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3 15:19:31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1

二、民营企业营销的问题

尽管民企在国内外的发展日趋成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我国的国企和国外的名企,我国的民企依然存在着诸多的缺点和不足。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营销方式较为匮乏

基于民营企业相对经济实力、经营领域等条件的限制,民营企业的营销模式相对国企来讲较为匮乏。较大型的民企营销方式较多,但是很少有民企足以与国企进行营销竞争;较小型的民企营销方式较少,甚至有很多的小型企业根本不做过多的营销,乃至不打广告等均一定程度的存在。

(二)营销诚信度较低

基于很多民营企业的创立者和主要人员在学历、能力等方面的较低素质,对于市场营销等基础理论及实践知之甚少,其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往往营销行为极不规范,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过于夸大产品的功能效用等信息,甚至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欺诈嫌疑。

(三)营销潜力不足

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实力相比国企而言较弱,因此,其营销往往是视一定时期的必然需要或偶然需要而定,所以,可能会出现营销期不稳定的情况,因此,营销潜力受限,极为不足。这也是民企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四)营销效果不够明显

民营企业除了投入自身营销之外,还会聘请广告公司或外部人员来进行产品营销。但是,由于在广告投入金额、人员聘请报酬等方面的限制,往往不会与大型广告公司或者明星等展开一定的合作,甚至只能以发放传单、报纸广告、互联网小型广告等为主,这直接影响了营销的实际效果。

三、民营企业营销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关于营销方式较为匮乏的解决办法

由于在经济实力上、经营领域上等条件的限制,民营企业确实营销方式较为匮乏,但是,作为亟需发展的民营企业来讲,要讲求营销方式的有限性和营销方式的有效性相结合。尽管方式较国企的规模匮乏,但是,国企由于盘子大、运作速度相对迟缓,作为民营企业可以看准时机,进行实际调研和方案测试,对于某些简单有效省成本的营销方式着力实施,本着抓重点的原则实现有限营销方式对企业营销的贡献最大化。

(二)关于营销诚信度较低的解决办法

尽管目前很多民营企业的诚信度较低,但是,民营企业要求发展,就必须以诚信为根本。因此,民企经营管理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营销理论建设和实践积累。以诚信为本,谋求企业的长期发展,是每个民营企业家应该追寻的目标。

(三)关于营销潜力不足的解决办法

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等条件限制,民营企业的营销确实不能实施病毒式、地毯式营销。但是,民营企业的营销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受众,持久的发挥其营销潜力。也就是说,对于相对较弱的民营企业来讲,其营销要注意发挥长期性。

(四)关于营销效果不够明显的解决办法

对于民营企业来讲,其广告投入、人员聘用等情况由于有诸多限制,所以营销效果相对不够明显。对此,应该采取在重要的节假日进行重点区域的特定的消费人群的高峰时段短时间营销,这样的话,营销效果将较为明显。而与实力较强的企业进行相同市场领域的产品竞争时,必须避免进行雷同或者相仿的营销,无端损耗企业财力物力人力。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上,而且还体现在吸收大量社会剩余劳动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家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及培育企业家等方面,所以研究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巩义市作为“中原第一县”,连续十一年居河南综合实力县(市)榜首,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连续五届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财政收入百强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2007年该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49.6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其中85%以上的财政收入来源于民营企业。巩义市民营企业共约7,000家,涵盖了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各个类型的非公有制企业。所以,研究巩义市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其典型性和普遍性。

一、巩义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巩义民营企业再次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铝深加工、煤炭电力、耐火材料、净水材料四大支柱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巩义重新审视原有的发展格局,发现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必须勇于否定自我,突破发展极限。

2004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巩义20多个行业在调控压缩之列。巩义决策层再次审视工业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过大,铝深加工、耐火材料、煤炭电力、净水材料四个行业占了全市工业产值的77%,在宏观调控中,这些产业有一半将严重受挫;二是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区域分工协作能力弱和产业链条缺失等问题较为突出。

巩义决策层认为,必须进一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力度,让工业发展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继前些年关闭小煤窑、小水泥厂之后,巩义又关掉一批科技含量不高的资源能耗型企业,其中仅耐火材料行业就关掉300多家,改造400多家。针对“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发展布局,巩义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全市建成市镇两级产业园区15个,节约土地上千亩,进入园区的企业上千家,年销售收入362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80%。

通过对工业结构的调整,2007年巩义上规模的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同比增长28%,销售收入完成636.9亿元,增长46.3%。全市15个工业园区完成销售收入430亿元,回郭镇民营科技园区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铝深加工产品集中地。建成产学研基地65个,建成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郑州市级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3家。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86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34家,超10亿元企业8家,超20亿元企业3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20家。豫联集团提前一年实现百亿目标,在全省百家重点企业中的位次由第30位跃至第18位,明泰铝业位居全省百强企业第44位,太龙药业跻身全省50户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

二、巩义市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巩义民营企业几十年来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巩义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重化工业比重依然偏高,对环境影响比较大,需要进一步调整。

2、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巩义的民营企业以资源能耗型为主,长期以来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支持,创新能力不高。

3、企业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整体管理水平比较落后。

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专利申请总量偏少。

三、加快巩义市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

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在众多因素共同影响下,以特定的方式和路径成长起来的。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如政府的政策导向、文化传统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步伐;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市场环境,如行业发展前景、竞争者水平、技术支撑力度等同样决定着民营企业的命运。政府在制定政策措施时一定要统筹考虑,统筹规划。

1、建立政府与民营企业协调、联系和对话的长效机制。建立政府与工商联合会联席会议制度。会议不研究和决定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主要任务是通报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通报民营企业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和工作设想,听取民营企业家对市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以便市政府了解掌握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要求,及时协调民营经济发展以及工商联工作中遇到的重大矛盾与问题,形成市政府与民营企业良好的互动关系,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层次和技术水平,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

2、政府要努力实现服务机制新突破。政府要加快建立市场形态的转换,建立起面向全市范围的投资信息交流平台和资金集聚机制。在服务和监管上,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的创新,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效能,扭转“重管制,轻引导”、“重收费,轻服务”的倾向。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约政府权力,降低民营企业运营成本。行业协会在促进政府改革中具有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行业协会有着较健全的网络,有能力在经济发展和市场一体化中联手发挥作用;二是相对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容易摆脱地方利益的羁绊,易于站在产业、行业整体发展的立场上发挥作用;三是行业协会既具有地区或行业、产业发展的协调功能,又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实现,是政府与企业双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前不久,巩义市政策、芝田镇政府联合净水材料企业成立了净水材料行业协会,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政府应当把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纳入改革发展的总体框架,同时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加入行业协会。

4、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对于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科技企业来说,政府应当主动予以扶持,协助企业融资,引入风险资本。同时,为民营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帮助。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国际贸易日趋深入的今天,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以此来达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5、开辟多元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民营企业很难从国家控制的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支持,因此首先政府应积极鼓励国有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以解决资金需要;其次政府应当促进PE、VC等风险投资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再次政府应当努力促进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对于尚不能进入主板市场的,可以利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实现融资,同时鼓励企业到海外证券市场上市。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成功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3

民营科技企业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科技制度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是指按照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运行,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经营为主要业务的科技型经济实体。民营科技企业中的民营两字,不是对这一企业群体经济成份的标识,而是对其所共同拥有的经营机制的高度概括。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情况看,民营科技企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效益同步提高;企业规模趋向壮大,竞争优势明显;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发展后劲增强;发展融入国际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经过30年的开拓发展,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已经从创业阶段进入成熟发展期。民营科技企业依靠其机制和技术上的优势,成功地实现了创业初期的发展,正在进行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实现规模化和国际化为目标的二次创业。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起步较早,而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数量、从业人员、工贸总收入、企业资产规模、利润额、上缴税金等主要指标方面都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障碍。

本文研究者对陕西省内的十几家民营科技企业进行了调查,包括普天天线、迪奥生物、比亚迪汽车、银河电子、石羊集团等,这些民营科技企业主要分布在生物工程、IT及电讯、汽车制造等行业,被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高、中层及基层管理者、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营销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基本符合分层抽样的原理,从而保证了调查结果能最大限度的反映整体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对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和路径有了基本的结论。

一、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与妨碍因素分析

1、外部环境

一是缺少平等发展的政策环境。民营科技企业政策环境存在着调整滞后的情况,不能享受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待遇。如有些地方规定科技三项费用,只能拨给国有企业和国有科研院所,不能用于民营科技企业;在科技贷款使用、项目立项等方面也有类似情况。又如公司法规定,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可以连续计算其赢利,而民营科技企业则不行,必须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的3年内连续赢利才可能上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初期和壮大规模阶段,资金以及相应政策的支持极为重要。不平等待遇所形成的社会环境,制约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

二是缺乏正常的资金融通渠道。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来看,创业初期的民营科技企业缺乏风险投资扶持,小型企业借贷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大企业在快速发展期缺少新的资本金注入。从融资方式来看,间接融资方面,民营科技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资质规模相对较差。同时,投资项目多具有相对较高的市场、技术风险。银行资金讲求安全性、流动性,因此,难以获得贷款担保,或是从银行得到贷款支持。直接融资方面,民营科技企业由于资产规模、效益指标等原因很难在全国的证券市场上市。以往为了解决股份制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有的是在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但是1998年为防范金融风险,对未经人民银行和证监会批准的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加以关闭,使融资受到限制。

三是扶持政策缺乏力度。首先是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扶持。但有的民营科技企业(如软件开发类)在资金规模等方面不能达到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的认定标准,因而难以享用相应的优惠政策。即使达到认定标准,现实的政策是,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植政策力度,弱于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如经认定的高技术企业,自投产之年度起免征两年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免征两年所得税。高技术产品开发投入大,面临着开拓市场的巨大风险。因此,这条优惠政策对高技术企业来讲,所得到的实惠不多。其次是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进行科技开发的投入不能在一定时期内凭借保持垄断利润来收回,导致企业新产品开发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当前一些民营高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比例偏低,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市场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在选择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具体方向、降低风险以提高成功率、集中有限资源重点突破等方面,民营科技企业领导者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难以正确决策。社会中介机构依托其信息渠道,专业化的市场调查、评估和预测,能够为企业确定发展方向、新产品市场营销策划、完善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提供多方面的后续服务,从而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从目前来看,发展技术市场,建立技术市场促进中心、交易中心、技术经纪行、专利服务网等机构,形成技术交易服务网络,这些方面都还不能适应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需要。

2、内部因素

一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之初,借助多年科研成果的积累,凭借一两个好项目、好产品可以迅速发展起来,但是,随着历史资源的逐步消耗,产品生命周期(一般2-3年)过后,企业就面临缺乏新产品、新项目的问题。民营科技小企业通常不具备开发新项目的资金实力和高水平的科研开发队伍,难以再推出新产品。据调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产品的平均知识含量低于15%,知识含量低则表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政策创新能力弱。为了寻求发展,一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走向多元化或是转向其它行业,从而导致企业的由盛到衰。

二是产权制度尚不规范。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集体科技企业脱胎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其母体的关系往往导致产权关系难以理清。近年来,集体科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权模糊这一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表现是:企业产权不明晰;即使明晰也不具有可交易性;具有可交易性,产权结构也不合理。产权关系不清直接影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企业无法按照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运作,包括上市幕集资金、内部持股等。这种不成熟的产权制度极大地制约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三是技术创新路线选择偏差。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最根本的因素是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能力需要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路线。目前的民营科技企业,多数是小型企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有的企业投入巨量资金进行基础性的开发研究,导致投资失败。同时,也有一些企业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一味模仿。由于技术含量较低,进入门槛不高,陷入了模仿别人又被别人模仿的境地,长期处于市场追随者或落伍者的地位,导致企业的产品市场空间狭窄和经营环境多变,随时可能被淘汰。

四是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新成立的民营股份制企业,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投资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投资合作伙伴一旦发生矛盾,直接影响企业发展壮大。合作一方若退出企业的具体管理,以股利形式获取投资回报,往往很难达到满意效果。因为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不可能以大比例现金分红,从而使退出经营管理的投资方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种情况往往造成原有民营科技企业散伙或是再起一家的局面,很多初具规模的公司就分裂为数个小公司。其结果是大公司受到影响,小公司也不能迅速发展。

五是经营管理观念有待转变。一个项目乃至一个企业的成功,技术是基础,资金是保证,管理是关键。目前,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但在管理上仍旧停留在创业初期,凭经验进行市场判断,凭意志和愿望进行经营决策,凭个人威信进行内部管理。一些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可观的项目,由于技术持有者过于自信,盲目运作,管理机制老化,而将其葬送。这种情况极大地损害了企业的运转效率,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成本,成为企业升级的巨大障碍。

二、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响应策略是民营科技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企业自主创新是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力量,相对自主地对涉及企业产品、技术、管理等领域的确定对象进行研究开发及从事的其他创新活动。而企业同时又是在特定环境中运作的微观经济主体,客观上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研发条件以及有关部门提供的支持,有效解决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应该作为企业自主创新这一历史命题的响应策略。

1、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

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是一项制度安排, 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命题, 是一项真正从制度建设入手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措施, 应该由政府、社会、企业共同来构建。建立长效机制要求企业从“品牌”战略出发, 立足未来, 着眼长远, 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创新战略, 它要求将创新作为一种文化来培育。真正从长计议,使企业自主创新有坚实的根基。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企业要真正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有所为,有所不为。最早定义了“创新”一词的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做到创新活动由企业自己主导就是企业在新的生产函数的构建中能够对发展战略做出选择和取舍,而不是由来自外部的力量去规定和安排,如果企业接受外部力量安排,那就不是“创新”而是“服从”,从根本意义上“服从”与“创新”是不相容的。因此,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呼吁一种能够使企业在创新中自主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二是创新活动具有周期。根据创新对象的性质、技术难易程度、创新成分高低, 其周期也不一样。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特别是原创性创新都是需要经过多年积累才能够出成效。比如海信电器涉足芯片领域,花了4年时间才开发出自己的第一款芯片。如果我们在创新战略上存在短视、功利色彩过重,就会出现过多的短期行为,这是在创新活动中缺乏科学态度和长效机制的表现,将会使创新活动难以持续。

2、建立有效的引进——消化——吸收机制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全球化态势下的经济生态环境, 由世界各国加入其中的全球产业生态链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存在方式, 它决定了各国经济的联系和全球企业的共生共存性, 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既定的环境和条件总是创新活动的历史起点。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无论是市场机制的完备程度还是生产核心技术掌握程度, 以及资源利用的实际效果和水平, 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国际科学技术拉力赛中会较长时期处于赶超者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到, 倡导企业自主创新与坚持开放、引进, 不拒绝任何形式的联合、合作是并行不悖的。所不同的是,任何引进都不是目的,引进是超越的起点,应重在消化吸收。如前所述,我国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上的投入水平是很低的,这使得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的单行线上渐行渐远而逐渐失去了自我, 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最为典型的是上海大众连货架和扫地清洁机都从德国进口,而北京现代生产的索纳塔只有轮胎和电瓶为中国制造。企业不应该在引进中使创新能力丧失殆尽,而应该在引进中焕发出创新精神,建立起一种能对先进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的机制。为了大力促成这一机制的形成,要扫清各种障碍, 创造出有利于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良好环境,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解决好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如果能迅速将企业自主的科技研发的投入提升到工业成长期的日本和韩国的水平,利用各种有利政策作为导向,引导社会资源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扶持,则企业创新活动将呈现出新的面貌。

3、合理确定政府行为取向

市场经济条件和自主创新环境中的政府行为取向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换言之,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对于政府而言做恰当的事比恰当地做事更重要。从宏观角度看,政府的行为取向,首要的是完备知识产权制度。但凡创新机制健全的国家无例外地拥有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相关法律制度,以作为实现国家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它对于保护创新者的利益,促进技术合理利用和有偿扩散具有重要作用,最为本质地体现了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其次,在一国的全部创新活动中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 即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一般而言,基础性研究周期长、风险大、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是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安排, 应该重点加以支持的。这类研究企业要么不愿进行,要么无力进行, 政府可以用提供公共品和共用技术平台的方式,解决基础性研究中的资金投入, 为企业的应用性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的必要支撑,实现这一目标, 要求政府不断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体制。

4、构建有利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尽管人们在谈到创新时,更多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层面的东西, 但在深入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创新首先应该是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首要的是观念的创新。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 既有符合创新精神的勤劳勇敢和吃苦耐劳,也有与创新精神严重冲突与摩擦的安分守己和安于现状的传统习惯。后者正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需要进行理念更新的对象。构建有利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应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二是运用舆论和媒体工具培育全民创新意识。三是在全社会蔚成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风气。创新在本质上是一项风险活动,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风险,如果对创新失败者不能理解和宽容,那么勇于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和勇于创新的人才就会越来越少。

三、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实现自主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上分析,制约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人才因素、融资因素、制度因素和社会服务因素,而其中人才因素和融资因素又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说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还是人才短缺和资金缺乏。根据以上分析,从自主创新相应策略出发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塑造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迫切需要。当前应做到:第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走素质教育之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第二,完善内部分配制度,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对取得创新成果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第三,健全民营科技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人才在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解决民营科技企业资金不足的思路是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具体做法为:第一,设立民营科技企业担保基金,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第二,大力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吸引资金投入民营科技企业;第三,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允许国外风险投资公司投资民营科技企业,允许民营科技企业到境外上市。

3、加强法规建设,切实保障民营科技企业的合法权益

针对当前民营科技企业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强化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立法的进程。要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中有关民营科技企业的条款及内容,建立和健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二是要严格执法。要在立法的基础上,加大执法的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三是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增强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各项执法制度和执法监督机制,规范执法行为。

4、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健全的服务体系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服务意识,为民营科技企业在登记注册、技术咨询、项目评审、风险投资、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在土地征用、出口经营权、用水用电、招干招工、职称评定、筹资融资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务;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重视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莲芬,蔡海鸥.决策科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2] 陈向军,田志龙.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1(4).

[3] 熊文杰.武汉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障碍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6).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4

近年来,天津市民营经济稳步发展,民营经济的总量显著提高,民营企业在促进天津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天津民营经济阔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对民营经济缺乏连续性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在进入新产业、新行业时遇到许多障碍,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成长壮大后,面临着继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如能从政策服务层面解决这些问题,对推动天津民营经济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津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底,天津民营企业有119070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2049户,增长11.26%;注册资本(金)41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46亿元,增长33.18%。全市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金)341万元,注册资本总额1660亿元。天津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壮大,已经进入产业链高端和高技术含量产业,投资遍及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船舶物流、金融投资以及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市重大发明专利转化运用类试点16家企业中,民营企业有11家,获得知识产权专项资金160.5万元。

目前,天津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主要有银行贷款、信用社贷款和向亲戚朋友借款,即主要是外源性融资。金融机构贷款包括企业从银行、信用社、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借入款项。民营企业纳税额约占全市税收的50%,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市城镇就业的75%,许多民营企业家还积极到高校举办“创业大讲堂”活动,为促进天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做出了贡献。

二、天津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天津民营经济近年来得到了稳步发展,总量显著提高,在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实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

天津民营企业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其数量与广东、江苏等差距很大,即使与同为直辖市的上海、北京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北京民营企业数约为天津的3倍,上海的民营企业数约为天津的5倍。即使在“十一五”末,天津民营企业数量也仅能达到15万户左右,数量仍然很少;天津民营企业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着集中度不高的现象,缺乏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产业集群。在统一规划下,天津各区县正在打造环保产业、电器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感光材料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等特色产业。但对比北京的IT产业集群、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天津民营产业群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产业集群标准,至今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融资难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在现有的融资体制下,民营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融资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一是信贷服务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发展要求。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普遍资金短缺,信贷需求大,现有信贷力度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二是贷款抵押形式比较单一。在企业整体实力、品牌影响力有限的情况下,主要还是采取实物抵押方式。目前还缺乏对非实物抵押,包括专利、知识产权等进行价值确认的标准依据和相应机构。三是担保公司实力普遍较弱。在天津百余家贷款担保公司中,仅十余家实力较强,运营情况良好。其中注册资本过亿元的只有两三家,担保公司担保能力普遍有限。这就使得大部分担保公司难以给企业提供有力的贷款担保。

3、社会化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有调查显示,近90%的企业认为,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力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相关机构不够健全,部分服务职能缺位,使得企业从中所能获得的支持和帮助有限,从而导致企业运行成本高和社会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难以适应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还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缺少高层次的专业型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服务平台。部分现有的服务机构和平台也没能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服务的职能,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和特色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和技术平台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加快天津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壮大经济实力、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必须深化对发展民营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始终把民营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制定一系列鼓励支持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1、确定发展目标,纳入绩效考核

将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天津市经济发展规划,并尽快制定“十二五”民营企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制定考核办法,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加大落实力度;建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推动实施;建立完善民营企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制定完善统计监测制度,为全面掌握经济运行情况和准确反映运行态势提供决策依据。在发展目标的实施上,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各行业民营企业事务的统一政府部门,切实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现象,注重政策的整合力度。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应将促进和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业绩加入进来,制定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提高相关职能部门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2、探索特殊规律,转变发展方式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中的绝大部分产业都呈现产能过剩态势,政府再运用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刺激企业发展的措施和模式,效果会越来越差。加之,天津历史上缺乏创业的人文环境,促进大规模的企业涌现和成长必须选择特殊路径,即抓住新产业出现的契机,在产业升级和转型中形成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用产业链带动一大批新企业的成长,如美国的硅谷就是成功的典范,只有在天津找到这样的模式才能在新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探索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有效模式和规律是加速天津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政府应通过技改贴息、自主创新激励等政策,推进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3、突破体制约束,创新融资渠道

作为高风险低收益行业,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具有准公共品性质,政府有必要介入和扶持。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全资担保公司或者入股其他担保公司使其直接成为民营企业的担保人,并建立起一系列与信用担保配套的制度,如风险补偿机制、担保和再担保基金制度、有效的民营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在充分认证的前提下,尝试转变银行传统经营体制,通过有限度地提高授信额度着力支持小额信贷公司为民营企业服务,充分激发民间投资热情。还可以考虑尝试建立地方特色的新型直接融资市场,在运行机制上比现有的直接融资市场更加灵活、高效,增加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4、高效的行业、协会等自律

大力发展高效的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行业自律,注意调动、利用和发挥各类商会、行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积极性,让它们在信息交流、生产协作、人才培训等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社会支撑,以推进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各级工商联组织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改善工商联的工作条件,使其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民营企业要发展,要争取行业地位,要防控风险,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可忽视。要努力扩大现有行业协会的覆盖面,做好规划,尽快成立一批新的行业协会。目前许多发展很成熟的领域还没有行业组织,应加大推动力度,尽快把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建立起来。

5、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意识

鉴于许多现有配套政策落实效果不佳,不合理收费及行政效率低下现象时有发生,建议在全市范围的行政机构大力推行限时办理制,追究行政责任,并自动同意民营企业的有关申请事项。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玻璃门”现象,即虽然并未明文规定禁止民营企业进入,但却通过种种不合理的政策或非政策手段,将民营经济拒之门外。因而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对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具体工作中,不少部门对民营经济偏重管治,欠缺服务,优惠的政策更多向国有大企业倾斜,惩戒的措施更多面向民营企业;一些部门制定政策、法规的出发点是为了约束民营企业,或将检查、处罚民营企业视为部门的生财之道。在采取行政行为时,对涉及到民营企业的利益重视程度不够,建议由市政府统一设立投诉电话,接受民营企业随时投诉,如经核实投诉属实,则实行针对性问责制,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意识。民营企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政府还需以强化部门配合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本着“先活后管、先予后取”的原则,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注:本文是天津商业大学青年科研培育基金项目091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5

1.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1.1民营企业融资难

民营企业经营规模一般不大,自有资金较少、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经营业绩不稳定、抵御风险能力差、偏重眼前利益、资信水平较低。民营企业船小好掉头有的民营企业不守信,一调头就消逝,这对银行来说,即使有担保和抵押也存在贷款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据调查64.2%的中小民营企业未能获得信贷担保即使是有较大盈利的企业也只有35.82%的企业获得信贷担保。各地新建的信贷保险担保和商业性信用机构开展业务时间较短其作用尚不明显担保体系有待完善。

1.2管理及人力资源不够完善

(1)家族企业管理不够完善

很多民营企业都是以家族企业的方式存在,这样很难管理,有时候在很多部门都安插个亲戚或者朋友,这样既不好意思叫对方做事,又不容易好展及管理。

(2)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大多数民营企业都缺乏详细的岗位说明书。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也不够完善。绩效考核标准的不健全,必然导致考核结果缺乏公正客观,通常无法得到员工的认可。

(3)管理方式较为滞后

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管理方法和工具日新月异,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到来,给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运作模式和管理手段等都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仍旧停留在将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如招聘管理、薪酬设计以及培训分析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相对滞后。

(4)企业培训效果不佳

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企业人员培训的规模和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培训后企业却发现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必要的培训宣传,部分员工对企业培训持抵制态度;第二,企业人员流动率高,许多员工培训后没有为企业创造价值便离职,使得企业培训的投资回报率低,企业失去培训兴趣;第三,企业在开展培训前,缺少调查和沟通,不了解员工岗位培训需求,导致培训内容与员工的岗位技能需求相脱离。

1.3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共有并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通过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使劳资关系和谐统一,有利于更好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然而,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的作用却未能很好的体现出来。虽然当前很多民营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但是多数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例如:提倡的企业文化与员工的行为习惯和我国国情不相容;过分注重于制度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等等。导致企业文化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而成为口号,影响到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作用中的形成和发挥。绝大多数企业员工以打工者的心态应对企业的工作,对于企业没能形成较强的归属感。

1.4人才流动的频繁性和凝固性共存

相关数据调查分析发现,民营企业中高层次管理和科研技术人才的工龄平均为2~3年,最短的不到3个月,也就是说没过试用期。过于频繁的人员流动,不但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损耗和成本的增加,而且还会带走企业的商机、技术秘密和客户,从而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对家庭成员的使用上又呈现出凝固性特点,企业呈现出只进不出的人员单向流动和相对凝固状态。

1.5缺少正规的人力资源部门

设计部分民营企业尚未接受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层次上,也就是说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传统人事行政管理层面,还处在人管人与强制性管理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导致企业一方面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又对人才使用不当,造成了人力资源利用的低效和人才的浪费。

2.民营企业发展对策

2.1发展战略上的对策

(1)从外销到内销

在外需减少的情况下,以外销为主的企业正在开拓国内市场,向内销外销市场并举的方式转型。倾向转型的CEO人数比不倾向转型的多一倍。有32%的CEO已经开始主导企业向内销转型。CEO们认为外销企业在经营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利润率相对较低,过度依赖单一产业链会使经营风险加大等。所以目前做得成功的企业都是从创建品牌、创新渠道、整合市场、做好内销、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开始。这些CEO表示:“做不一定行,但不做一定不行”。

(2)从代工到自主品牌

中小型民营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是做代工的,即使产品再好,别人认同的只是所贴的牌子。而从生产到终端,很大一部分资金是归品牌所属了。所以没有自主品牌的中小型企业应该尽快地创立自主品牌。这样才能尽快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虽然在创立自主品牌初期会需要较大的人力财力的投入,但就长远发展来看,这都是值得的。品牌效应所带来的利润要比生产代工多的多。

(3)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发展

为了提高产品利润率和增强产业话语权,企业可以从低附加值产品与服务向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发展、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产品服务升级首先是提升产品服务利润率,同时也是开拓新市场机会的重要途径。而产业链升级则增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在市场、产品和技术以及商业模式方面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更是民营企业突破危机、长远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

(4)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

企业单纯的从事制造环节所得到的利润率极低,而为客户提供制造加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因为大部分民营企业制造产品较为低端,容易模仿,导致了民营企业的同质化严重,加上越来越精确的加工工艺,仅从产品质量上已经很难区分优劣了。所以现在是已经不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而是服务的竞争。

下面举个例子:家喻户晓的品牌IBM,长期期以来,IBM一直以“硬件制造商”的形象来给自己定位。但随着硬件等传统的支柱产品进入衰退期,IBM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仅90年代的最初三年,IBM就亏损了160亿美元,并在1993年单年亏损高达81亿美元,公司濒临破产边缘。但随后,IBM就将发展战略由制作业转向了服务业。并从根本上改变了服务业的经营模式,大大超越了单纯出售和维修产品的范畴,而是参与企业客户的经营,提供信息技术应用方案,乃至经营战略方面的咨询。

2.2管理及人力资源上的对策

(1)提升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管理手段与技术不断提升管理能力、降低经营风险。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方法。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高质量的企业管理总是在不断的变革、选择和适应中逐渐形成的。企业在开展管理活动时,只有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加强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只有在选人、用人、激励人、培养人、协调人与组织人等方面做好工作,才能促使企业与所处环境相适应,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①建立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要开展全面的岗位分析,制定规范的岗位说明书,以作为招聘标准和考核基础,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②明确绩效考核目标

民营企业应该根据需要有目的的开展考核,主要包括:第一,明确考核目的,在考核实施时选择合适的考核对象和考核时间;第二,保证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相匹配,设计的考核项目和内容,要能够体现考核目的,以便于考核结果用作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依据。再次,要提高员工培训效率。企业应该依据自身实际需要制定出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和多种层次的培训内容,促使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提高。一方面,企业要根据员工岗位需求,设计相对应的培训内容;另一方面要选定合适的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同时,要建立合理的培训约束机制,保证为企业做出贡献并愿意为企业继续服务的员工参加培训的机会。最后,要建立形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员工的分配制度上,将精神激励与经济激励相结合,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如岗薪制、年薪制、持股分配与计件取资等,使员工的个人绩效与利益和企业的发展相联系,体现出以绩效获取酬劳,奖罚分明。

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的学习和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行政性、作业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改变原本服从和行政的角色定位,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关注企业发展,这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擅长组织设计、干预和变革。企业应该赋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多的责任,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及时的了解和学习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方法,与此同时,企业要授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足够的权利。

④结合企业实际,培养合适的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全面分析企业环境,根据企业实际和发展目标,在企业内部培养合适的企业文化,保证企业文化精神层次、制度层次、行为层次的有效统一,通过企业文化约束企业人员的行为,同时,通过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展开,使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作用。

⑤合理的选择管理咨询公司和业务外包

企业各管理子系统相互穿插、交融,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这个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子系统相互配合。咨询公司由于专业致力于企业管理研究,从而掌握了全方位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时,由于与众多企业联系,可以较全面的掌握市场和行业信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尝试将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企业通过外包能够获得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还能获取最新的相关信息,同时能够为企业节约管理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3.总结

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不管是经营理念,发展方向还是人力资源管理等,如果改善这几个问题,相信有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都可以做大做强,发展的越来越好的。

参考文献:

[1]《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究》.吕智娟.2007年第10期,学术论坛

[2]《批判中国民营企业》.余国治.著.2005 当代中国出版社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6

依托本省优势,借助政府支持,甘肃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1)民营企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5年甘肃省共有民营企业3.8万户,注册资金达478.13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万的民营企业有270家。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gdp698亿元,占甘肃省gdp的36.1%。全年上缴税收19.2亿元,占甘肃省各项税收收入的20.8%。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甘肃民营企业年均以17.4%的速度增加并已成为甘肃省的就业主渠道,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由1988年的32万人,增加到389万人,增幅远远超过了同期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增长水平。 

(2)民营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企业规模和档次迅速提高。

目前民营企业从业领域由早期的建筑、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逐步延伸到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水处理技术等领域。2004年甘肃有5家企业进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行列,两家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

(3)园区开发势头强劲,工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工业园区在甘肃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从2000年始,甘肃已相继建立了临洮、天水、酒泉、张掖、榆中、白银、临夏、金川、嘉峪关等10个工业园区,初步培育起一批重要特色优势产业。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

甘肃民营企业国际化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外贸易区域已扩展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立陶宛、乌克兰、瑞典、芬兰、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甘肃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占甘肃省进出口额的10%,其中占出口总额的20%。民营企业是甘肃特色产品走出国门的重要的推动者。

2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甘肃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省份相比,仍然非常落后。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已占到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甘肃还不足40%。应该看到,甘肃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的现实。

(1)大部分企业创办时间较短且类型单一、规模较小,寿命不长。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中大约60%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而甘肃民营企业的寿命平均不到2年。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甘肃民营经济规模小,竞争力弱。甘肃省大部分民营企业创办时间都比较晚,多为2000年以后创建,现户均注册资金仅为110 万元,户均雇佣工人数13人,人均资本金仅有8.46万元。由此可见,民营资本的资本盘子小,运作主要以家族式作坊式为主,适应市场的能力弱,寿命通常都很短。

(2)产品档次较低,缺乏创新能力。

甘肃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于资本积累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规模企业居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对科技创新并没有自觉的意识和普遍的认同;加之资金和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1999年至2003年,在西部十二省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排名中,甘肃除2001年排名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位居第九位。

(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特色产业缺乏名牌产品作支撑。

从甘肃民营企业行业分布看,2004年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234家企业中,有178户企业分布在第二产业,其中建筑企业55家,超过两成。分布在第三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仍处于空白。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民营工业无论从利润、科技含量、规模、信息化基础还是国际环境来看,甘肃民营企业及其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都微乎其微。民营企业缺乏在某一专门产业领域深挖细凿、做精做透的基本能力,更不具备做“百年老店”的耐心和雄心。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在品牌树立上多花资金和精力,宁愿占据小块市场,只图眼前盈利。

(4)经济外向度偏低,融资渠道不畅。

甘肃地处西北,自然环境恶劣,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民营经济引进外资的渠道不够畅通。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准入标准提高后,很多企业贷款更难。但同时甘肃省有900亿元的存贷差躺在银行,不能有效启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直接融资的能力;二是民营企业尤其是流通行业多为租赁经营,因而无产抵押用于贷款;三是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困难;四是企业资信等级偏低,缺乏良好的资金信誉,银行贷款难度大。以上种种限制了甘肃民营企业,使他们在科技创新,市场开发和自我宣传方面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

(5)行业协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偏弱。

行业协会,作为服务于企业与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连接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截止目前,甘肃省登记在册的行业协会约953家,其中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作用十分有限。在会员结构方面,很多行业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经济成份的会员单位所占的比例小。一些行业协会对自身的职能定位认识不清,为会员提供服务意识不高,协会自律、协调、服务及行业管理职能发挥不够,使协会缺乏亲和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层面上,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于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的资助和扶持不够。各种审批环节,审批手续复杂以及政府在科技规划中不能考虑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政策制定时对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等问题的存在,也极大的挫伤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3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发挥在政策上的支持引导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但仍需进一步抓紧清理有关政策,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动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指导。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信用担保体系。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3.2 加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提高企业用人水平

(1)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工商联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适当的培训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企业家应当关注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避免,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的论证,可选择一些优秀企业家进行重点培训,并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使之成为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成为民营企业学习的典范。

(2)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有效使用。民营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采取物质的和精神的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微观培养。除了组织员工参加各种专题学术讲座、技术交流、政策法规培训、出国考察和直接派往国外大学进行深造外,还可举办青年干部沙龙、集团核心组会或总裁办公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场所。此外,企业还要营造全员的创新环境,采取不同手段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在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鼓励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采用创新收益分成这一新的激励措施。

3.3 甘肃民营企业应该确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方向

兰州的科技实力雄厚,有包括兰州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13所,有包括中科院兰州分院在内的全民所有制科研部门8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部级、省部级实验室13家。已建成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28个。目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25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甘肃民营企业应充分依托这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加强横向合作。进行“校企联合、资源共享”,共建研发中心。加强产品研发管理,推进企业现有产业技术进步。要尽快地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品牌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产业模式转变。

3.4 注意把握产品出口方向,开拓新市场

从过去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主动积极的与国际市场接轨。民营企业还应尽快融入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全球意识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民营企业要“走出去”到境外上市和投资办厂,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在具体措施上,民营企业应着重在扩大出口范围、更新出口品种,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3.5 积极采取措施化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困境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主要出路和措施在于提升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实力、转换银行经营机制、优化投资环境等。

(1)加大商业银行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建立以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信贷格局。银行可考虑专门对中小企业信贷设定一定比例的风险损失率,以赢利补亏。还可考虑在现有基础上合理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审批权限,建立专门的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与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企业实行较好的监控。

(2)是积极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品种,筛选出好的项目,增加信贷投入。在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加快业务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发展融资租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是应加快诚信政府的建设步伐。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减轻金融部门融资压力。可以考虑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制定一系列宏观调控机制和政策,引导资本向中小企业流动。

参考文献

[1]罗殿军,冀田. 产业群共生环境下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 (4).

[2]贾生华,疏礼兵,邬爱其.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j].管理学报,2006(1).

[3]吴文洁,郭芳. 基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视角健全和完善行业协会[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7

依托本省优势,借助政府支持,甘肃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1)民营企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5年甘肃省共有民营企业3.8万户,注册资金达478.13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万的民营企业有270家。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GDP698亿元,占甘肃省GDP的36.1%。全年上缴税收19.2亿元,占甘肃省各项税收收入的20.8%。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甘肃民营企业年均以17.4%的速度增加并已成为甘肃省的就业主渠道,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由1988年的32万人,增加到389万人,增幅远远超过了同期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增长水平。 ?

(2)民营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企业规模和档次迅速提高。?

目前民营企业从业领域由早期的建筑、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逐步延伸到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水处理技术等领域。2004年甘肃有5家企业进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行列,两家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

(3)园区开发势头强劲,工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工业园区在甘肃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从2000年始,甘肃已相继建立了临洮、天水、酒泉、张掖、榆中、白银、临夏、金川、嘉峪关等10个工业园区,初步培育起一批重要特色优势产业。?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

甘肃民营企业国际化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外贸易区域已扩展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立陶宛、乌克兰、瑞典、芬兰、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甘肃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占甘肃省进出口额的10%,其中占出口总额的20%。民营企业是甘肃特色产品走出国门的重要的推动者。?

2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甘肃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省份相比,仍然非常落后。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已占到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甘肃还不足40%。应该看到,甘肃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的现实。?

(1)大部分企业创办时间较短且类型单一、规模较小,寿命不长。?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中大约60%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而甘肃民营企业的寿命平均不到2年。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甘肃民营经济规模小,竞争力弱。甘肃省大部分民营企业创办时间都比较晚,多为2000年以后创建,现户均注册资金仅为110 万元,户均雇佣工人数13人,人均资本金仅有8.46万元。由此可见,民营资本的资本盘子小,运作主要以家族式作坊式为主,适应市场的能力弱,寿命通常都很短。?

(2)产品档次较低,缺乏创新能力。?

甘肃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于资本积累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规模企业居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对科技创新并没有自觉的意识和普遍的认同;加之资金和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1999年至2003年,在西部十二省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排名中,甘肃除2001年排名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位居第九位。?

(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特色产业缺乏名牌产品作支撑。?

从甘肃民营企业行业分布看,2004年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234家企业中,有178户企业分布在第二产业,其中建筑企业55家,超过两成。分布在第三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仍处于空白。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民营工业无论从利润、科技含量、规模、信息化基础还是国际环境来看,甘肃民营企业及其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都微乎其微。民营企业缺乏在某一专门产业领域深挖细凿、做精做透的基本能力,更不具备做“百年老店”的耐心和雄心。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在品牌树立上多花资金和精力,宁愿占据小块市场,只图眼前盈利。?

(4)经济外向度偏低,融资渠道不畅。?

甘肃地处西北,自然环境恶劣,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民营经济引进外资的渠道不够畅通。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准入标准提高后,很多企业贷款更难。但同时甘肃省有900亿元的存贷差躺在银行,不能有效启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直接融资的能力;二是民营企业尤其是流通行业多为租赁经营,因而无产抵押用于贷款;三是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困难;四是企业资信等级偏低,缺乏良好的资金信誉,银行贷款难度大。以上种种限制了甘肃民营企业,使他们在科技创新,市场开发和自我宣传方面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

(5)行业协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偏弱。?

行业协会,作为服务于企业与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连接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截止目前,甘肃省登记在册的行业协会约953家,其中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作用十分有限。在会员结构方面,很多行业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经济成份的会员单位所占的比例小。一些行业协会对自身的职能定位认识不清,为会员提供服务意识不高,协会自律、协调、服务及行业管理职能发挥不够,使协会缺乏亲和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层面上,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于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的资助和扶持不够。各种审批环节,审批手续复杂以及政府在科技规划中不能考虑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政策制定时对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等问题的存在,也极大的挫伤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3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发挥在政策上的支持引导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但仍需进一步抓紧清理有关政策,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动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指导。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信用担保体系。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3.2 加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提高企业用人水平?

(1)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工商联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适当的培训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企业家应当关注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避免,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的论证,可选择一些优秀企业家进行重点培训,并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使之成为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成为民营企业学习的典范。?

(2)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有效使用。民营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采取物质的和精神的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微观培养。除了组织员工参加各种专题学术讲座、技术交流、政策法规培训、出国考察和直接派往国外大学进行深造外,还可举办青年干部沙龙、集团核心组会或总裁办公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场所。此外,企业还要营造全员的创新环境,采取不同手段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在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鼓励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采用创新收益分成这一新的激励措施。?

3.3 甘肃民营企业应该确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方向?

兰州的科技实力雄厚,有包括兰州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13所,有包括中科院兰州分院在内的全民所有制科研部门8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部级、省部级实验室13家。已建成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28个。目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25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甘肃民营企业应充分依托这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加强横向合作。进行“校企联合、资源共享”,共建研发中心。加强产品研发管理,推进企业现有产业技术进步。要尽快地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品牌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产业模式转变。?

3.4 注意把握产品出口方向,开拓新市场?

从过去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主动积极的与国际市场接轨。民营企业还应尽快融入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全球意识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民营企业要“走出去”到境外上市和投资办厂,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在具体措施上,民营企业应着重在扩大出口范围、更新出口品种,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3.5 积极采取措施化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困境?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主要出路和措施在于提升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实力、转换银行经营机制、优化投资环境等。?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8

重点打造环首都文化产业带、长城文化产业带和太行山文化产业带,加快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工程,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生产、传播和服务模式创新,开发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与工业、农业、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建成10个以上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完善文化建设政策,大幅增加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规模,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参照省级工业聚集区优惠政策执行。创新金融扶持形式,组建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企业担保公司。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推出一批知名文化企业、文化产品、文化旅游、文化节庆会展、民俗工艺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培育消费市场。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以此为契机,我们必须先要了解河北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现状,探索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规律,以便更好的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一、河北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1.文化企业数量增加迅速。

根据河北省统计局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登记在册的民营文化企业9093个(不包括个体)。尤其是最近五年,新注册的企业数量不再少数。

2.企业的增加值不断提高。

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的增加值209.8亿元,其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30%、占全省整个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河北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32%。

3.企业吸纳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仅全省登记在册的民营文化企业,每年吸纳从业人员21.6万人。例如,被誉为中国剪纸第一乡的张家口蔚县,全县16个乡镇的96个行政村从事剪纸业,从业人员2.1万人。保定曲阳的雕刻业,从业人员达3万之众。衡水市的内画艺术,吸纳从业人员4万多人。

4.企业的规模和素质进步很大。

在2008年全省评选的十强文化企业中,有7家是民营文化企业: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省环渤海湾经济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藁城宫灯研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衡水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河北正元包装集团有限公司、馆陶思月陶艺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均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省评选的文化产业十佳品牌中,有9个品牌是由民营文化企业打造的。

二、河北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民营文化企业还有不小的差距。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缓慢,这与河北省丰厚的文化资源非常不协调。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荆轲、廉颇、赵子龙等等,名人文化构成了河北文化的血脉和脊骨,京畿文化增添了河北文化富丽堂皇的气派,古长城文化张扬着河北文化的博大与精深,西柏坡的红色文化铸成了河北文化的主流和亮点,民间文化展现了河北文化多姿多彩的无穷魅力。我省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0处,有世界级文化遗产3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7项,有24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文化特色,为河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河北省文化产业整体上还处于起步和发育阶段,资金投入不够,资源开发不足,严重影响着河北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思想认识没有与时俱进。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较普遍地存在着思想不够解放、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树立不牢的问题。不少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足,对民营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3.民营文化企业自身实力不强。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02-0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我国的民营企业迎来了春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今天可观的总量规模。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亟待解决。多年来,民营经济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分析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出长远的规划至关重要。

一、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仅仅体现在数量规模上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民营经济,30多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仅仅局限于数量上,从发展的潜力及低于经济风险的角度来讲,我国的民营企业和国企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的民营企业还大都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二)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依然很低下。好多民营企业管理者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依然保持着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表现为“家族”、“亲缘性”特征,好多企业还保持着家长制的作风,很难实现决策的民主化,有时候企业中的有识之士的才能被埋没,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企业的生命周期短

据可靠资料显示,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9年。许多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心的民营企业的生存周期能超过5年的也屈指可数。因此,民营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不稳定的趋势。

(四)用于生产经营的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相对滞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民营企业大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生产企业,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就造就了生产出来的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因此企业的发展规模也不会很大,所以这种生产模式就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的科技含量的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受到小农意识的影响,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五)民营企业不重视文化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兴国战略,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在民族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一个企业的发展动力和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但是在实际的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许多民营企业的根本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目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企业文化的短视行为。由于受到小农思想的影响,许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有严重的家族化、个人化、感情化色彩,很多时候全屏个人的好恶来决定事情的发展。企业主的核心目标就是一个,就是为了自己和家族敛财。企业家这种急功近利,也造就了企业的经营行为的短期化。

第二,企业文化的缺学行为。民营企业不重视员工的知识更新和培训以及出国考察和交流,这样也就造就了员工知识更新速度慢,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进而也就影响了企业产品的更新速度。

(六)风险经营,决策盲目

民营企业的决策基本上是一言堂,缺少民主化,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一时的决策成功强化了某些企业主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淡化了风险意识,因此,民营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二、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

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得出了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民营经济又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未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缺少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所产生的专职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需求。所以,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二)加强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

1.确立正确经营理念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经营理念要强调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民营企业要从唯利是图中解脱出来,努力贡献社会,建立起具有远见性的经营意识和价值观,另外要做到诚实守信,竭诚为消费者服务。弃旧除陈,以产品质量为主地,增强质量意识,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2.重视企业家庭素质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家素质决定了企业的前途,企业文化塑造可以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文化倡导民主决策和学习精神。前者保证决策的正确,后者则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文化素质、知识能力、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

3.提倡不断学习全员参与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至,使追求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一致;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意识,使工作效率直接挂钩;要不断培训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使员工真正地感受到企业以于他和他对于企业都同等的重要,不断增强员工工作努力程度。

(三)国家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民营企业需要法律来保障其合法的经营行为。加强立法,出台引导和约束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文件至关重要。

(四)适时调整产业结构

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产、学、研联合,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五)建立民主的、科学的决策渠道

首先,要以重视顾客角度出发。顾客和其他关系方满意不满意的信息监视是评价企业的重要手段。企业的第一位不是创造利润,而是创造顾客。顾客的忠诚度直接影响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

其次,企业决策层作用。决策层要确立企业统一的宗旨和发展方向,他们还应创造和保持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环境。

最后,遵循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当今世界,一套好的管理方法不仅仅是去学习,而是要如何才能深入理解其内在意义,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 中小民营企业 融资 现状 对策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从理论上讲,现代企业融资渠道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内部融资主要就是企业的内部积累,而外部融资方式主要就是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具体而言就是外部负债、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这几种方式。

(一)内部融资方面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自创业初期,由于经营规模小,商品不成熟,市场占有率低,风险较大,此阶段的发展基本都是靠自我积累发展壮大起来;但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自我积累便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规模,使许多企业坐失发展良机;

(二)外部融资方面

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两方面,对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来说,能选择的也只有银行贷款一种类型,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对于唯一能选择的商业银行贷款,由于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方面一直存在着种种限制,而且资金成本压力也较大,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左右,所以,在外部融资方面,中小民营企业也是举步维艰;

二、导致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长期以来,导致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很多,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注重信用建设,融资遭遇信用障碍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信誉是非常重要的,从中小民营企业自身来说,没有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生产效率不高,财务制度的不健全,帐目不清,一个公司内部有好几本帐,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增加了银行对民企财务信息审查难度这是这是导致中小企业信誉缺乏的基本原因,。另外由于民营企业合并、兼并、破产等活动导致的一系列债务问题的不规范处理,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整体信誉和形象。

(二)中小民营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产权高度集中,家族式管理为常态

多数民营企业,由最初的家庭式作坊发展而来,最终形成家族企业,实行家族管理模式,导致内部决策缺乏灵活性,董事会构成不合理直接影响到重大问题的决策,独立董事形同虚设,监事会起不了监管作用,重大问题决策通常取决于某一人决定,缺乏合理的法人内部治理机构,管理经验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家族式管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另外,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自身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无法准确预测,难以吸收投资者注意,并且民企的生命周期短使得投资者投资的风险过大而不愿意投资。同时,民企的资产相对的较少,负债能力有限,不能吸引太多的投资。

(三)政策环境上,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目前,企业获取资金的主渠道依旧是银行。但在现行的金融体系中,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少之又少,如按所有企业公平竟争,大多数中小民企是无法与国企业及大型外企等相比,无法得到银行的金融支持;同时,国家严格限制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活动,使民企借贷无门。

除银行借贷之外,还有股票和债券是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由于资本市场在我国发展得并不是很成熟,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认为那是一个不可及的目标,不会以此为发展目标;而且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也确实难以达到;即使是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也需要企业有一定的基础。

另外,政府管理不规范,许多有利于民企融资的政策得不到有效执行,致使政策上有限的扶持,沦为一纸空文。

三、改变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对策

在解决中小民企融资的问题上,重要的是通过多方的努力,引入竞争机制,营造一个共同受益的赢利格局,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建企业信誉,以诚信经营为立足之本

首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以规范企业运作为基础,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机构,改变家族管理模式,向家族控股,职业经纪人管理的模式过渡,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增加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的实际工作职能,设计必须的权力制衡制度和措施,健全公司内部权力机构,完善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健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以诚实守信为经营理念,由内至外全面树立企业诚信形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以诚实、准确、全面的企业信息公之于众,接受审计部门严格审计,以利投资者及债权人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信息,增加对企业的信任。

(二)丰富融资手段和渠道,作出正确的融资决策

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能够选择的融资方式是各有侧重的,简而言之,在企业建立初起,由于不确定因素多,风险极大,此时应以内部融资为主,即企业主自己出资,企业内部积累等方式;企业进入创业期,整体风险还是较高,此时企业还是应以股权融资为主,吸引外部风险投资者入股,同时,高度重视企业的现金流量,贷款结构和财务成本;进入到扩充期,企业承担风险和融资成本能力大大提高,此时应以债务融资为主,以期最大限度分散风险,降低成本;在成熟期,企业有大量销售利润和经营资产,承担风险和成本的能力与前几个阶段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此时企业应从自身资本结构出发进行融资。

企业要明确定位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从融资成本、资金利用率、融资机制规范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清偿能力这五个因素入手,进行融资效率分析,总的来说,债券融资效率是高的,高于股权融资。我国民企应严格按照自由融资顺序融通资金,先以内部资金满足资金需求,其次,考虑外部资金融资方式。

企业还应合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方式。比如,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挥自身灵活创新的特性,和大企业发展密切的技术经济合作,从大企业那里获得资金支持;或者能够加入大企业集团,以获得长久的发展;再有,建立建全了自身的企业信用管理后,利用票据融资、融资租赁、应收款保理、动产担保等方式进行资金筹集,甚至典当也可以成为中小民营企业进行快速融资的便捷渠道。此外,民营企业之间可以搭建融资联盟,由于民营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存在融资规模的障碍,所以两个以上的企业可以组成融资联盟,通过联盟内部的合作关系,达到民营企业融资的目的。

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还应重视资本市场的动向,近几年来,中小板,创业板的建立,为众多的民营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平台,这两个非主板市场较低的准入门槛儿对众多民营企业来说,也并非是可望不可及的事,当然,首先也必须规范的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及财务信息体制;特别是对于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继续发展却困难重重的处于瓶颈期的民企来说,这可以做为一个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企业内部管理调整,达到企业发展的一个飞跃。

(三)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政策环境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早已引起国家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在2010年两会期间再次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两会期间,温总理指出我国将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政府应以国家立法,出台优惠政策等形式给以扶持,通过鼓励和引导开展小微型企业信贷业务,从而间接实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目标。

研究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积极发展民营银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的困难;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营业税实行适当减免;积极鼓励和引导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组建创业中心,设立创业孵化基金;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健全和实施企业之间债转股机制,实施企业债务重组新战略;规范民间金融交易行为,健立健全民间金融体系等等方案都已提到议事日程,这些都将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另外,政府还要增强社会服务功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服务。要做到这点就要实现由单纯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并重型转变;同时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及时提供有效信息,使其科学决策;此外还要强化对私营企业的投资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同时,做好私营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越来越突显出来,要超越这一瓶颈限制,必须从企业自身和经济环境这内外双重因素入手。企业自身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科学管理规范企业的各项市场行为,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机制,提升自身社会形象,取得社会的信任,扩大融资渠道;政府和社会必须重视中小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立法,政策,宏观调控,政府服务等各方面入手,创建良好的环境扶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必将得益于大量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而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涛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S1).

[2]肖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分析.市场与发展.2003(2).

[3]柴靖静.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对策和建设.经济与管理.2003(1).

[4]汪玲.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主要模式及借鉴意义.金融论坛.2004(11).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1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047-02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亚太经合组织2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户数占各自企业总量的97%~99%,就业占55%~78%,GDP比重占50%以上,出口总量占40%~60%。中小企业同样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几年中国劳动统计数据显示,中小民营企业产值、销售额、实现利税和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分别占总量的60.5%、57%、40.5%和75%。然而,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受内外因素的影响,阻碍了中小民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就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现状和发展策略展开研究。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现状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现状

1.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家族式管理从经营管理权上界定,指的是“在家族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为一体,集决策者和执行者于一身,全部或主要管理岗位都由家族人员把持,最终决策权掌握在‘家长’手中,采用集权化的专断领导方式,企业行为以伦理道德规范来替代经济行为规范的管理模式。”中小民营企业普遍都采用家族拥有的形式,在管理方式上广泛存在家族式管理。在中国,“家文化”是根深蒂固的。韦伯认为,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亲戚关系或亲戚的纯粹的个人关系”上面的,是一种凭借血缘共同体的家族优势和宗教纽带而得以形成和继续的特殊信任,因此对于那些置于这种血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即“外人”来说,中国人是普遍地不信任的。总而言之,家族化治理并不是由人的意志而转移,而是在一定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下的制度选择行为。

2.缺乏核心管理理念,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意图。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政策条件下,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凭借的是企业主对自己事业和财富追求的精神,他们充分尝到了只顾眼前利益和短期效益的甜头。“个人的思维模式”、“爱拼才会赢”的观念根深蒂固,不少中小民营企业主长期以来形成了决策靠经验和感觉的思维习惯,应付日常事务取代了对企业的长远规划,重战术、轻战略,既没有核心管理理念,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意图。

3.一味求“大”而不求“强”。中小民营企业往往以规模扩张代替集约扩张,一味求“大”而不求“强”。为把企业迅速做大,在获取资金、寻求新项目、新产品、新技术以及寻找合作伙伴等较低的生存层面上有较多的投入,不具备条件的多元化和过度的多元化,只能导致资源分散、竞争力低下、内部管理困难。从市场实际情况来看,多数企业没有从多元化经营中获得好处,反而被这种多元化经营所阻碍甚至拖垮。

4.成本控制观念落后,管理手段单一。我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者的成本管理理念落后,成本控制观念落后,成本控制意识薄弱、缺乏市场观念,企业主们认为单纯地通过提高产量就能降低成本,但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一味地提高产量必然导致产品积压,严重亏损,而且传统的成本控制通常只注重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忽略了对其他成本的控制,比如说管理成本,仓储成本,营销成本,开发新技术的成本等。

(二)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1.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管理模式落后。各个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都会制定不同的与实际相适应的总体战略规划。中小民营企业在选择人才时,没有考虑到资源配置要与战略目标的实现相适应,人才选聘渠道狭窄并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中小民营型企业对以亲缘、地缘关系作为信用保证,甚至形成追求“完美人”的心态是造成窄范围选拔员工的根源。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职能上面,缺乏人才培养规划,缺少人才职业生涯设计的概念,使人才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导致人才选择离开。

2.企业人才选拔制度不规范。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长期受到传统的家族观念束缚的“家族式”民营企业,“传内不传外,任人唯亲”成为家族企业管理的信条,所以家族企业在人才的利用方面具有很强的“排外”性。这就使得一方面优秀的人才不能及时补充进企业,另外一方面“外来人才”缺乏竞争力,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同时外来人才在人事、工资、奖励方面缺乏自,使企业各级管理者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过长期以来的家长制管理,使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制度,企业的凝聚力难以提高。

3.企业自身发展和员工自我评价导致人才流失。中小民营企业多数是加工型、贸易型的小作坊,既没有高精的技术、也不成规模,所以,就没有很多的知识让员工长期不断地去学。新员工到企业上班,几个月、半年就已经摸清了企业那三板斧。然后,是机械式地不断重复原来的工作,不甘落后的人才,自然会选择离开。作为员工,尤其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往往对自己期望过高,刚进入企业就认为自己应该达到某个职位或者至少应该达到某个职位,面对现实又感失落,这也是导致员工流失的原因。

4.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所凝结、沉淀出来的,对员工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会产生强烈影响的企业价值观及企业精神。目前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价值观念与企业理念的错位,形成企业文化和员工行为的脱节。

(三)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1.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妨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首要因素。由于规模小、工作较累、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社会劳保及养老保险不规范等不利因素,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数据显示,我国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虽然60%在企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很少;中小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占职工总数不足10%,初中以下的职工占60%左右,企业科技人员不足且流失严重。因此,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妨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一大重要因素。

2.财力、物力制约了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长期以来,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自有资金实力较弱,特别是融资难是一个普遍现象,企业缺乏充足的现金流。与大企业相比,中小民营企业技术装备陈旧落后,很多是从大企业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落后的技术装备使得中小民营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均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同时也阻碍了技术创新的开展。由于受企业整体资金流短缺的限制,企业用于研发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又也很难像大企业那样从政府部门获得R&D资金的支持。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0.5%,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使他们无法很快进入技术创新领域,大大影响创新人员潜力的发挥,制约了自主创新的开展。

3.相关国家政策抑制了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动机。目前国内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执法环境对保护知识产权和不正当竞争缺乏应有的力度,抑制了企业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差的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动机。虽然2003年我国第一部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开始实施,2009年9月1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等具体政策陆续出台,但是离中小企业公共政策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急需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与措施,并具体落实到位。

二、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策略

(一)着力改变自身内部控制现状

1.转变观念,突破中小民营企业“家族式”体制,提高家族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家族企业的所有者应摒弃狭隘的家族内部利益观念,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政府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推动企业改善管理水平。家族企业的业主应用各种培训来提升家族管理人员的素质,实现家族企业快速成长。

2.突破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要彻底摒屏传统产权理念,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起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互相依托、互相制衡的监督制约机制。要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与我国市场实际情况结合,建立健全企业管理、营销、生产、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等组织功能,构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制度健全、高效运行的科学管理体系和创新经营机制。

3.突破传统成本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中小民营企业成本控制制度还不完善,要使成本控制制度在企业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的成本控制制度,并且将制度运用进日常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实际运用不断完善制度,使得制度在企业中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决策成本,增大决策过程多环节的投入,谨慎决策,将各方面的可能问题与困难纳入利弊得失的分析,同时自觉运用一切科学的决策方法,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决策。

(二)彻底改变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1.树立科学的现代人才观,留住核心人才。企业在制定选人计划时首先分析所在行业的环境,即行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如何;其次,再分析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行业和企业的地位不同所对应的人才层次也不同,企业量身而定人才选拔策略,才不会导致人才的滥用或者流失。在用人上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清楚什么样的人才真正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用合适的人是留住人才的前提,做到“因事择人”、“任人唯贤”、“知人善用”。

2.企业选人要与成本、收益相结合。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投入成本和所得收益的比例。选人要根据岗位性质和人才能力,制定科学的选人计划。对于关键性的岗位,要花大力气选拔那些有能力的人才加盟到企业中,对一些普通岗位,选到合适的人才即可,切不可处处用高人,增加选拔成本。

3.企业要建立公平的用人制度。企业要形成人员竞聘、人员使用、人员管理的市场化。用人要引入竞聘机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员工的选聘、选拔、考评方式。人才的发现和评估不仅仅由企业业主个人决定,而是实行民主化管理,变“相马”为“赛马”,号召全体员工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4.创建学习型组织,盈造良好企业文化。当今的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中小民营企业必须从上至下培养员工的自觉学习意识,加强员工之间知识交流,鼓励并奖励学有所成的优秀员工,形成带、帮、赶、超的学习竞争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鼓励基层员工大胆谏言,组织问题研究团队对谏言进行分析、研究,对企业发展确有其效的建议、意见进行及时奖励。

(三)努力推进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1.树立以人为本的自主创新理念。人是创新的根本,中小企业要想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一,不惜重金引人才,一个创新型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第二,制定企业自主创新奖励条例,并及时兑现,以对创新人员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不要怕创新人员收入高,创新人员拿了高的收入正是企业兴旺的标志;第三,重视人员的定期培训,尤其是高技术人员的再教育投资,这既是人文关怀,也是为企业增加智力储备,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创新方向、创新基础、加快创新成果的形成步伐。

2.增加财力、物力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一环即技术创新,没有过硬的科研设备配置水平,想取得技术创新突破几乎不可能,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要舍得投入足够的资金来提升企业的科研设备配置水平,构建和完善企业信息化运作平台,这不仅能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整体竞争力的也是一次全面的提升;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过低必然影响到自主创新的正常开展,提高R&D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势必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完善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相关配套政策。完善的政府配套政策是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助推器。要改革现行的税收政策,降低高科技产品的增值税,强化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出口退税、税收信贷等手段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中的运用;增加政府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成果奖励力度,增加覆盖面,大力倡导全社会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关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尽快出台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仿冒、假冒、商业技术窃取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严格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护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田家军,贾佳,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同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15)

2.戴维.亨格著.译.战略管理精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刘昆.中小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其对策[J].商业经济,2010(2)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12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及分类

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并在范围的表述上对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从内涵)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从外延)做出解释。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将文化产业分为10个大类,即“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等。其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分类首次在《分类》中被提出。

二、河南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1)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实现异军突起。目前全省已建成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1个部级文化产业园区、7个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涌现出禹州钧瓷、镇平玉雕、宝丰魔术、民权画虎、平乐牡丹画等一批文化强县、文化强村,形成了富有活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涌现出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河南天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南阳市拓宝玉器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知名民营骨干文化企业。(2)我省各级政府对民营文化企业十分重视。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几千万至数亿元的财政资金,引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河南省各厅(局)出台了22个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在资金投入、资产处置、收入分配、劳动保障、税收减免、人员分流、离退休人员安置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郑州市建立了动漫基地建设指挥部。(3)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为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河南省已经出台的《河南省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都提到了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措施,提出“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军文化产业,特别是高新文化产业领域。”(4)民营文化企业在我省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成为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如河南宝丰县现有民营表演团体1200余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平均每年演出42万场,观众达5000万人次,年演出收入达2.86亿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3.2万农民因此脱贫。近年来,国内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吸引了民营文化企业的积极参与,旅游业与演艺业形成互为依托、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带来了旅游演艺市场的蓬勃兴起。(5)民营文化企业管理逐渐现代化。绝大多数民营文化企业比较注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民营文化企业(不包括个体经营户)中吸纳多元投资的股份制、合伙制文化企业占多数。民营文化企业的经营方式日趋现代化。(6)民营文化企业对自身发展不懈追求。河南省郑州“小樱桃卡通公司”是目前河南省规模最大、业务门类最齐全、经营时间最长的动漫行业龙头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越南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中国创意产业高成长100强”、“全国重点动漫企业”等十几个先进荣誉称号,但是公司决策者和广大员工还不满足,还提出“创建自己的电视频道和栏目”,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民营动漫文化企业。

三、河南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省的民营文化企业有着如上诸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民营文化企业凭借灵活的经营方式和敏锐的市场观察在文化市场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但无论是民营文化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还是民营文化企业的自身素质,民营文化企业遭遇着难以克服的发展瓶颈,有些已经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民营文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1)产业政策不完善,缺少政策引导。如某市文化局负责人反映:“目前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税收、信贷政策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其它经济门类在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享受到了诸多的政策优惠。这几年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虽然很高,但文化产业享受到的政策优惠却远不如其它经济门类。”大大限制了民营文化企业的迅速发展。(2)融资困难,企业税费负担较重。与其他企业相比,文化企业缺乏实物形式的贷款抵押物,拥有的大多是现在还不能作为贷款抵押品的文化作品和其它文化资源,因而贷款难更加突出。(3)人才匮乏。由于文化产业复兴时间较短,相关人才培养数量不够。高等院校近几年来设置了很多涉及文化产业的专业,然而由于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课程的更新跟不上产业更新的步伐。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学到的知一识并不能立即用于工作当中。民营文化企业人才匮乏。(4)保护知识产权乏力.知识产权足文化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对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其实就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2011年,河南法院共受理一审知识产权纠纷案件1681件,其中,专利著作权、商标权、著作权、民间文学艺术等案件近年来迅猛增加。最主要的是利用法律,培养全社会自觉维护知识产权的氛围。(5)民营文化企业自身存在不足。近几年来,全省文化企业和项目数量不少,部分产业已初步形成市场,如书画古玩市场,传统民间工艺品市场等,但总体规模不大。截至目前,我市有3485家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固定资产超过500万元的不过20家,文化产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市场运作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很难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河南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1)完善财税和融资等政策以及产业政策体系,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2)精心打造现代旗舰型民营文化品牌企业。分行业有重点地选择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支持其做大做强,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名优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如果我省有几个乃至十几个像山东“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和“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等那样的现代化旗舰型文化企业,那么我省文化产业尤其是民营文化产业一定会腾飞发展。(3)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河南天乐动画公司原创动画连续剧《独脚乐园》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国产优秀动画片,荣膺中国动漫产业十大标志性品牌。最新推出的《家有酒神》入选2009年法国昂西动画节电视系列片竞赛单元终评名单,是本届动画节我国唯一入选的作品。郑州小樱桃动漫公司原创动画片《小樱桃》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获得较高收视率,版权输出到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同时,还创作出《小樱桃》漫画2万多集,作品规模居全球第一,出版《小樱桃》漫画图书200多个品种,发行量达1360万册,市场占有份额居中国同行业第一。(4)民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要积极推进与非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产业要想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必须要和非文化产业的行业深度融合,否则,很难迅速见效。纵观河南动漫产业的发展无不与房地产行业、建筑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发展相融合。

参 考 文 献

[1]陈少峰,张立波.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2[M].华文出版社,2012(9)

[2]2008-201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预测.屮华知网.

2012-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