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考察报告合集12篇

时间:2022-12-18 08:02:44

信息化考察报告

信息化考察报告篇1

近年来,**区法院党组一班人带领广大法官恪尽职守,服务大局,严格按照“三个领先”(指标领先、影响力领先、核心竞争力领先)、“四个一流”(抓一流党建,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建一流法院)的要求,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培养出宋鱼水、尚秀云等一批杰出的优秀法官。透过这些成绩,方方面面无不包含着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审判管理网络化、智能化,确保了公正高效、办案管理实现网络化。**区法院、北京高院运用清华紫光开发的《法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所有审判、执行案件从立案到归档全部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网上立案、办案、归档、查询,增强了审判活动的公开性、有序性和规范性。案件诉讼来法院后,立案庭按要求录入立案信息,快速完成立案工作。基层人民法庭立案也是通过网上进行,方便了群众诉讼。立案后,微机自动分案,避免当事人“选法官”,杜绝关系案等现象的发生。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各类案件通过计算机进行审判流程管理,立案、分案、文书制作、统计分析等工作都在网上完成。审委会讨论案件的“审理报告”在会前以电子文本形式在网上传递,实现案件网上流转。案件审结后,将办结的诉讼案件基本信息和法律文书输入到计算机系统,形成电子档案,增强了档案的检索利用。

质量、效率管理实现智能化。**区法院、北京高院院领导运用“领导决策辅助分析系统”对各类案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网络信息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监督管理,设置立案、分案、排期开庭、结案以及归档五个节点对案件进行全程动态跟踪,全面准确掌握审判工作基本情况。审判监督庭根据分工每月在网上随机抽查一部分案件,进行严格的评查,评议内容从程序、事实、法律适用、诉讼收费、裁判结果和社会效果预测六大方面细化为多个小项,评议时依照评议细则逐项进行,评查结果每月在网上通报排位。在司法效率方面,实行《审(执)结案期限提醒、警示制度》,规定刑事、行政、执行案件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办结,将民事案件普通程序审理期限由法定的个月缩短为日、简易程序审理期限由法定的个月缩短为日。《法院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权限对各类案件审限逐件自动提醒,并由立案庭专人负责在网上对审、执案件跟踪检查,每天对民事、行政案件审理期限届满前日、执行案件执行期限届满前日的未结案件进行提醒;对民事、行政案件审理期限届满前日、执行案件执行期限届满前日、刑事案件普通程序审理期限届满前日、刑事案件简易程序审理期限届满前日的未结案件进行警示,书面通知承办人,在局域网上公布,每月通报,杜绝了超审限和超期羁押案件。去年,该院没有出现一件超审限和超期羁押案件的现象。

信息查询实现公开化。**区法院在一楼大厅安装了电子显示屏,用于公告和进行法律宣传。利用电子触摸屏建立审判、执行案件公开查询系统,审判法庭位置查询系统,方便当事人查询信息,实现信息查询电子化,当事人可以随时了解审判情况。设立电子公告系统,每天公告案件开庭审理信息,方便当事人诉讼,提升法院形象。

法庭审理实现数字化。北京市所有法院均建立了数字法庭,所有庭审均实行了数字监控,实行电脑自动刻录光盘,并运用法律文书自动生成模块,庭审完毕,法律文书即可发送到当事人手中。数字法庭还实现了上下级法院和最高法院联网,北京高院的领导随时可以观看到辖区法院每个审判庭的庭审情况。

司法服务实现便民化。**区法院以追求效率和便民作为审判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年月,在全国法院率先成立审判管理办公室,着力推进审判管理改革。审判管理办公室对外设立“一站式”的诉讼服务大厅,将收受证据材料、上诉文书、公示催告、诉讼保全等与审判相关的内容集中办理,解决群众找不到法官、跑不起法院的问题;对内将司法鉴定、评估拍卖、文书送达等环节集中管理,解决法官事务性工作过多,不能专心审判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审判管理办公室共办结保全、鉴定、拍卖案件件,收取上诉案卷件,其中移转上诉案件件,收取证据材料和执行线索份,公示催告和支付令件,引导、接待查询余人次等等。通过实际运行,审判管理办公室在提高审判效率和规范司法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当事人对这项机制创新表示了由衷地赞扬,认为:“审判管理机构和当事人服务大厅,设置科学,方便了当事人,提高了效率,也促进了司法透明”。

(二)队伍管理公开化、透明化,确保了勤政廉洁。

法官队伍实现精英化。**区法院在上个世纪年代初,就打破了传统的进人渠道,由原来从部队转业干部和地方招干中进人转变为招收德才兼备的优秀政法大学生。目前,该院共有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人,其中在编干警人,聘任制人员人。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人,博士人,博士后人。年该院新招名审判人员,其中法学硕士名,法学博士后人。

法官管理实现民主化。北京法院在实现法官精英化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法官的积极性,强化了法官自我管理的理念,设立了法官大会和法官委员会,赋予其在法官评价、教育培训、晋职晋级、选拔任用等方面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通过充分尊重法官自主性的自律手段,逐步探索建立起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新型法官管理机制。同时,建立资深法官制,现有资深法官名,其享受的待遇与庭长同等,每名资深法官有专用的审判法庭,配有名助理法官,专司审判之职。

岗位考核信息实现公开公平化。在**法院制定的《工作人员岗位目标任务考核办法》中,他们从工作质量、效率、效果等方面将岗位目标量化,利用计算机信息每月进行考核评分,公开考评结果,奖优罚劣,接受监督,并将全年考核结果装入干警廉政档案,作为干部培养、提拔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用数字说话,调动了干警工作积极性。由于北京实行了“阳光工资”制,干警收入较以往有较大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变原来的物质奖励为多元化奖励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奖励出国、休假、学习、晋级等。

规范行为实现监控化。**法院院领导和监督部门运用电视监控系统对院机关所有庭审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使干警的庭审作风和工作作风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案、管事,修订完善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后勤管理多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在局域网上公开,供干警学习查阅,政治处、办公室、监察室、审监庭等职能部门负责落实,纳入《纪律作风量化考核》严格奖惩。与此同时,该院进一步加大了监督检查的力度,开通监督电话,每逢院长接待日所有院领导均到室接待群众,随时听取当事人对法院工作和案件办理情况的意见、建议,实现院长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畅通监督渠道,加强廉洁自律。

人事管理实现数字化。据考察了解,**区法院还建立了人事、工资信息管理子系统,及时输入相关信息,方便查找利用。

(三)司法政务管理自动化、电子化,提高了保障效能。

办公办案实现自动化。**区法院、北京高院运用《网络智能办公系统》,使各种公文的拟制、审核、签发、印制和公文收发、传阅等环节均通过网络进行,发文仅仅局限于对外单位,实现无纸化办公,改变了传统公文处理中效率低下的“文件旅行”,提高公文运转速度。裁判文书输入打印终端统一印制,当事人上诉再根据需要印制,避免过去每件案件印制大量法律文书造成的浪费。严格执行保密工作规定,内、外网计算机严格分开,确保网络运行安全,杜绝发生失、泄密事件。

安全保卫实现了规范化。**区法院在进法院的大门处安装了安检门,在办公区安装了非接触式ic卡门禁控制系统,隔离了审判区和办公区,干警一律走法官通道,当事人办事必须经门卫登记后在一楼接待室办理。在审判庭、接待室、楼内大厅安装了数字监控系统每个监控点均可在网络上传输记录、查询,用于安全防范。

财务管理实现电算化。据**区法院的领导介绍,他们建立了财务信息子系统,实现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科学化。进一步加强了对诉讼费的管理,财务人员通过微机对每件案件收费情况逐一检查,严禁多收或少收,严格财经纪律。同时,还建立了物资装备管理电子系统,固定资产、物资装备和办案文书、办公用品分门别类建立微机台帐,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家底,既保证工作需要,又确保厉行节约。

档案管理实现电子化。通过建立档案管理子系统,运用科学的《文档管理系统》软件,录入建院以来的所有文书档案文件目录,方便检索查阅。对年以来近万件诉讼档案进行电子归档,做到诉讼实物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归档,方便利用,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

**区法院、北京高院广泛运用网络技术,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实现了信息共享。法院审判(执行)案件信息、人事劳资信息、财务物资管理信息、档案工作信息和法律法规信息、行政公文都被录入微机转换为数字形式,形成电子档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方便多人同时上网查阅。二是严格了管理制度。审判流程、审限跟踪、诉讼收费等工作根据管理权限并按照预先设立的程序进行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干扰。院领导和监督部门通过网络随时掌握各类案件审理、执行情况,特别是解决了人民法庭不便管理的问题。三是节约了工作成本。审限跟踪、统计分析、财务管理、人事工资管理、档案管理、公文传递等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各类文字材料、裁判文书以数字形式在网上传递,文印纸张费用大幅度减少。四是提高了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后,信息材料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明显加快,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考察体会和加快我州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北京法院先进的管理模式、全新的司法理念、公正高效的办案效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硬件设施的投资方式等等,通过此次考察学习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而这些变化无一不是现代科技带来的产物,诠释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真理。毋须讳言,我们尚处在不发达的西部地区,财政不可能亦无能力完全负担我们发展、建设的巨大投入,因此根本不具有发达地区所能给予的财力支持,对此不存在可比性。然而,他们先进的理念、管理方式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特别是信息革命所产生的巨大效果,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搞好信息化建设的决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及省高院、清华紫光等单位的关心帮助,有全州法院干警的积极参与,我州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结合北京的考察经验,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从考察看,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是做好法院工作的前提。结合我州法院实际,要切实树立起“以人为本,依法治院,从严治院,科技强院”的理念。管理模式要从行政化管理为主向司法化管理为主转变管理内容要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管理方式要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管理方法要从他律为主向自律为主转变管理手段要从传统型向现代智能化转变。据悉,最高院即将出台加快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决定。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是人民法院建设的发展方向;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化建设是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促进队伍廉洁的有效手段;要充分认识到过来我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抢占了发展先机,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要充分认识到上级法院和领导的关怀与期盼。过来,最高法院、省高院、**区法院、清华紫光华宇公司等单位对我州法院信息化建设给予了诸多关心和支持,为我州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只有通过加倍努力,确保整个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转,才能不辜负上级法院和领导的期盼和要求。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必须全员参与

信息化建设不是某个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涵盖了我们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好的一件大事。为此,一要领导带头。只有院领导和庭室负责人付诸于具体行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才能带动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自觉参与。二要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要挤出经费,给广大法官购买和配备电脑等必要的办公设备。三要不断加强教育培训。要通过开展培训,使干警全面掌握电脑等设备的基本操作规程。四要切实把局域网办好办活,增强可读性和适用性,提高法官参与的热情和自觉性,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必须健全制度

信息化考察报告篇2

1.该市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市个工业化城市素以钢城著称冶金、机械、纺织、电力、建材、化工、食品等支柱行业构成了城市工业框架20*年人口108万、GDP91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80%在工业结构中国企经济成份和制造业比例偏重所以非常需要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来改造工业产业结构提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经济效率目前该市三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新钢公司、长林公司和新华股份公司)通过几年具体实施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从而为该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发挥了带动和示范作用除今年确定8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外不少大中型企业如分宜发电厂、*发电厂、江口发电厂、分宜海螺水泥公司*华源公司等也正在启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

2.该市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条件

(1)*蓄势而发工业城市国民经济主要综合指标人均水平位十一设区市前茅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速率居作省之首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具有一定基础企业自身有需求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成立了*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市科技局把此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组织成立了专家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了具体管理人员和配套经费

(3)政策倾斜经费有保障今年市政府安排了10万元作为创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专项资金市科技局在今年市级科技三项费中安排了10万元制造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各示范企业也安排了配套资金1500万元用于企业内部示范

二、八家示范企业实施情况

*市选择了以下8家企业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市范企业:*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新华金属制品股份公司、江西长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市赣锋锂业有限公司、江西新德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市八达电子有限公司、*新铃有色压铸有限公司这八家企业有大型国企如新钢公司;有上市公司如新华公司;有机械行业代表性企业如长林公司、分宜驱动桥公司、新德公司;有科技型民营企业如赣锋锂业公司、八达公司均有一定行业代表型这些企业产值占我市GDP70%左右

1.企业配套资金投入情况

*钢铁有限责任公司1000万元(其中铺设厂内光纤60公里)

新华金属制造股份公司100万元

江西长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100万元

江西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50万元

*市赣锋锂业有限公司50万元

*新铃有色压铸有限公司50万元

分宜恩达公司50万元

江西新德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50万元

*市八达电子有限公司50万元

共计:1500万元

信息化考察报告篇3

**市是个工业化城市,素以钢城著称,冶金、机械、纺织、电力、建材、化工、食品等支柱行业构成了城市工业的框架。**年人口108万、GDP91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0%。在工业结构中,国企经济成份和制造业比例偏重,所以非常需要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来改造工业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经济效率。目前,该市三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新钢公司、长林公司和**股份公司)通过几年的具体实施,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从而为该市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发挥了带动和示范作用。除今年确定的8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外,不少大中型企业,如分宜发电厂、**发电厂、江口发电厂、分宜海螺水泥公司,**华源公司等也正在启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

2.该市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条件

(1)**是蓄势而发的工业城市,国民经济主要综合指标人均水平位十一设区市前茅,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速率居作省之首,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基础,企业自身有需求。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成立了**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市科技局把此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组织成立了专家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了具体管理人员和配套经费。

(3)政策倾斜,经费有保障。今年市政府安排了10万元作为创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的专项资金。市科技局在今年市级科技三项费中安排了10万元制造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各示范企业也安排了配套资金1500万元用于企业内部示范。

二、八家示范企业实施情况

**市选择了以下8家企业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市范企业:**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金属制品股份公司、**长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市赣锋锂业有限公司、**新德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市八达电子有限公司、**新铃有色压铸有限公司,这八家企业有大型国企如新钢公司;有上市公司如**公司;有机械行业代表性企业如长林公司、分宜驱动桥公司、新德公司;有科技型民营企业如赣锋锂业公司、八达公司。均有一定行业代表型,这些企业产值占我市GDP70%左右。

1.企业配套资金投入情况

**钢铁有限责任公司1000万元(其中铺设厂内光纤60公里)

**金属制造股份公司100万元

**长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100万元

**省分宜驱动桥有限公司50万元

**市赣锋锂业有限公司50万元

**新铃有色压铸有限公司50万元

**达公司50万元

**新德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50万元

**市八达电子有限公司50万元

共计:1500万元

2.三家省级企业的基本情况

(1)**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计算机网络已基本建成,主干线路达60KW,连接二级单位近60家。采用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的设计思路,主要用于OA、网站建设、财务、销售、计划、生产、CAD以及基础自动化等诸多方面。其中OA及网上销售采用自选开发的系统,功能上切合实际,应用情况良好,财务系统采用用友软件,稳定可靠,计量管理采用电脑数据采集直接上网,为公司ERP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长林机械(集团)公司

信息化应用有服务器4台,PC机200多台。操作系统用Windows,数据库系统用SQLSERVER,CAD用华丰科大和北航的,管理软件用E2PRO产品,OA用赛飞E2003。现应用的为CAD。潜在的需求有:PDM工艺数据管理,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以MRPⅡ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在基本实现ERP的基础上,实现电子商务B2B、B2C的应用。

(3)**金属制品股份公司

信息化应用主要有3台服务器,100多个用户,建设有局域网,应用于财务管理,办公系统,仓库管理。潜在需求有:网络的全面集成,增强协同能力和知识管理的远程办公,企业资源规划系统。

3.企业存在问题及难题

1.企业投入资金逐年增加,但还是有较大缺口;

2.企业常处于产权变化的过程中,领导不能做出长远规划,技术人员也流失严重,如长林机械(集团)公司,常处在重组、兼并、合资过程中,领导等待定位,技术人员也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影响了工程实施进程。

3.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需要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

三、**市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体系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的情况

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方面:一是成立了以分管科技的副市长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制造业信息化协调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办公室;二是组织成立了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三是8家示范企业均成立了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在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建立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基础,吸纳、招聘各行业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建了**市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二是逐步建立健全**市制造业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三是建立健全专家人才库和资源库。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库除备案登记了本市专家,还备案登记有企业对口对接的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服务专家。

四、**市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体系建立情况

制造业信息化的培训工作主要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举办培训班。目前在全市范围内还未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展培训。主要培训工作计划放在**年。目前开展较多的主要是企业应用层次的培训,企业根据自身技术需求,通过举办培训班,培训本企业内部制造业信息化应用人员,使其能熟练掌握本岗位所需要的信息化基础知识,提高其应用水平和工作质量。专项内容培训也主要根据企业需求情况培训:如**股份公司的OA和电子商务技术使用培训;长林公司的二维CAD和三维CAD系统的使用培训等。

五、**市IT企业状况及在当地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发挥的作用

**市IT企业很少,且规模不大,如小见大软件公司,主要开发税务缴纳管理系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应用软件;伯乐软件公司,主要开发酒店客房管理系统,企业、学校管理一卡通等;超越电脑公司主要配合销售电脑作一些配套软件开发。该市还没有真正能开发软件并做成产业化、规模化的企业。企业制造业信息化人才主要靠从外引进、送出培训和企业自身培训。

六、**市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

信息化考察报告篇4

伴随着现代信心技术的飞速发展,地质信息科学这一研究性学科已逐渐成形,人们对地质信息及地球本质特征、相关运动规律的探析工作又更进一步。从形成时间来看,地质信息科学应该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它的形成借助于地质学、地质工程等多个学科综合发展。但从更大的程度上来说,地质信息科学的主要形成原因还是计算机的引进和使用,因此推论,计算机技术的引进、改造、集成与应用过程就是地质勘察信心化的全过程。

1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

1.1 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地质勘察中,地质的测绘、钻探以及山地等工程中所产生和获取的数据均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参考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处理便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流程的开端。在地质测绘等工程中所获取的数据大多具有着来源广、数量多、种类繁杂和应用主题多等特点,且同时兼顾着可集性、可存储性以及可管理、复制和共享的性质。水利水电地质信息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数据获取、数据整理、勘察图件制作以及地质体空间分析、成果编制等多个环节。在所有的处理环节中,任意一个环节都对应一种合适的信息处理技术,并通过这一处理技术来完成处理环节的工作。比如勘察数据的采集和管理环节对应数据库技术,由数据库来收藏和整理勘察获取的数据等等。

1.2 信息处理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采集仅仅只是信息处理过程的起点,但其却是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结果和勘察质量的关键内容之一。勘察中所采集到的数据主要包括前期资料数据以及工程勘察数据两大类。一般来说,资料数据和勘察数据是可以直接录入和导入的,且可以采用二维平面图和三维模型输入方式进行处理。报告、汇报、归档部分是指利用数据库、二维辅助制图和三维模型与空间分析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等勘察成果,并对所取得的成果数据进行审查汇报,最后把成果进行数据库管理和归档。以上这些工作全部处在标准化体系的制约之下,这些标准包括工程勘察规范、数据编码标准、图层设置标准等等,同时这一过程被网络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造,从而组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完整流程。

1.3 信息处理流程

1.3.1 数据采集阶段。采集阶段的第一步工作是确定工作目标,等待目标确定之后,再仔细搜集已有的各种资料,然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标记出可能成为工作区域的地方;随后,对所标记的,可能成为工作作区域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确定下该工程的工作区域;最后,在基本确定下的工作区域内进行测量和测绘工作,勘察该工作区域地质条件是否满足施工需求。测绘完成后,可现场采用钻探、物探以及地质实验等方法来开展深入的地质勘察工作。

1.3.2 室内整理阶段。之所以叫室内整理阶段,主要是因为该阶段内所进行的地质资料校对、分析、分类等管理工作都是在室内进行的,无需到室外进行。事实上,室内整理阶段和数据采集阶段是可以同时进行,或者顺序颠倒的,实际执行时,可先进行室内整理,再进行室外出具采集,也可先采集数据,后整理数据。

1.3.3 数据分析处理阶段。顾名思义,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前两个阶段搜集、整理得到的勘察数据进行处理,将现有的勘察数据加以编制,形成各种类型的资质图件。野外勘察数据的处理可采取统一、分析、计算等方法作简便处理,编制成相关的图件资料,为下一步勘察报告的编制和形成提供参考。

1.3.4 报告编制阶段。数据分析处理完成之后,便是数据报告编制,最终得出勘察成果。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来说,数据经采集、整理、处理以及编制之后所形成的编制报告,便是勘察的最终成果。报告编制阶段,相关技术人员编制报告内容时主要以来自身对地下地质空间的感悟与工作经验,充分利用获取的数据和前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处理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

1.3.5 成果审查与汇报阶段。这一过程是对整个勘察工作的检查和验收,如果分析不够充分,要返回到分析处理阶段进行更充分的分析处理,如果分析结果缺乏足够的数据,要返回到数据采阶段,进行补充勘探工作,直到审查通过。

1.3.6 资料归档阶段。数据资料归档阶段是地质信息处理流程的终点,这一阶段主要是把原始勘探资料和勘探成果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工作。这部分资料同时也是其它工作的资料依据。从信息处理角度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三部分,其中数据管理包括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管理和对数据应用的结果进行管理,数据应用包括数据统计分析、空间模拟与分析、地质图编制和报告编制等。

2 实现地质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作用,需要实现信息集成化。其原则和出发点是:使各部分信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每个元素都要服从整体,追求整体最优,而不是每个元素最优;各个信息处理环节相互衔接,数据在其间流转顺畅,能够充分共享。系统有了这样的的整体性,即使在系统中每个元素并不十分完善,通过综合与协调,仍然能使整体系统达到较完美的程度。从工程勘察信息系统实现的逻辑结构看,系统集成的内容包括:技术集成、网络集成、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分布式的工程勘察点源信息系统的建立,就是上述四方面集成的结果。

结束语

工程勘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种信息技术及其集成化应用,也涉及方法论和其它问题,要求深化对地质信息机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工程地质勘察的信息化需求,也是地质信息科学发展的动力,促进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工程勘察的计算机应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作为地质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借鉴和引进其它地质与矿产勘查领域的成果,并且逐渐融入地质信息科学的总体发展轨道,伴随着地质信息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化考察报告篇5

1.1 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地质勘察中,地质的测绘、钻探以及山地等工程中所产生和获取的数据均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参考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处理便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流程的开端。在地质测绘等工程中所获取的数据大多具有着来源广、数量多、种类繁杂和应用主题多等特点,且同时兼顾着可集性、可存储性以及可管理、复制和共享的性质。水利水电地质信息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数据获取、数据整理、勘察图件制作以及地质体空间分析、成果编制等多个环节。在所有的处理环节中,任意一个环节都对应一种合适的信息处理技术,并通过这一处理技术来完成处理环节的工作。比如勘察数据的采集和管理环节对应数据库技术,由数据库来收藏和整理勘察获取的数据等等。

1.2 信息处理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采集仅仅只是信息处理过程的起点,但其却是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结果和勘察质量的关键内容之一。勘察中所采集到的数据主要包括前期资料数据以及工程勘察数据两大类。一般来说,资料数据和勘察数据是可以直接录入和导入的,且可以采用二维平面图和三维模型输入方式进行处理。报告、汇报、归档部分是指利用数据库、二维辅助制图和三维模型与空间分析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等勘察成果,并对所取得的成果数据进行审查汇报,最后把成果进行数据库管理和归档。以上这些工作全部处在标准化体系的制约之下,这些标准包括工程勘察规范、数据编码标准、图层设置标准等等,同时这一过程被网络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造,从而组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完整流程。

1.3 信息处理流程

1.3.1 数据采集阶段。采集阶段的第一步工作是确定工作目标,等待目标确定之后,再仔细搜集已有的各种资料,然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标记出可能成为工作区域的地方;随后,对所标记的,可能成为工作作区域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确定下该工程的工作区域;最后,在基本确定下的工作区域内进行测量和测绘工作,勘察该工作区域地质条件是否满足施工需求。测绘完成后,可现场采用钻探、物探以及地质实验等方法来开展深入的地质勘察工作。

1.3.2 室内整理阶段。之所以叫室内整理阶段,主要是因为该阶段内所进行的地质资料校对、分析、分类等管理工作都是在室内进行的,无需到室外进行。事实上,室内整理阶段和数据采集阶段是可以同时进行,或者顺序颠倒的,实际执行时,可先进行室内整理,再进行室外出具采集,也可先采集数据,后整理数据。

1.3.3 数据分析处理阶段。顾名思义,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前两个阶段搜集、整理得到的勘察数据进行处理,将现有的勘察数据加以编制,形成各种类型的资质图件。野外勘察数据的处理可采取统一、分析、计算等方法作简便处理,编制成相关的图件资料,为下一步勘察报告的编制和形成提供参考。

1.3.4 报告编制阶段。数据分析处理完成之后,便是数据报告编制,最终得出勘察成果。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来说,数据经采集、整理、处理以及编制之后所形成的编制报告,便是勘察的最终成果。报告编制阶段,相关技术人员编制报告内容时主要以来自身对地下地质空间的感悟与工作经验,充分利用获取的数据和前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处理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

1.3.5 成果审查与汇报阶段。这一过程是对整个勘察工作的检查和验收,如果分析不够充分,要返回到分析处理阶段进行更充分的分析处理,如果分析结果缺乏足够的数据,要返回到数据采阶段,进行补充勘探工作,直到审查通过。

1.3.6 资料归档阶段。数据资料归档阶段是地质信息处理流程的终点,这一阶段主要是把原始勘探资料和勘探成果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工作。这部分资料同时也是其它工作的资料依据。从信息处理角度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三部分,其中数据管理包括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管理和对数据应用的结果进行管理,数据应用包括数据统计分析、空间模拟与分析、地质图编制和报告编制等。

2 实现地质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信息化考察报告篇6

提出树立“主动报告不处罚”理念

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被称为全球工业界的典范,在其倡导的安全文化中并不提倡轻易追究责任者的责任,因为严重的处罚会带来更为严重的负面效应:一是处罚会导致员工认为报告不安全事件面临严重后果,如潜在收入的损失,潜在晋升机会的损失;二是处罚可能会减少不安全行为,但不利于鼓励安全行为,易导致员工不去报告不安全行为;三是如果不安全行为被抓到的风险很低,且处罚缺乏一贯性和严厉性,那么员工会选择冒着风险采取不安全行为;四是处罚反而会培养员工判断自己在什么时候违反规定而可以躲避处罚的能力,沦为“猫捉老鼠”的游戏;五是处罚的过度使用对人际关系造成潜在伤害,削弱了团队的合作氛围。

处罚并不是灵丹妙药,处罚产生的效果在当时看来是管用的、有效的,但带来的负面作用对于将来缺乏积极意义,尤其是在发生未造成实质性后果的差错、未遂事件时,员工会存在思想顾虑,不去主动暴露现场存在的问题,导致深层次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经验教训得不到及时公布。因此,超高压公司提出“主动报告不安全行为、差错、未遂事件不处罚”的理念,即对于未造成实质性后果的事件,如果责任单位能主动报告,则免于处罚。

建设“四不三鼓励两表扬一追究”机制

为践行“主动报告不处罚”的安全理念,超高压公司建立了“四不三鼓励两表扬一追究”机制:“四不”——不记名、不批评、不追究、不处罚;“三鼓励”——鼓励对不安全行为及时制止并纠正、鼓励主动报告说真话、鼓励提出具体防范和整改措施;“两表扬”——对及时制止不安全行为并纠正的人员给予表扬、对主动报告说真话的人员给予表扬;“一追究”——对不安全行为没有及时制止而造成不良影响,隐瞒不报却被上级获知的,一经查实给予追究。

该原则中的“一追究”与“四不”中的“不追究”两者前提不同,并不矛盾。“不追究”是解决大家对“未造成实质性后果的不安全事件”因害怕被处罚而不愿上报的问题,创造宽松的环境;“一追究”是解决大家不敢不报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使得主动上报成为基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的“最优策略”, 解开了未遂事件“上报是找死,不报是等死,等死不一定死”的怪圈,使主动上报成为最优策略。

主动报告效果示意图

建立电力安全信息自愿报告系统

“信息是资源”,超高压公司日益认识到安全信息的作用日趋重要。为提高安全性,减少事故和事故征候的发生,应当尽可能快速、准确地发现并改正系统存在的缺陷。已发生的不安全事件恰好暴露了系统内部缺陷,因此,收集已发生的不安全事件信息并对其进行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小的差错或不安全事件具有隐蔽、动态的特征,如果当事人不报告,其他人事后就很难发现。由于多数人出于害怕处罚或者丢面子等原因,不愿暴露自己的失误或错误,因此失去了完善系统的机会。如何能快速得到大量来自运行值班员、检修人员和安全区代表等一线人员的有关报告,发现现行的可能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制度流程缺陷,现行的安全信息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隐患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新型的电力安全信息系统。

为了给广大一线员工建立一条方便快捷的不安全事件报告渠道,借鉴民航安全管理经验,超高压公司于2011年建立了以自愿性、保密性和非处罚性为原则的电力安全信息自愿报告系统。区别于传统的强制性报告,该系统主要接收安全生产过程中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或无明显后果、不易被发现的事件或违章行为的报告。不受理涉及事故、重大和紧急缺陷等强制性报告。

该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初步实现了四个方面的目的:一是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或危险状况,防止严重的不安全事件或电力事故发生;二是找出电力安全系统存在的不足,提高目前公司电力生产的安全水平;三是为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分析安全形势提供更为充分的信息,使分析更准确;四是传播安全信息,分享经验教训。

安全信息自愿报告系统模板

定期自愿报告系统安全信息简报

以每季度一期电力安全自愿报告系统信息简报的方式将收集到不安全信息予以公布,自愿报告系统执行工作组从自愿报告系统上报上来的报告和任务观察中的典型案例选取出来,经初步分析归纳后,将信息反馈专家工作组,通过专家进一步深入分析、给出解决建议等,执行工作组最终制作成信息刊物在全公司予以公布,不安全行为、差错以及管理制度中存在缺陷得到及时、充分的暴露,实现安全经验在最大范围内做到及时的分享,为管理层通过系统性思考、解决深层次问题提供了依据。

建立任务观察机制,强化现场任务观察

杜邦公司的安全训练观察,是一种以行为为基准的观察,通过观察者采取行动,帮助员工改变某些工作行为,以达到安全目的。与此类似,超高压公司建立了任务观察机制,以现场任务观察为技术手段,定期对作业人员执行任务过程进行观察,了解、掌握作业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或制度标准缺陷。编制的《任务观察现场运用手册》中的19类任务观察工作表单规范了开展任务观察标准和要求。通过月初编制当月任务观察计划、汇总分析上月任务观察发现问题、并跟踪发现问题处理,转变了过去传统的安全信息收集方式,依靠全员力量收集违章未遂、管理不到位、制度流程偏差等安全信息,提高了安全监督管理成效。

强化三级安全网第三级管理

传统的三级安全网是由企业安全监督人员、车间(工区)安全员和班组安全员(兼职)组成。但大多数基层单位的班组安全员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主要原因为:班组安全员大都由班员兼任,工作听从班长的安排,无特殊权利,往往在安全监督过程中说话没有底气;有些班组安全员的自身素质不高,经验不丰富;如何在三级安全网安全活动中实现“分享、互助”缺少相关指导性意见等。

超高压公司通过多次研讨、论证、反复修编后出台了《超高压输电公司三级安全网管理办法》,明确了局、部门、班组安全活动开展程序和办法,明确规定班组安全员必须由班组长兼任,首次以制度的形式将班组长纳入三级安全网成员范围,加强对三级安全网第三级(班组级)管理,避免了原先设置的兼职安全员被边缘化的情况。同时,该办法以“层次清晰、任务明确、合理全面、一目了然”的表单形式逐项梳理出局、部门、班组三级例行开展安全活动的程序、内容与要求,且对安全活动中如何开展安全经验分享进行了明确,提高了三级安全网工作成效。

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不安全事件得到有效暴露,安全业绩大幅提高。班组安全文化建设至今,公司系统共开展任务观察4 651次,发现问题801项,安全信息自愿报告系统收到有效的主动报告19件。为上级工作决策、控制事故关口前移提供了有效依据和帮助。公司2011年以来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杜绝了人身伤亡和恶性误操作,2011年全年发生一般设备事故4起、障碍73起,较2010年分别下降60%和41%,降幅居南方电网各分省公司之首,安全生产考核居全网第一。

提升了员工对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认同度。“分享、互助”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中提出的树立“主动报告不处罚”的安全理念,建立“四不三鼓励两表扬一追究”机制,充分体现一线员工信息的重要性,鼓励每名员工能上报未遂等不安全事件,让一线员工的经验、教训、知识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共享;将企业不安全的因素能够尽快从管理流程、技术规范中得以完善。这种开放的、相互信任、以人为本的班组安全文化建设获得了一线员工的高度认同。

为管理者找到了有效的落地手段。有些管理者虽然知道安全文化的重要性,但往往停留在一知半解,热衷于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即使开展,也多表现为一些大同小异的安全活动、安全教育走廊、宣传口号和标语等表面文章,没有真正体现出安全文化的深层内涵。超高压公司通过树立“主动报告不处罚”理念,建立“四不三鼓励两表扬一追究”机制,抓好安全信息自愿报告系统、强化三级安全网第三级管理、强化现场任务观察等技术手段,切实为各级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落地手段。

信息化考察报告篇7

中图分类号:F231.5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否为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所用,是否有助于投资者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量、时点和不确定度进行评估,是会计界人士最关心并且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如果某会计数据的披露与证券的价格或交易量之间具有统计意义的显著相关,我们就说该会计数据向市场传递了新的有用信息,或者说具有信息含量。如果会计信息没有信息含量,那么人们在获取此信息后将不会改变其信念,因而就不会产生买卖决策,交易量和交易价格也就不会发生变化。实质上,只有当信息能改变投资者的信念和行为时,它才是有用的信息,而且信息的有用程度可通过其公布后导致的交易价格变化程度来衡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察盈余公告而引起的股票价格的变化程度来判断会计信息是否有用,以及会计信息的有用程度怎么样。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年度会计盈余公告的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关系,从而揭示财务会计信息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扮演的角色。

二、相关文献回顾

在Ball和Brown以及Beaver开始把实证研究方法引入会计领域时,他们以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研究为突破口,拉开了实证会计研究和会计学科学化的序幕。Ball和Brown(1968)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61家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年度盈余公告日前后未预期盈余与非正常报酬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会计盈余具有信息含量的结论。Brown(1970)研究了澳大利亚公司年度净利润报告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发现年度净利润具有信息含量。

之后,国内外会计学者对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Beaver(1979)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43家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交易量反应和价格反应两个方面考察了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发现会计盈余在盈余公告中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Frost和Pownall(1986)考察了同时在美国和英国上市的公司的信息含量,发现这些公司的年度盈余报告和中期盈余报告在美国资本市场上更具有信息含量。Morse(1981),Bamber(1986),Kim和Verrecchia(1991),Atiase和Bamber(1994),Bamber、Barron和Stober(1997)等,他们通过对信息不对称与盈余公告日前后的异常交易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盈余公告的信息含量与公告前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有关。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预告信息的数量及其与未预期交易量和收益率的关系。另外,Madhavan(1996)的研究表明,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可以降低公司股价的波动性,减少投资者对股价预期的不确定性,公司的股价相对较高。Bloomfield和Wilk(2000)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发现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可以增强股票的流动性,尤其是当投资者面临着不可预知的风险时,影响更为显著。Firth分阶段分析了英国公司盈余公告的信息含量,发现英国公司的年报预告、年报公告和中期报告都具有信息含量,但这些研究结果普遍支持会计盈余具有信息含量的假设。

国内学者赵宇龙(1998)考察了上海股市123家样本公司在1994~1996年三个会计年度的会计盈余披露日前后各8个交易周内未预期盈余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发现未预期会计盈余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这一发现支持会计盈余数据的披露具有信息含量的假设。陈晓、陈小悦和刘钊(1999)经研究发现,在中国A股这一独特的新兴资本市场上,盈余数字同样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盈余数字对投资者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工孟、郑子云、高宁等(2002)对1995~1998年的沪深两市A股公司的盈余公告时间选择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公告的时间选择能够反映该公司的盈余信息及信息不对称的类型。汪炜、蒋高峰(2004)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用2002年全年的临时公告与季报数量作为衡量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变量,研究发现披露水平提高有助于降低股权资本成本,从而增加股票的流动性。曾颖、陆正飞(2006)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考核评级作为披露质量的变量,研究发现具有再融资资格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高,投资者要求较低的风险回报,对股票出价更高。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以中国沪市的A股公司为对象,对其盈余数字的有用性进行了样本检验。对盈余公告信息含量的回归分析是将研究窗口中的股票超额回报对意外盈余进行回归,以考察盈余变化对超额回报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常被称为盈余反应系数法(ERC)。

(一)样本选择。自2006年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相关会计政策发生变化,进而会影响到会计报表的盈余。为了使各年度数据更具对比性,我们将样本的时间范围选定在2007~2009年。对于盈余公告日期,我们选用上市公司在中国证监会指定披露报刊上刊登的最早日期,并且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在2008~2010年已经上市并且对外公布了相应的2007~2009年三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告;具备相关年份的会计盈余数据;在每年的盈余公告日前后10天都有完整的交易价格记录。样本剔除ST与*ST公司、S类、SST与S*ST公司、金融类公司,在沪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中,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公司共有795家。我们从中选择60家数据齐全的制造业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来源主要有沪市网站、国泰君安数据库、大智慧股票软件。

(二)回归分析

1、数据选取。在本文的研究中,选用上市公司的年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度量公司盈余的指标。具体原因如下:可以避免由于发行新股、配股等公司行为带来的股权变动对盈余指标的影响,而使用每股盈余会带来这个问题,使每年数据不具有配比性。

2、计算超常收益。股票的超常收益是实际回报与正常(期望)回报间的差异。超常收益的计算有多种方法,包括市场模型、随机游走模型,等等。本文采用随机游走模型。基于随机游走模型,股票超常收益为本期间收益与上一期间收益之差,公式为:

ARi,t=Ri,t-Ri,t-1

其中ARi,t是i股票t-1期间到t期间的超额收益,Ri,t为i股票t日的实际收益。

3、计算未预期盈余。未预期盈余的计算也用随机游走法。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在对意外盈余加以估计时,随机游走模型的效果并不差。实证表明,随机游走并不比复杂的估算模型逊色,特别是在弱型效率的市场中更为实用。随机游走模型的估计结果甚至要更好一些。因此,我们最终选用了随机游走模型估计预期盈余,即用上年的盈余作为本年度盈余的预测值。用公式可表达为:

E(Yi,t)=Yi,t-1

式中:Yi,t表示i公司t年的盈余水平;Yi,t-1为上年盈余水平,E表示期望值;据此,i公司t年意外盈余Yi,t可表达为本年盈余与上年盈余之差,即:

Yi,t=Yi,t-Yi,t-1

4、进行回归分析。如前所述,盈余公告信息含量的回归分析,主要是通过研究公告日附近股票的超额回报与未预计盈余相关关系来考察股市对意外盈余的反应。回归模型用公式可表述为:

ARi,t=a+bYi,t+εi,t

式中:t表示相对日期(公告日t=0);a为常数;b为意外盈余系数;Yi,t为公告年未预计盈余;εi,t为随机误差项。

5、结果分析。运用SPSS软件,得到的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表1)可以看出: (1)股市对盈余公告有显著反应。在公告日当天,意外盈余的反应系数、T检验值、回归方程的F值、显著性水平及方程的拟合度都达到最大值;(2)公告日前10天的各个指标大体都比后10天的指标值大,反映出盈余公告的预示效应。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回归分析,反映了从2007年到2009年沪市60家制造业公司盈余公告日前后10天股票的超额回报与未预期盈余的关系,并且证实了在我国的A股交易市场上,会计盈余公告有很强的信息含量,能够带来股票价格反映净资产收益率对股票超额收益具有比较强的解释能力,这也意味着股票收益与会计盈余具有相关关系。

结论的意义还在于,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股票市场的走势,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遵循会计准则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同时,监管部门也应主动发挥作用,利用更多的法律手段、市场手段促使上市公司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从而使利益相关者根据这些信息作出反应。

(作者单位:1.山东农业大学;2.恒丰银行东营行)

主要参考文献:

信息化考察报告篇8

论文摘要: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及其集成化应用,也涉及方法论和其它问题。因此,提出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的要求,不但是地质信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主要动力。 

 

0引言 

当前,伴随着一般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起,地质信息科学已经逐渐形成雏形。这是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是关于地质信息本质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一个综合性学科领域。它的形成与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和促进密不可分。历史分析的结果表明,计算机技术的引进、改造、融合、集成和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的过程。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 

1.1 信息处理技术地质测绘、钻探、山地工程等所获取的数据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数据源,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流程的起点,这些数据包括搜集到的早期勘察数据和现阶段地质勘察获取的状态数据,不但具有多来源、大数量、多种类、多层次、多维和多应用主题等特点,同时又具有可采集性、可存储性、可管理性、可复制性、可共享性等可信息化的特征。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勘察数据获取、勘察数据整理与管理、勘察图件制作、地质体空间分析、勘察成果编制、管理与查询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对应一种或数种信息技术,如数据的采集与管理可以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勘察图件的制作可以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或gis技术来实现,地质体空间分析可以用三维建模与空间分析技术来实现,勘察成果的编制可以通过数据库中资料的组合来生成,成果的查询检索可以通过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来实现。[1] 

1.2 信息处理方法数据采集是整个处理过程的起点,也是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的主要工作之一。所采集的数据包括可以搜集到的前期资料和工程勘察获取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直接录入、导入与二维平面图或三维模型绑定输入等四种方式来进行处理。[2]报告、汇报、归档部分是指利用数据库、二维辅助制图和三维模型与空间分析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等勘察成果,并对所取得的成果数据进行审查汇报,最后把成果进行数据库管理和归档。以上这些工作全部处在标准化体系的制约之下,这些标准包括工程勘察规范、数据编码标准、图层设置标准等等,同时这一过程被网络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造,从而组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完整流程。 

1.3 信息处理流程①数据采集阶段。在确定了工作目标后,首先搜集工作区域的各种已有资料,在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在可能的工作区域内进行野外考察,进一步确定工作区域。在基本确定的工作区域内进行野外测量和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钻探、物探、地质试验和可能的山地工程等工作。这个阶段主要是获取工作区域内地表、地下的各种地质资料。②室内整理阶段。室内整理阶段是对获取到的地质资料进行校对、分析和分类的工作,使获取到的数据条理分明,便于后期工作的使用。

这一阶段可以滞后于数据采集阶段,也可以与数据采集阶段同时进行。③分析处理阶段。分析处理阶段主要是利用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各种地质图件的编制,对野外勘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等,为下一步勘察报告的编制提供各种资料。④编制报告阶段。工程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勘察报告,这一过程主要依赖地质技术人员对地下地质空间的感悟与工作经验,充分利用获取的数据和前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处理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⑤成果审查与汇报阶段。这一过程是对整个勘察工作的检查和验收,如果分析不够充分,要返回到分析处理阶段进行更充分的分析处理,如果分析结果缺乏足够的数据,要返回到数据采阶段,进行补充勘探工作,直到审查通过。⑥资料归档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把原始勘探资料和勘探成果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工作。这部分资料同时也是其它工作的资料依据。从信息处理角度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三部分,其中数据管理包括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管理和对数据应用的结果进行管理,数据应用包括数据统计分析、空间模拟与分析、地质图编制和报告编制等。 

2实现地质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作用,需要实现信息集成化。其原则和出发点是:使各部分信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每个元素都要服从整体,追求整体最优,而不是每个元素最优;各个信息处理环节相互衔接,数据在其间流转顺畅,能够充分共享。系统有了这样的的整体性,即使在系统中每个元素并不十分完善,通过综合与协调,仍然能使整体系统达到较完美的程度。从工程勘察信息系统实现的逻辑结构看,系统集成的内容包括:技术集成、网络集成、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分布式的工程勘察点源信息系统的建立,就是上述四方面集成的结果。 

3结语 

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种信息技术及其集成化应用,也涉及方法论和其它问题,要求深化对地质信息机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工程地质勘察的信息化需求,也是地质信息科学发展的动力,促进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工程(地质)勘察的计算机应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作为地质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借鉴和引进其它地质与矿产勘查领域的成果,并且逐渐融入地质信息科学的总体发展轨道,伴随着地质信息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信息化考察报告篇9

0引言

当前,伴随着一般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起,地质信息科学已经逐渐形成雏形。这是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是关于地质信息本质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一个综合性学科领域。它的形成与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和促进密不可分。历史分析的结果表明,计算机技术的引进、改造、融合、集成和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的过程。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

1.1 信息处理技术地质测绘、钻探、山地工程等所获取的数据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数据源,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流程的起点,这些数据包括搜集到的早期勘察数据和现阶段地质勘察获取的状态数据,不但具有多来源、大数量、多种类、多层次、多维和多应用主题等特点,同时又具有可采集性、可存储性、可管理性、可复制性、可共享性等可信息化的特征。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勘察数据获取、勘察数据整理与管理、勘察图件制作、地质体空间分析、勘察成果编制、管理与查询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对应一种或数种信息技术,如数据的采集与管理可以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勘察图件的制作可以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或GIS技术来实现,地质体空间分析可以用三维建模与空间分析技术来实现,勘察成果的编制可以通过数据库中资料的组合来生成,成果的查询检索可以通过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来实现。[1]

1.2 信息处理方法数据采集是整个处理过程的起点,也是水利水电工程勘察的主要工作之一。所采集的数据包括可以搜集到的前期资料和工程勘察获取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直接录入、导入与二维平面图或三维模型绑定输入等四种方式来进行处理。报告、汇报、归档部分是指利用数据库、二维辅助制图和三维模型与空间分析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等勘察成果,并对所取得的成果数据进行审查汇报,最后把成果进行数据库管理和归档。以上这些工作全部处在标准化体系的制约之下,这些标准包括工程勘察规范、数据编码标准、图层设置标准等等,同时这一过程被网络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造,从而组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处理的完整流程。

1.3 信息处理流程①数据采集阶段。在确定了工作目标后,首先搜集工作区域的各种已有资料,在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在可能的工作区域内进行野外考察,进一步确定工作区域。在基本确定的工作区域内进行野外测量和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钻探、物探、地质试验和可能的山地工程等工作。这个阶段主要是获取工作区域内地表、地下的各种地质资料。②室内整理阶段。室内整理阶段是对获取到的地质资料进行校对、分析和分类的工作,使获取到的数据条理分明,便于后期工作的使用。

这一阶段可以滞后于数据采集阶段,也可以与数据采集阶段同时进行。③分析处理阶段。分析处理阶段主要是利用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各种地质图件的编制,对野外勘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等,为下一步勘察报告的编制提供各种资料。④编制报告阶段。工程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勘察报告,这一过程主要依赖地质技术人员对地下地质空间的感悟与工作经验,充分利用获取的数据和前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处理成果来编制工程勘察报告。⑤成果审查与汇报阶段。这一过程是对整个勘察工作的检查和验收,如果分析不够充分,要返回到分析处理阶段进行更充分的分析处理,如果分析结果缺乏足够的数据,要返回到数据采阶段,进行补充勘探工作,直到审查通过。⑥资料归档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把原始勘探资料和勘探成果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工作。这部分资料同时也是其它工作的资料依据。从信息处理角度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三部分,其中数据管理包括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管理和对数据应用的结果进行管理,数据应用包括数据统计分析、空间模拟与分析、地质图编制和报告编制等。 转贴于

2实现地质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作用,需要实现信息集成化。其原则和出发点是:使各部分信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每个元素都要服从整体,追求整体最优,而不是每个元素最优;各个信息处理环节相互衔接,数据在其间流转顺畅,能够充分共享。系统有了这样的的整体性,即使在系统中每个元素并不十分完善,通过综合与协调,仍然能使整体系统达到较完美的程度。从工程勘察信息系统实现的逻辑结构看,系统集成的内容包括:技术集成、网络集成、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分布式的工程勘察点源信息系统的建立,就是上述四方面集成的结果。

3结语

工程(地质)勘察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各种信息技术及其集成化应用,也涉及方法论和其它问题,要求深化对地质信息机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工程地质勘察的信息化需求,也是地质信息科学发展的动力,促进地质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工程(地质)勘察的计算机应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作为地质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借鉴和引进其它地质与矿产勘查领域的成果,并且逐渐融入地质信息科学的总体发展轨道,伴随着地质信息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信息化考察报告篇10

中图分类号:D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3-0047-06

一、引言

检务公开是指检察机关依法向诉讼参与人、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公开与检察职权相关的不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案件的活动和事项,它是我国检察机关推行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开、提高司法透明度的一项重要举措。检务公开源于社会公众享有的知情权。知情权虽然最初产生于言论自由权,但在国际公约和各国的立法例中,其已经成了一项独立的权利,具有独立的意义。这种意义在2008年2月国际社会达成的《亚特兰大知情权宣言》中有明确体现:“知情权是人类尊严、平等和公正的和平之基础”,“知情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公民参与、良好治理、行政效率、问责制和打击腐败、新闻媒体和新闻调查、人类发展、社会包容及实现其他社会经济和公民政治权利的基础”。我国自1998年提出“检务公开”的概念以来,检务公开制度建设经历了初步规划(1998年10月―1999年1月)、探索发展(1999年1月―2006年6月)、全面公开(2006年6月至今)三个发展阶段。实践证明,推行检务公开,是检察机关践行群众路线,满足公众知情权,接受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

检务公开与司法公开中的审务公开不同,审务公开的本质是审判管理性事务的公开,而检务公开的本质是检察信息公开或者说检察公开。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12月印发的《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中将司法公开的外延界定为立案公开、庭审公开、执行公开、听证公开、文书公开和审务公开六个方面,其中“审务公开”是指人民法院的审判管理工作以及与审判工作有关的其他管理活动应当向社会公开。检务公开却不是检察管理事务的公开。1998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检察机关实行“检务公开”的决定》(以下简称《检务公开规定》),该决定向社会公布了检务公开的10个方面的内容。从这10个方面的内容来看,检务公开是与人民法院的司法公开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就内涵而言,检务公开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部分,包括检察机关事务信息的公开和执法信息的公开。

我国目前还没有信息公开法。虽然早在1979年《刑事诉讼法》中就有大量关于检察机关的信息应当告知相关当事人的内容,但那时我国法制建设正处于逐步恢复阶段,《刑事诉讼法》仅从诉讼推进的需要这个角度保障当事人的“知悉权”,其并没有从“公民有权了解政府”的知情权和检察机关的信息公开义务的角度来规范检务公开。2007年1月国务院通过、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法规,但该法规中的信息公开主体是“行政机关”。因此,我国检察机关的信息公开尚缺乏法律依据。我国的检务公开是通过检察机关自身颁布司法解释性质的规范性文件来推进的。《检务公开规定》首次提出了“检务公开”的概念,其第3条提出了“采取多种形式实行‘检务公开’”的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开始探索推行电子政务这种高效、快捷、低廉的政务公开方式,我国检察机关也逐步尝试进行电子检务建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检务公开方式还应不断创新,出现更加多元、适当的渠道。本文将对新时期检务公开方式的多样化及其内在正当性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我国检务公开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检务公开方式的多样化:对不同对象

采用不同的公开方式依据所针对的对象不同,检务公开方式可以有三种选择:向利害相关人、诉讼参与人的直接告知公开;向民意代表以参与、参观、旁听的方式公开;向社会公众的全面、广泛的公开。

(一)向利害关系人“点对点”地告知公开

向利害关系人的告知公开,是指检察机关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将案件情况及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告知案件当事人、诉讼参与人、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公开方式。告知公开按照是否需要送达法律文书可分为须送达法律文书的告知公开和无须送达文书的告知公开。无须送达文书的告知公开,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但必须做好相关记录工作,以便归档备查。告知公开的对象主要包括举报人、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也包括其辩护人或人,为了行文方便,不一一说明)。

1.对举报人的告知

检察人员应当根据诉讼阶段的不同,对举报人进行相应的告知,具体包括案件分流告知、立案告知和结案告知。现实中很多举报人并不具有专门的法律知识,他们对于哪个机关对自己所举报案件有管辖权并不知晓,为了提高办事效率、使案件得到及时侦破,检察机关应当告知举报人具体受理举报的机关。对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贪污贿赂、等案件,受理举报的检察人员应当告知举报人案件的具体处理部门、相关联系方式等。对于检察机关没有管辖权的案件,检察机关受理举报后应转交其他机关办理,并将转交事项告知举报人。检察机关通过举报人的举报对案件进行初查后,认为符合立案标准的,应当告知举报人已经立案。对于那些不予立案的情况,检察机关应当告知举报人不服处理、提请复议的具体程序。案件侦查终结后,检察机关应当把所查清的犯罪事实、难查清的事实、犯罪人触犯的法律条款、检察机关的处理意见等及时答复举报人,以取得理解,进一步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①

2.对被害人的告知

被害人是刑事案件的直接受害者。检察机关应当告知被害人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案件进展状况等,为被害人行使诉讼权利提供保障。对被害人的告知可在《检务公开规定》中找到依据,告知内容包括该规定第6条明确的8项权利②和2项义务③。

3.对犯罪嫌疑人的告知

整个刑事诉讼都是围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展开的。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作为被追诉人,其人身自由经常受到限制。只有检察机关主动告知相关信息,犯罪嫌疑人才能及时、有效地行使辩护权。《检务公开规定》中规定检察机关在侦查阶段要告知犯罪嫌疑人有获得法律帮助、委托辩护人、申请回避、申请取保候审等12项权利和如实回答、接受检察人员的讯问、搜查、扣押等侦查行为的义务。需要注意的是,对犯罪嫌疑人的告知,除了告知其享有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外,还应当告知相应的法律依据。如检察机关对于自侦案件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之前,就应向犯罪嫌疑人发放告知其享有相关权利的书面的权利告知卡。④检察机关在诉讼程序的开始阶段就应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告知,如在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第一次讯问后,就应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聘请律师的权利。

举报人、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等利害关系人是与案件联系最为密切的人员,他们与案件的处理结果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对利害关系人进行“点对点”的告知公开是进行检务公开的第一步。此外,向利害关系人公开,还要注重效率,做到及时告知。

(二)向特定民意代表公开

检务信息向民意代表公开,包括吸纳民意代表以人民监督员身份参与审查案件,邀请民意代表到检察机关参观,允许民众旁听听证程序等内容。

1.向人民监督员公开

我国检察机关历来扮演着“法律监督者”的角色,但谁来监督监督者这一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人民监督员制度回答了这个问题。由民众担任人民监督员对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监督,不仅解决了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问题,而且使检察权的运行过程更加透明。让民众参与司法活动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发挥普通民众的常识在司法中的功能,以此纠正专业人士的偏执与悖谬。⑤根据2010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我国检察机关对人民监督员公开的信息内容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两种情况”(详见该规定)。此外,有关案件的性质、主要证据目录、办理案件的程序、拟处理决定(意见)的理由和依据也应向人民监督员公开。

2.向参加听证旁听的民众公开

允许社会公众旁听听证程序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体现。早在200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人民检察院办理不案件公开审查规则(试行)》中就有对听证旁听的规定,其中“允许公民旁听”“新闻记者可以旁听和采访”等规定,已经达到了法院庭审公开的开放程度,应当继续予以坚持。

3.向参加检察开放日活动的民意代表公开

检察开放日活动,是检察机关为了推进阳光检务而不定期邀请人大代表、媒体记者、网站版主、社区群众、高校学生等走进检察机关,与检察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检察工作人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的一种检务公开方式。自2009年以来,我国检察系统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一部署,从最高人民检察院到各地人民检察院,每年都有一天开放日活动。“开放日”并不是日常性的,也不是针对所有人的,似乎有作秀之嫌。但应当看到,检察开放日活动的本质是:由公共机构选择专门时间,将平时不能开放的那部分场所向社会特定人员开放,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机构开放。其意义在于:一是弥补日常开放的缺憾。公共机构的办公场所可以分为接待服务场所、对外事务办理场所和内部工作场所。公共机构的内部工作需要安静、独立的环境,甚至于工作过程可能需要对外保密,因而其内部工作场所不可能整天处于民众的注视下。而开放日活动可以使内部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暂时放慢手头的工作,让民众参观其工作的过程;或者放下手头的工作向民众介绍其工作的程序和情况。从最大限度开放的角度而言,这一开放过程是日常开放所不能代替的。二是开放日活动可以将公共机构的日常工作中并不面向公众的内容,有计划地进行集中开放。检察机关负责的审查批捕、提起公诉、法律监督等工作量大、程序复杂,其不可能将整个工作过程对外开放,而开放日活动可以将检察机关有计划整理的长期以来立案、执行的工作情况(成绩和问题)向民众集中展示,起到“一次展示,全面了解”的作用。三是开放日活动中检察机关可以在民众参观之后以座谈会的形式,听取民意代表的意见并当场或者事后予以反馈。这不仅使民众对检察工作进行了监督,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和沟通而了解、理解了检察工作,从而增强了对司法的信任。

检察开放日活动是中国节日文化在机构开放中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的机构开放制度创新。与国外媒体或个人公共机构、要求进入某一场所不同,在开放日,检察机关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邀请民众代表参观其工作场所并听取意见、接受监督。检察开放日活动体现了中国民族和谐及协商文化的特点,发挥了其他机构开放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向社会公众公开

公开的目的是使社会广为知晓,因而任何民众都有可能成为检务公开的对象。检察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主要可采取展示公开、以文件的方式公开、通过新闻媒体公开三种形式。

1.展示公开

展示公开即检察机关向诉讼参与人和社会公众展示与检察业务相关的规定和事项,可分为传统展示公开和电子展示公开两种类型。传统展示公开是指检察机关通过设置专栏、制作牌匾或图表、印发小册子等形式公布检务信息。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传统展示公开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检务公开的现实需求。首先,宣传栏的公开辐射范围比较狭小。检务宣传栏、检务公开栏大多设立在检察机关的办公地点,通常没有人为了获取检务信息而专门到检察机关去看宣传栏、公开栏、电子屏幕等。并且,专栏、公开栏上的信息更新速度慢,公开的内容有限,公众需要的检务信息可能无法通过宣传栏及时获取。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和网络的普及,检务公开还应采用电子展示的方式。“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没有网络方式的公开,在有的情况下与不公开没有任何区别。”⑥具体而言,检察机关应当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方式公布检务信息。

2.以公报、公告、文件等方式公开

公报、公告是国家机关面向全社会重大事件或重要决定的报道性公文。除了公报公告、在报纸上刊登公报公告、将公报公告层层送达各级检察机关之外,今天,检察机关还应充分认识到通过网络平台公报公告的重要性。各级人民检察院都应当在网络上设立专门的门户网站,门户网站中设公报公告一栏,对检察机关的公报公告进行刊登,供社会民众登陆、查询。

3.以新闻、媒体报道的方式公开

检察机关可以以新闻的形式进行检务公开,如定期召开新闻会。召开新闻会需要提前告知媒体、布置场所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比较消耗时间。相比之下,通过媒体直接新闻是一种更加简便、快捷的公开方式。检察机关可以选择自己在媒体上刊登文章,直接对检察工作的部署、重大业务决策、工作经验、新出台规定等进行宣传,也可以协助媒体发表报道检察信息的新闻稿。

三、检务公开方式的正当化

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化,人民群众对检务公开方式的规范化、正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检务公开方式应当在促成公开的最大化、方便民众、体现程序公正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一)公开方式应当能促成最大限度的公开

检务信息应进行最大限度的公开,其范围应面向可能提出公开要求的每个人。公众有权“知道他们的政府在忙些什么”,这已为许多国际公约所肯定。如《美洲人权公约》第13条规定:“公民普遍享有知情权,政府必须为该权利的行使提供机制。”《亚特兰大知情权宣言》第4条指出,“信息公开应成为准则,保密应被视为例外”,并提出了信息公开豁免的具体要求。

“最大限度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原则,它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公共组织所持有的一切信息都应当可以公开,除非由于维护公共利益需要而必须优先考虑信息保密。检务公开的本质是政府信息公开。在立法体系上,检务公开应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信息公开法》或《信息自由法》进行统一规范。但鉴于检察机关这一执法机关的特殊性,许多国家在不违背信息公开法的前提下颁布了关于检察机关信息公开的专门法规。如1971年美国联邦司法部颁布了《处理媒体关系的指南》(1975年修订),其中要求以“最大限度公开”为基本原则,在保障“政府执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信息公开。⑦我国应根据公共机构信息公开的阶段和程度,适时出台《信息公开法》,对公共机构信息公开的方式、事项、例外情况等作出统一规定。我国检察机关应依法逐步扩大检务公开的范围,加大公开内容的深度,逐步实现从检察制度、规范、重大事项、检务文书等的公开向检务决策过程公开的扩展。同时,要把握好“度”的问题,所采取的检务公开方式应有助于实现民众知情权与特定信息保密之间的平衡。

(二)公开方式应当体现方便民众

推行检务公开的目的是实现诉讼参与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因此,检务公开应当体现便民的特点,要针对不同群体对信息公开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公开方式。针对犯罪嫌疑人,检察机关应当及时告知其享有获得法律帮助、委托辩护人、申请回避、申请取保候审、要求解除强制措施等权利和如实回答、接受检察人员的讯问和搜查等义务,使犯罪嫌疑人对自己所处的诉讼阶段和权利义务有清楚的了解,以便及时行使诉讼防御权。在告知犯罪嫌疑人时,要遵从及时、高效的原则,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兼顾程序公正,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权。针对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检察机关可以在办公场所设立案件办理情况查询终端或在网络平台上建立案件办理情况专页,使律师能够通过网上预约而在查询终端或网络平台上查询案件进度和阅卷。针对普通民众,检察机关可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举案说法、专题报道、讲座等活动,向社会公众介绍检察机关的相关信息。为了密切联系群众,检察机关要更加重视在基层开展检务公开活动,如开展检务进社区、义务法律咨询等活动,向民众发放《检察机关便民利民手册》等。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聚居区,除用汉语公开之外,检察机关还要同时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检务公开。

当前,网络已成为公众行使“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方便民众获得检务信息,我国检察机关应进一步推行电子检务公开。近年来,我国检察网站建设突飞猛进,相当一部分检察机关建立了门户网站并设有专门的检务公开板块。网络平台很好地发挥了公开检务信息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各个地区检察机关门户网站建设情况很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许多检察机关的网站信息更新较慢甚至重要的工作不上网公开,使公众很难在检察机关的门户网站上寻找到有效信息。一些基层检察院甚至把门户网站建设当作上级交办的任务,而忽视了门户网站向社会公众传递检务信息、反馈监督意见的功能。

门户网站是检察机关检务信息的权威平台,各级检察机关应当重视网站信息的及时更新,实现与民众的信息互动,把门户网站建成便民平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信息宣传的层面上。近年来,湖北省检察院要求全省检察网站实现9项功能,即征求意见和受理功能,申诉和举报功能,在线互动功能,信箱功能,文件检索功能,咨询问答功能,网上展览功能,站内搜索功能,链接功能。⑧湖北省检察院的这一做法值得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制度化推广。另外,检察机关的门户网站建设要注重网站版面设计,检务公开信息板块、时事要闻板块的设置要醒目,以方便民众查找相关信息。

(三)公开方式应当有利于推进程序公正

以检务公开的方式推进程序公正主要体现在听证程序中。听证程序源于英国普通法的自然公正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检察机关在作出重要决策时采取听证的方式,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和利害相关人的意见,对案件进行公开审查。当前,很多国家(英美法系国家或者大陆法系国家)在审判前、审判中都有专门的司法审查。如美国法官为确定是否需要对被捕的犯罪嫌疑人实施羁押而举行“初次出庭”活动;德国侦查法官在审判前对程序性问题进行司法审查;法国设有专门的预审法官,对重罪、某些轻罪及违警罪进行预审,以决定是否对被指控人实施羁押。相比较而言,我国检察机关通过审查批捕来决定犯罪嫌疑人在审判前是否被长期羁押,具有程序裁判性;作出不决定意味着不把案件交由法院审判,具有司法上的终局性;申诉审查决定了是否把已生效的案件向法院提出再审抗诉,具有实体问题裁决性。可见,我国检察机关所开展的业务工作带有一定的司法审查色彩,实为“准司法活动”,而司法活动的基本特征就是公开。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作出不决定、处理申诉案件等工作中,引入听证程序,进行司法审查,这相当于在审前阶段构建起了一种类似于“控、辩、审”三方组合的法庭审理结构。⑨《世界人权宣言》第10条规定:“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权由一个独立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以确定他的权利和义务并判定对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可见,我国检察机关的听证程序公开,实际上是程序性裁判的公开。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要求,我国检察机关进行的听证包括不听证和申诉听证两种。当前,有的地方检察院还在试点审查批捕听证,但这一做法尚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在检察实践中,社会公众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等与案件处理结果有着密切关系的人,他们并不完全了解检察机关何以作出批捕、不、申诉处理等决定。检察机关以听证的方式进行司法审查,让案件当事人和侦查机关参与到检察决策中来并听取双方意见,可以避免检察机关作出处理决定的片面性,同时增强检察程序的公正性。听证程序虽然会消耗一定的司法资源,但总体上看,其能够提高诉讼效率。以审查批捕为例,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审查批捕的时间为7天,但在检察实务中,审查批捕需要三级审批,7天时间常常不够用。如果检察人员以听证的方式对是否应当批捕进行司法审查,听取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的意见,就有助于检察人员高效率、准确地作出决定。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我国要进一步推进不听证公开和申诉审查听证公开,将实践中正在试点的批捕公开听证制度化,实现检察机关执法程序的正当化。

听证公开的实现有赖于听证旁听制度的完善。笔者认为,我国检务公开中的听证旁听,应当借鉴法院的庭审公开机制,保障普通民众有权旁听听证程序,最大限度地发挥听证程序的作用。首先,允许公民参与听证旁听,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合理配置旁听权。检务公开实践中听证场所的空间有限,不能满足所有人参与旁听的需求,只有以随机的方式选择、确定旁听人员,才能体现出旁听的公正性和激发公民参与旁听的积极性。借鉴庭审旁听机制,可以考虑不对旁听人员进行身份审查,除了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案件,普通民众不需要出示任何身份证件,只需经过安全检查就可以进入听证程序现场。其次,法庭审理案件有专门的庭审场所并设有专门的旁听席,而检察机关内部没有专门、固定的听证场所,旁听场所更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检察机关除了随机选择参加旁听的民众外,还应合理安排听证场所。最后,检察机关在听证程序开始之前采用何种方式告知普通民众,通过何种途径进行预先公告,预先公告的期限有多久,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检察机关很少启动听证程序,一些地方检察院即使实施了听证程序,也往往以封闭的方式进行。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当将拟听证的案件在公开听证3天前通过书面、检察机关门户网站等方式、渠道,向社会拟听证的案件名称、听证时间和地点等内容。

四、结语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推行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信息公开是对所有公共权力运行的基本要求,而要真正实现信息公开,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开机制,创新公开方式,确保各项公开措施落到实处。对当事人进行“点对点”的检务信息公开,将涉及检察工作特殊程序和特殊内容的信息通过邀请民意代表参加案件审查、参观办公场所、参与听证旁听的方式进行公开,这些检务公开方式都是适当的,也是正当的。遵循“最大限度公开”这一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检察机关还应特别重视网络形式的检务公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都在传统信息自由立法的基础上制定了电子信息自由法、电子政府法等法律,提出了“直接政府”“电子政府”等概念。以电子形式公开信息可以使公共机构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管理,更重要的,它是当代公权力运行的新义务,是人民知情权的新内容。当前在我国,有的公共信息在名义上是公开的,但公众要获得这些信息还需要持证件到特定机构进行申请查阅、复制等,程序繁杂,费时费力。信息公开在将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各类应当公开的公共信息,一般情况下都应及时在网络上予以公布。

我国2013年12月26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规则》中规定检察机关要加强外部监督,进一步完善检务公开制度,推行网上公开、网上查询等措施,加强网络新媒体公开平台建设,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舆论监督,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据此,各级检察机关应当通过网络建立信息化平台和门户网站,及时公布最新公告和重要信息,更新网页内容。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11月颁布了《关于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这为电子形式的司法公开提供了依据和指南。检察机关也应当出台类似文件,推进和规范电子形式的检务公开。

信息化考察报告篇11

一、引言

工程建设项目是重资产类企业投资的主要内容,建设项目审计既是内部审计的重点领域,也是资本市场对投资进行监管的重要环节。对于以基础设施为主要资产的企业,如电信运营企业,其建设项目具有数量多、涉及面广、管理日常化等特点。传统的建设项目审计一般基于事后审计、被动式审计,依赖建设单位提供的审计资料,存在审计效率低下、制约因素多、审计质量不高等弊端。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和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内部审计须坚持业务创新,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审计思维和审计方式,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实现流程再造,构建数据驱动、敏捷高效的审计新模式,这也是建设项目审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通信运营商建设项目审计实践为例,探讨如何构建建设项目数智化审计方案。

二、建设项目审计特点分析

建设项目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或部分环节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效益性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按审计所处环节一般分为预算审计、全过程跟踪审计、工程结算审计、竣工决算审计(如图1所示),各阶段审计需求依据企业建设项目的性质及其管理规定而定。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建设项目投资立项、设计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物资管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财务管理、后评价等各环节的审查和评价。项目建设是投资形成资产的过程,为加强和完善资产监管,国有企业一般规定建设项目须通过审计方可正式竣工。建设项目审计与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等其他审计类型相比,其特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建设项目审计已融入项目管理全流程,是其中一个环节;二是对审计机构来说,建设项目审计是被动式审计,当项目流程到达审计环节时,由项目发起者提交审计申请方可安排审计;三是审计结果作为招标控制价、施工费结算、项目竣工决算的依据,审计报告是建设项目档案的一部分。基于上述特点,建设项目数智化审计必须在项目管理流程信息化基础上,将审计环节嵌入项目管理信息化流程,才可发挥审计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审计成果应用及时性等优势,高效支撑项目建设投资管理需求。

三、建设项目审计信息化基本流程设计

建设项目审计作为项目建设总体流程的一部分,当项目流程进展到应提交审计环节时,方可触发审计。预算审计、结算审计属于造价审计。一个项目一般会有多个单项工程,根据合同及施工内容性质、金额确定是否必须进行,可多次报审,也可能无须报审。竣工决算审计对整个建设项目进行会计核算,只允许报审一次。全过程跟踪审计是两种审计的结合,主要区别在于审计过程的日常跟踪审查和评价、审计阶段性报告的多次出具。建设项目审计业务信息化流程如图2所示:1.项目报审。当项目流程到达可报审环节时,项目管理人员收到项目报审待办任务,打开任务后展示需要填写的项目基本信息及必需的审计资料。项目基本信息应由系统根据前期信息、所处环节自动判断填写,不能自动判断或者可由人工修改的可以在此阶段人工填写或选择,所需审计资料凡系统前期生成的应有链接列表,未生成的方可人工上传资料。对于可多次进行的预结算审计,提交审计申请时应可以建立多次报审任务,但流程将仍处于本环节;对于无须审计的项目可填写说明,选择无须审计。必需信息均填写完成并经审批同意后,提交到项目或地域对应的审计管理人员,进行资料初审。2.审计安排。审计管理人员判定审计申请符合条件后,根据内部规定选择自行审计或委托外部中介审计,依据系统设定的权限提交审批或直接派发至对应的审计中介。对于合同约定需要对单个项目发送审计委托函的情况,此阶段由系统自动生成电子委托函发送给对方,审计中介可通过门户网站收到任务待办。3.审计过程监控。审计实施过程一般分为资料审查、现场勘察、定案确认三个环节。在此阶段多数需要审计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多方沟通,必要时还可启动审计暂停,审计过程监控应实现三个环节的进展信息互通、审计暂停申请和审批、补充资料传递、审计时限超时预警提示等功能。4.审计报告审核。审计人员将审计报告初稿上传系统后,提交审计部门审核,一般通过审计管理人员和部门领导两级审核,并对本次审计质量考核打分。系统可内置审计报告模板,将审计发现的问题作为模板内容,并内置可选问题分级类别,审核通过的报告针对审计发现问题由审计管理人员进行归类,并纳入案例库,便于后续统计分析。5.审计问题整改跟踪。对于需要整改跟踪的重要审计问题,选择“整改跟进”选项后,审计问题将随审计报告一起发送给建设管理部门和其他配合部门,问题整改完毕后,由建设管理部门将整改结果及相关证明资料反馈给审计部门,形成问题整改闭环,并与审计报告一并归档。除上述正常流程外,还应考虑特殊情况下的审计报告调整,当审计报告已审批分发归档、后因特殊原因需重新调整时,须履行报告调整的审批流程,调整接入点一般应在上述流程的“审计报告复核”环节。与上述基本流程相匹配,还应建立对应的数据库及数据配置功能,如对中介信息数据、审计管理人员数据、审计资费数据等进行管理,实现审计任务的自动分派和审计费用的自动核算,并具备审计区域配置、审批人员及权限配置功能。

四、建设项目审计数智化应用方案

(一)建设项目审计数智化功能架构

建设项目数智化审计建立在工程项目流程各环节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期望结果输出、数据来源确定与各信息系统间的接口开发需求。从建设项目物资信息、造价信息、转资信息、合作单位信息等方面设计关联信息输出结果,从而将物资采购管理系统、LIS库存系统、合同管理系统、ERP系统等与项目相关的物资采购审批、物资出库领用和退库信息、合同信息、转资信息等审计所须数据信息,统一接入数智审计平台,实现多系统数据在审计系统内的共享、交互分析、稽核验证等功能。建设项目数智化审计基于智能工具应用及大数据分析,从而减少人工判断误差、降低审计风险、提升管控质量,数智审计平台的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

(二)建设项目数智化审计功能应用案例

1.报审数据的系统间稽核与校验。将物资采购管理系统、LIS库存系统、合同系统、ERP系统与报审项目相关的物资采购审批信息、物资出入库信息、合作单位信息、转资信息统一在审计系统作业流程中呈现,同时引入AI能力,实现多系统数据和报审数据的自动比对、稽核与校验,输出多单匹配表,以便审计人员对异常数据进行重点核准。比如,依据出库光缆材料规格及数量自动核对结算表中敷设各规格光缆长度工作量,依据ERP转资数量核对设备、材料安装工程量等。2.报审时效性监控预警。为解决建设单位项目经理久拖不报审、历久难审的被动局面,更好地督促建设单位及时提交结算审计和决算审计,开发基于项目流程数据的“探针式”报审及时性预警功能,即根据项目前期预设的报审时间节点,统计验收后未及时提交结算审计或决算审计的项目信息,并对报审及时性进行统计和分析,自动提醒项目管理人员及时报审,实现事后审计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职能转变。3.结算标准与定额标准、材料价格自动比对。在系统内建立工信部颁发的信息通信建设工程预算定额标准数据库,将运用通信工程定额的项目与标准定额中的定额编号、定额名称、人工工日数量、机械及仪表使用费进行自动匹配和稽核,提示未采用定额标准的子目。引入“爬虫”技术,抓取当地造价管理机构在互联网上的材料信息价,建立材料信息库,与建设项目开、完工时间信息匹配出相应材料价格,为项目材料审计提供结算标准和依据。4.基于大数据的异常结算费用预警和分析。按专业类型将同类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依据标准定额用工进行权重赋值,并将地域差别、特殊场景一并纳入权重值考虑,审计人员录入结算工程量,逐步积累各年各市同类项目结算数据,形成各专业标准工程量费用数据库,并形成各专业平均造价指标库。审计时可输入报审工程量,查看本项目单位工程量结算单价与造价库比较结果,也可定期对全省同类项目、不同地市的结算费用单位比值进行分析比较,对异常费用自动输出预警。5.基于NLP和OCR的审计结果准确性一键核查。为减少审计报告人工审核误差、提升审核质量及效率,在审计系统中开发基于NLP和OCR的审计结果准确性的一键核查按钮。当审计中介人员审结并提交报告及相关信息后,系统调用NLP、OCR智能识别功能,完成项目审计报告及附件内容的信息识别、提取和分析,完成审计报告、支撑附件、系统页面关键数据三单匹配稽核和结果一键展示。比如,在结算审计流程中,可实现“审计报告”“定案表”“系统页面”三个维度的“送审金额”“审定金额”“审减率”一致性一键稽核。6.现场勘察的真实性、准确性监控。为加强对审计中介人员外出勘察工作的监督及管理,开发现场勘察轨迹呈现功能,对勘察照片中的日期、时间、经纬度等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并展示轨迹。对进行远程站点勘察作业的项目,依靠GIS定位技术建立偏离算法模型,比对实际勘察点与应勘察点是否一致。该功能可确保审计中介人员现场勘察工作的真实性,杜绝编造虚假勘察数据的现象。

信息化考察报告篇12

近年来,市坚持“客观、公正、适时、适度”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实行了“三四五”工作法,大力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全程公开,进一步破除了干部工作的封闭性和神秘化,增强了选人用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信度。

“三”即指操作上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机构人员。指定干部科、干部监督科和部办公室为干部信息公开责任科室,每个科室指定专人负责干部信息公开工作,并进行明确分工,干部科负责提供需要公开的信息,部办公室负责对外联系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公开,干部监督科负责处理干部群众反馈的意见。二是明确公开时限。根据需要公开信息的不同,规定了相应的公开时限,例如,要求干部工作政策要随时公开、选任干部信息要提前公开、选任结果要及时公开等,确保了信息公开的时效性。三是明确制度保障。先后建立了预告制、公示制、公告制等干部信息公开制度,保证了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做到常规化和规范化。

“四”即内容上实行“四项公开”。一是公开干部工作政策。把“群众希望了解的”和“需要群众了解的”主要内容作为重点,选择《干部任用条例》、《公务员法》及相关配套制度等政策法规向广大干部群众公开,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干部选拔任用的政策规定和操作流程,明白怎样选人。二是公开选拔职位和职位要求。在每次选拔干部前,将领导班子职位空缺情况、拟推荐的职位情况、任职资格条件等内容公开,让干部群众明白要选什么样的人。三是公开考察事项。在进行考察时,公开考察人选基本情况、考察内容、考察程序、考察组成员、考察组办公地点及联系电话等,落实干部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加大对考察工作的监督力度。四是公开选拔任用结果。干部任用前,要将干部的有关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向干部群众公开,进行任前公示,公示无问题再办理任职手续,并及时公布具体任职情况,使干部群众知道选了什么样的人。

“五”即方式上采取“五种方法”。一是会议传达法。对新出台的干部工作政策规定,采取召开会议等形式进行传达学习,由有关领导进行领学,原原本本地传达原文,提出学习目标和纪律要求,并抓好督查和抽查,确保学习效果。二是集中培训法。对一个时期需要重点学习的干部工作政策,采取举办培训班的方式进行集中培训,邀请上级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同志讲课,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测评。三是宣传报道法。对应该让广大干部群众普遍知晓的内容,在《市情》和“组工”网站开辟了“组工政策解读”专栏,采取连载、问答等形式解读干部工作政策。同时,认真总结干部工作好的经验做法,积极联系在报纸、网站、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刊登、播发,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四是通知公告法。对干部任免事项,全部在金宏办公网和“组工”网站通知进行公开。在采取“两公开四差额”、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干部时,将拟选拔的职位情况、任职资格条件、选拔方法和程序等内容,采取在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告、在金宏办公网通知和在有关单位张贴通告等方法,向广大干部群众公开。五是分别反馈法。对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提名、推荐、考察、票决等相关情况,采取个别面谈、书面通知、当场公布等形式,向有关人员分别进行反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