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等级划分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0 14:41:18

科研等级划分

科研等级划分篇1

1 国家科研信用建设现状

 

科技部提出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引入 “信用管理”机制,是科技计划管理的一个体制创新,也是监督机制上的一个创新。 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的顶层设计出台后,科技部坚持先试行后推广战略,逐步实施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并在多方面不断进行补充完善。

 

1.1 不断丰富科研信用政策体系

 

科技部为做好科研信用建设的顶层设计,从 2004年至今,出台了一系列科研信用管理政策。 从 2001 年到 2004 年,科技部经过 3 年的前期调查研究、文件起草、征求意见三个阶段,在 2004 年 9 月,正式发布《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作为我国科技信用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在随后出台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10)》中,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推进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 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 2006 年 11月,为规范科技计划中的信用行为,科技部颁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试行)》,明确界定科研不端行为,并加强了科技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

 

1.2 逐步完善和推广科研信用管理

 

2007 年至 2013 年, 科技计划信用的管理和配套制度逐步完善,在科技管理、科技计划等工作中逐步推广应用,各项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均强调要把科技信用作为申报科技业务的重要依据,并在享受有关科技经费支持时考虑科研诚信。 2007 年,科技部联合其他十部委组建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科研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 2008 年 11 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提出,对参加评审活动的专家学者建立信誉档案,实行评审信誉制度。2014 年 3 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把“完善科研信用管理”作为 29 条意见中的一条, 作为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监管的重要举措。

 

1.3 加强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罚

 

在项目申报、职称评选等方面加强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罚。 科技部采用“黑名单”制度,将严重不良信用记录者记入“黑名单”,阶段性或永久取消其申请中央财政资助项目或参与项目管理的资格。 在国务院印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 年)》中,将科研人员的信用评价与科研项目立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评选表彰等挂钩。

 

2 部分省市科研信用建设现状

 

近年来,各省市围绕《决定》及自身科技计划管理要求,在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 北京、江苏均出台了针对科技计划管理相关责任主体的信用管理办法,重庆、新疆出台了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办法,浙江出台了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和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上海、山东等先进地区则没有实质性的行动和举措。 下面本文将对北京、重庆、江苏三省市的主要做法进行分析。

 

2.1 北京

 

为规范科技计划管理, 北京市科委于 2010 年出台《北京市科技计划管理相关责任主体信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并附注了详细的信用评价标准。 其主要做法有:一是评价指标融合了原有科技政策,确保了制度的连续性。 在《办法》出台以前,北京市围绕科技计划管理,在立项、验收、评审、招标等环节制定了详细系统的规则,其中许多政策作为此次科技计划信用评价的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原有政策的连续性和科技信用管理的可操作性。 二是各责任主体信用级别界定简单化。 北京将科技计划项目负责单位、项目负责人、评审专家的信用级别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不良和差等五个等级,各责任主体只要满足相应信用等级中的一个指标或者全部指标即可确认其信用等级,这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各责任主体的信用级别界定工作。 三是积极鼓励开拓创新。

 

为鼓励相关责任主体积极开拓创新,规定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只有信用达到良好且有突出贡献者,才可评价为信用优秀, 并在市科委凝练重大科技项目时优先考虑其意见建议。 这是国内首次对科技计划信用的评价对象、信用行为、评价标准、应用规则等进行详细规定,为其他省市出台相关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鉴。

 

2.2 江苏

 

2013 年 10 月,江苏省科技厅发布了《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相关责任主体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在信用记录、评价及处罚方面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建立详细的信用行为评价标准。 江苏的做法与北京相似,都是将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分为良好信用和不良信用,并分别进行记录管理。 确定每一个信用级别的评价标准,相关责任主体只要满足其中一条或全部标准即可确定其良好信用和不良信用的对应级别。 二是细分信用评价等级。 将项目负责单位、项目负责人信用等级划分信用优秀、信用良好、一般失信、较重失信和严重失信五个等级, 评审专家信用行为划分为信用良好、一般失信、较重失信、严重失信四个等级。 三是对信用等级为严重失信者采取“零容忍”. 对信用等级为严重失信者采取“零容忍”,永久取消其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及获相关认定和奖励的资格。

 

2.3 重庆

 

2014 年 7 月,重庆市科委出台了《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的可借鉴之处:一是分工明确,有效建设科技信用数据库。 由市科委发展计划处负责重庆市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数据库建设,并牵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工作;各项目管理处室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服务中心根据各自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中的职能分工,负责记录相应的信用管理信息并录入“信用库”. 二是实行信用扣分制。 科技计划信用记分初始分值为 10 分,当相关责任主体出现科研不端和失信行为时,根据科技计划信用记录扣减相应分值。 三是分别以 3 年或 5 年为期限滚动记录信用分值。 项目承担单位、评审评估机构及专家三类责任主体,当前的信用分值计算方法为初始信用分值减去当月前 36 个月的信用记录扣分总和,而对于项目负责人,则用初始信用分值减去当月前 60 个月的信用记录扣分总和。 相应信用等级由“信用库”自动生成,严重失信者将列入“黑名单”. 四是严惩失信行为。 例如,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申报时恶意注册一些虚假信息, 经审计发现项目负责人挪用、侵吞财政科研经费,或者经举报查实评审评估专家索取或接受评估评审对象及相关人员好处,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项目立项、 检查或验收提供便利等,都将一次性被扣 10 分(全部信用分值)。

 

3 我国科研信用管理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综合来看, 部分省市在科技信用管理上不断深入,从出台政策到具体评价都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正式推行的时间并不长,具体成效还难以评价。 仅从管理办法和信用评价上分析, 各地都有值得借鉴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3.1 缺乏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信用信息的公开与管理。 科技部及各省市虽然提出要建立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但并没有落实,因而不利于信用信息跨部门的记录、查询与公开。 全社会信用体系也尚未完善,缺少紧密的跨部门合作。

 

3.2 科研诚信教育及宣传不够现阶段,对科研人员的诚信教育较为滞后。 高校、科研机构等没有专门设立科研诚信教育的学习课程,各组织和机构也较少开展科研诚信道德的舆论宣传,因而在科学界还未形成科研道德、科研伦理及学术规范等科研诚信共识。

 

3.3 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从国家和各省市的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科研信用评价机制。 在已出台科技信用管理办法的几个省市中,北京和江苏虽然出台了信用评价标准,但只是对责任主体的良好信用和不良信用分别评价,缺少综合评级,采用的定性评价方法不利于实际操作,且不能鼓励各信用主体坚守科研诚信。

 

科研诚信建设对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提升我国各省市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国家及各省市都要加快推进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前期调研,分步骤试点开展信用管理,制定详细信用评价细则,规范信用评审程序,建立科研信用共享机制,推进科研信用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丽亚,毕京波,宋扬。 关于建立我国科技信用评价系统的几点思考[J]. 中国科技论坛,2006(5):47-51.

 

科研等级划分篇2

1.在校长或教学副校长的领导下,做好教学服务工作,组织教师学习、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教育工作的会议精神。

2.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在校长或教学副校长指导下制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学管理制度,编订学校教学周工作计划,结合实际制定教务处工作计划。

3.在校长或教学副校长的指导下,组织进行教学岗位聘任、制定开课计划,组织编制课程表、下班表、作息时间表。

4.负责建立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对教师请假、缺勤、调课、代课等出勤情况进行登记与通报,按照学校《教学管理细则》对教师进行奖罚与津贴计算,参与管理教师业务档案。

5.负责课堂纪律检查,负责学生学习违纪行为进行登记与通报,并根据学校学生管理相关文件进行处理;组织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提出教学工作要求。

6.负责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负责组织“两课两操”与“阳光体育活动”等学生室外活动。

7.负责组织期中、期末、学考、高考等全校性考试,并搞好教学总结评比、教学质量分析和学生奖励。

8.负责领导并检查学校仪器室、体卫室、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多媒体室、电脑室等功能室的工作。

9.负责学生学籍管理。按照学籍管理办法办理学生学籍注册、转学、休学、复学、降级、退学、毕业等手续办理。

10.指导年级组落实年级组教学工作计划,负责对年级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11.接受校长或教学副校长临时安排的工作。

益阳市第十七中学

2021年9月

教科室主任工作职责

教科室主任对教学副校长负责,主持教研室日常工作,负责教学科研计划的制定、教学仪电设备管理、教学科研活动组织与教师培训组织。主管教研组、备课组,指导年级组落实各年级教学科研计划。主要职责如下:

1.在校长或教学副校长的领导下,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组织教师学习、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教学科研的会议精神。

2.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在校长或教学副校长指导下制定教学科研计划和教师培训计划,编订教学科研周工作计划,结合实际制定教科室工作计划。

3.在校长或教学副校长的指导下,组织进行教研教改活动,组织进行校本研究、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教学比武、技能竞赛。对教师论文、课题、比武、竞赛等获奖情况进行登记与通报,按照学校《教学管理细则》对教师进行奖励,负责管理教师业务档案。

4.负责教师培训与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组织教师进行业务或专业培训,负责学校“青蓝工程”实施,组织新教师培训,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平台,创造机会。

5.负责审查班主任工作计划、教师学期教学计划同,并检查总结执行情况;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组织教师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收集整理和教学资料,建立试题库与资料库。

6.负责指导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和作业批改等,并抓好实施、检查、总结等工作;按时向校长、教学副校长汇报工作,及时提出教学工作的改进意见。

7.负责学生各类竞赛活动的组织,对学生竞赛获奖进行登记与通报,并根据学校学生奖励相关文件进行奖励。

8.负责学校电教设备(教室多媒体、广播系统、监控系统等)管理与维护。

9.配合教务处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协助组织“两课两操”与“阳光体育活动”等学生室外活动。

10.指导年级组做好年级组教学教研工作,负责对年级组教学科研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11.接受校长或教学副校长临时安排的工作。

益阳市第十七中学

2021年9月

年级组长工作职责

年级组长对分管副校长负责,接受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与团委的业务指导,负责全年级的教师管理、教育教学、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工作具体实施。主要职责如下:

1.在校长或分管副校长的领导下,做好本年级教师管理、教育教学、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组织本年级教师学习、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教育工作的会议精神。

2.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在校长或分管副校长指导下制定年级组工作计划和备考复习实施方案,督促班主任按时制定出班主任工作计划,并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3.在校长或分管副校长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年级组内学生选科、编班、调科、调班工作,配合教务处做好学籍管理工作。

4.在校长或分管副校长的指导下,制定本年级各学科教辅资料征订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

5.负责本年级教学计划的实施,对全年级各科目教师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教学组织、班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6.负责组织召开本年级班主任会、教师会、家长会和学生会,分析和了解本年级教育教学情况、学生思想状况,做好本年级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协调工作。

7.负责按计划组织本年级学生月考、周考、非全校性统考工作,并搞好教学工作的总结评比和教学质量分析。

8.配合教务处做好本年级教师聘任、教师出勤工作。

9.配合学生处和团委做好本年级学生思想工作和团活动。

10.配合教科室做好本年级教研教改、教师培训工作。

科研等级划分篇3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Based on

Network Content Analysis of Zhejiang Province

ZHU Xiaolin, CHEN Wentong, JIANG Pingp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Division, Hang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Hangzhou, Zhejiang 310006)

Abstract Use webometrics content analysis to study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2008-2012 the provincial health department issue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as samples for analysis from a number of items handled, category, institutions and regional aspects.

Key words health technology; webometrics; content analysis; network content analysis

0 引言

卫生科技信息是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卫生科技政策方面的信息,包括各种科研计划、科研指南、科技成果以及卫生发展规划中相关的科研内容等。这些信息蕴含着医疗学术方面的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对科研机构学术管理和科技人员技术创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卫生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与其科技政策信息的热点、重点有一定的契合度。科技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及时关注和深刻领会这些信息,对提高医疗学术、科研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卫生科技信息的分析研究,不仅是卫生管理部门科学决策的需要,更是提高卫生科研机构学术水平的有效途径。

1 网络计量学与网络内容分析法

网络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①网络计量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网络搜索引擎、网站的建设与评价、科学研究与科技决策等方面均有运用。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系统、客观和量化分析的专门研究方法,其目的是揭示文献中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做出情报预测,这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②内容分析法发源于传播学研究,在政治、经济、新闻、军事等社会学科领域应用广泛。

网络内容分析法是内容分析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以及基于网络媒介的信息和技术进行的内容分析研究。③其主要功能在于:网络传播信息的描述;网络传播主体倾向和意图的推断;传播内容变化趋势的分析;比较、鉴别、评价网路信息资源和研究网络传播的效果。对于不同的应用领域网络计量学有专门的研究方法,网络内容分析法就是专门方法系统中的一种理论研究方法。

2 基于网络内容分析法的浙江省卫生科技信息研究

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浙江省卫生科技工作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推动“卫生强省”建设,加快实施“科教兴卫”工程,切实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支撑能力,无论在项目研究、学科建设、成果推广,还是在人才培训、技术交流、医学信息、科技体制改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省防病治病水平的提高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是浙江省围绕“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要求,坚持“强化优势,突出重点,面向基层,服务临床” 的原则,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应用前景大、社会或经济效益显著的医药项目。④

2.2 信息的抽取

从相关卫生科技信息的内容上进行抽样,本文选择了与单位密切相关的省级政府单位“浙江省卫生厅”;由于考虑到科研政策信息的时效性特征,同时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选取了2008至2012年的卫生科技相关信息。在“浙江省卫生厅”网站上使用“高级搜索”链接,在“搜索结果―包含以下全部的关键词”输入“卫生科技计划”,在“时间―限定要搜索的页面的时间”选择“自定义(2008-1-1至2012-12-31)”,在搜索结果中找出卫生科技计划方面的信息。本文以五年的21份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为样本,以求对浙江卫生科技现状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研究。

2.3 分析单元的选择

分析单元是跟研究目的有关的计量对象,即寻找分析所需的各项因素,这些因素与分析的目的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⑤本文对浙江省卫生厅2008至2012年的科研计划项目进行研究,以点带面对浙江省近些年的卫生科研状况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管理部门对卫生科技计划的政策导向。

2.4 结果的分析处理

2.4.1 项目数量分布

本文以每年的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为样本,对2385个科研项目按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2009年的浙江省卫生下达的科研计划项目数量保持相对稳定,2010年出现了拐点,这是跟从2011年开始浙江省卫生厅对科研计划类别做了相关调整有关。总体来看,每年卫生厅下达的科研计划项目数量维持在大体稳定状态。

表1 2008-2012年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时间分布情况

2.4.2 项目类别分布

按照浙江省卫生厅下达的卫生科技计划可分为省市共建医药卫生专项基金计划(简称省市共建)、省医药卫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计划(简称青年人才)、省医药卫生平台重点资助计划(简称重点资助)、省医药卫生平台骨干人才计划(简称骨干人才)、省医药卫生科学一般研究计划(简称一般研究)、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简称成果推广)和省卫生适宜技术成果转化计划(简称技术转化)等类别。每年具体的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类别数量如表2所示,“―”表示该项目类别在当年未出现。

表2 2008-2012年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类别分布情况

省市共建计划是2010年新增计划,目的在于提高区域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提升市县医疗卫生单位科技创新和科研能力。2011、2012年新出现了重点资助计划和骨干人才计划,取消了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一般研究计划在各项目类别中数量最多,面向申请的对象也越广;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适宜技术转化计划数量不多,但是每年都会占有一定的比重。

2.4.3 项目机构分布

关于浙江省卫生厅五年下达的科技项目,从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上来看,研究机构主要分为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卫生科研机构。其中综合医院1527项,专科医院340项,中医院65项,公共卫生科研机构423项,基层医疗机构16项,其他14项为帮助推广卫生科技计划的非本省研究机构。各研究机构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非本省研究机构未在图1中出现。

图1 卫生科技计划研究机构比例分布图

图2 2008-2012年浙江省卫生科技计划项目地区分布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综合医院取得的卫生科技计划在整个科研机构中占有绝大多数,约为64%;其次是公共卫生科研机构,占18%;浙江省专科医院数量不多,但是其卫生科技计划不少,约为14%;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科技计划最少,约为1%,且大多是适宜技术成果转化计划。在各综合医院中,省级医疗机构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疗机构。

2.4.4 项目地区分布

浙江省卫生科研计划项目从行政地区分布上看,可以分为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湖州、台州、丽水、舟山。各地区的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数量如图2所示,由于省直属机构获得的科研项目居多,占有1489项,而且大多位于杭州,为了便于统计分析,现将所有省直属机构单独统计。

从图2中可以看出,卫生科技计划主要集中在“杭州”,“温州”和“宁波”等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省会城市“杭州”。“衢州”、“湖州”和“丽水”等稍偏远地区或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数量相对较少。

2.5 结果阐释

(1)浙江省卫生厅每年下达的科技计划数量和项目类别分布数量相对稳定。从2008至2012年的卫生科技计划数量上看,浙江省卫生厅每年下达的科技计划数量有小幅波动,但是大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卫生科技计划的项目类别有所调整,但是类别中的项目数量大体保持一致。这是浙江省卫生厅基于各地医疗现状、权衡各类利弊、促使医疗机构有序发展而做出的政府干预手段。

(2)省级卫生机构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在浙江省卫生系统中占据了强有力的地位。无论是重点资助计划还是一般研究计划,省级卫生机构取得的科技计划数量都远远超过其他科研机构,尤其是省级各大医疗机构,这与其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精湛的学术水平与完备的科研团队密切相关。我院的科研能力在市级卫生机构中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与省级卫生机构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浙江省各地卫生机构的科研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卫生科技资源分布不均。浙江省卫生科研水平地区差异较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学术环境、科研水平与专业人才的影响,卫生科技计划主要集中在杭州、温州和宁波等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地区,而衢州、湖州和丽水等稍偏远地区或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取得的卫生科技计划相对较少。在权衡各地卫生经济、科技状况的基础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需合理调配卫生科技资源,鼓励与引导高素质科技人才支援落后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提升全省整体科研能力。(4)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承担单位单一,缺乏不同的合作单位。不同单位间合作开展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可以有效提高区域卫生技术水平,提升市县级卫生科研单位科技创新和学术能力,实现发展互助、优势互补。各单位根据自身优势为科研项目提供人员、设备、技术、场所、基地等,集中起来统一调配,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合作单位水平的共同提升。

3 结束语

研究历年的卫生科技计划,分析下达的科研项目,不仅对提高项目申报质量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合理各地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布局,均衡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提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通讯作者:蒋萍萍

本文为2011年浙江省图书馆学会课题“基于网络计量学的医院图书馆增值服务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 邱均平.网络计量学Webometrics.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9.

② 曹琴仙,于淼.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专利文献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07.12(12):147-150.

科研等级划分篇4

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对大学城在促进“产学研”结合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升级成为大学城面临的迫切需求。由于大部分大学城的土地已经基本出让完毕,因此大学城整体升级所需的空间载体已经不足,需要在现有高校用地内进行整合挖潜。

现有高校由于分期实施的原因,用地情况呈现已建和未建两种形态。对于未建区能不能转化成高校升级承载空间,限制条件较多,需要进行多要素综合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对大学城整体升级所需的空间载体限制要素综合评估,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南京市江宁大学城在整体升级中,根据各高校未建设用地具有多因素制约和不确定的特点,提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因子模型来确定升级的可能度。建立挖掘潜力评价模型,通过这些因子的定量分析,为用地升级提供决策支持。

升级背景与升级内容界定

为进一步深化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南京市提出建设长江三角洲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新目标。江宁大学城作为智力资源最密集、信息交流最活跃的高校聚集区,面临着全面升级的压力。具体升级内容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升级的实质是高校资源的深度开发

升级的目标是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

升级的职能只承担与教学和促进科技创新相关的内容

地块筛选与单因子确定

根据现场调研和地形图(航拍)分析,对各大高校现状未建设用地进行初步筛选,明确地块用地范围界限。初步筛选的地块,仅表示地块的瞬时建设状态,不代表地块的长期利用情况。

高校未建设地块升级涉及很多因素,本次规划根据可操作性原则,选取对评价目标起主导作用的5大类因子,分别从校园规划、用地权属、交通条件、区位条件和产学研结合潜力进行定量分析。

影响因子判读

根据相关分析,将每个评价因子划分为不同等级。各等级中,以对地块升级负面抑制影响力最小或正面促进影响力最大的等级分值为1,其他等级分值根据各自影响力大小减少,各等级分值分布在0—1之间,得出研究地块在单项评价因子中的分值。

单因子分值的确定采用多专家打分求平均值的方式,尽量规避人为的主观判断因素,确保分值的合理性。

校园规划功能因子

根据各大高校的规划情况确定地块规划功能用途。判读标准:根据校园规划功能,划分五个等级进行赋值。其中A为研发、教育培训功能,与升级目标最为吻合;B为绿地,为高校的弹性发展空间;C为高校辅助教学设施,发展模式和选址具有一定的弹性;D为运动场,属于高校重要的配套设施,在教学设施评估范围;E为教学核心功能,是高校发展的基础。

因子类型 等级划分 赋值等级

校园规划功能因子 A 科研楼、交流中心、实训基地等附属教学和生产用房 0.9

B 绿地 0.8

C 室外附属教学设施(主要为影视基地和药用植物园) 0.7

D 运动场 0.4

E 教学楼、宿舍、实验室、行政楼 0.2

用地权属因子

根据高校用地权属情况,分为已出让和未出让。判读标准:根据高校用地权属情况,划分A、B两个等级进行赋值,每个等级对用地升级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其中A为未出让地块,B为已出让地块。

因子类型 等级划分 赋值等级

用地权属因子 A 未出让地块 0.9

B 已出让地块 0.5

交通因子

交通影响因素分为临近主干道、次干道、地铁站500米影响范围和高铁站1500米影响范围。判读标准:根据高校用地交通情况,划分四个等级进行赋值,每个等级对用地挖潜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因子类型 等级划分 赋值等级

交通因子 A 紧邻主干道;且距离地铁口500米范围内,距离上坊站1500米范围内。 1.0

B 紧邻次干道和支路;且距离地铁口500米范围内,距离上坊站1500米范围内。 0.8

C 紧邻主干道 0.7

D 紧邻次干道 0.6

区位因子

区位因素主要分析紫金(方山)的影响。影响层次以500米和1500米范围界定。判读标准:根据高校区位情况,划分三个等级进行赋值,每个等级对用地升级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因子类型 等级划分 赋值等级

区位因子 A 距离紫金方山0-500米范围内 1.0

B 距离紫金方山500-1500米范围内 0.8

C 距离紫金方山大于1500米范围 0.6

产学研潜力因子

影响产学研潜力的要素主要为高校的科研实力和研究方向。判读标准:根据高校用地权属情况,划分三个等级进行赋值,每个等级对用地升级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因子类型 等级划分 赋值等级

产学研潜力因子 A 科研实力强,且学科发展方向符合园区主导产业方向 1.0

B 科研实力一般 0.8

C 科研实力较弱 0.5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运算功能,综合多种因素。计算公式如下:N=n(校园规划功能因子)×{n(用地权属因子)×40%+n(交通因子)×15%+n(区位因子)×15%+n(产学研潜力因子)×30%}

(注:N为最终评价数据,n1-n5为一般单项因子分值,a%-e%为单项因子权重系数。)

评价数据分值越大的地块,可升级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数值大小只反映客观对象在研究内容上的定性比较,不表示定量差额关系。

由于南广学院发展备用地,权属尚不属于南广学院,学校近期建设的可能性比较小,长期闲置会对土地资源造成浪费。规划建议对其调整校对,提高该地块的可升级度。神学院未建设用地虽为绿地,但神学院产学研结合度过低,并且神学院校园面积有限,需要一定的集中公共绿地。规划建议对其调整校对,降低该地块的可升级度。

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升级度高的区域,最有可能成为高校升级的空间载体,为高校“产学研”结合提供空间资源,涉及10所高校的11个地块;升级度中等的区域,作为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空间资源有一定的阻力,可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涉及5所高校的6个地块;升级度低的区域,应保证满足高校基本的教学功能,涉及11所高校的12个地块。

在GIS分析基础上,江宁大学城建立药科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交通学院、江苏海事学院六大“产学研”基地,作为大学城整体升级的载体。

结语

基于GIS的大学城升级空间载体整合研究,通过对大学城高校学科特点和科研情况的梳理,对空间资源载体的挖潜提供了一整套科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及规划,指导大学城整体升级建设,特别是对用地资源紧张的地区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昌新等;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初探[m].科技广场,2007年ll期

科研等级划分篇5

学术自由有许多敌人。在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宗教弥天盖地,虽有许多大学,但学术仅为神学的婢女,自由更无以安身。二十世纪东西方甚至不约而同地书写了学术屈从于政治、向权势献媚最不光彩的几页:包括海德格尔、施米特在内的一大批学者倒向纳粹政权,李森科的科学专制主义一时甚嚣尘上,冯友兰、周一良“书生意气”为反文化运动加冕……

今天,在中国,学术自由的敌人主要不是高压、专制,而是与官僚政治结合在一起的审批学术、等级学术。

让我们先来看一则国内某著名大学的简介:

目前拥有部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2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推广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推广中心8个;国家基础学科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74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硕士点155个,并拥有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口腔医学硕士等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这基本上是中国各大学简介的模式,它亮出了各大学引为骄傲的“亮点”,也是各大学一拼高低的本钱,而比这一组组“数字化”的“亮点”——更值得介绍的各大学的学术成果,尤其是原创性成果,反倒不得而知。也许我们还能体会到这些重点学科、基地、硕士博士点、博导、院士、学科评议组成员在中国的意义,却不知道如果去进行国际比较,这些诸如“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指标,是否就是原创性成果的代称。

能否将它们作这样的等同姑且不论,这些重点学科、基地、硕士博士点,还有名目繁多的部级、省部级、校级、院系级研究项目的产生过程就值得认真反思。“审批经济”已成过街老鼠,审批学术、等级学术却愈演愈烈。究其根本,在于大学缺乏自治、行政机关垄断资源、审批方式分配资源的体制。

谁来审批学术

规则很简单,谁掌握资源谁就有权审批学术。请看各类项目、工程、计划、奖励掌握在谁手中——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中又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一般自选项目、青年自选项目。

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高校青年教师奖;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教育部名师等。还有教育部受托管理的霍英东教育基金、曾宪梓教育基金、邵逸夫项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

科技部:863计划(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如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开发条件建设计划,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如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共五大类,各类又有若干子项。

人事部:博士后流动站;留学回国人员各类资助计划;专业人员资助计划,如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原“百千万人才工程”);政府特殊津贴共四大类。

除各部外,各省、区、市也有许多名目繁多的项目、工程、计划、奖励,直至各级各类协会、学会、大学、院系,层层设立,级级评审,形成审批网络。

这些部门到底共掌握多少学术研究的资源,无法准确统计,但可从下述数字略见一斑:

“973计划”资助额度分A类:3000万元以上;B类:1000万元~3000万元;C类:500万元~1000万元。自1998年启动至2002年,共立项133个,投入数百亿元。

“211工程”在九五期间共投入183亿。

“985工程”从1999-2001年各给清华、北大18亿,将给中国人民大学12亿。

连同上述各项目,政府基本上垄断了学术研究的国内公共资源。

再来看学术成果的生产者,如果他们没有项目,可以准确地说,不拥有任何生产资料,对人、财、物概无支配权,绝大多数人甚至连一张办公桌都没有,是精神生产的“无产阶级”。

当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自由的学术环境的依赖甚于有形的生产资料,一些传世之作并非“资助”出来的。但既然国家和社会有能力投入,那就要使学术成果的生产者通过其职务自动拥有必要的生产资料,无需再行申请。由于这些部门对学术研究资源的垄断,跑“部”“钱”进一直是大学校长的必修课。

不错,与审批经济相比,在审批学术中学者的参与度要深一些,甚至有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问题的要害不在于学者的参与度,而在于审批的广度,尤其是资源支配者通过行政的程序与非程序的掌控。如国家对高校的经费配置模式是:综合定额+专项补贴,后者基本属于非程序性配置,配置与否和数额是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博弈的结果。

学术等级多多

审批学术的孪生兄弟是等级学术。等级学术的形成一是由于项目、工程、计划、奖励的审批权最终握在行政机关手中,而行政机关实行的是科层制,项目的等级取决于审批机关的级别;二是由于泛行政化思维,一些非行政机关如大学、学会也把项目、学术成果定级。

等级学术演变至今也蔚为大观:

之一:大学等级,清华北大、985工程大学(10所左右)、211工程大学(共99所)、教育部直属大学、各专业部属大学、省属重点大学、省属大学、地市属大学。大学行政级别从副部级到处级。还有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一般大学之分。

之二:项目等级,部级项目(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字号项目)、省部级项目、地厅级项目、院系级项目(习惯上不称县团级项目)。

之三:学科等级,国家重点学科(现有964个,其中法学15个,分布在9个二级学科8所大学)、省部级重点学科、大学重点学科、一般学科。

之四:学位授权等级,各大学和研究机构授予学位的权限不同,权限内容分为: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博士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专业学位)、学士学位(双学士),还有无权授予学位的大学。

之五:人才等级,这不是指职称等级,而是指各级政府和大学选定的人才级别,如“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百千万分别代表部级人才、省部级人才和优秀人才。还有不同计划、奖励入选者也分为不同级别。在教授中,有院士教授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教授、博导教授、硕导教授、一般教授。还有近年来各大学自己实行的与职务津贴相连的一、二、三级教授制度。

之六:刊物等级,分法不一,多称权威期刊(如《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法学研究》)、核心期刊(如各综合性大学学报)、一般期刊。还有所谓部级、省部级、一般刊物;所谓特类、一类、二类、其他类刊物。

之七:论文等级,大体与刊物等级对应,有特类、一类、二类、其他类论文。

之八:课程等级,如教育部精品课程、优秀课程、重点课程、合格课程。

之九:教材等级,教育部组编教材(如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各专业部如司法部组编教材(如“九五”规划高等学校法学教材、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教材)、其他教材。

之十:奖励等级,部级(如国家自然科学奖、教育部部级教学成果奖)、省部级、校级、院系级。

几乎与学术活动相关的东西都被划定等级,从意识形态上看,这在一个把社会主义作为立国的基本原则写进宪法数十年的国家的确难以想像,从学术活动的内在性质上看,也是前所未闻。

弊端多多

审批学术、等级学术的背景深厚,就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与之配套的具有高度社会动员力的行政体系,但审批学术、等级学术的规模化并非由来已久,其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今天还大有加剧之势。在90年代前,因为人们对科学教育于兴国的意义体会不深,国家财力有限,对学术活动的投入较少。之后,在这两方面都有较大积极的改观,尤其是“211工程”、“973计划”、“985工程”的提出。

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办成尽量多的事情,如何建一流大学、如何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一直考验着各类决策者尤其是政府的集体智力。但决策者并未形成一套合适的管理和组织模式,而是主要沿袭旧的计划经济和行政指令工作思路:垄断资源、重点建设、层层报批,这一思路是建立在“集中财力一定能出重大成果”的假定之上,加上决策者受“无政绩不升迁”官场规则的硬约束和政绩冲动,因此,大量“计划”、“工程”涌现,便有了从重点大学到211工程、985工程的等级之分。

重点建设思路统治了中国几十年,在某些经济、科技、教育、军事领域也的确办成了一些大事。但由于这一思路也对社会公平造成巨大损害,如“三农”问题便是社会不公的集中体现,现已逐渐让位于通过市场来平等竞争。

与这一主流倾向相反,在学术领域,重点建设思路仍居统治地位,并且还有强化的趋势,如前述,近十几年科教的增加投入大部分垄断在各级政府和半官方单位手中,对这些资源的分配又严重地倾向于少数大学、研究机构和少数人。少数大学不仅得到国家资金的重点支持,还通过国家特别授权如网络远程教育获取更多的利润。国家重点投资和特别授权又增加了这些大学吸纳社会资金的本钱,出于广告效应,企业、其他民间团体对它们厚爱有加,纷纷慷慨捐赠,并设立各种奖学金、奖励基金,国家、企业、个人都争着要“锦上添花”,而不愿“雪中送炭”。久而久之形成科教领域的收入、研究经费、工作条件严重的分配不公。

同为大学教授,因在不同的教育部直属大学任职,收入却相差一二倍;极少数教授将官方半官方所有重大奖项尽收名下;有的一流大学用于种草种树的资金就达上亿元。这是弊端之一。

弊端之二是成本巨大。一方面可投入学术的资源有限,另一方面为获取这些有限资源的各种投入又大得惊人。在“程序正义”原则指导下,各种审批定级活动都有较为严格的形式化程序,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每年评审一次,大体程序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大学在院系评审基础上筛选上报,省、区、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或在京委托管理机构签署意见,同行通讯评审,学科评议组评审。有时一个两三万元的项目耗去的项目论证费、各级评审费、通讯费、旅差费、纸张及打印费、公关费差不多占去经费的一半。

在部级项目申请中,申请人及所在单位不计成本几成通例,大家争的是一个名,单位要达标、上台阶、创一流,个人要评职称、评奖或保位子,少有人去关注成果水平本身是否为“部级”。还有专司科研管理的机构,如全国和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各部科研司局、大学科研处,其专职人员每年的工资福利、办公开支,恐与国家每年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相差无几。另外,审批的时间成本更是无法计算,一些名家评了东家审西家,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天知道他们一天半天如何读完十几份每份逾万字的申请书,并划上百个勾。一些主管科研的大学负责人更是常常终日泡在“计划”、“工程”的组织申请、论证、评审、公关之中。

弊端之三是腐蚀学术风气,降低学者人格。以今年博士点评审为例,以往是两年评审一次,大体的程序为:各基层申请,大学评审排序,同行通讯评审,学科评议组评审,国务院学位办审批。由于多种原因,本应去年进行的第九次博士点评审推至今年,又因SARS之故,学科评议组也采取网上评审。申请单位深谙“功夫在诗外”之硬道理,互联网外的公关和争夺早就展开:某些地方大学领导班子集体赴京,行走于京城各评委要人之间;有的大学以学校名义慷慨为重要评委的基金会捐款;在大型学术会议上一些学者偃旗息鼓,生怕出言不逊得罪能影响评审结果的人……

该如何繁荣学术

“集中财力一定能出重大成果”的假定事实上时被证伪,至少在决策者不能拿出详尽的评估报告证实所推行的重大计划、工程取得了重大成果的情况下,就可以推定被证伪,在这里也要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现在许多工程缺乏科学性、计划性,未有组织深入论证,如“211工程”尚未完成,“985工程”就上马,“高校青年教师奖”本来就是高校最高教师奖,现又有了教育部“名师工程”,它们是何关系,恐怕决策者也说不清。

据悉,教育部已决定,从今年开始启动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包括六项计划、十项举措。

繁荣学术,不在于庞大的政府计划,而在于创造学术自由的条件,只要略为翻检一下那些经典的、为人广泛引征的学术著作,回首一下那些思想家、理论家的成长史,有几多是计划、工程的产物?

姑且不说“屈原放逐,乃作离骚”,我们毕竟不能为了弄出传世之作而有意置学人于苦难之中,人文科学研究的是意义世界,意义世界是个人的世界,事情是否有意义、有何意义,在于个人的内心感受、情绪体验和心灵直觉,它更需要个人心灵的自由。

仅从与社会、政治相关甚紧的法学看,20世纪的名作,如凯尔森的《纯粹法学》、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德沃金的《法律的帝国》、哈贝马斯的《事实与规范》,产生的原因各异,但大概不能说与如此庞大的“繁荣计划”有直接关联。

如何繁荣学术而不是“繁荣”“计划”,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政府能干什么与不能干什么。这的确没有一条公理可循,在不同国家和不同领域规则不一。学术终究是学者的事情,政府能干的主要是建立和维护基本的学术秩序,这包括设定建立学术机构和选任学术人员的标准,处理有关这方面的纠纷;其次是为公立学术机构安排和筹措资金,保证它们的正常运行;再次是制定必要的、宏观的、框架性的发展规划;最后是设立尽可能少而精尖的奖励。这四者的重要性依次递减。

至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教材编写与使用、学术评价、岗位设置等,统统应交由学术机构和民间团体自主处理。

大量越俎代庖的政府计划、“工程”应当停止。首先应放弃各种重点工程,如“985工程”、“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百千万人才工程”。公平竞争是人才成长、重大学术成果产生的必要条件,这已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不可否认各学术机构、学者之间有水平高低之分,但这应是公平竞争所致,而不应是人为评审的结果。现在重点大学的终身制问题严重,我们搞重点建设已有几十年,却未闻哪一所重点大学被取消重点资格。一所大学靠校长的谈判能力从部长那里获取资源的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学术机构“组织程度最小化”。与企业重效率,政府重公正不同,学术机构应重自由,自由是学者的工作条件和知识创新的保障。因而,在内部管理上,学术机构不应无限追寻企业和政府的管理和运行方式,也就是要降低组织化、程序化、形式化、数字化的程度,给学者以较大的支配空间,使自己能沉浸于学术创造之中,特别是不要令那些具有内在使命感的人,觉得从事学术是外部程序压迫的结果。

学术原本是孤寂、信奉的事业,创造源于至诚。而现行的各种指标、排名、数量要求、等级规定、审批程序,和为实施这种管理模式而建立的庞大机构:科研处、校级院级学术和学位委员会、各学科组、职称评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等内部机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办公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各部科研司局、省级相关机构,显得过度组织化,学术不能承受如此组织程度之重。

建立符合学术活动性质的学术评价机制。现行的以给人才、成果评定级别为中心的评价制度,错误地套用了物质生产中产品质量定级的标准,没有反映精神活动的特点。

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放宽评价的时间尺度和数量标准,大凡优秀的学术成果都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三两年一评的奖,时间尺度太短,难以全面反映成果的真正水平,因此,受奖的成果至少应是十年前创作的。对教师的年审制更是不能提高其学术能力。学者出成果有相对长的周期,且不确定,一个人的创作高峰只有那么几个(年),一个人称得上有学术贡献的东西也就是那么几篇,大部分时间处在积累期,不可能按每年几篇、几年一本书的规定来进行创作,即便做到了,多数年份是在“写字”。

二是多采取民间评价、同行评价,尽量减少官方评价,所有评价不要分出部级、省部级,权威级、核心级,不以刊物身份定论文水平。学在民间,民间认同少一些急功近利,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好的作品没有级别同样会流芳百世。

三是适当分别不同学科的性质,应用有所不同的标准。尽管学科统合的趋势在加大,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对界线仍存在,三大科学内部也有差别,每一学科也可大体分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这样评价标准在时间、数量、形式上也要略有不同,提出一个哲学命题、破解一字甲骨文恐毕生不能,写出一条立法建议并进行论证,几月几周即可,采用一个标准,如以论文见高低,难以衡量。

科研等级划分篇6

研究和编制“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保护生态作为重要责任,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坚持在更高的起点上实施科教兴青、人才强省、资源转换、开放融入、民众创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符合青海实际的发展之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编制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着力实现改革开放由相对封闭、较低层次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转变,着力实现人民生活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着力实现民族、区域由发展不平衡向共同繁荣进步的转变。同时,要把握以下要求:

(一)加强研究,理清发展思路

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新的发展阶段的新形势、目标和任务,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研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发展中的问题;抓主要矛盾,抓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本地区、本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研究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出战略性思路和对策措施。

(二)发扬民主,提高社会参与度

各级各类规划都要提高编制过程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参与度。在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规划编制单位都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要妥善处理保密与提高透明度的关系,为社会公参与规划编制开辟畅通的渠道,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吸收不同观点。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在规划草案初步形成后,要公开征询意见。专项规划也要采取适当形式提高社会参与的广泛性。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划,要采取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要广泛吸收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政府、企业、中介等各方人士,形成规范化的规划决策咨询机制。要进一步充实青海省规划咨询委员会,对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进行咨询论证。

(三)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各级各类规划,都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的弊病。要按照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大工程,使规划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四)强化深度,增强可操作性

规划要有指标和项目做支撑,要做好重大工程项目的筛选和指标论证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需要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并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保证重大工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深入研究与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全面进步密切相关的指标,研究提出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根据规划的性质和作用,既要研究提出预期性的指标,也要研究提出一些有约束力、能检查可评估的指标。规划的保障措施要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规划在实现经济社会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协调各有关方面关系、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在规划编制理念上,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体系上,要探索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系统;在规划内容上,要增强规划的针对性,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以及备案和评估制度,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从实际出发,科学务实地编制规划。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实行三级三类规划体系。按行政层级分为:省级规划、州(地、市)级规划、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一)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指省级、州(地、市)级、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期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州(地、市)级、县级规划可根据需要进行编制。

总体规划包括内容有: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经济结构调整

的布局、任务和重大工程,区域结构调整的方向、原则和重点;改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的任务;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其他需要纳入规划的事项。州(地、市)级及县级规划要更多地述与本地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成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有约束力、可操作的规划。由于州(地、市)及县辖区较小,资源环境差异不大,调控手段有限,因此,“十二五”规划不需要搞成一个庞大的规划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和县,可以把辖区内的国民经济、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融为一体,编制一个规划。

(二)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政府编制专项规划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结合我省的情况,在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科教兴青、人才强省、资源转换、开放融入、民众创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重点组织编制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矿产、旅游等重要资源开发和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防灾减灾和应急系统等公共事业,以及战略性产业和一些涉及国民经济重大布局的产业等专项规划。规划期一般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结合我省实际,初步考虑编制以下重点专项规划:(省略)

(三)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区域规划主要作用是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具体地域空间。要着眼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发挥各自优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期为五年,展望到202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

根据我省生产力总体布局的特点和《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海省区域协调发展规划》要求,各地区自行安排编制区域规划,促进全省各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包括前期研究、起草、衔接、谁、批准、公布、评估、修订等各环节的工作。

(一)前期研究

前期研究工作包括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内容。根据以往的做法,在规划纲要框架形成之前,应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发展趋势预测、重点工程论证等前期工作。通过深入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理清长远发展思路,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前期研究将采取由发展改革委组织力量研究、直接委托有关单位或著名专家研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研究等三种方式,同时将委托课题和招标研究课题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以增强专家、学者们的责任感,提高前期研究水平。

按照超前研究问题、充分分析形势、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与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的原则,将开展发展环境、思路目标、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8方面计30个专题研究,主要研究课题及

负责单位:

发展环境:(省略)

产业发展:(省略)

城乡区域:(省略)

科教文化:(省略)

改革开放:(省略)

人民生活:(省略)

资源环境:(省略)

(二)起草工作

1、原则

起草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立项

编制规划必须进行立项。总体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提出,由同级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除同级政府统一安排外,其它规划由规划编制单位提出,报同级发展发展改革部门立项。立项报告要说明立项的理由、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提纲、组织形式、工作进度安排等内容。

3、内容

总体规划包括的内容有:发展方针、发展战略和目标;经济结构优化的战略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原则;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保护的重点任务;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等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扩大开放的总体布署等。

专项规划包括内容有:发展方针和目标;重点任务、主要建设项目及其布局;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区域规划包括内容有:人口、经济增长等的预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发展轴、中心区等区域空间布局框架;城镇体系及其功能定位;产业聚集区等各类功能区的划分及其定位;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统筹建设的重大工程;区域协调机制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三)衔接工作

各级各类规划之间必须进行衔接,未经衔接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和公布实施。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

总体规划的衔接:省级总体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与相邻省区规划进行衔接,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规划进行衔接。州(地、市)和县级规划按上述原则进行衔接。

专项规划的衔接:专项规划由同级发展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并与上一级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区域规划的衔接: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将区域规划草案送同级

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并与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四)论证工作

省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省规划咨询委员会进行论证。州(地、市)级规划可以委托省规划咨询委员会或其它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论证。

(五)批准和公布

总体规划草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后,报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由同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签署命令公布。

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由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初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四、总体进度安排

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规划草案几个阶段。根据规划编制程序,按照20xx年1月规划纲要提请省人大审议批准的时间要求,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为前期研究阶段,从20xx年4月—20xx年10月。

主要任务是: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对前期研究课题进行听议;组织开展全省规划编制工作培训;完成前期研究课题;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初步筛选重大建设项目。

第二阶段为基本思路形成阶段,从20xx年11月—20xx年3月。主要任务是: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发展的主题、主线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完成“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上报省委、省政府。

第三阶段为规划纲要框架形成阶段,从20xx年4月—20xx年10月。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工作,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起草专项规划,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搞好规划衔接和论证,组织在北京召开高规格论证会,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并衔接我省“十二五”规划。

第四阶段为规划纲要形成和审议、宣传阶段,从20xx年“十二五”规划建议形成后—20xx年1月。主要任务是,在省政府领导下,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经省委和省政府审定后,提交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五、组织领导

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工作要求高,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由宋秀岩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徐福顺任副组长的青海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省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并设立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展规划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工作(另行文)。

各州(地、市)、省政府各有关厅局也要成立相应的“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班子,并确定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并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六、成立规划咨询委员会

科研等级划分篇7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070-02

一、引言

科技领先是国家经济领先的先决条件。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做好科技工作是快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各科研院所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都得到了迅速增长。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使科研项目按照计划有力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成果,需要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计划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手段。

二、项目计划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往往采用“项目”的形式。而计划是实现工作目标的支持系统,在项目管理中,计划提供了实现项目目标的系统的线路图,将项目战略层面的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在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需首先分析要达到的工作目标,判断现有的技术水平,找出影响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分析拥有的资源(人、机、料、法、环等),提出在项目周期内各层级的目标及实现的关键措施,并合理地预测、干预风险,最终实现项目目标。

项目通过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能够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聚焦在项目进行的关键环节,降低管理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实现管理过程的协调和优化。可以将项目承担者的责任落到实处,使项目实施人员有明确的工作方向和方法。可以对项目的完成进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和追踪,对完成情况进行有依据的考核。

三、国内科研院所项目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科技和创新的重视和加大投入,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项目规模提升,研究内容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二是项目数量增加,形成了多项目并行、多任务交叉的情况。这种趋势下的项目计划管理过程也变得非常复杂。

科研项目都要经历论证、方案、研制、评审、验收等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其研究过程有其不确定的特殊性,其计划管理方式也有别于一般的生产线管理,从制定计划、实施到考核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随着项目规模扩大,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也不仅限于单维度的研究工作进度管理,还必须伴随着过程中的经费、资源、成果等相关管理过程,形成覆盖全角度的项目管理框架。

对于科研院所承担的多项目群,各项目类型、成熟度要求和经费规模迥异,如果平等对待,不采取分层分类的方法,必然导致计划任务冗繁,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另外,各项目研究过程都涉及单位人员、经费和物资配备之间的协调关系。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安排和管理调配,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必然出现共享上的冲突,可能导致有些项目研究的进度滞后、研究过程出现偏差、项目之间共用物资的紧缺或浪费等一系列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的情况发生。

四、科研项目计划管理方法的一些探讨

(一)建立适度的弹性计划管理机制

当前各科研院所一般按照项目的研制周期,在项目立项后进行方案评审时,提交项目按照年度为节点的研究工作进度表,这个进度会落实在项目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或任务书中,成为客户及上级管理部门考核项目过程的依据。

科研项目有别于生产任务,其过程带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成分。创新带有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进行科研项目的企业必须做好风险分析和承担风险的准备。特别是一些偏重探索的科研项目,由于前期技术积累的不足,其研究过程常需要很大的创造性,进行数轮的反复迭代,调整方案,其过程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非线性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所制定的计划仅依据时间进度和里程碑节点的单一维度,缺乏必要的弹性,往往会与项目研究过程的实际运行产生矛盾,导致计划成为一纸空文甚至实际阻碍实际工作。

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要形成一定的弹性机制。弹性计划管理要求在计划制定和执行中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项目的方案论证阶段,基于同方向同类型项目的研究经验和客观条件,对科研工作可能产生的反复性风险充分预测,计算试验工作的迭代周期,为其提供充足的时间储备,提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在开展项目的阶段计划划分时,考虑滚动计划方法,采用“近细远粗”的原则。最近的一期计划为实施计划,后面的各期计划为预测计划。对于一个五年周期的项目,在项目立项时制定研究工作最后一年的月度计划意义不大。近期的实施计划应尽量明确细致,以可能的最短时间段为单位,比如以周甚至日为单位,落实工作内容。预测计划则以月或半年为单位即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预测计划逐步转化为实施计划。科研项目的工作量和时间以及研究工作的条目并不线性相关,例如一个科研项目有10项研究内容,但是前三项研究内容的涉及项目的关键技术,需要用项目70%的时间和资源去攻关和突破。对于项目执行情况的考核,就不能采用简单的“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方式,而是在计划制定时将项目关键考核点设定在70%的位置,综合考量项目实际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对项目进展做出客观的评价。

(二)实行分层分类的梯度计划管理方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和强调,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也整体呈现出多渠道、多类型的特点。各个渠道、各种类型科研项目的针对目标和管理要求迥异。对于科研计划管理部门,以同一计划管理方式对所有项目进行管理,不但工作量巨大,且抓不住重点,易形成管理的盲点和误区。因此,对项目的分层分类的梯度管理很有必要。

对项目分类的依据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来源,一般包括国家、省部、地方、与企业、高校合作;项目性质,一般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经费规模:一般分重大、重点、一般类。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要将以上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首先,计划的制定要根据项目来源,以满足不同上级/客户的输入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基于研究院所定位的不同,项目性质相对重要、经费规模大的项目,应对计划进行多级分解。例如:一级计划面向单位管理层,考虑项目的总体阶段,以项目里程碑节点为标志。二级计划基于一级计划,面向项目组,将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内容。三级计划面向操作现场,将工作内容分解到执行工序。计划分级层次不宜过多,每一层级应有明确的监督者和执行者,实现全局把控、利于协调、执行有据的目的。对于经费规模小、周期短、且探索性强的项目,则不宜过度分解,使用里程碑一级计划考核往往也可以满足要求。针对不同对象的差异化计划管理,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将更多的管理资源聚焦对单位发展有长远和重要意义的项目。

(三)形成自动对接的项目计划管理框架

目前国内的科研院所多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单位基于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项目负责人的收入及岗位晋升与科研任务承担和完成情况直接相关。因此项目负责人会为自己的项目团队争取最大范围的资源来确保项目的实施,这一需求往往与单位有限的资源条件形成矛盾。

项目计划管理不应仅局限于项目研究内容的管理,应当将项目研究所需的人员、设备、材料等多方面资源进行统筹考虑,在计划中设置全面的接口,与单位的其它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对接,共同形成计划框架,把复杂的项目群有机地组织起来,保证单位一阶段承担的各项目均能实现任务目标。

计划部门应通过质量体系文件等将计划形成机制,减少协调工作对项目负责人自身能动性的依赖,帮助计划工作的自主运转。在项目计划制定阶段,由人员调度、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和审核。在项目开始运行阶段,由计划部门根据项目任务书或合同要求,将项目人员、物资、设备、经费需求推送至各归口管理部门,由其分别制定独立的单类计划。再由项目计划管理部门收集统筹各单类计划,形成针对项目群的计划群。由于各类资源的主管权利掌握在各归口部门,计划群建立过程中已基本预测和解决了各类资源内部的矛盾。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各归口部门的单类计划将分别独立运行,计划部门负责随时协调各类资源间的需求和变化。

(四)开展项目全周期的经费计划管理

随着政府对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加大,科研项目经费计划已成为项目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从立法层面对项目的经费管理提出了要求,2008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六十一条明文规定“审计机关、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国家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要求不断加严,将严格的项目审计作为项目验收的前提。如何做好经费计划,管好用好项目经费,是项目计划管理的重要环节。

项目经费预算是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第一步,一般在论证阶段开始编制,在项目实施方案评审阶段进行确定和批复。预算是项目经费审计的依据。科研项目负责人虽然擅长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但一般对财务制度和要求并不熟悉。因此要获得规范、合理的预算,需要形成在论证阶段由项目计划管理部门牵头,单位价格管理或财务部门参加,与项目组一起编制预算的机制,使预算符合国家各项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以及项目实际研究工作的要求。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以审计要求为准绳,开展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制定和管控。当前科研项目的经费都是一个复杂的数据群,各个科研院所已逐步利用高效的经费管理软件来进行经费计划的管理。不论何种类型的管理软件和手段,都应以实现以下功能为基本目标:依据批复的经费预算,逐笔审批经费的使用计划、记录经费的执行过程、统计分析经费的使用结果。对于国家财政类的项目,由于各阶段对经费执行率有明确的要求,应当在经费计划中强调经费的执行率目标,明确地将经费计划分解到每一笔支出明细、完成时间、执行操作人。可借助软件功能将这些信息形成看板,有利于计划管理部门对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预警和责任落实。

五、结论

当下我国科研与创新工作不断得到重视,科研院所项目管理的实际现状也随之变化,新问题持续涌现。实现有效的计划管理需要不断思考和完善具体策略与方法,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在计划管理中建立适度的弹性机制、分层分类、形成全面框架并重视经费管理,可使计划管理过程有活力、可操作、无盲点,有助于计划管理成为科研项目实现预期目标,取得丰富成果的重要保障与推力。

参考文献:

[1] 刘东,杜占元.课题制:我国研究与开发组织管理模式的重要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6)

[2] 笛德.本珊特.帕维特.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科研等级划分篇8

(一)导向性原则

评价指标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即导向作用。评价指标的导向性会促使高职院校加强指标内涵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因此,指标体系的选择要体现政府和管理部门的教育和科技政策导向,要将政策导向融于评价指标体系,引导高职院校的科技协同创新,鼓励高职院校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科技协同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协同创新管理能力,使科技协同创新进入良性循环。

(二)全面性原则

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复杂系统,那么对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评价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复杂性,指标不但要系统全面地反映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各个层次、各方面的因素,而且各个指标间又必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

(三)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

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涉及的因素很多,比如协同创新主体的选择、研究人员的遴选、研究成果的归属、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平台建设、人事制度等等,这些因素中有些可以量化,有的则不能量化。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坚持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从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复杂性来看,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是不可替代的,它们共同体现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全貌,在指标中都必须有所体现。

(四)简易可行性原则

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若评价指标体系太复杂,难以操作,高职院校势必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来应对评价。因此,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务必使评价指标简单,易于操作。

二、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思想

(一)评价面向结果,更面向过程

对高职院校的科技协同创新不能单纯地以结果来评价,因为结果只能从一个角度或者一定程度上代表高职院校的科技协同创新水平,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还包括许多因素,如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处置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等,这些因素反映在科技协同创新工作的过程中,根本不能直接体现出来,但它们却是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协同创新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必须在指标体系中有所体现。对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运行状况进行较为完整的综合性观测、分析与评价,是与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同时进行的过程性的测度。因而,评价不仅面向结果,更面向过程。

(二)系统全面对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复杂系统,结合重在促建设、促管理的评价目的。要促进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健康发展、提高科技协同创新管理水平,就必须对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诸多因素予以充分考虑并在指标中体现出来,通过评价指标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这样评价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三)评价要分类

受区域、办学条件、办学历史的影响,各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参差不齐,科技协同创新开展也会存在天然的差异,评价时应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应分别设计不同的指标和评价标准。如针对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一般高职院校),设计不同内容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

三、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

本指标体系包含四个一级指标,即科技协同创新规划及政策、科技协同创新组织及管理、科技协同创新条件及基础和科技协同创新活动及规模,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现了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开展状况。

(一)科技协同创新规划及政策

科技协同创新规划及政策是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规划及政策,可以明确高职院校的长远科技协同创新定位及实现途径,可以为协同创新主体、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及学术氛围,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协同创新规划与政策指标(100分)的设立主要从对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软环境进行评价的角度出发,包括科技协同创新中长期规划(20分)、会议制度(20分)、科研绩效考核制度(10分)、二级学院(系)规划(15分)、科技协同创新计划及经费投入(35分)等二级指标。科技协同创新中长期规划包括定位准确、有特色(10分)、可操作性(5分)和执行情况(5分)三个三级指标;会议制度包括理事会会议制度(5分)、监事会会议制度(5分)、学术委员会会议制度(5分)和执行委员会会议制度(5分)四个三级指标;科研绩效考核制度包括科研工作量评定办法(5分)和年度考核评定制度(5分)二个三级指标;二级学院(系)规划包括定位准确、有特色(5分)、可操作性(5分)和执行情况(5分)三个三级指标;计划及经费投入包括自筹经费设立的计划(5分)、经费投入政策体系及占总支出年度决算比例及经费投入增长情况(10分)、科技条件建设经费(10分)和科技协同创新管理经费(10分)四个三级指标。

(二)科技协同创新组织及管理

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组织及管理是高职院校能够发挥其四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如何使科技协同创新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如何组织创新团队进行关键共性技术或科研项目的研究等,都需要高职院校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引导和组织协调。科技协同创新组织及管理指标(100分)包括组织管理体系(10分)、科技协同创新管理部门(15分)、知识产权管理(20分)和管理部门组织与协调功能(55分)等四个二级指标。其中,组织管理体系包含设有独立的科技协同创新管理部门(5分)和各协同创新主体有主管领导,并设联系人(5分)两个三级指标;科技协同创新管理部门包含人员数量、结构(5分)、办公场所设备(5分)、管理制度(5分)、管理手段(5分)和宣传工作(5分)五个三级指标;知识产权管理包含人员数量、结构(5分)、培训计划(5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5分)和奖惩措施(5分)四个三级指标;管理部门组织与协调功能包含创新团队培养、创新平台建设规划情况(15分)、项目及奖励的组织计划情况(15分)、组织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及协同创新情况(15分)和对专业、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10分)四个三级指标。

(三)科技协同创新条件及基础

科技协同创新的条件及基础是各协同创新主体、研究人员进行科研的重要载体和工具,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或取得原创性科学研究离不开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否则,即使拥有高素质创新人才,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以取得成果。同时协同创新的条件及基础也反映了创新能力的强弱。科技协同创新条件及基础指标(100分)包括创新平台建设(40分)、科研仪器设备及图书(15分)、科研用房(35分)和网络(10分)等四个二级指标。其中创新平台建设包括省级重点实验室(15分)、市级重点实验室(10分)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15分)三个三级指标;科研仪器设备及图书包含价值在 10 万元以上科研仪器台套数(5分)、总值增长幅度(5分)和研究人员人均仪器价值或人均图书数量(5分)三个三级指标;科研用房包含科研用房总面积(20分)、科研用房面积增长速度(5分)和研究人员人均用房面积(10分)三个三级指标;网络包含网络带宽及覆盖程度(5分)和数字文献库及图书(5分)两个三级指标。

科研等级划分篇9

[作者简介]王训兵(1981-),男,江苏赣榆人,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晓波(1961-),男,吉林辉南人,江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王飞(1978-),男,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镇江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目标管理的大学生学业规划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1SIB880073)、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1年立项课题“基于网络技术的大学生学业规划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R-19807)和江苏大学201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大学生学业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DXGA201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073-02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具体体现,是新型的人才成长理念,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国外十分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将生涯规划教育列入必修课程,引导中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学业生涯指导与咨询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国内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少部分本科院校尝试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好大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建立自主学习的观念,顺利实现从学业生涯到职业生涯的平稳过渡。

一、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及意义

大学生的学业是指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进行的一切以学为主的活动,是广义的学习阶段。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简称“大学生学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对与其事业(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安排和筹划,即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事业(职业)目标,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业发展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人生事业(职业)发展效率,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科学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 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合理自我定位。大学生要不断发掘专长,认识不足,进行调整与修正,找出真正感兴趣的领域,确定优势所在,明确进入社会的起点,最重要的是明确人生目标。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确立的过程是一个弹性动态的循环过程,此过程使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促使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

2 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业目标的分解强化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观念,从而增强其目的性和自我约束力,重视、把握现在,集中精力完成选定的学业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3 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成才的主动性。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认识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优势,确立明确的学业目标;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增强学业竞争力。培养学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目的是使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成才的主动性。

4 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就业的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大学生没有实现所学、所用、所爱和所长的统一,没有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没有将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充分展示出来。学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在大学学习生活的起点上,确立明确的学业目标和职业理想,不断发掘潜能,尽最大可能地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原因简析

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党团组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就业指导等方面。一些本科院校已经开始将学业生涯规划纳入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部分院校甚至将学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还没有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可以推广的实践模式,还没能引起高校、家庭和大学生的足够重视。这影响了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全面发展和就业问题的解决;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上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学业生涯规划没有普及,缺乏系统的内容安排。目前,虽然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大学生的重视,但真正普及面还没有辐射到中学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大学专业分得越来越细,11个学科门类,近700个专业,高二年级文理分科时就已经开始考虑专业定向问题。高中生经过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报、高考志愿录取(专业调剂)三个阶段后进人大学。没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行了解和分析,没有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仅考虑专业的热门程度和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使很多学生盲目被动地选择专业。这种情况下,升入大学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个人学习和职业发展相冲突的情况,迫切需要得到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咨询。但当前很多高校没有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一部分院校把学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内容,只针对新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且主要以集中教育为主;极少数高校开设了学业生涯规划的选修课程,开展个性化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咨询。总体来讲,已开设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校多集中对大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理论、意义的讲解,忽略了对大学生的自我分析、职业测评、个性化目标制定、学业生涯规划阶段评估的引导和教育。

2 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少,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学业生涯规划还没有引起高校和大学生的充分重视。一方面,长期以来高校的工作主要围绕教学、科研和管理进行;另一方面,学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引进时间较短,没有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可以推广的实践模式。因此,很少有人关注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引导,在政策、设施、资金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投入较少,使得目前专业的指导人员少。每个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能力兴趣、经济条件不同,各自的学业生涯规划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学业生涯规划需要个性化的指导,高校要积极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尊重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挥大学生的专长,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但绝大多数高校在个性化

指导方面比较欠缺,主要原因是不具备学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指导的条件,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高校专门从事学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和咨询的教师较少,目前从事学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人员主要是学生工作人员(学生管理者、就业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繁忙的日常管理工作,使他们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三、提高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科研等级划分篇10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单位管理的主流和趋势。科研院所的工作,主要围绕科研项目展开,科研项目一般涉及的专业较多,技术攻关过程中多反复、变化快,研制周期相对较长,通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往往不适用于科研项目的管理,针对这种计划结构复杂,进度难以预测的科研项目需要更精细的管理,注重多级分解,加强变更控制,更好地利用科研项目管理有效监控项目经费使用。

2 系统概述

从科研项目的立项开始就应该做好人、财、物的信息化管理,确保科研项目能顺利完成。主要思路:通过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研究,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思想,基于先进的项目管理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实现项目计划管理、进度管理、资源分析和调配,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实现人力、资金、科研基础条件等资源分配及相关管理流程的整合与优化,使整个管理行为趋于标准化。并与门户、文档、资产、成本等系统集成,建立精细的项目工作任务与文档、资产、费用等的对应关系,及时掌握项目各类文档、了解资源使用、建立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对应关系,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

3 系统组成及设计要点

3.1 系统功能组成

通过统一的项目结构体系,将项目群进行工作与责任分解,形成项目群的责任矩阵,既可实现多项目的分布式管理和控制,也可以实现对项目群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控。主要功能:

(1)项目群及多项目管理,通过统一的项目结构体系,将项目群进行工作与责任分解,形成项目群的责任矩阵。

(2)项目计划管理,各级责任主体根据计划纲要协同完成项目的启动、执行、反馈、收尾等全过程管理。

(3)项目工作任务分解,根据项目研制流程和经验制定WBS模板,规范项目任务分解结构。

(4)资源管理,建立项目团队,明确项目的组织结构和责任分工。

(5)计划动态控制,各级计划变更执行不同类别的审批流程。

(6)计划反馈及上报,每月对工作进行反馈,上报后逐级审核,最后计划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最终考核。

(7)多维统计分析,对组织结构、产品项目、经费科目等多个维度数据的组合查询分析。

(8)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与财务、人力、合同、资产等系统进行集成。

(9)知识管理,建立模板库,直接用于指导、规范和改进项目管理过程,实现知识共享和再利用。

3.2 系统设计要点

结合科研项目周期长、难预测的特点,在系统设计上有以下要点:

3.2.1 多级计划分解

与工程项目一人经理负责责任不同,科研项目跨学科、多专业、分工细、工作前后逻辑复杂,由单一人员或单个团队很难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工作结构分解也相对复杂,一般要根据科研项目涉及领域、专业形成自上而下的多级分解结构,即可设计为项目负责部门、学科领域、技术专业等多级分解方式,每级计划可根据需要形成规模大小不同的工作包,将项目按照其内在结构或实施过程顺序逐级细化,各级计划可由管理或技术等不同人员负责,这样能从顶层总体规划保证项目完整、结构清晰。同时通过里程碑、界面计划、作业逻辑关系定义等多种方式,建立底层任务之间的约束关系,保证研制任务严谨定义,达到细粒度项目管理的目的。见图1。

3.2.2 变更流程控制

科研项目具有科学探索性质,一般其在进度、资源使用上很难准确预测,为此科研项目管理中计划的变更相对频繁,如何控制好变更,防止随意变更,影响进度尤为重要。配合上面提出的多级计划分解,计划变更也分为多级,不同级别计划根据变更内容、对后续工作进展的影响程度,须执行不同的变更流程,一般影响范围越大,审批级别越高。同时系统设计时要注意保证关联任务的同步变更,做好上级对下级的变更提示。

3.2.3 数据管理

如果科研项目研制规模较大,复杂程度较高,科研项目工作分解结构规模也随之增大,如何确保数据完整不丢失、提高数据访问效率、有效利用历史数据则是对科研项目中的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1)单支数据导入/导出。为防止因对项目数据误操作导致的数据丢失,又不覆盖其他变更信息,设计提供对WBS单支的导入、导出功能。

(2)项目数据整理备份。随着科研项目的积累,保留的项目数据越来越大,而为更好地借鉴历史科研项目的研制过程,对其数据留存的时间又要求较长,这样对系统数据库的压力较大,数据的访问速度下降,提供将项目涉及的WBS、资源、文档、变更全部信息导出、导入功能。

(3)数据库及系统环境备份。数据库每天做出导出全备份,在磁盘(应用服务器)上保存最近一周的备份,每天对应用服务器作增量备份,每周对应用服务器做全备份,保存三个月。可恢复三个月内的任已备份点的系统数据。数据库及系统环境的备份与恢复满足关于数据的可追溯等业务要求,符合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

(4)知识管理。科研项目研制一般都建立了一整套的项目管理流程,需要通过统一的项目管理工具来将其演绎出来,并在过程中建立相关的标准化,如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任务清单、估算工期、工作量、步骤、参考文档、操作流程与规程、标准报表、标准视图、项目工作中心等。标准化的管理工具+标准化的流程=标准化的业务运作。

在科研项目研发完成后,将项目包含的各类信息以模板形式保存下来。在研发新的项目时,可以基于经验模板库的参照项目进行新项目的创建,创建过程中可以由项目的复杂程度及内容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裁剪。真正实现在重复利用以前的项目经验的同时,也保持了项目管理的标准化与内容的独特性。

(5)以WBS为基础串接各业务。为有效监控科研项目经费使用,避免超支,及时预警,可通过项目管理系统与成本、合同、采购、资产等系统进行集成,利用WBS串接各业务信息。通过EPS+PROJECRT+WBS+ACTIVITY分层结构串接各项目管理业务领域,实现了围绕计划WBS的进度、经费、资源、合同、采购、资产的多部门协同办公和信息共享。见图2。

通过系统集成,可以实时查询每个工作包的工作进度、工作量、合同执行情况、人力资源使用、各类费用支出、分析成本与预算执行情况。

4 系统实现

4.1 系统组成

系统的网络环境是园区网。系统采用C/S模式,在基本的项目管理任务分解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计划过程监控、流程管理、计划查询等功能。见图3。

信息门户:企业不同机构和角色的相关人员通过项目门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协同工作,并能有效整合第三方的系统;

项目管理业务组件:提供进度管理、投资成本、知识管理、安全管理、资源管理、沟通管理等业务管理模块;

系统基础组件:封装Portlets运行环境、工作流引擎、流程监控、标准和报表引擎、企业集成服务、CA认证、消息管理等底层技术实现细节,有效降低系统集成、应用部署的复杂度;

数据仓库:提供业务数据集中存储和管理,通过视图展现机制,建立直观的项目进度、项目费用曲线等图表,挖掘项目实际数据信息。

4.2 系统架构

系统资源层,可使用不同的关系数据库,所有的持久数据都保存在数据层。使用数据库服务器的对象关系功能来存储数据对象,并通过Java数据库连接接口JDBC连接不同的数据库。

数据访问层,用于实现与数据库的交互和访问,从数据库获取数据或保存数据到数据库。

服务层,服务总线接受业务层提出的服务请求,通过基本服务、中介服务、流程服务组成的服务库与数据访问层建立连接获取相应的服务。

业务层,通过业务将各类业务处理请求分配到Oracle P6、Web服务、业务编排等业务逻辑中,用于对上下交互的数据进行逻辑处理,实现业务目标,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表现层进行展示。

表现层,客户端使用IE浏览器,结合JSP/Servlet/HTML/XML接收客户端发出的请求与服务器进行交互,动态生成响应,完成不同的用户任务,担当用户接口的角色。见图4。

4.3 集成模式

一对一的数据交换,通过SDK和基于WebService的业务交换接口,保障其他业务系统对项目管理系统业务对象进行验证存取;对于业务流程进行任意点挂接;对于权限提供单点登录集成支持;对于表现提供Portlets集成。

一对多的数据交换,如WBS面向多个应用系统开放,采用ESB和CDC方式,由CDC监控数据变化,ESB将数据推送至其他应用系统。

5 结束语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计划编制与变更、反馈和考核,及时监控进度、平衡资源,并能够实时快速的归集每个任务包各个阶段的成本,在执行中实现事前和事中的控制。发现差异及时纠正。通过系统的使用加强内部管理协同和数据集成,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池仁勇.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范玉顺.信息化管理战略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刘国平.科研项目计划及过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作者简介

科研等级划分篇1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 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部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教育科学规划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发布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科研等级划分篇12

Wu Hairu

Abstract Under the Big Data environment, whethe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data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s a result, some U.S. fund will have to make project data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etting up a management plan. To help researchers to quickly generate the data management plan, the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 developed data management plan generation tool ?C DMPTool based on the user needs of reality. Use of tools is also provides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domestic library research services.

Keywords Data management plan. DMPTool.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为提高科研数据管理水平,国外众多研究机构引入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形成各具特色的数据管理模型,如ICPSR社会科学数据存档生命周期模型、DataONE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模型、英国数据存档生命周期管理模型等[1]。这些模型虽因研究主体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将制定数据管理计划视为科研数据管理的关键点。为帮助研究者迅速生成简单有效的数据管理计划,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基于科研人员的现实需求,联合其他7所科研机构,共同研制了一款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DMPTool。本文拟对该工具进行介绍,并阐述该工具为国内科研数据管理带来的启示。

1 DMPTool的提出及发展

2010年初,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简称NSF)发布了项目管理指南,规定自2011年1月18日起所有提交至NSF的申请项目必须以附件形式提交一份不超过两页纸的数据管理计划,详细描述申请者如何实现项目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共享传播,缺少数据管理计划的申请项目将不予接受[2]。除此之外,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下属的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航空航天局等其他科研项目资助巨头同样在其资助指南中对项目的数据管理做出明确规定。为响应这些科研项目资助机构的要求,方便科研者制作数据管理计划,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联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图书馆、史密森学会、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图书馆、数据监管中心以及DataONE项目中心,推出了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DMPTool[3]。

2011年10月,DMPTool在线版本正式发布,该工具一经发布,便引起科研界及图书馆界的极大关注,并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2011年十大数字保存发展项目。2013年,DMPTool项目组接受Alfred P. Sloan基金会、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协会注资,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研发工作。2014年5月,项目组正式发布DMPTool V2版本,相较版本1,版本2实现了诸多改良(见表1)。

1.1 DMPTool角色权限改良

系统的角色权限设计包括两个维度:一是系统用户的角色定义,包括角色大类(如操作员、管理员)和大类下的角色细分(如科研机构级别管理员、总系统管理员);二是职责和权限在不同角色大类和细分角色的分配。

升级版的DMPTool在角色权限方面做出了如下改良:(1)增设系统编辑员角色,包括资源编辑员和模板编辑员,前者负责帮助信息、链接信息、参考答案的日常维护和更新,后者负责数据计划模板的日常维护和更新。(2)增设科研机构级别DMP复核员角色,负责对机构内提交的数据管理计划进行统一检查和审核。(3)对管理员角色进一步细分,增设科研机构级别管理员,负责管理、维护机构级别的DMPTool,及时收集反馈基层数据管理需求信息,协调发展科研机构与资助机构、总系统管理员的合作关系。

表1 DMPTool新旧版本对比分析表

1.2 DMPTool模块设置改良

升级版的DMPTool登录界面包含三大模块:公开化DMPS、DMPTool新闻和DMPTool帮助。该界面设计可以使用户在正式使用工具前通过大致的浏览就可以初步掌握DMP的结构内容、DMPTool的发展动态及具体如何使用DMPTool。其中,帮助模块最能集中体现升级版DMPTool的创新:(1)增加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常见问题解答);(2)专设针对系统管理员的Wiki帮助,并通过GitHub进行托管控制;(3)增加数据管理指导内容,相较旧版工具侧重于数据计划的生成,升级版的工具更侧重于对科研人员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4)增加公开资源信息,公开资源信息包括各资助机构的项目信息、最新政策、资助动态等内容,该内容的加入赋予了DMPTool新的内涵和外延,除了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功能,DMPTool进一步彰显了对科研机构、资助机构和科研人员三者信息沟通和合作的促进作用[4]。

1.3 DMPTool模板设置改良

旧版的数据管理计划工具中,可供用户参考复制的数据计划模板大多是按照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政策制定,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科研机构对数据存储、数据共享要求的差异,这些按照资助机构要求制定的模板并不能完全满足科研人员以及科研机构数据管理计划生成需求。因此,升级版的DMPTool中特别增设了科研机构DMP模板,该模板管理权限统一下放到科研机构层级的系统管理员。

1.4 DMPTool自定义改良

数据政策、用户需求的不同都会引发数据管理计划的不同,而数据管理需求又会随着科研领域、数据管理偏好、数据计划用途等具体内容的变动而变化。DMPTool必须在统一的数据管理政策下,尽可能关注科研人员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才能实现应用工具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升级版的DMPTool进一步拓展了其自定义功能。(1)科研机构自定义。包括①机构基础信息输入、Logo设计;②机构授权,自定义设置不同的角色和权限,如模板编辑员、资源编辑员、复核员、管理员;③模板自定义,设计符合本机构数据政策、应用于不同领域或提交给不同资助机构的DMP模板。(2)科研人员自定义。这一模板大多是为了满足用户特定条件下的需求,如教师想设计一份用于大一本科生数据管理课堂教学的通用性DMP,或者项目中不同角色(PI或CO-PI)的科研人员需要从不同角度出发设计不同数据管理侧重点的DMP,这些都可以通过用户自定义功能实现[5]。

2 DMPTool的功能分析

2.1 快捷生成科研数据管理计划

DMPTool工具是一款开源软件,可免费获取,用户登录注册也不受任何限制。协助科研人员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生成数据管理计划,是DMPTool的项目宗旨之一。纵观整个DMPTool的使用步骤(如图1),完美诠释了在线应用工具的便捷性。

图1 DMPTool管理工具使用步骤图

第一步,选择DMP模板。包括三项内容:(1)选择登陆方式(机构用户或非机构用户);(2)选择科研项目资助机构,如NSF-AGS(NSF天文地理科学基金会)或NSF-BIO(NSF生物科学基金会)等;(3)选择所需复制的计划模板,即开放共享的计划、机构内共享计划、用户创建的历史计划。用户应评估当前计划需求,选择适当的模板作为新计划的制定基础。

第二步,填写数据计划基础信息。包括以下内容:填写计划名称、项目申请号、项目提案截止日等内容;增加项目合作者信息,设置项目合作方拥有对数据计划编辑、预览、下载的权限;设置数据计划公开方式,包括仅项目申请人和合作者可见、机构内共享和公开存取3类。

第三步,完成DMP细节描述。通过答题的方式,完成数据格式、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共享策略等内容的设置,每道问题都配答题指导、参考答案和相关性资源链接,能够保证数据管理能力较弱的用户也能详细、客观地作答。

第四步,自动生成科研项目数据管理计划。DMPTool在综合前3步信息的基础上,自动生成报告,用户只需选择报告导出格式(txt/rtf/pdf等3类),便可预览、审查系统形成的数据计划,并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相应调整。整个使用过程方便快捷,不仅有利于科研人员时间成本的节约,潜移默化中也有利于其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6]。

2.2 紧密联系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

先前的科研模式中,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三方对科研数据的管理需求被完全割裂,而DMPTool的出现,成为联系三方科研数据管理需求的桥梁和纽带。(1)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MPTool查看所属机构的计划示例,预览科研机构的需求,查看计划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科研机构也可以利用DMPTool积极了解科研人员的数据管理水平及需求,利用工具中呈现的数据管理信息和政策,整合规范自身的数据管理政策,促进科研人员与机构图书馆、IT部门及其他数据管理部门的合作和创新。(2)研究者和资助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DMPTool几乎囊括了所有主要项目资助机构(NSF/HIN/DOE/NASA/USDA/DOD)的数据管理要求,并及时追踪各机构的数据政策变更,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MPTool了解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需求,另一方面,资助机构也可以随时通过对数据管理计划的查看、编辑,及时掌握科研人员的需求动向,改良其数据管理要求和政策。(3)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科研人员制定的数据计划可以通过科研机构的审核后提交至资助机构,强化了科研单位对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政策研究,另一方面,科研机构也可以通过DMPTool与资助机构探讨数据管理相关政策,反馈科研人员的集中化数据管理需求,逐步实现数据政策的规范统一[7]。

2.3 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定制需求

DMPTool不仅能够帮助用户高效生成标准化数据管理计划,还可以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数据管理需求。(1)对科研人员而言,用户可以在标准化数据管理计划中添加体现其个性化需求的元素,使得整个计划在满足资助机构、科研机构要求的同时体现用户一些个性化、多元化的数据管理需求。(2)对科研机构而言,DMPTool管理员可以依据科研人员需求自定义其数据管理计划工具,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机构级别的信息服务功能,如数据存储服务,不仅进一步完善数据管理计划,更有利于其对科研数据的统一规范化管理[8]。(3)对资助机构而言,用户可以依据资助机构的不同需求而提供不同的计划版本,同时可以依据资助机构需求信息变更,及时调整数据计划,保证计划体现资助机构的专门性需求。

3 DMPTool带来的启示

3.1 分层推进科研数据管理工作

科研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科研数据遵循计划、采集、确认、描述、保存、分析的发展过程,要确保科研数据发挥出更多价值,必须依据数据发展进程来管理数据。国外科研资助机构及科研机构很早就将提供数据管理计划作为项目申请的硬性要求,我国也应积极设立数据管理计划相关规范要求。首先,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科研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和开放式存取,制定完善的数据管理政策,从政策层面进行数据计划流程的规范和引导。其次,各科研资助管理机构应依据政府出台政策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导,硬性规定项目申请必须附带符合标准的数据管理计划,同时从多方面提供资源,辅助其计划制定。最后,科研机构同样需要制定符合本机构数据管理需求的数据管理政策,协助科研人员制定数据计划,促进科研数据的共享和传播。

3.2 强化科研各方的信息沟通和共享

政府科研管理机关、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共同构成了科研有机统一体。政府是科技创新的保护者、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者、重要基础设施的投资者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政策的制定者;科研资助机构在政府相关政策指导下落实科研项目考核评估、促进产学研结合、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引导科研成果创新;科研机构侧重机构层面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负责科研成果的审核、评估和归档及其他面向本机构科研人员的科研服务项目;科研人员是最直接的科研成果产出者,利用政府、资助机构、科研机构提供的多方资源开展研究,形成丰富的科研成果。充分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是科研有机统一体高效运作的前提,DMPTool项目的成功之处也正是在于其实现了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的紧密联系。我国也应通过统一科研平台的构建,及时发布国家科研导向和政策扶持,反馈各类科研需求,保证科研人员的言路畅通和科研政策的上通下达。

3.3 基于科研人员需求构建完备数据管理工具箱

DMPTool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的产生直接源于科研人员项目申报的需求,除了DMPTool,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还设计有一系列满足科研人员数据管理的工具(图2)。

图2 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管理工具箱示意图

以数据生命周期为序,在数据计划阶段有DMPTool协助科研人员生成数据管理计划,项目申请成功后,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ataUp检测数据格式、建立标准化元数据,EZID赋予科研数据统一化标识符,最后通过Merritt实现数据的长期存储、管理和分享。整个数据管理过程中,科研人员还可使用Colectica进行数据追踪。强有力数据管理工具箱保障了科研人员对数据的全过程及高效管理。我国科研相关机构也应在切实了解科研人员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数据管理应用工具,形成工具箱体系,实现科研人员对科研数据的全方位、高效化管理。

3.4 整合共享,提高科研数据利用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