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概念合集12篇

时间:2023-08-30 09:15:37

公园景观概念

公园景观概念篇1

Hangzhou Jin Yazhuang park design

【Abstract】Through the Hangzhou Jin Yazhuang Park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mining landscape, highlighting the " Salty load," Shanghai-Hangzhou Railway, Jin Yazhuang ruins, such as waterworks Qingtai door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theme, will be left behind by history, as elements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ndscape ele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functional and landscape needs, reconstruction, will enable the historical memory into specific details, and through multi-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and the way to make it into parks and Spindle City landscape,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tegration. Green landscape ecology at the same time, riparian landscape and the people of combining leisure activities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ecology leisur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creation of a green barrier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park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Take “enjoys the park” as the design ideal, through succinct, the fashion design technique builds cultural property, the landscape, participation to have the pleasure, to be possible to play, to appreciate and enjoys the park which is liked the people.

【Key Words】Historical culture, Ecology leisure,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 G2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项目概况

金衙庄公园由明朝隆庆二年(1568)进士、福建巡抚金学曾所建,因在此筑别墅而得名,当时面积很大,东起贴沙河,西至长明寺巷,北到马坡巷,南到清泰街。是当时“杭州八景”之一,有着“杭州私家花园之首”的美誉。

解放后,因解放路向东延伸而拆除了金衙庄花园,保留至今的,就只剩下园址、园名以及“小太湖”池边的4棵大樟树和1棵银杏树,。1985年,杭州市政府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金衙庄公园并向公众开放。2001年又对公园进行了整治翻修。现状的金衙庄公园位于杭州上城区解放路与环城东路交界处东侧,南有清泰门,东临沪杭铁路,占地2.3公顷。特别的是,这里还是杭州老火车站及杭城第一座自来水厂——清泰水厂的地界。

金衙庄公园一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浓缩了杭城深厚的的近现代历史文化。

2.改造定位

保护利用与建设相统一,景观特色与整体和谐相统一,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与现代文化风格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

公园设计以地区文化为底蕴,通过保留、再利用与再生,赋予场地新的功能和形式,以高低错落、曲直相间、刚柔相济的造型对比,并通过材质、色彩以及装饰细部上的协调与处理,同现代城市发展节奏相统一,展示一个全新的、以文化题材和植物景观为主的生态休憩公园。把城市文化题材的韵律布置在景观轴线上,贯穿全园。

规划中挖掘公园现有的景观,把全园的景观有机地组合,将新旧景观自然地联系到一起,并突出“延续历史文化景观,持续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主题,打造为展示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融会一体的城市景观。

3.结构分区设计

金衙庄公园分为五个区块,由“盐担儿”广场、“铁轨之音”广场、“金衙庄遗址”广场、主入口广场、“城市之本”广场组成。

五个区块相互交融交叉,动中有静,静处有动,大小空间相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1 “盐担儿”广场改造设计

现状该区域布置较为单调,只有一组主题铜雕安置于广场中心,这组“盐担儿”铜雕是于 2007年1月安装完成的,雕的是三位清代的普通百姓,有两个人挑着担子,还有一个人推着独轮车。挑着的、推着的,都是沉重的大麻袋,这麻袋里装的就是盐。这

些人物从表情到服装,无一不栩栩如生,使得置身此处的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 清泰门外曾经是繁忙的盐业聚集地,盐担儿,可算是市井一景,盐贩穿梭如云,盐厂云集成片,流传很广的民谚“清泰门外盐担儿”就由此而来,这组雕塑正是反映当时的民间风情。广场周边仅以简单的花坛形式种植绿色乔灌木将其围合,广场出入口正对着环城东路。

在现今的改造过程中,将原先正对着环城东路的出入口稍向西南方向倾斜,目的有二:第一,出入口朝向清泰街处将更加吸引城站火车站进出游客及路人的注意,增强他们进入金衙庄公园的意识,另外,由于公园性质为带状公园,所设置的出入口较多,游人一旦从北向南进入公园,也必将淡化该广场出入口的朝向问题,因此,出入口向西南倾斜也更为合理;第二,入口的倾斜打破了常规的规整形态,在公园的布置形式上显得更为独特。

由入口进入金衙庄公园“盐担儿” 广场,在阶梯至广场两侧种植排列规整的常绿色灌木,以此制造色彩丰富、层次合理的入口绿化景观。无障碍设计打破行动不便者与健全人之间活动和交往的藩篱,使他们也能作为社会的主要成员发挥其作用。保留“盐担儿”铜雕这处历史碎片,激发市民亲切感,唤起对历史的回忆。

新增“盐袋儿”景观,即在铜雕四周地面布置一块块形状较大、且大小不一的景观石块,半嵌入与于地面,并制作成盐袋儿的形状,以此更为突出此处“盐担儿” 广场的主题,并增添历史景观趣味。

3.2 “铁轨之音”广场改造设计

取意于杭州火车站的变化历史。现状以由钢轨和枕木组成的一段老铁轨、一个站台来勾起人们对上世纪初期沪杭铁路建成开通的历史事件的回忆。铁轨十几米长,宽度、枕木都非常标准,但已锈迹斑斑,枕木也已经腐朽,在落叶的映衬下,很有沧桑感。老铁轨让人们聆听旧时铁路之音,走在上面很有怀旧的意趣,旁边设立的“清泰站”站台,纪念了1909年沪杭铁路沿河东穿城而入,设车站于清泰门(即今城站)的历史事件,再现杭州第一条铁路——沪杭铁路开通的历史。站台后侧的景墙上摆放了与轨道交通相关的宣传画:从过去的蒸汽火车、到内燃、电力火车等一系列杭州使用过的火车类型图像及杭州火车站建造发展的图像,来重温杭州火车站和火车的本来样貌。

这一广场景点布置丰富,因而在将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大体保留,只是在站台后侧景墙的形式上做了相对的调整,将原来直线形的展示区域分隔成倾斜的排列式展示景墙,将宣传画以一墙一画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更显直观,展现方式也更为独特,并有更大、更独立的空间来以文字的形式介绍每一幅宣传画的发展历史。一步一画一文,以此吸引游人兴趣,景墙以下采用草坪作为铺装,将自然与历史紧密结合。

整个广场在地面铺装上增添一条条弧线形式的仿真作旧的铁轨铺嵌于其中,增加趣味,突显历史氛围。

由南向北处,将道路改建成为一条介绍杭城铁路历史的景观大道,整条直线大道均由铜、石料铺设而成,上面雕刻介绍杭州铁路百年历史的文字,显示这些杭城已走过的发展足迹。

3.3 “金衙庄遗址”广场改造设计

现状场地内植有一棵有着700多年高龄的老香樟树,这是当年的金衙庄公园“小太湖”池边的一棵树,也是延续保留至今的遗物,很有历史纪念意义。现这棵百年大树依然矗立如故,犹如见证此地百年荣华。

为了突显并重拾金衙庄公园当年繁华,特将现树立于“铁轨之音”广场前的“金衙庄遗址”铜雕搬至此处并平铺凿嵌于老香樟树底下的地面上,让历史的痕迹叠合在记忆的肌理上。这一幅雕刻的杭州老地图,上面的标记都用手工绘制而成,每条街巷都清晰可见,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杭州老城墙和城门,这张地图,原貌重现了当年杭城第一私家花园的风采,刻着杭州百年。历史与历史的结合,让游人在享受外在繁华商业配套的同时,又可以倚靠着树龄听历史的声音、观历史的足迹。

在老香樟树的东面位置,现将布置一堵作旧的景墙,配合着古老的历史文化,带游人回到当年的时光。

3.4 主入口广场改造设计

现状该区块原是供公园周边居民晨、晚练用的小型广场,且位居于整个公园的中心区域,另外,由于金衙庄公园是一个带状形公园,所设置的入口较多,相对分散不集中,因此把此地作为整个公园的主入口较为合适,一方面与园内道路联系方便,另外,集散功能使游人更方便快捷地到达公园内。

作为公园绿地的窗口,入口广场在造型上需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特色,因而在对主入口区域的设置上,将在入口靠沪杭铁路处树立入口景墙,配合带状喷泉来突显整个主入口广场的气势。布置花木、草坪、雕塑、园灯、地面铺装等园林要素,使之最大程度地反映该公园的风貌特征,让人到此就能感受到公园的艺术魅力。

在地面的铺装上,该区域采用钢条与花岗石的相间结合来体现公园主题。

3.5 “城市之本”广场改造设计

现状广场上树有一块描述杭州水厂发展变迁历史的景墙,景墙上挂着六幅铜制老照片,都是当年杭城第一座自来水厂——清泰门水厂的旧景,旁边则设置了一组老式自来水龙头和水桶的铜雕。通过这些与水有关的参与性小品,来纪念1931年杭州第一家水厂清泰门水厂的建立,并唤起人们珍惜水源、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在改造过程中,将基本保留这些有纪念意义的小品,只是设置的位置上将会发生微小的移动变化。整个广场地面的铺装将会延续主入口广场的铺装形式,并在中心位置添设木质铺装和钢化玻璃,制造丰富的层次感。特别是钢化玻璃将以“水”的涵义来提升整个广场的景观价值,“水”下铺设细沙、卵石和一些仿真自来水管,在观景的同时也更为直观的述说水厂的历史。原先的历史景墙将改造成自来水网格形式,丰富景墙造型。

广场往北方向的小山坡,由于地势的增高,是观看铁轨及火车行驶的绝佳位置。原先建有一座凉亭,形式较为古化,为配合整个广场的现代气息感,现将凉亭拆除,建立一座观景钢制步行桥,沿着地势拾阶而上,步行桥的桥面部分镶嵌小块彩色玻璃马赛克作为点缀,丰富桥面景观,并在桥上设置几组钢制休闲坐椅,供游人在赏景的同时休憩使用。

4.总结与展望

杭州金衙庄公园是一个有着多元历史文化的城市景观公园,在原有公园建成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老实说,有些难度,因此我在规划中充分考察了其周边环境,更注重公园内容、风格上的有机联系和互相补充,强调公园在改造前与改造后能够互为融合,景观特征明显,生态环境更优良。

设计以人为本,景观设计是社会的,我觉得我们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结合生活,在设计改造中把对舒适性和实用的追求放在首位,不忽视对人与社会的关心。此次的景观改造设计,我希望运用景观和生态的有机统一,结合自然地理、人文特征和文化内涵,强调设计基地的“场地气质”,帮助空间转化为有意义的场所,缓和新与旧之间的冲突,建立起人与环境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以景观语言的方式向游人展示出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我希望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保护历史文化。

公园景观概念篇2

1999年进入设计阶段以后,有机会系统考虑如何利用、再生这样的工业遗产。在此之前,我也接触到国外的工业遗产,岐江公园这个项目不像国外如西雅图、鲁尔、杜伊斯堡等工业遗产项目那么巨大、那么宏伟,它的规模很小,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文物,它没有任何保存价值,但是它同样有意义,它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城市、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记忆保留下来。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当时提出来的,第一个途径是保留。就是通过系统评价之后确定哪些是应该保留的,保留了工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是代表性的东西。大到整个11公顷的厂址,厂址基本上没动,水也保留了,植被尽量保留,选择性的保留一些厂房;小到机器,机器是五六十年代的机器,还有水塔,都进行了保留。说穿了就是整个场地的保留,包括自然的水、植被、地等,同时也是人类活动和工业文明遗产的保留。

第二个是再利用,包括考虑场地的再利用。具体的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再利用,包括水塔和其他构建筑物的再利用。

第三个是考虑再生,包括生态上与精神上的再生。生态再生是指对原厂区生态环境的恢复,脏乱差水岸的生境恢复。精神就是指中国工业时代、社会主义工业运动时代留下来的精神遗产――集体主义精神、红色革命精神,能够在当代的语境下进行重新的解释论述,进行再创作。再生是具有创作意义的,它跟国外的工业遗产有很大的不同,如杜伊斯堡,它是保留和再利用,我们强调再生。再生在中国有特别的意义,首先我们的工业遗产本身价值不如外国工业文明起源和发达国家的有意义,其次就是中国现阶段如果完全保留利用是行不通的,实际上市民也接受不了,所以完全考虑再设计、再生,同时讲述场地的故事,进行再解释。

到2002年,岐江公园这套从研究到实践的方法同样运用在沈阳铁西工业区。当时铁西是中国最大、最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市政府委托我们设计原冶炼厂厂区。冶炼厂始建于1936年,当时叫做奉天制炼所,占地33顷。具有在全国和全世界都堪称绝版的完整的冶炼工业流程和设备,还有据称是全国最高的烟囱。我们对遗产地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并完成了三个方案。主题分别为保留大量工业遗产为工业博物馆,利用工业遗产作为会展中心和博览中心(包括建议作为类似园艺博览会场所)和文化创意园区。这些主题中都融入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等内容;都把工业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污染物的清理和土地的生态恢复作为设计技术的重要内容。沈阳冶炼厂在岐江公园研究的基础之上,规模更大,而且比较完整。方案作完后在当地获得通过,但最后全部拆掉了,非常遗憾。

从2004年开始,慢慢进入工业遗产廊道的概念的研究,就是苏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概念的提出。它在觅渡桥到宝带桥之间,是苏州城外的老运河。场地中有重要的近代工业遗产如太和面粉厂老厂房、苏州海关旧址、美孚石油公司老储油罐;同时,有从1950-1970年代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国有企业包括苏州化工总厂和苏州塑料三厂到苏州染料厂,到1980年代大量兴起的中小型乡镇工业。从最初的以粮食加工和纺织业为主,到目前主要以钢铁、电力、水泥、物资储运等门类为主的工业格局。沿运河工业带在时代的变迁和种种新交通方式的冲击下,经历了不断的转型和调整,始终保持着活力。工业、仓储、港口码头成为运河两岸土地利用的主体,塑造了新的运河景观。然而,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缺乏“美感”的工业仓储景观背后,却记录和见证了苏南地区近现代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历史,真实地反映了运河在不同时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毋需置疑地成为近代和当代运河景观的典型代表。规划方案通过从历史、区域以及运河景观文化等角度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保护和发掘运河工业文化景观遗产、实现充满活力的滨水区、构建城市的绿色通道这三个基本目标,构建苏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

岐江公园是点,铁西已经是成片的片区设计,苏州项目是整个工业遗产廊道,由各种节点、片区连接而成。当时还提出“新苏州园林”的概念,苏州特色不光是苏州园林的特色,还包括大运河给它带来的工业遗产特色。我们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把工业遗产与大运河结合在一起,进行了研究和设计,试图把工业遗产通过一种逻辑建立起完整的联系,使之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这时候,工业遗产廊道的构建已经提出,研究它的功能相关、历史相关和空间地理相关的关系,建立了大运河苏州段的工业遗产廊道。它一直影响到2006、2007年对整个京杭大运河的研究,包括大运河江南整段的工业遗产的研究,无锡、常熟、苏州,一脉相承。这就使研究的尺度从片区走到了廊道。

2005至2007年,几乎同时,我们进行了两个较有意义的研究项目:一个是上海世博园场地景观设计研究。受上海世博园土控公司与上海园林局的委托,考虑大型工业遗产地,包括造船厂和上钢三厂如何更新,进行棕地恢复、再利用,然后形成特色,为大型的城市事件服务。“城市事件”与工业遗产相关联,当时在沈阳冶炼厂项目中就已经提出。上海世博园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工业遗址通过大事件的带动如何保留利用和再生,城市事件是城市更新的动力之一。我们同时考虑到,在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生态恢复,提出了“滩的回归”概念,运用棕地生态恢复的方法和新景观的设计途径,在自然的层面上叠加工业文化,恢复自然、恢复生态、恢复地,同时保留工业文化,形成上海世博园特色。“滩的回归”变成了上海世博园景观设计的一个主题,包括中心绿地的湿地设计――上海后滩公园,以生态恢复为主导,考虑如何再利用工业遗产,并在服务于城市事件的同时,带动新城市的发展。另一个项目是北京首钢搬迁,属于搬迁后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的范畴。受北京市首规委的委托,主要研究作为首都的北京,在巨大的工业――钢铁厂搬迁后土地的利用方式问题,当然也考虑生态恢复再生,但核心的议题是策划与研究。

在这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2006年,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 我起草了工业遗产的《无锡宣言》。2006年4月18日工业遗产日,在无锡召开了第一届工业遗产研讨会,《无锡宣言》,这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Q:您认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与景观设计学在哪些具体的层面上形成重叠?景观设计学的方法又怎样介入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学科上和实际操作上具体有怎样的优势?

A:工业遗产涉及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系列学科,但是景观设计学更全面地跟工业遗产、场地发生关系。

第一,景观设计学本身尊重遗产,尊重历史。景观设计学尊重自然过程,尊重历史文化过程。工业遗产属于历史文化过程,我们设计中一直强调“天地人神”的和谐,“天地”是自然过程,但工业遗产地上的自然过程是往往被破坏的,所以景观设计学的介入应该是恢复自然过程,恢复生态,因为其场地往往是棕地,景观设计学用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恢复。

第二,景观设计学重现场地的历史记忆,景观设计学的概念是重现的概念。“神”是与历史文化过程紧密相关联的,它是关于人对场地的寄托和精神联系,而工业遗产往往承载了太多人的精神寄托和联系。回到景观设计学的基本概念,景观设计学是关于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的保护、恢复和规划、设计的学科。工业遗产景观是工业场地,遗址和遗产构成工业景观或产业用地景观。景观设计学是关于这样一个景观综合体的分析、评价、保护、利用、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天地人神”中的“人”是当代的人,我们并不是把它像农业时代的古文物一样保护起来,它还是为当代人使用的,那么如何使用?所以说,涉及到景观规划,即如何使用这块场地,如何利用场地上的构筑物建筑物和植被景观。

第三, 进行新的设计。何谓新的设计?就是要满足当代人的使用的设计。所以包括保护、利用和再生。这也是从岐江公园研究得到的心得。当时有“3R”(即保护、利用和再生),这是景观设计学学科的三个主体内容,也是景观设计学之所以能作为工业遗产或棕地恢复的途径的原因。景观设计师懂生态、自然过程,所以对场地生态恢复,比其他学科更有优势。如,建筑学可以解决具体建筑的使用利用问题,但是场地往往是被污染、被破坏的,这属于景观设计学的范畴。

Q:岐江公园的设计与实施处在一种怎样的背景当中?通过怎样的方式使决策者接受了在当时看来如此前卫的设计?

A:有几个颠覆性的行为。

第一,颠覆了美和文物的概念。这里的核心是一个丑陋的东西如何成为美的问题。直到2006年,中国才有明确的工业遗产的概念,国家才承认。我们是在1999年做的具体工作,接下来有将近七八年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做观念普及工作。那时零零散散的有人做工业建筑方面的恢复利用,比如登琨艳的苏州河工业厂房改造,此前虽然建筑师对厂房类有些利用,但岐江公园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工业厂址当做遗产来对待,对整个厂址进行再利用。在中国“退二进三”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条件下,作为公共环境,它到底能不能被接受,要不要保留?这些生锈的东西既不是文物,又不美,要不要保留?在中国连四合院都要被拆掉的大环境下,可以想见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遇到多大的困难。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专业人员能够接受。专家都不能接受,可以想见市民可不可以接受。

第二,颠覆了中国传统园林价值观。它跟中国传统园林的概念格格不入。岐江公园的直线的路网、几何的构图显然跟中国的园林传统是对抗的,它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从以上两方面,可以体现其艰难。所以方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让公众、专家尤其是市长接受。

第三,颠覆了已有的建造规范。中国没有规范,没有先例。园林和建筑规范从来没有工业遗产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就决定了它完全是前卫的、实验性的。没有懂此方面的技术人员,所以它所有东西都是实验性的。你从它的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直到现在,这些细节也是很到位的。

Q:能否从生态学、景观结构和艺术表达三个方面阐释从岐江公园到现在的上海后滩公园,土人设计在工业遗产景观方面的设计方法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A:从岐江公园到现在的上海后滩公园,土人设计在工业遗产景观方面的设计方法进步较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生态的场地恢复方面。后滩公园的污染比岐江公园大,必须考虑场地的污染和解决黄浦江被污染的水的利用问题,考虑生态的恢复和湿地的生态净化流程。

第二,景观结构方面。岐江公园地块完整,位于城市中心,设计构图的直线路网作为城市公园满足日常使用的要求;而后滩湿地公园除了面对生态上的问题,还有更严峻的防洪问题,同时着重考虑世博园的高密度人群的使用,它瞬间会产生大量人流,可达到日流量8万人左右。

第四,艺术表达方面。岐江公园更强调几何形式的介入,更强调艺术性,强调工业遗产的概念。后滩公园更多进行了弹性的设计,构图上更有机,更强调生态内容和使用的需要。后滩湿地吸取了岐江公园的做法,在河边的漫滩湿地大量使用野草。岐江公园更多的来源于知觉,来源于艺术;后滩湿地更进入科学的层面,强调生态的恢复,水的净化。

Q:从岐江公园的设计到现在,您认为国内在工业遗产方面的观念发生了哪些转变?转折点和标志性的事件又是什么?

A: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如建筑领域的798、岐江公园、上海苏州河工业建筑的利用、上海世博园在中国大型工业基地上举办、首钢的搬迁、沈阳冶炼厂的大烟囱被炸掉等都是发人深思的标志性事件,唤醒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意识。但真正的转折点我认为是政府的介入,标志性的是国家文物局的《无锡宣言》。现在,民间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经常接到求助、咨询电话,比如有一个东莞记者,讲到20世纪80年代引进外资时候的第一个厂房要拆掉,他们就感觉到这是工业遗产,应该保留。从开始民间的到报纸媒体的呼吁,工业遗产保护运动可谓如火如荼。近两年时间里,关于工业遗产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自《无锡宣言》之后,文物局相继公布部级的工业遗产,把工业遗产纳入国家文物体系。上海、北京等城市明确把工业厂房作为创意产业的培育基地加以保护和利用,这是工业遗产得到重视的一个极端。

俞孔坚简介:

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景观、“反规划”理论、大脚革命和大脚美学,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曾五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次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并获2008年世界建筑奖、 2009年ULI全球杰出奖。

2004主持的中山岐江公园,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设计荣誉奖(中国首次获得此奖)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杜伊斯堡,德国鲁尔区重要工业城市,在鲁尔河注入莱茵河处。全国最大河港,以吞吐煤、铁矿石、石油、建筑材料等为主。重要铁路枢纽。全国主要钢铁工业中心。

当时还提出“新苏州园林”的概念,苏州特色不光是苏州园林的特色,还包括大运河给它带来的工业遗产特色。

在中国连四合院都要被拆掉的大环境下,

公园景观概念篇3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直以来景观设计的概念都存在争议,风景园林等同于景观设计还是国际上的Landscape architect等同于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的概念的混淆使得景观设计教育和实践出现了混乱在我国高校多个学科门类中都出现了景观设计专业,如:2205020风景园林设计、5604050建筑室外环境设计、5604020城乡规划方法与理论、7605030环境艺术在以上的专业教育中都有景观设计方向的教育,理清和界定景观设计的概念成为指导教育实践和设计实践之基础和必要。

景观要从四个层次去理解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符号性。大部分园林学者则持“景观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艺术设计学者认为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科学是片面的,景观设计是艺术的、至少不能称作科学的。

一、 “Landscape ”以及相关名词在翻译中的混淆现象

景观设计中的“景观”一词,来源英文“Landscape” 一词,“Landscape”在英语符号系统中形成的过程复杂,大多数学者接受的 Landscape演变路径,“最早Landscape一词来源于荷兰语landskip,特指风景画,尤其是自然风景。”[1] “Landscape在古英语中最初是指“留下了人类文明的地区”,到了十七世纪,“Landscape”作为绘画术语从荷兰语中再次引进英语,意为“描述内陆自然风光的绘画,区别于肖像海景等”。[3]可见“Landscape”一词在英文中最早是关于美的,确切的说是和视觉艺术有关的。

19世纪中叶,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r von Humboldt)将landschaft引入了地理学成为地理学中表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的”的科学术语。

《英汉辞海》中对Landscape的解释是:

①风景、风景画、自然山水,表现自然景色的画面或绘画;风景画法、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

②地球表面,特指由地质力产生或改变的集合体中的一个区域的地形;在依次观察视野所及的地区;能够看到一致景色的多种地形的组合。

③[动词]使成为风景;从事庭院布置工作。

二、 “景观设计”一词如何翻译

在我国的景观设计所涵盖的范围中,有景观建筑、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等多方面内容,如果我们取其任何一种意义译成英文如下: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风景园林――Landscape Gardening;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中的“Landscape”是否包含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Gardening及Landscape Planning之意?有的学者认为译为“景观建筑”、有的学者认为译为“景观设计”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翻译为“风景园林”或者还有学者指出译为“风景建造”或“园林建造”比较合适。

可见,在翻译过程中“景观设计”与“ Landscape Design”并不是一组对等的可互译的词组。问题出现在各自的学术背景的区别对景观设计的理解各不相同,理解不同毫无疑问就造成了翻译的区别。

三、汉语“景观”、“设计”的来源及意指

由于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暧昧性,景观和设计在现代汉语中有多重意义。汉语中本无景观一词,景观属外来语最早出现于日本学者对德语Landschaft的翻译。景观被国内学者接受源于1936年由日本学者著《景观地理学》被翻成中文。80年代国内的园林界逐渐有意识的使用景观一词,有“景色、景物、景象”之意。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的设计和“Design”的使用遥想对应。“现代设计的概念最早是二十世纪初建立的受日本的影响,其概念中包含大量美学和视觉艺术的意义。”[4]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设计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设计广义上是指为一定目的而从事设想、规划、计划、安排、布置、筹划、策划。狭义上理解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计划和方案并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

四、当代学者们对“景观”概念的解释

关于景观设计的混淆主要出现在景观一词,景观一词的暧昧性赋予了她太多的含义和内涵。学者们就此纷纷撰文发表观点: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刘家麒先生认为“landscape 不是地理学的概念,也不是生态学的概念,正是风景园林的概念”[5]李金路先生认为“景观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6]刘滨教授则认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风景建筑”并指出“风景建筑学是一门包含了传统风景园林学精华的新学科。”[7]俞孔坚教授坚持认为“景观是自然及人类社会过程在土地上的烙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理想与追求在大地上的投影”[1]景观是视觉美的、是可供人栖居的、是生态的、是记载了人类的历史和理想得符号。

五、景观设计概念析义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landscape是自然美的田园的语义上拓展出视觉艺术上的自然美,具有引申的地理学意义,最终演化成为包含具有视觉美的自然及人工环境。

而汉语中的“景”和“观”有看的意义。景为可见的一切。观与看区别在于,观不仅是动词还有名词如: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的尺度上比看要更大,又引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句为证。

由上可见landscape和景观在元概念的理解基本一致,景观设计的概念必须是以视觉美的、艺术的为基础的人类文化理想的载体;在宏观层面上的出发点必须是生态的、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中是以空间、场地设计为基础、形式美为手段、以植物学、环境学、气候学等学科为学术支撑的。甚至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目的和任务都是同物异名而已,这样“景观设计”这一概念广义上就包含了以上学者们提出的所有概念。如非要对于艺术和科学的侧重有所去别,在汉语语境中“设计”一词含有更多的造型艺术的概念,对于艺术设计侧重的;注重形式感、审美情趣的景观还是以“景观设计”命名比较恰当。侧重科学理性的;注重科学推理、工程的景观借鉴梁思成先生的提法为“景观营建”为好。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 2002/01

[2]吴静娴《对Landscape的释义及其理解的探讨和研究》中国知网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

公园景观概念篇4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 "景观"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

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公园景观概念篇5

景观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出现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的如英国在1863年就有了景观建筑设计的理念,而在我国,建筑建筑设计的兴盛,只有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的一段历史,而在现在将其提上议事日程并引起重视的,是源自遍地开花的广场、市政道路、城市公园的建设以及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提高其楼盘品味而推崇的景观建筑设计。

可是现在,人们对于景观和景观建筑设计有许多误解,以为就是修一些宽阔的、有绿化的道路,或者在城市广场上立个雕塑、设个喷泉、搞一片绿化等等。产生这些的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真正理解景观建筑设计的概念,忽视了它同时也是一门科学。首先,如果我们要认识它,就需要科学的分析土地、认识土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进行规划、设计、保护和恢复,如此,才能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景观建筑。然而,我们现在来单独定义"景观"和“景观建筑设计”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而我们常常接触到的"景观建筑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这里的环境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并应该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具体的景观建筑设计,它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因此,这里景观建筑设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它们两者的有效统一体。因此,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他的工作是以景观设计为主体,他所要解决的是一切有关户外空间设计中的问题,比如户外空间中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植物、建筑与人、人与植物等关系问题,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同周围的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生活生命的地球和谐共处,并且在其过程中要考虑历史和文化的继承性。而这明显的不同于建筑师设计时仅仅考虑建筑单体的设计。

我们在理解景观建筑设计时还应该区分好它和园林规划及设计概念的区别,如果我们将景观设计同“园林规划及设计”、或者“造园”混为一谈,这种理解会过于狭隘,景观不仅仅是大广场上的花园或开发出来的风景旅游区(当然也包括产生的园林及园林建筑等),景观是不同尺度的大的综合体,包括的建筑、道路系统、生态系统等,其实质是土地的概念。确实,"景观建筑设计"最早是从设计漂亮的园林和花园衍生而来的,但这个专业发展至今,早已跳出传统"园林设计"的小圈子,而逐步延伸到设计大众的公园、绿地系统、城市,现在甚至已发展到区域景观设计、沿高速公路沿江地带的景观设计、国土及地球景观设计。因此景观建筑设计

本质上应是在不同尺度的土地上,建立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比较园林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的外延和内涵都要大的多,这也是这二者的主要区别。

前面提到了景观建筑设计的一些主要内容,但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它,还是要进行一些较为详细的介绍。景观建筑设计包括那些内容,这根据我们研究它的出发点不同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而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的景观建筑设计,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国外将景观建筑设计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类,这也为将来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评价景观建筑设计的标准。一般认为,景观评价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从规划设计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好坏,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的是其是否解决了功能,氛围等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融洽等等。而从总的大局来看,要看设计解决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的效果。

公园景观概念篇6

关键词:

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在城市设计规划中,风景园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项目,风景园林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的自然环境,并且能够让城市中的人们感到舒心和安逸。而作为风景园林的核心项目,植物景观影响着风景园林工程的质量好坏。对于植物景观的设计,是体现园林整体的设计规划方向和思路的过程,并且是提高风景园林的自然气息以及艺术气息的重要步骤,所以做好植物景观的设计工作才能够更好的设计好风景园林。

一、现代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概述以及原则

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体系是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经过60多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园林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些诸如“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的现代化园林设计理念,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也有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上,长久以来我国的设计师们已经有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产出,并且指导着我国未来的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在目前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植物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使得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需要更加宽阔的领域和更加全面的思路[1]。

现代长久生活于城市中的人们,随着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对于自然的渴望更加的迫切,更加的希望能够亲近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在现代园林的设计时,主要分为了两种类型进行设计,一种是“以人为本”的园林设计,这种园林主要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植物的设计也是以人的需求为主,目前大多数的园林设计都是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使得植物景观在种植时能够满足周围建筑以及人们生活的需求,例如城市中的小型绿地、以及住宅、工厂等地方附近的小型园林。另外一种是突出自然的理念,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设计的园林,这种园林是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模拟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然后建造一个接近自然的环境,供市民们欣赏和生活。这种园林主要是在城市的大型绿地以及滨水的公园,郊区的公园等地方进行设计。而园林设计的规模越大,就越要注意保护自然的原生态景观。所以在建设现代化园林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造生态化完整循环的生态园林,并且对于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要进行协调,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发挥出风景园林的真正意义,做到城市与园林的和谐统一。

二、植物景观设计程序要点

在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时要经过五个步骤,首先是分析现状,其次进行概念规划,第三步进行方案设计,第四步是对方案的深化设计,最后设计施工图,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设计配合[2]。

(一)现状分析。现状分析是在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之前,对园林的施工地方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个阶段是指导植物景观设计方向的关键,保证了园林施工后续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实施。在分析施工地区的现状时,主要要进行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和周边考察三个工作。资料收集是对施工场地所属的城市地区的规划理念以及植物的地域性分布情况进行资料的收集,并且收集当地的基本气象、土壤、水温、地质的情况以及当地与植物相关的一些传说和典故。现场调研就是对施工产地的土壤等情况进行具体的考察和分析。分析是对施工地区周边的整体绿化情况,以及周边的建筑物等情况进行了解。

(二)概念规划。概念规划是设计师根据施工地区所属城市的整体规划理念,结合现状分析的资料对植物景观的设计提出一个大概的规划思路,并提出整个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新意和特色。

(三)设计方案。在规划好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之后,就要进行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是调整规划概念中的层次以及内容,并且将概念进行深化和细化,将宏观的概念方向变成具体的细节步骤。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将规划的宏观内容全面有序的展开,将植物景观的特色进行分区,并整合植物景观的空间构成然后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方案。

(四)深化设计。深化设计是对方案设计内容的再次细化和调整。将方案这几中的内容借鉴园林植物配置和设计的原则,对植物进行分类,归置,并且表面种植的数量和需要间隔的距离等,深化设计是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同步进行的细化过程,是对方案设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全面的调整。

(五)设计施工图。施工图的设计囊括了植物种植的施工以及工程的预算、工程的监管和验收等工程的各个方面具体细节的设计。施工图能够准确的表达出种植某种植物的目的以及种植植物的具体步骤和细节。植物的施工图明确了植物种类、名称、种植位置、行距、数量、规格等大多数需要施工中注意的问题,并且表面了植物的选用情况以及种植植物苗木的质量,苗木的移栽方法等资料和要求。是最终进行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和依据[3]。

(六)施工配合。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不可控的情况而出现种植的问题。施工配合就是在施工中对现场施工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并重新设计的过程。设计师要在施工现场对施工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出现的问题,并且对现场的施工问题进行解决和优化。这个过程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效果和最终的施工质量,所以设计师要积极的对施工进行配合。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植物景观设计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遵循现代园林设计原则,并且做好设计前的现状分析,提出具有特色的规划概念,同时提出全面的设计方案并且加以深化完善,形成指导施工的施工图,才能够使植物景观在施工中更加有效,使风景园林的质量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牛艳玲.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7):4100-4104.

公园景观概念篇7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 "景观"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 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 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 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

形成时期 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 19世纪 20世纪

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 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 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 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著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3.1 olmsted三父子frederick law olmsted以其长达30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而被誉为"美国园林之父"。 他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即: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1857);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prospect park, 1866);芝加哥的滨河绿地(riverside estate, 1869);波士顿的公园道(parkway, 1880);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1893)。此外他还促成的国家公园运动,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创始人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的创始人。olmsted极少著书立说,但是他的经验生态思想、景观美学和关心社会的思想,却通过他的学生和作品对后来的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john charles olmsted, olmsted继子,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第一任理事长,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的桥梁。他继承并拓展了olmsted的思想和业务,规划和设计无数公园、公园系统、学校等,对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的品质影响很大。federick law olmsted,jr, 并不是由于他的父亲olmsted而是由于他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和深入,尤其是在区域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杰出贡献而声誉极旺,他曾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规划和设计长达几十年, 后来也担任过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理事长。

olmsted三父子和起来超过100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塑造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3.2 charles eliot

eliot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890年的waverly oaks一文,呼吁对belmont山的一片处女林进行保护。这篇文章促使1890年mit保护美丽风景的会议的召开和次年美国公共保护协会(the trustees of public reservations)的成立,以及1893年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eliot, 1893)的产生。今天,eliot作为"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之父"而被人们所怀念。

3.3 henry vincent hubbard

hubbard是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学位的第一个获得者。作为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的早期教育家,hubbard 1929年主持设立了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同时,作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cityplanning这两本权威杂志的创始人和主编,hubbard发表大量有关20世纪景观规划设计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文章,并出版了our cities to-day and to-morrow:a survey of planning and zoning progress in the united states(1929)一书。

3.4 steele

steele倾向于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学院派寻求灵感,并试图在自己的设计中运用现代的概念。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前后欧洲前卫的思想和作品被他介绍到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1938年他设计的"蓝色的阶梯(blue stairs)"具有明显的"新艺术运动"的特征。他是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启蒙人之一。

3.5 thomas church

伯克利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church,致力于地中海地区花园设计的传统在加州的应用。受现代建筑、现代艺术的影响,church创造了一个新的景观设计风格-"加州花园学派"。 church的近2,000个花园中,donnel花园(1948)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在gardens are for people一书中,他认为景观的形式取决于场地的特性、建筑的风格和业主的生活方式,反对绝对的形式主义。

3.6 eckbo

eckbo,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家。早在1938年eckbo即发表了small gardens in the city一文,探索了各种条件下的城市花园设计。1939-1941年,eckbo和rose、kiley合作发表landscape design in the urban enviroment,landscape design in the rural enviroment和landscape design in the primeval enviroment等一系列文章,1950年他又发表landscapes for living一书,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老传统进行了强列的抨击,奠定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他的主要观点是:"人"作为景观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景观的规划设计都应该为之服务;景观的形式取决于由场地、气候、植物等条件;"空间"是设计的最终目标。

3.7 d. kiley

kiley这位重实践而少理论的设计师,也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人物,所设计的重要作品有:miller gerden(1955)、加州的奥克兰博物馆(1969)、达拉斯的喷泉广场(1985)、佛罗里达北卡罗利纳国家银行的露台花园(1988)等。他常常用网格来确定景观元素的位置,除圆以外很少用曲线,几何元素的变换表现出强烈的秩序,但却和周围环境、建筑相协调一致而不刻意突出自己。

3.8 l.harprin

harprin ,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代的代表人物。1961年为波特兰市设计的包括lovejoy plaza、 pettigrove park和auditorium forecourt plaza在内的一系列广场和绿地,显示出他对直线、折线等形式语言的娴熟应用和对水、水泥等材质的天才把握。在理论上,freeways(1966)探讨高速公路带来的种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rsvp cycles(1970)、notebook of lawrence harprin(1972)、 tark part(1974)等著作分析人们在景观中运动时的空间感受和其它感官的感受,认为设计不仅是视觉意象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参与。

3.9 ian mcharg--生态规划的倡导者

二次大战后,战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高峰,郊区化导致城市蔓延,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ian mcharg成为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代言人。mcharg于1969年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标志着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勇敢地承担起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在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quot;千层饼模式",从而将景观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一次最重要的革命。(图6,i. mcharg, 俞孔坚摄)。

3.10 peter walker

peter walker,80年代以后最重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60年代的大地艺术和极简艺术对walker影响极大,以致他在以后的设计中经常运用这些艺术的处理手法。哈佛大学的tanner喷泉(1979-1984), 德克萨斯州的ibm研究中心(1990)设计是其代表作。walker所注重的更多的是由色彩、模式、层次和空间所构成的视觉景观,从而把景观规划设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图7,peter walker和swa作品,加州irvine表演艺术中心, 俞孔坚摄)。

4 80年代后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80年代以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与延续以及对多种文化的保护。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即由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mcharg 的"千层饼模式"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其次;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并用一个基本的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以决策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和规划的可辩护性思想则在另一层次上发展了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使自然决定的规划重心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基点,但在更高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与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5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职业范围

5.1 城市规划(city planning)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城市规划角色开始很早,1858年olmsted和calvert vaux设计纽约中央公园,及其以后直至二十世纪初城市公园系统的演进,都是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十九世纪中期olmsted、jed hotchkiss、h.w.s.cleveland等人设计的郊区城镇,也是第一个有组织的城市化观念。1901年frederick law olmsted,jr.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设计,此后几十年他一直从事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工作。

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契机?quot;城市美化运动",是城市规划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动力。记者char1es mulford robinson创造了"城市美化"(the city beautiful)一词,后来他从事规划并写出一本影响极大的书,即modern civic art,or the city made beautiful (c. m. robinson,l903)。

当时负责组织城市规划专业的多是景观建筑师。1909年第一届城市规划会议召开,frederick law olmsted,jr.和john nolen在会议上都有重要的论文发表。同年nolen说服威斯康辛州的立法委员通过法案,首次授权各城市成立规划委员会并筹办城市规划。james s. pray也于同一年在哈佛景观建筑系开设第一个城市规划课程。1915年十四个景观设计师带头创立美国城市规划学会(也即现在美国的规划协会),1923年哈佛大学在景观设计系中增加城市规划组,并在1929年由henry v. hubbard主持设立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接下来几十年,城市规划专业日渐茁壮并获得立法支持,规划设计师一直是众多的城市规划合作小组的主要成员,有时甚至担任领导人。

5.2 新镇和社区规划(new towns and communities planning)

这里的"新镇"和"社区"特别指模范村(model villages)、郊区社区(suburban communities)、社会社区(social communities)、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等。19世纪最有名的新镇和社区规划是olmsted规划的riverside(1868-1870),它通过铁路和芝加哥相联,以穿越该社区的河流为媒介,olmsted沿河两边规划了大片的绿地,并和社区内次一级的绿地相联系,从而构成该社区的开放空间系统。这些环境优美的新镇和社区是1870-1930年有钱的美国人的房产,或是公司企业为员工休建的模范村。

1900年以后,霍华德的田园都市在美国引起一定的反响,比较成功的的是联邦政府一战期间组织的社区开发和纽泽西州radburn(c. stein、henry wright、m. cautley,1928-1929)的规划。radburn理念包括:邻里单位的设定、人车分离的交通、以公园为邻里中心等。新镇和社区规划任务之多,以致许多景观规划设计师不太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使城市规划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业。

   二战以后的新镇和社区规划产生新的思想。最有名的是休士顿附近的woodlands(wallace、mcharg、roberts and todd, 1972)新镇规划,生态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图8、9,70年代新的购物-办公一体、居住-休闲综合社区, 加州fashion island, swa规划; 图10、11,景观设计师主持的新社区设计, 加州woodbridge, swa规划)。今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除了在一些快速成长的地区能看到一些大的分区外,新建的城镇已很少见。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新镇和社区规划中的作用。

5.3 城市公园(urban parks)

城市公园设计一直是景观设计师最本行的业务之一。1630年设立的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是美国第一个公共公园性质的牧场,而直到19世纪真正的公园才在美国出现。以纽约的中央公园(olmsted and vaux, 1857)为起点,美国各城市纷纷建立大型自然式的城市公园,如费城费蒙公园(1865)、 圣路易森林公园(1876)、 旧金山金门公园(1870)等。到了19世纪末,公园成为民主和理想的象征,于是更多的公园被修建。城市公园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

20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观的改变,公园的作用和形式也不断变化。运动和比赛成为日益重要的活动,19世纪末建造的大型公园增加了运动场、溜冰场和游泳池等设施以加强休闲活动。波士顿的查尔斯河岸(char1esbank)(olmsted ,1892)便是最早出现的城市康体休闲场地之一。 "袖珍" 型的公园是50年代以后的产物,如纽约市的paley 公园(1965-1968)的面积只有一栋建筑物那么大,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人情味的空间之一;也有整个区域被指定为公园的实例,如费城的independence national historical 公园(1956),该公园包含有历史建筑物、广场、景观区和花园等;此外,还有计划经济复苏的区域整个被指定为公园的例子,如马萨诸塞州洛威(lowell)的lowell national historical 公园等。

公园景观概念篇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欣赏水平和精神追求的层面越来越高。表现为对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追求使用功能的多样性,更加注重审美追求和精神追求。公园的建设为人们自由活动、放松身心的空间,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以纪念为主题的纪念性公园在各大城市快速建立,并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彰显鲜明的主题,在设计元素上更是别具一格。

1.纪念性公园的概述和特点

纪念性公园是用来寓意某些具有纪念价值和精神内涵的纪念性景观,是可以供人们思索、缅怀、吊念和游憩的公共场所。其可以将整个公园设置成具有纪念价值的空间,也可以将公园的一部分空间设置成具有纪念价值的空间。是以当地的历史事物,包括革命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它不同于传统的纪念碑和陵墓那样具有很浓的庄严肃穆性,而是注重参与性和可游玩性,在游乐的基础上增加了更深层次的纪念意义。纪念性公园具有以下3个特点:寓教于乐,精神信仰追求;主题明确,文化气息浓厚;时间轴线,具有时代气息。

2.项目概况

福莱山纪念公园位于烟台开发区的西部,该公园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以及历史纪念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多重作用,是开发区未来经济发展、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的重要标志。该纪念性公园的地基东临金沙江路,北接长江路,西面临近秦淮河路,南面接近变电站。公园的景观占地面积共为57hm2,地基的东侧和东西侧为商业用地,西北侧毗邻工业用地,南侧和东南侧分别为行政管理地和居住用地。

2.1设计和规划理念

通过对公园所在地的地理情况进行勘察和测量,对测量结果和基础资料进行整体、分析和研究,明确其具体的设计规划和设计理念。(1)计划将该公园建立成以展示该开发区30年来的发展历程,歌颂和赞扬开发区人民的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以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为主题,集多样性、功能性以及纪念性为一体的生态型纪念性综合公园,展现当地的历史风采和时代特征。(2)以生态文明为设计理念进行公园内部的植物分布规划,建立一个适宜植物群落生长的和谐生态系统。(3)以建立生态绿地和自然景观为基础,融入文化娱乐、健康身体、休闲游览以及纪念设施等可供体验、游憩和感受的体验内容。(4)结合周边的城市特点和环境特点,设置城市景观与纪念公园景观的视景走廊和环绕四周的绿化带,形成保护隔离屏障,共同构成完整的公园全貌和绿色生态廊带。(5)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演绎历史事物,通过历史人物和景观的塑造,将历史重现,增强历史性和文化性,引起共鸣,回忆历史。

2.2公园的空间组织和规划布局结构

2.2.1空间组织。按照纪念性公园空间形式塑造的基本要求,结合该纪念性公园的内部结构空间,根据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状况,以展示公园的整体面貌和满足游客的游览和娱乐功能为目的,将其空间进行规划和组织安排。该纪念性公园在空间设计上着重于对空间的布局和序列的组织上。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整个公园的坡度范围为0%-15%,烽火台遗址位于场地的至高点位置。所以,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法,设置双轴线来控制整个公园的空间规划和布局,使空间的布局和序列符合要求,起到塑造环境和渲染氛围的作用,引起游者的情感共鸣,从而体现纪念的价值。

2.2.2规划布局结构。公园以中间的塔为核心,南北方向设置成文化体验轴,东西方向设置成形象展示轴,廊道由游憩绿带组成,周围四区为基底的生态布局结构。

3.纪念性公园的景观设计元素

3.1植物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植物对于景观的情景创设具有重要作用,品种不同的植物可以营造出风格完全不同的情景特征,与当地的地域环境紧密结合。该纪念性公园的纪念轴线在植物的布局上使用了生态设计手法,在广场入口处种植高大挺拔的本土银杏树,沿着道路轴线对称分布。营造出纪念的氛围,彰显城市的植被特色,通过植物群落烘托文化环境,达到寓情于景。

3.2高技术产品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通过对当地特有的地域形态、人文色彩以及文化符号等的分析与设计,使高科技产品元素的应用于当地的文化协调一致。可以采用声、光、影等因素设置高科技数码景墙,通过相关的形式实现与游人之间的互动。可以将当地开发区的机械制造、电子电器以及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通过景观墙展示出来,形成一种文化体验。

3.3雕塑作品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雕塑作品是人造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其丰富的造型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通过特定的形态传达思想感情。将雕塑作品与建筑景观和园林景观等的结合,共同组成城市的特色,雕塑的质量和造型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审美价值和传承精神的价值。要清楚地意识到雕塑作品的价值不但是指其题材构思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其作为一种传承历史的载体所体现的价值。

3.4景观构筑物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整个公园的地形由下而上,逐渐到达体验轴的最高处,即中心塔。中心塔是整个公园的形象标志和景观焦点。使用先进的材料,利用高端技术,设计形状和造型独特的中心塔,使其集展示、娱乐以及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传承其被赋予的历史意义,寓意着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塔高60m,可乘电梯上到塔顶,眺望公园全景、开发区以及远处的海景,预示着经过当地人民的不懈努力,风雨兼程,将会收获美好的未来,更上一层楼。

3.5水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公园景观概念篇9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13-02

Abstract With the case of Tong'an agricultural park in Xiamen City,the meaning of the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 conceptual plan to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nature,the target,the resource and the tourist resource market of parks.It showed that the conceptual plan should become a supplement and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to the existing planning syst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conceptual plan;Xiamen Fujian;Tong'an District

概念规划是规划体系中的新星,通常不被列入传统完整的规格体系中,其与总体规划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又不同于成型的总体规划,属于一个可修改的变量型规划;概念规划更着重于对未来发展、可能的经济效益、市场增长点等内容的预测,更侧重理论上的参考意义;而总体规划着重界定园区的建设格局、内容、方向、步骤等,其约束力和指导性更强。

国内在20世纪后期开始兴起概念规划热潮,从城市规划体系的概念规划逐步向其他行业规划领域延伸,但在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建设规划实践中概念规划的应用极为罕见。2012年受到委托对厦门同安农科乐园进行概念规划,以帮助投资方和有关政府部门判定该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可行性,本文以此案为例,探析农业观光园区概念规划对项目目标定位、功能模块、开发方向、资源及客源分析等内容的参考指导意义。

1 项目现状

园区位于厦门市同安区,交通便捷,厦门本岛可30 min内方便到达,同安区内10 min即可到达。场地周边现为大型蔬菜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配套设施已有一定规模,享有一定的声誉,农业景观本底较好,具有与城市景观完全不同的异质性,具有强烈的景观吸引力与开发潜力[1-2]。

2 项目性质与目标

2.1 性质

本园区将建设成为都市高效植物工厂样本,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和现代农业休闲园区,融研究、生产、示范、教育、休闲、产业模式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现代农业园。

2.2 目标定位

本园区建成后,在市域、省域范围内成为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现代农业展示与体验中心、商业城市高效现代农业模式推广示范中心、现代智能化农业研究中试基地、厦门新兴农业休闲观光胜地。

3 发展战略

3.1 园区景观吸引力营造

建设区域范围内技术与设施水平领先的智能化现代植物工厂,展示新型都市(市郊)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与现代农业科技景观,凸显园区景观吸引力的第一层面。展示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同高效、安全与可控、可追溯的生产体系与产品;展示现代农业文明,构成园区景观吸引力的第二层面。设立温室花园餐厅和蔬菜卖场,强化休闲观光设施和功能建设,促使产业模式的当场转化,提高生产经济效益。集农业文化、现代温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科教文化于一体,通过文化创意展示园区景观吸引力第三层面。通过区域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间的异质性比较,园区现代农业景观与周边传统农业景观异质性比较,创意休闲景观与自然景观异质性比较三方面提升园区景观异质性和吸引力。

3.2 宣传与市场运营策略

借助政府与公众媒介平台宣传迅速打开知名度;通过诸如食品安全生产体系等热点话题提高园区知名度;融入区域旅游系统,提高园区知名度并获取更多的游客和市场资源;通过各类旅游创意、文化创意活动提高园区知名度并获取更多的游客和市场资源;结合科教宣传,赢取基础游客群体。

4 重点分区与项目

根据融合园区的自然生态体系和人工生态、景观体系,并使各分区拥有不同于其他分区的景观中心点。有利于行政管理、开发建设的有序进行;有利于建设简明的游览组织结构的原则进行园区内部分区。将园区分成植物工厂、休闲观光温室、附属综合服务休闲区3个功能模块。3个分区分别承担一定的功能需求,展现不同的特色景观。

4.1 综合服务休闲区

建设停车场、旅客服务中心、旅游品商店、电教宣传室及休闲景观区。总体风格控制为现代自然式景观,建筑为与智能化玻璃温室相协调,强调线条形式美,糅合古典和地方特色的小组团形式。停车场为树阵隔离的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与旅游品商店可以互相依存,提供各类商务服务,并与电教宣传室一起构成室外建筑主群体;电教宣传室主要承担科普教育的功能,拓展、弘扬传统与现代农业文化,增加园区服务与赏玩项目,提领园区农业文化创意;景观区以园林植物与果菜作物混合造景,营建优美景观,着力营造3类公共空间以达到增加园区空间容量,延长旅客在园区停留和消费时间从而提高园区效益的目的。3类公共空间分别为儿童活动空间、游客休憩空间、游客过渡休闲空间。

4.2 植物工厂区

植物工厂区内,根据作物生长所需最佳条件,由智能化系统协调有关系统、装置及设备有规律运作,综合调控各环境因素,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农产品周年生产,均衡上市,实现生产高速度、高产出和高效益。

植物工厂区以高顶玻璃大棚为基础结构,外观加以现代建筑形式的美化修饰。植物工厂主要包含四大区域,分别为组培播种区、育(炼)苗区、生产收获区和包装储藏区。为了方便展示、参观和示范,设有3.0 m宽的参观走廊。

4.3 休闲温室区

休闲观光温室以蔬菜主题餐厅的形式加以体现;以食品安全、绿色蔬菜为基本要素,开发主体餐饮系列,融合文化创意,成为园区主要的经济支撑点之一。

5 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和主要内容

旅游产品围绕食品安全,技术创新传播,商品创意新颖、人性可爱,服务贴心到家这四大特色从两大商品品系3个层次进行园区的旅游产品开发。两大商品品系分别为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系和科教及服务商品品系。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系是是一个以实物商品开发为主的商品品系,分为绿色无公害蔬菜销售(绿色、反季节、高附加值品种)、专题饮食创意蔬菜饮品等附加服务、衍生的旅游农产商品三大类。

科教产品品系:以思维与服务产品为主体,适当的实物支持为体现的一个产品品系,分为科教服务与宣传、科教商品销售服务(书籍、光盘、培训、讲座、咨询等)、创意科教产品的销售与服务(家庭菜园的设计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技术壁垒的创意型服务项目)。

6 资源和客源市场的分析和预测

6.1 景观资源分析

借鉴目前国内风景区总体规划通用的景观资源分析指标体系,对未来本园区建成后的设施和景物进行评价与分析的结果见表1,综合评定本园区的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类和人文景观类。自然景观以现代农业科技建筑、农田自然景观、乡村自然景观为主,与都市景观具有迥然不同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景观吸引力;现代化全智能温室蔬菜工厂具有独特性和显著性的吸引力,在厦门市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显著性是园区主要吸引力所在;人文景观以农业科教景观为主,虽然比较单调,但科普宣教活动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典型性吸引力,可以作为园区辅助吸引力。

6.2 客源市场分析

据资料显示,福建总人口约3 700万人,城镇人口约占40%;而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厦门人口约为4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比例更高达约80%;厦、漳、泉闽南三角地区普遍经济较为发达,人口总数约1 000万人,城镇人口比例较高,具有非常高的旅游出行潜力。因此,分析园区客源分级如下。

主客源来自厦门市区的常住人口,前期以散客游或者自驾游形式居多,中线以后要通过旅行社组织客源为常态客源,散客自助为节假日重要客源。第二客源来自闽南三角经济发达区域的城乡居民。借助发达的区域交通和大力宣传以及厦门本岛的旅游中心城市优势,闽南三角经济发达区的城乡居民很快将成为本园区的主要客源组成部分之一。第三线客源来自省内其他城市的游客,比如福州等省内中心城市的游客,在交通、宣传和接待工作令人满意的情况下,也会成为园区客源的一个重要组分。第四线客源为特定的参观人群和部分来厦门旅游的省内、国内游客。这部分客源的可预期值变化较大,主要取决于整个旅游系统的资源整合和融入,但对于提升园区知名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6.3 客源组织策略

融入区域旅游大体系,开发以组团游和自驾游等各种形式一日游为主线策略。以各种群体的科普教育游为另一类组团游的重要形式。以绿色蔬菜配送和家庭菜园服务等延伸服务形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固定一部分基础客户群。

7 结语

农业观光园区的概念规划可以在项目投资建设之前预测明晰项目性质、目标、投资方向、效益增长点、客户市场、建设格局等关键因素趋势状况,对判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合理性,投资的安全性、回收预期等具有相当的参考指导意义,是对现行园区规划设计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园区建设前期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8 参考文献

[1] 吴春波,于强.我国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17):25-28.

[2] 李志强,黄锡隆,李超.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初探:以眉山农业观光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1(9):55-57.

公园景观概念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In the 1960 s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park leads to the concept of Hong Kong, to inspire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ong Kong country park.In 1976, the Hong Kong issued the country parks ordinance for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provides a legal basis for the country park, making the country park development become different from national park, a kind of independent, mature park system.After 1990's, by Hong Kong country park planning mode, the influence of success in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for faster start in success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ountry park.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the country park, country parks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park features, which invites the wenzhou jingshan park the suburb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odel and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future planning ideas.

Key words: country park; Wenzhou jingshan park; Discussion.

郊野公园的概述

概念

内地郊野公园的概念和模式主要来自香港。目前国内对郊野公园的概念通常狭义的指在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远近郊区,具有山体、水体、林地、湿地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风景资源的地方划定的区域,经过规划和建设实施,可为人们提供郊外休闲、游憩、运动、自然科普教育等活动的公共开放性空间。从总体上看,大多数郊野公园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位于城市边缘的远近郊区,具有较好的自然风景资源的区域,包括山林坡地,河湖水岸,沼泽湿地和良好的林地植被等。

保留较好的自然生境状态,人为干扰程度低,具有多样性的生物物种资源,可发挥积极的生态运作机制和作用。

具有较好的可达性和基础设施,可满足城市居民游憩、休闲、运动、远足等活动,接触和欣赏自然,并可进行自然知识普及教育。郊野公园设置的功能目标包括:保护公共风景资源免受开发建设的侵蚀,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休闲环境,组织城市建成区无序蔓延,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运作,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等。郊野公园更多的强调自然风景资源保护,在保护资源同时还强调公共性和开发性。

总之,郊野公园兼具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绿色开放空间。同时,郊野公园不只是一种规划概念,而是进入了控制用地规划的层面,属于绿线划定范围内的建设、实施为目的的公共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组成类型之一。

郊野公园起源与发展

1870年,美国实施了国家公园体系,建立了国家公园管理的《历史遗迹法案》,共管辖国家公园、国家遗迹、风景、旅游名胜等1200余处,占国有面积的3.5%。

20世纪中叶,郊野公园在欧洲及英联邦国家比较流行,如英国在全国拥有了350个以上的郊野公园,法国巴黎城市圈周边也有40余个。

香港特区政府于1976年颁布了《郊野公园条例》,为郊野公园提供了法律依据。1977年开始实施郊野公园建设,至今已有郊野公园23个,3处林地、山地保护区和1个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化地区的扩大,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生活方式要求发生变化,为郊野公园概念在我国逐步引入并开始实施。

深圳市在其绿地系统规划中确立了22个郊野公园的布局,目前已建成4个;北京市建成八达岭生态郊野公园等多个郊野公园;广州市新建了天麓湖郊野公园;海口市建成了文森坡郊野公园等。

上海在多年前就着手郊野公园的研究,引入了郊野公园建设观念并付诸实践。例如已建成的世纪森林生态园,滨江森林公园,建设中的顾村公园等,已经具备了郊野公园的概念和雏形。

郊野公园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郊野公园是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郊野公园是人们理性复归的一种现象,人类走出自然,又走向自然。

郊野公园是城市发展的现实性选择,是人类对生活定义的新的诠释。

郊野公园选址策略

郊野公园选址策略关系到能否发挥其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郊野公园的选址应优先考虑哪些自然生态风景资源有较高价值、对城市整体环境和景观有积极保护和优化作用的,具备自然化历史没学和地方风貌游憩条件等综合内涵的地方和区位,具体选址原则如下:

以自然风景资源为基础:对边缘地区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包括一定规模的山体、水体和植被优良的地区,具有美学感染力的自然风景或景观特征鲜明、地域特色突出的地带。

以自然生态功能为主导的地带:边缘区保留了较多的陡坡山林、河湖溪涧、荒滩湿地等不宜利用的土地,往往也是生境类型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对维护自然生态的过程和肌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维护和优化城市生态景观形态有重要结构意义的区位:从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整体出发,位于绿带、绿环、绿廊、緑楔等部位,有利于促进自然形态与自然过程,形成绿地与城市实体的错落嵌合的空间形态关系。

结合自然美学与人文景观等综合价值较高的地区,保留郊野乡村经长期经济活动形成的自然风景与农田牧场、果园、种植园、农舍村落交错融合的独特景观,包括传统民居及陵园墓园等聚落形态构成的历史文化景观。

具备较好的可达性和游憩条件的区位:随着通向远近郊区的公路网不断完善,为郊野公园的可达性提供了保障。从郊野游憩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除了提供郊区公共汽车、旅行车、自驾车外,可供自行车和徒步远足旅游到达的资源丰富的地区也是郊野公园的选址的对象。

郊野公园规划策略

以土地和风景资源的保护利用为目标的郊野公园,在规划理念上与城市公园存在较大差异。资源保护就是土地及其景观的原生状态,包括丰富的生境、物种的多样性、生态演化的过程,而游憩利用所需的活动种类、场地、设施是必要的,也是严格受限,其开发建设的强度限制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提供的人为活动应对自然环境状态尽可能少的干扰。除了规划理念的差异,郊野公园的规划还具有以下特点:

郊野公园的规划不只是物质形态的规划,而是有目标引领、面向管理的综合性规划,郊野公园的硬件建设在初期是必要的,包括设施的安排和配置,而资源保护和维护需要长期不懈的管理,通过管理才能实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目标和使命。

郊野公园的规划出了注意远期战略目标,还十分注重规划的实效和适应变化的规划的灵活性,包括制定实施规划和执行计划。这些面向实施的规划既保证规划的战略目标,又能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结果可能产生更多的实际效果。

郊野公园的规划不只关注边界以内的事物。虽然有主张开放空间和公园“溢出”的经济价值,但从经济活动的干扰和外部控制的力度看,边界以外的经济开发活动也会对其内部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毗邻郊野公园的地产开发和开垦、开矿等生产活动等,必要时可采取风景区的设置缓冲区的控制手段。

同其他类型公园和娱乐场所不同,郊野公园的游憩活动项目是有选择的,注重自然认识、自然价值和自然教育是其特点,为此,需要生态、生物等多学科参与,硬软件设施兼备。

郊野公园强调自然风景没学的表现,原始质朴、原生态是其特点,体现在原生植被和乡土植物的保留,作为种质资源库的价值:远游的用地方式——农田、林地的保护,原址上的乡土建筑和村落的保护等。作为地域性特色的表现。此外,硬件设施也应力要求自然朴实,与环境浑然一体,避免城市化、人工化形成影响。

景山公园的地理位置及优势

(一)地理位置

温州市景山公园位于温州市区西郊,三面环城,东起净水、西迄莲花芯,瓯浦洋,距市中心约2.5公里,是温州历史上的城西览胜处,也是目前温州市民登高望城的首选之地,望北可见瓯江、瓯北,江心屿,望东可见温州主城全貌,南侧与会昌河隔路相望,西侧紧接延绵群山。景区最高峰为营盘山,海拔188米,是市民晨练观日出、观城的最佳选择点。

环境优势

景山公园现状植被覆盖率已较高,随着近十多年来的山体覆绿工程以及每年的植树节活动,基本上已呈现出浓郁的山体林地景观。景区内植被茂密,封闭浓郁。东大门入口草坪上各类花境植物,增添了各季景观效果。公园内目前拥有多个植物专类园,如桃花园、银杏林、休闲园三园邻近,呈开放式,由游步道贯穿其中,将散落的各个专类园串联起来,让游客移步换景,欣赏到不同植物景观与景色。各园中布置有不同类型的休憩小亭、长廊、铺装广场,为游赏的人们提供了舒适的游憩场所。山顶的温州动物园是浙南闽北最大的动物园,是集游览、观赏、动物保护、科普宣传于一体的国家2级动物园。

景观现状及分析

景观现状概况

绿化现状:

景山公园现状植被覆盖率已较高,随着近十多年来的山体覆绿工程以及每年的植树节活动,基本上已呈现出浓郁的山体林地景观。目前主要乔灌木种类包括以下3个方面:

乔木:香樟、杜英、麻栎、合欢、板栗、水杉、侧柏、女贞、木麻黄、金钱松、构树、喜树、枫香、枫杨、桉树、苦楝、榆树、木莲、臭椿、泡桐、南洋杉、银杏、香叶树、广玉兰、白玉兰、白兰花、重阳木及棕榈科植物等。

小乔木、灌木:杨梅、夹竹桃、红枫、黄花木槿、山茶、碧桃、海桐、红叶李、樱花、龙柏、罗汉松、桂花、杜鹃、月季等。

地被:现状地被以麦冬和草坪为主,除局部区域有时令花卉布置外,鲜有其他地被品种。

人文景观:

(1)东瓯佛国,名驰浙南

据志载,西山旧时有精蓝名刹十八座,这十八寺中,护国寺、法果寺、宝云寺、净水寺仍保留在山上。

(2)名流纷沓,寄情山水

古时西山,正如清光绪《永嘉县志》所称:“青翠秀明,如列画屏,为永嘉览胜处。”

西山闲居

[宋] 叶适

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

有林皆桔林,无水不荷花。

竹下晴垂钓,松间雨试茶。

更瞻东挂彩,空翠杂朝霞。

(3)西南屏障——一方军事战略要地

西山诸峰林立,近逼温州城,地势险要,具有较高局势战略地位。清光绪《永嘉县志》称“登高瞰下,了如指掌”以喻形胜。西山视野业开阔,居高临下,可雄视四面八方,尽收温州城内外一切。

(4)温州陶都——西山青瓷窑址

唐宋时,温州陶瓷制作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当时西山旧时这古温州青瓷的最大生产窑区,从北向南,自西山南端净水村,经雪山、护国寺岭脚、锦山,经北至乌岩头,纵贯横亘三里多。窑址分居三处,都在山腰或山坡下,另外还有一座龙窑,内有窑床。

景观现状分析

知其山林,不得其入而入

景山公园历史上位于温州老城西郊,近几年来随着温州城市空间拓展,景山逐渐融入到温州城市之中,但当前景山被大量沿山建筑包围其中,山脚违章建筑对山体空间的侵占较为明显。

景山公园活动内容较为单一,基本上以健身休闲为主

根据问卷调查情况,48%的市民到景山公园的目的是健身锻炼,24%的市民到景山的目的是呼吸新鲜空气,21%的市民到景山的目的是休闲娱乐。目前除了动物园内部功能较为丰富外(含动物观赏、动物表演、儿童游乐场),景山其余设施均围绕休闲题材进行设置,如休闲园、茶花园、休闲谷、樱花园等。

公园通车道路空间与健身空间重叠明显

景山车型道路系统较为完善,上山及环山道路一方面承担起车行交通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建设区块跟不上日益增加的居民游赏需求,导致车行道路往往也成为上山游人的主要游览空间,游玩空间与道路车行空间重合度较高,人车矛盾较大。

植物景观单调,应用景观树种少,人工营造林生态脆弱

景山公园现状植被覆盖率已较高,随着近十多年来景山山体覆绿工程以及每年的植树节活动,基本上已经呈现出浓郁的山体林地景观。但近年来的山体覆绿工程主要以粗犷绿化为主,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景山的绿化率及郁闭度,而较少考虑对公园整体景观的控制和引导,因此也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山体植被季相较为单一:景山现状植被以常绿树种为主,仅部分区块种植少量的银杏、枫香、水杉等秋色叶树种,无法起到改变林相的效果。

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景观现状植被基本上为物种结构简单的人工林,无论从物种本身的多样性、年龄结构的多样性还是景观效果的多样性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

花灌木及地被严重缺乏:景山绿化主要靠乔木的种植来实现,对于中、下层植物(小乔木、花灌木、地被)的使用非常有限,使得供游人观赏的景观层次不够丰富。

植物景观主题不突出:景山现状有银杏林、桃花园、茶花园、桃园等分类园景观,但是规模都比较小,而且由于管理养护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分类园并未起到吸引游人观赏的功能,除此之外整个景山无较系统的主题景观分类,各植物种类分布的较为平均。

景山公园的功能定位与形象策划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公园功能定位与形象策划思路如下:

性质定位

景山公园是以良好的植物环境为依托,集登山览胜、康体健身和生态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郊野公园。

目标定位

保护、恢复、创造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建立城镇社会体系与自然体系之间良好的相互依存关系,为温州市民创造享受自然、回归自然的理想空间。

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貌及自然、人文资源,力求公园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以“发现自然之美”为主题,以登山览胜、文化休闲为特色,建成集登山览胜、康体健身和生态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郊野公园。

功能定位

根据郊野公园的区位条件、森林风景资源基础、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其功能的定位为: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和科教功能。

生态功能。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景观和森林生态状况,发挥城市的“绿色屏障”、“绿肺”的作用,为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必要的条件。

游憩功能。必须突出人本关怀、突出健身休闲、森林氧吧、野外探险等休憩功能,成为全市人民游憩的重要空间。

科教功能。景山森林公园还要承担城市居民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社会责任。将未来的重点放在公园的游览解说系统,使人们认识自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并自觉的投入到建设游览生态环境的行动中。

形象定位

通过森林公园的空间外观、环境氛围、服务展示、公民活动等,在游客心目中确定一个明确的综合形象感知。进口景山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打造“城西生境、森林氧吧”的品牌。

城西生境:

景山作为温州城市西部的山体公园绿地,其与会昌河水上公园一起构成了温州城市西部山水特色游览胜地,城市大型公园。

针对景山公园历史人文特点挖掘不够的现状,本次规划在形象打造方面突出景山历史人文特点,重点反映民俗、山水、活力文化。

由此规划设计以下三条主题游览路线分别为:

(1)民俗之路(北入口—动物园)

沿路布置温州民俗文化长廊

(2)山水之路(东南入口—护国寺)

充分运用山、水要素,形成从东南入口到护国寺的景观序列,重点强化背景山体植物季相改造和坡面景观植物设计,突出山体绿化景观,同时改造现状溪流,使之成为反映温州山水特色的重要载体。

(3)活力之路(东入口—动物园)

(4)道路设计突出休闲健身功能,通过沿路增加健身场地、休息座椅设计体现时代活力特征,通过现代艺术形式设置活力温州的运动系统的雕塑作品沿路进行布置。

森林氧吧:

(1)强化运动健身项目。提升休闲品质、引入山地运动俱乐部、森林木栈道、探险自行车道、垂直速降、攀岩、户外露营等项目。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景山森林公园最大的休闲资源和依托。规划从视觉、听觉、 嗅觉、触觉等方面让游人回归自然、认识自然、体验自然,获得一种与都市隔离之后亲近自然的体验。

(2)设施建设充分体现“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思想, 建筑小品设计突出生态理念,如科普植物园、陶艺吧、茶吧建筑采用屋面种植、太阳能板等生态低碳设备等。

(3)游览项目充分考虑自助参与性,环保教育贯穿全园,最大程度的体现“自然、野趣”,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发展。

(4)设计强身休闲环路,依托现有道路设计,形成步行优先的健身路网构架。

(5)强化主体植物园设计。

在自然生态频遭破坏的今天,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提供自然、生态、运动、健康等不同体验为目的的郊野公园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新选择。郊野公园是承载自然生态、园林景观、游憩空间的综合体,在规划中应明确其定位,注重乡土郊野理念的落实,同时突出地方特色,本土人文气息,创造有吸引力的独特形象,展现当地的风俗。本文从郊野公园的概念、起源发展等引出景山公园在郊野化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期待能在未来的规划设计中引申借鉴,使景山公园未来的方向定位、开发建设等方面能有参考作用,让景山公园建设的更加美好,成为市民游赏的最佳去处。

参考文献

[1]陈敏,李婷婷;上海郊野公园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园林;200906:10-13

[2] 温州城建设计院;温州景山公园详细规划设计;2010

[3]丛艳国,魏丽华,洲素红;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生长的作用机理研究,规划师,2005(9):88-89

公园景观概念篇11

设计方案的确定是需要依据的,方可以保证设计定位的准确,才可以保证满足客户的需要。设计之初最先开始的工作就是对基础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为下一步构思提供依据。园林景观设计资料涵盖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基地现状和历史人文等资料。基地现状资料包括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文状况、土壤状况、植被状况等),气象资料(日照条件、温度状况、主风状况、降水状况、小气候状况等),人工设施资料(建筑及构筑物、道路和广场等),视觉质量资料(现状景观、环境景观、视域等),环境资料(物质、知觉、法规、周边规划等)。历史人文资料主要包括:对设计有影响的特色的历史资料(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当地的历史沿革等资料),人文状况(人口组成、民族组成、文化素质状况、主要从业方向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初步投资预算有所了解,以便在规划设计时控制成本。

1.2设计基础信息的整理分析

搜集好基础资料后,当对其进行整理分析。整理分析设计资料应根据项目设计的需要而定,分清主次,主要的资料应详尽调查整理分析,次要的可以做简要的了解。在整理分析过程中很容易找到灵感,在结合项目的功能设计构思便会快速地产生了。

2园林景观功能的基本定位

园林景观设计开始之前最应该做的是功能的定位,这是设计的最基本原则,一切设计都应该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再做艺术加工与处理。可以称之为园林的景观种类很多,如庭园、小型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以及居住区园林景观、广场景观、道路景观等等。不同的园林景观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设计之前应做好调查,确保整个园林功能的准确性,才可以为后期的艺术处理提供准确的信息。功能定位主要依据园林景观的性质及客户和使用者需求而定。

3园林景观造型格局的确定

3.1定位景观风格

园林景观风格直接指引着设计的方向,影响着园林景观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影响着景观设计的功能和看点及工程造价等诸多问题。园林景观风格是设计构思过程中首先确定的项目,直接关系到景观的品味与档次,关系到项目的造价控制。确定园林景观风格主要从环境特征、气候因素、建筑格调、项目卖点、客户需要、园林主题等方面入手,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确定景观的风格。

3.2景点布置与主题的确定

园林景观中的景点指的是在大景观环境内,对区域景观或者节点进行功能和艺术的定位及命名。景点规划应以合理均匀为原则,对比与调和并用,使每个景点都有景可赏。园林景观主题是整体环境或区域环境内需要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对景观环境、看点、特色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4园林景观初步设计快速构思的程序

4.1景观概念的确定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形象设计的过程,但大体上应属视觉形象设计。无论声音形象还是视觉形象的设计实质上都是在表述一个概念,所以概念的确定是一切形象设计的前提,相当于文章的主题,没有主题怎么知道要表现什么,因此在造型之前应先确定概念。

4.2基本形象的塑造

确定概念之后就要研究造型,园林景观造型是一种视觉形象,其概念本质的表现主要是通过造型来完成。想要快速构思就应该根据表现的内容合理地选择形象来塑造整体造型,一切形象都应为表现概念而服务。形象的选择应根据调查的内容、景观的功能、艺术需求而定。

公园景观概念篇12

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科学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科学高效的设计,有助于拉近人与建筑的距离,使得城市更具人文气息。在人们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应该不断加强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研究。为了能够提升园林景观设计水平,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景观墙。

1.城市景观墙的概念

了解城市景观墙的概念是深入分析的重要前提,当前的城市景观墙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元素。城市景观墙直接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取向,城市景观墙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城市景观墙的运用

2.1城市景观墙发挥的作用

景观墙的设计建设将环保理念充分应用,绿化墙体的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绿化墙体经过专门处理能够实现绿色植物同墙体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出现垂面绿化的效果,既能够增强美感,还能够起到环保作用。此外,绿化墙体还具有一定净化空气的作用。

空间作用的发挥是其典型因素。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墙科学合理地利用能够把景观墙的空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工作中,景观墙往往可以采用组合排列以及分割等形式来处理,增强其空间感。

文化作用的发挥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作用。表现手法不同,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浮雕塑造法、马赛克拼贴法、彩绘表现法是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手法。在今后工作中,对于这些内容要不断加强研究,才能够真正适应实际需要。

2.2城市景观墙的具体应用

在新形势下,对于城市景观墙的具体应用也应科学分析,立足于实际需要。道路、公园、广场以及居住环境的设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工作应从实际出发来进行科学设计。

公园是重要的城市景观。公园的设计既要满足其实用性,还要使得其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能够把景观墙内容同服务对象协调统一起来,使得景观墙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园林环境中。

城市中的广场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以及文化广场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对于这些不同形式的广场,在实际过程中应该结合其不同功能科学设计,有助于满足实际要求。对于市政广场而言,在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其严肃性,同时还要体现出对人们的亲近性;对于文化广场而言则是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对于纪念广场而言则是要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精神;休闲娱乐广场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营造出安全、干净以及和谐的环境。

道路的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道路选型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景观墙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景观墙本身具有文化传播性和观赏性等多种功能,这些因素的设计对于满足实际要求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景观墙在道路景观中的应用,同其它设施的结合有助于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外出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