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论文

时间:2022-04-10 10:44:50 关键词: 教学艺术 艺术 艺术论文

摘要:教学艺术是教学领域中的艺术,是指师生紧密合作,遵循教学规律与美学规律,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一切条件,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特征与才华。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实践性等特点,能够让课堂气氛和谐融洽、生动有趣。

教学艺术论文

教学艺术论文:高师声乐教学艺术论文

一、指导思想的概念与重要性

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在高师声乐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认真全面地贯彻落实。

二、指导思想确立的依据

指导思想的确立,不是长官意志,也不是主观臆断,而要根据客体现实的需要与条件,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确定,既有指导价值,又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高师声乐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内容

高师声乐教学的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点主要内容: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声乐人才的指导思想

要以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教学指导思想。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在高师的声乐教学中,对于“全面发展”的认识理解与具体落实,主要矛盾与突出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德与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与专业培养的关系问题。而在对待这二者的关系上,大多数教师与学生的主要倾向又是重专业轻品德,这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切实地加以解决的。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关于德与智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矛盾,各有不同的认识。曾经有一种十分错误的观点,就是:“文人无行,艺人无德。”意思是说,搞文学艺术的人,或文学家艺术家,可以不注重不讲究自己的品行道德。他们并且言之凿凿,列举许许多多艺术成就很高却有严重思想错误或道德缺失的人物,如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歌星麦当娜等等。但是,在我国,传统的价值判断标准始终是德高艺劭、德艺双馨。我们中华民族在这方面有许许多多楷模典范,仅以音乐与演员为例,在唐代就有著名的琵琶大师雷海青因拒绝为乱首安禄山演奏,并将琵琶掷地以示抗议,被安禄山支解示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在上海蓄须明志,一个在北京青龙桥务农,都坚决拒绝为日寇演戏,成为美谈。现代著名作曲家张曙,牺牲在日寇的飞机轰炸中;麦新牺牲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垄,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朝鲜前线。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德艺双馨的声乐教学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真正把“学声乐先学做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唱歌教歌”落到实处,将艺与智育紧密结合起来。

(二)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彰显人性化教学。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视学生如朋友、亲人,树立甘为人梯、甘于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要关爱、关怀、呵护,如母鸡护雏、母牛舔犊;学生要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营造出师生之间的亲情加友情的人性关系。要尊重人的受教育的权力和人格尊严、名誉、威信乃至个人隐私权等一切人权。这是新时代新教育的新特点。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指导思想

要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指导思想,一切以学生的实践能力(歌唱能力与声乐教学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也以其作为评价测试的惟一标准。为此,在教学中就要重点突出、强化细化实践课教学,尤其是演出实践与教学实习,一定要加大教学比例。

(四)与时俱进,面向市场需求的指导思想

高师声乐教学要与时俱进,根据人才市场对多方面音乐人才特别是复合型声乐人才的需求,做到适销对路,培养一专多能的创造型、开拓型、智力化的声乐人才。

(五)强化改革,锐意求新的指导思想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向纵深方向发展,全国的教育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其改革也正向深层面发展。为此,高师的声乐教学也要强化改革,深化改革,要敢于废止旧的不合理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造出全新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和机制。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为此,这里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历史,通过这些历史的改革经验,我们可以探索中国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指导思想,也为具体实施改革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参照系。

四、高师声乐教学艺术

(一)教学艺术的概念

教学艺术是教学领域中的艺术,是指师生紧密合作,遵循教学规律与美学规律,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一切条件,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特征与才华。高师声乐的教学艺术,就是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最佳特征与出色才华,因为声乐本身就是艺术,所以其声乐教学艺术从本质上说就是“艺术中的艺术”。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

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艺术,具有下列三大特点:

1.形象性

形象性就是把抽象的原理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像等,从而有利于声乐教学。例如把歌唱艺术变为教师的范唱或观看歌唱艺术家的演唱录像,就都是形象性的声乐教学艺术。

2.情感性

情感性就是通过情感沟通,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在心心相通的师生情感中进行声乐教学。师爱生、生敬师,师生心有灵犀一“曲”通。声乐艺术本身就是情感艺术,声乐教学同样必须以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引爆情感的火山。

3.创造性

艺术贵在创新,声乐的教学艺术也贵在独创。声乐教师要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

(三)教学艺术的功能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艺术,具有下列四大功能:

1.有利于声乐教学

教学艺术可以把丰富深刻的声乐理论变得易于接受、浅显易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使歌唱技能训练变得轻松愉快,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避免不费力的“唾手可得”和费力不讨好的“跳而不得”。同时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有利于智力开发。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教学艺术可以使教师的专业特长、人格魅力与人格形象、情感含量与意志力量,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就会引起学生的羡慕、模仿,在教师的影响、感染下,学生就会变得成熟起来,获得较强的情感体验能力号隋感表达能力。与此同时,针对声乐学习中的疑点与难点,教师通过教学艺术使问题一个一个地迎刃而解,使学生尝到刻苦努力之后的甜蜜、辛勤之后的快乐,在这其中,便自然锻炼了学生的意志。

3.有利于审美教育

美育是全面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美育就更显得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要具备教师的素质,要具有“教师美”;另一方面,声乐本身就是美的艺术,教学艺术也属美学范畴,通过教学艺术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其通过音乐美领会到生活美、社会美、艺术美、心灵美、人格美、创造美等等的魅力,获得艺术创造力,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

4.有利于教学能力的培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音乐教师,声乐课的教学艺术可以使学生通过教师学到声乐教学艺术,这就为他们毕业之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述四大功能,再一次从具体方面充分说明了教学艺术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师声乐教学的思想原则是为高师声乐教学活动服务的,是将高师声乐教学工作引向正确、科学的道路的指向标。高师声乐教学艺术目的的实现,就是高师声乐教学思想的最终实践。

作者:董艳艳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教学艺术论文:高中物理教学艺术论文

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作为核心,通过综合文字、图片、声音和动画等元素,表现出了极好的效果。这一特性正好可以帮助高中物理教学改变方式,我们可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结合网络搭建起一个加深师生交互、增加学生见识的平台。多媒体的应用丰富了高中物理的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动画、声音等方式来表现高中物理的相关知识,可以达到比文字理论更加生动的效果。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将各种多媒体手段和自己的物理教学合理结合起来,从而改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理解能力和丰富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其他高中物理教师带来一些帮助。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因为高中物理知识面比较广,涉及的理论比较多,所以学生一般都有畏难情绪,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效果。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通过信息技术较强的直观性来丰富知识的表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畅游在高中物理的海洋中。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时,教师可以事先制作这样的fLash动画:一只青蛙蹲在荷叶上,发现同一高度的另一片荷叶上落着一只水蜘蛛,青蛙张开嘴巴,用长长的舌头去抓水蜘蛛,水蜘蛛在青蛙伸出舌头的瞬间从荷叶上落向水面,这一过程可以被视作自由落体运动,但是水蜘蛛还是没有逃脱青蛙的捕捉。生动有趣的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青蛙为什么还是捕捉到了水蜘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去发现动画里隐藏的物理知识,即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利用fLash动画,先让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动画情境,教师再结合动画内容引入相应的物理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提升理解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各种实验仪器,去验证物理中各种经典的理论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形式受实验时间和实验地点的影响,学生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和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操作,教学效果不能得到保障。此时,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比如fLash或者虚拟实验室等软件,制作出各种物理实验,让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进行实验,完全由学生自己控制实验的进度和次数,保证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进行让“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实验教学时,为开阔学生的思路,达到预定的实验目的,笔者收集了大量的实验视频,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便于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把每组学生动手探究的实验环节拍摄下来,挂到学习网页上,让学生相互点击观看。这种搭建平台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了成为焦点的乐趣,进而达到督促实验的目的。在接下来的环节,笔者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规律,先点击规律按钮,里面有一个演示动画,是一个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分别计算出物体在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和方向及位移的大小和方向。然后再要求学生把推导过程写在纸上。通过将课堂笔记、公式推导落实在笔头上,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容量。同时,通过摄像机与投影仪的切换,把部分学生的推导过程呈现在大屏幕上,全班一起分析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方式可有有效减轻学生到黑板前做题的压力,也能为教学的课堂教学节省时间,可以展示更多学生的思路。

3充分挖掘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没有计算机网络的时代,人们掌握的知识量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而计算机网络的诞生和迅速发展,拉近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高中物理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改变以往资料收集困难而且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的局面。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要引导学生搜寻和高中物理相关的历史、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与课本相比,学生更愿意接受这些通过自己努力收集来的知识。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的主动性会大大加强。例如,在学习“激光”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中提到的重点,如激光的定义、特点和应用等内容挂在网上,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学习。在互联网上,师生之间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畅所欲言,实现相互学习与交流,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共享。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由选择一些著名网站的试题来进行课外练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搜集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如:激光的起源、发展、规律,以及军事上提到的各种最新型的激光武器等,通过网络“冲浪”来扩展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知识。可见,互联网有着强大的资源优势,不仅能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以网上“冲浪”弥补教材的不足和空白,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模式的变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课程整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妙趣横生的广阔学习空间里,学生不再是课堂上的“填鸭”,而是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作者:魏志华 单位:河北省唐山乐亭县教师进修学校

教学艺术论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艺术论文

数学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规范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价值性知识、模糊性知识等。陈述知识告诉你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公理、定理、定义、定律,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等。规范性知识是为什么的知识,其外部表现为技能;即从知识的层次梯度到能力的迁移。策略性知识是怎么做的知识;它是从能力—知识—能力的发生过程,探索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价值知识是如何选择最优化的问题。模糊知识是不确定的知识,包括交叉知识、边缘知识、矛盾知识等,是最有发展潜力的知识。因为数学学习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都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原因。苏霍姆林斯基一再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所以,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欲望,就必须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并激发其创新意识与能力,这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

1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和数学学科,就要创设最佳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加深对数学学科的感情。该研究者在教学中经常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述数学的发展史及美好前景。如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杨辉三角的应用比西方的帕斯卡三角形早四百多年等,以激发学生爱国爱数学的情感。如通过介绍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祖冲之的成就;华罗庚的故事等,激发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目的。再如在学习《四边形》时,首先可通过观察墙壁、窗户等,抽象出《四边形》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从而创设出一种积极求知、勇于探索的情感状态。

2善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探究某件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数学教师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一是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包括鼓励质疑,尊重学生、全面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等。二是要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目标。数学是造福人数的伟大智力工程,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日月之繁,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力量之大、内涵之美,还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变成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三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主要场所。如语言信息的载体,生动有趣的数学语言、妙语联珠的讲解、简明扼要的口诀等,都会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数学学习动机。四是要善于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质疑。质疑极易引起定向反射,思维活动也就随之产生。设疑置悬要具有启发性,由易到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就会长期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3燃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经常发现: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踊跃发问,以至越来越喜欢数学与数学老师;而无兴趣的学生则精力分散、思考懈怠、勉强应付、作业抄袭,甚至与老师对抗。首先要树立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如通过介绍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刻苦求学的事迹;往届毕业生的成功经验、数学家吴文俊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等事例,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注重数学语言训练。如学生易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说成“三角形的平分线”,我都及时纠正,常此以往,学生的数学语言都会达到精准的程度。三是严防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要知道学懂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我刚教一年级几何时,让学生在“直线AB上画一点C”,许多学生画走了形,我就严厉地批评他们,热烈的课堂气氛一下就冷了下来。我通过冷静地思考,才明白学生发生错误是不清楚在几何中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责任应该是我把简单问题忽略了,是我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中教师绝对不能站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角度,忽视学生学懂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复杂过程的现实,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如我在讲解“绝对价值”时,该概念就是难点。为了不让学生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不是马上让学生处理这一难题,而是当堂补充了一个例题:已知:︳a-2∣=5 b+1∣=4,求a+b的值。学生也就较容易学懂了这一概念,长此坚持也就燃起了学生习数学的热情。

4构建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

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学科,创造是数学的核心。创造力包含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特的直觉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如牛顿对运动“瞬时”状态的洞察,创造了微积分;高斯的灵感带来了一种秒算;爱因斯坦的超人认识,重新描述了宇宙。“学习规定的课本知识,无创造性可言”、“创造力与学业成绩正相关”、“只有上过大学的人才能创造”,这是现在社会上的普遍观念,也就成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思想障碍。对大部分人而言,创新并非要创造高不可攀的理论,只要出新不在大小,只要有新意图、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和新产品创造。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把握四个层次:第一知识教育是基础。数学是实践中的抽象,科学性是知识的第一属性,知识教育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这是数学的网络链条知识结构决定的,全面的知识将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教师与学生要明白这一道理。第二技术教育是钥匙。技术教育必须坚持问题性原则,问题产生于现实的困惑和思考。数学教学中一是要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以利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二是要重视数学实践与操作,以利将来的发明;三是要重视数学技术应用,以利将来的发明商品化;四是具有独创性的技术推广。科学技术是直接或间接的生产力,如二进制的发现、汉字编码的成功,就开辟了计算机广阔的应用前景。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技术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将来技术发展的钥匙。第三人性知识教育是支点。人性教育包含三个方面。既世界观和人生观知识、情感智商知识和智慧知识。做人和做事要诚实、客观、公正,才能被社会和他人接受,这是我们现在社会最欠缺的,也就是需要老师加强的。第四人才教育是核心。人才包含:再造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革命型人才。只有相信科学和真理,勇于尝试与探索的人,只有在合作、竞争、双赢的环境中,人才的良性循环才能形成。只有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艺术。

作者:杨昌松 单位:湖南省石门县夹山镇官渡桥中学

教学艺术论文: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艺术论文

1创设媒体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多媒体具有动态、声音和图像等直观性,能够刺激初中生的多种感官。多媒体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响来创造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情境,使初中生脑、耳、手、眼并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容易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意识,优化教学过程,把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生动,把静态的数学问题变得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教学内容直观化、趣味化、多样化,学生兴趣浓厚,课堂生动活泼,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良好学习品质。精彩导入,诱发动机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入课堂情境的作用。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唤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对课堂教学有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探究新知。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能准确地把文字、图形、视频和声音等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课堂教学艺术环境,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节课时,教师运用CAI课件向学生展示海上日出的情景,伴随着太阳的缓缓升起,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自然引出。教师运用多媒体设置导入情境,在精彩的情境下引出新课。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的优美,领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数学价值,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渴求新知,进入最佳的数学探究状态,课堂教学活力无限,为后续教学做了恰当的铺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唤起初中生的探究热情,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巧设问题,激发欲望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心脏,它是打开初中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设置数学问题,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媒体鼓励学生从已知处设问,从无疑处设问,从平常画面上发现问题,自觉地探索新知,使课堂教学活力无限。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教师用课件呈现多幅校园图片,指着图片问:“从图片中能找出哪些平行四边形呢?”学生积极发言,找到很多平行四边形。教师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找出来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引出: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借助鲜艳的色彩和优美的图案,通过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变化的过程,形象生动地描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增加了图形的真实感,渲染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数学教学,打破了学生齐步走的局面,解决了不能“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使学生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让数学课堂精彩生成,学生享乐数学,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2营造媒体氛围,感悟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动手实践,启发思维动手实践是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基础。通过动手实践,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容易感觉数学知识是现实的、有趣的、极富有挑战性的,与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把形、声、光、色融为一体,打破时空的限制,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会积极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化“难”为“易”,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培养空间想象力,启发创新思维。用Authorware与几何画板进行课件制作,对动态对象进行有效的“跟踪”,清晰地显示该对象的“轨迹”,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如在教学“动点运动轨迹”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屏幕上缓慢移动点、线、面,矩形的一条边沿其另一边作平移运动,其上的固定点的运动轨迹就是线段。在屏幕上保留它们移动留下的痕迹,清晰地演示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轨迹。通过观察知道:如果动点的轨迹是一条线段,那么其中不变的量就是该动点到某条直线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学生探究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数学天地,让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运用建模,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建模之前必须认真地阅读理解分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创设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精彩情境,有助于学生思考,能灵活自主地进行变式教学,使学生有效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从而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背景,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建模中来。可运用现成的数学模型,对应用题进行认真分析,确定解题所需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找出模型中所需的具体数学模型,再用现有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节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巧猜妖魔和孙悟空年龄”,动画音形色具备。一个妖魔吼道:“我在此修炼了几百年,能呼风唤雨,你小小的年纪不配与我说话,快快走开!”齐天大圣孙悟空手打凉棚,哈哈大笑:“何方妖孽,俺老孙在此,你竟敢胡言乱语,我孙子都比你大!俺老孙年龄的1/4在花果山占山为王,然后又做了290天齐天大圣,等于你在下界的290年啊。后来我大闹天宫,在五行山下度过了我年龄的1/2,现在又和师傅去西天取经已经10年了,你来算算俺老孙的年龄?”学生被精美的动画所吸引,对孙悟空的年龄产生好奇心,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建模,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列出方程(解答过程略)。通过体验数学建模,学生积极动脑寻找答案,尝到成功的喜悦,为探究新知找到方向,激发了与人交流的热情,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的。

3结语

总之,高效数学课堂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启迪学生的智慧,放飞学生的数学梦想。多媒体课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王凤春单位:四平市第二十中学校

教学艺术论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艺术论文

一、以“四真”理念为教学前提

面对网络中涌现出的各式各样的信息,我们应当保持警惕的是:这些通俗的、快捷的信息往往是随意的、不可靠的,在很大程度上会误导学生。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罗纳德•巴尼特研究指出,现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旨在帮助个体以彻底的方式认识影响自己的各种力量的‘解放’进程使他们能自新……由于让每一个体审视自身内在的各种力量,他们必定经历一轮自我反省,自我认识,并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大学生拥有自主选择任何信息的自由,因此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对他们加以引导(而不是强制),引导大学生主动寻求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信息,这是教师的责任,也是现代教育的理念。与此同时,大学生在“自我反省、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教师所传授的理念进行反思,从而肯定或否定教师及其这一学科的合理性,进而影响大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可见,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和传授,进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门值得深入探讨的教学艺术。事实上,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而且要拥有对所讲授内容的强烈兴趣。正如房玫老师一贯坚持的那样,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以“四真”作为自己教学的理念,即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一)对马克思主义要“真学”

“真学”,就是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尤其要研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著作。研读经典著作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研读,顾名思义,是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深入到经典著作中去,是“真学”。而非通过二手甚至是多手资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只言片语的了解,似懂非懂地给学生上课。因此,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再加以认真思考,教师才能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保持理论自信。

(二)对马克思主义要“真懂”

“真学”的目的是“真懂”,即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在“真懂”的基础上,一方面提高教师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政治鉴别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界限,进而在理论立场上坚定不移地拥护马克思主义。

(三)对马克思主义要“真信”

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基本任务,但不能仅仅把教学当作任务来完成。教师如果不能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即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指导现实生活的一种信仰,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很难感染学生。最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不仅对于学生,就是对于教师自身来说,都成了一种负担。

(四)对马克思主义要“真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谓“真用”,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社会上出现的诸多现象和问题;还要求教师能够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诸多现象和问题。只有做到了“真用”,才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们也才能真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比如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等,也才能真正认识到理论的魅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才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可见,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提升理论水平和增强理论自信的必要环节,也是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艺术的必要前提。然而,教学活动原本就是建立在教学主、客体关系基础上的艺术,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要。

二、以处理“三个关系”为教学纽带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融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艺术得以展现的纽带。房玫老师在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中强调,师生之间存在着“三重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以及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并认为“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四真’原则的体现”

(一)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为直接的关系

作为教师,就是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学生,就是要认真学习该课程的内容。然而,这种最为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是最为脆弱的关系。因为,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拥有许多课堂教学之外获取知识的途径,如移动互联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最为重要途径,就是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通过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四真”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中来。

(二)朋友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延伸,是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扩展

作为朋友,就是要以朋友的身份,而不是以教师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学习。房玫老师一直反对教师和学生“搞好关系”的做法,认为师生之间的交往只是单纯的交流,不应带有任何功利性;师生之间应保持一种纯粹的情谊,这种“纯粹”剥离了一切利害关系,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友好往来。

(三)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作为父母,就是要代学生的父母履行家长的责任与义务。大学生在学校中不仅有学习的任务,还会有生活、情感方面的困惑,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交织在一起并互相影响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有义务去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而如果仅以教师的身份,或者仅以朋友的身份是无法完成的,因为大学生需要的是一个类似于父母的角色为自己答疑解惑。可见,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建立,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具体说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三重关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必须达到三个方面的要求,即“诚、热、亲”。“诚”,就是坦诚。教师对学生坦诚,就会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揭开教师对学生的那一层神秘面纱。房玫老师强调指出,教师要用自己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去感染学生。“热”,就是热心、有耐心。任何时候,教师都应该耐心地对待学生的倾诉,不能辜负学生对自己的信任。“亲”,就是亲和力。许多情况下,不是以教师的身份去指示或命令学生如何去做,而是给予学生建议,引导他们如何去做。这样一来,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和谐关系的养成。房玫老师都被大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房妈妈”,不仅是因为她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是因为她对待学生的“诚、热、亲”,这才是让大学生对“房妈妈”尊敬、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充满兴趣主要原因。

三、以促进“主动学习”为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是促使学生“自我更新”的过程,他们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而不是传统式的说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高水平的完成。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契合大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房玫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回应时代的变迁,探索出一系列成功的、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课前问卷调查

房玫老师看来,“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以及“一定水平的理性思维和审美情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教学的“期望视野”,多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因此,“课前问卷调查”的运用就在于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在于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能否产生兴趣。因此,问卷的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具体来说,进行问卷调查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调查问卷的设计要契合学生的心理,包括问题的选择、排列顺序等等,以确保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第二,要选择好问卷调查的时机,一般要在学生大致了解课程的基本性质之后再进行问卷调查,以确保调查的真实性。教师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方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诵读马列经典

引导学生进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一方面,这些经典著作在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之后,具有不可置疑的信服力;另一方面,改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再没有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本身更有力的证据了。房玫老师指出,带领学生诵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可以作为课前的“热身”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印象。诵读著作的选择可以是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思念—致燕妮》,也可以是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还可以选择诗词等。尽管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诵读太多的内容,但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所诵读的著作产生兴趣,并理解和接受著作中的观点。

(三)剖析重点难点

房玫老师在教学中一直遵循着这么一条原则:以疑引思,重点剖析。即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设置成问题让同学们率先思考,借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再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这一做法,一方面转变了教学的主体。学生们不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独立自主地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另一方面加强了师生互动,促进了教学相长。尽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早已耳熟能详,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也有所了解,但对于学生具体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生活阅历等并未有十分清楚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与自己的相互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则只能从相互运动的信息反馈中得知”。教师正是在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动态过程中,不断获得灵感,寻求剖析、解答重点难点知识的突破口。

(四)学生自讲互评

相对于学生“坐着听”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老师应更倾向于学生“站着讲”。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准确表达自身观点的能力。在“站着讲”的教学模式中,房玫老师尝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自讲互评活动,比如主题演讲比赛、理论论坛、专题讲座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改变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偏见。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艺术的展现不能局限于丰富多变的教学技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只有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对所传授的内容具有深刻的情感和深厚的积淀,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引导,才能在情感上感染学生、在行动上影响学生,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也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作者:胡梅叶孙辉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教学艺术论文:语文阅读教学艺术论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好时光,小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激发想象力。创设情境是阅读教学艺术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由想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课文《日月潭》里有一段描写日月潭下雨时候的朦胧美,“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里的仙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不知道朦胧是什么景象,这就需要教师带动学生发挥想象力,让同学们谈谈在下小雨时自己看到的风景和晴天看到的风景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会说:“下雨天远处的景物看的不清楚。”有的可能会说:“像是在蚊帐里看东西,很模糊。”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想象日月潭那种“仙境”的画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如《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描写,画一画各种动物在雪地里留下的图案。学生通过把自己的感觉带入到文章,会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刻,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

二、提高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一般是以教师为主,是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学生只是很被动的接受知识。新课改背景下要求阅读教学艺术注重提高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的阅读,主动的学习。当一篇文章里有很多人物角色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朗读课文,例如文章《将相和》,朗读完毕,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性格、优缺点、智慧等方面谈谈对文章中人物的看法,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让学生学习课文中正面人物的优点。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之一生受益匪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一些有良好阅读习惯人物的例子,例如、毕淑敏,说明养成阅读习惯的好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多阅读带有故事性的文章,学生在文章中读出乐趣,自然会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分小组教学,培养自主性、合作性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采用分小组教学,把学生三五人分成一个小组,小组分配要合理,优中差搭配,教师针对课文的内容,预先想好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例如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采用的写作手法等等。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后,开始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时,要做到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将本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发言。这种阅读教学通过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都有所加深。

四、正确引导,培养阅读自学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的,教师的引导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觉性、主动性是分不开的,小学生可能在自主性方面还很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国内外很多著名人物都是自学成才的,可见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用自学成才的成功案例,鼓励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要想学生主动、积极的去阅读学习,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其有所收获。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上课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的动力。

五、注重朗读,培养语感,提升情感

阅读教学的效率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朗读也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率。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读”是阅读的前提,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少,可能难以很快的投入感情,教师可以范读文章,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受,把感情带入到学习当中。学生在阅读中融入感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感悟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感情。

六、结束语

阅读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实践性等特点,能够让课堂气氛和谐融洽、生动有趣,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艺术教学能够更快、更好的学习语文文化。希望教育人士和小学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完善阅读教学艺术,为我国小学生提供好的学习条件,让“祖国的花朵”在教学的阳光下成长。

作者:王海莉潘薇王敬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教学艺术论文: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艺术论文

1.创设精彩情境,打造高效课堂

1.1.生活情境,让课堂更丰满

创设精彩的生活情境就是数学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依据教材内容创设以形象为主题,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运用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学会赞赏、分享、互助,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生活中学数学。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拿出面值不同的钱币让学生认识,让学生准确掌握各种钱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带领学生去“宝贝商店”购物。学生一听说购物,顿时兴趣浓厚。教师在教室里设地摊,挂牌营业,学生自主购物,讨价还价,在一付一找中学会了购物,小小的课堂成了自选商场。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了商品的价格,学会理财。

1.2.演示情境,让学生更自信

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挖掘数学素材,创设演示情境,让学生更自信。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如果你想买单价是25元的儿童童话,你会怎么付款啊?请听要求:你必须一次把钱付清又不用收银员找钱,该怎么付款,你有好办法吗?”大家在小组里用用学具纸钱演示后,讨论得出最佳答案,小组代表发言。有的小组选择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25,也有的小组直接选一个20和一个5元。学生想出了各种办法,发展了智力。把数学问题与低年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学数学是有用途的,能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营造互动氛围,彰显数学魅力

2.1.游戏情境,让课堂魅力无限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是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式。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游戏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减少疲劳,在玩中学数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探索,并产生向往的心情。教师运用“互动工具”软件进行数学游戏教学,给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创设了最佳情境,课堂高潮不断,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搭配衣服》时,教师用软件出游戏规则:“狐狸小姐今天要去参加动物演唱会大赛,她想把自己打扮得最漂亮,衣柜里的实在是衣服太多了,怎样搭配穿才能最漂亮呢?大家来帮狐狸小姐的忙吧。”教师介绍课件,讲解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用2种不同颜色搭配的方法。学生很快掌握了要领。教师出示:“狐狸小姐又拿出黄、黑2件上衣,红、蓝、绿3条裤子,能有几种穿法?你们帮狐狸小姐迅速搭配一下吧,你认为哪种穿法最漂亮?”游戏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在游戏中学生得出了“先穿衣服再搭配裤子”或“先穿裤子再搭配衣服”的结论。游戏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最爱,卢梭认为,儿童最好是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不脱离生活,不脱离游戏。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有趣、更易懂。注重游戏过程,关注低年级小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引导低年级小学生在玩玩、做做中体验获得数学知识的成功和快乐。

2.2.媒体情境,张扬学生个性

多媒体把形、声、光、色、动和静融为一体,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课堂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符合低年级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丰富课堂的信息量,寓教于乐。改变了过去教学中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就能在讲台上尽情表演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如:教学“10以内加减法”一课时,教师演示课件:草地上原来有3只小鸡在吃虫子,又跑来了6只小鸡。草地上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在吃虫子?鼓励学生自己讨论,在小组中列式计算。算式:3+6=为什么?你能说出用加法计算的原因吗?(想求一共几只小鸡在吃虫子,就是把正在吃虫子的3只小鸡和又跑来的6只小鸡合起来计算,所以用加法。)草地上现在有9只小鸡吃虫子,走了3只?还剩几只?你怎么计算呢?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列式:9-3=%%为什么用减法?学生说列式的理由:从9里面拿走3,因此用减法。运用课件真实的还原生活,学生乐此不疲,主动获取知识。从而调动了学生的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生机勃勃,精彩不断。总之,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教学方法,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情境之花,使数学课堂精彩绽放。

作者:吴奕雯单位:泉州市丰泽区湖心实验低年级小学

教学艺术论文:德育教育教学艺术论文

1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建设和谐班级

1.1班主任的自身素质要提高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前提是教师必须是这方面的楷模。正所谓为人师表,如果老师行为不端,怎么可能教育好学生。平时,老师就要注意自己的举止、谈吐,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面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不要过分地指责学生,要和他们像朋友一样的相处,让学生感觉到亲切感。只要教师受到了学生的喜爱,那么教师的话语才具有权威性,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的工作。

1.2确定班级奋斗目标

若想让一个团体更有凝聚力,就必须制定出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行。有了目标,大家的劲往一处使,这样的团体才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而在目标的制定上,教师不应该行使决定权,而应该把这个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经过讨论确定奋斗目标。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对新融入的集体特别有热情,所以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召集学生探讨未来的目标,尽情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让他们把想说的全都表达出来,最后运用集体的智慧进行归纳总结,筛选出最终的奋斗目标。

1.3日常的考核要加强

处于叛逆期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强,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所诱惑。为了能够让学生成长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教师可以采用道德评判规则。例如:如果某名学生为班集体作出贡献,那么可以累积10分;得到同学的肯定,也可以得到10分等等。一个月总结一次,看谁的得分多,谁就是“道德模范”。长此以往,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道德观念。

1.4利用大型活动深化集体主义教育意义

教师如果想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利用学校举办的活动是非常好的机会。一些中职学校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运动会、体育比赛等等。如果教师能借此比赛,锻炼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导他们若想取得胜利就必须需要整体而非个人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战斗力会增强,而且还会从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了团队的重要性。

2利用家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2.1抓好家长工作

目前,家长和学校方面沟通不够,由于家长并不能经常到学校,所以很难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之也一样,教师也无法知道家长平时如何教育学生。因此,在家长和教师面前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家长举办见面会,充分地向学生家长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家长也可以聊聊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经验。只要双方在理念上达成一致,双管齐下,就可以更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2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让学生家长主动地投入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行动中来才是最关键的,毕竟父母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让家长时常走进校园去参加一些活动,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对学校、学生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后,就会引起重视,这样更有利于家长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工作。当然,也可以教师进行家访,通过家访,让家长了解学校的道德教育理念、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有的放矢的情况下,家长才能够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只要做到学校、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教育形式,就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

3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提高

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就是教师的自身形象要良好,无论是穿戴还是谈吐都要在学生面前有一个良好的表现。教师在各方面做到位了,自己的一言一行才会对学生产生权威性。基于此,学校也要定期地对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加强教师的道德水准。只有教师的水准上去了,才会更好地完成道德教育的工作。

4结束语

目前,道德教育被视为中职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要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努力,积极探索适合发展道德教育的新路,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作者:单静婷单位: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教学艺术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论文

一、激情语言,加速课堂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要营造交流、融合的激情语言氛围,使教师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师运用激情的语言,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氛围亲和融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建立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铺垫课堂激情。搭建和谐的语言交流平台,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调动小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及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在课堂中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与学生一同分担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教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学生有了兴趣,智慧大门顿开,创新火花不断迸射,课堂教学呈现一派生机,学生就会个性张扬。如,在教学《春风吹》一课时,教师运用激情语言引导学生学文“:春天来了,和煦的春风吹遍了大地,有哪些变化呢?”学生积极回答“:柳枝绿了。”(教师板画绿柳)学生接着回答“:桃树上开满了桃花。”(画粉红色的桃花)“吹来了燕子”是什么意思?(简笔画燕子)学生说小燕子冬天去南方过冬了,春天又回来了。春风一吹,睡大觉的田鸡也醒了,从洞里爬出来唱歌了。课文学习结束了,黑板上就出现了一幅春景图:绿柳红桃,燕子翻飞,田鸡讴歌,真是美不胜收。在这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学生经历文本语言的探究过程,满足了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究者的愿望。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最佳时间,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发生碰撞,真正从课堂讨论中受益,体验文本的语言美。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光芒,教师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实现“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

二、平等对话,实现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灵魂,追求高效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永恒追求。在和谐的情境中,让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在争论中启发,激发创新思维,课堂才能生成新的成果,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认真地去研读文本,看看文本讲了什么,是怎么讲的。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教师以“你认为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教学难点统领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

(1)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怎样理解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学生基础有好有差,认识事物有深有浅,但在平等的氛围中,学生的发言特别踊跃,且步步深入。平等的对话,缓和了紧张的学习气氛,调节了学生疲倦的心理状态,创造了一个使师生双方都感到舒畅的课堂。把文本与作者的思想沟通起来,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锤炼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与学生和谐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使“教学相长”,让老师和学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捕捉最佳的课堂教学时机,运用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平等、宽松的课堂里与教师对话,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追寻语文本色,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李金兰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教学艺术论文:美术课堂教学艺术论文

一、让学生认识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运用艺术的美以及自然的美,并创造美的能力。发展美育,不仅是美育自身的要求,而且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熏陶,提升思想境界,有利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开展健身健美活动。也就是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在独自或合作完成美术活动、创作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学生总会产生审美体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美术创新能力,学会评价美、欣赏美,培养了学生现实观察能力,形成自己的美术素养。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美术技能的形成和创新意识的启蒙,对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美术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目标,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入研究现行美术教材,并根据自己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特征,找出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对美术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美术课由于以学生活动为主,且学生学习活动多种多样,跟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不认真组织教学,不管控好课堂,易造成课堂混乱局面,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美术教师在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形下,有时对学生大声批评、指责,甚至惩罚,但学生的逆反心理非常强,你越压制,反而闹得越欢。教师只有冷静下来,用耐心和平静对待,就能使学生慢慢安静下来。另外,教师要潜心研究美术教材内容,发掘教材中易产生学生浓厚兴趣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所学的对象产生一种情感。如教师可以对美术课文的题目进行引发悬念的修改,可以通过欣赏学生优秀习作,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课堂秩序就会井井有条,学习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三、重视对优秀美术作品的赏析赏评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美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直观认知感受能力以及抽象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全面、准确的观察能力,创新、设计、实践能力,以及在美术活动中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美术欣赏教学不能让教师一直在讲解、灌输,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品味、感受。而学生出现疑惑时,也正是教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渠道进行感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直觉印象。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要积极鼓励学生对美术作品在欣赏的基础上,展开评价和评论。教师可以让学生评论作者所处的年代、作品的内容、表现手法,以及作者、作品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而且,评论的重点还是要放在作品本身的内容、形式上。至于评论的深度跟学生的审美体验、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不要求全责备,可以学生评论,教师评论,也可以学生评论,教师总结。例如,对于齐白石老人的作品,在总结其特点的同时,教师可以拿出齐白石的几幅画作让学生欣赏、评价,让学生得出齐白石的画上的动物跟真的一样,充满活力,特别是画的虾在水里,透明、活泼,最后让学生得出结论:画家笔下的动物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创作活动的渴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实践活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整天上课、考试,学习、生活紧张,校园生活枯燥乏味,环境沉闷,严肃紧张,长此下去,对学生身心健康会带来一定影响。美术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当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如用黑豆、黄豆、红豆、绿豆以及各种颜色的树叶等,拼贴自己喜欢的或者教师要求的图案。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进行美术制作,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在美术学习、制作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了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竞争的方法,进行集体表彰,还可以奖励学生看一些与美术相关联、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给学生一些不一样的视觉印象,可使学生从中学习画面的美感、形象的刻画,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成为中学教育的必修课程。我们美术教师应该努力研究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学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素质教育的魅力,使其各项潜力能够在艺术的熏陶中得到提升。

作者:霍玉红单位:河北省清苑县中冉中学

教学艺术论文:语文教师教学艺术论文

一、美在爱学生

优秀的教师爱生如子。爱是互相的,透过孩子们的眼神看到,他们对好老师依赖、信任与眷恋。教师是一种职业,学生是教师培育的对象。可这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成长,他们无时无刻不再向外界获取信息,真正的好老师,是将传道者与父母亲二者的完美结合。语文之美,美在语文教师本质的无私善良,她用温柔的情感,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的稚嫩心灵。美在语文教师将语文教学当成人间精品一点点精雕细琢。

二、美在教学过程是有机的整体

教学过程为有机整体,这大概是我们在教学当中往往忽视的一点,我们往往只是单纯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已。曾经看过王老师和余老师的视频课堂,我发现将教学过程视为有机整体,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握整体知识框架,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意识得到升华。虽然二位老师没有将初高中的课堂情景给我们展现,但是,我能在老师的每一节课上感受到无论她们讲述哪个知识点,都是有头有尾,我想她们在正式上课时肯定也是这样的。一堂出色的语文课,大致如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样,风头豹尾,前呼后应。往往我们在平日里的教学之中,教导学生作文章之时,要前后呼应,突出中心。那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之中,是否可以将这一写作手法,用于教学呢?语文之美,美在语文课堂应是一副精彩绝伦的美景,整幅图韵味十足,意味深远,让每一位观赏者都身心愉悦舒畅,获益匪浅。

三、美在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最多听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次在听完某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一句话首先应该前后颠倒,其次应在“主体”后面加上“地位”,“主导”后面加上“作用”。整节课完全是学生在自己操作,学生自己主持自己安排;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身后看他们如何自己获得心灵的感悟:主持人精彩的主持和回报,下面学生精彩发言,激烈的辩论,现在那个场面还在我头脑之中回荡。其实,学生们往往没有我们想象之中的那么差劲,只是缺乏教师给与机会展示,缺乏我们教师给与鼓励的肯定,缺乏教师在关键时刻给与恰切的指点与引导。语文之美,美在学生。将精彩一幕努力让学生们自己主宰,让他们自己体验美的过程,获得美的感受。

四、美在教师自身的个性化艺术魅力

优秀的教师他们身上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才会吸引他人的注意,才会被众人所肯定。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往往想从名师身上学到教学技巧,学到教学方法,或是想得到什么秘籍。从而自己在教学时,能用上,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老师能将学生的兴趣与方法统一,能将学生的动力与方向统一,更能将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统一。在这三方统一的背后,是教师充分的准备;是教师丰厚的经验知识;更是教师教书与育人完美的结合。这便是优秀教学的艺术魅力所在。

五、结束语

语文教学不是在于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在于和学生共同感受文本的艺术之美,是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又一次美的旅程。叶澜先生在她的《教育概论》第一章之中就讲到:“教育是育人的教育”。语文教学更是育人的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正是在强调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培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美,正是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推向艺术的至高点。

作者:王雅妮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教学艺术论文:概念隐喻下英语教学艺术论文

一、英语教学艺术

(一)人本主义

教和学是培养人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全人的概念。人本主义属于后现代范畴的一部分,主要目标是把学习者引入到学习过程的情感参与中来,每个学习者都被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情感参与与英语教学艺术性关系很大。学生增加感情投入,激发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仅为了分数或名次而学习,而且是为从内在和本质上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而学习,发展和完善自我,以跟得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脚步。学生唯有懂得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才不会对生活与学习产生无谓的迷茫或误解。就英语教师而言,为了保持身心健康和实现和谐发展,也不能仅仅把教学或课堂当成简单的工作任务或工作场所,应从内在的情感因素出发,挖掘英语教学的各种美及魅力所在,以更为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上来,从简单的教书匠成为工程师、艺术家。讲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语言的艺术,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需要注意仪态外,还要根据教材的选择,进行合适的教学设计,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其中,语言的运用除了简单的语音、语调、书写外,在传递知识文化时还要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们自主性、主动性发展的需求,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学习兴趣和热情,结合和谐、积极、正面的学习心理来营造丰富、生动、富有美感的教学氛围。

(二)艺术美的体现

教学就是一门艺术,艺术美随处可见。与其他科目的教学相比,英语教学的确存在着个性,但不能因此而忽略共性。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模式,英语学习过程中有四个重要构成部分:教师、学习者、任务以及环境。由此可见,教师和学习者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环境来营造美的氛围,追求美的境界。所谓任务,除了最常用的课本外,现如今网络等外部资源也日益彰显其地位,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知识的扩充学习。所谓环境,除了最主要的教室之外,课堂之外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术环境等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之余,应该有机地将这几种环境结合起来,追求最大化的产出。英语教学作为一门文科类学科,拥有不可动摇的美学意义和地位,它可以和语文或者国学教育放在一起思量,合理把握权重,可以创造出令人满意的效果。美的外在显现有很多不同的划分标准,依据教学的统一性和英语教学自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英语教学的艺术美表现为以下两点。

1.英语教学的形态美

优雅的形态能够给人带来美的陶醉和享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的形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教师的形态多指教师身体语言的具体体现,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势、穿着打扮等。出于语言的特殊性,教师可在很大程度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教师的情感因素也应纳入考虑。另外,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教师乐观和热情的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尤其是对于那些英语语言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简单说,英语教学的形态美包括美的姿态、美的情感和美的板书等视觉感受方面。

2.英语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美

英语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美是和英语语言本身密不可分的。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我们的母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是由26个字母构成的非表意类语言,其形式不代表意义,因此这也给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一些困扰和难题。英语本身虽然只是符号,但它包含很多美的事物,如感情上美的共鸣,逻辑上美的展现,艺术上美的启迪等。同时,“教无定法”也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英语教师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属于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在形式上,教师可以利用修辞手法和认知概念来阐释具体语言现象和问题。在内容上,教师可以从教学材料的选取和组织上入手,进行改进,突出体现英语语言的艺术美感。就英语语言本身,教师可以通过语音、语调、语气、语趣等,更加和谐地体现形式和内容美。

二、概念隐喻及其应用

上述英语教学的艺术美体现中提及了认知和隐喻,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与人类的认知、思维方式、想象力等关系密切,如何利用其基本原理和理念,来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一)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的文化美

隐喻是语言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促使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性隐喻。顾名思义,空间隐喻来源于人类直接的身体体验,运用自身和外界事物的空间方位等关系来表达其认识。实体隐喻则是指人们对实体或物质的看法,若将某种抽象的现象、特征、概念等隐喻为实体时,就可对其进行描述和量化剖析等。而结构性隐喻是用一种相对具体的、熟悉的概念结构去建构另外一个相对抽象的、陌生的概念,两者之间有相似的结构体系。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与文化一致性两大特点。隐喻与语言实质上是相互渗透依存的统一体,而文化本身就是综合复杂的隐喻。中英文在概念隐喻上存在着文化差异,小至动物、植物、颜色,大到教育、医疗、福利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这些文化差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每一单元部分,都提出了供学生思考的问题,英语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合理地修订或补充,开发学生对文化美与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探索。

(二)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的基本技能

英语教学的基本技能包括五点,即听说读写译,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忽视其中任一点,都谈不上掌握了完整的英语能力。某一词语或语法结构的特定选择是基于一定意义的,这里的意义多指语言表达和语言使用者心理表征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1.词汇的习得

认知词汇是以词汇的原义为中心,通过隐喻认知模式中的原域,投射到其他不同的认知目标域中,形成了词汇的引申义。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今天的社会涌现出了很多新兴的词汇,任何一种语言都要与时俱进,此现象不可避免。英语词汇的语义也在不断扩展,英语词汇经历了共时和历时的演绎,产生了一词多义、同反近义词和词的语境等变化。英语词汇从基本范畴的词汇到引申词汇,此间的过渡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获得。基于英语词汇的这一特点,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此特征进行词汇教学,由一个词的记忆可以引申联想到很多其他词,有利于提高词汇习得的效率。

2.基本技能的提高

基本技能的提高基于词汇的掌握认知水平,语法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听说读写译,都和图式的概念相关。而不管图式如何,又都与概念隐喻密不可分。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到大脑储存的信息,在已知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解建构。在听说方面,运用已知信息对听到的内容进行解码的过程,是背景知识与听说材料互相作用的过程。大脑中通过概念隐喻建立起来的单词、词组和句型能够有助于学习者紧扣主要信息,过滤掉无关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听说记忆负担和焦虑,更能促进他们对关键信息的把握,对听说的内容进行迅速解码。在读写译方面,要熟透脚本,脚本是指“专门为经常出现的事件序列设计的知识结构”。语篇阅读中,有时隐喻表现为一个贯穿其中多次出现的喻体,有时是一个基本隐喻与其他衍生之间的照应,因此,要合理地理解事物的相似点及相应的一系列关系,并利用隐喻思维层的扩充来完善理解。

三、结语

英语教学艺术的多重体现必将展现出无穷的美感魅力,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同时还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美的启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能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提高教学热情,提升教学效果和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总而言之,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阐明英语语言和语言结构的系统性、理据性和非任意性,可以使语言现象不再神秘。教师注重英语教学的创造性,针对学生的需求和问题进行启发性教学,不仅能发现和检验自己教学的局限,积极主动地对待外语学习以及提高教学效果,改变大学英语教学投入大收效小的局面,还能提高自己对语言现象复杂性的认识和理解,亦能提高自己对人生、世界的认知能力。当然,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的关联度,取决于教学实践者如何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及因材施教,灵活把握,因人而异地区别对待隐喻的艺术性。

作者:王晓婧陈文娟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教学艺术论文:思想政治教学艺术论文

一、明确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信每位政治课教师都有干好本职工作的满腔热忱,但仅凭满腔热忱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目前而言,幼专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一切课程均要为学生就业需要而开设,学校通常贯彻的是,教师要教学生有用的知识,学生要学自己所需的知识。在这一大环境下,多数学生认为“政治课既空洞又无用,绝对是务虚”的一门学科,学好专业课才是必须的。但是幼专学生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承担着培养祖国花朵的重任,承担着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任,需要有坚强的政治觉悟作后盾。学好政治课既是充实自己知识体系的需要,又是就业的需要。任课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积极从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学生思想上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思想上的误区,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再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学生必然会激发学习兴趣,自然产生学习动机,学生上政治课就会便被动为主动,进而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价值。前面我们提到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现实需要严重脱节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作为职业院校的幼专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总的教学任务是,以能够使未来的幼教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方面达到“能力、知识、行为、觉悟”四位统一为总原则,学校最终对这门课程的总体评价也要依据这四项原则。当前对幼专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老师在传授知识与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地重“知识”、轻“觉悟”的现象。学生为了应付期末评价,政治考试的成绩普遍较高,能够很牢固的掌握课本上的所谓“知识点”,有些学生能够很熟练的背出知识点,但是她们并非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无从谈起信仰和真正接受这些理论;当然还有部分同学甚至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今天的社会现实还能否适用。当然作为政治课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这一原则也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幼专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旦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学生就仅仅学到一些空洞的、抽象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仅了解些只言片语,根本不可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更不可能把学到的这么一点理论知识形成为自己的立场、观点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更谈不上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也不可能把这些知识、原理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际中。所以,只有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乐学善学政治课。

二、创造成就感,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曾提出观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一定效果或能否达到一定目标的“期望的强度”,决定了学生反应倾向的强度。换句话说,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和接受能力,即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要有吸引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相应的目标任务,这样学生才能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学生自然会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前面我们曾讨论过,幼专生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思想政治课教师就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制定教育目标。在课堂进度、课堂提问、作业布置、期末考评等诸方面都应采用分层教学,化整为零法,逐步分解目标。对程度较差的同学要多些包容、多些鼓励,当她们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后再鼓励她们向高一点的层次迈进,从而激发她们的求知欲,为她们树立自信提供动力。

三、发散知识,培养广泛兴趣

一次我在上毛概课时,发现班里唯一的一名男生在看唯物辩证法,询问时,他如实回答:我对毛概不感兴趣,但很喜欢唯物辩证法。据此我想,教师的责任应该利用学生对某一点知识的兴趣,发展他们对相关学科乃至多学科产生更广泛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心理学家称:学生的认知能发生迁移,兴趣也能发生迁移。政治教师在讲解枯燥的政治观点、原理时完全可以突破学科的孤立状态,积极进行学科间的渗透;我们还应当鼓励政治课教师去听其他课程教师的课甚或是数学老师的课,从而了解、掌握其他学科的特点,探索知识间的联系借以取长补短,利用多学科的兼容性对知识点进行发散处理,达到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我们对某件事情产生足够强烈的兴趣,就能够产生足够大的能量和智慧,并能将其在实践中加以体现,形成更加明确的目的性。按照这一观点进行分析,一旦学生对掌握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生的潜能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后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明的。所以,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调整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去引领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从而积极进行探索、思考和创造。

四、巧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施教空间。政治课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视听效果,将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变成轻松愉快的课堂,从而打破死气沉沉的纯理论讲授。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采用寓教于乐的授课形式为学生营造乐学的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便于激发学生提高思维品质。如:在讲解“实践是认知的来源”这一知识点时,我们不妨选择《春天的故事》这一多媒体素材,借优美的旋律,展示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巨大成果是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从而水到渠成的引入学习书本知识的重要性,继而强调未来的幼儿教师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对就业的重要性。多媒体技术的正确运用不仅能打破沉闷的课堂,也融洽了师生的感情,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提醒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学会把握处于幼专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爱动、爱唱、爱跳的天性。应该联系教材内容多选取一些紧扣教材内容的多媒体素材,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记得在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节内容时,我们教研室的一位老师曾经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开场歌曲,选取《党啊,亲爱的妈妈》这首歌作为结束曲,她巧妙地利用感情真挚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染学生,既让学生精神振奋,又让他们受到极大的鼓舞,让她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党的温暖。像我们在讲授“培养真挚的友谊”这一节内容时,完全可以选取《朋友》这首歌作为开场曲,选取《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作为结束曲,让同学们借助歌声体会真正的友谊才能够地久天长。讲述《国家制度》这一部分内容时,对于“国体”、“政体”这些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要想真正弄懂“人民民主专政”的真正内涵也是不太容易的。学生也会背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学生往往不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实际上为了把这些原理讲授明白,我们不妨从一些影视作品中剪辑一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视频画面,视频欣赏结束后再把《国歌》播放一边。利用《国歌》雄壮的旋律,让学生在形、光、声、色等凝成的多媒体氛围中,整个心灵都受到震撼,从多个角度把爱国的激情定格在学生心灵深处,学生的情感体验瞬时被推向高潮,强烈的爱国心油然而生。多媒体技术恰到好处的应用,为学生营造广泛的学习兴趣,从而会收到意想不到课堂教学效果。

五、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实:自身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被动接受得到的观点容易掌握得多。政治课教师要经常把难懂的理论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教会学生用所学理论解释身边发生的现象。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见、实的机会多走向社会,多了解身边发生的事儿,既开阔了视野,又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消化与现实生活中。同时还应及时把社会上的不同观点反馈回课堂,在与同学的探讨中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好地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又教无定法。教师只有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角度、多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从而化腐朽为神奇,幼专政治课学生才能善学、乐学。

作者:郭旭娟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学艺术论文:音乐教学与教学艺术论文

一、音乐教学艺术是对音乐教学模式的补充

(一)音乐教学的对象是学生音乐本身是一种艺术,在就艺术本身进行教学时,不能单纯的采用传统的知识教学模式。本质上来讲音乐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对音乐教学的投入程度,这种基于学生个性的音乐教育,显然不是教学模式这种整齐划一的基础知识培养形式能够驾驭的,而在学生个性的培养活动中,教学艺术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却是极为有效的。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艺术是对音乐教学模式重要的补充,只有这二者相互连结、相互融合,才能让学生从知识和艺术两个角度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

(二)音乐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音乐学习的主体,其本身的学习欲望是比较强烈的,但是在音乐学习的基本素质上,还有不少的欠缺,如:先天条件、技巧掌握进程、注意力的集中能力等等,这些基本素质的欠缺,导致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这就是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音乐学习的现状出发,对这些个性化的问题用教学艺术的手段进行处理。

(三)音乐教学的方式因为音乐本身固有的艺术性更多的表现为随机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的很多具体教学方法是无法被统一规范的,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的视谱、唱词、指导语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由于教师对教学模式主导思想、目标的理解不同,加之教师本身的条件、学生个体的条件各异,教学模式是很难对教师语言、示范等作出严格规定和要求的,但是教学艺术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点可以从我国过往的音乐教学实践中看出,在过去我国音乐教学质量较高的时期,必定有一批优秀的音乐教师活跃在课堂和演出舞台上,他们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其自身独特的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渗透到了音乐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可以做一个好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可以做一个好艺术家的音乐艺术。当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音乐教学艺术的重视,并不是对音乐教学模式的否定,因为音乐教学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能够适应传统教学活动的音乐教学模式,只是在模式教学活动中,不能忽略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将教学模式和教学艺术结合起来运用,才能更好的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二、结语

音乐教学本身是一种音乐艺术性和知识性的结合体,其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主要是知识教学层面的特性,但是在教学活动中音乐本身的艺术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作者:谢东萍单位:常宁教师进修学校

教学艺术论文:教师声情并茂教学艺术论文

一、善,恰到好处启情

1.善于体验细节中的情情感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没有固定的程式,全靠教师抓住契机,灵活处置。比如,当我们阅读《孔乙己》时,对下面的细节就要品味、体验一番。“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要从这些细节处启发学生去品味,孔乙己他苦读“四书”“五经”,耗尽年华,热衷科举,一心想沿着封建社会里一般知识分子所走的道路、顺着读书应考做官的阶梯往上爬,可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中,落到将要乞讨的境地。他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死要面子,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从而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2.善于挖掘深处的情海滩上贝壳易找,海底珊瑚难觅。课堂教学中一般的情感体验容易到位,那么,深处的情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掘、体验呢?比如,《祝福》中写女人的“手在水里浸得通红”,没完没了地洗祝福用的牲禽,而到了行礼时却没了她们的影子,这里面又可以挖掘出什么深刻的意义呢?……教学激情的“善”正是通过捕捉这种隐形的情境,溯源中国封建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枷锁”,让学生的思维持续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畅所欲言、痛快淋漓地达到极致。

二、美,声情并茂染情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舞台表演精湛,可算得上:声情并茂。于漪老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语,演讲起来也无不声情并茂。可以说,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声情并茂,富于感染力,应成为一大“绝招”。如果说语文教师语言的声情并茂是“绝招”,那么如何使这一“绝招”产生效率呢?那就要“善变”,不要死抠“教学参考”,套用现成的条条框框。比如说同是散文佳作,也会因文而异,各具特色。朱自清的《春》缜密细腻,清新委婉;矛盾的《白杨礼赞》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巴金的《日月》质朴自然,明白晓畅。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固体化的语言不但不足以分析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课文,反而会使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所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正是由于真、善、美这种激情,才创设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诗意美,才使得初中语文能在诗意般的美丽课堂中去学习文化知识,才会将学生的知识水平得以提升。

作者:王永海单位: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镇中学

教学艺术论文:高中数学教学艺术论文

一、以问引问,激发创新意识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结合高中数学学科的特殊性,以及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新课改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教学目标,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自身的思维.所以,应该通过设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以问引问的提问策略,可以起到启发和示范的作用,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激发想象,有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直观的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分类,并作图进行理解和讲述;之后,教师以问引问“我们右图看出,直线与圆有相离、相切、相割的关系,那么如何由方程直线l:3x+y-6=0与圆C:x2+y2-2y-4=0,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学生思考和探索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知识“圆心到直线的距离长短决定位置关系”.由问题引导学生提问,从而展开思考,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二、重视梯度,设计层次提问

伽利略曾经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这句话说明,教学课堂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借助提问艺术教学,使得课堂变得新奇而多彩,通过将问题一步步的推进、延伸和拓展,形成有效的梯度问题教学策略,有效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发挥创新精神和力量,有效解决和探索出更多的知识,从而基于建构主义,形成新的知识架构.梯度提问教学策略,需要了解学生基础,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渐探索,不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方法.例如:在学习“数学归纳法”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创设梯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和实践.教师提问“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有多少条对角线?多边形对角线条数有什么规律吗?”在学生画出图形,得出对角线条数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规律.有些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角线就是点与不相邻的点连接而成的线,试着画图去分析总条数的规律.”之后学生发现四、五、六边形每个点与另外1,2,3个点不相邻.以此教师引导学生画图、归纳、猜想、验证总结出规律,并探索多边形对角线总条数n(n-3)2是否适用于所有多边形.教师展开初始值带入、多米诺效应分析、公式普遍性证明的层层梯度提问,以此引导学生总结出数学归纳法的一般证明过程.由层层梯度提问和探究,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良好体验.

三、环环相扣,把握内在关联

数学知识的学多是以以前学习到的知识为基础的,研究表明,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已学习到知识的基础上,寻找出契合点,环环相扣,有效围绕知识的内在联系而提出问题,从而能够体现出问题链的连续性,也能够完善知识结构与其之间的联系.由环环相扣的提问策略,可以服务于数学提问的同时,也提升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和分析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方法,之后提问“等比和等差数列求和方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等比数列求和过程中的特殊性”、“如何由等差数列不同的求和方式,引申出等比数列不同的求和方式?”由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寻找出知识的契合点,由此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同时,也能够学以致用,激发想象和创造力,有效强化学习能力.

四、总结: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借助有效提问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引导,巧妙提问引发思考,适当点拨促进思维探究.实施有效提问,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认知水平、学习基础以及学科特殊性,展开针对性的问题引导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创设情境、以问引问、梯度提问、环环相扣的形式展开提问教学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认知冲突,或者创设矛盾问题、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等,激发学生思考、引导探究、促进创新思维的展开,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再结合教师有效的方法、思想、理论指导,有效强化学生分析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金孜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