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合集12篇

时间:2023-01-13 17:55:23

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

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篇1

张冲(1996)从材料科学上复合材料的概念来认识英语复合型人才。复合材料有基材(base material)和加强材料(reinforcement)复合而成。与此相似,英语复合型人才也由作为基材的英语和作为增强材料的其他专业复合而成。杜瑞清(1997)在界定复合型外语人才时说:“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罗世平(2000)提出“外语+X”的外语复合型人才模式。结合旅游英语自身的特点,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把“X”部分认定为除了包括英语特色外的浓缩型旅游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包括旅游学概论、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营销学、旅行社实务与管理等主干课程。因此,就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除了学习英语语言文学相关的知识外,学生也应该加强对旅游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既保证了作为基材材料的英语的稳定性,又允许甚至鼓励根据自己的专业加进旅游方面的增强材料,培养出合格的旅游英语复合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

旅游英语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与其他基础英语不一样的地方。它是在普通英语基础上的专业英语,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知识面宽、词汇量大、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实际上,旅游英语人才更多的是与游客打交道,在于游客的交谈中可能会涉及到衣、食、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知识。相关知识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英语人才在未来工作中的业绩。在云南,大部分培养出的旅游英语人才主要从事英语导游工作。英语(外语)导游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肩负着导游与翻译的双重任务。外语导游人员既要给外国游客进行导游讲解,还要充当外国游客的翻译。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抓英语方面的学习,也要兼顾旅游方面的学习。

在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在发挥英语专业优势的基础上,以英语导游为特色,将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旅游知识相结合,充分利用英语教学的优势加强基础教学,让学生能接受系统的语言训练,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在专业教学上,课程应覆盖旅游英语专业的基本内容,以达到对英语导游素质的要求。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设计应该紧紧围绕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除了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应具备相关的能力外,还得了解旅游相关的知识,能以英语为工具从事旅游一线的工作。根据专业教学设计,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至少三个方面的能力:1. 基本能力(汉语言文化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调研能力和公关能力);2. 英语交际能力(语音能力、听力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英口笔译能力);3. 专业能力(英语导游能力、旅游法规应用能力、旅游活动组织能力、旅游市场营销能力和旅行社管理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进行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外,结合教材导入目的语文化,注重文化背景知识传授,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展现其独特的社会风貌;通过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对比,揭示其民族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知识文化,养成摄取交际文化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为将来的英语导游工作做准备。

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篇2

旅游英语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在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笔者最近对河南省30多所高校和旅游学校的旅游英语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对目前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现况、存在的问题、教改的设想,以及教改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期对旅游英语的教学有所裨益。

一、河南旅游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河南省的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材的针对性不强,教学中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旅游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教材没有具体性、针对性,缺乏地方特色

从旅游英语教学的特点看,旅游英语是一种以旅游专业为基础的实用型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ropose)。专门用途英语强调要有明确的专业目的,这就要求旅游英语的教学必须有适应其专业需求的专门教材。目前有关旅游英语方面的教材,国内已有很多的版本,我省目前旅游英语使用的教材,多是全国通用的版本。这些教材大多具有普遍性,而具体性、针对性和地方性相对不足,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不问系别,不问专业,皆采用“公外”教材,这样就满足不了旅游专业学生关于应用旅游英语的需要,教材落后于现实需要的状况亟需改进。

2.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

当前我国包括专门用途英语在内的英语教学,大多是在非英语环境中进行的,而组织教学的形式往往是大班教学,授课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非常有限,他们之间较多的是提问与回答,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机械操练。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较多的是一系列语言规则和语言知识,口头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熟悉考试手段,熟悉各种类型的试题,善于应付各种考试,而应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这样,当这些学生将来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无论是从事涉外饭店还是英语导游,由于他们从事的都是面对面的直接服务,特别是语言服务,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跨文化交流问题。这种交流不同于一般情况下两个不同国籍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一般情况下的交流和对话如有语音或语法错误,甚至是文化方面的错误,对方或许可以理解,但对于接受过旅游英语专业训练的人员来说是不允许的,这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败。

3.师资队伍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河南省各个学校的旅游英语教学中,大多是一些较年轻的或没有太多经验的教师,而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旅游英语教师匮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高职称、高学历的英语教师一般都在大学从事英语专业教学,另一方面从事旅游英语教学的年轻教师一旦有了经验或有了高学历,就非常有可能转到英语专业。另外,当前河南省各个学校的旅游英语教师多是英语专业毕业,对旅游文化多不是太精通,在讲授旅游英语时对人文历史不能深刻理解,对专业知识的讲授不能深入浅出,很难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设想

教学改革是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旅游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使旅游英语的教改刻不容缓,我们根据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提高。

1.改进旅游英语教材,突出地方性特色

由于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强调英语的专业目的,因此旅游英语必须与旅游环境相结合,在教学中要选用与旅游专业有关的、适合旅游专业需要的教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关于旅游英语课程的教材,如前所述,国内已有很多的版本,省内各高校采用的教材也不一样,有关单位应针对旅游院校突出实用、强调技能的特点,在英语教材的选择方面,一定要适合旅游专业,以满足旅游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际需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需求。根据调查的资料,我们发现,各校的旅游专业是在不同的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些是以历史专业为基础,有些是以地理专业为基础,有些则是以英语专业为基础等等,因此各个院校对旅游英语的教学也有不同的安排,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在确定旅游英语教材内容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确定教材的普遍性,如介绍旅行社、饭店宾馆、交通运输各个部门的情况,这些内容在全国统编的旅游英语教材中体现得较好,而对于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英语应在教材中加强。

河南地处中原,在古代号称“天下之中”,故又称为“中原”、“中州”,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华夏文明的摇篮,河南的旅游景点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丰富的旅游资源在面向世界开放的同时,旅游英语的教学更具有了现实意义。由于河南省培养的旅游英语人才主要或者说绝大多数的人要以河南为工作环境,因此旅游英语的教材中要注意其具体性、针对性和地方性。对于河南省来说,应编写基础性的旅游英语方面的教材,即在使用全国通用教材的同时,也要注意编写地方旅游英语方面的教材,在教材中要突出地方特色。如在人文景观方面,教材中要介绍如安阳小屯殷墟,洛阳龙门、白马寺、少林寺、中岳庙,开封铁塔、相国寺、龙亭、郑州商城遗址、南阳卧龙岗、李时珍墓等文化古迹的内容和历史;在自然景观方面,应涉及到豫西的地下熔洞、豫北的太行山、豫南的大别山之鸡公山等;在红色旅游景点方面,如豫南的鄂豫皖根据地新县等、豫北的晋冀鲁豫根据地、豫东的淮海战役战场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旅游英语教材的地方性和实用性,从而体现出地方特色,并使学生学以致用。

2.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注重交流运用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让学生多说多练,用提问、对话等方式,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演示,通过旅游案例分析和导游中英文模拟讲解训练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得听、说、读、译、写的技能,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如单词记忆、听力理解和阅读速度等方面自选材料进行专门训练;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尤其要给予旅游英语方面的职业培训,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成为既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旅游知识及导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旅游英语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有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听懂对方的话,听懂对方所表达的各种意思,而且自己也必须有熟练的口头表达能力,能用英语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各种意思,包括自己所要向旅客介绍的有关参观旅游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需从三个方面努力:

(1)教师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听、说的机会。教师可以多用英语对学生讲课,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融入语音、语调、口语、听力、词汇和语法等基本功训练,有的学生常常因为不了解外国人的文化习俗,说的是英文,表达的却是中文的思想,教师就要多用英语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用英语进行回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Role-play(角色扮演),让同学们自由组合表演对话,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去,承担一定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对话内容。角色扮演把课堂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场所,使语言学习充满活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是一种最好的提高学生听、说英语能力的手段。

(2)教师要重视语法在学生学习英语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定一至两本语法书,并在规定的两个学期内在课外时间全部细致、深入地研读一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配合英语精读课程的进度,掌握每一课出现的语法现象,并进行反复训练,以达到运用规范性语言来传达自己思想的效果。

(3)教师要抓住河南正在发展的旅游契机,千方百计让学生融入到当中去,力争掌握更多的关于旅游这一方面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语言现象,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使旅游英语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由英语水平高又有专业知识的专职教师担任,教师授课以英语为主或完全以英语进行,这样才能保证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教学单位必须对年轻的旅游英语进行培训,对出身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文化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在掌握了相关的英语专业知识后,再进一步掌握旅游文化的知识,尽量扩大知识面。而对出身旅游专业的教师则要进行英语专业的培训,使他们不仅能掌握丰富专业知识,而且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专业知识,讲授英语旅游专业的知识,也就是说要使英语教师专业化,专业教师英语化。

同时,稳定教师队伍是提高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保证。如前所述,要想提高旅游英语教学,必须有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旅游英语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有关的教学单位帮助教师树立业务观念,加强教师的责任心,对旅游英语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一视同仁。

三、教学改革的方式和手段

中国加入WTO和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将会给处在中国腹地的河南提供更大的契机和市场,而旅游则是这个古老的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河南的重要产业。为此,旅游英语成为特别重要的课程。而现在的旅游英语课程是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只有对旅游英语课程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形势的需要。

1.加大语音室、多媒体设备的投入

现代高科技的多媒体教学给旅游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它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声、情、图并茂的音频和视频,使英语的语言艺术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多媒体教学传授的信息量大,表现力丰富,同时能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极大的兴趣,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在音频和视频素材营造的真实氛围中,学生对语言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被最大程度地调动,从而巩固和加强了所学内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动态过程。如在讲解以公园为主题的景点时(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美国的迪斯尼世界、世界历史上的奇观等),可以运用有关的音像资料,通过制作、展示相关的教学软件,使学生能更快地接受新知识。当然,教师在进行这些教学工作时,是非常辛苦的,旅游英语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而且也要求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对社会大形势的悟性和敏感性。多媒体旅游英语教学,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丰富和生动。

2.在考试方面,增加口语考试的分量

旅游英语教学在考试方式上也必须进行改革。衡量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掌握通常是以考试的方式来进行的,然而传统的考试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传统考试往往重视书面考试的方式,不能完全测试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旅游英语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要有实践能力,旅游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使学生获得在旅游工作中用于与外籍人士进行交际和介绍旅游景点时所必须运用英语交流的知识和能力,这种能力更多要求的是学生的听说能力。听,是听懂别人的话,是接受信息的能力;说,是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听懂对方的话和对方所表达的各种意思的同时,自己也必须有熟练的口头表达能力,能用英语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各种意思,包括向游客介绍的有关参观旅游的内容等。因此旅游英语教学的考试方式中,对听、说要进行考试,并且列为正式的成绩,通过考试手段的加强,促进旅游英语口语的学习。

3.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机会

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篇3

教材在旅游英语教育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是教育过程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指导意义工具,教材规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老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传统的旅游英语教材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导,而忽视了应用练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与实践不能并用,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要求的不够,以老师教学为中心,缺乏主观能动力。教材的内容也过于陈旧,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旅游岗位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导致知识与实践的严重脱轨。教材内容宽泛,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教材的种类少,配套学习资源不足,传统的旅游英语教材资源只有教科书,配套练习,参考书等,而且全是纸质版,不便于携带和阅读,更新缓慢。

二、以工作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高职旅游英语教材的编写

针对传统旅游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我们转换思路,寻找新的教学目标。高职旅游英语与学生日后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和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运用有关,要注重加强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中交际互动能力,要注重其实践性和应用的挖掘开发。以学生工作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

(一)高职旅游英语教材的教学目标

高职旅游英语教材编写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语技能。教材在编写上,除要设计与每一课主题有关的听,写,读练习外,还要增加学生说英语的机会。趣味性的对话练习,话剧排练,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丰富多彩,操作灵活,可以方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类似的随堂训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口语技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增强学习氛围。

(二)高职旅游英语教材的内容

现在英语教材的多以模块化,专题化为主,这样一来,学习内容层次清晰,易掌握,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对于旅游英语教材的内容也可采用这样的方式,以旅游为主题,进行细分,细分的结果是一个个不同旅游特色的专题。这样一来,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较强,便于学生实践应用。通过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还要进行文化,风俗风情,饮食等介绍,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很大的用途。另外,教材中的案例和对话文章,要立足于真实的基础之上,尽量让语言口语化和生活化,不要过于的学术,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了解到学术语言和生活语言总有很大程度上的冲突,考虑到以工作实践为导向旅游英语,我们要尽量避免过于学术化,强调语言学习的交际功能。实际的选择内容场景,例如,景点,机场,宾馆等,突出某些常用句子在现实交流中的应用。当然,一定要保证正确性。

教材的编写要注重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切实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英语水平,要以学生为中心,让教材真正的为学生所需。重视配套学习材料的编写,刻录光碟等将学习资源发挥到最大功效,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好的学习氛围。

(三)与教材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和发展,传统的纸质版教材在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需要,纸质版的教材语言苦涩,无法直观的表达课本内容,和相应的运营时效果,无法为学生切实演示工作具体流程,可操作性不强。通过相应网络教学系统的完善,可以很好的改善现行学习环境,提高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网络版,电子版的资料便于保存和交流,有降低了一定的学习成本。动画,声音等动态内容表现形式,更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篇4

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旅游英语教学面临着空前紧迫的历史使命,因此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为社会培养大量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的高校,如何更快更好地培养旅游人才,如何将旅游英语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联系起来,如何使学生所学与社会、行业和未来职业需求相适应,值得高校特别是旅游英语教师思索和探讨。

一、情景教学法及其优点

情景教学(Situational Syllabus)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密切相关。该理论认为语言总是在社会语境中使用的,其语义也受其影响,因而把教学设计为学习者在国外很可能接触到的各种情景,如买邮票、坐火车、逛街等。威尔金斯认为,这样的教学大纲比语法教学大纲更为有效,更具有动因。对情景的展示最常见的是在每一堂课开始时采用对话形式,变化其话题、情景和参与者。使用不同形式的情景材料为学习者提供便于理解的语言输入,然后提供新的举例和各种针对性的练习。情景的内容往往接受行为主义的方法与视听材料结合,以培养正确的行为i也以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采用认知和实验的教学方法。准备充分的情景告知学习者了解其本族语如何说。情景教学法注重在各种情景和背景中的语言形式。而结构教学法或功能教学法对语法项目的处理,或是从结构到功能。或是从功能到结构,这意味着情景教学法采用归纳法讲授语法项目,而结构教学法采用演绎法处理语法项目(Bfidfl等)。在编写情景教学法的教材时,需要考虑列出准备操作的交际情景的清单,并把这些情景编序,一一引入。同时,列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与此有关的词汇。情景教学法的优点是它提供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学习各种意念、功能和结构,对多数学习者提供方便。情景教学法的缺点是在具体的情景下,如在邮局或餐厅里,不能保证学习者使用所学到的语言。如人们进饭馆,不一定用餐,而是询问附近的博物馆的位置,或是打电话换零钱。另一个缺点虽然与情景无关,在许多教材中与语法教学大纲过于紧密,反复使用同样的句型。有些对话在自然语言中很少使用。

二、旅游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旅游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外语,作为语言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它具有实用性的特点。无论是领队、导游,还是酒店的管理、服务人员,在工作中都要与外国人接触。同时,他们的工作贯穿于游客的整个活动之中。从机场的接待到最后的送别,都离不开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应该掌握日常的旅游会话,可以与海外旅游者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阅读旅游文件,如旅游合同、信件等。

其次,旅游英语课程以语言为基础,属于职业专用英语。因此,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具有自身的专业词汇,专业句型,文体形式。它强调学生的综合交际能力,尤其是专业信息传递能力。最后,旅游英语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广泛,涉及历史、地理、文学、宗教、建筑等多学科知识,内容涵盖旅游交通、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餐饮、旅游购物等诸多内容。

目前,多数高校都是把英语和旅游专业知识分离教学,“英语教精读,汉语讲旅游”的现象不在少数,学生很难把英语技能和旅游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中也只能硬生生地把要说的汉语翻译成英语,导致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英语口语实践基本呈分裂状态,课堂气氛沉闷单一。长此以往,旅游英语就成了单纯的词汇语法课,从而偏离了它应有的轨道。

三、情景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

1.利用直观道具或实物进行情景教学

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进行教学,有助于清楚地把所要教的单词、短语或句子及其概念建立最直接的联系,有利于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比如,当需要讲解旅行社团队操作过程的时候,教师可以拿来相关表格或图片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如教师讲Itinerary,Passpon,QuotationForm,Ouaratine Declaration Form On Entry等物品时,就可以拿来相关实物让学生理解其意思。

有时为了教学需要。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道具,以备情景教学之需。比如在旅游实训室进行教学时,可以结合每一次课堂内容的不同,变换不同的旅游场景,而导游所需的物品及情景仿真道具,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补充。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特定旅游情景的印象和认识。也有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投入到相关的语言情景实践中去。

2.运用多媒体展示情景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创造语境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文本、图形、图画、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绘声绘色、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出更加真实的交际情景,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景中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扩展视野,增加语感。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时,有最大限度的自和主动性。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保证师生之间尽可能多的交流与协商。多媒体教学的素材十分丰富,教师可以采用与课本配套的VCD,也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台的教学材料,适当剪辑。例如,在讲解长江三峡景区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导游用英文为游客讲解的真实情景录像,使学生身临其境,既了解了西陵峡中“三峡大坝”、“神女峰”、“黄陵庙”等景点的英语表达方式,又能欣赏长江三峡壮观美景。同时,学生可以学习导游的讲解技巧,组织团队的工作方法。

3.合作学习和必要的监督

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篇5

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高职旅游英语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而旅游专业是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品牌专业,学院高度重视对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据此,本文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视角,结合学院的教学实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研究高职旅游英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以期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的指南,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来设定。首先,我们与旅游社、酒店的相关行业专家、08、09、10级的优秀毕业生、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和专业老师进行座谈和调查问卷。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我们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对英语在旅游管理行业中的应用有了深刻认识,从而根据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需要,确定了高职旅游英语的教学目标。第一,学生应该掌握大约500个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并能熟练操练。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与旅游管理职业相关的核心词汇,学生才能顺畅地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我们精心挑选出500个核心词汇,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逐步从简到难地讲解给学生,让他们牢记这些单词,并通过实际的操练,掌握这些核心词汇。第二,能进行与旅游管理职业相关的一般性对话或陈述。在日常的交际中,要用句子将旅游英语的核心词汇串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学生根据自己的语言知识,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交际活动。第三,能看懂与旅游管理职业相关的英文材料。旅游管理人才在平日工作中会碰到各种各样英语文本材料,他们能够阅读和理解这些材料,这体现了信息处理与自我学习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设定这一教学目标,督促学生阅读旅游管理相关的英文材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加以训练。第四,能撰写与旅游管理职业相关的应用文,如通知、个人简历等,并能将与旅游管理职业相关的业务材料翻译成汉语。这一目标包括写和译两种英文输出的能力,旅游管理人才只有掌握了这两种能力,才会真正有效地去解决问题。我们把这一目标作为重要目标,在平日的英语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写和译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我们围绕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来组织旅游英语的教学内容。首先,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把旅游英语课程分为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两部分,分别由公共外语教研室和旅游英语教研室的老师进行授课。公共英语课程的内容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训练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我们选用的是部级规划教材《二十一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这本教材立足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最常用、最实用的语言素材,经过加工后,有助于学生的消化掌握。我们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在课本素材基础上,精心挑选出适合旅游英语人才培养需要的材料,并加入旅游英语特色的素材,以此为蓝本开展公共英语教学活动,从而达到真正培养旅游英语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旅游英语课程的内容是在公共英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致化、专业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大部分旅游英语教师都具有旅游行业方面丰富的挂职经验,他们拥有导游资格证书,经常在旅游社、酒店做兼职工作,对旅游行业和旅游英语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自己的实战经验,将旅游英语知识融入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等方面的能力。第二,在校外实训方面,我们围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这一课题,积极开展校外实训活动,让学生走出去,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后,积极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我们与青岛、北京、上海、广州、三亚、宁波、济南等八十多家旅游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的校外实训提供重要的实践基地,其中包括港中旅、嘉华国旅、中国国旅、同程网、崂山风景区管理局等知名企业和单位。通过实训教学,学生们感触颇深,一方面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回学校后找准了学习方向,更加发奋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为以后的就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方法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选择实用的教学方法成为我们考虑的主要问题。我们围绕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来实施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情景法、任务法、交际法和讨论法。第一,我们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旅游管理职业情境来开展旅游英语教学,真实的情境可以帮助同学们迅速融入旅游英语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我们把教学环境设计为旅游咨询、出入海关、旅游交通、食宿服务、观光游览、娱乐活动、会展服务、旅游购物、旅行安全、旅游投诉等方面,在各种真实的环境下学生进行自如的英语对话沟通,这样学生的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第二,我们根据旅游英语的职业情境,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解为相应的教学任务,开展任务法教学。在旅游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分配给学生不同的旅游英语职场任务,并要求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从而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得到的任务都非常具体,可操作性强,通过完成任务,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得到增强。第三,交际法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我们在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充分运用了交际法,动用各种奖励手段,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旅游英语进行交际,完成一般性的陈述,同学之间进行对话交流,课堂演讲等,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与人交流、创新革新。第四,在基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论指导下,我们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讨论法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必须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讨论和反思,因此,我们鼓励学生们相互讨论自己在使用旅游英语的交际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劣势,学生之间也可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学评估的机制不改变,仍然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评估的唯一方式和标准,那么,任何其他方面的改革都是徒劳的,注定要失败的”,姜大源教授指出科学评价观的六个显著特点:“实践与理论结合;仿真与现场结合;结果与过程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结合;针对教育结构的考试与针对就业结构的考试结合。”因此,我们将教学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对这两种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改革。首先,形成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的日常表现,包括出勤、作业、平日测试等。我们将旅游管理的职业知识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们完成旅游英语的核心任务,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同时将教师的单一评价改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更科学、更客观的评价。我们还组织各种英语比赛,如英语口语大赛、写作大赛、词汇大赛、歌曲大赛、短剧大赛、微电影大赛等,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全员参与,比赛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使他们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晰的评估,进而培养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其次,终结性评价包括口试与笔试两部分,考察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口试方面立足于旅游管理的典型情境与典型任务,努力培养学生在职业场景中使用英语的能力。笔试方面从过去对词汇、句型、语法的死记硬背改为更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题目。

总之,围绕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高职旅游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进行建构,并在青岛酒店管理学院的英语教学中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良好的实践效果,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也成绩大幅上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倍加肯定。但是在理论与实践中还存在些许不足,以后我们会改正不足之处,为推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篇6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不断腾起,各国人民的交流更加频繁。在蓬勃发展的旅游活动中,如何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盛美丽的旅游资源用专业的英语翻译出来,更好地实现旅游发展的新目标,这就对从事旅游翻译的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功能翻译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家凯瑟琳娜·赖斯提出的,她主张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将需要翻译的文本进行分类,从而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旅游翻译作为一种交际工作,它不仅要求翻译者再现文本的原意,而且要求运用修辞、意译等手段进行文化底蕴的阐释。日照作为一座新兴的海滨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但其旅游翻译却没有达到相应的目标和要求,问题层出不穷,这就大大限制了日照旅游业走向国际的步伐。

一、日照旅游翻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忽视旅游翻译的重要性,认识和规范不到位

日照旅游资源丰富,其目标群体侧重于内陆城市,旅游业的重点放在国内游客的接待,对国外游客的重视度不高。旅游材料的介绍大多是中文版本,英文翻译的内容少而不精。日照旅游的翻译材料不专业、翻译水平不高是当前存在的一大问题,特别是规范性的介绍极度缺乏,这就使外国游客对日照的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2、翻译资源缺乏,旅游翻译水平低下

日照翻译资源缺乏,特别是导游的翻译水平不高。针对国外游客的需求,旅行社通常临时调配人员,从学校、培训机构等地寻找工作人员担当临时导游。这种临时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旅游翻译理论的学习,对旅游材料的英文表述词不达意,无法达到旅游翻译最根本的要求。因此,在旅游翻译中应用功能翻译理论,提高旅游翻译工作者的水平,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难题。

二、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日照旅游翻译的策略和发展方向

1、忠于原文,体现旅游翻译的精确性

旅游材料的翻译,同其它的文本翻译一样,首要的目标是明确、正确。功能性指的是针对旅游的特点,通过对相关景点的介绍,加强外国友人的了解和旅游资源的宣传。在这个过程中,忠于文本原意显得格外重要。例如,日照因“日初出光先照”而得名,如何让外国友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而又不失韵味,这就需要坚持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的原则”,准确描述句子的原意,翻译过来就是the name of rizhao originates from an old saying“it is the first to get the sunshine”。简洁明了、准确无误是旅游翻译最基本的准则。

2、运用修辞,体现旅游翻译的情景与文化语境

功能翻译论认为, 在对翻译资料进行处理时,应结合翻译人员和读者的文化背景、理解能力和交际需求,将原本的文化信息融入情景和交际语境中,使文字兼具易懂性和可读性,达到语际环境和文化情境的连贯一致。在阐释日照这个城市的特色时,“蓝天、碧海、金沙滩”,运用功能翻译理论的 “工具翻译” ,分别表达这三个词汇为blue sky, jade sea,golden beach。但如果直白的翻译,例如“blue sky, blue sea, yellow beach”虽然也能表达原文的意思,但却失去了中文内含的韵味。

3、消除文化差异,实现旅游翻译的交际作用

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地域、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且交际特点表现得更为直接和突出。“交际活动”体现了旅游翻译的功能与目的,即克服语言的障碍、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思维方式,把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山川介绍给外国友人,加强他们对我国的了解和热爱。例如,水滴石穿”,仅仅忠于原文,就翻译成water drops stone broken,这样的表述会令外国友人晕头转向,不明所以。了解了这种文化差异,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将中心意思以适合交际的方式表达出来constant dripping wears the stone,那么句子所含的韵味呼之欲出,读者译者也能心灵相通、惺惺相惜。

三、结论

采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日照旅游翻译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符合语言翻译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根据日照旅游材料的

特点和旅游翻译的市场趋势,科学地利用功能翻译理论,不仅更好地指导日照旅游翻译实现市场和文化的功能,同时也是日照涉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必经之路。

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篇7

一、引言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和外国游客来华参观旅游。我国的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内旅游业以其独特的行业优势得到快速发展。一些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设立了专门的旅游专业,甚至旅游学院。旅游业原本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由于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及就业观念的滞后,使得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就业情况不甚理想。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频繁出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的交流,使得旅游教学不得不考虑语言沟通的重要位置。旅游英语课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重要课程,是旅游业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但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旅游英语教学也只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作了新的阐述。修订后的《大纲》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后一阶段各专业都开设专业英语(Subject-Based English),并明确专业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各种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还要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笔者本校专业选修课《旅游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学术英语为主,体现文化教学原则,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由于教法新颖得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

旅游英语教学不同于一般英语课的教学,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范畴。首先,基础英语是为旅游英语的学习作铺垫的,它重在培养学生一定的语言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基础英语一般在学生入校的一二年级开设;而旅游英语是在此基础上开设的专业课的教学活动,其基本任务是:传授有关旅游英语的基础知识,熟悉专业词汇,了解旅游英语的特定表达方式,比较详细地介绍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知识、自然景观,以及中国人文思想指导下的人文景观和建筑风格,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其实“旅游”是“旅行”和“游览”两者相结合的活动,游览是旅游的目的,旅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因此旅游英语教学不仅包括旅行,还要重视游览。但是游览并不只是指具体的景观和建筑,还包括一些历史文化知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之旅”。旅游英语是涉及旅游方面的英语教学,文化的渗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丰满。

二、教学活动如何体现“文化导入”

1.在了解语言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涉入文化知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感悟。对于每个旅游者来说,这不仅仅是观光和享受,还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文化的影响。与之相对应,旅游英语中除了旅游专业术语之外,还包含一系列具有文化底蕴的语言文字材料。在旅游英语的语言文化范畴中,有浅层文化,更有深层文化。前者是指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要素,其作用是为有文化内容的材料开路;后者则指旅游文章、诗词等原著的赏析,以及相关旅游材料的理解,是一种文化的品析过程。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媒介,旅游英语的语言文化特征就显得更为突出。以介绍古典园林艺术为例: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The gardens in south China are unequalled through out the country,the best ones in South China are in Su Zhou.)”导入主题,然后比较江南园林与皇家园林的特点、四大代表性古典园林、古典园林的意境内涵等,其文化内涵就比较丰富。又如,在对天坛里的寰丘坛(Circular Mound Alter)的介绍中,笔者以两个问题引入话题:为什么各朝代帝王都筑坛祭天?(Why did each dynasties place altars in their own capitals to worship Heaven?)为什么寰丘坛的建筑设计中都围绕着九这个数字?(Why the architecture of Mound Alter evolve around the concept of 9?)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进一步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九重天”、“天圆地方”,阴阳学说中九为最大阳数的思想。在对长城介绍时,同时介绍世界上的其他六大奇迹等。

2.以文化旅游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语言交际环境。

旅游英语课除了要学会并使用常见的与旅游有关的常用词汇和常用句型外,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材料促进语言的实践,应该涉猎各个方面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等知识。人们的经济生活、宗教礼俗等以游为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对话、模拟导游、分组讨论等形式,将所学内容展现出来。

如在学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这课时,课文中讲述了川菜、粤菜、淮扬菜、鲁菜等几大菜系的特点,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发言,介绍自己故乡的特色饮食和小吃,并通过播放影片,介绍东方饮食与西方饮食在用料、菜式、餐桌礼仪方面的异同点,使一些不太活跃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又如,在这一门课程的一开始,笔者让学生口译这句话“您看真是,你们来,我们也没什么准备,咱们就随便吃点,这几个菜都是我夫人随便炒的,不呈敬意”,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笔者给出一个翻译不当的例子:Look,honestly,we haven’t prepared much for your coming.Let’ seat simply.Actually,there is not much good to eat.Just a few dishes casually prepared by my wife.因为直译荒谬不合逻辑,学生不禁哈哈大笑。然后笔者又给出一个合乎情景的翻译例子:My wife and I are so glad that you could come.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Let’s come to the table.Try this and that one also.These are my wife’s special recipes.Hope you’ll like them.以这样的方式引入该课,再进一步让学生比较口译与笔译的不同点,了解导游员的基本技能要求等,其效果远远比生硬地介绍课程设置,即空洞的开场白要好得多,学生的欢迎程度也可想而知。

3.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的几点。

旅游英语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基础英语教学。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因为选择旅游英语学习而放弃基础英语,没有基础,便有如盖空中楼阁,但是基础英语并不能代替旅游英语教学。掌握几个与旅游有关的词汇和句式的表达,或者能说几句浅显易懂的英语并不能证明你懂得了旅游。不具有深厚宽泛的文化知识,再精妙的语言也显得苍白无力。

以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为基础的旅游英语教学,使用的材料有的是从中文翻译成英语的材料,在学习中必定涉及汉译英、英译汉的翻译。因此,一些长句、难句翻译,成语、谚语翻译等有时是让学生课后练习,有时是课堂解决。但是,翻译技巧、翻译知识和方法只能浅显地介绍一些,不可能讲授翻译理论和较深的翻译技巧。学生只能通过练习了解这些方法和技巧。这门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专业知识要过硬,还应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知识面要广,教材要熟悉。此外,还要讲究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朱歧新,张秀梅.英语导游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8.

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篇8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要求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其中旅游资料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宣传手段之一。旅游资料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跨文化的沟通,不仅要考虑书面文字的材料的表达,更要考虑不同文化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文化上的差异,在旅游资料翻译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则是植根于文化的沃土之上,体现的应该是深刻的文化内涵。外国旅客来中国旅游,其目的是欣赏历史古迹,体验异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所以文化旅游翻译需要理性的态度,它是为了满足旅客了解中国文化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翻译。在旅游英语的翻译中,仅仅掌握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能保证译者具有跨文化内核。作为旅游文化,不仅仅满足游客的视觉快乐,还应与文化对接,提升旅游的内在文化品味,传承历史文化。因此,在汉英两种语言的翻译中,译者要建立文化翻译观,既考虑语言又考虑文化,追求两种语言之间最贴切的对接,才能最大限度的传神达意。

一、文化翻译观

当代翻译界越来越重视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理论进行研究,文化翻译观就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研究者不再将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机械转化,而是将其视为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文化的不断变化,对接和交流的过程。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尼巴内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元语与异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提出了文化的翻译观。在她们看来翻译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行为,它深深地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当中,文本也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种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对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协调和对接。具体看来,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语篇之上;(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交流行为;(三)翻译部应该局限于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中,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是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这无疑突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顺应了当代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趋势。

二、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

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他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异常常表现在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中,更是无时无刻不表现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前来中国的旅客,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审美兴趣不同但他们都有一共同目的:欣赏中国的方方面面。当他们想对目的地有一个初步认识时,最重要的媒介就是旅游资料,因为旅游资料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要想把中文旅游资料里说表达的文化意蕴明明白白地告诉游客,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有必要找出旅游资料中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然后再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处理。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人文景观往往就是一个凝固的历史,反应着某一时期发生的事件。在一些旅游资料中往往会出现古代的年号、人名及历史典故。而这些,中国人自己尚不能完全掌握,而对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游客来说,无疑如读天书。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独有的建筑、独有的生产生活工具,独有的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尤其是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让人领略到人类文化的色彩斑斓,是现代旅游者审美探奇的重要内容。但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图腾、禁忌、表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容,有的则是一个民族敏感的话题。例如猫头鹰在中古被视为不吉利的动物,而在西方则是智慧的象征。在译解旅游英语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我们花很大的工夫介绍的有关民俗,最后却招致客人的不愉快。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民族习俗的差异。再者中原饮食文化也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华夏烹饪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外国人来中国游览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便是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翻译菜谱是如何进行处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红烧狮子头”,曾听说一外国客人看了“braised head of lion”被吓的跑出了餐厅,说是再也不敢吃中餐了。他感叹中国人连狮子的脑袋都敢吃,而在他们的国家,被保护的野生动物是觉对不能上餐桌的。但事实上,“红烧狮子头”并不是把真的狮子头红烧了,只是中文名字取得气派。这时,在翻译菜名的时候就应注意外国人的语言及其文化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菜的材料和做法来翻译。就拿这红烧“狮子头”来说,只不过是两个肉团,所以翻译为“meatball”就不会闹笑话了。

三、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然而恰恰是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因素给旅游英语带很大的困难,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文化差异导致的旅游障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是由于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给词汇翻译带来的困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

教信仰、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现象,他们之间没有语意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而这些词汇往往被称作为“文化负载词”。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像“阴阳”“八卦”“五行”“气功”“太极拳”等词汇,严格来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像“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等也没有相应的词来解释,如果勉强将“饺子”译成“dumpling”,不仅后者意思要宽泛的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场面的联想。“粽子”可以解释成“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但是如果外国朋友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楚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被传递过去。“元宵”也可以译为“a rice glue ball”or“sweet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for lantern festival)”如果缺乏一定得背景知识,译文读者也体会不到元宵的象征意义。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些词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断深入,这些词汇不需要加注解释也能被理解和接受。另一种现象是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即使在英文中找到意义相同的词,其联想意义或隐含意义也不同。就拿植物的联想意义为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德彰教授专门以调查表的形式,分别向中文和英文为母语的人发出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有些动物代表着类似的形象,如狐狸。有的代表完全不同的形象,如龙。有的不同很微妙,如猪。柳树,红豆,梅,兰,竹,菊等植物联想意义也是“表同质异”。此外颜色词在两种文化中也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仅有语言障碍,而且有文化障碍,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确是两大片文化”

汉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简单空灵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特别频繁使用对仗这一修辞,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特别是前后两部分有并列关系的四字词组如天造地设,天涯海角,四通八达,德高望重等。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性思维,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的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框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这些行文和修辞差异,也不可避免的表现在汉英旅游文体中。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各方面各有讲究,美学标准和文体风格也大相径庭。

四、克服翻译障碍的方法

在翻译景点时,除了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方法之外,还要注意一些技巧,旅游资料除了本身的自然景观,还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时需要增添或删减原文内容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名胜的具置等等,有助于外国游客的理解。对于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思维差异的状况,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对旅游资料进行改写,比如中国人是螺旋式思维,而西方人是直线型思维,为了能让游客们跟好的接受翻译的信息,我们不妨按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改写旅游资料。当然译者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来把握翻译分寸,而不是随意的增减。

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篇9

论文关键词:文化翻译观;旅游资料;翻译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要求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其中旅游资料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宣传手段之一。旅游资料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跨文化的沟通,不仅要考虑书面文字的材料的表达,更要考虑不同文化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文化上的差异,在旅游资料翻译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则是植根于文化的沃土之上,体现的应该是深刻的文化内涵。外国旅客来中国旅游,其目的是欣赏历史古迹,体验异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所以文化旅游翻译需要理性的态度,它是为了满足旅客了解中国文化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翻译。在旅游英语的翻译中,仅仅掌握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能保证译者具有跨文化内核。作为旅游文化,不仅仅满足游客的视觉快乐,还应与文化对接,提升旅游的内在文化品味,传承历史文化。因此,在汉英两种语言的翻译中,译者要建立文化翻译观,既考虑语言又考虑文化,追求两种语言之间最贴切的对接,才能最大限度的传神达意。

一、文化翻译观

当代翻译界越来越重视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理论进行研究,文化翻译观就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研究者不再将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机械转化,而是将其视为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文化的不断变化,对接和交流的过程。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尼巴内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元语与异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提出了文化的翻译观。在她们看来翻译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行为,它深深地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当中,文本也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种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对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协调和对接。具体看来,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语篇之上;(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交流行为;(三)翻译部应该局限于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中,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是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这无疑突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顺应了当代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趋势。

二、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

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他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异常常表现在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中,更是无时无刻不表现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前来中国的旅客,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审美兴趣不同但他们都有一共同目的:欣赏中国的方方面面。当他们想对目的地有一个初步认识时,最重要的媒介就是旅游资料,因为旅游资料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要想把中文旅游资料里说表达的文化意蕴明明白白地告诉游客,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有必要找出旅游资料中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然后再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处理。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人文景观往往就是一个凝固的历史,反应着某一时期发生的事件。在一些旅游资料中往往会出现古代的年号、人名及历史典故。而这些,中国人自己尚不能完全掌握,而对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游客来说,无疑如读天书。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独有的建筑、独有的生产生活工具,独有的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尤其是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让人领略到人类文化的色彩斑斓,是现代旅游者审美探奇的重要内容。但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图腾、禁忌、表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容,有的则是一个民族敏感的话题。例如猫头鹰在中古被视为不吉利的动物,而在西方则是智慧的象征。在译解旅游英语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我们花很大的工夫介绍的有关民俗,最后却招致客人的不愉快。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民族习俗的差异。再者中原饮食文化也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华夏烹饪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外国人来中国游览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便是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翻译菜谱是如何进行处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红烧狮子头”,曾听说一外国客人看了“braised head of lion”被吓的跑出了餐厅,说是再也不敢吃中餐了。他感叹中国人连狮子的脑袋都敢吃,而在他们的国家,被保护的野生动物是觉对不能上餐桌的。但事实上,“红烧狮子头”并不是把真的狮子头红烧了,只是中文名字取得气派。这时,在翻译菜名的时候就应注意外国人的语言及其文化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菜的材料和做法来翻译。就拿这红烧“狮子头”来说,只不过是两个肉团,所以翻译为“meatball”就不会闹笑话了。 "

三、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然而恰恰是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因素给旅游英语带很大的困难,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文化差异导致的旅游障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是由于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给词汇翻译带来的困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现象,他们之间没有语意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而这些词汇往往被称作为“文化负载词”。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像“阴阳”“八卦”“五行”“气功”“太极拳”等词汇,严格来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像“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等也没有相应的词来解释,如果勉强将“饺子”译成“dumpling”,不仅后者意思要宽泛的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场面的联想。“粽子”可以解释成“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但是如果外国朋友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楚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被传递过去。“元宵”也可以译为“a rice glue ball”or“sweet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for Lantern Festival)”如果缺乏一定得背景知识,译文读者也体会不到元宵的象征意义。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些词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断深入,这些词汇不需要加注解释也能被理解和接受。另一种现象是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即使在英文中找到意义相同的词,其联想意义或隐含意义也不同。就拿植物的联想意义为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德彰教授专门以调查表的形式,分别向中文和英文为母语的人发出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有些动物代表着类似的形象,如狐狸。有的代表完全不同的形象,如龙。有的不同很微妙,如猪。柳树,红豆,梅,兰,竹,菊等植物联想意义也是“表同质异”。此外颜色词在两种文化中也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仅有语言障碍,而且有文化障碍,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确是两大片文化”

汉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简单空灵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中特别强调平衡美,除了特别频繁使用对仗这一修辞,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特别是前后两部分有并列关系的四字词组如天造地设,天涯海角,四通八达,德高望重等。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性思维,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的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框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这些行文和修辞差异,也不可避免的表现在汉英旅游文体中。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各方面各有讲究,美学标准和文体风格也大相径庭。

四、克服翻译障碍的方法

在翻译景点时,除了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方法之外,还要注意一些技巧,旅游资料除了本身的自然景观,还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时需要增添或删减原文内容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名胜的具体位置等等,有助于外国游客的理解。对于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思维差异的状况,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对旅游资料进行改写,比如中国人是螺旋式思维,而西方人是直线型思维,为了能让游客们跟好的接受翻译的信息,我们不妨按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改写旅游资料。当然译者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来把握翻译分寸,而不是随意的增减。

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篇10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要求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其中旅游资料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宣传手段之一。旅游资料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跨文化的沟通,不仅要考虑书面文字的材料的表达,更要考虑不同文化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文化上的差异,在旅游资料翻译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则是植根于文化的沃土之上,体现的应该是深刻的文化内涵。外国旅客来中国旅游,其目的是欣赏历史古迹,体验异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所以文化旅游翻译需要理性的态度,它是为了满足旅客了解中国文化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翻译。在旅游英语的翻译中,仅仅掌握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能保证译者具有跨文化内核。作为旅游文化,不仅仅满足游客的视觉快乐,还应与文化对接,提升旅游的内在文化品味,传承历史文化。因此,在汉英两种语言的翻译中,译者要建立文化翻译观,既考虑语言又考虑文化,追求两种语言之间最贴切的对接,才能最大限度的传神达意。

一、文化翻译观

当代翻译界越来越重视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理论进行研究,文化翻译观就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Www.133229.cOm研究者不再将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机械转化,而是将其视为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文化的不断变化,对接和交流的过程。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尼巴内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元语与异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提出了文化的翻译观。在她们看来翻译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行为,它深深地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当中,文本也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种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对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协调和对接。具体看来,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语篇之上;(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交流行为;(三)翻译部应该局限于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中,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是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这无疑突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顺应了当代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趋势。

二、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

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他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异常常表现在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中,更是无时无刻不表现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前来中国的旅客,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审美兴趣不同但他们都有一共同目的:欣赏中国的方方面面。当他们想对目的地有一个初步认识时,最重要的媒介就是旅游资料,因为旅游资料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要想把中文旅游资料里说表达的文化意蕴明明白白地告诉游客,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有必要找出旅游资料中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然后再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处理。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人文景观往往就是一个凝固的历史,反应着某一时期发生的事件。在一些旅游资料中往往会出现古代的年号、人名及历史典故。而这些,中国人自己尚不能完全掌握,而对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游客来说,无疑如读天书。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独有的建筑、独有的生产生活工具,独有的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尤其是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让人领略到人类文化的色彩斑斓,是现代旅游者审美探奇的重要内容。但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图腾、禁忌、表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容,有的则是一个民族敏感的话题。例如猫头鹰在中古被视为不吉利的动物,而在西方则是智慧的象征。在译解旅游英语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我们花很大的工夫介绍的有关民俗,最后却招致客人的不愉快。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民族习俗的差异。再者中原饮食文化也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华夏烹饪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外国人来中国游览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便是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翻译菜谱是如何进行处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红烧狮子头”,曾听说一外国客人看了“braisedheadoflion”被吓的跑出了餐厅,说是再也不敢吃中餐了。他感叹中国人连狮子的脑袋都敢吃,而在他们的国家,被保护的野生动物是觉对不能上餐桌的。但事实上,“红烧狮子头”并不是把真的狮子头红烧了,只是中文名字取得气派。这时,在翻译菜名的时候就应注意外国人的语言及其文化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菜的材料和做法来翻译。就拿这红烧“狮子头”来说,只不过是两个肉团,所以翻译为“meatball”就不会闹笑话了。

三、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然而恰恰是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因素给旅游英语带很大的困难,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文化差异导致的旅游障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是由于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给词汇翻译带来的困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

教信仰、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现象,他们之间没有语意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而这些词汇往往被称作为“文化负载词”。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像“阴阳”“八卦”“五行”“气功”“太极拳”等词汇,严格来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像“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等也没有相应的词来解释,如果勉强将“饺子”译成“dumpling”,不仅后者意思要宽泛的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场面的联想。“粽子”可以解释成“apyramid-shapeddumplingmadeofglutinousricewrappedinbambooorreedleaves(eatenduringthedragonboatfestival)”但是如果外国朋友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楚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被传递过去。“元宵”也可以译为“ariceglueball”or“sweetdumplingmadeofglutinousriceflour(forlanternfestival)”如果缺乏一定得背景知识,译文读者也体会不到元宵的象征意义。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些词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断深入,这些词汇不需要加注解释也能被理解和接受。另一种现象是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即使在英文中找到意义相同的词,其联想意义或隐含意义也不同。就拿植物的联想意义为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德彰教授专门以调查表的形式,分别向中文和英文为母语的人发出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有些动物代表着类似的形象,如狐狸。有的代表完全不同的形象,如龙。有的不同很微妙,如猪。柳树,红豆,梅,兰,竹,菊等植物联想意义也是“表同质异”。此外颜色词在两种文化中也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仅有语言障碍,而且有文化障碍,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确是两大片文化”

汉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简单空灵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中特别强调平衡美,除了特别频繁使用对仗这一修辞,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特别是前后两部分有并列关系的四字词组如天造地设,天涯海角,四通八达,德高望重等。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性思维,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的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框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这些行文和修辞差异,也不可避免的表现在汉英旅游文体中。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各方面各有讲究,美学标准和文体风格也大相径庭。

四、克服翻译障碍的方法

在翻译景点时,除了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方法之外,还要注意一些技巧,旅游资料除了本身的自然景观,还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时需要增添或删减原文内容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名胜的具体位置等等,有助于外国游客的理解。对于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思维差异的状况,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对旅游资料进行改写,比如中国人是螺旋式思维,而西方人是直线型思维,为了能让游客们跟好的接受翻译的信息,我们不妨按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改写旅游资料。当然译者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来把握翻译分寸,而不是随意的增减。

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102-02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加倾向于高素质型和应用型。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市场和体现实践教学特色,对旅游英语课程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设计。

一 旅游英语课程性质

旅游英语是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是从事旅游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能课程,它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旅游英语课程紧扣旅游业发展状况,既能丰富学生语言应用知识和旅游服务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旅游服务实践技能,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二 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是通过旅游英语课程学习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从事旅游涉外业务所需要的英语交际能力,包括专业阅读、翻译、写作、口头交际和服务能力。具体目标分为理论知识目标、职业技能目标和综合素质目标。

1 理论知识目标

掌握旅游英语中的一些涉及旅游方面的专业词汇,发音正确;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中等的旅游主题文章,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的旅游主题篇章,并掌握其大意;能就和适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和复述;能用英语写与旅游有关的应用文,意思表达清楚,格式正确,无重大语言错误。

2 职业技能目标

能从事涉外接待、餐饮服务、导购等领域的外事服务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用英语进行旅游日常会话,并结合我国实情,用英语进行景点和文化介绍;具备以情景为主题的英语表达能力;能够正确、及时、妥当地处理旅游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突发事件。

3 综合素质目标

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具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旅游从业者;培养学生遵守涉外法律法规、爱岗敬业和遵守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及团结协作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 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共51学时,在第五学期开设,每周3课时。选择教育部旅游英语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旅游英语作为教学教材。但课程打破使用传统教材的模式,以《旅游服务》功能和旅游交际活动为内容。教学中尽量使用旅游行业中真实的语言材料以及适合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学习材料,从而避免了传统教材滞后性的缺点。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见表1。

四 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1 项目教学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从而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模拟仿真教学法

模拟仿真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老师依照教学要求,参照学生以后的工作环境及工作职位设计有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参与进情境事件的角色中用英语进行交流,通过对真实场景中人物语言、表达方式等的模拟,训练学生的个人表达能力、语言的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 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手段设计

本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语音室、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施设备在教学中的作用,将大量旅游行业的图片、视频、录音资料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学校便利的网络环境,指导学生进行网上自主学习;同时,依托国内外各大英语网站及相关的专业网站资源,获取最新信息,达到多种手段并用,从而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

六 旅游英语课程考核评价设计

旅游英语课程总分100分,考核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课内与课外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的考核方式(表2)。过程性考核通过对学生课内与课外自主学习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的态度和成效进的考核。终结性考核采用笔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笔试以理论知识为主,全面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技能考核测验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之,旅游英语课程围绕从事旅游所需的职业英语进行符合工作实际的设计,既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其实际技能。通过近几年跟踪调查发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旅游英语课程设计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的综合评价较高。

参考文献

旅行社交流发言材料篇12

一、开展说话交流活动,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说话交流实践活动的方式有很多,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下介绍两种方式:

1 开展课前5分钟说话活动

从初一开始,利用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让一名学生上台来说话,内容提前准备。要求台下的学生认真听后从主题、语气、感情等方面进行评论打分。随后,老师进行点评及拓展发言,鼓励肯定学生,指出不足,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课前5分钟说话”的内容可设置不同的话题,如身边故事、生活启迪、格言交流、时事评论、阅读心得、名人推介等。话题不拘一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水平高的学生,可以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胆量,而且培养了听和说的能力。

2 开展好口语交际活动

现行的教材设计很适合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如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说家乡、第五单元的讲故事和评故事,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讨论: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等等。认真地开展好这些口语交际活动,学生从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如根据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活动“模拟旅游咨询”,我们在班上召开了一次旅游咨询会,介绍本地(连山县内)的旅游景点及旅游注意事项。让每个学生都做好扮演两种角色的准备:作为游客,要清楚自己想了解什么,以便在咨询会上提问;作为咨询员,要清楚自己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以便在咨询会上应答。要求游客提问要简洁明确,旅行社咨询员回答要有针对性,游客要对旅行社咨询员的回答给予评价,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甲组扮演旅行社咨询员,分设几个咨询点;乙组扮演前往旅行社咨询的游客。游客向旅行社咨询员咨询,咨询员力求给游客以满意的答复。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开展收集素材活动,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

结合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学会利用图书馆》,笔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开展收集写作素材活动,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笔者先让学生收集有关“书”的名人名言。有的学生找到了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的学生找到了莎士比亚的名句:“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通过收集活动。培养学生对“书”的感情。然后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教给他们能迅速找到所借书的方法:先看所借书的大类,再看属于这个大类中的哪一个小类,这样找下去,便能找到自己所要借的书。如借《西游记》,首先看一下,它是属于文艺类:再分析一下它是文艺类中的古典小说……于是便找到了。

如何发挥阅读的作用呢?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做读书扎记,边阅读边做简单实用的摘要,持之以恒地收集积累语文知识,把这项活动作为语文作业来完成,教师随时检查评分,并计入期末语文总分,以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开展课室文化活动,培养合作协调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从初一开始,每周开展布置课室文化活动,即更新课室的墙报、格言、公布栏等。经过这样长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我们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周一组,轮流着来开展这项活动。每个小组务必团结合作,在每周二前完成所有的工作,然后接受评委的评分,每七周后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胜出。墙报刊登的内容必须是本组同学自己写的作品,反映班级和学校的情况;公布栏除了张贴相关的通知以外,必须张贴本组同学自己写的四篇作文;竖匾所更新的“格言”,也必须是本组同学自己写的句子。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小组的同学都动了起来,他们分工合作、相互督促,文章和格言写好之后,他们又相互进行修改,以确保质量。特别是墙报的版面设计、配置插图、抄写安排等等,’更是倾注了他们团结合作的心血。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四、开展记者培训活动,培养交际能力

培养交际能力是发展学生社交能力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担任着母语的教学工作,有责任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社交对自己成长的意义,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地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

结合以新闻为主的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笔者设计了记者培训活动。在学校举办活动时,笔者让学生都充当记者,如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学生要对整个运动会的各方面进行深入的采访报道。在实施前,学生已提前学习了新闻的写作要领,笔者要求学生在运动会期间每天至少写三则新闻,如采访到好的消息,一时写不出来,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也可以请教老师,共同完成这篇新闻报道。写成新闻稿后,立即送到学校广播室去,提供给播音员报道。

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效果很好。据统计,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三天以来,笔者所任教学班的学生写出了500多篇新闻稿,采访内容涉及到各个项目的运动员、教练、观众、志愿者等等,可见他们与人打交道的频率之高,通过活动,他们锻炼出了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

五、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培养写作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