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教育内容合集12篇

时间:2023-08-29 09:20:22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篇1

在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起步晚,但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不断和国外同行互访交流,引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教学设置不断完善,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使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取得长足进展。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原则

(一)科学性

在科学性原则下,进行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科学制定目标,科学选择内容,科学确定方法。教师学会研究和观察儿童,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帮助其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培养良好习惯。

(二)主体性

对任何年龄段儿童展开健康教育时,都应将儿童作为教育主体,通过儿童自我内化发挥作用。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教师应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地位,不断引导、督促和鼓励儿童,体验感受周围世界[1]。设计组织健康活动时,需结合儿童需求和兴趣,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选取教育内容,尽量选择儿童感兴趣的,促使儿童主动、积极参与,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三)发展性

开展健康教育时,既要为儿童现实发展考虑,又要为儿童终身发展负责。教师应结合儿童现阶段发展水平,制定发展目标,在两者间形成发展区,绝不能只顾现实发展,而忽略了终身发展,为儿童日后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四)差异性

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是独立、唯一的个体,在教育需求及兴趣爱好方面有明显差异,避免用相同标准要求全部儿童。在教育时,重视个体差异,集体教育活动中穿插着区角活动或个别活动,使每个儿童都能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尽量满足其需求及兴趣,确保其快乐、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

《纲要》指出,必须将促进儿童健康和保护生命放在工作首位[2]。通过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方法,有组织、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帮助儿童强化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积极、良好的生活及行为方式,使儿童更好、更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加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前期作为身心发展关键时期,儿童器官、系统和功能发育并未完全,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防病能力和抵抗能力差,加上年龄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在环境适应方面较弱,极易受到伤害,迫切需要帮助。加强健康教育,鼓励儿童主动、积极的参加健康活动,有利于提高儿童对健康知识的认识,培养健康意识和健康态度,进一步培养健康生活及行为方式。健康问题是人的一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任何年龄段都要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和信心,不能忽视健康知识学习。学前期是健康教育奠基阶段,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前期儿童生命质量,对提升一生生命质量及生活品质有重要意义。身心健康是促进学前儿童和谐、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儿童审美发展、智力发展和品德发展有极大作用[3]。通过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身心健康,形成良好品德。各种有趣、新颖的教育活动,也可满足学前期儿童好动、活泼心理特征,纠正不良习惯和行为,体验及创造健康美。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及方法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

根据教育原则及目标确定内容,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互相依存,实现健康教育最终目标。教育内容应重视儿童生活体验及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其适应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能力;所选内容应符合时代气息,体现最新教育思想及理念,贴近儿童健康趋势和现状,有的放矢,将目标转为现实,促进身心健康,做到全面育人。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认识身体、自我帮助、我在长大和爱护家园等方面。(1)认识身体:长相、各身体部位名称及功能养护;基础运动能力,包括走、跑、钻、爬、跳、攀、投和平衡;基本身体素质及体育兴趣,培养定期运动习惯,使体型匀称,姿态优美;主动与他人玩游戏、参加比赛等。(2)自我帮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整理玩具、整理衣服、穿衣服和叠被子等;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进餐、洗漱、着装、入厕和睡眠等;掌握自我保护知识,如何正确使用水、火、电等,如何避免伤害,受伤后急救措施。(3)我在长大:体验来自社会、教师和家长的关爱,同伴之间的友谊;培养友谊感及爱心;学会面对成功和挫折,乐于与人相处,学会尊重、关心别人,培养坚强品质及健康心理;增强自主感及自信心。(4)爱护家园:从小事做起,爱护图书和玩具,节约水电,不乱扔垃圾,热爱大自然,培养环保意识及行为。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方法

为了完成健康教育内容,实现健康教育目标,而制定的教育手段及途径。科学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对教育成果有直接影响,并影响儿童正确观念、良好习惯及兴趣的培养。教育方法分直观类、语言类和练习法三种。(1)直观类:包括情景表演法、动作系统法、现代媒体法和模型教具演示法等,其中现代媒体有电脑、电影、幻灯、电视、投影、摄像和录音等[4]。(2)语言类:包括讨论评议法、讲解法和口令指导法等。(3)练习法:包括情景创设、游戏、感知体验和比赛等。现代媒体法是现阶段应用较广的方法,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体,使儿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食物,例如不洗净水果或不洗手,病菌侵入人体的过程。在心脏知识教育中,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生动形象的展现心脏和血管构成循环往复生理现象,使儿童清楚了解人体生理及解剖知识,形式活泼、直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健康教育效率及效果。

结束语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儿童行为习惯及性格养成密切有关,涉及儿童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养成,直接关乎儿童能否全面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学前期健康教育作为儿童教育重点,积极关注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进新思想和新方法,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及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文强.关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9:27.

[2]林园.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6:75-76.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篇2

作者:文茂林等

儿童心理发育的阶段性特性决定了学龄前儿童对其老师即幼师的高度信任感[1-2]。随着更多的儿童早期发展研究成果的涌现,人们愈来愈关注儿童早期教育,对幼师的要求也愈来愈高[3-4]。2003年"SARS"之后,师范类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较高[5-6];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前卫生学》的内容与时展不一致,不能满足学生要求,与实际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为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幼师及部分儿童监护人对儿童保健与早期教育相关知识、态度和需求的现状,为学前专业《学前卫生学》的课程设置及适宜的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与言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对象包括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原沙洋师范专科学校)2004~2007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沙洋城区2所幼儿园幼师和自愿参加调查的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包括幼儿园学生和住院儿童家长)。访谈对象除问卷调查对象中的自愿者外,还包括儿童保健、医疗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

1.2方法

1.2.1问卷设计参照儿童保健相关文献自行设计AKP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幼师和监护人3类。内容除一般信息外,包括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以及不同调查对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或了解的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评估与态度,其中,相关知识分为4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分为20个问题。3类问卷内容基本一致,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对相关内容的表述进行了适当调整。

1.2.2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分别于2006年9月~2008年3月进行,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依次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课前)采用匿名答卷方式进行,由专人负责,当场发放并收回。2007年9月~10月分别采取整群抽样和半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沙洋县城区2所幼儿园的32名幼师和181名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1.2.3访谈KAP问卷调查对象由调查者以随机便利的原则按访谈提纲进行,儿童保健、医疗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由课题组负责人按提纲进行访谈。

1.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收集整理后进行编码,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共261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学生年龄在18~20岁。其中男生10人(3.9%)、女生247人(占96.1%)。共有32名幼师和181名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自愿参加了问卷调查,分别收回有效问卷32份和138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0%和76.2%。幼师年龄为23~46岁,均为女性。138名监护人的年龄为26~68岁,平均年龄(28.5±10.6)岁;女性82人,占65.1%,男性44人,占34.9%。

2.2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不同调查对象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知晓率及比较,见表1~3。

2.3对儿童保健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与态度90.7%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接受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学习,仅有1.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其中76.7%的学生认为需要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包括解剖生理基础知识、疾病防治常识、早期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急救与安全防范的知识与技能等,以技能为主;96.5%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考试大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76.7%的学生认为教育的方式以互动的情景教学模式为佳。100%的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非常必要;93.8%的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为生理与心理等基础知识、意外伤害防范、急救和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与技能。90.2%的监护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教师非常需要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非常必要;91.3%的监护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教师基本相同。

2.4访谈接受访谈的学生、教师、监护人和儿童保健、医疗与学前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将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课程接受教育;学习的内容与教师的观点基本一致,部分访谈者认为健康教育和与儿童的沟通的方法与技能亦应学习;教育水平介于普通民众与专业人员之间,与卫生员的水平接近;专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或了解水平应高于警察等特殊人群。

3讨论

3.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中地位与作用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排在学前教育目标的首位[7]。学龄前期儿童除了家庭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托幼机构中度过的,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的较高信任度。目前我国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托幼机构[8],作为未来托幼机构的老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及其态度、行为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意外伤害已成为<14岁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而传染病高居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位[9]。儿童一旦在校园内发生意外,老师常常是现场第一目击者;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可在黄金时间内使发生意外的儿童得到有效的现场救护。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也可使校园内传染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幼师参与健康教育将有益于学龄前儿童健康促进。

3.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认知本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晓率达56.7%,较儿童父母、幼师及保育员的知晓率为低。对止血包扎等现场急救技能的认知普遍较低,与国内师范生急救认知调查的结果相似[6]。较低的知晓率与幼师及监护人对他们的期望存在差异,这也与他们的认知与态度相一致。

3.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需求本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师、监护人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均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目前,国内除教育部《学前卫生学》大纲外,尚未见与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或了解程度的相关资料。本研究提示应将《学前卫生学》或儿童保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3.4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及教育模式尽管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了《学前卫生学》等相关课程,但多侧重于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教育活动的评价,而忽略或缺乏对儿童健康、疾病的影响因素、危害的认识[7]。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应该综合分析、评价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同时应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与此相适应。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儿童生理心理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传染病预防、现场急救与安全防范等内容,且应将后者作为重点,尤其是技能应作为重中之重。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开展儿童保健相关问题的健康教育,既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又能提高他们促进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他们将适宜的技能传授给儿童,促进儿童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儿童生存质量,从而达到维护和促进儿童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娜,陈佑清.现代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3):91-98.

[2]刘小红.李兴民.儿童行为医学[J].1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3]朱宗涵.儿童早期发展面临的挑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1):53.

[4]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谢舒平.幼儿教师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2B):2752-2753.

[6]陈根芝,胡高楼,林佳.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篇3

1 工作开展

1.1 健康教育和儿童保健工作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不是可有可无的,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健康教育贯穿在儿童保健的全过程。每年在爱耳日、预防出生缺陷宣传周、“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爱眼日、爱牙日等重点时间点,我们向托幼园所老师、各级计生主任、妇女主任及乡村医生等重点人群,通过报纸、电台、宣传车、标语及深入群众心贴心、面对面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等妇幼卫生法律法规,尽可能地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及时宣传到千家万户,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开创儿童保健事业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动员全社会关注、支持儿童的早期发展,开创儿童保健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1.2 日常工作中,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向全社会积极宣传儿童健康促进、疾病的预防、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技术,转变家长的理念,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使健康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家庭,使儿童保健的观念深入人心。重点针对准备要孩子的未婚、已婚夫妇及家庭的亲朋好友,介绍如何孕育一个健康聪明可爱的宝宝?应该在身心状态、膳食营养、家庭环境等方面注意什么?对已经怀孕的夫妇及家庭,在建立了保健手册来院进行孕情查体时,我们主动和妈咪课堂协作,为他们讲解如何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怎样避免孕育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了解怎样迎接孩子的出生?科学的护理、母乳喂养知识,早期儿童保健的内容和流程,让“准父母”为新生儿的平安降临做好思想上、客观条件上的准备,为科学养育儿童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在“准父母”入院待产时,我们把儿童保健的内容和流程通过温馨提示的宣传页介绍给他们,让他们在紧张、欣喜的时刻,熟悉家长的职责和任务,明明白白地了解何时、何地做听力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注意事项;待新生儿出生后,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如何观察新生儿的正常生理表现、科学护理、异常变化的处理及何时母乳喂养?如何喂养?在新生儿首次预防接种时,我们给予建立健康档案,发放手册,向家长宣传0-6岁儿童保健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注意事项,让家长感受到全新的保健理念,切实对儿童保健重视起来,把新生儿访视到421体检的内容全程记录,使祖国的未来接受规范的、系统的、全面的、连续的全程健康追踪服务。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篇4

【关键词】 儿童家长 儿童体检 健康教育 知晓度

儿童体检是通过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的健康检查,通过这种连续的纵向观察可获得个体儿童的生长变化趋势和心理发育信息,以早期发现问题、正确指导[1]。对一些症状不明显的儿童常见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面对面健康教育使儿童家长得到科学育儿知识。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明确儿童保健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规范各年龄段儿童体检内容,体检时间,并对三岁以内儿童实行了政府免费提供儿童体格检查[2]。广大儿童家长对儿童体检知识的知晓度和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儿童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淇滨区钜桥镇200名儿童家长为调查对象。年龄22~4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30名,高中中专学历80名,初中及以下90名。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根据儿童体检方面知识、儿童体检规范、儿童喂养和科学育儿等方面设计通俗易懂的内容问卷,在儿童第一次建卡当天未进行健康教育前发放给儿童家长,当场填写即时收回,对儿童家长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后另发放一份相同问卷填写后当场收回。前后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回收有效率100%。

1.2.2 健康教育方式 教育形式根据家长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人而异,建卡当天由儿童保健人员与儿童家长一对一讲解,发放有关宣传单,体检室粘贴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利用体检日对儿童家长集中授课同时提供咨询电话以便家长随时咨询,及时并耐心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1.2.3 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儿童体检的重要性,儿童体检程序(儿童体检预约时间)儿童各阶段体格和心里发育,科学喂养及儿童营养,症状不明显儿童常见病的预防以及体检时发现问题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国家对儿童保健政策等。

1.3 统计学分析 将健康教育前后收回的调查问卷整理后采用SPSS.11.0进行分析,X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通过对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使家长主动学习儿童保健知识,了解儿童体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儿童体检程序,建立科学育儿理念,把握发育敏感期,为儿童健康成长积极配合儿童体检。所有参加调查家长的儿童除特除情况(因突发病延迟体检)未及时体检外,均按照儿童保健预约体检时间按时参加了体检,提高了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

2.2 健康教育前后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情况

3 讨论

通过对儿童家长实施健康教育,明显提高了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认识,是家长懂得了按时参加儿童体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了儿童家长对儿童体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按照预约时间按时体检。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一般疾病预防知识,提高了儿童家长科学育儿能力,达到了儿童保健目的,保证了儿童健康成长。

对儿童家长实施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儿童保健人员的要求相应提高,只有熟练掌握儿童保健及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组织和沟通能力,才能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这会促使儿童保健工作人员自觉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交流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儿童保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儿童保健人员形象。

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不同实施健康教育效果有明显差异。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前后均较高,文化程度低的家长不愿意接受一些新知识,卫生意识淡薄,对于儿童保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理想。工作相对稳定,有稳定收入的家长比低收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高。因此要根据个体差异采取服务对象容易接受的方式,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宣传形式,扩大健康教育可及性,增加目标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服务的利用水平[3]。尤其对文化程度低的家长要加大健康教育力度。

加强儿童保健有关政策的宣传,让家长了解0~3岁儿童免费体格检查内容和辅助检查的必要性,避免家长有儿童体检不免费或只是为了收费的认识,不带孩子参加体检,提高群众参与儿童体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促进儿童健康。

实施健康教育,在儿童体检的同时给家长讲解各种儿童保健知识,即增加了家长对保健人员的信任,又提高了家长科学育儿能力,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儿童体检,按时完成儿童体检,提高儿童系统管理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7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88-02

健康教育是儿童保健门诊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是向广大父母传授儿童保健知识的重要场所。因此,及时了解幼儿家长对儿童保健门诊健康教育的需求,并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式,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目的就显得至关重要。我院为探讨幼儿家长对儿童保健门诊健康教育需求,通过无记名选择型问卷方式对来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教育咨询的80例幼儿家长进行调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来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教育咨询的80例幼儿家长,男17例,女63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35对,平均年龄(25.3±2.3)岁,文化程度:25例家长为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55例家长为大专以下文化程度,职业:工人49例,干部31例,80名幼儿家长均愿意接受调查。

1.2 方法 通过无记名选择型方式对80例幼儿家长进行调查,调查共分为三部分:一是一般情况,即了解幼儿家长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二是家长健康知识了解情况,以单项选择方式,通过知、信、行三方面评估幼儿家长的健康知识了解情况,每题一分,共12分。三是家长对幼儿保健门诊健康教育需求情况及家长喜欢的健康教育模式等。安排专门医生向幼儿家长方法调查表,由家长独立填写收回,80分调查问卷均收回,回收率为100%。

2 结 果

2.1 幼儿家长儿童保健知识了解情况 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的幼儿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情况不同,本组80例幼儿家长中男性平均得分为(6.51±1.21)分,女性平均得分为(9.64±2.18)分,女性的儿童保健知识得分明显高于男性,(P

2.2 幼儿家长对儿童保健门诊健康教育的需求 本组80例幼儿家长中,63例幼儿家长对儿童保健门诊健康教育的需求为小儿营养知识(78.75%),59例幼儿家长为常见病特点及防止(73.75%),55例幼儿家长为早期教育内容及方法(68.75%)。这就说明幼儿家长对儿童保健门诊健康教育的需求依次为小儿营养知识、常见病特点及防止、早期教育内容及方法。

2.3 幼儿家长儿童健康教育需求模式 本组80例幼儿家长中71例家长为咨询医务人员,占88.75%,69例家长为健康宣传栏及墙报,占86.25%,67例家长为热线电话咨询,占83.75%,61例家长为医院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占76.25%,31例家长为上网查询,占38.75%。

3 讨 论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的幼儿家长对而儿童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儿童保健工作者必须要加强对各个层次的家长的考虑,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式及内容[2]。母亲是幼儿的主要养护者,其自身的行为及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提高妇女健康意识的重视,同时,还要加强对于男性宣教的重视,增强其责任意识,使其给予子女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从而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3]。同时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幼儿家长,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其健康宣教的重视,并且要定期下基层送服务,从而有效的提高幼儿家长对儿童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由于儿童保健门诊的人员流动性较大,且幼儿家长停留的时间较短,因此,医护人员要及时向前来就诊咨询的幼儿家长提供有效的服务,医护人员要及时向家长介绍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相关注意事项,同时也可从幼儿家长的叙述中判断其所需内容,并通过和实际情况的有效结合,给予其针对性的教育及指导。

此外,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家长喜欢的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有咨询医务人员、健康宣传栏及墙报、医院方法健康小册子及上网查询,因此,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儿童保健门诊医务人员专业培训及学习的重视,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增强其责任意识,使其以积极的态度为家长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每月还要出版1-2期墙报及宣传栏,从而为候诊家长学习及阅览提供方便。此外,由于部分家长通常选择电话咨询,因此,医疗机构还要安排专门的电话咨询专家,为电话咨询家长答疑解惑。另外,医疗结构还要定期制作健康宣传小册子,并将其放置于候诊室门口,供家长免费取用。

总而言之,明确幼儿家长对儿童保健门诊健康教育的需求,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是提高儿童保健门诊服务质量与层次的关键。

参考文献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6

社区是儿童生长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好坏,与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1]。通过对民胜社区2008~2010年保健系统管理儿童的结果分析,了解儿童保健工作现状,提出建议,使今后的工作有所提高。

社区是儿童生长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好坏,与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1]。通过对民胜社区2008~2010年保健系统管理儿童的结果分析,了解儿童保健工作现状,提出建议,使今后的工作有所提高。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08~2010年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儿童193人,男97人,女96人;2010年出生68人,2009年出生64人,2008年出生51人,2007年出生10人;常住儿童164人,流动儿童29人。

2008~2010年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儿童193人,男97人,女96人;2010年出生68人,2009年出生64人,2008年出生51人,2007年出生10人;常住儿童164人,流动儿童29人。

方法:整理健康档案,检查各项记录,统计分析数据。

方法:整理健康档案,检查各项记录,统计分析数据。

结 果

结 果

2008~2010年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儿童得到新生儿访视180人,访视率93.3%,但有23人在新生儿期访视达不到3次;实施母乳喂养126人,母乳喂养率65.3%;接受“4.2.1”体检178人,体检率92.2%,但3岁以后儿童有体检记录的很少;体弱儿专案管理只有2人,这不符合自然情况。

2008~2010年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儿童得到新生儿访视180人,访视率93.3%,但有23人在新生儿期访视达不到3次;实施母乳喂养126人,母乳喂养率65.3%;接受“4.2.1”体检178人,体检率92.2%,但3岁以后儿童有体检记录的很少;体弱儿专案管理只有2人,这不符合自然情况。

讨 论

讨 论

建议:目前儿童保健工作主要开展系统管理建档,母乳喂养指导,健康体检,新生儿访视,体弱儿专案管理,但还需提高、加强,针对儿童保健工作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目前儿童保健工作主要开展系统管理建档,母乳喂养指导,健康体检,新生儿访视,体弱儿专案管理,但还需提高、加强,针对儿童保健工作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提高现有工作成绩: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儿童系统管理模式,做细、做实儿童保健工作。如及时为适龄儿童建立健康档案,便于跟踪管理;将母乳喂养的宣传和指导提前到产前健康教育,从医院、疾控中心、社区等多个层面为每位母亲或准母亲提供宣传教育,使其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2],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提高儿童母乳喂养率;配合完成新生儿疾病筛查,确保儿童健康成长;切实开展新生儿访视并指导育儿方法;认真做好儿童“4.2.1”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积极指导,降低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必要时及时转到上级医院进行诊治,回到社区后及时进行随访,发挥“双向转诊”优势;做好体弱儿专案管理,做好防治工作;及时进行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检查,及时改进,提高儿童系统管理质量。

提高现有工作成绩: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儿童系统管理模式,做细、做实儿童保健工作。如及时为适龄儿童建立健康档案,便于跟踪管理;将母乳喂养的宣传和指导提前到产前健康教育,从医院、疾控中心、社区等多个层面为每位母亲或准母亲提供宣传教育,使其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2],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提高儿童母乳喂养率;配合完成新生儿疾病筛查,确保儿童健康成长;切实开展新生儿访视并指导育儿方法;认真做好儿童“4.2.1”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积极指导,降低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必要时及时转到上级医院进行诊治,回到社区后及时进行随访,发挥“双向转诊”优势;做好体弱儿专案管理,做好防治工作;及时进行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检查,及时改进,提高儿童系统管理质量。

提高人员工作能力:目前儿保科仅有软尺、体重计、听诊器、卧式身高测量仪等简单仪器设备,有些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需补充仪器设备,扩展服务范围;儿保医生要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培训,提高专业技能,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家长交流沟通,提高工作能力。

提高人员工作能力:目前儿保科仅有软尺、体重计、听诊器、卧式身高测量仪等简单仪器设备,有些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需补充仪器设备,扩展服务范围;儿保医生要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培训,提高专业技能,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家长交流沟通,提高工作能力。

加强流动儿童管理:流动儿童住处多为租住,更换频繁,不好管理;有些家长留的电话已经更换,不及时通知,容易失去联系;有些家长文化层次低,保健意识差,不好沟通;这些情况最终限制了儿童保健工作的连续性。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健知识,社区医生要深入到社区,摸清流动儿童底数,了解其去向,保证他们得到优质、连续的儿童保健服务。

加强流动儿童管理:流动儿童住处多为租住,更换频繁,不好管理;有些家长留的电话已经更换,不及时通知,容易失去联系;有些家长文化层次低,保健意识差,不好沟通;这些情况最终限制了儿童保健工作的连续性。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健知识,社区医生要深入到社区,摸清流动儿童底数,了解其去向,保证他们得到优质、连续的儿童保健服务。

多方密切配合,搞好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琐碎,跨科别,跨年龄,涉及范围广,周期长,需要不同科室的临床医生、儿童家长、托儿所、学校的支持,共同关注,人人参与,相互配合,促进儿童保健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

多方密切配合,搞好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儿童保健工作内容琐碎,跨科别,跨年龄,涉及范围广,周期长,需要不同科室的临床医生、儿童家长、托儿所、学校的支持,共同关注,人人参与,相互配合,促进儿童保健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儿童保健工作质量。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是宣传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保健的内容不同,教育的内容就有侧重。比如新生儿期,应注重开展母乳喂养,保温保暖,保证睡眠,预防感染的健康教育;婴幼儿期应注重开展合理养护,辅食添加,早教开发,卫生习惯的健康教育;大一点儿后应注重开展眼保健、口腔保健,防止意外发生,培养生活能力,加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健康教育等。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比如举办知识讲座,观看光碟,开展咨询,出板报,发传单等。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是宣传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保健的内容不同,教育的内容就有侧重。比如新生儿期,应注重开展母乳喂养,保温保暖,保证睡眠,预防感染的健康教育;婴幼儿期应注重开展合理养护,辅食添加,早教开发,卫生习惯的健康教育;大一点儿后应注重开展眼保健、口腔保健,防止意外发生,培养生活能力,加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健康教育等。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比如举办知识讲座,观看光碟,开展咨询,出板报,发传单等。

积极探索,尝试开展特色服务: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儿童多了,可以为肥胖儿童建立专项健康档案,进行个案分析,了解营养状况和饮食结构,观察体重,及时干预,进行指导,比如指导他们在饮食上要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选择瘦猪肉、牛肉、鸡、鱼、海鲜、豆制品等蛋白质含量较丰富的食品,不要吃肥肉、喝油汤,吃鸡鸭不要吃皮,少吃甜食,少吃煎炸食品,宜用蒸、煮、凉拌的方法烹饪食物。指导他们有良好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等。

积极探索,尝试开展特色服务: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丰富了,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儿童多了,可以为肥胖儿童建立专项健康档案,进行个案分析,了解营养状况和饮食结构,观察体重,及时干预,进行指导,比如指导他们在饮食上要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选择瘦猪肉、牛肉、鸡、鱼、海鲜、豆制品等蛋白质含量较丰富的食品,不要吃肥肉、喝油汤,吃鸡鸭不要吃皮,少吃甜食,少吃煎炸食品,宜用蒸、煮、凉拌的方法烹饪食物。指导他们有良好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等。

关注现代儿童出现的新问题:现在的年轻家长多重视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掌握儿童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根据儿童个体差异,开展儿童心理保健,预防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关注儿童心理发展方向,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如与大多数同龄的孩子相比表现为任性、抱怨、行为偏异、过分害羞、攻击倾向、进食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等,要找出原因,把握时机,及时干预,尽早矫正,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塑造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不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注现代儿童出现的新问题:现在的年轻家长多重视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掌握儿童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根据儿童个体差异,开展儿童心理保健,预防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关注儿童心理发展方向,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如与大多数同龄的孩子相比表现为任性、抱怨、行为偏异、过分害羞、攻击倾向、进食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等,要找出原因,把握时机,及时干预,尽早矫正,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塑造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不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保健卫生服务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广泛关注和重视[3],因此需要基层医务工作者通过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做好儿童保健工作,并确保安全、方便、有效,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保健卫生服务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广泛关注和重视[3],因此需要基层医务工作者通过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做好儿童保健工作,并确保安全、方便、有效,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蔡虹.社区儿童保健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9,1(5):247.

1 蔡虹.社区儿童保健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9,1(5):247.

2 徐志浩,曾艳红.广州市颐康园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36-37.

2 徐志浩,曾艳红.广州市颐康园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36-37.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篇7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88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290-01

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由护士执行,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护理教育活动。儿童患者年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其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也不同,对其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护士应了解儿童各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针对疾病、性格、学习接受能力等,采取符合儿童特点的教育策略,使儿童了解疾病知识,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配合治疗护理,促进早日康复。我科从2009年1月起应用多样化的健康宣教方式针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病人的满意度从85%提升到95%。

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5月共收治患儿1000例,年龄0岁-7岁,男性患儿689例,女性患儿311例;上呼吸道感染354例,急性肠胃炎234例,哮喘123例,其他189例。

2.健康教育的方法

健康教育方式包括口头讲述、提问、运用多媒体的技术,电视播放健康教育片、针对疾病发放健康教育卡通卡片等。每天两次定时播放健康宣传片,并根据季节随时调整更新健康宣传的内容。

3.健康教育的内容

门诊患儿的健康教育内容有登记药液时,向患儿及家长介绍输液的环境,告知洗手间、饮水机等常用设施的位置,嘱咐在输液前适当的进食及饮水,避免空腹输液,针对疾病发放相应的健康宣传卡通卡片,缓解儿童及家长的紧张情绪,并请在输液等候区稍等片刻;在等候期间,输液护士及时的和患儿及家长介绍自己,告知输液的药物名称、作用及有可能发生的药物反应,输液过程中家长如何看护患儿,避免患儿自行拔掉输液针尖,减少患儿的痛苦,通过与患儿及家长的有效交谈,可以缓解家长及患儿的紧张情绪,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同时也减少患儿的痛苦,缓解护患矛盾。输液过程中,随时巡视,观察输液情况,有无局部肿胀,有无药物反应;输液结束时嘱咐家长按压穿刺部位片刻,着重饮食指导、休息、活动、继续服药以及复诊等其他注意事项。

4.讨论

4.1 健康教育的时机要适当,内容要合适。环境、人员的熟悉有助于消除家长及患儿的恐惧心理,对所使用药物的名称、药理作用及输液过程中注意事项的了解,可以有效减轻家长的紧张情绪。输液结束后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家长更好的照顾患儿,了解休息的重要性等。

4.2 健康教育的施教方法应得当,应该视年龄、性别、病情而定,3~7岁儿童宜用直观、形象方法,学龄前儿童宜用讲道理和鼓励的方法。另外还应与家长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反馈信息,注意观察患儿的不良健康行为,了解他们所关心的内容。

4.3 健康教育的语言要有艺术性并且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医学术语,注意交流技巧,语言丰富,词汇生动,患儿能听懂接受,施教时护士态度和蔼可亲,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关键。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篇8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61-01

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健康教育,儿童教育也因为人们的理念的转变而快速发展,可是往往却容易忽视在儿童群体中较为特殊的群落的健康教育——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现如今,我们往往谈起“健康”这个词,一般含有双重意义,不仅指的是身体健康,同时也指代心理健康。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仅包含身体健康,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条件。对于一个身体素质良好的健康儿童来说,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一定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对于身体有障碍的聋哑儿童来说,更加难上加难。

一、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聋哑儿童教育主要是针对聋哑的心理状态特点进行的有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方式,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慢慢提升聋哑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能够适应与其他正常儿童一起的生活。聋哑儿童的身体缺陷往往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因为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在与其他正常儿童一起生活时一般会遭到特殊待遇,这使得他们的性格会相对孤僻、多疑,同时为了谋求关注,往往喜欢在负面表现自己,养成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礼貌、懒于梳洗等坏习惯。因此,对于聋哑儿童的教育,不仅仅只是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一个措施,展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性和优越性,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于聋哑儿童自身,良好的针对性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够开发他们的智能,增强生活信心和生活能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的公平竞争中,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全面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方式

聋哑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教育方式不能够完全按照正常儿童的方式来实施,根据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应该对聋哑儿童实行“从小培养,反复训练,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用低起步、慢进度的教育程序来逐渐养成聋哑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近年来对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实施,对于聋哑儿童健康教育方式概括起来为:

第一,需要根据聋哑儿童的自身特点,来设计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训练。主要表现为,学校在编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对于低年级年龄小的儿童,主要实行以思想教育为主,重点培育聋哑儿童的自理劳动习惯,对于高年级年龄较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认知能力,这时候需要将文化教育与劳动科技等科目同时进行教育,不仅可以让他们及时改掉自己的坏毛病,还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好文化基础。

第二,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习效率提升百倍,这不仅仅只针对正常儿童,对聋哑儿童也适用。环境对聋哑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容小视的,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聋哑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需要严格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当他们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者不能因为同情心理而有所放松,需要严格约束他们的行为,同时还需要给他们创造丰富的课内外活动,这是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重点,能够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

三、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聋哑儿童是可以接受教育的,这是大家早就认识到的一个观念。在开展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难以顺利进行呢?甚至出现有些聋哑儿童拒绝教育这样的情况,其实原因是因为聋哑儿童的心理行为出现了问题,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聋哑儿童,是能够很好地接受教育的。

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首先,聋哑儿童自身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对外界产生了抵触情绪。因为他们有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导致他们不愿意去交流。其次,家长和社会对聋哑儿童的不同态度也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家长的冷漠,社会的冷漠往往会深深打击到他们幼小的心灵,而有些家长怀着负罪心理对孩子过分溺爱,这些都是造成他们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最后,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极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有些不尽责的老师,对聋哑儿童的教育没有那么尽心,聋哑儿童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学校和班级的氛围对聋哑儿童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聋哑儿童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强聋哑儿童心理教育对策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教育疏导是加强聋哑儿童心理教育的有力对策。充满温情的人文主义社会环境能够给聋哑儿童创建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社会教育是搞好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在实践过程中,设立聋哑儿童家长学校,疏导家长的不良情绪有利于配合学校对聋哑儿童的全面管教;有社会义工或者热心人士不定期与他们交流,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和鼓励,有利于树立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信心,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对策。

对于教育者来说,需要做到如下几点:1.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爱的氛围,增强聋哑儿童的信任感;2.为聋哑儿童创设自由活动的空间,与聋哑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3.摆正表扬与批评的关系,要针对他们自身的特点给予最正确而又最合理的是非评判依据。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篇9

[摘要] 目的 研究健康教育在儿童性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利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我市某小学30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并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儿童健康教育前后对性知识了解情况。结果 300例儿童健康教育后性相关知识(月经知识、生育知识、艾滋病知识、儿童侵犯预防知识)认知程度明显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儿童性相关知识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儿童性知识认知能力,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

关键词 ] 健康教育;儿童;性教育;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066-02

近年来儿童性侵犯案件不断发生,一方面引起社会大众的谴责和高度关注,另一方面让儿童性教育开始受到重视[1]。由于传统观念、家长“保护”、无师自通等影响,导致儿童性教育残缺,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2]。为此加强儿童性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提高其性健康意识对保护儿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我市某小学300例儿童开展性教育活动,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健康教育前后学生性知识了解程度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月采取分层抽样法选择300例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男134例,女166例,年龄在4~12岁之间,平均(8.4±1.0)岁,通过自制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小学生性知识认知情况,包括月经(遗精)知识、怀孕生育知识、性欲知识、性病及艾滋病知识等内容。同时调查了解小学生性知识来源。见表1。

1.2方法

对本组300例小学生进行性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学前教育。在正式开展性教育前,先通过交谈、讲座等形式让老师、学生家长及学生本身了解到性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让学生在学习性教育知识时持客观、端正态度。同时根据小学生特点及性教育现状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因人施教,切实提高小学生性教育知识认知能力。②内容及形式多样。性教育内容包括月经或遗精、性欲、性病、性侵犯预防、自我保护等,且教育时可采取图文并茂、视频观看等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潜移默化中掌握性知识。同时可通过模拟、讲座、提问等多种方式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性相关知识,最终让小学生学会自我保护。③多方参与。儿童性教育是一项伟大而又长期的工作,除了医护人员教育外,更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的支持与参与,三方要正确认识儿童性教育,改变传统的观念,特别是家长,要积极、客观的与儿童讨论性教育,通过暗示、提问、通俗易懂的语言等让儿童有一定的了解,做自己孩子的性启蒙老师[3]。④分层教育。对于1年级学生来说,主要为探索身体奥秘及认识身体;2年级时主要为身体接触,保护隐私部位;3年级时身体变化较大,教给学生月经等相关知识;4年级教给儿童性权利等知识,预防性侵犯,知晓怎样寻求帮助,等等[3]。

1.3观察指标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观察和记录健康教育前后小学生性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及其态度。共发放问卷300份,均回收统计。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认识越多。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健康教育后月经知识(遗精)知识(85.6±10.2)分,教育前(47.1±5.4)分,t=10.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健康教育后怀孕生育知识、性病知识及艾滋病知识等评分明显高于健康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结语

由表1可知,儿童性教育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社会媒体,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媒体具有承担社会教育的责任及意识,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儿童侵犯案件不断发生,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该事件不仅是对儿童及其家庭的伤害,更是一种社会道德问题[4]。另外表1反映出儿童性教育知识从学校老师、家长那里获取较少,这主要与老师、家长错误观念有关,认为儿童早前性教育没有必要,为时过早,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学校老师及家长是进行性教育的得力助手,为此首选要改变老师及家长错误观念,让其认识到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包括性行为及人体发育等知识,而且关乎到人际关系、价值观及人权等问题,与儿童健康成长息息相关[5]。本组134例男儿童中通过老师及家长获取性知识所占比例分别为20.15%、22.39%,而166例女儿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6.51%、54.82%,这与家长及老师认为女生要自爱、自我保护、生理现象相对男生多等有关。

刘文利副教授[6]认为性教育应该是儿童教育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儿童健康权的重要前提,主要包括人际关系、人体发育、价值观、人权、性行为、性及生殖健康等几部分。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儿童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性教育内容、方式,且经过性教育后儿童月经(遗精)知识、怀孕生育知识、性别本质知识、性侵犯预防知识及艾滋病知识认知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t值分别为10.55、9.11、9.41、11.60及1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儿童性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需社会媒体、学校老师及家长共同努力,不断丰富儿童性教育内容及方式,切实提高儿童性相关知识认知能力,学会自我保护,促进其健康成长。

[

参考文献]

[1] 孙纪玲.我国儿童性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1):42.

[2] 章立明.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健康教育与性别教育[J].中国性科学,2010(4):12-15,23.

[3] 朱琳.多元媒介环境下的儿童性教育传播[J].东南传播,2013(7):4-6.

[4] 冯明.学龄前儿童性教育现状及方法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2):115-117.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篇10

婴幼儿是小儿神经系统与心理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婴幼儿的可塑性较强,发展潜在能力较强。在这一阶段适当的刺激能够有效促进小儿心理神经的发育,对小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层儿童保健门诊服务不断发展,对婴幼儿保健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对婴幼儿保健中早期健康教育的临床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婴幼儿保健工作对儿童发育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参加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婴幼儿50例,孕周为37-41周,胎儿出生时体质量为2500-3400g,在围产期均未出现合并症的高危因素。将首次体检时自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并能够根据指导进行保健训练的婴幼儿25例,作为观察组,将其余进行常规体检的婴幼儿2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婴幼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婴幼儿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8.8±1.5)天;观察组婴幼儿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7.3±1.2)天。两组婴幼儿的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差异不明显,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婴幼儿根据传统的标准体检模式进行体格检查。对照组婴幼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6个月前每个月1次,6个月至12个月每两个月检查1次,1岁至2岁每3个月检查1次。早期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包括:①早期教育,进行系统化训练方案的制定。由专业小儿保健医生进行项目教学与动作示范,根据婴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对发育相对落后或延迟的方面进行针对性强化指导。②健康教育:为婴幼儿家长开设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婴幼儿、母乳喂养、婴儿辅食添加与影响、早期教育、心理保健与疾病预防的内容。

1.3评价方法两组婴幼儿均在1岁时进行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质量。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单位以χ±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

2结果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篇11

[中图分类号] R1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01-01

儿童保健在0-3岁城市儿童及部分0-7岁农村儿童中已广泛开展,但仍有部分流动及农村儿童未进行系统正规的保健。保健,顾名思义,防范于未然,主要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同时又起到使儿童遗传潜能在体格、精神、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保健要系统化、正规化,并且把儿童早期教育内容融入到儿童保健日常工作中,及时指导家长进行相应的科学合理地养育儿童。工作中把进行系统保健且融入早教内容和只进行系统保健未融入早教内容的儿童进行比较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从2003.1.1~2005.12.31期间出生的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保健(按4:2:1体检)的1256名儿童中随机抽取317名作为研究组,191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在性别、出生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后天生长环境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

1.2 研究方法两组儿童均进行系统保健,研究组在进行系统保健基础上,把早教内容融入每次体检中,指导家长对儿童进行科学的养育;对照组按传统模式对儿童进行保健指导,不加入早教内容。两组儿童均分别在3月、6月、9月、12月龄时采用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量表(CDCC)进行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的测评。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对资料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MDI比较研究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相比MDI值在不同年龄段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2.2PDI比较研究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相比PDI值在不同年龄段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3 结论

~儿童保健是要努力消除疾病和致病因素对儿童的危害,并努力保障和促进儿童获得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1]。随着社会发展和节奏的不断加快,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儿童保健的高度重视,儿童保健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不单单只停留在传统模式上,而是有了更纵深、更全面的发展,如把早教内容融入日常保健中,使儿童在体格健康发展的同时,神经系统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3.1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早期为儿童提供系统而丰富的养育环境和信息刺激,可促进其神经、心理的全面发展[2]。国内调查发现,儿童行为的偏离率高达10%-20%[3]。这很大程度上与家长教育方法有关,主要与父母的育儿态度和行为有关[4]。父母的育儿观念、育儿知识等均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可以使儿童的遗传潜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使儿童在体格发育健康的同时,智能和心理等方面也得到全方位的健康发展。

3.2 开展早期教育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意义

3.2.1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父母育儿意识的提高,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儿童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儿童保健服务内容应拓宽、加深,应由原来只对儿童躯体健康保健,发展到增加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保健,满足家长日益提高的育儿需求,这也是儿童保健的发展方向。

3.2.2 学科发展的需要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城市儿童保健已由传统的系统保健发展到婴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等高层次的保健。

3.2.3 儿童发展的需要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2岁前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科学的智力开发、早期教育,会起到无法替代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全面发展情商、智商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朱宗涵.新世纪儿童健康事业的挑战和策略[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5):267-270.

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篇12

引言:现阶段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频繁发生,孤独、抑郁、自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幼儿自杀现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学前教育的目标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我国学前教育总目标为“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都突出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儿园组织活动中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必要性

1.学前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学前心理学是论述入小学前的儿童(0~6、7岁)身心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特点为幼儿园教师了解学前儿童打开了一扇大门,为在幼儿园组织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学前儿童在成长前期、中期和晚期阶段的不同表现,从学前儿童语言活动、科学探究、社会交往、健康教育以及艺术活动入手,学前心理学为心理发展各异的幼儿认知、情感以及个性养成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在结构上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作为导向,采用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实际的引导方式来促进其成长。学前期正处于向义务教育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内心世界多样化明显,学前心理学则对学前儿童成长中涉及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语言、情绪控制与宣泄、意志行动、个性表达等进行系统性总结,为学前儿童的成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作用,在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2.学前心理学的应用意义

早在上世纪初期,儿童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便日渐普及,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学前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儿童成长中的掌风舵,为家长更好地抚养学前儿童以及幼儿园教师更好地教育学前儿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幼儿园老师有意识地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并了解他们在幼儿园多样化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以学前儿童为中心、从学前儿童兴趣出发是确保幼儿园组织活动稳步开展的前提。学前心理学还综合考虑了学前儿童成长的延续性特点,将服务教育对象拓展至0~3岁的婴儿,对学前儿童入园前后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

再者,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活动是最主要的认知途径和学习方式,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接受了学前教育,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多样化游戏活动为不同学前儿童个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从他们心理发展规律入手,探索其心理发展的内在优势,改善学前儿童接触新环境、新事物时的紧张和封闭状态,降低与父母等主要抚养人的分离焦虑,促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幼儿园大集体,促进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最后,学前心理学为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性的指导。在学前儿童成长的过渡时期,幼儿园教师对学前儿童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行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指导,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加速他们积极主动、乐观向上、乐于学习、文明道德等良好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学前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以及未来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二、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题现状分析

1.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过于落后

近年来,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家园纠纷问题不断出现,受此影响,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为了“免责”,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保护学前儿童安全、确保平安回家等方面,为了避免与家长产生纠纷,获得家长的“完全满意”,甚至纵容学前儿童在学校里的各种错误行为,在学前儿童出现错误时不及时指正,影响学前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其次,多数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许多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是缺乏主观认知,片面认为保障身体成长比心理健康更重要,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发掘和解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并没有与儿童教育有机融合,更没有得到落地实施。

2.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许多幼儿园老师在活动组织中仅仅起到“保姆”角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活动组织、饮食安排、上下学分配安排等各种教学任务方面,留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匮乏,而且在繁杂保育工作之余,也难以很好地开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幼儿园园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一些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得不到根本解决,出现了幼儿园教师责骂幼儿、体罚幼儿、掌掴幼儿甚至是针扎幼儿等极端现象;在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下,多数幼儿园也缺乏对幼儿园老师心理健康引导方式的培训,使得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实现显著提升和改善,对学前儿童不可避免地造成心理伤害。

3.人际关系教育不够健全,学前儿童间关系和谐度有待提升

当代社会,教育领域对知识掌握的关注要高于心理健康教育,学前儿童活动组织过程中,多数老师重视活动形式,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入手,导致许多活动尽管被机械化地开展,却没有实现心理健康元素的有效融入,这些片面性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学前期阶段又是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过渡初期,处于发展期的学前儿童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在新环境里会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心理状态,难以敞开心扉与周围的伙伴友好相处,久而久之,会让学前儿童产生一定的冷落感和孤独感,在家里被父母当成“小皇帝”“小公主”集万爱千宠于一身,而在学校里却感觉不到关注,这种心理落差下,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幼儿园园活动组织中灵活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首先,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到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及时转变过去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错误观念,将学前心理学相关理论普及应用到学前儿童活动的方方面面。其次,在大力对学前儿童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更不应忽视老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各个幼儿园应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讲座,必要时还可以将幼儿园老师的心理健康培训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鼓励老师在做好学前教育之余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并且广泛学习,并且立足学前儿童心理特点,认真分析学前儿童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动作,积极主动地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分析学前儿童内心世界,让学前儿童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营造温馨和谐平等自由的师幼关系。总之,幼儿园老师应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有意识应用学前心理学,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以学前心理学为指导,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对学前儿童而言,幼儿园是学前儿童走出家庭后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由此,学前教育应立足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参与中获得认知,提升交际水平。

首先,应定期开展分享活动为学前儿童提供自由表达和表述的机会;学前儿童与同伴交往、分享总结、合作交流是主要的认知方式;针对儿童内向和腼腆的特点,老师可以携带学前儿童感兴趣的玩具或者喜欢吃的零食一块进入课堂活动,当学前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时,便可以给予棒棒糖、小红花、贴纸、五角星及微笑、鼓拥抱等作为奖励,提升自尊和自信心。

其次,老师还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将自己携带的零食分享给小伙伴,在分享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由最初的“拘束”和“不好意思”逐渐变得开朗和活泼,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变得自信和主动,而这些又会激发学前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又是帮助学前儿童敞开心扉、进行交往的有效方式。

3.以学前儿童兴趣点入手,丰富活动形式

学前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各种懵懂和好奇,当遇到新鲜事物时,会产生感觉新奇而又会因胆怯不敢去接触和尝试而纠结,此时,老师应以学前儿童的兴趣点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前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如游戏,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满足学前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学前儿童对节日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老师可以适时开展一些与节日相关的趣味性游戏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多样化的游戏形式中,感知无拘无束且丰富有趣的春节氛围,让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