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技艺的价值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2 10:06:45

民族技艺的价值

民族技艺的价值篇1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其中提到构成民族的要素包括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主要指建筑、纺织、编织、印染、刺绣、雕刻、酿酒等传统技艺领域)应归属于构成其民族要素的经济生活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生活又包括生计和物质水准两个方面,准确的讲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更多的属于物质水准方面,但是在某些特定区域和时期它也应归于生计方面,如广南县那洪村的蓝靛瑶,从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靠提取蓝靛为生,蓝靛经济在村社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蓝靛一直是这个时期那洪村蓝靛瑶的主要货币来源。依据黄光成提出和设计的民族文化结构模型,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又对应划归其民族文化结构中的业缘和物缘中。那么,在现代化的不断冲击下,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也在不断消亡,这必然会引起其民族构成要素――经济生活和其民族文化内部结构(主要指业缘和物缘两部分)的变动,进而影响其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如何应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消亡,是任其消亡或促其消亡,还是尽量挽救,已经成为摆在各少数民族面前不可回避的难题。下面笔者以云南省蓝靛瑶传统印染技艺(包括蓝靛的种植、提取技艺和印染技艺)为例,探究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消亡的原因,从价值角度探讨应对其消亡的方案并对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一、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消亡的原因

从政治方面来看,政治的牵引是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消失的首要原因。其中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以后,蓝靛瑶普遍拥有了基本上足以维持生计的稻田,加之能“问耕”到用来种植蓝靛的山林越来越少,使得稻作农业成了村社最主要的产业,蓝靛种植规模越来越小,原料(蓝靛)的减少直接削弱着蓝靛瑶蓝靛的生产。在“科学技术普及”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后,省(区)、地(州、市、盟)、县(市、区、旗)、乡(镇、苏木)等各级政府也建立了农村科学技术普及制度,建立了固定的科学技术普及机构,依托县、乡、村建立三级科技网络和上级予以资金支持,广泛开展科学技术宣传和普及活动。先进的现代技术理念及其产品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深入到蓝靛瑶各个村寨,极大地改变着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触及甚至改变着他们传统的思维方式、消费意识、审美观念,他们开始以积极或半积极的态度接受工业布匹和化学染料,传统的蓝靛印染技艺逐渐被人们淡忘并淹没在现代化的浪潮中。

从经济方面来看,市场经济逐渐渗透到少数民族的村村寨寨,现代城市廉价的、实用的工业产品大量的涌入,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逐渐被现代化技术所取代,走向消亡。工业布匹和廉价化学染料对当地市场的占领,使得蓝靛的价格过低,打击了蓝靛瑶生产蓝靛的积极性。很快,市场经济就开始主导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蓝靛瑶的村寨基本都与市场体系相连,村民的日常生活都通过集市和村中的小商店来借助市场运转,村民的生产无论是前期投入,还是产品流向,都更多地倚重与市场。根据市场导向,蓝靛瑶开始开发山地经济林木,使得他们几乎没有耕地可以种植蓝靛了,同时也就导致了传统印染技艺的消亡。

从思想方面来看,随着少数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普及,“现代”科学知识逐步深入人心,改变着少数民族群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一旦传统和现代都被人们所接纳,必然会导致“厚此薄彼”现象的发生,追求现代的同时,传统的技艺开始被人们所淡化。据调查,河口县的蓝靛瑶,1990年以后,青年男女喜穿汉族流行服,节庆喜事才着民族服装。这使得蓝靛的提取技术和印染技术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此外,人口的增长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也是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消亡的因素之一。人口的增长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对自然环境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许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存在是依赖于丰富的自然环境的,一旦人口过多,有限的资源被大量分配和破坏,自然环境恢复期延长或不能恢复就使得大量传统技艺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蓝靛瑶蓝靛的种植一般都认为只有种在火烧地上才可生长,随着人口增长和森林的减少,使得蓝靛瑶几乎已无多余土地来种植蓝靛。

二、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价值分析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消亡,我们该如何应对?是任其消亡、不闻不问,推崇“现代”,还是尽力挖掘挽救、保护开发,拯救“传统”?笔者认为需要有个选择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价值。我们这里所指的价值包含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我们坚持有价值予以拯救,无价值或价值较小的在改造无效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整理后任其消亡的原则。既然有了标准和原则,下面我们结合云南省蓝靛瑶的印染技艺,就如何应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消失进行具体的分析。

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如果以破坏环境,威胁生态平衡为代价而存在,那么我们就该对他进行改造,如不能改变,就要在考虑其文化价值时,进行必要的保存与整理,然后任其消亡或促其消亡。如蓝靛瑶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游耕经济状态,“避居山野,专以伐木种靛为业。……此种民族之住居无有一定,全视山林之繁茂与否为定度,若彼所住之地山林被其砍完,则迁其他山林之繁茂之地矣”②或“刀耕火种,故足迹所至,林箐难存,箐伐尽则他徙”③。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蓝靛瑶的这种游耕并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破坏,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刀耕火种开始暴露出了它的生态破坏性,受到政府和人们认识。至此,以火烧地为唯一适种地的蓝靛也就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蓝靛从蓝靛瑶的种植史上逐渐消失了。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既是其民族构成要素的组成部分,又是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传统技艺,既是各少数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也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充分表现了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反映了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特点,是民族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技艺与少数民族的吃、住、行、穿、娱乐乃至生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具有文化价值的传统技艺,我们要在其消亡前进行积极地保护和传承,既使它已经消亡,也要进行再次发掘和挽救,然后以整理为史料或其他方式将其保存下来。如蓝靛瑶的印染技艺,就在政府的支持和很多学者的努力下以史料的形式基本保存了下来,并随着发掘的深入不断的完善。这样就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成为科学技术史上重要的史料和未来科学技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人们发现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具有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可资科学研究方面,而且还蕴含着极大地开发潜力。其经济价值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技艺的商品化、产业化已成为其市场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是传统器物的市场化。如一些民族地区大做民族服装生意,将自己制作的服装打入国内、国际市场。二是更为普遍的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旅游业逐渐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蓝靛瑶的印染及纺织刺绣等急需抓住契机、发掘潜力,努力展现其经济价值。

当然,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价值评估和应对策略的选择,不是由其中某一个价值所决定的,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做出选择,妥善处理。

三、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价值比较分析

现代科技不断地冲击着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统技艺在挣扎中走向消亡。从价值角度来看,并不认为传统技艺被现代科技所取代就证明现代科技比传统技艺更有价值。

现代科技“造成了传统文化与价值的消失、崩溃与断裂”。现代科技的强势介入将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应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避免遭受过多的破坏。

现代科技带来廉价商品的同时,其实用性也打了折扣。如合成蓝靛使用的苯胺和邻苯二甲酸肝能导致人体急性和慢性中毒,对呼吸道、中枢神经及肝脏均有一定损害。

我们承认必须对阻碍少数民族发展的落后传统技艺进行改进或替换,但也要留意现代科技带来的副作用,使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共同展现其价值,提高少数民族生活质量,促进少数民族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论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飞速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冲击也是不可避免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潜力的挖掘和价值的体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待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要求我们有一种人文主义的思考,既要看到其不足之处,也要认识到其重要性―是各个少数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结晶,是民族要素,民族文化和中国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民族的权利。在少数民族地区应本着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优势互补,价值最大化的原则,避免“一边倒”,正确认识传统技艺、现代科技与民族、经济、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寻找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注释:

①斯大林全集,第2卷.1953.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94页

②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方志资料》

③民国《马关县志》卷二

参考文献:

[1]黄贵权.本土民族学视野中的靛村瑶族―那洪村蓝靛瑶文化的调查与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28-29

民族技艺的价值篇2

一、广西少数民族工艺饰品及其价值

广西少数民族工艺饰品主要有花竹帽、铜鼓、雕画、壮锦、绣球、凉席、竹制品、木制品、银器饰品等,它们是八桂人民的重要载体、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是多年来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广西物产丰富,有少数民族工艺饰品能持续发展的原材资源,如银器、纸扇、竹织品等都采用再生材料;广西少数民族有从事工艺饰品的大量从业人员,技艺精巧,劳动力陈本较低;广西高校及研究所都设置有工艺美术的学科,负责少数民族工艺饰品的开发研究工作及技艺的传承工作。广西少数民族工艺饰品兼具美学价值、人文价值、商业价值、实用价值。美学价值:各种装饰图案、纹样都在工艺饰品上得以体现,色彩鲜艳丰富,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气息;人文价值:广西少数民族工艺饰品类型丰富多彩,体现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且各民族的装饰方式、佩戴方式都颇具特色;商业价值:广西少数民族工艺饰品都极具商业价值,产品在远销国内外,例如铜鼓,一件铜鼓能突破几十万的价格,还有类似花竹帽、凉席等等,都是工艺饰品市场的紧俏货,供不应求;实用价值:工艺饰品首先能满足其实用的价值,然后再体现其美学价值,一些工艺饰品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具有便携性,还有其他相关的实用性能。广西少数民族工艺饰品以品种丰富、兼具美学实用的特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二、广西少数民族工艺饰品营销模式推广

在进行广西少数民族市场推广及创新营销模式时,我们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解国内外工艺饰品的总体发展趋势。工艺饰品做为一种商品,有其独特的固定的消费群,现工艺饰品已经被做为投资类商品来进行;工艺饰品的市场调研。应开展长期的市场调研工作,了解工艺饰品的进货渠道、销售渠道、营销模式、受众群体等;工艺饰品应摆脱以往仅在旅游景区进行销售的单一模式,应将工艺饰品打开普通商区的门户,进驻寻常百姓家。大量开设工艺饰品的实体店,将工艺饰品实体店发展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除了开设实体店,还应该大力发展时下流行的网店、微商形式(微信平台的二次开发、微信官方的微信小店、微店、朋友圈销售)。经营提示:首先应确保货源,进货是难题,如毛南族饰品、白裤瑶饰品。广西少数民族工艺饰品除了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工作外,可以从以下几种营销模式开展市场推广:微博营销。微博营销,是指一种在现阶段流行的微博平台之上的一种手段,通过相关的市场调查研究,相关的销售信息的,展现展示特定品牌,与潜在客户进行攻关巩固关系等各种样式的营销方式和手段,通过多种类型的营销方法,在最快时间内能迅速传播开来,并与之分享,能接受客户的信息反馈并与客户联系互动,最终达到营销的目标和预期效果的一种互联网营销模式。

广告营销。广告营销是指借助数字广告形式,借助新科技传播手段和多媒体广告手段进行的营销方式,通过传统广告、报刊、电视剧、电影、广播等传播形式来实现销售目的,达到传播的宣传手段。手机营销。现金我国的手机用户已经大大了6.5亿,手机消费者年龄段跨越好几个年龄段,越累越多的人崇尚手机营销,现在有50%的人能通过手机购物,手机营销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营销手段。手机营销能最大成都的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服务态度和左右营销的一种消费行为。

视觉营销。作为市场营销手段的一个新概念和新领域,视觉营销是建立在市场营销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将视觉识别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终端卖场设计与商品展示结合起来的核心技术[10]。它产生于产品设计、传播策划和空间设计三个领域。起来,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活动,对视觉造成刺激,无论是否购买商品,这种影响都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品牌形象和品牌联想。美国营销界曾总结出“七秒定律”,即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只需要七秒钟,就可以决定是否感兴趣,有无购买欲望。

三、结语

广西少数民族工艺饰品是各广西各民族智慧的凝结和融合,是八桂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审美和需求的变化,广西少数民族工艺饰品只有在工艺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才能真正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高杨,单春红.民族元素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7.

[2]朝乐门托雅.蒙古民族传统饰品的比较分析.东北大学,2012.

[3]周少华,郑一,冷暖儿,王惠敏.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饰品材料延伸设计探析.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2.01.

[4]何歆.黎平侗族服饰研究.东北大学,2010.01.

[5]刘恺.浅谈中国民族工艺美术风格元素和制作工艺.大众文艺,2012.21.

民族技艺的价值篇3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关注的热点。传统的保护理念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非遗保护。寻求科学有效的保护路径成为政府部门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有人提出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旅游加以开发利用。

一.靖西县概况

靖西县位于广西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是大西南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陆路通道之一。县境内山清水秀,四季如春,素有“山水小桂林,气候小昆明”之美誉。该县总人口60多万人中壮族人口占99.4%,是中国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是南壮文化的腹地。南路壮剧、壮族南派山歌“诗”、古老宗教史诗说唱艺术“末伦”以及壮族歌墟均流行于此。靖西壮族妇女勤劳智慧、心灵手巧,佳丽厚重的壮锦、制作精巧的绣球、朴素的蓝靛土布扎染和绚丽的绣花鞋成了这里有名的壮族民间工艺品。这一切形成了韵味浓郁的壮乡文化腹地。

二.壮锦概述

作为全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壮族传统工艺美术精品,以原色麻线或棉线为经,以染色麻线或棉线为纬,用本地木制土织机手工精编而成。它工艺风格独特,种类齐全,图案丰富。据调查统计,壮锦有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50多种花纹图案。壮锦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非常悠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壮锦艺术与其他民族民间艺术一样,传承面临危机。对壮锦技艺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保护性旅游开发无疑是当前保护和传承壮锦技艺的一条重要出路。

三.靖西壮族织锦技艺进行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一)靖西壮族织锦技艺面临的现状:历经千年发展的靖西壮族织锦技艺,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与其他传统工艺门类一样出现了传承危机。笔者在深入了解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发展情况后,发现目前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不少难题:1.生存环境受到时代冲击。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优质纺织品层出不穷,致使壮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缩小,需求量日益锐减。2.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一方面,历史上壮锦大多为终身不嫁和吃斋妇女所织,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终身不嫁或吃斋妇女少了,织锦者日益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日渐丰富,青少年一代对织锦的兴趣越发淡漠,织锦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致使织锦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3.营销市场被动。整个壮锦市场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即坐在家里等消费者,没有主动冲向市场,缺乏活跃的产业经纪人。(二)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的旅游价值分析:壮锦在壮族地区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幅壮锦,绝不是单纯的纺织工艺品,它是壮族民间文化的缩影,具有丰富的价值。笔者认为,对靖西壮锦技艺进行旅游开发是实现这些价值的一项重要手段,壮族织锦技艺自身特有的这些价值正使其具有了旅游价值,这也是靖西壮族织锦技艺能够进行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1)审美价值。作为传统艺术珍品,它精美高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是不错的旅游纪念品。从旅游需求角度看,壮族织锦技艺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愉悦身心的旅游体验,也可以满足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收藏品的旅游心理。(2)文化价值。壮锦技艺作为壮族优秀文化遗产,渗透着壮族的文化乐观精神。对壮锦保护开发,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认同感。在遗产旅游中,文化价值是核心,也是游客观赏和体验异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独特的文化价值正能符合旅游者求知求新、体验异域文化的旅游追求。(3)经济价值。随着靖西壮锦文化品牌的打响,很多生意自动找上门,壮锦企业效益越来越好。更多人慕名来到靖西,促进了地方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壮锦旅游产品的开发,这一切都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的旅游经济价值显而易见。

(三)旅游开发对壮族织锦技艺保护起到的积极作用

1.旅游带来大量的观赏者和参与者,使传统的壮族织锦技艺有了经常得以展示的机会。这种展示给传承者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精神鼓励,进而会为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活动提供强大的动力。通过旅游展演,吸引更多人了解进而喜爱壮锦技艺,这也是拓宽传承空间的一种体现。

2.旅游开发可以为壮族织锦技艺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靖西壮族织锦技艺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主要依靠国家专项拨款,而国家拨款有限,难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而将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不仅利于织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可谓一举多得。而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将参观门票等旅游收入利用到壮族织锦技艺保护当中,从而使得保护工作有更充足的资金支持。

民族技艺的价值篇4

2民族体育美的概述

民族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种客观现实存在保留并发展到现在,它的每一个构成部分都能深刻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民族审美经验和意识,也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体育的本质是让人经受一定身体运动,从而来造就人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不仅是造就人的体质,也造就人的精神,使人经受运动美感体验。民族体育也同样如此,在运动的过程中,它可以给你美的感受,让人体验到美的存在。研究民族体育美,丰富美的内容,其积极意义就在于,说明人类社会实践的某个领域存在着厚实的美的因素层,更重要的是,把民族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体的和人生的、艺术的和哲学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价值充实到美学中去,使美学获得新的生机、新的神韵。如果将民族体育美看作一门艺术,那么,它和文学创作等活动相比较,就有其别具一格的独特处,民族体育美更注重人体艺术、技巧艺术和表演艺术,以及民族的探索精神和审美创造价值观。民族体育美是一座包含了丰富内容的艺术宝库,它的文化美、艺术美、运动美和审美观念、美感体验、审美价值,等等,都将为美学在民族体育研究领域,提供事实上和理论上的重要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体育美是美的自身发展的结果,是美在民族体育领域的开拓。通过研究民族体育中美的存在,分析美感体验、审美情趣、审美意识,证实主客体之间美的价值,运用美的规律来改善和创造美,从而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3民族体育美的价值

民族体育美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实践长河中,摸索体育运动的自然规律,融合固定的民族价值观和民族个性,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分析民族体育美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能清楚得出民族体育的运动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结构特征,研究民族体育美的这三方面结构特征,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民族体育美的价值。

3.1增强体质,发展技能需要运动美

民族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需要一定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但光练而不想,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一个动作的学习和掌握是需要通过分析动作,感受动作的结构和空间感知,才能实现运动动作的自动化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民族体育运动美的得以完成。

民族体育运动美主要表现在运动形态和动作结构两方面,壮观优美的运动形态和科学合理的动作结构给人以美的遐想和体验。民族体育运动美是一种显性的美,它只需要通过人的感知器官就可以第一时间捕捉到,再加上个人的体育运动经验和运动记忆就能感受到美的存在,为人们去参与这项运动提供动力。这时,人们感受到运动美所带来的,激发参与运动动机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人们参与到运动中来,运动美的需要就会转化为个人技术和技能上提高和发展。那么,就能促使人们更积极的参与民族体育运动,实现改善身体状况和提高民族体育运动技能。

优化运动技能,是民族体育运动美在体育运动中的另一层价值的体现。对运动形成原因来说,不论它是劳动、游戏还是健身的需要,一旦被人们群众接受,它就会凝结成一种稳定的社会文化形式,变为审美的对象,由此其独特的动作结构和运动形式,也就成了人们学习的对象,动作的结构美也有了它的社会价值。运动技能是在动作理解的基础上,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技能越是熟练、越是灵巧、越是高超,就越是能使技术动作表现出美的动感和韵味。而运动的结构美又恰恰是通过技能的熟练程度展现出来的。所以,学习民族体育时用运动美,追求动作的合理准确,掌握运动动作幅度、节奏、顺序、方位,从而提高运动技能,获得一定的协调感、流畅感和自由度。这样运用运动结构美将能使学习更轻松,为将来的运动生活,表现出优美的运动姿态和良好的运动技巧提供帮助。同时运用运动美的美感体验,就渐渐对种种技术动作的结果和功能有所了解和领悟,既能做到粗略地评价怎么是错误、怎么是正确,怎么样是美、怎么样是丑。这样,即作为运动的参与者,又作为评价者,就不但能体会到运动美,还能欣赏评价一项体育运动。在这过程中,就更能提高人们对运动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体现通过运动美带来的技能学习价值。

3.2完善人格,形成个性品质需要文化美

体育有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完善人格的目标。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也能体验到运动中体育精神。而要领悟运动精髓,并转化为固定的意志品质,形成人格特性,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它的形成不但需要学生能熟练的掌握一项运动的技术动作,还需要学生对这项运动的内涵或者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这样看,要实现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完善学生人格的体育运动目标,是有必要从文化美的领悟中来实现。

民族体育文化美是需要与不同民族生活背景相联系而展现出来的。运用文化美进行民族体育运动,不仅能提高人们对民族体育的爱好和兴趣,丰富民族文化知识,还能塑造固有人格。

长期以来,体育在强调进行心灵美教育时,就一直忽视了对人格,即意志、个性、志趣等精神品质方面的培养,这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失误。体育参与需要民族体育文化美,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民族体育文化美体现一个民族的信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特征,反映出不同民族的个性心理价值,能够从各个方面达到培养人格目标。一方面,民族体育的竞技和对抗文化,如苗族的上刀山下火海,彝族的三雄夺魁,朝鲜族的跳板、秋千,侗族的抢花炮等。这些民族文化内容,有利于磨练顽强、坚韧、自信、勇敢、机智等品质。另一方面,文化美又有它进步和谐地一面,含有友谊第一的思想,像白族的霸王鞭,壮族的抛绣球,傣族的跳竹竿,土家族的板凳龙,满族的珍珠球等,能培养坦诚、宽宏、谅解、互爱等品质,在纪律性、组织性和集体性方面得到加强和提高。因此,可以毫不犹豫有目的、有意识的运用民族体育文化美中的积极因素,贯穿于整个民族体育参与,通过运动中的教、练、赛来激励人们理解民族文化,认识运动中反应的民族文化内涵,完善健全人格。

把文化美作为培养人格的有效手段,不仅拓深了民族体育的参与深度,发掘、提高其科研价值、内在功能,即发挥特有的民族体育教育功能,又显示出强烈的现实意义。

3.3培养创新精神,需要艺术美

创新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题,社会和个人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也促使民族体育不断有所更新和进步,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现在民族体育艺术美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超前性的特征。在体育中它的这种超前性和创造性显性得尤为突出。因为艺术美能拓展知识面,激活艺术灵感,发展创新能力。因此,民族体育艺术美本身作为一种创造所实现的美,它表现在器材、服饰与运动形态的完美结合,给予民族体育以生命的活力。民族体育艺术美在民族体育中,可以使民族体育内容丰富多彩,更全更广的实现民族体育革新,对民族体育参与目标的实现有最佳化的价值。人们在参与民族体育时,从民族体育的服装、运动器材、运动动作更新中,体验民族体育艺术美的变化与升华,能反之影响人对创新的理解,对创新的把握程度,对创新的价值分析,实现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

4结论

民族体育的保护和传承是我国现在体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它现在时刻面临着西方竞技体育的竞赛冲击和文化渗透,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民族体育自身的壮大和拓展显得尤为突出。本论文从民族体育美的角度,分析如何更好地开展民族体育是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理解和运用民族体育运动美、文化美和艺术美,来发展人的民族体育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完善人格,培养创新意识,将为人的发展和民族体育的振兴起到双重的互动效果,为民族体育的发展和运用在美学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法]夏尔·莫隆著.陈本益译.美学与心理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3]刘坚.云南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与产业化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4]赵静冬.云南省特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5]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6]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7]李德祥.哈尼族体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8]赵静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9]金大陆.体育美学:人·运动·未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民族技艺的价值篇5

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物态的形式呈现,是少数民族劳动群体为生活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演化创作出来的成果与劳动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其鲜明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活形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在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应该充分认识并立足于它所提供的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将数字技术与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有机结合,推动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让更多人理解和领悟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民族物质文化形态,对增强民族情感、凝聚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与特征

(一)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

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十大类别:一是绘画工艺:包含版画、壁画、漆画、年画、扇面画、灯笼画、建筑彩画等;二是雕塑工艺:包含木雕、砖刻、石雕、金属铸雕、彩塑、面塑等;三是染织刺绣工艺:包含蜡染、扎染、蓝印花布、织锦、挑花、刺绣等;四是服饰工艺:包含民族服饰、鞋垫、首饰、嫁衣、绣花荷包等;五是玩具工艺:包含泥玩具、布玩具、纸玩具、陶瓷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等;六是剪纸工艺:包含窗花、礼花、刺绣花样、挂笺等;七是戏具工艺:包含皮影、木偶、面具等;八是家具工艺:包含陶器、瓷器、木器、石器、漆器、铜器、竹器、车马器等;九是纸扎灯纸工艺:包含纸扎、花灯等;十是编织工艺:包含纸编、竹编、藤编、草编、棕编、柳木编等。这些民族民间工艺既有颇具观赏价值的造型艺术,也有极具实用价值的手工艺术,其工艺构成与民族风俗风情和生活习惯、民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二)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特征

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顺应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反映不同时代的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表现了少数民族的阳光、开朗、奋发、善良的心态,兼具着民族生活属性与民族文化属性,寄寓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期盼,并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基本特征:一是历史的原发性特征。不同民族区域不同民族劳动群众所创造出来的物品具有自炫性、自御性、自娱性、夸张性、隐喻性的功能;二是创造的群体性特征。所有的物品都是不同民族劳动者集体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的结晶;三是技艺的承传性特征。所有的技艺都是通过言传、物传与身教三种方式传播;四是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它是各个民族地区人们根据生活环境、生活需求、生活习惯所创造出来的;五是制作工艺性特征。它具体表现在使用功能方面,包含着对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材料肌理、纹饰等自然形态。可以说,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是对形的借鉴、营养的吸收与基因的传承三个层面来具体体现其民族性、区域性和实用性的艺术。

二、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建设的原则

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建设,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具体实施中需要遵守四项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原则。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建设是以人为目的,服务于人民。数据库的建设必须满足人们的需求,根据不同人的知识,学习习惯,有针对性的设计数据库的结构和内容。二是科学的先进性原则。数据库的建设必须考虑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需求,包含对数据库的选取、数据的编排格式、内容的逻辑思维和归类方式及数据库平台建设、编程模式。这就要求数据库的建设要最大限度的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数据库拥有强大的发展空间和生命力。三是资源开放性原则。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建设最终是让人们认识、了解、继承与创新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放与共享,共享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的丰富和优化配置资源。在数据库的使用中,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信息资源的检索。四是系统安全性原则。要确保数据库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系统的安全性设计,保障数据库的数据安全,避免因意外情况造成数据的丢失与损坏。

三、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

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建设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一种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的民族文化建构。在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建设实践中,要充分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根据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十大类别、五大特征进行整理、归纳、录入信息,再以相应的软件进行编排、归集与整合,形成文字数据、图像数据、音频数据及视频数据四大子数据库的完整构建。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是数字化、网络化的虚拟信息空间,其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基于数字技术的资源与运用整合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内容的构建是关键,在分布各处的信息中,查找、搜寻和清理有关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文献、材料、记录、图像、著作、音频和视频资料,必须制订一系列对应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这样才能推进数据库的正常运行使用。其中包括数据更新、资料管理、资源共享与系统维护等管理与控制,集中进行数据的统一处理。

四、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建设的价值分析

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使人们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对各个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进行直观的检索、学习与研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数据库的建设缩短了人们对于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距离感,凝聚了各个民族的民族荣誉感,也为展示、交流各民族民间文化开辟了新的途径。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建设是继承、弘扬与创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将产生长远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有效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怀。有理由相信,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建设可以成为大数据、全覆盖、可持续的宣传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舞台,它对民族传统文化变革、传承和创新,促进民族进步与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社会效应与文化效应,同时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生长条件,催生着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再创时代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顾浩.工艺美术历史与理论的拓荒———田自秉先生的学术思想历程[J].装饰,2010(3):84—85.

[2]王平,张艺.现代化视野中民间工艺美术之复兴[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6):75—77.

民族技艺的价值篇6

(一)花竹帽概况。毛南语叫“顶卡花”,意即帽底编花,作为毛南族特有的一种手工艺品,花竹帽是毛南族民间传统编织工艺的典型代表,造型独特、亮丽、精巧,花纹工整,图案美观,其精美的工艺和严谨工序经过世代相传,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花竹帽既是毛南族女青年传统的雨具和装饰品,也是男女谈情说爱时男子赠送给女方的定情信物,所以被毛南族女孩子视为爱情与幸福的象征,是毛南族特有的民族工艺品,也是毛南族馈赠嘉宾的珍贵礼物。呈钝圆锥形,用毛南山乡盛产的金竹和墨竹削呈篾子编织而成。分为表里两层:里层的篾子较粗,由12片主篾组成,每片主篾分成30片分篾,共360片,加上20片横栅交叉编织;外层篾子较细,由15片约半厘米宽的主篾组成,每层主篾分48片分篾,共720片,加上60片横栅交叉编织。表层编织细密程度达到密不透光、不渗雨,其边沿用金墨细篾交织成壮锦似的多层花边,整个帽面上平整光滑。里层外沿用金墨细篾交织成一道3~5寸宽的花带,花带中是均匀整齐的菱形图案,图案中交织出梅花点等,构图精美,技艺精致,可与艳丽的壮锦相媲美。帽下正中配有金色细篾织成的高约四寸的弹性垫圈,戴时通风爽快,轻盈舒适。花竹帽作为一种女子雨具和装饰品,旧时编织者众多,新中国成立以后至前,下南乡亦有10余名老篾师以毛竹帽编织手艺享誉乡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雨伞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花竹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花竹帽也逐渐失去了其的实用价值,目前,妇女极少以花竹帽作为雨具佩戴,只是作为一种民间的手工艺品和馆藏品。同时,会编织花竹帽的工匠也寥寥无几,只有下南乡古周村74岁的老人谭顺美一人能编织传统精美的花竹帽。

(二)花竹帽的工艺特征

1、造型特征:是铜鼓与圆锥的巧妙组合。铜鼓为平面,起承载作用;圆锥为凸面,为立体状。借助扣条、帽箍、罗边等将两者紧密结合。

2、结构特征:呈阴阳双层结构,阳面为帽盖,阴面为帽底,中间夹层敷设纱纸,帽捶衬黑绸,轻巧结实。

3、篾纹特征:以五角星为中心,周边又按六角形环叠交叉辐射编织。

4、图纹特征:竹帽上下圆心均是变体莲花图对应周边环绕的三层菱形图链。

5、色彩特征:圆锥斜面为金黄色,环绕黑色三菱(近似毛南锦图案),最后又以金色罗边,中间则是黑色莲花做主导引领,色彩对比简洁而分明。

(三)花竹帽的内涵

1、文化价值:花竹帽本身就蕴含着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古代,一位聪明美丽的毛南族姑娘不图荣华富贵,爱上了从外地来的勤劳忠厚的男青年,男青年有着非凡的竹编手艺,于是用毛南山区盛产的金竹和墨竹编织成了一顶轻盈漂亮的花竹帽送给姑娘做定情信物,后来两人成了幸福美满的夫妻。从此,花竹帽便成了毛南族男女青年的爱情信物,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这一经典故事,反映了毛南族男女青年追求恋爱自由和崇尚勤劳慧巧的择偶观念,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花竹帽的造型、结构、图纹、色彩等折射了方圆相伴、奇正相合、阴阳相生的“和谐”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文化启迪。

2、工艺价值:花竹帽借助帽模将铜鼓与圆锥两种形状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又按阴阳对应将帽盖、内衬和帽底紧密相扣,设计巧妙,结构严谨。阴阳各用15~19根竹篾,每根竹篾又由各自两端剖出24~32条细丝编织而成,其中又以五星为心,莲花为形向四周交叉辐射编织,边幅又结成三层菱形,严密而精致。整个编织过程,从选篾、制篾、上模、结形、编织、填衬到定型、整合、勒边、护顶,最后到涂刷釉料,操作程序复杂,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整体制作具有较高的工艺研究价值。

3、美学价值:花竹帽还具有引人注目的美学鉴赏价值。其秀美玲珑的外观、简洁奇妙的图案、精巧细致的编织和严谨吻合的结构以及金墨分明的对比基色,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和精美绝伦的审美价值。

4、传统良俗价值:由于具有花竹帽独特的工艺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双重承载,毛南族人民整体认同花竹帽社会文化的特定内涵,形成了优良的婚俗:在择偶上追求自由,崇尚勤劳慧巧;姑娘出家时,将花竹帽作为首选的嫁妆,既是荣誉与祝福的象征,又是对男女青年勤劳与真爱的诚挚祝福。毛南族素以花竹帽为标志而教育年轻人弘扬勤劳、诚挚、智慧和诚心的优良传统,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5、经济价值:因花竹帽工艺要求高,技术性强,编织不易,又具有相当的文化与美学内涵,且能编者较少,自古以来是得者自珍。如,在采访下南乡南昌屯85岁的金波奶(因为没有姓名,以农村习惯以其孙子谭金波的名字结合称金波奶)就介绍,她年轻的时候,曾经到人家家里帮工七、八天才换得一顶花竹帽,足见其的珍贵。多年来,花竹帽一直是文化、旅游和民俗活动的热门礼品,多作为装饰品、陈列品、礼赠品和纪念品等出售。近年来,每顶帽子价格已经涨至50~80元,而且还要提前2~3个月向民间老艺人预定才能如愿。可见,花竹帽蕴藏着相当大的经济开发价值。

由于花竹帽具有精美的艺术造型、高超的手工技艺和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多次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地区和全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展览。博得了观众的好评,迄今许多博物馆都将其作为馆藏物品。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花竹帽列为非物质文化重点保护项目。正是因为花竹帽蕴含的巨大价值,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也加大了对花竹帽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毛南族花竹帽的传承危机

新中国成立以前,花竹帽编织者甚众,新中国成立以后至“”前夕,下南乡还有10名老篾师以花竹帽编织手艺饮誉整个毛南族地区。后来,随着多数人年老渐逝,至今只有下南乡古周村谭顺美老人是全乡乃至全县硕果仅存的花竹帽传统编织工艺的传艺老人。作为毛南族特有的手工艺品,目前的发展状况也举步维艰,传者年纪已迈,学者技艺不精。

1、花竹帽是毛南族典型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历代均无文字记录和图片说明,仅凭老一辈织帽艺人对年轻一代的学艺人口头传授或是亲自把篾示范。初学者在掌握基本技能以后还要参照前辈工艺进行长时间的反复揣摩和练习,非经长期操作和思考就不能参透其中的编织技艺和神韵。花竹帽这种授艺和传承之间长时间的琢磨和融合使得教与学之间难度较大,极大地限制了花竹帽的再传和延续。所以,历代花竹帽编织中能工巧匠总是极为少数。

2、花竹帽在毛南山区历来被群众视为珍品,同时由于其中存在着比较可观的经济利益,而且其要求工艺比较高,在传授编织的技能要诀时,编织工匠通常只在直系或嫡系亲属中选择个别质慧手巧者传续,一般都是传内不传外。这种单一的家族式嫡传的方式禁锢了花竹帽技艺的广泛传播,而且,花竹帽编帽技艺繁杂精深,非心灵手巧者不易掌握,这些都使得花竹帽手工技艺在当今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3、目前,毛南族民间传统编织花竹帽的老艺人已存世无几,只剩下下南乡古周村74岁的谭顺美老艺人健在,其余各村的前辈编帽巧匠均已谢世。当前,谭顺美老人在自己编织花竹帽的同时,在上级文化部门的号召下,也担任起传艺授徒的重任。但是,经谭顺美老人调教的徒弟目前都是学艺未精,技术都不成熟,很难独当一面。又因编织花竹帽颇费工时(编织一顶帽一般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平均收入不高(一顶才能卖50~80元),而且也仅仅是不定时地应来人要求而作,并非长期的职业,谭顺美的多数门徒在学艺成后都忙于其他农事而疏于练习,导致在技术上都未臻成熟。

4、因为花竹帽手工艺的特殊性与民间加工的零散性和个别性,县乡之间很难创建销售机制和强化工艺传承机制,谭顺美老人的几个门徒也难以在目前的零星加工编织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随着毛南族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改变,花竹帽在民间婚姻中的传统的圣洁观念也正在受到挑战,其象征涵义和文化内涵也正在逐年淡化。而且,其过去作为雨具的形式也正在被各式各样的现代化雨伞所代替。这样,花竹帽无论是在技艺的传承上,还是在现实生活的功用上,都存在着逐渐淡化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趋势。

三、毛南族花竹帽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1、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了避免民族文化资金被分流挪作他用,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都要形成统一垂直管理的机制,真正将文化保护扶持款落实到基层的文化保护中。只有这样,才会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民族技艺的价值篇7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湘西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湘西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具有与各民族的文化感情、群体认同的密切联系,是湘西各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具有重大的历史传承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科学认识价值、社会和谐价值、经济开发价值,具有符号和象征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

1、历史传承价值

历史传承价值是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传承下来的自然或社会的遗迹、遗物等,作为历史的产物,必然反映当时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状况等因子,烙上时代的印记,蕴含特有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因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着历代湘西各民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是长期保存、流传的文化活动及其成果,蕴藏着本地区各民族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文化基因,包括各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以民间的、口传的、野史的、活态的方式存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弥补官方正史典籍的不足、遗漏或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并借助当代社会的认知水平、科学知识和传播工具,真实、生动、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传递到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人身上,这些人就是独特民族精神和文化个性的活生生载体。

2、科学认识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大量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反映着当时社会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创造能力,因而具有科学认识价值。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湘西社会历史不同阶段的产物,保存和反映着湘西历史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存留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生活情感态度、风俗信仰禁忌、生产创造发明等历史文化内容,如湘西土家族医药、苗药、特色食品制作工艺等等,本身就有相当程度的科学认识价值。

3、 审美艺术价值

审美艺术价值是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保存、传承的重要条件。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艺术价值首先表现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巧夺天工的艺术特技,独具个性的艺术形式。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成品,可以形象地透析出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思维。例如湘西土家族织锦、苗族银饰、苗绣、苗画、吊脚楼等。其次,表现在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有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原型和素材,可以为民族文艺创作提供用之不竭的源泉。湘西的口头文学、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民间工艺、社会习俗、人生礼仪等普遍涉及艺术审美的内容,当代许多新创作的优秀文艺作品,如《我的湘西》、《扎花女》等就是从其中孕育而出的,很好地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再造功能,充分利用和弘扬了它们蕴含的审美艺术价值。

4、社会和谐价值

民族技艺的价值篇8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69-01

一、彝族传统服装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民族文化意识

由于单纯注重传统民族工艺与快速推动发展旅游经济的关系,致使相当一部分精通传统服装服饰工艺的民间艺人转向了带有成衣性质和民族旅游产品性质的服装服饰开发生产上。而这些服装和服饰在造型、结构、材料、图案及色彩等诸多方面大量摈弃传统的工艺方法,所体现出的是一种粗制滥造和毫无情感性的民族旅游纪念一般商品。虽其市场占有率高,但无法原貌地展现彝族优秀的传统服装服饰文化,因此产品附加价值过低。

(二)缺乏年轻从业人员

由于彝族主要聚居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该州一地就有6个部级贫困县。迫于生计,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背井离乡,务工在外,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彝族传统服装服饰工艺处于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

(三)缺乏市场规范监管

旅游开发一方面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原生自然式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是一种自杀式的开发方式。上述地区的民族工艺市场的产品整体上所体现出的是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曲解和制作工艺上的参差不齐。无序的生产和混杂经营不仅不利于彝族服装服饰传统工艺向彝族传统服装服饰产业健康发展,而且长此以往,更不利于彝族传统文化的抢救性保护。

(四)缺乏品牌价值意识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具历史和文明的古老民族之一。品牌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彝族服装服饰是彝族古老历史文明的活化石,建立彝族服装服饰品牌,应把握好这一核心内涵,注重真实反映彝族传统文化,而当地的彝族服装服饰生产和经营现状总体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价值得不负责任地改头换面,严重缺乏民族文化品牌意识。

二、传承和保护彝族服装服饰传统工艺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当地各级各类学校的宣传教育作用

1、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因地制宜地开设有关彝族历史文化、地理特征和彝族传统工艺学习制作等极具民族特色的课程,从小便培养了广大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意识、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

2、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需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传承和保护彝族传统服装服饰工艺文化,需要大量即具备相关专业文化素养又具有良好实践技能的工艺传承人才,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恰好满足于这一点。

(二)警惕劳动力外流现象

彝族多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土地贫瘠,且人均土地少,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势必会出现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富余劳动力为了生计大量外流。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一技之长,普遍从事高劳动强度、低技术含量的工种。

彝族地区经济的振兴,更加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应慎重对待本地劳动力外流现象,大力开展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应遵循民族性和效益性,课程设置首先需满足于本地民族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大力推广彝族传统民间工艺。政府部门还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重点扶植彝族传统工艺发展。利用各种形式,加大本地彝族对外宣传,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潜在市场。

(三)制定相关行业工艺标准、明确市场细分、具有长远眼光、逐步营造品牌

进行行业及市场细分,并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针对传统服装服饰制作行业,文化、旅游、工商等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与对应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应制定相关行业工艺标准,并要加大行业和市场的监管力度,使传统服装服饰艺术品真正达到价格于价值相符,从而在源头上杜绝以次充好。

民族技艺的价值篇9

J523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是湖南省西部有着悠久历史的少得褡澹侗锦是具有强烈侗族文化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工艺品,是侗族人民自种自纺和自挑自绣而成,以手工织锦为载体充分体现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侗锦色彩娇艳、姿态万千、风格鲜明,是富有成就、技艺高超、特色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侗锦固然成为侗族文化的一项不容忽视的载体。

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侗锦制作手艺最好,不仅分布最广,而且影响最大,是侗锦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的地区。侗锦于2008年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代代相传的民族手工艺术,有着独一无二的民族韵味,毋庸置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发展到现在已有上两千年的历史,对侗族人民的服饰与生活影响深远。但从实地深入调研走访发现,侗锦的发展与传承不尽人意,令人堪忧,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现象:

一、侗锦侗服的穿着率日趋减少

以前侗族家庭的着装大部分采用自织自染自用的形式为主,侗服曾是侗族人民应用广泛的常用服装,具有常装与盛装之分,可分为男装、女装、童装三大类,在装饰上采用织锦镶嵌或刺绣编织。常装工艺较为简朴,为侗族人民的日常穿用服,装饰仅在衣服边缘处绣以精细花边,侗锦图案主要在头帕、围裙、围腰裙上。图案造型大多以较为抽象的太阳、动物或水等等,充分体现出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与喜爱。侗锦盛装通常是侗族的男女老少在参加重大欢庆节日、大型民族文化活动、集体做客或举行祭祀日时的穿用,其工艺精良,图案紧凑、色彩艳丽、装饰繁复是侗族服饰文化底蕴和手工技艺最直接的体现。侗锦艺术盛装曾是侗族地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凸显了侗族的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但随着交通的便利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侗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有了巨大改变。在外地求学与工作的年轻一代对侗服缺乏感情,一味地追求经济实用、时尚简洁的大众化着装理念,特别是由于侗锦艺术的节日盛装由于制作工序繁琐且耗时长等原因,导致侗锦盛装成了“稀罕物”,穿着使用率就更低了。

20世纪中期以来,效率高且成本低的纺织企业的进入,导致效率低、成本高的家庭传统手工技艺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当今的侗锦艺术民族服饰的延续以及发展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

为了更好将侗锦艺术有效的延承下去,侗服的普及与使用迫在眉睫,通道侗族政府应有意识地恢复与组织当地一些传统民俗风情节日活动,还可通过开发旅游项目调动侗族人穿着侗服的积极性,全面展示侗族的民俗风情与特色,再次展现侗锦侗服的独特魅力,让侗族民族文化的大放异彩,发挥侗族人民的凝聚力,使传统的民族服饰艺术得以延续。

二、侗锦纹样的文化内涵鲜少人知

侗锦是侗族文化遗留下来的璀璨瑰宝,有锦布、侗帕、锦带、锦被、背带、侗锦包和侗服等等,具备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精良,图案纹样丰富多彩等特点,广泛的应用于侗族人民服饰及日常生活用品当中。用料大都来自纺自染的棉布、麻布、棉线与麻线等。其他彩线、彩绸及玻璃珠片、玉石等贵重材料是通过定购后自行加工而成。值得一提的是侗锦的图案纹样体现了其深厚的侗族历史的文化底蕴,其题材有动物、人物、植物和几何,造型独特、形态概括抽象却有着各自不一样的含义与寓意,比如侗族人民对各种图腾非常崇拜,将其或织或绣在了侗锦上,对未知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祭拜、歌颂,希望从中获得庇佑,表达他们美好的愿望。太阳被认为是儿童的保护神,将抽象的太阳绣在小孩帽子上或围兜上能庇佑自己的孩子逢凶化吉、健康成长、幸福吉祥。葫芦也被认为是逢凶化吉以及繁衍的吉祥物,多用在儿童背带和贴花侗锦上,蜘蛛被侗族人视为救命神等等。

侗锦的纹样主要有花木形,如牡丹花、芙蓉、月季和玫瑰等;有鸟兽形,如鸳鸯、对凤、麻雀、牛羊和春燕等;有器物形,如鼓楼、花桥、星星、月亮、水波和银钩等;还有各类几何图案,色彩绚丽,图案大方,结构精密严谨。侗锦纹样精美雅致,内容饱满丰富,是聪颖的侗族妇女将大自然的和谐美、人们的美好愿望、侗家民俗、远古神话传说等等记录在侗锦上,无不反映着侗族人民的历史、信仰、向往、感情以及民族传统和生活气息,表达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审美观。

在调查中本人却发现,对于侗族各种风情习俗的起源以及侗锦上纹样的内涵,连大多数的土生土长的侗族人都是一知半解,只有部分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才懂得侗锦的纹饰上真正的由来与寓意。甚至许多纹饰已经不见身影,只存在年长老人的记忆中,侗族的文化传统亦受到威胁。没有文化底蕴的侗锦将失去其宝贵的价值,当地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相关保护机构与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侗锦纹样一一整理造册保存起来,将图样收集并附相应文字说明,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侗锦的魅力,还可指导侗锦产品商家在销售过程中进行有效介绍与宣传,使侗族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延续。

三、传统的侗锦技艺面临传承危机

侗锦是勤劳质朴、心灵手巧的侗族妇女的劳动结晶,她们积极向上具有高深的审美创造力。侗锦的织造技艺自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以来绝大部分靠口授手传,传女不传男,代代相传至今。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合,侗族的纺织技术和印染工艺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审美形式及特点。

令人堪忧的是目前从事这门传统手工技艺的大都为四、五十岁以上的妇女,年轻一代的侗族人大部分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的行业工作,从事传统的侗锦手工技艺的“新生军”少之又少,传统的侗锦艺术手工织造技艺出现了“掉链子”现象,侗锦艺术面临着巨大的传承危机。

保护与传承侗族的历史文化与侗锦技艺应采取一系列措施。譬如:首先,加强侗族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让人们认识到侗族侗锦的多重的社会功能和现实价值;其次,扩大对侗锦技艺的研究力度,使侗锦艺术焕发新的面貌与生命;再次,加大培训侗锦技艺传承人员力度,联合中职院校开办相关专业或兴趣班,聘请当地技艺师傅进行传授,培养一批年轻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传承人,通过学校与培训机构的教学新模式,使当代的侗族人了解并掌握得本民族的传统技艺,为侗锦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还可组织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或技艺大赛等方式来促进通道侗族侗锦技艺传承;最后,可将侗族侗锦艺术与民俗旅游产品进一步融合,促使侗锦与旅游业协调发展。利用侗族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艺术形式大力开发旅游项目,借助旅游市场的购买力来促进一系列侗锦等手工艺品的生产与创造力。重新将侗锦作为畅销的旅游商品在旅游风景区展示与销售,以此切入口,激发家庭式和企业式侗锦商品的生产模式。@样不仅可以带动湖南通道侗族的旅游行业的繁荣,宣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民族传统技艺的价值,促进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当地居民深刻地认识到侗族侗锦是世代相传且独一无二的艺术,其古朴性有着现代文明无法替代的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从而认可侗族侗锦这一宝贵的的传统艺术,提升侗族人学习制作这项古老侗锦技艺的积极性,产生强烈的保护与传承的意识,促进侗锦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得以延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葆生命力。

四、侗锦艺术发展研究与创新力度与时代脱节

随着各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的审美观念也受到明显转变,倘若独具魅力的侗锦艺术一直固步自封的话,将丧失其应有的影响力与艺术价值。侗锦的纹样造型、色彩搭配以及制作工艺等都需要顺应时代,在保持原有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设计来满足当代消费者的审美与消费观念。

现代高科技与信息的高速发展,也使侗族妇女开阔了眼界,侗锦的织造技艺通过改良机器与原材料等等织锦速度已有较大飞跃。只有提升侗族侗锦技艺传承人的文化水平、审美能力、交流能力,掌握与了解现代人们的审美规律与购买习惯,才能更好推广侗锦商品品质的提高,进一步推进侗锦艺术的发展。比如在纹样设计中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的样式,采取时尚的色彩搭配,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对传统侗锦进行创新与改良。还可设计和加入新的纹样,如文字图案、印花工艺等,打破原有的配色规律融入现代的设计元素,将侗锦引入服装、包装、室内装饰、陶瓷等设计领域中去,相信与时俱进的侗锦将再次展现出崭新的生机。

通道侗族的侗锦艺术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都对其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一定影响。我们要重视民族民俗的质朴性与重要性,延续民族文化,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扩大应用的领域来强化侗族侗锦艺术的价值,使人们真正意识到发挥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性。现如今各民族地区日益开放,发展显著,与外界交流愈来愈频繁,侗族人应认真研究与发掘侗锦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实际价值,继承与发扬侗锦传统手工技艺,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重目标。

民族技艺的价值篇10

1 简述漆画艺术的发展

1978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一件外壁有朱红色的涂漆木碗。这件粗糙笨拙,残破不全,外表看来毫无动人之处,微显光泽的小木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古的一件漆器。这说明我国早在7000多年前已经发明漆器并在生活中得到运用。1987年,在浙江姚瑶山遗址发现一件嵌玉的高足朱漆杯。考古说明良诸人已经利用了生漆的胶粘特性,将品质纯正、色泽晶莹的白玉,镶嵌在红色漆杯之上,使之相映成趣,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运用镶嵌技术的漆器,代表了五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良诸社会漆艺的高超水平,这时我国的漆器制作工艺已渐趋成熟。漆画脱胎于传统漆器,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人们对生活的精神需求不断的提高,漆器的审美价值进一步发展取代了实用性,真正的变成了纯观赏性的作品,漆画随之产生。根据考古发掘,最早的漆画产生在战国时期,在河南信阳出土的长台关楚墓中有一件乐器,“瑟”,在其上面用了鲜红、暗红、浅黄、黄、褐、绿、蓝、白、金等九种色彩漆彩绘着神龙、蛇、狩猎的场景,这件漆瑟上的漆画,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漆画。中国现代漆画与中国福州的脱胎漆艺是历史继承关系,中国现代漆艺的开创者以李芝卿,雷圭元,沈福文为主,初步建立起现代漆艺的语言表达系统,为中国漆画的产生奠定的坚实的基础。自20世纪20年代起,李芝卿、沈福文、雷元圭先后赴日本、法国修学漆艺。回国后,李芝卿先生将日本的髹漆工艺应用于漆器的生产与制作,并将漆艺纹饰技法制成效果样板,被后来许多漆画家应用于漆画创作,直接推动了中国磨漆画的诞生。1962年,“越南磨漆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在中国美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深受启迪,中国人似乎开始自觉意识到漆也可用来作画。于是,在雷元圭先生、庞薰琴先生的推荐下,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乔十光、李鸿印到福州脱胎漆器厂学习漆工艺技法。次年,广州美术学院的蔡克振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朱济赴越南学习磨漆画。1984年中国现代漆画作为独立画种正式进驻“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从此跻身于纯艺术殿堂。“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实质性意义,并非只在于“现代”,而是漆画界终于有人开始从工艺画的“漆画思维”中觉醒,一些漆画家开始接触绘画艺术。“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之后,有关漆画展接连不断,无疑给漆画艺术发展带来生机。1986年“首届全国漆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1991年成立了中国漆画研究会,并先后在北京、南京举办了两届会员展,漆画界已拥有了一支经验丰富且人数可观的创作队伍,绘画与漆艺语言的结合,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许多艺术院校也都相继成立漆画专业或作为选修课程,现代漆画创作正在逐渐形成以艺术院校为主体辐射到地区性的业余创作的景观。在21世纪,现代漆画以悠远而精微的漆文化实践和经验积累为依托,立足于纯艺术性实践直面漆画创作中提出新的问题,建设起一种具有独特性、开放性、创造性、现代性的漆画艺术,这是时代的赋予与需求。

从漆器到漆画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是发展的规律。从漆器到漆画的转变,这不仅显示了传统材料媒介的延续实质上也是精神上思想上的传承,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变化、观念上的根本变化。

2 漆画的艺术语言

据春秋末年的《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可见,自古至今材质都是衬托艺术效果,增添表现形式的艺术手法。现代漆画创作中的入画材料丰富多彩,主要是以漆为重要媒材,以及金、银、螺钿、骨石、招箔等传统漆艺材料,再辅以蛋壳、碳粉、漆粒、招粉、金属丝等等新的装饰材料,再加上各种入漆颜料、油料和稀释剂等,有上百种之多。大漆作为漆画的主要材料,具有耐腐蚀、耐酸碱、耐高温,防水防潮等优良性能。漆膜坚韧耐磨、光泽含蓄,漆液有极强的附着力,可作为金、银、铜铝、玉石、螺钿、蛋壳、漆粉等辅助材料的黏合剂。精制的大漆纯正、深沉,调入银朱,漆色鲜艳沉稳,配以五彩的螺钿、洁白的蛋壳、闪亮的金银,可大大丰富漆画的色彩。漆液如茶色一样的半透明性色泽,通过对形象不同层次的髹漆打磨,能形成由浅到深、由近至远的空间距离,深沉含蓄,层次分明。漆液与金银混合相映照,可以出现绮丽多变的色彩。漆的黏稠性,可堆塑、刻雕、划填、厚涂以增加漆画的表现力;利用漆性的紧、疲的天然肌理可以给漆画带来特殊趣味;利用漆液的流动可以显示变幻无穷的韵律美。由于漆画自身的包容量及材料的丰富性,漆画的表现技法也丰富多彩。例如,彩绘的典雅富丽,刻漆的单纯明快,嵌漆的华美闪烁,莳绘的斑驳陆离,堆漆的厚重古朴,泼漆的自然流畅,磨漆的神奇变幻,罩漆的深沉含蓄等。据明代黄大成的漆艺专著《髹饰录》记述的漆艺技法有八类百余种。研究和总结前人的漆艺表现技艺,学习和继承最优秀成果在创作中灵活运用,能使作品面貌更具漆的特色。漆画具有绘画与装饰的两重性。漆画应充分发挥其材料的长处,在保持漆画的特点及特定的工艺制作的前提下,注重绘画性与装饰性的结合,这是由于它本身的制作手段和媒介材料的特性所决定的。漆画的特性不在于绘画性和工艺性的孰轻孰重,而在于是否创造性地运用了漆画语言。漆画创作的成功与否,除了掌握材料性能和工艺手段外,更在于其是否有内在的生命和意蕴。漆画相对其他画种而言,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和展示形式,不仅可以使用平面形式,而且还可以使用立体形式甚至是平面和立体结合的架上装置形式;同时天然漆具有极佳的包容性,可以与众多的材料相融合。因此,漆画的装置性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大多数人过于重视眼前实际利益,心态都很浮躁,这就使很多漆画作品忽视漆画艺术的精神内涵,让心眼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陶醉于一技一得而无所表现。这是由于作者的主体意识淡薄,不是在艺术的范畴里驾驭材料去构成作品,而是利用技法和材料进行的堆砌,这样的作品缺乏精神内涵。年轻的艺术家往往好奇于材料和技法的精美变幻而过度强调技法,是不可取的。技法不过是因创作的需要、表现的需要而采取的手段,只考虑手段而忽略初衷,就迷失了方向,将艺术进行下去,首先要知道长期下去,自己在做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

3 结合少数民族艺术内涵发展创新

文化转型期的中国,一方面在吸收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吸收西方的文化艺术;一方面则强调民族精神,民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众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其独特的价值,正是这些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艺术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排拒有融合,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层精神特质、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既要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前提下,使各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产方式、技术技艺、文学艺术、、节日风俗等,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不断开辟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的漆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艺术语言中审美积淀具有独特民族精神内涵。在漆画艺术题材的丰富性、多样性等方面的拓展也是很重要的。在注重技法、材料的同时,表现少数民族艺术特点、审美内涵都为漆画艺术题材与艺术技法的创作研究提供了拓展的空间。

少数民族艺术有着厚重的历史价值,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形态和环节,可以发掘并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特点及走向。它不仅记录表征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富含着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丰富信息,一种文化的形态、内容、流变,很多时候和一个民族的起源、特征、变迁、心理有着密切联系。少数民族艺术本身就是文化,具有认识价值和欣赏价值。因为与生活很接近,处在文化上游的形态,具有文化宝藏的品格,可以为今天漆画艺术的发展提供精神素材,所以具有文化价值。少数民族艺术还具有社会价值,寄托着少数民族的情感。演绎、欣赏这类文化艺术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增加凝聚力。中华民族都会为有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和传承感到自豪。我们可以通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感知到少数民族祖先在历史行进中粗重的呼吸、苦难的、胜利的呼号、奋进的脚步。而这些对当今社会的中华民族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一个绘画形式当它被人类社会所承认开始,其必然肩负着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责任。现代漆画艺术发展应当从我国优秀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中吸收养分,展现漆画艺术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少数民族优秀传统艺术与漆画艺术的结合,一方面为漆画艺术借鉴、融会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创新提供极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力求推陈出新,践行具有地域特色少数民族韵味的漆画艺术风格,拓展材料与技法可延伸性的同时,发掘漆画艺术本源审美内涵的多元性,让漆画艺术继承发扬少数民族优秀艺术的文化内涵,再通过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促进漆画艺术的发展,保护和传承好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把少数民族艺术推向世界,提高漆画的文化价值,让其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4 结语

中国漆画发展的短短五十多年中,在高科技、高速度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里,漆画艺术的创造性也日趋多元化。漆画要适应当今急剧变革的审美需求和丰富多变的精神世界,应当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使漆画作品内容与形式能鲜明地表达时代特色与时代精神。漆画艺术以独特的材质美、制作美得到很多观赏者的喜爱,努力开拓漆画传递的艺术语言与精神内涵,把现代漆画艺术与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艺术精神相结合,不断发展创新,探索新的技法,体现出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和现代美。

参考文献:

[1] 邓佑玲.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民族技艺的价值篇11

在我国云南的西部的地区,聚居着白族这样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一门独特的纺织品印染工艺,也就是扎染,这也是这一民族的文化载体。通过白族扎染工艺,可以为我们呈现出非常优雅的纺织品,并且其图案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也拥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1 白族扎染图案的主要题材类型及其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就云南白族的扎染来说,现实生活及自然环境是其图案取材的主要依据,这些不同题材的图案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1.1 动物题材及其美学价值

在云南白族,扎染图案中动物题材比较常见,之所以选择这些动物,可能是因为动物本身具有普遍性的吉祥寓意,也可能是由于民族图腾文化的影响,具体来说,白族扎染图案在动物题材方面主要的特点:一方面,动物的题材类型具有多样性,既有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飞鸟、鱼类、蝴蝶等,又有民族深化传说中的一些动物,如神鸟、凤凰、龙等,尤其是神鸟在白族印染图案中尤为常见,受到普遍欢迎。另一方面,动物造型也具有传神性和生动性。在扎染中的动物图案并没有过分对写实进行追求,它注重对动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保留,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抽象概括以及高度夸张的手法,让扎染技艺和动物特征进行进一步融合,最终让动物造型变得更为传神和生动。

1.2 植物题材及其美学价值

在白族的扎染图案中,植物题材也较为常用,主要是对植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保留,然后运用扎染技艺对其进行夸张变形和抽象概括,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自然界真实存在的花草树木是其植物题材的重要来源。在云南白族的扎染图案中,桂花、兰花、荷花以及桃花都较为常见,并且我们可以在日常的纺织品和服饰中看到这些图案的踪迹。第二,植物题材具有非常丰富的寓意。例如,牡丹是常见的一种扎染图案,从中可以透视白族的历史文化,尽管云南地区并不能生长牡丹,但牡丹具有荣华富贵这样的寓意,在扎染中经常出现这种图案也正是体现了白族人民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再如,石榴、莲花也是白族重要的印染图案,这主要是白族文化作用的结果,这两种植物都具有多子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族对生殖的崇拜。

1.3 几何题材及其美学价值

几何题材是云南扎染又一常见题材,几何图案给人以非常独特的视觉享受,在白族也受到热烈的欢迎,它主要的特点:其一,几何图案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扎染图案的创作题材为点、线、面以及其他几何图形,其中蕴含了白族人民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通过图形的不同组合,使得几何图案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让人的视觉效果具有绚丽感。其二,几何题材一般不单独使用,和其他题材进行组合。云南白族的扎染借助组合搭配呈现出全新的效果,整个图案在层次上更为分明,在内容上也更为丰富,给人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享受。

2 白族扎染图案中所体现的艺术特征

白族的扎染艺术家具有非常高超的扎染技艺,并且想象力丰富,因而使得其扎染图案呈现独具一格的特点,并且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征,具体体现在色彩运用、构图设计以及题材造型等各个方面,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2.1 夸张生动的题材造型

在白族的扎染图案中,夸张生动的题材造型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白族的扎染艺术家在认真观察各种题材之后,对题材中所包含的本质特征进行保留,然后借助扎染工艺的精湛性以及变形夸张、高度概括抽象等手法,对相关题材进行一定的再创造。图案的题材造型传神性和夸张性非常突出,从中可以透露出艺人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从中也可以将白族人审美观念的独特性和朴实性体现出来。

2.2 均衡对称的构图设计

在云南白族的印染图案中,对于均衡性和对称性也极为强调,这与其图案的多样性并不冲突。其一,构图具有非常突出的均衡性特征,这是当图案无法满足对称时,艺人去追求的一种视觉效果,在不对称的情况下,构图的均衡性会让整体图案更加自由活泼,给人以较好的视觉享受。其二,白族扎染中,对称性也是其构图追求的重要目标,这主要是让图案的左右部分或上下部分沿着对称轴能够重合,从而让人在视觉上能有规律和稳重的美感。

2.3 和谐鲜明的色彩运用

白族扎染图案对色彩运用也非常重视,尤其是色彩的鲜明性与和谐性,通过对比的形式让色彩鲜明表现得更为显著。同时,适当的色彩搭配也能够让颜色更为和谐。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运用对比的手法让色彩更为鲜明,在云南扎染中,对白色和蓝色这两种颜色使用得较为普遍,这是白族人特有习惯的体现。他们的染料来自板蓝根,其就是蓝色的,因而在日常使用中,白族人也经常将其运用到扎染技艺中。另外,由于蓝色具有明亮、浓郁的特点,这就使得白族扎染在色彩运用上具有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其二,白族扎染的整体色彩风格具有和谐性,尽管他们所用的主色调白色与蓝色都具有明亮鲜艳的特点,但这二者之间通过彼此映衬与对比,在视觉效果上却能够给人以和谐、雅致以及朴实的感觉,两种颜色的运用尽管具有浓郁鲜明的特点,但其中所包含的气质具有意味悠长的特点,也因此这两种色彩长期在白族扎染中进行使用。

总之,云南白族的扎染技艺既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图案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及地方特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这一扎染技术也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革新。这一技艺,尤其是其中的图案非常具有特色,来源也非常丰富,其原型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几何图案等等,在这些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白族扎染的图案更具特点。除此之外,其艺术特征也不容忽视,在题材、造型以及色彩上都有所体现,上文笔者已经进行了具体分析,其对其他传统民间技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牛晶晶,彭建斌.作为女性艺术的白族扎染研究[J].青春岁月,2013(09).

[2] 卢芝艳.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的教育传承机制探究[D].西南大学,2010.

[3] 邱春林.守住“核心技艺”――以大理白族扎染为例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J].美术观察,2009(07).

[4] 肖友兴.“非遗”视野下民间剪纸与白族扎染的造型寓意对比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4(03).

民族技艺的价值篇12

在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中,文化遗产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各界的关注,而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民间刺绣手工艺,一直以来深受国内外广大旅游者的喜爱。在被誉为“冰雪世界”的我国北方地域有着独具特色的刺绣文化———满族刺绣。满族刺绣在清代被称为“皇族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混居的广大农村,是满族学习汉族刺绣后的产物,刺绣的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寓意深刻,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一、满族刺绣旅游文化遗产发展和研究现状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渐渐被人们忽视甚至遗忘,民国时期满族刺绣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因为地域的关系,满族刺绣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满族刺绣仅在锦州、兴城、长白山几个地区发展的比较好。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日益重视,满族刺绣被列为部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文化和习俗的“活化石”,关于它的保护和传承,成为许多专家组研究的课题。国内关于满族服饰的刺绣纹饰工艺和风俗的研究主要有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王辅世主编的《中国民族服饰》和扬锡春编著的《满族风俗考》。关于介绍满族刺绣的著作有金欧的《满族民间工艺》和徐万邦的《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国外对我国满族刺绣的著作主要有格拉迪斯•简伯克•孔(Gladysjan-bickkong)的《中国丝绸概览及满族服饰研究》,将满汉服饰进行了比较研究。目前,国内对满族刺绣文化的研究只停留于对其服饰和技艺的考究,而对其传承、保护和产品的研究较少。而国外对这一民族手工艺术品还未进行深入研究,但满族文化一直是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重点。

二、满族刺绣旅游文化遗产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满族的历史可以从商周时期的肃慎人开始追溯,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字和语言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在清朝时期形成的满族刺绣是满族文化美丽而又富有内涵的载体。满族刺绣具有区域性、多样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它反映出古代满族民间的生活方式、人文地理和民俗习惯等最平常却又最真实的景象,刺绣上的内容表达了满族人的愿景和期望。研究满族历史和文化的专家学者可从满族刺绣的形式和内容上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民族,探寻满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痕迹。

(二)艺术价值

与“四大名绣”一样,满族刺绣也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构图方式上,为了完成构图的需要,在有限的二维平面上实现广阔无限的三维空间,塑造复杂的形体,凭借设计者个人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以及对艺术的顿悟,用娴熟的表现技法将客观对象在构图平面展开。在图案内容上,更是体现出满族的民族特色,经常出现喜鹊、乌鸦、狗、鹿和马等满族的保护神。制作者在完成精美的手工艺品的同时,更是加入了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

(三)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

满族刺绣可以在衣服、裤子、鞋、荷包等服装和配饰上使用,大面积使用可以使服装更具有民族特色;在服饰上绣上花纹或图案,可使服饰颇为新颖,让消费者眼前一亮,从而产生购买的欲望。由此可见,满族刺绣不仅实用价值高,还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三、满族刺绣旅游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改进传统工艺

一方面,将传统刺绣工艺与高科技相结合,采用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形成满族刺绣手工艺产品生产线,将生产线转换为具有观赏性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可以近距离地参观手工艺产品的制作和生产过程。另一方面,保留传统的手工业制作方法,秉持发展和保护纯手工技艺的原则,组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技艺传播小组,现场教授游客简单的刺绣手工技艺。在制作工艺上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刺绣的优点,博采众长,弥补自身不足。开发和设计独特的刺绣作品,形成独特的产品设计风格。

(二)建立满族手工刺绣基地

规划特定区域建设满族手工刺绣基地,由专业师傅手工刺绣,制作机器无法完成的刺绣作品。建立基地不仅仅是为制作和销售手工刺绣品提供场地,还可以让旅游者在这里亲眼见到满族刺绣手工制作的全过程,在惊叹其技艺高深之同时深深地爱上满族刺绣艺术。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美丽壮观的北方雪景,还能体验满族刺绣的制作全过程,完成属于自己的专属作品,并将其作为旅游纪念品购买留念,在了解满族刺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体验了独特的女工技巧,充分享受这一过程。手工业基地的建立不仅能带来旅游业收入的增加,而且能为满族刺绣技艺培养更多的继承人,在这里打破性别界限,不只是招收女绣工,更欢迎男绣工的加入,在培养继承人的同时还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三)提升满族刺绣产品的实用性

在诸如毛巾等生活用品中加入刺绣元素,让满族刺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将满族刺绣与服饰、鞋子等设计相结合,创立独特的民族品牌;在普通的香包上添加刺绣图案,使其变成极具东北特色的配饰,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满族刺绣。在刺绣内容上可以添加东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特色景观或者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通过刺绣展示东北地方风貌,体现不同地域的相互融合,使其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实用商品。

(四)打造满族刺绣旅游产品品牌

满族刺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主要在东北地区,因此应全力将满族刺绣开发成为东北特色旅游产品,让满绣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像“四大名绣”那样大放异彩,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根据客源市场的需求,充分考虑产业融合及产品新意,秉持主题鲜明、要素齐全、预算科学合理等设计原则,采用先进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法,有效整合散乱分布的满族刺绣文化遗产。以“雪域满绣”为主题,打造参与型特色旅游产品。

(五)加大对满族刺绣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与本地和其他地区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合作,投放满族刺绣的广告宣传片;利用网络营销方式,如建立满族刺绣网站,上传满族刺绣的简介以及经营产品的种类和价格,让消费者不出家门就能了解其简单信息;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微营销方式提高满族刺绣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旅游主管部门可请一些满族明星作为形象大使拍摄广告,为本民族的文化做宣传,增加人们对满族刺绣的关注度。政府部门可在每年定期举办满族刺绣作品展览,展览现场还可请一些技艺高超的刺绣大师现场制作,吸引更多的满族刺绣文化爱好者、旅游者来到东北,欣赏并学习满族刺绣。同时争取得到旅游主管部门和政府的支持,将满族刺绣产品全面推向市场,打造满绣风味十足的旅游观光地,让更多的人知道,东北不仅有冰雪,在白雪皑皑中还闪耀着一朵璀璨的“奇绣”。

[参考文献]

[1]陈永岗.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区域性价值研究[D].西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