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目的合集12篇

时间:2023-11-17 09:36:21

环境设计的目的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1

项目教学能较好地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现已成为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热点,在中职学校得到广泛应用。在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项目是重要的学习载体,项目设计是项目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但是笔者发现在项目设计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以《环境监测》课程项目开发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项目化课程项目设计的误区

1.误区一:项目设计随意化简单化

有人认为所谓项目化课程就是在原有的学科课程后增加几个综合实训项目,或者认为项目化课程即是设计大量技能训练项目,于是直接将实验实训项目改头换面成项目,与岗位工作任务没有联系。脱离工作任务设计项目,只是用项目教学法实施传统的学科课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项目课程教学。

2.误区二:项目设计即任务设计

有的课程项目是围绕着工作任务学习,却分别围绕着一个个孤立的工作任务组织教学,这样的项目前后缺乏联系,项目没有与岗位工作任务建立关联度,表面上看学生完成了一个个项目训练,但是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学生不能很好地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不了“零距离”上岗。

项目化课程应该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只有在对工作任务进行严格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着工作任务的学习需要进行项目设计,并在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形成某种对应关系,才能得到项目课程。我校《环境监测》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经过对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学生就业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调研论证,在分析了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立了《环境监测》项目课程应以环境监测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监测项目为载体来设计课程内容。

二、项目化课程设计应与工作任务匹配

项目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项目与工作任务的匹配模式,即围绕着该门课程的整体工作任务来设计项目。每个项目都应包括该门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工作过程是基本一致的。如我校课改组确定环境监测课程的工作任务为: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制定监测方案――样品采集和保存――样品预处理和检测――数据处理――编制分析报告。在设计项目时,就要包含所有这些工作任务,使得学生通过一个项目的学习就能获得完整的工作任务学习。因此我们设计了5个不同学习情境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即地表水监测、生活污水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监测、区域噪声监测、校园环境状况监测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均为一个完整的环境监测工作过程,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实现了知识积累、技能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项目化课程设计应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

项目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项目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但只要项目设计和选取能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符合学生的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认知过程和接受能力规律即可。

1.设计项目应由单项到综合

项目课程的项目可以是一个综合性项目,也可以是子项目,还可以是单项内容。但设计时应由单项向综合过渡。在实施项目教学初始阶段,设计项目应围绕着局部工作任务设计单项项目,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工作过程的各个单项操作技能,为发展整体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到学习后期,当学生基本掌握各个工作环节,再围绕整个工作过程设计相对复杂、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综合项目,为零距离上岗打好基础。在《环境监测》项目课程第一个入门学习项目地表水监测中,我们设计的任务相对简单,均为单项基本技能项目:制定监测方案、完成采样、使用酸度计测定PH等;到最后的学习项目校园环境状况监测就要完成水、气、声综合项目测定。

2.设计项目应由封闭到开放

项目课程内容中有很多项目目标明确,工作过程要求按照严格的操作程序与要求进行操作,这就是封闭项目,如水质监测分析项目中CODcr的监测,有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原理、步骤和操作技能要求。半封闭项目内容的标准答案往往不止一种,开放型内容就基本没有标准答案。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课程应当针对专业特点灵活设计开发半封闭、甚至是开放项目。如针对近年来毕业生去污水处理厂就业的居多,我们设计了污水处理厂的监测项目,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水质监测参数、检测运行状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项目化课程设计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项目选择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项目过程中学习者的充分调动及参与是项目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项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大多数学生喜爱,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项目设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环境监测》项目课程第一个入门学习项目选取,本来最初的设计是校园水质监测,学生却有不同的想法,有的要去西湖,有的想去江滨,这些提议让大部分学生雀跃不已,因此项目改成了福州地表水监测,让学生自行选择学校、家附近或者福州具有代表性的合适水域采样监测。

2.项目选择应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选取确定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的不同差异,将项目设定“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部分,“基本要求”面对全体学生,是统一必修的内容,难度低;“较高要求”面对部分学生,是拓展性选修的内容,难度高。如在学习空气中二氧化硫测定时,有的学生能在6个学习课时中完成任务,有的要12个学时才能真正学会,这时可以设计二氧化硫多种测定方法比较的拓展项目让学生继续学习,提高他们知识技能的迁移和创新能力。

3.项目的选择应是可行可操作的

项目设计要从本校的教学资源实际状况出发,应当现实可行,有条件完成项目。如有学生对烟道气的采样监测感兴趣,这个项目非常好,但因我校目前无法建设配套的实训场所,只能遗憾放弃该项目。

因此只有精心选择和设计好教学项目,才能让项目教学真正成为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J].职教论坛,2005,(21)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2

2关于“合适建筑”的几点

2.1为目的而设计为什么目的而设计,也就是说一所建筑的功能与预期的目的是什么.它是一所学校的建筑,还是一所教会的建筑,或是一栋居民的住宅,总之,为什么用途而设计,就是建筑的目的.建筑的目的这一问题看似十分简单,试问会有哪个设计师不知道自己将要设计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建筑呢.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往往会在设计过程中忘记自己的最终目的,从而陷入完全的感性思维漩涡之中,结果那些被设计为医院不像医院、采光极差的图书馆、让人感到心情不快的度假村,等等这些不合目的的建筑就此产生了.那么如何鉴定一所建筑是否满足了它的目的性呢?很简单,时间与人们的使用就是最好的验证方式,这也正是生活与建筑相互关系所致.当贝聿铭所设计的玻璃金字塔矗立在卢浮宫广场的拿破仑庭院内时.在法国民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的建筑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并严厉的指责他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这些指责即使贝聿铭亲自予以解释说明也无济于事,直至这座玻璃金字塔最终建成了,人们开始使用它了,并且穿梭其中,此时那些指责与怀疑竟不攻自破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座建筑完全符合了它的目的性.卢浮宫由于每天都要接纳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参观者,所以它需要一个极大地入口建筑,而这个建筑的目的除了入口外,还应起到连接卢浮宫的三座建筑的作用,这些就是这所建筑的最初目的.如图2所示.贝聿铭所设计的玻璃金字塔由于其自身的显著符号特征,正好可以作为卢浮宫正式入口的标志.而且它恰好坐落在三个中庭间的重心点,其实早前很多设计师,包括迈克·盖(MichelGuy)在内,都希望多设置几扇门将卢浮宫分成几个博物馆.但贝聿铭认为增加入口只会给游客的参观带来更大的困扰,像卢浮宫这样的大型博物馆必须为游客提供主要出入口.那些有明确目标的游客,大可事先选定进馆路线以避开人流聚集的主入口,而就普通游客而言,一个中心入口也可以为第一次来到这里参观的他们提供便利,而玻璃金字塔就应当承担起这一疏散聚集人流的作用.这些就是贝聿铭先生经过对卢浮宫情况的不断研究从而找到的建筑目的,而最终的设计方案也是围绕着这一目的展开的.如今,玻璃金字塔已经在法国的土地上矗立了二十多个春秋,也迎接了不计其数的游客,人们感叹它造型的同时也不断地赞誉它所提供的便利,这座建筑在时光的考验中获得了成功,而这一切也应该归功于贝聿铭先生遵从了建筑的目的性.2.2为环境而设计建筑是依托于环境当中的产物,当然环境会对建筑的设计有所影响.建筑应当很好的结合于环境而生,而不应成为环境中的不和谐因素.赖特所设计的流水别墅依据山体的溪水及瀑布而生、英国设计师W.S.Atkins所设计的七星酒店如同一张鼓满了风的帆矗立在蔚蓝色的海水之中、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与位浮日山顶的自然风光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而安腾忠雄也抓住了建筑的环境创造出了传奇的风、光、水三大教堂.如图3所示.无数的建筑设计师们都在自己的建筑创作中考虑到了环境的影响,安藤曾说过:“建筑精神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始终离不开人和环境的关系”.他也把这一点作为自己的设计标准,并始终在所做的建筑设计中加以运用.安藤在兵库县立儿童馆的作品中本着“创造一个让儿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环境是每一个建筑师的责任”的想法,他想要将建筑物和周围的青山绿水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使得儿童能够行走游戏于建筑之间,充分享受着自然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建筑最终被建成了,这座建筑从形体上看建筑与自然形成对峙,但是在弱化它的体量之后会发现,整座建筑都能溶解于水中,建筑的墙面因为水的包围变得柔软亲和.折线形的挡墙消除了山体给予建筑的压抑感,在这里自然和几何产生了互动.几何形体构成了整体的框架,也成为周围环境景色的屏幕,人们在上面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甚至可以和阳光做起了游戏,借由光线的照射人的影子在疏密的空间中分布出了不同的层次.经过了这样的设计处理,自然环境与建筑显得既对立而又那么的统一.这就是称之为“以环境而生”的建筑.如图4所示.当然,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无法与环境完全融合的.所有的建筑只要存在于环境之中,就一定会对其有所影响,而设计师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破坏或是影响做到最低,因为一栋充分的考虑了所处的环境,并能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建筑才是最为美好与合理的建筑,这样的建筑也能更易于的为人们所接受.2.3为时代而设计有人说,建筑是最为重要的记忆装置,是一面时代的镜子.不错,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一栋建筑来推断它所处的时代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这就要求我们所做的设计应当是创造出所处时代的创新,而不应是对历史进行变相的复制.19世纪末的一群艺术家们与建筑师们由于厌恶了对于旧时代的复制,从而开展了一场与旧时代诀别的“分离运动”,他们写下了“DerZeitLhreKunst,DerKunstLhreFreiheit.”(给每个时代以他的艺术,给每种艺术以他的自由).如图5所示.建筑应时代而生,建筑也因时代而不同.那么不同的时代是如何带给建筑新时代的印记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人的审美与技术的发展.从原始人为了遮风避雨而建造的茅草屋到“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雄伟宫殿、从“四四方方”的四合院再到如今高高矗立的单元住宅.它们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在设计中人的审美可能是最难把握的,但如果把其放到特定的地域时间与文化信仰中时,也就不难分析了.以中国为例,古代中国的建筑由于受到君权与宗教的影响,大多以建筑上的艺术和装饰上的华丽丰富为特色.为了显示出君权的至高无上,建筑也变成了展现皇威的权利象征.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位于北京城的故宫,故宫的建筑集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成.它与国外的石质建筑不同,它为全木质结构,综合运用中国古代的建筑构件,斗拱相连,大梁起架等建筑的特点,在建筑上以彩画、虫离、仙人走兽、石狮、华表、鹤龟、轩辕镜等这些有独特含义的中国标识最为装饰.它是皇权思想的集中显示,建筑的每一个部分都具备着特定的含义,例如:天安门的宽9进5,有九五至尊的意思;严格的中轴结构,代表着皇权至上的等级观念.这一切无不代表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审美与追求.追随时代的变革,如今北京城内的建筑已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随着梁思成先生所提出的北京城规划方案的破碎,无数的高楼大厦在过往的皇城中建起,在这里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开始进行了时代的对话.无数的建筑师们都对此展开了思考:究竟如何才能使不同时代的建筑在这里得到融合?究竟什么样的现代建筑才能最好的体现出古都的历史文明?为此,一系列的“探索性建筑”也应运而生.但是,这些被看作沿袭了文化祭奠的现代建筑却大多被建成了“结合生硬,不伦不类”的怪胎建筑,它们不是以建筑的功能与目的为出发点,而是一味的照搬与拼凑.其中北京西站建筑就是一个“为做而做”的建筑.西站总建筑面积三十万平方米,人们把它视为首都的西大门.但是,这座建于1996的建筑却完全没有具备新时代的建筑特色,从建筑的结构再到位于两侧的攒尖亭无一不表露出了古建的气息.而当时负责设计的古建筑专家却称其为“维护”和“夺回古都风貌”的最大、最新的动作之一.为了保证建筑的“形式复古”,从而减少了实际的功能,以西站的“特色”攒尖亭为例,在高五十二米、中间净跨四十五米的门式建筑的“横梁”正中,安上一个五十米高的三重檐四坡攒尖亭子.设计者都会明白,这是一个在实用上毫无意义,在结构上则是最不科学、最浪费的做法.为了这个“超级小亭子”,需要一个重一千八百吨的钢桁架来支撑,需要增加八千万元人民币的投资.建筑师张开济为此算了一笔帐,“用这笔钱捐赠希望工程,可帮助二十万失学儿童上学.”而可笑的是这个实心的亭子根本没有其功能上的实际意义.如图6所示.北京西站当时被称作“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工程,而国外的建筑学者却戏说其为:“规模上的巨人,建筑上的侏儒”.建筑应当是符合时代的步伐而生的,而不应一味的追随过去的踪迹,那些照搬沿袭的建筑不会对建筑的发展有所影响,也不能令我们的生活与活动要求得到满足.那些“身子已进入新社会,但脑袋还留在旧社会中”的“不合适”、“不合时”的建筑是应当被时代所摒弃的.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86

目前,在国内,我国的许多艺术类院校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仍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专业基础讲授、专业课分析、实践。

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往往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作为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做到以市场的需要为导向,加强理论讲解与专业设计及实践环节的联系,在实际案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是比较适合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

一、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背景

项目教学法最早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

所谓的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处理,包括信息收集分析、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相对较短,见效快;可控性好并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一起完成项目,从策划到实施到完成,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认知项目教学法是顾名思义就是以“项目”为纽带进行的教学任务分配。

项目教学法可以追溯到美国,但是该方法真正引起教学界人士的重视则是得益于德国对该方法的开发和运用。因为项目教学法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因此它是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法。

如果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企业用人机制接轨。

二、项目教学法适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专业特色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着若干子系统,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度,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思考的重点。

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时候,要教导学生,以建筑学为根本,同时兼顾建筑内环境设计、建筑外环境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等方面,则较容易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社会适用性

从目前国内就业情况看,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不同的岗位需要从业者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

根据当前以及未来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评判标准来看,不难发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三段式课程设置已经落后于实际需要与现实设计市场要求人才技能的标准。

另外,专业内各课程的内容衔接不当,重复性较多,与实践的脱节,相关内容联系性不够,等矛盾,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也日益凸显。

三、项目教学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项目教学法在应用中教师参与并做指导;

2.项目本身要体现教学目标;

3.实施项目教学法的项目,在实际生活中是有价值的;

4.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要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该项目。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4

关键词:单体建筑;传统建筑;协调性

Abstract: single building project design is more common 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level, but in single building project design practic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concept has many striking resemblance, even in some ways since. Are strong

Building the harmonious environment and the importan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design and monomer and the environment of coordination

Keywords: single building;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ordinatio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单体建筑项目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单体建筑项目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都强调建筑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性。

单体建筑项目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单体建筑项目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项目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项目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单体建筑项目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体现如下要求: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项目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单体建筑项目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单体建筑项目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与中国传统建筑是一致的,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同样都强调建筑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性。

1 单体建筑项目设计与传统建筑具有相同的自然观

单体建筑项目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项目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 单体建筑项目设计与传统建筑具有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单体建筑项目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单体建筑项目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3 单体建筑项目设计与传统建筑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单体建筑项目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以及水文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单体建筑项目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路的处理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4 单体建筑的处理-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是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5

[中图分类号] G432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武法提(1971—),男,山东郓城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研究。E-mail:。

教育作为一种人为干预个体发展的社会活动,教育目标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 H. Schubert)将典型的目标取向归结为四种,分别是“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1]如今,众多研究者提倡教育目标应该多维化、立体化,各种不同取向的目标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适于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不同取向的目标体现了不同的学习观、知识观和教学观,适用于不同情境的教学。一直以来,行为目标都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行为目标也因其过分注重结果而屡屡遭到批判。随着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发展,“生成性目标”以及由来已久的“生成性教学思想”在网络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提倡,这也深刻影响着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本文拟对生成性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进行研究。

一、生成性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概述

(一)生成性目标与问题解决

生成性目标是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生成的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强调学习者与问题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地产生出教学目标。因此,生成性目标是过程取向的,它的过程性决定了它不把重点放在特定的行为和结果上,而是放在问题解决上。随着问题的解决,学习者获得了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习者会产生出新的问题和新的目标。[2]

生成性目标虽然有很大的不可预设性,但是它也有一定预设的成分。“预设”的目标可以为学习者的学习指明方向,将问题解决的过程与学科领域知识联系起来,使学习者的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和聚焦性,而不是毫无目的地探究和尝试。生成性目标具有的“不可预设性”体现在生成性目标大部分是学习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针对不断出现的子问题而产生的新的目标。[3]

在对生成性目标进行分析时,必须结合课程内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目标描述:(1)知识目标,说明期望学习者能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综合使用哪些知识点或知识框架,或者发现哪些新知识;[4](2)能力目标,描述期望学习者通过问题解决发展哪些方面的能力;(3)态度体验目标,描述期望学习者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活动,获得怎样的态度情感体验。

(二)生成性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对生成性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整体思路如图1所示,学习“定向点”(活动目标)即为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设计就是在问题解决这一活动任务的导向下进行的,问题解决活动设计成为生成性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核心。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设计主要包括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框架设计、问题表述设计和问题解决评价设计几个方面;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网络学习支撑平台以及学习共同体的设计源于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需求。

二、生成性目标导向的问题解决活动设计

生成性目标导向下,学习者的学习不是指向预先设定的目标,而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头脑主动生成对事物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生成性目标导向下的网络学习活动的焦点集中在与问题解决过程相关的因素上,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设计的。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对于“问题”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艾伦·纽威尔(Allen Newell)和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认为,问题是一种情境,主要由三方面组成,即当前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状态转化所需的认知操作。[5]问题解决专家David Jonassen指出,问题通常是未知事物,它来源于人们为满足某种需求或完成某个目标所处的任何情境。[6]他认为问题有两个关键特征:首先,问题是某种情境下的一个未知实体,即从当前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不确定性;其次,寻找的或解决的那些未知的东西要有一定的社会的、文化的或技术的价值。[7]由上述界定可以归纳得出,问题是一种情境,即个体想做某件事,又不知道如何操作而采取探究行动时的情境,问题包括三种成分:初始状态(问题条件、情境)、目标(问题的结果状态)、障碍(问题解决过程中不确定、需要攻克的因素)。

对于问题解决,艾伦·纽威尔(Allen Newell)和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认为问题解决是“为寻求某一问题的既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路径”。[8]珀利亚(Polya)认为问题解决是“发现一种摆脱困难的途径,一种绕过障碍物的途径,以达到无法在瞬间达到的目标”。[9]1988年国际数学大会阐述了问题及问题解决,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具体环境,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寻找在不同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的一种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10]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皮连生认为,问题解决是“问题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11]乔纳森认为问题解决过程(认知操作)必须把握两个关键特征[12]:①对问题情境进行心智表征,即多重模态分布表征,包括结构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系统隐喻等;②基于活动的问题空间操作,即思维内化的活动,将问题空间的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由此,问题解决必然是基于一定情境的,然而问题情境千差万别,从简单的算术问题到复杂的各种社会问题,这里探讨的是具有相对复杂性的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通过简单的记忆就能解决的,强调通过知识、能力的迁移、运用以及综合来解决,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认知与行为活动过程、一种高级应用水平的学习活动。问题解决者在一定目标的导向下,应用各种资源、工具、服务等,经过一系列操作(心理操作、认知操作、行为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但问题解决不仅仅是为了某一问题的解决,而是学习者能够从中获得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解决活动设计

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提出了“试误说”,认为问题解决是不断试误的过程;格式塔心理学派以“顿悟”来理解问题解决的实质;现代认知心理学派把问题解决过程看作是“填补空隙”与“搜索算子”的过程;科学教育学派则把问题解决过程看作是寻求“金科玉律”的过程。[13]研究者从内部心理机制出发,提出了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基克(Gick)等人提出的如图2所示的过程模式。他将问题解决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4]:①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确定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行思考;②寻求解答阶段,整合已有知识和资源,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③尝试解答阶段,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如果失败,将返回前面的阶段,检查问题原因,寻找新的解决方案;④评价阶段,对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了问题解决活动设计的过程模型,如图3所示。首先,在课程目标的约束下从知识、能力、态度体验三方面来精细化生成性目标,并对影响问题解决活动过程的关键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其次,依据生成性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创设具有真实性、激励性的问题情境;再次,对问题进行分解分析,将总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并以“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两方面分别组织起来,形成问题框架,并以恰当、明晰的方式表述问题;最后,采取结果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整体评价方案进行设计。

1. 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问题的性质,[15]同类的问题在不同的社会或工作情境中是不同的,问题情境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是问题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Choi & Hannafin 认为,情境具有两大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构建学习任务与学习者经验产生有意义的联系;二是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之间产生连接。[16]问题情境应当尽可能地贴近真实,并且有一定的激励性、交互性,必须以能挑战和吸引学生的方式,将学习者引入到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情境设计是在生成性目标导向下,基于对学习者已有经验及学习需求的分析,设想问题发生的情境,以赋予问题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复杂性、意义性、适中挑战性,使学习者浸润在问题情境中,用以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过程,并在学习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同时,问题情境背后应当隐含着目标中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并且能够收获一定的知识与技能。

2. 问题框架设计

问题框架设计是指对总问题进行分解,并对子问题进行组织的过程。与生成性目标具有“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双重特征相对应,问题设计也分为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预设性问题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先设计的,预设的问题可以为学习者的学习指出一定的方向,将问题解决的学习与课程的领域知识联系起来,使学习者的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和聚焦性,而不是毫无目的地探究和尝试。生成性问题是对预设性问题的扩展,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小组协作,逐步产生必要的子目标和子问题,完成对目标的分解和对问题的细化。从时间指向来看,生成性问题包括学生在预习时生成的问题、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和学习结束后生成的问题。生成性问题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活动来促进学生产生问题。

问题框架设计主要是对于预设性问题而言,教师设计一系列预设性问题,将生成性目标置于整体的问题框架中,并设法使问题与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联系起来。通过预设性问题以及对生成性问题的构想,教师能够预测学习者问题解决过程的复杂性,并寻求更为周全的应对策略。恰当的预设性问题,还能为那些“学生没有生成优秀问题”的学习提供弥补和支持。

3. 问题表征设计

问题表述对学习者能否投入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首先,问题语言表述上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故事是描述问题情境和问题表述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温特贝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采用高质量的录像开发的贾斯珀历险故事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次,乔纳森指出,问题表述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真实性,问题表述要模拟真实情境中的问题。[17]再次,学习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理解与表征问题,问题表述要考虑帮助学习者建立问题的表征,以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

4. 评价方案设计

评价的前提是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设计者需要设定理想目标状态、基本目标状态。基本目标状态用于对问题解决与否的判断,而理想目标状态则用以选择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有助于激励学习者的进一步探究。问题解决的评价强调综合性和情境性评价;是动态持续、开放、透明的评价;不但要注重结果的评价,还要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要从生成性目标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态度体验)进行综合评价。

(三)问题解决活动组织策略

学习活动的序列构成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本文将安排学习活动的策略与方法称之为“活动组织策略”,生成性目标导向下问题解决活动的组织策略主要有抛锚式策略、随机进入式策略、建模策略、探究式策略、协作式策略、反思策略和教练策略,其对应的典型活动序列如表1所示。

抛锚式策略是指为学习者创设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背景,让学习者产生学习需要,并通过主动学习、教师的嵌入式教学以及学习小组中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方式,亲身体验到从认识问题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或手段。“锚”是隐含着某种问题的具有故事情节的真实情境,允许和支持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研究。随机进入式策略的基本原理是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复杂与结构不良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可以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境下、带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学习,从而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同时促进学习者的知识迁移能力。建模策略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对同类问题多个实例的研究,总结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规律,形成一个问题解决模型。探究式策略是引导学生从各种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利用各种资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协作式策略是指在同一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在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教练策略和反思策略往往并不单独使用,而是和其他策略一起使用,作为其他策略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引入教练角色的方法也被称之为“教练策略”,是指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学系统通过诊断适时地给予适当的指导、建议、暗示和反馈。在教学中引入反思策略,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判断自己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策略。[18]

三、生成性目标导向的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是学习活动开展的必要支持条件之一,学习资源的设计源于学习活动开展的需求。学习资源可以分为结构化资源和非结构化资源。结构化学习资源是由学科教师精心设计、按预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学习材料,通常具有确定的来源、良好的结构和稳定的内容;而非结构化学习资源并非指没有结构的资源,而是指那些来源不确定、结构模糊、内容动态变化、缺乏稳定性的资源。[19]生成性目标导向下,结构化学习资源主要包括问题情境材料、问题、知识库、背景材料、策略库、问题解决样例、案例库;非结构化资源包括博文、帖子、评论信息、状态记录等。

(一)生成性目标导向的结构化学习资源设计

对于结构化学习资源,其类型、作用及设计原则如表2所示。

问题情境是诱发学习者进入问题解决过程的因素,要与所达成的生成性目标紧密相关,其理想设计效果便是要引人入胜并使学习者沉浸其中。背景材料是与问题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等背景,用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问题与建立问题表征。因此,学习环境中应从多角度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并且背景材料要与学习目标、所学知识密切相关。

问题(集)应当是具有真实性、目标性、激励性、结构不良性、开放性、互动性、适度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集),[20]真实性是指问题尽可能地贴近现实中的问题;目标性强调问题要与生成性目标的设计紧密联系;激励性要求问题必须以挑战或吸引学生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结构不良性是指问题要有一定的困惑性,不能把问题的关键因素暴露出来,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空间;开放性是指问题答案不唯一、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唯一,学习者有充足的创新空间;互动性是指问题要引起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问题解决;适度挑战性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中等难度的任务是最容易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

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足够的领域知识(Content Knowledge),知识库对问题解决所需的领域知识给出提示或介绍,为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过程提供知识支撑。知识库的设计应当以问题解决需求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为依据,以能够承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系统、全面地介绍所需领域知识,为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库提供充分的支持。

问题解决是一种高级应用水平的活动过程,学习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选择并运用恰当的策略能够有效地帮助其达成目标,由此策略性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问题解决的策略库,包括问题分析策略、信息检索策略、方案设计策略、方案实施策略、元认知策略等。[21]策略库的构建是为了给学习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因此以简单、实用为原则。

问题解决样例库提供了他人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知识组织过程,学习者通过样例可以更快地建立问题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减轻认知负担;案例是指相类似问题的案例,有已经成功解决的案例,也有现实中未解决的问题的案例,学习者能够从中反思他人解决问题的经验,也能够将掌握的问题解决技能应用到未解决的问题中,有助于锻炼学习者的反思能力与迁移能力,案例设计应当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并且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案例。

(二)生成性目标导向的非结构化学习资源设计

对于非结构化学习资源,由于其不确定性,在设计阶段只能预测资源的呈现形式与使用方式,但是无法对资源的内容进行预先设计。非结构化学习资源的类型、作用如表3所示。

四、生成性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平台设计

不论为实现何种类型的目标而搭建的网络学习环境,其网络学习支撑平台都必须具备以下四方面的功能:(1)支持学习资源的制作、编辑、、管理;(2)支持学习支持服务的开展;(3)支持学习活动的进行;(4)支持学习共同体的创建、管理。网络学习支撑平台实现以上功能主要依赖网络交互机制以及平台上集成的各种学习工具。网络学习支撑平台设计时应当遵循如下基本原则:首先,支持学习者无障碍访问是其实现以上功能的前提;其次,支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学生与学生的友好有效的交互;再次,提供丰富的学习工具。

网络学习环境中常用的学习工具可以归纳为六大类: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管理工具、导航工具、表达工具和记录工具,其中交流工具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交流工具,评价工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工具,管理工具分为活动管理、时间管理、资源管理工具,导航工具包括信息搜索和学习向导工具,表达工具是指辅助观点/思想表达的工具,记录工具是指辅助做笔记或记录学习过程的工具。除了以上常用工具外,在生成性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中,还应当提供一类特殊的工具,即问题表征工具。问题表征工具为学习者提供质性和量化的建模问题的工具,帮助学习者表征问题。常用的问题表征工具有概念图、因果建模工具、专家系统、动态系统建模工具等。因此,生成性目标导向下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工具归纳如表4所示。

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工具种类繁多,即使同一学习工具也可能兼具多种功能,如博客工具,既可作为学习者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工具,也可用于对学习者的评价。学习工具的类型也体现了其扮演的多种角色和功能:交流、评价、管理、导航、表达、记录等功能,这些工具使网络学习支撑平台能够有效地支持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

五、总 结

网络学习环境是远程学习者接受再教育的重要场所,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环境越来越“热闹”,海量的资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用等吸引着学习者的注意力,却无法为学习者提供“藤蔓”可攀,这就需要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在目标性上的凸显与引导。为此,笔者对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进行了探讨。本文针对的是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与问题解决活动密不可分,因其过程取向更符合课程改革的趋势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对生成性目标导向下的整体框架进行了梳理,侧重问题解决活动的设计,兼顾学习活动与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学习共同体、网络支撑平台的耦合作用,以使设计能够在目标导向的框架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 Schubert. Curriculum: Perspective, Paradigm, and Possibility[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

[2] 武法提.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设计(修订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

[3] 武法提,黄烨敏.生成性目标导向下以问题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 (3):62~65.

[4] 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 Newell A, Simon H A. Human Problem Solving[M]. Prentice-Hall,1972.

[6] David H. Jonassen.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for Well-Structured and Ill-Structured Problem~Solving Learning Outcomes [J].ETR-& D,1997, 45(1):66~69.

[7] [17] David H. Jonassen .Learning to Solving Problems [M].SanFrancisco, CA: Jossey-Bass,2004.

[8] [9] 高文.一般的问题解决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9,(6):197~201.

[10] 李斌.“问题解决”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4,(8):40~42.

[11] [14]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 Jonassen D.H.,钟志贤,谢榕琴.面向问题求解的设计理论(上)[J]. 远程教育杂志, 2004,(6):15~19.

[13] 全.基于问题解决的处方教学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06,(5):83~88.

[15] 钟志贤,刘春燕.论学习环境设计中的任务、情境与问题概念[J].电化教育研究,2006,(3):16~21.

[16] Choi,J. & Hannafin.Situated Cognition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Roles, Structures, and Implications for De Sign[J]. ETR & D, 1995,43(2):54.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nvironmental Art and Design Graduate Design Based on Project Courses

XU Jiang, ZHANG Wanyi, ZHANG Jia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 Chongqing 400052)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for th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ervice line need, practical ability, with good work ethics, teaching graduate design to achiev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goals. Vocational Environmental Art and Design graduate design, built environment art project design process-based curriculum module according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s, curriculum theory, from the project design process, the introduction of a true and complete projects and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teachers' team group in a collaborative manner to complete the environment for art and design projects, has good effect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 courses; environmental art and design; graduate design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新兴专业,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跳出了本科“压缩饼干”的模式,构建了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究竟应如何进行改革,这始终是一个困扰着我们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探讨和研究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既是毕业设计现状的急迫要求,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课题。

1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

1.1 高职教育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部针对目前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出现了滑坡现象,重申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①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的毕业设计是本科模式的缩水版还是按照高职教育特征进行教学改革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整体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为培养方案、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③许多高职院校的设计类专业,在毕业设计方面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图纸设计方案”或“模拟设计项目”的状态之中,不利于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学制较短、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也显著不同,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相对有限,如何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是我们苦苦思索并寻求突围的课题。

1.2 德国职业教育真实完整的项目工作的启示

近年来,我们一直学习和分享世界职业教育的经验。其中,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常常给我们以启示。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百废待兴。德国人以“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培养大批各种职业专门人才, 它是战后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德国职业教育中有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形式上类似我们的毕业设计,即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以一项真实完整的项目工作来系统训练学生,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工作情境中,训练完成整个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德国职业教育真实完整的项目工作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3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等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

因此,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时,应解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以绿色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建构适和高职特征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即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从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出发,从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际出发, 选择具体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在具体的设计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而言,高职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成果不是论文形式而应当是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即实现毕业设计的项目化。高职学生毕业设计的要求也不同于本科生,轻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要求,注重对设计作品的技能性和实用性的考察。

2 基于项目课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所谓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

项目课程起源于职业教育,却并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而成为一种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课程模式,并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种类型的教育中,如职业教育、幼儿教育、高等教育。当然,在不同类型教育中,其具体表现形态是一样的,如职业教育中体现为产品制作或服务提供,而幼儿教育中体现为主题活动,高等教育中体现为课题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包括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我们以项目课程来选择、组织毕业设计的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具体而言,即以环境艺术设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毕业设计课程内容,并以完成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工作任务。

2.1 依据项目设计流程构建基于环艺项目设计课程模块,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

环境艺术设计一般需要经过“立项资讯决策实作研究完成规范化方案自我评估交付检验”等工作流程,在这个工作流程中需要完成以下工作任务(见表1):即概念方案计划、模型方案设计、方案线图绘制、效果图制作、文本制作、施工工艺流程与预算。依据项目设计流程和工作任务,环艺专业的毕业设计项目课程选择组织的课程内容如下:即《项目方案设计与汇报》、《模型设计与制作》、《CAD完整施工图制作》、《3DMAX效果图制作》、《图文呈现方式后期制作》、《施工工艺流程与投标报价》等。

图1 环艺毕业设计项目课程模块图

按职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环艺专业设定了“景观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家居空间设计”三个职业方向,并根据这三个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学习领域,并集合为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学习领域,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如图1所示)主要体现在:其一,项目课程开发以环境艺术设计设计的工作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这是“重构”意义上的模块化。其二,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设计工作项目(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每一个项目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且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系统。这是“综合”意义上的模块化。其三,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设置上,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定向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景观设计” 、“家居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这即是“自主”意义上的模块化。

2.2 以真实的设计项目为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载体,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项目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设计工作内容。我们坚持实用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原则,从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中,选取市场需要的、适合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真实设计项目,如“松潘古城景观规划”、“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合川校区校园景观设计”、“画家之家――废旧工厂改建工程”,根据设计项目的难度和工作量大小,学生一组一题,少数家居空间设计项目为一人一题。所有的学生都承担了真实的设计项目,这就使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设计工作任务,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态度和情感一体。因此,这样的载体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还是教学实施的载体。学生在真实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学习以设计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训练完成整个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以完整的项目工作过程贯穿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完成具体的设计工作任务。这就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对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有积极的作用。

2.3 融“教、学、做”为一体,项目课程实施一体化

在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实施中,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发生变化。

就教学实施主体而言,我们组成了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团队中专职教师是融教师、“设计师”(或工程师)为一体双师型教师,还有来自企业的设计师、工程师。毕业设计项目课程若干模块,由相关专业特长的教师带领完成。每个“子模块”设置一位老师担任负责人,由该负责教师召集相关老师,具体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办法;教师团队的带头人统一考虑课程安排、实施、保证课程连续性、完整性。

就教学过程而言,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与设计工作过程的结合,学生经历了惶惑、焦虑,认知,知觉、感觉、想象,知识转换成能力;视知觉整体性,任务的整合及能力迁移,注意与设计,认同感等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与最初方向选择、方案设计到设计的最后完成的行动过程融为一体,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

就教学场所而言,传统教室、专业实训室、工作室、企业工场的三者结合。毕业设计项目课程的教学场所除了传统教室外,更多地在专业的实训室、工作室、企业工场开展教学。

2.4 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上,践行多元开放的评价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后盾和手段,为此,毕业设计项目课程践行多元开放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三方面:第一,评价标准立足社会需求,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第二,评价主体不仅是学校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行业协会。第三,评价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要着重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首先,根据评价指标由教师、学生、企业共同评定小组成绩;以小组成绩为基础,经过学生自评和互评,确定个人成绩。此外,还要接受社会的评价。采用“作品展示、企业招聘、行业评价、作品参赛”的评价方法。每年组织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年展、并将毕业设计作品展与人才招聘会有机结合,邀请企业领导、行业协会专家共同参与毕业设计展。这些社会评价是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重要的考核和检验。

3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从2005年到2011年,我们连续进行七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社会、企业、学生各方面的认同和赞扬。同时还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上走出了一条有创新之路,较好的解决“纸上谈兵”式毕业设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学生的设计由过去的“从资料中来,到资料中去”变成了“从企业中来,到设计中去”,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1 总体情况

毕业设计项目课程体系紧贴岗位要求,从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出发,按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实现学校、企业“零距离”培养,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强化训练。

3.2 学生就业、创业情况

实现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来,我校环艺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8.3%,签约率93.82%,专业对口率从原来的56%上升到84%。

3.3 培育了学生创新成果

产生了一批学生创新成果,如重钢旧址公园改造方案、重庆永川松溉古镇景观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设计作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在参加各种全国性(本专科)作品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5年来在全国的各大赛事中共取得了金奖8个,银奖11个,铜奖8 个,优秀奖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其中包括在全国有影响力毕业设计作品竞赛: 2008-2011年,连续四届获得“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金、银、铜奖;2009-2011年,连续两届获得“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两个金奖和三个银奖。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在全国取得良好的声誉。

本文系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项目《高职艺术设计传媒类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9-2-120)成果之一

注释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io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earch, from the teaching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training methods,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for "studio system" study, the resul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are analyzed, and later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demonstra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The studio syste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依托企业建立起合作战略,构建“工作室”制为主要特征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与企业合作、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建成设施先进的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项目开发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成为面向行业的艺术设计人才培训基地;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将创业创新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工作室制”的项目建设及成效

结合区域经济对艺术设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建立多方共赢的长效合作平台,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建设等方面的有效合作迈上更高的台阶,探索出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空间;不断借助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完善教学环境建设,提升整体办学实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搭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形成“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与企业共同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以项目带动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企业设计项目带入工作室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过程,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引进企业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聘请企业专家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逐步形成了“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

1)“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工作室”教学模式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工作室(如:室内设计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等),以各工作室为基本框架构建学习领域,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网络状分布的教学平台。各工作室以项目引导的个案教学为特征,既独立又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的特征。这种“工艺作坊”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场教学与模拟创业教学特点,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第一,“工作室”制教学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课程修读学分,通过选课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的目标管理。

第二,“工作室”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淡化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完全打破教室和车间的界限,一切教学行为均可以根据导师的教学需要灵活安排空间并转换空间.

第三,每个工作室背后均有一家公司或企业作为依托,“工作室”与企业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企业与“工作室”二位一体,学生进入“工作室”就意味着介入企业,让学生在课堂上就预先进入企业员工角色。由此做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能够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与创业、就业意识,能够有效激励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2)建立“工作室制”运作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重视“工作室制”运作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与研究,根据工作室制教学的特点细化现有的听课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学督导制度、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办法、课堂教学质量检查等制度。制定工作室制教学管理规定,工作规范与运作程序,保障“工作室制”教学有序的开展。

(二)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下“工作室”制模式建立与开发成效成果

践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成系统,实践教学能力成系统”的理念,将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深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从艺术设计岗位工作过程出发,重构以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三)建设了一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工学结合教学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搭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成一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工学结合的特色教学。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形成集办公、教学、科研、实训、生产为一体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实训基地。

(四)社会服务能力强,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积极与行业企业、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承担技术项目评审,积极开展校际之间、地区之间的对流与支援,促进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对周边区域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五)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工作室”制教学平台的项目化研究极大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严格把控在校生培养质量的。

三、结论展望

“工作室制”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深化、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时间较短、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升、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接下来应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深化“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

在已经取得的“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成效基础上,将继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师、学生等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纽带作用,多角度多形式接触企业,不拘一格寻找校企合作伙伴,取得企业的支持,建立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融汇各种资源,提升内涵。

2)进一步完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新课程体系建设

进一步强化课程开发团队教师的专项培训,促进专业教师教学思维与教辅人员理念的快速转型,以开放的姿态向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取经,推进校企共建课程、教学方法、配套教材、专业资源库、网络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配套研发,在推广实践新课程体系中检验示范建设成果。

3)全面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本专业实际教学需要,进一步更新本专业的实训设备,扩大实训基地的规模,完善“四位一体”实训功能。重点在突出仿真性、生产性建设,强化产学结合、提高利用率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校企共建机制的运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训实习标准与指导书的研发,形成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王茂林.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 美术大观, 2010,(01) .

[2] 郁涛. 对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探讨[J]. 艺术教育, 2007,(04) .

[3] 段欣. 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的探讨[J]. 艺术教育, 2009,(04)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8

中图分类号:TB12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5-(页码)-页数

1. 风环境模拟简介

现代社会,人们对建筑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对建筑内外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的建筑环境标准受到关注,表现在相关的各个方面如室内的气流组织控制,污染物消除与分布预测,舒适性分析,灾害分析等和室外小区风热环境等方面。传统采用粗略大空间平均计算的结果,难以适应现代建筑物理精细化分析的数据需求。因此,在建筑行业,计算流体力学正被越来越广泛使用于室内外风热环境的模拟,CFD 技术在这些方面的细致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和成本降低,使CFD 的应用也日益普及。同时,随着对建筑内外流场研究的深入,对上述问题进行描述的专业模型越来越完善,模拟结果越来越接近真实,很高的可信度,对设计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就建筑外环境而言,对建筑内部居者的生活确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小区二次风、小区热环境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采用CFD 技术可以方便地对建筑外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并结合地形地貌,建筑布局,绿化水景等设计,构建出良好的区域风环境。

计算流体力学(简称CFD)是建立在经典流体动力学与数值计算方法基础之上的一门新型独立学科,其基本原理是一组物理量守恒的方程组,即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等,通过数值解析的方法获取此方程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确定解,并可采用图像显示技术将方程对应的传热与流动等过程的细节直观展现,CFD 技术在相关各行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称为数值试验。

在本项目中,利用CFD技术并结合外流场分析与建筑节能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对本项目进行夏季和冬季条件下的区域风环境模拟分析,以确定天鸿美和院风环境设计是否满足相关法规和舒适性要求。

模拟计算采用的软件为ANSYS? FLUENT 软件,是目前最流行的通用流体力学软件。

风环境模拟参考依据:在分析过程中,参照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 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中对建筑周边风环境的要求: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 高处风速V

2.项目简介

本次分析主要针对天鸿美和院规划设计的建筑布局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该项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银湖320 国道南侧。地块内包括艺术中心、创意街区、SOHO办公区、联排花园办公、联排住宅区、高层住宅区和山地住宅等。天鸿美和院的总平面布

天鸿美和院总平面图

3.CFD 数值模拟建模

3.1CFD 技术

CFD 技术的基础是流动与传热过程中流体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表现为一组守恒控制偏微分方程。由于方程和边界条件的复杂性,目前可行和广泛采用的求解方法是采用一定的数值方法利用计算机求解方程组的数值解,并通过可视化技术再现流体流动和传热情况。

对天鸿美和院所在整个区域建立三维的计算流体力学(CFD )模型,使用FLUENT 软件求解器求解,针对冬季和夏季主导风向与平均风速工况下的小区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以确保小区风环境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和指导建筑开窗设计,围护结构设计和自然通风等节能策略设计。

3.2分析区域与CFD几何模型

根据图1 所示建筑总平面布局图及其他相关设计图纸,建立风环境分析的CFD几何模型如图2 所示。为了真实地模拟夏季与冬季条件下大气边界层效应对区域风环境的影响,将整个分析区域的取为长×宽×高约为:900×660×300 米,需要分析的天鸿美和院建筑放置在分析区域的中间区域。此外,将对项目的多功能中心B1以及V1-2 住宅的附近的室外风环境和表面风压着重进行分析,以评价分析区域的风环境和自然对流设计。

3.3计算网格

使用四面体单元对整个分析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后转化为多面体网格进行计算,在建筑表面和附近区域进行局部网格细化,如图2 所示,图中Y 方向为正北方向。多面体体网格单元数共计2,103,916 个。

风环境分析三维CFD 几何模型和CFD 分析网格

3.4大气边界层条件与分析工况

本次风环境模拟主要进行常态风环境模拟,即以杭州当地主导风向与对应的平均风速为边界条件,模拟该地块内的全年或特定时间段内发生频率最高的风向与平均风速时的小区风环境分析。其中平均风速(即常态风速)由已有的全年历史统计数据得到。

本次分析对夏季,冬季两个季节的主导风向与平均风速下的两个工况进行分析,工况1:冬季,北偏东风(NNE),风速2.3m/s;工况2:夏季,南偏西风(SSW),风速2.2m/s。

4.结果分析与建议

4.1 工况1:冬季,北偏东风(NNE),风速2.3m/s

模拟得到了冬季主导风工况下的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 高处风速如图3所示:

考虑到杭州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有必要对建筑外表面承压面进行必要的热工性能加强以防止渗透风,可计算得到冬季典型工况下的V1-2 和多功能中心外表面压力分布,并由风场及压力分布可知:(1)在冬季典型风气象条件下(风速为2.3m/s),风向为北偏东时,在室外地面人员活动高度上该分析区域内的平均风速低于3m/s 。因此,冬季小区区域风环境满足风速不高于5m/s 的要求。(2)多功能中心以及V1-2 住宅北立面在冬天会形成高压区,设计中需要注意增强该面墙和窗的气密性参数,以减少或阻止墙体冷风渗透。

4.2 工况2:夏季,南偏西风(SSW),风速2.2m/s

参照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模拟得到了夏季主导风工况下的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 高处风速如图3 所示:

图3 离地1.5 米高处风速(m/s)分布图(室外地面人员活动高度)

考虑到杭州地区夏季清晨和晚上气温相对较温和,可以考虑使用自然通风策略,因此可以利用建筑外表面风压分布对开窗设计,计算得到夏季典型工况下的V1-2 和多功能中心外表面压力分布。由风场及压力分布可知:

(1)在夏季典型风气象条件下(风速为2.2m/s) ,风向为南偏西时,在室外地面人员活动高度上该分析区域内的风速低于2m/s,满足风速不大于5m/s 的要求。

(2)从图3 还可以看出,由于大气环境风速不高(2.2m/s)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建筑周边风速普遍处于约1m/s乃至更低的风速范围。更考虑到杭州夏季可能的静风时段频率较大和较强的夏季太阳辐照,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善该区域室外舒适性:a、栽种高大的树木达到遮阳效果;b、在地表种植草皮减少地面反射的热辐射;c、进行适当外部水景设计,降低局部气温;与具有一定坡度的地表种植矮层草皮,高大树木可以在保持水土的同时,有利于小区自然通风和降温;d、在地形地貌方面,可以考虑利用小区天然的坡地种植林木形成早晚的山林风来加强通风效果;e、半开放式地下室的设计利用了天然热质材料,即土壤的蓄热蓄冷功能,如可能在建筑顶部加装捕风器将室外的空气导入地下室空间进行自然通风。f、在人员高度上不宜种植过密的林木导致通风恶化。

5.结论

由CFD 模拟计算得到的天鸿美和院规划设计的风环境结果可见:当前规划设计的建筑布局所处区域风环境能满足《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对风速小于5m/s的要求。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进行CFD的模拟分析工作,可对项目规划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判断,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有效避免区域热岛或区域风速过大等不合理现象,为人们的在天鸿美和院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规划设计者对技术手段的不断重视,可以相信CFD技术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9

伴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广,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美术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必须进行全面的革新,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项目教学法主要是以具体的项目为纽带,向学生分配任务,学生在参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利用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将其应用到美术课程教学中,能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应用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与其他专业相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内容明显多于理论知识内容,该专业的美术课程也不例外。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倘若仍旧采用固有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所掌握的也只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进一步强化。项目教学法有效地解决了部分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教师应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以外,项目教学中有较大比重的实践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有了足够的实践练习,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教学内容,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美术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项目选择阶段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与时代接轨,要理性、系统地选择项目,为项目教学提供一定的资料支撑。首先,教师要搜集、整理实施项目教学法所需要的资料、信息,将相关资料、信息整合到项目案例库中,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备课阶段节省大量的时间。其次,教师选择的教学项目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通过分析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项目进行完善,这样才能避免项目分析阶段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2.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实施阶段是整个项目教学的核心环节。一般来说,教师会在正式授课前成立项目学习小组,并由各个小组成员推荐负责人,制订组内学习计划,落实分工并且明确到个人。在项目教学的案例讨论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协助学习法,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团结协助,共同完成任务。在遇到困难时,可先在组内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由教师指导。在项目实施环节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及时、恰当地对各组的项目实施进行指导、点拨,和学生一起分析项目中存在的难点,对于一些共性问题,师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确保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3.案例考核阶段

美术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美术理论知识,而是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项目探讨结束后,教师需要对项目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项目分析能力、项目设计能力,以及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教师还要对项目教学效果进行评定,针对需要改善的地方进行补充,整合学生反馈的信息,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除此以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进行科学的评价,让他们明确自己在案例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结语

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因此,教师应立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美术课程的本质,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项目教学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霞.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美术教学改革之探索.美术大观,2011(4).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10

选定项目教学任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其专业的特殊性,而项目案例教学具有着非常良好的实践功能与实践基础。我国高校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将实际教学内容融入项目案例教学中,将企业作为案例教学的教学背景,以真实的项目作为教学任务,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欲望的不断上升,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环境艺术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项目教学法是通过模拟的工作室和项目实验室来实现的。因此,教学规范是项目课程的最基本要求,选定好项目教学任务,设计好实践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实践情境的真实情感。在该环节中,各教学教师自行组成教学任务小组并对所要开展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分析后选择相应的项目案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任务及所要进行的项目案例进行相结合分析,对具体的每一课程进行实际的教学组织分析,包括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间等的安排,并按照相应的项目案例教学流程完成项目设计,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实际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的掌握。

例如,选择“城市住宅景观规划设计”为专业实训项目,在这一项目中,需要对住宅小区级其分区的平面图进行相应设计,同时对分项设计的内容及方法进行简要说明,后对该项目的设计概念进行整理,从而实现对其模型的制造以及版面的设计,在上述项目案例设计过程中,必须将课程与实际案例紧密相结合。

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及工作计划

项目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的产生是时展的必要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教学手段。学生在开展项目之前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并按照相关的项目任务要求对项目进行正式的工作程序及计划制定,后结合之前整理的相关资料对任务进行相应分析并进行实施方法的探讨,从而最终实现对项目计划以及项目方法的确定。例如在城市住宅景观设计时,相关指导教师应教授学生对实际项目地点进行测绘,现场制定项目图表以及项目平面图,并对其进行现场拍照,根据收集的实际相关案例以及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分别评价后完成资料的汇总与整编,制定设计目标完成图纸的初步设计。

1.项目计划实施

学生按照之前的小组分组进行任务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的规划,并要求每组小组成员按照相关项目既定的程序以及既定的实施计划进行分析与整合,最终实现项目任务的完成与实施。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其中起着组织、引导、监督等效用,因此各指导教师在学生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及时的组织与严密的监控,从而保证项目计划的有效实施。同时项目指导教师还可以在项目任务开展过程中,对之前与该项目有关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加强学生对住宅景观设计的整体了解,熟悉景观住宅项目相关的设计程序,了解现代住宅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最终的住宅景观设计计划并使其得以有序的开展与实施。

2.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的开展是项目指导教师对学生项目过程及最终项目成果的评价,在项目评价开展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对自己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异的地方进行总结。在项目最终结束时,各个指导教师组成相应的评价小组对各组之间的分析报告及实施过程中的项目图纸等各部分进行评价,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并提出指导意见。

对项目案例教学的整体运用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对该课程的教学实际吸收,提高学习质量。

结束语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11

二、建立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审计评价指标

环境审计的效益属于宏观效益,我国建设项目中又以政府投资和参股、控股的建设项目为主体,故而,国家审计机关应履行建设项目环境审计职能。各级政府可聘请审计、环保、工程、经济等方面专家,组成建设项目环境审计专家委员会,对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在事前、事中、事后开展独立的环境审计监督,发挥国家审计机关宏观调控职能。

目前,我国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审计还处在探索状态。虽然依据尚有国家制定的环境经济政策、方针和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环境标准,有关财务会计核算准则,与审计有关的法律、准则,国际公约、协议、协定书中的环保规范等,但统一的建设项目环境审计标准还没有,各地区、行业、领域仍然在实践中摸索。环保技术指标是建设项目环境审计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审计应侧重于经济、利益的分析、判断,更加关注与环保技术指标相联系的经济指标。环境审计评价标准要经各方共同认可,不能只由单方确定。

建立建设项目环境审计标准,原则上应把握:公平性,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反哺性,环境项目建设能够满足目标群体需求;正当性,提供的环境方面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耗费资源少,资源使用中无违法违规问题;经济性,项目成本保持在与收益相比相对较低的水平;效率性,环境项目产出投入比尽可能大;效果性,能够实现预期环境改造的良好结果。例如,环境项目建设与国家政策、方针符合状况,环境法规、制度执行状况,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执行状况;环境保护资金筹集成本、到位、耗费率状况,专款专用、支出真实性、浪费流失状况;环境投资项目工程质量、投资回报、运营成本费用状况,相关经济产生、社会影响状况,环境技术达标、环境质量改进状况以及生态保护、环境损失减少状况。

三、科学运用建设项目环境审计测评方法

环境设计的目的篇12

截至2016年,全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超过300所。近年来,虽然人才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需求量很大,但在就业问题上,环境设计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从地方高校来看,为了满足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就需要突出地方特色,更好地支持地方发展建设。在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中引入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从培养专业基础能力、突出专业培养特点的角度重新思考熟知的环境设计专业,明确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以拥有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环境设计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会成为必然趋势。

一、目前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

通过对地方环境设计一线用人需求的调查,设计企业需要的是真正拥有实践性设计能力的技术人才。实践性设计能力包括基础设计能力与满足甲方特殊需求的特色性设计能力。目前,地方高校培养的环境设计专业的部分毕业生仅仅能完成基础性环境设计,而不能完成特色性方案设计,这导致其进入工作单位后只能成为设计辅助人员,而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设计师。这凸显出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专业特色不突出地方高校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突出艺术理论基础和基础创意启发,缺乏民族文化设计意识培养。目前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偏重基础设计能力培养、忽视民族特色性设计能力的问题。由于环境设计是应用型、综合型学科,人才培养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贴合当地的具体需求,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色设计能力的人才。2.环境设计教学模式雷同目前,一些院校的环境专业课程结构设置雷同,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性、工程技术性、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这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打破固有的艺术类教育方式。环境设计类学科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素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尝试。在完成基本设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导入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教学模块,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突出设计基础、融入民族文化,突出环境设计的教学特点,破除雷同的教学模式。3.环境设计与民族文化设计之间缺乏衔接环境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联系,难以激发学生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设计创造力。环境设计是涉及建筑、规划、景观空间、室内空间设计的复合型专业,但现有的课程体系缺乏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学生掌握的是孤立、片面、零散的知识,没有突出的设计主题将这些知识贯穿起来。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未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体系。4.环境设计教学内容与地方人才需求脱节环境设计专业以往的教学模式相对死板,教学内容与地方实践性设计项目要求脱节,使其成为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如果仅仅调整局部教学模式和方案,没有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改革出发,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很难满足广西地区环境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

为了满足地方性环境设计人才需求,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需要积极探索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有效保障教学质量。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通过民族文化设计教学理念研讨、民族特色内容挖掘、教学方式探索、项目引导、教学内容服务地方、本科与硕士培养体系衔接、课程评价主体转换等方面展开。1.在环境设计教学上融合民族文化、地域特色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教学理念中融合民族文化设计的教学理念,引导师生拓宽视角,从更高的设计层面看待环境设计专业,从观念上打破以往课堂上仅关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的弊端,而是将民族文化全面引入环境设计的整体教学,力求从过去强调课堂基础设计能力的教学,转变为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统一,引导学生在不同民族性、地域性特点的设计项目中,学习与了解项目文化背景和地方用人单位的针对性实际需求,并运用到环境设计教学。2.在环境设计教学中修订与之对应的特色教学方案环境设计专业要调整和修订原有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原有的教学课程中适当增加民族学、社会学等类型的教学课程,同时,在传统环境设计课程中增加融合性专业设计内容(如,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室内设计与广西传统民居室内装饰的关系、景观设计与特色城市风貌的关系等衔接内容),让环境设计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教学内容覆盖面更广阔。在具体的设计教学模块中,如园林设计、道路景观设计、小型空间设计等,以民族文化设计作为教学体系建立的核心,教学内容围绕如何将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特色与环境设计相融合来安排。教学方案的修订,从内容优化与结构优化两方面同时入手,让学生从单一基础能力人才向民族文化设计特色型人才转化。3.采用科教协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课堂传授教学与民族文化设计类科研项目相结合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多与民族文化研究相关,横向设计项目亦是如此。环境设计教学采用科教协同教学模式,本身就有贴合地方文化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先天优势。在教学上,教师要突破以往单一课堂讲授教学方式的束缚,探究如何利用民族文化设计类科研项目为引导,指导学生参与地方实际项目的具体设计工作,通过具体项目的民族文化背景分析、讲解、分工、项目小组合作设计等步骤,理解民族文化设计在项目中的意义,主动适应地方设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效达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建设的目的。4.课程教学形式上结合传带教学模式,民族文化设计理念贯穿教学过程环境设计教学本身具备模块化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教师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的方式,教师常选用虚拟课题,要求学生完成相应作业。课程虚拟课题设置会出现课题设计细节不够完善、项目设计场所环境背景信息不足、学生设计成果细节不够、完成度不高等问题。在学生学习方面,学生研究精神与学习兴致也有所不足,尤其是民族文化设计特点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出来。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设计指导。此时,可以将高年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引入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高年级学生选取毕业设计课题,依据其具有的民族文化特点,结合模块化课程,引导低年级学生有目的地学习。5.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核心,增强本科教育与硕士教育培养体系的衔接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内容极其丰富的专业,其包含环境规划、城市区域规划、建筑学、民俗学等内容。单纯四年的本科教育不足以涵盖所有的学习内容。在本科教育中,教师要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核心,将其融入专业课题模块教学,为学生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提前指明研究与学习方向,做好特色体系培养的衔接工作。6.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引导,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新型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评价机制以民族文化设计为导向,将其作为课程评价标准与评价基础。课程成绩评定由原来单纯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学生评价为主体,结合传带型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对设计成果共同完成评分,达到评分更客观、更公正的目的,从而提高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如,具体评分构成为:高年级学生作为项目组长评分占40%,小组公开答辩成绩占30%,教师评分占30%。

三、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

基于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其价值在于改变以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仅关注本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民族文化设计能力教育、人才缺乏特点、专业缺乏特色等问题。在人才培养层面,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往环境设计教学仅仅从基本设计能力的浅层入手,无民族文化设计思维的设计教育理念。建立民族文化设计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效果,突出地方院校专业特点,能够促进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体而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有利于环境设计专业适应当前地方环境设计企业的人才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和设计上加强民族文化与设计融合的设计探究意识;有利于明确学科特点和建立地方高校特色专业。推动教学内容与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改革,为高校服务地方提供了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地域与民族文化特点,将民族文化设计理念贯穿教育内容体系的始终。运用融合民族文化设计的教育创新理论,探索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导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效果,最终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为环境设计专业与地方建设融合发展、树立地方高校专业特色的目标做出积极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吴红梅,陈若茜.民族文化元素与包装结构设计融合的教学探讨.中国包装工业,2014(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