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信原理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1 11:25:29

信息通信原理

信息通信原理篇1

处于信息化社会的“大信息”时代[1],信息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广泛普及和渗透到社会的每个领域。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所有学科都带有信息技术的烙印。《通信原理》是高等工科院校面向信息通信技术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各种通信系统传输信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了解有关通信系统中的技术指标及改善系统性能的一些基本技术措施;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南京邮电大学因邮电而生、依通信而长,是一所以信息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培养快速适应“大信息”时代的人才,是南京邮电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南京邮电大学依托优势,彰显特色,为了学生今后快速适应“大信息”时代社会,积极构建面向“大信息”的学科专业体系。就笔者所讲授的《通信原理》[2]而言,面向不同专业,开设了不同课程性质、不同学时的《通信原理》。面向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开设必修课程《通信原理A》,学时为80;面向具有通信应用的信息类专业,开设必修课程《通信原理B》,学时64;面向其他工科专业,开设限选课程《通信原理C》,学时48。《通信原理A》和《通信原理B》课程的学生都是属于信息通信类专业的,都学过《概率论与随机过程》《信号与系统》等先修课程,同时后续一般还有详细介绍各种通信系统的专业课程,如,《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诸多老师和教学专家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讨[3-5]。

 

笔者主要针对《通信原理C》,即“大信息”背景下其他非信息通信类专业《通信原理》的教学进行一定的探索。在笔者教授《通信原理C》的过程中,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或难点:(1)该课程面向的是非信息通信类的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缺乏前期系统性的通信基础课程学习,比如:有些专业就没有开设《信号与系统》这一门专业基础课,这就导致讲授过程中学生对通信基本概念理解存在难度。(2)因为《通信原理C》并非他们专业的必修课,不少学生会错误的认为该课程与他们的专业相关度不大,所以,不能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和重视。(3)传统的《通信原理》授课方法注重各种通信理论公式推导,而非信息通信类的工科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了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各通信模块的功能,这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矛盾。(4)传统的课程考查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平时习题作业等方式进行,这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应试学习方式,即只通过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方式来应付考查,而忽视了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在《通信原理C》的讲授过程中就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查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索。

 

1 教学方式探索

 

为培养适应“大信息”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对于非信息通信类工科专业的学生,在讲授《通信原理C》时,笔者主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讲解知识点简明易懂为出发点,从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查方式等3个方面探索教学方式改革。

 

1.1 课程授课内容

 

为了激发非信息通信类专业学生对《通信原理C》课程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改革:(1)在正式开始课程讲授之前,先阐明《通信原理C》与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切合点,说明该课程在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应用背景,这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并引发学生对通信理论和相关技术应用的广泛遐想。比如:在给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开始讲授该课程时,讲到在做测绘时,有时要用到卫星测绘数据,而这些数据正是通过一种主要的通信方式——卫星通信来获取的。(2)给学生强调信息通信技术的革新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通过描述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怎样影响日常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信息通信技术的力量,进而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比如:在给材料学院的学生讲授《通信原理C》时,特地从手机演变的角度讲述了通信的发展历程,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也经历了固定电话、大体积的移动电话(大哥大)、便携式的2G手机、可以上网的3G手机、可以在线视频的4G手机以及即将出现的可高速传输数据的5G手机等各个阶段。(3)在讲授《通信原理C》时,重点阐述基本原理和重点概念,而不必详细推导理论公式。因学时有限,非信息通信专业的学生应掌握通信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原理,在将来需要使用的时候知道从哪方面着手查找资料和进一步研究。

 

1.2 课程授课方式

 

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授课方式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非信息通信类工科专业,笔者主要阐述《通信原理C》中的基本原理和重点概念、而不是详细推导理论公式,这就确定了采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适当的授课方式。较传统的板书,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加直观明了、高效的讲授该课程。例如:在讲授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系统(2PSK)解调时,可以在PPT上逐一展示各点波形,并通过波形清晰描述倒π现象带来的严重后果,若采用板书则很难达到该效果。同时,在讲授具体知识点时,应注意灵活采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加深理解、融会贯通的效果。比如:在讲授二进制数字调制时,应采用比较教学法,与之前的模拟调制的实现方式、解调方法、调制性能进行比较教学。最后,在讲授课本知识时,适时的插入仿真图形来说明,这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直观感受。笔者在讲授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时,在比较了2ASK、2FSK、2PSK、2DPSK的误码率理论值的基础上,在PPT上画出了在不同信噪比下的它们误码率的仿真曲线,学生的反应非常积极。

 

1.3 课程考查方法

 

课程通常考查方法是期末考试与课后作业题相结合的方式,但是该方法容易使《通信原理C》落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学生用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课本知识的方式来应付考查,背离了素质教育方向,无法培养出适应“大信息”时代所必需的素质。笔者为了强化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技能的素质,在该课程的考查方式中,增加了软件仿真考查。让学生课后利用Matlab的Simulink功能来动态仿真出一个通信系统的模型,给出模型中采用的模拟信号数字化方法、调制方式、信道编码方法、译码方法、解调技术等,并评价不同方法、不同参数下系统性能的优劣,通过软件仿真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通信各个模块清晰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系统建模的水平。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将课本知识和信息社会相结合,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性的大作业,调研“大信息”时代自己接触到的各种通信系统采用的调制方式及各自特点,比如:常用的收音机、家里收看的数字电视等。通过后续反馈可以看出,该大作业使学生认识到了《通信原理》课程的影响和价值,并极大的加强了学生对“大信息”时代的感受,加强了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结语

 

信息通信原理篇2

(西安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对通信原理实验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依托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方案。研究提出建立两类实验教学体系,调整实验课程内容,突出矿业信息特色的技术研究方向;开发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项目,并结合科研及竞赛,实现突出技术研究优势的、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验教学体系。

关键词 通信原理;矿业信息;实验教学;创新;教学改革

0引言

近几年,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渐升高,学校依势提出了对教育教学方向的新思路。在实践教学方面,不但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加深理解基础理论,而且要求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够灵活的综合应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为此,实验教学团队以通信原理实验课程为试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以矿业信息技术为重点,实现了从基础到专业、从基本到提高、从单一到综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的目标。[1]

1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通信原理”是通信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信号与系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高频电子线路”等多门先修课程,通信原理实验基于相应的理论课程,同时又高于理论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方面有着独特作用。对比我校现行的通信原理实验课程培养方案及实验大纲,并结合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发现实验课程存在许多弊端:

1)实验教学课程无法体现矿业信息技术特色的优势。以学校特色专业为依托,本学院的特色研究方向即为矿山通信、矿山信息化建设,教师团队也研发出诸多新型技术成果。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数安排实验课程,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基本概念和理论数据或是简单的基本技能训练,例如基本信号测试、脉冲编码调制、移频键控等内容的验证,内容偏于简单,没有突出本学院的专业特色,学生对当前技术发展趋势没有任何的了解,在就业时没有专业技术优势。

2)实验项目主要以单元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实验、应用创新型实验项目比例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多数为单元实验,且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占到了总实验课程的90%以上,这样的实验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实验课程安排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适应创新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求。[2]

3)实验教学体系一条线,专业不同,其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安排相同,无法凸显各专业技术研究方向,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方针。涉及通信原理实验共有四个专业,但实验安排的课程内容与实验要求完全相同,没有区分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侧重点,没有突出各专业技术特色。同时,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实验指导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加强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素质的培养。

因此,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对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及改革成为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项目在认真分析专业技术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以矿业信息方向为重点,改进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

2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通信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是创新活动为重点,突出矿业信息技术研究优势,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构建两类实验教学新体系,使实验教学成为大学生掌握理论与学科前沿知识、从事创新活动的主要平台,实现实验教学全方位开放。

2.1建立两类实验教学体系

为满足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要求和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了矿业信息类及电子信息类两类实验教学体系。矿业信息类包含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矿山信息化建设、数字矿山通信、系统仿真;电子信息类包含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方向为现代网络技术、软件设计、光通信技术。

实验课程方面,设立与专业技术研究方向对应、合理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及综合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通过引入科研项目、建立创新技术小组、参与科技竞赛等方式,开设应用创新性实验项目,达到基础实验及综合设计实验占总实验课程项目的70%~80%,创新应用类实验课程内容占总实验课程项目的20%~30%。对于矿业信息类专业,减少基础实验比例,增加综合实验与应用创新实验项目,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基础实验为主,增加综合实验比例,增设应用创新实验项目。

2.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推行多样化的实验方法与手段,采用实验教学仿真和虚拟操作软件完善实验教学,结合硬件仪器实验和软件仿真实验;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手段,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供支持,方便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同时,利用QQ、电子邮箱、微信等软件,与学生建立实验交流平台,在—定程度上解决硬件资源短缺、实验课时不足、师生互动不够等问题,明显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成功率。[3]

2.3实现实验室全开放

实验室全开放是以完善的实验室开放制度作为保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进行实践验证,使学生在加深理解和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从事工程设计和科研活动,突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实验室全开放不仅包含对本科生、研究生的实验开放,也包含对教师的科研开放。对学生开放,即学生可自由选择实验内容,实验室提供实验仪器及所需的元器件,教师参与指导。对科研开放是鼓励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中心的仪器设备,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4]

3结束语

实验教学改革打破了“实验课和实验内容附属于理论课程”的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实验课程体系实现了从简单验证到综合设计、从实验模拟到工程实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及工程创新能力,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环境、岗位需求间的距离。同时,实验团队的实验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傅彩芬,高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74-76.

[2]齐永钦.创新教育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6):9-10.

信息通信原理篇3

引言

条码通信从科芒德发明条码的时候就存在,只是当时仅用于信件分检,后逐步完善并广泛用于人类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使用也从最初复杂单个到现在现代化成批量的推广。本文针对当前高要求的网络通讯要求,提出使用条码通信(或称“光电通信”)在不同网络之间递送相对比较固定要求(规定标准、规定内容、规定时间等)的信息。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按规定必须及时定内容、定标准、定格式地对外相关信息的时候,如果使用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等均存在不安全隐患,而使用该种通信方式,却可以确保通信安全。本文所指的条码通信就是指利用计算机的一般原理和条码技术中的光学原理,进行不同网络之间的信息通信的一种特殊通信方式。它安全可靠实用,为省去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安全隐患的烦恼。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网络之间的信息通信是必然的,而信息通信的安全是首先要必须要确保的!本文将探索一种全新的、安全的不同网络之间信息通信方式:条码通信方式(也可以称“光电方式”,因为它主要是通过条码枪的光电识别传输信息,以达到信息传输的目的,本文姑且称“条码通信”)及其应用。

1相关概念

“通信”(Communication)就是信息的传递,是指由一个主体向另一个主体进行信息的传输与交换,其目的是传输消息。通信是不同的主体与主体之间通过某种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从广义上来说,无论采用哪一种通信方法,使用哪一种通信介质,只要将信息从一个主体传送到另一个主体,均可称为通信。“条码通信”(Barcodecommunication)就是指利用计算机的一般原理和条码技术中的光学原理,进行不同网络之间的信息通信的一种特殊通信方式。“网络间条码通信”(Barcodecommunicationbetweennetworks),就是指在网络之间,利用条码技术进行通信的一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A网通过软件,利用条码技术将需要传递的信息生成条码,并显示在条码枪可以识别的显示屏上;B网通过条码枪适距对准A网显示器上的条码,利用软件将条码信息还原成明码信息,同时利用光电技术反馈收到信息;反之亦然。这个过程就是网络间条码通信过程。

2基本原理、原则、特点、假设、构架、流程图和应用

它的基本原理(Theory):出于安全考虑,利用计算机一般原理和条码技术中的光学原理,在不同网络间进行信息单向通信。它的通信原则(Principle):一是即时。也就是在第一时间内,将既定信息适时定量多次反复进行不间断地传递,基本可以达到“无缝连接”;二是准确。也就是将既定的信息完全无误地进行高效传递;三是诚信。也就是将既定的信息从一方完完全全地“复印”到另一方;四是单向。该通信方式是从一方将既定信息单向传递给另一方或多方,并即时反馈收到信息,且不可逆转。它的基本特点(Characteristic):这种信息通信方式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单向性。显然,上述信息通信只能是A网到B网,不能B网到A网。如果要B网信息传送到到A网,必须反向重新建立一套完全一样的系统,才可以达到信息通信的目的。因为扫描枪的光电是不可逆的;二是安全性。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这种通信方式是通过扫描枪的光电传输的,常识告诉我们:光电是不可逆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其的假设条件下,它是安全的;三是特殊性。一般地,目前网间信息通信方式主要有无线(无线网络协议)、有线(网络协议)和介质三种。而它属于第四种,即条码方式。它利用条码枪发出的光电,将通过条码生成器生成的条码还原成明码信息,再通过软件进行整合后。因此它不是一种有线方式,也不是一种无线方式,更不是一种介质方式。应当被称为第四种方式:条码方式。因为它利用的原理不但包括了计算机原理(利用计算机条码生成系统等),还包括了光学原理(条码识别系统和反馈系统)。它的基本假设(Assumingthat):系统设计者无恶意破坏、盗取通信信息。即条码生成和条码识别系统设计人员没有蓄意对该通信的信息进行破坏和盗取的主观故意,忠于信息通信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框架图(Framediagram):它涉及到的硬件和软件主要有“三硬两软一感知”,即“三硬”就是条码生成和还原的两台电脑(尤其是显示器)和一套条码识别枪,“两软”就是通常的条码生成系统和条码识别系统,“一感知”就是在信息接受到以后,通过冷光感知器反馈收到信息的信号。其基本构架图如下:图1。A网:1套条码生成系统、1套条码生成后显示条码的终端设备---显示器和主机(可以是一体机或链接存储设备的显示器);B网:1套条码枪、1套条码识别系统、1套条码识别后显示明码信息的显示设备(可以是一体机或链接存储系统的显示器);其他:1个微型冷光感知器(一端链接条码生成系统,感知对方是否收到条码信息;另一端链接条码识别系统,感知信息是否已经收到;两端只有通过光电进行信息感知)。图1A、B网络间通信实物构架图它的通信流程图(Flowchart):某A网向B网进行数据通信时,一方面,在A网终端(电脑等显示设备)上安装条码生成系统,将既定信息适量定次定时生成条码,呈现在显示器上;另一方面,在B网终端(电脑等显示设备)上安装条码识别系统和条码枪,同时将条码枪激活,对准A网显示器上的条码,通过条码枪的光电,再利用条码识别系统即时将既定信息适量定次定时解读还原成明码,并存储在B网终端(电脑等存储器)上,同时用光电信号进行反馈;然后进行下一次信息传递,直至定量信息全部传送完毕。显然,该通信方向是单向的(光电传输是单向的),也是安全的,反之亦然,其流程如如下图:图2.它的通信流程图(Flowchart):某A网向B网进行数据通信时,一方面,在A网终端(电脑等显示设备)上安装条码生成系统,将既定信息适量定次定时生成条码,呈现在显示器上;另一方面,在B网终端(电脑等显示设备)上安装条码识别系统和条码枪,同时将条码枪激活,对准A网显示器上的条码,通过条码枪的光电,再利用条码识别系统即时将既定信息适量定次定时解读还原成明码,并存储在B网终端(电脑等存储器)上同它的应用前景(Applicationprospect):由于它的安全性很高,根据它的特征,它比较适合于法律、法规和制度等规定应当保密,同时又有规定定时对外定期定量规定信息的单位,对外相关信息时使用。因为它具有安全性高、准确性好、时效性快和成本较低等特征。而且,传输信息效率极高,一次性投入安装,基本可以达到“无人问津”的境界。比如,税务、工商、公安等相关的政府部门,均比较适应使用。所以,在信息化发展迅猛的当今社会,研究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研究的意义

我们研究它的意义(Meaning)主要有:(1)拓宽网间通信方式。一般地,网间通信方式有无线、有线和介质等。此方式不属于此三种通信方式,既不是有线,也不是是无线,更不是介质,应当被称为第四种方式—条码方式。(2)确保条件通信安全。无论是从条码通信的实物结构图来看,还是从条码通信的数据流程图来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是利用条码枪的光电进行信息通信的,显然是单向的,是不可逆的,因此它是相对安全的。当然,这里也是有条件的,即也就是在它的基本假设条件下。否则,它的信息通信也是可能不安全的。(3)保证网间批量信息通信。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在网间进行大规模的信息通信,只要其承载的硬件和系统性能足够好。而且基本可以实现“无缝对接”,实行即时更新通信的信息内容。

4应用前景

条码网间通信方式---条码方式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一种安全、全新的信息通信方式。(1)为我们采集相关信息提供了一种全新、安全的信息采集方式。以往,我们采集信息,一般采取介质(纸质、磁介质等)、加防火墙的有线等间接或直接方式。在介质的情况下,相关信息采集不但不及时,而且可能会感染病毒、或人为破坏、丢失等;在加防火墙的有线方式下,存在安全隐患,同样会造成人为破坏或丢失等。显然,在以前,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均会存在信息安全问题。而采取网间条码通信---光电方式时,只要我们把好条码生成和解码软件开发的规范关,就可以做到万无一失,确保通信安全。(2)可以为有关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如税务、工商、公安等)按照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对外进行定期定量定内容定标准信息,或者特殊部门对领导查询端口提供的信息时,提供一种全新的、安全的有关或提供信息的方式。以往,为政府有关部门按规定信息或为领导信息端口时,一般是纸质报表、报告和电子表格、文档等。如果该项目实现以后,我们可以根据政府部门信息或领导查询端口的要求,为其定期提供详尽的相关信息,而且确保信息通信及时和安全。

5结束语

(1)“条码通信(或称光电通信)”是一种基于条码信息为载体,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光电识别(条码枪)原理进行的一种单向的固定信息传递方式。本文仅是结合工作、生活和条码知识的一种理论性探讨和研究。下一步将进行实物的具体研究。(2)本文在接受条码信息后,反馈回去的是使用光电信号。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在实践中,可能遇到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而对于目前技术水平来讲,是完全可以处理的。

参考文献:

[1]KlausFinkenzeller(德),陈大才编译,射频识别(RFID)技术-无线电感应的应答器和非接触IC卡的原理与应用(第二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129-131,151-153.

[2]张兴,黄如,刘晓彦.微电子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5-282.

信息通信原理篇4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0-0033-06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0.013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化学),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测)都提到重点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能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1]高考中,有机合成题以新信息为背景,考查学生信息的获取、加工、整合、迁移应用的能力。题中信息新颖、陌生,是高中有机知识的拓展、延伸,是大学有机知识的下放、改动,是科技生产合成原理的回归、利用,是“08高考方案”的考点、热点。所以,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整合新信息与元认知结构中经验知识,运用有用、有效信息和知识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

一、 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简称IP)理论核心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IchO)培训大纲中将信息加工列为首项能力并定义信息为“对文字、图形、直接和间接获得的各种感性和理性认识”;加工是指对信息的寻找、选择、整理、储存、重组、应用、预测、评价等。[2]信息加工即IP是认知过程的本质,包括对信息的接受、存储、处理、传递、迁移运用等过程,是人脑加工外界刺激的过程,是指信息提取、转换、重整、精细加工和组织,[3]是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推理、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4]。通过了解学生的信息加工心理过程,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记忆和使用知识,了解学生是如何整合新旧知识、灵活迁移运用信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ert Mills Gagne)是信息加工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根据信息加工过程及心理过程,研究人是如何学习的。他的观点是“学习是学习者所面临的刺激通过一系列内部构造被转化、加工的过程”。要解决学习问题,需要清楚学生的信息加工方式即对信息的心智加工方式。信息加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联结,以元认知结构中的先行组织者为基础,进行同化,从而学习新知识,把新知识内化到元认知结构中,达到新旧知识的整合。

二、有机合成真题分析及信息

1. 有机合成真题分析

有机合成综合性强,考查基础知识面宽,重视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合新旧知识、灵活迁移运用的能力,要求学生要具备较高的信息加工能力。

例:(2015江苏,17)化合物F是一种抗心肌缺血药物的中间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合成:

(1)~(3)略

(4)已知:[RCH2CN[] [H2][催化剂,]RCH2CH2NH2],写出以[HO OH] 为原料制备 [O] [CH2NH2]的流程图。

[分析]仔细审题,加工流程中信息及已知信息,剔除干扰、无用信息,发现解题的突破口是官能团的性质、有机典型反应类型、特定条件。

仔细观察原料和产物的关系,发现目标产物中环中碳原子数和原料中相同,在环外多了1个碳原子和1个氨基,产物中环上有1个氧原子而原料中有2个氧原子。通过逆向思维,利用[RCH2CN[] [H2][催化剂,]RCH2CH2NH2],推知产物的原料是 [O] [CN];根据题中流程发现C到D,氯原子在NaCN条件下被氰基取代,则 [O] [CN]的原料是 [O] [Cl];观察 [O] [Cl]与原料关系, [O] [Cl]可通过[HO OH] [Cl]分子内脱水制得,也可以通过 [O]与HCl加成制得;[HO OH] [Cl]由原料和HCl加成制得; [O]由原料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分子内脱水制得。逆向推断完成后,再正向写出流程,各步骤标出准确的反应条件。

有机合成不仅考查学生已有经验知识,更倾向于考查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力。题中提供的新信息几乎都能用到,在合成过程中甚至需要到流程中挖掘有用、有效、陌生信息解题。该题型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官能团的性质和反应类型、信息加工敏锐性和灵活性、思维的有序性和整体性、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2. 有机合成真题及信息

以2009~2014年有机合成真题为例,分析题中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有机合成题考查的旧知识、新知识。

通过2015年有机真题分析、2009―2014年信息统计,发现有机合成重点考查烯烃、卤代烃、醇、醛、羧酸、酯之间的转化及典型反应(取代、加成、氧化、还原、消去反应等),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加工能力,元认知结构知识与新知识的同化能力及迁移运用能力。有机合成重在于感知、编码、输出信息。学习者需要具有条理性、整体化的有机知识,能灵活、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相关信息,把已有经验知识和新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评价信息并应用新信息解题。

三、 信息加工策略

流程中信息较多,需要进行简约、转换、类比、评价,去掉无关、干扰信息,采用有用、有效信息进行有机合成。面对熟悉的官能团陌生的有机物,通过信息加工,把陌生问题情境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情境,新旧对比,处理问题。处理问题过程中不但要建构元认知结构,还要突破学生的认知冲突,即同化旧知与新知。

1.信息“序化、简约”加工

任何体系都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要素组合有序、恰当、严密。各有机物按照官能团转化关系联系起来,形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在有机合成中,观察目标产物与原料的关系,寻找结构和组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结构不同点、官能团变化特点、反应条件及类型,采用逆向思维方法,依次有序的往前推原料,一直推到起始原料,在推断过程中,使思维有序,简约信息,删除干扰信息,合理利用已知信息、流程中信息、元认知结构中旧信息。

如:2015江苏高考有机流程中醇羟基在SOCl2作用下被氯原子取代,引入氯原子;该有机合成中也需要引入氯原子,但不是醇羟基被氯原子取代,而是原碳碳双键的碳原子上引入氯原子,即碳碳双键与氯化氢加成引入一个氯原子,所以该题中醇羟基被氯原子取代是干扰信息。

信息“序化”加工,思维有序,使信息条理化、网络化、系统化,便于记忆、利用,达到不重、不漏。信息“简约”加工,突出问题主干,使信息逻辑化、简明化、清晰化,便于识别、提取、运用信息,达到快捷、有效。

2. 信息“编码、转换”加工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外界信息刺激下,信息进入短时记忆,若不及时思考和复述,信息很快从短时记忆中消失。通过编码,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保留较久。编码包含维持性复述(一遍又一遍的背诵)和精致性复述(改变某种方式转换信息)。编码越清晰,分类越明确,记忆越牢固,信息提取越容易。如乙醇分子间脱水成醚的条件是浓硫酸、140℃,分子内脱水成乙烯即消去反应条件是浓硫酸、170℃;二元或多元醇分子内脱水可以成烯烃也可以成醚,与反应条件有关。通过编码,分清条件,能准确判断产物。

面对生疏信息,用熟悉方式描述,就是转换信息。如[RCH2CN[] [H2][催化剂,]RCH2CH2NH2],仔细观察该反应,从加氢去氧角度看,这是还原反应;从碳氮三键变成单键看,这是加成反应。如面对[R-CHO[] [(1)HCN][(2)H3O+]R-CH-COOH] [OH]反应,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该反应先是碳氧双键与HCN亲核加成(与碳碳双键与HCl加成相似),-CN在酸性条件下转化为羧基。通过转换,问题由陌生到熟悉、复杂到简化、未知到认识、高层到低层。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灵活利用转换方式,便于快捷解决问题。

信息“编码”加工,记忆牢固,使信息清晰化、明确化、准确化,便于寻找、选择,达到不乱、不混。信息“转换”加工,描述方式明了,使信息熟悉化、简明化、容易化,便于处理、应用,达到简化、准确。

3. 信息“同化、类比”加工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认为有意义学习在于新旧知识的同化,新信息的习得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根据已有知识基础和“最近发展区”,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就能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2012江苏,17)以[ ]和 [O]为原料制备[ ] [N] [Cl][Cl] ,观察原料和产物的结构、组成,发现产物的苯环上连结氮原子,这与苯的硝化有联系。苯的硝化转化为硝基苯,利用新信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进一步进行合成直到最终目标产物。

类比是推出事物之间相似性或相同的一种思维方式。王祖浩教授提出“类比是化学问题解决的思维工具”。面对陌生物质,寻找官能团,与对应熟悉的有机物性质和反应类型类比,深化旧知与新知的理解。

如(2011江苏,17)以苯酚和乙醇为原料制备[OCH2COOCH2CH3] 。仔细观察产物,发现产物中含有酯基,类似于乙酸乙酯,从而推出[OCH2COOCH2CH3] 的原料是乙醇和[ ] [OCH2COOH],而[ ] [OCH2COOH]的性质与乙酸相似,再结合题中信息就能很快进行合成。

信息“同化”加工,新旧联结,激活旧信息,融合新信息,使知识扩大化、网络化。信息“类比”加工,分析比较,是“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逻辑过程,是信息处理的快捷路径。

4. 信息“迁移、评价”加工

迁移是信息灵活运用的一种能力。迁移的前提是元认知结构的稳定性和清晰性。稳定性为习得新信息提供固着点,清晰性为习得新信息提供方位点,稳定和清晰的知识能实现信息的有效迁移。如各种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反应类型在头脑中稳定而清晰存在,通过同化、类比,实现信息的正迁移。

信息评价是对获取信息的评定并决定是否利用的过程,是从多个信息中寻找出有价值、有效的信息的过程。信息评价综合性强,包含信息的隐显及因果关系的合理性、信息的可靠性、便捷性等。

如(2014江苏,17)以[CH2CHO] 为原料制备[CHCOOH] [CH3]。从原料与产物的结构看,产物比原料多了一个碳原子,醛基变为羧基。在学生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中:醛基能氧化为羧基,但是这与多一个碳原子没有必然联系。在阅读流程时发现引入氰基能增加一个碳原子,且氰基在酸性下,转化为羧基;氰基引入的方法是溴原子被氰基取代;溴原子引入的方式有烃的溴代、烯烃加成或流程中[ [③]信息;原料是苯乙醛,与氢气加成后是苯乙醇,与C结构不同;经过评价,苯乙醇通过消去反应转化为苯乙烯,苯乙烯再与HBr加成,是该合成中有效引入溴原子的方法。

信息“迁移”加工,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变通性、创新性,发展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水平。信息“评价”加工,认知清晰,使思路清晰、简洁,信息合理、可靠。

有机合成特点是信息化,考查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在平时复习教学中,通过信息题练习,培养学生感知、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新信息较多,整合新旧知识,教会学生寻找、选择、重组、预测、评价并迁移运用。

参考文献

[1] 吴成兵.201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物理、化学、生物[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1:33,36

[2] 吴俊明,王祖浩,刘知新著.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201

信息通信原理篇5

中图分类号:TP309.7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关于改进的双线性插值的图像信息隐藏算法在信息隐藏方面的应用,通过利用改进过的双线性算法对网络信息图像进行安全性保证,其中涉及到原理阐述、实例分析操作等内容。

1 基于改进的双线性插值的图像信息隐藏算法研究

1.1 双线性插值原理

基于改进的双线性插值的图像信息隐藏算法在对网络信息数据进行隐藏的具体操作中,根据改进的双线插值与邻近像素插值之间进行整合的途径达到对信息数据隐藏的目的,从而实现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保护。具体应用原理是先通过把要处理的信息数据载体图像当作是已经进行了两倍放大处理的结果,这时候找到放大时候的插值点,该插值点即就是信息数据的嵌入点。通过利用改进后的双线性插值法作为信息重新插值的接入点,即能够为网络信息数据的隐藏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用邻近像素之间的差值对网络信息数据进行隐藏处理,后面对于该网络信息数据的提取操作则是该隐藏操作的相反过程[1]。

1.2 信息隐藏操作步骤

对于需要进行安全藏的网络信息数据,通过对这写数据信息进行图像载体的处理,经过图像处理的这些载体我们记作A,对于该载体A进行安全藏处理可以分为五个具体的操作:

第一步:对要处理的图像A进行分块处理,分成连续不重叠的四块,把秘密图像的像素灰度值进行二进制转化,转化为相对应的二进制信息数据。

第二步:利用改进后的双线性插值途径对那些需要进行隐藏秘密信息数据的方块进行插值操作处理[2]。

第三步:对这些进行处理的像素处理块进行嵌入点的计算,计算出这些嵌入点与方块信息数据的基准点之间差值的绝对值d,如果计算出来的d绝对值超过了数值1的情况下,则可以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隐藏处理,反之则不能够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隐藏。对d绝对值的计算操作如表1所示,也就是首先要对水平方面的差值进行计算,然后才可以对垂直方向的差值进行计算,最后对斜方向上的差值大小进行计算[3]。

表1 差值计算具体顺序表

第四步:通过公式X=Pi/K,Y=Ri/K计算出数据信息中所有数据块中的嵌入点能够进行二进制信息的位数n,该n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n=log

第五步,对于前面已经找出来的秘密信息按照顺序找出n位的二进制具体数据信息,把这些二进制的数据信息转化为十进制数位的信息,再把这些十进制的数据信息和嵌入点的像素灰度进行相加计算处理[4]。

2 利用改进的双线性插值的图像信息隐藏算法实例

2.1 具体数据信息隐藏实例分析

选择其中一块数据信息作为分析实例,以第二块为例,这些秘密数据信息假设是11101010……,通过一定的顺序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隐藏处理,具体的隐藏操作过程的像素灰度值的变化情况如图1示,在该图中的S代表的是这些秘密处理信息数据。

12 14 13

13 10 14

18 16 14

图1 具体隐藏过程操作图

通过上面图形计算过程如下:

水平方向计算过程:首先对第二个像素块中水平方向上的数据信息进行计算,这时候计算出来的差值绝对值可以记作为d=4,然后对该数据信息进行隐藏容量额计算,计算出来的结果是n=3,这时候在对秘密信息进行选择,取出改秘密信息的前三位101,把这前三位数据转变为十进制的信息数据即也就是为5,在此基础上把通过十进位数据信息的处理方式把原来的秘密信息嵌入到载体图像中,这时候就可以得到数值13,对该数据信息进行隐藏处理后,再把载体图形的像素灰度值进行处理表示出来,最终表示为上面图形的形式,这时候原来的秘密信息就转化为了10101010……。

垂直方向计算过程:首先对第二个像素块中垂直方向上的数据信息进行计算,这时候计算出来的差值绝对值可以记作为d=1,然后对该数据信息进行隐藏容量计算,计算出来的结果是n=1,这时候在对秘密信息进行选择,取出改秘密信息的前一位1,把这前一位数据转变为十进制的信息数据即也就是为1,在此基础上把通过十进位数据信息的处理方式把原来的秘密信息嵌入到载体图像中,这时候就可以得到数值12,对该数据信息进行隐藏处理后,再把载体图形的像素灰度值进行处理表示出来,最终表示为上面图形的形式,这时候原来的秘密信息就转化为了010101……。

斜平方向计算过程:首先对第二个像素块中水平方向上的数据信息进行计算,这时候计算出来的差值绝对值可以记作为d=2,然后对该数据信息进行隐藏容量额计算,计算出来的结果是n=2,这时候在对秘密信息进行选择,取出改秘密信息的前两位01,把这前三位数据转变为十进制的信息数据即也就是为1,在此基础上把通过十进位数据信息的处理方式把原来的秘密信息嵌入到载体图像中,这时候就可以得到数值11,对该数据信息进行隐藏处理后,再把载体图形的像素灰度值进行处理表示出来,最终表示为上面图形的形式,这时候原来的秘密信息就转化为了0101……。

到此为止,已经对四块数据信息的像素块的秘密信息进行了嵌入处理,一共是对6位数据信息进行了隐藏处理,其中剩下的秘密数据信息通过同样的计算处理方法进行顺序性的嵌入,直到最后所有的数据信息都进行了嵌入处理,实现安全隐藏操作的完成。

2.2 信息隐藏实例结果分析

基于改进的双线性插值方法对图像信息进行隐藏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隐藏结果进行监测,选择网络中图库中的一幅图片进行检测,首先要对这些图片按照512*512的灰度要求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的图片再作为载体图像进行检测实验操作,然后通过使用分辨率在130*130的Lena图像作为该隐藏信息操作的秘密图像,这时候利用改进的双线性插值方法对这个需要隐藏的图像进行隐藏处理,这时候会发现隐藏后的图像展现出了比较好的视觉效果。

3 结束语

对于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性进行研究是保障网络安全性的重要前提,本文通通过利用双线性插值方法对图像数据进行安全藏处理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从应用原理、操作过程、结果检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列举了模块进行案例分析,但是关于双线性插值方法对图像数据进行安全藏方面的应用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TUmerLF.Digitaldatasecuritysystem.PatentIPNWO89/089151,2011.

[2]BenderW,Gruh1D,MorimotoN,LuA.Techniquesfordatahiding.IBMSystem Joumal,2012.

信息通信原理篇6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2-0000-01

Soft Switch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Zhang Suge

(Qinghai Branch of Tietong,Xining 810007,China)

Abstract:The soft exchange technology make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got great development,give people life to bring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However,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oft switching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technology,its main advantage is reflected in what respect,these questions often asked.This paper mainly i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oft switching technology as the starting point, mainly discusses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esign principle of the soft exchange technolog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hree aspects of conten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s paper defined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oft switching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oft switching technology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Keywords:Soft exchange technolog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Computer technology;Advantage

一、引言

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软交换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并且在信息通信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将传统的交换设备部件化,分为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二者之间采用标准协议(MGCP、H248)且主要使用纯软件进行处理。这种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和重视,并逐渐被推广。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软交换技术由于在电话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优势,而被植入信息通信技术中,并且逐步成为信息通信的主要技术方式。文章主要针对信息通信软交换技术的设计原理及实现目标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二、软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的应用

(一)信息通信软交换技术的基本要素

任何一种信息交换技术都有其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技术的基本要素中,信息通信软交换技术也不例外。理论上,信息通信软交换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开放的业务生成接口。开放的业务生成结构对于信息交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自由交换;第二,综合的设备接入能力。信息通信中的软交换协议能够支持多种协议,因此更加宽泛的接受各种设备接入;第三,基于策略的运行支持系统。与其他信息交换技术不同,软件换技术重要是基于策略的运行来反馈和运行系统,这就保证了整体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二)信息通信软交换技术的设计原理及实现目标分析

独特的设计原理以及广泛的应用领域是软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广泛应用的主要优势。软交换能够兼容各种协议,这就保证了其应用能力的广泛性。信息通信软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是设法创建一个具有很好的伸缩性、接口标准性、业务开放性等特点的分布式软件系统,它独立于特定的底层硬件/操作系统,并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业务所需要的同步通信协议,在一个理想的位置上把该架构推向摩尔曲线轨道。独特的设计原理使得软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其主要实现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独立于协议和设备的呼叫处理和/同步会晤管理应用的开发等7个方面的应用,几乎涵盖了信息通信所有的领域。

(三)信息通信软交换技术优势分析

与其他信息通信技术相比,软交换技术最大限度的兼容和开发了更多的信息交换领域,促进了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其优势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集中化的管理。由于可以兼容各种协议,因此,在系统管理是可以通过很少的服务器管理进行通信管理;其次,减少成本。在传统的信息通信技术中,由于需要更多的IP以及服务器进行技术支持,使得无论从硬件成本还是软件成本上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而软件换技术恰恰客服了这一缺点;第三,较高的可靠性。软件换系统运行于可靠性高、容错能力较强且符合业内标准的电信级服务其上,其出错率以及系能稳定上都大大提高,保障了信息通信的连续性。

三、结语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信息通信的发展,使得信息通信向着更加稳定、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但是,仅靠软技术自身的优势来提高信息通信软技术的性能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同样发挥信息通信本身特点,这样才能使的信息通信软技术发展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信息通信原理篇7

引言: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这一新型通信技术是伴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物理学领域的不断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这门学科已逐步从理论走向实验,以其特有的高效性和安全性等特点而被军事等领域广泛研究应用,并向实用化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普通民众对信息传输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安全性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也急需这一技术来作为对现有通信手段的补充和优化,以不断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这种无论是来自军事等特殊领域还是来自普通民众等普通领域对信息传输的高要求都促使着量子通信技术不断研究与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严苛的通信需求。

 

一、量子通信的发展概述

 

量子通信技术是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诞生于1926年,是人类对微观世界加以认识的理论基础之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间的不相容性在1935年被爱因斯坦、波多尔基斯和罗森论证后,约翰?贝尔于1964年提出贝尔理论,阿斯派克等人于1982年证明了超光速响应的存在。在这一基础上,美国科学家贝内特于1993年首次提出了量子通信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爱因斯坦的量子纠缠效益开始真正发挥其威力。

 

自量子通信概念提出以后,6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基于量子纠缠理论,提出了利用经典与量子相结合的方法实现量子隐形传送的方案,这是量子通信最初的基本方案。量子隐形传态不仅在物理学领域对人们认识与揭示自然界的神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用量子态作为信息载体,通过量子态的传送完成大容量信息的传输,实现原则上不可破译的量子保密通信。

 

1997年在奥地利留学的中国青年学者潘建伟与荷兰学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首次实现了未知量子态的远程传输。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实验上成功地将一个量子态从甲地的光子传送到乙地的光子上。实验中传输的只是表达量子信息的“状态”,作为信息载体的光子本身并不被传输。此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量子通信这门学科已逐步从理论走向实验,并向实用化发展,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量子密码通信、量子远程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

 

二、量子通信技术简介

 

量子通信即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量子是不可分的最小能量单位,“光量子”即为光的最小能量单位。量子通信的理论基础是量子纠缠。在量子世界中,存在着一种“纠缠”效应,所谓量子纠缠指的是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之间存在非定域、非经典的强关联。这种“纠缠”效应能够在两个完全相同的某量子态粒子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当其中一个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另一个也会发生相同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与时间和空间无关。另外由于对粒子的任何测量都会导致其量子态的变化,所以同时这种变化时不可能被第三者所知获的。利用量子的纠缠效应,我们可以进行绝密和瞬时的通信。因此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量子密码通信原理是基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发展的。在量子物理学中“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表明,如果人们开始准确了解到基本粒子动量的变化,那么也就开始丧失对该粒子位置变化的认识。所以如果使用光去观察基本粒子,照亮粒子的光的行为都会使之改变路线,从而无法发现该粒子的实际位置。因此对传输光子线路的窃听会破坏原通讯路线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讯会被终端。另外还有“单量子不可复制”定理,这是上述原理的推论,是指在不知道量子状态的情况下复制单个量子是不可能的,因为要复制单个量子必须先做测量,而测量必然会改变量子状态。根据这两个原理,即使量子密码不幸被获取,也会因测量过程中对量子状态的改变而得到一些几乎无意义的信息。

 

量子远程传态是经由经典通道和量子通道传送未知量子态。通俗来讲就是将甲地的某一粒子的未知量子态在乙地的另一粒子上还原出来。因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和量子态不可克隆原理,限制人们将原量子态的所有信息精确地全部提取出来,因此必须将原量子态的所有信息分为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两部分,它们分别由经典通道和量子通道送到乙地,根据这些信息,在乙地构造出原量子态的全貌。但这一过程并不传输任何的能量或物质,只是传输一种量子态。

 

量子密集编码是用量子通道传送经典比特,即使用量子纠缠现象可以实现只传送一个量子比特,而传送两个比特的经典信息。具体方法是信息的传送者(Alice)和接受者(Bob)各拥有处于最大纠缠态中的一个粒子,Alice可以对她手中的粒子施加四种可能的幺正变换以编码两个比特的经典信息,由于两个粒子处于纠缠态,对一个粒子的任何操作都会对另一个粒子产生影响,引起另一个粒子的态发生相应的变化。Alice对它的纠缠粒子施加幺正变换后,两系统处于四个Bell基态之一,为了使Bob能读出Alice编码的信息,Alice必须再把她的粒子传送给Bob,Bob再对两个粒子实施联合Bell 基测量,测量结果可使Bob提出2比特的经典信息,在这过程中,Alice仅传送给Bob一个粒子,但却能成功的传送2比特的经典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密集编码”。

 

三、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量子通信技术依托于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量子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以其独特的优势而被广泛关注。与传统通信技术相比较,量子通信具有抗干扰力强、保密性高、传输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它的发展应用前景很广阔。一方面,在国家政府和军事领域,由于其保密性极高,几乎不可能被敌方破译,且这种量子通信技术能够抵御未来量子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威胁,因此会被不断研究和应用。另一方面,在民用通信技术领域,早在2009年9月,中国科技大学组建了世界上首个5节点的全通型量子通信网络,首次实现了实时语音量子保密通信。“城域量子通信网络”使得城市范围的安全量子通信网络成为现实。因此,量子通信在未来的民用领域也将被广泛研究应用。

 

结语

 

信息通信原理篇8

中图分类号:F270.7

1 企业信息化简介

企业信息化在国外早已实现,在中国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我国对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国的很多企业管理基础差,无法支持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信息化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各个行业的效率和收益都有明显的提升,这是信息化的最终目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特性有累积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复杂性。企业信息化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属于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变革,总结经验的过程。通过不断积累,然后逐步的加大对信息化的依赖,提升企业效率。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起着巨大的支持作用,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基础属于一种互相反馈、互相交互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增强能够增强管理基础,管理基础的优良同样也可以带动企业的信息化,最终可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良好的提高。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分析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业务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信息流指使用、处理和采集信息的一个过程。业务流指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资金流指资金在企业内部流动的过程。企业管理过程就是对企业信息的一个处理过程。信息的处理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因此企业信息化管理就要做到企业信息的信息化采集、信息化处理等。一旦信息采集出现失误,将为决策者对企业做出的决策产生决定性的错误。总而言之,企业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的过程影响着企业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管理基础和管理行为两个层面。管理基础反应的是对管理工具,管理行为反应的是人的作用。企业信息化的管理行为层又可以分为习惯、程序、标准和制度。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层又分为人员素质、标准、方法和工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因素集可以分为决策管理层、管理调度层和操作控制层。决策层展示的是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反映了企业决策层的信息利用率。信息利用其实就是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找到自己想要的那部分信息,当然在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获取到的最终信息也必定是错误的。加强对信息的利用是为了让决策者快速的做出正确的决策信息。通常来说,经验比较丰富的决策者往往可以更好的利用手中已有的信息。信息利用的情况是对一个决策者能力的体现。管理调度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标准、信息理念和中层素质。操作控制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意识、操作标准和个人素质。

3 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评价

3.1 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评价原则

(1)全面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包含所有的领域,只有评价指标完整才能具有代表性。

(2)简介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浅显易懂、语言简练,不能说为了体现全面原则就长篇大论,找不到重心所在。

(3)唯一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唯一性,每个指标都代表的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避免指标具有二重性或者交叉现象。

(4)易度量原则

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选取,应该尽量选择容易度量的,可以度量到准确数据的,避免出现模糊两可的事情。更不能因为人为原因改变度量数据。

(5)针对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针对性,如果这个企业是涉及某个行业或者领域的。它的指标就应该符合该行业特点。

3.2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中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通过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来知道企业在管理基础上的策略。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的发现,进一步找出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可观的找到企业管理基础的不足和问题是企业信息管理基础评价的目标,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进行评价来明确企业将要改进的方向和提出企业改进的策略。要对企业的评价提供按照如上指标原则的评价指标,根据指标定量的评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最后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基础的评价提出企业以后发展的方向。

3.3 模糊聚类评价模型

在上面说的企业管理基础的整体评价模型中是对企业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价,通过整体评价的结果来说明企业以后将要向哪个方向进行改进。但是,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针对的是存在问题的那些部分进行评价,从而来帮助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水平慢慢提高起来。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通过突破原始的分类方法,将好坏因子量化、合并的形式,科学的找出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优点和弱点,然后针对薄弱点制定策略进行改进,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增加企业生产力的作用。

4 总结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分析和评价研究,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信息化有时候不仅仅指的是信息技术,当然信息技术也属于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展开研究,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分析和评价方面的研究,来让参与企业管理的员工对深入了解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祁玉梅.模糊聚类分析在建立统计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1.

[2]李钢,齐二石,党占军.基于BPR理论的C1MS企业组织重构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0:21-24.

[3]唐志荣,湛素华.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51-54.

[4]韩庆兰,高阳,陈松乔.论与CIMS相适、谈的企业管理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6:61-65.

信息通信原理篇9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216-02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任何脱离计算机终端的社会行动都会缺乏其存在价值。同时,这个世纪也是多元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容量已经超过了历史任何一个时期如何提升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以计算机为依托的信息技术管理和处理有助于增进人们信息辨别和提取能力的提升,从而增进信息的价值意义和工具意义。

1 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

1.1 信息技术含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称。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主要目标是提升信息管理和处理的能力。

1.2 信息技术的内容

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交流共享等过程,这些过程又可以具体细分为几个方面。如信息的采集包括信息需求的分析、采集工具的选择、采集渠道的建立及信息采集后的价值性评估。信息的存储包括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的安全性分析、数据库的防火墙设置等环节。信息的加工包括信息的分级分类、数据的统计分析、信息的整合分析等环节。信息的交流共享包括信息的公示公开、信息的跟踪反馈等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依靠计算机终端和互联网终端进行信息和数据的处理,离开计算机系统,信息技术管理和处理的效率会大大降低。

1.3 信息技术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有着共同点和区别,二者不可等同对待。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信息技术是技术性和信息性的统一。技术性和信息性是信息技术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的两个核心支撑点。技术性表现在对大容量信息管理和处理的专业能力,具体来说应该有科学的信息处理的方法、、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设备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功能的高效性和处理信息经验的成熟性。信息技术的信息性则是指信息技术的处理都是围绕信息为核心,以信息为处理单位和分析对象,信息技术的所有过程都是对信息的分析、整合和应用的过程。因此,技术性和信息性是信息技术的两大主要特征,这是公认的特征标准。

2)信息技术是原始信息和非原始性信息的统一。信息的分类包括原始信息和非原始性的信息,信息技术的过程就是将原始信息通过信息处理工具逐步转化为理想的、现实需求的非原始信息。这个过程是原始信息和非原始信息之间的辩证转化。

3)信息技术是单一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信息技术的单一性又称为“一对一”性,即对每个信息编码的结果对应一个信息单元。信息技术的多元性指的是信息来源的多元、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元和信息处理的工具和方法的多元、以及非原始信息的多元。信息技术就是单一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二者是区别信息性质和途径的最有效特征。

2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区别

计算机的发展已经有80年的历程,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开始,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紧密相连,二者不可分割。因此,在我们现实中的印象就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概念互为转换。但仔细分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还存在着许多的区别。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比计算机技术更为丰富。计算机技术是依托于计算终端进行的技术处理,信息技术不仅仅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处理,还包括其他信息设备处理工具,如电视、广播等。其次,信息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共享等过程,而计算机技术则是固态的、静止的对计算机终端内容进行处理。所以说,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广于计算机技术。

2)从某种程度上说,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互为工具价值。计算机技术会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信息技术也会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二者为对方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工具价值。通过计算机终端,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一些原始信息分类存储、加工处理,得到信息管理者想要的信息形式。同样的,计算机技术包括对信息的处理,实现信息之间的沟通交流、信息之间的提取和凝练。

3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用

前面已经述及了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我们会发现信息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过程,而计算机是静态的、功能性的系统终端,二者结合本质上提升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也促进了二者之间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本文接下来分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联用的几个方面,并分析二者联用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价值。

3.1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结合点分析

信息技术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因此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用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计算机与传感技术的联用。传感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应用和计算机终端数据的处理,通过传感器将信息源通过信息回路发送到计算机终端,计算机则将原始信息进行分类加工,根据用户的需求,将原始信息处理成用户需求的样式和内容。这种联用的关键在于传感器技术的运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运用,如地理信息技术处理领域中有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处理技术、定位技术等,其本质就是信息技术的采集,利用计算机终端对信息源进行图像分析处理、数据的统计分析、文本的提炼概括来达到信息的整合与质变,达到信息处理的预期效果。

2)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联用。计算机终端、互联网、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结合能够实现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信息快速化传播、信息处理的高效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联用能够扩大信息源的深度和广度,信息面和信息的容量会得到质的提高,这无疑对信息的管理和处理提出了挑战。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能够实现信息管理和处理的远程操作、虚拟操作和多元平台操作,能够实现信息源发生端和信息处理终端的连接,也能够远程操控信息源发生端的信息内容和稻荨

3)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联用。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通信技术信息就不能实现交流共享,信息的价值性也会丧失。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我们沟通交流的渠道也得到质性改变,出现了新媒体时代的通信技术,如微信、QQ、微博等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在计算机终端或者移动终端上,利用这些软件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交流,促进信息传输的效率和效果的提升,也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和时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联用是信息技术的催生动力和生存之源。

3.2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联合的应用价值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联合的应用价值分析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会有很多层面、很多角度去分析,笔者认为二者结合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人类社会进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合催生了信息产业的出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的效率,打破了传统产业结构的僵化模式,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同时,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合冲击了信息获取和呈现的传统格局,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民可以共享历史和现代的、全球和地区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文明发展成果,提升现代公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此外,二者结合还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就业的增加、劳动力结构的改变等方面。

4 结束语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合是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利用好、发展好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功能和效益,实现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信息通信原理篇10

一、相关性

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中,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都可以概括地表述为所提供的信息应该与决策相关。只有相关的信息才是有用的信息。但两者对相关性的解释却有很大的差别:

l、相关的对象不同。财务会计信息的初始目标是满足所有者考核企业管理者受托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资本的流动性增强,财务会计信息又成为所有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信息来源。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主要是指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与企业所有者及债权人的决策需要相关。而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则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与管理当局的管理需要相关,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按美国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的说明,管理会计要为各级管理人员选择并提供下列有用信息:①计划、评价和控制经营活动;②维护组织的资产安全;③与企业外部各利益集团沟通。简言之,管理会计的目标决定了其所提供的信息应与企业决策、控制等管理活动的需要密切相关。

2、相关信息的内容不同。财务会计主要通过会计报表对外提供信息,范围被限定在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而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则是广泛的,它没有固定的程式与内容,一般而言,它既包括大量的财务信息,也包括大量的非财务信息;既包括内部信息,也包括外部的信息。管理会计中的相关信息具有两个特征:一是通过预测获得未来信息。历史信息通常作为预测未来的基础信息,而不作为决策的直接依据;二是包含可供选择方案之间能用货币计量的差额。

3、相关性所显示的侧重点不同。就财务会计而言,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是广泛的,他们的需要也千差万别。因此,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的信息并不以满足某一特定使用者的特定信息需要为目的,而是以满足外部使用者整体的共同需要为目的,向他们提供与企业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偿债能力等相关的共同需要的信息。而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主要是与企业内部管理者的特定决策需要相关。它重点揭示特定方面的差别,而不是提供普遍适用的一般信息。

4、相关性的判断标准不同。为使提供的信息能够遵循共同的标准,财务会计需要按照公认会计原则进行信息的加工与报告。因而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体现在公认会计原则之中,构成制定与颁布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性特征。在会计实际操作过程中,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体现在对公认会计原则的遵循上,而不是直接根据信息相关性特征本身的要求来有选择地提供信息。与其不同的是,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体现在提供的信息要与管理当局的决策、控制等管理活动相关。决策的过程也就是分析差别、确认差别和进行选择的过程。对管理会计而言,“相关的信息”意味着所提供的信息不仅要与所决策的问题密切相关,而且还要能帮助管理者发现差别,从差别中作出选择和判断。由此可见,信息的相关性是管理会计提供信息时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信息的取舍取决于信息是否与决策的目的。管理的需要相关。这与财务会计需要通过遵循公认原则来保证信息的相关性有很大的差别。

二、及时性

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是指会计要及时地处理并报告信息。信息的及时性是为了保护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本身不能增加相关性,但不及时的信息却会消蚀信息的相关性。提供及时的相关信息是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共同要求,但在具体含义与特征上,两者之间又存在较大的差别。

l、信息及时性的时间标准不同。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特征,主要是指会计核算要讲求时效,要及时对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按规定时间及时编制会计报表并对外报告。其及时性的判断标准在于是否按规定的时间予以报告。管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特征,是指管理会计必须及时、迅速地为管理当局提供可应用于规划、控制过程的会计信息。企业的经营活动错综复杂,市场外部条件瞬息万变,管理当局往往需要对诸多的经营问题快速地作出决策和处理。因而,管理会计信息及时性的判断标准是能否根据管理的需要适时提供信息,而不是按照规定的时限定期地提供信息。

2、信息及时性的优先地位不同。信息的及时性与信息的完备性、精确性有时是相冲突的。就使用者而言,信息越完备越精确越好。但完备精确的信息,不仅需要更多的信息处理成本,而且往往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财务会计中,信息的及时性是在经济业务发生后的及时反映,是以预先确定的编报日期为标准的,所报告的信息的精确性有特定的标准,不得以及时性为由偏离预先设定的精确性标准或牺牲信息的完备性与精确性。管理会计中,有些信息是常规需要的,可设定必要的精度,在信息成本——效益平衡性原则约束下,通过程序化方式予以提供。对于大量的非常规需要的信息,为了及时地予以提供,往往采用近似的方法获取估计值或近似值。管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以满足管理的需要为标准,没有固定的时间标准和精确性标准。对于紧迫性的问题,管理当局获取信息的速度越快,就越能迅速地作出决策。因而,如果信息的及时性与信息的完备性和精确性发生冲突,及时性高于完备性与精确性,管理会计可以在许可范围内通过部分地牺牲信息的完备性与精确性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

三、准确性

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是指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信息的准确性不仅是指信息要能反映出事物的本来特征,还包括信息的分类要准确,使理性的信息使用者能够通过信息的分析揭示出隐含在信息背后的真相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准确性的差别在于判断的标准不同。

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是指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要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要求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一定要严格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处理。

管理会计的准确性特征,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在有效使用范围内必须是正确的。信息总是越精确越好,但要考虑到及时性及获取高精度信息所需的处理成本,因而在管理会计中,信息的准确性以不影响决策的正确性为标准。决策的问题不同,对信息的准确程度的要求也不同。由于企业管理中决策问题千差万别,对管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也就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普遍适用的标准。“不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就是管理会计信息的“有效使用范围”。正是基于这一特性,管理会计可以采用近似的方法来获取所需信息的近似值或估计值,以此来简化信息的处理程序,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降低信息的处理成本。

四、多元性

信息的多元性是管理会计信息的特征之一。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企业所面临的管理与决策问题的性质不同,所需要的信息也就不一样。管理会计要在其工作范围内提供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不同信息。这些信息是广泛的,既包括经加工、改造后的财务信息,也包括大量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非财务信息。实际的和预计的、历史的和未来的、精确的和粗略的、综合的和详尽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技术的和经济的等等方面的信息,都包括在管理会计信息之列,这便使得管理会计的信息具有多样化特征。管理会计自身的特点也具备了提供多元化信息的条件。管理会计融合了多学科的方法内容,不受法定会计规范和固有会计程式的制约,它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对从不同渠道取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改制,使之能按管理会计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如管理会计可以将全部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揭示成本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为本量利分析、成本预测和短期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也可将全部成本进一步划分成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为责任成本控制和绩效考评提供依据;还可以对成本根据特定的决策需要进行重新分类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满足特定要求的决策成本概念,诸如差别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专属成本、付现成本等,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与管理会计信息的多元性特征相比较,财务会计主要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综合信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为固定,并且主要是价值信息。因此,多元性特征是管理会计有别于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信息特征。

五、成本-效益平衡性

信息通信原理篇11

在新时期下,信息技术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得以应用,高职院校是以培育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所有高职院校侧重的是对学生的表达、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所以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开展十分必要。在新媒体的新时代中,高职动画设计原理课程只有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才能使高职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对所学技术更好地应用。

1. 高职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内容

动画设计原理课程主要是对动画及其制作的相关原理及理念进行系统的、综合的阐释,使学生理解掌握动画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原理知识,而且动画设计原理课程还需要教师通过对这些原理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动画这样以虚写实的艺术的玄机和奥妙。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技术型、综合型、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教授也是以实用为主,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一系列的拓展和延伸[1]。高职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内容也是如此,教师讲解动画的原理和设计概念理论的时候也不是仅仅讲授理论知识的,在进行课堂讲授的时候要加之信息化技术的辅导,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加透彻地掌握动画设计原理课程。

2. 信息化教学的含义及作用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内容,信息化教学是当今新媒体时代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模式,也是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教育教学起到重要作用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及管理者会对信息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并且将进行整合的内容合理地运用到学校管理及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可以更加高效、更有质量地开展教育活动。

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对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以信息化形式呈现,这样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都会提高;其次,信息化教学也包括教师专业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发展,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成绩会得到提高,而且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再次,学校管理会更加信息化,统一化,在这样的模式管理下,学校的师生的教与学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会很好管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的进步与发展,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培养下,高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会更加轻松容易地掌握,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学生多方面的潜力进行挖掘,使他们可以全面发展,综合能力水平得以提升。

3. 动画设计原理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3.1通过信息技术,创造教学环境。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益迅速的背景下,在网络科技日益发达的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的动画设计原理课程在进行课堂内容讲授的时候也需要信息技术的参与,高职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动画设计原理这一课程的时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创造出一定的教学环境,只有在合理合适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够对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和吸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全面地发展[2]。新时期,高职动画设计原理课程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就需要高职老师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在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的情况下根据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具体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现结合高职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具体案例分析如下:

高职老师在对学生讲解动画设计原理课程中的动画制作流程原理的时候,其中的内容不仅枯燥无味而且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高职老师将课程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环境创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首先,教师要将课本中的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联系,将课本中的内容以信息化形式展现;其次,高职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将静态的文字、图画和动态的动画、视频相结合,使学生对动画制作流程有全面而系统的理解;最后,教师要配合创设的教学情境,并且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中的动画制作流程进行讲授,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信息化教学情境中对教学内容更加高效地掌握。

3.2信息联系生活,开拓学生视野。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新时期下,高职动画设计原理课程开展信息化教学是顺应时代趋势和潮流的正确选择。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从课本出发,而要联系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信息化技术只有更好地与生活相联系才能使学生对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内容进行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高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上的工作岗位,而高职学生对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地在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所以信息化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十分重要。

与此同时,高职学生在对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掌握,而且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其学习内容进行拓展,这样将信息化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才能使学生的成绩更加优秀,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以促进其全面发展[3]。高职学生的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是随着时代应运而生的全新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将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合理整合,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并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4. 结语

在网络媒体时代,高职学校教育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职院校既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内容,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所以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新时期下,高职动画设计原理课程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师进行课堂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分析的问题。

参考文献:

信息通信原理篇12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任何脱离计算机终端的社会行动都会缺乏其存在价值。同时,这个世纪也是多元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容量已经超过了历史任何一个时期如何提升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以计算机为依托的信息技术管理和处理有助于增进人们信息辨别和提取能力的提升,从而增进信息的价值意义和工具意义。

1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

1.1信息技术含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主要目标是提升信息管理和处理的能力。

1.2信息技术的内容

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交流共享等过程,这些过程又可以具体细分为几个方面。如信息的采集包括信息需求的分析、采集工具的选择、采集渠道的建立及信息采集后的价值性评估。信息的存储包括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的安全性分析、数据库的防火墙设置等环节。信息的加工包括信息的分级分类、数据的统计分析、信息的整合分析等环节。信息的交流共享包括信息的公示公开、信息的跟踪反馈等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依靠计算机终端和互联网终端进行信息和数据的处理,离开计算机系统,信息技术管理和处理的效率会大大降低。

1.3信息技术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有着共同点和区别,二者不可等同对待。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信息技术是技术性和信息性的统一。技术性和信息性是信息技术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的两个核心支撑点。技术性表现在对大容量信息管理和处理的专业能力,具体来说应该有科学的信息处理的方法、、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设备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功能的高效性和处理信息经验的成熟性。信息技术的信息性则是指信息技术的处理都是围绕信息为核心,以信息为处理单位和分析对象,信息技术的所有过程都是对信息的分析、整合和应用的过程。因此,技术性和信息性是信息技术的两大主要特征,这是公认的特征标准。

2)信息技术是原始信息和非原始性信息的统一。信息的分类包括原始信息和非原始性的信息,信息技术的过程就是将原始信息通过信息处理工具逐步转化为理想的、现实需求的非原始信息。这个过程是原始信息和非原始信息之间的辩证转化。

3)信息技术是单一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信息技术的单一性又称为“一对一”性,即对每个信息编码的结果对应一个信息单元。信息技术的多元性指的是信息来源的多元、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元和信息处理的工具和方法的多元、以及非原始信息的多元。信息技术就是单一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二者是区别信息性质和途径的最有效特征。

2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区别

计算机的发展已经有80年的历程,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开始,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紧密相连,二者不可分割。因此,在我们现实中的印象就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概念互为转换。但仔细分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还存在着许多的区别。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比计算机技术更为丰富。计算机技术是依托于计算终端进行的技术处理,信息技术不仅仅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处理,还包括其他信息设备处理工具,如电视、广播等。其次,信息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共享等过程,而计算机技术则是固态的、静止的对计算机终端内容进行处理。所以说,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广于计算机技术。2)从某种程度上说,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互为工具价值。计算机技术会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信息技术也会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二者为对方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工具价值。通过计算机终端,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一些原始信息分类存储、加工处理,得到信息管理者想要的信息形式。同样的,计算机技术包括对信息的处理,实现信息之间的沟通交流、信息之间的提取和凝练。

3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用

前面已经述及了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我们会发现信息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过程,而计算机是静态的、功能性的系统终端,二者结合本质上提升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也促进了二者之间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本文接下来分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联用的几个方面,并分析二者联用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价值。

3.1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结合点分析

信息技术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因此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用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计算机与传感技术的联用。传感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应用和计算机终端数据的处理,通过传感器将信息源通过信息回路发送到计算机终端,计算机则将原始信息进行分类加工,根据用户的需求,将原始信息处理成用户需求的样式和内容。这种联用的关键在于传感器技术的运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运用,如地理信息技术处理领域中有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处理技术、定位技术等,其本质就是信息技术的采集,利用计算机终端对信息源进行图像分析处理、数据的统计分析、文本的提炼概括来达到信息的整合与质变,达到信息处理的预期效果。2)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联用。计算机终端、互联网、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结合能够实现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信息快速化传播、信息处理的高效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联用能够扩大信息源的深度和广度,信息面和信息的容量会得到质的提高,这无疑对信息的管理和处理提出了挑战。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能够实现信息管理和处理的远程操作、虚拟操作和多元平台操作,能够实现信息源发生端和信息处理终端的连接,也能够远程操控信息源发生端的信息内容和数据。3)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联用。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通信技术信息就不能实现交流共享,信息的价值性也会丧失。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我们沟通交流的渠道也得到质性改变,出现了新媒体时代的通信技术,如微信、QQ、微博等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在计算机终端或者移动终端上,利用这些软件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交流,促进信息传输的效率和效果的提升,也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和时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联用是信息技术的催生动力和生存之源。

3.2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联合的应用价值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联合的应用价值分析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会有很多层面、很多角度去分析,笔者认为二者结合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人类社会进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合催生了信息产业的出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的效率,打破了传统产业结构的僵化模式,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同时,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合冲击了信息获取和呈现的传统格局,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民可以共享历史和现代的、全球和地区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文明发展成果,提升现代公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此外,二者结合还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就业的增加、劳动力结构的改变等方面。

4结束语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合是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利用好、发展好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功能和效益,实现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韩放.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联用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5(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