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2-04-02 08:38:06 关键词: 医学 医学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运动医学在医学研究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运动医学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而中医院校具有丰富的运动医学教学资源,如何凸显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特色,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医学亦是时代的责任。

医学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论文:实验室建设视野下的医学研究论文

1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医药实验室或研究平台要体现中医科研的特点,中医学发展经历了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理论并有效指导临床,是一门典型的经验和实践医学,现今的医学发展需要我们从经验和实践医学向实证、循证医学发展,转化医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维和新途径。因此,在长期的经验和实践医学的基础上,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具备了从临床到基础研究的有力支撑条件。中医药实验室或研究平台建设遵循转化医学思维,也是立足国情、与时俱进的表现。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千百年来就是我们用以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中药理论具有鲜明特色,讲究平衡机体(纠正偏性)、系统调节;复方是主次分明(君臣佐使)的化学成分组合群;药物作用模式是多点-多点(系统-系统),运用转化医学,有助于阐明中药理论并获得国际的认可。例如,有关中药复方的一项转化研究表明,复方黄黛片用于治疗粒细胞白血病,其君臣佐使效用分明,其中的硫化砷是君药,促进癌蛋白的降解;丹参酮是臣药,阻滞癌细胞的增殖,此外,还诱导转运蛋白AQP9的表达促进硫化砷进入癌细胞起到使药作用;靛玉红也能诱导转运蛋白AQP9的表达起到佐药的作用。又如,由黄芩、白芍、甘草和大枣组成的黄芩汤,其提取物PHY906可以促进肠道细胞再生,减轻结肠癌化疗胃肠毒性而在美国得到认可,其成功之处在于运用转化医学思维,采用了植物组学质量控制(phytomicsqualitycontrol)的研究模式。

因此,转化医学的兴起,必将推动我国中药创新和国际化进程。我国实行的创新中药计划,就是通过借助和发展相关技术,多学科交叉对中药进行研究,在中药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临床有效复方的甄选和评价;复方的配伍关系,复方的药物质量控制,药效学和药动学以及安全性评价;化学成分组合群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阐明,使中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转化医学为实现这一点提供了思路。转化医学强调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沟通,根据临床需求,采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分子网络和信息学研究方法进行基础研究,将研究成果尽快应用于临床。转化医学是实现我国中药现代化的一条有效途径。2007和2008年,在北京协和医院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转化医学研究国际研讨会,标志着转化医学研究在国内的启动。2009年,国内首家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成立。同年中南大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湖南湘雅医院成立。此后,全国的一些医学院和研究所也陆续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部门。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尽管有了发展,但不容忽略的是,针对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的实验平台建设仍比较薄弱,体现在平台数量少、人才缺乏及流通障碍。有报道称中国中医科学院与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合作搭建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平台,说明以新理念、新思维建设中医药科研平台受到了重视并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转化医学作为医学研究的思维和模式,引入中医药研究实验室建设需要转变观念,目前碰到的突出问题是转化医学人才引入和培养、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利用问题。

2.1转化医学人才引入和培养问题

中医药研究实验室建设要有前沿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源于创新思维和实践。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以转化医学思维为指导,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于临床应用。具有转化医学思维的中医药研究人才和学术队伍的组建和培养面临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第一,熟悉中医药理论和应用、具备转化医学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缺乏;第二,有关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课题相对较少,制约实验室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有课题支撑,实验室才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而实验室的发展将会带动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或锻炼、储备一批研究人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2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利用问题

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和其他类型实验室的建设都碰到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资源优势得不到整合和共享,集中表现在科研活动重复性较多、科研设备分散、使用率低下、开放流畅度低、服务社会意识有待提高。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还面临着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临床医疗行为的应用成果,体现其实效性、应用性特点的问题。

3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针对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一些设想和建议,以供讨论。

3.1人才引入、培训及流通

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的建立和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是既要熟悉中医药基础理论,又要树立转化医学思想,需要掌握较高的现代医学实验技术,有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较高的科研综合素质,能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领头人。各个实验室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提供经费资助设立转化医学研究项目或采取柔性引进方式以吸引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的实验室往往具有一个作风优良、素质较高的团队。除了领头人才,团队骨干科研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值得重视。由于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科研设备和测试技术不断涌现,要跟上先进技术的发展步伐,对团队成员要进行经常性的培训。要不断完善培训制度,通过派出学习、委托培养或邀请同行举行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方式,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使实验室所有人员处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之中,适应转化医学科研形势的发展。建立无障碍的人才流通制度。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才流通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其科学内涵得到了说明,创新了人才流通的观念,冲破传统意义上“人才固定、部门所有”的观念,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实现人才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各个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基于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发扬中医药的共同目标,可以考虑互相之间进行人才的合理、有效流动,建立长效机制,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尝试。

3.2建立开放的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

实验室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功能。随着我国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各种不同类型科研课题的增多,促进了实验室研究工作的进步。整合分散、效率低的实验室资源,使之形成集中、专业的实验室,适合不同类型课题的需要,这对于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的生存和发展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首先,要突出转化研究特色,选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验技术、团队分工进行整合。其次,参考国内或国外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设立若干个公共服务实验平台。这些平台既向本单位开放,也向外单位(如制药企业、医院、药用植物栽培基地等)开放。这样,这些平台通过整合后,变得更专业化,在为更多单位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密切了相互之间的联系,有可能在药物基础与应用研究、临床诊疗新方案、新药开发研制等方面获得研究思路和成果,为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的更好发展打下基础。

4结语

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的建立和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除了上述的人才队伍建设、开放体系实验室建立内容之外,还包括管理机制、运作机制和交流机制等内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作者:唐汉庆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

医学研究论文:医学研究生生涯规划现状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医学研究生生涯规划生涯教育生涯成熟调查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医学研究生生涯规划的现状和生涯教育的需求。方法问卷调查法。结果分析发现医学研究生生涯规划有如下特点:自我认知程度高;职业探索存在不足;个人调适有待提高,就业信心较为乐观;职业决策导师影响最大;生涯规划元认知较差,生涯教育需求大。经相关性分析发现:性别、年龄、考研身份都与生涯成熟相关。结论医学研究生存在很大的生涯教育需求。

生涯教育一词,由美国的马兰德于1971年提出[1]。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9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2]。生涯规划是指有系统的引导生涯选择,以展现个人的生涯自主和增进生涯适应[3]。在国内,生涯规划和生涯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医学研究生的生涯教育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境地。

1研究方法

舒伯(Super)认为:生涯成熟是指人在既定的生涯发展阶段,对环境和机体需要的准备程度[4]。根据其生涯发展理论,把调查定为六个维度:自我认知、职业探索、个人调适、职业决策、生涯元认知、生涯教育需求等[5]。经试测、修改、专家审阅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年级硕士研究生中发放问卷400份,涵盖所有专业,回收有效问卷358份。数据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系统,量表采用4点量尺计分法,对调查内容是完全正向肯定的记4分,比较肯定的记3分,不太肯定的记2分,完全否定的记1分。经过分析,得出结果。

2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样本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4%和56%。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46岁,平均年龄为25岁。

2.1自我认知程度高,职业探索存在不足

从图1中可以看出,医学研究生对自我的了解得分较高,相比较而言,对职业世界的探索略显不足,特别是对就业政策及法规的了解度更低。对职业探索的滞后客观上是由于一年级研究生在院本部而不是在医院学习,对以后主要的就业市场医院的了解途径受到限制;主观上由于还是一年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了解还没有到很迫切的程度,而同时管理部门也没有提供相应的途径帮助学生了解。对于法规、政策的淡漠说明医学研究生法律意识还不够强。

2.2个人调适有待提高,就业信心较为乐观

如表1所示,入学以来,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还是很高的,学习压力总体比较居中,学习计划性和未来生活的规划处于水平位置,对于目前的学习状态,表示不满意的学生略占上风,但未来的就业信心还是比较乐观的,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也比较清晰。对于医学院校来说,高度的专业性和较大的市场需求使在校学生对就业表示出一定的信心,而专业发展路径的定向性也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比较清晰。

2.3职业决策导师影响最大,性别影响就业得到认同

如图2所示,各种社会关系中,对于职业决策影响的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是导师、父母、恋人、朋友和同学。导师在学术上的地位、对本专业的了解、在本行业的人脉等因素都是导师影响力的重要来源。

对于“先就业后择业”观点的认同,得分为2.62,说明学生总体上对此观点还是认同的。对于“性别影响就业的认同度”得分高达2.85,目前的研究生大都经历过本科就业,因此对就业的现实情况有一定了解,就业过程中的男性性别优势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2.4生涯规划元认知较差,生涯教育需求大

如表2所示,学生们对“生涯规划的含义”认知程度不是太高,而另一方面,又认为生涯规划很重要。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未来发展存在职业困惑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给我们一个不小的警示:并非是读到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就没有职业困惑了。有职业困惑愿意求助专业人士的学生和愿意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学生很多,说明生涯教育与咨询存在很大的需求,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相关分析

经相关性分析发现,职业规划状况与研究生的个体属性,如年龄、考研身份、性别等都表现出相关性。(注:**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1level(2-tailed).*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5level(2-tailed).)

3.1性别与生涯成熟相关

表4示,男性比女性在生涯规划的很多维度上表现出优越性。在生活规划、就业信息搜集、就业信心等方面优于女性。在遇到职业困惑时,女性比男性更愿意求助专业人士,女性也更愿意参与生涯规划活动,这说明男性即使碰到问题,也比女性更少愿意求助专业人士。

3.2年龄与生涯成熟度相关

如表5所示,年龄越大,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了解自我、职业探索、就业信心等方面都越好,对生涯规划元认知也更好,相应地,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困惑就越少,生涯成熟度越高。

3.3考研身份与生涯成熟相关

如表6所示,按应届毕业生、待业考研、辞职考研、在职考研的顺序,对自我的认知、职业的探索和生活规划的程度呈递增的趋势。这表明,总体上越是有工作经验的学生,生涯成熟度越高。

4结论及建议

4.1研究生生涯教育应引起重视

在开放题中,有81位学生表达了希望开展生涯教育的意愿,其中有5位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生涯教育,表达了想了解的强烈愿望。有学生说,“希望多开展生涯规划的讲座和培训,因为即使读到硕士、博士阶段,很多人仍然还是迷茫的。”数据显示医学研究生对未来的就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不乏困惑,因此,广泛开展医学研究生生涯教育和生涯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应引起重视。

4.2生涯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开放题中,学生们对生涯教育的内容比较关注。有17位学生说“要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多位学生建议要多提供往年的就业去向等信息,让低年级研究生对未来有更多了解;也有几位学生建议邀请医院、科研机构、公司等的职业人士来介绍各行业的情况。的确,医学研究生对职业探索的不足,在生涯教育中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4.3生涯教育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

不少学生建议采用生涯教育讲座的形式,有多位建议开展个别咨询,有2位学生建议把生涯教育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在信息时代,生涯教育也应有更广泛的载体,这也是调查中学生们表达出的意见:有学生建议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考虑开通咨询热线等。生涯教育具有丰富的内容,同时需要有丰富的形式作为支撑。

4.4生涯教育应尽早实施,贯穿所有年级

有9位学生建议生涯教育要尽早开展,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生涯发展是连续的、动态的、前后影响的,学生的生涯教育不是仅仅毕业生才需要的,生涯教育要实现全覆盖,贯穿所有年级。

4.5生涯教育应由专业的生涯教师实施

联合专业的咨询机构,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咨询和辅导,这是几位学生所特别提出的。这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目前实施生涯教育的队伍还不够专业化,多是由思政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等进行,由于缺少生涯教育的专业背景,教育效果也难免受影响。

综上所述,医学研究生的生涯困惑并不少,生涯教育需求也很大。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医学研究生中及早开展行之有效的生涯教育。让我们呼唤:生涯教育的时代早日来临。

医学研究论文:慢性心力衰竭中医学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医;CHF

论文摘要:阐述了现代医家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本虚标实,以阳气虚衰为主,以瘀血水饮为标,虚实夹杂贯穿于发病始终;其治疗以辨证分型论治为主,并结合临床单方验方、中成药制剂等,临床疗效较好。今后的研究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并重。

慢性心力衰竭(CHF)通常指临床所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CHF是一种心室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肌体代谢需要的疾病[1]。其发病率、死亡率、病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现已明确心室重构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发病机制,目前中西医药物治疗CHF研究的热点是心室重构。如何逆转、延缓心室重构是目前CHF治疗的主要目标,但仅处于初始阶段。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迅猛进展,大量生物信息的不断涌现,确定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一种迫切需求,目前正在不断地从定义到方法学上进行规范化。[2]寻求相应的疗效佳、副作用少的防治药物,指导心衰治疗,一直是新药研究的方向。

1中医古代文献整理

古老的中医文献对心衰的描述早有记载。《素问·逆调论》云“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指出了阳气虚衰,水气射肺的征象。《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指出脉诊提示心衰以气虚、瘀血为病因。汉代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与心衰有关的“支饮”与“心水”两个疾病的概念,如《金匮要略·痰饮篇》云“膈间之饮,其人喘闷、心下痞坚,面色黎黑”,《金匮要略·水气篇》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悸,其人阴肿”,指出阳虚水泛之征,并在伤寒论中创造性的提出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至今仍是治疗心衰的主要方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云“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指出心衰病因是气虚痰饮。《伤寒明理论》指出心悸之由,“一者气虚,二者痰饮”。宋代赵佶《圣济总录·心脏门》中首提“心衰”病名,“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不足则胸腹协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体强”,《医参》中记载“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以及《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指出了心衰的临床表现甚至病情猝然加重的可能。据中医理论“心主血脉”、“诸气皆属于肺”、“脾主运化”、“肾者水脏,主津液”,中医认为心衰的发生主要在于脏腑的虚损,病位在心,并与肺、脾、肾的功能紊乱有关,与气、血、水关系密切,[3]归属于心悸、咳喘、水肿、积聚等范畴。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心阳(气)虚为本,水停血瘀为标。病机认为是气虚血瘀、阳虚水泛、阴虚生热、聚湿成痰,从而出现心悸、短气、喘息动则尤甚、不能平卧、少寐、尿少浮肿、腹胀纳少、舌质淡或暗,苔薄白或黄腻。尽管近年来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但仍各有侧重。[4]。

2临床应用概况

辨证论治始终是中医诊疗特色,尽管目前辨证各有千秋。辨证分型[5,6]主要有:①心肺气虚——益气养心——养心汤,生脉散,归脾汤加减。代表医家史载祥,许心如,成启予等。②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代表医家:顾景琰等。③阳虚水泛——温阳利水——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加减。代表医家:陈鼎祺,邓铁涛,韩子江,廖家桢,马连珍,刑月朋,赵锡武,秦伯末等。④血瘀水阻——活血利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血府逐瘀汤加减。代表医家:汤益明,李介鸣,刘家骏等;⑤阳气虚脱——回阳救逆——参附龙牡汤,四逆汤加减。代表医家:柯雪帆,周次清,任继学等。同时还有张铭熙温阳利水活血方(炙附子10g,干姜10g,白术15g,猪苓15g,茯苓20g,葶苈子15g,川芎10g,延胡索15g,水蛭6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15天为1疗程,两组共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论:温阳利水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明显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曲营等运用生脉散为主方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李雪瑞,董飞侠以强心合剂基本方:红参6g(另炖),黄芪30g,熟附子10g(先煎),麦冬12g,五味子10g,葶苈子12g(包煎),北五加皮10g,泽泻15g,丹参30g,川芎12g,赤芍12g,炙甘草10g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CHF疗效满意。[7]赵金钟用强心合剂红参6g,麦冬15g,五味子10g,附子10g,北五加皮6g,葶苈子30g,车前子20g,茯苓12g,白术10g,丹参20g加减益气活血利水治疗CHF疗效满意。[8]陈晓虎,丁以艳,唐蜀华,蒋萌,洪建军强心合剂由黄芪、附子、丹参、葶苈子等药物组成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佐以养阴的冶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一定的疗效。[9,10]几千年来,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心衰的效果显著,于是许多学者进行了关于中药改善心功能机理的研究:①一是心气虚与心功能的研究。中医学认为“心主身之血脉”,心气是推动血脉运行的动力,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脏泵血功能一致。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功能异常。用超声心动图对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功能研究发现,心气虚者的每搏输出量,每分排血量减少,射血分值,射血指数,左室心轴缩短百分率均值减少,与其他虚症比较,有高度显著性。②二是治疗研究。单味药的研究:葶苈子,附子,罗布麻根,福寿草,北五加皮等有类强心甙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附子,黄芪,丹参,红花,当归,川芎,赤勺,回心草等可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黄芪,茯苓,猪苓,车前子,白术,泽泻,玉米须,益母草等具有利尿,降低心脏前负荷的作用。复方研究:生脉散经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升压,强心及改善外周循环的作用,可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和冠状动脉循环改善[11]。抗心衰I号:葶苈子30~50g,丹参15g,枳实15g。心衰合剂:葶苈子,桑白皮,车前子,生黄芪,太子参,丹参各30g,泽泻15g,麦冬15g,五味子10g,全当归10g。中成药研究:北五加片20mg,3d后改维持量10~20mg/d。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均可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临床研究可改善心功能。

3研究现状及思考

一个世纪以来,对CHF机制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2,13]:上世纪40~60年代为心肾学说,认为心衰是心脏受损后搏出量或回心血量降低,即后向性和前向性衰竭学说,主要症状是水肿,首选药物为洋地黄类和利尿剂;上世纪70~80年代为血流动力学说,即前、后负荷学说,认为外周阻力增加是主要成因,故强调在强心、利尿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扩张剂,以改善呼吸和四肢乏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心室重塑学说,认为CHF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VentricularRemodelling)。心室重塑是由一系列复杂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是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系统长期、慢性激活的结果。该系统包括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表现为血管紧张素II(AgII)和醛固酮(ALD)水平升高;致炎性细胞因子系统,表现为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介素(IL-6、IL-10、IL-18),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升高;此外,抗利尿激素、钠尿肽类[主要是心钠素(ANP)、脑钠素(BNP)和C钠素(CNP)]以及内皮素(ET)等水平也显著升高。CHF病理生理的研究成果带来了药物治疗策略的根本转变。随着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西医治疗CHF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给中医药治疗CHF提出了挑战与机遇。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CHF患者常规治疗使用的4类药物,这些药物的作用已经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使用中的主要问题是能否充分使用。王振涛等对wistar心衰模型大鼠注射活血注射液(由党参、黄芪1∶1组成),用放射免疫法测得模型组心肌局部RA、AngⅡ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活血、益气注射液可以降低心肌局部RA、AngⅡ活性,其作用是由于对心肌局部RA、AngⅡ的内分泌和旁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活血、益气中药是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活性而治疗心衰的机理。蔡辉等对实验性心衰模型大鼠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得中药鹿角方口服液(由鹿角、补骨脂、淫羊藿、女贞子、沉香等组成)能使心肌Ang1I及血浆Ang1I水平较模型组下降,并与剂量呈正相关。说明中药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作用已越来越被证实。张道亮研究显示保心合剂能调控心衰时大鼠神经内分泌水平,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徐伟建等选用Wistar大鼠,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法制作心衰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保心合剂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伪手术组,给药4周;用放免法观察保心合剂对心衰大鼠AngII、IL-6的影响。结果中药高、中剂量组及西药组与模型组AngII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模型组与中药低剂量组无差异。刘革命等选择37例CHF患者给予康达心口服液治疗,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中的PRA、AngII、ALD含量,同时设27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CHF组与对照组比较:PRA、AngII、ALD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CHF患者在康达心口服液治疗前后其血浆PRA、AngⅡ、ALD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CHF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增高,康达心口服液对CHF患者RAAS有抑制作用。邹国辉,刘中勇等中药强心合剂(制附片10g,炙黄芪20g,桂枝10g,葶苈子20g,丹参20g,白芍20g,茯苓20g,泽兰10g,益母草15g,桃仁10g,北山楂20g,炙甘草6g)明显改善患者左心室的舒缩功能,延缓心室重构并且降低血浆BNP水平.是一种治疗CHF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综上所述,回顾慢性心力衰竭辨证治疗研究历史,得到的最重要启示是中医药多途径、多靶向、副作用小的特点治疗CHF疗效确切,但缺乏严格的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和科研评价。21世纪心衰的发生率还将上升,对于心衰辨证治疗的标准化客观化和规范化的统一,超微层面的作用机理以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我们从更广更深的领域进行不懈地研究和探索。

医学研究论文:纳米材料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有纳米碳材料、纳米高分子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的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

1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及其特性

1.1纳米碳材料

纳米碳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气相生长碳纤维也称为纳米碳纤维、类金刚石碳等。

碳纳米管有独特的孔状结构[1],利用这一结构特性,将药物储存在碳纳米管中并通过一定的机制激发药物的释放,使可控药物变为现实。此外,碳纳米管还可用于复合材料的增强剂、电子探针(如观察蛋白质结构的AFM探针等)或显示针尖和场发射。纳米碳纤维通常是以过渡金属Fe、Co、Ni及其合金为催化剂,以低碳烃类化合物为碳源,氢气为载体,在873K~1473K的温度下生成,具有超常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类金刚石碳(简称DLC)是一种具有大量金刚石结构C—C键的碳氢聚合物,可以通过等离子体或离子束技术沉积在物体的表面形成纳米结构的薄膜,具有优秀的生物相溶性,尤其是血液相溶性。资料报道,与其他材料相比,类金刚石碳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吸附程度降低,对白蛋白的吸附增强,血管内膜增生减少,因而类金刚石碳薄膜在心血管临床医学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2纳米高分子材料

纳米高分子材料,也称高分子纳米微粒或高分子超微粒,粒径尺度在1nm~1000nm范围。这种粒子具有胶体性、稳定性和优异的吸附性能,可用于药物、基因传递和药物控释载体,以及免疫分析、介入性诊疗等方面。

1.3纳米复合材料

目前,研究和开发无机—无机、有机—无机、有机—有机及生物活性—非生物活性的纳米结构复合材料是获得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功能复合材料的新途径,并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光、热、磁、力、声[2]等方面具有奇异的特性,因而在组织修复和移植等许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外已制备出纳米ZrO2增韧的氧化铝复合材料,用这种材料制成的人工髋骨和膝盖植入物的寿命可达30年之久[3]。研究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也是一种构建组织工程骨较好的支架材料[4]。此外,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制成纳米抗癌药,还可杀死癌细胞,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而对正常细胞组织丝毫无损,这一研究成果引起国际的关注。北京医科大学等权威机构通过生物学试验证明,这种粒子可杀死人的肺癌、肝癌、食道癌等多种肿瘤细胞。

此外,在临床医学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还有纳米陶瓷材料,微乳液等等。

2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前景

2.1用纳米材料进行细胞分离

利用纳米复合体性能稳定,一般不与胶体溶液和生物溶液反应的特性进行细胞分离在医疗临床诊断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便将纳米SiO2包覆粒子均匀分散到含有多种细胞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胶体溶液中,使所需要的细胞很快分离出来。目前,生物芯片材料已成功运用于单细胞分离、基因突变分析、基因扩增与免疫分析(如在癌症等临床诊断中作为细胞内部信号的传感器[5])。伦敦的儿科医院、挪威工科大学和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利用纳米磁性粒子成功地进行了人体骨骼液中癌细胞的分离来治疗病患者[6]。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用这种技术在肿瘤早期的血液中检查癌细胞,实现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2用纳米材料进行细胞内部染色

比利时的DeMey博士等人利用乙醚的黄磷饱和溶液、抗坏血酸或柠檬酸钠把金从氯化金酸(HAuCl4)水溶液中还原出来形成金纳米粒子,(粒径的尺寸范围是3nm~40nm),将金纳米粒子与预先精制的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混合,利用不同抗体对细胞和骨骼内组织的敏感程度和亲和力的差异,选择抗体种类,制成多种金纳米粒子—抗体复合物。借助复合粒子分别与细胞内各种器官和骨骼系统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在白光或单色光照射下呈现某种特征颜色(如10nm的金粒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红色),从而给各种组织“贴上”了不同颜色的标签,为提高细胞内组织分辨率提供了各种急需的染色技术。

2.3纳米材料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2.3.1纳米粒子用作药物载体

一般来说,血液中红血球的大小为6000nm~9000nm,一般细菌的长度为2000nm~3000nm[7],引起人体发病的病毒尺寸为80nm~100nm,而纳米包覆体尺寸约30nm[8],细胞尺寸更大,因而可利用纳米微粒制成特殊药物载体或新型抗体进行局部的定向治疗等。专利和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作为药物载体的材料主要有金属纳米颗粒、无机非金属纳米颗粒、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纳米颗粒和生物活性纳米颗粒。

磁性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在外磁场的引导下集中于病患部位,进行定位病变治疗,利于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如采用金纳米颗粒制成金溶液,接上抗原或抗体,就能进行免疫学的间接凝聚实验,用于快速诊断[9]。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还可以植入到人体的某些特定组织部位,如子宫、阴道、口(颊、舌、齿)、上下呼吸道(鼻、肺)、肛门以及眼、耳等[10]。这种给药方式避免了药物直接被消化系统和肝脏分解而代谢掉,并防止药物对全身的作用。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已研制成以用生物降解性聚乳酸(PLA)制的微芯片为基础,能长时间配选精确剂量药物的药物投送系统,并已被批准用于人体。近年来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纳米粒子(NPs)在基因治疗中的DNA载体以及半衰期较短的大分子药物如蛋白质、多肽、基因等活性物质的口服释放载体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药物纳米载体技术将给恶性肿瘤、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的治疗带来变革。

2.3.2纳米抗菌药及创伤敷料

Ag+可使细胞膜上蛋白失去活性从而杀死细菌,添加纳米银粒子制成的医用敷料对诸如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浓杆菌等临床常见的40余种外科感染细菌有较好抑制作用。

2.3.3智能—靶向药物

在超临界高压下细胞会“变软”,而纳米生化材料微小易渗透,使医药家能改变细胞基因,因而纳米生化材料最有前景的应用是基因药物的开发。德国柏林医疗中心将铁氧体纳米粒子用葡萄糖分子包裹,在水中溶解后注入肿瘤部位,使癌细胞部位完全被磁场封闭,通电加热时温度达到47℃,慢慢杀死癌细胞。这种方法已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实验中获得了初步成功[11]。美国密歇根大学正在研制一种仅20nm的微型智能炸弹,能够通过识别癌细胞化学特征攻击癌细胞,甚至可钻入单个细胞内将它炸毁。

2.4纳米材料用于介入性诊疗

日本科学家利用纳米材料,开发出一种可测人或动物体内物质的新技术。科研人员使用的是一种纳米级微粒子,它可以同人或动物体内的物质反应产生光,研究人员用深入血管的光导纤维来检测反应所产生的光,经光谱分析就可以了解是何种物质及其特性和状态,初步实验已成功地检测出放进溶液中的神经传达物质乙酰胆碱。利用这一技术可以辨别身体内物质的特性,可以用来检测神经传递信号物质和测量人体内的血糖值及表示身体疲劳程度的乳酸值,并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

2.5纳米材料在人体组织方面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除上面所述内容外还有如基因治疗、细胞移植、人造皮肤和血管以及实现人工移植动物器官的可能。

目前,首次提出纳米医学的科学家之一詹姆斯贝克和他的同事已研制出一种树形分子的多聚物作为DNA导入细胞的有效载体,在大鼠实验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为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更微观的新思路。

纳米生物学的设想,是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发现新现象,研制可编程的分子机器人,也称纳米机器人。纳米机器人是纳米生物学中最具有诱惑力的内容,第一代纳米机器人是生物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有机结合体,这种纳米机器人可注入人体血管内,进行健康检查和疾病治疗(疏通脑血管中的血栓,清除心脏脂肪沉积物,吞噬病菌,杀死癌细胞,监视体内的病变等)[12];还可以用来进行人体器官的修复工作,比如作整容手术、从基因中除去有害的DNA,或把正常的DNA安装在基因中,使机体正常运行或使引起癌症的DNA突变发生逆转从而延长人的寿命。将由硅晶片制成的存储器(ROM)微型设备植入大脑中,与神经通路相连,可用以治疗帕金森氏症或其他神经性疾病。第二代纳米机器人是直接从原子或分子装配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尺度的分子装置,可以用其吞噬病毒,杀死癌细胞。第三代纳米机器人将包含有纳米计算机,是一种可以进行人机对话的装置。这种纳米机器人一旦问世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

瑞典正在用多层聚合物和黄金制成医用微型机器人,目前实验已进入能让机器人捡起和移动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珠的阶段[13]。

纳米材料所展示出的优异性能预示着它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尤其在组织工程支架、人工器官材料、介入性诊疗器械、控制释放药物载体、血液净化、生物大分子分离等众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和诱人的应用前景。随着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临床医疗将变得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诊断检查更准确,治疗更有效。

医学研究论文:科学人生与灵魂医学研究论文

“非爱行为”符合灵魂医学soulmedicine理论中的人生三定律中的平衡稳定定律以及生存发展定律,按照人生三定律之平衡稳定定理,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对当事人双方都能得到人生平衡,否则,任何一方都会不安的,这极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发育成长以及社会良性进步等,目前心理学把“非爱行为”作为病态行为,显然大错特错了,将导致严重后果,人类正气不能上扬,邪气不能得到遏制,容易引起社会道德混乱,无益于人类自身健康发育成长以及社会良性进步等。

从科学人生与灵魂医学soulmedicine角度解析“非爱行为”

科学人生与灵魂医学研究所李建民(仲实、水城居士)

内容提要:“非爱行为”符合灵魂医学soulmedicine理论中的人生三定律中的平衡稳定定律以及生存发展定律,按照人生三定律之平衡稳定定理,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对当事人双方都能得到人生平衡,否则,任何一方都会不安的,这极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发育成长以及社会良性进步等,目前心理学把“非爱行为”作为病态行为,显然大错特错了,将导致严重后果,人类正气不能上扬,邪气不能得到遏制,容易引起社会道德混乱,无益于人类自身健康发育成长以及社会良性进步等。

我们知道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譬如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你看看,我就为了娶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不少母亲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另外老师也可代表国家对你说:国家培养了你,你又不好好学习,将来不能做大的贡献,你对得起国家吗?

总之,都可以说你——你既对不起任何人,又对不起自己,还对不起自己的民族、国家以及全人类等。

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这种行为难道不可取吗?若错,养儿防老如何解释,并且它符合人生三定律中的平衡稳定定律以及生存发展定律

按照人生三定律之平衡稳定定理,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对当事人双方都能得到人生平衡,心理平衡,否则,违背了人生三定律,因此,任何一方都会不安的。

试想……

这应该作为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准则来推崇,不是吗,对外人“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对亲人难道不更应该如此吗?极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发育成长以及社会良性进步等,并且在法律层面也作了最底保障,不是吗,遗弃罪、虐待罪等,各国都有立法。

同样也符合人生生存和发展定律。

作为一个正常人这种行为不但很容易接受,而且还能不假思索的做到,更不存在对抗了。但对极少数人格、道德以及社会病态患者则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这是很好理解的,并用相应信使干预诱导即可。

目前心理学把“非爱行为”作为病态行为,显然大错特错了,将导致严重后果,人类正气不能上扬,邪气不能得到遏制,容易引起社会道德混乱,无益于人类自身健康发育成长以及社会良性进步等。

从灵魂医学soulmedicine利己三定律科学高度进一步分析,前面讨论的都是生物利己三定律中的第一、第二层次水平,我们应该崇尚最高层次的完善人生完善自我境界,追求付出的快乐,避开奢求回报的烦恼,这种境界难道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可惜生物利己三定律决定了只有一部分人进入这一境界,然而生物适应与诱导学说又为我们指明了人们进入这一境界的可能性,概率学说又推出了进入这一境界的概率。哀哉、喜哉、了哉!

医学研究论文: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及组配

关键词:引用词

引言

绝大多数著名期刊在科技时,都要求对文献进行标引,其目的在于充分展示文献内容特征,有利于纳入检索系统,方便他人查找和利用。但由于文献标引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律性和方法性,标引词的选择错误或标引组配不当,都会影响论文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根据科技论文标引的一般规则,结合实践经验,简述医学科技论文标引中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1主题分析与标引要点

1.1论文主题分析文献的主题分析,是标引工作的最初环节。所谓主题分析就是对每篇文献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浓缩、提炼,以及剖析主题结构的过程。分析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文献标引和检索的结果。文献的分析要立足于文献的检索,充分考虑用户的检索要求,分析选定对用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概念,不但要对分析的范围、深度应与文献内容保持一致,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主题分析的全面性、专指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检索系统的要求,具体方法是:审读文献内容.要做到选词准确,充分展示文献的内外特征,必须对文献进行审读.审读文献通常依据文献的篇名、文摘、简介、前言、结论、参考材料以及文中的小标题、斜体字、黑体字、图表、数据等内容.切忌只根据文献的篇名或书名片断进行分析,这是因为有一部分文献的篇名或书名不能或不完全能概括出文献的内容,甚至有比拟、隐讳、反问、双关等方式.当然并不是所有文献都要抛开篇名或题目,某些专业杂志和专题论文的篇名或题名是经过认真推敲拟定的,也能代表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根据不同的文献内容加以选定.

1.2

定标引要点通过认真审读论文的各个部分应确立论文的标引要点,以便为精确选词做准备,其标引要点的内涵应限定在:①论文的论述重点.要在不同层次上拟定论文的检索者可能检到本篇论文的内容途径;②本篇论文提出什么新论点、新技术和新方法.所要标引的主题要领是文章中讨论的实质内容,不应以作者推测和设想为准;③从文献的学科和体裁来判断应使用什么样的主题标引原则和组配原则,是总论的、各论的、基础的、临床的、实验的,还是人文的、地理的、药物的等等,这些概念的关系怎样,是相关的、从属的、影响的,还是因果的、拮抗的等,文献中出现哪些特征和标识能充分反映出这篇论文的检索差别,从哪些方面要作主要标引,哪些要做次要标引,哪些不要标引。

2论文主题概念标引

2.1主要概念的标引主要概念的标引是针对文章的中心问题而提出的概念标引。主题是作者集中力量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但作者所论述的东西并非都是主题。如:论文中所提到前人的研究,介绍性的说明,一时想法和背景等不是文章真正的研究对象。总的说来主要标引是文章论述的重点,是作者探讨的目的和对象,在医学领域中最常见的是:①医学各个学科或专业知识主要论述的课题;②某种实验研究的直接目的和结果;③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重要的手段、方法及创新;④一篇文章中篇幅占的较多的内容,⑤尽管篇幅不多,但材料新、有创见并为读者所关心,此外还包括词表和标引规则中规定应作为主要标引的概念.

2.2次要概念的标引次要概念的标引经常作为组配标引或副主题标引。一般作为次要标引的概念多为论文的非重点论点及概念、属于边缘性主题概念,主要包括为了某种研究目的所提供的载体、条件、方法和手段,比如:疾病的化学诱导、同位素标记、人工造瘘等治疗学提到的药物剂型、剂量、换药方式等;某些检索所要求的特征词,如:地名、时代、文献类型、语种、人类(性别、年龄)、动物(如大鼠、小鼠、狗、猫)等以及词表中规定应作为次要标引的词。

2.3非标引概念作为论文中出现的非标引概念主要是指那些论文中提到的常规技术,大家熟知但未加讨论的东西;如:一篇关于心脏病诊断的文章,提到了常规的心电描记术,在组织学和细胞学提到了常规显微镜应用等问题,其次是一些具有说明语字样的概念,如“抗肿瘤抗生素放线菌素D”,其“抗肿瘤抗生素”即为说明性概念,主要概念应是“放线菌素D”再就是文中未加讨论或不够成熟的某种概念,如一篇关于氨基酸的文章中,提到某种新的、未加证实的氨基酸;临床上构成一种变化不定的不明显的症状群,已能被主题或概念组配概括的无检索价值的概念,及词表里或标引规则中不作标引的概念,都不能作为主题词来标引。

3主题词的选择与组配

3.1论文主题词选择当论文标引概念确立以后,接下来便是选择主题词.选择主题词主要是为正确表达主题概念。一篇论文的情报内容,是否能选用一些恰当的主题词来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这也是保证达到较高利用率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哪些语词是主题词,哪些语词不是主题词,哪一概念用哪一主题词(或哪几个主题词的组配)来表达,必须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不致造成混乱,使主题词系统保持较高的检索效率。这就要求使用主题词表,主题词表对主题词做了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讲,标引用词必须是词表中的正式主题词,并且书写形式应与词表中的表达形式完全一致;标引用词必须首先选用词表中最切合文献主题的专指词标引,一般不得选用其上位词或下位词标引。当词表中没有专指度相等的主题词时,则选用2个(有时也可能用3个)最直接的上位词或近义词、最相关的主题词标引。当用上位主题词或近义词标引也不合适时,可用一个自然语词附于上位主题词后作限定,或增补新词。

3.2论文主题词的组配在采用文献主题词法的文献标引过程中,绝大部分的主题都需使用组配方法来表达.组配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题词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文献主题,用主题词组配的方法来表达文献主题,可以控制词汇量,用少量有计划的选定主题词即能表达大量的文献主题概念,但如组配不当,会造成误差,降低论文的使用效率,因此,归纳医学文献最常用的难度较大的组配标引模式有以下几种:①当A疾病引起B疾病,A疾病之后组配/并发症,B疾病之后组配/病因学,并且致病因素常作为主要标引.组配模式:A疾病/并发症,B疾病/病因学.②当A疾病与B疾病同时存在,但并未指明相互间因果关系时,A、B两疾病之后都与/并发症组配.组配模式:A疾病/并发症,B疾病/并发症.例:眼弓形体病并发沙眼,标引:沙眼/并发症弓形体病,眼/并发症.③疾病状态下某器官组织及细胞的解剖结构,组配模式:疾病/病理学,器官(组织细胞)/病理学.这里与/病理学组配指的是与正常器官结构的不同,只阐明组织的不是疾病的同义语和代名词.④当实施某种治疗技术而产生的某种疾病时,组配模式:疾病/病因学,技术操作(物理作用剂)/副作用,例:剖腹产术引起膀胱阴道瘘,标引:膀胱阴道瘘/病因学;剖腹产/副作用.⑤某种疾病情况下从某器官分离出某种病原体组配模式:疾病/微生物学,器官/微生物学,病原体/分离与提纯.⑥某种疾病情况下,某器官对某药或化学物质的代谢:组配模式:疾病/代谢,器官/代谢,药物或化学物质/代谢,如甲状腺疾病病人肾的晚碘化作用,标引:甲状腺疾病/代谢,肾/代谢,碘/代谢,也就是说凡文章篇名中出现的结合、破坏、裂变、转变、降解、掺入、组合、调动、释放、储存传输、转化、利用、摄取、水解、氧化、去甲基化、脱羧化、烧化、酯化、羟化等字样均可标/代谢.⑦某疾病状态下某器官内某种化学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组配模式:疾病/代谢、器官/化学、药物或化学物质/分析.如肾性高血压患者肾脏中钠含量的测定,标引:肾性高血压/代谢、肾/化学、钠/分析.

总之,科技论文标引是刊物出版规范化和标准化所要求的,标引词选择的优劣,标引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刊物质量的高低及论文生命力的强弱,诸如《Science》,《Nature》,《SCI》,《BA》,《CA》等大型刊物和检索体系都非常重视标引质量的提高,只有充分熟悉标引规律、掌握标引技巧,才能提高标引质量.

医学研究论文:医学研究及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医学研究

论文的撰写

论文是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反映了研究工作的过程、成果、价值、体现了研究者的学术水平。论文的撰写是研究者的自我提高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不但反映研究者对研究的选题、设计、实施、分析、结果、结论的思维能力,也反映了研究者的工作作风、理论水平、科学态度。

论文是科学宝库的源泉,也是信息交流的基本形式。之后,可传播学术成就,有价值的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实践,造福于民。在实践中会有新的发现,引起争鸣,从而推动科学事业不断向前发

1、论文的基本要求

⑴论文应有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关键是真实性。提出新观点、发现新规律、找出新方法。

⑵论文应有明确的目的,以研究的客观实验或观察的材料或数据为依据,以这些实际材料进行准确的科学总结,得出正确结果。结果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上升为理论,即论文的结论,达到研究的预期目的,论文才能结束。

⑶论文应有文学性:论文应通顺易懂;内容简明、准确;阐述问题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用词要规范标准;图表应清楚正确。总之论文的撰写是一个把研究的结果与目的溶在一起的思维过程,作者应具有一定的文学水平、表达能力、写作技巧,才能写出一篇较好的论文。

2、论文的格式

(一)前置部分

(1)、题目(2)、作者(3)、关键词(4)、摘要(5)、前言

(二)正文部分

(6)、材料与方法(7)、结果(8)、讨论(9)、结论(10)、致谢(11)、参考文摘

(三)外文部分

(12)、题目(13)、作者(14)、Keywords(关键词)(15)、Abstract(摘要)

上述为常见的格式,但各种杂志目的要求不同,而格式的前后次序、作者简介、文字多少、文献限量等也各有不同。投稿前应先看看该杂志征稿启事,并参考该杂志发表的论文,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此外,还可根据论文的内容,灵活地拟定。只要把观点说清楚,材料组织恰当,有利于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即可,如病例报告、病例分析在写观察的总结性结果时,可按下述格式撰写论文。

(1)、题目(2)、作者(3)、前言(4)、材料(对象)与方法(包括诊断依据、治疗方法)(5)、结果(6)、讨论(7)、参考文献

外文等看看所投的杂志要求与否来决定。

医学研究论文:医学研究生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堂的构建

伴随着我国医学研究领域不断加强的国际学术交流,以英语为工具语言的学术论文写作,已成为众多医学研究者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学术成果的必备要素。英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已成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交流的必备能力之一,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学术道路的发展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于一直在重教学轻科研的传统培养模式下成长的医学研究生们米说,他们所具备的写作知识远不能满足现阶段从事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他们在英文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也仅仅是小学时学习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以及通过自己阅读文献的零星积累。因此,要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体制,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深厚学术素养、创新意识和能独立从事科研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开设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医学研究生们的主观需要。根据笔者针对辽宁医学院100名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8%的学生认为开设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非常必要。多数学生认为英文的学术论文写作是他们目前学业发展上的最大困难,并且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对于他们今后的学术和职业成长非常重要,他们非常希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和练习学术英语写作。其次,这是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的需要。

长久以来,我国的医学研究生们一直处于传统的重教学轻科研的教育培养体制之下,这对于夯实学生的临床技能和诊疗能力确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但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在目前国际医学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及医学研究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只能胜任本职工作而未能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才,势必缺乏竞争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并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必备要素。

二、学术论文写作特点

学术论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物传记、故事、散文、报道、应用文等体裁,它拥有自己特殊的阅读对象,是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针对一定的问题,提出作者新认识、新观点、新想法的一种文体。学术论文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科学性

学术论文要求作者在写作前必须掌握大量的相关资料和论据,在经过审慎周密的思考之后,通过科学严谨的论证方法,从客观实际出发得出客观而科学的结论。

(二)学术性

一篇成功的学术论文离不开其学术性的特点,要保证论文的学术性,作者可从以下几个渠道人手:1.提出新观点,即提出前人没有提出的新的观点,或针对某一已有理论的新的观察点和切入点;2.对某一理论进行补充或完善,即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补充完善前人研究理论的适用性或特殊性;3.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实践,完全质疑已有理论的普适价值或否定已有理论的主要论点,并提出自己的论点供其他人借鉴和检验;4.通过文献综述来全面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或研究方向与领域,丰富该研究领域的理论知识。

(三)创新性

创新性是任何科学研究存在的灵魂和生命,科学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理论,使人类对自我和客观的认识不断趋于真实。因此,学术论文不能离开创新性,否则将失去一切价值。

三、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堂的构建

(一)以阅读启迪写作,创建读写一体教学模式

虽然学术论文写作不论是在词汇、语法、语篇结构,还是在逻辑表达等方面均与一般类型的写作有所不同,但任何一种写作都是而且必须是源于充分的阅读。阅读是解决写作来源和内容来源的主要途径。对于学术论文写作而言,这种写前阅读主要分为材料阅读( material reading)和批判性阅读( criticalreading)。材料阅读主要通过广泛阅读、听课、听讲座等形式米实现,目的在于完成论文资料的原始积累,完善作者的知识储备并明确写作方向和主要解决的问题。批判性阅读即我们常说的写作聚焦,即在前期材料阅读的基础之上,针对某一具体写作方向或问题,经过作者的仔细思考,通过对前人研究结果或理论的批判性吸收而初步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和写作观点。由此可见,材料阅读为批判性阅读提供基础,同时又通过批判性阅读获得提升与凝练,两者共同成为学术写作的基石。

(二)以小组活动开拓写作思路

小组合作学习是英语写作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策略,它以建构主义理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支架”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平等协助式的交流与活动,以完成共同任务为目标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在写作任务中,学生通过小组学习不但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而且,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也扩充了写作思路,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及时而有效的同伴互评与反馈,也有益地补充了教师反馈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三)以过程写作教学法保障对学生写作的全程指导与监控

过程教学法( Process Approach),顾名思义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的过程上。其理论基础是交际理论,强调写作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分写前、初稿、修改、反馈与评价、终稿等步骤。在写前阶段,教师通过以读带写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材料阅读,然后结合小组学习形式进行批判性阅读,并通过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帮助学生形成写作思路和框架。初稿是学生将已经形成的思路付诸文字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令其树立写作自信心。修改阶段依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同伴评价的方式进行。在反馈与评价阶段,教师对学生经过同伴评价修改之后的文章进行综合点评,并给予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指导学生完成终稿。

(四)以延续性写作课堂建设保证写作课程开发的立体性和全面性

在我国现有的非专业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校专门开设写作课,学生的写作练习经常被当做阅读教学的补充成分而存在,而且写作形式均是围绕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而展开。这种写作教学不但内容枯燥乏味,而且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收益不大。在此,笔者建议在本科阶段应适当开设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写作课程,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能力,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开设专业学术写作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学术成长保驾护航。唯有这样的延续性,写作课堂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写作现状,促进我国高等教学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结语

建设针对医学研究生的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不但对于提高学生本人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有益,而且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研究生的学术写作课程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能成为我国研究生们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坚实保障。

医学研究论文:论医学研究型论文资料的收集

关键词:医学研究;论文;研究资料;文献资料

研究型论文是指对基础性或应用性研究成果进行科学阐述、分析、总结,并得出创新性结论 的科技写作文体[1],是医学期刊中主要的论文类型。而资料是该类论文写作的物 质基础,要想写好研究性论文先得有资料,没有资料一切写作活动都无法进行。 一篇好的研究性论文首先需明确研究目的,制定研究方法,这样才能确定论 文的题目。当论文的题目确定后就应当认真、全面地考虑需要哪些资料才能客观、科学地说 明问题,使得出的结论站得住脚[2]。医学论文写作的材料是指为某一写作目的,从医学研 究、医疗实践或通过查阅医学资料等途径获得的一系列事实、数据以及说明这些事实、数据 的医学理论。这些资料对写好一篇研究性论文起到决定性作用。

1 医学研究方法

医学研究的方法有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就是预先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在这些条件下去做研究追踪,最后在原订计划的时间内评估,把符合原来设计方法的所有 患者都列入统计范围,全部研究结果都要表现出来。回顾性研究又叫病例对照研究,是以现 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患者作为对象,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 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 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 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不管前瞻性研究或者回顾性研究均在进行临床观察的过程中收 集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对这些数据需要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处理,以便为分析判断,进行理 论概括做好准备。

2 医学研究资料的收集

对医学研究资料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材料的取舍和整理,对实验观察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合理选用适当的图、表和照片等等。这部分工作有时在试验结果分析时已经完成,但仍需对 这部分临床观察的素材进行科学的加工。也就是数据要反复核对,保证准确无误。然后分类 列表分析,其中有些需要统计学处理,有些需要绘画。在整理资料、列表、绘图的过程中需 将所得资料完整记录下来。资料经过仔细整理、分析、解释,可以形成观点得出初步结论。 医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有:①调查法:也就是医学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如摸 清疾病情况,分析发病规律,探索致病原因,了解环境污染,评价防治效果,研究生长期发 育等。在调查中一定要确定调查对象、调查项目,明确调查目的和指标,根据调查目的所预 期分析的指标确定对每个观察单位的调查项目。调查指标要具体、精选,尽量用客观的有特 异性的计量指标。②观察法:观察法是指从自然发生的现象中收集资料,它是医学研究 最基本方法之一,应用最多的为临床观察。临床观察需要临床医生系统、全面地观察和了解 人体的病理过程以及治疗效果等,记录事实和有关数据,为进一步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等逻辑思维提供全面而系统的科学资料。③实验法:实验是取得精确的、典型的医学科 学材料的重要手段,它是从人为的发生于实验条件下的现象中索取资料。人体的生理现象和 病理现象有些可以观察到,有些则不能观察到,需要安排实验,人为地创造便于观察的条件 才能收集到所需要的科学条件。实验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临床疗效观察以及小范围的现场 实验。实验研究必须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条件,结合统计学要求针对实验的全过程,作出周密 和完善的设计,如果设计是周密和完善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而可靠的资料。实验 法所得的资料比其他方法更为准确明了和深刻。

3 医学文献资料的收集

医学研究中资料的取得不能全靠研究者的直接观察,因此在医学论文写作时就需要查阅大量 的医学文献资料。 虽然在课题研究或临床观察之前,已对有关资料和学术动态进行了收集 和分析,但是在撰写科研型论文时仍要查阅大量有关文献,以作为对已掌握的文献的补充。 一 篇好的研究性论文需要引用、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文献资料[3],这样才能提高论文 的说服力 ,增强论文的可靠性。医学信息检索是一种可以提高研究效率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通过不同 的检索工具和检索途径以获得相关内容的可比性资料和可以统计的数据,据此可以把握学术 动态和研究热点[4]。有人作过统计,国内外多数科学工作者查阅文献的时间约占 整个科研 工作的三分之一,如果没有这些最新的参考文献,要想使论文达到新颖和独创性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查阅收集文献在整个科研和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收集资料的目的是 为撰写论文开拓思路,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在收集资料时应根据论文的需要,把与科研课题 有密切关系并要引用的资料做好卡片,注明文献的出处、作者、题目、杂志名称、卷、期、 页数、年代等。一般收集资料分三步法:①根据研究课题选择检索工具。②确定检索方法。 ③查阅原始文献。收集论文需要的文献资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方法上沿用 前人的,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②在理论认识上支持本文观点的。③前人研究的结 论与自己文章所述不同,需要加以说明的。④前人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存在争议和正在探讨 的。将这些资料收集好后,编好序号,以备撰写文章时使用。

4 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完成对研究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收集,就需从中提炼观点,明确结果,提出结论。在上述准备工作完成以后,要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实验观察所得的资料,重新核对试 验设计中所包含的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设计中哪些观点在理论上成立,而在 试验中得到证实;哪些观点在试验中没有得到证实或未完全证实,需要修改;哪些现象和指 标超出原来设想,而且可能有新的启示,需要进行新的分析。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分析,提炼 出研究资料能说明的观点和能得到的结果,提出结论,使研究资料和理论认识充分结合起来 。也就是作者通过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准备工作,使理论和实践达到充分的统一,从而提 高自己撰写医学研究性论文的水平。

总之,在撰写医学研究性论文中需注重资料的收集,对资料的收集要做到实事求是,博采众 材。要注重对研究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收集提炼,才可能使论文在尽可能短的篇幅内以最明确 、最易理解的形式表达作者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医学研究论文:老年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一、老年临床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老年个体之间的健康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影响因素也比较多,使得老年医学的临床研究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正常对照组的选择和影响指标的确定:设立正常对照组是医学临床科研中重要的环节,而老年人或多或少有伴随疾病,且往往多病集于一身,完全健康的老年人很难找到,故老年医学研究中正常对照人群的标准一般是指排除影响研究指标的疾病和相关因素的同质人群,而不是指任何组织器官的形态和机能都正常的人群。因此要根据课题研究的疾病性质,正确把控需剔除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全面性,切实保证所选择正常人群的准确性,确保研究结果可靠。

2.数据统计方法的选择:由于老年人的年龄特点、衰老程度、疾病复杂程度、药物反应等方面的影响,个体间差异比其他任何年龄组都大,许多健康及疾病指标的参考值范围不同于成年人,因此对科研收集来的数据要进行统计学的处理,选择分层抽样方法较为合适。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个体间有明显差异的总体,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可以按照年龄、性别、疾病等不同指标分层,再按一定比例从各层中抽出个体组成样本。显然这种情况增加了科研的工作量和难度。

3.科研结果定性的复杂性:老年人往往是多种疾病共存,而科研常以单一疾病为研究靶点,因此研究结果很难说明就是这种疾病的准确影响因素,而需要研究者广泛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熟练掌握所要研究的指标对哪些疾病有影响,对哪些疾病无影响,从而设计出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案。到目前为止,对老年多种疾病共存的临床研究还是严重不足,今后应给予高度重视和鼓励。

4.老年临床医学研究的专门人才缺乏:目前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老年临床医学的研究,老年医学科研队伍力量薄弱,政府对老年医学临床研究课题立项少,经费投入不足,对老年临床医学的研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老年医学临床研究人才的培养要从政策和管理机制方面优先或倾斜,在这些方面政府及医院要尽快制定有吸引力的保障措施。

二、展望

关注老年人健康,让老年人有质量地生活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主旋律,重视老年临床医学研究,提高对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防治水平是关键。针对心脑血管病、肿瘤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还需要找到先进、安全的防治措施。随着世界医学和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老年人疾病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研究也在逐步规范和完善,相信在政府、医院及公众的齐心协力下,会不断产生更加适合我国老年人的安全药物、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实用的疾病诊断指南,为老年人的健康、长寿谋福祉。

作者:何士大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科研处北京市老年保健及疾病防治中心

医学研究论文: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论文

一、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基本内容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由自身素质、学习研究素质和拓展性素质,依据这三个指标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展范围,进一步确定分级指标,才可构成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探索或实施有自身特色的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其中自身素质指标应该包括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生活、工作中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素质;学习研究素质指标应该包含在研究生开展的学习科研活动中所体现跟人文素质相关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推理能力等;拓展性素质应该包括医学研究生在日常的体育活动等拓展性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素质。

(二)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方法

从上面各具体指标可以看出,高校已经认识到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所要考虑的多方面的子因素,但各高校测评方法参差不齐,差别很大,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定量的测评方法,把许多测评的内容量化。目前,高校运用最多的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模式是“1+X+Y”模式,“1”指的是医学研究生在一学期所开设的所有关于人文素质提升的相关课程的成绩,“X”指关涉人文素质提升的各奖项的总数,“Y”是指其他跟人文素质相关活动的开展。

二、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的实施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的实施首先需要在高校根据确立的教育指标评价体系的分项指标,组成由控制相关指标的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构成的教育评价领导小组。负责评价体系指标的确立和宏观政策的制定;同时要成立具体的教育评价工作小组,由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部分学生干部等,负责具体评价工作的组织和落实。

在教育评价工作中,一是要注意教育评价整体目标的设立、考评内容的确定以及具体考评办法的确立。二是要注意建立好评价标准。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文素质评价,以利于通过标准的建立,提升其人文素质。要是要注重评价后的长期跟踪和及时教育。评价结果确定后,要与相关的研究生进修沟通,反馈相关的问题,让其及时改正,同时也进一步提升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通过不断的努力,测评工作的作用在实践中也会更进一步地显示出来。

作者:黄梅崔丽静单位: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

医学研究论文:骨骼肌运动医学研究论文

1骨骼肌BOLD成像研究

BOLD的概念由Kim等[1]于1990年首次提出,并迅速在人脑中应用,成为研究人脑功能的重要手段。BOLD成像依赖微循环中氧合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比例的变化,去氧血红蛋白是顺磁性物质,而氧合血红蛋白是抗磁性物质,两种物质的磁特性不同,在局部形成MRI信号的改变,一般采用磁敏感序列,如T2*加权成像[2]。研究表明,大多数疾病都伴有微循环的改变,因此有理由相信BOLD成像同样能够应用于脑以外的组织和器官,比如骨骼肌。Lebon等[3]利用多回波链梯度回波技术,测量T2*值,把TE=0(SITE=0)时的信号强度作为测量血流灌注的标准,利用缺血和反应性充血来干扰肌肉内的氧合作用,结果表明,肌肉在缺血状态下,T2*值降低,一旦缺血状态解除,T2*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峰,和同期肌肉血流灌注一致,这项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肌肉中同样存在BOLD效应。在脑BOLD成像中,脑功能区的激活相对简单,肢体运动或认知改变都可以有效地激活相应的脑功能区。然而,肌肉的激活却有多种方式,如药物(如血管活性药物)、有氧运动等。Partovi等[4-5]研究大腿、小腿及前臂肌肉单次收缩后肌肉BOLD信号强度的改变,同时变换一些参数,如TR、扫描序列、场强及收缩力等,结果发现肌肉收缩引起的暂时性BOLD信号增加并不随着TR和扫描序列(GRE/SE)改变而改变,而随着肌肉收缩力以及场强的增加而增强。Towse等[6]研究静坐组和活动组志愿者骨骼肌单次快速收缩后的瞬时BOLD信号变化,结果发现活动组BOLD信号增加更明显,持续时间更久。

1.1BOLD信号的生理机制临床评估肌肉微血管结构经常依赖于有创的活检,BOLD成像提供了一种无创的对微血管结构敏感的方法,目前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方法。肌肉BOLD常用的激活方法主要有电刺激和运动。在一项电刺激(5Hz)小鼠肌肉的试验中,BOLD信号由于氧分压(PO2)的改变而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在另一项反应性充血试验中,BOLD信号与激光多普勒(LDF)经皮所测得的PO2(TcPO2)也呈较好的相关性。更多的研究表明在缺血的初始阶段,BOLD信号与TcPO2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呈现同样的下降特征,但在缺血的过程中LDF测得的PO2下降较快,出现这种现象的机制可能为缺血早期BOLD信号下降反映的是肌肉微循环血氧饱和度下降所导致的组织进行性去氧化过程。一些研究提示,肌红蛋白由于其内具有含铁血红素结构,同样对肌肉的BOLD信号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另一些研究中,肌肉单次收缩,由于暂时改变了组织中的血氧饱和度,同样会有相应的BOLD信号改变[9]。

1.2BOLD信号分析BOLD-MRI数据是典型的随时间变化的数据类型,传统的MRI数据处理方法可以用来处理BOLD数据。其在评估劳累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微循环变化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Mc-FaddenD等[10]利用3.0T小孔径MRI仪、采用正交发射—接受肢体射频线圈证实BOLD在无创评价劳累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微循环方面非常有效。在这项研究中,BOLD成像序列采用GRE-EPI(α,700;TE/TR,35/250ms;FOV,24cm×24cm;矩阵64×64),采集时间12.8min,总共采集3072幅图像,平均每幅图像采集4秒钟。实验分两部分,先采集静息态BOLD信号,然后进行30min的高强度运动,再次采集BOLD信号。参考T1WI或T2WI图像测量相应部位(比目鱼肌、腓肠肌、胫骨前肌)的T2*值,然后把这种依时间变化的BOLD信号,按照生理频率(呼吸频率和心率)通过傅里叶转换成频率模式,结果反映心率(1.8Hz)和呼吸频率(0.7Hz)的波峰在比目鱼肌更容易被观察到,肌肉运动后,其峰值明显上升。而劳累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患者在胫骨前肌却观察不到这种波峰。劳累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胫骨前肌缺乏反映心率和呼吸频率的波峰,其机制与筋膜间隔压力升高,压迫、阻断血流有关。比目鱼肌在0.4Hz处观察到的波峰可能与微循环的氧合状态有关。劳累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所有波峰均下降,提示氧合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的比值下降。现有的MRI评价组织微血容量主要是通过静脉快速团注钆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方法,但这种快速成像方法并不能动态观察这种依赖时间的微循环变化,BOLD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影响BOLD信号改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BOLD信号的解释不仅仅需要校准过程,而且需要考虑肌肉血容量、血管结构(包括微血管密度、平均毛细血管间隙等)以及场强方向等。事实上这些因素是很难完全满足的,因此BOLD在分析肌肉血氧含量方面被认为是相对或半定量[11]。

2ASL在骨骼肌中的应用

和其他组织器官一样,肌肉中一定量的血流灌注是维持细胞存活和细胞代谢的基本条件,正常情况下,肌肉静息状态下的血流灌注水平非常低,通常每分钟每100g组织只有几毫升[ml/(min/100g)]。骨骼肌肉运动后,其血流迅速增加,并快速达到一个稳定值以适应代谢的需求。目前观察肌肉血流灌注的MRI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动态增强MRI成像,主要依赖外源性MRI对比剂引起靶组织的信号变化,由于外源性的对比剂具有潜在的肾脏危害性,而且动态增强MRI成像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重复观察,从而限制了这种检测方法的应用。另外一种方法是ASL,ASL是一种全新的MRI技术,它无需注射外源性对比剂,能够无创观察微循环血流灌注情况。ASL常采用饱和脉冲或反转序列在兴趣区的上游对血液中内源性质子进行标记,然后在兴趣区采集信号。理论上讲,血流下降将导致自旋质子信号降低,相反,血流增加可以引起自旋质子信号增加。ASL具有天然的可重复性,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重复观察血流灌注变化。ASL脉冲序列主要有两种,连续式ASL(CASL)和脉冲式ASL(PASL)。临床最常用的PASL技术是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flow-sensitivealternatinginversionrecovery,FAIR),FAIR相对于其他ASL技术的优点在于FAIR技术可以多层采集,并且不需要预先知道血流方向。但是FAIR技术对于血流通过时间较为敏感,血流通过时间即血流从标记层面到信号采集层面的通过时间,血流通过时间越快,FAIR信噪比越低。

FrankLR等首次报道了ASL在肌肉中的应用,在动态跖屈运动后,采用CASL序列观察小腿各组肌肉中的血流灌注。BossA等利用FAIR-TrueFISP序列评价前臂肌大运动量运动后的血流灌注情况,结果发现,FAIR技术相对于CASL技术,具有较高的信噪比,能够有效的减少磁化传递、动脉通过时间以及T1差异对灌注值的影响。运动中肌群相对于静止肌群,其血流灌注明显增加,血流灌注峰值可以达到221︰6±44.2ml/(min•100g),并可在运动结束后持续2min。WuWC等设计了一个经典的缺血—反应性充血模型,利用CASL技术观察了四肢肌肉在缺血—反应性充血过程中的血流灌注变化,结果发现小腿、足底以及前臂的肌肉血流灌注有显著差异,推测这种差异可能与肌群的肌纤维类型有关。相对于其他组织器官,肌肉在运动或受电刺激后,其血流灌注、微血管容量、微血管及组织含氧量变异很大,这些变化对BOLD信号影响大,因此BOLD信号解释尤为复杂。而ASL技术仅对灌注敏感,所以能够解释肌肉运动后复杂的BOLD信号。总之,骨骼肌的灌注变化快,而且变化范围大,ASL能够及时检测出骨骼肌灌注的变化,这是ASL优于其他技术之处。但是ASL信噪比低,运动可能产生伪影,使得ASL难以评价肌肉收缩时的血流灌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可能会解决这一难题,将使得ASL应用范围大大提高。

作者:程少容李峰赵林熊飞王鹰曾晓华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

医学研究论文: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研究论文

1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1.1课程内容具有中医药优势我校运动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开始就充分依托了中医药领域的优势资源,凸显“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专业特色,形成以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体系为主,中医与西医、中医与体育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运动医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中不仅有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养生本草、内经选读、体质学说与中医临床,在学术讲座和导师授课中也主要围绕中医药防治运动性病症(如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中医药防治女运动员三联征)、传统体育疗法(和中医养生)治疗慢性疾病等具有中医特色和中医优势的内容来进行。

1.2教学管理与考核规范而灵活教学管理由研究生院、学科教研室和导师组三级组成。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由学科教研室制定初稿,由研究生院讨论审核通过;课程教学等方面的制度文件由研究生院统一制定实施;选课是在学科教研室和导师组的指导下(依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由学生(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自主选择。专业必修课和限选课均为建设多年的课程,任课教师及所在教学团队均制定了规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一般采用闭卷考试,要求70分合格;而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的选修课,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则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多采用写论文或专题作业等方式;学术讲座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同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专人负责学术讲座的考勤和学分统计管理。

2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运动医学在体育运动兴起和临床医学进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但是和临床医学“主流”二级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相比,运动医学的发展还相对较慢。长期以来大多数医院都没有运动医学专科,医学院校发展运动医学缺乏基础,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在中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带动下,运动医学及其专业人才培养才得到更好的重视和发展。而作为中医院校的新兴专业,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2.1运动类的专业课程较少课程体系中直接以“运动”命名的课程仅有运动营养学和运动医学研究进展两门,同时研究生院安排的统一讲座中也缺乏和运动医学直接相关的内容,其主要原因在于运动医学研究生人数较少、开课成本过高。运动医学专业人才不仅要把握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还应该熟练掌握运动规律和医学的关系。因此,在开课成本过高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安排医学类与运动类的专业课程比例,是运动医学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2.2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应该强调运动医学学科前沿知识与技能,紧跟国际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更新内容。但目前来说,不仅教材的内容陈旧,包括导师授课、学术讲座在内的教学内容也相对落后,其主要原因还是人力和物力投入不够,临床和学科发展本身结合不足。因此,如何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运动医学学科发展较好的国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研究生课程内容,如何把运动医学临床实践和课程结合起来,是问题的关键。

2.3教学平台相对单一医学教学平台一般包括课堂授课和临床实践两个部分,但鉴于运动医学是医学和体育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且国内运动医学发展和欧美国家还有一定距离,要使硕士生熟练掌握运动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单单靠广州中医药大学本身的课堂授课和附属医院的临床实践,是不能完全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切合体育事业和医疗事业发展形势,真正培养出满足就业市场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运动医学专业人才,拓宽教学平台非常重要。

3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随着世界范围内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运动医学在医学研究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运动医学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而中医院校具有丰富的运动医学教学资源,如何凸显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特色,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医学亦是时代的责任。针对目前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整合资源增设运动类课程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的优势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骨伤科学是国家教育部及省重点学科,附属医院的中医骨伤科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而且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具有非常好的基础。针对开课成本较高、直接和“运动”相关的专业课较少的问题,应该打破学科和院系之间的壁垒,把骨(伤)科、外科和运动医学等多个学科及其师资力量整合起来,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适当增设运动类课程(选修课),供运动医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外科学等专业的研究生选课。可以考虑增设的课程是中医骨伤科临床与基础研究、运动创伤研究进展。

3.2增加学科前沿进展内容或课程作为主管部门研究生院应该定期召集专家(尤其是有留学背景、长期国际交流的专家)对所设置的课程及其内容(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评估,将前沿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吸收进课程内容,尤其要注意将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新技术纳入到运动医学课程内容中。可以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并有效执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定期访学和国外知名高校(和运动队)专家学者定开展学术讲座的制度,讲授和介绍运动医学学科或相关学科最前沿的知识、理论和技术。其中,“请进来”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区域优势,将港澳相关院校的专家定期邀请来进行讲学。

3.3逐步建立跨校选课上课制度目前,国内已经实现研究生跨校选课的地区包括湖南的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和国防科大,上海市西南片的八所高校,而广州大学城高校本科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的制度正在推行。虽然具有相当的难度,在操作中也会遇到诸如经费、教学质量保证等许多问题,但跨校选课、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能有效降低教学成本,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广州大学城高校研究生跨校选课应该逐步建立。从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看,可以将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科的资源,和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中医学的资源进行整合,拓展教学平台,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可供跨校选择的课程目录。

作者:冯毅翀许金叶汶希焦润艺荆纯祥赖秋媛潘华山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医学研究论文: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研究论文

1结果与分析

1.1教材评价学生对教材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其中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的评价较高,但在基本技能和中医特色两个方面,间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仅偏向于满意。而从专业角度看,体育教育专业和康复治疗专业对教材的评价更高,针灸推拿专业和公选班学生对教材的评价则相对较低。通过访谈发现,包括针灸推拿专业在内的医药学专业学生对三基和中医特色的内涵界定更为严格,提出的要求更多,所以,对教材的评价和专业特点、知识结构与体系存在内在的联系。详见表3。

1.2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尤其在授课条理性、教学内容实用性和多媒体应用等三项评价较高,但在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自主学习等三个环节评价相对较低,均间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仅偏向于满意。从专业角度看,虽然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自主学体评价较低,但体育教育专业对自主学习、康复治疗专业对案例分析和自主学习公选班学生对实验操作评价均为满意,通过访谈发现,作为必修课的体育教育和康复治疗专业在自主学习和案例分析方面因为要求更高、同时在课时与教学设计之间协调得更好,而公选班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要求则更低;此外,体育教育学生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针灸推拿学生对教学内容针对性、公选班学生对课程教学进度的评价均仅为偏向于满意,通过访谈发现,体育教学专业因为知识结构不同对教师重点难点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针灸推拿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中针对中医药(尤其是针灸)的内容偏少,公选班学生则认为课时较少、课程进度安排应该更斟酌。详见表4。

1.3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其中对综合能力提高、专业发展帮助和运动医学知识掌握等三方面的评价较高。但从专业角度看,体育教育学生对学习方法促进、针灸推拿学生对专业发展帮助、公选班学生对运动医学知识掌握的评价相对较低。通过访谈发现,体育教学学生认为运动医学和其他专业课相比相对特殊、且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有所欠缺,针灸推拿学生认为因为中医药和针灸的相关内容相对较少而对专业发展的帮助和预期相比还有差距,而公选班学生则认为由于课时偏少知识的系统完整性受到一定影响。详见表5。

2对策与建议

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又对运动医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医学作为中医院校本科专业中开设较晚的课程,其教学过程各环节都有待加强。为保证并提高运动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促进运动医学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师资队伍状况对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已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实践所公认[3]。鉴于运动医学具有体育学和医学交叉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国运动医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该具有中医特色等客观情况[4],运动医学教学团队和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应该科学的综合的考虑年龄、职称、学历、学缘和交叉专业等因素。针对目前所存在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较为合理,但专业结构和交叉专业融合并不理想的实际情况,应该采取措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平台,课程与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以教师发展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人才引进、继续教育、进修培训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运动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弥补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师资相对不足的问题,同时注重中医和西医、体育和医学的交叉融合。

2.2突出教材中医特色、增强基本技能方面内容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医学院校历来都非常重视高水平教材的编写使用。目前国内面向本科生的运动医学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北京体育大学王安利主编,一本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上海中医药大学褚立希主编,两本教材格局特色。但鉴于授课对象主要集中在体育和康复专业,中医方面的内容相对缺乏,且因为没有配套的实验技能操作方面的指导用书,在基本技能方面也存在一定欠缺。调查情况显示,教材较好的满足了体育和康复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但对于针灸推拿及其他中医药学、中医药学相关交叉学科的学生来说,缺乏中医特色、缺乏基本操作技能指导,明显影响到了教材在更广阔范围内的使用。因此,至少应该通过自编讲义、配套用书编写、国外教材翻译等途径,弥补目前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条件成熟之后,修订或重编教材,加大中医防治运动性病症和基本技能实操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满足中医院校学生的需要。

2.3适当引入PBL教学、强化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可以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预习-听课-复习-考试”教学方法不同[6]。运动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二级学科,应该在教学引入PBL教学法,但必须要注意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包括知识结构、学生偏好)和课程性质(选修、必修)的不同要求,在适合的教学内容中合理引入,反对牵强、盲目的应用PBL教学方式。同时要依据学生及其专业的特点,强化实践教学和自主学习环节。尤其注意在对针灸推拿学和中医药学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中医药(包括针灸)防治运动性病症的案例分析、实践操作、见习观摩等。此外,还应该根据班种的不同和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把握好重点难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如体育专业学生医学知识相对欠缺、公选班学生专业来源较多,应该更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作者:冯毅翀许金叶汶希焦润艺荆纯祥赖秋媛潘华山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医学研究论文:体育教学中运动医学研究论文

一、体育教学中融入运动医学教育辨析

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融入运动医学教育的必要性、专业性、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测量心理结构的关键问题是结构的有效性,是否测试会测试他们生命那样去测试,是否基于测试的推论是有效的。心理结构的自我报道是命题的信息处理系统的产物,受到学生运动员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对于有效性和自我报告信息的可靠性上都有影响。关于自己任何明确的评估报告也很清晰。因此,被有意识的对这些报告的能力限制了。除了无法捕捉到的心理内容,自我报告对自我表达很敏感。自我表达是一个动机性的,有意识或无意识行动。应答模式来给以积极正面的描述,必须区分于由于暂时的效果或动机带来的短暂的反应偏差,主要的差别来自于这些影响的根源。短期但具体的模式和研究工具以及应答设置有关系。该模式通过各种情形和时间来不断地根植于个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体育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运动医学知识促进政策,将工作重心和大量资金投入到运动医学知识促进工作上,以达到运动医学知识促进政策的效果。

当前,国际体育组织已经认识到,实施较长周期的、基础性的运动医学知识促进工作和教育投资,才是相对高效与合理的,并能够根本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知识匮乏的根本途径。

运动医学知识促进问题应该汲取前车之鉴,以宣传教育为主,潜心下去做一些长期工作。在运动员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反复强调运动医学知识促进效果,乃至运用个案宣讲形式,让学生们对生命和健康褒有敬畏之心。

另外,运动医学知识促进计划的不同影响能够扭曲反映到对这些数据的推论是无效的程度。来控制运动医学知识促进的影响理论已经被广泛地议论,加之从匿名到统计方法应用的补救措施。目前,运动医学知识促进计划正面临困难,试图排除运动医学知识促进的影响,研究者必须开发出新的体育教学改革解决方案。在未来的研究中,这些可能会导致通过领域和方法的独特组合。运动医学知识促进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对学生们的行为和社会认知的措施客观信息的背景下,这个工作的难度在于它需要在同一个人身上有相同的客观地信息。在最近完成的运动医学知识促进研究成果中,已经从综合学科研究法中取得了进步。

二、结语

世界运动医学专业组织强调必须适当学习日益增长的运动医学知识的必要性,或者吸引学生参与运动医学教育知识的过程中来,以此获得必要的运动损伤和体育锻炼的知识贮备。

作者:宋慎单位: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医学研究论文:癌症姑息医学研究论文

1结果

1.1研究内容比较将检出的文献按照研究内容人工分类、统计、排名、比较,结果见表3。国内外有关癌症姑息医学的研究均涉及这12个方面,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内外文献量排名第一的均为传统疗法(笔者将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生物治疗统一归为传统疗法),但国内的比例高达82.54%,国外比例为68.73%。笔者将心理、生活质量、伦理、照护者的照护、患者需求5个方面的文献统一归类为人文心理关怀,结果国外在此方面的文献量占总文献量的10.76%,国内则只有1.87%。

1.2补充与替代疗法研究比较国内关于补充与替代疗法的文献占比为3.87%,文献量排名第3;国外的占比为3.51%,排名为第6。笔者参考相关专业书籍将补充与替代疗法方面的文献根据研究主题再次分类,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见表4。国外的研究涉及的疗法全面广泛,国内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中医药方面。

2讨论

2.1人文社会心理关怀的重要性2007-2013年癌症姑息医学国内外文献总量均缓慢增长,略有波动,波动年份与幅度一致。国内外有关癌症姑息医学的研究内容侧重点不同,国内关于临终关怀、姑息评估、照护者的照护、患者需求4个方面的文献量均为1-2篇,表明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鲜少。在本研究中,国内关于临终关怀的文献量为1篇,原因可能是我国未将临终关怀整合入姑息医学,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姑息医学研究与实践的不全面性。“姑息疗法”与“临终关怀医疗”在主题树结构中同属“治疗学”下“病人医疗护理”,两者各为独立的主题词。国内外研究均以传统疗法研究为主,国内(82.54%)高于国外(68.73%),反映出国内癌症姑息医学研究的单一性。国内癌症姑息医学护理类文献量排名第2,反映出姑息医学在护理领域的先行性,且由于目前国内专业心理治疗师未介入姑息医疗,姑息医学中心理照护多由护士承担[1],关于模式介绍与讨论的文献不少也由护理人员撰写[2]。根据姑息医学的定义,姑息治疗除了提供必要的治疗,缓解不适症状,还包括对患者心理层面的关怀;为患者家庭提供系统支持;改善生活质量等。姑息治疗不仅关注患者各方面的需求,还关注患者家庭和卫生保健者的需求[3]。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2.2发扬国粹,拓宽研究内容补充与替代疗法基于一种理念:健康在心理、躯体和精神三者之间达到整体平衡后方可实现,其首要目标是使患者感觉舒适,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些疗法除了缓解症状,还可以减轻常规疗法的副作用,有一些疗法还有直接抗肿瘤的作用[4]。国内关于补充与替代疗法的研究集中在草药,即中药方面。癌症姑息治疗在以人为本方面与中医的整体观标本理论不谋而合。目前已有很多临床实践验证了中医药在姑息医学中的作用及地位[5]。在康复理疗、体育锻炼、艺术疗法等其他领域,国内研究鲜有涉猎。随着姑息医学的进步发展和长期带癌生存患者(饱受癌症带来的痛苦和常规疗法带来的副作用)的增多,康复及其他补充与替代疗法为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带来希望和福音[6]。我国在致力于中药在癌症姑息治疗方面研究的同时,也要拓宽中医其他方法及其他类别的补充与替代疗法在此领域的应用。

2.3加强对儿童、青少年人群的关注高龄人群患癌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内关于老年人的癌症姑息医学文献量占比高达7.74%。全方位的发展姑息医学,也是应对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的方法之一。但是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癌症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国外针对儿童青少年人群的文献逐年增加,且研究范围涉及治疗、人文心理关怀等各个方面。国内关于儿童青少年人群方面的研究则较少。开展针对儿童的癌症姑息医学研究,在我国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多数家庭结构为“4+2+1”,孩子往往是整个家庭的核心,儿童的患病、去世会给整个家庭造成巨大的冲击,引发诸多社会、心理问题。因此,对患儿家属的深切关怀与开导是儿童姑息关怀的重要部分。

3结论

姑息治疗是帮助癌症患者治疗疼痛及躯体、社会、心理等其他不适症状,从而改善面临致命疾病威胁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存质量的学科。姑息治疗医学的基本概念来源于肿瘤学,经过40余年的发展,姑息治疗已经迅速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内容。我国对癌症姑息医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就整个服务体系而言,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不完善、不统一。呼吁政府从政策、经济、教育等方面给予姑息医学研究足够支持,医学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员应从多方面多维度加大研究力度,促使我国姑息医学既能本土化发展,又能紧跟国际先进潮流。

作者:张莉敏于浩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医务处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