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计划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1-22 06:09:17

社会实践计划总结

社会实践计划总结篇1

首先,总结一下这学期社会实践部的工作。

三月份:

1. 开学初,我们部门负责收齐以及整理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2. 进行了社会实践部的第二轮面试。

3. 举行雷锋月之临东小学义教活动。

四月份:

1. 举行天马人龙志愿者服务队的第一届小队长换届大会。

2. 筹备天马人龙志愿者服务队之“人龙舞文化与东海岛的开发与发展的内在联系”的调研活动。

五月份:

1. 组织天马人龙志愿者服务队去调研前的培训大会。

2. 组织开展人龙舞文化与东海岛的开发与发展的内在联系的调研活动。

3. 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及组队报名工作。

六月份:

1. 组织进行我院2011年暑假社会实践院级团队队伍答辩。

2. 组织开展“人龙舞文化与东海岛的开发与发展的内在联系的调研活动”报告会。

3. 创新分整理工作。

下学期计划

一学期的工作下来,我们的确能从过中的不足积累很多经验。因为每一次活动下来,我们都会总结工作,从中找出不足,并加以改正,力求下一次的活动不犯以前的错误,做得更完美!虽然每一次活动里,都会存在着不足。但我们希望部门在日后的工作里,每一次的活动都能比以前的有进步!

现在,我们再大致规划社会实践部下学期的工作计划!

九月份:

1.2011年暑假社会实践论文的收集及整理工作。

2.社会实践部11届招生工作。

3.天马人龙志愿者服务队第三届招生活动。

十月份:

1.校举办的“挑战杯”宣传及报名工作。

十一月份:

1.组织天马人龙志愿者服务队举行一到两个活动。

社会实践计划总结篇2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已经面对的着小康社会了,实施个人发展计划是为了全面发展自己的远大前程作出保证。生活当中各方面竞争局势正在发生变化。科技、文化、人才等形式发展逼人,社会实践的发展必需达到高水平、高要求的目标。人才的竞争是科学文化技术高要求的竞争,社会的发展必需要高水平的人才、个人的发展并且更要有保障的能力水平,这两者相互联系。今后,实施我个人的步伐是全面完成第二个五个发展计划的目标;必要性的要完成劳动就业能力和自身生存能力为人生基础。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的确定,已经作出以社会劳动就业为主要发展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要要求,把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放在中心。抓住机遇、全面落实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武装自己的头脑,带动实际发展能力,迈进新台阶。

在这十年中,我个人学习科学文化技术除外还要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这样的伟大著作主要是结合前人所创造的伟大实践。我们还要坚决树立起崇高的理想责任、培养自己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高素质的公民。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需要靠的是坚持努力、刻苦学习为一体的要求。无论我们在创业和学习中、都要结合实际、善于多学习、多思考、解放思想、勇于实践,把我们的创业思路通往条条大道。全面实施个人新的五年发展规划、履行自己要实现崇高理想责任,造就新一代合格的人才、培养能力。争取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专业为一体化的指导创业发展目标;以科学文化和技术知识水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实际行动创造自己、改造自己,为自己造就成美好人生观念。最后要以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武装自己、以美好的形象美化自己。全面实现自己的理想,坚决消灭不良好的个人形象。用崭新的人生姿态面向光辉灿烂的生活迈进。勇走前进道路。努力做到赋予自己的人生发展使命而奋斗!

全面制定个人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以来将要近十年了。是我个人实施结合发展规划的创造十年。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全面确定继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指引创业发展道路的前进方向。在今年,我个人先后分别制定出;(个人发展计划纲要)和(个人形象改变问题实施行动计划方案)。加快能够在近期基本实现。在这十年的发展中,我个人面对着社会实践经验已初步的认识。结合基础的发展能力。主要是我们能够在今年前必需要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稳定劳动就业也是一项面对创业的大问题。我们的发展规划实施创业目标;必需要从劳动就业开始一步步创造。如果解决不了这样的初步角色,让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无法创造自己,是我个人面对实际情况出发的,在这将近十年中,我多次外出工作和学习,已到过全国各直辖市、省等各大中城市就业和实践学习活动。近年来,本人面对社会实践发展和学习活动已到达过全国各地方由;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湖北、河北、河南、福建、山东、江苏、吉林等全国大中型城市。基础上已经完成了社会实践经验。面对总结十年的发展,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

总结十年的经验,做好在今年前解决个人劳动就业能力,面对实践中结合实际发展。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已经制定好详细的发展规划;全面实施新的步伐。总结十年,也是我学习这十年的发展规划。第一次制定五年计划是我个人在创业中起 点发展的目标;主要基础在于开头,在新世纪到来的2002年,将要制定第二个 五年发展计划。我个人面对着社会实践发展做出严峻的挑战,更加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开局创造的有利时机,我们学结十年的规划,主要把自己的目标放远一些,有利于发展的道路走宽大一些,争取在总结十年里得出的经验与实际发展中相互联系。2006年9月,我从家乡温州来到千里之外东北吉林长春,从中感受到在社会实践的发展必需要通过种种困难的,主要我们积累社会创造实际的发展,培育自己的能力水平,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总结十年,随着时间而变化,但我们的生活必需要跟随着改变面貌。第二个五年计划已经全面提出;时代在变化, 人类生活跟随着变化,我现在的远景目标还倒退在后我要不断的抓紧有利时机, 为今后确定好五年计划目标打好理想的沉重负担,开拓进取,努力创新,紧跟着时代前列迈进,奋发图强,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把自己思想和精神转移到以创业发展为重点和出发点。以理论联系实际一切发展业绩为中心,取得胜利到更大的胜利。

我的岁月始终不渝的坚持随着我个人所制定的规划走,我走这条个人具有希望的道路认为是完全正确的。创业将近十年的总结经验,得出的结论是;在发展和创业的过程中,对于我个人的理想,不能放弃每一次有利于发展自己的机会。希望在于勤奋、努力、刻苦、开拓。过去的时机,是我个人宝贵的发展经验。学结各方面的实施规划,我们能够实行自己的措施。为了改进五年计划顺利推行,全面落实到生活中和事业中。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的基础上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联系下一目标的发展性,为了发展自己继续采取有利时机,决定把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投入到创业中去,主要是以就业为稳定发展,科学的创新、事业的进步,为更加结合十年来的经验进一步实现新步伐。

将近十年来的实践和发展,加深了我个人面对创造业绩的认识和经验,主要目标是;未来的发展怎样面对现实发展,建设什么样的一个家庭生活方式和个人的业绩。从中我们必需要积累了丰富的能力和发展业绩经验。现在我个人正处于失业阶级,这样给我带来巨大的困难,解决失业问题,是我个人发展事业中的大事,主要是在阶段期间必需解决就业问题;如果解决这样的问题,下一步的问题;给 我个带来有很多利于帮助。实现这个愿望,必需要搞好劳动就业技术水平,提高自己的本领,为战胜一切的困难,赢得我个人改造远大目标;解决就业问题;就等于就业其他各项问题的总基础。我个人寄予希望能够,加强培育自身能力水平,在社会实践当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十年来的发展目标;加强了我对困难的解决程度,我所得出的想法是;现在我个人所面对着家庭生活和事业上困难重重,家人不协助支持我个去创造自己的目标;这等于我个人所确定的计划无法改进。面对这样的困难对于我来说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创造事业关键是靠自己、出发点是选准发展道路。这样的步子是让我以后面对着一条正解的光明大道!今天,我在这里通过学习,作出报告,总结一下我对未来前程的希望和创造,主题是以劳动就业为前提出发点,以行动一致,做好各方面的发展目标;来实现我们的理想。

去年,我在北京工作了半年。面对社会的复杂环境,慌乱我的思想。我经常深入企业、社区能进一步了解到能够有利于发展的所在。这次在北京的工作使我感受到面对现实的重要性和决对性。我还走访了河北省香河,在这里有我浙江老乡经商特别多,主要让我得出的重要观点是;只要我们结合实际中去,了解业务宽一点,让我们锁定准确些,就一定能够面对发展、面对社会实践的重要原理。

台州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这里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十分美好,也是我个人在社会实践中,无论学习和工作常到之地,几年来,我一直想把自己的就业目标起点,锁定在台州,因此我对台州有所了解,各项产业有所认识、所以选择台州是我面对社会实践的发展是完全正确的。谈到台州,我的理想是将来事业能够一部分定位在台州发展,也是我必选城市。台州也是我社会实践中路子走过最多的地方,也是我个人所向往美好前景的城市。

社会实践计划总结篇3

在初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般是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其课堂教学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课型。下面,笔者就基于小组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六课型及操作流程,分别作简要阐述:

一、选题指导课

1.活动目的:确定主题,主题分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题,小组或班级归纳、整理后确定活动主题。再进行小主题分解,成立实践活动小组,并对小组研究课题进行论证。

2.一般流程:发现问题,生成主题—讨论交流,分解主题—组建实践小组—论证形成研究课题。

3.操作要领:发现问题。课前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实践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发、生成主题;汇报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报交流,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问题;问题归类提升。将问题进行比较、归类和提升,引导把类似或包容交叉的问题归为一类,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分组选择问题。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3~8人实践活动小组,进行简单分工,并论证研究的主题。

二、活动策划课

1.活动目的:根据确定的探究问题,各组制定活动计划、策划实施过程。

2.一般流程:小组策划、制定计划—全班交流,修订计划—小组改进,具体分工。

3.操作要领:学生进行活动策划。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分工和活动计划。教师巡回指导,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班级汇报小组活动方案,与其他同学交流;班级讨论小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对各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完善活动计划。

三、方法指导课

1.活动目的:通过讲座、研讨、模拟等指导学生掌握、运用调查研究与言谈、文献收集与处理、试验研究与观察等基本实践活动方法。

2.一般流程:问题解答性:收集问题—疑难解答—归纳整理;知识交流性:小组交流—知识共享—总结评价;专业讲授型:确定内容—聘请专家—现场培训。活动传授性:导入—学习编写采访提纲—小组设计采访提纲—学习采访技巧—创设情境,模拟练习采访—课堂总结。

3.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主要活动因素,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活动程序;将方法论的指导与方法实践相结合,形成方法论系列,探讨方法论教学的途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

四、总结交流课

1.活动目的:各组交流处理好的资料,展示实践成果,畅谈收获体会,进行活动反思评价和活动延伸。

2.一般流程:分答辩式总结交流课和小组汇报式交流课两种。答辩式总结交流课基本流程为:主持人介绍答辩程序—分组陈述或展示—教师与学生针对性提问—研究小组当场作答—主持的教师作总结性评价;小组汇报式交流课基本流程为:主持人介绍成果汇报要求—分小组进行成果汇报—教师、学生针对性提问—总结性评价。

3.操作要领:成果呈现形式多样。成果展示方式多样,如办展览、开辩论会制作网页、举行竞赛等;尽可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分享过程,呈现多样式和个性化表达,

五、项目设计课

1.活动目的:学生开展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

2.一般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组商讨设计方案—交流、修正方案—分组设计—展示设计成果—总结评价。

3.操作要领: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制作应用设计等类型,如一次社区宣传活动策划、改进某一设备等;可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以平面或立体设计、制作为主;班级逐一展示设计成果, 展示中进行互动式的提问和评价。

六、实践体验课

1.活动目的:在参观、考察、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体验中,使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2.一般流程:激趣,提出活动主题—小组商讨实践活动方案—班级交流、论证、修订—实践活动体验—交流活动感受和收获—评价反思、总结。

社会实践计划总结篇4

(一)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

完成相关制度保障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艺术专业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度,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配合,比如,将参与、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机构

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学校应当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高认识,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统筹学校整体资源,统一制订社会实践方案,如,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从而做到从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

1.结合专业、需求策划

社会实践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增强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在于课题的选择、计划。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艺术的专业特点,寻找符合地方实际需求,进行策划选题,提前做好活动计划。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选题时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具体分析,寻找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与社会需求三者的结合点。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和地方需求,结合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的多个课题以供学生参考和选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设计选题。

2.建立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

学校还应积极为社会实践搭建平台,联系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认识到艺术回归生活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加深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社会实践团队的建设是保证活动实效性、长期性和影响力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学院必须努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团队,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形成文化氛围,实现稳定性、长期性。

3.加强社会实践专业指导

教师队伍建设在艺术类教学中仍然以“师徒传授,手把手教学”为有效形式,专业教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也具备艺术学科理论的前瞻性,理应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活动能围绕着艺术专业和社会需要展开;同时他们的科研优势和艺术敏感性也使得实践活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实践内容的丰富和活动形式的创新。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想发挥艺术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同是达到提高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目的,必须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支持,学校必须完善制度认真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4.做好评价激励和交流总结

进行交流总结,完成评价激励,是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远效果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总结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宣传与推广,鼓励更多老师、同学注重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实践成果,形成文化氛围,提高大家对社会实践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发现社会实践中的成果和失误,保证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激发师生的积极性。

社会实践计划总结篇5

2.回顾性

这一点总结与计划正好相反。计划是预想未来,对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安排。总结是回顾过去,对前一段的工作进行检验,但目的还是为了做好下一段的工作。所以总结和计划这两种 文体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计划是总结的标准和依据,另一方面,总结又是制定下 一步工作计划的重要参考。

3.客观性

社会实践计划总结篇6

【关键词】 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经验;启示

日本是世界上开办高等社会福祉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自1957年日本福祉大学首创社会福祉专门教育起,至今已有643所高校开设了社会福祉类专业,学生规模达10万人左右。[1]

日本高校社会福祉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不仅在办学模式和专业门类上具有独特的多样化和广泛化特征,而且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也渗透着强烈的实践教育理念,该理念伴随日本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已日渐成熟,并在实践中成为一种制度。探究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模式、过程及其经验,对推动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经验

1、实践教育内容充实

构建充实的实践教育内容是确保实践教育质量的关键。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由参观、演习、实习和课题研究四大阶段构成,具有典型的“累积式教育”特点。

(1)福祉设施参观。为了培养学生对福祉专业的热爱与专注,使其真切体验到所学专业为其带来的“责任”与“自豪”,各校为福祉专业一年级新生普遍开设有福祉机构参观访问、福祉志愿者体验和福祉学术论坛等三项实践教育。其中,福祉机构参观访问是指由教师带队,参观由中央、地方、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及个人举办的福利院、康复中心、托老所、老年学校、老年之家等;福祉志愿者体验是指由老师或学长带队,参加由NPO等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举办的儿童、老年人贴心交流、老年人介护服务、残疾人社会融入支援等社会福利型志愿者活动;福祉学术论坛是指让学生参加、聆听由学校或学部举办的含福祉主题演讲、福祉发展磋商、福祉实习汇报及福祉机构宣传等议题在内的福祉交流研究活动。

(2)福祉业务演习。是福祉援助技术现场实习的先修课程,也是各校为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实践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体验并掌握福祉服务的流程及方法。内容有:让学生在校内视听觉教室通过观看录像了解福祉需求者的心声与困境;在综合实习室进行福祉服务现场模拟演练;邀请校外福祉机构从业人员作实习专题讲座,并对部分特殊业务给予演习指导。

(3)福祉援助实习。福祉援助实习是为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也是大学四年里任务最重、时间最长、要求最严的实践教育h节。它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实践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双向选择前往各大福祉机构,为福祉利用者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继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确立自我同一性。福祉援助实习要求完成于真实场景中,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因过度紧张或操作欠缺熟练而给福祉利用者造成伤害,福祉机构要求每位学生的每项实习工作必须在学校带教教师和现场工作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完成。

(4)福祉课题研究。专为四年级学生开设,以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目的。实施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和技能,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在指导教师给出的研究课题中进行选题;第二步,在文献研读基础上,确定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并在小组讨论会上进行汇报,接受指导教师指导;第三步,独自进行课题调研,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实践教育方法科学

教育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教学法手段,是教学中旨在实现课程目标和教授一定教学内容,师生所必须共同遵循的原则性步骤。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通过累积式教学实现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连续性和积累性;通过协同式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科研能力和个性创造力的发挥。

(1)累积式实践教育。技能是在连续不断的积累中发展、完善和高级化的。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通过四年连续教学,不仅让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社会福祉服务技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福祉服务技能的累积效应――福祉服务技能发展的系统化和福祉服务技能提升的加速化。以老年福祉援助为例,分层累积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把不同阶段学到的援助信息搜集、援助目标确立、援助计划制定、援助措施实施以及援助效果评估等知识联系起来加以整合,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操作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技术习得过程中逐步实现量变现象质变现象技术革新的目标。

(2)协同式实践教育。为了整合优势资源为实践教育目的服务,达到1+1>2的效果,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强调多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要求既要有高校教师,又要有政府福祉部门和社区福祉机构的一线工作人员(福祉援助技术人员);在教学计划制定方面,要求激发集体智慧,共同商定实践教育流程、实践教育场所、实践教育目标和实践教育时间;在教学任务分派方面,要求严格按照教师研究专长进行专题教学,课程单元涉及社会福祉行政、社区福祉传输、高龄者福祉、残疾人福祉、儿童福祉等多个方面。

(3)探究式实践教育。探究式实践教育是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又一亮点。它以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为目的。教学过程包括:①提出问题。首先,各实践小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难度适中的探究问题(课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如,“维持高龄者生活质量之思考”、“高龄者社区护理机制研究”、“儿童福利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残疾人福利服务体系研究”等等;②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自调查验证,做到“感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知、知中行”;[2]③交流共研。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碰撞思想火花,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④研究总结。对本次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提交。

3、实践教育管理严格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通过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三步曲,成功有效地落实了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育人的目标。

(1)事前管理。指在计划实施之前,为了保证将来的实际成果能达到计划的要求,尽量减少偏差的管理。包括“实习前教育”和“实习前联络”两个环节。“实习前教育”,要求各学部围绕实习流程、实习目的、实习意义、实习计划以及实习编组(按照不同职业志向分编实习小组)等开展实习培训讲座3次(6课时);“实习前联络”,要求学生在专业实习开始前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员主动联络,提交实习计划书并接受事前指导。如,实习职种理解、福祉援助对象评估、福祉援助计划编写等。

(2)事中管理。指学校和实习单位对计划执行过程(23天,180小时)进行现场检查并及时纠正各种偏差的管理。事中管理要求学生必须详细记载每天的实习内容、实习问题和实习纠正;要求教师必须与实习单位教员每周及时碰面,了解实习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必要时应开展一对一实时改进。

(3)事后管理。指实习结束返回学校后,对学生撰写、提交实习报告、实习职种介绍、实习体验总结等书面材料,以及学部进行结果评价而进行的管理。其中,“实习体验总结”要求有实习(课题)名称、实习内容、实习成果、实习感想、后续研究课题以及对低年级同学的忠告等内容,完成后由学校统一印刷装订,一份留给学生本人,另一份送交实习单位留存;“实习职种介绍”要求有实习单位名称、负责人、联系方法以及该单位的福祉援助方针、福祉援助特色、福祉岗位介绍等对下一届学生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实习结果评价”,要求学部对学生实习前教育、实习中教育和实习后教育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实习指导配合(分前后两个阶段)、实习联络、实习计划、实习日志、实习单位评价表、自我评价表、实习报告、实习体验总结、实习职种介绍等10项内容,每项各占10分,共计100分。学生实践教育成绩分为四档,从高到低依次为优秀(80分以上)、良好(70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不合格(60分以下或单项成绩众有6分以下的)[3]。

二、对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增设的专业。该专业由于设立较晚,因此目前无论在实践教育方法方面,还是在实践教育内容及管理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分析、把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借鉴日本先进经验,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

1、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中的关键问题

(1)实践教育内容含混。首先,从各校教学课程设置一览表中可以看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几乎每门方向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或实验、实训)学时(3~8学时不等),但是这些课时是如何实施的,应涉及哪些内容,应采取何种形式,应做怎样的次序排列等均无具体要求;其次,再从毕业实习来看,内容上也普遍过于笼统,仅要求与所学专业有关即可,至于学生去何地区、何单位、做了何种技能的实习等学校基本不过问,只根据实习报告内容核定成绩。

(2)实践教育方法刻板。实践教育方法是深化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已普遍关注专业实践教育,并且部分学校也对实践教育方法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这些改革仅局限于部分改革,因此并未彻底摆脱“模仿秀”实践教育模式,加之设施陈旧、形式单调,学生对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也无较大提高。

(3)实践教育管理薄弱。目前,从各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管理来看,不外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管制型管理(少数高校)。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管理部门厘定的标准、程序、要求等展开教学,严禁任何改动;另一种是放任型管理(多数学校)。不仅实践教育内容、时间安排随意,而且也缺乏具体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考评体系。另外,在实践教育经费投入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也少有作为。

2、启示与建议

(1)实践教育内容应具连续性。实践教育应是渐进的、有序的、上升的,而不是突变的、无序的、迭落的。借鉴日本高校社会福祉专业连续实践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是应制定四年实践教育计划,改革单靠短暂毕业实习培养职业技能的现状;二是应构建“三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具体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实践教育内容,将实践教育目标和任务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不同年级的实践教育环节中。

(2)实践教育方法应具多元性。实践教育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不同的实践教育方法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将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目前基本上都是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这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要求,而且也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使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机械的应用者。[4]因此,改革现行实践教育方法已是当务之急。借鉴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经验,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方法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教育内容,从“直接感知教学法”“语言传递教学法”“启发暗示教学法”“引导探究教学法”逐渐过渡。

(3)实践教育管理应具整体性。实践教育管理应是以实践教育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守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对实践教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确保教育目标实现的活动。[5]分析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三阶段管理,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管理今后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完善:①计划管理。包括总体计划与具体执行计划。总体计划是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总体设计和安排,由于各个学校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故不再赘述。执行计划是为落实总体计划中的每项具体任务而做出的计划,应包括实践教育地点、目标、内容、方式、流程、时间、要求等,目前各学校基本没有。[6]②过程管理。首先,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实践教育内容分别编制教师用和学生用实践教育记录簿,以便及时了解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应建立由教师、实践单位、学生三方参c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不同实践教育项目进行相互评价、相互打分来及时掌握实践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③反馈管理。为了提升实践教育质量,最后还需要对过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定期汇总,发现偏差及其这种问题的原因,拟定纠正措施,防止问题发展或继续出现。

【注 释】

[1] 日本社会福祉教育学校B盟.http://jassw.jp/.

[2] (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63-165.

[3] (日)栗山隆.社会福祉g教育に演する一考察.http:///.

[4] 孙爱晶等.卓越背景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0.

[5] 孙群英.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15.

社会实践计划总结篇7

总结的写作过程,既是对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过程,又是人们思想认识提高的过程。通过总结,人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它还可以作为先进经验被上级推广开来,为其他单位所汲取、借鉴,推动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

工作总结的内容 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基本情况

这是对自身情况和形势背景的简略介绍。自身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工作性质、基本建制、人员数量、主要工作任务等;形势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有关政策、指导思想等。

2.成绩和做法

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采取了哪些方法、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等,这些是工作的主要内容,需要较多事实和数据。

3.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实践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经验教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今后打算

下一步将怎样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准备取得什么样的新成就,不必像计划那样具体,但一般不能少了这些内容。

工作总结的特点

总结的经验主要表现在自我性、客观性、经验性三个方面。

1.自我性

总结是对自身社会实践进行回顾的产物,它以自身工作实践为材料,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 ,其中的成绩、做法、经验、教训等,都有自指性的特征。

2.回顾性

这一点总结与计划正好相反。计划是预想未来,对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安排。总结是回顾过去,对前一段的工作进行检验,但目的还是为了做好下一段的工作。所以总结和计划这两种文体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计划是总结的标准和依据,另一方面,总结又是制定下 一步工作计划的重要参考。

3.客观性

总结是对前段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决定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 。它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为依据的,所列举的事例和数据都必须完全可靠,确凿无误,任何 夸大、缩小、随意杜撰、歪曲事实的做法都会使总结失去应有的价值。

4.经验性

总结还必须从理论的高度概括经验教训。凡是正确的实践活动,总会产生物质和精神两个方 面的成果。作为精神成果的经验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成果更宝贵,因为它对今后 的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特性要求总结必须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 原则,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找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出规律性认识,这样 才能达到总结的目的。

工作总结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总结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范围分,有班组总结、单位总结、行业总结、地区总结等。

按性质分,有工作总结、教学总结、学习总结、科研总结、思想总结、项目总结等。

社会实践计划总结篇8

2在分析社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毕业设计课题需要结合生产实践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有效的结合毕业设计课题跟生产实践两个方面,也就是真题真做或者是真题假做,最大程度的落实毕业设计,将其放在规划生产实践活动中来完成。在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之前,需要从根本上分析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同时还要分析西目前城乡规划工作的实际情况,需要各个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总结实际的生产项目情况,之后认真筛选毕业设计课题,兼顾到课题深度、课题广度以及课题实用性,同时还需重点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合理安排课时,同时还需要兼顾就业去向,最好还要满足学生兴趣以及学习的爱好,保证课题有足够的理论意义,同时还需其具备足够的实践价值,最后从根本上结合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活动。

3毕业设计课堂组织实行预约制,促使每一个学生养成主动的、自觉的学习习惯

轮班制指的是一个设计教室由两个毕业设计小组共用,每天每一个毕业小组,在教室值班的一般都是一位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毕业生可以实现现场踏勘,与此同时,在设计教室里都是毕业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场所。这就是传统形式的学院毕业设计课堂组织形式。因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影响,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数量出来的。但是还会存在很多困局。在传统形式下的学院毕业设计课堂组织形式导致毕业生学习非常的被动,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对老师进行应付,在老师在的时候就画两笔,老师不在的话,学生就聊天娱乐等,导致其难以取得非常显著的学习效果。在实际工作中,预约制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新种类,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实际工作中细化相关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对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学生的哪些任务都有详细的规定,在每一个阶段末,指导老师都要对学生的检查进度以及检查成果进行检测以及审核,之后将其成绩计入阶段成绩总分,如果学生两次阶段的成绩都是不及格,那么就需要取消毕业的答辩资格。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那么就可以对教师进行电话预约,也可以通过QQ、E—mail、微信等平台进行咨询。但是可以学生按照自己实际情况来自行的安排学习时间,最后做好相应的实地考察工作,学生也可以在图书馆或者是网络上去完成相关资料的查询。

4科学化以及规范化毕业设计流程及要求,对于规划实践全过程进行亲身感受

毕业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具体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实际内容,同时还需要对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怎样要求以及规范城乡规划编制技术进行深刻的掌握以及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城乡规划编制各个环节的方法以及技术要指导老师从根本上掌握。在大学阶段下,促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城乡规划实践经验,最后在实际工作中,综合使用所学各门城乡规划专业理论以及知识,在城乡规划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最大程度的综合实验以下方面的知识:城乡详细规划原理及设计、城乡规划总体规划原理及设计、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原理及设计等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亲身实践城乡规划工作,对学生研究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强化学生访谈能力、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所规划的城乡中,学生需要在分析基础资料的条件下,编制调查研究,同时编制规划方案,因为方案的编制会直接影响到城乡的发展以及城乡的未来建设等。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之后,就可以直接运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各门城乡规划专业知识。

5结语

传统形式的城乡规划毕业设计教育工作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在实际教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导致难以满足实践活动的需要,导致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就很难满足其实际要求。同时还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脱离社会实际需要,促使学生存在较差的动手能力,同时缺乏足够的创新精神等。城乡规划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等,需要教育工作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的需要,以社会为基础,在分析社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需要强化实践环节,实现学生视野的开拓,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社会实践计划总结篇9

1.实习时间:200X年X月X日200X年X月X日。

2.实习地点:实习地点32个。在自治区内25个实习点,区外7个实习点。具体实习地点详见附件一,2004届本科毕业生实习情况统计表。

3.实习内容:实习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另外也有个别

4、实习人数

(2)实习指导教师。共17人。由于实习点多,地点分散,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和本学期任课教师及相关行政人员全部参加了实习指导工作。

6、实习成果数据统计

(3)收到实习教师每人一份实习总结报告,共17份。报告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力、纪律情况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二是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对自己指导的每个学生给出综合实习成绩。三是就毕业实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全体学生综合实习成绩全部合格。

二、实习表现与效果

达到了毕业实习的预期目的。在学校与社会这个承前启后的实习环节,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本次实习采取分散形式。原则上以就业实习为主,同时与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本届实习的单位覆盖面很广,企业总体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收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工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企业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外贸谈判、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成绩良好。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在毕业设计单位和有些企业,实习学生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实习方式。实习单位指定指导人员师傅带徒弟式的带学生,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实习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

4、组织管理。实习领导小组成员亲自到实习单位,检查和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

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时,老师们深入学生和实习单位,阐明实习大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习总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与每个学生交流一次。指导方式有电话、电子邮件、下点、面谈等。基本达到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

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5、校企关系。实习前后系领导带领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系里向实习单位发出统一格式的感谢信。实习学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总结交流。返校后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亲临交流会,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实习改进建议

1、增加实践环节。学生们共同的体会之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从销售终端的商品管理、价格确定,到渠道控制、广告投放、新品开发及至市场调研,都需要宽泛的理论知识支撑。有的单位工作专业性较强,学生下班回来找书找老师求教,其他实习点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遗憾学习时不够努力刻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同学们希望都能参加一次实际营销策划活动,以系统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有二年级的社会调查实习,但专业性不强,投入不足。如果三年级设一次短期专业性社会实践,会促进学生学习,进一步增加实践知识。如果增加实际营销策划内容,会加大教师工作量。但是,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确实是实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有助于学生就业。我们初步计划增加营销策划实践工作项目,使目前学生的参与人数从5%增加到10%。建议学校把专业性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社会实践计划总结篇10

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一批创新性人才。这―要求也迫使我国许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转变办学理念。下面主要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来创新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这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也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体现。在这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中,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社会知识和技能,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丰富他们的生活,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世界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两个过程:其一实践过程。主要指大学生向社会学习的过程。其二服务过程,既大学生对社会施加的影响的一个过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由个体的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化,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归宿感。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方式、教学目标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学校采用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这个大环境影响学校的教育模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使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样是高校教育方式之一,也就是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重要手段,提出具体的举措。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基本步骤

(一)动员布置阶段

首先确立一个时间活动的主题,制定学习小组和实践活动计划。其次,做好实践活动相关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再次,建立与实践活动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总之,学校应该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学计划之一,以及作为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之一,让社会实践活动像其他教学方式一样,规定学生的学分,强化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二)组织实施阶段

组织实践可以分成两种形式,学生个人实践和学生小组实践。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推行小组长负责制,组长熟悉实践计划并将实践任务分解给每一个组员。然后组员们通过课余实践、周末、寒暑假等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三)成绩评定阶段

对于学生,成绩是最好的动力。所以,为了促使每一个学生认真参与每项实践活动,在活动结束之后,由小组长协助老师对各个学生的表现和提交的活动成果进行成绩的评定。这既是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肯定,另一方面又能激励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另外,还可以规范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四)总结表彰阶段

对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其一是肯定学生成果,其二是树立榜样引导其他学生。总结表彰就像是给每一次的活动做最后的总结,有始有终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探索

大学生社会实践常见的模式课堂讨论、教学讲授、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主题活动、先进事迹介绍以及体验实践等,这些都是较为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应该进行新的探索,寻找出一些新颖且有效的新模式。下面提出一些不常见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模式,主要有:

(一)带薪实习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进一步拉近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市场联系,学校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市场信息,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另外,通过校企合作,让大学生了解企业,了解就业,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

(二)学工

主要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性质,安排学生深入公司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了“学工”这一实践主题。学生通过实践可以了解岗位职责,了解以后的工作环境。

(三)种树

植树活动由来已久,在每年的植树节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还可以深入地了解植树节的内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学农

主要是指大学生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农村建设。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五)社会调研

社会调研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这是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向社区居民提供建康等宣传服务,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还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另外还可以通过帮助他人,挖掘生命存在的意义。

(六)学军

学军是指学生深入部队了解军人的生活,学习军人那种服从命令和严守纪律的良好作风。学军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大学生开展军训活动、参加革命圣地等等。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意义

(一)探索社会实践新模式可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实践活动的最大功效。

(二)探索社会实践新模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的专业知识社会化。专业知识社会化,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内容,利用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l生和时效性。

(三)在大学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学校老师的教,让学生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了专业的技术保障。有老师的指导,可以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规划和设计,优化实践活动计划,解答学生疑惑。另外,指导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论文,进行有效的评价,保证实践活动有意义。

五、结语

每一个人在学校的学习生涯总是有限的,终究有一个尽头,因此老师要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即使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同样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效方式,是大学生“成才工程”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通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树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途径的探索[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04).

社会实践计划总结篇11

20__年度 第一卷: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1、社区的学习制度和记录

2、社区干部的道德教育的制度、计划、主题和典型

3、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和内容

4、维护未成年人的机构和内容

5、法制教育的计划和总结

6、社区居民、青少年的学法记录、安排、考核

7、普法宣传的安排、简报、资料

8、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防范巡逻制度

9、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规划

10、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的有关机构

11、民主决策制度

12、诚信主题教育的安排、记录和实践活动的安排、记录

第二卷:人文环境、生活环境

1、重要事件、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开展教育活动的安排、记录

2、国防、国家安全教育的安排和记录

3、形势报告会制度

4、群众性形势教育主题活动的安排、记录

5、20__年-20__年公民道德建设规划

6、20__年公民道德建设计划、总结

7、市民教育的学习型组织

8、市民教育计划、教材、学员名单、报到册、教师队伍(本材料要按照教学计划分别准备教学计划、学员名单、报到册和教师队伍)

9、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教育制度和计划总结

10、公民道德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以及先进典型的材料

1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安排、总结和工作机制

12、学校、社会、家庭思想道德建设的网络和为未成年人办实事记录

13、科普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

14、社区科普志愿者组织、活动记录、

15、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的统计记录(总面积每万人大于500平方米)

16、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记录

17、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的注册登记制度

18、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体育活动队伍名单(不少于4支)

19、社区群众文体活动简报或记录(不少于4次)

20、见义勇为先进的事迹材料和表彰材料

21、扶贫帮困的机构和措施

22、经常性社会捐助的安排、记录、机制

23、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名册(占社区人口总数的比例大于8)

24、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记录

25、公益性活动的机构、制度和记录

26、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关资料

27、计划生育率记录(大于95)

28、登记失业人口再就业材料(大于70)

29、低保工作资料(制度、名册等)

第三卷:创建活动

1、20__-20__年3年创建文明城区规划(有目标、计划、措施)

2、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3、20__年-20__年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有目标、计划、措施)

4、20__年精神文明建设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5、20__年创建工作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6、20__年爱国卫生工作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7、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实施方案(有目标、计划、措施)

8、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创建、爱卫工作4个工作机构、职责和工作制度

9、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专题工作记录

10、创建的评估表彰制度和奖励措施

11、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爱卫工作宣传、实践 活动的简报、记录

12、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安排、记录、总结(覆盖面大于80)

13、创建文明行业、单位、社区的有关资料

14、创建宣传资料

15、门前三包责任制、自行车停放管理制度和责任人

第四卷:上级有关文件资料

20__年度

第一卷: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1、社区的学习制度和记录

2、社区干部的道德教育的制度、计划、主题和典型

3、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和内容

4、维护未成年人的机构和内容

5、法制教育的计划和总结

6、社区居民、青少年的学法记录、安排、考核

7、普法宣传的安排、简报、资料

8、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防范巡逻制度

9、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规划

10、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的有关机构

11、民主决策制度

12、诚信主题教育的安排、记录和实践活动的安排、记录

第二卷:人文环境、生活环境

1、重要事件、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开展教育活动的安排、记录

2、国防、国家安全教育的安排和记录

3、形势报告会制度

4、群众性形势教育主题活动的安排、记录

5、20__年公民道德建设计划、总结

6、市民教育的学习型组织

7、市民教育计划、教材、学员名单、报到册、教师队伍(本材料要按照教学计划分别准备教学计划、学员名单、报到册和教师队伍)

8、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教育制度和计划总结

9、公民道德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以及先进典型的材料

10、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安排、总结和工作机制

11、学校、社会、家庭思想道德建设的网络和为未成年人办实事记录

12、科普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

13、社区科普志愿者组织、活动记录、

14、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的统计记录(总面积每万人大于500平方米)

15、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记录

16、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的注册登记制度

17、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体育活动队伍名单(不少于4支)

18、社区群众文体活动简报或记录(不少于4次)

19、见义勇为先进的事迹材料和表彰材料

20、扶贫帮困的机构和措施

21、经常性社会捐助的安排、记录、机制

22、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名册(占社区人口总数的比例大于8)

23、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记录

24、公益性活动的机构、制度和记录

25、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关资料

26、计划生育率记录(大于95)

27、登记失业人口再就业材料(大于70)

28、低保工作资料(制度、名册等)

第三卷:创建活动

1、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2、20__年精神文明建设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3、20__年创建工作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4、20__年爱国卫生工作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5、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实施方案(有目标、计划、措施)

6、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创建、爱卫工作4个工作机构、职责和工作制度

7、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专题工作记录

8、创建的评估表彰制度和奖励措施

9、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爱卫工作宣传、实践活动的简报、记录

10、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安排、记录、总结(覆盖面大于80)

11、创建文明行业、单位、社区的有关资料

12、创建宣传资料

13、门前三包责任制、自行车停放管理制度和责任人

第四卷:上级有关文件资料

20__年度

第一卷: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1、社区的学习制度和记录

2、社区干部的道德教育的制度、计划、主题和典型

3、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和内容

4、维护未成年人的机构和内容

5、法制教育的计划和总结

6、社区居民、青少年的学法记录、安排、考核

7、普法宣传的安排、简报、资料

8、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防范巡逻制度

9、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规划

10、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的有关机构

11、民主决策制度

12、诚信主题教育的安排、记录和实践活动的安排、记录

第二卷:人文环境、生活环境

1、重要事件、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开展教育活动的安排、记录

2、国防、国家安全教育的安排和记录

3、形势报告会制度

4、群众性形势教育主题活动的安排、记录

5、20__年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半年总结

6、市民教育的学习型组织

7、市民教育计划、教材、学员名单、报到册、教师队伍(本材料要按照教学计划分别准备教学计划、学员名单、报到册和教师队伍)

8、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教育制度和计划总结

9、公民道德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以及先进典型的材料

10、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安排、总结和工作机制

11、学校、社会、家庭思想道德建设的网络和为未成年人办实事记录

12、科普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

13、社区科普志愿者组织、活动记录、

14、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的统计记录(总面积每万人大于500平方米)

15、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记录

16、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的注册登记制度

17、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体育活动队伍名单(不少于4支)

18、社区群众文体活动简报或记录(不少于4次)

19、见义勇为先进的事迹材料和表彰材料

20、扶贫帮困的机构和措施

21、经常性社会捐助的安排、记录、机制

22、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名册(占社区人口总数的比例大于8)

23、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记录

24、公益性活动的机构、制度和记录

25、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关资料

26、计划生育率记录(大于95)

27、登记失业人口再就业材料(大于70)

28、低保工作资料(制度、名册等)

第三卷:创建活动

1、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计划、半年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2、20__年精神文明建设计划、半年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3、20__年创建工作计划、半年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4、20__年爱国卫生工作计划、半年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5、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实施方案(有目标、计划、措施)

6、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创建、爱卫工作4个工作机构、职责和工作制度

7、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专题工作记录

8、创建的评估表彰制度和奖励措施

9、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爱卫工作宣传、实践活动的简报、记录

10、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安排、记录、总结(覆盖面大于80)

11、创建文明行业、单位、社区的有关资料

12、创建宣传资料

13、门前三包责任制、自行车停放管理制度和责任人

第四卷:上级有关文件资料

20__-20__年3年的图片资料用影集附说明单独组成一卷

二、要求

1、所有卷宗封面均打印贴纸,标题为“创建文明城区专卷”,均使用正规档案盒按照标准归档,所装内容除会议记录、活动记录或 教案讲义等,其它均打印归档。

2、档案卷内均按照要求分年度组卷,每年4卷,每卷内容严格按照上述标准准备,不能少项。

社会实践计划总结篇12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quality course;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21-02

0引言

《城市规划设计》课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2002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重新开设这门课程以来,经过近十年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逐步发展和成熟,我们对课程定位、课程内容与授课过程都做了全新的设计和改革,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教学模式科学、教学方法先进,特色鲜明,教师队伍过硬的专业核心课。2008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国家建设部组织的城市规划专业评估中,评估专家专门旁听本课程,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参加国际竞赛、联合工作坊等交流合作活动中均得到好评,并屡有奖项。

1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系列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方法上从前三年建筑设计教学的基础上向城市规划设计的提升,并建立综合分析环境、合理组织交通、妥善安排土地利用的规划理念。掌握综合处理规划过程中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物质形态设计的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和基本原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规划设计构想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为未来的城市规划的从业者,在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应当培养对城市公共空间敏锐的观察能力、对社会文化空间公平客观的支持态度,并能够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手段分析城市问题,建立和培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本课程设计鼓励同学主动观察与分析城市现象,涉及城市发展动态的前沿课题,发掘城市文化背景,并以全面、系统的专业素质去处理城市问题

2课程重点

2.1 着重规划思维的训练训练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顺利完成从建筑的相对小比例到规划大比例的尺度观的转变。使学生的设计思路逐渐清晰、逻辑性增强。在土地使用、交通规划、景观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塑造等方面掌握基本的章法。

2.2 在空间形态设计中综合处理人文、自然各因素的训练培养学生在规划设计时。综合处理规划过程中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条件和物质形态设计的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和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全局观、综合平衡能力。

2.3 协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大部分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培养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要求学生关心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课题,发掘城市历史、文化背景,并以全面、系统的专业素质去处理城市问题。训练学生的调查和分析能力,通过系列的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4 基本功及手头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核心设计课程中间,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快题设计练习,强化和提高同学的手头表达能力,包括图面的色彩、线条、构图和图面效果等。同时,考虑到学生即将到规划设计单位实习,加强对城市规划规划技术规范的掌握。

3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4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本系列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城市认识、城市专题调研、城市规划设计(三)。

4.1 城市认识设计思想:组织同学参观典型城市及重要设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与分析城市现象,发掘城市社会和文化背景,并以全面、系统的专业角度去理解城市问题。

效果: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观念上从建筑师向规划师的顺利转换。使学生熟悉各类城市公共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布局以及与相关规划要求,包括用地、交通、空间形态、环境景观等。培养现场测绘、观察、分析的能力;

4.2 城市专题调研设计思想:围绕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各相关方面进行,用调查研究的种种方法,如访谈、问卷、案例分析等形式,发现问题,并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城市专题调研的成果是小组合作完成的调研报告。

效果: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问题的学术态度,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增强学生将工程技术知识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法律法规、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结合的意识及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小组合作的工作方式使得学生的协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得以提升。

4.3 城市规划设计(三)――总体规划设计思想:城市规划设计(三)是本系列课程中唯一要求真题实做的课程。通过城市总体规划项目设计的实践,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内容和方法。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包含从具体城市的实地现状调查到规划方案的编制、规划文件的编写,直至规划成果的技术评审的全过程。通过详尽分析和整体实践操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前四年学习到的规划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规划编制实践中去。

效果:学生能全面感受、参与、理解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并使学生基本具备从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能力。

5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化运用

本课程中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主要以设计辅导为主,每组8-10个学生,配备一个教师和一个助教。充足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方法手段可以多样化:

5.1 案例讲评根据城市规划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在所有《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中,都结合大量的案例和相应的调查分析进行。如在居住区规划设计部分,通过对珠三角地区已经建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进行调查和居民访谈,分析其使用状况和存在问题。在城市设计部分,首先,结合近几年完成的城市设计案例,简要说明城市设计基本原理,以及根据城市不同的规划层次,让学生掌握不同设计阶段、不同设计深度城市设计的要点,使其掌握更多的城市设计实例及相关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其次,开设相关知识专题讲座,介绍及讨论最新热点问题,与当今的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案例讲评,能够加深学生对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认识,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最合适地作出反应,学会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5.2 方案陈述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方案陈述时间,让学生讲述本人的设计思路、设计手法、研究要点等,并在全组学生及教师内部展开讨论。通过自我表述,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应对能力等都得到了相当的锻炼。在方案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通有无,教师的从旁引导,使讨论过程成为一个有趣的学习过程,理论知识得以巩固,个人的设计思路亦在讨论中逐渐清晰及得到矫正。如城市设计课上,学生有机会制作演示文档,面向全体同学及老师做个人的方案陈述,同学可针对其方案中的问题进行提问以及提出个人的意见,老师加以指导和启发,提出修改的建议,总结其优缺点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有一个接近现实操作的平台,最大程度的应用个人的专业理论知识在设计的方案中,提高学生组织和应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例如:邀请执业城市规划师和城市规划管理者对近期较有影响的城市规划方案进行介绍和分析,使学生对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面对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工程技术等问题有更为直观的体验,并加深学生对规划理论及其运用的理解与认识。另外,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请专业策划公司的策划人员对典型案例从策划定位、规划设计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介绍,总结其成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在实际设计中更好地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的能力。

5.3 角色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分别扮演规划师、政府官员、当地居民、开发商等不同利益主体,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保障公众利益。结合课程内容运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收集某一主题或特定规划的专业和社会反映,对这些反映进行整理,然后对此进行讨论,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一专题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城市专题调研中,要求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熟悉城市(通常是自己的家乡)的局部地段规划建设现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4 GIS技术运用一般针对规划设计课程中的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实践,通过向学生介绍利用GIS技术进行规划设计前期分析和后期辅助决策的相关的技术方法,结合具体的课程实践直接运用到实际项目实习中,同时,在GIS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新技术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的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前期分析、辅助决策、成果制作等方面的运用,逐步改变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结合GIS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中的教学实践以及在具体规划项目中的运用,加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数据分析、整合、处理等各方面的能力。从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GIS教学与城市规划教学与课程设计结合的思路取得初步成效,学生也逐步培养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总体规划方案的构思具体化,根据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应用的需要,尽量结合GIS技术应用的可能性,逐步建立相对理性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同时,对于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场地设计,也有意识的开始考虑利用GIS技术进行辅助空间分析,例如高程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通视分析等。

5.5 与实践性课程相结合结合各项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对实际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这些实践学生均已参与过,有较好的感性认识,但需要在理论层面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之前进行了“城市认识实习”,并在此课程之后安排居住区设计的课程,使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和理论知识的运用中有更为直接的联系。在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之后安排总体规划调研实习,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调查方案、组织调查工作,训练了学生观察社会和理论分析能力,同时在学生协同调查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性课程中强化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运用,使我校学生的调研报告在建设部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作业评优中每年都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6课程的主要特色总结

6.1 课程选题与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作业评优要求紧密结合,采用真实基地并关联热点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实地调研和分析能力。

6.2 互动式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中安排若干陈述环节,开展充分的方案讨论和辩论,形成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表达及交往能力。

6.3 整合式设计教学模式:配置了人文地理、GIS学科的师资,开阔设计思路,学生的规划设计具有社会经济视角,亦因结合GIS技术应用具有相对理性思维能力。

本课程内各教学环节的衔接还可以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环节与城市设计课题的关联关系可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配合课程设计的要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系统化,达到课程的最优目的。由于新版《城乡规划法》出台,本课程对城市规划成果编制的新要求还需要一定时间予以适应,对规划成果制定的法定性、技术准确性等将有一定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文件[Z].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