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业发展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8 09:29:59

水产业发展现状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08

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变;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适应市场变化和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深度开发和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养生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正确抉择。因而它是一件兼顾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大事。

1 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彭水县历来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多年来广泛调研、深入总结,确立了一套符合彭水县情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战略措施。在政府的领导指引和农业部门的全力配合下,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实力由弱到强,组织形式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到规模化集中管理,农业产业化发展朝气蓬勃。彭水现有龙头企业55家,其中以苗妹香香、群英、喜润烤烟为代表的市级龙头企业21家。彭水县将红薯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力打造“中华薯业强县”。彭水苕粉已获批地理商标、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岩东乡、鞍子镇、郁山镇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但客观来讲,彭水农业产业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就彭水县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农业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科技含量低、装备水平落后。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农业产业存在规模较小、效益不高、品牌较少、竞争力不强、销售面窄等问题,具体原因和表现如下:

1.1 规划体制不健全,组织散、乱,统筹不够

农业产业体质脆弱。尤其是以种养和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受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而防灾抗灾体系仍然有待健全。因此,彭水县农业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经营主体多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实力较弱。这些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组织散漫,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变数较多,缺乏统筹性和长远性。农业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也严重制约了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

受客观条件限制,产业规划缺乏持久发展性。由于前期资金匮乏,基础薄弱,彭水农业产业长期以来以农产品种植和初级加工为主,农产品种类单一。随着市场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农产品生产、贮藏、运输、加工和销售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精深加工技术空白、设备投入不足、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率低的问题逐渐显现,并越来越成为限制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的桎梏。

1.2 主导优势不突出,链条单、短,效益不高

具有规模性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少,主导产业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彭水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烤烟、红薯、畜禽、魔芋、油茶、蔬菜等产业。烤烟产业优势最突出,2015年全县种植烤烟8000hm2,种植农户3956户。受灾害和计划严控影响,量产下降,但在全市烟草行业中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是红薯产业,年产鲜薯48万吨,加工以粉丝粉条为主,红薯酒、烤薯条、方便粉丝等产品生产空白,产品单一,产值较低。魔芋为彭水特色农产品,经济价值高、发展潜力大,近期才引进建成第一条初加工线。2015年发放黑山羊2万只、中蜂1万群;栽植速丰林3300hm2,经济林2000hm2。但各产业均存在产品单一、加工链条短、企业效益不高等问题。

1.3 龙头示范不强大,企业弱、小,带动不力

县域内大型加工企业较少,产品种类单一,规模不等,加工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龙头企业刚刚起步,技术难关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部分企业存在管理不善、技术设备落后、员工素质不高等问题。个别企业要么投机取巧,以套政府财政资金为目的,搭架子、摆样子,缺乏实干精神和创业热情;要么浅尝辄止,依靠政府扶持资金维持运转,缺乏探索力和创新精神。

1.4 产品销路不畅通,品牌杂、乱,竞争不强

农业企业往往缺乏品牌打造意识,企业组织散漫造成同类产品品牌杂乱;而加工能力和水平差异也导致同一品牌产品品质不一。企业间交流渠道与平台较少,缺乏抱团发展意识,难以形成合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品牌故事缺失,品牌宣传不到位,难以造就强大品牌效应。

市场培育与调控机制不健全,销售市场拓展问题较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产品销路狭窄、不畅,农产品区域性、季节性过剩问题突出。

1.5 基地特色不鲜明,土地陡、贫,先天不足

彭水地处武陵山区,特殊的山区地形,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不便。土地瘠薄、旱涝难测,立体气候差异大,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先天不足。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来靠天吃饭,被动发展,农业生产难以有效保障。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特色农产品种类较少,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和改良力度不够。

1.6 农业信息不对称,劳力老、弱,热情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沟通交流平台有限,信息闭塞,农情信息、科技信息、市场行情不能及时传送,使有干劲有想法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而错失创业良机。现有家庭式作坊,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多为留守妇女和老人,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只能从事简单的初级加工。而实力较强的大户、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往往存在对政府的依赖倾向,缺乏解决问题和深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出路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针对彭水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2.1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准实施

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农业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精准实施。结合地理位置、土壤环境、水利条件等自然要素和地域特色、市场需求、区域发展等社会要素的综合情况,规划农业种植和发展方向。

彭水县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但常年光照偏少,春秋冬多阴雨,夏天多伏旱,且气候立体差异大。因此,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引进或选育适合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耐寒、耐旱、耐涝,抗贫瘠、抗病虫的作物新品种。完善抗灾减灾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立足资源和区域优势,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按照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彭水位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全县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作物及品种,划定重点发展的产业对象,合理安排种养布局、新型农业主体分布及规模。积极发展资源耦合共生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建设一批集成式产业园区、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推进连片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全力解决农村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继续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和辐射广度,引进新技术和先进流水线,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实现各种要素向农业产业化聚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提高生产加工能力,打破农业产业化发展瓶颈,激活产业生命力。

2.2 发展主导产业,拓展产业延伸链条

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主导产品。一方面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在烟、芋、薯、畜、林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着力发展烤烟、红薯和山羊为主的草食牲畜等农业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物的系列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转化,实现增值增效。

2.3 壮大龙头企业,引领示范良性带动

2.3.1 继续遵循“初级加工在基地、精深加工进园区”的思路

更加重视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生产经营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

2.3.2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高标准的质量意识

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注重产品包装和储运,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等相关标准和要求实行产业化开发;逐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支持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企业间要形成良性竞争,通力合作、抱团发展。采取股份制等形式,使农户、基地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切实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妥善处理好生产、加工、销售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共同促进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3.3 创新企业文化,树立和维护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是激励员工,增强集体凝聚力的一面旗帜,也是使企业形象深入人心,扩大企业影响力和拓宽产品销路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积极打造创业故事,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产品特点以及地域特色,制作朗朗上口、内涵丰富、深入人心的宣传标语。树立创业典范。以葛先萍为代表的出色的农民企业创办者,有热情、有魄力、有智慧,应树立其创业楷模,激励企业积极上进,获得更大发展。

2.4 注重品牌打造,开辟市场扩宽销路

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首先要以产品质量为基础,把住生产环境、加工环境安全关,更要凭借品牌打造和宣传占领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走远,产品必须展示在市场舞台的聚光灯下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

设立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的专业批发市场、销售公司,打造一支专业销售队伍。积极开辟外部市场,引导和支持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特点及其变化,利用市场信息引导生产,通过市场流通链条带动生产。

2.5 加强基础建设,扬长避短突出特色

加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修建水库、沟渠,做到旱涝保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加大对加工厂房、储藏库建设的扶持力度,实现初加工在基地的发展目标。大力推广小型农机器具的应用,改变肩挑背扛、徒手装卸,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现状。

农业开发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因此要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发展绿色经济。发展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努力念好“特色产业经”。根据当地发展情况,细化发展策略,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等示范基地。继续优化工业园区规划,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园区优惠政策,加强规范化管理,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育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优势企业。

2.6 拓宽信息渠道,鼓励企业自力更生

政府和农业部门应经常深入一线,加强同农户和企业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拓宽信息沟通渠道。科技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关键点在于科技信息真正传达到田间地头。更要彻底改变农民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观望态度,提高其对新型农产品的接受度、对科学技术的信任度。让农业新科技示范实例成为种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让农业种养新方法、新观念成为农民茶余饭后的常新话题。鼓励农业企业自力更生,消除依赖心理。农业产业化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及企业带头人,才能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助推我县摆脱贫困面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限制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能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寻求真正的出路,为“科学发展、富民兴彭”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连贵,张照新,张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J]. 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2]熊学刚.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6).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13-02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山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干水果种植,该产业一直是遂昌县山区农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的转型升级,干水果产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农产品营销的拓展创新,也凸显出遂昌县干水果产业发展强劲的一面。但产业基础薄弱、新的增长点不多、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仍较突出。为了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梳理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建设花果飘香的新遂昌,对遂昌干水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对策。

1 遂昌县干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遂昌县干水果产业自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80—90年展迅猛,至2003年总面积达到1 986.67 hm2,总产值1 511万元,成为当时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来源。近几年,随着水果产业结构调整,水果产业发展趋缓,但是葡萄、猕猴桃等精品特色水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遂昌县水果产业的主力军。2012年全县干水果种植面积5 733.33 hm2,年产量23 525 t,总产值10 041万元,目前栽培的干水果种类有10多个,品种50多个,其中板栗与柑橘为两大主栽品种,面积分别是4 333.33、509.00 hm2,年产量分别为9 750、7 635 t;其次是香榧、葡萄(红提)、猕猴桃等,主栽区分布于湖山、金竹、北界、妙高、云峰和大柘等乡镇,3.33 hm2以上果园有180多个,参与种植干水果农户有1万户以上(表1)。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量产值较低

目前遂昌县板栗面积4 333.33 hm2,占全县干水果总面积的76%,但产量、产值均较低,所占份额不足50%,而经济效益好的红提、猕猴桃等新主导品种规模尚小,造成整个产业产值较低。

2.2 管理技术未到位,精品理念较差

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以生产质量不高的“大路货”为主,精品果园规模小、占比小,造成总体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下。

2.3 基础设施投入少,失管果园较多

遂昌县山地果园较多,道路、水利、电力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果园管理难度大,如柑橘总面积为509.00 hm2,而实际正常管理面积不足133.33 hm2;板栗大多处于粗放经营状态。

2.4 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

遂昌县果园大多以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为主,规模经营较少,果品标准化、果农组织化程度低,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3 产业发展分析

以“适生、适销、适管”为原则,采取“一调整、二提高、三发展”的发展战略,以“调结构、做精品、增效益”为主要任务。即调整现有的品种结构,提高现有的果园管理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优新稀品种,提升果品档次,创建知名品牌,提高经济效益,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借势旅游,发展自驾采摘景观果品产业带;发展以应村、北界、新路湾、妙高、三仁为主的提子、猕猴桃产业带;湖山、金竹的板栗、柑橘产业带;以蔡源、黄沙腰、柘岱口区域为主的高山提子、梨、猕猴桃产业带;以云峰为中心的红心李,以及以妙高为中心的杨梅、提子等综合水果区。在保持板栗现有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一定影响力的提子、猕猴桃、板栗和香榧作为四大主导产业,建设云峰桃形李、妙高白枇杷、蔡源水蜜桃(套香榧)、大柘猕猴桃和银都水果基地等5个干水果精品基地。争取到2015年,全县果园面积达6 666.67 hm2,总产量3万t,果品总产值2亿元。其中提子和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均达到200.00 hm2,投产面积达到133.33 hm2,香榧面积达666.67 hm2,少量果园进入试产期。干水果的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人均增收700元,成为该县又一主导产业。

4 产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组织建设

成立干水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建设干水果协会,实行上下联动,完善技术推广体系,落实技术指导和病虫害测报工作。

4.2 增加产业投入

一是加大向干水果基地和加工物流项目的倾斜,支持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新品种引进示范力度,开展无公害生产技术、采后加工、高效储藏等技术研究推广;二是鼓励农民增加投入,完善土地流转,推行规模经营,鼓励果园经营权向经营能手集中[1-2]。

4.3 加强政策扶持

一是制定产业激励政策,对在基地建设、销售、品牌创建、科技推广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二是财政设立干水果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干水果生产、加工及销售过程的支持。三是鼓励企业参与标准果园、观光果园建设,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发展产业。四是探索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降低产业风险[3-4]。

4.4 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多元化技术服务体系,以业务部门为主导,专业合作社、农民技术能手为依托,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对科技人员培训,有计划安排科技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加强科技创新。

4.5 加强品牌宣传

鼓励经营者创建品牌,打造名牌,通过办节庆、办评比、参加展销会、博览会和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扩大名优果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 参考文献

[1] 郑仕春,阙云龙,李海花,等.云和县干水果产业发展的思考[J].丽水农业科技,2010(4):15-16.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3

一、研究背景

水是万物生命赖以生存、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13个典型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m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位居世界121位,据估计,我国每年缺水约为300-400亿m3,水资源短缺形势严重。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北方地区资源使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及运输成本非常高;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城市水资源短缺、浪费和污染现象非常严重。城市生活污水作为主要的地下水污染源之一,如果能够通过提高污水处理率并进行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进行地下水污染防治,不仅能够减少地下水环境污染量,而且能够提高城市水资源供应量。因此,实现污水资源化,促进再生水a业的不断发展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二、再生水产业发展现状

(一)企业市场行为分析

(1)定价行为。再生水产业企业产品成本包括制水成本和基础建设、管网建设成本,由于产业发展初期基础建设、管网建设成本非常高,再生水产业企业产品成本大多高于消费者对产品预期价格。因此,产业发展初期,产品定价一般低于产品成本的价格,成本价格与销售价格之间由政府进行补贴;产业发展成熟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使得产品成本逐渐下降直至低于消费者对产品预期价格,政府取消补贴政策,企业通过正常销售获得社会经济收益。

(2)投资行为。由于大部分再生水企业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生产能力,不能提供成套有效服务;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不稳定等问题。再生水产业大多数投资集中于技术研发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致力于从技术层面改善产品生产问题,同时不断加大再生水管网的覆盖面积以增加可供水区域面积,改善了产业面临的瓶颈。

(3)技术行为。由于再生水需求量持续增加,再生水的处理技术也不断地完善。目前,最简单的再生水工艺是经过一级处理后的水用于农业或者其他用途;最为常用的再生水工艺是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进行混凝、沉淀、过滤及消毒,出水后用于环境景观、市政杂用和部分工业用水。较为先进的再生水处理工艺常以膜法为核心处理工艺,此种工艺出水水质稳定,增强了再生水使用安全性,目前在北京、天津都有较大规模的使用。

(二)再生水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再生水厂在最开始选址、建设、规划以及工艺选择时往往没有考虑到污水的大规模再生利用,对再生水的生产和运输产生了不利影响。比如,污水的收集以及输送管网较长;再生水管网线路不足;配套设施的输送量无法跟上再生水厂的生产能力和用户需求。但是,若要重新铺设运送至利用地,就造成成本增加,使得再生水厂无法收回其成本,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2)出水水质不稳定。不同种类的污水需要不同种类的技术处理,以达到再生水使用标准,但由于污水排放水质标准与再生水排放水质标准的衔接性较差,并且我国的污水管网建设滞后,不能完全控制污水排放,使得再生水水质不稳定。再生水在农业、工业以及市政杂用等的不同用途所需水质标准不同,而现有的配套管网无法根据用途进行分类,从而影响水质稳定。

(3)产能利用不足。由于产业发展初期基础建设、管网建设成本较高,企业对再生水的定价也较高;同时,公众对再生水水质安全性的质疑,使他们普遍认为再生水不能作为自来水的代替品,导致市场需求量降低,企业缩小生产规模;企业生产再生水需要获得利润,但是政府已有的再生水补贴政策不能满足企业的获利条件。因此,企业没有达到其生产的最大规模,生产能力仍存在利用空间。

三、再生水产业未来战略选择

(一)增强发展再生水产业的战略意识

政府应该树立再生水产业的战略意识,合理调整再生水产业结构,同时,加大再生水产业的技术开发力度,促进我国再生水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在技术方面,要加强适合国情的适用技术特别是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解决饮用水源保护、城市水污染和城市废水资源化等环境问题,重点研究并发展水环境污染及水资源破坏的恢复技术,使环境和经济同步发展。

(二)加强再生水宣传意识

社会意识是企业市场政策制定的基础,公众对于再生水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再生水产业的发展。我国再生水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民对于再生水的认识不够,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应该加强公民环保意识教育,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阶层充分了解到再生水的优势。

(三)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督和监察工作

法律法规是规范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再生水市场的发展历程很短,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标准并不完善。为了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水平,我国再生水产业市场要加强执法监督和监察工作,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果,积极鼓励再生水产业内各企业共同进步,创造再生水产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人才,推动再生水产业技术创新

企业是环境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体,再生水企业必须首先加大自己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力度,应根据市场要求,建立技术中心,利用自己的资金,进行科技成果的研发工作,不能完全依赖政府投资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从这方面来说,政府应大力支持产业的技术创新,增大资金投资强度。同时,高级技术人才比较匮乏,企业部门应更新观念,大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再生水产业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4

1.1 生产现状

湖南是水生蔬菜种植大省,目前种植规模近10万hm2,年产量100万t左右,产品包括莲藕、莲籽、茭白、芋头、水芹、荸荠等9类50多个品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水生蔬菜快速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主产区包括常德、岳阳、湘潭等地区,产量规模以常德洞庭湖库区最大,约占省内产量的50%。莲籽、莲藕是湖南产量大且市场知名度高的产品,早在1 000多年前,湖南的莲藕就是江南三大名菜之一,湘莲则曾一度为宫廷用品。湘莲常年种植面积为1万hm2,平均产干莲籽500~600 kg/hm2,但不同年份变化较大。主要分布于湘江中下游地区和洞庭湖边缘地区的益阳、沅江、南县、安乡、乌石、花石、湘潭县河口等地,2009年,湘莲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3万hm2,总产量6.4万t,年产值2 100万元,加工产品产值近1亿元。目前,湖南湘潭县的湘莲已经被列入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2市场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湖南省水生蔬菜产品销售主要是农民自产自销,95%的产品靠产地市场消化吸收,未形成规模经营。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以内销为主,加以少量出口和外销。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受市场价格机制影响,水生蔬菜产量和面积逐年增加,初步形成一定的销售和生产规模,如湘莲加工的集中地,从业人员多达10万人,从事湘莲加工的企业达160余家。易俗河镇、中路铺镇、花石镇还是湘莲的专业市场,仅花石镇市场就有湘莲经营户逾千家,是最大的湘莲集散市场。主要加工地包括易俗河镇、中路铺镇、湘潭县花石镇,湘潭是国内唯一的大规模的湘莲集散中心,也是湘莲的主产地。这三大市场年销售额达10亿元,主导着全国的湘莲市场,年销售湘莲及湘莲深加工产品8万~10万t,占全国湘莲销量的80%左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湘莲的销售区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990年湘莲外贸出口量占收购总量的76%,国内贸易量占24%,出口量占当时全国莲籽出口量的60%以上。进入21世纪,由于外贸出口量有限,湘莲的销售区域转向国内,国内贸易量占总销售量的90%,外贸出口量(主要出口东南亚)仅占10%[4-5]。

2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2.1品种资源丰富

洞庭湖湿地有丰富的水生蔬菜资源,可作蔬菜食用的野生植物种类多达34种;湖南省的莲藕1 000多年前就被列为江南三大名菜之一,湘莲曾作为贡品供皇室享用,湘莲的地方品种资源有8个。

2.2水系和气候资源优越

湖南省适宜大多数水生蔬菜生长发育,因其具有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等优势,发展水生蔬菜的自然条件具有较大优势。洞庭湖水域及其周围的地区水系丰富而复杂,有大面积的沟渠河网、滞水低地、季节性淹水带等。1998年洪灾过后退田还湖的浅水区域,宜发展面积在20万hm2左右,浅水池溏、沟港、湖泊近7万hm2,湖南现有海拔28 m以下的低洼田地6.7万hm2以上。水生蔬菜发展潜力很大。

2.3区位优势明显

我国水生蔬菜销售有四大市场,即以珠三角经济圈为中心的南方市场,以京津塘渤海经济圈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长三角经济圈为中心的东部市场和以大西南经济圈为中心的西部市场。湖南省区位优势明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基本位于四大市场的中心区域。

3存在的问题

3.1加工销售滞后

市场流通不畅。贮运、保鲜及加工等配套技术严重滞后;缺少专业的、有规模的营销企业,直接从事水生蔬菜生产营销的人员少。目前,当地市场销售洞庭湖区水生蔬菜占据主要地位,打入外地市场的很少,大部分产品仍是通过菜贩销售或菜农自产自销,加工出口严重跟不上开放的市场形势。

3.2抵御洪灾风险能力弱

对水生蔬菜植保、施肥技术和栽培模式的研究少,洪涝灾害风险大,由于长江流域降雨集中在5—8月,淹水频率加大,洞庭湖区常处于外洪内涝状态,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

3.3品种和技术落后

从事水生蔬菜研究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较少,新品种示范、试验、引进等资金短缺,高产、高效的优良新品种种源少。种植农户对新品种应用积极性不高,新品种更新速度缓慢,生产上仍沿袭传统的栽培技术。管理粗放,水生蔬菜的新产品加工开发、繁殖培育和品种提纯等方面还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水生蔬菜多数采用营养体繁殖,未能提纯复壮,品质下降、产量不高,种苗用量大,本地品种因连年种植,导致种性严重退化、种群混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6-7]。

3.4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湖南省的水生蔬菜主要零星分布在洞庭湖畔的南县、沅江、岳阳、汉寿、湘阴、华容以及湘潭、望城等县市,虽然水生蔬菜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但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成为制约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湖区有一些食品罐头厂利用野菜制做芡实、水芹菜、菱米、水蕨菜罐头,湖区水生蔬菜开始销往深圳、广州、武汉、长沙等地,但未形成规模生产和销售。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比较粗放,给新技术、新品种的更新和产业化经营带来一定的难度。

4湖南省水生蔬菜发展对策

4.1开展水生蔬菜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

一是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要大力推进湖南省水生蔬菜生产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湖南省水生蔬菜要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提高水生蔬菜品质和效益,具体表现为研究还比较薄弱,水生蔬菜栽培技术还较粗放,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尚需不断研究与完善[8-9]。二是切实加强品种改良。专用、优质品种的选育已迫在眉睫,因为水生蔬菜的消费已经普及。培育、改良出新的优质专用品种,采用杂交育种、系谱选育等多种途径,科研单位应加强对优良水生蔬菜地方品种进行收集和提纯复壮,以满足生产和市场的需求。三是重视水生蔬菜资源的保存、利用和收集。应在湖南建立地区性水生蔬菜品种资源圃,以避免品种产生变异,影响品种的特性。虽然湖南省水生蔬菜资源丰富,但由于水生蔬菜多属无性繁殖种类,因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差异,多年种植后部分品种产生变异。四是组建湖南省水生蔬菜研究团队。增加科技力量,添置仪器设备,组建湖南省水生蔬菜研究创新团队,以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为基础,把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建成全省的水生蔬菜科技研发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产业技术支撑与服务中心[10-11]。

4.2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

一是准确把握市场开发方向。湖南省水生蔬菜销售近期内宜采取“远交近攻”的市场战略,继续稳固以长株潭城市圈为核心的湖南本土市场,快速提升珠江三角洲、港澳市场,重点突破京津塘环渤海经济圈及东北市场,快速占领西南市场。同时要不断开拓出口市场,湖南蔬菜出口应以特色有机水生蔬菜为突破,将传统的湘莲、藕等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并带动其他蔬菜品种的出口。二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湖南水生蔬菜应充分发挥湖南鱼米之乡的优势,增强品牌意识,逐步实行统一质量标准、包装规格,规范化生产,以品牌促销售,充分利用湖南省特有的“芙蓉国”称号,注册相关衍生商标,提升品牌知名度把湖南水生蔬菜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4.3政策扶持,确保稳定发展

水生蔬菜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一是出台发展水生蔬菜的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水生蔬菜,扶持企业开展产品流通和加工。二是科学选定项目,认真制订湖南水生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各部门配合,齐心协力,共同做大做强湖南水生蔬菜产业。

4.4增强加工转化能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制约水生蔬菜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是水生蔬菜产品加工转化。目前,必须大力开展水生蔬菜产品加工,加大湖南省水生蔬菜加工力度,进行特色加工[12],开发马蹄罐头、马蹄汁、茭白干、莲心茶、莲蓉、莲汁、藕粉、藕片等产品,要瞄准国内外市场,帮助、引导、鼓励组建龙头加工企业,还可逐步开发以水生蔬菜为原料的保健品。政府应鼓励、指导省内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发。

5参考文献

[1] 孔庆东.中国水生蔬菜品种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柯卫东.水生蔬菜研究[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9.

[3] 陈勇兵,王晓艳.现代水生蔬菜产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4] 叶静渊.我国水生蔬菜的栽培起源与分布[J].长江蔬菜,2001(S1):4-12.

[5] 郑寨生,孔向军,张尚法.水生蔬菜生产现状及前景分析[J].当代蔬菜,2005(10):4-5.

[6] 邓正春,李逢喜,贺学红.湖南省水生经济作物现状与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1(5):6-8.

[7] 周火强,梁成亮,梁志怀,等.湖南的湘莲生产及加工概况[J].长江蔬菜,2011(16):8-10.

[8] 曹晨书,寇艳玲.洞庭湖区水生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上海蔬菜,2010(6):6-7.

[9] 邓正春,李逢喜,胡金荣.湖南省水生蔬菜现状与发展对策[J].长江蔬菜,2001(8):42-43.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5

1.1品种分布陆良县水稻品种以云粳、楚粳系列为主,主要推广品种为云粳26号、云粳29号、云粳30号、楚粳24号、楚粳25号、楚粳26号、楚粳28号、楚粳29号、滇杂31、35号等。2014年水稻总面积1.21万hm2,优质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1.19万hm2,占水稻总面积的98.45%,优质稻推广面积占比增加4.5%。

1.2产业化现状水稻是陆良县主要粮食作物,2009~2013年水稻总产5.08亿kg,占5年粮食总产的31.99%;每年稻米商品量4400万kg,商品率达40%。依托1.07万hm2优质稻米种植基地,培育形成了云南爨乡米业,紫溪米业两家专业大米加工企业,设计年加工优质大米2万t,2013年加工稻谷2126.5万kg。陆良县稻米资源利用研究开发水平较低,稻米粗放型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且加工工艺研究水平较落后,糙米、米糠和稻壳的开发利用刚起步。

1.3机械化现状2009年至2013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73835.24kW,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达6.15万台(件)。其中2009年有2台步行式插秧机,到2013年为止增至6台步行式插秧机和1台高速插秧机;稻麦联合收获机械增至43台。并连续五年在三岔河、马街、中枢、板桥等坝区乡镇示范推广“稻田浅耕+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累计推广机插秧1333.33hm2。

2促进水稻产业发展的做法、经验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田排灌体系建设,完善农田道路和桥、函、闸等设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搞好水土保持。二是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按照田地平整、土地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搞好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农田,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使用农家肥,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

2.2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现品种良种化、种子标准化该注重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和科技工作的持续开展,多年来持续向省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寻求技术支持与合作,加大优质粳稻新品种的引进、自育力度,选择、应用适应陆良自然条件的优质抗病新品种,促进本地水稻生产的品种更换和品种更新。目前已育成自有知识产权水稻品种3个,并逐步建立完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

2.3认真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为确保支农惠农政策、资金落到实处,陆良县农业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切实加强领导,加大监管,积极协调配合财政等相关部门,及时划拨支农资金,不折不扣贯彻执行支农惠农政策。2009~2013年共完成中央、省级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9402.3万元,其中农资综合补贴资金8005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758.3万元,粮食直补资金63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50万元,有效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活动,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农业部、省、市县的安排部署,2009~2013年陆良县集成应用浅旋节水、扣种稀播、够蘖晒田、扩行缩株、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施肥等为主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累计高规格、高质量地完成部、省、市、县四级联创水稻高产创建样板1.79万hm2,共增产粮食3139.46万kg,累计节约成本2266.2万元,共增加经济效益10852.53万元。其中三岔河镇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按照“突出重点、讲求实效、集中连片、规模示范”的思路,精心组织,以稻/豆、稻/薯两种模式为主开展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活动。共完成样板1.62万hm2,累计增粮1674.66万kg,节约成本1633.1万元,共新增经济效益6405.63万元。

2.5加强主导品种及集成技术推广,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水稻生产上以“主导品种展示、技术集成示范”为重点,按照“供种、机耕、节令、规格、供肥、施肥、管水、病虫害防治”的“八统一”的要求,集成应用选用良种、扣种稀播、薄膜湿润育秧、大田浅旋耕节水栽培、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施肥、精确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多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6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深挖土地潜力陆良县2006~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累计推广29.58万hm2次,其中水稻7.03万hm2,实现总增产4473.5万kg,实现节本增效12227.1万元。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更多的农民受到了系统完善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纠正了传统施肥和盲目的施肥习惯,施肥方法更趋合理。体现在:改变了施肥的“三重三轻”(轻有机肥、轻钾肥、轻中微肥);改变了不恰当的施肥方法(浅施、表施等);改变了无针对性施肥模式(不管作物、区域、轮作一个配方,一个模式)。在配方使用上发生四个转变:改变了单质肥料混合做底肥的现状;改变了一个配方在所用作物通吃的现状;改变了长期施用低浓度配方肥的习惯,中高浓度配方肥被逐步重视;新型控释肥开始受到农户青睐。

3产业制约因素

3.1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短缺是阻碍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设施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二是受资金和政策的限制,龙头企业与基地规模不配套,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链不长,流通体系不健全。三是农业技术研发储备、科技培训、技术示范推广的资金有限,从而导致技术研究及储备不足,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慢,甚至很多常规技术在倒退。

3.2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用物资价格高位运行,种粮比较效益不高,水稻生产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粮农的生产积极性受挫,重经作轻粮作的现象蔓延。

3.3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在生产与经营中“各自为政”,缺乏规模效应和劳动生产率的优势,使农业生产难以形成规范化种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严重,劳动力素质下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及集约化经营受到制约。

3.4产业链条短缺稻米精深加工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企业与农户的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突出;农户生产经营小而分散,不利于水稻生产机械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县仅有一家龙头企业从事大米加工,年加工1万t,仅为全县稻谷产量的10%。

3.5土地状况趋于恶化工业化、城镇化占用耕地,高速公路、土地流转发展其他种养殖业,农户、居民住宅建设大量用地,水稻(粮食)种植面积继续减少趋势无法扭转,稳定水稻耕地面积难度增大。连年增施化肥,不施或少施农家肥,土壤有机质降低、肥力下降。

4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水稻是陆良县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技术问题和效益问题,通过良种、良法、良田技术综合集成配套,我县水稻生产尚有较大潜力可挖。发展水稻生产,需要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效益上取得重大改观,从而深入挖掘水稻生产潜力,促进水稻产业更大的发展。

4.1应用良种良种是水稻产业发展的核心。目前我县种植品种多为常规稻,稻米品质较优,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不大。良种工作应以研发引进高产、优质、高抗、适宜的新品种为核心,进而将陆良县水稻产业带上全新的地位。

4.2落实良法良法是水稻产业发展的关键手段。科学技术在水稻生产中重要性在于,一是高产优质品种发挥了增产核心作用,好的品种已成为水稻增产最直接、最有效、最显著的要素。二是好种还需好技术,配套集成栽培技术最大限度发挥出品种增产潜力。三是科技工者在防灾减灾、重大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要确保水稻产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扶持开展粮食生产科技创新,认真抓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粮食生产良种覆盖率,深挖粮食增产潜力。

4.3培育良田加强项目实施整合力度,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进程,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试验推广浅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扩大绿肥种植、实施秸秆还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为水稻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4推广机械化机械化、轻简化生产可以节省人工投入、节约物资投入。2013~2014年在省市科研院所专家的指导帮助下,该县在四个水稻主产乡镇示范推广“稻田浅耕+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该技术与传统培栽方式相比,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省时、增产增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稻米营养品质和卫生品质的效果。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本增效。

4.5实施标准化良种、良法、良田主要是技术问题。而机械化、标准化则是关乎水稻产业的效益问题。该县的标准化生产规模与水稻生产规模极不适应,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几乎为零。要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抓好“三品”建设,开发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粮食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粮食产品战略升级。

4.6推进产业化

4.6.1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把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强强联合,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粮食产业龙头企业。

4.6.2扩张产业规模。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来抓,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培育生产大户、典型户,支持、推动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稻米优势农产品基地。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6

五常市座落在黑龙江省南部,张广才岭西麓,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5℃,活动积温2900度左右,是优良的一季寒地粳稻种植区。全市幅员7512km2,地貌构成是“六山一水半草三分田”,辖24个乡镇,262个村,人口102万,耕地25.91万hm2。商品稻谷10亿kg,水稻总产值打破50亿元,水稻面积和商品量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居首位。已建成部级绿色食品水稻面积10万hm2,有机水稻基地认证面积1.4万hm2。

一、水稻发展现状

1、品种应用

根据市场不同需求,五常市水稻生产中有4种不同稻米类型:优质高产品种松粳12号、松粳9号、松粳14号、龙洋1号、东农428、东农425;香稻品种以五优稻4号、松粳香2号为主栽,糯稻以松粘1号、通粘1号为主栽;黑稻以黑珍珠、龙锦1号为主栽,形成了以优质为主线,特种稻为辅助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结构。

2、推广普及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五常稻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推广旱育稀植技术以来,栽培方式正由过去的33穴/m2,每穴5-7苗的密植型向稀植(25穴/m2、每穴3-5苗)发展,单位面积收获穗数由主茎占30%左右向12%-15%过渡。大面积推广的插秧规格为30cm×19.8cm、33cm×16.5cm每穴插3-4苗。

育苗以大棚隔离层育苗为主,钵育苗为辅;插秧以人工插秧为主,机械插秧应用面积小,主要原因:稻田面积小,地势高低不平,形状也不规则。田间管理根据当地条件、生育进程、长势长相等进行水肥管理,配合化学药剂灭草防病,确保水稻正常生育。五常稻区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形成了具有本市特色的“两早、两稀、两控、两晒、两防”的优质高效“十字”栽培模式。两早:即早育壮苗、早插秧。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6℃时苗床播种,12-13℃时插秧。两稀:秧田稀播、本田稀插。两控:控制氮肥总量、控制杂草。全年施氮总量135-145kg/hm2,N:P2O5:K2O为1:0.7:0.6。选用低毒除草剂草克星、田秀清、威农等农药控制杂草。两晒:分蘖末期晒田、抽穗前3-5天晒田。两防:防治稻瘟病、防治稻曲病。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两病发生蔓延。

二、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未解决问题

1、种植水稻品种繁多。品种多样化,对五常市稻瘟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利于加工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冷害发生频繁,对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3、农业水利设施老化,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

4、生产收贮不规范,降低了稻米品质。农民产前选种依据个人习惯和经验;产中依据传统方法和经验进行水稻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在收获储藏方面,收获稻谷往往是根据季节和气候估计成熟率进行收割,随意性大。稻谷干燥基本依靠阳光和人力翻晒,在水泥晒场和公路路面晾晒,易混入砂石、尘土和有害物质,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稻谷混收混储,降低了稻米的品种品质。

5、稻米加工企业多而不强,产值贡献较小。除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外,大多数加工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生产基地,对农户带动作用小,企业自身也缺少优质稻源。

三、对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的建议

1、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百万亩水稻种植优势,发展优质绿色水稻生产,加大水稻科技投入,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培植,建成规模化、标准化水稻种植基地,带动优质米加工业向深层次发展。

2、规范“订单生产”,提高合同履约率。积极探索稻米订单风险规避机制,建立稻米产业风险基金,共同抵御和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规范稻米生产行为,坚持优质优价原则,运用价格杠杆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稻,逐步淘汰劣质品种。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7

导读:海南发展耐湿热水生蔬菜可缓解夏秋蔬菜淡季需求压力,弥补大陆冬季蔬菜供应空缺,拉长水生蔬菜供应时间。海南现有12类水生蔬菜,本文对海南现有的水生蔬菜种类及其生产、分布状况作了调查,阐明了海南发展水生蔬菜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应搜集整理水生蔬菜资源,开展水生蔬菜育种,水生蔬菜温、光及生理生态,水生蔬菜特殊病虫害,提早或延后上市时间等多项研究,力争将海南水生蔬菜做出特色。

海南传统蔬菜产业主要以反季节(冬季)蔬菜为主。近年来,由于北方保护地蔬菜不断发展,再加上海南蔬菜长期连作和高温高湿气候环境,造成海南的蔬菜出现病虫害严重、产品质量下降、经受市场冲击能力降低等状况,严峻的形势要求海南传统蔬菜产业必须要走多元化、高效益化、生态合理化的道路。

1 海南水生蔬菜种类、面积及分布

海南现有水生蔬菜12类,详见表1,除少数几种有一定种植规模外,绝大多数才刚开始起步。

2 海南发展水生蔬菜的主要原因

首先,海南夏秋季高温高湿,暴雨台风天气较多,无法保证常见蔬菜的自给自足,需要发展耐湿热蔬菜以缓解蔬菜需求压力;其次,海南无明显冬季(海南冬季平均气温18.5℃),可以在冬季生产其他地区无法生产的某些水生蔬菜(如莲藕、茭白等),弥补水生蔬菜周年供应阶段性空缺;再次,海南有充沛的光热资源加上一定的栽培措施,能提早或延后某些水生蔬菜的上市期,如菱角在海南陵水3月即可采鲜菱角(2014年引种试验)上市;此外,发展水生蔬菜除满足本岛需求外还可大大拉长全国水生蔬菜市场供应时间。

3 海南发展水生蔬菜的优势和劣势

3.1 优势

海南具有突出的自然资源,高温、强光、雨水充沛,能满足绝大多数水生蔬菜的生境要求;海南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是水生蔬菜育种的重要资源地;海南还拥有多种特殊的水生蔬菜资源,如蕹菜、水苦荬、耐热水芹以及热带食用睡莲等;此外,海南某些地区还有冷泉(如海口旧州),适合水芹、茭白夏秋季降温栽培。海南作为全国少有的热带地区,适宜各类蔬菜的反季节生产,该地进行水生蔬菜研究,发展水生蔬菜产业,将会对我国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2 劣势

就地形地貌而言,海南地势为中央高四周低,适宜发展水生蔬菜的面积不及长江中下游水生蔬菜原产区和主产区,需要将目前效益不佳的水稻田改造或完善海南蔬菜种植模式中的轮作制度。就气候而言,高温、强光照既是海南的优势也是海南的劣势,如水芹喜冷凉,在海南非保护地条件下适宜生产的时间较湖北、江苏、浙江等水芹原产地短许多,每年自然茬口仅3茬,远远低于原产地的5茬甚至6茬;另外,海南发展茭白产业的障碍也在于高温长日照,因为超过30℃则茭笋膨大困难,长日照不利于单季茭孕茭;海南菱角虽然能较原产地采收时间长近一倍,但海南夏秋超过35℃的高温天气阻碍其授粉受精使其华而不实,必须采用简易巧妙的套种或冷泉水、水库深层冷水灌溉等措施才能保证菱角在高温季节获得产量。就发展现状而言,海南水生蔬菜产业发展极不均衡,水芹、芋头、蕹菜栽培技术相对较高,莲藕发展面积日益增加但尚未形成地区特色,水芹产业初具规模,芋头产业基本形成,其他水生蔬菜才刚刚起步,且海南的水生蔬菜加工产业尚属空白;另外,海南不同地区水生蔬菜发展水平悬殊,如水芹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文昌东路镇农户基本掌握周年生产技术,但拥有得天独厚的冷泉水自然条件的海口旧州镇生产技术和观念陈旧,尚无法实现水芹周年生产。因此,无论是种质资源还是生产技术均需要引进、消化、提高。

4 海南水生蔬菜如何做出地方特色

比较而言,虽然海南拥有某些水生蔬菜的丰富资源材料,但水生蔬菜研究及产业开发远远落后于国内主要水生蔬菜原产地省市,缺乏针对海南特殊自然条件而开展的水生蔬菜专项研究。个人认为海南水生蔬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①南方以及东南亚水生蔬菜资源的搜集整理, 尤其是耐热资源的搜集整理将会对我国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②在栽培上利用与其他省份互补、特殊的季节优势,进行提早和延后栽培,拉长鲜菱角上市时间,弥补冬季茭白供应空缺。

③协助开展某些水生蔬菜育种,培育当年开花结实,且能一年内至少完成2茬的莲藕实生苗,将非常有利于莲藕有性繁殖或无性扩繁。

④进行水生蔬菜温、光及生理生态研究。围绕海南特有的高温强光、低温寡照的特殊生态条件进行水生蔬菜生理、发育、品质等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填补科研空白。

⑤水生蔬菜特殊病虫害研究。海南水生蔬菜病虫害严重并且有新型病虫害,如茭白除原产地的主要病害外还有与水稻相似的多种病虫害;菱角也面临着较原产地严重得多的病虫害威胁,这些病虫害防治研究都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 张真和,肖日新,赵建阳,等.海南和广西秋冬季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蔬菜,2012(2):1-4.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

果品产业;市场占有率;品牌战略;调查

天水果品产业是甘肃省天水市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天水市围绕果品产业布局,全力推进果品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果品产业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相对于现代果品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如何做好技术支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调查组于2015年6~7月对天水果品生产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天水果品产业地位、历史和现状

1.1地位

天水市地处甘肃省东南部,西秦岭北麓,渭河上游地带。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我国北方果树的最佳栽培区,也是著名的“花牛苹果”品牌原产地,全国桃三大适宜区之一,黄土高原露地生产大樱桃的适宜区之一。2008年,天水的秦州、麦积、秦安、甘谷、清水5县(区)苹果产业才进入国家农业部的《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范围,同年天水苹果试验站列入“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天水苹果真正进入崭新发展的快车道。2015年天水规划苹果发展面积到16.7…万hm2,平凉、庆阳规划发展到…13.3…万hm2和17.3…万hm2,而陇东产区是黄土高原富士大产业向西延伸的优势区域,但天水恰恰是花牛苹果主产区,其生产栽培模式、果品价格和市场走向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天水苹果产业当前和今后务必重视的焦点问题。天水已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花牛苹果生产基地。

1.2历史天水果品发展已有60年历史,经历了3个明显阶段。

1.2.1集体经营时期

20世纪50~60年代,天水县二十铺乡、籍口乡、伯阳乡、皂郊乡,张川县大阳乡,天水市园艺试验站等为主要产区,以“三红”(‘红元帅’、‘红冠’、‘红星’)苹果为主栽品种。20世纪70年代,‘红星’苹果在香港市场一举成名,天水从此成为全国优质苹果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1.2.2自主经营时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天水果品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享有“中国桃树第一县”的秦安县桃树生产基地是最具影响力的富民工程,麦积区下曲葡萄生产基地也初具规模,但此时发展仍以苹果为主,品种以‘富士’为主导,天水苹果产业在全国面积迅猛扩张的影响下发展逐渐处于低谷期。

1.2.3多元化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初期,天水市果树研究所所长陈昭文提出天水苹果应该走‘元帅’系短枝型的发展道路。21世纪初,天水市初步建成1批优势树种、优良品种生产基地。如秦州区放牛村以俄矮、阿斯为主苹果生产基地;麦积区寨子村、秦州区玉泉村、上河村以天汪一号为主苹果生产基地;渭河流域已陆续建成鲜食杏和葡萄生产基地;以秦州区皂郊镇、太京镇为中心的甜樱桃生产示范基地也初步形成;优质桃生产基地在葫芦河沿岸具有一定规模;天水果品产业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格局,果品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麦积区南山万亩花牛苹果生产基地、秦州区罗玉沟流域大樱桃生产基地、秦安县蜜桃生产基地、清水东部核桃生产基地等诸多有影响力的基地,引领天水市果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奔小康发挥重要作用,天水果品产业已进入又好又快发展时期。

1.3现状

截止2014年底,全市果品总面积23.23…万hm2,其中:鲜果、干果总面积分别为15.28、7.95…万hm2,总产量达173.00…万t,实现产值65.04亿元。其中苹果13.31…万hm2、樱桃0.54…万hm2、桃0.72…万hm2、葡萄0.40…万hm2、梨0.23…万hm2、杏0.08…万hm2、花椒2.86…万hm2、核桃5.01…万hm2,其他0.08…万hm2。

1.3.1狠抓品牌创建战略,建设特色果品基地

天…水历史上果品较多,“齐桃”、“长把梨”、“秦椒”等久负盛名。“花牛”苹果影响久远:花牛苹果自香港出口以来,已有‘天汪1号’、‘俄矮2号’等良种,“花牛”苹果已成为世界3大苹果品牌之一,先后荣获“水果状元”、“中华名果”、“中国知名特产”称号。2011年,在CCTV-7《每日农经》评奖活动中,花牛苹果荣获最佳“人气奖”。到2014年底,花牛苹果面积10.17…万hm2。秦州樱桃效益看好:秦州区…0.46…万hm2,2014年底,总产值4.01亿元。近年来,在罗玉沟建立大樱桃批发市场。秦安蜜桃优势明显:秦安蜜桃是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品牌,并荣获“中华名果”称号,2014年,桃全县总产值3.61亿元。“下曲葡萄”发展迅速:麦积区北山流域是全国最大的山地鲜食葡萄产区,2014年,全区葡萄总产值…1.05亿元。花椒产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市花椒挂果面积2.71…万hm2,总产值6.18亿元。核桃发展潜力巨大:其中清水县栽培面积最大,2014年底,全县结果面积0.53…万hm2,总产值0.78亿元。

1.3.2大力推广关键技术,加强果园管理能力

以…果园提质增效行动为根本,以科学发展果品产业示范点为重点。据统计,全市优质果率由2003年的…35%提升到现在的70%。现有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3…600名,他们为天水市果园管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先后制定《绿色食品花牛苹果生产技术规程》等9个标准,已建成无公害示范基地34个,面积1.73…万hm2。…全市有出口水果注册果园面积0.85…万hm2。有6个全国标准果园,其中,南山万亩花牛苹果生产基地所产苹果,获“日本JAS、美国NOP、欧盟EEC”3项有机农产品标准认证。

1.3.3支持建设龙头企业,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目…前,天水市果品种植营销加工企业227家,果品龙头企业33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11家。建成气调库38座,恒温库472座,果品贮藏能力达77.41…万t。建成果品产地交易市场39家。果品专业合作社510家,注册人数17…004人。组建了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天水德盛果蔬进出口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秦州区四十铺果农协会联系客商外销果品,提高了果农组织化参与市场的竞争力。

1.3.4依托生态工程建设,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至…2012年,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天水市树种布局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目前,建成设施栽培大棚854座,反季节栽培大樱桃、桃、杏、葡萄等果树,年产值…1…980万元。

1.3.5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产业投入逐年加大

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关于加速发展果树生产的决定》等文件,指导果品产业建设。财政、林业等部门每年投入建设资金7…000万元以上,用以发展果品产业。2010~2012年市政府在深圳、上海举办大型果品展览交易会,2014年举办中国天水花牛苹果推介订货会,加大了果品营销力度。201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一城两园一集团”建设工程。目前,花牛苹果城正在东柯河流域建设之中,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园和北山生态示范园建设也初具规模,花牛苹果集团公司在果品营销中已发挥重大作用。

2天水果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天水果品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产业工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离农民增收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以下问题和制约因素。

2.1果品产业布局、品种结构和栽培体系需要调整和完善

部分乡镇干鲜果树种繁杂,搞“小而全”。产业组织形式表现为“小规模、分散化”经营,果品发展方向处于“半封闭型”生产体系。当前果园一面是高投入的走向,一面是用工荒的状况,农具机械化使用逐年增多,只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创新,天水果品产业才能迎上全国矮化密植栽培发展的大环境。

2.2果品生产技术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基层乡镇林果技术力量较为短缺,难以满足生产服务需求,严重影响新技术的全面普及。当前果园管理中妇女、老人已占有一定数量,因此,果品产业技术队伍建设任务繁重。

2.3产业发展市场竞争力弱

有些果农和商家不重视果品品牌的保护,苗木、果品存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不良行为,有损于花牛品牌的形象。服务行业市场意识不强,效率不高,缺乏良好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

2.4龙头企业引领示范能力不强

天水市果品龙头企业与先进省份相比有明显差距。目前,山东有“龙大”,陕西有“华圣”等国内外知名果品龙头企业,而天水市还没有这样一家同等规模和水平的企业。大多数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不强。2.5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和技术应用经费不足天水市果品基地建设经费项目资金力量不足。苗木繁育成本高,造成部分树种和品种苗木短缺。工作、科研经费较少,致使高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和量大面宽的果农培训工作,不能较好地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2.6果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近年天水市果树低温冻害时有发生,造成果园大面积减产,直接影响果农收入,也影响果品产业健康发展。2.7营销体系和市场建设不健全果品营销体系和市场建设、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滞后,果品营销还处在发展阶段,市内几处大的果品批发市场与基地相距较远,现有的产地交易市场设施简陋,与果品生产极不相适应。

3天水果品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与对策

3.1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完善产业栽培体系

在规划框架下科学、可持续的调整产业发展布局和品种组成结构,在苹果品种组成上,建议将花牛与‘富士’及其他品种的比例,由现在的7.65∶2.35,利用10年时间逐渐调整为6.70∶3.30。在果品产业组织形式上,向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转变。在果品发展方向上,向开放型、外向型果品生产体系转变。借鉴发达地区的新经验和新方法,参照矮化密植栽培新模式,改进适合天水市独特的乔砧+元帅系短枝型栽培新模式,积极探讨和发展大苗龄栽培技术体系建设,探讨适度密植栽培新树形和新技术,把天水市果品产业建成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果品生产基地。

3.2壮大产业技术力量,全面提高果品质量

加大果品生产科技队伍建设,扩大示范力度,力争3年内果品生产标准化关键技术推广率达80%以上。做好绿色果品认证和质量安全工作。加快新优品种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认真组织实施果业培训建设,使天水市果树种植户管理果园技术有明显提高。

3.3树立天水果品良好形象,用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强天水果品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实施品牌立市战略。加大花牛苹果中国驰名商标申报工作。引导广大果农和营销者按照市场规则去生产和经营,加强果品产后商品化处理。同时,通过协会等组织加强果品企业和果农的行为自律,维护天水果品的信誉。建立全行业诚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塑造天水果业良好形象。

3.4扶持果品龙头企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壮大龙头企业。(1)政府通过大力抓高标准示范龙头基地和开发果品终端市场建设,培育和扶持一批果品种植、营销龙头企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建设跨区域、连流域的生产示范基地和大型果品物流园区,使其上规模、上水平,增强引领、示范、带动、辐射能力。(2)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果品脆片、果干、饮料、果酒等加工企业。…(3)建立区域性的大型现代化保鲜技术果品储存库。…(4)鼓励果农组建产销联合体,提供规模化服务,加快产业一体化进程。

3.5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和探讨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果品产业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总量,使投入水平与果品产业的重要地位相适应。市县(区)级财政等部门应向果品产业建设倾斜。出台贷款贴息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果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天水市果品龙头企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3.6完善防灾减灾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果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2013年以来,天水市成功研发了防霜机,并应用于生产。2014年金融机构又建立了果品保险,科研人员探讨抗冻害相关技术,为果品生产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9

1.1生产情况

一是栽植面积逐年扩大。截止2013年底,全市水果面积达到12.4万hm2,其中苹果为8.7万hm2、梨1.6万hm2、葡萄0.84万hm2、桃0.7万hm2、其他水果0.5万hm2,平均每年新发展水果0.5万hm2,比2008年增加2.4万hm2。二是产值得到扩大。2013年全市水果总产量达75.09万t,总产值42.02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1 401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3%左右,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果品收入分别比2008年提高169.4%、76%。三是向优势产业带发展。临汾市的西山地区发展水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品质优势,目前西山七县水果面积达到6.4万hm2,占全市水果面积的51.8%;总产量32.2万t,占全市水果总产量的42.8%;总产值21.01亿元,占全市水果总产值的50%。四是水果产业“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成效明显。目前,吉县、隰县、大宁、翼城被确定为全省“一县一业”水果基地县,329个村实现了水果“一村一品”,其中186个村被确定为全省“一村一品”水果专业村。

1.2贮藏加工情况

一是贮藏能力有所提高。经调查,目前,全市年贮藏水果能力37.27万t,年贮藏量24.43万t。其中,气调库年贮藏能力0.77万t,年贮藏量0.39万t;恒温库年贮藏能力16.2万t,年贮藏量12.3万t;土窑洞贮果库年贮藏能力20.30万t,年贮藏量11.74万t。年贮藏能力和贮藏量分别比2008年提高67.1%、57.1%。二是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发展不均。据统计,全市现有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设备55台(套),其中吉县拥有50台水果分选机,占到90%,其他分别是隰县1套,乡宁2套,翼城2台,其余县市在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上处于空白状态。三是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增加。目前全市共有水果加工企业40余家,是2008年水果加工企业总量的2倍,但总加工能力仅由2008年的20万t提高到30万t左右。加工能力较大的企业仅有隰县天天饮料、侯马青青食品、曲沃龙泉山庄等几家企业。

1.3市场销售情况

一是建设大型果品市场。建设了10个大型果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40万t,其中省部级的市场有尧都区尧丰市场、襄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洪洞莲花池市场、翼城翼鹏市场;交易量较大的有吉县果业公司和吉县桥南两个苹果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5万t,占该县苹果产量的70%。二是以国内市场销售为主。临汾市生产的果品主要以地头当季销售为主,销售形式主要为外地客商到产地收购,年外销量达90万t,外销率85%,主要销往北京、天津、内蒙、河南、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湖北、福建等省市的几十个城市和地区。三是品牌数量增加。目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2)1前全市有各类水果品牌60余个,比2008年增加了20个,其中叫得响的品牌有:壶口牌苹果、隰州梨、里丰葡萄等。四是出口果品实现零的突破。吉县建设苹果出口基地得到了长足发展,2012年出口苹果0.7万t,2013年出口苹果0.5万t,主要销往泰国、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

2存在问题

2.1生产发展与市场需要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栽植结构不合理问题上,一是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以苹果为例,2013年底全市苹果面积8.7万hm2,其中富士苹果面积7.1万hm2,占苹果总面积的81.55%,全市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为0.7︰1.4︰7.9。二是加工品种明显不足。仅在乡宁戎子酒庄葡萄生产基地有267 hm2葡萄加工品种,苹果加工品种粉红女士、澳洲青苹仍处于引种示范阶段,尚未形成种植规模。三是小水果发展缓慢。目前,市场需要的李子、樱桃、草莓、柿子、沙果、山楂等,栽植面积一直上不去。

2.2一家一户的果园生产经营制约着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目前,临汾市水果生产80%的是规模较小的一家一户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一是生产成本过高。一家一户进行果园生产,机械化程度低,不利于集约化生产和管理,如套袋成本每667 m2 600多元,是规模化、集约化管理果园的1.37倍。二是标准化水平低。一家一户进行果园生产,生产标准很难统一,导致所生产果品质量相差较大,实现不了应有的市场经济效益。三是不能够抱团闯市场。在果品市场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大多数果园“惜售”或“抛售”思想严重,不利于果农增收。

2.3重发展,轻产后贮藏加工

近年来,临汾各地政府在发展水果产业时更注重扩大栽培面积,而对产后的贮藏加工关注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果品贮藏量严重不足,贮藏量仅占全市水果总产量的32.5%。贮藏保鲜效果好的气调库由于建造成本较高,在临汾市几乎没有大的贮藏库,几个贮量较小的气调库主要贮藏功能也不以水果为主;机械制冷恒温库主要集中在吉县,占到全市恒温库贮藏能力的66%,其他县市果品贮藏大部分仍靠传统土窑洞贮藏,贮藏期短,贮藏效果差。二是果品产后处理比例很小。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一直处于粗处理阶段,在上世纪包装以聚乙烯袋和简易纸箱为主,分级则依靠套圈和人工肉眼判断,无法保证果品的整齐度。近10年来,在纸箱包装的基础上,对装箱果品进行了套塑料网套、加聚乙烯隔板等措施,但机械分级、清洗、打蜡等商品化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市苹果的年商品化处理量仅7.3万t,占全市苹果总产量的9.7%;梨的年商品化处理量2万t,占全市梨总产量的25.8%。三是加工转化能力仍需扩大。目前,全市果品以产地季销为主,果品附加值较低,并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年加工转化能力仅占水果总产量的25%左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加工能力,以缓解果品集中销售的压力,实现果品加工增值。

3发展建议

3.1调整结构,发展优质果品

就近几年国内市场表现来看,临汾市水果栽培面积不宜扩大,而应保持基本稳定,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发展优质水果上。其一是优化品种结构,要使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合理。以栽培面积最大的苹果为例,全市早中晚熟苹果应调整为2︰2︰6较为合理。二是优化树种结构,适当发展小水果,稳定苹果、梨、葡萄、桃等大宗水果面积。在适宜区域发展草莓、樱桃、沙果、山楂等小宗水果,到2016年,全市小宗水果面积达到0.67万hm2,以适应市场对多样化水果的需求。三是优化果品生产。通过实施吕梁山有机苹果项目,带动全市优质水果生产,以目前实施的西山有机苹果产业为契机,尽快制定全市各类水果规范化生产标准,建立果园生产记录档案,建设果品质量速测点,把临汾水果生产质量提高一个档次。

3.2促进果园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

现阶段,经营水果生产比经营大田农作物生产经济效益要高,实行果园土地流转难度较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2)1大,可通过过渡的方式,促进果园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一是借鉴国内外成立果品协会的经验,将分散的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加入合作社,形成有效的价格约束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以市场带动生产发展。二是发展龙头企业,把企业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与生产者的土地优势结合起来,加大规模生产经营力度,解决分散生产与统一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3.3延伸果品产业链,提高市场应对能力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10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67-02

淮北市属黄淮平原地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越,特别适宜林果种植,是著名的水果之乡。近年来,淮北市不断加快科技兴农和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农业科技支撑力进一步增强,水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认识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着品质不优、质量不高、销售渠道不畅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农业工作者的认真思考和重视。

1 淮北水果产业发展的现状

淮北市水果栽培历史悠久,不仅是远近闻名的的水果生产基地,也是安徽最大的优质干果林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淮北市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扩大水果种植面积,增加水果品种,生产水平日益提高,使水果生产成为淮北市农业的5大主导产业之一。

淮北市水果栽培的主要品种有葡萄、苹果、梨、石榴、桃、李等,其中以石榴和葡萄面积最大、最为有名。淮北地区也是是安徽省最重要的苹果、梨产区之一。近十多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果园面积迅速扩大,水果产量逐年快速递增。

在水果的种植区划上,经过多年的调整,现己初步形成3大基地,一是塔山的0.33万hm2石榴基地,二是段园的“万亩葡萄基地”,三是杜集区杨洼湖“万亩苹果基地”以及烈山区和村的“万亩苹果基地”。

近年来,淮北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努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壮大水果产业,共发展各类水果面积0.62万hm2,其中石榴种植面积达0.47万hm2(被评为全国6大石榴基地之一),葡萄904hm2,苹果0.29万hm2,桃0.02万hm2,梨0.06万hm2,各类小杂果0.02万hm2。

目前,淮北水果生产正向着无公害、优质化方向发展,以上水果品种大都已通过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所生产的产品也基本为无公害产品或绿色产品。

2 存在问题

2.1 思想守旧,理念落后 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可以说是当前我区水果产业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水果产业难以取得快速发展的瓶颈。新技术、新成果在水果生产中很难得到推广,以致出现技术和管理层面还停留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理念上片面追求产量,不讲质量。技术上还是过去的老一套技术和管理方法,不仅费工费时,而且病虫害现象严重,果实品质差,商品率不高,质次价低,果贱伤农。例如,淮北的名牌产品――大庄葡萄,由于果品质量不高,现已很难打入高端市场虽然产量远比南方的葡萄产量高,但市场价格却与南方相差很多,严重影响了大庄果农生产的积极性。大庄葡萄(即人们常说的萧县葡萄),曾经久负盛名,可如今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守旧,技术跟不上,产品质量在逐年下降,往日的辉煌现已成为昨日黄花,名牌不保已成为可怕的现实。连续2a的全省水果比赛,大庄葡萄都名落孙山。

2.2 果园基础设施落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由于淮北市年降雨量四季不均匀,易遇春、秋季干旱,经常影响果实膨大期的水分供应。另外,在6月份常有35℃以上高温天气出现,易造成石榴、葡萄等异常落果。

2.3 果农栽培管理方式粗放,优质精品果比例不高 由于果农掌握水果优质化栽培管理技术程度不一,导致果品质量不高。有些果农只重视种植,忽视管理,栽后往往任其自然生长,致使树冠结构不合理,病虫害严重,投产率及单产低,品质及外观色泽差。尤其是在一些老果园,由于病原菌长期积累,积重难返,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也给水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致使商品性和经济效益低;高达60%的水果以散装统货推向市场,价格低,搬运、销售损耗大;还有近10%劣质果没有商品价值,卖不出去而出现“只计产不计价”现象。只有少部分水果价格较高、销路畅、效益好;但比例不高。

2.4 水果商品化处理程度不高,市场销售不上档次 据调查,目前淮北市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水果主要为未经产后商品化处理的初级产品,水果总产值中缺少水果附加值。而通过商品化处理技术如分级、清洗、打蜡、冷藏、包装的精品水果尚不到30%,高达60%以上的水果都是以散装统货推向市场。另外,还有近10%劣质果没有商品价值。

2.5 水果销售渠道不畅、方式单一,“卖果难”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淮北市水果还主要以鲜销为主,虽有部分农业农头企业加盟参与,但总加工量不超过全市水果总产量的10%,90%以上水果仍以鲜果销售市场,一旦遇到哪年高产时,就会出现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果农卖果难。再者,大量的鲜销对新鲜水果的贮藏和和对外销售也非常不利。

3 发展对策建议

淮北市现虽然已实现了由农业顺利向工业的转变,但是农业生产在全市依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农业不能丢,尤其是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的水果产业更是不能忽视。经营好水果产业,保护好水果品牌,依然是搞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针对淮北市水果生产存在的问题,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果品的提质增效和果农增收目标。

3.1 冲破传统观念束缚,重塑淮北水果产业品牌 针对淮北水果产业思想守旧,管理理念落后的实际,必须尽快冲出保守的传统观念牢笼,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必要时可以建立水果品牌保护基金,切实保护好大庄葡萄和黄里石榴这2个品牌。同时,要要树立新的理念,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重塑大庄葡萄和黄里石榴的形象,让大庄葡萄和黄里石榴再现昔日的辉煌。

3.2 加强科技知识培训,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果树栽培管理技术 各级农业科技部门和阳光工程培训承担单位以及从事第一线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要充分利用乡镇成人学校、农职校和阳光工程培训学校等阵地进行定期培训,培育一批农民科技骨干、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让他们带动广大果农学科技、用科技,真正做到依靠科技发家致富。

3.3 加强水果良种引进、繁育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 要充分发挥全市农技推广部门的作用,利用现有的推广网络,在优势产区大力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建设完善水果新品种科研、开发、良种繁育、质量检测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良种开发、繁育、推广能力,建设和完善果树“引种、育种、繁育、推广”体系,加大对果树新品种的保护力度,规范种苗生产经营和市场管理。

3.4 树立牢固的品牌意识,努力争创地方品牌 针对淮北市水果品牌多名牌少的弊端,要进一步进行品牌整合,全力打造淮北生态水果名牌。选择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通过统一包装、统一监管、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形成“多乡一品”品牌格局。以技术部门为领头,发动各品牌建设单位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果品展示、展销、评比活动。通过参加展示、展销、评比活动以达到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淮北水果品牌的知名度的目的。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个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 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错综复杂的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嵊泗县要达到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是发展。嵊泗县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水产品加工业,历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水产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困难、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在对全县水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就嵊泗县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不成熟的拙见,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 截止2002年底,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9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25.5%,拥有总资产28434万元,职工876人,创利301万元。地域分布是:菜园20家(7家停产),嵊山镇17家(8家停产),五龙乡5家,黄龙乡3家,枸杞乡4家,县直属1家。产品主要以冷冻品、小包装水产品、饲料鱼粉、速冻贻贝为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49家企业中,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15家,目前正常生产的35家企业中,有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营独资12家,私营合伙7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有6家。 (一)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 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全县有冷藏库36座(见表一),冷藏500吨以上的5家,占14.3%;冷藏200吨的12家,占34.3%;200吨以下的19家,占51.4%。企业的设备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购置为主,由于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水产品加工流程,缺少先进高科技生产线,缺乏现代加工能力。表一 全县水产企业冷藏能力情况表 冷藏能力(吨/次) 500 200 200以下 合 计 冷藏库数 (座) 5 12 19 36 比 例(%) 13.9 33.3 52.8 100 (二)企业厂长、经理素质情况 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见表二):在30—40岁的7名,占20.0%,41—50岁的10名,占28.6%,51岁以ISO9000 HACCP 国内卫生认证 其他认证 未取得认证 合计 企业数(个) 4 2 20 4 5 35 比 例(%) 11.4 5.7 57. 2 11.4 14. 3 100 (四)企业运营能力及效益情况 2002年,全县水产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084万元,销售产值30562万元,产销率84.7%,比标准96%少11.3个百分点。35家企业中盈利在5万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业16家,亏损企业9家。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01万元,其中盈利企业创利491万元。整个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黄龙鱼品厂就创利26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0万元,亏损面25.7%,亏损率38.7%,户均亏损21万元。从经济类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业亏97万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18万元,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处于优势,除1家企业亏3万元外,其他5家都盈利,且盈利总额为280万元。 表五 水产加工企业盈、亏情况表 项 目 盈利5万元以上 微利企业 亏损企业 合计 企业数(个) 10 16 9 35 比 例(%) 28.6 45.7 25.7 100 二、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 1、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和实施,使舟山海洋捕捞失去了部分传统渔场,部分渔场受到严格限制,而导致捕捞业的生存空间的缩小,从而制约了捕捞渔场的拓展。 2、渔业资源衰减,大量的渔民争抢有限的水产品资源,造成了可开发利用的品种资源减少,突出了“船多鱼少”的矛盾。 3、传统的“靠海吃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转产转业的认识不足。加之财力、物力的制约,很难改变渔民的捕捞作业结构。政府和主管部门,虽然重视渔民的捕捞作业的调整,但受物力、财力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大力度的、有效的外来资金 民间借款 合计 比例(%) 63.6 27.6 2.6 6.2 100 (四)企业采、销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嵊泗县水产加工业在原材料采购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企业的采、购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企业的采购员,另一个是来源于对方的推销员。企业主要以自行收购为主,国内市场中调拨的很少,大部分是来自本市,目前,无一家企业利用远洋捕捞水产品和国外进口水产品。 产品销售是实现企业利润的重要环节,再好的产品如果在销售环节上出现障碍,不仅影响销售量,也给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很大影响。调查发现(见表八),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固定商家的占10%,为对方做订单的占6.7%,企业通过批发商销售的占33.3%,通过零售渠道的占6.7%,企业直销的占43.3%。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见表九),销往国内外的产品主要是本省和上海市,其中销往上海的占50.7%,销往本省的占28.1%,销往山东的占14.9%,销往其它省市及国外的占6.3。所有出口产品主要销往韩国和日本。 表八 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固定商家 做订单 批发商 零售 企业直销 合计 比例(%) 10 6.7 33.3 6.7 43.3 100 表九 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上海 本省 山东 其它省市及国外 合计 比例(%) 50.7 28.1 14.9 6.3 100 (五)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企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51.4%,而40岁以下的化经营。对产品质量高、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扶强扶壮。促成水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素质较高的企业集团的成长和壮大,推动渔业产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加快水产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技术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要加快企业的人材培养,包括技术人材、外贸人材、经营人材的培养和企业家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对行业的技术改造和金融支持力度,并争取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引进相应的生产技术装备,努力使嵊泗县水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同类产品从单一品种向多样化、系列化发展;从大包装向小包装,大冻块向小冻块、冻块向冻条、单冻转变,提高其产品附加值,重点要加强对低值鱼类的综合利用,开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方便休闲食品。逐步加大水产精加工的比重。 (四)加强和改进水产加工业的行业管理 目前,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除少数几家重点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存在规模小,管理薄弱,装备落后,各类人材缺乏的情况。有些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相互压价,低价竞争,最终导致“肥水外流”。因此要加强对水产加工业的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组织(包括行业管理协会、各专业协会),并赋予必要的工作职能,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分析研究国内外水产加工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嵊泗县实际,适时提出行业发展指导意见,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五)积极招商引资,加速推进水产品工业的建设 遵循“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外商资金和民间资金积极参股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建立规模适中的工业园区,生产模式以大企业为龙头,小企业围绕大企业,进行产品配套生产,从而提高“团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避免竞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加强水产加工业的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质量效益型的水产加工业发展的路子。加工企业要尽快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出口企业要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政府应集中建立水产加工检测中心。加强检测,提高防范能力,避免“绿色壁垒”阻档。要积极培育水产加工的新品牌。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七)加强水产加工业的信息化建设 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信息将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此,要把信息化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销售、生产技术、新产品研发上,用信息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企业的“造血功能”。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制作企业网页,扩大企业知名度,从而改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增强企业广告投入,设立专业销售部门,增加连锁销售点,建立固定的销售网络。采用互联网大力收集人才信息和科技信息,密切掌握市场发展动态。 (八)努力创造条件,尽快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 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有赖于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而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以完成全民族开发为最终目标,因此必须由政府也只有以政府为主才能完成这一宏大的工程。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主要靠教育,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和人力资本的形成,从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嵊泗的教育发展水平欠账太多,仅靠政府投资往往力不

从心。可以考虑引进市场机制和个人力量,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巨大利益,政府要勇于放弃眼前的较小利益和既得利益。尤其要把庞大的行政开支再降下来,降低行政管理中公共物品供给的实际成本,腾出的资金用于教育全县人民。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12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21

1 建水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1.1 自然条件优势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地处E102°33′~103°11′、N23°42′~24°10′,东与弥勒、开远、个旧相邻,南连元阳,西接石屏、红河,北靠玉溪地区通海、华宁。县境内最高海拔2515m,最低230m,主要农耕区海拔1300~1600m。建水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干湿分明、雨热同季、秋春相连、夏长无冬”的气候特点;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气温18.7℃,全年积温7140℃,≥10℃的有效积温5300℃;年降雨量800mm,日照时数2301.8h,无霜期324d,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冬季堪称“天然温室”,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肥沃的土壤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

1.2 区位交通优势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泛亚铁路的建设,云南已成为面对东南亚对外贸易的前沿阵地,建水地处云南南部,与越南、缅甸、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相邻,建成后建水的交通运输将更加快捷方便,为将来的蔬菜农产品外销提供了快捷的运输平台。也必将为外商到建水投资办厂加工蔬菜农产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水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气候、区位、地域、资源等综合优势,在蔬菜外销生产和贸易方面,建水与国内及国外东盟各国具有很好的贸易互补性。

2 建水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2.1 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县内重要支柱产业

建水蔬菜经过近10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得到快速发展。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量成倍增加,蔬菜产业已成为建水县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建水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2.385万hm2(含复种),总产量53.23万t,产值10.15亿元。

2.2 抓科技重推广,在冬早蔬菜发展上呈新亮点

应用“百亩核心、千亩展示、万亩示范”的模式,通过选用良种、标准化种植、配方施肥、机械作业、节水灌溉、病虫防控、部分地膜覆盖等标准化高产优质农科技术推广,2015年全县冬春早蔬菜(洋葱、鲜食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192万hm2,产量27.12万t,产值4.88亿元。

2.3 保质量重安全,在蔬菜品质上求提升

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农资经营行为,提升农业“三率”指标,做好安全、植物检疫及绿色防控等工作,营造良好安全农业生产大环境。全县认证登记“三品一标”产品66个,面积1.91万hm2;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地理证明商标注册登记2个(建水草芽、建水小米辣);共有5家企业完成了出口农产品基地备案1.33万hm2;在超市、生产基地、乡镇农推站建成农残快速检测室7个。

2.4 促流通建体系,在蔬菜物流上保驾护航

通过培训和招商引资,建成42家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县级以上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190个;拥有从事果蔬贩运的营销队伍7000余人,300多辆车, 冷库40座;建设“建水火车北站物流中心”,建立蔬菜主产区蔬菜批发市场11个。形成了“乡镇有基地,县城有工厂,县外有市场”的产业化格局。2015年全县外销蔬菜50.56万t,市场交易额达9.1亿元。

3 建水蔬菜发展思路

发展蔬菜生产是保障市场稳定供应的基础。重点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品种选育、集约化育苗、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健全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蔬菜生产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不合理的耕种制度、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栽培技术,从生产普通蔬菜向生产无公害蔬菜转变;从鲜销、普通包装、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精包装标牌销售转变。树立品牌意识,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提高质量、强化流通,做强、做优建水蔬菜。

4 制约建水蔬菜发展的因素

4.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建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蔬菜产业受灾减产、减收问题突出。农田基础设施大部份陈旧,蓄水排水能力不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4.2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在信息共享、市场预测等诸多方面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品种雷同,盲目跟从现象突出,组织化程度低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日趋凸现。

4.3 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种植户对市场销售信息把握不准

全县农产品市场信息的监测、分析和预警有待加强,专业的交易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不够完善,农户对全国、全省价格信息、供求信息滞后,无法掌握市场营销体系,种植、销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盲目跟风现象较为突出。

4.4 科技含量低,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菜农的文化素质低,生产规模小,统筹规划难度大,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储藏、保鲜、加工技术滞后,蔬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长,影响了蔬菜产业的提质增效。

5 建水蔬菜发展对策

5.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大宗产品优质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的原则,科学编制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坝区以临安镇、曲江镇、南庄镇、西庄镇为重点,重点发展名特优新蔬菜;山区半山区乡镇重点建设山地夏秋蔬菜种植带;坚持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无公害、安全为基本目标,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健康、品质”高原特色蔬菜。

5.2 发挥优势,加大冬早蔬菜生产力度

引导农户调整品种种植结构,突出特色蔬菜,充分利用建水坝、曲江坝、面甸坝暖冬的气候特点,加大建水冬早蔬菜的种植力度,利用“时间差”和“节令差”抢占市场;生产市场短缺品种、断档品种和优质蔬菜占领市场,以争取高价位,高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5.3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县乡2级农技人员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指导和培训。借助科技直通车、光盘、数字乡村工程、农讯通、农业科技信息网等多媒体宣传手段,辅之以开现场会,讲技术课、印发资料、田间巡诊等常规形式,向农户讲解蔬菜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知识及相关技术规程。认真抓好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及推广工作,培养科技意识强的年青菜农作为学科学、用科学、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的科技带头人,以此带动菜农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5.4 发展龙头企业,搞活市场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