣或者望而生畏,通过德育课教学,教授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毫无疑问对促进孩子们学习进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心里发展状况

选择了职业教育的学生,发展方向由升学向就业转向,而大部分人是无奈的、被动的选择,毕竟分流出的只是少数,同龄的同学大都直升了普通高中,面对人生的转折,心理的困惑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表现的尤为充分,总体而言,因为缺少关爱,他们失落而不甘,小学有过光辉历史的学生,念旧却不堪回首,相比其他被社会、学校、家长看好的高中生,嫉妒却表现的无所谓,逆反、从众、拜金、享乐,一些学生甚至存在着心理扭曲、敌视社会的问题,校园暴力犯罪、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在不良文化的影响下时有发生,德育课是对学生思想进行改造、教育、武装的主阵地,如果不能有效的完成德育课的教学任务,实现这个教学目的,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堪忧。

二、中职德育教育工作

1、现阶段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的普遍问题及原因

德育教育流于了表面、流于了形式已不是秘密,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思想境界不能从小我跳出,坚持自我为中心,不能看到自己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另一方面,传统的德育教育确实存在着不能和教学目的同轨的问题,德育课堂的宗旨是培养具有民族自尊心、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对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青年,然而,尚未充分接触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被社会唯成绩论的眼光伤害过的中职学生,怎么能够要求他们在一两年的口号式德育教学中,就达到家国天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长期以来,德育课堂充满“口号式”“文件式”的空洞理论和说教,收效甚微,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重视技能轻视德育,不仅活动敷衍了事,德育课堂也遭受动辄被占用的命运,或者是德育课堂松松垮垮,没有系统地、策略地安排,学校老师方面不重视,就更别指望同学们的觉悟了。再者,中职生生源不足,导致有些学校过度放任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放松了与德育课相互辅助的惩罚和管理力度,也是导致德育工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之一。

2、中职德育教育的目标

中职德育教育的初衷是通过德育课教学、其他课程教学、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服务工作、党团组织、学生会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多元手段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社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青年。德育之路,任重道远。

3、中职德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中职德育教育,需牢记“以爱贯穿,严格管理”,现阶段,中职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任主要了落在老师们的身上,德育教育的深入发展,要求老师们在继续辛苦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素质,学校要认真落实将学生评价与老师教学成果挂钩的纪律政策,提高老师们的责任感,多多宣扬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的典型案例,提高老师们的德育教育水平,改进德育课教学策略,让同学们认识到好性格、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以关爱、教导为出发点的严格要求,相信可以被学生们感知,来消弭因叛逆与老师隔离的心墙,与此同时,德育课要求工作一线的德育老师培养学生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开展一些低起点、小步走的活动,如:大小型体育活动、晚会、趣味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增强自信,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三、借新课改之力

1、 新课改给德育教育带来新希望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旧的学本位的教学模式的地位愈益动摇,从某种程度讲,它给了成绩不突出但拥有特长、拥有个性的中职生更多的展示空间,初中的分流导致的自卑情绪,是单纯以书本成绩衡量的结果,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张扬,新课改强调,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发展需要,拥有不断学习的能力,而不是靠死记硬背获取高分以期人生路途一帆风顺的高分低能式发展,教育大众化给了许多人机会,只要新课改理念深入人心,教育真正进步到以人为本的高度,中职生的德育教育自然会随学生自我肯定的积极心态而降低难度。

2、 新课改下的德育教育

新课改认为,教育首先是为了塑造合格的人,其次才是有用的人,它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审视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与德育教育灵魂上是契合的,专业课程的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已经不是一句口号,新课改的春风吹暖了神州的教育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现美,德育的教学要求是为了塑造发现美的眼睛,新课改优化了教学模式,让急功近利的教育风气有很大程度的收敛,苦读不一定有高分,而此前,中职生的存在,正是苦读高分模式下难以生长的结果,新课改,拔高了德育的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改革了种种弊端,中职的德育教育也在不断的向前,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四、结语

德育教育在新课改的环境下,由于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契合,势必借力先行,改变过去德育教育中人浮于事的不良风气,将德育落到实处,有效率、有方法的开展系统的德育教育,是学生的权利,家长的期望,学校的责任,社会的要求。让我们这些奋战在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与时俱进,提高认识,认真对待德育工作,培育出符合要求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职生论文教育德育论文:礼仪教育与中职德育教育》中国学术期刊网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4

一、新课程的实施对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影响

1.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决定教师要转换角色,重新调整与学生的关系,适应学生的发展,成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具体地说,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活动的组织者、智能的开发者、心理的辅导者、发展的促进者、人生的导航者、成长的帮助者等等,这些多重角色功能要求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倡导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必须形成全员育人的浓厚氛围。同时,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中,学生成长了,教师成长了,德育教育也就发展了。这就是新课程所需要的发展型德育教育。

3.新课程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个级别,因此,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的新内容。当然,目前普通高中德育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规范且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这就给普通高中德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二、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实际,没有体现德育教育的作用。在目前以课程改革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中,在学科建设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在德育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很落后,最突出的就是重理论,轻实际。例如,在多数高中学校的校园内、教学楼内,各类德育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图书馆里也配备相关德育方面的书籍;另外,也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进行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而目前的普通高中德育教育中出现了教师不敬业,学生不感兴趣,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的种种现象,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因此忽视了德育的实际作用。

2.校内外德育教育相脱节,与新课程的发展趋势不相协调。普通高中德育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普通高中德育建设只重视校内德育教育而忽视校外德育教育。因此,普通高中德育教育过程中的校内德育教育与校外德育教育不能很好地沟通和衔接,校内德育教育形式与校外德育教育形式没有相互结合。校内德育教育各高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校内开展,而校外德育就不同了。它主要通过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表现出来。

3.教师的主观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愿望不能达成共识。在新课程的逐步实施过程中,普通高中教师,在寻求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来完成对普通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但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烦恼。高中教师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感受和认可度。另外,高中生大多数具有逆反心理,不愿意听从家长或老师的说教。而我们的教师又习惯说教,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德育工作改革的对策

1.认真贯彻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新课程在改革的过程中,应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念。课程改革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作为完整的教育对象,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发展的新理念、新追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学校理应承担起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德育教育就是要渗透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以课程为载体,对高中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使德育更贴近学生的身边,同时又以德育来促进课程的改革。

2.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生的任务不但体现在学会学习,而且体现在学会生活。尽管高中生的生活方式很简单,但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新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重社会实践,努力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生活形成互动关系,使德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3.细心、耐心、周到的德育工作。在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很多高中生,由于心理及性格上的因素导致其好动、纪律性差、喜欢我行我素,对教师的管理漠然视之。但作为教师给学生做德育工作时,应该耐心倾听,把学生中的小事加以认真分析、合理判断、理性处理,并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切实帮助,从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感、亲切感。

参考文献: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5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005-01

随着新课改推行,初中德育工作面临新的工作思路。初中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已现雏形,德育工作开展对于初中生发展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在新课改指导下,学校的德育工作究竟如何开展,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是摆在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做好初中德育工作。

一、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6

一是坚持整体推进,全面深化德育“三化”改革。2015年以来,我市开展了德育序列化、课程化、生活化改革的创新和实践,在全省率先实施德育一体化改革。通过改革,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有效衔接、梯次推进的德育目标体系,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有效整合、互为补充的德育课程体系,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德育实践体系。三年来,德育“三化”改革有效增强了德育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坚持思想引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和中小学生培养全过程。一是融入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二是融入课程开发。抓好国家、地方课程教学的同时,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公民意识、生态文明、心理健康、法制、网络道德等教育内容,开发实施了“润心德育课程”等200多门德育校本课程。三是融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中国梦”“三爱”“三节”等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四是融入校园文化。开展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创建活动,推广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四大节日,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是坚持文化育人,精心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和校园文化建设“四个体系”之中。制定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构建中小学多维、立体的传统文化育人体系。以“传承传统文化,筑牢人生根基”为主题,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浸润人生”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涵盖4大系列、12项具体行动。

四是坚持实践育人,积极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设省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处、县级青少年活动中心2处、城市学校少年宫11处、乡村学校少年宫76处;全市建设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多处,各类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70多处,满足了学生道德实践的需求。

五是坚持合作育人,不断强化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市、县(区)两级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联合会,合力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全市中小学三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覆盖率达100%。开展了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和“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加强家校沟通,宣传教育政策,征求意见建议,强化安全措施,关注特殊儿童,传播文明理念,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贵局在中小学德育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令人钦佩!在这些已有成绩的背后,你们觉得目前区域的德育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打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朱先亮:我市学生德育工作在这些年确实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学校的校本德育课程有待进一步优化,德育方法和德育形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待增强,德育评价体系、德育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师德和育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课程实施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像目标碎片化、内容抽象化、课程实施片面化,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思路是:以深化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为抓手,系统解决思想认识、教育观念、体制机制、资源整合、方法途径、评价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按照“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循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您刚才提到了德育课程改革措施,为什么将德育课程改革列为当前德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朱先亮: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课堂,提高育人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是课程建设。将德育课程改革列为当前德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德育工作科学化发展的需要。德育课程改革是德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德育开始由无序进入有序、由表面零星改进进入到内核设计的阶段,如此,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将会大大增强。

二是省、市德育综合改革的要求。德育课程改革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省教育厅德育一体化改革要求,构建“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

三是打造区域德育品牌的必然。德育“三化”改革目前正处于继续深化、打磨提升的绝好时机,趁热打铁将好的经验做法进行凝练、梳理、提升,进而编写成优秀的德育课程,是打造区域德育品牌的必然选择。

:为推动德育课程改革,贵局是如何进行顶层设计的呢?有哪些管理机制作保障?

朱先亮:对于德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有明确的思路和规划。我们将德育课程改革统一纳入到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之中。2015年,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市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日照市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德育课程改革是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具体来说,我们的德育课程改革整体思路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一个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民族根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两大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三个保障”“三个育人”: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条件保障、健全激励机制,力求实现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五项统筹”:统筹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思想品德、语文、历史、数学、物理、体育、艺术等学科,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为顺利推动德育课程改革工作,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工作制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教育局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统筹基础教育科、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和教育督导室等科室为中坚力量的德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以行政推动和科研引领来促进课程改革。

二是建立新型德育工作制度。建立完善了中小学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制度、学生心理辅导制度、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制度等,切实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能。

三是建立科研引领机制。组建一支由德育教研员、德育管理干部、德育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等组成的德育专家库,定期召开研讨会,具体指导和督查德育工作;组织科研课题,针对热点和难点开展理论和行动研究,破解德育发展瓶颈。

四是完善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估机制,分阶段、分重点、分主题进行,真正发挥其对德育工作的导向作用。完善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优秀成果评优表彰制度,召开三年一次的全市德育工作会议,促进德育工作科学、有序发展。

:在实施德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贵局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呢?

朱先亮:τ诘掠课程改革,我们在借鉴其他地区有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自身实际,探索和创造了一些比较有效的特色办法。

一是试点先行。创新工作方式,以点带面,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力求实效。市教育局制定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确立试点区县和试点学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各试点分项实施,重点突破;彰显时代要求,突出地方特色,力求创新。

二是科研跟进。加强德育改革理论和实践研究。组织德育专家、教研员、德育骨干教师等成立专业研究团队,加强试点指导,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德育规律,着力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突出重点和特色。

三是榜样带动。各试点区县、试点学校将试点任务落细落小落实,边实践、边调整、边提升,形成阶段性试点成果。将重点内容凝练成系列校本活动课程,打造学校系统、独特的德育课程体系。召开现场会议,总结表彰试点先进典型,形成一批德育品牌。

四是全员培训。将试点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吸收到专业研究团队中。开展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培训,推广试点经验,带动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通过专家引领、集中培训、校本教研和“学科德育论坛”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和专业素养。

五是评价促进。完善德育工作评价方式,对各区县、学校德育一体化目标达成情况、标志性成果、组织管理情况、社会影响及成效等定期督导评估。对在德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六是成果推广。学校不断总结经验,凝练提升,推出系列特色和品牌活动;专家团队定期开展调研指导,挖掘培植先进典型,形成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成果经验汇编。全市推广改革成果,指导全市中小学整体推进,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目前德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如何?下一步有什么样的计划和设想?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7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8

从2009年秋季入学开始实施的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不仅涵盖了所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也包含了五年制高职大部分德育课程,并深刻影响着独立高职高专“05方案”的德育课程。这次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将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造就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新的职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与探讨。

一、职校德育课改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职校德育课程由1993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经2001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出台,再到这次德育课改新方案的实施,反映了职教事业大力发展和职校德育课改不断深化的历程。当前,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势头如火如茶,但仍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校德育教学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变化

随着我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流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投射到校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任务更加艰巨,使职校德育教学增添了难度。

(二)职校德育教学的对象特征明显

职校近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生源是积极向好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他们中大部分来自城市中低收人家族和农村家庭。职校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动作思维较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欠缺。部分学生中,存在网络社会那种“精神上无根、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交往上无礼、伦理上无情”的问题,甚至少数学生对正面引导、理性教学存有浮躁心理和逆反心理。

(三)职校德育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学校师生和家长群体对职校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带着无奈的心情选择了职校,对完成学业比较消极,往往是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学习、轻视德育学习。一些家长也认为职校就是学点技术,找个职业,对德育学习没有什么期待。有些学校也出现了德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的现象。

(四)职校德育教学的师资相对薄弱

德育课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当前一些学校德育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其学术功底、教学经验较欠缺。面对德育新课程,德育课师资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总体上仍显不足。相对于专业教师经常进行部级骨干培训、出国培训等,对德育课改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要求的高层次的培训和学习,仍然力度不够。

总之,如果说普通高校的“两课”改革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效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主要解决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完成教学三维目标,那么,职校德育课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二、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

2008年1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对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课教学的新要求,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反映了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解决了前一轮课改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不适应变化了的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等问题。这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有。

(一)反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了时代感

德育课程新方案,是在2001年德育课改后,党的十七大和中央8号文件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新内容、新精神的背景下新修订出台的,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德育课改新方案中得到了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德育课改新方案将“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也融入到四门必修课之中。德育课改新方案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感,显示出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德育课程,体现了方向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原则。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了实效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把原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重了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突出了职教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教学安排上,把必修课集中在1—4学期,选修课与专业学习、顶岗实习结合进行。这种弹性的课程安排,适合了职教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的变化。从德育课内容设置到教学安排加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体现了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

(三)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了针对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教育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校学生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从情感培养、习惯养成做起。然而,德育课改新方案更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否则“三贴近”原则会大打折扣。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节庆仪式、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课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加强针对性,体现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

(四)构建了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增强了科学性

课程设置的科学,主要要准确反映该课程的特有性质和规律。以1993年原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起,中等职业学校有了一套既有别于高等学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德育课课程体系。通过三轮职校德育课程改革,不再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但更符合职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这种不再受制于学科体系的

德育课程,紧密联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因而更具有课程的科学性。德育课改新方案,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又反映了德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了以职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框架,体现了继承性生与创新性统一的原则。

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带有鲜明特色的职校德育课程新一轮改革全面进入了实践阶段。这将解决职校德育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破解长期困扰职校德育课程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突破职校德育课某些时候“学生怕上、教师怕教”的“两怕”的陈旧局面,形成适应职教大力发展的德育课程新体系。

三、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将迎来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职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德育课改的正确方向,对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体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提出四条推进德育课改方案的策略和建议:

(一)注重转变观念,用好德育课中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实践新视野。从2008年奥运成功举办,到2009年60周年国庆盛典完成;从金融危机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到美国提出“G2”“G4”概念,“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好新理念,积累新素材,探讨新问题,用新的语言,新的方式展现德育课程各门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既要消除僵化滞后的观念,又要防止急躁偏激的倾向。

(二)注重资源开发,突出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

德育课要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就要体现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就要重视德育课资源开发。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发德育课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由“认识、运用”二维目标调整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进行情感资源开发,态度资源开发和价值观资源开发。围绕职业活动开发德育课资源,针对技能竞赛、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发掘德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过程参与者开发德育课资源,积累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及专家学者等教学资源。在建立学校教研室及教师个人德育课资源库的基础上,显现出德育教学职业性及操作性强的特点,并从文本资源、人物资源、活动资源、企业资源、实训资源等多个维度开发,发挥职校德育课教学资源优势。

(三)注重学生参与,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9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Moral Teaching since the Founding of China

WANG Xiuting, XU Y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China, our vocationa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moral teach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early day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new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By the author of dut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sort of moral teaching policy, showing the context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moral teaching, and made two proposals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moral teaching in China.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mor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1 建国以来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1.1 建国初期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建国初期中职德育的相关政策主要涉及到中等师范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

1.1.1 中等师范学校

建国以后,有关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第一个政策是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它在第四章 “教学计划、教材”条款中规定,“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政治课含《社会科学基本常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三门,师范速成班政治课含《共同纲领》《时事政策》两门”。在第十二章“初级师范学校”中规定,“四年制初级师范政治课含《中国革命常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三门,三年制初级师范政治课含《中国革命常识》《时事政策》两门。”1957年教育部颁发1957-1958学年度中师、幼师、三四年制初师、师范速成班教学计划,规定在以上几类学校普遍开设政治课,讲授青年修养、政治常识、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主义建设等内容。

1.1.2 中等专业学校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将中等专业学校1957-1958学年度的政治课一律改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程。同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关于设立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报告,规定该课程中心教材为《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同时阅读一些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文件和其他文件。同月,《学习》杂志编辑部编辑出版《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阅读文件汇编》,作为规范教材。1963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制定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计划的规定(草案)》。规定中专设两门政治课:《政治理论常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报告》。

1.1.3 中师和中专

1959年教育部颁发《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中专、中师开设政治常识课、经济常识课、辩证唯物主义常识课;四年制中等专业学校增设中共党史。

1961年秋季起,学校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常识的教育,规定中专和中师每周上政治课2-3小时。另外,应做思想政治报告,每月约2-3课时。

1964年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通知,规定1964-1965学年度高级中学、中师、中专各年级以两个年级学习《著作》乙种本,以一个年级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常识》。

1.1.4 建国初期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特点

建国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并初步完成了规范化建设;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针对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考虑到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对德育要求最高的是中师,其次是中专;在德育课程教学方面,没有针对技工学校的专门规定。

1.2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1.2.1 新时期相关政策

1985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通知》要求对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的改革。

1986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调整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的通知》,对课程门类和教学课时数进行调整。人教社对四年制和三年制中师教材进行修订和改编。在改革调整的过程中都进一步加强了德育课程教学。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下转第111页)(上接第72页)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这个规定在中职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教育部印发《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它指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200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职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对中职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做出了新的调整。2009年,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就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建设方面提出了重要意见。这是关于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的最新的文件,将作为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2.2 新时期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特点

(1)政策围绕改革进行。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这一时期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也围绕着改革开展。一系列相关政策的,也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2)国家的高度重视。六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多个部门的合作表明国家已经把中职德育工作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3)德育内容更加完善。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德育内容。

(4)课程教学的改革更注重细节。新时期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涉及课程门类、教学时数等具体内容上,说明国家更注重从细节上抓德育课,从而保证德育课程教学的有效进行。

2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发展建议

2.1 德育课学科的准确定位

只有明确了学科定位问题,才能使德育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德育课学科定位应放在整个中等教育系统中来考虑,应根据中职的生源状况,不断改革和完善德育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

2.2 正确处理“专业课”与“德育课”之间的关系

中职普遍都在加强专业课的学习,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当作学生学习的主要方面。“专业课”与“德育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德育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职必须克服重专业培养轻道德教育,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德育课的相互关系。学校可以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渗入德育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10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那也要改革。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 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11

一、引言

初中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年龄阶段,初中教育阶段也是学生教育的关键阶段,其思想品德以及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价值观念也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开始形成。在这一时期对初中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是保证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关键。随着社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道德认识观念也出现了不小的变化,这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初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改革,结合社会思想道德新形势的发展,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与良好的品质行为,为初中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现阶段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分析

1.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认识不全面,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

现阶段,大部分学校没有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甚至在部分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认识中,思想品德教育只属于课程辅修内容,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师资与精力,甚至缺少基本的教学目标。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过程中重视不足,教学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此外,教师以及家长的这种认识不全面,间接的造成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错误认识,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对于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深入的思考,导致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的性较差。

2.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不够丰富,针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考核方式也缺乏合理性

现阶段,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教育,主要是结合课本,对教学课本上的知识以及内容进行讲述传授,而对于其他参考资料的结合使用较少,随着新课改对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仅仅依靠一本教学课本已经难以满足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较差。此外,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上,形式单一,主要是采用传统应试教育试卷考核的形式,导致考核缺乏全面性,难以全面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3.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陈旧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认识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部分教师在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未能结合初中生此时的学些特点,而且仍然采用传统陈旧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导致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枯燥,各种教学设备的利用程度低,课程缺少与时代相适应的特色,造成了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接受理解程度低。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思想品德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果教师不能结合新课改,革新素质教育理念,势必会造成课程教育效果较差,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改革创新途径分析

1.明确初中生思想品德教学目的,重视思想品德教学改革

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可以在课程的设置上进行必要的调整,适当的增加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学时,并对思想品德教学考核进行侧重,促使教师以及学生提高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教师在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上,还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的设置,结合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在课程结束后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合理的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想品德素质修养水平。

2.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法

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关键手段。因此,教师必须对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做到以学生为本。由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内容作为一种抽象的原理与概念,学生的学习理解与掌握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丰富教学方法。可以借助于视频、文章、图片的方式,将课程内容倒入其中,将枯燥单调乏味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使得初中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掌握。也可以通过互动或者是角色情感体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提高其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3.拓展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范围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也处于不断变化更新之中。因此,教师针对初中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教材之中,而应当不断拓展思想品德教学内容。通过寻找教材外的参考资料,来扩大思想平的课程教学的学习范围,尽量选择实用性强、与教材内容练习相近的学习材料,这样在保障学习计划得以完成的同时,丰富扩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深度,提高其对思想品德课程知识的掌握能力。

4.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品德实践课程

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教材、多媒体以及课堂活动外,还应当注重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的运用。利用思想品德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丰富课程的教学形式,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堂学习的内容。在学生章节课程结束的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机会,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与课程学习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使学生针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获得自己的感触与收获。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社会服务活动或者是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这样既可以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进行革新完善。并通过及时总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实现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化,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一级身心的健康发育。

参考文献:

[1]徐军.试论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教学中质疑提问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篇1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科学定位,但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德育课教师埋怨德育课太难上和学生对德育课具有抵触和反感的现象。这种较强的反差,直接把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推到更加紧迫的日程表。我们不能不充满忧患意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深刻反思。

一、摆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面前的现实问题

1.德育课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地位日渐式微

德育课在中等职业学校近似于鸡肋的尴尬处境。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其它专业教师及其学生往往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同于职业教育,群起削弱公共基础课特别是德育课。德育课率先作为被挤压课时的对象。说是以德育为先,行却忽视德育课这个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有人曾形象地描述学校德育的普遍现状: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其实,德育课与之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2.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通用教材的内容滞后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现在通用的教材一直是国家教育部规划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和《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这套教材最大缺陷在于内容板滞,没有紧跟时展的步伐,缺乏与时俱进的鲜活内容。既没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德育课特点,在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方面存在欠缺,又没能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者结合好。有学生直指德育课内容的弊病:我们想知道的涉及得少,我们不想知道的或弄不懂的讲得多。这不是没有任何道理的片面之词。

3.中职生群体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基础知识水平低。如今的中职生入学门槛低得近于无,其底子薄,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是共识。多数课程对他们来说倘若天书,德育课几门课程也不例外。

其次,心理问题居多。中职生的年龄普遍处在16岁~18岁之间,正处于一个心理的“断乳期”,心理素质差,自控能力不强,人际关系不协调,突出表现为心理调适能力薄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不健康问题。笔者曾对在校生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抽样测试,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症状尤其明显。近年来,国内有关专家学者所做的大量专门针对中职生调查研究也证实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第三,精神世界匮乏。踏进中等职业学校,他们感到前途渺茫,背负着自卑和自怨的思想包袱;对所学专业不满,为父母上学的思想严重,于是一部分学生把睡眠时间改在上课,把大部分休闲时间奉献在了网吧里,或者沉浸在谈情说爱中。又一部分学生上课不睡觉,却带着耳机听音乐,或者拿着手机打游戏。剩下零零星星的几个又坐立不安。

4.德育课教师队伍的德育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的关键,但现实的德育课教师队伍状况不容乐观。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其一,兼职的多,专职的少。多数行政领导名正言顺兼任德育课,一部分没对口专业课程的教师也纷纷分肥德育课。其二,教学能力一般的多,教学艺术精湛的少。沿袭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省事,真正虚心借鉴与潜心研究德育课教学艺术的屈指可数。其三,言传的多,身教的少。德育课教师的特殊性,使其重言传轻身教的危害性比任何一门学科后果更严重,更有杀伤力。多数德育课教师成为学生避而远之,甚至是有些学生敢公然顶撞教师的主要对象。这与部分德育课教师,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形象代言人密切相关。德育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修养。

这几个问题是显山露水有目共睹的,还有一些更深层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问题,我们不禁问:德育课的改革路在何方?有识之士呼吁:在新的形势下,德育课教学改革是德育改革核心,是实现德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那么,德育课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几个亟待改进的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首要的是应抛弃僵化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切实焕发德育课新活力。德育课教学一定要锁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古人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德育课教学要有真情真爱投入,力追情境交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神韵。如果那样的话,德育课就不是身外之物,而是灵魂之核;德育课就不会曲高和寡,而是妙趣横生。

反观德育课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亟待改变:

1.目标追求的片面性

以往德育课教学目标在追求上,往往比较表面性、单一性,将德育课简单等同于课堂教学中的说服、讲理,片面重视德育知识的掌握,在“掌握”与“认同”之间随手画上等号。过份重视德育课“知”的因素,忽略了德育课中情、意、行、信等其它因素,怎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脱节,结果是不断造就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甚至相反的“双重人格”或“两面人”来。德育课的教学目标追求应体现出综合性,重点是育“德”,不是育“智”。也就是说,德育课教学目标要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从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理性传授和指导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学习、形式活泼的道德践履结合起来,这样的德育目标才是完整的,才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

2.活动方式的单向性

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往往是教师单一活动的方法,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以高姿态的权威者自居,采用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一种“美德袋“而被迫接受纯知识的客体。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中,学生处于一种接受者和被塑造者的客体,教学关系便表现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其实,学生才是德育的主体,不是灌输的客体。德育不仅是社会需求,而且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的要求,产生内在的道德认知,才能转化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让学生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讨论、启发、引导,调动主观能动性,产生情感上共鸣,促使学生践行、体验、体悟。这就要求教学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通过民主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

3.运作过程的封闭性

这突出表现在把德育课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拘泥于教材,素材局限于课本,将生活与德育割裂开来。在当今开放的信息时代,封闭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不仅变得不可能,而且反而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要大胆地把开放性原则贯穿到德育课教学中,用活教材,改进和补充教材,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勇敢地让学生去面对现实,面对生活,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把德育课堂延伸到社会广阔天地,让学生在同真实的社会环境互动中接受教育,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的和谐发展,激活德育课课堂活力。

4.具体手段的原始性

德育课教学的具体手段至今还很原始,大多以语言和原始形态的手段如粉笔、黑板为媒介。以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少,真正使用的,投入精力也不多,课件往往简单粗糙。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对教学对象进行科学研究,教师往往凭机械、朴素的方式,在经验描述的水平上选择和使用教学手段,教学科学科技含量较低,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德育课教学应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特别注意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德育课教师应当关注大众媒介、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心理测验与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同时积极开发、利用这些科学手段为德育课服务,发挥其培养现代意识和主体人格上的长处。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改革之路

德育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总结德育课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切实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实行人文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才能建立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符合规律性、富有实效性的德育课教学体系。关于德育课教学方法与考评方法等探索比较多,我就忽略不谈,仅谈四个根本性要害。

1.确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教学思想在教学整体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在正确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才可能克服其过程中的盲目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大量教学思想、观点、理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理论、观念和方法,以科学的态度加以总结,通过深入扎实的研究,确立几种可供选择的规范性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不论教学如何创新,其主旨都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何种理论来指导教学,现代教学论有三种观点:一是从教育目的出发强调发展;二是从教学效果出发强调最优论;三是从教育对象出发强调学习论。其中,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是现代教学中比较有影响的一种教学理论。什么是教学最优化?巴班斯基在他主编的《教育学》中说:“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目前,我国教学改革一直提倡教学思想科学化,即以现代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教学的有关规律,而教学最优化的理论正是在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指导下,将系统方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引进教学论而得出的一种比较先进的现代教学的科学理论,是促使我们教学思想科学的一种有效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德育课地位高、内容广、课时少特征,以教学最优化理论为教学改革的科学教学思想是合适不过的。认真学习研究这个科学理论,与我国的德育课教学规律紧密联系起来,切实走出一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富有成效的路子,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德育课教师的艰辛而光荣的任务。

2.构建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目标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循序渐进的。因此,德育目标的编排也应该有个逻辑序列,即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深到浅。另外,不同教育阶段,德育课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特色鲜明且符合不同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指出:“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它从总体上为构建一个中等职业学校独特的合理的德育目标指明了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德育课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特色体系方面将不断迈出重要的步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将彻底摆脱高大全的目标,变成走进学生情感内心深处的知心朋友,照亮他们的人生航程的指向灯。

3.拓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内容的时代特征

德育课内容要有一个基础性的相对稳定的系统,更要向时代和生活开放,不断从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中吸纳新鲜的思想道德养料,关注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思想道德上的新挑战、新矛盾、新问题和新热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张扬,思想道德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实现德育内容的不断创新。德育不仅要指明政治方向,更要解决人生困惑,诠释社会问题,提升人生境界。德育课只有深入学生实际中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有的学者提出以理性向生活世界回归作为21世纪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指出“让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教育帮助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的生活。”如果德育课内容在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和超前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又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情境性和生活性,那么,学生学习起来简明生动,用起来切实可行。

比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就应主动地适应社会的新要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少必须在其它德育课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预防心理障碍、调适心理冲突等,真正落实预先作好防患于未然,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进而塑造健康心理的德育工作。

德育课内容的创新,应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以“三个面向”充分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以造就“四有”新人为总要求,以培养新型主体人格为核心,把继续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起来,贴近和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敏锐反应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生活化、创新性的德育内容系统。

4.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素养

教学的创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都有直接关系。但是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教师本身的素养。如果教师有正确的教学思想,较好的专业修养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就能消除教学的种种弊端,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否则,教学的创新也就难有成效。所以,教学的创新,最根本的是提高教师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六个方面的素质,是创造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德育课教师素质的创新,除了要与德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相适应,形成专兼结合、功能互补、规模宏大的教师队伍外,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师职能和角色的根本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由此,德育课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要由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的良师益友、人之师表,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增亮德育课的光芒。为此,德育课教师就要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创新和提高,系统掌握现代德育知识、技能,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提高德育创新智慧和实践能力,对受教育者真正能够做到启迪心灵,为人师表。当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重视德育课教师的师德教育和专业理论培训,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为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认真总结了2001年以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教育部确定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方案,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它及时充分肯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重要地位,既对确保德育课课时做了硬性规定,又组织编写国家规划的新德育课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供使用,是一次比较重大而全面的德育课改革尝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师应以新一轮德育课改革方案的全面实施为突破口,切实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努力提高德育课质量。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阎承利.教学最优化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鲁洁.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