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典文学合集12篇

时间:2024-02-21 15:42:09

世界古典文学

世界古典文学篇1

在世界古代史的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和课堂时间有限,对于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得到深入和拓展,这导致学生对学习世界古代史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笔者对某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进行调研后发现学生学习印象不深刻,在大三、大四的时候会忘记之前学习过的世界古代史的内容,且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学内容不够深入。教学内容的陈旧和单一浇熄了学生探索历史奥秘、揭示历史真谛的热情,因此必须解决世界古代史知识层次老化,内容设置狭窄的问题,给历史课堂教学诸如活力,显示出历史教学的重要的社会价值。

通过网上查询等方式,笔者发现近些年西方学者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兴趣不断增强,这和社会希望回归西洋源头和原典,寻找新的文明灵感的需求相适应,因此研究该课题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在中国,一些西方的古典文献也被译成中文,了解古典文献对于历史系的学生来说具有必要性,将古典文献引入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具有可行性。但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历史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涵养,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对世界古代史中的重要课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2古典文献引入世界古代史教学中的价值

首先,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古典文献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充实。学生在学习世界古代史的过程中还可以对西方古典作家和作品、中西学者的学术观点等有一定的了解,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的深度。其次,将古典文献引入世界古代史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很多学生接触到世界古代史文献资料的机会比较少,在世界古代史的课堂中引入古典文献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和认知原始史实的能力,对于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原始的史料,能够帮助本科生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其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世界古代史的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入古典文献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回溯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对历史的脉动的体会更加深切,这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领会书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和重要成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其与之后的学习能够更好地衔接。

3世界古代史教学中引入古典文献的形式

世界古代史教学中引入古典文献的形式主要包括引入文字教学、图像教学、古典语言三种。

引入文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古典文献并进行展示,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一段铭文,可以使学生对古代的语言、文字、古人的生平等有一定了解;在讲述罗马的婚姻文化时,可以引入罗马墓志铭的记载,可以让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其次,世界古代史教材中对很多历史内容阐述不够具体,引入古典文献加深学生印象。如在讲述罗马土地洁净仪式时,可以引入加图的《农业志》,让学生深刻入认识到罗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宗教活动。

引入图像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对场景的意义进行解释。世界古代史中图像教学材料主要指陶器。古代的陶器上会有反映各种社会现实点的各种场景和图像,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对古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进行考察和探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相对来说更加形象和生动,能够加深学生对当时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如在讲解古希腊学校教育时,可以展示一件刻有公元5世纪初期雅典学校情况的陶器,同时展示古典作家的记述,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世界古典文学篇2

作为一个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科学家,潘先生对传统文化和植物学都有着系统而缜密的研究,而这本书的撰写,是为了能和读者共享植物与文学的乐趣,希望有系统地介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所引述植物的今名、现状。因此,着重在古典植物名称的辨识, 对于常出现植物名称的古今演变、植物的文学意境、易于混淆的植物种类等。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作者累积数十年的研究,在书房中遨游文学世界,在田野中实地探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每种植物及其自然生态,重现几千年来文人笔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名称与寓意的植物面貌,并找出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同时分辨虚实,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

书名《草木缘情》,草木乃水陆草木之花,缘情则语出东晋陆机《文赋》中的诗缘情而绮靡,很好地概括了本书的要旨, 即探寻人文世界与植物世界的关联,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给人以审美的趣味,无尽的启迪。

千万种植物,是山川自然的精英;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是人文之精美。作者通过对文学作品(包括国画)中植物的种类、特性及其在文字作品中特殊的情感表达,建构起一个文学体系中的植物世界,由此我们得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文学作品中的植物及其文学寓意,使我们对古典文学以及植物世界均有新的认识。

植物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资源,也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我国古典文学,很多作品都与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诗经》的蒹葭苍苍,到《楚辞》的滋兰树蕙;从王维的折柳送别,到曹雪芹笔下的黛玉葬花,作者认为,各类文学的内容总离不开植物,例如南朝《玉台新咏》诗词769首,有植物的362首,占47.1%,《清诗汇》共27420首,有植物的15145首,占55.2%,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植物支撑起我国古典文学的一片天空。如果从文学理论角度来看,经典作品中的形象,构成原型(protetype),其实质就是建构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植物,作为特殊的文化语言,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自古风、骚并称。《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起奠基作用的经典作品。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诗经》和《楚辞》中的植物做了大量研究,不但研究其中植物古今名称、种类特性,还对其寓意加以研究,以求在植物研究基础上,尽量开掘其文学意涵,这对植物学和文学研究,都是很大的贡献。其较有特色的是从植物学角度着重探讨了《诗经》和《楚辞》之间的异同及传承关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诗经》、《楚辞》植物有共同的类别,作品中有着全中国广泛分布的种类如白茅、泽兰、松之类。但其各自地方特点还是很明显。《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业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据作者统计,有135首出现植物,多以植物来赋(描写)、比(比喻、象征)、兴(起兴)。这些植物以华北地区黄河流域的植物为主,而《楚辞》植物以华中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植物为主,共99种。除了和《诗经》一样,所提到的植物有全中国广泛分布的种类外,其他大部分为当地常见或者特有的植物。这些植物,有的仅产于华中,有些则延伸至华南,此类华中、华南特有的植物,作者统计有26种,约占楚辞植物四分之一以上。这些植物,包括蘼芜、木兰、肉桂、芭蕉、橘子等。这些植物中特产于华中、华南的,只有莼菜,也就是诗经中的茆。(见于《鲁颂泮水》),作者推测这种仅产于华中、华南的植物,应该是在周代以前传到华北的。《诗经》、《楚辞》有不少相同的经济植物种类,如分布全国的桑、板栗、柏树,菜类的薇、荠菜等,但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

诗经所处的背景是中原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此地水深土厚,民生艰难,民性多尚实际,对于生产生活所依赖的经济植物及天地物候多加颂扬,以《豳风七月》为例,全诗围绕一年四季的农业劳作展开叙述,其中植物,均为桑麻黍稷,瓜果野蔬之属,切合实用的植物。

《楚辞》写作背景为南方长江流域,此地气候温暖,土壤肥沃,物产丰饶,食物不虞匮乏(《汉书地理志下》:江南地广食物常足),因此歌咏食物、经济类植物的篇章罕见,而以香草香木之类象征、隐喻类植物居多,且反复出现。如《离骚》共出现香草18 种,《九歌》中香草16种,两者有11种是相同的植物。

《诗经》、《楚辞》的植物,构建了古典诗歌的象征体系。《诗经》中已经开始用松萝、菟丝子等植物来比喻依附、攀附,以美好植物来比喻美好事物,如桃之夭夭等。以有刺和到处蔓生的植物来象征不好的事物。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小雅大田》),墙有茨,不可扫也《鄘风墙有茨》,开启了以植物比喻、起兴的先河。《离骚》在此基础上,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以植物来寓意言志。《草木缘情》认为,植物全株或局部有香气的植物,均为《楚辞》引喻的香草,其中伞形花科的植物占有很大比例。《楚辞》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香草是白芷和泽兰,均属伞形花科。与此相反,恶草恶木,令人不快,《楚辞》与《诗经》一样,以此来比喻小人,或不祥事物。《楚辞》的象征、比喻手法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其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富于艺术魅力,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符号系统和植物文化传统。

利用植物统计进行文学研究,这是本书作者的有益尝试。此举为今后的文学、文献研究开启了一条新路。在明末成书的《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而其真名尚无定论。《草木缘情》通过研究指出:该书主要人物西门庆的住宅庭院中就至少种了40种植物,主要是作为观赏的庭院植物。作者以列表统计的方法,研究该书中乔木、灌木、藤蔓、草花类种植情况,判断该庭院所处位置应为华中地区,这些植物,正是作者所熟悉的植物,间接反映《金瓶梅》作者的生活体验或籍贯所在,提供作者的背景资料。这就为解开扑朔迷离的《金瓶梅》作者之谜提供了有力证据。

名著《红梦楼》通行版本为百二十回。其作者,有认为是曹雪芹所作,也有认为是曹雪芹原作80回,高鹗续后40回,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据《草木缘情》作者统计发现,《红楼梦》第一个四十回出现165种植物,第二个四十回出现161种植物,第三个四十回仅出现61种植物。每回植物的种类、植物种数的分布频率,或者植物在单元内出现的总数,从统计观点来看,第一个四十回和第二个四十回之没有差异,而第三个四十回不但每回平均植物种数和单元内植物总数远少于前两个四十回,而且作者对植物的熟悉程度及描写水平也远为逊色。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支持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作者并非同一人的观点。

古代文学作品,因年代久远,多有各方面疑问存在。采用《草木缘情》中的植物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佐证,有利于得出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

《草木缘情》内容丰厚,文辞华美。然智者千虑或有一失,书中也存在一些失误,现就目光所及,提出如下问题就教于方家:第二章《历代诗词歌赋的植物概况》第五节32页,作者列举唐代杜牧《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认为:此诗为杜牧在云南结交红粉知己所作,以当地盛产之豆蔻形容少女之美。按《唐诗鉴赏辞典》,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时,与歌女分别之作。第二句以豆蔻喻少女之美,诗歌故事发生地点为扬州,非书中说的云南。第四章《楚辞植物》第七节89页,引《离骚》纫秋菊以为佩实为纫秋兰以为佩之误。

第五章《章回小说的植物》第三节98页,插图标示苜蓿,实为紫云英。第七章《国画中的植物第二节》154页,所附元代郑思肖《墨兰图卷》,意在说明元代的宋朝遗民郑思肖绘兰花均不画土。实际从文献看,郑思肖画兰,只是大多根部不着土,画幅中兰根为暴露状。然此幅真迹保存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墨兰图卷》,正是难得一见的根著土兰,此幅画中墨兰根在土中并不露出,其不以实笔画土,乃因中国画习惯以虚写实而已。第十三章《文学与野菜》第二节,323页,作者解释《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七月流火是指盛暑夏季。按《诗经》,此处七月,指夏历的七月,相当于当今农历的9月。火,星名,指大火星,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故称流火。本句真实含义,是夏历七月天气转凉之意。同首诗中有七月烹葵及菽,说明葵(冬寒菜)和菽(大豆),是当令成熟的农产品。

世界古典文学篇3

一、日本对古典文化的推崇

1 近年来日本古典文化被推崇发扬的代表

近年来,有关日本古典文化的书籍和影片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最出名的代表是梦枕貘的《阴阳师》系列以及根据此套书改编的同名电影《阴阳师》。其中电影版《阴阳师》一经公映,在日本国内造成较大影响,电影大获成功。位于京都的晴明神社也在电影公映后受到日本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的参拜,“晴明祭”也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较大反响。更多日本人开始关注本国的古典文化,更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日本,并对日本的古典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日本古典文化的代表“祭”

“祭”这个词,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是祭祀死去的人的节日,但是这是一种错觉。日本的“祭”,与中国的祭祀意思稍有不同,日本的“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庆典存在。

日本的祭典活动规模大小不一,但很普遍。日本各地的祭祀活动,大多与祈福与驱恶有关,但最多的是以“祭”形式出现的庆典活动。无论是在日本的哪一个地方,都有充满了古典风情的节日活动,活动现场也会吸引世界各地的友人前来参观和游览。这是古典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一种非常完整的传承与发扬。

二、日本现代社会的古典文化

日本的古典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历史悠久,注重修养的日本人将其古典文化传承至今。日本全国各地都广泛分布着神社、寺庙,每年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日本古典民俗活动,并且各地的风俗也各不相同。比如著名的札幌“雪祭”,京都的“祗圜祭”等。

除了节日方面,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日本的古典文化也得到了体现。现在仍有很多家庭居住的是日本的古典庭院,庭院里的布置就充分体现了日本的古典文化美,即日本古典文化的“和风之美”。最具代表性的是已经有了千年历史的“竹筒敲石”。一敲一打之间充分体现了日本古典文化的美学价值。可以说,日本的古典文化已经深深地映刻在每一个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对中国的启示

1 古典文化应与时俱进,进行改良

目前中国在传统节日方面做得还不够,只是商家的炒作,并没有赋予所应有的文化内涵。在这一方面,中国应向日本学习成功的经验,赋予传统节日应有的文化内涵,将传统习俗通过庆祝活动展现出来,让更多的国人参与其中,以达到传承古典文化的目的。

2 运用先进的宣传手段发扬古典文化

日本国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其古典文化,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还有一些艺术上的、精神上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法律保护,古典文化的传承就有了依靠,有了法律的支持,传承这些文化就有了强制性。而中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非常容易流失的非物质文化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这也造成了许多非常有意义的古典文化的失传,对于世界来说,这都是巨大的损失。

3 让改良后的古典文化为现今中国社会所接受

中国现在在高速地发展着,而与其一同高速发展着的,还有中国的古典文化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维。许多古典文化在文艺作品或者是以其他方式进行的改变里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些许的差异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来让这种改良后的古典文化为现今的中国社会所接受,被现代人的思维所接受,让古典文化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在现代国人的面前。

从日本成功发扬其古典文化的经验中,可归纳出许多关键点。如何突出重点,学习日本的经验,并从现实的经济、社会环境出发勇于探索创新,这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发扬不无借鉴意义。我们应参照现今中国的国情,坚持循序渐进的方针,一步步地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传承给国人并发扬至世界。

参考文献:

世界古典文学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34

The Influence of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in China

LIU Hanze, YANG Yant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00)

Abstract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began with the "Socrates question", the essence of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as "politics is morality, that is politics", and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complex social thought eroding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study of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human body and soul dualism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order using the spirit and power of philosophy, to seek the nature of goodness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liminate the weakness of the world of the senses, maintain a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of mind, noble moral sentiment and development to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and treatment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goodness of the Confucian doctrine of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which enables our students to truly "self-cultivation, regulating the family, country, the world is flat ".

Key words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morality;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0 引言

古典政治哲学始于“苏格拉底问题”,古典政治哲学是政治与道德合一(政教合一),Leo Strauss向来被认为是古典主义政治哲学的坚定的维护者,而马基雅维利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始祖。①古典政治哲学的精髓在于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通过古典政治哲学的创建和维护,人类在精神成长的过程中创建、维持朴素的价值观,认为德性乃是自然主义的道德的伦理学特征。古典政治哲学负载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哲学是国家本质属性的研究,而古典政治哲学更是封建时代背景下对统治者的价值追求,也是对人性的批判和探讨,古典政治哲学在西方政治哲学中居于统治地位,其理论一部分是逻辑推导的,一部分是形而上学的理论,古典政治哲学的方法是辩证的,其根本出发点是通过理智世界的分析把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进行正确的思辨,古典政治哲学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积极促进作用。②③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复杂的社会思潮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通过古典政治哲学的学习,在人的灵魂与肉体二元论中理解世界的秩序,利用哲学的精神和力量,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寻求善的本质,消除感官世界的弱点,把理智世界和感觉世界划分开来,提高大学生的正义感,用哲学的根本原理来实现价值和灵魂的洗礼。

1 古典政治哲学的精神原理分析

东方和西方的古典政治哲学是人类对精神和理性的一个重要的批判性探讨,古典哲学蕴含对人生价值和哲理的思辨,通过古典政治哲学的思考,把人类从理智世界和感觉世界划分开来,实现对人性正义的概念分析。古典哲学中,人的来源是正义的化身,在灵魂与肉体的二元类中,理念世界主宰者世界的秩序,通过感官世界建立正义的理念世界,通过古典政治哲学实现对善的本质的分析。④东方古典哲学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把老子之道和儒家思想进行知行分析,把柏拉图的思想体系看作是哲学的精神和力量。在人的价值和生存发展中,通过修身齐家实现,治国平天下。古典哲学的修身思想贯穿到整个人类的家庭、家族和种族的发展中,对人类世界观、人生观的认识具有加大的促进作用。古典政治哲学倡导价值和尊严,通过人的尊严的保持,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追求,为个人的幸福而努力。可见,对古典政治哲学的学习,由此提高个人的精神追求和国家的统治,同样对人类的价值培养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导向。

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的分界点为“Machiavelli问题”以及对Machiavelli问题的解释,现代政治哲学藏到政治与道德无关,而古典政治哲学更加强调理性的价值追求,借助理性的发展,实现人类的思想和行动的统一。通过对古典政治哲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为古典哲学强调的是人类的具体追求是什么,灵魂与现实的矛盾是什么。通过对人类本性的控制,在严酷的现实世界中,正式人类的欲望和价值的取向,在人类的价值追求中,崇尚“真、善、美”,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人类的欲望追求中,力求和平,在不能和平时,可以通过需求适当的助力而非战争。从这一角度较,古典政治哲学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中提供了一种可行的价值参考,在自然状态下建立理性的生活态度、平和的价值追求、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相信人类来自善良的卢梭认为,古典政治哲学要求人要有契约精神,大家在道德范围内保障个人利益,维护自由、平等和人权保障。古典政治哲学的理性精神追求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取向和培养提供了可行性参考,在建立的契约社会中实现公平正义。

2 古典政治哲学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分析

随着世界多源思潮的进化和发展,以及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和贪图享乐的价值追求正在侵蚀着当代大学生。通过古典政治哲学的学习,在人的灵魂与肉体二元论中理解世界的秩序,古典政治哲学倡导的真善美和和平的心灵追求等思想,能有效影响和促进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在古典政治哲学的洗礼下,培养大学生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国乃是儒家之邦,中国哲学的奠基者为孔子和老子,分别为道家和儒家,作为古典政治哲学的重要分支,道家关心的是自然和谐和天地合一,在政治上的无为的态度,在功名和价值追求上为无为而治,该哲学主张虽然最终没有成为中国后来的正统的统治思想,但是其倡导的自然和谐的哲学观点仍然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较好的正面促进意义。

在当今网络社会环境下,各种思想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通过学习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儒家思想,义礼修身,严格尊卑老幼,保持原始的民主性和良好的价值取向,采用古典政治哲学思想指导当前大学生的价值求取向,可以在工作、生活、婚姻和朋友之间形成较好的行为准则。把礼作为修身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仁义对人,仁为精神,礼仪为主,礼是因循,仁是创造。通过古典政治哲学的修身指导,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使得广大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思想,培养人们具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使得广大的大学生在思想品德、性格心理方面具有较好的价值取向,改变心灵容易受挫,孤僻、自卑的缺点。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寻求善的本质,消除感官世界的弱点,保持人格的尊严,既要承受上天的对苦难的安排,也要奋发图强,努力奋斗。

中国和西方的文明源远流长,古典政治哲学涵盖了中西方的智慧的结晶,中国的儒家正字思想具有强烈的伦理价值取向,对促进我国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自我完善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古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为使得中国成为世界闻名的礼仪之国,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哲学思想,成为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古典哲学的学习,以德化人,通过道德的感化,使得广大大学生认识到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类作为世界的一分子,大学生更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通过古典哲学的指导和引领,结合“修、齐、治、平”的政治主张,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同时,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尽责尽力。正如儒家的核心思想:“人若不尽其所能完成社会的责任,那么就无法有效发挥自身的特长和天赋”。因此,大学生消需要抵制和舍弃当前功利化和悲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思想,利用古典政治哲学在精神上培养自己的美德,在行动上履行忠恕之道,把仁义付诸实践,发展“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兼善天下,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国家栋梁之才。

3 结语

古典政治哲学的精髓为“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古典政治哲学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古典政治哲学的学习,指导当前大学生的价值求取向,可以在工作、生活、婚姻和朋友之间形成较好的行为准则,以仁义对人,仁为精神,礼仪为主,礼是因循,仁是创造,在行动上履行忠恕之道,把仁义付诸实践,使得广大大学生认识到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释

① 刘亚明.善与可能的善:从古典政治哲学到现代政治哲学的嬗替[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52-57.

世界古典文学篇5

二、强化基础训练,构建身韵审美教学体系

为了能够将古典舞发扬光大,我们必须要对古典舞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而古典舞的核心又在于身韵教学,所以我们必须要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身韵教学体系。在古典舞中,身韵有很高的训练价值,可以训练表演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并且身韵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目前的实践表明,身韵课程是可以分开进行的,最后进行融会贯通,已经成为了中国古典舞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的古典舞体系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舞蹈者。身韵一直贯穿着整个古典舞的学习当中。身韵是在对戏曲、武术等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的动作特征进行一定的总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它强调在舞蹈的过程当中要以腰部为核心,非常重视对中段的训练。身韵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能够将身韵融入到古典舞的动作当中,它比较重视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练习:点线处理的能力、动作的连接能力、节奏的处理能力以及情感的表达能力「17]。可以说基础训练只是教会了学生们一些基本的动作,而身韵则是引导学生对这些动作进行升华,让整个舞蹈赋予了生命力和张力,给予了其灵魂。我们完全无法想象,如果一个舞蹈缺少了身韵,那将跟行尸走肉一样,空有僵硬的动作,没有古典舞的神韵,没有了内心的灵魂。所以为了能够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古典舞推广开来,我们必须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基础训练,并构建出完善的身韵训练体系,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国人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世界古典文学篇6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美;形神兼备;刚柔相济

中国古典舞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表演艺术,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武术、戏曲、民族舞蹈、杂技等传统艺术的精华,并借鉴了芭蕾舞蹈的抽象性,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气韵”是中国古典舞蹈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也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所在,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兼备、刚柔相济、诗情画意、清空曼妙等品性,都是中国古典舞气韵之美的体现。

一、形神兼备之情态

中国艺术强调形神兼备,以传神为旨归。对于中国古典舞蹈来说,“形”可以看作是舞蹈的形体动作,也是艺术家传神达意的物质基础。“神”是艺术家心灵的气象,是从生命的灵魂深处涌现出来的情意。中国古典舞强调形神合一,以深邃的感情和思想为内在意蕴,以形体的表现为物质基础,实现外在形象与内在神韵的完美交融,以情感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达到艺术表现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典舞并不过分追求形似,也不是定型舞姿的动态造型展示过程,而是强调所谓的精、气、神,强调动作中蕴含的韵律与精神,这既是中国古典舞的特质,也是中国古典舞的追求。例如,在中国古典舞蹈《风吟》、《扇舞丹青》中,便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思想情怀,是情感表达与动作表现的交相辉映、相互交融,体现着永无休止的玄妙,也体现着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在舞蹈的韵律与节奏中体现了生命的律动与活力之美,在人物的传神写照中体现其内在精神,在舞蹈的动态形象中构建中国古典舞的典雅之气。因此,宗白华先生说,中国古典舞以其最高度的节奏、韵律、秩序、理性,唤起人们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也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

二、刚柔相济之风姿

相对于西方舞蹈来说,中国古典舞在表现方式上偏于阴柔之美。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舞既有阳刚的一面,也有阴柔的一面,同时又非常重视刚柔相济,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周易》的刚柔相济生变化、一阴一阳谓主道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体现。

中国古典舞是一种柔中寓刚,以阴柔占据主导地位的舞蹈艺术形式。从表现形态方面来看,中国古典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节奏鲜明、曲折变化、圆润流畅的艺术形式。其中刚与柔是所有古典舞动作中的两个极端,它们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中国古典舞非常和谐、有致地体现出了刚与柔的意象,因此我们可以说,刚与柔是中国古典舞动作的基本元素,也反映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例如,舞蹈《书韵》通过男子的独舞,以舞者的动作形态展现中国书法的神韵,为我们体现出与道体合一的书法韵律、章法与意象,同时也表现出了舞蹈的内在精神。《世说新语》在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时,谓之“时人目王右军飘若游云、矫若游龙”,这也体现出了音律节奏与刚柔相济的动作之间的相互协调,完美体现了中国书法飞动之神韵。这书法舞动的节律,便如舞者身体语言的韵律,刚柔相济、宛若有神既是中国书法的内在意蕴,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内在精神,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

三、诗情画意之意境

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之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是中国意象艺术追求的目标。达到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境界就是要达到超越现实本质、以诗宣情的境界,从景物的外在表现中体现人们对于生命的理解,因此,品味诗情画意之意境重在品味其画外之意、诗外之情,如实地投射审美主体的心理想象,并引起人们的共鸣。诗情画意的气韵生动,造就了艺术表现中的无我之境,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极致和上品。中国古典舞蹈是一种身体模仿的艺术,但这种模仿并非对实在物的模仿,而是对人的幻想进行模仿,这种传神的手法体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特质,也是中国古典舞蹈追求“意境”的一种体现,因此,诗情画意的品格与境界便与舞蹈的神韵完美融合,达到高度一致的境界。例如,舞蹈《春江花月夜》在优美、舒雅的抒情旋律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在春天的傍晚,静谧的月亮从东山上渐渐升起,小舟荡漾于江面之上,两岸的花影在轻轻摇曳。舞蹈以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为创作背景,通过手持羽扇身着蓝裙的怀春少女,表现出对于爱情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优雅的韵味、飘渺的动态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含蓄、深远的境界,为我们传达出了一种朦胧淡雅的诗化意境,让人们在宛如仙境的诗情画意中获得美感。

四、清空曼妙之品性

中国古典舞蹈反映出一种超越世俗世界的价值取向,以一种素淡奇逸、自然简约的风格,向我们传达出一种清新空灵的理想世界。此外,舞蹈也反映出了一种豁达的精神面貌与自由、澄明的理想境界,也是传统艺术中清空曼妙之品性的一种体现,在空灵之中蕴含着静穆中的崇高,从曼妙的舞蹈动作中向我们传达出了一种高远的品性。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舞蹈向我们传达的是精神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是脱离了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也是自由旷达的人生态度与清洁无暇的理想世界的反映,彰显出中国传统艺术中清空曼妙之品性、空灵深邃之意蕴。

五、结语

“气韵”美是中国古典舞蹈的重要审美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古典舞蹈中突出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古典舞蹈还是经转换、更新后的新古典舞,都需要“气韵”为基础。因此,我们要深入发掘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美,从审美的高度去研究中国古典舞蹈的内在意蕴,真正体现古典舞蹈中“气韵”的美学价值。

世界古典文学篇7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载体之一,随着十八世纪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而受到关注并开始被译介到西方国家。根据钱林森的研究,法国神父马若瑟最早将《诗经》中的《天作》、《皇矣》等八首诗选译成法语并于1736年将其刊发,法语世界由此开始接触这一中国文学的精髓。虽然中法两国在思想、语言、逻辑方式及审美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法国学者仍敏锐地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高度的文学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三个世纪以来从未间断过对其进行译介和研究。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法语译介达到高峰,在法国和中国都出现了杰出的译家和译作。译者的译介视角更加多元,译介内容日益丰富,伴随着译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译文质量更高,在法语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试分析如下。 

一、 译介动机多元化 

二十世纪以前,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法语译介的生力军是法国人,主要是传教士和汉学家。开先河者马若瑟神父选译《诗经》后,杜郝德神父将其刊登在他主编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中。作为一个传教士,主编出版这样一套全面反映中国各方面情况的书籍,这本身可以证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在主观上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以便实现其宗教扩张[1]50-56。但客观上,传教士的行为确实起到了向法国引荐中国文化的作用,法国汉学家由此开始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对不少法国学者来说,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是出于对其东方学的分支——汉学的研究的需要,如同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汉学家德理文侯爵在其法译《唐诗》序言中所说:“当人民在历史研究中,想方设法探明某一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风俗习惯、社会生活以及文明发展的程度时,一般很难在充斥着大大小小战争纪实的正史里,找到构成这一时期民俗画面的特征。反之,人们从神话传奇、故事、诗歌、民谣的研究中倒能得益多多。”[2]1可见,其译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了解当时来说遥远的、少为人知的中国。 

二十世纪以前的译者几乎全是法国人,二十世纪以后,这一队伍中出现了中国译者,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开始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法语翻译。首先是二十世纪早期到法国留学的中国学人。其中的杰出代表有:梁宗岱,1930年出版《陶潜诗选》;徐仲年,1933年出版《中国诗文选》;何如,1935年出版《唐诗百首》;罗大冈,1947年出版《唐人绝句百首》,等等。以上作品皆为法文译作,在法国出版。 

为什么这些优秀的中国留法学者到法国后,都不约而同地、甚至是急迫地选择将中国古典诗歌译成法语呢?我们从梁宗岱给友人让·普雷沃的一封信中可以找到原因,信中说道:“亲爱的朋友:这些诗其中一部分翻译好后,在抽屉里躺了很久。我对我们诗歌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翻译很反感,生怕轮到自己糟蹋杰作,所以从不敢示以相识......”[3]5,他信中的原文“écoeuré”,意为“恶心”,还不仅仅是“反感”之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译者认为在他法国看到的已有译本并不能全部让人满意,有些是“乱七八糟”的。因此,他和他的同学们应该是出于神圣的使命感,抱着审慎、严肃的态度来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其动机在于把中国的文学瑰宝以本来面目介绍给法国读者,不使宝珠蒙尘。 

在法国,二十世纪中后期是汉学界译介和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结出丰硕成果的时期,在这一领域出现了戴密微、桀溺、程抱一、帕特里克.卡雷等杰出人物,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纯学术范围的研究和译介,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达到了研究的巅峰,其目的是进行专业的学术研究。 

经过二十世纪中期的几十年沉寂之后,中国译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法译在二十世纪后期开始再次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许渊冲1999年在中国出版法译《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谢百魁2011年出版《英法双译唐诗100首》。以许渊冲为代表的当代杰出翻译家,其视野更加高远,他们从事翻译的目的在于促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如同国际翻译家联盟在2014年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 “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颁给许渊冲时的颁奖词中所说的那样,许渊冲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致力于为使用汉语、英语和法语的人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而谢百魁在其译著的前言中说:“鉴于某些国家, 特别是非洲国家,有的使用英语,有的使用法语,有的二者兼用……因此出版此《英法双译唐诗100首》。”[4]1,我们看到译者将眼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法语世界。由此可见,当今中国译者的译介动机,在于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输出。 

二、 译介内容趋于丰富 

世界古典文学篇8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213-02

1 文化源头的儒、道精神

中国古典艺术包括诗歌、散文、琴棋书画、戏曲、小说、雕刻、建筑等各式门类。流传下来的艺术精品都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人们总说中国古典艺术给人的是审美世界的享受、心灵世界的抚慰。欣赏中国古典艺术会使人进入一个特殊美好的境界。这个境界究竟是什么呢?它又是怎样组成的?它的源泉在哪里?这个疑问的解释都涉及到中华文化精神要义问题,只有在中华民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会产生和发展出灿烂的中国古典艺术。

中国文化的源头以《易经》为代表,这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源泉。《易经》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道家思想为旁支的综合性文本。《易经》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定性,也确定了中国古典艺术的总体特质。儒家主张人要发奋以创造价值,用人文生命光华自然生命;道家主张人要超然物外以摆脱有限现世痛苦。儒家肯定人生,倡导人们的入世精神;道家倡导出世遁世,消除私欲。二者恰似阴阳两极互动又合而为一,构成互补性的文化结构。成为七千年中华文化的支柱力量,也融铸进中国古典艺术的境界。

儒道互补性文化结构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人格,也就是强烈入世的功实追求与超然愤世的脱俗精神的浑然一体。儒家入世与道家脱俗二者的对立为世人共知,最妙的是将二者能够在现世和当下生活融为一体,表现自然,这却不是一般功夫。中国古人身上儒道二者矛盾对立的表现不是其人格分裂、神怪行奇、而且相安无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人格。这在中国古代官僚的中上层文化生活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在其他民族的官僚达人却十分少见。所以人们才会看到中国古代的许多达官贵人在得势时说道论德、飞黄腾达,而在闲居时却倾心于赋诗唱词,“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十分自然地统一于其现世生活。中国古典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人的消极避世中成为普遍形式和最好形式,这时的中国古典艺术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具有两个层面的价值:一方面作用是对于外在的社会形式的超脱,其价值是对现世的否认和批判;另一方面是对自我的超脱,其价值是肯定具有叛逆精神的自我,追求理想生活的自我。这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真正境界。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曾评论这种境界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1]。

2 “天人合一”的观念

与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人格相适应,“天人感应、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宇宙观。中国传统的文化结构使得中国人重人伦、重血缘、重君臣、重体验。农业经济靠天吃饭,所以中国人崇拜天,视天为神明:天不是冷冰冰的自然天象,也不是先存于人、外在于人、与人对立的纯客观自然事物。天是被赋予情感的生命本体,“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是人的祖先;“天,仁也”天是有大德的仁君;“不阿党偏私,而美泛爱兼利”,天是公正善良的,而且爱人有惠于人。对于艺术而言,天还是有情感的,“人生有喜怒哀乐之容,春夏秋冬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在中国古典艺术中,天与人是一回事、是一体,中国古典艺术中没有脱离人的自然,也没有离开自然的人。在艺术情境的世界中,天人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中国人的这种对天亲和的人生态度一方面表明中国人积极人生观对外在自然的征服,与其建立现实性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人对自然的扳依情感:人要依天而生、顺天而活、融天而归。生于天意、长于天下、存于天道、亡于天逆,不做违背天意的事情。中国人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中国古典艺术的世界呈现的是一种舒缓宁静的表情,一类秩序井然、德行善为的生活,一个依恋过去的古典原则。与西方古典艺术相比,中国古典艺术表达的是明确的差异、美好的和谐和真实的感觉。没有西方古典艺术那种因生活中的折磨所导致的精神对立,因毫无希望所导致的情感郁结。与中国古典艺术委婉曲折特性相反,西方古典艺术直接表现人、直接表现人对生活的感受。西方古典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差异表明二者不同的宇宙观世界观。

要真正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境界、就要深入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艺术都是特定文化的产物,都依赖于特定的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创造物。按照大多数专家的观点,文化或文明,在广泛的意义上,是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存在中所积累的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民族成员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有效经验和习惯的综合体。每个人都生长在特定的文化中,文化是一张网,无时无刻不在关顾着我们。艺术生长在文化之中,中国古典艺术是在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的。因此,中国古典艺术的最高程度是境界,但中国传统艺术的符号意义都是文化。在中国古典艺术作品中,艺术、文化、社会人生、情感、理想总是交融在一起,无法拓清。只有从文化学的角度,从中国人的特有文化属性及其博大内涵去理解才可能真正进入中国古典艺术的境界。

3 精神上的自信力

世所公认,中国古典艺术的境界代表着东方艺术的最高水准,表现着古代中国人高贵的精神。精巧的艺术表现能力,细微的艺术鉴赏力,是中国古代华夏文明和文化不可复制的摹本。其他国家的人民往往是通过欣赏中国古典艺术而接触到华夏文化,不H为中国古典艺术所取得的成就所震撼,也为其中所表现出的中华文明文化的通脱、达观、智慧所折服。作为中国人,不仅应熟悉自己传统优秀的艺术,而且要自觉成为这种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人。

要成为中国古典艺术境界的诠释者和中华文化文明的传播者,就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相辅相成的两种观念。要文化自信,就要做到文化自觉;只有文化自觉了,文化自信才有底气,才有定力。而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自晓”――对中华文化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高低。文化自晓既是一种文化学习力,一种文化理解力,也是对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评价和理性的整体的反思。既要古为今用,也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做到了文化自觉。党的十号召我们要文化自信,这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面对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和“渗透”所引发的崇洋之风和一些“精英”拒斥思想解放,抱残守缺,试图从古代故纸堆里

找寻一丝精神慰问所引发的“怀古、复辟”。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是检验我们是否真的文化自信的时候。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卑,也不是文化自大。文化自卑会导致传统优秀文化的丧失;文化自大会导致文化上的闭关锁国和文化上的腐朽落后。我们要成为文化自信的体现者,文化自觉的践行者。

世界古典文学篇9

1.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五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1.1 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 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1.1.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1.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1.1.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1.1.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1.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2、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2.1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2.1.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1.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2.1.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转贴于 3、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

日本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演变出具有他们特色的枯山水园林,他们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得很好。中国也应该有进军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针去应对世界。日本“禅”的思想领导着他们的园林,我相信,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样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4、中国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应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

我们应该把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时代的变化推动园林建设全球化,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实施园林建设的全球化时,我们首先要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国外建设园林不能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例如:

4.1公园建设

在公园建设方面,我们在强调民族特色、地域异性的同时,适度地融入异域民族风情,积极应用多学科成果,必能将公园建设成具有感染力、创造力、风格鲜明的'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

4.2城市园林规划

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应整体综合考虑,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与层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空间,而摒弃中国古典园林的单一成体,就无法研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文化,其园林生命、园林生态、园林文化就不能永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园林建设中既考虑继承传统,又考虑有所创新。既考虑中国文化,又考虑世界发展,积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伦空间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过分封闭的文化负面效应,使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将中国园林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5、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5.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5.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5.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世界古典文学篇10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1.1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1.1.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1.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1.1.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1.1.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1.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2、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2.1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2.1.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1.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2.1.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

日本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演变出具有他们特色的枯山水园林,他们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得很好。中国也应该有进军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针去应对世界。日本“禅”的思想领导着他们的园林,我相信,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样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4、中国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应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

我们应该把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时代的变化推动园林建设全球化,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实施园林建设的全球化时,我们首先要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国外建设园林不能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例如:

4.1公园建设

在公园建设方面,我们在强调民族特色、地域异性的同时,适度地融入异域民族风情,积极应用多学科成果,必能将公园建设成具有感染力、创造力、风格鲜明的''''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

4.2城市园林规划

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应整体综合考虑,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与层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空间,而摒弃中国古典园林的单一成体,就无法研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文化,其园林生命、园林生态、园林文化就不能永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园林建设中既考虑继承传统,又考虑有所创新。既考虑中国文化,又考虑世界发展,积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伦空间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过分封闭的文化负面效应,使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将中国园林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5、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5.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5.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5.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5.2.2融会贯通,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世界古典文学篇11

17世纪欧洲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新文化观的形成与繁荣。这些观念直接为古典主义造型艺术奠定了坚实的美学基础。美学是一个时代审美文化的理论内核,而造型艺术就是这个理论内核物质性外化的时代产物。17世纪理性主义美学对西方艺术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古典主义造型艺术在理性美的滋养下孕育成长,或者说是理性美自身具有将经验提升到普遍原理的能力。艺术家把1理性美的内涵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作品崇尚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典范,创作构思严谨而饱含哲理,具有典雅、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征。绘画提倡“绘画的真实”,笔法严谨、色彩沉稳。雕塑提倡“和谐之美”,手法概括稳重、协调平稳。建筑提倡用“标准的形式”和“绝对的规则”建立规范。在这个所有的艺术都受理性所支配的时代,艺术家带给我们的不是奢华的造型,而是加入理性思考和严整构思的艺术创作。

二、理性美的探究

17世纪理性主义哲学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也是主体意识觉醒后的必然产物。哲学观在理性精神的滋养下,成为人们行动的思想准则。现代人一定无法想象,沙龙里经常举办贵妇们的哲学讲座,她们在对话中融入哲学术语是很平常的事。人们可能会探讨以前的哲学与现在的不同,本体论怎样转变成认识论的等等哲学问题。而哲学家们借助理性,通过求知宇宙万物来解决哲学上最根本的问题。那时人们发现世界充满了矛盾,什么是真实的不得而知。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我们小的时候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作过判断,但那时我们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理性。有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阻扰我们认识真理,怀疑所有事物都是“不真的”,但在我怀疑所有事物的过程中,却不能怀疑我在思考,不能怀疑“我在怀疑”。我这个怀疑的主体没了,就无法怀疑了。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在怀疑,所以我有思考的能力,我既然能思考那我一定是存在的。这就是笛卡尔最著名的理论“我思故我在”。这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由它来完成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变。笛卡尔把思维主体作为最先确定的认知对象,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它的哲学思想是17世纪哲学总的指导思想,为时代制订了新的游戏规则。17世纪理性主义美学就是在这样的理性哲学羽翼下形成发展的,主要理论内涵同样是理性。此时的美学维护理性规范,以“理性”作为文艺的最高要求,认为只有富含理性作品才有价值。对美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崇尚抽象的理性,即普遍的人性;追求真理的永恒性,以真理为美;美在于追求明晰与秩序,在于“和谐”;美是具有普遍性的、绝对的,创造美是要遵循一定原则的。所以作品要遵循理性主义美学的指导思想,从理性的认知出发,以理性的哲学观为归依,形成完整的理性主义美学体系。

三、承载理性的艺术表达

17世纪的造型艺术受理性主义影响很大,理性思辨的方式使得艺术家们对美的理解有所不同。艺术的创作原则建立在科学、理性分析和数学关系验证的基础之上,笛卡尔几何原理的形式价值体系成为艺术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当时的艺术家把理性的审美观渗透在造型作品中,遵循笛卡尔等人的理性主义思想,从古代艺术品中发现理性因素,追求理性带来的灵感源泉,推崇绘画的真实,关注作品自身的观念性,信奉规则秩序、和谐崇高的原则,从而获得理性之美。理性主义时期的造型艺术,在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没有陷入前人既定的思维程式,具有一定的创新。(一)古典主义的理性画风古典主义绘画盛行于17世纪的法国和西欧等国。以古希腊、古罗马为灵感源泉,追求理性带来的和谐之美。法国人尼古拉.普桑酷爱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对数学、解剖学和透视学有一定的研究,还钻研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对笛卡尔等哲学大师的理性思想也十分着迷。这些知识储备奠定了他以古希腊、古罗马为模本,创作古典主义风格绘画作品的坚实基础。普桑曾说过:“绘画总应该表达思想,无论是绘画也好,或者是部分的构图也好,绝对不应该是故意做作出来的,而应该是完全符合主题性质的,符合理性主义审美原则的。”[1]这是理性的产物,是艺术家心灵和想象的产物,是对心灵的直接呼唤,无关于感情。从他的画中可以窥视到画家心灵深处的的思考。比如普桑的代表作《阿卡迪亚的牧人》,绘画以古希腊传说为题材,围绕着生命和死亡的古老命题,描述裸的人性,内涵发人深思。在画中作者隐喻当时贵族物欲过于膨胀、人们沉迷于对于权势的渴求中。普桑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来刻画一个想象中的情境,用绘画来启迪贵族们的心灵,抚平浮躁的欲望,用想象的产物对心灵直接呼唤,追求真理的永恒性,以真理为美,追求明晰与秩序,让人们回归理性。其实古典主义者一直寻找的是一种理性的“绘画的真实”。比如普桑在描绘时,不是逐一地去模拟现实世界的景物与事件,而是通过理想来组织画面,展现事物应有的心灵的真实,富有哲理性,发人深思。因为如果只有对现实世界的模仿,通过绘画技巧是可以看上去真实的,但这是“真实的错觉”。“绘画不是去重新开创某些元素,而是致力于心灵的充实、提高、扬弃、净化,因此是在更高的意义上,在更纯粹的范畴里成为呈现者。”[2]古典主义画家会给眼睛不同的惊喜,他们寻找的是“绘画的真实”。洛兰的风景画不像普桑按照自己的理想世界来绘制,而是将他在罗马附近的写生素材,按照“绘画的真实”的方式理想化地表达出来。因为素材都是现实世界抽象出的理想化物象,画面看上去是那样的真实,没有一点虚幻的痕迹。当时许多人认为洛兰风景画里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有人试图寻找那些美丽的世外桃源,当然无法找到,因为那来自他的心灵世界,是他内心世界理性的表达。自然界的物象都是为了总体服务的,艺术家有权创作自然物象,这样才能使画面符合“绘画的真实,”(二)雕塑和建筑的理性美17世纪的雕塑艺术有一种肃穆、庄严、恬静、安谧之美,简言之就是和谐之美。在理性主义时期,雕塑主张模仿古希腊、古罗马对面部及身体刻画方式,反映雕塑形象内在的宁静及安谧,体现出静穆与端庄的古典主义意味。他们追求的是理想观念的表达。在古典主义雕刻家看来,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需要概括出自然界最美的部分,最终表现“和谐之美”。雕塑大多采用中心对称的结构与朴素稳重的雕刻手法。塑造准确而富于秩序感的艺术作品。但雕刻大师们也并没有完全陷入表现人物完美的思维程式,雕刻家依照不同人物的性格,寻找出人物独有的特征。雕刻者从时代背景出发,探寻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雕塑作品《伏尔泰》,面部雕刻得宁静安谧,典型的古典主义雕塑风格,为了表现伏尔泰智者的形象,衣服几乎完全遮盖住伏尔泰孱弱的身躯,衣纹的雕刻手法概括稳重,准确地表达出人物庄严高尚的学者气质。17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开始应用到建筑行业。严格遵守规则和标准所体现的建筑理性,并不意味着采用简单的建筑样式和粗陋的内部装饰。“它仅仅意味着美的效果是蕴涵在使建筑构建得以成功的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本性上,并依据理性的准则去设计那些构件。”[3]古典主义艺术提倡用“标准的形式”和“绝对的规则”建立建筑规范。数学关系和几何结构关系的运用,在古典主义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中频繁使用。古典主义建筑推崇古代罗马建筑的设计风格,认为它是最“真实”的建筑形式。古典主义建筑师们主张建筑的真实,不提倡自己的思想情绪在建筑设计中表达,倡导概括理性的一般性表达。当时的建筑中有一种古典的和谐崇高之美。法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路易十四崇尚古罗马秩序及法则,标榜具有“合理性”“逻辑性”的建筑

四、理性之美对后世艺术创作的指引

古典主义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追求画面统一、和谐、庄重、典雅的美,主张用理性来指导艺术创作,将理性表达当作基本目标,创作的过程规范、有序,注重形式和共性,将古典绘画特有的精准造型和高超的写实技法发挥到极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艺术的进步,但任何艺术流派都逃不过由鼎盛到衰败直至被取代的命运,被取代是不可避免的。几十年或上百年以后,在一种新的造型艺术形式中可能就会找到17世纪理性时期造型艺术的思想内涵和创作语言。古典主义建筑对后世的建筑及室内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欧美国家中有很多的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都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主义的建筑语言。[4]理性主义美学思想对塞尚乃至后印象派的绘画创作影响也很大。他们始终在追求绘画应有的“真实”。这种真实其实就是表达出自我的意图和感受,对于能欣赏的人来说就是真实的。就像齐白石画的白菜,是用水墨的方式表达的,本身立体感不强,好像并不真实,但是又让人觉得很生动很逼真,这是绘画意境所达到的相对真实。塞尚所表达的就是这种内在的、忠于自我的真实。比如塞尚的《圣维克多山》,看上去笔触洒脱、凌乱,画面随意、混沌,但实际上是依照内心的感受安置笔触和物象、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理性秩序排列、加入理性思考和严整的构图,出发点就是所谓“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哲思。17世纪理性时期的创作语言,都是通过符合自然规律的色彩和线条表达的,艺术作品具象性强。而在理性时期以后,艺术作品的抽象性元素增多,抽象艺术的比重加大。好像理性时期那种符合自然规律的写实表达逐渐变得不再重要。而实际的情况是写实风格的存在才使艺术作品具有审美的根基。“艺术家在运用这些符号和图形表现创作意向的时候,无不充满了目的性和逻辑性,其本质上的逻辑真实仍然脱胎于古典主义。”[5]优秀的抽象艺术作品每一条直线、每一笔色彩的构成形式好像是没有规律,但是并不凌乱,而且和谐统一,直指物象本质。比如杜尚著名的《下楼的裸女》,几何图形的处理,构成细节上的逻辑真实,线条和谐、匀称、合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理性的艺术观,在200年后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艺术家们用符合艺术逻辑的形态来表现内心世界,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法则之一。造型艺术的思想内涵和创作语言会随着时间的长河,跳脱于流派之争,不断继承、发展、创新,开启新艺术形式的帷幕,进而呈现出理性美的瑰丽景象。

参考文献:

[1]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D].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19.

[2]何仁富.从尼采的“治疗哲学”到罗蒂的“教化哲学”——20世纪西方哲学观念的嬗变及其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138-143.

[3]周祥.十八世纪末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理性[J].华中建筑,2006(9):26-27.

世界古典文学篇12

作者:张锦文 单位:湖北省行政学院

日本企业界崇尚中国古典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古典文化中对日本影响最深刻是儒家思想。早在公元八世纪,日本政府就以行政手段推行儒教,提倡孝道,国民诵读《孝经》。进入十六世纪,日本兴起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全面研究。当时日本在引进中国古典文化和制度方面,几乎到了狂热程度。到了十八世纪,日本大阪商业界的有识之士涩泽荣一觉得在从事商业活动中,有必要确立经营的伦理道德。于是召集社会各界资助开办了一些讲授中国古典文化的学校,聘请精通中国古典文化的学者授课,对当时的日本经营管理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传授中国古典文化最有名的“怀德堂”,后来逐渐成为了大阪的文教中心和日本企业界崇尚中国古典文化的象征。涩泽荣一一边投身工商业,一边研究《论语》,根据孔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想,他提出了“士魂商才”与“义利合一”的观念,强调伦理道德与工商经济的统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一手拿算盘,一手拿《论语》”。对他而言,《论语》就是他的《圣经》,就是他从事经营管理的宝典,他满怀崇敬地说:“《论语》我实践了,证明了!它实现了我的梦,是我成功的法则。实践《论语》就能实现理想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论语》是成功者与管理者的必读书。”说到战后日本企业的崛起与管理教育,就不能不提安岗正笃。安岗正笃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思想家与管理教育家。他一生撰写了130多部著作,大部分内容都是以中国古典文化为主,如代表作《三国人物新论》、《王阳明》等。他一生都致力于用中国古典文化去教育日本企业界的经营管理者,他于1949年成立了旨在弘扬中国古典文化与儒家教育的“全国师友协会”,协会成员多达一万余人,会员几乎囊括了日本政治、军事与财经界的所有高层管理者,甚至日本战后四任首相都先后向他拜师学习汉学。“全国师友协会”是效仿孔子良师益友的学习之道,通过师友会,大家在一起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实践中国圣贤的教诲,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与实践体会。同时,为了让会员深谙中国传统教育文武皆备与耕读并重的精髓,安岗正笃还安排会员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化之余,一起习武与下田耕作。因此,当这些日本企业家通过学习与交流、练武与耕作来切身体验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后,确确实实感到收获巨大。由于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日本的大多数企业家几百年以来,保持了好学进取,务实自慎的精神,为日本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彼得•杜鲁克在《经营•任务•责任•务实》一书中表述道:“在日本的企业机构中,自总经理以下,每一个人都经常‘受训’,每星期都有训练课程,受训成了日常事务的一部分,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受中国孔子所说‘学然后知不足’的观念影响所致。”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出版界仍在大量出版将中国古典文化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著作,各公司在企业管理的学习会上,仍经常请人讲授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许多原则被日本企业家巧妙地运用到经营管理中

日本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大胆地吸收、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许多精华,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推动日本的经济腾飞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日本许多企业经营管理者明确指出,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依据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些原则进行的。如松下公司决策者自称,其公司所采取的既有宏观统筹控制,又有微观灵活机动的组织管理体制,就是依据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其所而众星拱之”的原则建立的。此外,日本企业管理者非常重视中国古典文化中“和”的概念与理念,他们一致认为,一个企业只有具有和谐与和睦、团结与合作的气氛与环境,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挥每个员工的技能和才智,从而追求和达到企业的最高目标。日本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崇尚中国的儒家思想,所以日本许多企业管理者对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仁、义、礼”三学进行吸收与嫁接,应用到自己的企业管理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儒家的“仁”学,讲求尊人、敬人、爱人和安人之道。日本企业界盛行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是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特别强调员工的教育培训,这与儒家的“仁”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再如日立的“和”,松下的“和亲”,丰田的“温情友爱”等管理思想也是如此。日本企业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中,以“和”、“爱”、“诚”、“信”、“忠”等标准来提高员工素质等,都体现出了“仁”学的理念。儒家的“义”学,讲求权宜之变。很多日本企业管理者不断从“义”学中汲取营养。如大丸公司创立近三百年来,一直奉行“先义后利”的经营宗旨,认为优质的服务是利益的源泉。经营企业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考虑如何才能给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若能晓此大义,公司才会赢得信誉,最后带来盈利。儒家的“礼”学,主张在等级秩序之下协调人们的行为。日本企业都要求每个员工应依照自己所处地位,去扮演合适角色,表现合理的行为。日本一些企业管理者还运用儒家“礼”学直接劝导员工。如住友总理事小仓正对新进住友的职工说:“要在‘住友’建立事业,头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个尽本份的人,即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求员工安于本职工作,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日本企业经营管理者中许多人都熟读过大量中国古典文化书籍,而且他们一般都是将这些书籍当作经营战略和经营方针的书来读的。有一位日本大企业家读了《菜根谭》后由衷的说,书中警世的哲理体现出中国人无穷的智慧,他对此无比钦佩。他将把书中处世哲学的精辟论述当作待人处世的座右铭。一些日本企业家读《孙子兵法》,从中也悟出很多道理,他们学会了如何创造更多的条件来确保胜利。日本企业家特别喜欢读《三国演义》,松下幸之助就非常推崇该书,他爱用诸葛亮的一些谋略来治理企业。日本企业界认为,正是松下幸之助喜于运用诸葛亮谋略,才建起了一个强大的“松下王国”。许多日本企业管理者觉得,日本的每个公司各领一队人马,各有一种或几种拳头产品,逐鹿市场,谋取利润,这与群雄制据的三国何其相似,认真研读《三国演义》,很有助于自己在市场争夺战中获胜。日本企业家最为崇尚的《论语》中的许多名言更是在日本企业界奉为圭臬,如“温故而知新”在日本企业界一直广为流传。日本的企业家们一旦失败就会一文不值,他们的环境是非常严峻的。在现代复杂的世界里未来究竟什么样是很不容易看清楚的,因此就要从历史上吸取经验教训,这就是日本企业家认为的温故而知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们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又好又快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我们积极推进转换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习日本企业家,在继承自己古典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和发挥别人的经验,摸索创造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企业经营管理呢?回答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