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商业管理合集12篇

时间:2024-03-20 14:39:19

智慧商业管理

智慧商业管理篇1

目前,世界前三大经济体中,美国是第一,具备全球领先的产业竞争优势和卓越品牌优势,其成功的关键,如果从核心管理思想角度,在我看来,就是二个字:竞争。其竞争理论形成了国家层面的国家竞争优势,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形成了独步天下的霸主优势。在管理领域,延伸竞争思想的是定位理论,水平营销理论等能够形成企业管理优势的独特管理基础,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竞争思想已经构成全球产业链的核心支柱,这样的产业结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都很难撼动。   由于美国的政治联盟的作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竞争结构形成了一个以美国所制定的竞争规则体系。在我看来,其他的经济体只能是在产业链的其他方面去突围和变革了。日本就是这样的一个杰出典范。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清醒的认识到日本经济必须要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样的路子是要避开美国依靠其技术和品牌高端所形成的竞争优势,日本走出了依靠精益思想为支柱的产业发展之路,精益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形成了日本在世界产业范围的管理优势,也诞生了日本很多世界级的产业集团和制造品牌,形成了日本在产业链的产品制造品质方面的优势。这样的成就伴随者精益的管理思想的传播而被世界所接受。   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在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才真正被人们所关注,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中国制造”。背后的意义是中国依靠其低廉的制造成本构成了整个世界产业链的产品制造的基础部分,中国制造发挥了全所未有的潜能,为世界输送了庞大的中国制造产品。充分发挥了中国人从古到今擅长贸易和运营的商业智慧商业管理优势。这样的一个经济奇迹在我看来就是挖掘了连锁的最原始能量,找到了中国人对商业的准确理解。

中国从古就有“货通天下”的商业智慧和创新思维,他们在辽阔的大地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如何整合资源和创新商业模式上具有很高的天赋。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中国人一直很少能够走出自己的土地。但晋商,徽商等各地商帮的出现开启了中国的商业化初期的进程。“买卖天下”就成为中国农业时代初期商业的精髓。等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外贸性的制造模式更是加深了中国传统商业模式的理解。在世界产业链的贡献中,贸易就是中国商业的核心逻辑,就像联想公司当年提出的“贸-工-科”的战略路径一样,贸易型的商业智慧体现了中国市场的独特色彩。在技术被美国掌控,精益生产被日常掌控的背景下,中国的商业模型被固化为“连锁天下”的整合格局,体现出中国商业思想的大战略精髓。

智慧商业管理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9-00-03

0 引 言

随着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自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以来,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城市都希望通过信息化发展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美国、瑞典、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纷纷起步。

我国自“十二五”规划以来,各大城市都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对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管理、提升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纷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截至2014年,有300余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对智慧城市的内涵有一定共识:其一,智慧城市的基础是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的相互融合;其二,智慧城市的主线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运用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其三,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信息资源为居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为手段,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发展能力、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城市达到“智慧”状态。

1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1.1 政策支持

政府是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引导者、推动者,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在上层建筑层面的延伸产物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促进政府与城市管理的协调发展,对城市的转型起着关键作用。从2010年开始,国家及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陆续出台,其中,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很多城市未来建设的重点。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中,智慧城市经历被包含到独立的过程,政策涵盖的内容也从总体架构到具体应用,并在鼓励政策方面日趋明确和具体,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化,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红利”仍将延续。表1列举了部分国家智慧城市相关政策。

1.2智慧城市内容与规模

一般来说,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概括为四层架构,两类保障体系。四层架构包括网络基础层、基于感知设备采集数据、网络传输数据的数据整合、共享、处理中心和公共云支撑平台。在基础平台的基础上,构建面向公众、企业、政府提供智慧化的一站式应用。公众服务平台涵盖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保和智慧社区建设等;企业服务平台涵盖智慧产业发展、智慧企业服务、电子商务提升及智慧园区建设等;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涵盖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环保建设等。保障体系指政策标准保障体系和制度安全保障体系。政策标准保障体系包括组织领导、项目管理、投融资、创新交流等机制建设。制度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安全监管、测评、应急处置等体系建设。图1所示是智慧城市的基本构架。

图1 智慧城市的基本架构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自2010年开始推进,至2012年底,全国有超过180 个城市投入智慧城市建设,通信网络和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接近5 000亿元。2013年初,国家住建部公布了90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配套了包括国开行、商业银行在内的4 400亿授信额度。从整体投资规模来看,“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IT投资规模近1万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望超过4万亿元。图2所示为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及同比增速柱状图。

图2 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及同比增速柱状图

1.3 商业模式

目前,智慧城市投融资和商业运作的模式主要有表2所列的7种常见商业模式,包括:政府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运营商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或第三方建设和运营、政府牵头BOT 模式、运营商/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运营、联合建设运营和公司化运营等。由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公共属性较强,政府对于项目的所有权较为看重,国内投资通常呈现为政府直接投资和运营(BT 或者直接支付),或者政府投资,由运营商进行建设运营(BOT)的商业模式。

具体来说,前四种模式中政府主导或参与,但差异之处在于参与程度的不同。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或参与,在融资、建设、共享等方面更容易推进,运营商/第三方专业建设和运营便于实现专业化运作。后三种模式政府参与程度较少,更多的是由一家或者几家通过联合或公司化运作模式承接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智慧城市建设本身是浩大且长期持续的工程,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牵头和参与,更需要动员产业链上的成员共同参与。从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模式逐步从政府主导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

2 智慧城市的未来趋势

(1)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逐步成为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平台。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2014年5月的《云计算白皮书(2014)》估计,2013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约为47.6亿元,增速较2012年有所放缓,但仍达到36%,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云计算模式将成为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的基础信息平台,同时也成为城市大数据汇聚、交换和共享的平台。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涵盖基础设施云、平台云、数据云和应用云的建设。城市基础数据库、视频数据库、语音数据库等采集的数据传输到城市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形成基础设施云;通过城市大数据中心数据云实现数据资源统一交换平台,整合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实现了基础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以及专题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形成数据云;通过提供政府治理、民生服务、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应用,形成应用云。

(2)大数据成为城市运营与管理的新资源。

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中国大数据整体市场趋势预测报告2014-2017》显示,中国大陆2014年进入大数据应用市场的快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将接近30%;预计2016年大数据市场规模总量将突破100亿人民币。大数据驱动行业成长,需求持续增强,应用逐步落实成为软件产业链的核心,企业着力培育自身的数据资产。在互联网上的数据、移动互联网上的数据、社交网络的数据和物联网的RFID、传感器等数据,这些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进行汇聚,并与城市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实现了连接,并建立起政府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实现政府数据开放,进行城市大数据分析,深化大数据行业应用,繁荣大数据交易市场,数据将成为城市的养料和血液,城市运营和管理的新资源。这些大数据资源,深化应用到电子政务、健康、党建、城管、信用环保、交通、舆情等领域,将形成大数据政务、大数据健康、大数据党建、大数据城管、大数据信用、大数据环保、大数据交通以及大数据舆情等新模式和新手段,更好的实现城市的精确化运营、管理与决策。

(3)民生云、互联网经济将改变智慧城市应用结构。

在往年平安城市、应急管理、数字城管等建设的基础上,智慧城市的应用结构将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进行调整,民生、经济转型、依法治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将成为应用重点,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民生应用、互联网金融、智能工业等经济应用、简政放权的智慧工商、智慧政府、智慧党建等将成为应用热点。

(4)互联网、物联网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

应用物联网装置于2015年可达29亿元,而2020年更可达到132亿元,将成为带动未来智慧城市衍生出来的新商机的主要力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传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现阶段,智慧产业的核心是互联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上下游将围绕互联网应用进行产品升级和转型,如分布式计算、内存计算、非结构化数据库等技术和产品的升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逐步成形,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流。互联网传统行业加速形成新型产业业态,如互联网金融、智能工业等。

(5)智慧城市投资建设与运营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智慧城市平台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日渐清晰,围绕智慧城市的投资和建设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产业投资平台,成立合资的智慧城市平台运营公司,进行智慧城市顶层涉及和运营,整合上下游资源,建立智慧城市平台的生态环境,各种增值应用以商业模式实现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服务。这将成为一个阶段主流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

3 结 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商业模式等技术和商业应用的不断成熟,智慧城市的建设落地速度不断加速。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空间、前景和影响力将成为我国城市建设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静,陈秀万.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7):23-26.

[2]杨礼茂,李文静.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6):2-6.

[3]张振刚,张小娟.智慧城市系统构成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7):88-93.

[4]罗尚忠.大数据点睛智慧城市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14(8):1.

[5]胡佳艳.智慧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155-159,170.

[6]陈博.我国智慧城市群的系统架构、建设战略与路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4):29-31.

[7]张振刚,张小娟.智慧城市的五维度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11):41-45,75.

智慧商业管理篇3

区的概念

智慧社区的出现是社区不断发展进化的结果。对于智慧社区的概念,国内外专家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主要从社会管理,信息发展,智慧城市角度对智慧社区进行描述。

(一)从社会管理的角度了解智慧社区。智慧社区主要是社区中的主体相互作用,和谐发展的状态,指社区管理部门,社区的服务机构以及社区内居民和谐相处的状态。在智慧社区实施的影响下,管理部门能够更快速的了解居民信息及为居民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因此居民的幸福水平会提高,同时也能够更加配合社区管理部门的工作,形成社区各方和谐共处的局面。

(二)从信息发展的角度了解智慧社区。智慧社区是基于物联网,新兴技术等发展起来的,在社区中运用各种方便居民的技术手段,从而使居民的生活更加智能,更加方便的社区运行及管理服务平台。因此信息发展是智慧社区的基础部分。

(三)从智慧城市的角度看智慧社区。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存在总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有建设好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的实现才成为可能。那么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放大版。同时通过参考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社区也将各种智慧应用运用到居民生活中来。

二、智慧社区还缺什么

智慧社区第一阶段是把物业服务搬到手机上来,形成网上物业服务管理中心。第二阶段是对小区硬件设施实施智能化改造,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第三阶段是达成可以足不出户就挂号、办理社保等等。在智慧社区实施的过程中,基于居民感受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功能多却不实用

当把智慧社区以app的形式搬运到手机上时,居民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小区物业的动态,同时可以交物业费,物业投诉,进行二手货品交易等,更有些app可以订外卖,打车等,大大方便了居民在社区的生活,提高了物业的管理效率。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居民反映大部分功能用不上,点开app反而会浪费流量。第二,部分居民同时表明,订外卖、打车等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不如其他专门订外卖、打车的app有针对性,实用度不高,主要在于优惠力度不够,商品种类少。第三,app的使用并不适用于老人、儿童这部分群体的使用,他们需要更加贴心、便捷的服务,而智慧社区的开发者和关注者却忽视了这个问题。

(二)智慧社区不能全方位便利居民生活

智慧社区虽然涉及各个方面,包括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政务等各个方面,但在每一个体系之下,提供的服务可以说是乏善可陈。比如最让居民头疼的生育证,就业证,暂住证等的办理,还不能在app上完成。很多居民反映这种事比较麻烦,希望能够在智慧社区的推广中得到解决。

三、智慧社区的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分析

(一)物业管理方面意识落后

在智慧社区实施的过程中,物业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实施的过程中与物业的交流合作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大部分物业人员只注重管理,缺少服务意识,物业甚至认为“我又不住这个小区,搞那么好干嘛?”因此很多物业管理人员对智慧社区的推进并不上心,不愿意积极推广智慧社区,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什么创新意识。尤其是中小型物业公司,让他们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非常困难。一方面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改变了物业原有的工作程序,以前物业管理人员发通知只需要在公告栏处贴通知,而现在需要在线上实时信息,服务意识薄弱的物业不愿意做这些工作。另一方面,在线系统的应用使得业主对物业的评价直观的展示在系统内,这样就提高了对物业服务的要求。因此很多物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阻碍了智慧社区的服务。

(二)商家没有意识到智慧社区的商机

智慧社区的app内包括了很多商家例如超市的一键下单,送货上门服务,外卖的订购等等,但是接入的商家较少,很多商家不看好这个平台,因此降低了app的实用度。首先,有些商家人手不够,无法提供关键的送货上门服务;其次,一些商家人手足够,但觉得app的实用度不高,每天盯着手机耗费了很多精力,不如在商店里多卖些东西;最后,一些已经在“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平台尝试过的商家认为还是用这些平台能够更好地吸引顾客。原本这是一个很好的针对小区顾客的销售平台,但现在发展缓慢,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抱着观望态度。

(三)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对于新建设的新楼盘来说,装备先进的硬件设施没有什么大问题,而对一些较老旧的楼盘,智慧社区的开展十分吃力。像以前的小区的摄像头,门禁系统大多数是模拟信号,与现在的数字信号无法实现对接,如果将这些硬件设施进行升级可能要花费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费用,业主不可能自己掏腰包,更不用说物业掏钱,国家补贴根本不现实,因此智慧社区的开展受到了很大阻碍。比如说一个老人在小区内散步,智慧社区可以达到掏出手机就可以连接摄像头知道老人的位置,而老旧的摄像头无法和手机对接,这又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四、基于居民角度提出几点解决方案

(一)提出有特色的推广方案

智慧商业管理篇4

1.引言

云计算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的推广将改变社会信息化建设和运作的基本模式,大大降低信息化建设的门槛和成本,有利于信息共享和资源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加速全面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信息化生活逐渐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智能,正迈向协同处理、信息智能的时代。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作为信息产业新技术融合的产物,将给城市居民带来更便捷、高效、安全、和谐的生活。

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带动信息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助推智慧城市的建设。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信息化生活逐渐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智能,正迈向协同处理、信息智能的时代。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作为信息产业新技术融合的产物,将给城市居民带来更便捷、高效、安全、和谐的生活。也为商业模式提供了新架构。

2.互联网的创新应用

互联网的核心是创新应用,互联网发展的灵魂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互联网是应用推动型产业,市场的需求往往是互联网技术重要的推动力,只有满足社会与民众的需求,互联网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市场基础。技术的成熟会增加民众更广泛多层次的智能化需求。没有需求,犹如无源之水;没有技术,品质就没有保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互联网创新应用的进程中,新的商业模式必将出现。互联网企业在这样一场速度决定高度、规模决定位置、市场决定标准的变革中,必定要找到立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只要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在庞大的互联网体系中,找准定位的企业,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商业模式,打通互联网财富之门。互联网将带动中国经济朝低碳、节能、可持续方向发展,互联网创新应用终将走进千家万户,服务于民众。

3.云计算的应用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它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过搜寻和计算分析之后再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能够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上亿条信息,完成与“超级计算机”效能相当的网络服务。可见云计算是互联网之后的又一场技术革命。

云计算所带来的商业模式使得IT技术成本更低、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更快捷,也必将是信息技术与各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由于信息技术渗透到商业领域,经济周期变短,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4.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架构

如何能够高效率地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除了有良好的“智慧城市”的全面规划外,还要有良好的商业模式,保障“智慧城市”有序高效地建设。

在“智慧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商业模式的建设和更新必将引导城市管理者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商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各种厂商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

(1)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规划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不仅涉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框架,还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和时间表。比如“智慧宁波”和连云港的“智能徐圩”等,其中“智能徐圩”的规划包括十大应用行业,并规划58大平台,超过266个智能化系统,“智能徐圩”建设中就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营为辅对整个城市进行高效建设的商业模式。

(2)以运营商为主导推动当地政府进行当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当今“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中国移动最早在2008年就提出协助政府建设“无线城市”的战略规划,而中国电信2010年在广东首提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规划,因此“智慧城市”就出现了一种由运营商推动建设的商业模式。其中厦门的“无线城市”,以及广东汕头的“智慧汕尾”就是其中典型代表。运营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商业模式会在某些运营商业务无法覆盖的领域无法形成真正的智能化的建设,但能很好地建设“智慧城市”的智能管道和智能平台。

(3)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需要厂商参与。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需要落实为智慧政府、智慧生产、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比较大概念的行业应用,而整个城市的智能化规划设计中通常所设计的领域都比较少,定义也比较狭小,这就是智慧城市商业模式的特点。推动这种商业模式建设的典型城市代表就是昆明和天津等。

就以上三种商业模式分析,其中第一种商业模式最易被采纳,政府自主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更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发展。由于政府制订任何一个规划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资金的制约、人才的制约、产业结构的制约等,因此不论是哪种商业模式只要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有利于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都认为它是值得鼓励和推广的商业模式。

5.应用远景

在搭建了构建智慧商业的基于智能视觉互联网的视频分析系统之后,利用可视化管理平台技术,通过对城市综合体不同的楼群、不同的楼层及不同功能的楼内建筑进行可视化建模,可以构建基于可视化管理平台的智慧城市综合体。其应用远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通过现代高科技的手段,配合大屏幕投影、环绕屏幕等设备,将智慧城市综合体真实地展现在客户面前,大大提升城市综合体的整体档次和实力,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2)聚集商圈的亲和力

可视化系统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模式的被动性,购物者可以通过链接到可视化管理平台的视频终端或手机,查看商业楼宇的三维地理信息,通过各类监控摄像头,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购物者的兴趣。

(3)可视化管理

城市综合体集购物中心、会展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公园、酒店、写字楼及公寓为一体,通过大屏幕或一体机等,物业管理人员利用可视化管理平台对城市综合体进行在线管理。也可作为险情处置和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4)综合集成

采用“云”单元主机技术,把通信办公系统、机房环境监测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停车场管理、楼宇自控系统、火灾消防与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综合集成为智能大厦管理系统,与可视化管理平台一起,嵌入“云”单元主机之中,实现“智能感知、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城市运营”理念,为城市综合体创造舒适、高效、节能、环保和安全的生活休闲和购物天地。

6.结语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新一代计算方式,它是网格计算、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在采用云计算技术以后,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在计算及存储能力上得到大幅度提高,且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升,计算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大幅提高,采购成本和维护成本大幅度降低,在绿色和节能方面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因此,将云计算技术与商业智能系统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云计算将不只是一个愿景、一项技术,而是21世纪成功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市场商机瞬息万变、一闪而过,企业在智慧城市构建的同时,从现在开始就踏上一条云计算之路。

参考文献:

[1]童晓渝,张云勇,徐雷.智能普适网络[J].通信学报,2011(7).

[2]朱近之.智慧的云计算,互联网的平台.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4.

[3]张云勇,房秉毅,陈清金.运营商互联网发展建议[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2009(12).

[4]陈伟利.楼宇智能化技术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

[5]中国工程院.互联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R].2010.

[6]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互联网白皮书[R].2011.

[7]王鹏.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智慧商业管理篇5

一、发展智慧农业的背景

“农业兴则国强”,可见农业兴衰关系到国之根本,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党的十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当前涉农部门及信息化机构面临的一大重要任务。同时,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任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智慧农业,只有在智慧农业的坚实土壤中,才能成就美丽中国梦。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及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同时,智慧农业可以实现更完备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更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更集中的数据资源、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以及更贴心的公众服务。智慧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于一体,对建设世界水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开始发展智慧农业并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打造智慧农业品牌,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推出了“大棚管家”等农业智能管理平台,帮助农民实现专业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以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江苏宜兴市新建镇新建村,“物联网”技术则应用到养殖业领域,蟹农们用手机能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塘内的溶氧量、温度、水质等指标参数,并操控自动投喂机按预先设定的间隔时长喂食,智慧农业切切实实为当地的蟹农们“养”起了螃蟹;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启用“3G智慧农业——移动物联网信息化应用平台”,该平台分为3个层次。信息采集层靠安装在大棚内的传感器采集信息,信息传输层利用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信息处理层则将用户的处理指令反馈到大棚中,实现了农业的智慧发展。商洛市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城市,耕地面积刚性减少,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产业化水平低,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问题严重。耕地零散,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这些现状和问题都表明商洛市急需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与智慧农业。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情况,分析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洛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等原因,智慧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不够

商洛市出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形成和构建了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的保障机制,为激活生产要素,调动社会主体投入现代农业增添了动力。尤其近几年来,商洛市生态农业发展较快,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区。然而,商洛市现代农业,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却相当滞后,政府缺乏智慧农业发展整体规划方案,缺乏智慧农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近年来,商洛市不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断向农村延伸,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条件。但是,商洛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水平仍旧不高。各大运营商的3G、4G无线移动网络在农村仍然不能全覆盖,农民家庭户均拥有的电脑数量仍然不高,农民信息消费支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同时,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投入不到位。

(三)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与传统农业不同,发展智慧农业亟待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性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然而,目前商洛市主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差,科技创新意识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信息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农民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不是很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都远远不够。

三、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提出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应对策略,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强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整体规划,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明确智慧农业的重要地位、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和预期效果。出台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的各种鼓励性政策,并设置专项资金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升级,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地区通信和网络基础条件,提高电脑的普及率,扩大3G和4G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大智慧农业所需的无线传感器、无线基站和传输设备等硬件设备和软件投入,为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和普及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和统一农业信息资源标准,完善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土壤检测体系、土壤分析体系、作物生长监控体系、灌溉监测体系、作物个体生长监控体系、专家分析系统和智能决策等涉农系统,加强本地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整理和智能决策,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市、县、镇和社区四级农业生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和农业专家智能决策系统平台,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完善有关农产品生长和流通等数字化模型,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群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智慧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四)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智慧农业就是更好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巨大。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重视农业栽培技术的应用,重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推广,重视网络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作物监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宣传,真正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队伍建设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人才保障。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和升级现有的村镇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和互联网,建立专门的智慧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点,加大信息投入和服务力度,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培训质量,保证信息化农业人才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笔者探讨了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加速了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实施,加快了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所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对其他地方智慧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赵建华 刘宁 杨煜琛 单位:1.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 2.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兴明.党的十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J].南方农业,2013(1):1-4.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编写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焦泰文.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学习十报告的一点体会[J].政策,2013(1):81-83.

[4]江志峰.智慧农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5]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6]杨大蓉.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1-2.

智慧商业管理篇6

一、智慧物I的特点和优势

智慧物业就是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物业行政管理部门,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商家等主体间搭建统一的或集成度较高的数字化平台,统筹配置各类资源,实时共享各类信息,实现在线服务、在线监管、在线民主决策、在线评价以及社区电子商务等多种功能,有效提高物业服务质量效率和监管水平。从扬州、深圳等一些城市的实践来看,智慧物业平台能够为市民提供社区医疗、养老保健、智能交通、电子投票、水电气自动抄表、安防监控、邻里互动、社区文化及教育、电子支付等丰富多样的服务,最大程度、更低成本地满足业主多样化需求。

当前,国内许多知名物业服务企业已经在智慧物业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比如:万科物业牵手华为集团共建了“智慧社区联合实验室”,在万科青岛小镇项目,业主邻里间可免费视频通话,业主与小区出入口岗亭可直接对话;业主可在社区服务平台上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可使用立体式居家防盗系统用手机远程遥控布防撤防;小区还设置了无线定位系统,既能对访客实时跟踪管理,又能提供对老人、小孩的随时监护。深圳中信物业在红树湾项目打造的WIFI全覆盖小区,通过智能物业服务终端,能够满足业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在“碧桂园智慧社区”,业主可以在电视、智能手机、电脑终端上在线购买送货上门的蔬菜、食品、日用品等;可通过智慧社区云终端,调取小区安防视频在家观看,通过智能管家平台预定车辆、送餐、衣物干洗、洗车、收发快递、票务等服务;还可以在线报修、投诉及与物业服务企业互动,完成家政服务安排,获得二手房交易与房屋租赁等中介服务,等等。

综合来看,智慧物业较之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一是有效提高了物业管理效率和质量。通过物业管理基础信息的数字化集成、共享和应用,能够使行政主管部门清晰直观地了解物业服务企业运行情况,对规范行业秩序、推进物业服务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二是有力促进了社区民主决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业主充分表达诉求和意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途径,过程更加公开透明,能够有效增强小区和社区决策的民主性和规范性。三是拉动了社区商圈的经济发展。能够加强小区周边商业资源信息的整合、共享和利用,精准进行宣传广告,更好地对接居民需求和商家供给,促进社区O2O消费和快递服务等新业态发展。四是有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物业、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对物业管理进行改造后,也能使社区更方便地接入未来智慧城市的大平台中。

二、国内建设智慧物业的经验做法

目前国内智慧物业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政府与物业服务企业分层建设的深圳模式:由政府投资建设物业行政监管、便民服务两个公共信息平台;物业服务企业层面自筹资金,建设企业内部管理和商业化增值运营平台。如万科物业的“睿服务”平台、长城物业的“一应云平台”“彩之云”物业平台等,在小区管理、业主委员会选举、邻里互动、家居安防、生活服务、日用采购等方面提供数字化、信息化服务。这种模式需要较为成熟的物业市场环境,以及大量优质物业服务企业资源作为基础。

另一种是政府主导的扬州模式:即由政府牵头建立集政府监管、便民服务、商业化增值运营、物业服务企业内部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同时整合“扬州物业网”与“一应云平台”,推出手机APP,提供维修资金查询和使用申请、业主报修投诉、物业费网上支付、快递服务、物业服务信息以及新兴的社区O2O消费等多样化服务。实现了业主在线享受物业服务和其他生活服务;物业服务企业在线提供物业服务和生活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在线监督企业服务和协助业主维权,营造了良好的行业发展生态环境。

三、连云港市“智慧物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连云港市“智慧物业”建设的现实基础及初步构想

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积极推进实施数字房产建设,现已研发建成了住房保障信息系统、物业招投标系统、物业维修资金系统、物业服务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系统、连云港物协网等20余个信息系统,建立了二三维一体化的房产GIS数据库(GIS即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为建设智慧物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市“智慧物业”建设的初步构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定位和目标

结合连云港市物业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连云港“数字房产”平台为基础,建设集行业监管、社区政务、小区公共服务、社区电子商务及生活资讯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物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业务、管理三个“一体化”,为政府依法行政、业主委员会依法履职、物业服务企业依法经营、业主依法维权提供充分保障。

2.整体架构

平台按照服务对象,分为对外、对内两个方向。对外建立连云港物业网、智慧物业手机APP,打通业主、物业服务企业与物业管理主管部门的信息渠道。对内以业务整合、服务智能、应用主导、资源共享为主,建立物业管理平台、物业数据库和GIS平台,实现业务功能之间的数据协作,保证主管部门对物业业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同时,将智慧物业系统与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物业从业主体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物业招投标系统、房产GIS服务系统对接,实现物业管理流程的闭合,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持。

3.预期效果

前期打造若干智慧物业试点小区,待经验成熟后逐步推广,为广大市民在线提供电子投票、电子支付、在线报修和邻里互动等便捷化、高效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信息平台有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物业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二)连云港市“智慧物业”建设现状

目前,连云港市政府部门和相关物业服务企业已经在智慧物业建设方面进行了实质性探索。市住房局近年来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在物业服务行业的应用,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初步搭建了连云港物业服务网框架,完成行政管理板块一期建设,计划今年上线运行。同科集团旗下的同工物业公司整合小区周边2公里半径内的商业资源,开发建设了智慧社区“易家网”O2O综合生活服务平台,为业主提供社区政务、物业服务、生活消费一站式体验,已经吸引了“同科汇丰国际”小区3000多户业主参与。

根据该市智慧物业建设规划,智慧物业项目共分三期开发建设。一期主要是研发物业网,同步完成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和业主管理、物业项目基础信息管理、日常考核管理、招投标管理、报修投诉管理等子系统开发,建成全市物业基础数据库。二期主要是研发智慧物业手机APP,实现业主、物业服务企业和政府监管三方在移动终端的互动,建立完善小区业主电子投票表决功能。三期主要进行物业GIS系统、设备数据聚合管理系统、小区监控系统建设等。中远期还将开发小区快递代收代寄、车位管理、装饰装修管理等用,整合优化并大力开发社区电子商务商圈。

四、几点思考

智慧物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发技术难度大、投入高。为了推进智慧物业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加快完善政策配套

智慧物业平台建设和使用,必须有明确的政策文件进行规范和支持。现行的《物业管理条例》是国务院于2007年10月修订施行的,至今已接近十个年头,有的城市还没有出台新的意见或办法,原有的规章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建议各地积极推动人大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完善发展智慧物业的法制保障。

(二)用市场化理念强化资金技术保障

在智慧物业建设中,积极学习先进城市的经验,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联合国内有实力的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开发和运营维护,创新思路,更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解决开发技术力量薄弱、系统开发资金匮乏的问题。

(三)建立统筹推进、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

智慧商业管理篇7

关键词:智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一、智慧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所谓智慧银行,是指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和银行经营管理经验,高效配置资源,敏锐洞察并引领客户需求,做出灵活快速反应的一种高度智能化的金融商业形态。更透彻的感应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洞察,是智慧银行的发展愿景。

国有商业银行是指由国家直接控股的商业银行,其特点体现在所有的资本主要由国家投资,属国有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其竞争领域所形成的独特的竞争优势,是商业银行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原动力。

国有商业银行要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实现业务管理上前后台一体化的趋势,离不开智慧银行的支持。并且,数据挖掘能力和商务的智能化是智慧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银行通过数据挖掘收集数据、建立数据仓库,而商务智能则是银行管理分析这些结构化的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为银行的精准营销、智能管理客户信用以及推出更加贴合客户需求的银行产品提供了重要的仓储准备,这些可以极大地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银行未来竞争的后备力量。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智慧化道路,这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基于智慧银行视角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措施

(一)智慧推动银行的创新与转型

在智慧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技术早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引领需求、开拓市场和创新业务的重要驱动力。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主导银行,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发展智慧金融,在转型和创新之路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开启线上与线下并重的经营模式。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等这些新兴的渠道和模式的诞生,逐渐转换着银行的交易主渠道,契合了新生代人群的需求,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正发生着重大变化。

第二,细分客户群体。国有商业银行要敏锐地洞察社会人口的结构和消费的结构,然后将客户进行细分,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个,积极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的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第三,商业生态系统的开放共生。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着产业链的紧密性和复杂性,银行作为服务业,与众多产业紧密挂钩,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有着特别的历史使命,利益相关者众多。

第四,创造最佳的客户体验。当前,互联网将几乎所有的技术软件和信息资源都连接起来,将这些资源有机的组合运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并借助技术和先进的理念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与创新,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的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优质的差异化金融服务,培养顾客的忠诚度与信任。

第五,整合协同渠道。通过对各种渠道的了解和把握,能够让我们熟练的从柜员、自助设备、网络或者移动的终端设备中了解到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发起的交易,运用对渠道的把控能分析出顾客的需求,然后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协同响应,为顾客提供方便、高效、安全的优质金融服务。

第六,构建灵敏且富有弹性的创新机制。例如,商业银行可以广泛收集员工和客户的意见,通过对这些意见的梳理,分析整理出顾客的关注点,不断的改进自身提供的服务,掌握员工内心的真实想法改进自身的管理方式,通过轻松的氛围营造让员工增进对组织的认同和归属,进而不断激发其创新的热情,培育银行的创新文化。

(二)智能开发人力资源

国有商业银行要安全运营和获得盈利,需要一支敏锐与稳健并行的员工队伍,这里面的每一位员工不仅需要知识与诚信,更需要智慧的头脑,而这需要银行对其员工队伍进行智能开发:

第一,全员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特点。全员培训是国有商业银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职的各级员工进行集体分类培训,这是提高整体员工素质的必经之路,并且,应将分类培训作为重点,根据银行职员分工以及级别的不同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

第二,人力资源开发的前瞻性。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适时调整制定的培训目标和规划,要力求培训的量化和可操作性强,做好培训的指导与监督工作。

第三,人力资源开发方式的多样化。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多样化,可以采取外出研修、技术比赛、电话培训、和引导学员自我学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

(三)动态的业务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2009年,IBM将部署动态的IT基础架构作为构建智慧银行的四大突破点,可见业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动态化的重要性,其实智慧就是及时响应业务需求的动态IT基础架构。在这个信息繁杂、多变的大数据时代,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不败的竞争地位,就需要改变自身传统的经营方式,革新经营理念,顺应时代潮流,运用新技术,增强自身信息化管理建设,设定合理的发展战略目标,不断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致力打造智慧银行。在动态的业务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国际化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第二,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建设更加市场化的银行基础设施体系。第三,增强金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建设更加普惠的银行基础设施体系。第四,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具有变革性,建设智能化的IT基础设施体系。

(四)集成式风险管理

智慧要能实时的、准确的、预测及规避各类金融风险,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智慧银行需要实施整合的风险管理战略,紧密应对新资本模型设计、调整业务目标,定量的风险技术手段可以预测并规避未来风险,制度遵从可以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

首先,要预防金融风险。银行由于其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在金融产品交易中会产生诸多的风险,例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第二,促进治理和遵守法规。国有商业银行虽然都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但是也要以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为首要前提,必须遵守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同时国有商业银行也要建立健全公司治理体系,实现精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第三,防止金融犯罪。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金融犯罪,银行应更加主动的运用监测措施,及时发现并阻止,实时监控,加强金融犯罪防范力度。

第四,预防IT基础架构风险。银行业创新首先需要转变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的转变则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建立一个坚实的IT基础架构则是支持商业模式转变、业务创新的关键。(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汪兴隆.对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城市金融论坛;2000年03期

智慧商业管理篇8

《中国计算机报》:任何行业都可以应用智慧商务。在前端供应链方面,CPO采购渠道很多,比如购销、代销,原材料,甚至虚拟商品,他们如何实现智慧商务?

Joe Dittmar:采购是智慧商务中重要的环节。我们有一款重要的产品Emptoris,可实现采购生态链管理和合同管理等基础工作。我们还有iLog和Sterling两款产品,iLog会告诉CPO到底要买多少,什么时候采购最合适,Sterling能够帮助CPO和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进行更好的合作。

其实,采购流程和采购能力就体现在战略供应链管理、供应链B2B整合、供应商协作,供应商绩效分析以及合规、库存管理和优化,自动化的应付账款处理、物流运输与仓库的管理等,这些都属于智慧的交易平台,它同企业营销管理一同构成了智慧商务这个整体。

《中国计算机报》:如果周边的供应商与合作企业等生态链企业没有实施智慧商务的话,是否会影响企业智慧商务的效果?

Joe Dittmar:只要这些合作伙伴能够给企业一个机会去接触他们系统和流程里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就不会影响智慧商务的开展。如果企业确实已经运行得不错,还可能引来合作伙伴的效仿,最后也进入到智慧商务的生态系统当中。

在A&F工作时,为了更好地运营后台系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产品,我向制造商们要很多的相关数据。他们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但看到这些数据确实对运营管理有用后,他们也在企业内部收集和使用这些数据。企业数据使用和数据共享从而变得更有意义。

智慧商业管理篇9

一、引言

智慧会展是会展业发展过程的高级形态:会展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伴随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会展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即增长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会展业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而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会展业的智能应用和智慧管理,打破会展活动时空的限制,将会展服务质量和运作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从而有了智慧会展这一概念。

二、智慧会展的概述

(一)智慧会展的概念

智慧会展这一理念,属于新兴概念,在我国关于智慧会展的研究实践,以及智慧会展的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较少,至今学界没有确切的统一定义。结合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和智慧会展本身的特点,我们对智慧会展进行了探索性的界定:智慧会展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企业提供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产品品牌推广方式,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会展。究其实质,智慧会展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思维服务会展行业,进而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平台,促进智慧城市的和谐、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会展的架构

智慧会展通过互联网的驱动,对包括策展、组展、场馆管理和运营、设计和工程、服务和运营,以及公共安全、环保、配套服务、相关活动等在内的全产业链上的各种资源作出智慧配置,对公众、组委会以及参展商作出智慧响应,进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会展服务的对象是从互联网的高度,重新激发会展价值,为业主方、主办方、参展商、参观者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从会展行业的构成和信息服务方面来看,智慧会展可分为展馆智能运营、信息化组展服务以及展会增值信息服务。

展馆智能运营(公众):通过全方位wifi覆盖场馆,为参展商增加观众人流量以及宣传推广,为参观者提供快速上网了解展会以及定位导航,为广告商提供线上广告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服务。

信息化组展服务(组委会):为各类专业展会提供信息化服务,提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实现会展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筛选和运用采集器等设备提升参展体验、门禁、报道等物联网技术服务。

展会增值信息服务(参展商):除了提供展示产品的平台,还提供展会统计分析、展后追踪、多渠道线上营销、企业微信公众号代运营以及线上沟通、线上推广等增值服务。

三、杭州发展智慧会展的意义

(一)推动杭州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杭州经济发展

会展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智慧会展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需要。从“智慧会展”视角探讨杭州会展的服务创新,对推动杭州“智慧城市”,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理论的角度看,智慧经济为杭州会展业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而智慧会展也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会展促进智慧的产业化,智慧提升会展的品牌化。智慧会展是智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杭州朔造会展城市的优势所在。从技术层面上说,根据智能化信息网络掌握展位布置、人群分布、配套需求,对信息具有安全、高效的处理和整合能力,并能科学地进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决策以及处理会展区域的观众数量、交通状况、安保状况等情况,为会展活动主体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推动智慧会展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对接,从而推动杭州“智慧城市”建设,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杭州智慧经济发展。

(二)推进杭州会展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球信息协同化大背景下,展会供应链上的各方参与者对资源管理协同和信息化管理需求日渐强烈。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会展业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会展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度,推进了杭州会展的创新发展。一方面,移动应用的开发使用,改变了人们参展时对传统会展的观念以及创建、使用和共享信息的方式,为智慧型展会提供了更多的推广机会;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即时化、场景化等特点,使主办方、参展商和观众等会展主体通过手中的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参与会展活动,提高会展信息化水平以及会展服务水平。

(三)提升杭州会展服务质量,增加客人满意度

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会展组织管理、参展参观以及营销推广中,推进杭州会展服务创新发展,使展览会的服务功能获得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成果创新服务方式,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更优质、更完善、更便捷的配套服务,以满足会展客人对杭州各展会越来越高的需要和期望,从而提高杭州展会的服务质量,增加客人满意度。

四、杭州智慧型展会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一)杭州智慧型展会的发展现状

杭州的智慧会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智慧会展的模式大多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参与建设。市政府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在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完善与创新,为杭州智慧型展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会数量增多。如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电商博览会、阿里巴巴杭州网货交易会等,都拥有了自己的网上展会,增添了展品展示和展品销售的渠道,促进了杭州智慧型展会的发展。一年一度在杭州举办的文化创意博览会,2014年推出文易网(网上文博会),展会通过智慧票证、智慧交易、智慧服务、智慧数据等四大智慧应用系统来实现智慧展会,让参展商和参观者能在手机上也可以玩转文博会。

政府对智慧型展会发展意识逐渐加强。杭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会展业创新发展,2006年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杭州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会展对发展会展经济的重要性;在《杭州市“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期间重点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电子信息博览会、休闲产业博览会、物联网产业高峰论坛、生物医药高峰论坛、环保产业博览会等一批产业类会展活动项目,通过不断引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杭州会展业智慧化水平。

展会中展示手段智慧化。杭州在全力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杭州会展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文档与图片资料数字化处理等各种信息技术,提高展会组织效率,增强展会可看性。如将展览的官方网站建设成为专业的服务平台,利用网络预登记功能,简化参展参观的流程,便于参展商和参展观众。2014年第十六届杭州人居展,有一半的参展商策划了微信活动来提升展位人气。在办展办会过程中,增加体验式、互动式设备和项目。

(二)杭州智慧型展会发展的不足

目前,杭州发展智慧会展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无论是在智慧运营还是智慧管理或者是智慧服务上,都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因此在建设智慧型展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杭州市智慧型展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会展行业组织管理体制尚未完善。杭州虽成立了专门的会展办,但协调权限不足,会展业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的问题仍较突出,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不高,无法适应当下由物联网时代带领的会展产业。原本领先的杭州会展业逐渐落后于已建立统筹管理机构的厦门、成都、西安等城市,以至于有可能被省内兄弟城市宁波所超越。就杭州而言,智慧会展产业市场化的相关条件还不成熟,市场主体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由于会展业统筹管理机构没有完善,各会展项目、会展资源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形成不了合力,使用信息化管理就无法完成,这就影响了杭州发展智慧会展的建设。

2.会展场馆设施建设滞后,跟不上信息时代。会展场馆是实现智慧会展的基础,智慧型展馆不仅包含智能化展馆的数字化、自动化、节能化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展示内容”与“人”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无论是对展馆本身的掌控上,还是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上,都能呈现出一个“完整个体”的特性。目前,杭州有7个展馆,但没有一个展馆是符合智慧型场馆的全部要求的。杭州虽是全国第一个实现免费开放公共区域wifi网络的城市,但是在参展过程中各展馆还是会出现覆盖面不够大、网络差等问题。除此之外,各场馆的数据库也并没有完善统一,还处于建设当中。会展场馆周边的国际性银行、商业、娱乐、酒店等服务配套设施也远远跟不上智慧会展场馆的信息化建设。

3.线上会展与线下会展未实现真正的有机融合。2014年中国超过90%的展览会都拥有了线上平台,杭州也不例外。从线上方面来看,大部分展会中都运用了互联网技术、官方网站、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在信息服务方面以信息为主,缺少参展商、嘉宾和普通参观者之间的即时互动功能,未真正的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进行数据统计以及分析。从线下方面来看,在实体展会中,大部分参展商以及主办方并没有鼓励观众拿出手机将资源引流到线上,则线上展会与线下展会不能实现同步服务,观众不能体验更多的智慧化应用技术。所以将线下资源转化为线上展会的流量则是杭州展会实现线上展会与线下展会融合的一大难题。

五、推进杭州智慧会展业发展的对策

智慧型展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和思路,发挥系统化能力和智慧技术应用,从而达到各个部分整合后的几何增长价值。因此,我们针对杭州市发展智慧型展会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建设智慧型场馆

通过物联网技术以及现有科技改善杭州现有场馆,实现场馆智慧化。杭州目前比较大的场馆是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会展中心和马上投入使用的奥体国际博览中心。可以适当参照国内外政府投资建设智慧会展中心的管理模式以及建设智慧型场馆的经验:覆盖场馆的WIFI等基础硬件,定位导航和数据收集系统,以及信息嵌入的“智慧场馆”平台,如开发会展场馆APP,观展者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应用,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预订餐饮、酒店、旅游、飞机票、等服务;客户除了可享受在线预订、路径导航等一系列便捷服务。通过智慧化管理与服务,把杭州会展场馆建设成为国内外都瞩目的智慧型展馆,为杭州发展智慧型展会提供良好的智慧会展环境。

(二)打造综合性的智慧会展服务平台

结合杭州智慧城市建设,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会展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搭建会展项目信息化平台,如开发杭州会展app,使展会参与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不断获取信息和服务;不断提升杭州会展网、西博会官方网站的建设水平,通过网上西博会平台延伸展会内涵,努力实现网上会展与实体会展的整合化运作。通过丰富服务功能、提供更多的展示交流平台等方式,融入在线展览的理念,开发更多的宣传功能,扩展展会影响力。二是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将政府资讯网站升级成为交易平台,鼓励杭州会展企业开发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政府与企业宣传推广功能以及政府会展政务协同功能。三是将智慧场馆与智慧会展服务平台有机结合,不断加强专业场馆信息化建设,整合场馆数据化,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

(三)建设会展大数据中心

建设会展大数据是杭州提升会展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为促进会展上、下游产业间的合作,致力建设杭州会展大数据中心,该中心可以杭州会展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为需求,以大数据库为基础,确立切实可行的数据采集机制,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可视化等先进技术,完成会展数据的筛选、运用与展示。通过大数据中心的建设,能够便利地对杭州会展行业整体数据进行收集、管理和分析,完成对杭州市会展业整体发展水平的科学化评估与决策,有效推进对公众的宣传、推广及成果展示,进一步增强未来在智慧化应用方面的扩展,做到全市会展信息的共享与互联互通,从而提高杭州市会展办智慧化办公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培养智慧信息化会展人才

人才的培养是任何产业竞争中的核心因素,只有优秀的会展人才才能打造优秀的品牌会展项目。针对智慧信息化人才缺乏的现状,一方面加强政府、协会、高校三方合作,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高校培养懂宏观管理、懂经济、懂策划的高级会展人才,运用信息、网络和物联网等技术建设智慧型会展组织,逐步形成“资源建设有特色、关键应用有创新、优化服务有突破”的信息化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以薪金、福利、教育等为手段,引进外地会展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吸收各地会展业的成功经验,将其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创新机制带入杭州,促进杭州发展智慧会展业的长久发展。

六、总结

总之,杭州发展智慧会展为杭州的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它成为杭州智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分析好现状,发现不足,弘扬杭州品牌展会的优势所在,并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代信息技术引入展会,相信杭州的智慧会展经济的步伐会迈得更快、更好、更健康。智慧会展业的联动性亦会日益显现,并与杭州智慧城市发展互为促进、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樊蓉.物联网催生智慧会展新模式[J].2013年17期.

[2]黎菲.智慧会展移动应用服务[J].2013年4期.

[3]蓝星.中国会展业前沿问题研究上海[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王永刚,郭砺.中国会展业集群化演进趋势及发展路径研究Ⅱ[J].2011年8期

[5]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2011年5期.

[6]施永胜,沈杨根.杭州市发展智慧会展的实践与思考[J].2015年1期.

智慧商业管理篇10

浙江网新城云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网新城云)是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专业从事智慧城市业务的高科技公司。依托浙大网新专业IT服务的行业经验,与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思科、IBM、微软、甲骨文,中国一流综合性大学浙江大学的战略合作关系,网新城云持续开展项目规划、工程总包、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运营服务等业务,服务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因此,在本届软博会上,网新城云荣获“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领军企业”殊荣。

公司自成立初始,即提出“做中国领先的智慧城市云服务提供商”的宏愿。公司继承浙大网新“智能+互联+协同”的核心理念,将创新科技与前瞻性管理思维进行有机融合,为城市提供包括城市咨询规划、项目建设总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系统集成、智能运维在内的智慧城市360度全服务。

对于城市客户,公司可以结合城市自身特色,深入挖掘城市需求,致力于为政府客户提供包括城市咨询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在内的一整套智慧城市管理解决方案,助力政府客户从行政管理向集约高效、服务型政府转变,最终提高城市的投资价值。城市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打造智慧城市样板。集约高效、快速整合智慧应用,为市民、企业、政府提供智慧城市服务,深度体现智慧城市内涵。二是创新现代服务业新模式。催生智慧城市平台运营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运营商等现代服务业新模式的出现。三是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发挥智慧城市的龙头效应带动产业整体发展,提升智慧服务业价值。四是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智慧产业联盟将带动物联网、云计算、软件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等多个产业合力发展,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

对于企业客户,公司在聚焦“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运营商”的自我价值定位的同时,全力缔造新型的城市合作联盟,与各类运营商、信息服务提供商、设备供应商等一同寻求合作共赢之道。对于信息服务提供商、设备供应商,网新城云可以在共同的标准之下,在操作系统与应用之间展开广泛合作,如在提供统一应用接入标准、应用接入服务、应用所需的公共数据与信息共享服务、 应用所需的通用基础设施、共享城市客户资源和市场机会等方面;还可以围绕建设城市公共服务操作系统展开合作,如在共享客户资源和信息、拉动运营商业务收入、提高运营商竞争能力、充分整合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催生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商、提高增值服务能力等方面。

核心优势

网新具有智慧城市行家的专业地位。公司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重点单位,参与制定数字城市建设标准与规则;是浙江省物联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重点单位,参与制定浙江省物联网标准化建设;联合浙江大学、思科共同成立智能互联城市研发中心,为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网新是城市管理者的最佳合作伙伴。网新与杭州、舟山、昆山、株洲等多个城市先后确立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智慧城市关联业务已覆盖全国24个省份57个城市,承接了智慧株洲、智慧舟山、智慧韶山、杭州临平新城等多个城市顶层设计咨询规划项目,凭借高科技专业技术与创新管理思维相结合,深入挖掘城市客户需求与差异化优势,成为城市管理者的最佳合作伙伴。

网新缔造全新的城市产业联盟。网新先后与浙大中控、海康威视、浙江通信服务公司、中电科长江数据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竞争变合作,缔造全新的城市产业联盟,共同为城市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智慧服务。

网新具有创新灵活的商业模式。率先开展以平台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并提供BT/BOT、合资建设、集成总包等创新的商业模式,与城市客户、合作伙伴共建互赢生态圈,有效满足中国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

智慧商业管理篇11

农业体系相关概念

(一)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顾名思义,就是农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农产品的数字化交易运作形式所衍生的农业产业链新生态,也是集产供销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和其他产业融合的综合型商务模式,使农业与市场的连接更加紧密。目前,农产品除了在主流的B2B和B2C电商平台交易外,一些专业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也相继成立。但是,农村电子商务并非只是改变了农产品的交易形式,而是相关主体根据国家的政策形势和经济形势进行精准预测而进行的差异化生产与经营,涉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流通、服务等各方面,使得传统农业的管理、经营和贸易的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深远变化,并为农业业态增加了物流、信息、金融等新要素,使得农业向精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综上所述,农村电子商务对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和提升其经济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智慧农业智慧农业是农业与高新技术结合的产物,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通过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和智能软件设备对农业生产和加工等环节进行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监测和决策,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生产环境智能分析、精准种植、危险预警、远程诊断和指导等功能。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确保农产品安全,使得农业生产和交易等过程更为健康可持续。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智慧农业是国家智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民以食为天,三农问题是关乎民生的根本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将三农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和金融扶持。2018年全年,国家为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成立4个国家级示范区和24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图1可以看出自2010年起,我国农业财政支出逐年递增,推动农业发展科技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也呈持续提升之势。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得益于财政支出的支持,也得益于智慧农业的进步。仅2018年来说,我国农业信息数据库初步形成,“天地空”一体化农业遥感应用体系逐步完善,农业智慧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总体来说,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导向明晰。2015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指明了农业发展方向,即通过互联网推动对农业精细化生产模式和操作模式的应用,加快智慧农业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提升其智能感知、监测、分析、诊断、预警、作业和控制等功能的完善和成熟,培育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可复制模式。二是大数据平台日益完善。农业生产过程较为复杂,与地理、气候、土壤、虫害以及人类活动等客观因素密不可分,加之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作物种植模式和经验不能完全复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规模有限、稳定性和可控性较差。2015年底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巨大潜力,有力支撑和服务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大数据分析,可对不同地区的作物、土壤以及气候等因素进行分析、指导和监测,帮助农业生产进行科学决策,有效提升了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产量。三是现代化农业科技企业的崛起。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科技和技术要素不断向农业领域渗透,一大批科技型农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推动农业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物联网的发展为农业科技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农业科技产业链上游主要为软件开发企业,中游为设备制造企业,下游为设备维护和运营企业,共同推动农业向智能化不断迈进,实现农业种植的智能化管理,极大提高了农业种植的规模和效率。

(二)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者受教育水平较低。当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科学技术与人才。农业作为我国最为传统和古老的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不仅农业生产劳动力流失十分严重,目前专业务农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十分有限,现代化农业生产意识淡薄,导致大部分务农人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对农业智能化趋势的认知程度和对智能化农业设备的使用意愿更是有限,智慧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极度匮乏。二是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当前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制,农业生产大多沿袭数千年的传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规模小、效率低、盈利十分有限。而农村经济活力较低,农业设备价格昂贵,农民既不愿意也无力承受智能化生产设备的购置成本,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设施设备较为落后,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此外,我国农耕地规模较小,无法通过智能设备投入生产带来的规模化经济效益实现盈利,也极大限制了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偏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限,体现在农业领域就表现为农业科研体系仍然未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智慧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硬件制造和软件开发能力都较为欠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比,政府部门对第一产业的培育力度十分有限;农业科研机构规模较小,且分布分散,全国没有统一的组织部门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系统化指导和协调;农业科研大多是缺乏农业实践经验的学者进行,由于理论与实践脱离,许多科研成果缺乏应用检验,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从农村电子商务角度探析智慧农业发展之路

智慧商业管理篇12

商业模式创新上,我们采用“PPP+资本市场”模式,一方面解决了财政一次性投入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运营和资本运作实现增值收益,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持续的资本来源,同时还解决了智慧城市技术升级换代的问题。在管理模式创新上,采用“研+产+标准组织”的模式,打破过去部门垂直型项目运作模式,成立书记、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打造“闭环正反馈”的智慧城市生态系统。技术架构创新方面,打造“一图一网一云”整体架构,一图,即通过部署的各类物联网感知终端,结合全景真三维地图,对城市各要素进行空间节点定位;一网,是8000G的城市光网络,将这些节点连起来,把“一图”的数据传到“一云”;“一云”,就是大数据中心云平台,把“一网”送过来的数据进行存储和挖掘分析,让数据产生价值。通俗来讲,“一图”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负责感知;“一网”就是神经,负责信息传输;“一云”就是大脑,负责记忆和思考。

在十大系统13个子模块中,智慧政务得到总理的高度评价,2016年2月总理视察时表示银川的智慧政务做到了简政放权到位、放管结合到位、优化服务到位3个“到位”。其以“为民、便民、利民、惠民”为出发点,分一站式审批、网上审批、虚拟审批3个阶段建设,实现了“宽进精管,简政放权”,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