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合集12篇

时间:2024-04-06 09:39:39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1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182-02

收稿日期:2010-02-04

作者简介:孙永林(1983-),男,河北秦皇岛人,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从事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管理概念的提出及其在企业生存发展实践中的作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学术界开始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到与企业知识、学习等相关的战略管理理论方面,并形成一道风格迥异、姿态万千的知识管理战略观。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成败兴衰、实力强弱,已经不再单单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物质和资本,而更多地取决于企业对知识的拥有程度和创新能力。以人本性、市场性和动变性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功能地位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内涵及战略意蕴

知识管理源自于信息时代背景的知识经济体系研究,其核心是对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和知识消费如何有效链接起来,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在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企业对知识的开发、利用、研究和共享。知识管理不仅继承了人本管理的精髓与本质,而且也结合了知识经济形态的内容与特征,由于知识管理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彰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而也成为诸多学者竞相研究的理论焦点。目前,关于知识管理内涵的理解呈现多样化特点。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适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日本学者Hivoyuki认为,知识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如何使用不见的资产―知识。在Allee・Verna看来,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组织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取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尽管不同学者对知识管理内涵与本质的认识不完全相同,但都强调知识资源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知识管理的内容体系,试图从影响知识管理过程的内外因素中概括出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及其实现技术。陈建军认为,知识管理的构架模式应该包括五个基础,即围绕系统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企业价值观和环境因素分析、实现知识整合和扩散的知识管理理论、灵活的流程管理、支持人员关系和任务管理的组织管理、应用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1] 。杨阳和张新民构建了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提出知识管理行为、知识处理行为、知识资源和知识管理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知识管理理论层面的结构平台与实践层面的评价框架[2]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知识管理既离不开企业员工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研究共享,也离不开企业对开放信任的内外环境的合理建构,可以用“四个恰当”来概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目标:在最恰当的时间,将最恰当的知识信息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之做出最恰当的决策。不同行业、性质和类别的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环境条件相差有别,知识管理对象不尽一致,其实施者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也高低不一。所以,知识管理是企业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以校容巨大、无限多变的外部环境为着眼点,以知识信息的敏锐捕捉、系统分析、准确把握、合理应用和高效创新为突破点,不断实现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关系的动态调整与整合优化,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演进。

企业生存环境的动变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促使企业为增强动态适应能力而进行战略管理转向。在战略转向过程中,人们逐渐将研究焦点锁定于能够有效支持组织战略体系、切实提高竞争优势的知识管理方面。知识管理由此也被上升到战略管理高度,成为决定组织战略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3] 。知识管理战略研究最早是基于资源观的框架展开的,突出强调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对于组织创新的意义。在国外,有学者从动态过程角度提出知识管理战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企业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策略和管理方法形成的有机整体,其目标指向在于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也有学者从实现手段角度提出组织成员的知识储存、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是知识战略管理实现其内在价值的根源所在[4]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知识管理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构建、工作流程再造、管理制度完善以及员工素能训练等工作的合理规划。也有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组织为了实现塑造核心竞争力和提升竞争优势的目标,而采取的知识管理规划与行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知识管理战略是企业通过对组织内外部知识及其相关管理活动的决策性规划,来实现知识的创造、扩散、应用和共享,最终达到竞争优势的塑造、获取和维持的目的。

二、知识管理实施的策略体系

知识管理基于知识、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通过内外环境要素的系统整合,旨在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与创造能力。提高竞争优势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根本出发点,知识管理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保持、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要正确树立知识管理实施的价值性。知识管理不仅是知识收集和知识整理的过程,更是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过程。充分挖掘知识潜能,有效利用知识资源,不断扩充知识库存,切实增加知识价值始终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对企业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关注提高也应该是知识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竞争优势开启着企业在所依存环境中地位优势保持的可能性,为企业参与竞争、获得发展提供意义标示和动力源泉。然而,竞争优势的塑造与提高既不能忽略企业动态适应能力的养成,也不能缺少企业内外知识信息的积累。否则,就不可能实现企业竞争优势、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化,竞争优势价值性的保持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企业从市场占有、产品性能、技术特色等方面来关注竞争优势的价值性无疑非常重要,但忽视源自竞争优势生命机体的内蕴性支撑――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就极易导致竞争优势的丧失。因而在提高竞争优势价值性过程中融入知识管理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

其次,要合理处理知识管理实施的层次性。知识管理是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要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提高知识管理实施的绩效水平,需要我们合理处理知识管理内容的层次性。提升内容的层次性与整体性并不是矛盾关系,二者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忽视提升内容的层次性,就不能有效把握提升内容的整体性,进而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价值性。知识管理的实施内容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类型要素纵横交错形成的有机整体,要素之间彼此并不是简单叠加、机械联系,而是错落有致、联系紧密的整体。要促进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发展,需要在有机结合多种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管理实施内容的层次化处理。在知识管理实施内容体系中,实施主体对于知识管理内容层次性的把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实现实施主体与实施内容的有机结合。一般而言,实施主体主要指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员工。对于多数企业而言,现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尽快改变知识管理实施主体不明确的状态,给实施主体以必要的地位和空间,同时要注重在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调整知识管理的内容和层次。

再次,要准确把握知识管理实施的趋向性。准确把握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忽略对知识管理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知识管理的价值性就无从谈起,企业竞争力提高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管理实践的深入发展,信息化、民主化、柔性化和细致化日渐成为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实施知识管理的模式。民主化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真正参与到提升实际过程。柔性化是传统物本管理向现代人本管理发展转变的能动反映,是一种基于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相结合,具有智能化、人本化和虚拟化特征的知识管理特征。细致化是企业进行精确高效、持续有效和广泛深入的知识管理模式。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才能合理有效地解决不同快速敏捷地完成不同提升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最后,要切实增强知识管理实施的系统性。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与知识管理相联系的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对知识管理实施起着影响。知识管理实施及过程所体现的更多的是一个复杂的、涉及许多环境因素的生态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及结果。作为一个复杂有序的有机系统,知识管理实施需要处理好“局部提升与整体提升”、“讲求速度与注重效度”、“快速递进与秩序稳定”之间的基本关系。(1)局部提升与整体提升的关系。知识管理内容的整体性要求必须注重知识管理实施的系统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体提升可以全部代替局部提升和部分提升。只有将局部提升和整体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以局部带整体,以整体促局部,才能真正实施好知识管理。(2)讲求速度与注重效度的关系。速度是衡量知识管理实施水平的重要标志,速度的提高能够加快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之间的催化互动态势,促进知识管理实施方式的转变,提高知识管理实施的绩效水平。效度是判断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标尺。(3)快速递进与秩序稳定的关系。秩序稳定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实施过程越快,涉及的要素和层面越多,知识管理实施的稳定系数越低。要求把系统稳定提到整个提升知识管理实施战略高度来认识,以渐趋递进、科学发展来实施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架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3):128-132.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2

推广和支持是知识管理实施的第四步此环节是基于知识管理试点经验,将知识管理广泛推广,从而实现知识管理的内在价值、此环节的主要任务如下:继续在试点部门推广知识管理,同时将该模式复制于图书馆的其他部门;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价值链和业务流程合理结合;初步构建知识管理制度;全方位运行知识管理体系;开始运行头脑风暴、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提升计划,同时构建相应的运行制度。此环节将面临的难点为:严格控制知识管理推广混乱局面和实时掌握知识管理实施状况;知识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和日常工作;文化、管理、技术的协调发展;知识管理对战略目标的支持;对思想观念转变等人为因素的控制以及利益再分配;建立知识管理的有效激励机制和绩效体系。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3

1、实施知识管理是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的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企业,涉及的知识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高新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与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对知识与技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只有提高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含量,产品的附加值才可能大幅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越强,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加的对新产品的需求,企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实施知识管理是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资源的特点决定的

知识可分为显形知识与隐性知识。显形知识即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隐性知识是技能知识与人力知识。一般来讲,隐性知识比显形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因此显形知识必须在知识创新与应用中转化为隐性知识,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其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用的知识一部分来自企业的内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始终保持关注,随时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另一部分知识来自企业的生产实践,需要员工不断积累和归纳。再者,知识不会因为使用的人多而每个人分到的越少或产生损耗,而是产生作用的范围越大,对企业越有价值。最后,员工是否愿意把自己头脑的知识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取决于他个人的意愿,不能强迫进行。知识的这些特点,使企业必须实施知识管理。

3、实施知识管理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正确决策和持续创新的基础历史与实践证明,不实施知识管理,当员工需要某类知识时,他可能得不到或无法及时得到所需的准确知识。若他得不到所需知识,那么他做出的决策可能是“拍脑袋”式的;若他无法及时方便地得到所需知识,那么企业无法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若他得到的是过时的或错误的知识,做出失误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当这些无法满足员工的需求时,根本谈不上持续创新。而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灵魂,所以不实施知识管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然会在知识经济中被淘汰。

二、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高层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模糊,片面或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得到企业高层在战略上,制度上,组织结构建立上,资金上,文化上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从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高层认为知识管理只不过是一个新名词,是一种追赶时髦。他们始终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研实力雄厚,知识技术密集,员工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是知识技术的“生产者”。这种管理模式不就是知识管理吗?有的企业高层虽然提倡知识管理,但是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号召企业员工在平时要多学习新知识,但这些知识对企业有没有用则不去研究。还有些企业高层对企业需要什么知识,哪些员工需要这些知识,什么时候需要这些知识等情况根本不知道。这些问题暴露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层对知识管理认识不全面,不深刻,没有对知识管理的实施给予大力支持。

2、企业的管理者对自己在知识管理中的职责不清楚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是推动知识管理的重要力量,必然要求各级管理者对自己的职责有明确的认识。有些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设知识主管,首席知识官,知识经理等。有些企业虽然设了这些岗位,但图有虚名,没有明确的职责。而没有明确的职责就不可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就达不到知识管理的效果。

3、企业在知识管理的具体运作中存在很多误区,导致知识管理的成本高昂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资源的动态管理,企业需要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管理系统软件平台。许多领先的厂商都开发了支持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软件,于是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将知识管理的重心放在知识管理系统上,他们希望购买一套现成的包含一切的知识管理系统软件,可以“包治百病”。事实上厂商已经捕捉到这些系统软件的广阔市场,再加上工厂技术迅猛发展,厂商的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厂商们为了在市场上大捞一把,不管产品对客户有没有用,通过广告大肆宣传,鱼目混珠。结果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停地购买系统软件,但是知识管理的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同时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于是企业得出一个结论:知识管理的成本太高了,没有必要进行知识管理。

三、 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对策

1、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适应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巨变的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永葆创新的活力,那么组织必须具有灵活反应的能力,组织结构也就需要不断调整。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型组织结构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1)有利于员工相互影响,知识交流与共享(2)有利于企业知识的更新与转化(3)有利于增强员工团队合作的精神(4)有利于企业适应环境变化(5)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完成知识的商品化。 根据组织结构的特点,知识管理型组织结构应按照以下原则来设计:

1、 以核心能力为中心的原则:拥有自己独特的,很难模仿的,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2、灵活性原则:在组织设计思想上以“满足新需求”为中心,创设一种能够迅速集中全体员工技术和决策的灵活的具有可塑性的组织。 3、信息化原则:通过系统地利用信息和专门技术,最大限度地将企业传统经验与员工拥有的知识资产有效整合,实现组织机构的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技能素质的有效改善,提高企业竞争力。

2、重塑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准则和行为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重塑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营造一种知识管理的氛围。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企业高层的认同,倡导,推进与激励,高层管理者应该带头参与知识管理文化建设。(2)要求企业的知识管理者积极地为企业营造一种全员共享学习的宽松组织环境,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快乐理念。(3)建立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赋予员工知识共享与创新的责任。(4)培养员工相互学习的态度相互信赖的关系,树立以合作促竞争,以竞争促合作的关系,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5)要求企业中的个人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结合,强调共享的团队精神并不排斥个人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6)要求共享与交流不仅在具有相同知识结构的人员之间进行,更应该积极倡导和推动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成员之间的随时随地的共享与交流,还可以组织跨部门,跨学科的团队攻关,这样就能拓宽知识创新的空间。

3、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员工是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体。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出发,重构与这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突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服务功能;强调以企业文化为主导的“柔性化”管理,鼓励员工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以企业全局利益为重,将自身的隐性知识奉献出来让其他员工共享,扩大企业的知识储备。2、以人为本,实行弹性工作制,实现分散式管理;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员工主要从事思维性工作特点,在工作设计上不要将员工束缚于企业原来的僵硬的规章制度而被动地工作,实行可伸缩的工作时间和灵活多变的工作地点。 3、注重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除了给员工提供丰厚的报酬外,更要重视给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技能不断提高,同时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4、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建立明晰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员工的知识创新成果;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为后面的员工奖惩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建立短期与长期,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激励模式。

4、 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1)改善薪酬福利制度使其具有激励功能

一是用拉开档次的方法将同样的总工资水平制造出最高工资来,并且高报酬者是不断变化的;二是员工的薪资高于或大致相当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如所需人才一旦被聘用,就会享受优于同行业外资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三是对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者提供报酬(使这一部分的收入占员工收入的相当比例);四是可实行福利沉淀制度,留住人才。

(2)借鉴国外的员工持股计划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4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一个企业的知识管理并非是一种单一的职能管理,而是涉及到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多种职能管理的形式与内容,是一种跨越在这些职能之上的综合性的管理。知识管理也并非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还涉及到企业文化、管理机制、运作方式、信息系统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寻求的是将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完美结合,核心要素是人,特别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笔者认为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应该是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和应变能力。

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在于:(1)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不仅包含新管理思想,还包含新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流程。知识管理中的协作技术有助于发掘和激发出新的想法和思维,将企业员工大脑中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地加以利用,从而产生新的技术、产品与服务。(2)可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或机会,并需要企业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决断。知识管理技术让企业能迅速得到所需要的帮助,并通过确定“谁、什么、何处、何时”等因素,来迅速协调各种资源,并做出正确反应。(3)可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企业的运作效率取决于把职能部门或个人创造出的知识进行收集与整理后供企业内部和外部人员学习与利用的程度,即要求实现企业各类知识的共享,并尽量缩短查找知识的时间和避免重复劳动所引起的知识浪费。(4)可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素质。企业要保持它的竞争能力,就必须提高新员工和现有员工的能力水平,通过知识共享,企业员工可学习到其他员工共享出的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技能。

二、知识管理对传统管理的变革

通过深入理解知识管理的内涵,我们可以明确的是:知识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任何管理,它是一种跨越在企业多种管理职能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管理。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并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开辟出新的途径。要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必须着力于组织的调整和管理方式的探索,通过消除组织交流障碍、营造知识共享环境、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以激励员工的创造性、建立高效的知识共享平台等方式,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工具,使企业从传统管理型企业转变为知识管理型企业。

要做到这些,必须对传统管理进行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1)管理职能的变革:知识资本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2)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扁平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型知识企业组织结构是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一种面向市场、扁平的组织结构。(3)领导方式的变革:集体领导,知识管理需要新的领导方式,需要领导方式的转型,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领导的机会,在组织中建立集体智慧的动力机制,建立起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各项经营管理事务的机制和氛围,运用集体智慧,使决策更完善。因为员工参与了决策,也使员工能主动配合决策的执行;(4)企业文化的变革:注重组织、集体知识共享与创新;(5)激励方式的变革:更注重精神激励;(6)发展观的变革: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企业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

1.改造传统的企业文化。知识管理能否成功实施,首先取决于企业是否存在一个提倡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知识共享是企业员工进行协作的基础,也是知识实现增值的最佳途径。因此,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要务就是改造其传统的企业文化,建立起有利于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新型企业文化,如采用协同工作手段,培养团队精神,促使员工加强合作、共享知识,使得知识更容易交流、积累和创造。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应当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做出知识贡献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鼓励和吸引员工参与知识共享,形成协作与共享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乐于共享知识、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企业可以制定一些知识管理相关的制度,其中包括强制性措施,使知识共享的氛围建立起来后能顺理成章地保持下去,如:突出企业员工对知识库的贡献,使他们获得知识共享的成就感,可将员工对企业知识库的贡献纳入员工的年度考评中,对不能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目标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惩罚。

3.创建学习型企业。对于一个积极谋求发展、不断创新进取的企业而言,创建学习型企业十分必要。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员工可以与时俱进的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与先进的管理知识,要求企业员工能不断地学习与创造新的知识,以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企业在面对机遇或挑战时才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在这个信息爆炸和知识飞速更新的时代,企业员工所掌握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仅仅知道如何做好当前的工作远远不够,员工需要具备更新的技能、更强的能力和更高的素质去面对明天的工作,企业的知识与经验也需要被快速地积累与更新,否则很快就会变成一堆废纸,甚至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因此,企业拥有知识更新与学习创新的能力比拥有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来解决,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不仅仅是看书、办培训班,还包括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过程中的学习,做到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团队学习。

4.建立知识管理团队。由于知识散布于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企业员工当中,企业中必须有相关的部门和人员来承担知识管理的工作,包括知识的获取、识别、整合、传播、创新,以及建设知识的共享系统与共享文化等任务,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知识管理团队,并设立知识主管(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一职,由其来负责研究、规划、推动和实施企业的知识管理工作。由于知识管理涉及的范围大于信息管理,知识主管的工作还涉及到战略、技能、培训、奖励等内容,知识主管的工作不是信息主管(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工作的延伸,不应仅将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而应当放在知识的创新和开发集体创造力等方面。

5.明确企业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确定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实施的必要准备工作之一,有了明确的知识结构,企业的知识方能进行有效的存取。通常,我们可将企业的知识根据其来源分为四类:(1)与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有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可通过科学实验或通过购买而获得;(2)与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组织力一式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是企业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3)有关企业顾客的知识,如对顾客需求的了解等:(4)有关企业竞争对手的知识。在进行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一般根据企业存在的知识的类型来划分和创建企业的知识结构,在根据内容逐层创建。以笔者所在的企业为例,企业的一级知识结构构造如下图所示:

6.选择适合企业本身的知识管理实施策略。国外有关学者将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归纳为两种模式:编码化策略和个人化策略。编码化策略是指将知识与知识开发者进行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企业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过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并存储于企业的知识库中,以供员工可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个人化策略则是指将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企业可以根据其是计划购买标准化产品还是为企业专门定制知识管理系统、是提供成熟的知识管理系统还是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并综合考虑员工在解决问题时是依靠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等因素,来选择是采用编码化策略还是个人化策略来进行企业知识管理实施。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an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target, analyses the course of the basic practical ability, professional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bility, practice teaching knowledge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practic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施工组织与管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它主要针对工程施工的复杂性,来研究土木工程建设的统筹安排与系统管理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目的是综合运用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问题的能力。

现代土木工程施工施工涉及面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材料、构配件、机械等,需科学合理地对工程各环节进行精心规划、严密地组织与协调,使工程达到工期短、质量好、成本低的预期目标,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筹施工全过程,推动建筑业企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由于工程施工的特点,课程教学应尽量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因为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众多,本文试就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进行探讨。

国内著名学者武书连研究员“型与类”分类方案中按科研规模的大小,将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1];陈厚风教授根据高校的三大职能及其比重将大学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应用型[1]。

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相比较,最突出的特征是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应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整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2.《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牢牢把握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尊重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规律,把教学目标放在首位,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分析,把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能力划分为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将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中来。 课程设计的实践能力分为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三个能力层次。学生通过各阶段的学习,完成基本实践能力奠定和专业实践能力的积累,课程设计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的渐进式发展,在学生具备前两个能力层级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缩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培养优质的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

表1 实践性能力体系表

3.《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实践能力分析与评价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学生定向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知识点掌握比较模糊,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理论应用的程度仅限于书本的案例和习题,举一反三和创造性实践应用的能力较弱,就算借助计算机软件帮助计算与绘制,对理论知识掌握模糊的直接反映就是很难做出高质量的施工组织设计。比如: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学生仅限于应用简单结构的网络绘制,复杂结构的网络绘制就不能胜任,会呈现出对施工工序不清楚,对局部及整体工期的优化不明白;又如:模板和脚手架的设计计算,学生对验算的内容掌握不透彻,用软件设置参数计算后不知道符不符合设计要求;再如:平面图绘制对绘制的内容和规范不清楚,甚至线条和比例的都拿不准。

用人单位对现行模式下学生的评价是眼高手低,《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手段培养的学生满足不了施工企业对人才规格能力的要求,市场的需求倒逼高校教师思考怎样才能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

3.1理论课程实践能力分析与评价

本课程的实践能力教学目标是:学生能正确绘制横道图、网络图及施工平面布置图;能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能合理组织施工。 《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包含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理论教学包含施工准备、流水施工组织、网络计划绘制、工程施工管理、施工组织编制与平面布置图绘制六个方面的生产实践工作,其实践教学知识点与评价标准见表2。主要涵盖:概况、施工准备工作计划、施工方案与部署、主要项目施工方法、施工平面布置图、施工进度计划图、施工质量保证措施、施工技术保证措施、施工工期保证措施、现场消防保卫措施、文明施工保证措施、安全保证措施、成品保护措施、雨季施工保证措施、冬季施工保证措施等内容。

表2 实践教学知识点与评价标准

备注:施工组织设计无重大偏差,应至少得60%的分数。

3.2课程设计实践能力分析与评价

课程设计是指1个学分的大作业、根据用人单位实际生产的能力要求,结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提炼课程设计各知识点的评价办法。课程设计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对实际工程的模拟设计,使学生对土木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全过程(包括设计内容、设计计算方法与步骤)有一个体验式、渐进式的学习,初步具备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施工组织中的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使课程设计更接近真实,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满足用人单位要求,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需要对工程案例进行搜集,归类整理案例,建立好素材库,对课程设计题目进行精心设计,建立课程设计评分标准,运用卡片法教学模式,才能满足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完成设计任务。

4.结论

4.1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量化

本课程实践教学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开展,通过对施工组织实践生产工作内容和实践教学知识点的分析,把实践教学知识点与实践生产内容归类与对应,运用卡片法教学方式,即对实践教学的知识点分解、使知识点模块化,并对知识点建立素材库,针对不同结构类型的施工组织项目,运用素材进行知识模块的替换,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能力模块化对应,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点对点的精确锻炼,提高学生实践生产的适应能力,满足实践教学程序化、规范化和教学质量量化评价科学化的要求。

4.2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施的难点

本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理清教学内容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搜集各个知识点的素材,素材的建立需要参阅大量实际工程资料;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积淀,需要从《施工组织与管理》实践能力课程教学逆向寻求指导前期能力训练的方案,整个培养体系复杂,需要在各层级能力培养方案之间精心推敲。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6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现行企业组织结构类型已经不能与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相适应因此,如何创新组织结构,构建有利于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已成为许多管理学者及大量管理实践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最近几年来,理论界也提出了许多新的组织结构模式本文在吸收一些创新组织结构模式的基础之上,尝试构建一种新的模式,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时在组织结构的塑造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二知识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的构建思路及其理论基础

首先,知识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的构建必须与知识管理背景下的组织环境相适应,也必须与实施知识管理相适应其次,知识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的构建将借鉴现有的一些组织结构模式吸取一些比较成功的组织结构模式的长处,融合其结构中符合实施知识管理的特征,是构建知识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最后,构建出的组织结构模式不能太抽象,要有具体的表现形式

在现有组织理论创新中,学习型组织是讨论组织结构所必然涉及的话题,因为它代表了企业组织结构发展的方向但是,学习型组织主要指组织的存在与发展方式组织的行动特点,而不是一种组织结构形式学习型组织强调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的重要性是与实施知识管理相一致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者彼得圣吉认为:“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的更快”因此,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精于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组织,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创新具有完善的反馈控制回路与强大再生能力的组织,它能够在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迅速准确有效地做出反应学习型组织它应该具有团队学习性柔性开放性与系统性等特点

网络组织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促进了企业知识的积累共享应用和创新,提高了企业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为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关于网络组织的概念有多种说法,本文引用李维安给网络组织下的定义,即网络组织是一个由活性结点的网络联结构成的有机的组织系统,也可以说,网络组织是一个由活性结点(结点具有决策能力)及结点之间的立体联结方式与信息沟通方式构成的具有网络结构的整体系统结点对流经它的信息具有处理能力,结点活性与决策能力是网络组织的必要特征,结点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对网络组织创新的贡献是决定结点在网络组织中地位与影响力的重要依据网络组织具有合作性创造性复杂性等特点网络组织的构成要素是结点与联结结点具有决策活性层次性及智能性联结是根据共同的目标将结点联系起来的桥梁与纽带,联结使得结点间点对点的沟通成为可能,也使得网络组织运作成为可能

因此,在本文中,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构建将以学习型组织思想为核心,以网络组织结构为基础,融合了两者结构中符合实施知识管理的特征,形成知识管理组织结构模式,即“学习—网络组织结构”

三知识管理组织结构模式:学习—网络组织结构

学习—网络组织结构作为一种强调组织学习特征的网络组织结构,是一个能够推动网络组织学习并且具有不断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结构学习—网络组织结构是把学习型组织思想应用于网络组织结构中,它强调网络组织学习知识共享的功能,大大提高了组织知识的流动通过学习和知识的流动,组织能形成一种开放的气度和一种随时变化的准备,并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素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并正确地去协调

在产业结构突变游戏规则重写的新竞争时代,企业纷纷思索生存变局永续发展的方法,结果发现:学习是应变的根本,只有每个人重新学习,组织才能彻底改变,企业才具有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理论表明,企业的组织学习和创新是建立并不断强化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途径

因此,学习—网络组织结构把“组织学习”作为网络组织结构中的“核心”,将会使网络组织更具有生命力的同时,更符合知识管理对组织结构的要求,它将成为组织发展的一个方向

1.学习—网络组织具有扁平化网络化的结构特征

学习—网络组织结构首先具有学习型组织的一些特征(团队学习性柔性系统性开放性),同时,它又是一种网络组织,因此,它又有网络组织的特点,即具有合作性创造性复杂性等特征此外,学习—网络组织还明显具有扁平化网络化的结构特征企业以若干结点组成,各结点紧密结合而形成更大的网网状的结构使组织更加扁平,即学习—网络组织是分权型的扁平化组织,也称为以“地方为主”(Localness)的扁平式组织从最上面的核心结点到最下面的普通结点,中间相隔的层次极少,能够实现面对面对话,面对面领导,上下不断沟通,普通结点能直接体会到核心结点的决策思想和智慧光辉,核心结点能亲自了解普通结点的动态,吸取第一线的营养,并能形成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体系,使群体产生巨大持久的创造力

扁平组织结构与传统组织中需要控制下属行为的管理系统不同,它充分改善管理者的管理模式,使管理者从传统的控制错觉中走出来,致力于协调各个部分的运行,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改善思考的品质,加强反思和团队学习能力,各单位之间从整体和系统互动的角度进行配合演习,共同承担企业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随着各个扁平化结构不断的连续互动,继而形成了以扁平化为基础的网络化结构,其联系是直接点到点的,发现问题的机会和相关知识是可以通过紧密或松散联结的各种结点获得

因此,学习—网络组织结构兼有学习型组织与网络组织的一些特征,同时,自身又具有扁平化和网络化特征,这些特征与知识管理组织结构设计原则是一致的(见表1)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正如怀特(1996)所指出的,“一个组织要有足够的柔性去适应(环境),要有足够的创造性去创新,要具有敏感的反应能力去学习”

2.学习—网络组织的结构特征与知识管理特征的关系

通过对学习—网络组织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学习—网络组织结构与实施知识管理特征是相一致的组织环境的巨变带来了管理模式的创新,出现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需要特定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因此,我们还需要组织结构创新,学习—网络组织结构作为组织结构模式创新的一种方式,从知识管理的各个方面来看,它与实施知识管理是相适应的(见表2)

四学习—网络组织结构的具体表现

在学习—网络组织结构中,由于结点的构成不同,学习—网络组织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例如,有以“团队”为结点的学习—网络组织结构以“子公司”为结点的学习—网络组织结构等

以“团队”为结点的学习—网络组织结构是学习—网络组织结构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实施知识管理企业中,知识工作者以及这些知识工作者所归属的“团队”将形成组织的主体结构工作团队或工作小组内部按照业务流程形成一个个满足特定客户需求的网络在这里,成员间的权力与地位是平等的,如果说团队中某个成员的权力较大,那么,这种权力也只能来自于其影响力,而影响力的产生又是因为其拥有更多的知识技能和信息,以及更好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团队成员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才能相互合作,共同对团队工作的结果负责团队虽然设有管理者(协调人员),但管理者(协调人员)的角色更像一个导师,起着对团队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作用:一方面,为团队创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工作环境,为团队成员间知识技能信息的共享和整合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与其他团队及本企业外的组织保持联络,及时为本团队寻找团队欠缺的而又是创新所必需的资源团队之间以及团队内部工作小组的人员是动态流动的,他们依靠自己的知识与不同团队或小组的成员合作,以实现最大的价值活动

总之,组织实施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不仅要寻找并建立一个技术平台,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适应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相吻合的组织结构,使得企业能够灵敏而有效地进行知识积累共享转换和运用本文认为学习—网络组织结构模式是一种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本文的研究结果从理论层面上,构建了一种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在实践层面上,可以为组织结构设计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保罗S.麦耶斯.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2]薛求知,阎海峰.跨国公司新组织形态:网络组织[J].世界经济文汇,2001,(1):54-57.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7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场管理革命,知识管理是近几年来信息学、情报学界的研究热点。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知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是通过影响组织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建立起开放和信任的组织内部环境,通过知识共享和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已经深入各社会组织,包括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源和集散地的高校需要实施知识管理,而保障和服务高校各项正常活动的高校行政管理也必须面向知识管理。

1高校行政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的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而知识管理就是一种人对资源的动态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因而,实施知识管理是高校行政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必然选择。

1.1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行政面向知识管理’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能否善于利用各种知识资源和创新知识成为能否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行政管理要研究如何提高管理效率,保证学校科研教学工作,增强知识持续创新的能力,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而且,今天高校的竞争并非是靠单一的规模和数量,也不是看学校有多少师生,开多少专业,而是看高校能培养多少高质量的人才,靠内涵和质量。为此,高校的行政管理必须围绕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科研水平这一中心任务,面向知识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1.2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推广是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技术平台

高校校同网、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在高校教育中所承担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它已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办公及管理不可缺少的支撑环境。办公自动化是高校自身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和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是高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趋势。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施知识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发展的趋势。

1.3行政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观条件

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队伍已普遍年轻化,绝大部分人员都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意识到要应对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繁重的工作任务,就必须通过学习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知识管理的实施、强化管理队伍信息素质教育、加强信息素质修养才能更好地应对信息社会的各种挑战以及工作巾出现的问题,更好地为高校教育现代化服务。

2阻碍高校行政知识管理的因素分析

国内外企业或其他组织实施知识管理失败的例子很多,因为实施过程需要人员配合,涉及人的组织行为等不可量化控制的因素,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独特的特点。结合高校行政管理的现实状况,分析阻碍知识管理实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等级制度森严和官本位思想严重

高校的行政组织与政府部门相同,是高耸的组织结构,多层的管理等级,有一套操作程序来决定报告渠道、权力层次、部门特权。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工作中出现矛盾,可以把问题上交领导,由上级来协调。等级制度的突出缺点是队伍缺乏创造性,工作思维较为偶化,不利于营造学习型组织。

另外,高校的行政组织仍然享受着国家干部的级别待遇,晋升职务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成为事业成功的重要标志。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不利于提高行政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改革和创新。这种官本位思想,也是高校行政实施知识管理的消极因素。

2.2缺乏沟通和共享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一般都是根据工作设置岗位配备人员,定岗定责。各个行政管理部门有着自己独立的职权范围,有着自己的工作职责,各个部门之间互不影响,互不干涉。人员分工较为明确,既能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又有利于管理队伍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这样往往也容易使部门之间相对独立,甚至部门内部人员之间的工作独立,缺乏沟通和资源共享,已不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2.3缺少规范性和制度性

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的职责范嗣、工作程序都是由上级部门决定的,如何进行管理,主要依靠多年的工作经验,这种工作经验主要是上一任传下一任,但如果人员变动,有些优秀的工作经验就会流失,新到岗位的人员就必须自己从头摸索经验。同时各个管理单位优秀的管理经验很少共享,人们在工作巾很难借鉴别人的经验以防止自己工作的失误。

另有一些管理部门缺少必要的工作规范和相关制度,这样容易造成凶人员变换而工作流程不顺畅,工作效率降低。

3推动高校行政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高校行政实施知识管理的工作变革,需要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营造适官的软环境,双管齐下。知识管理的成功关键在于软环境和组织文化的营造,在工作中形成一个有效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学习型组织。

3.1完善实施知识管理的硬件设施

建立知识库和知识交流平台等,完善实施知识管理的硬件设施。行政管理工作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人员调离后,新员工却要化很长时间重新摸索和熟悉本岗位的工作,而不能充分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造成不必要的重复,降低工作效牢;行政人员在丁作决策时,总感觉所掌握的信息不很全面,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检索到需要的知识。对知识资源进行管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方法。而建立知识库和知识交流平台等这些硬件设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

建立知识库。知识库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库,应该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部分,性知识易于进行编码、序化、存储和提供,而存在于员丁头脑或组织的结构与文化巾的隐性知识,不易被编码或描述,正是这些隐性知识才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所以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难点问题。

建立知识检索系统。知识库就是为了方便行政管理人员的学习与运用,方便、快捷的检索系统及运行网络必须能与之相配套。

建立知识交流平台,包括电子公告板、个人留言板、内部E—mail系统、内部BBS等。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知识管理最普通的应用。建立知识交流平台,就是为了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要建立内部信息网以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交流,利用各种知识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存放和积累信息,从而在行政组织内部营造有利于职员生成、交流和验证知识的宽松环境。

配置知识管理专员,负责知识库的管理,协调各部门向知识库提供知识,帮助用户用各种方式检索知识,检查向知识库提供的知识的精确性,以保证知识不受污染,还要保证知识库的安全性。

3.2培育适宜知识管理的软文化

知识管理的实施关键在于软环境和组织文化,从管理层到底层办事员,自上而下地营造适宜知识管理实施的组织环境。实施知识管理,提升管理理念,使管理模式从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通过改进知识流程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竞争力,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或权力来达到这一目的,解决依靠经验管理的问题。

首先,需要由高层领导对知识管理有系统的了解,自上而下地推动高校行政实施知识管理,领导方法应从一把手决策向民主决策过渡,强调工作人员人人参与,集体领导。其次,要对行政办公室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强调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聘请知识管理学科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培训,认真解决员工对实施知识管理的疑惑、不安、抵触情绪,深化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最终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从被动培训向主动学习转变,把自己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断地获取知识;注重创造知识和应埘知识,而不仅仅是积累知识,发挥知识团队的整合效应。

3-3激励知识共享

组织文化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A然而然的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通过加强部门内外的交流、教育和培训,使每位成员都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从而逐渐认识到贡献知识和与人共享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都互利的行为.而且共享的知识越多,挖掘越深,创造的新知识也就越多,获得的增值就越高,也就更有利于自身和学校的发展。

建立知识共享激励制度,从制度的完善来保证知识管理的有效开展。存激励方式上,学校应强调个人激励、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激励内容上,可以将为知识共享行为与年终考核、绩效]二资结合,激励组织员T共享知识的行为,也需要重视对员丁成就感、组织的认可、声望、归属感、T作挑战性等内在精神激励。

3-4努力营造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指培养弥漫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力而建立起来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是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

知识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处处都与学习联系存一起,可以说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不断学习的过程。从知识管理体系的角度看,组织学习是促使高校行政部门形成学习型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学习型义化是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环境因素和保障。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8

中图分类号:F279.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10-03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现行企业组织结构类型已经不能与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相适应。因此,如何创新组织结构,构建有利于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已成为许多管理学者及大量管理实践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最近几年来,理论界也提出了许多新的组织结构模式。本文在吸收一些创新组织结构模式的基础之上,尝试构建一种新的模式,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时在组织结构的塑造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二、知识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的构建思路及其理论基础

首先,知识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的构建必须与知识管理背景下的组织环境相适应,也必须与实施知识管理相适应。其次,知识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的构建将借鉴现有的一些组织结构模式。吸取一些比较成功的组织结构模式的长处,融合其结构中符合实施知识管理的特征,是构建知识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最后,构建出的组织结构模式不能太抽象,要有具体的表现形式。

在现有组织理论创新中,学习型组织是讨论组织结构所必然涉及的话题,因为它代表了企业组织结构发展的方向。但是,学习型组织主要指组织的存在与发展方式、组织的行动特点,而不是一种组织结构形式。学习型组织强调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的重要性是与实施知识管理相一致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者彼得•圣吉认为:“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的更快。”因此,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精于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组织,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创新、具有完善的反馈控制回路与强大再生能力的组织,它能够在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迅速、准确、有效地做出反应。学习型组织它应该具有团队学习性、柔性、开放性与系统性等特点。

网络组织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促进了企业知识的积累、共享、应用和创新,提高了企业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为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关于网络组织的概念有多种说法,本文引用李维安给网络组织下的定义,即网络组织是一个由活性结点的网络联结构成的有机的组织系统,也可以说,网络组织是一个由活性结点(结点具有决策能力)及结点之间的立体联结方式与信息沟通方式构成的具有网络结构的整体系统。结点对流经它的信息具有处理能力,结点活性与决策能力是网络组织的必要特征,结点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对网络组织创新的贡献是决定结点在网络组织中地位与影响力的重要依据。网络组织具有合作性、创造性、复杂性等特点。网络组织的构成要素是结点与联结。结点具有决策活性、层次性及智能性。联结是根据共同的目标将结点联系起来的桥梁与纽带,联结使得结点间点对点的沟通成为可能,也使得网络组织运作成为可能。

因此,在本文中,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构建将以学习型组织思想为核心,以网络组织结构为基础,融合了两者结构中符合实施知识管理的特征,形成知识管理组织结构模式,即“学习―网络组织结构”。

三、知识管理组织结构模式:学习―网络组织结构

学习―网络组织结构作为一种强调组织学习特征的网络组织结构,是一个能够推动网络组织学习并且具有不断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结构。学习―网络组织结构是把学习型组织思想应用于网络组织结构中,它强调网络组织学习、知识共享的功能,大大提高了组织知识的流动。通过学习和知识的流动,组织能形成一种开放的气度和一种随时变化的准备,并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素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并正确地去协调。

在产业结构突变、游戏规则重写的新竞争时代,企业纷纷思索生存变局、永续发展的方法,结果发现:学习是应变的根本,只有每个人重新学习,组织才能彻底改变,企业才具有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理论表明,企业的组织学习和创新是建立并不断强化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途径。

因此,学习―网络组织结构把“组织学习”作为网络组织结构中的“核心”,将会使网络组织更具有生命力的同时,更符合知识管理对组织结构的要求,它将成为组织发展的一个方向。

1.学习―网络组织具有扁平化、网络化的结构特征

学习―网络组织结构首先具有学习型组织的一些特征(团队学习性、柔性、系统性、开放性),同时,它又是一种网络组织,因此,它又有网络组织的特点,即具有合作性、创造性、复杂性等特征。此外,学习―网络组织还明显具有扁平化、网络化的结构特征。企业以若干结点组成,各结点紧密结合而形成更大的网。网状的结构使组织更加扁平,即学习―网络组织是分权型的扁平化组织,也称为以“地方为主”(Localness)的扁平式组织。从最上面的核心结点到最下面的普通结点,中间相隔的层次极少,能够实现面对面对话,面对面领导,上下不断沟通,普通结点能直接体会到核心结点的决策思想和智慧光辉,核心结点能亲自了解普通结点的动态,吸取第一线的营养,并能形成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体系,使群体产生巨大、持久的创造力。

扁平组织结构与传统组织中需要控制下属行为的管理系统不同,它充分改善管理者的管理模式,使管理者从传统的控制错觉中走出来,致力于协调各个部分的运行,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改善思考的品质,加强反思和团队学习能力,各单位之间从整体和系统互动的角度进行配合演习,共同承担企业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随着各个扁平化结构不断的连续、互动,继而形成了以扁平化为基础的网络化结构,其联系是直接点到点的,发现问题的机会和相关知识是可以通过紧密或松散联结的各种结点获得。

因此,学习―网络组织结构兼有学习型组织与网络组织的一些特征,同时,自身又具有扁平化和网络化特征,这些特征与知识管理组织结构设计原则是一致的(见表1)。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正如怀特(1996)所指出的,“一个组织要有足够的柔性去适应(环境),要有足够的创造性去创新,要具有敏感的反应能力去学习”。

2.学习―网络组织的结构特征与知识管理特征的关系

通过对学习―网络组织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学习―网络组织结构与实施知识管理特征是相一致的。组织环境的巨变带来了管理模式的创新,出现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需要特定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因此,我们还需要组织结构创新,学习―网络组织结构作为组织结构模式创新的一种方式,从知识管理的各个方面来看,它与实施知识管理是相适应的(见表2)。

四、学习―网络组织结构的具体表现

在学习―网络组织结构中,由于结点的构成不同,学习―网络组织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例如,有以“团队”为结点的学习―网络组织结构、以“子公司”为结点的学习―网络组织结构等。

以“团队”为结点的学习―网络组织结构是学习―网络组织结构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实施知识管理企业中,知识工作者以及这些知识工作者所归属的“团队”将形成组织的主体结构。工作团队或工作小组内部按照业务流程形成一个个满足特定客户需求的网络。在这里,成员间的权力与地位是平等的,如果说团队中某个成员的权力较大,那么,这种权力也只能来自于其影响力,而影响力的产生又是因为其拥有更多的知识、技能和信息,以及更好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团队成员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才能相互合作,共同对团队工作的结果负责。团队虽然设有管理者(协调人员),但管理者(协调人员)的角色更像一个导师,起着对团队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作用:一方面,为团队创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工作环境,为团队成员间知识、技能、信息的共享和整合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与其他团队及本企业外的组织保持联络,及时为本团队寻找团队欠缺的、而又是创新所必需的资源。团队之间以及团队内部工作小组的人员是动态流动的,他们依靠自己的知识与不同团队或小组的成员合作,以实现最大的价值活动。

总之,组织实施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不仅要寻找并建立一个技术平台,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适应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相吻合的组织结构,使得企业能够灵敏而有效地进行知识积累、共享、转换和运用。本文认为学习―网络组织结构模式是一种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本文的研究结果从理论层面上,构建了一种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在实践层面上,可以为组织结构设计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保罗•S.麦耶斯.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2] 薛求知,阎海峰.跨国公司新组织形态:网络组织[J].世界经济文汇,2001,(1):54-57.

[3] 李维安.网络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9

0引言

自从1996年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引起了研究和讨论知识经济的热潮。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将引发人类生活的重大变革。知识经济倡导知识创新,强调将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知识经济也要求花费更少的自然资源和人力劳动而创造更多财富。总之,知识经济必然促进创新,创新必然会带来更多财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面对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企业想要增强竞争力,必须整合自身的企业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项目这种模式进行运作。人们逐渐认识到项目管理活动的重要性,所以社会生产活动逐步由以前的重复的活动形式逐步转化为项目管理的形式。重复的活动形式与项目管理形式有着显著的不同,项目管理的活动形式,具有明确的目标,项目开发过程具有过程性,组织项目具有协作性,不同的项目具有其独特性。项目开发是现代社会主要财富的生产手段,项目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建设项目的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将知识进行分类、共享、创新,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可以不断获取知识以及创造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循环。对知识的管理和沉淀,逐步形成了企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知识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行为能力、生产效率以及竞争能力。

1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

知识管理和其他理论是一样的,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事实上,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发展的过程,知识管理在很多企业中早已经存在,只不过对于这个概念,人们的理解只是了解他,并没有提高到理论层面。从1991年至今,通过分析现有研究资料,可以看出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为第一阶段,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较少,知识管理处于早期发展阶段;1996年至1999年为第二阶段,相关研究快速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2000年以后为第三阶段,知识管理研究成了研究热点,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致,相关研究成果也是大幅增加却逐年递增。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也与国外有着类似的经历,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显示,1997年之前关于只是管理的文章数量在一千篇左右,1997年至2000年,相关研究数量得到增长,达到近3000篇左右,2000年以后,文章数量得到惊人的增长,已经达到上万篇,并且这个数量仍在增长。

2知识管理研究的东西方差异

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东西方呈现出不同的差异。通常将之划分为东方观点和西方观点两类。东方观点侧重于隐性知识和知识的创造,西方观点重视显性知识和知识的传递。这主要是由东西方企业采用不同的分工习惯造成,东方企业中比较重视企业员工知识的全面性,各个员工技能具有很大的重叠性,西方企业较重视员工的专一性,强调员工对某一项技能的深度。东方理论的研究学者认为,创新需使人员信息冗余,多种学术背景或者技能背景的员工在一起,可促使知识的相互交叉,这种交叉可促使员工向其他领域触及,进而推动知识共享,加速创新。西方理论的学者则不考虑知识的交叉,侧重强调知识的集成。西方理论学者认为东方理论需要花费极大的成本,而效率较低。通常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应该讲个人融入到一个集体中,从而更好的发挥作用。事实上,实现西方理论所说的,将个人集成到集体中,也并非容易的,也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比如如果某个集体中的个体知识交叉很少,则知识无法传递,又比如集体中个体知识重复率过高,则集成毫无意义。同时在研究集成过程中,如何调动每个人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一些大型复杂项目更难操作,至于一般的情况下,采用企业的规定、规范以及例行程序则可实现。

3建设项目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案

(1)面向对象的实施方案

面向对象的实施方案,是将员工的知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所具备知识的组成和特点。通常情况下,又可将员工具备的知识分为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本专业所最基本的知识,每个专业都有其特有的专业知识、规则;中间层为了解专业知识的推导过程,系统了解本专业理论知识;最上层为任务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知识的发挥与企业文化、个人价值观以及企业绩效考核方案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如何改善知识环境、企业文化、个体价值以及管理措施等方法是促使各个层面来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以知识为中心的企业首先要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知识管理策略以及管理目标,然后要完善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对现有的知识管理办法进行试验和评价,总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积极调整,最后,对已形成成熟的知识管理策略进行积极推广最终形成知识管理的持续性发展。

(2)面向过程的实施方案

面向过程的实施方案是以项目的设计流程为依据,通过对项目要求进行分析,合理组织人员,将具备相应知识的人员安排到工作中去。面向过程的实施方案,是以项目的流程为依据,分析各个流程中需要的专业知识,进而将知识融入流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管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首先需要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和建模,然后对现有知识进行评估,寻求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办法,只是管理办法目的是发挥知识的积极性,改善工作效率,最后用项目目标要求对知识管理策略进行评价。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项目以及主客观条件等等因素,会形成不同的知识管理方法。

4结语

建设项目的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将知识进行分类、共享、创新,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可以不断获取知识以及创造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循环。对知识的管理和沉淀,逐步形成了企业的发展历程。知识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行为能力、生产效率以及竞争能力。建设项目知识管理分为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的实施方案,不管哪一种方案,其核心是强调创新。

作者:王洁 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10

一、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协调机制和服务体系

(一)深刻认识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知识产权制度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保护智力成果的重要法律制度,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确立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立政府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制定我市知识产权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宏观管理协调。知识产权、科技及有关经济管理部门要把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作为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促进知识产权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执法和服务,切实加强知识产权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大力促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明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确保知识产权工作有效开展。

(三)强化科技管理的知识产权导向。各级政府要改革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强化知识产权管理,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科技攻关、技术改造、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计划项目立项前必须进行知识产权分析和评估,把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完善与否作为分析评估项目承担单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政府财政支持的项目资金,项目单位必须预留申请和维护知识产权的经费。要把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实施效益和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等列入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评价指标,作为政府科技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科技进步奖评审的必要条件。

(四)加快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有计划地在我市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企业建立专利、商标、版权数据库,逐步整合相关信息资源,建设覆盖全市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为企业、发明人和执法部门技术研发、法律检索和维权诉讼等提供有效的服务平台和手段。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联网、检索工具、文献数据库,为企事业单位的科技研发和科技攻关提供便捷、准确的专利情报和知识产权信息,满足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需求。

(五)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规范和政策引导,积极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服务的骨干中介机构,开展咨询、许可贸易、信息服务、资产评估、维权诉讼等服务,加快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执业行为,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增强公信度,为社会公众特别是科技创新主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六)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指导和帮助重点行业和企业密切关注国内外知识产权领域发展的新动向,预测发展趋势,及时向相关行业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预警信息,指导企事业单位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及时妥善处理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关系,依法解决涉外知识产权纠纷。

二、大力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

(七)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制度和机制,力争用3至5年时间,在全市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出口企业普遍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做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经费、有专利、有实施。鼓励企业制定实施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投入,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产品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市场拓展、资产管理等各个环节,积极培育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增加知识产权储备。

(八)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产出能力。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数量作为衡量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和行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科技成果、品牌创建的产权化程度和水平。加大对企事业单位职务发明专利申请的资助力度,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市科技经费及有关财政专项资金要重点扶持重大技术发明、专利转化实施、品牌创建与培育及其产业化。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要以知识产权创造为新的切入点,真正成为自主创新技术、产品的高产区和聚集地。做好企业技改创新中的技术产权化工作,积极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允许、鼓励企业将当年实际发生的专利技术研发、专利权维持、交易许可、商标设计及注册、维权保护、信息服务等费用全额计入管理成本。择优扶持基础较好、条件较完备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上规模、高质量、多品牌、综合创新能力强的"旗舰"型企业。

(九)努力提升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试点县和企业专利试点工作,各级科技、知识产权部门和试点区域、企业要认真规划,紧密配合,每年在关键技术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选择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示范。到"十一五"期末,争取全市5个县市区进入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县,3家以上企业进入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培育20家市级重点专利试点企业,企业职务发明专利实施转化率达到70%以上。以培育技术创新优势企业为突破口,以专利技术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全面转化,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专利技术的许可、转让、融资,有效形成生产力要素,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发展。

(十)大力推进品牌、标准和版权建设工作。结合我市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特点,加强对驰(著)名商标和各类名牌产品的培育、保护和管理力度。以支柱产业、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著名旅游景点和名优农产品商标注册为重点,指导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注册商标,提高注册商标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引导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以地理标志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促进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制定实施企业技术标准引导资助政策,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行业协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研制,促进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的有机结合,提高企业实施技术标准的能力和水平。依法加强和完善版权、软件的登记和保护工作。

(十一)加强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工作。切实做好招商引资、技术引进、项目合作、产品进出口等方面的知识产权工作。积极鼓励我市企业申请国际专利、注册国际商标,扩大和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健全进出口贸易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畅通海关、外经贸等涉外知识产权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处理渠道,提高我市对外贸易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主动保护水平。企事业单位进口货物设备、引进境外技术、从事来料加工和接受定牌加工等,要及时进行知识产权检索,避免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或引进无效专利技术。向境外出口产品或进行技术许可、转让时,要进行有关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产权检索,技术含量高、确有市场前景的发明创造要及时申请国际专利。

(十二)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积极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推进产学研结合,引导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市场机制原则与我市企业合作进行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实施,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采取智力与技术入股等方式进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联合体,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转移和推广应用。将知识产权量化指标纳入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考核体系,在制定科技人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奖励和职务聘任等标准时,强化知识产权的导向作用。

三、着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十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切实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工作,统筹协调指导,整合执法资源,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覆盖全市的执法监管网络。加强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和协调执法工作,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协作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重大案件和刑事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快建立行业知识产权维权组织,加强行业、企业的诚信、自律体系建设。建立与国家、省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联动平台,畅通政策和信息渠道,提高我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运行效率和保护水平。

(十四)加强知识产权执法能力建设。知识产权各行政执法部门要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充实执法力量和装备,强化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合作,积极推进和落实海关知识产权备案制度,建立推行会展知识产权审查制度,及时通报各部门执法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建立知识产权联合执法与磋商机制,定期组织联合执法行动。建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维权诉讼援助制度和案件举报奖励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维权投诉、案件举报、案件移送和及时处理的力度,全面提高知识产权主动保护和有效保护能力。

(十五)深入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和省重大专项行动部署,坚持日常执法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每年选择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商品开展1至2次专项执法行动,分阶段、有组织、有计划地打击和遏制重复性、群体性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犯罪活动。坚持打击与防范、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趋势、规律和特点,加强对重点案例、重点涉外案件的分析,不断完善专项保护制度、措施,逐步建立打击、防范和遏制侵权行为的长效机制。

(十六)强化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的有机结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以保护促发展,围绕我市支柱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的创新发展,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有色金属、电子信息、建材石墨、医药食品、机械化工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育和保护。把打击专利侵权产品、假冒名牌产品、侵犯驰(著)名商标专用权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为名牌战略、专利战略实施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切实加大对软件产品和影视音像制品的保护,严厉打击各种侵权盗版行为。积极推动我市的地理标志、动植物新品种、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

四、认真落实发展知识产权的保障措施

(十七)认真制定和实施我市知识产权战略。市知识产权协调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研究制定我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和有关工作措施。促进专利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战略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全市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工作的规划指导。市有关主管部门每年在专利、商标、版权、标准等领域选择实施若干个能有效提升我市创造发明、品牌建设、保护维权能力的专项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科技、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鼓励企业、行业、园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结合实际制定和实施相关战略和规划,并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促进我市知识产权战略科学发展。

(十八)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力度。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财政投入,增加知识产权事业经费,并按照省有关文件规定纳入财政预算,经费主要用于扶持本地区专利的申请、实施、管理、保护。各县市区政府要给予相应财力支持,完善相应配套政策。建立健全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以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专利技术向金融机构办理专利权质押业务的,政府应给予引导和扶持。加强政府采购预算、评审和管理,优先安排和考虑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产品;采购外国产品时,要坚持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消化吸收核心技术的原则,优先购买向我方转让技术的产品。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11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日益动荡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实施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占居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50%左右的经济总量,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受自身种种因素的制约,很少企业能系统和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鉴于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构建的系统工程,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从信息化建设人手,夯实开展知识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平台,循序渐进推行知识管理,应该是一种更为稳妥和可行的策略。

1.实施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1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o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理论营运而生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就是要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尤其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持续获得领先于同行的竞争优势。

1.2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在企业或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企业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能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帮助企业组织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竞争和挑战。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导入

要开展知识管理,首先是要让企业的员工都了解它,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这就是知识管理的导入。

1.2.2知识管理内容体系的建立

第一,在总体上监控和管理的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最上层。主要包括:总体经营规划、总体质量监控、总体产销监控、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设备管理。这些监控和管理贯穿于知识管理工作链,并为工作链服务。

第二,支持业务工作的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的中间层。主要包括工作经验、体会与方法、工作计划总结、工作成果(报告、报表、结论)、工作相关信息、工作基础知识、工作制度以及专家头脑中知识等。

第三,基础方法理论和基本产品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的基层,对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不可或缺的基层支持。主要包括: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产品知识、产品介绍、产品基本特性说明等。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三个层次的企业知识管理内容体系结构。

1.2.3企业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企业知识管理落到实处的过程包括知识沉淀、知识发掘、知识引出、知识固化、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默化以及知识优化等。这些分步过程需要一个平台,这就是基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信息技术平台。

1.2.4知识管理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知识管理的平台建立起来以后,并不能说明知识管理就能有效地落实,必须要有完善制度或运行机制来保障。

2.中国中小企业开展知识管理面临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来源。但近几年来,持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人民币汇率,国家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以及国内外严酷市场竞争环境,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中小企业必须进行发展创新。实施知识管理虽然是广大企业寻求发展创新突破的重要途径,但对于85%以上以传统产业领域经营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面对知识管理这一现代企业运行管理新模式,感觉到象是画饼充饥,一下子难以找到策略突破口和操作着眼点。

3.推进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有效突破口

知识管理是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而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因此实施知识管理必须与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广大中小企业由于管理基础落后,市场信息陈旧,缺少现代的传播工具,信息的交流渠道单一,管理人员信息意识不强,这就注定在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将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过程。

从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看,知识管理从信息化管理实践和理论中丰富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内涵,知识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有着割舍不断的内在联系。如果说第一代信息化管理的是数据,第二代信息化管理的是信息,目前已经进化到第三代的信息化管理的重点就是知识。所以,基于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这种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从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入手,加快推进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分阶段推进和实施知识管理,不失为一条切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有效途径。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基本架构

4.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广泛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完善信息服务,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就是要形成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技术创新为动力的企业自动化生产信息运作系统,使生产要素的资源信息化、数字化,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生产技术装备、原辅材料、人力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成化和高效利用。

2)流通过程的信息化。就是要建设使企业能适应外部经济、市场变化,可快速、灵敏反应的企业运营信息化系统,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企业与市场有效沟通的业务运营信息化管理体系,以便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3)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就是要建立实现人、财、物、技术等生产要素相互紧密结合并有效发挥作用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程交互衔接运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高效的经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4)组织结构信息化。就是要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模式,实现对组织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可以预见,今后的企业运营管理组织体系将进一步朝着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临时性、多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小组为主导、扁平化运行的组织结构体系发展。

4.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策略途径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企业管理的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异,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和解决方案与大型企业有明显不同。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薄、资金少、人才缺、起点低,不能照搬大企业“高投入、长周期”的信息化模式,应当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寻找一条经济、实用、方便、有效的信息化建设途径。笔者认为,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应该成为当前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asp模式就是集中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行平台,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使得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的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asp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同时aspj]~务商会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措施保证每家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效果上与企业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将大幅度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既可以节省用于购买it产品、技术和维护运行的资金,又能使中小企业象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能用水一样,方便地利用信息化系统。

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篇12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日益动荡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实施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占居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50%左右的经济总量,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受自身种种因素的制约,很少企业能系统和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鉴于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构建的系统工程,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从信息化建设人手,夯实开展知识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平台,循序渐进推行知识管理,应该是一种更为稳妥和可行的策略。

1.实施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1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O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理论营运而生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就是要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尤其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持续获得领先于同行的竞争优势。

1.2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在企业或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企业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能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帮助企业组织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竞争和挑战。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导入

要开展知识管理,首先是要让企业的员工都了解它,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这就是知识管理的导入。

1.2.2知识管理内容体系的建立

第一,在总体上监控和管理的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最上层。主要包括:总体经营规划、总体质量监控、总体产销监控、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设备管理。这些监控和管理贯穿于知识管理工作链,并为工作链服务。

第二,支持业务工作的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的中间层。主要包括工作经验、体会与方法、工作计划总结、工作成果(报告、报表、结论)、工作相关信息、工作基础知识、工作制度以及专家头脑中知识等。

第三,基础方法理论和基本产品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的基层,对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不可或缺的基层支持。主要包括: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产品知识、产品介绍、产品基本特性说明等。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三个层次的企业知识管理内容体系结构。

1.2.3企业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企业知识管理落到实处的过程包括知识沉淀、知识发掘、知识引出、知识固化、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默化以及知识优化等。这些分步过程需要一个平台,这就是基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信息技术平台。

1.2.4知识管理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知识管理的平台建立起来以后,并不能说明知识管理就能有效地落实,必须要有完善制度或运行机制来保障。

2.中国中小企业开展知识管理面临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来源。但近几年来,持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人民币汇率,国家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以及国内外严酷市场竞争环境,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中小企业必须进行发展创新。实施知识管理虽然是广大企业寻求发展创新突破的重要途径,但对于85%以上以传统产业领域经营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面对知识管理这一现代企业运行管理新模式,感觉到象是画饼充饥,一下子难以找到策略突破口和操作着眼点。

3.推进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有效突破口

知识管理是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而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因此实施知识管理必须与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广大中小企业由于管理基础落后,市场信息陈旧,缺少现代的传播工具,信息的交流渠道单一,管理人员信息意识不强,这就注定在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将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过程。

从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看,知识管理从信息化管理实践和理论中丰富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内涵,知识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有着割舍不断的内在联系。如果说第一代信息化管理的是数据,第二代信息化管理的是信息,目前已经进化到第三代的信息化管理的重点就是知识。所以,基于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这种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从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入手,加快推进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分阶段推进和实施知识管理,不失为一条切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有效途径。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基本架构

4.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广泛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完善信息服务,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就是要形成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技术创新为动力的企业自动化生产信息运作系统,使生产要素的资源信息化、数字化,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生产技术装备、原辅材料、人力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成化和高效利用。

2)流通过程的信息化。就是要建设使企业能适应外部经济、市场变化,可快速、灵敏反应的企业运营信息化系统,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企业与市场有效沟通的业务运营信息化管理体系,以便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3)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就是要建立实现人、财、物、技术等生产要素相互紧密结合并有效发挥作用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程交互衔接运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高效的经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4)组织结构信息化。就是要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模式,实现对组织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可以预见,今后的企业运营管理组织体系将进一步朝着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临时性、多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小组为主导、扁平化运行的组织结构体系发展。

4.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策略途径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企业管理的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异,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和解决方案与大型企业有明显不同。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薄、资金少、人才缺、起点低,不能照搬大企业“高投入、长周期”的信息化模式,应当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寻找一条经济、实用、方便、有效的信息化建设途径。笔者认为,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应该成为当前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ASP模式就是集中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行平台,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使得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的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ASP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同时ASPJ]~务商会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措施保证每家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效果上与企业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将大幅度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既可以节省用于购买IT产品、技术和维护运行的资金,又能使中小企业象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能用水一样,方便地利用信息化系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