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的影响合集12篇

时间:2023-10-22 10:23:57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篇1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自2000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渐进入老龄化迅速发展阶段。辽宁省作为全国的工业基地,人口老龄化趋势同样日益明显。据辽宁省统计年鉴(2009)显示,辽宁省1995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02%),提前全国5年,成为全国人口老龄化来得最早、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从宏观层面看,辽宁省人口老龄化超前发展态势所产生的影响已渗透到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居民储蓄(消费)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文化、公共安全等诸多方面。

一、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市场良性运行

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经验表明,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是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后果,也是影响劳动力市场是否能够良性运行的关键性因素。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主要通过劳动力资源的减少、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和劳动力参与率的降低体现出来。已有研究大多显示,辽宁省从1982年开启“人口机会窗口”到2020年之前均为“人口暴利期”,劳动力资源充裕且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是,仅从劳动力资源的整体规模来分析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劳动力市场的良性运行最终取决于适龄人口的“有效” 劳动供给。首先,从劳动力年龄结构上看,目前辽宁省劳动力人口中年轻人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年长者的比重在不断上升。2010年,全省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中位数是41岁,比2000年、1990年、1982年分别提高4岁、8.1岁和11岁,劳动力结构老化趋势明显,限制了人力资本活力的发挥和有效劳动供给。其次,在劳动力参与率方面,随着少儿人口持续减少、低年龄组人口与女性人口受教育机会的增加,辽宁省劳动参与率也在不断下降,数字为证,2000年,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71.67%,到2010年,全省16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仅为57.33%,比2000年下降了14.34个百分点。诚然,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专门服务于老人的劳动力增加,但从事生产性活动的劳动供给减少了。一部分劳动力可能是在老年产业中就业,另一部分则是在家里和医院里照顾老人,尤其是那些失能老人更需要年轻人的特别照料和护理。

二、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劳动力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一人口现象对处在产业结构转型时期的辽宁省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小觑。

经过多年努力,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从协整比例关系为主转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为主。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可以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因为短期内辽宁省劳动力资源数量与青壮年劳动力都相对充足,劳动力老化程度和总抚养比也在经济社会承载范围之内,能够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加之青壮年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同时,因人口老龄化而兴起的以老年人服务为目标的老龄产业也将有效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具备吸纳从一、二产业中释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顺应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又阻滞着辽宁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刘柏霞(2009)通过选取1978—2005年的相关数据验证了辽宁省劳动力人口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系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人口老龄化因削减了劳动力人口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会导致投资资金供给的相对减少,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下,各行各业都处于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发展阶段,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逐渐衰退消失,劳动者的职业变换日益频繁,而老龄劳动者无论在身体素质、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上,还是在拼搏精神和创新意愿上,都要比青年劳动者低得多,对新产业、新岗位的适应能力也要低得多[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变迁迫切需要的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一种严酷的挑战。

三、人口老龄化与储蓄水平变化

人口老龄化与储蓄之间的关系是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经典的生命周期理论(Modigliani & Brumberg,1954)认为个体的储蓄倾向在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加总的国民储蓄率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变化,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国民储蓄率会随之降低。经验也似乎告诉我们,一个社会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是不利于储蓄的。但是中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国民储蓄率却增势不减,使得老龄化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

通过对历年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改革开放后辽宁省的总储蓄金额和储蓄增长率也都是在上升的,但期间储蓄增长率的波动趋向值得注意。若以1995年辽宁省进入老龄化社会为界分成两段分析,不难看出,随着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总储蓄金额增加的同时储蓄增长率却在下降。1995—2011年间,辽宁省经济增长率在波动中增长,少儿抚养比下降较快,老年抚养比缓慢上升,储蓄率升中有降,近年不断趋缓(见图1)。可能的原因在于,辽宁省目前的劳动力人口还比较充裕,老龄人口的消耗应该赶不上储蓄的增长,未来一段时期辽宁省储蓄额肯定还会增加,但增长趋势会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越来越缓。

四、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波动

理论上讲,人口消费水平与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收入水平,但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需求。一般认为,人口老龄化使作为纯消费者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老年人规模的扩大客观上能够推动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上升。不过,在消费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又会导致人均消费水平的降低。从家庭微观角度分析,家庭人口老化会使家庭的从业人口数变少,收入水平降低,老年抚养比增大,进而导致家庭人均消费水平降低。从老年人口个体来说,其往往更加节俭,用于食品等生活用品的消费支出将会低于年轻人口。有关研究也表明,儿童与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均低于成年人。但是,就长远看,老年人口的增加会使未来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发生重大变化。老年人用于社会交往方面的消费需求可能少了,可用于健康保健、医疗和护理方面的消费需求会大幅度上升,同时,旅游、老年服务、休闲等相应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将加大,大量资金转向老年人消费,将直接导致从事生产方面的投资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的速度放慢。当然,老龄人口的增多同样预示着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在社会总需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老年人群体正在迅速崛起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市场消费势力,从而带动和形成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产业——老龄产业,为老年市场提供无限商机。因此,人口老龄化的消费效应是多面向的,最终取决于一时一地的老龄化程度及其发展速度。

纵观辽宁省1980—2011年的消费变化情况,居民最终消费额每年都在增加且总量增幅明显,消费增长率1994年曾达到最高峰28.79%,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自199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消费增长率呈现周期性下降,2005年前后又现逐渐回升(见图2)。可见,辽宁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对最终消费的影响表现出某些特殊性:在老龄化初期,老年人口的增加并未对消费需求带来明显的正效应,反而是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执行下少儿抚养比的不断下降对最终消费的影响较大。经验研究表明,少儿抚养比每下降1%,消费将随之下降0.417%(陈晶、朱天星,2011);当前,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抚养负担的增加也并未强烈地改变消费增长的趋势,但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带来了显著影响,抑制了衣着、家庭设备与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消费支出,增加了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2]。

五、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负担

养老保障负担的日益加重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又一直接后果。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使社会保障基金在来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还得应对支付额不断增加的现实需求,两方面的挤压必然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和沉重的社会负担。辽宁是东北三省的龙头,也是受深层次体制因素和结构性矛盾影响较严重的省份之一,正处于老工业基地改造之中,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不仅增加了政府养老保障金、医疗保障金等方面的开支,加重了为老设施的社会管理成本,而且使其面临改善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生活与福利水平、避免老年贫困的艰巨任务。养老保障支出方面,老年人口及离休、退休和退职人员加快了养老金支出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省参保离退休人数472.7万人,比2000年增加191.7万人,10年增加了1.68倍,年均增长速度5.34%;同期,养老金支出由2000年的169.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54.8亿元,增加585.3亿元,10年增加了4.45倍,年均增长速度16.11%。养老金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参保离退休人数年平均增长速度。医疗保障支出方面,2010年,全省城镇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64.1万人,是2000年的12.7倍;2010年,退休人员医疗费用支出139.3亿元,是2000年的69.65倍。2000—2010年,人均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由2000年的546元/人提高到3002元/人。可以预计,今后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数量不断增大且比重不断提高的老年人口已经并将继续对辽宁省社会保障体系构成沉重负担和压力。

六、人口老龄化与社会文化变迁

自古以来,亲子关系都是中国家庭关系的核心,赡养父母是子女天经地义的职责和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延期回报,由此孕育出来的“孝文化”或“崇老文化”绵延千载。然而,随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以及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社会化”特征明显,传统的“养老文化”和“孝文化”在不同层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则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人口老龄化促使中国的家庭养老由文化模式走向行为模式,具有越来越大的随意性[4]。老年父母与其成年子女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资源交换,父母对子女的投资及帮助(如早年的教育投资、经济援助,以及近期的照看孩子、做家务等家庭服务)同子女为父母提供养老帮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5]。而且,不同社会群体对老年人的主观评价以及他们对老年人生存现状的客观评价,都存在一定的老年歧视(ageism)倾向[6]。2005年10月,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20余个村子的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随着农村建设速度的加快,中青年农民中“重小轻老”现象非常严重。在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使退休居家的老人无法得到忙碌子女们的生活照顾,老年人因单身或家庭“空巢”而引发的孤独、抑郁、焦虑、烦躁等心理不适现象也已成为比较突出的老年问题。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对多姿多彩的社区文艺、“夕阳红”般的大众传媒节目、老年教育等精神文化需求会要求原有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社会老年文化的氛围会逐渐加重。因此,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比重的提高影响到人们的家庭结构、代际关系、住房与迁徙,改变了他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预示着新一轮社会文化的变迁。

七、人口老龄化与公共安全隐患

中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期,受到不同程度现代风险和传统风险的影响,其公共安全问题不断显现,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而由“初显”逐渐发展为“凸显”,快速的老龄化在无形中加剧了高速现代化所产生的社会与经济压力[7]。随着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龄人口逐渐由个体形成群体,老年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将由零散的碰撞逐渐演变为集中的社会冲突。上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挑战(包括劳动力供给格局、消费需求结构、经济运行成本等方面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代际协调发展的矛盾、老年群体的利益诉求等)很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其所积蓄的问题一旦爆发将会对社会安定产生极大的打击。

参考文献:

[1]郭熙保等.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产生持久性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7—17(06)

[2]王舒,李旻.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以辽宁省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17—18

[3]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3):121—138

[4]姚远.对中国家庭养老弱化的文化诠释[J]..人口研究,1998(5):48—50

[5]陈皆明.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6):131—149

[6]吴帆.认知、态度和社会环境:老年歧视的多维解构[J].人口研究,2008(4):57—65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篇2

各民族之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呈现出一定差异。目前银川市各民族之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呈现出一定差异,各民族的人口老龄化系数都不相同。其中汉族人口老龄化系数无论是“五普”还是“六普”排名都是最高的,而且增长最快,其次是回族,第三是满族。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1.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六普”与“五普”相比,全市总人口中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7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2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49个百分点。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期,现阶段银川市尚处于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有利的“黄金时期”。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必然造成劳动力供给减少,尤其是“人口红利期”一旦过去,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约为1.6,将直接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快速下降,引发劳动力严重不足和劳动力成本提高,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

2.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抚养比提高,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经济、精神等负担。人口抚养比又称人口负担系数,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抚养比将不断提高,而且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将呈现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由养小为主变为养小与养老并重的现状,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经济、精神负担日益加重,进而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致使家庭养老危机加大。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沿袭多年的至理名言。这就决定了老人的赡养主要靠子孙,而不是像国外那样依靠社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生活步伐加快、竞争的加剧、跨地域的流动频繁和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制的深化,大多成年的独生子女自身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他们对老人的赡养更加力不从心,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加之昂贵的医疗、养老费用,这都使得以家庭赡养为主的传统方式面临挑战,难以为继,必须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4.人口老龄化使老年社会保障费用大幅增加,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随着老龄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中用于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社会费用的支出不断增加,特别是用于老年人口退休养老金和医疗费用“两金”的开支迅速上升,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由于老年人口比重的快速增长,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缴费社会养老保险金的人数相对减少,而领取退休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快速增加,支出规模逐年增大,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5.人口老龄化影响了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以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从近期看,老年人健康保健、医疗、康复、看护护理、生活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增加,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社会总的消费倾向上升和经济增长,但从长期看,老年人口供养系数的迅速增大,将进一步影响社会扩大再生产和各个领域的基本建设,制约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

6.人口老龄化使脱贫任务更加艰巨。银川市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社会供养矛盾突出。虽然城市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赖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城乡老年人贫困风险增大。据统计,40%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和80%左右的农村老人在银行中基本上没有存款,只能依靠子女或社会供养;老年人口的储蓄水平低于全国人均储蓄水平。特别是目前银川市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福利事业还不够发达,承受老龄化的社会环境还相对薄弱,这些影响都使得脱贫任务的完成更加艰巨。

7.人口老龄化带来老年人口的心理变化。银川市的老龄工作刚刚起步,基层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老龄工作资源不足。城乡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和能力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仅为20%,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都给处于弱势群体的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在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的同时,老年人的“孤独”问题日益突出。

8.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赋予了社会公共管理新的内容,向社会公共管理提出更多政治要求;另一方面,老年人群体的利益诉求和老年人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价值取向差异所引发的矛盾,必然反映到政治生活中来,给社会管理增加新的压力。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1.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不仅仅是各年龄段人口比重不断变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口的市场需求相应变动的过程。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在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需求急剧增长,这些服务产业和岗位将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2.将刺激老年产业发展。一是健康产业将得到发展。包括养生、饮食、保健等相关的服务,以及围绕养生和中医基础上的医疗等行业。二是养老服务需求大量增加。专业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存在很大的需求,如家政服务、医疗护理、金融保险理财、文化娱乐、再教育、健康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需求,会刺激老年产业的发展。三是老年日常用品、用具以及食品、保健护理品和药品等产品的开发。这些产品和服务几乎覆盖所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四是老年消费快速增加。据测算结果表明,老年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将从目前的6%左右提高到2030年的15%,从而促进老年产业的发展。

3.有利于社会财富增加。对社会而言,老年人不只是负担,老人的知识、经验、威望、品德、能力等也是社会发展的财富和资源。现时步入老年的人口大多是上世纪40、50年代出生,有知识有文化有经验的人。

4.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家庭小型化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在物质生活、文化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急剧增长,使社会经济发展孕育着越来越大的老年人消费市场。这一消费市场涉及看护护理、医疗康复、金融、旅游、文化等20多个行业,并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钢材、水泥、机械等产业具有明显带动作用。在劳动适龄人口减少的情况下,从另一个层面迫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提高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技术、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来。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劳动者提高素质。全员劳动素质提高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技术型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有利于社会稳定。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应有成熟的价值取向,老年人经历的社会背景、持有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行为以及长期沉淀的文化素质,无不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老年人将其自身具有的正确的成熟的价值观、伦理思想和良好的精神风貌、道德行为等,通过传、帮、带活动,传承给下一代,影响和改变下一代,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该采取的对策

1.以科学的态度正视和重视人口老龄化。一是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好各种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对策,使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充分认识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各级政府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握人口红利期和老龄化初期的有利时期,及早着手,未雨绸缪,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三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同人口数量问题一样,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和巨大的惯性。因此,只能因势利导,从经济发展、社会政策和分配制度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其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加快经济发展,夯实物质基础。要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税收、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夯实物质基础。为此,要抢抓发展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经济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增加物质财富,增强承载力。同时,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利用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广开就业渠道,努力促进经济腾飞,为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打好物质基础。

3.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模式。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患病率、伤残率日渐上升、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家庭的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养老的危机日益严重。从目前和今后看,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采取单一的模式都不是最佳的选择,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要发挥家庭成员、社会和个人在养老资源上的优势,实行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的有机结合,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模式,其中机构养老(如兴办各种形式的托老所、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等),发挥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作用,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另外,也可探索实施“以房养老”,即鼓励老年人以自己住房作抵押,免费入住养老院,银行定期向老人放贷,老人辞世后,住房由金融或保险机构收回还贷,多余部分由法定继承人继承。

4.加快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目前社会供养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养老需要。建立起覆盖广泛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可以解决养老问题,而且将有效刺激消费,减少经济下行对社会的震荡。因此,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规范化,巩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成果。探索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构建系统完整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可逐步推行生活补助金制度。要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尤其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无社会保障的老年人生活补贴、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老年人长期照料补贴、特困老人补贴、优待政策等制度,让所有老年人“老有所保”“、老有所依”。

5.积极搭建参与平台,充分发挥中低龄老人资源优势。让身体健康、思维敏捷、经验丰富、人际关系良好的老年人继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增加老年人的生活乐趣,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减轻社会在“养老”、“医老”方面的压力;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低龄老人资源优势,让更多老年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一是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银发行动”,引导广大老年人参与各类志愿行动,并定期开展评选活动。二是充分发挥老科协、老教协等机构的组织和人才优势,加强“银发基地”建设,组织各方面的老年专家学者从事科学实验和科技开发活动。三是建立老年人才信息服务网络和老年人才交流市场,打破政策界线、区域界线和单位界线,根据老年人特长和工作需要,实行返聘制,吸纳老年专业人才,充分用好老年人才,以弥补劳动力不足、变一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压力为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篇3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025 — 02

人口问题一直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尤其是相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国家来说,人口问题更加凸现其重要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自然、资源、环境相协调。可见人口问题更是一个相关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感受到人口老龄化给区域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但是人口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人口问题往往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作用的强度往往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当我们明显感到问题的存在时,实际上已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为此,我针对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凸现的问题深入开展了一次调查研究,共归纳整理出几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主要特点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吉、蒙三省区交汇处,辖8县1市7区,幅员4.2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536.7万,截止到2011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69.8万,占总人口数的13%。其中,60至69岁老年人口41.5万,占老年人口数的59.5%;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2.1万,占老年人口数的31.7%。高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6.2万,占老年人口数的8.8%。

一是老龄人口出现迅速增长趋势。经统计,齐齐哈尔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007末年为60.3万,占总人口数的10.7%;2011末年为69.8万, 占总人口数的13%。两年间老年人口新增9.8万,如果老年人口自然死亡按年均减少0.35万人计算,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年均增加2.1万人,占目前老年人口数的3%。由于建国初期出生的人口(1950至1960年出生的人口)将陆续进入老龄人口,预计最近几年齐齐哈尔市将迎来老龄人口的高峰期。依据老年人口年均增长2.1万人推算,预计到2020年这十年间,齐齐哈尔市老年人口将达到88.7万,大约占目前全市总人口的16.5%左右。

二是老龄人口呈现空巢化、高龄化。在齐齐哈尔市有三成左右的老年家庭是空巢家庭(1人独居或与老伴同住),有超过四成的老年人口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并且,齐齐哈尔市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有6.2万,占老年人口的8.8%;经测算,近几年,高龄老年人以年均1.6%的速度在逐年增多,而且随着齐齐哈尔市居民到外地求学、谋职找工作、打工的越来越多,独居、空巢家庭的老人也在逐年增多。因此,老龄人口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剧。所以,在当前我国社会养老制度尚未健全,居家养老仍作为主要养老形式的情况下,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特别是精神赡养问题亟待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三是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普遍不高,需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人口的日益老龄化,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成为我们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对老年人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根据抽样调查得出的结果,齐齐哈尔市老年人口的收入主要来源包括:靠养老金的约占68%,靠配偶的占6%,靠子女赡养占12%,“低保”、“特困”占4%,其他占10%,而在农村,约有近60%以上的老年人口需要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或帮助。

分城乡看,城镇与乡村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存在明显差别。城镇中约有60%以上的老年人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其次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农村老年人口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超过60%,其次为劳动收入,约占1/3。可见,农村的家庭养老负担比城镇更重。

分性别看,男性与女性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存在明显差别。有60%以上的老年男性人口靠离(退)休金生活,而靠劳动收入、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比例相近。各占1/5左右。而女性老年人中约有近60%需要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这说明在主要生活来源方面,女性老年人比男性更多的依赖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

四是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面临形势严峻。目前,大部分老年人仍然是以家庭养老的方式在养老。选择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多、占比重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部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老龄化、家庭空巢、体弱多病、经济条件允许等自身因素影响,将会有更多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和到养老机构养老,而目前享受社会化养老服务老年人的面不足10%,我们面临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形势也十分严峻。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篇4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老龄化的问题早已引起了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老龄化是我国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根据美国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是"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那么,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的发展有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的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自1999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健康水平堪忧,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造成人口“未富先老”。另外,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方面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老年人“返贫”较为常见,城镇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涉老侵权案件、老年人受害受骗事件、老年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存在真空等等。可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还是十分严峻的。

从以上叙述的内容来看,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对社会养老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巨大压力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计算,在近十几年,我国老年人口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离退休人口则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养老金给付方式是以现收现付为主,缺乏足够的历史积累,因此退休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养老保险金的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和拖欠的现象,并有逐渐蔓延和加重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赡养系数加重了赡养负担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又称赡养系数,指赡养人口占劳动人口的百分比,即60岁以上人口与15~59岁人口的比例)逐年增长,也就是说劳动人口供养老年人口的负担将越来越重。预计到2050年我国劳动人口供养老年人口的负担等于 2000年的3—4倍。不仅如此,劳动人口除了供养老年人口外,还要抚养未成年孩童。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养老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社会的。可以说,未来几十年我国劳动人口负担之重是可以预计的,这就极易打击我国劳动人口的工作动力和热情,也提高了社会不稳定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三、人口老龄化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也影响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两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这种情况下,一些独居老人选择了雇请保姆。近年来保姆工资不断上涨,除了有经济条件的老人还能勉强承担,其他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大多只能望洋兴叹;加上老人与保姆相处未必融洽,许多老人最终还是选择了独自生活。

我国现有的家庭养老模式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也给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消费人群和消费需求,孕育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老年产品市场,也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日本自197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把第三产业视为老龄化社会的 “救世主”。可以说,养老产业发展的好的话,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的老龄化现象不可避免。虽然,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然而,其他国家都是在经济充分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老龄化对他们经济社会发展不会造成根本性的影响,较高的收入水平也大大降低了社会的赡养负担。我们制定合理灵活而又不乏活力的人口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在全社会加强敬老爱老的教育宣传,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发展壮大老年产业等等。

可以说,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是势在必行的。然而,从我国老龄化的特征来看,我国老龄化不仅形势严峻,而且问题复杂,对此我们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减缓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成为世界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持续的人口老龄化挑战与战略应对——第五届中国老年学家前沿论坛综述》,《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15卷第6期.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篇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口增长过快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过程来势猛,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使得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口2000年占世界的2L29%;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增加到4.2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那时世界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名是中国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国际上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翻番到14%,所用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前西德和英国为45年,美国预计要用75年,日本预计要用26年,中国预计也将用26年,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中国人口高龄化显著。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所有现象,即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又快于老年人口。19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足200万,200(〕年达到了12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0.88亿。

3.中国将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时滞性。欧美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而来的,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从而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这是一种刚性的过程。欧美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制定了一系列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先富后老”;而我国进人老年型人口国家时,农村人口占64%,缺乏必要的物质、制度准备,可以说是“未富先老”。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上面已经提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形成的,具有刚性特征。人口老龄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青年人口的比重就小,影响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增长速度,能缓解我国人口过多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在当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消极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更加严重,老年人口的规模继续增大,在2020年以后,老龄化的弊端就开始暴露,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同时老年人口的绝对量也增加,老年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用于退休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加重。老年人的养老主要是由社会和家庭承担的。我国城市的老年人口享有退休金和医保,在经济上社会养老负担大于家庭养老负担,但是城市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是“四二一”家庭结构,即在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他们要面对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这时四个老人中只要有一个生病,便显得十分吃力,如果独生子女夫妻双方面对的四个老人中有两个同时生病,夫妻双方就无暇顾及了;在农村,退休金和医保还没有普及,主要是家庭养老方式,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年轻人口的比重下降,而年老人口的比重上升,就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口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老年抚养系数大。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1.适龄劳动人口下降。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而劳动力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但是依据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过多的国情,劳动力数量适当地减少,可以缓解劳动就业压力,缓和失业与下岗问题,但这种趋势长期发展下去,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迟早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2.劳动人口的高龄化。人口老龄化往往伴随着劳动人口的高龄化,我们习惯上把15一44岁的劳动力视为中青年劳动力,把45一59岁的劳动力视为高龄劳动力。高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技术熟练,但同年轻人相比缺乏进取心,创业精神,思想保守,这样社会的主导精神就会趋向保守,在科学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容易变得相对落后。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消费结构是影响经济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消费需求影响着生产调整。不同年龄的人口对衣、食、住、行、用的品种、规格、数量、档次的需求各异。如老年人在吃的方面以方便、质软的食品为主,穿、住、用讲究实用和经济实惠。老龄化使得适合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某些专用于老年人的特殊项目趋于增加。社会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向老年人倾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医疗保健和劳务服务的需求急剧扩大,出现了一批专门为老年人口生产消费品的行业,以适应老年人的需要。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投资内容和投资重点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社会投资的内容和重点,社会需要增加与老年人的需求有关的项目的投资,如养老院、托老所、老年保健中心,老年娱乐中心,减少用于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方面的数量投资,而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3.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社会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使人们开始优虑经济能否良性运行,老年人往往重储蓄,消费倾向和投资意向趋于保守,从而可能削弱社会的经济活力。

此外,人口老龄化如果越来越严重,就意味着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使人口的发展出现不可持续性。因此,应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合理。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现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的条件下出现的,因此,调整生育政策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如果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实行,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这样人口老龄化过程会更加迅速,并将在本世纪30年代进人高度老龄化社会。为了平稳地把人口年龄构成调整得比较合理,现在就要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调整政策时一定要慎重,否则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人口迅速增加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又突显出来,就得不偿失了。

(二)改革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老年保障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受保障的人数和规模都迅速增加。但是养老保障存在很严重的城乡差异,一方面在城市中的老人退休金不断上涨;另一方面享受退休金的面却很窄,乡村95%的老年人口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因此要逐步扩大老年社会保障范围,使更多的老年人口在离开工作和劳动岗位后享有一定份额的退休金,使他们的经济生活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这是社会的责任,也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象征。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它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继续努力,致力于建设全民全社会健康医疗保险制度。

(三)提倡家庭养老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

1.继续提倡家庭养老。在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时间差”的影响,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适应老龄化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社会供养体系,因此,应继续提倡家庭子女供养老人。另外,即使老年人经济上有了保障,但也未必能适应随着身体老化带来的心理老化和精神老化,还需要子女的关心和照顾。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篇6

一、案例背景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通常是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素有“长寿之乡”美誉的南通市早在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同期总人口的10.2%,先于全国18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市有老年人170万,占总人口的22.3%,分别高出江苏和全国5.3%和9.8%。预计到2015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97.29万,占同期人口总数的26.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通老龄化发生在社会经济现代化之前,“未富先老”的状况将加重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

二、南通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1.导致养老负担加重。南通全市156个乡(镇、街道)中138个有长寿老人,分布面为88.5%,其中最年长的男性105岁,女性106岁,但与经济增长尚未达成比例上的协调,全市城镇化率为39 %,低于江苏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目前仍有61%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这些表现决定了社会保障范围广、难度大、供需矛盾突出特点。

2.导致离退休费用不断攀升。全市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一方面,每个离退休人员对应的在职职工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离退休退职人员总数的攀升导致离退休退职费用也逐年上升。

3.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产生影响。南通市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由于计划生育因素及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及一个未成年小孩”的家庭结构模式,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

4.对当前医疗保障制度提出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南通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逾114万人,其中市区44万人参保。目前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由国家与单位共同负担,因此在离退休人数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整个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应对老龄化改进社会保障的对策

面对全市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诸多矛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1.完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加快公共财政改革步伐,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二是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三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并提高征缴率。四是逐步健全社会保障法规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法律意识,对于一些特殊行业和企业实行强制性保险。

2.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根据《南通市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要求,进一步完善南通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的成果,高度重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将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服务。

3.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并轨,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真正实现“全民医保”。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加大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加强对老年人慢性病的随访管理。建立老年病防治中心,扶持其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老年病防治能力。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和大病医疗专家咨询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推行首诊负责制和双向转诊制。

4.完善老年人社会救助。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认真落实低保人群分类救助制度,建立低保标准科学调整机制,适当向低保老年人倾斜,确保困难老年人家庭得到更多救助。对城乡低保对象中的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增发保障标准金额10%―20%的保障金。

5.完善政策环境,推进老龄产业的发展。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带来的消费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包括所有与老年人口物质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相关的商品生产和服务。在政策主导上,通过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对老年设施、产品、服务、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参考文献: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篇7

一、人口老龄化的内涵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内涵。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国际社会通常把年满60岁及以上的人口定义为老龄人口,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分析

(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41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

(3)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6.1变为2002年的1.8,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婴儿出生率甚至已经降到了1.0;而人口预期寿命则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70岁,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低收入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

(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5)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阻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

(1)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根据供求关系原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将导致劳动力支付的报酬提高,劳动成本相应增加。

(2)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注重从业人员的耐受力和适应性,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也会随着退化,体力,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不仅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而且年长的劳动者在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时,也不能尽快地接受新的技术,学会操作新的设备。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对投资、储蓄和消费都带来相关影响。

1、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投资

(1)从政府的角度分析。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自然会扩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国家支出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就这样,老龄化降低了国家对生产和其他设施的投资规模,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2)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事实上,企业也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这方面的支出增加了,用于生产的资金就减少了,不利于企业的投资。

2、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储蓄。在劳动年龄时期,为了给以后的消费提供保障,人们选择了为养老而储蓄,一旦进入老年,由于退出生产领域,收入降低,同时,还要动用过去的储蓄来支付养老、医疗、护理等方面的费用。人口老龄化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会相应下降。一边,劳动者的高储蓄得不到维持。另一边,老年人口增多的过程中还会加大消费,这样,导致了社会总储蓄的下降。

3、推动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转变。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现代社会,老年人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前提下,也会追求家庭服务、心理咨询、休闲旅游等非物质消费。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消费正作用于现存的消费结构,促使其发生改变。

(三)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内容包括:赡养支出、医疗保障费用和其他安保体系的支出。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7年12年间,我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从327亿元增加到3043亿元,增长近10倍,其中用于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各种费用从149亿元增加到2068亿元,增长了12倍以上,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近几年来,由于完成“两个确保”的任务,全国各地区普遍调整了财政预算结构,为确保“两金”发放,实行财政兜底,使各地的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正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老年人是社会成员中的弱势群体,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经过党委、政府、社会、家庭、居民的有机协同,实现我国和谐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斌斌.广西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04月;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篇8

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87-02

0 引言

人口问题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的人口环境可以促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这就必须保证人口的数量、结构、质量及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人口老龄化通常是指社会人口结构的老年化状态,即整个社会大部分人口的老化。①按国际通用标准,一个社会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便被称为老龄化社会。②按此标准,大理州于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大理州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与发达地区相比,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若不予以重视和妥善解决,极可能影响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 大理州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后10年,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大理州少儿比19.44%,老年人比重11.95%,老少比为42.4%,三项指标均达到老龄化社会指标,大理州已属于典型的老龄化社会,具有如下现状和趋势:

1.1 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2010年大理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理州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1.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1.95%;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8.5万人,占总人口的8.25%。③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较,10年间大理州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了8.99万人,比重上升了2.15个百分点,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2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9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大理州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加速增长。到2015年末,预计全州老年人口将达到50多万人,约占全州总人口的14%,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1.2 高龄化趋势明显 2000年大理州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是2.39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40%,占总人口数的0.72%;④到2010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是4.54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0.99%,占总人口数的1.31%。随着大理州人口寿命逐渐延长,十年间,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比重增加了3.59个百分点,并且将会逐步提高。

1.3 “未富先老”特征突出 发达国家是在经济发达时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然而,2000年大理州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当时人均GDP仅为4115元,折算为美元不足1000美元;2010年,大理州的老年系数为11.95%,人均GDP仅为13519元,折算为美元也不到2000美元,经济发展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水平,属典型的未富先老。

1.4 独居老人和空巢家庭不断增加 2010年大理州41.3万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中就有独居老年人21636人,占老年人口数的5.24%;311560户老年人口家庭中,空巢家庭就有41343户,占13.26%。

1.5 性别差异明显 2010年大理州老年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共有41.3万人,其中男性19.7万,女性21.6万,性别比为91.2;70岁及以上共有18.3万人,其中男性8.2万人,女性9.98万,性别比为82.16;80岁及以上共4.6万人,男性1.9万,女性2.7万,性别比71.05。⑤可见,大理州老年人口性别比随年龄增高而下降,更多的单身女性老人需要家庭与社会的照顾。

2 大理州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大理州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有利一面。然而,从长远来看,会给大理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2.1 影响社会劳动力供给 大理州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在下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比重在上升了,现阶段尚处于对经济发展有利的“黄金时期”。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力供给减少,将引发劳动力成本提高,从而影响大理州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

调整。

2.2 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大理州的老年抚养比为14.32%;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老年人抚养比为17.41%⑦,10年上升3.1个百分点,平均每10个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负担约1名老年人;预计到2020年前后,老年人抚养比将达到一个新高,政府财政对医疗、养老、老年事业等支出的增加会增加国民收入中的消费份额,从而削弱工农业生产的积累规模和投资能力,必然会阻碍大理州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

2.3 影响社会养老体系发展 一是人口老龄化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理州空巢家庭越来越多,2010年60岁以上老人中就有独居老人21636人,占老年人口数的5.24%;311560户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中,空巢家庭就有41343户,占有老年人口家庭数的13.26%。二是使得养老机构远不能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到2012年末,全州各类养老机构仅42所,总床位3167张,占老年人口数的7‰,这和发达国家30‰-40‰有很大差距。三是社区居家养老面临诸多困难。社区居家养老优点多,值得推进,但大理州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存在资金短缺、场地限制、服务内容单一、专业人员缺乏等诸多困难。

3 大理州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

思路

3.1 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

要解决大理州人口老龄化问题,就要加快经济发展、有效提升经济实力。首先,要吸引更多优秀企业来大理州发展,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商业、金融、保险、高科技产业领域加大招商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快大理州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就业渠道,尽快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状态。

3.2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首先,政府要发挥推动老龄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平衡好老龄产业盈利和公益性的关系,对相关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其次,各个企业要根据市场导向生产研发适合老年人日常消费品、保健护理品、专用器材用具、医疗康复器材等产品,形成一批老龄产业聚集区;第三,培育和引导发展以生活照料、疾病护理、文化教育、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老龄服务业;第四,多渠道筹集老龄产业所需的资金支持;第五,鼓励老年人消费,保障老年人在消费过程中可能被侵犯到的各种权益。

3.3 建立适应大理州发展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 这就要求整合政府、社会、市场、家庭等各方面养老社会服务资源。一是重点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大理州应利用社区所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的功能,让社区养老服务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政府通过“星光计划”资助社区,逐步形成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为载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二是发挥机构养老的补充作用,各级政府要对各种养老机构从政策上给予扶持,资金上给予资助,照顾好两类特殊老年人,即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三无”老年人和高龄、失能或半失能而不能自理的、在家中养老有困难的老年人。三是倡导“以老养老”,大理州2010年有低龄老年人23万人,占老年人口数的55.8%,应鼓励他们争当志愿者,走“以老养老”、“助人自助”之路。

3.4 建立健全适应大理州人口老龄化的城乡老年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符合大理州实际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互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强养老金的发放、管理、监督,做好中青年人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工作。在农村,推进社会基本保障、家庭保障和群众互助保障相结合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农村保障模式。二是完善资金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做好对老龄公共服务费用的年度预算,拨款应主要用于满足“三无”人员的基本需求,并探索建立老龄基金会和社会捐赠平台,将各类可利用的资金依法、有序纳入老龄服务轨道。三是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机制。对于农村,政府要专款专用、及时到位,建立应急机制,缓解老年人由于大病、重病及长期慢性疾病导致的医疗负担难承受的问题,并大力培养农村医护人员。对城镇,建立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救助制度,为贫困老人提供保护屏障。四是推行老龄服务评价监督机制,将政府资助优惠政策与养老机构评估制度结合,对评估优秀的给予奖励,评估合格的给予资助,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可以停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从而促进机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注释:

①邬沧萍:《社会老年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1页。

②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37页。

③大理州人口普查办公室:《第六次人口普查》,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出版。

④大理州人口普查办公室:《第五次人口普查》,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出版。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篇9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 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篇10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1、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1)。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3)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5)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 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6)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篇11

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14年年底,在我国十几亿人口中大于60岁的人口已经占据了2.2亿,也就是说几乎占据了近16%,并且2015年这一比例还在上升。评判一个国家是否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主要依据是该国家居民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数占据了该国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或者大于65岁的总人数数量占据总人口人数的7%以上时,则说明该国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根据有关的准确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会不断加重,预计在2050年左右会达到最大值,如下图所示。

根据有关数据,在我国的现有老人中,独居老人要占据一半的人数,并且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照顾的,即失去劳动能力与自理能力的老人要占到3千万人以上,因此国家为了帮助这些老人可以继续良好的生活必须要加大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支持力度。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决定一国人口模式情况的因素很多,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历史采取的人口政策以及人口基数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是未富先老,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大。20世纪,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十分高,社会发展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国家积极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该项政策实施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同时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使得我国很快的进入人口老龄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实施,新生人口数量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这不可避免的加快了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步伐。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快于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中,经济发展速度是快于国家进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从人均GDP方面看,人均GDP高于2万美元的都是先富后老的行列中。这些国家在人口老龄化到来的时候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数据显示,根据国际标准来看,我国在21世纪刚开始就正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而当年的人均GDP仅仅是1041.5美元,在同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不及美国和日本的4%。到了2012年年底,我国人均GDP虽然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增加了6倍,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十分大。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并没有与经济保持同样的速度发展,由此带来的经济压力也是十分的大。

二是出现老龄化现象地区间的差异大。由于我国人口地区分布数量差异较大,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老龄人口数量的地区差异也会较大。 从宏观地区角度看,东部与中部地区由于本身经济较为发达,人口数量较多,老龄人口也相对较多,因此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最为明显。西部正好相反,人口密度不断减少。虽然留守老人较多但是与东部相比差距较大。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部和西部近年来依托国家的政策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因此人口老龄化也开始向中部与西部进行转移,但是由于中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总体差距过大,因此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仍然相当明显,如下图所示:

三是自然增长率下降,高龄化现象显著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内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在不断下降。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近十分之一,即使21世纪初期有轻微的回落,但是总体呈下降态势。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最主要的影响是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21世纪初期至2012年间,人口出生率从14.03%下降到12.1%。另一方面,医疗卫生以及食品监督力度的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总体也不断变化。

由上分析可得,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呈下降的态势,虽然中间略有上升,但是总体上结合人口出生率可得,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下降。作为人口大国,人口基数相当大,但是人口出生率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人口数量就会不断增多,高龄化现象就会突出。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负担影响

人口老龄化将不可避免的加重国家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针对老人生活方面的支出,从而会进一步加大国家的财政负担。

(一)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加重财政负担。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行政事业单位中达到退休年龄的工作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退休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费用及退休工资完全来自于国家财政,并且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没有社会化。因此,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会带来很大规模的财政支出。

(二)企业人员养老保险加重财政负担。在当前我国的企业中,企业职工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出和企业支付。企业人员中老龄退休人口的增多会加大财政为这些人员购买养老保险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不计入纳税范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

(三)医院卫生财政负担加重。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相关的配套的老年人口的医疗设施压力也会增加。老年人口是我国医院需要关注的主要对象,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发病的概率是中年人的两倍之多,是年轻人的四倍之多。根据我国当前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对于老年人进行医疗费用缴纳时有相当大的优惠,其差额由国家财政补助,当老年人数的不断增加,进行医疗费用的补贴也是对应的不断在增加。

(四)老年福利服务的财政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要加大对老年人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力度,改革开放后,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设施有了很大发展。虽然发展的态势呈十分良好,但是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老年人社会福利需求的增长力度要大于社会福利的供给力度。从另一方面考虑,老龄人口日常生活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是不断的增加,因此简单的资金投入并不足以提高老龄人口的是实际生活水平。因此政府对于老龄人口的精力投入还需要增加,因此对于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还有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从目前来看,国内的社会福利机构的主办方式以民办为主,但是财政方面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张时飞(2009)在研究中指出,当前情况下对于社会福利机构的财政补助可以按照床位需求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财政计算,如果每个福利机构的床位为计算基数,每个床位给予国家补助一万元,则需要财政支出补助约为250亿元。

三、减轻社会保障财政负担的政策选择

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情况,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压力是当前财政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合理科学的减轻社会保障方面财政支出的负担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政策研究方向。为了促进社保体系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逐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问题,才能减轻社会保障财政负担。

(一)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报告内容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并且逐步增强社会公众救助能力等社会保障方面的目标,同时着重关注社会基本养老,人民医疗卫生情况,以及最低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并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及时汇报老龄人口的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老龄人口的福利水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二)尽快扩大社保覆盖面。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社会保障情况来说,短时间内建立并完善一套高效并且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根据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看,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多为城镇居民,而中国的城镇居民只占到中国的人口的小部分而已。大多数的农村人并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好处。不仅如此,因为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一直无法提高上去。

根据这一情况,尽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即将带来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负担的重要步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分层次分步骤地把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全面的推广与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然后逐渐纳入更多的居民进入社保体系。

(三)提高人们参保意识,使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导致国内很多人缺乏积极的参保意识,一旦公众没有参保意识就会忽略社会保障系统的作用,从而无法积极配合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更无法对于社会保障方面提出积极的要求。另一方面很多人符合当前建立的老龄人口养老保险体系的标准,却因为缺乏相应的参保意识从而不去参加老龄人口福利保险等。对此,为了防止以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支出负担过重,国家可以有意识的先去积极宣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完善。

(四)加强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作用力度,提高利用效率。不管从哪方面分析,财政支出程度与社会保障能力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是单纯的提高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还必须实施相应的政策来提高财政在其中的作用力度以及提高财政在支持社会保障工作过程中的利用效率。

首先可以完善财政支付结构,根据各个地方的人口老龄化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进行财政社会保障的专项拨款,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财政拨款大规模,少利用的现象出现。其次是培训一批优秀的财政管理专业人员,在地方财税体系中进行良好的社保保障支出管理人员培训,从而加强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力度,有利于高效便捷的使财政支出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后,在当地的人口老龄化群众中进行适当的宣传与教育,让当地的老龄人口充分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和及时参与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从而为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支出中的发展过程可以一帆风顺,逐步减少人口老龄化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赵丽宏.城市居家养老生活照料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 2007(10).

[3]周太彤.上海老年人照料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责任[J].社会 福利,2006(7).

[4]胡明坤.做好社区老龄工作构建社区和谐社会[J].新疆农 垦经济,2007(2).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篇12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0%。相应,“中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则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人口总数的10%。若按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3.32%)推算,专家们预测到2040年,全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进一步增至3.74亿人, 占人口总数的24.48%,而在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疾病支出仅仅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提供支持,而如此众多的老年人对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2. 高龄人口的医疗保障现状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口不可或缺的,是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制约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人老体衰,功能退化,多病,是老年人的常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患病率高达39.2%,是年轻人的6.5倍,因而他们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急切而量大,尤以高龄老人为甚。高龄患者由于疾病治疗的难度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所产生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出现轻度的增加,而目前,我国高龄老人的经济、医疗社会保障水平很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障是以全民保健为基础,以公费和劳保医疗为主体,以合作医疗和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在2011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中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施行规定,我国的老年人口,完全可以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参加并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各项内容及权利。

3.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产生的影响

由于中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也对中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冲击,具体如下

3.1医疗费用增加,资金压力增本文由收集整理大

截止2010年底,我市户籍总人口为992.02万人,老年人口为142.64万人,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4.38%。2010年底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53.6万,参合率达到99.13%,超出省规定要求1.13个百分点,筹资总额5.3亿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4.24亿元,多筹资金2,400万。如此庞大的医疗资金的支出,不仅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在如此庞大的资金汇集中,也会产生资金利用率低,资金未落到实处等多种问题。

3.2有关老年人的医疗政策规定的缺失

在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中,政府或企业按照“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已经扣除了工人工资的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医疗保险费,并承诺在工人退休后让他们继续享受公费医疗或劳保医疗。新医保模式是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显著标志为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保健的理念设计而成的,但这种低水平基础上的基本医疗保健的标准却是按照全人群来设计的,对因年龄差异引起的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同,制度设计还不周全。

3.3我国当前制度无法彻底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问题

现行制度的漏洞和资源分配与使用的不合理会放大我们解决老年医疗问题的难度。

3.3.1现行制度覆盖范围过窄。

3.3.2现行制度的资金筹措能力、积累额很有限。

3.3.3现行制度的资金分配、使用、保值增值、管理与监督等,存在很多漏洞。

3.3.4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贫富阶层利用卫生资源的差距大,公共卫生防御体系薄弱。

3.3.5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撑。

3.3.6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

3.3.7缺少能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辅相成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总之,要有效应对老龄化提出的挑战,还需要尽快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4. 应对对策与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