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思考

时间:2022-08-06 03:01:29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双语教育

摘要:双语教学是指教学语言除了母语以外,还用一门语言(这里主要指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协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兼顾少数民族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需求,有效协调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在承认和尊重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协调其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转化为和谐的对立统一体。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思考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思考: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

摘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一个语种文种都相对繁多的地区,由于汉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双语教育便逐渐成为了这里少数民族教育组成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教育的基础部分。并且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蒸蒸日上,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是以新疆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全面的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教育质量,维护祖国的和谐统一,同时也是大力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需要。

关键字:双语教育;少数民族;新疆

一、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过程

由于新疆地区及民族的特殊性,在实施双语教学以前,人们长期以来都是以自己民族语言授课和使用自己民族特定的教育模式,所以人们根本不具备汉语交流能力,也就无法理解汉族的文化荟萃,采取一种封闭式的教学形式,很少与外界交流,知识面很窄,视野也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严重的影响到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导致了那时候的新疆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远远落后于我国的其他地区。

双语教学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4年自治区政府批准教育厅在疆内开办双语教学实验班,直到1967年爆发,不得不搁置双语教学的计划。结束后,教育厅再次开展双语教育并第一次提出大中专院校汉语教授课程,这便是新疆地区最早的双语教学,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计划终是没有实施。

20世纪90年代,新疆双语教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小学双语教育已经得到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最终于1997年自治区教委正式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授课实验方案(试行)》。在未来的五年里面,自治区教育厅举行了三次全区性关于双语教学工作的会议,对新疆的整体的双语教育实验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及时的指导。不难看出双语教育已成为少数民族自身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

2004年至今则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成熟期,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谨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划分、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加快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就能够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近年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办公厅又不断下发了多份关于双语教育的文件,在文件中指出双语教育的规划和措施以及对落实、贯彻到实践中的重视。短短几年时间,双语教育从开始的小打小闹到大规模的普及,可以说在双语教育的发展上,自治区政府与少数民族民众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二、 当今新疆双语教育的重要性

1、 对形成国家一体化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我国是一个民族种类繁多的高度统一国家,在这样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家里,为了使各个民族能够在各个领域进行相互学习与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政体,就有必要拥有一种各个民族可以通用的语言,于是就定为了处于我国主流文化地位的汉语,这也是由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积淀等各方面因素所决定的。通过对双语教育的实施,才得以使中华民族上千年积累下来的价值体系、历史经验等得到更广泛传播,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各名族对中华文化以及国家的认同,对形成国家一体化和增强中华名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同时,经过双语教育也有助于杜绝一些本民族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使各民族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和理解,让各民族团结起来,长期汉文化的渗透使学生更能够理所当然的树立起当今社会的政治观念,从而形成相应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理念,不断提高全民族整体的思想素质,学做一个爱国的人。

2、 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蔓延,我国的经济也在迅速发展,名族与名族、名族地区与国外边境的贸易交流也不断增多,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毋庸置疑就是汉语,汉语已逐渐成为国际交流市场的重要媒介,不学汉语就根本无法面向全国。新疆少数名族想要扩展视野,适应到这个经济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就要好好学习和把握汉语言文化,这样新疆的少数名族才能适应现今人才市场的新形势。并且在学习汉语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文化课的基础上学习到科学技术,提高新疆少数名族的双语能力也是促进新疆经济发展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对发展多元民族多元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双语教育有着发扬少数名族文化中优秀文化的功能,是党和政府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展现了我国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通过少数名族本族语言与汉语的交融,加快了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迈进,同时也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才得以发扬和传承下去。因此双语教育就不单单是对汉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样是一种传播文化的途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树立起全球化的观念,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名族的不同风俗和文化,在政治上能够平等相处。除了要熟练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当面对不同的文化环境时,也要坦然的本着平等互惠的原则进行合作事宜。

三、 目前新疆双语教育的现状

1、 新疆双语教育的师资现状

新疆地广人稀,一直保持着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模式,所以很多中小学分布也就相对分散,很多在新疆农村工作的双语教师在交通、住宿等方面的条件都十分艰苦,所以很多大学毕业生以及志愿者都很少愿意来到这些地方进行教育工作,一般来到农牧民区支教的教师都不会留在这很久。尤其是双语教师工作负担重,待遇等方面也一直不高,所以农村的双语教育根本就吸引不了优秀人才来从事教育工作。

现在新疆的双语教师呈现着严重匮乏的局面,不仅数量上不足,而且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教学水平也不高,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农牧区双语教师更为短缺。而且很多双语教师在任职前都没有进行过培训,而有些进行过培训的双语教师在培训中汉语一直都使用的很好,进入到工作中之后,也就只有上课的时候是给学生用汉语授课,一到课后进入了自己母语的大熔炉就自然的继续说自己民族的语言,时间久了汉语基础也就越来越差,也同时影响了他的汉语教学质量。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思考:自制玩教具对农村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义

在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的保障下,新疆农村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正在不断地蓬勃发展,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成为了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民族文化的差异让汉族教师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上困难重重,为了吸引幼儿的课堂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自制玩教具成为了他们的一项法宝。充分利用农村的天然资源,通过废旧物品利用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玩教具,在课堂上吸引幼儿的眼球,增强幼儿的兴趣,自制玩教具填补了农村少数民族教育的单一性和简单性。因此,自制玩教具对新疆农村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帮助十分重要,简单分析如下:

一、解决农村玩教具稀缺的困难

新疆农村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保障了农村少数民族幼儿免费上学的权利,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提高新疆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和办园质量。虽有党和国家的“保驾护航”,但是全免的情况也造成了幼儿园不能像城市幼儿园收费那样拥有很多不同作用和方法的玩教具。因此就需要教师自己通过锐利的眼睛和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周边的废旧物品,开动脑筋发挥创意将废品变成宝贝,用被大家废弃的物品制作成玩教具可以在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使用。大家可以不需要大型的玩具,也不需要多么贵的教学材料,牛奶箱子、看过的报纸、药盒、卷纸硬壳、石头、纽扣等等最简单、最不起眼的物品都可以通过老师的巧手加工后制作出玩教具运用在课堂教学上,解决农村玩教具稀缺的困难。例如:拼图是大家最常见的开动脑筋的玩具之一,幼儿园不可能买来各种各样的拼图供幼儿玩,所以,老师可以用彩笔描绘出任何图案然后用硬纸壳制作成拼图,只要用心,我们就可以拥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拼图供幼儿开发大脑、快乐游戏。

二、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愿望,引起兴趣

语言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少数民族幼儿与汉语教师之间沟通的障碍,也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变得乏味。如何引起幼儿的注意,教师除了学好维吾尔语和给予孩子关爱外,运用吸引孩子眼球的玩教具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幼儿只有在产生兴趣的情况下才会主动去学习,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幼儿园的孩子太小能够专注于一件事的时间很短,老师教授起来也很吃力,但是爱玩游戏又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可以抓住这一关键点,把玩教具运用在课堂上,把要学习的主题贯穿在游戏里,让幼儿产生积极愉悦的心情,在欢声笑语中掌握知识,把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转变成有趣好玩的玩具使用中,那会产生不错的教学效果。例如:作为农村的少数民族幼儿外出旅游的机会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因此学习有关于风景或者建筑的主题就只能通过观看图片、想象之类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效果很差,没有亲身体验,看几张图片就没有兴趣了,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运用卫生卷纸里面的卷纸硬壳制作《小弹珠旅行记》,让小弹珠随着卷筒滚动到一处然后请幼儿说出所到地点名称,在游戏中幼儿就掌握认识了这些不能亲身所到的美丽风景区。

三、开动幼儿智力,锻炼动手能力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会慢慢发现,幼儿不仅喜欢运用老师制作的玩教具去游戏,还喜欢观察老师的制作方法后开动小脑筋自己去制作,从中也使幼儿懂得原来不用了的“垃圾”也可以再次被使用制作出很多好玩的玩具。很多孩子天生就好动坐不住,如果把这种好动转变成“动手”制作也是一件好事。孩子的脑子里总是会有很多奇思怪想,我们可以称之为“创意”,想法加上实践,那么孩子的将来将无可限量。老师把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也可以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亲眼看到整个制作过程,老师也可以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十万个为什么”,这个过程也是孩子了解和学习的过程。我在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中,有些孩子会不太关注老师在干什么,而有些孩子就非常喜欢围在旁边热情的“帮忙”,小嘴巴中不断问着他不解的问题。制作完后,问题最多的孩子还会主动要求老师将剩余的材料送给他,第二天他会将模仿老师制作的玩教具带来幼儿园向老师展示,通过这一举动我发现老师制作的过程也是幼儿学习、观察的过程,也是一个传授知识的途径。通过自己动手辛苦制作出来的玩教具,幼儿自己玩起来会兴趣更浓厚,快乐也会加倍。

四、加强教师技能,夯实工作基础

幼儿教师必须是全能的,音乐、美术、舞蹈等样样都要精通,要全面地做好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在工作中要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更好地为幼儿服务。玩教具的制作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锻炼观察力和创造力,加强了教师的技能训练,夯实了教师的专业基础。当有了玩教具利于课堂教学活动,利于幼儿产生兴趣更好掌握知识这样的前提后,教师在平日的工作中就会认真地去做一个“破烂王”,只要视线能目击到的废旧物品就有可能成为利用的材料,时间长了,作为幼儿老师的细心就不成问题了。玩教具要成为教师课堂活动的课本,老师也根据本班幼儿不同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认真、仔细、耐心地钻研,充分地挖掘出安全的“废旧材料”的使用价值和教学潜能,制作出适合本班幼儿课堂游戏和学习活动的玩教具,为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了幼儿的学习成果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和素养,夯实了作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基础。

本着“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的宗旨,幼儿教师应该将自制玩教具作为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发挥设计制作、巧妙利用玩教具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和制作能力,提高玩教具的制作水平,做好幼儿学习游戏的支持者和坚强后盾,为幼儿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生活环境,满足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多种发展需要,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农村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利用好周边的“天然材料”,用奇思妙想的头脑想象出无限的创意,帮助少数民族幼儿夯实基础教育学习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思考: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使用双语教学的调查思考

摘要:我国在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中涉及到使用何种语言文字教学的问题。从语言文字的功能、传承民族文化和寻求现代化发展三个视角,结合藏族村民的双语教学情况,本文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 双语教学 若干思考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中,既要尊重各民族传承和使用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又要满足国家推行统一的语言文字的要求,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有理论探讨的价值,也有实践的意义。

1 少数民族使用何种语言教学的标准

语言是一个民族特有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大多以本民族语言作为日常交流工具,并对其怀有特殊的感情。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保存着该民族的历史记忆,并记录着该民族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前进的轨迹。因此不能忽视少数民族的母语教育。

然而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在于交流,它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但任何语言文字交流功能的强弱都会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一是国家的限制,二是使用规模上的限制。考虑到语言文字传播使用的广泛性以及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交流的普遍性,应该推进国民教育中使用统一的语言文字。

汉语在中国是应用性最强、最利于提高发展潜力的语言,以汉语言为载体的科技文化知识已形成完备的体系。从寻求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少数民族只有学好汉语才能更好地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从而改变人才结构,提升民族地区的社会竞争力。

2 以对藏族村民的调查为例

藏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数目和分布地区比较大的少数民族,对他们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下文例举了对藏族那曲县香茂乡的达嘎多村(以下简称达村)和宗热格村(以下简称宗村)的村民的双语教学情况的调查。[1]

香茂乡在民主改革前属于阿巴部落的范围,阿巴是一个较大的部落,在民主改革前有230户,1090人,分布在约2000平方公里的草原上,但整个部落能识字的寥寥无几。据调查,即使到了民主改革前夕,香茂乡的三个定居点中只有15个人能不同程度地读懂藏文,仅占调查人数的10.5%,而这15人中还有8人是还俗的喇嘛,1人是有机会通过接触喇嘛自学藏文的当地头人。[2]民主改革后,藏文教育才得以普及,相继开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承担起了藏文教育和传播的主要任务。在农牧区,藏文普及的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许多中年以上的牧民通过扫盲达到了藏文基本的读写水平。截止2009年,达村和宗村能熟读藏文的人数比例从10.5%增至了67.5%。

目前,藏区普通牧民的藏文文盲比例与五十多年前相比已明显降低,达村和宗村的村民受教育人数基本上达到了2/3的多数,达村的文盲人数更降至了全村人口的1/3以下。不仅如此,受过中、高等教育的牧民子女也有增多,如不少牧民的子女在那曲县城免费就读寄宿制中学,达村还有三名分别就读于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和拉萨师范专科学校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仍然是藏语教学。藏语教学同时也普及到了对学龄儿童的教育中,达村和宗村的小学每周开设的28个课时中有1/3是藏语文课程,这还不包括其他以藏语为教学用语的课程。同时牧区学校也开设了汉语课程,占总课时量的1/5。

依照《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规定》(修正),藏区村民可以选择学习藏语、汉语以及作为第一外语的英语等。就这三种语言的使用情况,对藏族牧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首选语种中藏语的选择率最高,而次选语种中汉语的选择率最高。这说明藏语对其社会生活和文化意义上的重要性远大于汉语,但是次选率基本上集中在汉语又说明村民们普遍认同对国家的归属感,也认识到学习国家通用语的重要性。

3 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3.1 语言文字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少数民族教育中使用何种文字影响到到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对国家的认同感,而对本民族和国家的认同程度又决定了其选择学习和使用哪种语言。目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处于相对弱势,有些甚至是濒危语言,少数民族对这些语言的认同更多的是对其民族文化功能的认同而非交际工具功能的认同。但是,人不仅有社会属性还有自然属性,存在于骨子里、流淌于血液里的民族情结并不会因为本民族语言掌握的多少而产生改变。我们在双语教学中强调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并不是试图恢复这些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而是对其族群母语认同意识的尊重。

3.2 语言文字与民族未来发展的关系

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如何发展,关系到少数民族新一代在高级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关系到各民族在未来中华大家庭政治结构、经济体系、文化生活中的相对地位。文化的竞争是“优胜劣汰”的,语言文字的发展同样也符合这一规律,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文字如果得不到国家的保护,很可能会在激烈的语言竞争中逐渐消亡。因此对少数民族母语的保护是应当长期坚持的一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3.3 语言文字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我国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民族状况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尊重多元文化,不只是接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还进一步保护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少数民族的语言教学上。中国的少数民族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从而推进教育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一方面还要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与文化以保持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对少数民族实施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的双语教学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简介:陈晨(1985-),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思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之历史发展

摘 要: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搞好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双语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是受民族教育的特点制约的,双语教育的历史与民族教育的历史密不可分。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双语教育 发展

一、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

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由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别的民族的影响,因而其民族教育也自然会受到别的民族的影响。所以,研究我国的民族教育,除了必须联系该民族的社会历史外,还要注意从民族关系中分析民族教育的形成特点。

我国的少数民族由于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不同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有些民族的不同分布地区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我国民族教育的特点极为复杂,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 从我国各民族中存在的教育形式上看,民族教育大致可分为无组织的教育和有组织的教育两大类。无组织的教育是一种自然教育,是在家庭或社会中无意识进行的,不经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而有组织的教育则是通过聘请专职教师和设立专门场所,系统地、有目的地来实现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意识到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体会到教育的价值后才产生的,是人类进步的表现。

二、中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人类使用语言,都是从单语向双语发展的。双语教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秦汉到明清。秦统一中国后,我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关系始终制约着各民族语言的发展。汉语成为各民族的族际交际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自己所需要的成分来丰富自己。清代乾隆年间,新疆各地设立学塾,招收一部分维吾尔族青少年入学,学习汉语文。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派汉族教师到各地的学堂、学塾,对维吾尔族青少年施以汉文教育。锡伯族早期为军事体制,实行军事教育,在教育中使用满语文和汉语文教授《四书》、《五经》。

第二阶段清末至民国。清代后期,在资产阶级新学的影响下,我国教育进入了废科举、兴学堂、办实科教育的新阶段。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的语言学研究进入新的高潮阶段。新中国的建立,废除了民族压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从50年代起,国家就大力帮助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为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创立新文字,为一些不完善的民族文字进行改革、改进。除了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外,还积极提倡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文,发展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

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根据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客观现实,我国制定了“创、改、选”的方针,即根据少数民族“自愿自择”的原则,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或者由他们选择一种现有的适用于本民族的文字;对于文字还不完备和需要改革文字的民族,帮助他们逐步改进和改革文字。

处理新时期的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关系的正确方法是在通用民族语言的地区以民族语文为主,兼学汉语文,逐步达到“民汉兼通”。各民族必将根据自己的语言、文化特点,寻找适合本民族、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双语教育模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育体系。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可以看出,我国双语教育的历史演变主要受以下几个条件的制约:

第一,社会变革。如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汉语在西域的地位提高,出现了一批兼通汉语的双语人。

第二,移民。如汉族几次大规模迁入岭南,每次迁入都促进了壮族双语的发展。秦始皇在岭南设三郡,50万军民进入岭南,汉族与壮族杂居,促使壮族兼用汉语。

第三,民族关系的变化。历史上每当民族关系向好的方面转化,双语人必然随之增加。唐代文成公主入藏,在西藏渐兴汉族文化,当时还派遣了一些藏族子弟到都城学习汉文和汉文化。

第四,人口分布。人口较少的民族,双语现象往往比较普遍。在南疆的柯尔克孜人一部分兼通维吾尔语;在北疆,一部分人兼通哈萨克语;乌孜别克族与维吾尔、哈萨克族杂居,多数人通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

第五,宗教的影响。佛教在公元一世纪传入新疆后,使得当时的一些新疆人学会了梵语梵文。在新疆发现的双语词书如《梵语――于阗语词汇》、《梵语――龟兹语对译字书》,就是适应双语需要产生的。

第六,通婚。不同民族通婚,共建一个家庭,这样的家庭大多是双语家庭。子女随父母学习不同的语言,具有较好的双语能力。

第七,境外的影响。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跨境民族有蒙古、藏、维吾尔、苗等30个民族,我国跨境民族的双语现象往往受境外同一民族的影响,兼用境外主体民族的语言。

第八,有无文字。有文字的民族,特别是文字历史悠久的民族,容易实施双语教育,可以借助文字编写教材,系统传授本族文化。而没有文字的民族母语在双语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辅助第二语言教学,其功能不如前者。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思考: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思考

摘要:双语教学是指教学语言除了母语以外,还用一门语言(这里主要指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协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兼顾少数民族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需求,有效协调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在承认和尊重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协调其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转化为和谐的对立统一体。

关键词:双语教育; 民族政策; 对策

一、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实施双语教育对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在1996年颁布的《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95”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再次重申了要继续认真实施1994年自治区的“纲要意见”,“重视藏语文教学,积极推行双语教学”[1]。

二、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现状

双语教育事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一直是新疆自治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治区在总结近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双语教育发展目标:到2012年,基本普及少数民族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接受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幼儿达85%以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2004年2号文件后,新疆的双语教育突飞猛进,时隔一年,就读学生比上年增长了4倍。尽管如此,双语班学生也仅占全疆少数民族学生的6.6%[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双语教育,建设一支与双语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中西部省区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3]。

“作为自治区实施的22项重点民生实事工程之一,2011年,国家将投资4.85亿元,用于学前双语幼儿园基建项目。安排保障性经费6.2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99亿元,自治区投入1.28亿元。”赵德忠说,今年基本完成2237所幼儿园建设项目收尾工作,对在园的31.24万名少数民族儿童给予幼儿伙食、教材费补助,对5385名聘用教师给予工资社保等工资性补助。种种惠民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必将使更多孩子享受到良好的双语教育。为积极、稳妥、有效实施双语教育,自治区正在研究编制《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乌昌地区双语幼儿园建设规划,科学谋划双语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4]”。

三、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褒贬和现存问题

“时至今日,虽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教育法》都规定了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并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使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而且大多数少数民族分布在边远地区,受当地条件所限,很多民族学校由于没有双语教师和缺乏相应的教材而无法开展双语教学;在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中懂本民族语言的教师人数很少,导致本民族的语言无法传承下来;而且在一些民族地区,由于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人们认为学习汉语没有必要,使得学龄儿童辍学率较高、文盲率较高”[5]。

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援疆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各对口支援省市援疆政策的逐步落实,新疆双语教育成绩的取得在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实现了成功的实践和发展。新疆双语教学模式逐步完善:社会和家庭对双语教育的认同度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以提高HSK成绩为契机,提升少数民族汉语水平;加强双语教材建设的引导,促进双语教材体系的形成,使大批“民汉兼通”的人才脱颖而出[6]。虽然已经形成特色鲜明的双语教育模式,但还是存在很多的现实问题,如师资及师资储备严重不足;乡土教材的编写尚未完全提上日程;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进口”和“出口”的关系尚未衔接好;升学、就业、晋职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协调,等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提出的硬性指标是:小学、初中、高中汉语教师的HSK(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分别达到六、七、八级;非汉语专任教师分别达到五、六、七级,并获得相应的HSK证书。自治区的上述标准与地方教师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基层教育部门也没有完全按此标准运作。喀什地区疏附县政府要求乡村小学的民族语教师至少达到三级,汉语课教师必须达到五级。即使如此,达标者仍不足35%;全县少数民族教师中参加过“双语”培训的仅占9.6%[7]。

四、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对策及建议

2001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在全国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母语是传递文化传统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结晶,因此,必须把母语学习和文化的提高始终放在第一位。

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我们要做的是,在承认和尊重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协调其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转化为和谐的对立统一体。“积极稳妥的推进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民汉两种语言的均衡发展;注意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质量摆在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从学前抓起、从教师抓起”[8]。黄永宏也进一步说明,检讨委员会已经开始研究国际上母语教育出色的例子。他们得出的初步结论证实,要确保一般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母语,施教目标应以配合应用能力为主。因此,母语教育未来要秉持的两大方针是因材施教和活学活用。“因材施教”是为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制定差异教学法和课程内容;“活学活用”的概念则是指更精准和更有效地评估及奖励达到不同母语水平的学生[9]。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做到:一是加强相关专业课教师的汉语培训;二是相应安排不能胜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三是要避免“双语教育”变为“单语教育”,坚持学生“双语兼通”的原则。今后新疆双语教育工作将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确定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的战略思想,认真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抓好“双语教育基本建设工程”、“双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和“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三大工程,全面促进新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努力争取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民族教育的投入,确保民族地区按期实现“两基”目标;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完善规范化的“双语”教育制度,加强“双语”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大力培养民汉兼通人才;加强对民族教育特殊性工作的宏观协调和服务功能,努力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办好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满意的民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