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前景合集12篇

时间:2024-03-07 14:43:42

精准农业前景

精准农业前景篇1

【关键词】精准扶贫 农村信用卡业务 风险防范

一、基本概念阐述

(一)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

“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理念是由在2013年11月进行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要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鹜远的目标。以精准为精准扶贫背景下工作的准则,精准扶贫背景下要做到精准到位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制定规划要精准,拟定政策要精准,目标确定要精准,落实政策要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到户,确保政策对路。

(二)农村信用卡

目前还没有学者给予准确界定“农村信用卡”概念,但是通过对其内涵了解,结合本研究内容,本文认为农村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当地政府相互合作,针对建挡立卡户中有劳动能力、有借贷意愿发展生产经营、有一定预期收入作为还款来源的贫困户以家庭为单位为其发放无需抵押无需担保的“农民启动资金专属信用卡”。

(三)风险防范

风险防范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检察等活动来阻止风险损失的发生,消弱损失发生的影响程度,以获取最大利益。农村信用卡的风险防范通常可以从制度、检察和自律管理等方面着手,以达到消除或减缓风险发生的目的。

二、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政策背景下农村信用卡业务风险原因

(一)发卡前风险评估不深入

农村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覆盖面广,要同时进行推广、调恕⒑耸档纫幌盗泄ぷ鳎对有限的银行信用卡人员而言工作量很大,加上现行的管理手段较落后,这就使得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工作出现漏洞。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农村的信用卡档案建立方面,由于发卡前调查方式不科学,如仅通过当地派出所或者口头的无实据调查就确定农村家庭情况、风险承担能力、收支状况及信用等级情况,这样形成的信用卡挡案严重失真,在具体的对象评定中并不能有效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酿成信用卡风险。

(二)银行与持卡人信息不对称形成风险盲点

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卡后管理与发卡后检查是其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如果发卡后管理流程不科学、不合理,使其形同虚设,则信用卡透支的安全性直接受到威胁。在发卡后的风险预警机制中,往往由于信息不畅通、资源不对称而导致风险盲点的形成,使发卡后管理风险预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在申请信用卡透支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在信用卡透支资金运用上不经过合理的市场需求和前景预测,盲目追求高利润项目,信用卡透支资金的回报得不到保证,而由于银行与农村持卡人间信息不对称,不了解资金用途,只关注前期发卡而不考虑后期信用卡还款问题,这就形成不良信用卡透支。同时,银行为农村提供的信用卡透支采用“整贷零还”的还款方式,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长周期性很可能会导致资金己经到期而产业还处于发展投资阶段,无法回本的情况。这就要求银行加强与农村持卡人间信息共享,在投入信用卡透支时考虑农业生产周期的因素影响,量身打造合适的贷还款方式。

三、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政策背景下农村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银行信用卡风险评估能力

防范信用卡风险的关键阶段是控制好信用卡发卡前调查、审查、审批这些环节,尽量把一些风险控制在发卡之前。首先,信用卡员必须完整采集贫困农户的基础信息,特别是导致贫穷的原因要调查清楚。确实因为启动资金问题致贫得不但可以发给信用卡,也可以考虑加大信用额度。对于不务正业的闲散人员则应拒绝发放信用卡,对此银行应探索构建一套评估体系。

(二)改造升级信用卡管理系统,加强信息化分析水平

风险信息精细化分析,首先要从信用卡管理系统IT平台升级改造开始,尤其是要有针对性的对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产品的客户信用风险识别与监测体系进行优化性设计。对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产品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红线”监测数据值,为这类产品的整体风险监测提供强大的科技信息支撑。针对软件老化、系统维护更新费用投入不足的情r,应当加大相关信息技术开发,有针对性的引入高端技术,比如聘请第三方专业信息技术企业,专门负责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管理系统的开发,这样做既在提升系统开发专业化水准,也可以有效保障系统的质量和效率。

(三)合理把握政策导向强化管理信用卡透支资金

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面向贫困人口或低收入人群提供信用卡服务,旨在解决持卡人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短缺问题,由于农业产业本身具有潜在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上银行所开展的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征,在风险较大的情况下,无法依靠银行自身的商业运作来实现这类产品,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性补助才能真正鼓励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的发展。政府对银行的补助形式主要体现为税收和补贴,但除此以外,政府还应在农业产业遭遇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时主动承担风险责任,与农村进行风险共担,给予一定的补贴,在降低农村损失的同时降低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确保银行信用卡透支金额资金回笼。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的实施过程中,银行要加强在信用卡发放、资金利用监督等过程中的法律、政策运用,对符合国家政策支持和精准扶贫背景下专项资金使用的行业、产业适当放宽信用卡透支条件,放松信用卡透支额度,利用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条件充分发展银行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精准农业前景篇2

2.水稻精准种植技术的应用对连云港的环境影响。对于水稻精准种植技术的初期评价分析表明,进行精准种植农业能够充分地确保农业资源的有效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程度,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充分完善资源状况,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实施精准农业集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通讯和网络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可以明显提升农业产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精准种植技术的农业经济效益是长期阶段的综合效益,在短时期以内精准种植农业技术实施的耕地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其长期阶段的经济效益可以直接体现在耕地区域的空间分布状况,合理使用相应的农药化肥,不断改善耕地区域的环境条件。

信息化的农业是未来阶段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信息科学技术是达到农业现代化的必备方法,然而我国的信息化农业产业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实施精准种植农业技术具有良好形式的市场发展前景,通过精准有效的农业技术和仪器设备,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能够促进智能化农业机械、农业信息服务等一系列有关产业的实质发展。传统农业的效益有限,需要大量的耕地,这和连云港地区的当前情况不符。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连云港地区的可用耕地越来越少,而有限的耕地再不适合粗糙的传统种植方法,采用水稻精准种技术可以提高有限的耕地利用率。同时,传统的种植方法需要大量的化肥才能提高产量,使连云港地区的水质和土壤受到极大的污染,采用新的种植方法能极大的提高连云港地区的生态环境。

精准农业前景篇3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13-02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新时期农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在科技创新方面,农业科技也得到大力的发展。在调查分析之后发现,在新时期的扶贫工作中,农业科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整体上看,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精准扶贫工作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新时期农业的发展。要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推动扶贫工作的稳步进行,不断实现农业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1 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工作的背景

在新时期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工作是多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之后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科学发展观的引导

在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发展,农业在新时期发展受到工业、第三产业的冲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农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对于农业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在扶贫工作中农业科技的发展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可以说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工作是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1.2 农业发展自身的要求

新时期社会全面发展,农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在新时期也是如此,其自身处于不断的变革与发展。在此过程中,针对农业精准扶贫工作问题,要求农业不断的向前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的进步。同时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要求相关科技不断的进行创新,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推动扶贫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而实现农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是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2 新时期农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发展现状

在新时期农业精准扶贫工作在新时期受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发展现状可谓是喜忧参半,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精准扶贫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新时期农业发展虽然说受到工业等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冲击,但是就整体上来看,农业精准扶贫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是农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使整个农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不断提高。对于农业扶贫工作来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此过程中农业精准扶贫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前景十分光明。

2.2 农业精准扶贫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农业精准扶贫工作在新时期虽然发展前景光明,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充分调查分析之后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受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

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根深蒂固。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扶贫工作中,不少人仍然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在科技创新方面畏手畏脚,没有大的作为,导致在新时期农业扶贫工作仍然处于落后状态,长此以往制约了农业在新时期的发展。

2.2.2 缺乏创新的基础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其发展历史悠久,而且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比较落后,对于科技创新来件,无论是创新需要的人力、物力还是财力,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农业仍然无法提供合适的条件,导致农业科技创新进程缓慢,对于扶贫工作来讲也受到一定的制约,限制了农业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差距。

2.2.3 缺乏人才支持

人才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农业科技创新中也是如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农业科技创新缺乏专业素质的人才,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一方面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工作,为农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出现落后的现象。

3 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

农业科技创新在新时期发展面临一定的问题,但是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加大宣传力度,扫清思想障碍

在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相关部门要充分使用新时期的媒体设备,从思想入手,将科技创新与扶贫工作全面的进行宣传,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科技创新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使一些相关人才可以扫清思想障碍,从而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之中,为农业发展服务,推动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农业的长久发展。

3.2 提供政策倾斜,提高自身实力

在新时期政府相关部门要提供政策倾斜,在实践中不断的鼓励相关人员参与到科技创新之中,同时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为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对于农业自身而言,要紧握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提升吸引力,使更多的人才可以投身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之中,促进扶贫工作的深度开展,促使农业实现在新时期的新辉煌。

小结

扶贫工作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关乎社会公平。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创新农业科技驱动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在实践中要不断的发现问题,积极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从实践出发,追求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扶贫工作的健康运行,促进农业在新时期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宇文;基于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2]张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韩作生;农业科技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及价值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精准农业前景篇4

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30-02

1 引言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1]。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带动性,全域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市域经济在新常态下的一种创新形态和模式,实施推进精准扶贫的新动力[2]。

2 基本县情

城口县位于川陕渝三省(市)交界处,全县幅员面积3292 km2,辖2个街道23个乡镇,30个社区176个行政村,人口25.3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城口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13.9 ℃,夏季平均气温23.0 ℃左右,生态环境综合指数69.62,森林覆盖率达64.5%。建有大巴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城口县集“老、边、山、穷”于一体,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5年第一次精准扶贫识别调查显示,城口县现有90个贫困村(A类深度贫困村30个)、10994户贫困户(A类1988户、B类6659户、C类2347户)、贫困人口37567人(A类5757人、B类23243人、C类8567人)。

3 致贫原因

3.1 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城口县共有176个行政村,新一轮贫困村占90个,占比51.1%;贫困发生率14.3%,居全市第2位,分别高出全国、全市5.8%和8.3%;70%以上贫困人口居住条件恶劣,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率常年在9%左右,高于重庆市4%。贫困群众就医难、上学难、饮水不安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依然突出。

3.2 生态脆弱,基础设施滞后

秦巴山区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域,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为主的集中连片特困山区和革命老区[3]。城口缺乏连接周边大中城市的快捷交通,要素集聚能力仍然不足,面临在落后中发展、在发展中落后的严峻形势。农村道路通行水平低下,到2014年底,行政村通畅率仅为66%,低于重庆市17.9%。境内最高海拔2686 m,大部分地处1200 m以上,属典型的高寒深石山区,居住在高寒偏远山区或陡坡峡谷地带、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大巴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短期内难以改变基础设施条件的近1.7万人的贫困人口需要实施搬迁。

3.3 经济落后,特色产业优势小

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6亿元,仅占全市的0.003%,其中农业总产值6.66亿元。其产业劣势为:农业体量小,特色产业优势不突出,培育壮大难度大,工业效益低,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刚刚起步,新的经济支柱成长缓慢,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区域产业集中度不明显,市鼍赫力不强。

3.4 社会事业滞后,贫困人口结构复杂

城口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区域内仅设普通高中和职教中心各1所,教育设施落后,专业技术教育能力不足,人才资源匮乏,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8.2年。县内仅有1所二乙医院,有合格卫生室的行政村占比仅为71.2%。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从事矿山开采和建筑等高危行业,常年致残致死500人左右。目前,城口县有残疾人口1.2万余人,占总人口的5%,占比全市最高。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现象突出。

4 全域旅游精准扶贫基础条件分析

4.1 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城口县位于秦巴山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域,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为主的集中连片特困山区和革命老区。同时,也是我国自然生态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拥有九重山、黄安坝、和巴山长湖、夜雨龙潭、北屏溪谷、中国亢谷、前河画廊等主要旅游资源。

4.2 旅游业基础较完善

城口县引导发展住宿业,适度开发了以度假酒店为代表的中高端接待,大力发展了以经济型酒店为代表的大众接待和以“大巴山森林人家”为代表的特色乡村民宿和自驾车营地,建立了功能完善、结构合理、档次齐全、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住宿业体系。

以亢谷景区为例,2016年6月,亢谷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先后获得市级旅游扶贫示范区、重庆市最美森林氧吧提名单位、重庆市平安示范景区等称号。当年仅端午小长假3 d,亢谷景区就接待游客477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48万元,同比分别增加6.00%和5.94%。目前亢谷景区已建成大巴山森林人家160余户、星级旅游酒店1家,日接待能力为2300余人。

4.3 特色产品优质丰富

境内有“城口山地鸡”、“城口老腊肉”等具有市场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生态农业产品,也有野生天麻、太白贝母等名贵中药材500余种,被称为大巴山“生态药谷”。城口山神漆器、九重山牌野生山核桃油被列入部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首批保护产品;城口山地鸡、城口蜂蜜、城口核桃、鸡鸣茶叶等69个生态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

4.4 旅游扶贫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城口县处于秦巴山区,作为全国典型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城口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秦巴山区山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依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原生态乡村度假旅游景区,开展生态休闲观光、生态养生度假等旅游活动,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4]。作为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低碳产业,旅游业是区域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全域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构建

5.1 全区域覆盖,拓展扶贫广度与深度

精准扶贫路径。对周边区域,应加强城口县与万州、万源、巫溪以及陕西岚皋的公路建设,形成城口县北靠铁路(襄渝线),南依水运(长江)的对外交通联系格局,发挥位于重庆北部生态屏障中的资源优势及地理环境优势,充分挖掘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潜力,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

县域内部,应加强县、镇、乡之间联系的公路建设和各镇乡交通设施建设,以形成县域内合理的交通联系网络。对公路主干线沿线的村落作为景观景点进行打造,并以此带动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5.2 全要素参与,构建“旅游+”精准扶贫平台

精准扶贫方式。“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5]。结合城口县实际情况,重点打造“旅游+互联网”平台、“旅游+购物”中心、“旅游+生态”推动旅游扶贫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

“旅游+互联网”平台,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整合,重点在适应市场新的旅游组织方式、市场经营模式以及游客的出游方式和消费方式,如实现网络购物及配送、旅游产品预订、在线租车等,游客从该平台可一站式定制旅游方式、提升客户体验。

“旅游+购物”中心,在县城建设大巴山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构建专业旅游商品销售网点,各景区、景点配置旅游商品销售点,乡村旅游区农户可设置旅游商品销售点。完善网店服务体系,在重点集散乡镇建立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在试点重点村建立村级服务站,村一级服务点可以作为“码头”,积极探索一店带一户或多户、一店带一村或多村等电商扶贫模式,推动贫困群众网销网购,帮助群众增收减支。

“旅游+生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种养大户、家庭或个人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开展涉农企业、农养殖产品、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的品牌塑造、产品宣传与推广工作[6]。利用城口现有森林人家这一农家乐形式,带动线上线下生态旅游协同发展。

5.3 全a业融合,延长精准扶贫产业链

精准扶贫产业。以发展城口旅游业为依托,打造旅游农业、旅游轻工业、旅游地产等特色旅游产品。依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原生态乡村度假旅游景区,开展生态休闲观光、生态养生度假等旅游活动,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旅游农业通过建设生态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区,形成以旅游农业栽培养殖,现代农业园区观光、休闲,现代农业娱乐体验、购物,农业产品品牌塑造为核心的城口现代农业旅游产业链。依托山神漆器、薯蓣、魔芋、茶叶加工等龙头企业建设,积极促进旅游业与工业的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加快建设工业旅游示范区。在度假资源富集地区,适度发展旅游房地产,提升旅游住宿设施档次,发展第二居所,有利于协调度假旅游产品结构和规避季节性风险。

6 结语

城口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由于其位于大巴山生态保护区,工业发展受到限制。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公共服务能力不强,贫困人口多,返贫致贫因素复杂,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与关键区域。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旅游业的融合性,也能够良好地融合农业、轻工业等产业,促进各产业协同发展。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完善路网交通建设、构建“旅游+”云平台、完善产业链,将进一步促进城口县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居民收入的提升,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早日实现全县脱贫。

参考文献:

[1]黄细嘉,李 凉.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J].旅游学刊,2016(8).

[2]张笑芸,唐 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9).

[3]覃建雄.我国限制与禁止开发区旅游扶贫创新发展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6).

精准农业前景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州委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要指示精神及市委主题教育安排部署。10月14日上午,临夏市科协党支部会议研究决定调研课题,由张俊同志和学会部人员组成调研组深入临夏市城郊镇瓦窑头村花木盆景观赏石产业联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

一、联合会基本情况

临夏市花木盆景观赏石产业联合会由临夏市花卉盆景协会、临夏市观赏石协会、临夏市西郊花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临夏市花木盆景艺术有限公司、临夏市八坊盆景文化艺术协会组成,成立于2018年,现有办公人员10人,联合会成立时间虽然短暂,但运行模式已近7年,该联合会紧紧围绕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农户+协会+基地+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发展花木盆景种植产业。到目前为止,联合会已发展会员153户,示范带动周边301户农户发展种植培育。

二、经验做法

(一)努力规范组织管理,提升协会的实力,顺利实施种植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一步完善联合会《章程》,建立健全了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以“民办、民管、民经营”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下,团结、动员和组织农民及专业户遵纪守法,增加收入,增强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党支部按照“支部领导,协会组织,合作社生产,党员、能人带动,规范运行”思路。联合会依托能人效应,发挥种植大户的示范辐射作用,劳动农户共同发展,增加劳动力就业面,从原来单一的小范围种植转变成以种植为主导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辐射带动附近农户200户,解决300余人的就业问题,会员人均纯收入比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5374元,联合会积极响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号召,协调会员单位积极吸收精准扶贫户,为50多户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依靠技术脱贫增收。2018年,联合会获得甘肃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资金20万元。

(二)创新种植发展模式,适应市场变化 

协会注重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立足种植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做到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转型发展,确保产业始终保持持久活力。一是依靠互联网保障信息通道,反复研究论证市场需求导向,严格按市场需求进行配置产业生产。近年来,停止了一些市场需求弱化的花卉,果断引进了市场看好的名贵玉兰、培植石榴桩、红豆杉、龙柏球等花卉盆景植株。二是联合会重视科普引导作用,全面提高会员的种植技能,走访90多户农户,征求农民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工作9次,包括电子商务、种植培训等300人次;三年来共组织召开村级现场培训会、技术师范会34次,参加培训人员2500余人次,分发技术资料1700余份。三是及时更新科普知识,学习新的科普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运营模式,将联合会花卉产品营销加入电商平台,拓展服务范国,实现了农商对接,在全市各大型花卉市场及营销点建立营销专柜,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全方位向市民提供休闲观光体验服务, 全面提升了种植产品质量、农户经营标准、协会服务功能。

(三)加强党建引领,助力精准扶贫 

加强党支部战斗堡垒建设,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一是每个党员主动联系2个贫因户结对子进行产业帮扶,强化贫因户脱贫的信心,鼓励学技术,无偿提供技术服务解除其后顾之忧,真正实现“造血”产业精准扶贫;二是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定期查找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法,定期督查完成阶段性帮扶工作任务;三是定期聘请农业农村局、科协领导干部上党课,重点学习焦裕禄、扬善洲等党的好干部先进事迹,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宗旨意识。

三、不足之处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联合会前期建设投入与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相适应,但随着新形势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就产生了协会硬件建设与现代科技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足。关键是联合会党支部引领农村党员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知识不足,导致党员政治理论素质水平整体不高,弱化了党的理论指导实践效果。

精准农业前景篇6

依托山—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鄱阳湖部级自然保护区,按照发展“农业生态游、山水观光游、休闲娱乐游、古镇观鸟游、宗教文化游”总体部署,结合我县丰富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一条“春季赏花拜佛,夏季漂流探险,秋季采桔度假,冬季泡泉观鸟”的纯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精品线,构筑我县旅游产业新优势。力争全年接待境外游客3200人次,创外汇95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5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2亿元人民币。

二、具体措施

(一)全面规划,认真做好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按照县域经济发展和“打造文化旅游胜地”的总体要求,今年,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要借《山—湖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编制的契机,结合丰富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着手邀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在6月底前编制完成《县旅游发展规划》及《大坝以下镇、三溪桥镇、江上乡旅游总体规划》,并进行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即镇以发展宾馆、酒店、金融、集贸市场、物流超市、娱乐休闲等旅游服务商贸区为主,三溪桥镇以发展农家乐旅游、农家鱼席宴等纯生态农业旅游为主,江上乡以发展生态果园、农家庄园、垂钓场、游乐园、音乐茶座等休闲度假产业为主,从而使我县的规划与山—湖风景名胜区规划相配套,与景区发展相协调。云山企业集团要启动凤凰山桃花园及燕山旅游开发项目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工作。县旅游局要继续邀请天一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吴城古镇旅游区总体规划》。

(二)扬优成势,全力打造旅游新景点

1、积极打造江上乡乐平万亩柑桔生态农业园。江上乡政府要积极做好承接西海温泉项目旅游客源辐射的准备,立即启动乐平万亩柑桔园的建设,铺设好标准的路网,利用群众自发、招商引资等形式开发建设农家庄园、垂钓馆、饭庄、音乐酒吧、茶吧、情侣屋等旅游接待设施,力争打造一个以旅游接待为主,做到“果园里有庄园、庄园里有乐园、乐园里有伊甸园”的精品生态农业园。同时,要全力督促抓好投资8000万元的江上耕源龙王潭峡谷漂流等综合项目的开发建设,切实打造集观光、参与、疗养、探险为一体的山区休闲度假中心。

2、重点推出“云山生态旅游区”。云山企业集团要通过招商引资、土地租赁等方式,继续抓好桃花园景点建设,修建观花亭,推出“桃花源记、桃花运”等人文景点,打造垂钓基地。积极协调,加快以水上漂流为主,综合农家乐旅游、森林体育健身、高尔夫练习场等项目为一体的燕山龙源峡农家生态休闲旅游区的建设,并结合山真如寺、瑶田寺等宗教文化旅游,精心设计、打造云山纯生态旅游区。

3、由燕坊镇政府牵头,按照4A景区的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集观光、度假、参与为一体的美国西部牛仔风情娱乐度假部落景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倾力帮助客商完善项目各项开发建设手续,解决一些矛盾纠纷,使该项目能依法依规健康经营,做大做强,力争全年游客人数达到8—10万人次。

4、县交通部门要在月底前完成路三角乡政府至周坊段的拉直、拓宽及大湖池5.05公里路段路面硬化工程建设,并适时启动易家河景观大桥的建设,建设资金可先动用上级交通部门已拨付的500万元渡改桥项目资金,不足部分通过运作大桥周边的土地方式解决。吴城镇要加强对望湖亭、吉安会馆、豆豉街等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完善仿古一条街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快吴城古镇文化及观鸟旅游项目的开发。

5、镇政府要积极支持宏泰易家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千万元的易家河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的开发建设。同时,要依托庐山西海温泉国际度假村的客源市场,尽早编制修建性详规,有序开发建设旅游商贸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其它各有关乡(镇、场、企业集团)要充分利用好农家庭院、果园、鱼塘等农业生态资源,开展好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与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按照农家乐旅游接待的要求,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环境卫生,打造一批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乡村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旅馆。

(三)广泛促销,积极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县旅游局要积极打造并隆重推出纯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精品线,努力做好客源市场这篇文章。

1、加大与南昌、及省外旅行社和宣传媒体的对接,大张旗鼓地搞好旅游宣传造势工作。

2、以镇易家河、江上乡乐平、云山集团新民、三溪桥镇金鸡垅4个柑桔休闲基地为依托,在国庆节前后举办好县首届柑桔采摘节,再创我县旅游发展新高潮。

(四)严格管理,继续推进艾城至山—湖风景名胜区公路沿线的资源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

山—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的一张旅游名片,是对外形象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支点。为了积极支持景区做大做强,成为全市大旅游的精品点,今年,继续推进316、105国道及公路景区沿线的资源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

1、全面启动镇集镇区的改造。以驻镇的柘电有限责任公司和水电工程局改造项目为主,加大投入,打造新型旅游商贸集镇,力争4月底前有一个看得见的变化;继续完善沿河路旅游商贸区基础设施建设,5月底前完成沿河路人行道彩色地面砖铺设、排水设施、休闲小区及河边护坡和修河景观带建设工程;督促修河漂流和农家大院项目在4月底前完工投入营业。艾城、虬津、江上、白槎、三溪桥5个镇要继续抓好集镇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作,并建立镇容镇貌长效管理机制。同时,督促风景区管理部门建立风景区垃圾处理站,确保景区环境卫生。

2、景区公路沿线两旁100米范围内(含云山企业集团管理的土地范围),以及三溪桥镇杨垅村至湖附坝景区的建设规划,由县建设规划部门统一管理。所有农民、居民一律不准在景区公路沿线两旁100米范围内私人建设新的民房;原已建设的民房需重新改造的,必须另行选址在100米范围以外,并依程序向县规划、国土部门申报,在办理了相关规划用地手续后,方可建设;属旅游、商业开发和集镇建设项目的,也须经县旅游、规划、国土等部门批准。三溪桥镇杨垅村至湖附坝景区沿湖边外侧500公尺以内一律不准有新的建设项目。若违反此规定,将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在景区保护区域范围内一律不得批准采矿采石,不得批准建设小水电站。

4、凡是在景区公路沿线两旁设置旅游宣传广告牌的,须事先向县旅游部门提出申请,然后报请县规划、公路、工商等管理部门批准。

三、组织保障

精准农业前景篇7

一、前言

“3S”技术是以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l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基础,将RS、GlS、GPS三种独立技术领域中的有关部分与其它高技术领域(如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而形成的一项新的综合技术。它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于一身,突出表现在信息获取与处理的高速、实时与应用的高精度、可定量化方面。

在信息社会,精准农业代表着农业发展的方向,精准农业的诞生和发展受到3S单项技术的推动,目前国内外关于精准农业的研究,主要内容仍然集中在3S技术利用上。

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空间技术及地球科学的迅猛发展,3S技术已从各自独立发展进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并且在农业生命科学、交通网络、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区域管理、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里得到了迅速广泛的应用。3S技术的集成为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而适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它不仅可为精准农业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基础信息,而且还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其应用前

景非常广阔。

二、3S技术及其集成

(一)遥感技术(RS)

遥感(Remote Sensing,RS)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及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光、微波等电磁波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扫描及信息感应、传输、处理,从而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遥感技术将向集多种传感器、多级分辨率、多光谱段和多时相为一体的方向发展,并将与GPS、INS、CCD等技术结合,从而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精度和更大的信息量来获取对地观测数据。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军自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的新一代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GPS接收机接收GPS卫星发射的导航电文,获得必要的导航信息及观测量,再经数据处理,从而完成导航和定位工作。目前,GPS可满足高精度实时数据采集的精度要求。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处理地理数据的输入、输出、管理、查询、分析和辅助决策的计算机系统。GIS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它不仅可以像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那样管理数字和文字信息(属性信息),而且可以管理空间信息(图形信息);二是它可以利用各种空间分析的方法,对多种不同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空间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区域内分布的现象和过程。

目前,GIS正向多功能、高精度、现势性强的时态GIS(TemporalGIS,TGIS)方向发展。

(四)RS、GPS、GIS技术集成

GPS提供适时而准确的定位信息,对于空间数据的确定有特殊的意义;RS技术利用某些仪器设备在不与被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收集数据,通过处理分析最后提取和应用有关对象信息,是一种高效的信息采集手段,具有极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GIS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输入、存储、编辑、查询、分析、决策和输出空间图形及属性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即RS发现变化、GPS测量变化区域、GIS统一管理数据,形成“一个大脑,两只眼睛”的框架。

以GIS为核心的3S技术集成,构成了对空间数据适时进行采集、更新、处理、分析及为各种实际应用提供科学决策的强大技术体系。

三、精准农业及其产生背景和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精准农业的概念

“精准农业”也被称为因地制宜农业(Site Specific Farming)、处方农业(Prescription Farming)。精准农业的含义是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环境条件和作物产量的时空间差异性(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精细准确地调整各种农艺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各种投入(水、肥、种子、农药等)的量、质和时机,以期获得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

精准农业要求实时获取地块中每个小区(每1m2到每10Om2)土壤、水、农作物、光、热等信息,诊断作物长势和产量在空间上差异的原因,并按每一个小区做出决策,精确地在每一个小区进行施肥、灌溉、杀虫、除草、播种、耕作、收获等。

精准农业要求实现三个精确:一是定位的精确,精确确定灌溉、施肥、杀虫等的地点;二是定量的精确,精确确定水、肥、药、种子等的施用量:三是定时的精确,精确确定各种农艺措施实施的时间。

(二)精准农业的产生背景和国内外发展现状

1、产生背景。传统农业把耕地看作是具有作物均匀生长条件的对象进行管理,采用统一的耕作、播种、灌溉、施肥、喷药等农艺措施。传统农业一直忽视作物和资源环境的时空差异性,实行大田均匀施肥、均匀灌溉、均匀喷药等统一的农艺措施。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存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普及,美国农业工作者于20世纪90年代初倡导并实施了精准农业。

2、国内外发展现状。精准农业目前在发达国家发展十分迅速,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1997年已建议将PA的研究与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启动了“2l世纪农业机械开发课题”,也将PA的相关技术研究列入计划。我国精准农业的研究和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但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2O02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在北京农业科学院成立了“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精确农业研究中心”。“十五”期间,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与精准农业列入了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

四、3S技术集成与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基于作物和资源环境的时空差异性,以最小投入、最大收益和最小环境危害为目标,以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3S技术为核心,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海量农业信息对农业生产实行处方作业的一种全新农业发展模式。

(一)作为精准农业的核心技术的GIS在精准农业中的具体应用表现

1、对GPS和传感器采集的各种离散性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差值运算,形成田间状态图,如土壤养分分布图、土壤水分分布图、作物产量分布图等。

2、对点、线、面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进行复合叠置,为决策者提供数字化和可视化分析依据。例如,不同作物由于其不同的生物特性对土壤类型、土壤养分、耕作层深度、水分条件、光热条件、有效积温等均有不同的要求,在进行作物种植规划和布局时,只需将上述各专题图层利用GIS的叠加功能,就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出各种作物的最佳生物布局,如果再将市场、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专题图与最佳生物布局图叠加,就可进一步规划出作物的最佳经济布局。

3、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能直观地显示分析灌排系统的控制范围、水肥的有效渗透区域、病虫害的扩散范围以及周围环境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范围等。

4、利用GIS的路径分析功能,能够快捷地确定出农道、水系、机井等各种农业基础设施的最佳空间布局和机械喷施农药、化肥以及收获作物的最佳作业路线。

5、与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生成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生长状况“诊断图”(Diagnosis Maps)和播种、施肥、除草、中耕、灌溉、收获等管理措施的“实施计划”(Action Plan)。

6、利用GIS的数字高程模型(DEM),计算作业区的面积、周长、坡度、坡向、通视性等空间属性数值。

(二)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需要GPS

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实时动态地确定作业对象和作业机械的空间位置,并将此信息转变为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贮存、管理和分析的数据格式,这就需要采用GPS。

GPS在精准农业中的主要作用有:精确定位水、肥、土等作物生长环境的空间分布;精确定位作物长势和病、虫、草害的空间分布;精确绘制作物产量分布图;自动导航田间作业机械,实现变量施肥、灌溉、喷药等作业。为实现上述功能,需要将GPS接收机和田间变量信息采集仪器、传感器以及农业机械有机的结合起来。安装有GPS接收机的农田机械及田间变量信息采集仪器,除能够不问断地获取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土壤压实、耕作层深度和作物病、虫、草害以及苗情等属性信息,与此同时还同步记录了与这些变量相伴而生的空间位置信息,从而为进一步生成GIS图层和专家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

(三)卫星遥感是精准农业农田信息采集的主要数据源

卫星遥感具有覆盖面大、周期性强、波谱范围广、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是精准农业农田信息采集的主要数据源。

遥感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估算。作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内部成分、结构和外部形态特征等都会存在一系列的变化。叶面积指数(LAI)是综合反映作物长势的个体特征与群体特征的综合指数。遥感具有周期性获取目标电磁波谱的特点,因此通过建立遥感植被指数(VI)和叶面积指数(LAI)的数学模型,就能够监测作物长势和估测作物产量。

2、土壤水分含量和分布监测。在植被条件和非植被条件下,热红外波段都对水分反映非常敏感,所以利用热红外波段遥感监测土壤和植被水分十分有效。

3、作物水分亏缺监测。干旱时,作物供水不足,一方面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植被指数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缺水,没有足够的水分供给植物蒸腾蒸发,迫使叶片关闭部分气孔,导致植物冠层温度升高,因此通过遥感植被指数和作物冠层间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够监测作物水分的亏缺。

4、作物养分监测。作物养分供给的盈亏对叶片叶绿素含量有明显的影响,通过遥感植被指数与不同营养素(N、P、K、Ca、Mg等)数学模型的建立,能估测作物营养素供给状态。研究表明,遥感监测作物氮素营养水平的精度比监测其他营养素的精度高。

5、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应用遥感手段能够探测病虫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跟踪其发生演变状况,分析估算灾情损失,同时还能监测虫源的分布和活动习性。

(四)3S技术集成优势

GPS的优势是精确定位,GIS的优势是管理与分析,RS的优势是快速提供各种作物生长与农业生态环境在地表的分布信息,它们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促进精准农业的发展。如GPS和GIS结合提供了科学种田需要的定位和定量进行田间操作与田间管理的技术手段。RS与GIS结合提供了多种数据源,为建立农田基础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

3S技术集成为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适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与此同时,3S技术集成在精准农业应用中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入开展遥感机理和农业遥感图像解译机理研究、进一步提高农田作业定位精度、加强农田基础数据库自动更新研究、更加重视新型农田机械与3S技术集成的整合等方法与途径来解决。

参考文献:

1、邝朴生,蒋文科等.精确农业基础[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

2、承继成.精准农业技术与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4.

3、刘金铜,谢高地等.精准农业概论[M].气象出版社,2002.

4、王长耀,牛铮等.对地观测技术与精细农业[M].科学出版社,2001.

5、王人潮,史舟等.农业信息科学与农业信息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6、张学俭.精准农业与3S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2006(3).

精准农业前景篇8

中图分类号:P2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305-01

1.背景分析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着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的技术革命,还将实施更先进的数字农业。我国丘陵山区占土地总面积的很大一部分,是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主产区,但是在丘陵地区采取普通的地面装备难度较大,再加上这些地区的特殊条件和地形也不适合地面装备作业。所以我国要想在这些丘陵山区实现植保机械化必须结合现代化的无人驾空中作业技术。农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对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造成了不可估计的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粮食的安全生产发展。由于农作物株高和密度的限制,机械很难进入地块喷洒农药,即使选用先进的农药喷洒机械也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面积的损伤,影响产量,而人工操作则会出现效率低,作业质量差等问题的出现,因此,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的应用正被迫切需求。

2.发展现状

在国外,无人机喷洒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尤其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日本等国家该技术已经特别发达,并且普遍应用。在国内,精准农业无人机正在逐渐兴起,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水平和国外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保护仍以人工加手动、电动喷雾机这样的半机械化装备为主,无人机植保在我国占比1.67%,远远低于日本和美国的50%以上的水平。中国作为农业大国,18亿亩基本农田,每年需要大量的农业植保作业,我国目前的人工喷洒方式每年导致的农药中毒人数有10万之众,致死率约20%,农药残留和污染造成的病死人数更为惊人,因此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系统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图1)。

3.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应用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首先使用Pix4DMapper对航飞的农田影像进行处理生成正射影像,接着使用开源的飞控无人机系统在考虑地形条件的影响下,规划无人机飞行路径,实现使用大型植保机对农田按照飞行路径进行农药喷洒。“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系统”通过使用无人机厘米级精确定位、自动飞行、起降等技术,能够实现全自动喷洒农药。作业时能够变“三人操作一台飞机”为“一人操作三台飞机”,同时摆脱了飞手对植保发展的制约,还能实现夜间作业,在普通植保机的基础上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可以由目前的300(亩/天)提高到800-900(亩/天)(图2)。

4.制约因素

其一价格高,无人机性能需要长期维护保养,保证无人机的性能才能保证作业时的精度效果,无人机后续的维护程度也相对复杂,需要有操作经验的飞手来做处理,无人机目前的应用较少,专业人才也相对较少。其二无人机本身续航时间短,需要准备多组后备电池更换,影响作业效率。其三,植保无人机企业大都规模较小,具备独立的、完善的研发、生产和服务能力的企业更少,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植保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

5.市场前景(图2)

随着家庭农场、合作社、服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以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对植保机械的迫切需要,为农用无人机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有利条件。据专家预测,截至2020年末中国植保无人机的需求量是10万架,无人机植保从业人员需求是40万人,无人机植保作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兴农机行业,助推我们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据当前数据统计,我国平均每50,000农民才拥有1架无人机,每1,430,000亩次的防治里才有一架无人机可以看出植保无人机在我国的使用和普及程度远远不够,我们的市场前景还很广阔,植保机还可以更大地分割市场这块大蛋糕。

精准农业前景篇9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4-0060-02

1 甘肃农垦企业文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1.1 甘肃农垦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甘肃农垦创建于1953年,随着农垦管理体制的不断变化,农垦企业文化也随之变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53~1974年的兵团文化,在这个阶段农垦企业主要由生产建设兵团管理,具有兵团文化特色;二是1974~2004年的行政性公司文化,这期间经历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是比较典型的行政性公司文化;三是2004年之后的集团文化建设,农垦所属企业基本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了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框架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集团文化的雏形。甘肃农垦企业文化发展的历程是一个价值观念调整的长期过程,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农垦企业文化特色逐步明显,在新的形势下,更需要一种先进精神的推动。

1.2 农垦企业文化发展历程中存在的不足

农垦企业文化建设经过了三个重要时期的发展,积淀了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了一些典型的成功经验,但就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一部分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较低层次,个别企业至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不清,无论企业还是员工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片面思想,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是文体活动或者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对经营管理思想、企业制度、企业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配套建设还不够敏感,企业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足。

2 甘肃农垦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首先是理念文化,表现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系统。理念是现代企业统领管理、激励员工“灵魂”,使企业理念真正成为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信奉和行动的准则,关键是实现大多数员工对企业理念的认同。甘肃农垦企业随着产业化、股份化、集团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基本形成了以示范带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为价值观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企业精神。加强农垦企业文化建设,能有效增强企业的内聚力,使企业与员工价值一体化,有利于减少企业发展中的内耗现象,形成企业与员工共同的经营宗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行为规范,形成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这对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提高人力资源队伍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帮助和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推动甘肃农垦企业文化建设,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有利于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氛围,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农垦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2.3 促进员工行为统一,提升企业形象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构建企业物质文化管理体系,通过制度规范约束职工的行为趋向适合企业发展的要求,达到行为规范统一。同时,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职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并且是企业和职工共同的愿景追求,使职工站的高、看得远,企业职工会看到企业的发展前景,从而不懈地努力奉献。在对外开展经营业务时,形成共同的标准和行为趋向,有利于处理本企业和其他企业、单位间的关系,保持本企业的良好信誉,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

2.4 明确企业发展远景,增强团队凝聚力

推进农垦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引导企业和职工明确地认识到怎样才能符合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前国家的政策、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明确企业愿景,引导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取向协同工作,从而使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推进农垦企业文化建设,可激励职工的职业荣誉和自豪感,增强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潜移默化地融洽员工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促进和谐企业、和谐文化、和谐团队的发展。使得年龄、性格各异的企业人员,在不同层次上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最大限度地缩小职工间的差别,发扬统一协调的内聚作用。

3 加快农垦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农垦企业文化信息化建设

当前,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农垦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还不高,这就要在确立企业精神、构建员工行为规范、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注重传统管理模式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结合,引进适合当前农垦企业发展新形势、新需要的管理技术,通过构建管理信息化平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构建高效运转的企业文化运行机制。

3.2 建立完善的农垦企业文化管理机制

健全农垦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机制,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依靠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制约性,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把对职工的思想教育、道德示范、法纪约束及文化陶冶有机结合起来,推进职工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坚持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个体效益与群体效益、静态效益与动态效益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通过动态评估,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效率,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估机制。特别是要在资金投入、人员、硬件等方面得到保障,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3.3 从战略高度规划农垦企业文化建设

农垦企业建设首先要着眼战略,对文化体系建设做出系统规划。一是要以甘肃农垦“2552”工程重点发展战略和农业部“建立大基地,建立大产业,形成大集团”战略为前提和依据,确立好农垦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和着力点。二是要紧密结合当强农垦企业发展的实际,根据企业战略发展或战略转型的要求,提出能够促进战略目标实现或战略转型的价值理念,进而转变为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促进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在动力。三是农垦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农垦集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有自身的战略定位、战略思考和战略发展目标。

精准农业前景篇10

如今,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精准农业”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农业合作社与精准农业的碰撞,会让农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形态?

精准化生产:生成定制化耕种方案

当前,在精准农业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的大背景下,农业合作社也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

所谓“精准农业”,是指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环境监测系统等,结合智能农机的使用,定时、定量、有选择性地为某一^域的农作物提供水、肥料和喷洒农药。简言之,就是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更为精准的“定制化服务”。

例如,2016年,美国微软公司的工程师团队就在华盛顿州的一处农场,进行过一项精准农业试验,利用无人机和采用闲置频谱的传感器收集数据信息,对整个农场的湿度、酸度等指标进行测量和预判。

农业生产精准化能带来诸多益处,包括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作物质量、减少农药危害等。而信息数据(包括作物生长环境数据、生长状况数据和空间变异信息等)的收集是实现精准农业生产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从国外经验来看,农业合作社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以美国种植者信息服务合作社(Grower Information Services Cooperative,下称GISC)为例。GISC的组织形式类似于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主要工作是收集社员的农作物耕种信息,构建可供社员使用的大数据云平台,并通过与数据分析公司和其他有数据需求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该地区精准农业的推广做好准备。

合作社的主体――农民社员,可以免费获得平台的访问权限,该平台能为社员或社员所在区域的农用耕地生成精准、具体的种植方案和建议。而对于其他有耕地数据需求的研究性或商业机构而言,与GISC建立合作关系则可大大降低数据收集的成本,为技术公司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提供便利。

实际上,GISC所做之事并非创举。全球许多商业机构乃至政府,都曾进行过类似的工作。然而,与完全商业化的农业数据公司不同,GISC的合作社属性决定了无论是数据收集、管理亦或是应用,它都把农民社员的根本权利置于首位。

因此,GISC平台数据的所有权始终属于耕地的主人。也就是说,由农民自行决定是否要出售自己的耕地数据、是否要与数据软件公司进行合作等。这保障了社员的基本权益,为农民创收提供了新的渠道,也可以防止商业公司垄断和滥用耕地数据。

在我国,以合作社推动农业生产精准化的潜力巨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气象数据平台的开放等,都为精准农业的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不过,从我国农业合作社的现实状况来看,部分地区还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弱、入社比例低等掣肘。解决这些障碍,将对进一步发挥合作社促进精准农业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

精准化消费:供需双方快速对接

广义的精准农业,不仅包括生产环节的定制化,还包含农产品消费流通领域的精准化。如果说,合作社在生产环节的主要功能是为农民提供更科学和具体的耕种指导,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有限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那么在消费流通环节,合作社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农民和消费者两类群体的精准、快速对接。

在推动供需双方进行精准对接时,合作社既要保证农民收益的最大化,也要从食品安全等角度出发,保障消费者的基本权益。总体来看,农业合作社主要可在以下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精准农业的发展。

一是精准化销售。在当前全球方兴未艾的电商潮流席卷下,农业合作社也在探索更为精准化的销售策略。例如,国外以Local Harvest为代表的电商服务平台,通过收集某一地区中小型农场的产品等信息,自动向消费者推荐离家最近的农户,以实现最快速的配送服务。在我国,基层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有能力复制这一销售模式。这可以打破当前农户各自为战的电商营销模式,以合作社为单位,打造规模化、品牌化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此外,电商平台还可以集中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线上销售指导。例如,苏宁易购就与农业科技报农民专业合作社俱乐部签订了合作协议,为该社农产品的线上销售提供辅导。

二是精准化追溯。农产品信息追溯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保证食品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同时,也可以防止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真正保护“良心”农户的权益。

这方面,日本农业协同组织无疑是典型案例。日本农协全权负责社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贮藏和销售环节。按照社规,所有社员农户都必须准确记录和提交有关农产品的一切信息,包括生产者名称、农田所在位置、在耕种期间使用农药和肥料的名称和频率,以及产品的收获、上市和出售日期等。社员出售的每一件农产品的信息,消费者都能在网页上进行查阅。

精准农业前景篇11

着力打造城市观光及近效旅游体验区。在双水城区,规划建设龙池、红豆、铁艺、两江源、以朵等5个城市公园,切实把双水城区打造成为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统筹城乡发展典范、绿色低碳生态典范、休闲度假旅游典范。在滴水岩村,依托近郊的区位优势,围绕山体、水体做文章,注重把道路、院坝、广场、旅馆、产业、花草、树木等打造成一道道独特的景观,建成同心洞、小瀑布、千年神树、文化广场、村庄陈列馆等精品景观,成为六盘水近郊旅游的首选之地。在前进村,依托气候宜人、交通便利、生态优越等条件,依山就势打造新农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先进试点村、全市“生态文明小康村”。

着力打造民族风情及民族文化体验区。在补那村,充分利用布依族民族文化元素,注重在水景处理、道路设计、植物造景等生态观光要素上下功夫,塑造了布依民居、同心树、布依铜鼓、百年仙人树等多个景点,成为全市小有名气的布依风情村。在海发村,依托“芦笙王”张文友故居,充分挖掘苗族跳花节、坐花坡、坐花房、串月打嘎等民族文化,着力打造"芦笙舞"之乡,每年举办的芦笙艺术节响誉全市。在新寨村,依托南开省级风景名胜区,深入挖掘传统苗族跳花节等文化元素,精心打造砍花树、请花树、栽花树、收花树、送花树等民族文化活动,成为全市的文化品牌。在海坪村,依托传统彝族火把节,着力打造海坪彝族文化园,建成彝族火把广场和彝族风情小镇,把海坪彝族火把节办成每年凉都消夏文化节的主要节目。在猴儿关,依托农民画创作基地,大力培养农民画创作人才和爱好者,切实把农民画元素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着力打造“中国农民画之乡”。在天门村,以古老的布依吊脚楼为元素,注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着力打造“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民族村寨。

着力打造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体验区。在院坝村,以万亩核桃产业基地为支撑,因势造景,打造休闲步道、精品水果采摘园、人工湖、农耕文化步行街、核桃文化广场、“神龙出山”等景观,形成全县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典型示范。在木城村,依托著名的“木城贡茶”产业,着力在“水”上做文章,融合农耕文化、产业文化和地域文化,形成“小桥流水村寨美”的精品景点。在转山组,坚持以旅游为标准做乡村治理,依托核桃产业,把农耕文化融入到村寨打造和民居改造中,形成远近闻名的“转山核桃寨”,既是精品旅游景点,也是产业发展示范点。在苏家寨,整合投入资金500万元,将村寨打造与产业打造统筹起来,着力打造“村寨美与百姓富”的农耕文化展示区。在顺场乡,以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依托,围绕“秃尾巴大山”和“二河水库”,着力做好“山”的文章和“水”的文章,广泛融合地域文化、农耕文化,再现“阿许顺场”的神秘风采。在发仲村,依托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农耕文化与苗族文化相融全的精品景点。

着力打造森林公园天然氧吧养肺基地。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是贵州目前海拔最高的森林公园,总面积50314亩,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多达1000多种,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珙桐、南方红豆杉、红花木莲、西康玉兰、水青树、十齿花等10多种;有国家保护动物獐子、麂子、红腹锦鸡、白腹锦鸡、小灵猫等。目前,水城县委、县政府和野玉海景区管委会正以玉舍森林公园为核心,以红豆杉文化园为依托,着力打造以天然氧吧为主题的养肺基地,形成集森林科考、生态休闲、夏季避署、冬季滑雪为一体的精品景区。

着力打造攀岩探险和地质文化体验区。围绕金盆天生桥自然景观,着力打造以攀岩探险基地为主题的精品景区。金盆天生桥高136米,跨度60米,顶拱厚15米,桥面长30米,据中外岩溶地质学家考证,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桥,原称"天仙桥",有“世间无二景,天生第一桥”之美誉,不但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峡谷俊奇,是攀岩拧探险的首先之地。围绕花戛天坑,打造集地质科普、地质文化、田园风光体验为一体的精品景点,让游客在游乐观光中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造物之神奇。围绕双井村,充分挖掘红岩脚地质文化,打造集农耕文化、产业化文化、风土人情为一体的精品景点。

着力打造高家渡桃花谷怡情养心基地。以高家渡为核心,依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度铁索桥”和已经建成的高家渡码头,推进高峰、加二寨、二台一体化开发,坚持退耕还林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生态建设与景区打造相结合,进一步做大高峰花果园、二台花果园和加二寨花果园,着力打造青山与绿水相映、峡谷与果园相连、山花与桃花争艳的“万亩桃花谷”。

着力打造北盘江穿越及亲水游乐基地。依托北盘江大峡谷自然风光,将高家渡码头、蟮泥坡码头、野钟码头、格支码头连成一体进行整体打造,加强猴场格枝、顺场滑竹、野钟锌铅等沿线景点景观打造,切实将北盘江大峡谷打造成集穿越、探险、亲水体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精品景区,让游客体验穿越北盘江大峡谷、穿越乌蒙大地缝、穿越亚洲铁路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的激情。

着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观光体验基地。以米箩猕猴桃产业园区为核心,坚持把民族风情文化、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贯穿到产业园区建设中,建成百亩休闲垂钓、巴郎庄园、十里荷塘、风雨桥、亲水游乐区、布依族农耕文化馆、生十里芭蕉长廊、倮么布依风情寨、仡佬族特色村寨、马鞍古寨、千年枫神树、精品蔬菜和水果采摘园等精品景点。以富硒茶产业园区为核心,依托娘娘山、“八一水库”等自然景观和碗厂红色文化基地,将园区与景区打造紧密结合起来,高标准建设观光休闲示范区、茶产品交易市场区、茶产品深加工区、茶文化展示区,在推进龙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在茶叶园区核心区高标准规划建设1个茶文化小镇,形成了以茶文化为主题,集特色小城镇、红色文化基地、水库湿地、森林栖息等为一体的精品景区。

精准农业前景篇12

近年来,我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州县对脱贫攻坚有关会议精神和总体部署要求,全面落实旅游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任务,不断强化工作措施,提升行业带动能力,在旅游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直以来,我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抢抓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机遇,紧紧围绕“旅游强县”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提升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景区带村”、“旅游带业”的发展模式,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局内部成立了旅游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安排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把旅游扶贫工作纳入日常重要日程。二是加大政策支持。积极编制了《**县全域旅游规划》、《冶力关旅游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转型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全民参与办旅游的实施意见》等。三是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按照县委统一部署,今年选派业务精通、骨干人员担任冶力关葸家庄村驻村工作队长,科级干部每人2户,一般干部每人1户帮扶未脱贫贫困户,制定了整村帮扶计划和个人帮扶计划,并经常性组织帮扶责任人驻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加政府引导,旅游扶贫成效显著。特别是冶力关、八角等发展旅游条件好的周边不少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通过从事开办农家乐、经营马队、售卖土特产、景区小摊小贩、跑运输、搞种植养殖,到旅游企业打工就业,走上了旅游致富路、吃上了旅游脱贫饭、过上了好日子。

(一)加强旅游配套硬件建设,夯实旅游扶贫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了**县冶力关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关街休闲一条街水上餐厅、金翔欢乐谷、停车场等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旅游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特别是今年,结合冶力关大景区建设,冶力关大景区投资4.8亿元,重点实施了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旅游道路建设提升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重点培育了万亩油葵、万亩油菜花、高原梯田观赏带、万寿菊观赏基地、牡丹观赏园、草莓采摘园、乡村植物园等农业休闲旅游产品。成功打造了“八角花谷、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品牌。新建了冶力关池沟“乡村迪士尼乐园”,八角庙花山“乡村民俗卡通体验园”等娱乐项目。实施了八角乡牙扎村临街风貌改造及河景提升建设项目、冶力关镇池沟—庙沟农家乐环境改造及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冶力关镇临街建筑风貌和环境改造工程,实现了冶力关大景区的精彩绽放和华丽转身,各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景区的可进入性、景观质量持续提升。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总投资130万元的城关青崖村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已完工,建设水冲式旅游厕所1座,生态停车场1处,维修及铺设木栈道1000米,制作景区标识标牌50多块,改善了各旅游景区外部环境,提升了景区品味,使景点游和乡村游融为一体,观赏游和体验游、农耕文化游和民俗文化游成为**旅游的新亮点,全面推动了全域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以位于冶海景区周边的冶力关镇池沟村为例:2011年至2015年政府累计投入3300万元,农户自筹累计投入1500万元,从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的山上整体搬迁下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二层楼房,加大了劳务技能培训,通过旅游扶贫资金有效投入,实施“改水、改厕、改厨、改院、改房”五改工程,夯实了发展农家乐条件,县旅游部门联合扶贫、财政、乡镇积极扶持建档贫困户发展农家乐。2017年,池沟村就旅游部门新扶持建档立卡贫户10户从事旅游业、发展农家乐,像池沟村的王定业、羊小平,关街村的郭金平,牙扎村的陈尕林等贫困户,就是第一批旅游脱贫的受益者,是发展旅游业致富的典型的带头人,收到了甘肃卫视采访。

截止目前,冶力关大景区有宾馆饭店15家,游船、滑索滑道、滑草射箭娱乐业6家,农家乐经营户300多户,冶力关高庄村马队现有经营户33户,马匹35匹。八角庙花山村马队经营户75户,通过扶持发展马队,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同时,积极引导各贫困人口到旅游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打工就业,贫困户也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景区周边摆摊出售山珍野菜土特产、小吃等,增加收入来源。

(二)依托大景区品牌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专业村。近年来,借助冶力关大景区建设机遇,我县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全力推进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八角乡中寨村、庙花山村等1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结合全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每年选择10-15个旅游基础条件好、发展旅游业条件便利的村,建成高标准的旅游专业村,配套建设了停车场、游客服务点、旅游商品店铺、旅游厕所等。按照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准,积极启动创建庙花山、古战、王旗旅游名村,在重要景点及旅游道路沿线建设了古战牛头城观景台、新城红桦山观景台、长川尕弯梁观景台、冶力关兰家山观景台、八角庙花山观景台等5个观景台,观景台周边大面积种植油菜花、油葵、观赏菊等经济作物,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向游客直观展示乡村田园风光。政府整合油菜花种植基地及退耕还林政策,给予农户油菜花补助每亩地450元,含化肥、种子。苗木每亩地补助500元,万寿菊每亩补助1000元,大批贫困户成为直接受益者。

(三)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推动农家乐快速发展。我县冶力关、新城、城关、古战、术布等乡镇,生态资源丰富,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按照科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路,大力打造旅游扶贫典范,积极推动旅游扶贫工作,协调申请旅游产业扶贫资金将近100万元万元,重点引导扶持冶力关、八角贫困村、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新扶持发展33户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协助州旅游局打造了八角庙花山村17户精品民宿。支持鼓励发展条件好的贫困户开办农家乐。补贴27万元对冶力关镇池沟村、高庄村、关街村、葸家庄村,八角镇牙扎村等五个行政村24户贫困户集中定制采购床具、灶具、餐具、桌凳、门头店招牌等开办经营农家乐所需必需品,户均扶持物资价值2.3万元,并在卫生间改造、客房装修、院落硬化、风貌改造提升、厨房改造提升等方面给予扶持,每户补助资金10000元,改造贫困户35家,有力地推动了农家乐遍地开花,促进当地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脱贫的路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