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9 09:19:59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篇1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新医改的“四梁”之一。新医改要求: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建立一个覆盖广、功能强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具有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它覆盖了现有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应急救治、采供血管理、计划生育及农村卫生等信息系统的功能。按新医改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这些为城乡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需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供技术支持进行管理。新医改还要求“从2009年开始开展以下项目: 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这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也需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供技术支持进行管理。此外还有一些突发事件,如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去年三鹿奶粉引发的“婴儿结石事件”、2005年劣质奶粉引起的“大头娃娃”事件等,其处置与管理更需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进行管理。随着新医改工作的推进,每年都会有新的政策出台、每年都会有新的公共卫生项目开展,信息系统经常要调整改变,因此“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是一个具备可扩展性的、灵活的系统。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基础是四类档案,即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机构卫生档案、社区健康档案。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中各类信息相互交叉(如孕产妇保健与儿童保健、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前后关联(如: 健康教育与慢病管理、妇女保健到老年保健),随着时间的迁延,每年都会新增“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都会新增“孕产妇”,但其信息单元最终只可归为四类: 即个人信息、家庭信息、机构信息、社区信息。公共卫生的每项工作、每个项目、每个事件的信息都是个人、家庭、机构或社区的某些特征信息的集合。为避免发生多个系统重复采集数据、数出多门、互不共享的情况,新建立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以四类档案为基础,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并遵循从数据源发生处一次性采集基础数据的原则,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目标。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必须统一规划和部署。“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用户可归为四类: 一是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如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工作的机构; 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部门或科室; 三是各级各类医院,如上报传染病等; 四是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政府。这些用户基本覆盖了医疗卫生系统的所有单位和部门、其内容基本囊括了大部分医疗卫生活动,因此“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必须根据大卫生的理念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和实施。只有这样,新医改“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医疗保障信息系统

医疗保障体系也是新医改的“四梁”之一。新医改要求: “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还要求: “有效整合基本医疗保险经办资源,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行政管理的统一。”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的通知中也要求“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并逐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这些要求是医疗保障信息系统的基本需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已形成了多种医疗保障制度,在短期内统一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是难以实现的,但对不同医疗保障制度进行统一管理、分开核算还是可行的。为给医疗保障的统一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研发集不同医疗保障管理功能于一体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既是政策的需要,也是市场的迫切需求。

“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应能实现对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的统一管理,实现对各医疗保障制度相关信息的综合管理,应为基金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为基金效益最大化提供技术支持,为协调医、患、保、药四方利益提供技术支持。此外,还应方便群众参保就医和补偿、方便各医院药店为群众提供及时服务、方便各定点服务单位与医保经办机构及时办理结算。

“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应具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业务管理功能,包括对参保、征缴、账户及证卡的管理,对基金的收入、分配、支付和结转的管理,还包括补偿管理和结算管理。业务管理功能的使用者为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二是监控监管功能,对参保与受益情况、保费征缴情况、基金运行情况、补偿结算情况、医疗服务单位情况、医疗费用情况、药品管理情况、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参保人群健康情况、不同保障制度的对比等情况进行监管分析,通过图像、图形、图表数据和语音等形式实时动态地展现各类信息,此外还包括了查询汇总功能、统计报表的管理功能、对医疗费用进行测算和设计调整补偿方案等功能。监控监管功能的使用者主要是医疗保障的管理者和有关管理机构。三是公众服务功能,能通过门户网站为公众提供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信息,公示有关医疗保障信息,提供信息查询功能,提供监督与投诉的渠道。

“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应能将一些基础信息,如参保(合)对象的名单、各类补偿情况等信息提供给“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药品信息管理系统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也是新医改的“四梁”之一。新医改要求: “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建立便民惠农的农村药品供应网。完善药品储备制度。支持用量小的特殊用药、急救用药生产。规范药品采购,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等等。要实现这些目标,一个功能齐全的“药品信息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药品信息管理系统”对药品进入市场、直至病人使用后的各类信息进行连续动态的全程监管,管理药品出厂、采购、运输、存储、销售及使用的信息,管理相关各单位的招标采购记录、验收记录、销售记录、运输存储记录、不良反应报告记录、过期霉变销毁记录,管理的项目包括药品的通用名称、生产厂商、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批准文号、购销单位、购销数量、购销价格、购销日期,经办人员等。

“药品信息管理系统”还要管理生产、经营单位的许可资质、营业执照、质量认证资质、批准证明材料,管理有关供货单位的销售委托书和有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药品信息管理系统由医药行政部门主管,有权限地让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生产产家、药品采购部门、药品储存运输等单位使用。系统将实现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全电子监管,实现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管,对药品流通情况的全程动态监管,对药品价格的全程监管,实现对药品质量及不良反应的自动预警和提供应急处置方案。

“药品信息管理系统”还要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医药卫生监管系统、卫生财务管理系统提供基本信息; 能通过门户网站向公众提供各类与药品有关的信息。

医药卫生监管系统

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是新医改要完善的体制之一,包括医疗卫生监管、社会公共卫生监管、医疗保障的监管和药品监管。

新医改对医疗卫生监管的要求是: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快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准入和运行监管。”

新医改对社会公共卫生监管的要求是: “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安全、职业危害防治、食品安全、医疗废弃物处置等社会公共卫生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

新医改对医疗保障监管的要求是: “加强对医疗保险经办、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建立医疗保险基金有效使用和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

新医改对药品监管的要求是: “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系建设,严格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价格和广告的监管。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高风险品种生产的监管。严格实施药品经营管理规范,探索建立药品经营许可分类、分级的管理模式,加大重点品种的监督抽验力度。建立农村药品监督网。加强政府对药品价格的监管,有效抑制虚高定价。规范药品临床使用,发挥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与药品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

新医改要求所有监管工作要“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政府部门、医药机构和相关体系的运行绩效进行独立评价和监督,加强行业自律。”

要实现以上这些要求,没有一个功能强大的“医药卫生监管系统”作为支撑是不可想象的。我国卫生机构数达30万个以上,卫生从业人员数近600万,每年被监管的食品卫生单位、公共卫生场所有700万个、从业人员数千万,每年的监督户次数近2000万次。特别是新医改方案提出要对医疗保障进行监管,其监管的单位及内容将更多。“医药卫生监管系统”将以单位机构和场所为基本单元,并关联有关个人信息,对单位机构和场所的监管信息进行规范、定时、动态采集,进行自动处理分析、评价,进行汇总对比,开展自动报警。为医疗卫生工作保驾护航。

“医药卫生监管信息系统”一定要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卫生财务信息系统关联,从中获取有关基础数据。

卫生科教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建立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也是新医改要完善的体制之一,其中包括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医学教育等内容。

新医改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要求是: “加大医学科研投入,深化医药卫生科技体制和机构改革,整合优势医学科研资源,加快实施医药科技重大专项,鼓励自主创新,加强对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制关键技术等的研究,在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等方面力求新的突破。开发生产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器械。”

医药卫生科技管理工作、教育培训工作、人才保障工作涉及到全国30万所医院、600万从业人员和每年30万~40万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如此巨大的科技工程非常需要信息技术进行支撑。卫生科教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科技项目管理、培训项目管理; 卫生技术人员的就业、执业资质及职称管理,培训及流动管理; 还包括有关机构的人力资源的配置及优化管理。

卫生财务信息系统

“财务监管信息化”是新医改的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内容之一,新医改要求在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时“要明确收支范围和标准,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并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严格收支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时要“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地方可结合本地实际,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篇2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逐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新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和康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从事疾病诊治,其中大型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并结合临床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也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存在着密切的双向转诊、指导培训、信息反馈等关系[1]。这就需要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以尽快满足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及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1 研究背景及存在问题

HIS是由计算机和一系列通信设备组成的,支持对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交换,并满足各授权用户功能需求的医院局域网络。信息科学的发展,使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西欧及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将计算机引入到医院管理方面。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分布式医院计算机程序、日本北里大学附属医院综合信息医院等。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医院信息系统。这些医院信息系统多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大多以大型机或微小型机为主机,采用集中形式处理。医院计算机网络设施齐全,通讯方便,同时,还可与院外局域网、广域网互联,主要应用于医院信息系统,支持医疗信息的实时处理[2]。

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侧重于事物处理和经济管理方面。目前,在各医院已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的功能子系统有:门急诊挂号系统、门急诊计价收费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病房医嘱处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人事工资管理系统[3]。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上涵盖了医院大部分的事务性的管理,但是,它目前只是以医院的管理信息为中心,还需在功能上不断地完美和扩充,并逐步过渡到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临床诊疗信息系统,如可加入医学影像系统(PACS)、电子病历功能、计算机辅助诊断功能、科研管理子系统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等,并为社区、医疗保险等其他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提供标准规范的接口功能。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管理信息,可概括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和决策支持四大信息系统,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院及有关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我国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地域性强,条块分割,多头开发严重,各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分类标准和数据元素标准。

分析以上两大信息系统,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在总体设计时没有考虑共网设计,造成目前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的格局,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2)两大系统的标准化建设程度不够,系统的数据格式大都采用自己的格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协议;(3)两大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各异,运行平台和数据库不统一,而且系统之间也没有为对方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数据接口,无法直接互联实现信息共享。现有系统不适应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因此,研究双向转诊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探讨如何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 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不断完善,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可识别性、可传输性、可存储性、经济性和信息可共享性。信息可共享性是指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只能使输入一方的信息量增加,不会使输出一方的信息量减少,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的共享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管理领域和管理层次都可共同使用同一信息。所以,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性程序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应该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等一般系统的特征,并应遵循以下原则[4]。

2.1 面向用户原则 这是系统目的性的体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为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卫生管理工作服务的,建成的系统要由管理人员(用户)来使用。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满足用户的要求是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户是否满意是衡量系统开发质量的首要标准。因此,在系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始终与用户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地、及时地了解用户的要求和意见,这是系统建设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2 整体性原则 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目标的一致性和系统结构的有机化。为此,首先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严格按阶段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其次,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强调管理集成、信息集成和系统集成。

2.3 相关性原则 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功能)组成的,整个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各子系统的简单加总,而是1+1>2。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各有其独立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信息流把它们的功能联系起来。如果它们之中的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其他子系统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因此,不能不考虑其他子系统而设计某个子系统。整个系统为层次结构,可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同样又可分解为更细一级的子系统。系统、子系统均有自身的目标、界限、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但它们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和处理。

2.4 动态适应性原则 医院和社区自身条件及其外界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这两大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能够经常与外界环境保持最佳适应状态的系统,才是理想的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超前性的眼光,应立足当前,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人员和工作基础,兼顾卫生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使系统具备较强的动态适应性。

2.5 工程化、标准化原则 系统的建设管理必须采用工程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即科学划分工作阶段,制定阶段性考核标准,分步组织实施。所有文档和工作成果要按标准存档,以便修改、升级、维护和重用。

2.6 系统数据库的统一性 为了使两个系统具有良好的资源共享性,必须对两个系统中的共同部分制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格式,以便使两个系统通过最为简单的数据通信接口,便可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3 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与实现

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系统由高性能的中心计算机或服务器、大容量的存储装置、遍布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各部门的用户终端设备以及数据通信线路等组成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采用具有面向多用户和多种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以及各种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资源共享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组件程序设计。C/S结构是构成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良好方式。这种结构和运行方式将应用分工,客户机执行前台功能,服务器执行后台功能,有效地发挥了客户机的处理功能和作用,从而减少了服务器的压力,形成了多CPU分工处理的环境,提高了速度和效率。数据库采用ORACLE,操作平台则采取跨平台方式,能够在多种平台上(如Windows,Unix,Linux)运行,支持微机系统、小型机系统等多个硬件平台,采用光缆、10/100Mb网络线路、PSTN、DDN等多种通讯手段,以形成高速交换带宽,达到快捷的网络速度,建立以城域网为骨干的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结构,客户端分布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机构部门。通讯协议采用TCP/IP网络通讯协议,能与各种开放网络良好衔接。

软件开发必须依照医疗行业规范,从实际出发,密切结合当前医院管理体制和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趋势,严格遵循软件工程规范。各子系统互相连接、交织成网,应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模块化和可拆卸性,模块接口简单清晰,充分考虑和医疗保险系统的统一规范,提供与医疗保险系统的收费结算系统的良好接口,便于医院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采用诱导式编码输入法,并提供编码查询功能,具有完备字典功能。采用的标准及规范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医院管理制度、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工程规范》及国家、行业及系统级的信息分类与代码。

4 资源共享系统的内容构架与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速度也在迅速提高。我国各级医院都在不同程度地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医院规模、地理位置、管理部门等差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仍然千差万别。较完整的和先进的系统较少,大多数仍处于部分网络化,部分手工化的低水平、小规模层次,还仅限于信息的输入、统计阶段。虽然国内有众多家IT厂商参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医院在实施医院信息系统时还具有一定难度。

医院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MIS)在医院环境的具体应用,因此,具有一些其他MIS系统共有的特性,比如它们均是以数据库为核心,以网络为技术支撑环境,具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化的系统;都是以经营业务为主线,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和辅助决策为主要目的,可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在系统内部按一定原则划分为若干子系统等。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推出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MIS系统的独有特点,信息系统在医院的实现又具有其特殊的功能要求。例如要有一个大规模、高效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要有很强的联机事务处理支持能力;具有易学易用的友善人机界面;具有可剪裁性和可伸缩性,能适应不同医院的发展计划需求;具有开放性与可移植性,能适应不同硬软件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可扩充性等。参照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的要求[5],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从而构成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见图1。

图1 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内容构成

临床诊疗部分主要以患者信息为核心,将整个患者诊疗过程作为主线,医院中所有科室将沿此线展开工作;药品管理部分主要包括药品的管理与临床使用;经济管理部分属于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最基本部分,它与医院中所有发生费用的部门有关,处理的是整个医院中各有关部门产生的费用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整理、汇总、传输到各自的相关部门,供各级部门分析、使用并为医院的财务与经济收支情况服务;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主要包括病案的统计分析、管理,并将医院中的所有数据汇总、分析、综合处理,供领导决策使用;外部接口部分包括医疗保险接口、社区卫生服务接口和远程医疗咨询系统接口。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篇3

2007年2月21日,致力于卫生信息标准开发的国际组织HL7宣布《电子病历系统功能(ANSI/HL7 EHR)》(以下简称《EHR功能》)获得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正式批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关于电子病历的国家标准(本文为了叙述方便将EHR译为电子病历而不是电子健康档案)。

在这以前,HL7虽然已有多个标准获美国国家标准局批准,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如ANSI/HL7 V3规范、ANSI/HL7 V2.5(含V2.3、V2.4)、ANSI/HL7 V2 XML等,但这些都只是信息交换基础标准。《EHR功能》规范了电子病历系统(EHR-S)应该具有的基本功能,使EHR-S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对EHR有统一的理解。因此,《EHR功能》可用于建立EHR-S产品质量认证的工业标准,正如美国卫生信息技术认证委员会(CCHIT)主席Mark Leavitt博士所说: “CCHIT祝贺《EHR功能》被批准为国家标准,《EHR功能》为CCHIT制定EHR-S的质量认证标准提供了一个初始框架。”

电子病历系统标准的产生

在2006年7月,美国卫生信息技术认证委员会首次认证了一批用于门诊(移动医疗)的电子病历产品,要求是所有认证产品都要100%通过功能和安全性测试,同时要具备初步的互操作功能,如电子传输试验室的检验结果。这次认证是美国卫生信息产业的一个里程碑,从此,门诊电子病历产品的质量检测就有了量化标准,而HL7标准将为门诊电子病历产品提供质量认证的基础。

“HL7标准是门诊电子病历产品质量认证的基础,HL7组织已经成为CCHIT最重要的合作伙伴。”Mark Leavitt博士补充说。

《EHR功能》的试行草案(EHR DSTU)开始于2004年7月27日,这一年的1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宣称已经制定了一份计划,确保大多数美国人在今后10年内拥有电子健康记录。同年5月6日刚就任美国国家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官的David J. Brailer博士在谈到试行草案时披露,这份计划就是建立国家卫生信息架构(NHII)。EHR标准就是保证NHII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

“试行草案的目的之一就是促使美国的IT企业响应卫生信息化的挑战。”时任HL7主席的Mark Shafarman在草案试行会上强调说。根据Shafarman的说法,试行草案凝聚了美国和国际上数百名卫生IT界精英的心血。

HL7一直在和美国EHR合作组织(EHR Collaborative)协作,通过标准制定推动卫生信息的互操作。EHR Collaborative由7个机构组成,即美国卫生信息管理协会(AHIMA)、美国医学会(AMA)、美国医学信息协会(AMIA)、卫生信息管理CIO学会(CHIME)、电子医疗计划(eHI)、卫生信息系统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及卫生信息技术洲际联盟(NAHIT),代表了电子病历各方面的利益相关人,如临床医生、医疗服务的提供方、支付方和购买方、科研人员、IT生产厂商和服务厂商、信息主管、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行政机构等。从2001年开始研究,草案历时3年才在美国得以试行。

草案曾在2003年9月HL7工作组的第一次投票中一度被否决,2004年7月草案通过后又经过2年多试行,2007年2月才被美国国家标准局批准为正式批准。

电子病历系统标准的主要内容

“由于利益相关人的广泛参与,《EHR功能》才如此通用、如此灵活、如此实用,”美国卫生信息管理协会副主席、HL7 EHR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Donald Mon博士说,“《EHR功能》给出了140多个功能,是跨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的标准化的描述和共识的超级汇总。”

“《EHR功能》的开发过程中,EHR技术委员会采纳了包括临床医生、电子病历系统厂商在内的1000多名业内人士的意见。”HL7 EHR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Linda Fischetti 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EHR功能》内容主要包括功能模型(EHR-S Functional Model, FM)和功能范例(Functional Profiles,FP)两大部分。功能模型的功能框架(functional outline)由直接医疗功能(DC)、信息支持功能(SP)和基础架构(IN)3个层次组成,每一个层次最多有四级目录,目录的最底层为EHR-S 基本功能构件,共140个。功能框架和基本功能构件是稳定不变的,而且国际通用。

功能范例是依据功能框架根据每个卫生服务单元(care setting)的特殊需求确定的功能,如与《EHR功能》同时的急诊功能范例(EDIS-FP)。功能范例的描述必须采用基本功能构件,且必须受功能框架3个层次的约束。这样,不同国家、不同卫生机构、电子病历的开发者、用户和质量认证机构在测试电子病历功能时,就有了统一的标准。

标准的重要作用

除了已的急诊功能范例外,《EHR功能》标准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用于开发符合美国联邦和州政府法律要求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范例。该范例已经在HL7 EHR技术委员会登记,年内投票表决。

2. 用于开发社区医疗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范例。美国的社区医疗主要是长期持续医疗服务(long-term care),重点服务对象是妇女和老人,每年约300万人次,而且提供服务的私立和公立机构成分复杂、医疗经费难于管理(横跨Medicare 和 Medicaid 两大基金组织)。社区医疗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范例,可为社区卫生服务者和IT厂商提供电子病历功能分析工具,通过电子病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安全性、有效性、持续性和病人信息的跨机构共享。

3. 《EHR功能》包括了大多数儿童综合医疗保健的重要功能,包括免疫注册等。开发商使用该模型可保证任何机构的临床医生可以方便地为儿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美国儿科联盟已经把《EHR功能》看做提高儿科医疗技术水平的强大动力。

4. 用于开发精神卫生医疗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范例。2006年,50多名该领域的美国专家参加了《EHR功能》标准制定。这些功能都能被心理和精神治疗机构用来选择合适的电子病历软件,或建立自己的电子病历系统; 电子病历软件开发者可以指导未来产品开发; 认证和鉴定组织用来审核电子病历软件; 医疗服务的付费者可作为基于绩效的付费或其他激励措施的部分标准。

5. HL7 EHR技术委员会正在与临床研究组(CR)合作研发一套功能和标准,以便电子病历系统能作为临床研究的数据源。EHR/CR小组是参与《EHR功能》标准研制的第一个国际合作团队,来自欧洲的负责人与欧洲的临床研究和卫生保健组织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所以EHR/CR小组中有制药界、EHR厂商、临床研究技术供应商,美国FDA、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欧洲相关卫生机构和欧洲电子病历认证机构(EuroRec)。

(本文作者刘朝杰的工作单位为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其他作者的工作单位为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简介 刘丹红

第四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卫生信息标准化研究,参与完成了多项军队和国家信息标准研究课题,是《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的主要参与者和项目协调员。现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信息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全军卫生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链接:HL7组织及HL7标准简介

HL7是一个卫生信息标准开发的国际组织的名称,总部设在美国密歇根州。HL7成立于1987年,最初只有14个成员,从事医院信息系统标准研发,是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1994年认可的非赢利性标准研发组织(SDO)。

如今,HL7已发展至2400多个成员,代表了大约500个成员单位和33个国家的国际成员,包括卫生行业90%的信息系统最大供应商,其产品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标准,美国大多数机构的临床数据接口选择使用HL7推出的标准。

HL7作为医疗卫生领域专家和信息领域专家组成的国际性团体,主要任务是开发通用、成本低廉的标准、指南和方法学,用于电子健康信息的交换、集成、共享和存取,推动这些标准、指南和方法学在卫生机构中的应用,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所以,虽然总部设在美国密歇根州,但HL7是一个国际团体(中国也是成员之一)。HL7通过国际成员促进HL7标准在全球的推广应用,鼓励各领域专家参与HL7标准研制; 同时还与其他SDO,如ISO、ANSI以及卫生信息技术的用户保持密切协作,促进标准的一致性和兼容性,保证标准能够及时满足用户需求。HL7董事会由11人组成,其中8人选举产生,3人任命,负责HL7的全面管理。其他HL7成员分属于不同的工作组(WG)。工作组由日常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TC)和特别兴趣组(SIG)组成。日常管理委员会负责各类活动的组织管理,如培训、项目实施、临床研究协调、出版印刷、考核评价等。技术委员会直接负责标准的内容,建立规范和标准。特别兴趣组则是为HL7发掘新的标准研发领域。

技术委员会目前有21个,分别是(1)临床环境对象、(2)临床抉择支持、(3)控制与查询、(4)教育培训、(5)资金管理、(6)电子健康档案、(7)项目实施与管理、(8)市场管理、(9)医学纪录、(10)模型与方法学、(11)医嘱与观察、(12)人力资源管理、(13)病人入院、(14)病人服务、(15)过程管理、 (16)印刷、(17)临床研究信息管理、(18)安全、(19)后勤服务、(20)结构化文档、(21)工具和术语。

特别兴趣组目前有29个,分别是(1)解剖病理、(2)Arden 语法、(3)附件、(4)心脏病、(5)临床指南、(6)临床染色体、(7)社区卫生服务、(8)急诊、(9)麻醉标准制定、(10)政府项目、(11)医疗设备、(12)影像集成、(13)适宜技术规范、(14)Java、(15)实验室、(16)病人安全、(17)儿科数据标准、(18)药物学、(19)公共卫生与紧急救援、(20)服务架构、(21)模板、(22)投票管理、(23)临床陈述、(24)通用消息元素类型、(25)动态模型、(26)协同、(27)术语协调、(28)服务协调、(29)工具协调。

HL7组织的名称源于该组织从事卫生信息应用层相关标准的研究,又因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OSI)》中,把网络通信协议的结构分为7层,第7层为应用层。H表示卫生(Health),L7表示第7层(Level 7),连在一起就是HL7。

在中国,HL7常常被认为是卫生信息交换标准的名称,如HL7 V2.4、HL7 V2.5等)而不是机构名称,这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HL7标准除了用于信息交换的消息标准(如HL7 V2.4、HL7 V2.5 和 HL7 V3.0)外,还包括概念标准(HL7 RIM)、临床文档标准(HL7 CDA)、应用标准(HL7 CCOW)、知识表达的标准化(Arden语法)、XML文档结构标准及电子病历标准等。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篇4

建设背景

按照《新津县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方案》,新津县要在整合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开发建设集城乡卫生管理、医疗管理、卫生应急指挥、社区卫生服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医保互通、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建成覆盖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市卫生局、县内相关部门互联互通、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要求的县域卫生信息体系,并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工作,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县。

创新之处

该项目建设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区域”概念上,通过对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整合,实现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辅助检查结果的共享,从而为市民节约了诊疗费用,缓解了市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

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宗旨,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健康“一卡通”的实施,是以城乡居民“医保卡”为载体,将居民在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的就诊、体检等信息和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关联。实现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流程的重组与优化,跨越不同的机构和系统、在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协作。

以“人”为中心实施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宗旨是将以“收费”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居民通过刷卡记录每次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信息,不断增添、更新和完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内容。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篇5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6-6048-03

2001年年末,伴随着国家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大幕的开启,各地的基层卫生监督所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时旭如流,转眼间,已经走过了十多个春秋。

这十多年也是信息化飞速发展时期,随着基层卫生监督单位的成长,基层卫生监督信息化也在飞跃式的发展。从一开始可有可无的工作辅助,到现在不可缺少的工作支撑;从一开始的只有少数人员操作的文档录入工具,到现在每位监督员必不可少的执法、办公工具;从一开始只是许可证发放单个业务,到现在几乎覆盖卫生监督各个环节,各项业务。信息化和基层卫生监督业务结合的越来越紧密,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信息化在基层卫生监督中的发展和运用

1.1 卫生监督平台建设与发展

单位成立之初,也就是21世纪初期,信息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单位建设也正在起步阶段。因此这个阶段,基层卫生监督的信息化也就停留在单机版的许可证录入和打印系统,有些甚至称不上“系统”,直接以Word中邮件合并的方式来实现,还有的一个功能就是管理相对人档案信息的录入,然后以软盘拷贝后进行数据合并,以便查询。

2003开始,随着单位硬件的基本建成,电脑数量的增加,万维网和局域网搭建完成和全面应用,以及随后出现的VPN虚拟网技术的应用,基层卫生监督信息化进入了网络时代,数据之间也真正实现了互联互通。各种卫生监督应用系统相继出现,涵盖了许可、处罚、非法行医取缔等等基层卫生监督的各项应用,卫生监督整个流程都在信息化系统中得以体现。随着开发环境的变化升级,信息系统从开始的VB到基于.Net的C#,再到Java,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界面越来越美观。

随着单功能的软件个数增加,人们希望将这些软件进行整合,于是出现了平台。平台的出现,使基层卫生监督员从原来同时要在许可证发放、财务系统、行政处罚系统、游医取缔系统等三至四套,甚至更多的软件中进行操作这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且数据也只要一次录入,可以多次使用,大大减轻了工作量。

到2010年前后,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大容量存储的普及,以及各种标准的统一,平台的概念得到了扩展和延伸。平台不仅仅是一个单位的,只要符合相应的接口标准,其纵向可扩展到省级,甚至直接扩展到部级的卫生监督平台,横向与区域平台相对接延生到了卫生系统的各单位。通过现在的平台,卫生监督员不仅可以学习交流卫生监督经验,还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取医疗、监测等数据,从而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

目前,随着3G等无线网络的发展,平板、智能手机的普及,蓝牙热敏打印技术的成熟,卫生监督移动执法的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卫生协管制度的出台,基层卫生监督监督以及卫生监督信息化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下面,重点介绍下VPN技术以及移动执法这两个在基层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技术。

1.2 以VPN技术构建起卫生监督本部与各分所的网络体系

根据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实现科学发展,重心下延的要求,基层卫生监督所在主要乡镇一般都会建立分所。要实现各驻点分所业务的正常开展,需要与本部的数据服务器进行连接,并实现安全稳定的数据传输。由于VPN存在可以节约成本、增强安全性、网络协议支持、容易扩展、安全的IP地址等多项优点[1],故VPN专网成为了搭建卫生监督本部与各分所办公网络的首选技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光纤链接取代了原来ADSL的链接,数据传输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得以加强,能够完全满足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本部与各驻点间的数据传输。以下是我所的网络机构拓扑图,如图一所示。

1.3 卫生监督移动执法系统,卫生监督员的执法利器

当前,卫生监督工作面对数量众多、专业类型各异的管理相对人,传统的卫生监督执法模式过程繁琐,缺乏统一的检查标准、工作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卫生监督信息的快速获取,方便执法人员在现场快速规范地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效率,提升卫生监督社会形象,成为破解卫生监督工作瓶颈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平板、智能手机的普及,蓝牙热敏打印技术的成熟,移动执法的出现给卫生监督突破瓶颈指明了方向。

移动执法,首先需要无线技术的支持。我所的卫生监督移动执法系统,以CDMA-VPDN技术为支撑。CDMA-VPDN存在以下的优势:第一,移动性能强。由于网络运营商的无线网络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所以我们的移动执法系统也就能不受地理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执法;第二,数据传输速度快。其连接速率最高可达到3.1Mbps,可以流畅的支持我们各项业务的开展;第三,安全性高。其无线传输采用了CDMA技术,保障了数据传输中的安全,加上VPDN在专用网络上建立逻辑隧道、网络层的加密以及采用口令保护、身份验证、权限设置、防火墙等措施[2],可以保障我们移动执法数据的安全。

卫生监督移动执法系统突出了六大优点:一是形成统一规范的执法标准和流程,利用灵活开放、涵盖全面的检查题库,保障了卫生监督员开展执法检查的规范性,确保每次监督检查的高质量,同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现场监督检查时卫生监督员对执法经验的依赖;二是及时收集日常监督结果,方便掌握辖区卫生监督员的履职情况,规避卫生行政执法风险,同时为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持;三是在线离线灵活的运行模式和功能,确保在网络信号不强,甚至在信号盲区也能顺利使用执法终端开展监督检查;四是利用执法终端对声像采集的硬件支持,在检查同时进行拍照等取证工作,并在后台将多媒体资料库与监督业务数据库进行关联,证据信息保存及时;五是文书制作和打印规范、快捷、方便,利用便捷式热敏打印机或A4幅面打印机,能在现场快速制作格式标准、内容规范的各类执法文书;六是方便查询管理相对人的综合信息,将行政许可建档情况、历次的行政处罚结果、日常监督记录和社会投诉举报的查处等信息内容关联,实现了一户一档的电子化管理,便于综合查询。

我所卫生监督移动执法系统利用智能手机先进的通信设备,实现了现场检查、取证、上传及打印执法文书等功能,通过实时查询,帮助执法人员在现场全面掌握被检查管理相对人的详细信息,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投诉举报和日常监督检查等,通过黑名单库,对无证行医者能第一时间掌握头像照片和司法移送等附加信息,创新了执法取证手段,提高了行政执法效能。目前,还增加了量化分级管理功能模块,实现了卫生监督员在现场通过执法终端就能对公共场所的量化分级等级评定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动态等级评定,并自动计算应得分和实得分,按标化规则计算标化分后自动确定量化等级,杜绝了以往人工计分带来的差错。

针对原来卫生监督工作中的瓶颈,卫生监督移动执法可以在厨房、无证游医狭小的诊室等场所实现卫生监督文书的制作,克服了原来卫生监督员在某些场所由于环境因素无法开展文书制作的问题;卫生监督移动执法系统详细列出了需要检查的项目,克服了原来卫生监督现场检查凭经验,容易遗漏的弊病;卫生监督移动执法选用机构化的文书制作方式,规范了文书的制作和执法语句的使用;卫生监督移动执法系统还充分利用了目前智能终端照相、录音等功能,改变了原来执法时需要携带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等众多仪器的问题……总之,卫生监督移动执法系统实现了卫生监督信息的快速获取,方便一线的执法人员在现场快速规范地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效率,提升卫生监督社会形象。

2 这些年基层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经验

2.1 领导重视

领导的重视是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保障。只有领导重视了,才能得到政策上和财政上的充分支持。信息化在很多时候都不是投入后就立即能看到回报的,所以在项目申报时要充分说明信息化实施后的效率提高、成本节省、差错减少、社会影响力提升等优势,充分展现出所建项目的“美好未来”。

2.2 充分抓住机遇,加速自身发展

近年来,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都开始建设,我们能从区域平台中得到其他机构的信息,并实现一些以前所层面平台无法实现的功能。从而拓展我们的监管视野,提升我们监管的力度和深度,提高我们监管效率。同时,我们也能利用区域平台建设的契机,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和建设速度,实现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2.3 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在《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2012版)》中也提出了“要建设卫生监督信息化人才队伍”。我所的做法是以条线方式成立信息化工作小组。并在每个科室(分所)设置一名信息员。使信息化工作中的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做到普通问题马上解决,疑难问题由信息化工作组人员指导解决。

2.4 落实责任,广泛发动

将信息化的考核列入年度所对科室(分所)的考核项目。并将信息系统中的现场检查笔录、处罚数量等信息量作为年底对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而充分调动监督员的积极性,使信息系统得以全面应用。

3 下面说说对未来基层卫生监督信息化应用展望

3.1 进一步依托区域卫生平台实现基层卫生监督功能完善与提升

进一步以区域卫生平台为载体,实现医疗机构有无超诊疗范围经营的审查、监管;机构中有无使用非卫技人员和卫技人员有无超职业范围诊疗等的审查、监管;医疗过程有无违规操作的审查、监管等等。延伸执法触角,提高执法效率。

通过平台,可以开展卫生协管业务,将卫生服务站的人员也调动起来,从而实现基层监督业务的全面覆盖,以消除监管盲点。

通过平台还可以进行对协管人员的绩效考核等其他管理业务。这些随着区域卫生平台的建成,将很快得以实现。

3.2 通过远程监控技术,实现关键点控制

随着网络的全面建设,带宽的大幅提升,远程监控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了,从而我们基层卫生监督也可以利用这种优势资源来实现对学校食堂、大型餐饮企业厨房等关键点建立远程监控。遇上高考和大型活动需要食品安全保障时,我们的卫生监督员不必在几个餐饮单位之间往返奔波,只需打开监控,进行全过程的实时监管。

3.3 通过远程监测,实现水质等监管

通过设备对游泳池水、水源取水口、自来水厂二次供水等进行定时采样分析,并将数据传到中心服务器,记录分析,再以异常告警方式推送给监管人员,从而实现准实时的监测保障。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卫生监督的信息化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先进技术为人民群众铺就健康大道。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篇6

1.1信息业务模型整体规划性不够,卫生信息功能不全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较晚,目前的模型重视医疗信息的利用和开发,还没有相对成熟的业务模型可以借鉴,缺乏整体规划性,又多侧重于社区卫生基本医疗、药品采购的综合管理,公共卫生信息化功能尚未普及运用。

1.2卫生信息化标准不统一 目前的系统建设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致使开发商各行其是,形成搞作坊式的盲目开发,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浪费,资源不能共享[1]。

1.3信息难共享 现有的医疗体制并不足以支撑信息共享,各医疗机构还没有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也无法共享信息,导致医疗服务中重复利用、重复检查、重复用药,病人多头就医,医疗信息混乱,不能有序根据健康情况合理选择服务单位。卫生信息化虽然已建立了医院管理系统、新型合作医疗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计划免疫系统、妇女儿童保健系统,又由于未采用统一的卫生信息化标准,各个系统数据不能共享,形成条块分割的不同信息孤岛。

1.4社区居民建档困难 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没有健康档案,信息化可谓无源之水,只有有了基础信息,才能够对居民进行健康管理[2]。由于健康档案内容复杂,主要由医生到社区或上门调查来采集信息,一方面医生不能以“服务人”的角色进行全面、真实的收集信息。另一方面,大多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度不够,对医务人员的主动上门采集行为理解有误,不能很好的配合,给普查、采集、建档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1.5资金缺乏 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要对社区所有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档案都是无偿的。硬件的建设、软件的开发运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建立社区卫生信息系统除初期网络建设的一次性投入外,在后续的开发和维护上也要投入,而系统运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一段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资金来源问题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2 促进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规划构建结构稳定、布局合理、功能清晰的CHSIS整体框架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CHSIS的整体框架组织成3个层面和3条业务线,即管理层、业务操作层、数据层和健康管理线、功能支持线、绩效考核线。层线结合的框架,制定社区卫生信息化规划,遵循统一的建设原则,有序开展社区卫生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

2.2坚持引用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卫生信息化标准 针对目前存在的信息孤岛和数据交换问题,充分研究现有国际、国家及行业等标准,统一制定本区域信息标准,包括软件开发标准和网络及传输标准,规范开发商行为,整合现有卫生信息资源,构建功能统一、数据共享的集成信息系统平台。

2.3完善“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 信息共享的实现基础是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要解决社区、医院的矛盾,实现双向转诊,重要的是改革我国的医疗体制,强化落实“首诊制”,规定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首先到社区就诊。借鉴国外的模式,在服务人群、服务质量、政府投入、医疗保险制度上进行规范,对社区的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整合和分工,形成合理的医疗模式。

2.4加强沟通和宣传,保障有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加强对社区医生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使其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在社区的宣传力度,主动与社区居民沟通,让居民能了解、认识到健康管理意义,能主动参与到建档工作中来,确保健康档案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2.4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力度,完善组织结构建设 信息化的建设是系统工程,社区卫生因其服务的公益性和效益外在性,只有在政府领导下,配备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以行政手段推动信息化的建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资金通道,充分调动和协调各部门的力量,确保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持久和稳定,保证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篇7

基于职工基本情况信息,健康检查计划子功能模块可以根据职工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1次为单个或1批职工制定健康检查计划。健康检查计划的内容包括年度、批次、健康检查类别、健康检查日期、健康检查人员名单及其基础信息及各自健康检查项目。健康检查计划制定是直接从系统中选择人员对上述体检计划信息进行选择后形成健康检查计划表,并可利用功能按钮对健康检查计划进行新增、修改、删除、导出、打印等操作。健康检查数据录入子功能模块完成对职工职业健康监护结果数据的输入、保存、查询、筛选、导出等功能。健康检查结果数据录入由基本信息、健康检查信息和健康检查结论3个Tab页组成,其输入可通过单个手动录入和批量导入实现。同时还可在此子功能模块中通过设置筛选条件,将各项健康检查结果异常者筛选出来,便于职业卫生管理者及时了解异常人数及异常者情况以采取相应措施。

1.2监测管理

监测管理功能模块实现职工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的录入登记、存储、岗位值计算、报告、查询、导出功能,由监测点维护、监测点数据录入和岗位值录入3个子功能模块组成。在监测点维护子功能模块中可以设置、修改、删除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点。设置的监测点的内容包括单位、部门、监测点编号、监测点位置、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岗位及接触时间。监测点数据录入则是将已设置好的监测点的检测结果录入到系统中,按照不同危害因素分类设置不同的输入页面进行输入,并且根据参数维护中设定的不同危害因素的标准值自动判断是否超标。岗位值录入子功能模块由系统根据监测点数据录入中的结果及接触时间自动生成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值。

1.3职业卫生档案

职业卫生档案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各种职业卫生档案报表的生成、保存、统计、上报、查询和导出,由平面分布图、职业卫生报表、体检结果表3个子功能模块组成。平面分布图由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点分布图等组成。基于体检管理和监测管理功能模块中输入的体检数据和监测数据结果,职业卫生报表子功能模块可自动生成职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统计表、工作场所监测结果汇总表、工作场所中化学因素、粉尘和噪声超标岗位汇总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报告表、职业健康检查统计表、职业健康检查异常结果处理报告表、职业病登记表、职业禁忌登记表等职业卫生档案报表。此子功能模块设置有新增、查询、导出等功能按钮,可以生成月报、季报和年报等各种报表。1.4其他功能劳动保护费用管理功能模块由3个子功能模块组成,帮助企业建立劳动保护用品电子台账、生成劳动保护费用报表并可进行劳动保护费用的统计查询。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功能模块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信息登记和查询功能。登记的信息包括服务机构证书类别、等级、单位名称、业务范围、为本企业提供的服务的内容和时间等,并提供资质证书附件上传功能。系统参数维护功能模块实现对管理系统的各种参数进行设置,包括企业的组织框架、部门、岗位、疾病ICD码、健康监护类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标准限值、健康监护的健康检查科目及各项检查的参考值范围等。职业卫生管理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

2职业卫生管理系统的实现

2.1开发工具

本系统利用Struts和Spring作为架构,Orcal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选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进行开发。Struts是一种优秀的J2EEMVC架构方式,利用Taglib获得可重用代码和抽象Java代码,利用ActionServlet配合Struts-config.xml实现对整个系统导航,使系统具有较高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充性。Spring是一个开源框架,是为了解决企业应用程序开发复杂性而创建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其分层架构,使得每层之间和类与类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强绑定与强耦合转变为不绑定和松耦合,直接面向接口编程,达到设计与实现相分离的原则,并可分单元进行测试。Java是一种可以撰写跨平台应用软件并且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具有卓越的通用性、高效性、平台移植性和安全性。

2.2系统的实现及应用

在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软件开发公司人员共同努力下,具备上述功能的职业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已开发完毕,现已在中国石化的部分企业进行试点运行。整个系统包括总部功能端和企业功能端,试点企业利用本系统已实现职工职业健康监护、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卫生档案的生成与上报等管理功能;总部系统端实现企业上报数据的浏览、汇总、查询与统计功能。

3系统的特点

3.1逻辑结构清晰

整个管理系统根据功能目标分成相应的6个子功能模块,每个子功能模块按照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形成了明确清晰的逻辑结构,例如健康检查管理遵循“职工基础信息录入—制定健康检查计划—输入健康检查结果—生成健康监护档案”结构,监测管理的逻辑结构为“设置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点—输入检测结果数据—生成岗位值—生成监测结果统计报表”。清晰的逻辑结构便于基层职业卫生技术人员快速理解整个管理系统的架构和操作流程,便于系统的准确应用。

3.2权限式管理

系统采用权限式管理,整个系统可灵活的按照企业的不同层次实现不同的功能并为操作人员赋予相应的权限,同时设置了上报审批流程,保证了系统的适用性和安全性。例如系统按照直属企业、二级单位、基层单位的3级架构分别为3级架构的操作人员赋予了权限,使各级操作人员只能进行本级及以下范围内的职业卫生管理的各项操作,下级的数据必须经过上报、审批方能生效。

3.3系统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高

系统的设计均采用国家职业卫生相关标准进行设计,数据的统计、处理及各种报表的设计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3.4内容完善

整个系统涵盖了职业卫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各项主要业务,包括了健康监护、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卫生档案、劳动保护费用管理等。同时特别考虑了石化行业的特点进行了针对性设计,便于基层职业卫生技术人员的操作和使用。

3.5完善的信息管理功能

管理系统可实现数据输入保存、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数据输出等传统的职业卫生档案所无法比拟的功能,系统可自动将各类职业卫生信息汇总、分析,提供科学的数据,便于职业卫生技术人员发现问题及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篇8

新医改明确提出:“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电子病历得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化最热门的话题。卫生部先后颁布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对电子病历内容进行了规范,相信对推动我国电子病历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福州总医院作为全军和全国的数字化试点示范单位,对电子病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2010年6月,在福州总医院召开的“全军数字化医院建设研讨会”上,福州总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们的高度评价。本文试图对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进行系统阐述,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的健康发展。

基本概念

电子病历发展时间较短,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尽管不同的机构对电子病历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从电子病历应当包括的信息内容和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备的功能两个方面进行了描述。

目前我们通常所指的电子病历既包含了电子病历应包括的信息内容,又包括了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备的功能,由于基本概念、信息内容、系统功能都不够明确,影响了电子病历的发展,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明确。

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使用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记录,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它可在医疗卫生服务中作为主要的信息源,取代纸张病历。 这里定义的电子病历,主要指所要包含的信息内容,是静态的概念。

电子病历系统(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System,EMRS)是基于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电子病历收集、储存、展现、检索和处理系统。这里定义的电子病历系统,主要指系统功能方面,是动态的概念。

电子病历系统强调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超越纸张病历的服务功能。电子病历系统从三个方面展现了其主要功能:一是医疗信息的记录、存储和访问功能;二是利用医学知识库辅助医生进行临床决策的功能;三是为公共卫生和科研服务的信息再利用功能。

尽管从概念上可以严格区分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但由于两者关系非常紧密,有时并不严格区分,而用电子病历来统称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

功能定位

1.电子病历信息内容的功能定位有如下三个特色。

一是临床诊疗信息全要素记录。由于缺乏临床信息系统的支持,我国电子病历最早是从病程记录编辑器发展起来的,所以现在还有不少人把电子病程记录等同于电子病历,这是对电子病历认识的一个误区。真正的电子病历是集成和融合了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所有的临床诊疗信息,不仅完全可以取代纸张病历,其内容还远远超越纸质病历的内容,如动态的医学影像、药品耗材厂商和供应商、检查检验设备等更为翔实的信息。

二是仅限在医疗机构内部。电子病历就是单个医疗机构的患者临床诊疗信息的全要素记录,电子病历记录的内容具有法律责任。跨医疗机构的临床诊疗信息共享和个人的健康记录(如:免疫接种、健康查体、健康状态等)应属于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范畴。

三是与电子健康档案的关系。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EHR)是以医院的电子病历为主体,以信息共享为核心的健康档案。 EHR将跨越不同的机构和系统,在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实现医疗信息交换和共享。

卫生部提出构建“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也充分说明了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的定位范围和主要内容。

2.按系统的功能范围来划分,电子病历系统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

狭义的电子病历系统不负责病历内容的产生,仅负责收集、储存、展现、检索和处理。这样医嘱、病程记录编辑器等系统都不属于电子病历系统,统一纳入到临床信息系统范畴。

广义的电子病历系统不仅负责电子病历内容的收集、储存、展现、检索和处理,所有与电子病历有关的系统都属于电子病历系统范畴。不仅医嘱、病程记录编辑器属于电子病历系统,PACS/RIS、LIS、重症监护系统、手术麻醉系统、护理系统等与电子病历内容相关部分如诊断报告系统都属于电子病历系统范畴;但科室管理部分(如科室内部的排班、预约、工作量统计等功能)就不属于电子病历系统。

建设目标

电子病历系统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医疗过程的数据记录,是建立在医嘱、检验、医学影像、心电、手术麻醉、护理等各类临床信息系统基础上,满足临床诊疗现场的信息需求,改善医生临床决策的综合信息平台,完整的临床数据集成、展现以及智能化应用成为电子病历发展的目标,其发展应用最大程度代表数字化医院建设水平。因此可以用“无纸化存储、一体化展现、智能化应用”来高度概括电子病历应具备的核心要素和建设目标。

1.无纸化存储

无纸化存储是实现电子病历的必要条件,如果一家医院还达不到无纸化存储的要求,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病历,但实现无纸化电子病历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笔者曾在2010年4月19日的《计算机世界》报上发表了 “实现无纸化电子病历的基本条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2.一体化展现

电子病历内容主要通过集成展现系统进行展现,它以图形化界面全面展示了病人的诊疗信息。减少了医务人员多次启动不同子系统的重复操作,直观有效地调阅、查询、检索、对比不同的诊疗信息,实现快速浏览、书写等各种功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为医师提供了利用患者信息的最有效途径。

医生工作站作为临床信息系统的重要部分和电子病历系统的核心部件,既是电子病历的信息源,也是电子病历最重要的展现载体。

福州总医院在全面实施医学影像、病理、超声、胃镜、心电、检验、监护、麻醉、医嘱、病程记录、护理等20多个临床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标准规范的临床数据中心,实现了患者信息全要素记录和融合,并在医生、护士工作站中广泛应用电子病历集成展现功能,实现诊疗信息全视图浏览。

科室综合浏览界面(见图1),突显病情变化、新入、手术、危重病人等关键信息,便于医生及时掌握全科诊疗情况和特殊病人信息。

患者综合浏览界面(见图2),以事件和时间为坐标组成二维空间,能够快速、准确地浏览患者入院以来主要诊疗事件、病情变化情况,可按图形展示各类检查、检验内容,并按颜色显示阳性记录,病人诊疗信息一目了然。

患者体征浏览界面(见图3),生命体征、医嘱、检查检验等重要临床信息可快速、准确地被浏览。关键指标功能,针对各病种定义相应指标,有效方便了医生诊疗。

3.智能化应用

智能化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医生的临床决策水平,是电子病历系统的另一核心价值,主要表现在具有医疗过程管理能力、电子化临床路径、闭环医嘱、临床知识库和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实施和应用。我院电子病历系统集成了知识库和临床路径功能,对诊疗活动实现全程管控,有效提升了智能化水平。

(1)集成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是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它不仅可以规范诊疗过程,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而且还可以规范诊疗行为应完成的时间等,增强了诊疗活动的计划性

电子化临床路径打破了纸质临床路径教科书式的工作指导流程,完全嵌入到计算机化医嘱录入系统(医嘱系统)中,以更加规范的计算机控制方式,进一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以电子化方式更加高效规范地完成一整套临床医疗服务。

(2) 闭环医嘱管理

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医嘱是否及时执行、执行的结果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我们的电子病历系统中,围绕整个医嘱处理过程,基于工作流技术构建了一个闭环的医嘱管理系统,将医嘱从下达、转抄、校对、一直到执行、以及执行结果的监控、反馈整个过程管理起来。对医嘱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纠正和信息反馈,减少医疗差错,确保用药安全。

闭环医嘱的实现还有赖于移动医护工作站的实施,通过PDA、移动计算机实现了床旁病人生命体征的采集和医嘱的执行。通过移动护士工作站,护士可以在床旁实时查看病人的基本信息、体征信息、医嘱信息;实时执行床旁体症信息采集;医嘱按照临床路径进行拆分,自动提醒护士本班次应该执行的医嘱;实时记录医嘱的执行情况,跟踪医嘱的全生命周期;按照病人的护理等级、手术情况等信息,自动提醒护士什么时候应该测量病人的体温、血压、体重等信息;查看病人的检查、化验预约信息;自动统计出入量等。

(3)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电子病历系统中的临床决策支持功能可以实时地为临床医生的诊疗活动提供各种信息支持,通过智能、主动的提醒,实现降低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的目标。

一是确保合理安全用药。在医生下达用药医嘱时,可以为其提供药品使用说明的查询 ;药物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不良作用检测,使医生在下达医嘱时避免用药错误;

二是辅助诊疗信息决策支持。基于临床诊疗指南,自动做出可供医生参考的初步诊断意见,根据诊断意见,自动做出进一步治疗的建议。

发展趋势

1.更加人性化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服务模式,不仅仅是工作流程的改变,更是服务理念的进化。电子病历正是以患者为中心这一理念最好的实现平台,为医生、护士、药剂师等等各类用户提供更高效、智能的工作环境;也给患者带来更灵活、舒适、便捷的就诊体验。

从单纯考虑到数据的采集、存储、安全性等向数据的分析、利用,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决策支持等方向发展。它主要表现在临床数据仓库的建设和数据挖掘的广泛应用等。

对大量数据进行建模、预测、联机分析等处理,从中开发、利用或发现某些新信息、新知识,为医院领导、临床医生及医院教学工作提供有用的信息及决策依据。

2.更加标准化

信息标准是信息能够共享和交换的基础。如果没有统一和规范的信息代码,即使有统一和完整的电子病历结构,病历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共享。目前标准化工作得到卫生部领导的高度重视,相继着手制定“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数据集标准体系”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等,相信随着标准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电子病历的标准化会更加完善。

3.区域一体化

从单一医院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向医院集团内统一的信息系统、及区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顶层架构设计时更加重视信息标准化和系统集成平台等。

电子病历的最终阶段是对EHR的全面支持。综合性医院中丰富的医疗信息资源可以通过医疗信息标准化、数据互操作等技术实现与区域医疗的一体化发展。它能够为小型诊所、专科门诊、社区医院等规模较小的医疗设施提供包括患者既往病历、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结果等在内的临床信息支持;向卫生主管部门提供区域内疾病分布情况、卫生资源利用率、疫情预警等信息,辅助区域卫生发展的决策制定,预防及监控重大疫情;为医疗研究中心、医学院提供完整的临床数据样本和医疗教学信息,以支持循证研究和实例教学;为区域内人群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医疗信息查看、医患交流、就诊预约等服务。

每周卫事

陕西省卫生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在长安医院举行

6月底,陕西省卫生厅在长安医院召开了陕西卫生信息化工作现场会议。陕西省各地、市卫生局的领导,部属、省属、驻地部队的三级医院领导,各信息部门负责人,共160余人出席了会议。~

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梁宝林说:“长安医院走在了全省的前面,建成了全省第一座数字化医院。而且建设速度喜人,只用6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以往一些医院3〜5年的建设历程。”他号召各地市卫生行政部门、各医院,要增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学习长安医院的经验,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医院现代化建设,提升医院整体功能的大事切实抓好,抓出成效来。(赵)

北大人民医院建立个人健康管理原型系统

近日,IBM中国研究院与北大人民医院宣布共同合作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门户和基于循证医学的个人健康管理原型系统。其中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门户的技术平台对内连接北大人民医院的内部系统包括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LIS系统、RIS/PACS系统、手术麻醉系统等,以获取和传递相关信息。门户系统对外提供包括预约挂号/检查/检验、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共享、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与传递等在内的应用功能,供有关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使用。

基于循证医学的个人健康管理原型系统则是IBM中国研究院在国内区域医疗领域的第一个创新项目。IBM将与北大人民医院一起针对糖尿病的健康管理进行系统验证,集成与该疾病相关的临床指南/慢病服务方案,并管理与之相关的健康计划。(谭)

新卫生沙龙――

“医疗卫生信息的存储变革”成功召开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篇9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以疫情、疾病监测、卫生监督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了从县到中央四级卫生防疫信息网络,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信息化程度不高。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系统功能实用性差。管理系统的功能上基于日常业务考虑, 简单的将记录的载体从纸质变成了电子方式存储,系统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十分有限;(2)数据接口标准不统一。采用的管理系统名目繁多,开发的管理系统无统一的设计标准指导,使用的管理系统数据接口不统一、数据存储不规范、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3)无统一的信息处理平台。各卫生机构组织人力、物力开发的管理系统大多是单机版,存储的信息只供社区内使用,不能“流通”、共享、复用,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参照文献[1][2][3]提供的标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设计并实现了基于J2EE架构B/S模式的我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

系统需求及目标

由文献[1]可知,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分别接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并合理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其服务项目有: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10项业务,这些分散的业务,归纳起来就是以辖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为中心,涉及了居民疾病防治、健康体检、妇女儿童保健等卫生服务过程,因此要设计的系统总体需达到: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围绕各级各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需求,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信息处理平台,执行文献[1]的标准,规范信息收集、整理、存储等业务过程,实现信息高效的处理。通过对以上10项业务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如下的设计目标:

(1)、功能实用化。设计的系统按照文献[1]的要求,设置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管理、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免疫规划项目管理、传染病报告与处理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诊疗服务管理外、还要设计查询统计、系统配置、机构管理、权限管理等模块,体现出信息化管理的强大功能;

(2)、设计标准化。设计的系统设计的数据库结构、数据元标识符、数据类型、取值长度等须满足文献[2]的要求,确保健康档案数据信息符合国家标准,便于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国家公共卫生信息互通、互联;系统的居民健康档案编号执行文献[4]的标准,确保每位居民及其家庭健康档案编码的全国唯一性,便于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分类、检索、查询、处理和利用;

(3)、管理规范化。设计的系统的健康档案要实现居民医疗、健康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利用,实现人的出生、儿童、青年、成人、老年健康信息的连续、完整记录。因此,系统在进行数据管理时实行逐级审核,逐级上报,数据统一存储的管理模式。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层的数据采集点,由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审核、上报辖区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数据至上级,数据统一存储在省级卫生服务中心;

(4)、架构先进、网络化。设计的系统须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和生命力强的开发模式,使用户通过网络就能快速的使用系统,实现客户端零安装、零维护,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共享,为辖区居民的保健、就诊提供连续的、可靠的依据;

(5)、安全保密化。设计的系统要考虑到涉及辖区居民的个人隐私等敏感问题,要保证系统做到一定的安全保密,可以通过数据加密、权限控制、密码设置等方式实现;采用安全、高效、处理并发能力强的数据库系统,能够满足大批量用户的使用;

(6)、使用简易化。设计的系统的要面向全省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机构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因此系统设计的表单界面、查询打印表格等须与文献[1]提供的表单界面基本一致,体现出系统使用时的简单易用特点,达到方便用户操作的目的。

系统的设计

3.1系统架构

目前,我省有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各类卫生服务机构4500多个,这些机构担负着我省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本系统的开发就是要面向这些医疗机构服务,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业务的网上信息化。因此,系统设计时采用了当前先进的J2EE框架B/S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系统架构分为4个层次:客户端、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中客户端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数据采集点电脑上的客户层组件,由IE浏览器来完成;Web服务器是响应客户请求,为客户提供所请求的资料,主要包括运行在J2EE服务器上的Web组件,主要采用的是Struts框架,实现了MVC模型中的视图部分和控制部分;业务层采用的是Spring框架实现,从客户端程序接收各种数据,对其进行处理并发送到EIS层加以储存;EIS层用以存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关键数据。

3.2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由于系统是面向全省从事基本公共卫生事业的医疗机构公开,随着建档居民的增加,系统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所以选择了Oracle 数据库,Oracle 10g 具有支持大数据的存储与多用户量访问,提供可靠、快速相应的服务;同时提供对数据完整性、一致性的有力支持;在安全方面,提供了坚固的数据和用户管理、维护功能;并且具有强大的可伸缩性,能够完全适应实际业务的快速增长。数据库设计阶段采用Powerdesigner15进行建模,根据文献[3]提供的公共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进行设计,基本按3NF进行设计,充分考虑程序的运行效率,适当地进行了字段的冗余设计。

4、系统的实现

系统在实现过程中使用了Eclipse开发环境MyEclipse的J2EE插件,Struts框架和Hibernate以及Ajax等一系列技术,web服务器使用tomcat,数据库使用Oracle,下面是几个关键技术的介绍。

4.1统计图表动态生成技术

系统设计的统计功能中,为了直观的反应统计的结果,本系统用图表的方式动态地显示统计结果,如人口结构分布图、社区人口年龄段图、育龄孕妇统计图等,在本系统实现方法是采用了开源的、低成本的、易于维护的JFreeChart组件。JFreeChart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统计图生成组件,通过它的开发包能够创建饼图、柱状图( 普通柱状图以及堆栈柱状图) 、线图、 区域图、分布图、混合图、甘特图以及一些仪表盘等2D或3D图片,并可生成PNG或JPG图片格式文件[7]。通过该组件在本系统的使用,缩短了开发周期、节约了开发成本,较好的实现了WEB图表的直观显示。

4.2 Tomcat的数据库连接池的运用

当JSP页面需要频繁地访问数据库时,必然要频繁地连接和断开数据库。每次连接必须完成用户验证、安全上下文配置等任务,这就要占用一定的通信和内存资源,因此往往会成为最耗时的操作。所以当一个动态网站频繁地从数据库中存取数据时,为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本系统使用了Tomcat的数据库连接池这个办法。数据库连接池是一个用于存储数据库连接的容器,它是编写应用服务时经常需要用到的模块,当应用程序需要连接数据库时直接从连接池中获取一个连接,当使用结束时,再将这个连接交还给连接池供其它应用程序使用。这样,一个数据库连接可以被很多应用程序实例共享,应用程序无需在每次与数据库交互时都进行连接和断开操作,从而大大提高了访问数据库的效率。

4.3数据备份技术

为了保证系统的数据不会因为意外事件的发生造成损坏和丢失,必须考虑系统数据的容灾备份设计。数据备份是系统和数据容灾的基础,目前备份技术主要有快照备份、异地存储备份等。本系统在总体设计中,就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从硬件层面上进行多服务器设置,多台服务器实时的保存同一份数据的多份存储,目的就是避免物理故障,同时在系统中还有数据的复制功能,数据库的备份等,以此来保障出现突发事件后的数据恢复。

结束语

采用先进的J2EE框架设计的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的实施, 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电脑化、无纸化和标准化;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涵盖居民基础健康档案以及预防免疫、就诊记录、健康检查记录、疾病管理等方面的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将实现居民医疗、健康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利用。系统利用JSP技术使得Java与动态网页能够进行无缝连接,使用JDBC驱动程序连接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实现了对数据的存储、组织和利用;Ajax技术和 Tomcat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实现了系统的负载均衡,解决了多用户访问造成的并发问题。

参考文献:

[1]青海省卫生厅.青卫妇社([2009]22号)关于转发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EB/OL].

[2]卫生部.卫办综发〔2009〕230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试行)》的通知 [EB/OL].moh.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pxxhjs1/200905/40699.htm

[3]卫生部.卫办发〔2009〕46号.卫生部关于印发《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的通知 [EB/OL].moh.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pxxhjs1/200905/40699.htm

[4]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5]计磊,李里,周伟. 精通J2EE――Eclipse、Struts、Hibernate、Spring整合应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6]卢成均.多层模式下通用数据存取层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13):3265~3268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篇10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的建设背景、现状以及需解决的问题

1.1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背景及现状 近来随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突飞猛进,公众安全的威胁及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也在频繁上升。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公众对健康的需求而做出的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对大众造成健康威胁的突发公共事件,包括重大的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职业病中毒等。

对于公众安全的威胁,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繁上升,以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等为例,这些事件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的严重的影响,同时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受到政府和公众媒体的全面、密切追踪及关注。从2003年5月以来,国务院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令》,国家需要一套完整的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体制,来避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目前应急指挥系统正在筹划过程中。

现有的城市应急指挥包括17个部门,各部门分自管理,不受其他部门的干预,自成体系,如果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信息不能够准时有效共享,与此同时还会出现多人一起指挥的难以协调局面。因此,城市应急系统是建设于统一的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应该借助于科学决策,资源的有效整合使领导智能化。

集成环节的各个领域应具有快速救援的能力,首先要用先进的技术来指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施方案,建立通信,信息和规划的高智能系统。如果通过实施应急指挥系统在救灾时运营,可以充分发挥在平r和战略思维协调的作用,初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适应管理。

1.2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急需解决的问题

1.2.1分布式系统的问题 来自不同界别的功能应急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分布式系统会在任意的时刻建设而成,因此系统集成有很大的困难。

1.2.2信息独立的问题 分散在各个部门和机构的信息不能做到紧急信息的统一标准,也不能够做到及时的信息的交流。

1.2.3信息的更新不能及时反馈总部 应急工作开始的时候和应急工作过程中的信息特征是不同的,所以在过程中紧急信息的处理和加工,存储和应用还没有形成共识,而不是通常在过程中收集信息,做到及时的反馈。

1.2.4系统故障的问题 有很多的应急信息系统在某事件的背景下,信息处理仓促,不能够系统的处理,无法继续改善,更没有长期的维持。

1.2.5系统安全性的问题 在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系统里,系统的数据库,系统的信息流方式,处理的网络结构和使用管理等方面,整个过程都缺乏相应的技术资源。

1.2.6系统规格化问题 在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所收集信息的标准化是应急信息系统架构和数据库结构的前提因素,但是在安全性和信息平台等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分析

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架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度信息资源系统体分成三部分。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资源平台的构建体制;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源平台上网络环境;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系统公共信息资源相关的环境系统。

2.2系统的建设思路

2.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采集和资源共享 支持系统监控和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公共健康的网络平台,该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和交换平台处理。根据不同的应用数据资源和数据中心的数据,还有的信息被用于紧急公共数据库,基本数据库资源。在数据库中紧急服务的数据库信息,使用集成平台上的应用。

2.2.2针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设的五大统一模块。

2.2.2.1统一接受报警模块:逻辑运算关系统一集中管理,地址分散管理,系统对所有的节点中心控制平台进行逻辑关系集中式管理。

2.2.2.2统一总部部署模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总部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全部统一,实现多部门的应急联动的调度,突出应急指挥部的管理效果。

2.2.2.3统一管理分析模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这一定义模块实现应急现场到总部署调度中心的信息资源数据的传送。

2.2.2.4统一预测提示模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提前预测出突况的发生,做出预警,避免大量的伤亡及经济损失。

2.2.2.5统一制度管理模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张要加强对资源信息的管理利用,这对预案的管理调度有及其有效作用。

2.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以预案为主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处置以计划为主线,在基于数据库的各类紧急情况的基础上,含有有机系统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层次丰富,它可能会在各级处理可用于各种突发事件的信息资源转发给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设置标准处置程序和决策。个性化的决策决定规划建议,科学决策,规范配置更改。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功能分析

2.3.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功能可分以下三类。

2.3.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发现场单独信息资源的处理:在现实中设备系统都是车载的,车开赴现场在车中指挥工作的进行在此过程中需要同卫生计生委配备的PDA进行系统的对接,才能完成实现信息的处理。

2.3.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规范化的信息资源对接实现信息传递:为了实现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和总部部署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通过信息交换标准的发展,信息中间件,实时的跨平台数据的发展交换实现快速的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

2.3.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管理指挥调度中心品台:用适当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系统的指挥系统,为了更好的实现系统的调度,则需要实现处理数据的整合对接。对于区域程序资源可的扩展实施资源性的发挥,可以实现疾病传播的及时控制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

2.3.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处理的需求基本可分下面三类。2.3.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的频繁使用性:系统本身的设计,是由应用程序的性能决定的满意度,系统的是指必须满足容易学习,方便使用,客户的第一感觉就是交流界面的视觉效果,还有许多有用的信息的处理。为了链接到一个共同的统一规划,特别需要具体分析。统一的浏览器界面可以用来访问各类信息,以及可用的在线帮助解答。

2.3.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延伸性:除了需要现有的系统是业务需求,而且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可延伸性。该系统的功能,可以根据需要在任何时间进行的时候,进行全面的扩展。在视觉操作的层面上,系统应能根据商业世界的变化轻松扩展功能。在底部数据运算应用服务器层,可根据用户的需要的处理负载数据资源,可以安装多个应用程序服务器,来增加服务器运算的数量,应用服务器提供负载均衡增加,同样,它也将被分发到的各种业务应用,实现公司应用服务器的分类运算。

2.3.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根据需求要具备系统的稳定性,可以有效地防止外部和内部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良好的安全控制机构,操作的风险。系统应具有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具有高运算和故障转移功能,以保护系统中重要的数据资源,以避免灾难的不了避免。具备健全的安全控管机制,可有效防范外部及内部的操作风险。该系统应定期每日备份数据库。该系统提供了访问控制功能的功能,让用户可以灵活定义各种角色和相应的权限。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的设计以及技术的实现

3.1总体设计和子系统分解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为保证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的规范、统一以及标准,对系统软件初步的设计想法做出下列三点归纳。

3.1.1第一点归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于架构体系JZEE的设计,业务逻辑,界面呈现和数据层的出现了分离,系统结构相对合理,采用了时下广泛使用的Struts+ SPRING+ Hibemate层次安排,该系统应定期每日备份数据库,业务逻辑,界面呈现和数据层出现隔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结构更加合理,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并提供使用中间件,动态拉伸等功能,为扩张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关键任务应用程序的最佳运行环境。

3.1.2第二点归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以浏览器为基础的主要的客户端程序,彻底实现了系统运行的不用维护,确保数据交换的准确性。

3.1.3第三点归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系统的所有连接全用用单片机数据资源进行信息的交流,这样一对一的交流是系统降低了重复相似程度,从而使业务软件的更新速度、运算效率增加。

子系统分解:根据"平战结合"思维的指令,实现在平时控制以及避免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系统的应急指挥功能正常运行。整个系统的功能可以分解为两个子系统:紧急命令子系统、监视预防子系统。

3.2数据交换平台的建立 建立数据交换平台,让市级和省级应急指挥系统应,应急指挥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妇幼卫生信息系统,社区l生服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血液系统,应急操作和110、119、120、122等应急单位信息系统有着互联性,创造社会环境共享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动态监测数据库等共享数据库,来实现卫生应急信息及时有效、资源的信息互惠互利、决策的最终的效率高的目的。

4 系统总结与展望

本文提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分散系统" 、"制度不完善"、"平站分离"等问题,主要解决以下问题:"分散系统","平站分离"等问题。作为"分散系统"的问题属于资源整合的范畴,它应该是本文的重点及未来的前景。由于应急平台涉及面宽广,以"平站结合"的想法政策,实现平时的监控预防,应急指挥,两大战时应急核心功能,但也有一些相关的功能和增强功能尚未现在,当例如:系统集成(资源整合):卫生计生委各系统独立工作,需要分散的系统整合,实现分享资源,可以高效率使用。

参考文献: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篇11

Abstract: to realize the sanitation vehicles equip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realize the sanitation equipment management innovation, improve sanitation system, vehicle equipment management level, the author henan oilfield sanitation vehicles equipment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construction. The system introduced vehicl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sanitation equipment development, design and its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sanitation system; Equipmen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design

中图分类号: R8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环卫车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环卫部门对车辆设备进行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专业系统,该系统设计界面应简洁、美观、其人性化的管理可以使用户轻易上手,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是协助每个环卫部门合理和优化管理的好帮手。

一、《环卫车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原则

1、开发原则根据河南油田环卫系统的现状,在开发过程中遵循突出重点,主次分明,易用性,先进性,经济实用的原则,并充分考虑了环卫系统业务发展和业务扩展的需求。

2、开发平台及硬件环境的搭建系统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Visual C#语言开发,开发环境为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Edition,数据库采用MSSQL Server 2005。为节约成本,该设计架构没有采用电信托管服务器的模式,而是采用了动态域名解析的方法,在本地搭建一个Web服务器,便于以后的维护及更新。

3、系统的设计根据现有基础数据,该应包括基本信息(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人员信息、车辆状态),车辆调度(出车登记、垃圾清运车、对外服务、粪车、垃圾收集表、扫路车、洒水车),费用管理(加油登记、保险费用、轮胎费用、二维费用、三保费用、大修费用、年审费用、其它费用),油卡管理(油卡充值、油卡余额),维修管理(维修登记、维修统计),采购管理(配件采购、轮胎采购、配件采购统计、轮胎采购统计),加班管理(加班登记、加班统计),车辆油耗考核(油耗考核、油耗考核统计),垃圾收集管理(收集点登记),征收运费管理(征收运费登记、征收运费统计),事故管理(事故登记),预警功能(驾证年审、车辆保险、车辆年审、车辆二维、征收运费)等内容,数据库设计按照数据类型、格式和存储方式,将数据分为基础数据和空间数据2大类。

4、系统设计采用智能客户端技术构建的N层应用程序,将系统划分为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3个层次。由MSSQL Server 2005提供数据库管理引擎,MapInfo提供空间引擎来存储和管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并实现人机交互。采用Web服务作为数据访问中间层,由服务器端负责承载数据库和中间层组件,中间层完成数据访问工作,客户端负责用户界面与用户的交互,用户的数据请求发送到中间层,中间层通过访问数据库把操作结果返回给用户。通过对数据库的管理和共享,各区环卫处可以对基础数据进行更新、检索、维护,对空间数据进行浏览和查询;同时,还可以随时了解各区的数据变更情况,从而作出相应的决策。

二、《环卫车辆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1、输入功能:该系统提供了对基本信息录入、车辆调度录入、费用管理单录入、油卡充值录入、维修登记录入等的模式录入和表格界面录入。在出现从表信息录入时会出现表格界面的录入方式其录入方式同模式录入方式一样。录入信息时可能会出现相同的信息,为避免重复录入部分字段设置了辅助录入功能,您只需输入几项即可完成录入功能。操作方便快捷,可大大提高您的工作效率。

2、查询功能:您只需用鼠标点击一下相应节点,就可迅速查询统计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查询统计条件显示出需要的结果。

3、报表功能:根据查询或者统计出来的结果生成报表。

4、打印功能:系统支持打印功能,如想打印信息单击预览报表上的打印按钮即可。

5、安全功能:进入系统后,单击菜单“系统工具用户及权限”可以设置系统的各用户权限。

6、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可备份在硬盘或其他可移动磁盘中,并可对备份的数据进行多项操作。

7、数据交换功能:有三种方式可以实现数据的交换:一是“信息交换”功能,可以任意导入、导出信息;二是 “转换 Access数据库”,可以将Access数据库(*.m db文件 )转换为基于本平台的信息库(*.dbi),该操作产生一个新的dbi文件,不会对原Access数据库进行任何更改;三是 “与Excel文件交换数据”,该功能可以将基于本平台的信息库(*.dbi)转换为Excel文件,也可以将Excel文件转换为基于本平台的信息库(*.dbi)

8、适应性:

适应在W INDOW S98/ME/2000/XP系统上运行。

9、灵活的版本选择:

系统有单机版和网络版,可以安装在每台电脑上,分别是数据独立的单机版和数据共享的网络版。

三、《环卫车辆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特点

1、软件界面友好,容易操作,系统采用同一操作界面,用户对一个数据库的操作熟悉了,其他数据库的操作相同,不需单独熟悉,为用户节省培训时间。

2、各区和环卫部门共享信息资源各级人员随时可在电脑上方便快捷地查看各种相关网络管理信息,包括GIS地图、各类环卫设施详细数据;可以将地理信息与各自相应管理实务相结合,有效提高工作成效。

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篇12

        1  建设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全球信息化进程,在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逐步将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作为基本工具,引入到日常的信息管理中。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告诉我们: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将给医疗保健机构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和经济效益。

        妇幼保健业务涉及到妇女儿童、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卫生主管部门,以及其它相关机构与部门。妇幼保健服务通常具有长时间跨度和多机构协作的特点,在妇幼保健信息数据采集方面具有复杂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普遍,对传统的妇幼保健信息管理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依靠手工作业方式的妇幼保健信息管理是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的,实现妇幼卫生信息化势在必行。

        2 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

        我市妇幼保健信息化工作于2003年起步,经过7年的建设目前已建立妇幼保健信息中心数据库,配备服务器三台,10兆光纤介入互联网,数据库可容纳百万级人口,光纤可服务100个站点同时在线通讯。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子模块基本覆盖全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产科医院、乡卫生院和示范性幼儿园。信息系统能满足基层单位妇女儿童基本保健服务需求,有部分信息能为卫生行政部门绩效考核、年报统计指标提供依据。通过对建设过程的总结,提出以下建设原则,以期为妇幼保健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1 系统功能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有:服务对象——占全人口2/3 的妇女和儿童,服务提供者,管理者。整个服务过程具有时间跨度长、服务机构多、服务对象流动性大、信息数据统计方法复杂等特点,为了保证系统在服务过程中能够做到时间、服务人员、服务地点上的无缝衔接、高效运转,在信息数据统计中能做到及时、准确、有效,系统功能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系统参与者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讲,无论是妇女或儿童接受服务的时间跨度都可能长达几年,接受服务的机构必定有多家,因此服务对象对系统最根本的需求将是服务的连续性。系统在初次接触到服务者时要以服务对象的部分基本信息为索引建立服务对象的信息序列,为以后的信息共享和补充做好准备,并使其他服务提供者通过索引随时随地能够获取和补充服务对象的信息序列。

        从服务提供者的角度讲,每个服务提供者都只参与整个服务过程的一部分,都作为信息的接收和补充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中继作用。因此服务提供者对系统最根本的需求将是系统业务流程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首先,系统业务流程的设计必须完全符合实际工作的业务流程规范,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和可用性。其次,要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计算机智能、高效的优势,最大限度的优化业务流程操作,最大限度的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将服务提供者从繁琐的信息采集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从管理者的角度讲,面对庞大的服务体系和众多的系统参与者,考核管理既要及时准确又不能面面俱到,需要突出重点简明有效。因此管理者对系统最根本的需求将是系统在信息数据统计中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突出信息管理重点的有效性。系统功能设计中要把握信息考核管理中的重点领域和指标,并围绕它们强化信息采集工作,为信息数据的准确有效统计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2.2 系统数据库设计坚持信息高度共享原则

        妇幼保健服务是对服务对象提供有计划的、长期、连续的专项系统服务和追踪管理。一项系统、完整的妇幼保健服务一般可以分解为多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业务活动,在各业务活动执行过程中可能跨越了妇幼保健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卫生领域外的相关机构和部门,并需要多个相关机构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联动协作完成。妇幼保健领域的这种业务特点决定了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特定领域的,具有跨机构、跨地区和跨时间段特点的领域信息系统,服务对象信息的高度共享必定成为妇幼卫生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