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0 14:41:10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篇1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三观逐步确立巩固的人生阶段。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多元文化也带来了多元价值取向。大学生对现代人文精神整体表现出缺乏的状态,如果也缺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那么大学生群体极易受到不良思想与文化的冲击。

(二)思政课改革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有着越发苛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大学生要想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就要储备至少包括人文、思想道德、专业和心理等四个方面的整体素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成才的基础。人文素质是一种综合体现,其通过吸纳优秀文化,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反映出一种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人文素质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人文素质教育的素材取材于多方面,而传统文化是人文素质教育最自然且最丰富的天然资源。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的需要

近年来大学生退学、自杀甚至犯罪的现象不但没有减少还有增加的趋势,究其原因多是因为心理原因造成的。这也说明高校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数量不在少数且持续增多[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是迫在眉睫。高校思政课能够合理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灵素质。对心灵的研究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提倡宽厚、容忍、忠恕的人际交往,要求人们要懂得悦纳自己;道家教导人们对精神的宁静与自由的追求,要求人们放弃功名利禄,讲求返朴归真,强调自然无为。儒道之说对人心灵境界的描绘与追求,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素材。

(四)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塑造和养成具有积极作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内容,将这些被挖掘出的优秀文化与大学生对现代民主、正义等价值追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使传统文化魅力在现代大学生人格塑造中切实发挥积极能动作用。现实情况是大学生迎合西方利己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甚至抛弃,这无疑加剧了道德的集体滑坡趋势[3]。所以,大学生应该追求当想的人格,加强对公平、正义、善良、果敢等道德理念的吸收。

二、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定的阶级、政党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规范、道德准则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要求该社会的人们按照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进行符合阶级、政党和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意识形态宣传的活动,教育者通过传播、践行特定文化成果,完成受教育者由一个自然生物人向社会政治人和文化人的发展转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化人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这种文化化人过程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通约性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建立在超越民族和区域基础上的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学说,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体现却是不能离开具体的民族发展历史的。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具有哲学基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其实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中资源,特别是蕴含的时代气息资源进行整合和梳理。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既满足了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更能满足马克思主义现实发展的诉求。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思政课必然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和与时俱进发展的过程。

三、传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

地方高校思政课引入传统文化教学需要梳理诸多问题,本文以定位于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绥化学院为例进行说明。在调查的基础上,绥化学院在教学路径上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在结合过程中理清四个关系,以此来保证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绥化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情况调查

现今在宪政等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互联网络文化的全面渗透下,在媚俗文化的持续攻击下,一部分大学生明显出现了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等问题,也导致诚信意識和道德观念的淡薄。对此部分学生不去争取教育,不去及时进行正确思想的引导,他们很容易就被彻底西化。2017-2018年,面对全校选取近5000名学生和大部分思政课教师进行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含文、史、哲、经、法等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对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准确回答正确率为51. 22%,勉强过半,这说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存在不足。学生希望教师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占70.3%,不希望的占19.1%,无所谓的占11.6%。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运用传统文化的期望很高。调查也显示出超过六成的学生和九成以上的教师对目前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满意,学生认为思政课乏味,做的是表面文章走过程,思政课教师几乎都能够饱含热情致力于思政课教学,但是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明显改变现状。

(二)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做到五个结合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思政课教学,既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也是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的需求。绥化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地缘、經济、资源都没有优势可言。学校的学生与大城市高校学生相比,多来自小城镇和农村,这些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掌握情况也相对不足,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愿望比较强烈。学校对此以“仁爱、孝道、和合、修身”等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建立了思政课内外联动机制,配合实践模块,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关爱大自然、关爱自我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1.学校重视与学生重视相结合

从学校层面来看,绥化学院从政策导向、师资培训、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充分肯定以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工作,并把思政课教学改革落实到学校的育人目标、育人思路、课程设计、效果评价之中去。同时注重培训师资,给教师从事传统文化学习、实践和研究的经费,组织教师和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等。从学生层面来看,组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与发展专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倡导学生成立传统文化学习社团,委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竞赛等活动。

2.课内与课外两个课堂相结合

课内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创建“动式教学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选修课堂,构建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前读《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活动普及国学,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课外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对课内教学进行补充,在网上挂课件,指导学生读国学,互动交流释疑解惑。另外,学校充分利用应用型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如农业与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下田野、去企业与社会接触联系较多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及思政教育。

3.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普通地方高校在教学中存在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相分离、相对立的情况。个别专业教师甚至挤占思政课的教学时间[4]。实际上,不论是专业教学还是思政课教学,首先都要教会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教书和育人是专业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的共同天职和使命。绥化学院认识到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共同责任,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理应互相结合、相互配合。

4.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必修课中选取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课程教学,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融入中国哲学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运用儒家伦理解读问题等。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能极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但必修课自身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是相对固定的。仅靠必修课还是不够,绥化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和中华传统美德专题讲座,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伸。对完成学习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学生选修的热情高涨。同时思政部教师编写了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材,不仅受到学生的好评,更为当地一些企事业单位采用。

5.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

地方高校首先应立足本校实际,充分挖掘校内资源,针对学生的特点,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同时借助校外资源,借鉴和利用其他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思政教育方面好的经验和资源。如聘请台湾著名文化学者来校讲学,还与企业、综合型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既增长了学生人文素养,又扩大了学校知名度。

(三)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处理好四个关系

1.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育人思想和今天的思政教育都面临着一个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三纲五常等糟粕观点理应摒弃,重德、修身、孝道等思想在现代依然有学习价值。在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进现代思政教育时,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中育人内容的借鉴方法问题,要保证在传承的同时,必须有创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学,就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问题,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2.专业教学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关系

在高校搞专业教学的不一定重视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搞思政教育的也不一定懂得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培养新时期德才兼备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必须共同探索专业教学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结合问题,指导学生的生活与教育教学实践,实现专业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

3.才与德的关系

在当前,重才轻德在学生中还占有一定市场,也有学生认为思政课教育教学对从事政治有用,对其就业基本没有实质用处[5]。实际上,道德修养是有利于自身成就事业的,不重视德才兼备,发展必会受到很大限制。优秀传统文化进思政课就是让学生明白,职业生涯的成功不是单纯的专业素质决定的,道德素质的高低更具有决定性。因此要摒弃对思政课的偏见和反感,提高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4.知与行的关系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篇2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82

近年来,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及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一)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学段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各自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各个年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有选择地进行培育。正如纲要所指出的: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不难发现,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侧重点各有区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同,“梯级式”的培养目标对于系统、全面地在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立足学校教学特色,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其选取和设置是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小学语文、历史等学科中,蕴含着较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家乡风景名胜的介绍等,不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此外,各中小学校应立足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开设校本课程,编写具有地方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通过它不断生发的生长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视学校少先队组织的重要作用,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的群众性组织,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在小学以及初中一、二年级,依托少先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这也不失为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条道路。

(三)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还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引领者、协调者。因而,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各地中小学校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分三个层次开展教师培训:一是学习相关各级文件精神,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二是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三是成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讨论相关课程的设计。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够加深广大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遵循传统文化教育所特有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真正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骨干队伍。

二、集聚“家―社”教育力量

(一)引导家长共同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引起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各地中小学校要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以及成立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将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锁定在传统礼仪礼节及自立能力的养成上,突出家长的言传身教和传统节庆日的熏陶功用,家长可以将传统道德、伦理、处事之法教给孩子,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价值观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

(二)以社会为天地,借助各类教育资源

1.引进来:鼓励传统文化传承者积极参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化传承者的努力。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事象、传统的民间工艺正不知不觉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为此,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通过他们亲身的讲述、演绎、展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源起、如何保存至今的。

2.走出去: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基地

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中小学校可以借鉴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宽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使这些过去被忽视的教育资源成为教育的主流渠道。

3.促交流:借助新媒体的教育力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趋进步,互联网、手机、iPad等新媒体已渗透于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各级各类学校也应转变旧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使传统文化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校园网站是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并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电子文本,拓宽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文化传承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的教育力量,真正以学校为阵地,以社会为天地,以家庭为支撑,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殷翊.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质与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2]张媛磊.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篇3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认识程度有待于加强

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育人作用,对于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语,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与传承的忽视、漠视与误视,已经威胁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安全,必须加以重视和正视。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融合开展育人实践的力度不够。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积极合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与实践,可以有效传承并加以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2践行效果不佳

近年来社会各界逐渐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部分高校虽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一些高校实际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重理论、轻实践;教育体系不健全、培训形式过于单一;覆盖面不广、参与度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缺乏制度保障;教育实效性不强五个问题。在课堂教育中往往教学设计比较缺乏针对性,与受教育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较为严重,原因多为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能够深入的挖掘研究,不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点进行深入挖掘,存在照本宣科,使得受教育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邃的思想与文化,不能用来更好地指导实践,最终也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教学的效果。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

2.1理论意义

近些年,学术界对于传统文化与高等院校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的育人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不断尝试从不同的方向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机结合,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引申提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实践意义

国家层面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路径的研究有着迫切的需求。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积淀的宝贵财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会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包含了对于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明确了相关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吉林省政府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扶持、支持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吉林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与该校共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并大力推动开展传统文化育人课程的建设研究,其与文化育人“双创研究”(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研究)等都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支撑的平台。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医药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竞争力产业,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讲好中国故事”最好的行业,适合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但现有的育人路径多注重一点而缺乏整体、长效的规划指导,不能完全满足中医药高校打造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地的现实需求。通过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使中医药类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在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需求方面,学校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各项研究基地、平台的发展为该项目提供了完备的研究条件,学校已将省校共建的“研究基地”进行运营,并在学校的“杏林青马工程”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设立“文化滋养”专题培育计划,成立涵盖全省专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报告团”先后出台完善了一系列传统文化育人的政策措施,依托现有条件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提供更好的开展基础,并通过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论文化素养,提升能力水平,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顽强的意志力。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3.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观方式

通过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度,在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与自我教育作用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课堂教育”“教师教育”也是大学生中效果最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最有效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品德教育,通过教育加强品德素质,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这就不仅需要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品德资源的传授,而且需要学生主动接受并内化为自身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主体能力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且此也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题能力,通过锻炼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诚信观念的学习意志力,并养成良好习惯,培养文化自觉和诚信意识的践行能力。

3.2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实载体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篇4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41-02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高度评价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它的态度和方法。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性的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国家和人民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应该采取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通过遵循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中国的执政党,其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而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实施和贯彻落实社会意识形态要求的一个重要工具,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和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其中的内容和方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词在我国虽然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才成为较为统一的标准术语,但它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并加以宣传教化,它其中包含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身。在内容方面,我国自古以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丰富的优良品德,不仅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深厚的社会氛围,而且它其中的许多观点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推动着社会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发展,这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方法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阐述可以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提供一定的借鉴。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而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让当代青年人更好地理解、领悟和应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二、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的重要性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沉淀,在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可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以借鉴和应用。例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儒家理想人格、道家个性自由、墨家兼爱利人、法家法治等思想进行吸收,可以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实践中,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因此我国在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完善的分析、整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和广为熟知的民族语言讲出来,并把反映当今时代的思想内容融入传统文化之中,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当今社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面对现在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参与性不断提高,思维越来越活跃,对国家和世界大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那种纯粹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教学方法是值得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借鉴的。例如“因材施教”、“言传身教”、“一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等思想就可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应用。只有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载体并坚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

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的历史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我国的宝贵资源,对它进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是我们应有的根本态度。我国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创新,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加当下化、现代化,最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整合。所以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实现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一方面使我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等不断增强,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例如受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腐蚀,一部分人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从而导致对国家和民族的意识淡薄、对我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足、社会责任感缺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在一些群体中的影响越来越少。此外,我国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在制度方面缺乏系统化的规定,使得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度不高,缺乏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一部分人甚至否定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国文化,更谈不上树立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形成强烈的国家意识了。换句话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是当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不足,为了更好的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和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

三、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国家对人们从小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为了更好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国家在进行教材的编排时应该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编入学科的课本中;第二,在开设精品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学校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其中的一门,供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第三,教师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道德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巧妙的方式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不仅只是重视学生们的成绩,而且也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带头作用,用心对待学生,让他们认真认识、自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各门学科的综合作用,广泛宣传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实质,让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动作用,对所学的显性和隐性内容进行融会贯通,把外在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只有这样,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有效地利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能使当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对文化的自觉、自信,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段话说明了我们在进行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时不仅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宣传。如可以在国家政策方面加以重视并进行引导;可以在学校、社会中比较醒目的地方写一些表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语或是用形象生动的图画诉说人民群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和敬仰;针对网络传播在当代社会的普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来广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设有关专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站、创立网上课堂,全面完整的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等等。总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人们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在于教育,另一方面也在于自身的实践。要想真正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把理论付之于实践。在实践中恰当的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其自然而然的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去中,达到隐性教育的效果,最终形成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爱国热情的中国人。社会应该鼓励人们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来学习并进行弘扬。我们可以在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开展主题类型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让人们在节日或纪念日的氛围里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还可以有计划的组织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或参观有一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旅游景观中去学习,在进行实地观赏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加深对中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及爱国主义情操。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具体环境中将传统理论和现实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有针对性的吸收适合个人成长、成才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自身真正的发展,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今天,我们在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提高人们道德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高的阶梯迈进。

参考文献:

[1]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

[2]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篇5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国家和人民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应该采取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通过遵循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中国的执政党,其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而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实施和贯彻落实社会意识形态要求的一个重要工具,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和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其中的内容和方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词在我国虽然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才成为较为统一的标准术语,但它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并加以宣传教化,它其中包含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身。在内容方面,我国自古以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丰富的优良品德,不仅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深厚的社会氛围,而且它其中的许多观点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推动着社会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发展,这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方法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阐述可以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提供一定的借鉴。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而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让当代青年人更好地理解、领悟和应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二、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的重要性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沉淀,在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可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以借鉴和应用。例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儒家理想人格、道家个性自由、墨家兼爱利人、法家法治等思想进行吸收,可以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实践中,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因此我国在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完善的分析、整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和广为熟知的民族语言讲出来,并把反映当今时代的思想内容融入传统文化之中,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当今社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面对现在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参与性不断提高,思维越来越活跃,对国家和世界大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那种纯粹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教学方法是值得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借鉴的。例如“因材施教”“、言传身教”“、一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等思想就可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应用。只有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载体并坚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

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的历史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我国的宝贵资源,对它进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是我们应有的根本态度。我国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创新,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加当下化、现代化,最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整合。所以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实现我国现代思想

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一方面使我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等不断增强,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例如受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腐蚀,一部分人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从而导致对国家和民族的意识淡薄、对我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足、社会责任感缺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在一些群体中的影响越来越少。此外,我国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在制度方面缺乏系统化的规定,使得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度不高,缺乏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一部分人甚至否定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国文化,更谈不上树立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形成强烈的国家意识了。换句话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是当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不足,为了更好的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和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

三、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国家对人们从小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为了更好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国家在进行教材的编排时应该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编入学科的课本中;第二,在开设精品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学校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其中的一门,供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第三,教师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道德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巧妙的方式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不仅只是重视学生们的成绩,而且也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带头作用,用心对待学生,让他们认真认识、自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各门学科的综合作用,广泛宣传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实质,让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动作用,对所学的显性和隐性内容进行融会贯通,把外在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只有这样,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有效地利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能使当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对文化的自觉、自信,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段话说明了我们在进行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时不仅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宣传。如可以在国家政策方面加以重视并进行引导;可以在学校、社会中比较醒目的地方写一些表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语或是用形象生动的图画诉说人民群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和敬仰;针对网络传播在当代社会的普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来广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设有关专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站、创立网上课堂,全面完整的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等等。总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人们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篇6

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进步、合理的成分被称为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探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要加强课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高校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理论性强、政治色彩浓、教学模式僵化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传统文化具有渗透力强、形象生动等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更容易打动人心。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中,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逻辑哲学、古代中国的“大同”思想以及传统的知行观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实践观;也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统一、经世致用等思想去处理相关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人文课程培养计划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高校,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社会义务。高校应该依据自身情况,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 选修课,将传统文化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等课程。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也需要改革和创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要逐渐由灌输式教学向讨论式、互动式教学转变,寻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问题的相通之处,激发学生主动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培养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广受欢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入手。一是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建筑风格都可加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大学生们无论走到校园的哪个角落,都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二是丰富校园行为文化,以多种活动为载体,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中国传统节日内涵深厚,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情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高校发掘传统节日内涵,举办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将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三是发挥校园媒体正面舆论作用,可以通过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微信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达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

三、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教师,因此,高校应着重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不断更新思想,能够游刃有余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解决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信服力。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给大学生以人格示范引领。高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对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但能够开阔教师的视野,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高校要挑选出一批教师精英,要求他们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

四、高校要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开辟优秀传统教育教学的新途径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到由分布式互联网到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的时代,课堂教学、互联网线上讨论、移动互联线下分享已经成为了很多高校新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也就同时倒逼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学校所具备的网络环境,采用全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和课后的辅导补充工作,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链接分享最新的结合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组织局域网让学生分小组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及时分享。课后可以通过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某些高校学校网站的客户端)进行生动内容的分享,传递正能量、贴近学生周围发生事情的所见、所想。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经久不息,优秀地传承是因为它能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充分挖掘和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合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殷东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篇7

随着互联网的覆盖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在传统媒介上往往会遇冷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生。在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获得了一种新态。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使其极具研究价值,而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的多元性使其极具开发价值,这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凡意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一、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教育价值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大学生营造一种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氛围,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体现出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

1.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这些优秀资源亟待发掘和运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国外的一些价值观和国内的网络文化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甚为必要。老子的“道”、孔子的“仁”、孟子的“义”、荀子的“礼”、韩非子的“法”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人格品质和理想情操,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贰薄⑽奶煜榈摹叭松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谦的“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等名句充分体现了古人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苏轼的“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陆游的“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雄”等古句对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优秀品格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厚的历史来源和现实基础。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互联网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网络上信息海量但又良莠不齐,大学生如果把握不了一个度,就很容易造成过度依赖网络,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加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国的儒家文化特别注重对人格的追求以及个人修为,在健全人格的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等都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优势,是高校健全大学生人格的必要选择。

3.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下,我国正处于深刻、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网络上形形的各种诱惑,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仅仅依靠法律法规约束不良行为,还无法从本质上奏效,这就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正确的道德风尚。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倡导的价值观,如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得益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体现了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社会主流价值共识,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民认同感,有利于维系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分化和西化中国的恶势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培养大学生民族情怀、理想信念、行为方式的作用,从而有效遏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维护和传递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互网络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元文化的机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产生一定影响。如果还不采取行动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那么青年学生会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直至淡忘,这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障碍所在。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1.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缺失

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程度不高和价值认同的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文化知识比较缺乏。第二,传统文化意识比较淡薄。第三,少数同学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缺失。

2.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的缺位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而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还没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有些高校开设了“国学”、“易经”等选修课,但是教育者对其内容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哲学、道德、处世等方面的知识挖掘不深,主要还处于讲授表面知识的教学状态。由于高校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使教师无法全面系统地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而弱化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度和价值认同感,难以形成文化共鸣。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不重视,无法形成清晰有效的教学内容,不能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理论课程。如果高校一直没有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那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的过程仍将困难重重。

3.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脱节

信息大爆炸时代,网络垃圾信息势头凶猛,各种文化思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西方国家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也通过网络这种便捷的、强有力的、阻力小的手段得到迅速传播。各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造成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较大冲击,容易使理解和判断能力欠缺的大学生陷入迷茫和困惑,也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所以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承担着传授知识和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任重而道远。当前高校更多的是注重传统文化的理论教育,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理论知识如果缺少社会实践的支撑就显得苍白空洞,致使大学生难以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给自己学习生活带来的改变,一旦大学生发现观念和现实产生冲突矛盾的时候,就会以无用论的眼光去看待优秀传统文化,只能停留在学在表面的状态,弱化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微弱。

三、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深受网络的影响,所以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1.充分依托网络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当代大学生讲求个性,追求新奇,兴趣广泛,所以必须与时俱进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高校应该结合社会热点,在优秀传统文化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营造和谐友爱的学习氛围。利用互联网将优秀传统文化热莸奈淖帧⑼计、录像进行再加工,优化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教育资源,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趣味性和动态感,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并不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顺应时代潮流,采用微博、微信、QQ等多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在网络页面推送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的专题介绍,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并设置一些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有奖答题,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德效果。

2.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效融合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两者可以实现内容上的有效对接。高校可以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为教学目标,添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对其存在价值的认同。有些时候不是大学生不喜欢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失专门了解的渠道,再加上没有兴趣的支撑,大学生自然而然就不会去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所以,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很有必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还能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能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教师以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为切入点,借助互联网,通过互动式、探究式、讨论式方式传递给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政治素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动联系学校所在地或周边城市的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这比课堂教学更让学生们印象深刻。教育者可以带领大学生参观一些名胜古迹和文化展览,加深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和升华。校园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可以根据不同社团的优势和大学生的特点,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积极向上、形式多样、趣味新鲜的活动。比如举办不同朝代的时装走秀活动、古今文化对比的辩论会、方言大赛、经典话剧表演等,通过大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文化底蕴。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可以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高效高能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动力,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年轻践行者,应该具备必要的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一方面可以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参与,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实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 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篇8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使命。

一、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当今世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领域,也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西方国家借着国际化的趋势和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我国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

1.西方文化的渗透弱化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西方国家借助经济的强势和国际化之势,向全球推广自己的文化产品以及蕴涵丰富文化信息的物质产品,从而推动自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全球扩张。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面对西方国家利用经济贸易和商品消费中的文化渗透,部分大学生缺乏鉴别能力。许多大学生过度青睐西方文化,津津乐道国外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哈日""哈韩"成为一种时尚,对于自己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却相对冷漠。有些大学生对西方的节日、星座如数家珍,而对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却知之甚少;有些大学生迷恋网游、街舞,对国粹艺术却毫无兴趣;有些大学生喜欢追看美剧、韩剧,却与国产影视保持距离。

2.教育国际化冲击了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国家之间、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更加频繁,国际间教育要素的流动性加快,各国教育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成为了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一方面,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更加新颖、更为开放的教育理念,为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为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另一方面,教育国际化导致各国教育在内容、方法的采用上,不仅要考虑本民族的要求,还要考虑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趋势,这就使得国际化的教育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间产生了一定矛盾。而且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教育模式,这会弱化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教育,降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3.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减弱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终端设备的普及化,人类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各国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乃至走向融合。一方面,网络更加便捷、及时,可以随时将信息推送到接入网络的设备终端,使学习沟通和文化交流更有效率。然而在当前网络世界中,西方文化仍然占据传播高地,网络领域的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复杂。部分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风靡的西化的影响,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现象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很多网媒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社会责任的承担,常常传播一些标新立异、不明真假的信息,致使大学生盲目追求"快餐文化",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放在首位,从而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精神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高校要积极应对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实践全过程,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构建文化课程体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在帮助大学生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其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高校可以设置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概论的必修课,为学习传统文化提供课程平台,普及传统文化教育。与此同时,要结合各学科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其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如高校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时,可以把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取向引入,也可以结合韩非子的法治观念谈公民的法治意识培养。其三,重视教学方式的改进和教学资源的优化。高校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例如,通过案例化的教学,阐释文化典故,使青年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性。

2.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提升传统文化认同。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尽可能地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大学生传统文化实践平台,努力实现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知"到"行"的转化。其一,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组织经典诗词诵读、举办民族文化节、召开感恩诚信主题班会等。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注重挖掘传统文化节日的重要教育意义,如端午节可以弘扬屈原的爱国情怀,重阳节可以宣扬孝文化等。其二,积极支持文化类社团发展,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鼓励学生组建文化类社团,如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汉未央协会、戏曲协会等,激励学生社团举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如传统曲艺表演、传统服饰展示、国画书法比赛等,使大学生们积极主动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三,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展开传统文化调研。组织大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和古村落等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场所,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调研,如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等,以研究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验、丰富其价值思考。

3.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传统文化传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各国大学生线上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取得实效、扩大影响,必须打造传统文化网络阵地。其一,提升高校教师的网络素养,提升网上文化教育水平。高校教师要树立"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新媒体的特点,熟练运用包括微博、微信等在内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快捷、方便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线上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学习传统文化,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合力,增强教育效果。其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高校应着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和微博等,及时上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展示优秀传统文化视频、开展网上文化学习讨论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其三,发挥教育与自我教育功能,激励学生进行文化创新。鼓励学生将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和校园内外的传统文化表演制作成视频或微电影,自发上传至网络平台,促进网络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效性、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发扬者。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 杨学义 陈洪兵.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

[3] 李国娟.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2015(4).

[4]岳宗德.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1).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篇9

高中语文教学中华五千年所沉淀积累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我们东方大国历史的文化积淀,这些宝贵的文化财产代表着我们国家发展过程的文明传承,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文化背后所代表的重要意义,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应该立足当下,努力学习语文知识,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来更好地了解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则应该找到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更好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优秀文化的魅力与精彩之处,鼓励学生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将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积极向上的优秀青年,应该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生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这是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首先学生应该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的东方大国的精神文化标志,它不仅仅是国家的文化积淀,更是国家的文化宝藏,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第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形象,使其凭借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化魅力,赢得世界人民的称赞和喜爱,使得各国友人都纷纷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最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领略古代文人骚客慷慨激昂的文人情怀,激励我们向这些文人学习。通过学习高中语文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探究

(一)通过朗诵环节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知识时,首先就是将散文诗篇诵读出来,通过朗诵的方式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大概了解。通过朗诵的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情怀都能有整体的了解,这足以体现朗诵的方式对于学习高中语文知识的重要价值。学生可以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在自己的主动学习过程中便能对课文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朗诵一些课外文章,特别是那些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诗篇。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篇10

一、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所创造的具有很久生命力的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形成,被世代传承延续并具有积极影响的各种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所在。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显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借鉴性和积极作用,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

二、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精神,亦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的反映。[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独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推动中国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例如:爱国情怀。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礼记》中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理论无一例外地把个人生存与民族发展联系起来,反映出社会成员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深厚情感。进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周易》曾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这种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创新,体现着“强我中华”的进取精神。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拓展和丰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顽强奋斗、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等。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

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学生的需要相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等相契合,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径,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1、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

高校培养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事实疏导、自我教育的功能,是学生接近社会,提升能力的最好平台。高校应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场馆;或到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旅游景点、人文景观去浏览;在特定的节假日期间组织节日宣传活动,例如在校园中组织优秀传统文化表演、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地参观或亲身参与中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心中。

2、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效应,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从而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散发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大学生无处不在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来命名学校的建筑、教学设施;在校园内设置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雕塑;利用散落于校园各处的板报栏宣传名人事迹,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手段,用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来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在无形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激励与教育。

3、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实现信息时代校园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校应重视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维护与管理,积极净化学生上网环境,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各高校应积极建设既具有鲜明特色,又能突显本校办学特点与文化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网站。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一系列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例如在校园网站上传优秀传统文化名家名师的讲坛、适合本校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片,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技术手段,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得到启迪与升华。

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

“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4]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更应该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和积淀,首先,教师平时应有意识地增强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使自身先全面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只有在自身素养的提高的前提下才能使课堂“活”起来,才能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其次,教学能力的提高。新兴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教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教师应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容和形式,用更符合时代的、易于大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

作者:崔淑芳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龚贤.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1:7.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篇11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2.010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任务,是“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以来,数十次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与当代中国文化割裂现象比较严重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客观上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相当严重的冲击。各种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存在片面追求西方文化、忽视本民族文化的现象。

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带来巨大压力。一些文化甚至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困境。据调查,2000年至2010年,仅10年时间我国自然村总数就从363万个锐减为271万个,平均每天至少消失100个村落,传统村落从2005年的5000个,锐减为如今的不足3000个。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收集了各地、各民族剧种374种(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内),到2013年,全国仅存剧种286种,15年间消亡了88种。

社会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识不清,存在对中华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有过曲折的历史。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有一股全盘否定的风气,文化人反思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时,把账记在了中华传统文化头上,这是看病找错了病因,开错了药方。毋庸讳言,新中国前三十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也是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态度。当前,一些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或者西化思想严重的人仍然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有非议。此外,民众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在减弱,这直接导致民众的文化素养明显退步,文化的基础在动摇,对文化的珍重感在下降。同时,在专业技能增长的同时,文化人的文化精神普遍淡化,文化不再是追求的对象,只是成了某些人混饭吃的工具。在一个轻视文化、排斥文化的社会,是难以产生文化大家的。历史上的文化大家,学贯中西,无论什么专业,首先是知识广博、学养深厚,而今这种人几乎没有了。

缺乏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创新时代需要的深入系统的挖掘研究。

缺乏结合当代文化需求对中华传统文化全面、科学、系统的挖掘。长期以来,我们在传统文化挖掘方面缺乏科学整体的规划,研究梳理工作各执一派,学贯中西、通古知今的新一代传统文化研究大家非常少。这必然带来很大问题,首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范畴缺乏明确界定,比如有国学、儒学、新儒家、儒教等称谓;其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阐释不清,存在各种各样观点;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对象不清晰,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极其博大,究竟哪些属于优秀,哪些是糟粕,需要明确界定。

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在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严重不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价值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但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现代意x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解读都十分欠缺,直接导致传统文化无法与当代需求接轨,缺乏现代传播的基础。

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对二者关系的深入发掘、细密阐释仍有欠缺。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篇12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称。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世代传承,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在漫长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不断丰富自我,不断完善成熟,在体现了继承性的同时,又体现了创新性,形成了世界上极具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传统文化的发展推向新的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身内容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因此,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政治教育范畴,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创新举措。

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

中国传统道德注重气节、操守,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使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都具有这种品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用传统文化中进步、积极的内容来熏陶大学生的思想;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修养具有着重要影响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传统,有着丰富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修身的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和道德品质,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孔子提出了"内省"的修养方式。只有通过"内省"、"自省"的方式促进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才能达到"齐贤"的人生境界,是当代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一直是人们所认同的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重要载体和资源,是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中具有奠基作用的文化精华。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爱弥尔·涂尔干曾指出: 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把现实社会变成与传统毫无相关的白纸之上。高校辅导员要开展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除了要灵活运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使其不但"口服"、更重要的是"心服",【1】才能引导好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修养。

3.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赞扬"人和"的价值,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和"的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逐渐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三、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首先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虽然期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但其道德行为与社会道德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表现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许多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自我控制力较差,因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同时,许多大学生价值观念混乱,道德防线下降,理想信念缺失,极为容易被"西化"。

第二,依托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其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涵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趋向。它在内容上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契合的。其二,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承载、传导和濡化功能,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在功能上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契合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功能上的相契合,为思想政治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提供了可行性。

四、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实施路径

"当前,面对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改革就成为时代性的课题,而以爱国主义和整体主义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重大契机"。 【2】 "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文化流传的结晶,将传统文化教育溶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亲切,更加得心应手。"【3】

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就必须从不同角度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路径,才能真正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这是必然选择。

1.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

首先,课堂是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教育作用以及选修课的辅助教学作用,有目的地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持之以恒地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传统文化进第一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的特点,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的方式由灌输转为唤醒。各高校可以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实际出发,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有的放矢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依托地方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编写出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作为现行教材的有力补充。同时应着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紧密结合。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升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成果的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另外,可以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发挥传统文化流派繁多的优势,便于大学生挑选。

2.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第二课堂平台建设

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深化、拓展和延伸。优秀传统文化进第二课堂,能有效地避免单调、枯燥的教育组织形式,从而让学生在多样和谐、有张有弛的德育形式中获取最佳的德育效果。实践证明,"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作用、辐射作用和凝聚作用,把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切入点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和更佳效果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4】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以下途径进第二课堂:

第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以学生社团为依托深入挖掘校园传统文化资源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走出的一条富有特色的道路。对于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民族荣誉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党团组织的指导下,社团可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的活动活动,如屈原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自我参与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第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重视发挥网络德育的重要作用。网络德育是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网络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的特点,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的方式。例如建立生动活泼、内容充实丰富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站,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主题的网页设计比赛,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络动画比赛等。

第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做到让优秀传统文化进社会实践。依托当地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大学生的体验和认知,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深刻认识。要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如立足岳阳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屈子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观岳阳楼进行爱国主义和人生价值观教育等。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在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认识和行为趋向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大学生的心灵,从而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最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重视抓住传统节庆日、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除举办学术讲座以外,还可以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征文活动等。 通过在中国传统节假日中营造文化氛围,进行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历史伦理的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节日德育活动。比如春节开展孝亲活动,清明节开展纪念先祖和先烈活动,端午节培养爱国情怀,中秋节培养团圆意识,重阳节敬老爱老。

总之,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对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既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又要汲取传统的养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在明确德育对象的状况下,深入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要注意把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利用这一源头活水,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徐兴全.试析发扬传统文化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意义,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