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发展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7 09:20:29

民营企业的发展

民营企业的发展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快速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还存在很多困境,亟待从多方面对其进行支持,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民营企业数量众多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到现在将近34年的时间,我们从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14万的成员发展到现在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占全国企业法人的90%以上。据国家工商总局最新数据,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实有企业1308.57万户(含分支机构),实有注册资本(金)77.20万亿元。其中,内资企业实有1264.89万户,实有注册资本(金)65.90万亿元,其中私营企业1025.93万户,注册资本(金)28.48万亿元。个体工商户实有3896.07万户,资金数额1.78万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60.01万户,出资总额0.91万亿元。外商投资企业43.68万户,注册资本(金)11.30万亿元。显而易见,民营企业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之无愧的市场主体。其中有很多上市公司,截至2012年上半年,在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中,民营背景企业的数量占比已经过半。数据显示,在创业板市场,约96%的上市公司为民营背景公司。此外,主板上市公司中,民营背景公司占比30.06%;中小板市场上市公司中,民营背景公司占比76.18%。与此同时,我国跻身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数量也稳步上升,2012年已达15家。此外,2012年9月,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了2012年中国50强全球挑战者报告,其中民营企业数量达24个。

(二)民营经济占全国经济比重越来越大

1979年,民营经济占全国GDP总量不足1%,现在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2/3,中国的经济实际上已经发展到以民营经济为主题。在地方上的表现也非常明显,例如四川省到2011年年底,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2万亿,占全省GDP的57.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7%。浙江省2011年民营经济总量达到19872亿元,对全省生产总值的贡献连续8年超过60%。民营经济投资也显示了强劲态势,2012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全国民间投资在整个投资中的比重占到62%,增速达25.1%。此外,我国民营企业的注册资金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户均注册资金逐年较大幅度增长,显示了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三)民营企业创造大量就业

全国工商联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指出,我国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来源。国家的民营经济占全国非农就业的85%以上,在城镇就业当中民营企业实际上已经占了70%多。据统计,2000年全国民营企业,吸纳了2000万人就业;现在已经吸纳了2亿人就业。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都远远超过美国、日本、德国经济起飞阶段的记录。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和主渠道。

二、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相对于民营企业的天然活力,应该说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民营企业规模不大

民营企业资本小而分散,形不成规模。根据《中国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报告(2012)》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而中小微企业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另外在2012中国企业500强中,前30强都是国有企业,并且民企500强利润总和不及五大银行的净利润总额6808.49亿元的65%。

(二)民营企业发展成本增高

2011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妇女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联合的《2011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民营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分别是“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明显高于其它选项。一方面,当前民营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人力成本的大幅上涨,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最大困难。另外一方面,能源、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也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压力。2011年民营500强企业虽然整体规模仍旧增大,但总体盈利水平是下降的,这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及税负持续增高的现实困境。

(三)民营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民营企业过分依赖个人能力,可供使用的资源往往又高度集中,一旦个人的判断力出现偏差,或是个人出了意外,必然使企业遭受重创甚至死亡。一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始终未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然而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时期后,家族的管理模式将给企业带来很多制约,这些方面表现在股东多头性的决策,管理人员的专业缺乏,越权管理、员工与管理层的沟通障碍等等方面。根据北京锡恩咨询集团最近的一个调查显示,不少企业都有着很好的盈利模式转型的构想,很多也正在进行尝试与努力,但这些尝试与努力,最大的阻碍并不是市场或竞争,更多的是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难度的加大。

(四)民营企业发展模式落后

民营企业发展模式总体上仍比较粗放,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现象比较普遍,加工贸易企业比重大,资源依赖性强,一些民营企业长期处于散、小状态,营利能力弱,产业竞争力不强。实践证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以资源成本、人工成本和环境成本为代表的比较优势已经消失。民营企业如果不能顺利转型,大批中国民营企业的市场被蚕食的情况,将可能会不断上演,甚至有被竞争淘汰出局的风险。

三、促进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定将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这是一个经济规律。每个行业都是有周期的,如果不涉足新的行业,公司就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中国制造整体水平大多仍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利润率偏低以及这种高消耗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因此,要引导企业运用资源优势,重新定位产业战略规划,从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转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集约型生产,从“资金+体力劳动”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以“资金+脑力劳动”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企业能获得新的业绩增长或是摆脱经营困境,实现健康、持续的良性发展循环。

(二)推动形成民营企业服务体系

由于民营企业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在激烈竞争中亟需得到创业辅导、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筹资融资、政府采购等公共服务支持。政府通过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要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和优化配置服务资源,推动形成以民营企业服务机构为核心,以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等为依托,各类服务资源开放共享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包括创业支持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资金融通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体系、市场开拓服务体系等方面。

(三)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对外投资

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央企业是主力军,下一步民营企业将成为生力军。民营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了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要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对外投资。但是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存在着多重风险,国家要通过政策和法律对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进行鼓励、指导和保障。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委出台了《关于印发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综合规范民营企业海外投资。但我国仍然缺乏一部针对企业海外投资的保障性法律,应当制定海外投资保障法,为我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进行保障,规范投资行为,弱化投资风险,保障投资利益。

(四)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

企业集群是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配套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劣势。而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因此,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对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显著,集群化发展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大方向。构建特色优势中小企业集群,着力推动具有经济技术关联的中小企业集聚,推进其在产业链上的衔接,提高集群企业信誉度和知名度,铸造产业区域品牌效应。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把分散的企业有效组织起来,有利于促进信息交流和技术扩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引导和服务作用,搭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之间合作平台。

(五)向民营企业适度开放垄断领域

中国加入WTO已经十年,但某些行业的开放程度还不明显,这变相限制了民营企业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国务院2005年和2010年先后出台“非公经济36条”和“新36条”,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民营企业在一些重要领域进展甚微。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不仅是一种突破,还能起到监督国企运行的作用。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参与管理,同时也通过这种形式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应当进一步推进银行贷款、设备租赁、技术改造等一系列的配套,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能源、金融、社会事业等领域,并建议引导国企调整产业布局,把一般性竞争行业的发展空间尽量留给民间投资主体,在防范国企过度扩张的同时,也促进民营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友阳.民营企业管理现状:不改革十分危险.中国经营报,2012-03-17.

[2] 李海洋.民营企业须加快转型升级.企业观察家,2012(6).

[3] 叶祥松.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障碍与对策.南方日报,2012-09-10.

民营企业的发展篇2

当前,大多数民营企业过于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对企业文化的管理。而在现有的企业文化的管理中,并没有科学的经营价值理念,大多数贯穿于企业的经营价值理念是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自发的无意识的形成的,零碎而不稳定,有许多企业经营价值理念的提出一般带有模仿性,缺少符合自身特性的价值观和创新思路;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很多民营企业重形式,轻内涵,缺少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绝不只是几条轰动的广告和几句响亮的口号,而是企业自身的文化素质、企业的精神及企业的经营价值理念。

二、企业文化对推动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求企业确立明确的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种目标不是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当企业把赢利作为目标的时候,企业就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完美的服务理念,这个时候,企业就必须明确自己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才能以优异的经营成绩为社会尽职尽责,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文化促使企业树立崇高的企业目标,对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具有重大的作用,这些最终将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保证了企业和社会共同进步。

2.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理念。企业发展的本质在于发展人,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员工就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发展观。企业文化主要是坚持以人文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尊重人性和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高超的管理艺术,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精神境界,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使企业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它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文化为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证。一个企业,只有在一种精神和文化的支撑下,重新认识创新的价值,创新者的心理和行为才会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者就会及时面对困难,主动进取主动创新,从而不断的从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吸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创新者突破固有的从众心理和思维定势,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良好的企业文化还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创新传统,这样能不断激发企业员工的实践能力,促使员工价值观念和自身知识结构的转变。

4.有利于强化企业凝聚力、塑造团队精神。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是在企业员工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原则上形成的,通过合作与共同努力实现企业目标的精神,是企业内逐步形成并为所有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和主体意识。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理念推崇员工之间要坚持协作原则、共生原则、共同参与原则和个人能力与组织力量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强化企业凝聚力、塑造企业团队精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强大的企业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可以向社会公众展示企业成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管理风格和良好的经营状况,为企业树立信誉,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从而为企业树立良好的整体形象提供保障,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民营企业的发展篇3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全面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迅速。我国拥有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其跨国经营主要是通过产品的直接出口贸易来实现的,而大部分没有取得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则依附于一些专门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国有外贸公司来实现其出口贸易。此外,诸如许可证贸易、补偿贸易、契约合作生产、国际加工与装配贸易、工程承包等方式也逐渐在民营企业中日益盛行。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有70%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至2004年底,上规模民营企业2119家,其中出口生产企业989家,占46.67%;在国外建厂的企业62家,占2.93%;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47家,占2.22%。全年实现出口总额339.49亿美元,比2001年的86.20亿美元增长了70%多,年均增长达24%。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但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进行产品竞争,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根据企业跨国经营阶段理论(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企业跨国经营应该被视为一个发展过程。该理论代表学者Johanson和Vahlne在对有代表性的制造公司海外运营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这些企业的海外运营战略都采取了基本相同的步骤,即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口活动的增加,母公司掌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和联系渠道,出口市场开始通过外国商而稳定下来;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海外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最后当市场条件成熟以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上述过程被归纳为: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四个阶段。Johanson等人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分别表示一个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跨国经营程度。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进程中,尽管也有一部分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尝试用收购兼并、买壳上市等现代对外投资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但这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拓展产品出口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比较优势来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而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停留在以“边贸活动”为主体内容的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上。所以说,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

二、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身方面。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社会偏见与政策准入等条件的约束下,多数还处于初创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落后等方面的缺陷,使其进行跨国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风险要大于国有企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优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核心竞争力弱。虽然中国在海外的总体投入不少,但真正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却为数不多,海外机构普遍“小、散、乱”,开拓当地市场的能力差。并且民营企业对科研开发的热心程度不高,其研发费用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2%,而全球500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到了其产品销售收入5-20%。技术落后、研发水平低导致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极低,这样的产品即使在国内市场都很难有竞争力,何况在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而且民营企业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常见方式是贴牌生产,缺少品牌效应,不仅使得企业利润率非常低,而且不利于树立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良好形象。

(2)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小。2002年对江苏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1%的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年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难的则高达86.5%。民营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等多种因素制约,往往不得不忍痛放弃千载难逢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即使历尽艰辛跨入国际市场,也难以持续经营发展。

(3)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者素质较低。跨国经营需要的是具备国际经营技能、国际风险管理、跨国文化管理、国际法律体系、国际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我国民营企业采用血缘、亲缘或者地缘关系纽带式组织管理模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限制了企业人才的使用,也妨碍了企业主自身素质的持续提高。

2.国内环境方面。(1)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的金融制度结构和相关政策的歧视性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利用外资的范围和规模。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出口信贷、买方贷款、卖方贷款、出口押汇等业务的服务对象一直只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融资方面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诸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利用外资、政策性融资、产业基金、项目融资等融资方式并没有对民营经济开放,更不用说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渠道进行融资了。不公正的所有制歧视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应有的信贷、保险、担保等国际化经营所必需的金融服务支持。

(2)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集体和私营企业,长期以来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无法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资源分配一直是向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加上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落后,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没有明显的区位与内部化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我国至今没有制定诸如《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保险法》、《跨国公司法》之类的规范与保护海外投资的基本法律以及有关保护民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法律法规,在金融借贷、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反不正当竞争、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跨国经营等方面缺乏对民营企业的专门扶持和保护,这不利于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4)缺乏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企业走出去多凭热情,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的深入考察和对境外市场的调研能力。因此,在跨国经营战略布局上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导致许多失败的案例。缺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缺少提供跨国经营服务的中介机构是目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一大障碍。

3.国际环境方面。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韩国、东盟、印度等国的出口产品存在严重的同构性。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低价促销的营销策略不仅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而且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常常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起诉。而民营企业正是最近几年多起反倾销案的主角。并且国际市场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自然环境、文化习惯等方面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等等,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所必须面对的。

三、发展对策

1.加强国家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政府应当尽早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做出总体战略规划,并将其列入同期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加强对海外投资的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尽快结束海外投资的多头管理局面,可由中央政府委托相关部委共同组建全国性的专管机构,专司对外投资行政管理事务,负责制定海外投资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不同时期海外投资的规模、方式和重点,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海外投资活动,为民营企业正确制定对外投资战略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并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方面,应引导其投向有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其跨国经营提供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优势。对于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区域选择、布局等方面,政府应根据我国的战略部署和各国的投资环境提供指导性意见,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布局和选择。

2.政府要在金融政策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融资难是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一大瓶颈,政府应在金融政策上进行扶持,发展和完善对外投资在融资、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1)改革金融制度,提高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力度。首先,通过政府的金融政策创新,不断强化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贷款,拓宽国家进出口银行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服务的领域,放松利率管制,发展中小民营商业银行。其次,鼓励中资银行开展跨国经营。中资银行应该大力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提供服务。第三,大力培育、完善和发展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我们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成熟经验,制订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我国的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体系,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创造条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渠道。第四,政府应赋予条件适合的跨国企业以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并由国家给予必要的担保,鼓励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以扩大对外投资的金融实力。第五,加快组建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银企财团,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参与国际竞争。第六,应该允许跨国投资企业在境内和境外设立自己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逐步强化其金融自我扶持功能,使之成为企业的金融核心。

(2)改革跨国投资项目的外汇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仍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政府应当允许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输出,对于创汇大户,银行应为其建立对外投资专用账户,使其可以自由地提取并用于跨国投资项目。另外,为了便于企业用实物资产、工业产权进行投资,应对非贸易性跨国投资项目的实物、技术投资部分实行免收保证金的鼓励性政策。

(3)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完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信贷担保体系。对外投资基金是指由基金成员单位注入一笔原始资金并由基金成员单位委派专业人员组成跨国投资发展基金运作机构,进行具体的投资操作,将基金的各种组合投资获利部分对跨国投资活动进行参股。其好处是既可以分散投资者的风险,又可以做到小额资金的集中使用。从我国已经走出去的企业看,在跨国经营中会遇到诸如商业、汇率、政治等很多风险,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很难独自承担这些风险。因此,政府应在政策上进行扶持,通过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和国家政策性跨国信用信贷担保机构,鼓励对外投资保险的发展,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目前,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方面,我国还存在着审批程序烦琐、时间损耗过长、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应迅速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跨国经营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完全的微观自主决策权,大幅度简化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投资审批程序,放松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额度管制,确保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同时加快《海外融资法》、《跨国公司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基本法律法规及配套实施细则的出台,使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融资和开展跨国经营拥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基础和保障体系。

4.建立健全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中介机构和风险防范系统。

(1)考虑到对外投资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御性,政府应尽快建立部级的国际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系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政治、汇率、罢工、法律、恐怖主义、战争等风险的预警服务,一旦发生风险,应发挥国家影响力,为陷于巨大国际市场风险中的民营企业提供一定政治、经济、法律、道义上的支持与援助。同时,加快与各国签订诸如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司法协助协定、经济合作协定、贸易投资协定、社会保险协定等政府间协定,多方位、多角度地保护和推动我国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2)鉴于多数民营企业缺乏了解和掌握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法律、经济等投资环境的跨国经营信息渠道,政府应建立具有高效的信息收集、加工及传输功能的全球性信息资料研究中心和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比较全面、及时、准确、系统的国际市场环境资料和权威的咨询服务。与此同时,还应组建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以及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信息渠道作用,为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投资地区及项目等相关信息和中介、指导与服务。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加入WTO使民营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但同时,这无疑也是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一个绝好机遇。本文对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动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 国际化-[飞诺网FENO.CN]

[关键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8-0043-03

[作者简介] 房昌琳,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管理。(广东 深圳 518060)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全面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迅速。我国拥有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其跨国经营主要是通过产品的直接出口贸易来实现的,而大部分没有取得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则依附于一些专门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国有外贸公司来实现其出口贸易。此外,诸如许可证贸易、补偿贸易、契约合作生产、国际加工与装配贸易、工程承包等方式也逐渐在民营企业中日益盛行。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有70%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至2004年底,上规模民营企业2119家,其中出口生产企业989家,占46.67%;在国外建厂的企业62家,占2.93%;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47家,占2.22%。全年实现出口总额339.49亿美元,比2001年的86.20亿美元增长了70%多,年均增长达24%。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但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进行产品竞争,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根据企业跨国经营阶段理论(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企业跨国经营应该被视为一个发展过程。该理论代表学者Johanson和Vahlne在对有代表性的制造公司海外运营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这些企业的海外运营战略都采取了基本相同的步骤,即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口活动的增加,母公司掌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和联系渠道,出口市场开始通过外国商而稳定下来;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海外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最后当市场条件成熟以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上述过程被归纳为: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四个阶段。Johanson等人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分别表示一个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跨国经营程度。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进程中,尽管也有一部分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尝试用收购兼并、买壳上市等现代对外投资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但这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拓展产品出口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比较优势来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而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停留在以“边贸活动”为主体内容的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上。所以说,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

二、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身方面。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社会偏见与政策准入等条件的约束下,多数还处于初创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落后等方面的缺陷,使其进行跨国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风险要大于国有企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优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核心竞争力弱。虽然中国在海外的总体投入不少,但真正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却为数不多,海外机构普遍“小、散、乱”,开拓当地市场的能力差。并且民营企业对科研开发的热心程度不高,其研发费用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2%,而全球500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到了其产品销售收入5-20%。技术落后、研发水平低导致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极低,这样的产品即使在国内市场都很难有竞争力,何况在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而且民营企业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常见方式是贴牌生产,缺少品牌效应,不仅使得企业利润率非常低,而且不利于树立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良好形象。

(2)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小。2002年对江苏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1%的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年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难的则高达86.5%。民营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等多种因素制约,往往不得不忍痛放弃千载难逢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即使历尽艰辛跨入国际市场,也难以持续经营发展。

(3)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者素质较低。跨国经营需要的是具备国际经营技能、国际风险管理、跨国文化管理、国际法律体系、国际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我国民营企业采用血缘、亲缘或者地缘关系纽带式组织管理模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限制了企业人才的使用,也妨碍了企业主自身素质的持续提高。

2.国内环境方面。(1)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的金融制度结构和相关政策的歧视性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利用外资的范围和规模。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出口信贷、买方贷款、卖方贷款、出口押汇等业务的服务对象一直只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融资方面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诸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利用外资、政策性融资、产业基金、项目融资等融资方式并没有对民营经济开放,更不用说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渠道进行融资了。不公正的所有制歧视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应有的信贷、保险、担保等国际化经营所必需的金融服务支持。

(2)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集体和私营企业,长期以来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无法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资源分配一直是向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加上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落后,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没有明显的区位与内部化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我国至今没有制定诸如《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保险法》、《跨国公司法》之类的规范与保护海外投资的基本法律以及有关保护民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法律法规,在金融借贷、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反不正当竞争、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跨国经营等方面缺乏对民营企业的专门扶持和保护,这不利于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4)缺乏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企业走出去多凭热情,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的深入考察和对境外市场的调研能力。因此,在跨国经营战略布局上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导致许多失败的案例。缺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缺少提供跨国经营服务的中介机构是目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一大障碍。

3.国际环境方面。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韩国、东盟、印度等国的出口产品存在严重的同构性。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低价促销的营销策略不仅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而且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常常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起诉。而民营企业正是最近几年多起反倾销案的主角。并且国际市场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自然环境、文化习惯等方面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等等,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所必须面对的。

三、发展对策

1.加强国家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政府应当尽早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做出总体战略规划,并将其列入同期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加强对海外投资的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尽快结束海外投资的多头管理局面,可由中央政府委托相关部委共同组建全国性的专管机构,专司对外投资行政管理事务,负责制定海外投资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不同时期海外投资的规模、方式和重点,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海外投资活动,为民营企业正确制定对外投资战略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并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方面,应引导其投向有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其跨国经营提供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优势。对于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区域选择、布局等方面,政府应根据我国的战略部署和各国的投资环境提供指导性意见,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布局和选择。

2.政府要在金融政策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融资难是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一大瓶颈,政府应在金融政策上进行扶持,发展和完善对外投资在融资、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1)改革金融制度,提高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力度。首先,通过政府的金融政策创新,不断强化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贷款,拓宽国家进出口银行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服务的领域,放松利率管制,发展中小民营商业银行。其次,鼓励中资银行开展跨国经营。中资银行应该大力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提供服务。第三,大力培育、完善和发展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我们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成熟经验,制订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我国的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体系,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创造条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渠道。第四,政府应赋予条件适合的跨国企业以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并由国家给予必要的担保,鼓励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以扩大对外投资的金融实力。第五,加快组建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银企财团,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参与国际竞争。第六,应该允许跨国投资企业在境内和境外设立自己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逐步强化其金融自我扶持功能,使之成为企业的金融核心。

(2)改革跨国投资项目的外汇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仍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政府应当允许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输出,对于创汇大户,银行应为其建立对外投资专用账户,使其可以自由地提取并用于跨国投资项目。另外,为了便于企业用实物资产、工业产权进行投资,应对非贸易性跨国投资项目的实物、技术投资部分实行免收保证金的鼓励性政策。

(3)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完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信贷担保体系。对外投资基金是指由基金成员单位注入一笔原始资金并由基金成员单位委派专业人员组成跨国投资发展基金运作机构,进行具体的投资操作,将基金的各种组合投资获利部分对跨国投资活动进行参股。其好处是既可以分散投资者的风险,又可以做到小额资金的集中使用。从我国已经走出去的企业看,在跨国经营中会遇到诸如商业、汇率、政治等很多风险,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很难独自承担这些风险。因此,政府应在政策上进行扶持,通过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和国家政策性跨国信用信贷担保机构,鼓励对外投资保险的发展,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目前,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方面,我国还存在着审批程序烦琐、时间损耗过长、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应迅速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跨国经营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完全的微观自主决策权,大幅度简化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投资审批程序,放松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额度管制,确保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同时加快《海外融资法》、《跨国公司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基本法律法规及配套实施细则的出台,使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融资和开展跨国经营拥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基础和保障体系。

民营企业的发展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 和谐 营销 策略

引言

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举措。作为民营企业,理应从战略的高度、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洪流中来。当然,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也很重要,对企业利润的实现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抓企业经营就必须抓好企业营销战略。

 

1.民营企业的和谐发展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更好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当前,在社会上所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与不和谐因素,应该来说是由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这只能说明我们现在发展的还不够。只有加快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通过发展以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障,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与前进中所遇困难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从社会的总体来看,企业可以从公共服务设施中入手,想必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民工进城,为许多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缓解了就业压力,还能够更好地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并为社会主义的进步事业提供更多的积累,有助于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之民营企业经营灵活,存在着独有的发展优势,它的发展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不断增添活力,所以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必将会得到社会各方的更多关注与支持。

 

从国家的宏观调控看,只要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必定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要在考虑企业自身取得最大利润的同时,兼顾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把企业的利益与社会所给予的期望结合起来。民营企业经营者在考虑企业发展的时候,还应把目光转向企业给社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建设,还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关注并参与社会文明的建设。

 

但是现在社会上,企业还存在很多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例如,对内部员工缺乏诚信,不能做到公平地分配企业利润;对社会的诚信度不高,顾客至上仅仅是一句口号,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使用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没有很好地履行纳税,常常发生偷税漏税的现象;义务回报社会的意识淡薄,缺乏公益心,没有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拖欠与克扣员工工资,人为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偷工减料,以减少成本;对员工的安全生产保护措施不够,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企业老板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存在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与使用;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三废”的处理不到位,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屡禁不止,诸此等等。这就说明民营企业的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也表示着民营企业家们必须转变经营观念,从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着眼,在思想意识上明确自身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应该肩负的责任,在行动上处理好企业内外的各方面关系,把企业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三者做到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我们的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民营企业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发展的大局出发,以集约化的方式来经营,从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树立发展意识、整体意识、责任意识,使企业不断前进。

 

2.民营企业的营销策略

2.1什么是企业营销策略

企业营销策略是指企业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下,为实现其经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市场营销发展的总体摄像和规划。企业营销战略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思想的综合体现,又是企业市场营销决策的基础。制定正确的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是研究和制定正确市场营销决策的出发点。从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和市场机遇,从自身优势的分析、自身劣势的反思和市场竞争因素的考虑等方面,制定出适合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来作为指导企业既定战略向市场转化的方向和准则。

 

2.2加大培训力度,建立营销队伍

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来看,民营企业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强、营销能力较弱,但具有勤劳、朴实、诚信、肯吃苦等优点。营销队伍是促进企业成长、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获利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民营企业必须加大对营销人员的培训力度,从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方法、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培训,大力推行“高级营销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增强现代营销意识,提高营销人员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民营企业造就一支强有力的营销队伍。

 

2.3进行市场细分,实施补缺策略

市场细分是指按照消费者欲望与需求把一个总体市场划分成若干个具有共同特征的子市场的过程。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需求和欲望将显得越来越强烈。为此,企业必须对现有市场进行细分,寻找补缺市场,确定目标市场,提供能满足目标市场的消费群体所需求的产品,并提供良好的服务。通过市场细分确定生产经营方向,对企业选择目标市场、制定营销策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企业赢利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市场细分是一种必然。这种细分不单单是在产品市场上的细分,而应该是多层面上的彻底细分,查漏补缺,实施补缺营销策略。

2.4建立完整档案,重视客户动态

随着市场竞争的多元化,客户成了企业争夺市场的焦点,客户关系的管理也就成了企业营销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营企业在拓展市场过程中,必定会形成自己的客户群。要充分把握关键客户,建立完整的客户关系管理档案。在市场竞争中,顾客具有动态性,其忠诚度是变化的。要提高顾客的忠诚度,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需要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把顾客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减少顾客流失的可能性。

民营企业的发展篇5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对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的认识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国民营经济30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年。民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力量。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民营企业春天的来临,但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思维和“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民营企业还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经济形式。这一时期民营企业成长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营者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与其财富的迅速膨胀形成巨大反差。第二阶段:1992-2002年。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补充作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确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战略。与此同时,党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民营经济的发展前景开始变得明朗起来,民营企业的又一个春天来了,神州大地到处都掀起一股股经商的热潮,到处都飞扬着人们创业的激情。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成长特点可以概括为:知识分子成为经商的主体,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历史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明确的提出,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平等保护人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2004年全国人大十一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走到今天,能够生存下来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其发展都经历了一个螺旋式的过程。是一个从明事理,到定规则,到理论的提升过程。

二、民营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表明,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是经济增长方面。民营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重要的力量,民营经济总量占中国GDP比重近3/4,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45%,中国经济发展的70-80%来源于民营经济。二是在就业方面,民营经济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的渠道,创造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在自主创业方面,民营经济作为我国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对自身及整体经济科技含量的提高,结构的优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十分活跃的企业创新的主体。近几年来我国自主创新的70%,国内发明专利的65%和新产品的80%来自于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85%以上是民营经济。我国民营经济企业目前已经有在53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民营企业占70%以上。无论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还是在信息咨询、创意设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都涌现出了一批申请专利高居前列的明星民企。民营经济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了民营经济不断向高科技产业和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进军。自身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四是税收方面,民营经济逐步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的来源,在对外贸易方面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生力军。五是在重点社会公益方面,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要发展目标。

三、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的战略发展意识,注重可持续协调发展

一是把努力做大做强作为民营企业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摒弃狭隘的小农经济意识、家庭经济意识、自然经济意识,拓宽面向大产业经营、面向大市场竞争、面向新领域发展的视野;改变“稳步爬行”的习惯,具备冒险跨越的胆略;树立既注重自我资本积累,又注重社会资本积聚加速企业发展的意识,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科学企业管理的步伐;树立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二是转换用工机制,注重人才的后续教育,树立面向市场优选人才、挖掘人才,知人善用,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注重人才的后续教育,着眼于内部挖潜、苦练内功、优化流程、改善模式、加强培训等,加快人才知识的更新换代。企业还要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学习法律、企业管理知识,善于捕捉商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科学管理。三是企业要自觉树立信用意识,提高企业资信度,改变小型工业企业形象,缓解企业融资难;改变只会经营产品,不会经营资本的原始经营方式,学会既会经营产品,又会经营资本的本领;同时还要增强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意识,努力提高环保意识,严格按照环保的有关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降低产品利润

在产业结构上,推动民营经济实现由传统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现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鼓励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全国和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创新技术、开发产品、扩大规模、拓展市场,同时,推动中小型民营企业做专做优,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产业布局上,结合地域特征、区位优势,紧密依托产业布局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民营经济的集群化发展。针对产品利润降低的问题,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技术开发体系,改善企业装备差、工艺落后,研发价值高,节能好,效益显著的民营新特产,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最终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增强技术竞争的优势,不断的开拓新的市场空间,针对发展资源短缺的问题要开发和推广解决替代、循环利用、治理污染的先进使用技术,建设科学和能源资源体系,提高能源资源的有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应,引进适合企业开放高效的管理模式,建立规范的管理结构,使内部管理不断的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运营效率管理水平。

(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按照“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加强支持、改善服务、积极引导”的方针,努力建设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特别是尽快培育资本市场。企业生长、发展需要土壤和环境,营造环境就是培育生产力,改善环境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充分发挥决策、引导和服务的职能,有效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切实营造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二要进一步优化软环境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坚决清理乱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法制建设,使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的合法权益和合法财产得到可靠保护;倡导守法经商,以法治商,诚实守信。三要多种形式多方面地为企业提供专利技术、技术咨询等服务,帮助企业进行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攻关,开展技术人才培训。政府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实施分类指导,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完善企业信用担保运营体系,广开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的发展篇6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台州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如今已在医药化工、机械电子、轻纺工业等重要行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全市形成了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汽摩配件、缝制设备、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和模具塑料等九大支柱行业,在2005年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产业本体指标排名中位居第16名,有48个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外)第一。   

台州市长时间处于沿海前线,国家的投资很少,经济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是目前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5%以上的民营企业飞速发展的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市积极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引导、大力扶持,使之成为台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有经济总量只占百分之二左右,台州市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民营企业。全市共有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20万户,从业人员30多万人,私营企业8800多家,投资者1.5万人,雇工10多万人 。

近年来,台州的民营企业为什么能够迅速成长,做大做强?从微观角度来分析,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纵观二十多年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和从事民营企业发展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都深深的体会到凡是成功的民营企业都有一个适合自己企业的独具特色的和谐的企业文化,和谐的民营企业文化是成功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基础和保证。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民营企业文化,对于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不仅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人才科技意识、创新意识,也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

台州东港工茂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81年,最初由王云友出资3200元,带领7位农民从生产水泥板起家,发展到以染料、原料药产业为核心,集房地产、教育、金融产业于一体的部级大型民营企业。东港集团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其高度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它的成长历史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史,可作为台州市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因此本文在以东港集团为例,分析其成功经验,探讨如何建设台州民营企业文化,对台州的民营企业发展乃至全国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其框架

第一章前言,介绍本篇论文的选题背景,即在台州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中企业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阐述企业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的概念,发展及作用。

第三章介绍了浙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阐述台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台州民营企业文化的特征。

第四章联系东港工贸集团的发展状况分析其企业文化,并总结其成功经验对民营企业所起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针对第三章台州民营企业文化的特征以及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探讨如何建设台州民营企业文化,从而提高台州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加快台州经济的发展。

第六章总结。 

二、拟解决的问题

本文试图以东港集团作为典型案例,详细深入的分析台州民营企业的成长历史与文化建设,对民营企业文化的概念、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达到系统性的认识,进而得出东港集团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采取的创新精神和企业文化在台州其他企业中所产生的普遍意义,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建设台州民营企业文化的问题。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概念

  第一节  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哲学,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接受、认同与信守的经营理念、行为规范、企业形象、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等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每个企业都具有的一种精神,即使一个经营不善的企业都有其特有的企业文化,而一个兴旺发达的企业必定伴随着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由理念文化、管理文化、经营文化、服务文化、形象文化、营销文化、企业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内容组成。其中既包含经营者规定的管理作风和管理理念,也包含管理制度、管理程序构成的管理环境;既包含企业员工所共有的价值取向和作为外在表现形式的企业形象,也包含以书面形式表现的标准和程序。

二、企业文化的结构

㈠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化,它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的显现和外化结晶。

    1.企业环境

企业环境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象征,它体现了企业文化个性特点。我们所说的企业环境一般包括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两个部分。   

2.企业器物

企业器物包括企业产品、企业生产资料、文化实物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产品。产品通常被理解为人们应用生产工具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它包含如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产品以市场为存在前提;产品的存在价值体现出企业精神。   

3.企业标识   

企业标识是企业文化的可视象征之一,是体现企业文化个性化的标识,它主要包括企业名称、企业象征物等方面的内容。  

 ㈡ 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人在生产经营、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中层企业文化,以动态形式作为存在形式。   

1.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是以企业经营目标形式表达的一种企业观念形态的文化。企业目标作为一种意念、一种符号、一种信号传达给企业人,引导企业人的行为。

2.企业制度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任何一个社会及组织团体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维护某种秩序而人为制定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模式和运行方式。

3.企业文化活动

企业文化活动是为了发挥德、智、体、美育教化功能而培育发展起来的各项活动。   

㈢ 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一种企业意识和文化观念,它是一种以意识形态的深层企业文化。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①由企业的精神力量形成的一种文化优势;②由企业的文化心理积淀的一种群体意识;③企业文化中的核心文化。   

1.企业哲学

企业哲学,即企业的经营哲学,是对企业全部行为的一种根本指导。企业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企业中人与物、人与经济规律的关系问题。   

2.企业价值观

西方学术界公认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日本学术界对“价值观”一词的使用并不普遍,他们用企业哲学思想代替企业价值观 。指导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某种行为去实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满足的思想体系,就构成了企业的价值观。   

3.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现代意识”是现代社会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信念意识、效益意识、文明意识、道德意识等汇集而成的一种综合意识。“企业个性”,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发展目标、服务方针和经营特色等基本性质。  

4.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是调整企业之间、员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观念,一种企业意识。一方面,企业道德是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一种必然产物,另一方面,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特点来看,企业道德又是人们在实践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主体性的强烈表现。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发展

美国学者在反省和对比中发现,企业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理念背景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在1981年,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该书分析了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次年,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出版了专著《企业文化》,指出杰出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并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分析方法,即应当运用管理咨询的方法,从表面开始逐步深入公司的无意识行为;同年,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托马斯•彼得斯与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了《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一书,研究并总结了三家优秀的革新型公司的管理过程,发现这些公司都以公司文化为动力、方向和控制手段,其所取得的惊人成就,莫不归于企业文化的力量。这三本著作与帕斯卡尔•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被合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崛起。

而企业文化研究的权威,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提出的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理论。他先是于1984年发表了《对企业文化的新认识》一文,然后在1985年出版了专著《企业文化与领导》,对组织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此外,沙因教授还提出了关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功能和变化以及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并把组织文化划分成表面层、应然层和突然层三种水平。

到了90年代,随着企业文化的普及,企业组织越来越意识到规范的组织文化对企业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来塑造企业形象。因此,组织文化研究在80年论探讨的基础上,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和量化研究方面迅猛发展,出现了四个走向:一是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三是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四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的研究。从此,企业文化由经验探索,逐步迈向了以社会方法论为指导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科学路途。

第三节 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内的导向、凝聚和规范作用,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铸造品牌信仰,使企业永续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观念、品牌形象、企业声誉等的母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至关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主要集中体现在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文化附加值上。

一、企业文化具有灵魂支柱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精神新年,无疑是企业的灵魂,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保证和支撑作用。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观念作指导,没有进步的文化氛围为条件,就如一个人没有理想追求和精神支柱一样,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说,“只有魂附体,才能有人气”。有文化的企业未必能成功,但没有文化的企业注定不会成功。

二、企业文化具有凝聚感召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立一种团结、拼搏、积极、进取,做一流员工、建一流企业的企业理念。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文化难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来联络和沟通员工的思想感情、融合职工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培养和激发员工的群体意识,尤其是i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全体员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对本职工产生强烈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以及对本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行为与整个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企业产生一种强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巨大的整体效应,激发员工的主观能性,使员工与企业连心、共命运。

三、企业文化具有激励约束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每一个人,从而营造出团结和谐、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调动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员工的潜在智慧激发出来,把方方面面的活力激发出来。企业文化还主要通过企业家、模范人物、优秀员工表现出来,这些先进模范人物的行为为广大员工树立了榜样和表率,激励着广大员工学习先进、赶超先进,从而使企业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企业文化同时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员工和企业的行为,并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使企业的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使员工的行为不断规范。企业文化对那些背离企业文化、企业共同价值观的行为产生抵制、约束作用,规范着企业员工行为始终处于符合企业文化要求的轨道上,使企业员工以企业为中心,紧密团结在一起,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

四、企业文化具有意志导向作用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融合程度决定着企业整体合力的大小。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使员工改变原来只从个人角度着想的价值观念,树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价值观,充分激发其爱岗敬业精神,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与企业要求相协调,自觉地把个人利益和局部目标同企业的整体利益和远大 目标相联结,自觉地把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汇集到企业的发展壮大上,从而使企业产生一种统一意志力,推动企业发展。

五、企业具有维系纽带作用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和维系。维系企业发展有两个纽带:一个是资产的纽带,可谓“硬件”;另一个是思想道德的纽带,可谓“软件”。这两个纽带都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来维系。企业要盘活资产,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产权制度、管理制度,首先要依靠文化教育的力量,用文化激活人,把员工的个人意志和行为统一到企业的意志和行为上来,这样资产才能活,制度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第三章 台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概况

                           

第一节 浙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浙江是我国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的省份,民营企业作为富有独特魅力的社会群体已成为拉动浙江经济不断攀升的重要力量,为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贡献了重要的份额。目前,浙江已有8000 多家民营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近万家个私企业从事出口商品加工,产品销往世界五大洲的150 个国家和地区。民营企业已经在浙江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全省部分民营企业已朝规模化、公司制方向发展。

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支柱,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浙江经济快速增长最耀眼的亮点,使浙江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撑起了浙江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浙江的民营企业平均存续时间为7年,全国的民营企业存续时间仅为2.7年。综观世界成功企业,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发展,经久不衰,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有着先进的企业文化,有一个核心的灵魂,它保证了这个企业能够与时俱进,能够不断地战胜自己,也更易于适应时展的要求。

 

图3-1 企业文化维度调查表示意图

图3-1从各文化维度总体评分上看,这些企业显然比较重视平等、团队合作、员工民主、内部变革等,但是对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分析又揭示出一些特征相互矛盾。这些文化特征相互矛盾的现象表明,现在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不统一、不科学,造成各方面互相抵触,整个文化是不协调的,这种文化不能起到理念的统一和行为规范的作用,它传达给员工的信息是混乱而矛盾的,会使员工感到无所适从,不知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同时也和调查表中显示的,员工认为企业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利润为驱动(维度4),从而产生员工认可度低(维度5)、安全感低(维度9)相吻合。

第二节 台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一、 台州区域概况

台州地处浙江中部沿海,北接宁波,南临温州,陆地面积9411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550万,辖椒江、黄岩、路桥三区,临海、温岭两市,玉环、天台、仙居、三门四县。台州历史悠久,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始皇时设回浦乡,西汉置回浦县。台州因境内天台山而得名,自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台州,至今有14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台州设行政公署,1994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台州地区,设立台州市,市政府驻地从临海迁建椒江,为组合式环绿心滨海城市。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市化总体规划》,把台州市确定为省域大城市和一级经济亚区中心。近年来,台州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一直分别位居浙江第四、第五位,市区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8位。

二、 台州民营企业的发展概况

台州的民营经济启蒙于水产品、水果的加工业,政府引导致工业制造业。之后,为了促进社会事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政府以政策引导民营经济向多领域发展,在这方面,取得了成效。至2004年,民营经济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民营单位营运车辆所占比重达90%以上;甬台温高速公路是全国首家以股份制形式投资建成的;民营房地产企业、资质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所占的比重在2/3以上;台州商业银行和泰隆城市信用社,都是按股份制形式组建起来的,每年为企业融资百亿以上,而且是各大商业银行中呆坏帐最少的金融机构之一。台州的民间办学发展十分迅速,社会力量办学(中小学)有81所,约占全省总数的1/4,在校生3万余人;广济医院、博爱医院、珠光医院、东方医院、骨伤科医院等民办医疗事业,运作较为成功。

通过多年的引导,台州民营经济向各领域延伸,民营机制己广泛渗透经济体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她的作用是发展了经济和社会事业,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从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作用来看,有四个明显的作用:一是台州民营经济己成为台州经济的主导,民营经济占台州经济总量的95%以上;二是成为国有、集体经济改制的主要参与者,台州95%左右的国有、集体改制多是都是由民营企业参与完成的;三是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承担者,台州民营企业安排社会劳动就业人员总数为120万;四是成为改革、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在推动政府机构改革、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以及走向国际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三、台州民营企业文化的特征

㈠ 企业文化的特征

1.时代性:一个时代精神的反映,具体化,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保持良好关系的关键。

2.科学性:文化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自身的规律,文化形成和发展有科学依据,科学的文化才能化为员工工作的动力。

3.系统性:文化是子系统,文化应与其他部分保持有机联系,文化本身是一个系统,文化各要素相互依赖影响。

4.隐蔽性:精神是潜移默化的,存在于员工和经营者内心.能够在员工心目中产生共鸣的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

5.特殊性:没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不可能真正打动员工们的心。

6.动态性:必须与时俱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变化的,不断以新管理,观念,知识来充实企业。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性,远远超越了社会的物质,是任何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㈡ 民营企业文化的特征

1.易变性和眼前性。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民营企业在创建自身文化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因周围环境及市场的变化而改变文化风格,无法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企业文化的易变性造成了民营企业发展不稳定的局面。而这种不稳定性又导致了民营企业容易急功近利,导致短期行为。

2.家族血缘文化造成企业目标制定上的短视性。现在多数民营企业所制定的企业目标,还是一味地追求眼 前的利润和财富。用现代经济学家们的观点,企业在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许多理性目标,诸如生存目标、双赢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追求利润中企业必须要考虑到利润目标与理性化目标相互协调的问题。另一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是,民营企业还常存在一些非企业目标,主要指的是企业负责人的政治目标和个人情结。这种企业目标与非企业目标主次不分的情况,在民营企业中也是屡见不鲜。只有营造一种高境界的经营理念,才能将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各种理性目标相结合,并正确协调处理非企业目标,从而使企业的战略理念由短浅的急功近利向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

3.传统的民营企业文化难以改变民营企业知识断层和人才危机的客观现状。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文化的动力源。但民营企业各方面人才奇缺,尤其缺少技术创新及职业经理人这样的人力资本。企业家试图改变这种知识断层的现状,有的意识到自身需要充电,有的重金聘请人才,但终因其社会地位不高,难以吸引理想人才;即使人才引入,也因为不适应其不能发挥的企业环境而告退;至于企业内部人员,不是企业忽视对其能力的培养,就是花大成本培养出人才后,翅膀硬了飞了。因此如何突破人才资源和知识结构方面的家族局限,自觉地引进人才,吸纳和利用社会管理资源,就成为重要问题。换言之,企业内部只有弥漫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才能真正留住人,并培育一流的人才。

4.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品牌意识等企业文化品位没有被民营企业充分认识并重视。民营企业发展到现阶段,只有在观念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引人品牌意识,才能再上新的台阶。但由于民营企业缺乏相应的内部环境配合以及外部环境的支持,往往使这种主观需求难以顺利实现。企业发展需要有传统文化的支撑,也需要保持和发扬原来已经具有的优秀文化,另外,企业文化还必须与时俱进,只有针对企业内外环境,适时地调整、创新和变革,才能保证企业的进一步壮大。

㈢ 台州民营企业文化的特征

民营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信奉并执行的,旨在促进民营企业壮大发展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印迹,因此台州民营企业文化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家族性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特征的是中国的“家文化”,费孝通主张要重视家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农村中“真正有活力的就是家庭工业”。民营企业文化大多根植于家族血缘文化,这也是台州民营企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大多数民营企业老板均认为,血浓于水,亲戚是自己人,着重血缘的理念占上风,企业内更注重乡亲,熟人,朋友。家庭中亲戚们担任了企业的所有重要的职位,绝对地控制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形成了以家庭血缘关系的强大聚合作用来实现自身对企业管理的家族血缘文化。

2.集权独裁性

台州大多数民营企业文化中都具有鲜明的老板意志,基本都是由“人治”代替“法治”。台州诸多民营企业的成功都始于创业者的杰出贡献,他们的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已经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企业家具有独特能力,使他们形成了暴富后无往而不胜的盲目自信,再加上产权归自己所有,形成对外人极其不放心的心理。

3.地域性

大多数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或多或少地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台州文化结合了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从而形成了台州人“精明通达、聪明实干、活络严谨、勇于拼搏、善于抓住商机”等独特的文化精神。

 

第四章 东港工贸集团的企业文化

第一节  东港工贸集团的发展历史

一、东港工贸集团发展概况

东港工茂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81年。最初由王云友出资3200元,带领7位农民生产水泥板起家。发展到以染料、原料药产业为核心,集房地产、教育、金融产业于一体的部级大型民营企业。目前,公司拥有总资产5.96亿元,净资产2.747亿元;占地面积58.17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8.01万平方米;员工112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90人。2002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17亿元,出口交货值6.5亿元,其中自营出口3305.68万美元,完成利润5961万元,上缴税金5296万元。企业综合实力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80位,浙江省100强第80位。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主要生产适销的活性染料、酸性染料两大系列染料产品和心血管系统药品、抗生素两大系列医药产品,主导产品间位酯、活性染料KN-R(200)、氟哌酸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0%。公司在广州、上海等地设有办事处,并与欧美、东南亚、日本、港奥台等23个国家和地区170多家客商,及国内530余家客户建立了友好、稳固的贸易伙伴关系。台州地区的椒江东港集团公司是台州地区最大的一家生产医药化工为主的民营企业。

二、东港工贸集团的发展历程

具体说东港集团经过23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次制度创新。

㈠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1992年):起步阶段

1981年,王云友带领了7位农民,出资3200元创办了东港集团的前身——椒江市王家建材厂。公司当时生产制板加工,后相继开发沙发、纸箱、罐头、工艺品和针织等产品。在当时改革开放初期,该厂虽然实际上是一家类似合伙制形式的企业,但是在当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意识形态下,从工商登记上名义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经营已经步入正轨,企业的领导层对如何管理企业已有了自己的经营理念。

第二阶段(1992——2000年):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企业进行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并以建立“东港助学金”为契机,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的技术能力,使企业由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使企业获得了飞跃大发展。这一时期,公司转向生产高技术高利润的化工医药。

第三阶段(2001至现在):走向成熟阶段。

以建立有东港特色的“前不清后清”的产权体系为标志,表明东港已经进入规范化、国际化。东港的企业文化和领导层的管理理念已经成熟。

㈡ 五次制度创新

第一次制度创新阶段,1984年成立椒江市东港企业公司。1984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的多元化,合伙制这种组织形式已经不适合东港集团的发展需要。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下,“市场经济& rdquo;的理念还没有普遍共识,企业还按照所有制性质划分为全民、集体、个体、三资、民营五种形式。民营企业属于受歧视、防范的企业形式。但是,东港集团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还是成立了椒江市东港企业公司。当时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颁布还相差十年,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对企业理论所知甚少,所以缺乏理论指导。尽管公司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家族企业与现代企业的结合物,在一定意义上并不规范,但公司在自发的制度创新上已迈出了第一步,为以后的制度创新积累了经验。这种举措表明东港决策层在当时的民营企业中具有相当的超前意识,因而在乡镇企业群体中确立了自身的体制优势,抢得了市场先机。

第二次制度创新阶段,1989年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同其他民营企业一样,东港集团早期的管理并不健全,是一种家族式、经验式管理方式,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管理很大程度上凭经验凭直觉。这在企业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低,人员素质低下的情况下还可应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管理上的缺陷越来越突出,这迫切需要制度上的改革。例如,公司对重点骨干企业之一的椒江市东港精细化工厂实行定人员、定产量质量、定工资总额和定费用开支的“四定”办法。这种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使责任权利紧密结合,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1989年,东港公司还建立了周六学习日制度。周六学习日制度不走形式,对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职工技能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次制度创新阶段,1992年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和设立“东港助学金”。东港集团从创业到1992年一直是所谓集权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有其信息传递迅速、管理成本低的优点,但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领导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处理日常事物,迫切需要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1992年,东港集团决策层根据集团内外环境发展的需要,对领导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建立董事会,保留经理班子,初步确立了董事会决策权与经理经营权相分离的管理体制。董事会是公司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公司计划,调整企业内部机制的设置,决定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等重大生产经营活动。经理班子实行以总经理为核心、副总经理和部门经理分工负责的两级管理体系。经理班子对公司董事会和党总支负责,执行董事会和党总支的各项决定,全面负责本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处理各项事务。

1992年,东港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技术创新,先后在全国六所高校(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四川联合大学)设立“东港助学金”,资助320名有困难的化工、化学系博士生完成学业,在乡镇企业中开展了一项创举。以后,资助范围扩大到硕士生和本科生。这一举措给东港集团带来巨大的利益,使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第四次制度创新,1994年组建企业集团,正式确定了建立母子公司体制。1994年9月,《公司法》颁布后,为了适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经浙江省计经委、省体改委批准,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以母子公司体制为基础,组建了企业集团——浙江东港集团,由5家紧密层企业和6家半紧密层企业及10家松散层企业组成。集团组建不久,东港就确立了“大集团模式,小核算体系,混合型体制,全球化战略”的发展思路。集团公司实行“八统一”,即统一人事调配,统一资金调度,统一价格管理,统一上缴税收,统一实施技改,统一生产商标,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核算盈亏。在实施“八统一”的前提下,各职能部门拥有五项权力:劳动用工权、奖金分配权、机构设置权、部分原料采购权和部分产品销售权。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分配制度,体现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同时,调整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设立行政、生产、供销、资金计财四个日常业务管理委员会,晚上组织机构管理体系。企业集团的组建,使东港各个子企业和部门能够各尽其能。同时,能够发挥集团的整体功能,统一开展市场营销和原材料采购,可以集中力量进行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工作,使资源在集团内部得到最优配置。

1995年初,集团公司进一步深化下属骨干企业东港精细化工厂的内部改革,将该厂分为三个分厂,并下放权力,完善车间承包制。1998年,集团公司对组织机构作了调整,把原来五部三室一科,调整为生产部、科技开发部、营销部、采购部、资金计划部、行政部,理顺了管理体系。

第五次制度创新,2001年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确立了具有东港特色的“前不清后清”的产权制度。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思想的不断解放,民营企业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理解。东港旧有的产权制度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家可以站出来为自己争夺合法权益了。“集体企业”帽子到了摘掉的时候了。

东港领导人顺应时代要求,果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开创了具有东港特色的“前不清后清”的制度创新思路。2001年初,东港集团以所属全资子企业——台州市东兴化工厂的整体改制为基础,以东港工茂集团有限公司为主发起人,联合台州市东港精细化工厂、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四川抗菌素研究所、中化宁波进出口公司、新昌县合成化工厂及东港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共同发起成立了浙江新东港医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东港医药化工股份有限的设立,标志着东港集团在开展资本经营方面迈入了一个新层次。

从表4-1可以看出,每一次制度创新,企业就有了一次飞跃性大发展。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制度创新有时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对民营企业尤其如此。东港公司经过几次制度创新,部分克服了民营企业的固有缺陷,发扬了民营企业的优点。东港集团的发展历程是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一次又一次的制度创新过程,每一次创新,企业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企业就上新一层台阶。

表4-1 5次制度创新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销售收入 利润 税利总额 资产总额 固定资产 人均创利税 员工人数

企业初创

(1981年) 10 9.6 0.5 0.8 0.8 0.1 0.04 22

第一次制度创新(1984年) 110 106.6 5.8 16.3 76.7 23.9 0.24 68

第二次制度创新(1989年) 978 544 26.4 95.7 633 55 0.33 184

第三次制度创新 (1992年) 3026 3022 354 724 3457 1019 1.21 599

第四次制度创新(1994年) 11617 8091 775 991 9575 4810 1.31 874

第五次制度创新(2001年) 68856 67385 4429 7518 47177 19346 7.37 1020

         

第二节 东港工贸集团的企业文化

综观东港集团的发展历程, 有五点特别关键。第一是1992年东港公司先后在全国六所高校(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四川联合大学)设立“东港助学金”。第二是2001年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确立了具有东港特色的“前不清后清”的产权制度。第三是自企业建立之初,东港集团一直很重视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第四是做职工的思想宣传工作,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第五是1985年东港集团在公司内设立党支部,在企业中开展党建工作。东港集团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得到执政党的认同,建立企业文化、产权改革得到职工的认同,建立“东港助学金”、诚实纳税得到社会的认同。这几点并非相互孤立,而是联系在一起的。

㈠ 提高企业形象——东港助学金

    1952五月到9月间,东港公司先后在全国五所高校——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签订协议,设立“东港助学金”(1994年下半年增设四川联合大学),每年从利润中拿出35万元左右,连续三年资助有生活困难的化工、化学系博士生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费,直至其完成学业。1992年共资助290名,1993年增加到330名。当时,博士生的月生活津贴是110元,显然,这110元可以明显改善他们的生活。这件事在社会上尤其在教育界和企业界引起强烈反响。全国100多家新闻单位对此都有报道,提高了东港公司的知名度,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浙江大学的博士生带秒吴忠标说:“东港公司资助我们读书,我们永远不忘。”北京大学副校长郭景海说:“乡镇企业提供助学金,东港企业公司还是第一家。这是造福后代、功在千秋的事情,它为发动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开了个好头。”椒江市委书记连正德夸奖东港助学是“明智之举”、“有胆有识”。

资助博士生的行动使文化程度不高的公司领导接触到不少教育界、科技界的高级知识分子,也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胸襟,提高了他们本人的文化素质。1993年,企业领导内有8人考入省委党校政工专业大专函授班进修,提高了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资助博士生不仅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也培养了大量本公司的人才。自从“东港助学金”设立以后,许多学校对公司要求委托培养职工几乎有求必应,特别是浙江大学,对公司推荐的高考上线的高中毕业生优先考虑录取,这就为企业培养自己的有用人才开了绿灯。

东港公司资助博士生的义举不仅促进了企业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高,而且拓展了企业的外销渠道。凡是有这五所大学学生的外贸公司,几乎都成了东港公司可靠稳固的外贸渠道。这些学生认为东港公司为社会为母校尽义务,他们应该为东港的发展帮忙出力。外贸公司也认为东港公司的领导有战略眼光,乐意为其服务。东港助学在椒江市取得了示范效应。自东港向椒江市企业界发出为教育贡献力量之后,该市已有16家企业与16所大学挂钩,资助124名博士生。椒江市化工五厂还出资10万元用于奖励浙江大学教职工。

㈡ 东港改造——产权制度改革

    从谁投资,谁收益这个角度来讲,由于1981年创办这个企业的3200元是王云友个人拿出的,那么整个东港集团从产权来说都是王云友个人的。但是,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下,企业家们不敢谈产权问题。这可能是由于科斯、德姆塞茨等西方产权经济学家的著作还没有翻译过来,国内经济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没有充分的认识。民营企业的产权问题就处于一种半清不清状态。东港集团公司也不例外,在名义上一直以“集体企业”自称。在90年代,由于产权不清,许多集体领导人或肆意挥霍企业财产,或侵吞转移企业资产,甚至有的领导人铤而走险,公然将财产席卷一空,逃往国外。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不清。

    在2000年前后,东港的产权问题日益显得重要和突出,其原因来自企业内外两个方面。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有近5亿元的资产,员工也从创业初期的十几个人增加到了1500人,其中各类专业人才200多人,由于产权不清,产生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许多高素质人才产生一种打工心理,企业中下层管理人员产生一种敷衍心态和短期行为,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把员工同企业命运相联系的一种机制,增强员工的对企业的认同感。从企业外部因素来看,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争论已经解决,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打破,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出牌,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集体企业这一有特色的企业形式已不符合新时代的需要,企业也没有必要向来访的外宾费力解释什么是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原来的制度优势已不复存在,甚至成为制约民营企业的桎梏。

东港决策层从企业内外两个方面分析,果断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决策层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结合开展资本经营,确立了有东港特色的“前不清后清”的制度创新思路。所谓“前不清”是指对东港集团原有的净资产及对外投资收益(即东港老资产)不进行产权界定,保持原有产权形式,集团公司逐步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过渡。所谓“后清”即今后增量资产要清晰,集团公司通过资本运作的办法,吸收科研机构、内外销企业和上下游协作企业 出资,共同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公司也考虑通过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等办法。

2001年东港集团组建股份有限公司,除了确立了具有东港特色的“前不清后清”的产权制度外,还在两个方面比较有创意:一是东港集团吸引了科研机构、外贸公司和上游企业共同出资,打破了民营企业产权封闭化的痼疾,开始走向产权多元化,为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创造了体制条件。二是自然人和企业法人的名义吸引了集团中高层骨干出资,使集团中高层员工与企业建立了利益纽带,使他们更关心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经营状况,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㈢ 尊重职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m dash;人才培养

乡镇企业普遍缺乏各种专业人才,而人才是企业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有两个办法。一是只有面向社会,引进人才。不论是社会上闲散的有一技之长的技术骨干,还是离退休还能发挥余热的老师傅,都积极引进。为了搞好财务工作,东港集团曾聘请一位退休老师傅任顾问,在他的指导下,全体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有很大提高。东港集团又曾经从外地引进几名技术人才,筹建新厂,为生产新产品创造了条件。二是全面规划,培养人才。我国是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农民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关键问题。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工作的核心是如何把散漫的农民改造成有觉悟的无产阶级战士。在改革开放的和平建设年代,工作的重点是如何把素质较低的农民改造成为合格的工人。东港具体的办法是专业深造与全民培训相结合,多层次多渠道全面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专业深造是与大专院校挂钩,委托代培。东港集团与杭州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合作,派员工进修,现已培养出大量的合格人才。东港集团还鼓励重视员工的在职教育,公司许多职工参加电大函授。公司每年支付大量资金,用于培养后备人才。公司还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起到良好的效果。

东港公司在创建之初,其员工95%是农民,他们虽然有质地淳朴、吃苦耐劳的优点,但是他们先天不足是文化程度低,技术素质。针对80%职工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无技术力量的状况,公司早在1983年就举办了高小、初中文化补习班,聘请专职教师,组织职工学习语文、数学知识,提高他们文化程度,为学习专业技术打下基础。1987年8月。公司招进58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职工,分别举办商业、化工两个职业技术培训班,并聘请4位有专业知识、善于教学的同志担任各专业教师。他们从实际出发,自编教材,做到理论与结合实际,课堂讲授和示范操作相结合,使参加培训的职工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营业员还专门学习了商业道德、柜台服务、职业语言、经营管理等理论知识。随着企业的发展,公司又创办职工技术学校,不定期地举办岗位技术培训。

第三节  结合图3.1分析东港集团企业文化

上面一节已详细介绍了东港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情况,现在结合图3.1对它的企业文化有侧重地进行具体分析。

图3.1中的维度含义为:维度1等级森严——人人平等;维度2内部竞争——团队合作;维度3统一集权——民主决策;维度4利润导向——员工导向;维度5员工认可度;维度6内部激励制度;维度7鼓励稳定——鼓励变革;维度8鼓励继承——鼓励创新;维度9员工安全感。

㈠维度1等级森严——人人平等

自1981年东港集团的最初企业创办以来,东港集团公司在名义上一直以“集体企业”自称,产权问题不清。但是在2000年前后,东港集团果断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为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创造了体制条件。集团内有各类专业人才,高层管理,中下层管理人员以及生产人员,公司等级分明,但是等级之间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公司也坚持“以人为本”,所以员工之间人人平等,每个人体现的价值都受到了尊重。

㈡ 维度2内部竞争——团队合作

由于公司内部存在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所以东港集团鼓励员工之间进行内部竞争,以提高个人的能力以及整体的员工素质。但是在具体工作以及团体项目上,员工都非常团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氛围,从而带动整个企业不断加强企业的整体素质及企业竞争力。

㈢ 维度3统一集权——民主决策

1992年东港公司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以母子关系为基础正式组建了浙江东港集团,集团公司实行“八统一”,即统一人事调配,统一资金调度,统一价格管理,统一上缴税收,统一实施技改,统一生产商标,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核算盈亏。在实施“八统一”前提下,各职能部门拥有五项权力:劳动用工权、奖金分配权、机构设置权、部分原料采购权和部分产品销售权。所以公司的权力是集中在最高管理层,在决策方面,在重要问题上由高级领导层统一商议、决策,但是各部门也可以提出意见,在一些日常部门事务中可以独立决策。因此东港集团把统一集权和民主决策做了很好的协调和运用。

㈣ 各个维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东港集团在维度7鼓励稳定——鼓励变革及维度8鼓励继承——鼓励创新;在维度2中已经提到了东港集团的内部激励制度,可以说明东港集团非常注重对员工的激励并在完善该制度。关于维度4利润导向——员工导向,东港集团做到了非常好的诠释,不惜成本对员工有选择地进行专业深造和全民培训两种方式来培养人才,还为员工提供了很多业余活动,在培养人才、以人为本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由以上各个维度的分析中,不难得出东港集团在维度5员工认可度和维度9员工安全感维度相当高的结论。

第四节 东港集团的企业文化的借鉴意义

东港工贸集团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管理从以往单纯的物质层次推进到了注重员工价值导向、道德规范、经营理念、行为方式和企业形象塑造的文化层次。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学习型企业,树立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推进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企业知识化,促进企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它的成功经验给台州甚至浙江的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家族性、集权独裁性以及地域性都会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和保留。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现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人才的竞争。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影响它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技术或资本,而是人才。另一方面,良好的声誉和形象,是影响民营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人才保留和形象塑造有着直接影响作用,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如图4.2所示。          

 

图4-2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对内企业文化可以帮助民营企业吸引并留住人才

民营企业人才的高流动性一直是企业经营者头疼的事情,人才流动过快,不利于企业后备人才的储备,进而影响企业未来的高速发展。吴能全等(2006)在研究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对组织承诺的影响时发现,人 力资源体系与组织价值观协调一致,会增强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和组织承诺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民营企业大多发展不成熟,企业员工或多或少都会看到企业运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企业在每位员工心中都有一个位置,或高或低。当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精神方面的激励就会成为影响员工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员工如果认同了企业文化,那么他就会留在企业中,同时也会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才加盟。反之,就难以留住人才,吸引不了人才。

二、对外企业文化能够提升民营企业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有关企业文化的信息通过传播媒介的反映就构成了企业形象。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体现,企业文化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企业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企业精神,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良好的信誉,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海尔是国内较早引进企业文化概念、精心打造企业文化的企业,也是最先将企业文化这个概念由口头宣传落地到具体管理实践中。它从一个面临重重困境的国营小厂发展到今天的跨国集团,企业文化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企业文化可以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操作系统中,而且还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文化力、企业学习力、企业创新力这三力有机结合构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其中,企业文化力是中心,是学习力和创新力的精神动力源。

民营企业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的情况来确立企业的远景及战略目标,指导企业下一步的行动。在这方面,价值观始终发挥着其导向作用,确保民营企业方向的正确性。在企业目标的指导下,企业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去获取需要的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通过对原有资源和新获取资源充分整合利用,形成民营企业多方面的独特能力,从而构成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四、企业文化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与保证,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创新传统,可以不断激发员工创新学习和实践的愿望,促进员工采取各种有益的方式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逐渐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企业文化还有利于民营企业优化资源的配置。由于民营企业的家族性和集权独裁性,企业老板和企业员工在企业目标上可能难以达成一致,给民营企业的资源配置形成障碍,使企业的稀缺资源难以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但是,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起到强大的约束和统领作用,从而使得各部门能以企业总的经营观念为指导,在统一的文化氛围下消除原有的障碍,为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如何推动台州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第一节 台州民营企业的发展优势

台州民营经济发展有三大优势:

一是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台州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十分突出,如奔驰公司在美国南卡罗来那州的分公司工人每小时工资达10一15美元,芬兰工人工资甚至高达每小时24欧元。就是与台湾、香港相比,台州的劳动力成本也十分低廉,以纺织业劳务工资为例,2000年秋季台湾为每小时7.23美元,香港为6.1美元,中国大陆为0.69美元,只有台湾、香港劳动力成本的十分之一。

二是产业集群的优势。台州不仅支柱产业基本以集群形态存在,而且各产业之间联系比较紧密,模具、塑料、汽摩配件、汽车、摩托车、服装机械等相互联系,产业优势的叠加形成更加明显的优势,这是浙江其他产业集群所少有的。

三是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优势。熊彼特认为,经济系统变化的主要动因来自于企业家的创新行为,企业家具有创造性地组合生产要素的独特能力。台州民营企业经营者基本上还是第一代创业者,他们具有白手起家的能力,也有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勇气,这一代企业家正是当年,是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的最强有力的推动力量。

第二节 推动台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企业文化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因此,温州民营企业文化更不应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历史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要赋予现代和新生文化的内涵。同一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企业文化也不尽相同,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所处发展阶段,推行适合发展的企业文化。

台州民营企业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实践的效果,勇于和善于创新,不断调整,充实提高,引导企业不断迈向新的台阶。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首先要明白企业文化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什么因素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其次是要明确一个具体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为了提升竞争力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以及如何建设。在此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建设才不会成为“口号”和“标语”。因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战略

文化战略内容包括: 企业核心理念、价值观的确立,企业精神的树立,企业形象的定位。文化建设作为战略部署已经被许多民营企业提上日程,文化战略一方面加强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使原本自然生长、自由变化的文化状态成为有目标、有系统的运动过程。为此,台州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现在应该朝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

㈠ 要确立适合本企业环境的企业文化。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不同的企业文化予以配合并进行指导。而民营企业的文化发展通常经过四个阶段:自然文化阶段,家族文化主导阶段,制度文化阶段,企业文化体系运作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吻合。我们应当积极有意识地引导企业文化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当然也要谨防跨阶段的发展对企业造成的危险。在确定了企业的文化阶段后,还须了解企业所属行业的文化特点,从而塑造有特点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的核心文化理念还应高度概括和提炼,富有个性或是有传统文化的积淀,这样才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

㈡ 企业文化战略应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一方面,员工的文化背景构成了企业文化的自 然形态,可能他们与文化战略方向会有差距,但不能不考虑到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归属感。当员工的文化认同感低于60 %时就会影响到其工作效率,而这种认同感若低于40 %时他们就可能会选择跳槽或离职。尽管我们需要文化的进步,但是若由于文化建设而损失了大量人力资源却是不明智的。另一方面得到员工的支持是文化建设进行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文化建设不只是企业运作理念的改变,还包括对员工———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价值观的同化。文化战略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和支持,这样才能实现。

㈢ 企业文化战略是动态的和面向未来的。目前许多民营企业正是由于没有意识到未来的变化而产生文化排斥的现象。因此我们对于所确立的文化战略应该能够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变革,而且不仅立足于企业的现在更要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相配合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指明航向。

二、用行为体现企业文化真谛

台州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大多是企业家一个人说了算。虽然企业家文化并不能等同于企业文化,但其文化起源,与创业者的创业意识、经营思想、管理风格以及胆量品质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企业家自身的素质对企业文化乃至民营企业的存亡至关重要。首先,企业家需要培养自身的应变意识和能力。因为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推广者和实践者。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中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惰性。企业家必须肩负起检测社会环境变化和保持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平衡的责任。因此企业家必须具备应变能力和意识。其次,企业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企业文化的文化品位。由于开发高效的人力资源需要高质量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家的文化素质也应该相应的提高。再次,企业家应该率先示范,以自身的良好行为为企业文化战略的形成提供显见的形象。最后,企业家要通过自己的领导和管理权力,通过宣传倡导、奖惩制度等,使员工了解并认同接受企业的文化战略,并将自发行为逐步转化为体现企业文化的自觉行为。

三、 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发展

由于台州中小民营企业的运行都是从家族制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就形成了企业文化的一种相对封闭性。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开放的企业文化必将是新经济时代的潮流主导。

创新型文化的内容应包括:

 ㈠ 高水平的道德标准。只有在“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的道德前提下,一个公司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走得更长远。

㈡ 对竞争的紧迫感,企业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必须看到整个世界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对手,制约创新型文化发展的两大“敌人”就是懒惰和自满。

㈢ 文化内容的多元化。企业的多元文化发展必将带来文化的多元,尊重并且重视多元化的发展。在保持文化向心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企业文化触角多方面发展。

㈣ 柔性、动态的文化内容。企业文化的内容必须有包容性,“狼性文化”将导致企业文化的保守和官僚,这也是创新型文化的障碍。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文化内涵将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旋律。

 

第六章  总结

本文以东港集团作为典型案例,详细深入的分析了民营企业的成长历史与文化建设,对其制度创新、发展战略、文化建设以及塑立形象等各方面达到系统性的认识,从而为台州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台州民营企业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发展,尤其要克服传统民营企业中存在的弊端,例如本文第三章中提到的家族性、集权独裁以及地域性等制约因素。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台州民营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实践的效果,勇于和善于创新,不断调整,充实提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当然,进入快速扩张期的台州民营企业,限于浙江这个陆域小省和资源小省,资本开始大量外流,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台州的先发优势如今正在淡化,台州民营经济如何实现新的飞跃?我觉得关键还在于人,取决于培育一代“新台商”。抓发展,既要见物,更要见人,企业家是第一人才。民营企业要适应宏观调控的转变,提高自身竞争力,民营企业要打破传统思维,加强合作,从家族制逐步走向现代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1]Elizabeth Trocolli Boris1. Private enterprise and public values[J].Society.Springer New York .Volume 16, Number 3 / 1979 .

[2]Denison, D. R.Bringing corporate culture to the bottom line[J].1984 Autumn;13(2):22.

[3]Carter McNamara,Organizational Culture[J].Authenticity Consulting,LLC,2000.

[4]AA Gibb. E nterprise Culture..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J].1987 - eric.ed.gov.

[5] RC Mascarenhas.Building an Enterprise Culture in the Public Sector[J].Australia,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3 – JSTOR.

[6]陈联华.民营企业的文化特质与再造——以X公司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2-3.

[7]张一青,蒋天颖.民营企业文化的描述模型及案例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11):47-49.

[8]黄明元.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生命周期探讨[J]经济与管理,2005,(10):53-56.

[9]陈春花,徐慧琴.论我国民营企业的执行文化[J]现代经济探讨, 2003,(11):32-34.

[10]张一青,孙春晓.民营企业文化与竞争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1]黄津孚.现代企业管理原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12]张运芳.最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用手册[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3.

[13]王元珑.如何再造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J].当代经济,2005,(1):36-37.

[14]史晋川,汪炜.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台州现象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5]杨雨诚,唐欢庆.企业文化理论综述[J].中外企业家,2006.(8):76-79.

[16]王宜萍.对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7,(7):23-27.

[17]石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南论坛,2008,(3):25-26.

[18]刘凤姣.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83-86.

[19]谈家水. 谈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J].工会论坛,2008,(1):74-75.

[20]傅黎瑛. 浅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J].伍晰研之考,2002,(64) :40-43.

[21]蒋天颖,施放.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4,(5):17-18.

[22]刘俊心.企业文化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3]胡石明.漫谈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24]李贵荣.创新型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5]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致  谢

本毕业论文从开始的资料查找,题目选定到中期的初稿修改,直至最终定稿得到了我的指导老师张纯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张老师多次询问我的进度,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思路,终能顺利完成此文,在此谨向张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

感谢浙江科技学院这四年来对我的培养,感谢所有经济管理学院的老师们对我的谆谆教导,让我对经济管理这个学科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我日后求职就业指明了方向。感谢这四年来陪我一起学习成长的同学们,感谢你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和鼓励。

在这里也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他们给了我最大的支持。

民营企业的发展篇7

职业经理人首先产生于西方,而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兴起是公司制发展的产物。在中国,职业经理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首先是大量民营私有企业规模迅速壮大,包括企业所有者在内,原有企业中层管理人才严重不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需要引进专业管理人才,高薪聘用的专业人士,形成了公开的社会阶层――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以企业作为长期职业,以合同为依据,接受出资人或其授权的机构聘用,运用经营管理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独立对一个企业、经济部门开展经营或进行管理。

二、吉林省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根据吉林省经委调查,目前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有4个方面问题需要解决:

1、需求与市场不对称

据吉林省统计局的统计,全省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52户,如果按职业经理人定义来衡量,全省职业经理人仅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需求数量就不少于万人。吉林省经委对全省医药、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商业、食品、机械、房地产等9个行业的12户企业及企业中层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5%的被调查企业需要职业经理人。周查人员还对长春市47户企业在主要新闻媒体上招聘职业经理人,这种需求迫切要求建立一个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

2、人才缺乏认证标准

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使企业在用人上只能以学历作为主要依据。一部分人学历很高,但缺乏管理经验;有管理经验的人,学历不一定很高。这就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标准,进行资质认证,通过市场化选择实现自身社会价值。

3、岗位受不完善制度制约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与制度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职业经理人的生存与发展。被调查的企业虽然均有一套组织机构,但相当一部分企业中的指导、监督机制不完善,权责不明,多数企业存在董事长决策代替董事会决策的现象,使经营层中的高层管理人员与董事会不断发生冲突,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严重制约了职业经理人的生存和发展。

4、智力投资不足

在调查的42户企业中,近3年来有15户企业对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每年培训资金投入2.5万元以下;有10户企业没有投入资金;有22户企业对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资金年增不超过10%,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个人,也很少进行投资。

三、民营企业聘用职业经理人的标准

企业的发展需要有高质量的决策管理人才做保证,培养和引进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业界称为经营管理“空降兵”,对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尤为必要。

首先,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职业经理人应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技能,了解相关财务制度和法规;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懂得生产管理的基本过程和标准要求;制定企业发展的目标,合理有序地组织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其次,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经营决策能力、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公共关系协调能力、内部协作与沟通能力、领导艺术、市场开拓能力。例如,2002年初,吉林敖东医药有限公司重金聘请了敖东历史上第一位职业经理人应刚。应刚用超前发展的眼光谋划企业发展,在北京建立了营销总部,并利用人际关系,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薪引进一批营销人才,迅速在全国组建了一支具有战斗力的营销队伍。不到3年,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成为全国医药营销行业的黑马。

最后,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职业道德,包括诚实守信,忠诚可靠、以人为本、奉献社会等,以及进取心、激情、法律意识,风险意识等职业素养。

民营企业的发展篇8

1、邵东民营经济概述

邵东通过实施“兴工强县”和“质量立县”战略后,民营企业在实现区域经济工业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已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邵东,民营企业是对外贸易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区域内外向型企业不断增加,五金、铝制品、打火机等行业繁荣兴旺。小五金加工业年总产值超过10亿元,年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邵东生产的铸塑打火机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畅销亚、欧、美等区域。

邵东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提供广大社会劳动人员充分就业的主要平台,占全县劳动人口的70%以上,在促进本地区社会和谐、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压力方面功不可没。

然而,近几年来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国内外市场的严峻挑战:邵东产品成为劣质的代名词,民营企业遭遇了市场的冷落,区域经济先后被长沙、浏阳、宁乡等县市超越。邵东民营企业的未来前景着实让人担忧。

2、近年来,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与困境分析

近几年,受制于邵东地区软硬投资环境的约束,一些有实力的规模企业先后迁移到长沙地区发展。由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加上民企老板的职业素质与才能不高、思想观念保守等问题;另外,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原来的管理模式与企业运作方式的缺陷也日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主要表现在:

2.1融资难是邵东民营企业最为头痛的经营难题

邵东民营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一直是困扰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难题。其症结主要有:

2.1.1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现象依然严重。出于经济责任的考虑,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手续繁杂,抵押条件苛刻;从盈利角度来考虑,银行一般会尽量限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据不完全统计,中小民营企业所得到的贷款,尚不足银行年贷款总量的2%。

2.1.2 区域内相应的担保制度还不完善。担保公司数量少,且受制于经济环境和业务体制,提供的担保服务也是杯水车薪。

2.1.3 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盈利不稳定;另外,经营管理相对落后,使企业缺乏信用基础,这也加大了企业融资的难度。

虽然,邵东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具体的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这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多数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关系融资”,随着产业升级,这种状况与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2.2传统的家族经营方式,使得多数民营企业缺乏长远战略规划

民营企业的发展,直接依赖于创业者的能力。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限于自身职业素质与管理水平,很难走出传统的企业治理模式。

2.2.1“草根”出身的民营企业,“先天不足”现象严重。多数邵东民营企业处于产业低端,常被后来者迎头赶上,陷入激烈的市场混战之中。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仅有2-5年就是明证。

2.2.2多数民营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仿制现象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惨烈。另外,在低层次的价格战中,面对不断上涨的物料成本,多数企业想到的不是转型升级,不是产品创新,而是强力苦撑,最终难免沦落于消亡的惨剧。

2.2.3“生存至上”,使得民营企业的“惟利是图”: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这种耐不住“寂寞”的逐利行为,使企业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更不要说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

2.3 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尚待建立,限制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充满坎坷与艰辛的过程,但时间一般都还比较短,粗放的管理模式、一锤定音的主导方式,在创业初期使企业很好的抓住了市场的机遇。但是,当企业相对稳定以后,这种制度的缺陷就暴露无疑,主要有:

2.3.1在民营企业,力量就是权威, “一言堂”现象严重

老板的智慧、果敢在创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致使公司的管理运作以老板为中心,多数员工都被动的成了老板命令的执行者;有时号命朝令夕改,使员工任务难辨、无所适从。

2.3.2传统思维根深蒂固,宗亲观念强

在民营企业里,传统的亲情观念甚浓。企业“子承父业”现象普遍,一些重要的职位,也是由元老和亲友们占据着,导致有能耐的企业人才相继离职而去。

2.4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创新与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的邵东民营企业,在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加强,但是企业人才使用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主导的“人治”管理方式致使民企人才流动率高达将近50%,这已成为民企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4.1人才培养上,多数民企都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财力去培训新员工,更不要说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员工更多的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其忠诚度与企业凝聚力可想而知。

2.4.2人才管理上,老板习惯于创业时的激情,不愿放权,对企业的规划与管理往往一锤定音;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使专业人才多是束手缚脚的,体会不到职业的成就感。

2.4.3人才使用上,在多数民营企业中,专业人员经常被动的扮演救火员角色。这样,不仅不利于他们施展自己的专业才华,也不利于锻炼和提升其业务能力。再者,民营企业中看重的是亲友团,对于“外来者”总是不太放心,使他们常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

2.5 各级政府的服务举措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邵东政府在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和提高机关办公效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经济调控上的偏紧政策,传递给民营企业巨大的压力,政府在相应的服务上却并没有取得多大的实质进展。

2.5.1在经济层面上,政府在某些方面对民营企业管得太细,而在引导产业的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上为民营企业做得不多。

2.5.2各部门事关利益方面的考核、评比多,而在民营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治理方面,各部门说得多,做得少,综合协调性差,踢皮球现象严重。

2.5.3在政府经济决策中,关于民营企业――特别是为数众多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创新等问题,经常性被粗略的带过。

2.5.4区域内的一些基础物流设施有待于政府投资建设、完善。相对粗放的市场格局,混乱的物流企业竞争,使得邵东整体物流服务质量水平偏低。不论是在知名的邵东工业品市场,还是现在经济势头红火的中南五金批发城、廉桥药材市场,第三方物流企业屈指可数。

3、邵东民营企业的改革出路与发展方向研究

民营企业是邵东经济的主要支柱,解决其生存、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对于促进邵东县域经济健康、和谐发展意义重大。在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改善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管理机制等方面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3.1 强化诚信建设,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民营经济作为邵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要获得更长足的发展,就一定突破其融资难的问题。

3.1.1加强民营企业信用建设,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诚信经营,为企业打造出良好的无形品牌;充分利用政府、银行的监管,适时对企业进行信用考核、评级,促进企业的规范运作、良性发展。

3.1.2不断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制度。政府首当其冲,应大力支持成立担保组织,支持设立以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

3.1.3加快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应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探索建立邵东民间金融市场;积极转变银行的服务观念,增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不断创新服务品种。

3.2 制定品牌战略,积极实施企业长远发展规划

企业的发展战略,事关民营企业的未来。只有科学、合理的进行企业战略规划,才能保证民营企业健康、良性的持续发展。

3.2.1实施产业升级,走以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邵东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产业低端,竞争大,只有靠科技、靠创新才能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领域。

3.2.2 积极实践品牌战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是实现企业财富增长的主要载体。高品质、受欢迎的产品,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民营企业,借助品牌战略,可以改变原有的市场形象,以有影响力的合格产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2.3 做好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企业进行战略规划,明确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团结员工,着眼长远,努力奋斗,积极创造民营企业独特的品牌和产品。

3.3 经济发展要求,有步骤的推进民营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向转变

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但在现代市场环境中,应该逐步改变原来的“人治”模式。

3.3.1 加快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改变“一言堂”现象

民营企业能取得目前的成功,是与老板的果敢决策分不开的。但在企业走过艰难的创业期后,一个渐渐稳定的工作环境,就需要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来替代老板朝令夕改的号令,以保持公司正常经营运作的一贯性,使员工明确权责。

3.3.2 构建职业经理人制度,逐步摆脱“上阵父子兵”的传统

“子承父业”,是民企的基本特征。在国人传统的亲情模式下,民企的平均寿命仅有3-5年。因此,很有必要转换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立足于企业发展,逐步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施“能者上,庸者下”的现代管理方式。

3.3.3 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决策与执行的有效分离

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公司机构各司其责,各尽其能,避免一哄而上。管理层应更多的关注企业战略发展,合理进行管理决策;而相关的业务活动则应交给执行团队去完成,充分发挥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员工。

3.4 加强民营企业现代管理人才的培养

历尽坎坷的民营企业,在靠科技、靠创新谋求发展的道路上,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人才就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在当今时代,没有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企业就会寸步难行。为此,民营企业应该迅速补上这块短板:

3.4.1 着眼长远,重视企业人才的培养

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变化,需要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更多的投入与规划,打造出一支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创新团队。只有加强员工的培训与管理,才能使其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4.2 清除陈规陋习,放手人才的使用,务求人尽其才

企业是老板的,也应该是所有员工的。只有真正解开这样的心结,才能彻底打破原来“任人唯亲”的陈规陋习。大力引进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合理使用并发挥其专业优势和才能,集思广益,就必然能使民企发展迈上一个更好的平台。

3.4.3 营造和谐氛围,真心诚意留住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应该着重于解决民营企业的人才高流动率:第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提供安全的工作平台,使他们在心里对企业有一份归属感;第二,逐步改善企业人才的薪酬水平,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提供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第三,拆除心理上的隔阂和障碍,注重发挥员工们的聪明才智,团结其为企业目标而共同奋斗,以事业留人。

3.5积极转变管理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各级政府肩负着服务当地经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对待作为邵东市场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应该多加重视,着力扶持。

3.5.1 鉴于邵东地理位置与市场情况,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周边市场环境,也应考虑更好的融入湖南整体经济的发展。

3.5.2政府应抓大放小,认真调查研究,协助行业协会、企业做好相关的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3.5.3政府机构行政办事应公正、公平、公开,一视同仁的对待民企、国企和外企,进一步挖掘并发挥民企在民众就业、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5.4顺应十一届人大关于机构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实践政府职能的转变,尤其是政府服务职能的建设与发展。

3.5.5加快邵东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培育并重点发展几个专业物流市场,以点带面,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成长,为民营企业的经济腾飞插上翅膀,为民营企业做好后勤保障服务。

3.6 扶持并规范行业协会的发展,促进民营企业之间的交流

作为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第三部门”, 邵东行业协会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得到了不断地发展。行业协会肩负着推动本行业发展,维护行业秩序等使命,而现实中,它多是隶属于政府的一个机构,其地位、职责与使命还远不相符。

根据未来市场与企业的需要,政府应大力支持各企业协会的发展、壮大,并不断强化它在本行业中的指导、管理的作用,使其成为本区域民营企业和谐发展的协调机构,以及邵东产业规划、市场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作为广大民营企业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行业协会,应积极响应行业内企业的发展要求,更多的为企业成员服好务,充当起组织、协调的平等中立者角色,加强与发达地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其真正的成为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促进邵东地区企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3.7 建立和完善公共信息平台,促进有效市场信息资讯的充分利用

在现代信息社会,资源、信息的网络化定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电子商务已经被认可为未来商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在这一方面,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与企业应该联起手来,共同打造一个统一、协调的邵东公共信息平台,这不仅可以为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打开大门,也可以进一步促使邵东经济的开放。

邵东从事外贸出口的民营企业为数不少,相关民营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宽广的平台,将自己企业的产品、服务与形象很好的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快速的发展、壮大,也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邵东县2008/2007/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sdtj.省略/index.htm,2009-8-25

[2]民营企业生存启示录. 省略/subjects.asp?subjectid=172,2008-3-21

民营企业的发展篇9

过去十年间,我国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间投资已经占据投资总规模比重的62%,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目前,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较客观地就其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态势做出准确分析,促进民营企业这一最大的经济群体在今后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课题。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优势。我国民营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渐进发展中,凭借其明晰的产权关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使企业具有高度灵活的经营决策权、资产支配权、用人选择权、内部分配权,可以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灵活应变,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凭借其利润最大化的首选目标,使企业在市场压力与激励下产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渴望通过创新知识与技术来更新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凭借其具有功能的互补性,使得企业可以与不同所有制经济相互协作,弥补自身规模较小、资金短缺、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的固有劣势,实现优势互补、和谐发展。

可以说,经过多年发展,民营经济以其发展方式的迅速转变和动力、活力的充分激发,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生力军,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齐头并进,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三支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力量,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劣势。首先,进入门槛高,民营企业处处受制。十多年来,民营经济的产业布局依然不尽人意,民营企业的登记范围仍然只限于在批发零售、工业制造、居民服务等传统行业,一些高回报率的垄断行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成为了民营经济进入困难的“玻璃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少宽泛发展环境,在“市场准入”上缺少公平竞争的政策待遇,与国有经济、外商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几乎所有收益稳定、高利润、处于产业上游的行业都被国有经济垄断控制,资源性、要素性的行业尚未对民营资本开放。同时,个别部门和地区保护主义仍然存在,民营经济不仅发展空间逼仄,在项目管理上与经济主管部门的冲突往往会使其得不到项目,处处受制,加之民营投资的管卡多、手续杂、费时长,大大增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

其次,创业起点低,民营经济自身先天不足。细数民营经济发展三十年,虽然数量、规模、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但整体看,发展到目前,不少民营企业都未能以科学、现代的方式发展,自身的先天不足与弊病日益暴露。大多数民营企业起步水平较低,原始积累不足,在创业初期开拓创新精神不足,发展缺乏长期战略和长远眼光,追求目标短期化使得民营企业仍从事劳动密集、附加值低、能耗高的行业,加之传统的家族式管理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没有真正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内部结构治理模式不够完善,人才总量不足、素质普遍不高、研发人员较少,科技含量低、创新意识淡薄,模仿、跟风致使产业结构单一,这些都使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处于市场竞争中的脆弱环节,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再次,融资渠道不畅,信贷融资有待拓展。近年来,民营企业贷款难在相关部门努力下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一遇经济调整,信贷收缩,民营企业将受到较大压力。从银行角度看,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没有专门制定对于中小型民营的信贷标准,且民企稳定性不强,承受市场风险和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能力较差,银行对民营企业经营情况、业主能力无精力足够了解,致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和成本太高,风险机制设计制约了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较为困难。同时,大部分商业银行县级支行“边缘化”,撤并网点、上收权限、集中资金投向重点项目等,使得民营经济的集聚区县域信贷投放受阻。此外,办理抵押贷款环节的工本费、评估费、登记费等相关费用过高,担保机构少、社会信用环境落后,征信体系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等也是制约民营融资的重要因素。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机会。当前,十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34位民营企业家党员当选为代表,这使得广大民营企业看到了新希望,服了一颗倾心企业发展、做好长远规划、努力做强做大的定心丸;十报告不仅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民营经济破除发展障碍、扩展新的发展领域给予了政策支持,更为民营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性调整。同时还强调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无疑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压力与责任、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风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资本运作越来越活跃,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在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成本优势趋于弱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刚性约束越来越强的大环境下,民营经济在吸引外来投资、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等方面,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一系列统计数据显示,此次金融次贷危机已经开始影响到实体经济:工业利润、税金下滑2~4成,其中民营下滑2~3成;房地产税收由高增长逐月下降至-1.75%;民营销售占比下降5~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的风险抵御能力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仍面临着行业准入门槛过高、创业起点较低、融资渠道不畅、抵御能力有待考验等“老大难”问题,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破除发展障碍,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把民营经济打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和强大支撑,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创新战略格局。

打破政策限制壁垒,增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活力。一方面,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打破政策限制与区域壁垒,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新格局,增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活力,最根本的途径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改变目前的投资环境。加大国有、集体企业资本的有序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从而加大民营经济的广泛进入,拓宽民营企业发展领域。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允许民营经济进入相关领域,特别是在电力、邮电通信、交通运输、石油等行业的垄断领域;加快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拿出明确的年度开放计划,规范招投标行为,针对公共和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建设与运营如供水、供气、供热、市政、交通、污水垃圾处理,根据项目盈利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特许经营、公私合营、参股控股、建设移交、项目融资等方式,吸引民营资本进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新能源、环保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凡是国家法律法令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都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

另一方面,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改变对民营企业管理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状况;认真构建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的投资平台,全面清理限制、阻碍、歧视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确保民间资本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贸易、财税扶持等方面待遇公平化;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降低收费标准,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审批程序,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不乱收费、不乱罚款、不乱摊派,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使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各级各部门应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切实抓好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政策透明度,做到用市场经济手段促发展,重引导不越位,善管理不错位,抓服务不缺位,真正使民营企业感到“安全、实惠、可靠、方便”;积极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创业服务、投资咨询、管理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及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推进经济战略性调整,培育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管理创新,加速企业现代化改造。民营企业中有很大比例是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传统的家族制企业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才能帮助中小型民营企业尽快突破瓶颈,协助家族企业成功转型,全面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首先,民营企业主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其次,中小型民营企业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打破封闭的产权模式,形成制衡与效率相协调的治理模式;再次,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提高人才意识,自觉遵守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科学的人才战略,把人才提高到关系企业命运的战略位置。用人性化的管理激励员工,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竞争、发展优势。

第二,环境创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就要大力推进民营企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民营经济从数量型、分散化的扩张模式转向质量型、专业化、集群式发展模式。在民营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要突出政府与市场作用的结合,创造配套的产业环境,确定“多与不如少取”的支持原则,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加快传统改造升级步伐,围绕主导产业,选择民营企业重点支持,重在做大、做强;围绕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选择民营企业重点支持,重在做新做优;围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中的重点环节、薄弱环节重点支持,重在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第三,技术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民营企业由资源粗放加工型向资本技术驱动型转变,是提高民营企业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政府要积极做好网络资源的整合,为民营企业提供市场化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发挥其信息咨询、产品展示、网上交易等多种新商业文明效益;大力推进科技园、创业园、创业中心等载体建设,强化各类载体的孵化作用,发挥其集成信息、产权交易、技术转移等多元组合服务功能,使民营企业发展创业更加便捷,推进民营企业滚动发展;依托产业集群等技术服务平台,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发挥对民营企业嫁接改造、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等技术资源优势;有机整合各类协会、商会资源,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行业商务信息和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

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要解决企业自身问题,提高企业信用意识与信用水平,加强与银行的沟通,用良好的信用文化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提高自身信誉度。

二是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态度,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一视同仁,改善信贷管理结构,加强与民营企业的信息互动,扩大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服务领域,扎实开发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同时,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及信用档案,强化金融内部监管,确保资金投放合理。

三是广泛发展社区银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区域性银行服务,提高小型金融机构覆盖率。

四是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需要通过银企联手、吸引社会投资等手段,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行业性小型金融机构、地区式科技融资平台等多投资主体的民间金融。创新民营经济的金融扶持方式,针对成长期和扩张期的科技型、先进型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需求,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放宽贷款利率范围,创新收益方式,找到与高风险匹配的高收益,将收益与企业发展挂钩。

五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信用担保体系与风险补偿机制。一方面,建立健全小型、微型企业资信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提供配套服务。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中小板、创业板中的中小企业比重,采取“投贷联盟”模式,政府建立相应的风险资金补偿机制,引导民营企业与创业投资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形成永续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优胜劣汰是市场运作的自然规律,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企业的竞争力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内,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更应考虑到如何规避企业扩张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坚持运用风险、效益兼顾的根本方法,以全球视野谋划自身发展战略。

首先,要树立百年企业观念,从追逐短期利润向做精、做优相结合的战略目标方向转变。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树立废物循环利用理念,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形成崇尚科学、降低消耗、永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其次,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市场范围,高度重视过硬优质产品的品牌价值,通过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出口+内销”的双向发展,并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进而提升发展规模和档次。

民营企业的发展篇10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3-0049-01

1 我国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民营企业当初是在国有企业的夹缝中顽强发展起来的,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困境,发展势头缓慢,究其原因,总的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1.1 外因――企业外部环境不利于发展

1.1.1 配套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权益落实难

目前,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其配套政策法规也不够完善,大多过于空洞且流于形式,或在实践中不具可操作性,使民营企业的权益很难得以实现。各种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导致民营企业负担重。在名目繁多的摊派中,有许多来自于政府职能部门或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部门,例如政府部门开展各项社会活动向企业的筹资,有的一次就高达几十万元;一些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部门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就更为严重,这些皆严重阻碍了民企的健康发展。

1.1.2 银行支持力度不够,企业融资困难

当前,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融资难。银行对民营企业融资存着惯性歧视,认为民营企业规模小、资信度低,缺少有效的资产抵押,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风险比国企大,还款信用低。所以大部分银行不愿担风险,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设置了高门槛,政策缺乏公正性。如果民营企业想进入企业债券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层层审核,手续多而烦琐,融资力度弱,而且融资渠道单一,企业难以利用其他融资方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重重。

1.2 内因――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下

1.2.1 产权关系模糊,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私有企业的家族管理模式弊端日益显现:

①由于产权不明晰出现权属之争的矛盾,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②家族企业所有权及经营权多由家族控制,家族高层一言堂,企业制度流于形式,无法做到真正的制度化管理;家族企业喜欢任人唯亲,企业组织涣散,不利于企业的和谐发展。家族式管理模式现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化企业的发展要求。

1.2.2 财务管理混乱,工作效率较差

在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都是私营的家族企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资本与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不适应的情况。经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漏洞很大,一般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大多是请熟人或亲戚兼任,他们没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经验,财务业务素质低,不懂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财务部门收账不及时,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

1.2.3 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领导决策失误

由于民营企业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对员工、高管、技术人才的培养,导致民营企业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外部扩张发展的需要。有的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脱离实际,不量力而为,盲目扩张,遇到风险就逐渐陷入了资金短缺的困境;有的囿于一隅,仅把赚钱当作首要目标,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 民营企业经营危机的应对策略

2.1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2.1.1 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加大政府对民企的扶持力度

①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制定支持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大对各类侵权行为的制裁,保障民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②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帮民营企业减负。

③政府应严惩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的有关部门,杜绝其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向民营企业拉赞助和收费,切实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

2.1.2 加大金融机构的帮扶力度,解决融资困难

①民营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民营企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经营素质和信誉,凭借实力和诚信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去争取融资机会。

②发挥各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尺度,增加民营企业信贷的投资力度及贷款规模。

③发展民企专业服务机构,健全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对民营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

④大力发展民营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2.2 加强企业管理,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效率大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2.2.1 完善民企的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应摒弃家族式管理模式,尽快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要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依据本企业的历史及现状,选择合适的财产组织形式。

2.2.2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只有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①健全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加强财务管理职能,实现财务管理制度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操作程序,预防疏漏,保证财务安全。

②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企业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及时考核其业务水平,不断培养财务人员主人翁意识,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③企业要全方位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制定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

2.2.3 培养和引进创新性人才

要提高企业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引进优秀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在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激发职工的创新潜能,并定期对职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职工技能。

2.2.4 提高领导者的综合素质

领导者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方向,领导者决策的失误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必须提升领导者的综合素质。

①领导者应加强思维训练,破除思维定势,提升领导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

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地培训其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领导者只有不断地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并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优化认知结构,创新思维,及时根据国家政策的导向调整决策方向,才能在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进。

民营企业的发展篇11

近年来,天津市民营经济稳步发展,民营经济的总量显著提高,民营企业在促进天津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天津民营经济阔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对民营经济缺乏连续性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在进入新产业、新行业时遇到许多障碍,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成长壮大后,面临着继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如能从政策服务层面解决这些问题,对推动天津民营经济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津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底,天津民营企业有119070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2049户,增长11.26%;注册资本(金)41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46亿元,增长33.18%。全市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金)341万元,注册资本总额1660亿元。天津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壮大,已经进入产业链高端和高技术含量产业,投资遍及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船舶物流、金融投资以及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市重大发明专利转化运用类试点16家企业中,民营企业有11家,获得知识产权专项资金160.5万元。

目前,天津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主要有银行贷款、信用社贷款和向亲戚朋友借款,即主要是外源性融资。金融机构贷款包括企业从银行、信用社、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借入款项。民营企业纳税额约占全市税收的50%,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市城镇就业的75%,许多民营企业家还积极到高校举办“创业大讲堂”活动,为促进天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做出了贡献。

二、天津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天津民营经济近年来得到了稳步发展,总量显著提高,在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实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

天津民营企业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其数量与广东、江苏等差距很大,即使与同为直辖市的上海、北京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北京民营企业数约为天津的3倍,上海的民营企业数约为天津的5倍。即使在“十一五”末,天津民营企业数量也仅能达到15万户左右,数量仍然很少;天津民营企业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着集中度不高的现象,缺乏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产业集群。在统一规划下,天津各区县正在打造环保产业、电器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感光材料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等特色产业。但对比北京的IT产业集群、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天津民营产业群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产业集群标准,至今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融资难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在现有的融资体制下,民营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融资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一是信贷服务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发展要求。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普遍资金短缺,信贷需求大,现有信贷力度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二是贷款抵押形式比较单一。在企业整体实力、品牌影响力有限的情况下,主要还是采取实物抵押方式。目前还缺乏对非实物抵押,包括专利、知识产权等进行价值确认的标准依据和相应机构。三是担保公司实力普遍较弱。在天津百余家贷款担保公司中,仅十余家实力较强,运营情况良好。其中注册资本过亿元的只有两三家,担保公司担保能力普遍有限。这就使得大部分担保公司难以给企业提供有力的贷款担保。

3、社会化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有调查显示,近90%的企业认为,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力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相关机构不够健全,部分服务职能缺位,使得企业从中所能获得的支持和帮助有限,从而导致企业运行成本高和社会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难以适应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还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缺少高层次的专业型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服务平台。部分现有的服务机构和平台也没能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服务的职能,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和特色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和技术平台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加快天津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壮大经济实力、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必须深化对发展民营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始终把民营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制定一系列鼓励支持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1、确定发展目标,纳入绩效考核

将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天津市经济发展规划,并尽快制定“十二五”民营企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制定考核办法,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加大落实力度;建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推动实施;建立完善民营企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制定完善统计监测制度,为全面掌握经济运行情况和准确反映运行态势提供决策依据。在发展目标的实施上,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各行业民营企业事务的统一政府部门,切实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现象,注重政策的整合力度。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应将促进和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业绩加入进来,制定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提高相关职能部门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2、探索特殊规律,转变发展方式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中的绝大部分产业都呈现产能过剩态势,政府再运用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刺激企业发展的措施和模式,效果会越来越差。加之,天津历史上缺乏创业的人文环境,促进大规模的企业涌现和成长必须选择特殊路径,即抓住新产业出现的契机,在产业升级和转型中形成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用产业链带动一大批新企业的成长,如美国的硅谷就是成功的典范,只有在天津找到这样的模式才能在新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探索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有效模式和规律是加速天津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政府应通过技改贴息、自主创新激励等政策,推进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3、突破体制约束,创新融资渠道

作为高风险低收益行业,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具有准公共品性质,政府有必要介入和扶持。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全资担保公司或者入股其他担保公司使其直接成为民营企业的担保人,并建立起一系列与信用担保配套的制度,如风险补偿机制、担保和再担保基金制度、有效的民营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在充分认证的前提下,尝试转变银行传统经营体制,通过有限度地提高授信额度着力支持小额信贷公司为民营企业服务,充分激发民间投资热情。还可以考虑尝试建立地方特色的新型直接融资市场,在运行机制上比现有的直接融资市场更加灵活、高效,增加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4、高效的行业、协会等自律

大力发展高效的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行业自律,注意调动、利用和发挥各类商会、行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积极性,让它们在信息交流、生产协作、人才培训等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社会支撑,以推进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各级工商联组织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改善工商联的工作条件,使其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民营企业要发展,要争取行业地位,要防控风险,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可忽视。要努力扩大现有行业协会的覆盖面,做好规划,尽快成立一批新的行业协会。目前许多发展很成熟的领域还没有行业组织,应加大推动力度,尽快把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建立起来。

5、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意识

鉴于许多现有配套政策落实效果不佳,不合理收费及行政效率低下现象时有发生,建议在全市范围的行政机构大力推行限时办理制,追究行政责任,并自动同意民营企业的有关申请事项。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玻璃门”现象,即虽然并未明文规定禁止民营企业进入,但却通过种种不合理的政策或非政策手段,将民营经济拒之门外。因而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对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具体工作中,不少部门对民营经济偏重管治,欠缺服务,优惠的政策更多向国有大企业倾斜,惩戒的措施更多面向民营企业;一些部门制定政策、法规的出发点是为了约束民营企业,或将检查、处罚民营企业视为部门的生财之道。在采取行政行为时,对涉及到民营企业的利益重视程度不够,建议由市政府统一设立投诉电话,接受民营企业随时投诉,如经核实投诉属实,则实行针对性问责制,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意识。民营企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政府还需以强化部门配合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本着“先活后管、先予后取”的原则,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注:本文是天津商业大学青年科研培育基金项目091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民营企业的发展篇12

一、引言

民营企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持续性活力,其生产总值已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对外贸易及增加就业岗位的作用直接为社会提供了众多益处。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部分。然而,融资难一直影响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二、转型期民营企业融资原则

民营企业受市场竞争及资源环境的制约,发展已经呈现出后劲不足的状况,部分中小企业已经陷入发展瓶颈,为了实现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必须实现转型,以摆脱发展困境。

1.保持民营企业私有体制

民营企业改革落后于其他社会系统,要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应该保持民营企业的私有体制的可持续发展,将企业运营、服务、竞争模式的转变引导至内涵建设、现代化管理、系统化管理之中。

2.坚持优化资源使用

民营企业应当坚持优化资源使用,避免由于向外拓展引发的投资失误,进而引发资金链断裂。以信泰集团为例,企业将短期贷款用于适合长期投资的太阳能行业,直接导致了资金链断裂,险些引起温州民营企业连锁倒闭。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坚持关注资源使用问题。

3.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过渡

首先,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即粗放模式向集约模式发展;其次,要实现经济体制上的转变,即要以市场为核心,避免计划控制。这两个方面的过渡实质上都是为了建设企业内涵,要让民营企业挑起富民重担,避免政策限制、融资困难、生产环境问题,要充分利用民营企业经济效率优势,避免国家过度调控。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点分析

1.商业银行贷款难度高,关系短板表现突出

一方面,当前市场上民营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近几年民营企业废逃银行债务的现象多发,在为银行带来损失的同时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形象,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积极性削弱;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违约状况常见,在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下,银行不愿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2.融资政策偏重大型企业

客观上来说,虽然当前国家政策已经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许多便利,但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与中小民营企业之间的贷款待遇差异还是很大的,优先级上,贷款排序首先选择国有中小企业,然后是“三资”企业,最后才是民营企业,贷款额度也是最低的。同时,民营企业贷款贷款存量低、增量缓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限制。

3.融资途径单一

当前,民营企业主要的融资途径还是银行贷款,在未经资信评估与贷款担保不足的状况下,银行贷款受限。同时,基于民营企业资金规模、管理水平限制,民营企业内部融资匮乏,多数民营企业也无法实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4.融资平台发展滞后

商业银行贷款倾向偏重于大中型企业及国有企业,信用社也将服务定位于“三农”,因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力度不足。同时,我国对融资的管理基本采取“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模式,因此,民营企业以债权模式实现直接融资,或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基本不显示,在担保平台不健全的基础条件下,民营企业资信问题也成为了融资短板因素。

四、基于融资困境的转型期民营企业融资策略

1.专门化金融支持

针对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间的关系问题,建议鼓励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强化专门化支持力度,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应当采取不同的融资支持手段。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是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在采取不同阶段专门化支持的过程中,要根据民营企业资源积累状况及融资能力强弱创建服务支持体系,在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系数。

2.鼓励金融机构参与企业发展规划

参与民营企业发展规划,而后实现针对性政策扶持。发展中,应鼓励金融部门参与民营企业发展规划,逐渐参与到民营企业战略规划架构中,从而提高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把握能力,从中长期发展出发,为民营企业提供转型期战略发展的金融服务。此外,参与企业发展规划后,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了解加强,也能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创新。

3.促进企业内部融资机制建设

内部融资机制的建设能够避免外源性融资中较高成本的问题,在优化整合金融资源配置的同时,还能提高融资便捷性。同时,由于民营企业经营波动性及轻资产性等特点,银行信贷难度也较大,因此,依靠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多种形式的直接金融服务实现融资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解决融资难问题。建设过程中,民营企业可考虑构建财务结算中心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及调动,或以股权结构改革为契机,以关注企业战略、优化股权结构设计及员工持股方案、制定高层激励等为入手点,激发企业内部融资活力。

4.创新金融监管,降低企业融资风险

第一,应当强化并完善金融监管,针对私募基金、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等问题制定专门监管法律条文,将金融监管拓展至金融服务公司、金融衍生品等方面。第二,要审慎进行金融开发,转型过程中应关注内外金融市场监管的协调,对内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对外应防止资本入侵,全过程中辅以风险控制手段,以提高金融开发的实效。第三,要积极创新并强化风控,要以实际需求为准,以宏观调控与监管相适应为原则,在强化创新的同时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