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2-04-04 05:18:31 关键词: 教学研究 教学 教学论文

摘要:教学研究主要讨论有关学生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如果是讨论某一具体课程,则希望通过讨论,对这一类课乃至更大范围的课程具有借鉴作用。

教学研究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商务英语多模式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对商务英语多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了认真的研讨,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外贸商务英语是一门专业英语,是培养应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材的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文章着重提出了几种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基于多媒体的互动教学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

我国加入WTO以后,进入了一个融入国际大家庭,国际国内经济地域联系日趋密切的时期,同时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当前,由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经济贸易面临更复杂更严重的挑战,但应当看到,经济的发展也是处在一种蕴含着重大发展机遇的时刻。针对这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国际经济现状,不少国家及国内有识之士都已经认识到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问题。为了发展我国的经济,将“生意”做到世界各国去,培养出具有经济头脑的应用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兼负的一项重要使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急需国际经贸方面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但要懂经济,同时要懂得英语,它就是现在经常提到的复合型人才。应用英语专业,经贸英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等高等学校的专业就是培养既懂得经济又懂得英语人才的专业。在这些专业当中商务英语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英语课程。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讲授好商务英语这门课程,现提出一种多模式教学改革模式,并就外贸商务英语多模式教学改革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讨。

一、商务英语的教学法不应单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当是多模式的

商务英语的教学对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它需要教师不但英语基础理论要好,对听、说、读、写驾轻就熟,同时它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经济贸易基础知识,从这点上来讲已经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了。我们的国情是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高等学校学生扩招,更加重了高校缺乏教师,特别是缺乏高素质教师的压力。许多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教师就是直接从公共英语转过来的,这里包括办经济专业的一些民办高校在内。商务英语如何讲授成了一个实际的课题。采用带读单词、造句、分析语法、进行中英文翻译以及死记硬背扩大词汇量这种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现代外贸商务英语的教学肯定在知识传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均会存在弊端。首先,学生对商务英语的学习会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和学习的效果。笔者根据自己在澳大利亚攻读国际贸易硕士学位两年的学习经历,亲身地感受到结合我国的国情,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11象国际贸易专业以及应用英语专业之类的外贸商务英语课的教学应当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定位。首先应当看到这门课程是培养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与世界上的商人、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家和外贸经销人员打交道,乃至进行商务谈判、签订合同、甚至打官司诉讼的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语言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很有必要将一些进行外贸活动的知识,如怎么填写订单、怎样签定业务承包合同等内容,把握好教学环节,有机地补充到教学中,使学生对这些商务业务活动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过程中采取这种模式是必要的,但在尺度上教师要切实把握好,以免过分地煊染纯商务内容。21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应当是多样化的,而不应当是单一的外贸商务英语的教学除了它自身的专业课程特点外,象公共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仍然应当抓紧。另外,教师应当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以及口译能力的提高训练。这些方面可以通过布置让学生写作专题小论文,分成几个小组,人人参加写作讨论,然后就写作好的小论文进行课堂小组报告,分小组辩论、提问、回答。一个学期训练几次,并纳入成绩考评。31商务英语是一门国际性交流很强的课程,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或留学归回人员到班上作专题讲座,条件难以达到的,可以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观看有关影视录像,可争取通过外研社获得一些商务教学资料,尽可能地使学生了解相关商务活动环节、国外的民俗风情和人文历史。通过这些与商务英语配套的、精心安排的教学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进其学习能力。

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模式应注重案例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是1908年成立的哈佛商学院MBA教学创立的。我国在国贸、商务等教学过程中八十年代左右即已引入这种教学模式,至今已有二十来年,一些高等学校已取得了成功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改革的过程来看,商务英语教学应当精心选择教材,教师可从国外相关原版教材中挑选一些案例,如商品出口价格、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和国际商务诉讼等方面的内容,结合我国的国情精心设计成教学案例,进行商务活动的模拟教学,以提高学生对商务活动问题的分析、推断和归纳总结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习模拟商务谈判,任务要事先布置给学生以便准备资料,就某个专题进行谈判训练,这样做必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模式应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训练

商务英语课是一门专业英语课,不是公共英语课,它们之间的教学区别在于商务英语课是要用英语向学生传授国际商贸专业知识。这里会有许多商务专业英语词汇,同样要求学生要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的环节仍然向公共英语一样不能放松。一个听、说都不过关的人如何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发挥作用是难以想象的。教师在商务英语课的讲授过程中,一定要训练学生首先要听得懂,说得出,然后辅之以读写训练,这样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才会提升。达到了这个目的,我们的教学改革模式才有成效。

四、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模式应当注重与现代先进技术的结合

“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网的实现和当前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无疑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我们应当利用互联网这一技术教会学生怎样从网上获取信息,怎样使用电子图书馆,这将使学生开拓视野。学生可以上网查询国际商务相关资料,包括金融股票、投资、税务、法律等相关内容。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传播更多的信息量。商务英语的课件要精心设计,借助于计算机传播动画和声音,可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活动及英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课堂教学环节利用CAI教学手段可实现交互式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其它课程中成功的运用已有许多例子得到证实,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也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是主导地位的。制作一个精品课件是非常需要时间和投入的,特别重要的是教师精力的投入。超级秘书网

五、结语

对商务英语课程进行多模式的教学改革,其中包括教材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文章中已指出师生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利用多媒体实现CAI教学以及Internet互联网上的学习都是行之有效的模式。只要我们坚持走教学改革之路,不退缩,不畏惧,必定会有收获的。

教学研究论文:我国高校统计学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统计学被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应当顺应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EXCEL的有关功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超级秘书网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教学研究论文:媒体英语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信息时代的今天,中国媒体英语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全视角地传播和宣传中国,已形成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和体系。从现代英语教学与学习的理论看。进行中国媒体英语教学,更新传统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学规律,又有利于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媒体英语背景知识先验图式块式词汇文化盲点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中国媒体的对外宣传也在不断地加强。随之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英语,如:“ChinaToday”,“ChianDaily”,“BeijingReview”,“ChineseLiterature”,“The21stCentury”,等报刊杂志以及中央电视台第九英语频道和四频道的英文节目,从不同方面宣传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民族风情等,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改革所取得的各领域的成就。中国媒体英语在加强对外宣传、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本文拟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媒体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效益。

一、中国媒体英语的特征

首先,中国媒体英语除报道国际新闻、海外风情之外,主要是反映中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秀丽河山、历史遗产等。而且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偏重,“BeijingReview”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发展动态为主;“ChianToday”则以中国民族风情、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为主;“The21stCentuyr”以世界热点、中国商情、语言教学、高教与就业为主,面向中国数百万高校学生。以中国社会为背景的媒体英语,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特色。媒体英语的专栏性特征也同样反映在中国的英文报刊杂志中。同国外期刊一样。定期发行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及时反映变化的社会,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媒体以相对固定的栏目从不同的社会视角追踪报道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其语言风格、词汇选择的倾向性也就相对一致,即某一语域的词汇出现频率就比较高,有利于语言词汇的认知与巩固。如“BeijingReview”自然景观类的栏目,固定刊登描述中国的黄山、武夷山、长江两岸旅游、黄河文化巡游、丝绸之路风情、美丽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道教名胜武当山等。这里不仅可以同现描述山河壮丽、秀美的语言词汇,而且具有许多反映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底蕴的‘特有’语言表达,如:beautyspots,scenery,scene,scenicspot,aractions,landscape,beautiful,charming,spectacular,aarct,charm;theSilkRoad,Taoist。Taoism,等。

其次,中国媒体英语与汉语媒体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和协调性。由于中国媒体英语的目的在于对外宣传中国,因此其内容与汉语媒体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外交事务、国际形势等领域,英汉媒体以不同的语言形式,传播同样内容的事实信息。最后,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融声像为一体,更富有真实性和形象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英语频道和国际频道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真实地传播和宣传发展中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同时也为现代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声像资料。

二、媒体英语与英语教学

中国媒体英语以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符合阅读过程中的“图式理论”。背景知识是阅渎理解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是一个人已有的整体知识以及有关某一专题的专有知识,即各种经验的学习与积累,以及理解某一主题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先验图式论认为,语篇是为渎者或听者提供一个引导,只是他应如何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或理解意义。只有当读者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图式”与语篇提供的语言文字信息联系起来,理解才能实现。这种背景知识以特定结构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相互联系的“先验图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先验图式与阅读语篇越吻合,阅读理解就越容易,反之则越难。而中国媒体英语与中国渎者的先验图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这不仅取决于它们生长于这个社会,而且汉语媒体不断强化了他们的各种知识图式。因此,中国媒体英语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预测性。

由于学生已有的背景文化知识,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阅读目的语文化的语篇,往往存在“文化盲点”。学习者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其交际内容往往具有中国文化的渊源,目的语表达潜意识中就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在此转换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文化或语言上的冲突”。这不仅形成理解上的障碍,而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再者,如果语篇主题渎者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而中国媒体英语则消除了这种语言“文化盲点”,便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而且,在语言的应用过程当中,避免了“潜意识”翻译的过程。媒体英语广泛的题材范围,都与学习者关注的“热门话题”相关,符合读者交际“动机”的需要,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媒体英语专栏性的编排,符合语义关联的语言特征。语言词汇的“语域”理论和“板块式”结构认为,同一语域的词汇倾向于出现在同一主题的语篇中。现代语言学家利用电脑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英语的语言交际并不是仅仅通过单词或固定短语的使用来实现的,而自然话语中的90%是由处于两者之间的半固定“板块”结构来实现的。语言学家Becker认为:“我们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大脑的词汇库中调出那些“预制”(prefabricated)短语,经过细微的加工,就可组合成比较符合语法的句子,并使它们变成流利的语言来填充我们概念上的某些空白。即语言的记忆与储存和输出或使用并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而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而媒体英语的“主题块式”专栏结构,不仅有利于“块式”语言词汇的学习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块式”词汇的调用和激活。

三、媒体英语教学思路与实践

中国媒体英语独特社会背景特征和目的语风格,符合现代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及教学需求。这一点在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充分的证实。传统的教学以目的语语言材料为主,从而忽略了日益普遍的反映中国社会的媒体英语。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目的语教学,而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媒体英语解决教学中一些困扰学习者的“文化盲点”和“交际转换”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益。

媒体英语教学应以“主题”和“时事焦点”阅读为主,这是由学生的背景知识来决定的。在当今信息社会,媒体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信息的重复和出现频率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选择强化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他们从不同的渠道了解社会信息,增强背景知识图式。以此为依据选择学生关注媒体英语资料,即增加了可渎性,又符合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语言学习的渴望中,交际的需要得到满足,学习兴趣得以培养,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主题教学应“追踪事实焦点”,以课堂阅渎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要求学生课下从不同的媒体,结合课堂教学,大量阅渎同一主题的语篇.掌握反映主题的不同角度和观点。按主题分类收集相关词汇,做到主题与表达的统一。如“人大”与“政协”两会“热点”;暑假前的“旅游专线”阅渎;毕业在即的“就业报道”等。

媒体英语辅助相关课堂教学,如口语、大学英语、泛读等以目的语文化为主的教学。在现代交际教学为主的课堂上,学生交际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语言知识与表达内容文化上的不协调,以及大脑储存词汇缺乏“文化主题性”。学生往往对课堂学习的语篇做到理解的程度,而作同一主题的交际练习时,语言编码转换的过程受到语言及社会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为解决这一难题,本人尝试并比较目的语文化语篇教学与中国媒体英语教学的过程及结果,发现学生利用媒体英语交际的流利程度、语篇长度和语感能力远胜于教材的目的语文化语篇。因此,结合目的语文化主题教学,充分发挥中国媒体英语的相关作用,可有效地提高整体语篇及口语教学效果。

媒体英语教学以交流和讨论为主,在语言应用的交际过程中巩固语篇结构概念和语言词汇知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由于学生对媒体英语的背景知识比较熟悉,阅读理解没有太多的问题。因此,老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如何组织主题与词汇的系统性。把词汇形成“块结构”进行记忆,即以主题一分主题一领属同义、近义、反义等相关词汇为整体教学模式,完成主题一词汇结构建构教学。

教学研究论文: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以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从英语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语篇分析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以求有效地指导学生提高阁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语篇分析;高职英语;阅读教学

语篇分析(textanalysis)属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是该学派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文试图探讨一下语篇分析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以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语篇分析理论概述

语篇分析以篇章为基本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先分析理解篇章结构,然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题,同时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最终达到“先见林后见树,然后既见林又见树”的阅读教学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应在三个层次上进行:

(一)篇章层次

在这个层次上,教师应放眼于整个文章结构。例如: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其中包括:作者怎样开篇、怎样结束,表达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主题段落所处的位置,各段落的大意以及相互之间的语篇关系和作者的意图、情感及写作技巧等,并对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加以介绍。

(二)句子层次

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例如,在某一段中,哪一句是表达段落大意的主题句,它与其它句子之间的关系怎样。各个句子是如何相互衔接构成段落的,以及其本身如何组织。

(三)词汇层次

指段落中一些重点词、关键短语以及某些语言点的分析和讲解。在讲解中。应侧重干这些词汇、短语及语言点在具体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并指出其情感和文化特点,以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整个语篇,从而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

二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职学生英语阅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生源方面,高职学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层次不一,学习能力较差,在英语阅读方面能力较弱;在设备方面,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存在学习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而英语阅读是英语语言中最频繁的一种活动,大量的英语阅读能促进其它语言技能的提高,如要提高口语水平就必须有大量的输人才能说出地道的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大量的英语阅读,英语的阅读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阅读是提高英语考试成绩,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的关键。现在,无论是平时的英语考试,还是各种级别的英语等级考试,阅读题一般都占到总分值的40%左右,这足可以看出,阅读在英语考试中的地位。阅读既然有如此的重要性,那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就成为紧迫而重要的问题。

二运用语篇分析理论,指导日常英语阅读教学

广大高职学校英语教师应依据高职英语教学情况,将语篇分析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从把握整体的原则出发,分析语篇时由宏观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逐层剖析,揭示其层次间的相互联系。具体教学实践可以以下步骤开展:

(一)加强背景知识学习,扩大知识面

学习一定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information)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理解语篇。通过类比的方法分析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这样的方式入手有助于调动学生和老师的潜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例如:“TheUShasre-coveredfrom911butOsamabmLadenhasnotbeenhunteddownyet.”这句话似乎不存在语言层面的理解障碍,但包含了“911”,“OsamabinLaden”这些令人费解的背景知识,若读者对美国911这一背景知识一无所知,那么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只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背景知识的提供与分析是必要的。

(二)分析语篇结构,指导文章阅读

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语篇体式,这里是从文章表达方式角度出发的,有叙述性,描写性,议论性,抒情性,说明性文字篇章的划分,各类语篇有其一定的独特性,表现在语篇的内容和语言风格上。例如:议论文的特点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重点放在论点及论证方面,主题往往比较明确,通常文章开头点明主题,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其后段落围绕主题展开,并有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的倾向。一篇短文如果有若干个论点,一定要弄清楚哪个是主论点,哪个是次论点或分论点以及主次论点之间的辩证关系。议论文常用的推理方法有:归纳法(即由个别到一般),先设前提,通过例证归纳出结论;演绎法(即由一般到个别),先提一般性的论断,再逐步提出支持该论断的证据,最后推出结论。阅读议论文的关键是要抓住作者的结论和观点,以及作者对其他观点的态度。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构成、功能等进行介绍和解说。它不同于议论文,并不企图影响读者的思想,而是完垒客观地描述,不带个人感情色彩。说明文常用的几种写作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析因果、分类别、作对比等。阅读说明文时一定要把握短文的中心,掌握作者是从何种角度、采用何种方法加以说明的,同时还要注意事实和数据。

总之,根据这一点教学上可指导学生把握各种语篇体式的独特性,掌握其一定的可循性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运用自如。课堂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划分意义段进而概括每个意义段的中心意思,抓住中心句(topicsentence),然后把垒文按引言(introduction),发展(development)及结论(conclusion)作进一步的逐层归纳总结,以使得学生从整体结构上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全貌,获得了文章所传达的完整信息。久而久之,学生逐步熟练掌握各种体式的结构和英语书面表达的特点及基本要求,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合理的文章。

(三)适当的语言分析

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语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问题,结构,修辞等篇章知识,以助他们建立,扩大语言图式网。另外,在对词汇进行讲解时注意以使用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既重视词汇的语境含义(contextualmeaning)及与其他词的搭配(allocation),又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扩展与辨析等。

以上几个步骤基本上贯穿了阅读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鉴于学习者语言功底和交际能力的差异,教师所采取的方法应因人而异,但总的模式是一致的,即把握整体,充分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只要运用得当,长期坚持,将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语篇分析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有效性,这一方式顺应人的认识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教学研究论文:媒体英语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信息时代的今天,中国媒体英语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全视角地传播和宣传中国,已形成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和体系。从现代英语教学与学习的理论看。进行中国媒体英语教学,更新传统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学规律,又有利于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媒体英语背景知识先验图式块式词汇文化盲点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中国媒体的对外宣传也在不断地加强。随之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英语,如:“ChinaToday”,“ChianDaily”,“BeijingReview”,“ChineseLiterature”,“The21stCentury”,等报刊杂志以及中央电视台第九英语频道和四频道的英文节目,从不同方面宣传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民族风情等,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改革所取得的各领域的成就。中国媒体英语在加强对外宣传、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本文拟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媒体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效益。

一、中国媒体英语的特征

首先,中国媒体英语除报道国际新闻、海外风情之外,主要是反映中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秀丽河山、历史遗产等。而且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偏重,“BeijingReview”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发展动态为主;“ChianToday”则以中国民族风情、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为主;“The21stCentuyr”以世界热点、中国商情、语言教学、高教与就业为主,面向中国数百万高校学生。以中国社会为背景的媒体英语,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特色。媒体英语的专栏性特征也同样反映在中国的英文报刊杂志中。同国外期刊一样。定期发行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及时反映变化的社会,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媒体以相对固定的栏目从不同的社会视角追踪报道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其语言风格、词汇选择的倾向性也就相对一致,即某一语域的词汇出现频率就比较高,有利于语言词汇的认知与巩固。如“BeijingReview”自然景观类的栏目,固定刊登描述中国的黄山、武夷山、长江两岸旅游、黄河文化巡游、丝绸之路风情、美丽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道教名胜武当山等。这里不仅可以同现描述山河壮丽、秀美的语言词汇,而且具有许多反映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底蕴的‘特有’语言表达,如:beautyspots,scenery,scene,scenicspot,attractions,landscape,beautiful,charming,spectacular,attarct,charm;theSilkRoad,Taoist。Taoism,等。

其次,中国媒体英语与汉语媒体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和协调性。由于中国媒体英语的目的在于对外宣传中国,因此其内容与汉语媒体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外交事务、国际形势等领域,英汉媒体以不同的语言形式,传播同样内容的事实信息。最后,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融声像为一体,更富有真实性和形象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英语频道和国际频道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真实地传播和宣传发展中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同时也为现代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声像资料。

二、媒体英语与英语教学

中国媒体英语以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符合阅读过程中的“图式理论”。背景知识是阅渎理解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是一个人已有的整体知识以及有关某一专题的专有知识,即各种经验的学习与积累,以及理解某一主题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先验图式论认为,语篇是为渎者或听者提供一个引导,只是他应如何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或理解意义。只有当读者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图式”与语篇提供的语言文字信息联系起来,理解才能实现。这种背景知识以特定结构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相互联系的“先验图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先验图式与阅读语篇越吻合,阅读理解就越容易,反之则越难。而中国媒体英语与中国渎者的先验图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这不仅取决于它们生长于这个社会,而且汉语媒体不断强化了他们的各种知识图式。因此,中国媒体英语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预测性。

由于学生已有的背景文化知识,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阅读目的语文化的语篇,往往存在“文化盲点”。学习者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其交际内容往往具有中国文化的渊源,目的语表达潜意识中就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在此转换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文化或语言上的冲突”。这不仅形成理解上的障碍,而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再者,如果语篇主题渎者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而中国媒体英语则消除了这种语言“文化盲点”,便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而且,在语言的应用过程当中,避免了“潜意识”翻译的过程。媒体英语广泛的题材范围,都与学习者关注的“热门话题”相关,符合读者交际“动机”的需要,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媒体英语专栏性的编排,符合语义关联的语言特征。语言词汇的“语域”理论和“板块式”结构认为,同一语域的词汇倾向于出现在同一主题的语篇中。现代语言学家利用电脑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英语的语言交际并不是仅仅通过单词或固定短语的使用来实现的,而自然话语中的90%是由处于两者之间的半固定“板块”结构来实现的。语言学家Becker认为:“我们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大脑的词汇库中调出那些“预制”(prefabricated)短语,经过细微的加工,就可组合成比较符合语法的句子,并使它们变成流利的语言来填充我们概念上的某些空白。即语言的记忆与储存和输出或使用并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而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而媒体英语的“主题块式”专栏结构,不仅有利于“块式”语言词汇的学习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块式”词汇的调用和激活。

三、媒体英语教学思路与实践

中国媒体英语独特社会背景特征和目的语风格,符合现代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及教学需求。这一点在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充分的证实。传统的教学以目的语语言材料为主,从而忽略了日益普遍的反映中国社会的媒体英语。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目的语教学,而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媒体英语解决教学中一些困扰学习者的“文化盲点”和“交际转换”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益。

媒体英语教学应以“主题”和“时事焦点”阅读为主,这是由学生的背景知识来决定的。在当今信息社会,媒体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信息的重复和出现频率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选择强化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他们从不同的渠道了解社会信息,增强背景知识图式。以此为依据选择学生关注的媒体英语资料,即增加了可渎性,又符合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语言学习的渴望中,交际的需要得到满足,学习兴趣得以培养,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主题教学应“追踪事实焦点”,以课堂阅渎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要求学生课下从不同的媒体,结合课堂教学,大量阅渎同一主题的语篇.掌握反映主题的不同角度和观点。按主题分类收集相关词汇,做到主题与表达的统一。如“人大”与“政协”两会“热点”;暑假前的“旅游专线”阅渎;毕业在即的“就业报道”等。

媒体英语辅助相关课堂教学,如口语、大学英语、泛读等以目的语文化为主的教学。在现代交际教学为主的课堂上,学生交际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语言知识与表达内容文化上的不协调,以及大脑储存词汇缺乏“文化主题性”。学生往往对课堂学习的语篇做到理解的程度,而作同一主题的交际练习时,语言编码转换的过程受到语言及社会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为解决这一难题,本人尝试并比较目的语文化语篇教学与中国媒体英语教学的过程及结果,发现学生利用媒体英语交际的流利程度、语篇长度和语感能力远胜于教材的目的语文化语篇。因此,结合目的语文化主题教学,充分发挥中国媒体英语的相关作用,可有效地提高整体语篇及口语教学效果。

媒体英语教学以交流和讨论为主,在语言应用的交际过程中巩固语篇结构概念和语言词汇知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由于学生对媒体英语的背景知识比较熟悉,阅读理解没有太多的问题。因此,老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如何组织主题与词汇的系统性。把词汇形成“块结构”进行记忆,即以主题一分主题一领属同义、近义、反义等相关词汇为整体教学模式,完成主题一词汇结构建构教学。

教学研究论文:王维诗歌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王维心态诗歌风格语文教学

论文摘要:本文从王维前后期心态的不同论析心态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诗人前期乐观向上、积极仕进极富盛唐之气,其诗歌豪迈、壮逸;后期他参禅入佛,诗风也更加静逸、恬淡、平和。

王维(公元701一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蒲州人。父亲早逝,母亲笃信佛教,对王维影响很大。王维聪颖多才,21岁中进士,为大乐丞,因属下伶人擅舞黄狮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后得张九龄赏识,擢为右拾遗,后升至吏部郎中、给事中等,又受张罢相牵连被派往边地慰军,并留滞节度使幕为判官;安史之乱中陷贼并被迫做伪官,两京收复时因此获罪下狱,因其曾写反乱思主之诗《凝碧池》及平叛功高的其弟王缙请消己官以赎兄罪之力保,被赦罪降官,责授太子中允,后累迁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一生中最大的那次变故,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形成了他前后迥异的心态特征。这两种不同的心态特征又作用于其诗歌创作,使之在题材择取、风格境界等方面呈现出差异。人们往往根据其心态变化所引发的题材、风格变异,将其诗歌创作以40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本文重点着重分析其两种心态下诗歌的不同风格。

盛唐开元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整个社会意识呈现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形成了宏大雄壮、慷慨激昂、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这种奋进的社会意识除了归因于唐帝国繁盛的物质基础外,还在于其深厚而富饶的文化、美学土壤。远溯先秦两汉悠久而优秀的文化积淀,近承魏晋南北朝充实自由的审美心灵滋养。远古文明的积淀,华夏民族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社会心理意识的互汇交融,培育成更为恢宏的盛唐气质。这样,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社会意识以至远古记忆特别是那种欣欣向荣的时代情绪,必然会渗透在每一位艺术家、诗人的内心。作为开元诗坛的领军人物,王维自然会受到整个时代风貌、社会意识的审美心灵启迪,进而形成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心态。这种心态影响到他的诗歌风格,在他的诗中,那种昂扬的精神风貌与壮阔的襟怀抱负在边塞诗里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老将行》)的壮怀激烈,“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与边塞相关的前期送别诗也同样极富盛唐气。王维有送别诗70余首,占其现存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其送别的对象主要是两种人:一是同乡,一是同僚。送别事由多是友朋赴边、迁谪、落第和归隐之类,其诗中旨意往往跳出同情、祝愿的常规和常境,借机发表对时事的看法,开明政治的向往,表现出积极入世的建功理想。他的送别诗一般都能别开生面,境界奇高,表现出踔厉奇发、壮亢激昂的风格特征。

我们也能在王维早期的山水田园诗里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自信乐观的气概、浩然开阔的胸怀,这种气概与胸怀投射到诗人笔下的风景物貌,掩抑不住一股强烈的壮逸之气。如:

《渡河到清河作》: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诗中,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崔嵬峥嵘;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浩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

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后政治的黑暗使王维对政治感到厌倦,对仕途感到失望;而佛学道教中看空一切的思想和超然出世的态度又使诗人虽身在魏阙而心存山野,这两种原因形成一股合力,使诗人中年以后走上追求宁静生活的解脱之路,徜徉于自然山水之中。但王维从未挂冠而去,直到去世都在做官,他只是长期生活在山庄、别墅而已,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一方面他不必像陶渊明那样躬耕田亩,为衣食担忧;一方面他饱尝官场滋味而投身山水,不像孟浩然等诗人那样有求仕之心,时时流露出怨怅不平之气。他无忧、无愁、无怨,心境平和,恬淡超脱。他可以自由自在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可以无牵无挂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他尽情地融入山水,体悟山水,没有孤独寂寞,没有忧思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因此,他的心境和诗风都能达到一种恬淡的境界,形成静逸之美。另外,王维释道并修,佛家虚空境界的追求和对老庄虚静的体验形成他喜好表现自然静态美的审美趣味,特别是隐居辋川以后,王维笃志学佛,终日以禅诵为事,广泛结交各派僧侣,对佛学义理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佛学素养深厚,看空一切,忘怀世情。远离长安黑暗的官场,自甘寂寞,产生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进入审美的心境。

王维诗存300余首,最能代表他后期创作风格的是在宁静超逸、平和淡远心态作用下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山居秋瞑》展现秋山雨后的清新气象,《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等写深山溪涧或寺院幽清的景象,而《皇甫岳云溪杂题》5首、《辆川集》20首则是描写隐居幽胜的组诗,大多写得精致美妙,脍炙人口,犹如精美的绘画小幅。描绘田园风景的诗作有《赠裴十迪》、《春中田园作》、《新晴野望》、《渭川田家》等10多首,勾画了农村平凡而美丽的日常风光。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作,在描绘自然美景和田园风情的同时,都流露出诗人闲逸宁静的情趣和心态,透出佛学禅理的旨趣。表面上看,其思想心态是消沉颓唐的,但从其深层意蕴和后期创作总体倾向看,王维的“万事不关心”只是对现实仕宦的不关心,对山水田园之美他不仅“关心”,而且迷醉;他的“寂为乐,闲有余”是摆脱世俗利禄烦恼后的另种层次的生命感悟和生存方式,精神并不沉沦;“伤心”而销向空门,是对世俗险恶的失望和寻求心理慰藉的一个方式,这一方式引导他从另一角度理解人生和陶醉真善美的山水田园。从当时的现实状况看,玄宗沉腼声色,昏庸无道,贤者被贬疏,奸位却当权,政治黑暗,权贵骄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等日益滋长并渐趋激化。而在这种情形下又不能决然离去的王维,要么与之斗争,要么同流合污,要么亦官亦隐、身官心隐。王维最后选择的是后者,走了一条既适合自己又无害他人的淡漠仕宦、寄情山水、研悟禅佛之径。由于现实和心态的变化此期王维淡漠的对象只是仕宦功名,而对山水田园则情趣盎然,且渐深渐浓。这种心态决定了王维后期诗歌的风格,使他独领山水田园诗的风骚。

总之,王维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源于其不同的心态特征,而心态特征的形成及变化,又均由其时代、经历等客观存在所致。

教学研究论文:生态教学观下英语论文写作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英语论文写作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把生态教学观引入到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并根据生态课堂的特征和生态教学的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内涵,尝试建构传统教学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与生态网络学习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此培养学生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科研素养。

关键词:生态教学观;英语论文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中的实践课程之一,是高等学校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其旨在指导学生学术规范和资料查阅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四年本科的专业所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为教学质量重要观测点,是学生理论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衡量英语专业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其教学质量和水平值得深入探究。

1目前英语论文写作教学现状

通过多年英语论文写作的教学实践,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笔者了解到目前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1从教的角度来看

在教学时间方面看,英语论文课程安排在第7个学期,共32个课时,即每周两节课。但是该学期学生安排了一个月的专业实习。加上国庆放假等,实际授课时间能保证22个学时左右,可以说时间紧。从英语论文教学内容方面来说,需要设计几大板块:学术论文特点及要求,论文写作进程与时间安排,英语专业选题范围及其技巧,材料收集与分析,格式类型和要求,开题报告撰写及答辩,毕业论文修改及答辩,可以说任务重。从传统的教学观念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教师传递和灌输信息的教学方式仍然佔主导地位。在时间紧任务重,教学方式与课程“实践性”相悖的情况下,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2从学的角度看

首先,学生缺乏科研概念。三年多的英语专业学习,更多的是注重专业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训练,大多数学生对科研方法和学术文章缺乏认识。其次,学生对论文写作课态度比较消极。鉴于毕业生的身份,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实习、准备考研、考专八、考公务员和教师资格证及其关注就业信息等方面,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学习关注度普遍不高。再次,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学术文献,而查阅科研文献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有限的课堂教学无法给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只能抛砖引玉指导学生独立查阅、分析和完成相关研究数据。以上要素的缺失,导致大部分毕业生的英语论文出现选题陈旧,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不规范,论证不严密,语法错误较多的现象,甚至有学生出现抄袭和剽窃等行为。针对上述分析,英语论文课堂教学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的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显得尤其重要。

2生态教学观下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模式

2.1生态教学观的特点

教育生态学(ecologyofeducation)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于1976年率先提出,1990年后开始在中国流行。而真正把它运用于跨学科研究是近几年的事。它强调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所谓的“生态课堂”就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性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周士勤,2007)。综合国外生态学理念,生态课堂具有动态性、生成性、真实性和可持续性的基本特点(罗志定,2005)。在知识观方面,生态教育模式提倡批判型知识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知识不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它的外在形式在学习中由个体的经验背景重新建构起来,形成内化的“思维中的具体”。在学习观方面,基础知识观转变的逻辑,学生不可能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外部信息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经验背景的差异导致学生理解的差异,因此沟通与合作在学习中很重要。在教学观方面,教学不能无视背景经验,而要以其为基础和起点发展出新的知识经验;应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在社会文化参与下内化相关知识;知识不能脱离情景抽象存在,教学应把学习与情景化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2.2生态教学观下英语论文的教学模式

基于生态教学观的基本内涵,结合英语论文写作实践性课程的特点,可以启发教师在英语论文写作课上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支架的构建,监督学生重组、转换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并及时对其学习活动进行恰当的评价,此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英语论文写作教学的效度。具体教学模式如下:

2.2.1专题讲座与自主学习技能培训相结合模式

“英语论文写作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必修课,是学生四年本科专业学习写作中一次重要的学术实践活动。它在注重学生科研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具有针对性和突出性的特征。依据生态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背景知识经验,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协助他们成为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并且把所构建的知识内化为“思维中的具体”的提法。结合英语论文写作课实践性的特征,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给学生介绍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学术论文相关知识,可并辅以学生已经学过的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等知识点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与学术论文写作相关的知识。比如在讲到英美文学方向选题的时候,可以选出一位大家都熟知的作家杰克.伦敦作为例子,帮助学生分析从一位作家和他的作品两大方面的角度选题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讲完专题后,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另选一个作家,用这样的方法去提出相关论文的选题。或者在讲到文献材料查阅专题时,教师在讲完利用电子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方法后,可以安排学生到学校电子阅览室完成相关文献的查阅任务。学生通过专题讲座的指引,和实际技能操练,可以在自己先前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就把讲练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适时的掌握科研技能。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给出评价,才能促进该教学模式有效进行。

2.2.2专题讲座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生态教育具有整体性的意思是指整个课堂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诸如认得要素、物的要素;个体和群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实体。教学活动以群体的组织方式展开,师生之间协商角色分配,相互学习,通过借助集体的力量完善自身,从而达到良性循环。基于此理论,加上论文课程教学知识点比较枯燥,学生态度不端正等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学生的选题兴趣和选题方向分成学习小组,比如英国文学组,美国文学组,英语教学法组,翻译组等。每个专题讲座完,可以组织小组共同讨论该专题的相关话题,并总结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这个专题下的独立特征。由于小组个体对认知的差异性,可以导致他们之间存在信息差,小组讨论非但可以拉小这样的信息差,还可以促进他们在完成小组任务的同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师按小组的整体表现给予评价。比如在讲到开题报告的撰写和答辩专题时,教师可以安排学习小组从自己的研究方向,文学或者翻译范围内选出一个话题作为研究目标,全体小组成员共同查资料,依据本学院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规范,共同完成一篇开题报告的撰写,并在小组内模拟答辩场景。实现合作选题,合作写作,同伴互评等小组学习实践,有效节约课内实践,达到学习要求。

2.2.3论文写作教学与学院论文质量监督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模式

结合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理论,鼓励学院搭建英语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网络平台,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英语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模式,使学生、专家、指导教师、论文资源和学院论文管理实现多维立体互动。教师在上毕业论文写作课的时候,学生基本已经完成指导老师的选择,英语论文写作专题讲完之后,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查阅相关材料,和专家和指导老师进行在线或者留言交流。在教学生态环境中,教师、专家、学生等形成学习共同体,相互作用,呈现动态变化。其中教师和学生是形成指导和监控的关系;教师与专家形成互动交流的关系;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一方面积极利用教学软件平台、各种网络学习资源、建构学术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与专家和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撰写修改并不断提高科研素养。总之,生态教学观的内涵对指导英语论文写作课堂模式的构建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其在学生科研能力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方面意义尤其明显。

作者:刘玲 单位:云南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

教学研究论文:建筑类图学教学研究论文

1网络学习平台的建立

由于图学类课程长期依赖于教师单向的讲授,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上也积极地建立教师导学,师生互动等模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部分采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三维模型等教学手段。虽然图文并茂,立体生动,但由于图学类课程目的在于通过长时间积累形成表象的记忆,需要大量的记忆,才能建立丰富的知识,所以普遍存在同学们上课虽能听懂,下课不会作业的问题。并且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思维能力的盲点不同,需求不同,也是此类课程长期存在的问题。所以,我校的课程采用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基于我校学生学习的多模式教学网,可供同学们在网上学习课件,下载资料、消息以及上交作业、成绩考核等等。所以在课件制作,网络资源以及日常管理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可以个性化选择内容自学课件的需要。该平台可供同学们随时随地查看课件,下载演示模型,并根据自身的问题达到扫清盲点的目的,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以学习型课件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以自我学习为中心,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同学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特点是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学习型教学、模型教学。通过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不断拓展学生思维。通过网络资源,将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延伸至课外,充实了专业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从观察—体验—构建出发的图学类学习的方法

《图学思维的研究与训练》指出“思维过程由感知、存储、输入、加工、输出5个环节组成。在感知部分,主体(人)依靠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知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经过表象化和概念化处理,即采用分析、归纳、抽象等方法,变成具有共性的概念或表象,通过记忆存储在人脑中。”根据其中提出的图学思维的训练方法,首先是“观察促记忆”,要求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把握观察时机,学会观察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默画促记忆”要求通过默画记住一些图形等方法促进丰富的表象储备。然后,通过“表象的联想方法”拓展到不同形体的想象,再通过“表象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指要掌握分析法等,再通过“表象的比较方法”是指比较表象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达到“加强创造性表象能力的训练”,超越过去的“再造想象”,可以进行创造性想象和设计。建筑制图与阴影透视这门图学课程内容中同时涵盖了图学教育和图学艺术教育的内容。“图学是工科学生的技术基础课,培养的是画图和看图能力;而图学艺术教育是艺术熏陶课,培养的是审美与鉴赏能力,学会发现图学中的潜藏之美,学会创造工程之美。”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达到创新思维及设计能力的培养。但长期以来此类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制图技能和表达方法等知识的传授上,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由于目前学生的普遍情况是三维空间想象能力欠缺,建立二维三维空间想象及转换能力比较差。在课程的整体安排上,首先是建筑制图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制图标准的学习和绘制。在此过程中,通过手工制作模型的过程,使同学们在识图绘图以及二维和三维建立空间对应关系。此类专业的根本在于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在建立对于各种形体关系,阴影、层次、效果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设计当中。所以在课程的过程中加入了观察的环节,可以在之后阴影透视部分的学习中,对建筑形体以及细部进行观察,可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由模型观察入手,增加其感性认识与体验,促进丰富的表象储备,并且通过对模型的观察,体验二维图纸和三维空间的对应关系,并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进行观察层面知识的拓展;在观察中,加强学生的体验环节,直接体验感受与设计相关的空间尺度感,建立大数据库,拓展思维过程中知识的表象储备;在通过对于阴影透视的观察和绘制,观察体验光影关系、透视角度以及效果。在透视部分中,也增加了对于模型的观察和体验环节。课程最后安排了模型制作的实践环节,通过对模型的构建制作,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重新思考巩固了其相关知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创造力的发挥。通过体验促进丰富的表象储备,最后通过构建达到创造性的想象和设计,实现与设计核心课程衔接的目的。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如BIM等软件不断涌现,模拟现实技术也将不断进步,对于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仍需不断地了解和采用新技术新软件充实。但课程的核心都应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考核制度改革

传统的考试已经不适用于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基础课程教育,建立新的课程评价指标与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中提出以观察体验构建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核心是创新的思维和设计能力,为加强空间思维能力、形体建构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在课程的设计中,增加对于基础知识,互动讨论环节,模型制作及成果环节的考核,并且增加竞赛竞争环节,提高学习主动性以及知识的应用性,便于与后续课程衔接。在内容及环节设置上,充分与专业主干课建筑初步课程相协调,通过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动和整合,使讲授课程的内容与学生所见、所画、所思形成互动,对于在专业知识领域的融合,实现操作技能,及设计思考以及技法表现。学生在知识的反复应用中加深了理解,使知识点得到进一步强化与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制图识图能力和建筑构建之间的联系。结语基于设计思想之上的图的表达,是设计行业的核心。基于创新思想之上的图学教育,也是设计行业培养的核心。图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核心是通过图学思维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方面,以图学思维方法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增加基础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

作者:宋睿

教学研究论文:油气储运安全概论教学研究论文

1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分为建立油气储运安全事故案例库、对事故案例进行小组分析讨论、教师对事故案例指导总结三个过程,如图1案例教学组织过程所示。

1.1建立油气储运安全事故案例库

选择案例的基本原则是:事故案例具有普遍性,具有教育性,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贴近油气储运专业的实际情况。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典型性,才能引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想共鸣。

1.2安全案例的讨论

安全案例的讨论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在案例讨论中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围绕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要积极地引导和纠正不正确的观点。案例讨论是学生专业知识增长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又是全面培养学生专业安全意识的过程。

1.3安全案例的总结

充分案例讨论后,对各自观点进行总结。通过这一过程实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思考、提高学生对油气储运安全专业知识理解水平。

2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案例教学实际效果如何,必须要有科学考评作为指导。我们队案例教学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案例教学过程主要涉及有五个主要方面,即:课前预习、事故分析、分析结论、小组讨论、学习报告。根据以上的分析,建立案例教学效果考评要素体系。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将考评相关要素确定相应的量化系数,从而五个要素:课前预习P1、事故分析P2、分析结论P3、小组讨论P4、学习报告P5构成判断矩阵U,通过计算得出各要素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即为所求特征向量的近似值,也是各要素的相对权重。根据矩阵的乘法可知:(MW)1=0.4457,(MW)2=1.499,(MW)3=0.7935,(MW)4=1.499,(MW)5=0.7935。由于考评人在进行比较时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评价过程中会出现偏差,因此必须对矩阵U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权重向量,可知对于教学效果评价各因素分析,权重最大,最重要的因素是事故分析和小组讨论,其次是分析结论和学习报告,权重最小的是课前预习。教师根据案例教学各环节因素实际得分乘以其对应的权重比例,最终得出这次案例教学实际效果分数。

3结论分析

综上所述,《油气储运安全概论》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教师有很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科学的教学观念,合理应用新的教学手段,结合科学的教学效果考评体系,这样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案例教学体系,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油气储运工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作者:俞志东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教学研究论文:高中历史图片教学研究论文

一、要能够充分认识“读图”的作用

历史教材中的一些专业性的图表都对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合理地使用这些图表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一些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对比以及记忆能力。因为,无论是统计数字、对比分析、史学纪年表,亦或者是战争进程路线图等,这些图表都最直观并且最具说服力。因此,在教学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运用图表进行讲解能够增加教材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比如,我们在学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二节内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第三节的“大众传媒的变迁”的时候,教师都可以采用对比图表和统计图表的方法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突出教材内容,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一目了然,便于记忆。

二、运用图片对教材中的内容的必要说明和补充

历史教学具有绝对的真实性,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很难将一些历史中的情境单纯地用文字叙述清楚,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历史图片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利用图片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这样能够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感,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例如,“古代商业的发展”这节内容主要讲述的是隋唐之后商业重新走向繁荣发展的情况,其中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描绘当时商业繁荣发展的杰出的代表作品。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适当地结合着《清明上河图》的图片进行讲解,并且引导学生仔细地去观察图中描绘的人物和商业活动的主要分布地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随着商业的繁荣,坊、市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到了宋代也得到了增强,宋代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最繁华的朝代。这种将图片穿插在知识点中进行讲解的方式既能加强教学的灵活性,又能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三、使用图片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是多彩丰富的,蕴含着大量的美育价值。历史教材中还配置了很多的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包括历史实物、文字珍画、人物、文明遗迹等。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具体历史文物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艺术的鉴赏水平。例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其行云流水的笔法、丰富的人物与器物等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各种场景,学生通过欣赏这些图片能够得到视觉和心灵上美的享受,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历史感情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我们在教学“唐代瓷器珍品”这节内容的时候,就可以结合课本中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进行欣赏、学习,以此来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艺术情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总结

高中历史教科中的历史图片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通过图片的形式表达出来,其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文字教学所不能代替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历史图片,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进而真正地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郭晋缺 单位:河北省平乡县第一中学

教学研究论文:英语专业西方文化教学研究论文

一、课程现状与问题

《西方文化》是为知行学院英语、翻译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知识课程,是学习英美文学和其他专业知识的重要课程。本课程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使用的教材为王佐良先生编著的《欧洲文化入门》,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只有36学时,其内容复杂,时间跨度大,教材全英文编写,这对任课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不小的难度。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受整体课时规划的限制,挑选代表西方文化的源头和基石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基督教与圣经文化这三部分重点讲解,涵盖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及其文化传统等领域,但教材内容非常有限,公元前后几千年的时间跨度只有90页的篇幅。在教学形式方面,教学设备以使用PPT讲解为主,播放一定的音频和视频材料为辅,但学生在听、看等多方面接受知识有限,在接受新的语言文化知识方面相对困难。在教学方法方面,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灌输,难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不能全面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网络环境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和资源项目建设

面对以上教学问题,本研究项目确定了通过使用网络技术手段在西方文化课程教学中,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扩展课堂,开展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经过两年的实验和整合,本项目从解决课堂教学环境和课下学习资源匮乏的问题入手,完成了系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起基于局域网络环境的西方文化学习资源库,从而形成具备特色的信息化资源课程学习网站教学的条件和综合教学模式,并进一步建设适合独立学院校的依托校园网平台的西方文化课程教与学数字化环境系统。

(一)教学模式构建及措施

教学内容: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依靠教师的讲解才能理解西方文化中的意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就为教师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体育、医药、文学等各个知识领域中的每一节教学内容中加入视频、音频和图片素材,增加了信息的输入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减少学生无法感同身受的文化差异度。如在介绍文化的发展中以音乐为例为学生们播放古希腊、中世纪和现代流行音乐,并将其进行比较,在建筑风格内容里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古希腊三种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代表——故宫的异同点。又如将文艺复兴时期反映基督教内容画作加入圣经的理解,同时了解文艺复兴的内容。教学方法:压缩传统教师讲解比例,增加学生学习输出。将36学时的内容中的1/3留给学生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程内容部分章节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学期初公布,设置问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课件或其他视音频材料,每三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内容的讲解,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教师在需要的地方补充说明,这样改变学生的单向学习输入,加强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希腊罗马神话故事非常感兴趣,知道特洛伊战争的神话起源,知道弗洛伊德恋母情结出处,听说过雅典娜与波塞冬之争等故事,基于此安排学生通过网络完成了相关各类资料的整理收集,将6个学时交给学生进行演示,学生不仅制作课件,对音频、视频材料编辑使用,而且利用其它高校或国外网站资料对讲授内容扩充,掌握神话故事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这种方式的学习要比教师的讲解获得更好的效果。

(二)课程资源建设

《西方文化》课程的资源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课程环境建设,主要是各种硬件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专用机房、音响设备等。知行学院从2011年至今每年都在英语专业专用的多媒体教室、自主学习机房的建设方面投入巨大,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0间语言实验室,2间自主学习中心,2台专用服务器和相应的局域网,这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个地点的语言交流和互动,学生还可利用宿舍个人电脑进行学习,改变学习场所的制约。第二方面是软件建设。在本项目教改中我们将大量的教学内容放在了常规课堂教学时间之外,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学习平台来拓展课堂学习。这就需要资源库的建设。本课程资源库分成两个层面——教学和学习。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资料、素材资源、课件等组成的资源库。我们分类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素材库,用于教师检索教学信息,还可以更新教学素材,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接近生活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时效性。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点,将相应的西方文化教学素材提供给学生。在此期间我们小组教师之间通力合作,利用各自掌握的网络资源进行收集整理,逐步建立适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文化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包括百科全书与词典、世界名著、外语专业期刊等。学习资源库包括电子书籍、纪录片、影视作品等总计超500G的资料。电子书籍大部分为国外出版社公开发行权威书籍。纪录片分为人物、建筑、宗教、艺术等类别,影视作品分为历史片、名著改编等类型。所有资源都上传到局域网和自主学习中心,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学习,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控制,可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决定学习进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建设成果及进一步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其实是涉及到学院办学理念,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本科英语专业《西方文化》课程教学研究为例,总结项目建设中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成果和问题。通过教改我们充分认识到外语教学离不开网络教育技术。网络环境下教学改革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颠覆、教学和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开发与利用、将课堂教学扩展到课外教学模式的采用等举措,突破了学习空间和时间的制约,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本项目的研究继续衔接到学院2013年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和2015年甘肃省精品课程申报中,在重点课程建设中我们将进一步整合信息技术在西方文化课程中的应用,完善与之配套的内容,充实课外内容,加大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改进课件,录制课程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扩大学生的视野。最终完成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利用网络平台使其具有教学和学习管理功能,包括课程内容与进度安排章节重点、信息、知识链接、学生小组活动、作业展示、交流园地功能。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生态环境,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实现服务地方的独立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杨旭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教学研究论文:小学音乐鉴赏教学研究论文

一、运用审美规律,获得音乐情感

想象和联想可以有效引领学生,让他们领会乐曲中的情感和意境。所以,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感受曲中的意境,从而将人类本该拥有的灵性催生出来,进而使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得到升华。《月光下的凤尾竹》是傣族名歌,这首歌曲将傣族的淳朴自然及本民族的格调展露无遗。教师在教这首歌曲时,可以用不含有歌词的曲子。为了让学生发挥想象,教师可以使用PPT给学生播放一些傣族美丽的图片,并附带音乐。这首曲子听的时候,就像一个清灵可爱的傣族姑娘沐浴在月光之下,吹着动听的葫芦丝。姑娘所吹的曲子中含着些许青涩的情意,带着一丝若隐若现的幸福。姑娘是在思念某个少年,那少年英俊爽朗,而此时,少年则站在不远处偷偷地听姑娘吹葫芦丝。这个画面优美,青涩,灵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目,听者曲子,想象曲子的画面,最后再将PPT播放给学生感受,让他们的想象更加深刻。

二、运用视频影像,感悟音乐内涵

有美感,才有可欣赏的地方,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指导时,应当充分运用审美知觉的规律,让学生的全身感官都参与到对美的欣赏中,并感受音乐各方面的美,从而让学生将一整首歌曲理解通透。只有运用这种方式,才能让学生把握好音乐的整体情绪,才能更理解音乐的风格和内涵,从而对音乐的整体有所知觉。以《七子之歌——澳门》为例,在教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学会理性的感受歌曲中的内容和情绪。《七子之歌——澳门》是《澳门岁月》的主题曲,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那种爱国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澳门岁月》这部纪录片,并让学生明白曲中的情感。让学生了解歌曲中的“母亲”指的是中国,澳门就像中国的孩子,它曾是被他国掠夺的中国国土,经三百年后回到中国母亲的怀抱中。每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民族灵魂是不相同的,尽管澳门被夺,但掠夺者无法将那种民族的灵魂改变,澳门流淌着中国的血液,拥有中国的灵魂,因此,它一直期盼着能回到原本的位置上。这是歌词“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最本质的意思。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全部情感调动,让学生获得音乐情感。

三、舞蹈表演结合,加深音乐理解

肢体动作可以将乐曲中的美感表现出来,舞者或编舞者在编排舞蹈时,必然会对曲子中的风格、情感有所了解。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为了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体会到曲中的意思,也让学生的天性释放出来,运用舞蹈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以《铃儿响叮当》为例,这首歌很欢快,经常被认作是圣诞歌曲。这首歌欢快、和乐,其舞蹈动作的跳跃次数很多。教师在教生舞蹈时,应当尽量让学生以动作表现出曲中的欢乐,并为学生渲染一下气氛,让学生将圣诞节想象成中国的新年,从而清晰学生的感觉。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生鉴赏歌曲时,首先要将学生的审美情感唤醒、运用审美规律让学生获得音乐情感、运用视频和影像让学生感悟音乐的内涵、并能结合舞蹈动作,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构建高效课堂。

作者:张勇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

教学研究论文:三本院校单片机教学研究论文

一、当前三本院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材选取不合适,不便学生自学

由于三本院校特殊的办学体制,大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来自一本、二本院校。教师在确定主讲教材时,往往依照个人喜好,驾轻就熟,选择自己曾在一本、二本院校使用过的、内容熟悉的教材,这使三本学生在课上跟不上教师,而课后自学中又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对重点把握不准确,对难点理解不透彻,久而久之,学生根本就不想听,厌学情绪随之产生。

(二)教学内容过多,课堂信息量过大

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活动本身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迫于课时减少、学生基础薄弱的现实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很多三本院校为了增加人文修养、艺术欣赏、竞技体育、社会公益等方面的学习时间,压缩了专业课的课时。教师在面对学生基础薄弱、课时减少这两难问题时,精选教学内容,控制课堂信息量,制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三)理论与实验分离,教学效果不高

传统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方法是先讲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然后开展实验、课程设计等,在教室进行理论、原理教学,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从时间和空间上分隔,并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指导。教学中理论与实验无法较好地联系起来,实验无法直接、直观地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理论知识也无法高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

(四)实验内容固定,学生发挥空间小

长期以来,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内容固定,且多为验证性实验。对于实验教学,绝大多数高校都采用实验箱进行,实验箱上模块固化,实验中学生只需编程、编译、下载,拔插几根导线,就可以观察实验结果。在教师的演示下,学生很容易掌握整个操作流程,甚至不需要对实验原理进行过多的思考,就可以得出预期的实验结果。同时,由于实验箱硬件固定、程序雷同,实验报告相互抄袭严重。如此一来,时间花了,实验也做了,但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难见长进,实验教学未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单片机应用技能。(五)教学方法老套,无法适应三本院校学生个性特点由于三本院校属于民办院校,教师待遇不如公办院校,教师流动性较大,教师年龄出现两极化。年长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套,中规中矩,与90后的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完全吻合,教学效果欠佳。而年轻教师,由于缺少系统的教育理论培训,教学经验不足,对课程中的重点把握不准确,对难点讲解不清晰、不透彻。这样一来,教师的讲解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觉得听和不听一个样,并逐渐导致学生厌听、厌学、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等不良后果。

二、教学探讨

(一)精选主讲教材,让学生多一位老师

教材的选取不仅要便于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便于学生自学。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忽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学习还不能完全将重点知识透彻理解,必须借助于课后的自学,这一点,三本院校的学生尤其突出,所以推荐一本便于学生自学的教材是相当重要的。

(二)甄选教学内容,高效利用课时安排

甄选教学内容是教师备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压缩学时情况下仍能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基础性,即本专业、本课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内容不能舍。第二,完备性,即选取教学内容时,要通览人才培养方案,把握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在联系,注重基本专业理论的完备性,那些对后续专业技术学习有重要支撑的内容不能舍。第三,时代性,即与时下工程技术应用联系紧密的内容属于必须学习的内容,该部分内容既能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又有助于消除学生心目中“理论无用”的错误认识。

(三)增加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开展课堂演示实验。演示作品可教师亲自制作,也可以选用高年级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或者高年级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等等。课堂上通过演示实验、播放视频及图片资料加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感。另外,通过高年级学生获奖作品,实例证明单片机不仅有用,而且易学,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四)建立开放性实验室,给学生更多探索的机会

实践教学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单片机应用技能、动手能力等起着关键作用。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方式等来实现对实践教学的优化。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着力抓好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适当增加毕业设计中单片机相关题目的数量,实行真题真做。建立开放性实验室,让想钻研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实验室。配备优秀师资,提供大量器材,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单片机系统。

(五)工学结合,满足学生创新欲望,增加学生成就感

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根据企业对单片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把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使学生所学能满足企业所求。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形成多元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卓越人才脱颖而出。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能让学生更快、更直接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企业生产,既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又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改变了“学与不学一个样”的错误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

三、总结

随着三本院校逐渐发展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视,三本院校的教学也必将受到更多、更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笔者通过在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得到了如上的研究结果。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将随之更新,教学改革将成为教育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作者:王玮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教学研究论文:自动化专业教学研究论文

1.自动化专业的教育培养现状

首先,由于以课程为单位的独立式教学,使得学生对所学习的课程知识的理解具有孤立性,这样,在短时间内可以较好的掌握课程知识,然而,该课程的后续课程,可能是在半年后,甚至一两年后才学到,而且由不同的教师讲授,那时候,学生对于已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的记忆已经很淡,难以有效的得到灵活应用。其次,在很多理论课的安排中,设置一些相应的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由独立的实验教师带,这样的安排不利于授课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无法在授课过程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引导。而且,很多实践内容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们的任务就是严格按照要求机械性的完成实验,获得合理的数据,缺乏实际联系理论的引导,导致学生看似动手能力很强,实际上只学会机械操作的技能。最后,学生对专业整体认识不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专业导论是一门介绍专业整体概况的重要课程,这门课安排在大学一年级,混在庞大的公共基础课中,昙花一现,学生还没来得急理解,就匆匆忘记,在后面的学习中,又专注认真的学习每门课的知识点,缺乏综合运用、思考和创新实践,大部分学生处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因此,融合系统知识的讲授以及实践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充分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发挥学生创新能力。

2.自动化专业多课程融合教学

根据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3版的人才培养要求,自动化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最终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本研究以CDIO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人才培养要求为目标,通过融合多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得学生能及时的活学活用,提高专业技能,提高综合创新能力。首先,根据自动化专业的应用性特点,综合专业整体师资力量,确定2-3个大项目,每个项目涵盖部分专业课程,所有项目涵盖几乎所有专业课程。为了可以更详细的描述多课程融合教学方式,本文以工业过程自动化方面的一项目,“某工业过程水箱水位控制系统”作为案例进行描述。该项目涵盖了课程《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系统》、《自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是一典型的综合性项目。然后,以大项目为单位,涉及课程的教师组合成相应的教学讨论组,针对项目的实施技术细节以及实施的时间安排进行讨论,将大项目的综合实施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大学一年级刚刚开始,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十分渴求,在这个时机,单纯的一门课堂学习《专业导论》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我们需要在专业导论中增加设置与大项目相关参观学习以及观看自动化应用的现场视频环节,让学生对自动化的典型应用、被控对象、设备、仪器仪表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

学生可以直观认识过程控制中的典型对象的实物:水箱、锅炉、盘管等等,并认识典型的控制器、传感器、调节阀等部件。有了感性的认识的基础后,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将观察到的实物转换成原理图的形式展现各部件之间的信号的关系。学生虽然还没有开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这些正在运行的过程控制系统的实际部件、以及直观的原理图可以给他们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学生们头脑里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他们的头脑了开始会有出现各式各样的疑问,带着疑问进入紧接着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带动学习的主动性。将大项目设置为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把独立式开设的课程紧密连接在一起,它作为一种专业学习的引路方式,引导学生更好的完成课堂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每一个学期开学,针对每个大项目,由专门负责的导师利用2学时重新讲述大项目的系统知识,演示大项目运行情况,以及大项目与本学期开设课程之间的联系。①涉及《信号与系统》,②涉及《自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自动控制原理》中控制算法设计方面的内容、《计算机控制技术》部分内容、实现控制器的硬件实现方面课程《单片机原理》、《可编程逻辑器件PLC》等,③涉及《过程控制系统》被控对象,④和⑤涉及《过程控制系统》中的执行和测量元件、《自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等。由于有了期初对学生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学期课程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期末课程结束,大项目负责教师引导学生如果根据所学的知识,讲述如何利用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实现大项目中的相应环节的改进办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随着专业课程的开展,学生对大项目每个细节的理解逐渐清晰,学生将开始产生自己的想法:我可以用别的硬件实现某功能模块吗?如何设计更先进的控制算法以提高系统的控制效果?等等。学生有意识的想要了解该方面控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因此,在整个大项目实施过程,我们可以将《专业英语》的部分内容,根据课程开设情况,分批融合进大项目的教学过程,这样为学生阅读国外文献及时的提供必要的工具,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当学生主动要求改变控制系统的软件、硬件或算法,并付诸行动的时候,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在形成,专业教学的目的顺其自然的得到了很好的完成。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课程学习,以系统的眼光进行独立课程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如此,多课程融合教学方法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熟悉课程知识细节,更要对整个专业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局部知识的学习,最终做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效融合。

3结语

本文分析了目前自动化专业教育现状,阐述了以CDIO理念为导向的自动化专业多课程融合教学改革。首先,通过建设几个涵盖专业绝大部分重要知识的大项目集合,力求每学期的课程学习内容与大项目紧密结合,从大学一年级的直观认识延续至大学四年级的综合改进设计全过程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最终使学生具有自主创新的意识,具有工程创新的能力,达到专业教学的目的。

作者:林梅金 郭静 陈勇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教学研究论文: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论文

1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方法

高一虹等将研究方法分为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均为材料性研究,即实证研究,以系统、有计划的材料采集和分析为特点。非材料性研究则不是以系统采集的材料为基础的研究。根据该分类方法。,近十年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占81.30%,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比重相当,各占9.35%。从分布来看,近两年质化研究数量有一定的上升,量化研究相对平均。

2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内容

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基本是针对以英语为目标语的双语教学,原因不言自明。这139篇论文中,只有一篇是讨论非汉英双语教学的。从开展双语教学的体育课程类型来看,研究既涉及体育专业课程,也涉及公共体育课程,数量上前者占优。体育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中又以术科双语教学研究占绝对比重。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其必要性与可行性、教学模式、教学原则、问题与对策等。

2.1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就必要性而言,多数学者持肯定的态度。宏观上,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体育交流国际化和体育理论知识与世界同步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竞争力和办学质量的需要。中、微观上,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可以增加交叉学科的互融性;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以致用;提高体育师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获取外文体育资料。一些调查数据也支持了这一态度。虽然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双语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学者们大多认为体育课程双语教学是可行的。他们认为目前的师资基本能满足需要,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能力也达到接受双语教学的水平。很多学者把这种可操作性归结为体育课程的自身优势———直观形象,自然真实,小班化,互动性强,教学形式多样性、开放性和娱乐性,协调用脑,体育术科语言刺激强度大等等,凡此种种,都有利于语言的掌握。然而,学界也并非众口一词。与前述迥异,有学者指出我国大部分体育院校并不具备实施双语教学的条件,“从实施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对象,双语环境、双语教材等方面来看,体育院系的双语教学与真正的双语教学相去甚远”,这种“双语教学热”实际上是一种“羊群行为”,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应该重新审视,慎重施行。

2.2教学模式研究

许多学者在引用国外双语教育模式术语时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他们在进行体育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分类时主要依据课堂上母语和目标语的使用比例。有学者认为双语过渡模式是实施体育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由维持母语式过渡到双语过渡式,最终进入“完全浸没”式。也有学者认为针对某些专业也可以适当采取“浸润式”(浸没式)教学模式,这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高。类似的还有初、中、高三级教学模式,“渗透型、穿插型、示范型、完全型”的四级模式以及递进式双语教学模式。蔡珺则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建立“体验式体育双语教学模式”。

2.3教学原则研究

不少学者根据自身实践总结出适合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简练性和情境化:语言描述简单、精练、准确,语言与技战术实践相结合,看、听、说、做同步。有学者提出要灵活把握目标语和母语的使用比例。赞美原则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双语学习具有现实意义。

2.4问题研究

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问题难免。首先反映在教学结构的三要素,其主要表现为缺乏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学生整体水平低且不同学科、专业、项目的学生间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教材陈旧、不配套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包括:教学观念滞后,重知识技术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教学目标和课程特色不明确;教学内容只涉及简易单词和口令,无法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思维能力;教学形式受制于师生目标语水平,相对于中文讲授,英语讲授部分单调呆板。原本活跃的学生因为英语表达的障碍其创造性思维受到了影响;缺乏学习外语的环境;缺乏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

2.5对策研究

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要重视英语应用能力,充实英语与学科的双向渗透;明确教学目标:专业目标(首要目标)、能力目标(终极目标)和语言目标(基础目标);把实施体育双语教学看成素质教育的体现;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长期性。开展师资培训,方式主要有:出国进修,国内培训,大力引进。加强校际交流、实现人才共享也是缓解体育双语教师紧缺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立双语教师资格认定体系和双语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还有学者提出开设专门用途英语专业,或鼓励攻读双学位。在教材方面,主要有三种观点,一些学者追求原汁原味,倾向原版教材,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应当选用翻译教材,而更多的学者提出要加强体育双语教材本土化建设,如选用母语教材英译或引进与自编相结合,既保持体育学科教学的一致性,又融入了国外教材的优点。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双语语料库。学者们一致认为,就目前看,体育双语教学不能搞一刀切。可采取选课制度,设立门槛。有学者提出在优质高效的英语教学基础上将体育双语教学班设为英语特色班。体育课学生层级性非常突出,应实行分层次教学。有学者建议体育专业学生在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公共体育课可率先试开实验班。也有人建议根据英语水平由高到低分成英语班、双语班和中文班。为了保证体育双语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有学者建议双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学者们普遍认为应当改革考核制度。应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力求考试成绩构成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样化,口试笔试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建议充分利用体育院校学生思维敏锐、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及体育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的优势所在:人际交流和身体语言。开展情境性教学,注意直观性,降低语言难度。做到语言和运动教学相结合,以防双语教学流于形式。要保证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效和质量,在教材的选取和编写、备课以及科研方面,应加强体育双语教师和大学公共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应当“促进大学公共英语与体育专业相联系,给学生以更多的体育方面的英语知识,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3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中的问题

3.1实证研究比例较低,缺乏理论深度

这139篇论文中,绝大多数为非材料性研究,而实证性研究仅占18.70%。纯思辨的研究缺少理论支撑或理论深度不够,这其中有理论依据的只有21篇,只占15%。更多的是经验总结和方法步骤的说明。

3.2观点缺乏依据,研究过程不够严谨

有学者认为递进式双语教学适合体育专业学生。有学者提出要应对高校体育双语课程要求,学生的英语水平需达到英语三级以上,也有学者把这个门槛设在大学英语四级。还有学者建议高校体育双语教师原则上应通过英语专业六级以上考试。这些观点依据何在?未见有论证者,多是凭经验和主观感觉。一些论文在开始部分交代了研究方法或理论基础,但是论文主体并未“依法而治”,“依理而论”,徒有形式,缺乏严谨性。

3.3部分研究彰显学术道德失范

一稿多投和剽窃现象较为严重。139篇论文中,有两对论文题名、作者姓名完全一样,两对论文涉嫌抄袭,其中一对论文同名同内容,只有作者姓名和文中涉及的实验对象做了些许改动,而另一对论文内容高度相似,不同之处仅在于题名、作者姓名、文中涉及的人名以及小标题。多篇论文提出了雷同的教学原则和模式。

4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展望

4.1未来研究会更多地选取语言的视角

关于双语教学中目标语的定位,有人认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只是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副产品,而不应该成为我们在大学阶段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反对者则认为,我国的高校双语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种教学。本文作者认为,就现阶段我国双语教学开展的起因、目的和现状而言,语言目的应当是占先的。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应当得到语言理论和语言教育理论的支持。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大多从非语言角度来审视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缺乏语言理论和语言教育理论的指导。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越来越多从事语言教学或研究的人士开始对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产生兴趣。可以预期,未来的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会更多关注语言教育的视角,寻求语言理论和语言教育理论的支持。

4.2关于学习者目标语水平阈限的研究会得到重视

目前,学者们多认为双语教学要设立一定的门槛,但这个门槛究竟应该多高才具合理性?有人对非体育类学生做过研究,认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优秀以上或通过六级考试,可以被认为基本达到这一门槛的高度。那么,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而言又该有怎样的要求呢?目前尚无人进行过此方面的研究。如果需要达到同样的阈限,那么,现阶段进行的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的合理性和效果是颇受质疑的。如果要求过低,其合理性和效果同样无法令人信服。因此,学习者目标语水平阈限的研究对于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能否理性和有效地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因此而显得更具紧迫性。

作者:戴中明 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教学研究论文:基础英语现代信息化教学研究论文

1.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

凸现技术能够以新的、更具成效的方式来支持内容的表征和操作,并常常对学科本质带来基础性的变革。

2.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

是体现用具体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来改变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现代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使得TPK变得越来越重要!从技术层面看,要求技术为教育教学的目的而设计和应用,其操作和应用流程又必须符合教学法的原理;体现教与学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符合教与学的规律。从教学层面看,要求教育教学专家和教师了解并能深刻理解技术在教学功能上的可供性和限制性,并生成整合技术运用的学科教与学的境脉和方式,从而指导帮助技术能根据具体的教学途径更具教学的目的性、过程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从广大教师和学生看,则要求树立现代信息化教与学的意识,彻底转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充分应用技术去教学与学习,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3.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

是现代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基础。它超越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三个要素的形式,存在于三个要素间的动态交互(transactional)关系中。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改变,另两个要素就需要同步进行改变来予以整合。例如:剑桥语音识别技术给学生提供了课内课外随时随处可进行朗读和说的实践机会,教学就能把课堂上T—S和T—Ss的交互方式更多地让位于技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开口实践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无法逾越的教学限制,同时,这样的改变又给教师带来“怎么才能了解每个学生读和说的情况呢?”这一问题。于是技术又得改变和完善评价反馈方式,让教师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评价结果与分析。这就是技术和学科教与学的整合过程。从该例子还可见,在现代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通常是新的技术出现会迫使大家去改变基础教育教学并共同重建三个要素的动态平衡。所以美国在“2010~2020变革美国教育”战略中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技术增强学习”。TPCK知识框架能引领学科课程内容及其资源、教学与学习的途径或方式、数字化教育技术开发及其应用等三者有机的整合,并在整合过程中不停顿地、动态地相互促进、发展和变革,从而使得教育教学能充分使用数字化技术;能以丰富、多元的技术更有效地呈现学科课程及实践内容,以及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操作;能用符合现代学习特征的教学途径和方式践行即满足多元化群体,又满足每位个性需要的教与学,实现教学与学习的高效性。同时也使技术能更好地满足教育教学的目的性、体现现代教育教学途径、促进教与学的有效性;能有更多教育技术的创新。在现代信息化教育教学中,TPCK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研修并努力在教学中去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站在现代教师专业化的维度,以未来教育教学发展的视野。

《手册》刚开始构思时,当今流行的社会媒体也刚出现。《手册》刚问世,就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接受。北美很快就把TPCK作为师范院校学生和在职教师培训的专门课程。但在培训和实践中发现,TPCK只有极少数专家级教师能在教学中随时得心应手地应用该理念实施教学和指导学生去自主性地学习。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优秀的学科内容处理和教育教学能力,还需要较高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大多数教师尽管能逐步提高现代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意识,但囿于在TPCK三要素综合能力和水平方面的缺失,特别是面对众多资源和数字化教学技术缺乏遴选、整合能力,一时还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和驾驭。综合上述学习研究与分析,笔者遵循Perkins“知识就是设计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基础英语现代信息化教学的研究方向:把TPCK作为教师理论知识的概念迁移为现代信息化教育平台及其资源的设计理念和开发行为———由基础英语课程、教育教学和评价等方面的专家、专家级的教师和技术专家共同参与研究、磨合与开发,打造一个技术先进、满足需求、操作方便流畅的网络平台,并在平台上逐步开发多元多样的依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贴切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符合现代外语教学途径等的教学与学习资源。进而在推广应用中让TPCK理论框架及其整合功能能更快地发展成为一种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学科学与教过程的全新可操作模式。基于此思考,笔者与多方志同道合者共同拟定了一个在数字化教学发展的大趋势下的现代信息化教育科研课题———“基于TPCK理论框架基础英语学与教数字化平台及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后简称“课题”或“研究与实验”),课题将以“翼课网”作为平台及其资源开发的载体,发展全国不同地区多层次学校的参与和应用实验是课题进行正式研究的标志。通过研究与实验,探索技术、英语学科内容和学与教的策略和方法及其质量之间存在复杂关联,以行为研究与实证研究为主要方式探索英语数字化教学与传统课内外教学如何有效融合,创造多元多样的、具有实效的操作模式,从而提高英语教学与学习的质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基础英语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作者:刘兆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