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与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10 03:30:30 关键词: 经营 管理 管理论文

摘要:经营与管理的教学要从培养高等职业应用型、技能型技术人才目标出发,突出专业特色,处理好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学生重点掌握基本知识和重要实验技能,兼具初步解决生产经营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使他们都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经营与管理论文

经营与管理论文:种子经营与市场管理论文

1农业种子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种子经营单位素质有待提高

除本部设有规范的种子经营点外,还有很多临时的代销经营点。而网点销售多半是小贩小商。商贩们只是在相关季节才进行代销,对种子没有特定的要求,所以很难对农户购进进行科学指导,更不可能进行优质服务。

1.2农户购种的盲从性与盲目性

从现行的农业经营状况来看:大部分农业都没有专业的知识,仅有的知识是从广告商与种植经验中得到的,在选购种子时盲目,从而也给农业安全造成了很多隐患。认识错误具体表现在:购买新种子,潜意识认为新品种才是好品种,从众心理让看见别人买什么自家就买什么。

1.3种子经营骨干稀缺

从当下的种子经营与管理过程来看:种子市场的管理经费稀缺为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种子管理人员没能时常深入市场进行指导与监管,造成很多不达标的种子上市;由于部分地区没有专业的质量仪器,从而对检验种子质量造成了很多不便,尤其是检验仪器不足,让质量检验人员根本不能及时检查出种子质量好坏,更谈不上杜绝不达标种子流入市场销售。另外,经营单位的人事调整与改革,在压缩编制的同时,让基层人力资源管理严重不足,加上个别管理人员素质不够,缺乏对法规法律的全面了解,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很难做到妥善处理问题,这样很容易造成商贩不法行径,对市场管理带来困扰。

2增强农业种子市场管理的对策

2.1加大队伍建设,增强业务培训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促进农业发展,种子管理人员必须主动承担起种子管理相关工作。受种子管理的政策性、专业性影响,在保障种子管理的稳定性的同时,必须增强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专业技能与执法培训工作。这样才能让种子执法锻炼、培训人员成为既懂业务、又精通法律;既能准确执法,又能讲原则的人员。目前,大多数种子经营者都经过了培训,并且拥有种子经营证与上岗证,但是大部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法律意识明显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对经营人员进行有效培训;例如:在种子销售前,对其进行集中培训,具体内容由农技基本技能、守法经营,并且要求种子经营人员必须严格根据法规法律要求进行种子经营。对于不满足《种子法》规定的种子,除了不予销售外,根据管理要求做好记录工作,还应该向农业购种用户提供保单,通过健全种子销售档案,对种子经营内容以及标签负责,这样才能逐步扭转种子经营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最后,经营者还应该给每位购种用户提供一定的跟踪与售后服务。

2.2做好宣传工作,提升使用者素质

近几年,很多地方都开展了各种宣传方式进行农业宣传,尤其是“走进三农”等活动,对普及法律与种子意识,提升使用者法律与质量意识发挥了很强的作用,同时它也让广大用户领会应该怎样使用法律意识保护自己,辨别种子真假,怎样做到合法经营,熟悉种子栽培技术与种子特性,科学购买种子,在选购种子时,查看种子经营者的相关证件等。在种子选定好后,通过查看信誉卡、包装袋、发票等依据,逐步提升农民的自我保护理念与维权意识,这样才能让假冒伪劣的种子经营者没有经营市场。

2.3加强委托与品种管理

为了避免多个企业家共同委托造成的混乱,在种子经营中,除了要增强事前监控,还应该尽量避免多个企业家共同委托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同一经营者只能接受1到2个种子公司委托,同时两家种业单位的每批种子都必须分开堆放,这样才能做到档案与经营的有效管理。对于没有经过审核的品种,我们应该做到坚决抵制推广与销售工作。

2.4增强设备建设,做好质量监管工作

从农业生产过程来看:不合格的种子对农业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县级单位必须主动承担起本县种子检验监督与栽培工作。受检验经费以及检验仪器的影响,对种子质量检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除了购置仪器设施外,还应该适应当地发展,做好加工、生产、检验、贮藏、检疫等相关工作。通过加大对种子市场的抽查工作,从源头上避免不合格种子进入市场。

3结语

种子作为影响农业发展的直接因素,它对现代化市场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除了要从广大群众利益出发,做好种子应用与调查工作,还必须整合市场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完善改进措施,落实市场监管,推动农业发展与建设。

作者:缪钟程单位:四川省阆中市农牧业局

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经营与固定资产管理论文

1根据资产经营分类实行档案资料分类管理

分别建立《资产委托管理协议》和《资产委托经营协议》档案。对于资产新建、装修、大修、改造或拆迁、处置等重大事项,现行管理单位要整理、存档与事件相关的资料。重大事项由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组织实施,相关资料原件由现行管理单位存档,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可根据需要保留复印件一份。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的固定资产检查、保养、维护、维修等记录要存档3年,并接受现行管理单位检查。现行管理单位应该按照信息化管理要求,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资产变动信息及时录入,实行动态管理,提高数据收集、汇总、分析效率和效果。

2固定资产实物管理

(1)日常管理。由于企业存续的固定资产分布较为分散,其日常管理主要采用由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根据协议约定进行直接管理、现行管理单位监督管理的方式。现行管理单位要对资产实物进行不定期巡查,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实物状况、使用情况、有关管理记录及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等情况。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按照资产《资产委托管理协议》或《资产委托经营协议》做好资产的实物管理,其工作主要包括:配合现行管理单位掌握资产实物状况并报告;在规定权限内正确使用资产,对资产进行检查、保养、维护、维修;负责资产的安全管理;每年进行资产清查;对既有资产进行新建、大修、改造、装修的实施管理;接受委托负责资产拆迁、处置、转租等。现行管理单位负责监督、巡查实物资产的管理状况,确保资产实物正常安全使用,并按照制度规定最大限度盘活利用资产。

(2)固定资产新建、装修、大修改造(含增设或增容)管理。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根据实际情况需对固定资产进行新建、装修、大修、改造(含增设或增容)时,应向现行管理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现行管理单位负责审查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所提申请事项内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根据现行管理单位的审批意见实施。实施事项完成后,现行管理单位对固定资产变化情况进行核对、检验,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负责按规定到地方相关部门办理验收手续,其中新建、扩建房屋还应按照规定办理房屋产权证书。同时,现行管理单位及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均应就重大事项建立相关档案。

3固定资产的分类处置利用

根据使用性质,可以将存续的固定资产划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对于经营性资产,现行管理单位应与承租方签订《资产委托经营协议》,确立租赁关系;对于非经营性资产,现行管理单位应与资产管理受托方签订《资产使用管理协议》,确立委托管理关系。

3.1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处置利用

一是经过有效完善整合后,对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转入现行管理单位;二是对权属瑕疵暂时完善有困难的固定资产,一般情况下应租赁给现行管理单位及其下属公司使用。租金本着市场公允原则,按照企业相关规定确定;三是有经营利用价值、现行管理单位不自用的固定资产,应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四是对于其他较为分散的闲置固定资产,现行管理单位可根据其实际情况按照企业相关资产管理制度的规范程序进行有偿转让、股权投资、资产置换、抵偿债务等;五是对于丧失使用功能的固定资产,按规定要求实施报损、报废。应当鼓励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通过转让、移交等方式处置与现行管理单位主营业务关系不紧密、且不宜长期持有的资产,转让可采用公开挂牌、拍卖和招标或协议转让的方式。

3.2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处置利用

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处置是指产权转移及产权核销行为。根据资产特性,相关资产处置行为包括:房改售房、房屋拆迁、房屋置换、协议转让、住宅大产权移交、住宅房屋固定资产公开拍卖,以及部分无使用价值房产和危旧设施的报废、报损与核销等。按照现行管理模式及《资产委托管理协议》,对房屋固定资产处置应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集体决策的管理模式,现行管理单位负责研究、审议房屋固定资产处置事项,提出处置意见与工作要求,负责受理与房屋固定资产处置有关具体事项,编制可行性报告,拟定相关协议文件、组织资产评估、对相关资产处置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按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与资产管理台账,对房屋固定资产的处置进行价值管理。资产受托管理单位作为房屋固定资产处置的相关单位,负责根据政策及资产实际情况提出处置建议,并按现行管理单位的意见开展相关工作。

3.2.1房改售房。受托管理单位应按现行管理单位的要求做好资格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受托管理单位应根据本人意愿,将申请人情况与审核意见报现行管理单位批准。受托管理单位应出具房改申请人结清房租、供暖与物业等费用的证明,并与申请人签订房改售房后供暖与物业费自理的协议。房改售房后,受托管理单位应及时将相关材料报现行管理单位备案。

3.2.2房屋(土地)拆迁、危改(棚改)。凡涉及房屋(土地)固定资产政府征地与房屋拆迁等事项,受托管理单位应根据拆迁公告及时向现行管理单位通报情况,报告政府拆迁与安置补偿方案,并按企业要求与现行管理单位的授权委托事项配合开展相关工作。现行管理单位会同资产受托管理单位,按照企业的划转文件及房屋(土地)权属证明与实际情况,对拟拆迁资产进行清点、核对与清查,并将结果登记造册。应对被拆迁资产组织资产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作为拆迁补偿依据,被拆迁资产的评估价格应与当地房地产的市场评估价格一致。凡属于现行管理单位国有产权的拆迁补偿方案,应优先选择实物或产权调换方式。

3.2.3协议转让、住宅大产权移交。为推动住宅管理社会化,可以鼓励受托管理单位将符合条件的住宅大产权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相关移交工作按“资产无偿划转”原则办理。在住宅大产权移交过程中,受托管理单位应做好可行性论证,做好房屋大产权移交报告及移交协议的编制工作,按地方政府与企业要求将住宅大产权及管理责任全部移交。

3.2.4报废处理。凡不具备使用功能、超过使用年限、长期闲置、损毁严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无法修复或没有修复价值的房屋及配套设施等,应进行报废处理。报废房屋固定资产应组织技术鉴定,鉴定小组参照相关标准出具鉴定意见,报废拆除的房屋固定资产(配套设施、设备)应及时按公开程序进行处置,残值交由现行管理单位财务点收入账。向非系统内单位处置固定资产,应按国有产权管理程序组织资产评估及进场挂牌转让。在固定资产处置中,受托管理单位必须及时将相关资料移交现行管理单位,现行管理单位根据处置结果,及时履行报备与核销手续。总之,要以严谨负责的态度通过对固定资产规范管理及合理处置利用,对划转的瑕疵资产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清理、优化,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的良性使用,提高使用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

作者:张丽

经营与管理论文:物业企业成本化经营与管理论文

物业管理从产生初期的感性、无序到迅速发展狂热的中期,再到平衡和理性的后期,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现在,我国的物业管理市场已日渐成熟。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业管理企业如何进行成本化经营与管理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究。

一、物业管理与服务系统框架

物业管理与服务系统主要由会计信息系统、成本分配系统、服务成本计划等部分组成。

(一)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目标、相互关联的组织部分、流程、产出等。会计信息系统有两个子系统:一是财务信息系统;二是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物管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共分为六部分:业户服务系统、小区绿化系统、设备维修系统、环境卫生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后勤支持系统。

(二)成本分配系统。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不同的成本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在物业管理服务中,用于业户服务的成本可以细分出用于满足业户一般需求的成本,其成本的用途是满足于业户对服务的基本需求,即满意度成本。而另一方面的成本是企业致力于追求业户与企业间忠诚关系的建立,即忠诚度成本。不同的成本用于不同的服务目的,从短期和长期来看,效益固然有所不同,成本发挥的作用也有较大差异。

(三)服务成本计划。依照物业管理服务的流程,建立成本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对企业的经济业绩进行监控,一个生产流程既可以是有形产品,也可以是一项服务。这些产品或服务在性质上或许相似,或许是独特的,生产流程的特点决定了建立一个成本管理系统的最佳方法。

服务与产品不同有四个方面是最显著的,即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异质性和易逝性。无形性是指服务没有物质形态,看不见,摸不着。不可分割性是指对于服务来说产品与消费是不可分割。异质性是指服务的成果与产品的质量相比变化的可能性更大。易逝性是指服务无法保存,而必须在提供时被消费。这些区别影响着与服务成果相关的计划、控制和决策所需信息的类型。

二、二线支持部门的成本分配

物管企业应该将部门划为一线服务部门和二线管理支持部门。一线服务部门如各个“客户服务中心”,是直接面向物业小区的业户提供直接的服务。为了保证一线服务优质高效、及时、准确,物管企业还有相应的支持部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这些部门人员以提供培训、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等二线的服务支持与管理性质的工作。因此,企业必须计算出二线服务部门的各项成本,并分配到公司的一线生产(服务)部门即各个“客户服务中心”,再精确计算出整个企业的总成本。

物管企业成本的复杂性需要会计人员将二线支持部门的成本直接分配到各种成本对象,如分支机构,二线服务支持系统等。简单地说,分配就是要划分成本库,并将这些成本分配到多个具体层级单位,成本分配不会对成本总额产生影响,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的。成本总金额可能受分配程序的影响。因为成本分配会影响报价、服务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行为等,所以,成本分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服务或产品的产出使用相同的资源时,所发生的共同受益的成本,我们都可以视为共同成本。这些共同成本可能与服务期间,个人的责任,客户阶层等有关。如一个物业小区安防员的薪酬是该小区提供给业户所有服务成本中的共同成本。因为,小区所有业户都需要安全防范和服务。但是,将安全防范成本分配到每个业户是一个主观的想法。也就是说,服务需要公共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当分工配到这些成本对象上,这是很清楚的,但是常常不清楚如何着手最合理的成本分配。通常,共同成本的分配是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分配程序来完成。

成本分配的第一步是确定成本对象是什么?成本对象是生产部门和辅助部门(后台部门)。物管企业的生产部门是直接提供服务给小区的业户,包括环境卫生、绿化、安全管理、设备维护等。我们通称为一线服务部门。辅助部门是为生产部门或一线服务部门提供必要服务的部门。这些部门与企业的服务产品没有直接联系。如财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政部门等。

一旦确认了生产部门和辅助部门,每个部门发生的间接费用就可以确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将成本追溯到部门而不是成本分配,因为,这些成本是直接与单个部门相关的成本。

一旦企业被分为几个部门并且所有的间接费用已经被追溯到各个部门后,辅助部门成本就又被分配到生产部门,并计算间接费用分配率,以用来计算服务成本,虽然辅助部门不直接做服务工作,但是,这些提供辅助服务的成本是服务成本总额的部分,必须被分配到服务成本。这些成本分配包括两阶段的分配:(1)辅助(二线)部门成本分配到生产部门(一线服务部门);(2)分配来的成本再分配到服务项目上去。

通常一个辅助部门的成本是通过使用费用率分配到另一个部门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关注一个部门的成本如何分配到其他部门。例如,物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为各个物管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员工的培训与绩效考核服务的。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发生的费用成本应被分配到各个物管处。当然,这些费用率还涉及到两个主要因素:选择单一费用率还是双重费用率,使用预算辅助部门成本还是实际辅助部门成本。

三、标准成本法

标准单位成本是编制弹性预算的基础。物管企业应该通过单位标准成本,概算出各项服务成本,以利于两个方案的决策:(1)每单位产出应投入多少资源(数量决策);(2)按投入的资源的成本是多少?(价格决策)。数量决策产生数量标准,而价格决策产生价格标准,某一特定投入的两个标准相乘(标准价格×标准数量)就可得到单位标准成本。

(一)标准的建立。管理或服务经验、研究成果以及来自实际工作人员的一线信息是数量标准的三个潜在来源。虽然经验可以提供一些数据或指导方针,但应谨慎使用。如传统的物管企业小区安防人员与物业小区实际面积之间的数量比率。在前几年,可能是很低的标准成本。但是在现阶段,这些标准肯定值得怀疑,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小区安防服务开始引进很多高新技术加以管理和控制,这方面的服务成本自然下降,而且效率反而提高了。

如果以过去的投入与产出关系作为指导,就会永远不能消除这种低效率。企业通过研究可以确定最有效的运转方式。并能够提供有力的指导。

价格标准的制订是经营部门、采购部门、会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经营部门确定所需投入的质量。采购部门、会计部门负责以最低价格购进所需的符合质量要求的投入。市场因素和其他因素的作用将可选择的价格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会计部门则负责记录价值标准并编制报告,对实际业绩和标准业绩进行比较。

(二)标准类型。一是理想标准,二是现行可达到标准。物管企业理想标准要求效率最高化,并且只有当每个方面都达到完全效益时才能达到。它要求物业小区的设备性能完好,公司员工技术熟练,管理到位,一点疏忽都不能发生。现行可达到标准在高效率的运转环境下是可以达到的,它允许设备出现正常的故障,工作中断,员工技术不是最完善或熟练等,这些标准要求很高,但是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在这两种类型的标准中,现行可达到标准提供了最大的行为效益。如果标准过高,则导致永远达不到,员工就会灰心伤气,业绩水平就会下降。然而,通过挑战且可以达到的标准,则能够提高公司员工的业绩水平,尤其是当对这些标准负责的个体参与标准的制订中时。

在标准成本系统中,三类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都根据其数量和价值标准分配到产品。

标准产品(服务)成本与正常和实际成本相比,具有很多优点,而控制能力是它的显著特点。标准成本制度可随时提供有助于价格决策的单位成本信息。这对于那些需要投标取得物业小区经营服务权的物业管理公司和那些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公司来说尤为重要。

总之,物业管理服务推行标准化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物管企业全面推广标准化成本管理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一旦企业被分为几个部门并且所有的间接费用已经被追溯到各个部门后,辅助部门成本就又被分配到生产部门,并计算间接费用分配率,以用来计算服务成本,虽然辅助部门不直接做服务工作,但是,这些提供辅助服务的成本是服务成本总额的部分,必须被分配到服务成本。这些成本分配包括两阶段的分配:(1)辅助(二线)部门成本分配到生产部门(一线服务部门);(2)分配来的成本再分配到服务项目上去。

通常一个辅助部门的成本是通过使用费用率分配到另一个部门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关注一个部门的成本如何分配到其他部门。例如,物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为各个物管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员工的培训与绩效考核服务的。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发生的费用成本应被分配到各个物管处。当然,这些费用率还涉及到两个主要因素:选择单一费用率还是双重费用率,使用预算辅助部门成本还是实际辅助部门成本。

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经营思路与物流管理论文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化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将被推向新的环境中。销售额上升,利润额下降;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增多,保险系数减少;经营难度加大,成功率变小。由于经济全球化,局部竞争的市场变成全球范围的经营场所,各国的企业都将被逼上同一个擂台,互争高低。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趋势。在这种严酷的经营环境中,形成了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一,着眼于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研制,热衷于时尚、独特、新奇、酷式、魅力产品的开发,追求短周期、高频度、见效快的产品价值,注重品牌效应和企业诚信度。比如第一批手机新产品的问世时的价格,与现在手机的价格要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这种高科技、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是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而通用产品,价值和利润却都有限。前几年曾在日本兴起的电子猫“热”,属奇特、新颖产品,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德国的奔驰车,法国的“皮尔·卡丹”服装,美国的麦当劳,意大利的比萨饼,中国的茅台酒等都受益于品牌效应。西门子、摩托罗拉、菲利浦、索尼、海尔等均因为企业的知名度和诚信度而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全世界。

第二,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加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如果具有—定规模,就可采取批量定货、批量生产、批量运输、批量销售的办法大幅度降低费用,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因此而加强。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便利店等之所以有竞争力,其中,规模经营是重要原因之一。跨国集团公司、大型生产企业是依靠规模经营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最近几年世界性的知名大企业的合并浪潮,也是出于这种考虑。重组巨型企业的目的是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这种倾向会越来越明显。

第三,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功能整合。现代企业早已抛弃过去那种自成体系、封闭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做法,注重结盟、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每个企业只有在自身专长和“拿手”的方面狠下功夫,精益求精,使有限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拿手”永远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保持永恒的竞争力。这也是今后企业经营战略特点的重要方面。

第四,服务第一,用户至上。新时代的企业经营方针之一,是“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用户打一个电话,用计算机发一个指令或发一份传真,企业就立即上门,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中途用户可以查寻、追踪;在时间方面极力提高速度,为用户争取时间。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都在打“时间差”,强调时间效益,要求快节奏,因此既保持质量,又保持速度的服务,也将是新世纪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五,信息代替实际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和费用,实现事物的无缝对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尝到了信息的甜头。如果实现信息的有效组合,会使这个世界发生“质”的变化,在物流环节中,我们真的可以做到“零库存”,取消仓库,只用自动分类、分拣系统就能保证及时供货。那样会大大缩短流通时间,节约仓储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企业及时捕捉信息,可以最早选择商机,最先抢占市场,最快组织队伍,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和整合。这些都将是新时代里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六,强化国民意识,注重环保责任。新时代的新型企业,不仅需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准,加强人才培养,严格成本控制,保持企业盈利,而且需要不断增强国民意识,履行环保责任。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必须保持无噪音、无公害,不给周围居民造成妨碍和影响。企业不仅要考虑赚钱,也要从为国民创造福利和美化环境的目的出发,尽量为人类社会做贡献。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都采取出资在本地区建公园绿地、街心广场、儿童乐园或向学校损款等方式,努力与周围居民融为一体,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好感。这也是一种企业经营之道和时代风尚。

第七,在现代物流上狠下功夫,挖掘“第三利润”。在新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企业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大都已接近极限、很难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于是纷纷把目光转向物流这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力争在这里寻求出路,创造剩余价值。这种趋势在21世纪将愈发明朗化。

二、准确把握企业的基本经营思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化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善于将国外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与国内实际结合,紧跟时代步伐,随时调整企业结构、产品方向。使小国人饮佩,令外国人惊叹。然而,有些企业仍然残存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意识,留恋政策倾斜、垄断地位、特殊照顾等,他们至今还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做法,显露出与新经济时代的不协调。也有些企业,不把真功夫下在企业自身改造和管理上,总想找路子、钻空子,偷机取巧,一夜暴发、或搞虚假合资、“包装”上市,蒙蔽伙伴,哄骗股民。还有些企业造假、掺假、卖假,走私、贩私、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什么办法都想,什么手段都使,就是不上正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新时代、新经济社会里,邪的、歪的终归走不通,更不会长远,企业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靠降低成本等办法维持生存,求得发展,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物流是当今时代企业发展的新天地

1.当今时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进入21世纪后,企业的经营环境将显露出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特点愈发突出。2001年发生“9·11”事件后,美国经济衰退,不少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因为这些国家对美国依赖性过强。我国的商品出口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关系、生产关系、金融关系、流通关系、资产关系逐步融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彼此连动。贸易壁垒被打破,关税趋于一致,游戏规则相同,外资企业,跨国公司逐渐自由进出,各国企业共同利用同一个平台,谁都不特殊,谁也没有保护,就看各家的真本事。二是世界性的买方市场愈发突出。由于科技进步,生产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越来越丰富,销售越来越困难,市场饱和或超饱和现象越来越普遍,使世界性的买方市场矛盾愈发突出。三是世界经济在新形势下大调整、大改组。在国际政局长期基本稳定,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尖锐的今天,欧美和日本等工业强国的经济出现同时衰退现象,必将促使这些经济大国重新审视世界经济环境,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也会随之重新调整经营战略,进行供应链重组,瞄准国际市场,发起新一轮的攻势。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也将会因此而发生巨大变化。四是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了“物流”发展阶段。纵观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已从重视生产转为重视销售,又由重视销售转向重视物流。特别是电子商务兴起后,商品的交易活动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完成。然而,科学再发达,电子商务再好,商品也不可能像电子信号那样,瞬间飞至身边。没有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物流过程,照样达不到目的。

2.物流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空间。我国的许多企业对物流的利润潜力和在经营中的作用已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据有关权威人士介绍,1999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约为3万多亿元,资本周转速度为1.2次,国有商业企业资本周转速度为2.3次,而国外的资本周转速度是我们的7—10倍。另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全社会的物流费用支出约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20%,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的账面比例达40%,运输成本占国民经济总成本的30%。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物流水平落后.发展潜力巨大。

近些年来,物流愈发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一些国家把发展物流作为本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践已经证明,由于物流能够大幅度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减少库存积压,促进利润率上升,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各国的企业才越来越重视物流,从物流这一巨大的利润空间巾寻找出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大家熟知的海尔集团,有人称其为“中国物流管理觉醒第一人”,2001年10月又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了“中国物流示范基地”称号。这是因为海尔集团从1999年开始创新子一套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兴建了现代化的立体自动化仓库,构筑了将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使呆滞物资降低73.8%,仓库面积减少50%,库存资金减少67%。除海尔外,长虹、新飞、格力等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已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物流管理体系。今后,物流“热”在我国的企业中将持续升温,还会有更多的企业认识物流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物流的“热浪”中来。

经营与管理论文: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基础化学教学反思

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基础化学教学反思

基础化学是我国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组成,是学习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剂学等后续专业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药品从开发研制、合成筛选到临床试验、中试生产,再到最后申报上市,直至市场销售,整个流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一名高技能的药学专业工作者,其化学基础的厚薄,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前途。

基础化学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掌握、运用。目前,高职院校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基础化学课程存在着内容繁多与课时数不断压缩的矛盾、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的问题,如何营造有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成为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学习与教学经验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吃透教学大纲,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基础化学部分教学内容涵盖无机、分析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多存在内容拼凑明显,知识体系过于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化学理论内容庞杂过深,实验实训等配套资源缺乏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又面临课时数不断压缩、教师备课量大的情况,所以,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技术需求,突出高职教育“实用”与“够用”的原则,使用教材时多研读和比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自编教材。

二、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生源存在文科和理科学生并存的局面,文科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一般越到后面学习就越感到吃力,极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必须考虑到文理科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实际教学效果。可采取文理分班教学的模式,对文科生加强基础部分教学,对高中阶段的必须的基础知识进行补习,加强其计算能力的训练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实验实训从基础的操作抓起,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力争在基础化学课程结束时,文理科学生能达到具有基本一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近年来,高职教学基本上都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蕴含大量形象生动的素材,能将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实验现象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快速建立起空间模型,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增加信息容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是预先由教师制作好的,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可预见,实际教学活动中容易造成教师课堂节奏控制不当、课件播放速度过快、学生的理解不能与教学同步等状况。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分子立体结构和化学反应,让课件代替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预留提问、启发和解释,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造成师生的教学互动减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疲于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常常会因为跟不上进度而失去学习兴趣,或者只是单纯地看“图文电视”。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改进课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加强实验实训,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现有的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基础化学教学很多都是简单模仿理科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属于“本科压缩型”,注重理论性,实验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实验课的内容设置多数为验证性实验,与学生将来的岗位需求联系不紧,难以调动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设计基础化学实验的实验项目时,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导向,适量增加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将实验分为三个模块开展教学。

1.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主要训练内容以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主的定性和定量实验技术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质的溶解、蒸发、过滤、浓缩、结晶的操作和验证性的定性、定量滴定测定以及电光分析天平等常见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

2.以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和有机化学物鉴定分析的训练。

主要包含萃取、蒸馏等基本操作和常见有机化学物的制备,有机实验室常见的阿贝折射仪、旋光仪等操作训练。

3.综合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实验。

主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药物鉴定、药物质量检测和药物含量测定等内容等相关的小课题,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都充分调动起来。

如笔者将医用硼砂的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等实验纳入到综合试验中,实践证明学生在从事这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时,能强烈激发求知欲,在练习操作中学生的动手参与热情明显提高,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实验教学效果显著改善。

四、量化考核标准,多元化评价体系

考试在教学的诸多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具有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对于基础化学的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以单一笔试为唯一评价方式,只注重知识的考查,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为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克服传统考试模式带来的弊端,在“化整为零,重在平时,全面考核”的原则下,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评估体系。笔者将学生最终成绩分为卷面考试、实验操作与方案设计和课堂考核三部分。

1.卷面考试的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决定。

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化学中的基础概念记忆与理解、掌握基本计算的能力,以并能运用化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2.实验操作与方案设计部分。

包含针对每一项实验的操作的规范、熟练程度的基本实验考核,又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小课题,设计自主实验的考核,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考核部分

包括学生平时考勤、课堂提问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内容,以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避免考前突击复习。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实现基础化学的最终考核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做到不但对学生的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查,而且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基础化学的教学要从培养高等职业应用型、技能型技术人才目标出发,突出专业特色,处理好化学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学生重点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重要实验技能,兼具初步解决生产经营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使他们都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经营与管理论文: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基础化学教学反思

基础化学是我国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组成,是学习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剂学等后续专业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药品从开发研制、合成筛选到临床试验、中试生产,再到最后申报上市,直至市场销售,整个流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一名高技能的药学专业工作者,其化学基础的厚薄,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前途。

基础化学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掌握、运用。目前,高职院校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基础化学课程存在着内容繁多与课时数不断压缩的矛盾、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的问题,如何营造有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成为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学习与教学经验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吃透教学大纲,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基础化学部分教学内容涵盖无机、分析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多存在内容拼凑明显,知识体系过于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化学理论内容庞杂过深,实验实训等配套资源缺乏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又面临课时数不断压缩、教师备课量大的情况,所以,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技术需求,突出高职教育“实用”与“够用”的原则,使用教材时多研读和比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自编教材。 

二、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生源存在文科和理科学生并存的局面,文科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一般越到后面学习就越感到吃力,极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必须考虑到文理科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实际教学效果。可采取文理分班教学的模式,对文科生加强基础部分教学,对高中阶段的必须的基础知识进行补习,加强其计算能力的训练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实验实训从基础的操作抓起,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力争在基础化学课程结束时,文理科学生能达到具有基本一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近年来,高职教学基本上都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蕴含大量形象生动的素材,能将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实验现象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快速建立起空间模型,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增加信息容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是预先由教师制作好的,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可预见,实际教学活动中容易造成教师课堂节奏控制不当、课件播放速度过快、学生的理解不能与教学同步等状况。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分子立体结构和化学反应,让课件代替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预留提问、启发和解释,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造成师生的教学互动减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疲于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常常会因为跟不上进度而失去学习兴趣,或者只是单纯地看“图文电视”。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改进课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加强实验实训,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现有的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基础化学教学很多都是简单模仿理科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属于“本科压缩型”,注重理论性,实验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实验课的内容设置多数为验证性实验,与学生将来的岗位需求联系不紧,难以调动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设计基础化学实验的实验项目时,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导向,适量增加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将实验分为三个模块开展教学。

经营与管理论文:医院负债经营中的财务风险预警与管理

摘要:医院在负债经营的同时,必热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如果脱离实际,缺乏科学论征,过度负债经营,盲目上项目,其风险将会很大。因而,医院实施负债经营时应进行科学决策,量力而行,对医院负债活动实行必要的财务风险预警与管理。

关键词:医院;自债经营;财务风险;预警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为了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的多样化需求,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医院管理者采取负债融资经营策略以获得所需资金、实现医院快速发展是我国医院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医院在借债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一旦医院负债融资失控,出现无法按时支付到期债务甚至资不抵债的状况,将会严重制约医院的发展,同时也会给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医院实施负债经营,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析及监测预警机制,这对于医院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医院负债的概念与负债经营的作用

(一)医院负债的概念

所谓“负债”,是指债务人依法应对债权人履行的某种偿付义务,具体是指债务人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须以资产或劳务偿付债权人的债务。1999年,我国财政部和卫生部在联合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中第一次明确了“医院负债”的概念,将医院负债作为一项基本会计要素列入核算体系中,并且规定:“医院负债是指医院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医院负债具有以下特征:1负债是指已经发生,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必须偿付的经济义务。2负债是可计量的,有确切的或预计的金额。3负债一般情况下有确切的债权人和到期日。4负债只有在偿付,或债权人放弃债权,或情况发生变化以后才能消失。

(二)医院负债经营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医院竞争的成败除了参与竞争的方式外,还取决于自己的竞争实力。资金规模是体现医院竞争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医院通过举债可在较短时间内筹集足够的资金,把握发展机遇,实现资金流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负债经营可使医院获得财务杠杆效应,提高医院收益。由于医院支付的债务利息是一项与医院收益无关的固定支出,当医院总资产收益率发生变动时,会给净资产收益率带来更大幅度的变动,这就是财务杠杆效应。由于这种杠杆效应的存在,当总资产收益率增长时,净资产收益的增长幅度比总资产收益率的增长幅度更大。

(三)医院负债经营所导致的风险

目前。在医院负债运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有: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竞争对手的规模、数量、技术水平的巨大压力,无法满足不断提高的医疗服务需求等原因带来的技术风险;由于医疗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复杂化等一系列因素而导致的市场风险;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其它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等导致的环境风险;由于政治局势和经济环境、社会变化产生的社会风险;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政策、政府行为调整等产生的政策风险;由于医院管理者决策不科学、组织不合理、人员使用不当等导致的管理风险;资金周转不良、偿还能力差导致的财务风险等六个方面的风险。

二、医院负债经营中加强财务风险预警与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医院负债财务风险监测预警流程

财务风险预警是指运用指标及模型对医院的负债经营、资金使用和财务收支运行动态进行监测,在警情扩大或风险发生前及时发出信号,使其充分发挥“警报器”的作用,真正成为医院财务风险诊断的一种工具。医院财务失败预警的灵敏度越高,就能越早地发现问题,使医院管理者提前采取应对措施,规避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在医院进行财务风险程度的监测和预警时,本课题设计出如图1所示的综合预警流程,为医院管理者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二)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与监管职能

医院负债经营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医院效益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医院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应加强医院借债融资活动的宏观管理。完善政府的调控指导与监管职能。政府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医疗市场秩序,完善各项财务规章和资金管理制度,及时修订医院贷款相关政策与管理方法,使广大医疗机构在负债融资时明确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等。同时,应加大各项规定的处理力度,对于给医院经营带来重大损失的主要决策人员应追究其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在投资决策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应认真掌握医院重大项目贷款的额度和标准,严格控制医院的盲目举债建设行为。对有一定实力、发展势头良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医院,在允许的范围内可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必要时可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长期亏损且偿还风险过大的医院应及时采取强制措施,实行财务监管,严密防范风险。

(三)完善对外业绩信息制度

为实施有效监管、加强风险控制,对于财务管理较规范、基础条件具备的部分医院,可借鉴企业的经验,建立并完善医院财务业绩信息制度。通过实施医院财务业绩信息制度,规范医院信息的内容与方法,及时、真实、透明地报告医院运营效益和重大投资项目执行情况,进一步提高医院资金使用、负债融资运作的透明度,督促医院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疗市场发展有深远影响因素的研究,及时掌握和了解银行金融市场以其它投资机构对医院的反应和要求,努力改善医院的外部运营环境,拓展医院与国内外金融机构、风险投资者以及中介机构的沟通渠道,不断提高我国医院的良好信誉,争取得到更多的外部资金支持。

(四)实行稳健的融资策略

目前,负债经营的医院有两种情况:一是适度负债,按时偿还,医院加快发展;二是过度负债,难以偿还,医院失掉活力。因此,在医院负债经菅过程中,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敢于负债、善于负债、科学管理、规避风险是医院负债经营成功的关键。在进行负债决策时,医院应当采取稳健的融资策略,充分估计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医院发展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努力在控制融资风险与谋求最大收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既要尽力加大债务资金在医院资金总额中的比重,以充分享受财务杠杆利益,又要规避由于债务资金在医院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过大而给医院带来的相应的财务风险。同时。医院实施负债经营策略时应合理制定出一个负债警戒线。企业负债是有限度的,根据不同企业的性质,对其资产负债率有不同的控制线。由于医院是卫生事业单位,对医院资产负债率更应严格控制,应该比企业要低一些。并且,考虑到我国医院正处于改制与变革阶段,加入wto后医疗市场的准入、国外医疗机构的进入对我国医院的冲击等问题,如果负债率定得过低,会影响甚至限制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医院的现金流较大,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每天的现金流量达百万元,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较高,此时医院负债率可以适当高些。

经营与管理论文: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设定与实现

[摘 要]本文批判了将一般工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做法,全面分析了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特点,提出了符合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特点的财务管理目标,并针对这一目标,逐项探讨了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

1 引 言

我国自1984年开始修建高速公路,到1988年终于建成了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结束了我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从此之后,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迅猛发展,到2010年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4万公里,居于全球第二。随着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设定问题,目前在实践中还是直接采用一般工商企业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不符合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客观情况,以此为指导可能给高速公路经营公司日常财务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本文从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特点分析出发,帮助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寻求一个既符合其特点,又能兼顾财务利益的目标,作为高速公路经营公司日常财务工作的指导。

2 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特点

(1)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核心资产是承担高速运输重任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高速公路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能够方便沿线地区的交通来往,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速公路的重要性决定了高速公路经营公司不能单纯地将高速公路作为谋利的工具,其社会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具有明确的社会职责。

(2)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属于特许经营。作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它在体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公益、国防效益和民族亲和力上,因此我国高速公路必须走特许制之路。这也决定了高速公路经营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企业,不能单纯以谋利作为目标。

(3)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同样具有自身经济利益。高速公路经营公司依然是企业性质,有其收入与支出,并且要筹划收入与支出而实现赢利。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收入主要是通过收费站(点)收取形成的通行费收入,一般均为现金收入。而支出主要为养护支出、征收业务支出以及财务支出。这一特点决定了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具有一般企业的性质,能够实现赢利,是一个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实体。

(4)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经营受到特许经营期的限制。根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当公路经营企业只经营一条收费公路时,其特许经营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5~30年,这一特点将高速公路经营公司与一般工商企业区分开来,即持续经营假设在高速公路经营公司上的实用性受到挑战。

3 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

3.1 一般工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日常业务众多,这些业务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统领才能理顺企业的脉络,引领企业快速、协调地发展。然而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并不从来都是正确的,而是经历了不断地批判与改进的过程。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曾经采用“总产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这一目标只讲产值,不讲效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抓生产,不抓销售;只重投入,不重挖潜,严重抑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结束后,“利润最大化”被广泛用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然而经过实践,人们发现“利润最大化”存在着严重的缺点:第一,它没有考虑利润的取得时间;第二,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第三,没有考虑获取利润和所承担的风险的关系。当前,一般工商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运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有效地克服了其他目标的缺点,考虑了风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也比较容易量化。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受到了普遍认可。

3.2 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

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同样也是企业,但又有其特殊之处,因此不能单纯地以一般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自身的目标。首先,高速公路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如果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单纯地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很可能根本不会参与这样的项目,而转入其他行业。其次,高速公路是特许经营,真正的股东是国家,国家建设高速公路并不是为了实现“财富最大化”,而是从公益的角度出发,提高国内运输速度和运输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最后,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必须保证高速公路功能的实现,遵守相关规定,在政府限定的范围内经营,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主权,不能将高速公路单纯地作为谋利的工具。因此,简单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不适合作为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根据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自身的种种特点,参考一般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将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为:在特许经营期内,保证高速公路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遵守相关规定,充分发挥自身自主权,通过财务上的合理运营,尽可能多地为企业创造财富。

4 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途径

(1)实现目标首先必须保证高速公路正常运行。这是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运作最大的前提。高速公路的养护成本非常高,大约占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全部成本的五分之一。然而这项成本是必需的支出,不能削减。高速公路运行速度快,要求质量水平高,一旦出现问题可能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高速公路的日常养护必须十分谨慎,无论成本多高都要正常支出,以保证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

(2)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定。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经营有严格的规范,例如《高速公路管理条例》。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由各省制定,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各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有很多具体规定,例如高速公路养护人员和其他经批准的人员在高速公路上作业,必须穿着统一的安全标志服;作业现场必须按有关规定设置施工警告标志、限速标志、导向标志和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夜间和雨、雪、雾天气作业,现场必须设置红色警示信号;养护、维修及其他作业的车辆,机械必须开启黄色示警灯或者设置作业标志等。很多规定都涉及一定的支出,这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在财务方面,也有很多约束条文,例如《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这些在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必须得到严格的贯彻。

(3)积极发挥自主性,增加公司收入。目前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为车辆通行费收入,但是这一项收入,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几乎无法控制,因为通行费不能任意设定,而高速公路的车流量由实际运输需要和公路连接地段的交通情况决定。因此,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很难自主增加此项收入。除了车辆通行费收入之外,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收入来源还有服务区收入和经营开发收入。服务区收入主要来源是加油站和便利店、洗车、修车等收入;经营开发收入的形式有:沿线土地开发收入、广告开发收入、物流中心和贸易市场开发收入、旅游开发收入以及其他相关开发收入等。这两项收入对于高速公路经营公司来说有更高的自主权。在服务区收入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丰富便利店商品、提高洗车修车技术水平以及改进服务态度等争取更多的顾客,并促进顾客再次消费。在经营开发收入方面,高速公路经营公司有着广阔的自主空间,是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增加收入的重要领域。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应积极开发沿线土地,广泛进行广告招商增加广告收入,并根据公路沿线具体条件考虑建设物流中心和贸易市场。总之,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收入仍然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公司应根据高速公路的自然条件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增加公司收入。

(4)科学控制成本,节约开支。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对于成本也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可以通过科学管理、控制成本为企业创造价值。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应该以成本控制为重点,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可以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思想,详细分析各项消耗资源的作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经营状况,准确地将各种数据纳入成本计算,将所有成本、费用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中,分类进行计算编制,按各职能部门、站、所,定岗定员定费用,将成本项目分解、细化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形成全方位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5 结 论

高速公路经营公司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有着显著的自身特点,表现为很强的公益性。其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应该考虑经营上的特殊之处,参照一般工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设定。本文提出的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综合考虑了其公益性和赢利性的特点,切实可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高速公路经营公司恪守原则,并充分发挥主动性,提高理财意识。高速公路经营公司应把握时机,利用各种方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经营与管理论文:论我国连锁超市经营与物流管理现代化

论文关键词:连锁超市 物流管理现代化 标准化

论文摘要:连锁超市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百货业,成为现代中国商业的主流业态,而物流管理则是目前制约连锁超市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连锁超市发展的现状以及目前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我国连锁超市业物流管理现代化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中国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超市最早源于西方国家的超级市场,英文supermarket,是一中可以让顾客直接面对商品进行挑选、购买、实行自我服务的开架式高级市场销售模式。这种销售模式于20世纪末传入我国,并迅速获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超市作为零售业异军突起的一种销售模式使一些发展迅速且实力雄厚的超市商家开始突破地域界限占有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连锁超市应运而生。

众所周知,超市是目前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最直接途径。通过邯郸本地的调查问卷发现,消费者在选择超市时主要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即价廉物美、品种齐全、交通便利。而价廉物美则是消费者选择超市的首要决定条件,即第一诱因。那么面对几近相同的进货渠道和价格折扣,如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自己产品的成本呢?物流成为连锁超市业商家们的首选。合理的物流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商品的成本,间接地增加顾客源,提高连锁超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 我国连锁超市的经营现状

自1990年12月,我国第一家超市——东莞美佳超级市场开业以来,十七年间,连锁超市已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并日益为广大消费者接受和欢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购物场所。连锁超市从最初的食品经营到日用杂货,服装和小型家电的销售,“一站式”消费模式为连锁超市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源。虽然连锁超市的经营模式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连锁超市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经营理念已获得长足发展。在2005年前30强连锁企业中,超市(包括大型超市和仓储会员店)的销售量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占30家企业总销售额的45.2%,店铺数增长了17.6%。在商务部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连锁企业30强的名单中,连锁超市仍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来越多的世界零售业巨头开始介入我国的连锁超市经营,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万客隆等,必然会对我国的连锁超市业产生巨大的冲击。而与国际巨头们相比,我国的连锁超市尚处于成长阶段,还存在着规范化程度低,管理体系低下,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 我国连锁超市物流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连锁超市在物流管理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工作,如构建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统;通过兼并和重组达到统一配送,降低了流通费用和进货成本等等。但总的来说,我国连锁超市业的物流管理水平还不高,还不能适应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的连锁超市物流管理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

物流运营成本较高。目前,我国连锁超市有自营店、加盟店和便利店几种形式,而这些店面中只有一少部分是由连锁超市总店的物流中心根据各分店面的需要和销售情况统一配货,在实际情况中,绝大部分的分店,尤其是加盟店则根据自己店内商品的流量自行进货。

这样的渠道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商品成本升高,货物配给不均衡,库存积压量加大,物流运营成本不仅无法降低,还间接转嫁到商品上。

配送率低。绝大部分连锁超市由于信息传递环节较多,易造成信息失真,配送成本增加的情况。现在有很多连锁超市还仅仅停在取货、送货的初始阶段,技术含量不高。这样低的配送率不仅造成整年装载率低,回车空驶率高、运力大量浪费,而且还影响着货物的递送速度和效率。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连锁企业的配送比例一般为80%~90%,而我国连锁超市的平均配送率只有30%~60%。

标准化、个性化服务程度低。标准化是连锁经营的重要特征之一,但现在绝大多数的超市仅仅在门面装修上做到了统一,而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装卸、搬运、运输存储上都没有统一的要求,仍然以人工操作为主。条码信息技术也只在pos系统进行了简单的运用,品类管理、销售结算几乎无标准化可言。

三、 加快我国超市业的物流管理现代化发展

加强信息化管理。努力构建连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运用现代化的通信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手段,预先制定货物的运送和配给方案,开设电子订货业务等等,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能够做出快速的反应。完善企业内部决策支持系统、自动补货系统、运输信息管理系统等,尽快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提高标准化程度。不仅要在店面装潢上做到标准化,还要注意在销售、顾客服务、商品陈列上做到标准化管理,例如:商品售价、折扣促销等方面。另外,在专业部门设置和人员服务上也要做到标准化,有统一的要求,能够迅速地将总店的决策方案转变为销售执行。

改善配送措施。可以变原来的单一配送为共同配送和混合配送,这样既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货物的配送效率。同时把单纯地服务型配送变为盈利性配送,使库存实现合理化、科学化的保管。

经营与管理论文:物业管理企业的成本化经营与管理

物业管理从产生初期的感性、无序到迅速发展狂热的中期,再到平衡和理性的后期,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现在,我国的物业管理市场已日渐成熟。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业管理企业如何进行成本化经营与管理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究。

一、物业管理与服务系统框架

物业管理与服务系统主要由会计信息系统、成本分配系统、服务成本计划等部分组成。

(一)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目标、相互关联的组织部分、流程、产出等。会计信息系统有两个子系统:一是财务信息系统;二是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物管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共分为六部分:业户服务系统、小区绿化系统、设备维修系统、环境卫生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后勤支持系统。

(二)成本分配系统。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不同的成本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在物业管理服务中,用于业户服务的成本可以细分出用于满足业户一般需求的成本,其成本的用途是满足于业户对服务的基本需求,即满意度成本。而另一方面的成本是企业致力于追求业户与企业间忠诚关系的建立,即忠诚度成本。不同的成本用于不同的服务目的,从短期和长期来看,效益固然有所不同,成本发挥的作用也有较大差异。

(三)服务成本计划。依照物业管理服务的流程,建立成本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对企业的经济业绩进行监控,一个生产流程既可以是有形产品,也可以是一项服务。这些产品或服务在性质上或许相似,或许是独特的,生产流程的特点决定了建立一个成本管理系统的最佳方法。

服务与产品不同有四个方面是最显著的,即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异质性和易逝性。无形性是指服务没有物质形态,看不见,摸不着。不可分割性是指对于服务来说产品与消费是不可分割。异质性是指服务的成果与产品的质量相比变化的可能性更大。易逝性是指服务无法保存,而必须在提供时被消费。这些区别影响着与服务成果相关的计划、控制和决策所需信息的类型。

二、二线支持部门的成本分配

物管企业应该将部门划为一线服务部门和二线管理支持部门。一线服务部门如各个“客户服务中心”,是直接面向物业小区的业户提供直接的服务。为了保证一线服务优质高效、及时、准确,物管企业还有相应的支持部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这些部门人员以提供培训、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等二线的服务支持与管理性质的工作。因此,企业必须计算出二线服务部门的各项成本,并分配到公司的一线生产(服务)部门即各个“客户服务中心”,再精确计算出整个企业的总成本。

物管企业成本的复杂性需要会计人员将二线支持部门的成本直接分配到各种成本对象,如分支机构,二线服务支持系统等。简单地说,分配就是要划分成本库,并将这些成本分配到多个具体层级单位,成本分配不会对成本总额产生影响,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的。成本总金额可能受分配程序的影响。因为成本分配会影响报价、服务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行为等,所以,成本分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服务或产品的产出使用相同的资源时,所发生的共同受益的成本,我们都可以视为共同成本。这些共同成本可能与服务期间,个人的责任,客户阶层等有关。如一个物业小区安防员的薪酬是该小区提供给业户所有服务成本中的共同成本。因为,小区所有业户都需要安全防范和服务。但是,将安全防范成本分配到每个业户是一个主观的想法。也就是说,服务需要公共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当分工配到这些成本对象上,这是很清楚的,但是常常不清楚如何着手最合理的成本分配。通常,共同成本的分配是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分配程序来完成。

成本分配的第一步是确定成本对象是什么?成本对象是生产部门和辅助部门(后台部门)。物管企业的生产部门是直接提供服务给小区的业户,包括环境卫生、绿化、安全管理、设备维护等。我们通称为一线服务部门。辅助部门是为生产部门或一线服务部门提供必要服务的部门。这些部门与企业的服务产品没有直接联系。如财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政部门等。

一旦确认了生产部门和辅助部门,每个部门发生的间接费用就可以确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将成本追溯到部门而不是成本分配,因为,这些成本是直接与单个部门相关的成本。

一旦企业被分为几个部门并且所有的间接费用已经被追溯到各个部门后,辅助部门成本就又被分配到生产部门,并计算间接费用分配率,以用来计算服务成本,虽然辅助部门不直接做服务工作,但是,这些提供辅助服务的成本是服务成本总额的部分,必须被分配到服务成本。这些成本分配包括两阶段的分配:(1)辅助(二线)部门成本分配到生产部门(一线服务部门);(2)分配来的成本再分配到服务项目上去。

通常一个辅助部门的成本是通过使用费用率分配到另一个部门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关注一个部门的成本如何分配到其他部门。例如,物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为各个物管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员工的培训与绩效考核服务的。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发生的费用成本应被分配到各个物管处。当然,这些费用率还涉及到两个主要因素:选择单一费用率还是双重费用率,使用预算辅助部门成本还是实际辅助部门成本。

三、标准成本法

标准单位成本是编制弹性预算的基础。物管企业应该通过单位标准成本,概算出各项服务成本,以利于两个方案的决策:(1)每单位产出应投入多少资源(数量决策);(2)按投入的资源的成本是多少?(价格决策)。数量决策产生数量标准,而价格决策产生价格标准,某一特定投入的两个标准相乘(标准价格×标准数量)就可得到单位标准成本。

(一)标准的建立。管理或服务经验、研究成果以及来自实际工作人员的一线信息是数量标准的三个潜在来源。虽然经验可以提供一些数据或指导方针,但应谨慎使用。如传统的物管企业小区安防人员与物业小区实际面积之间的数量比率。在前几年,可能是很低的标准成本。但是在现阶段,这些标准肯定值得怀疑,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小区安防服务开始引进很多高新技术加以管理和控制,这方面的服务成本自然下降,而且效率反而提高了。

如果以过去的投入与产出关系作为指导,就会永远不能消除这种低效率。企业通过研究可以确定最有效的运转方式。并能够提供有力的指导。

价格标准的制订是经营部门、采购部门、会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经营部门确定所需投入的质量。采购部门、会计部门负责以最低价格购进所需的符合质量要求的投入。市场因素和其他因素的作用将可选择的价格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会计部门则负责记录价值标准并编制报告,对实际业绩和标准业绩进行比较。

(二)标准类型。一是理想标准,二是现行可达到标准。物管企业理想标准要求效率最高化,并且只有当每个方面都达到完全效益时才能达到。它要求物业小区的设备性能完好,公司员工技术熟练,管理到位,一点疏忽都不能发生。现行可达到标准在高效率的运转环境下是可以达到的,它允许设备出现正常的故障,工作中断,员工技术不是最完善或熟练等,这些标准要求很高,但是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在这两种类型的标准中,现行可达到标准提供了最大的行为效益。如果标准过高,则导致永远达不到,员工就会灰心伤气,业绩水平就会下降。然而,通过挑战且可以达到的标准,则能够提高公司员工的业绩水平,尤其是当对这些标准负责的个体参与标准的制订中时。

在标准成本系统中,三类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都根据其数量和价值标准分配到产品。

标准产品(服务)成本与正常和实际成本相比,具有很多优点,而控制能力是它的显著特点。标准成本制度可随时提供有助于价格决策的单位成本信息。这对于那些需要投标取得物业小区经营服务权的物业管理公司和那些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公司来说尤为重要。

总之,物业管理服务推行标准化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物管企业全面推广标准化成本管理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一旦企业被分为几个部门并且所有的间接费用已经被追溯到各个部门后,辅助部门成本就又被分配到生产部门,并计算间接费用分配率,以用来计算服务成本,虽然辅助部门不直接做服务工作,但是,这些提供辅助服务的成本是服务成本总额的部分,必须被分配到服务成本。这些成本分配包括两阶段的分配:(1)辅助(二线)部门成本分配到生产部门(一线服务部门);(2)分配来的成本再分配到服务项目上去。

通常一个辅助部门的成本是通过使用费用率分配到另一个部门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关注一个部门的成本如何分配到其他部门。例如,物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为各个物管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员工的培训与绩效考核服务的。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发生的费用成本应被分配到各个物管处。当然,这些费用率还涉及到两个主要因素:选择单一费用率还是双重费用率,使用预算辅助部门成本还是实际辅助部门成本。

三、标准成本法

标准单位成本是编制弹性预算的基础。物管企业应该通过单位标准成本,概算出各项服务成本,以利于两个方案的决策:(1)每单位产出应投入多少资源(数量决策);(2)按投入的资源的成本是多少?(价格决策)。数量决策产生数量标准,而价格决策产生价格标准,某一特定投入的两个标准相乘(标准价格×标准数量)就可得到单位标准成本。

(一)标准的建立。管理或服务经验、研究成果以及来自实际工作人员的一线信息是数量标准的三个潜在来源。虽然经验可以提供一些数据或指导方针,但应谨慎使用。如传统的物管企业小区安防人员与物业小区实际面积之间的数量比率。在前几年,可能是很低的标准成本。但是在现阶段,这些标准肯定值得怀疑,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小区安防服务开始引进很多高新技术加以管理和控制,这方面的服务成本自然下降,而且效率反而提高了。

如果以过去的投入与产出关系作为指导,就会永远不能消除这种低效率。企业通过研究可以确定最有效的运转方式。并能够提供有力的指导。

价格标准的制订是经营部门、采购部门、会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经营部门确定所需投入的质量。采购部门、会计部门负责以最低价格购进所需的符合质量要求的投入。市场因素和其他因素的作用将可选择的价格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会计部门则负责记录价值标准并编制报告,对实际业绩和标准业绩进行比较。

(二)标准类型。一是理想标准,二是现行可达到标准。物管企业理想标准要求效率最高化,并且只有当每个方面都达到完全效益时才能达到。它要求物业小区的设备性能完好,公司员工技术熟练,管理到位,一点疏忽都不能发生。现行可达到标准在高效率的运转环境下是可以达到的,它允许设备出现正常的故障,工作中断,员工技术不是最完善或熟练等,这些标准要求很高,但是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在这两种类型的标准中,现行可达到标准提供了最大的行为效益。如果标准过高,则导致永远达不到,员工就会灰心伤气,业绩水平就会下降。然而,通过挑战且可以达到的标准,则能够提高公司员工的业绩水平,尤其是当对这些标准负责的个体参与标准的制订中时。

在标准成本系统中,三类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都根据其数量和价值标准分配到产品。

标准产品(服务)成本与正常和实际成本相比,具有很多优点,而控制能力是它的显著特点。标准成本制度可随时提供有助于价格决策的单位成本信息。这对于那些需要投标取得物业小区经营服务权的物业管理公司和那些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公司来说尤为重要。

总之,物业管理服务推行标准化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物管企业全面推广标准化成本管理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本经营的转换

摘要:众所周知,未来企业的资本不仅仅是物的资本和货币的资本,而是要求人的智能和发挥人才智能资本的作用。如果说传统产品属“集成资源”,而未来的产品则属“集成知识”,正如国外学者所说的那样:智能资本将导致“世界财富的一次大转移”,即企业的成功将从自然资源的拥有者手里转到那些拥有思想和智慧的人的手中。也就是说,未来企业的发展,不只是靠设备好、技术强、资本雄厚,同时要靠那些具有高智慧的人才。正缘于对于人才管理的重视与认同,人力资源管理无论在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上都有了飞的跨越。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也不过数年,管理学界便又提出了人力资本经营论。这是对传统劳动人事管理的全新革命和全面创新,它标志着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新型的人力管理、人力资本经营的变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经营

1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个人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则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

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更为活跃,内容更加广泛。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人员的招收、任用、调配和奖惩的静态管理,把人视为管理控制的对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看作是一种关键的资源来经营,努力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往往以事为中心,注重现有人员的管理;而人力资本经营把人视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潜在才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让人的才能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更大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将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因此,如何有效的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人力资本经营必将成为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战略组成。

2企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转换为人力资经营,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与价值。人力资本概念的出现,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运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也将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科技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后集中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才竞争的必然产物。因此,把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资本来认识和配置,而不能简单的作为劳动力来使用,更不能把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等同看待,这对实现人才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进而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前沿企业,纷纷将其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就是因为认识到“人”是一种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的“资源”。过去人事部门只是消极地“管理”人,现在认识到必须对“人”培训教育和开发,提高和发挥人的潜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使用必须与不断培训开发相结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使企业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

第二,加大人才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现代企业的经营需要具有知识、品质和创造力的人才。知识、智能资本是指企业花费在教育、培训等人才综合素质再提高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比一般的人力投入会带来更长期的收益。因为知识和智能资本是人们原本拥有的技术、知识、能力和价值的继承,它是有人才知识的积累。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一定素质的劳动者,而且需要超出常人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用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转化、替代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势在必行。所以人们都把对知识和智能资本的投资视作“一本万利”,看成未来制胜的基础保证。企业如何才能先行开发出人才,使广大员工的素质不断得以强化和提高呢?最现实和根本途径,唯有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为培养企业人才,提高员工的质量和高质量员工的比重,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员工的教育、训练等各种智力、知识、技能开发活动。从这个意义相讲,也可以把人力资本投资视同为人才投资、素质投资、教育投资等为改变人本身的种种投资。西方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更大。美国蓍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美国的国民收入,新增加的财富有80%是由人力资本投资所提供的,只有20%左右来自物质形态”。在书中,舒尔茨还特别强调指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落后,主要就在于它们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而忽视人力资本投资”。他说:“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常常不受重视。这些国家的领导和主管人员都认为,物质资本投资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发展水平赶不上资本的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贫瘠。教育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第三,抓紧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本经营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是进行人力资本经营的基础。是预测组织内的人力资本要素,并且决定为满足和达到这些要求所必须进行的各项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包括编制和实施各种计划项目,以保证当企业中某一职位空缺,或者发生某类人才短缺时,能够尽快地解决这类问题,使得组织中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减少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而组织带来的损失,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的不平衡状况,如人员短缺或人员过剩,以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如何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让人力资源发挥创造利润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则在于健全的岗位分析和流程设计,使用人单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人才,而各种人才也能被选拔到适合自己特点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因此,就必须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必须跨过的门槛。

第四,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创造性劳动。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的适时调整对人力资源的激励与调配,建立、健全薪资福利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例如制订全新的人才薪酬方案与晋升方案、改变人才考核方法与评估制度,以有效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时,在约束机制方面,也要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道德宣导等体系,进行不断的纠正人力资源中不良之处,有效预防和杜绝人力资本价值的流失。

第五,要创建良好的人才工作与发展环境。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增加企业经营与工作透明度,营造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气息,加强人与人之间轻松愉快的沟通交流,建立起信息转化的知识管理流程体系。并将管理的焦点由“如何获得信息”转向“如何开发利用信息”上来,从而营造出学习型组织的氛围。让各种人才都有充分施展自己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结语

总之,管理始终都是企业发展所必须重视的课题,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力资本的转化都必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同时也将成为企业在立足于竞争市场而处于不败之地的恒久动力。而且,拥有人力资本,将意味着再创竞争优势。因此,这将需要企业与管理着必须有意识的在工作中不断去重视、去学习、去运用,将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整合,以全面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值。

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本经营的转换

摘要:众所周知,未来企业的资本不仅仅是物的资本和货币的资本,而是要求人的智能和发挥人才智能资本的作用。如果说传统产品属“集成资源”,而未来的产品则属“集成知识”,正如国外学者所说的那样:智能资本将导致“世界财富的一次大转移”,即企业的成功将从自然资源的拥有者手里转到那些拥有思想和智慧的人的手中。也就是说,未来企业的发展,不只是靠设备好、技术强、资本雄厚,同时要靠那些具有高智慧的人才。正缘于对于人才管理的重视与认同,人力资源管理无论在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上都有了飞的跨越。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也不过数年,管理学界便又提出了人力资本经营论。这是对传统劳动人事管理的全新革命和全面创新,它标志着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新型的人力管理、人力资本经营的变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经营

1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个人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则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

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更为活跃,内容更加广泛。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人员的招收、任用、调配和奖惩的静态管理,把人视为管理控制的对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看作是一种关键的资源来经营,努力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往往以事为中心,注重现有人员的管理;而人力资本经营把人视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潜在才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让人的才能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更大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将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因此,如何有效的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人力资本经营必将成为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战略组成。

2企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转换为人力资经营,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与价值。人力资本概念的出现,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运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也将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科技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后集中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才竞争的必然产物。因此,把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资本来认识和配置,而不能简单的作为劳动力来使用,更不能把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等同看待,这对实现人才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进而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前沿企业,纷纷将其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就是因为认识到“人”是一种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的“资源”。过去人事部门只是消极地“管理”人,现在认识到必须对“人”培训教育和开发,提高和发挥人的潜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使用必须与不断培训开发相结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使企业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

第二,加大人才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现代企业的经营需要具有知识、品质和创造力的人才。知识、智能资本是指企业花费在教育、培训等人才综合素质再提高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比一般的人力投入会带来更长期的收益。因为知识和智能资本是人们原本拥有的技术、知识、能力和价值的继承,它是有人才知识的积累。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一定素质的劳动者,而且需要超出常人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用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转化、替代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势在必行。所以人们都把对知识和智能资本的投资视作“一本万利”,看成未来制胜的基础保证。企业如何才能先行开发出人才,使广大员工的素质不断得以强化和提高呢?最现实和根本途径,唯有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为培养企业人才,提高员工的质量和高质量员工的比重,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员工的教育、训练等各种智力、知识、技能开发活动。从这个意义相讲,也可以把人力资本投资视同为人才投资、素质投资、教育投资等为改变人本身的种种投资。西方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更大。美国蓍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美国的国民收入,新增加的财富有80%是由人力资本投资所提供的,只有20%左右来自物质形态”。在书中,舒尔茨还特别强调指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落后,主要就在于它们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而忽视人力资本投资”。他说:“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常常不受重视。这些国家的领导和主管人员都认为,物质资本投资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发展水平赶不上资本的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贫瘠。教育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第三,抓紧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本经营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是进行人力资本经营的基础。是预测组织内的人力资本要素,并且决定为满足和达到这些要求所必须进行的各项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包括编制和实施各种计划项目,以保证当企业中某一职位空缺,或者发生某类人才短缺时,能够尽快地解决这类问题,使得组织中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减少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而组织带来的损失,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的不平衡状况,如人员短缺或人员过剩,以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如何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让人力资源发挥创造利润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则在于健全的岗位分析和流程设计,使用人单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人才,而各种人才也能被选拔到适合自己特点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因此,就必须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必须跨过的门槛。

第四,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创造性劳动。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的适时调整对人力资源的激励与调配,建立、健全薪资福利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例如制订全新的人才薪酬方案与晋升方案、改变人才考核方法与评估制度,以有效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时,在约束机制方面,也要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道德宣导等体系,进行不断的纠正人力资源中不良之处,有效预防和杜绝人力资本价值的流失。

第五,要创建良好的人才工作与发展环境。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增加企业经营与工作透明度,营造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气息,加强人与人之间轻松愉快的沟通交流,建立起信息转化的知识管理流程体系。并将管理的焦点由“如何获得信息”转向“如何开发利用信息”上来,从而营造出学习型组织的氛围。让各种人才都有充分施展自己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结语

总之,管理始终都是企业发展所必须重视的课题,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力资本的转化都必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同时也将成为企业在立足于竞争市场而处于不败之地的恒久动力。而且,拥有人力资本,将意味着再创竞争优势。因此,这将需要企业与管理着必须有意识的在工作中不断去重视、去学习、去运用,将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整合,以全面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值。

经营与管理论文:浅谈管理者报酬与企业的经营绩效关系

摘要:有关管理者薪酬的研究在十几年来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会计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但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的报酬与企业经营业绩、企业规模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国有股持股比例的负相关程度也不显著。经营者激励是研究委托中的关键问题,而管理者报酬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大小将决定着激励机制对经营者所发挥的激励效果。本文从管理者薪酬的理论基础、管理者薪酬与企业绩效、相对绩效评价、管理者薪酬的决定因素、管理者薪酬的效应等几方面来加以说明。

关键词:管理者薪酬效应管理者薪酬契约激励

关于企业经营者的报酬,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话题,许多学者从委托角度,对经营者的报酬与其公司的经营绩效的相关性作了大量的研究分析,期望能够说明经营者报酬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从而依据经营者对公司贡献的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然而大量的实证结果并非如此,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发现,经营者报酬与企业业绩之间仅有有限的相关关系。taussing和baker最早发现:管理者报酬与企业的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很弱。

1 管理者薪酬的理论基础

基于理论研究管理者薪酬,它要求管理者薪酬的计划应与管理者的利益、股东的利益相一致。最先对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了研究的学者是jensen和meckling(1976),他们模型化了berle means(1932)最先提出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问题。jensen和meckling定义了“成本”,确定了减少这些成本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资本结构、股权所有制、债务契约和激励薪酬等)。虽然ensen和meckling起初强调的是签定财务契约而不是管理者薪酬契约,但是他们奠定了基础性的工作,开创了许多关于管理者薪酬的直观认识。与jensen和meckling的“理论”文献同期发展的虽还有“委托”理论,但基础上独立于“理论”。对“委托”理论研究比较突出的学者主要有:mirrlees(1974,1976)、holmstrom(1979)、grossman和hart(1983)等。“委托”为风险厌恶的人设计最优的薪酬契约最为关注。在典型的委托框架内,风险厌恶的管理者采取一个不可观测的或隐蔽的行为α,用以制造随机产出x(α),并得到薪酬w(x)和效用u(w,α)。最优契约w3(x)最大化了风险中性股东的效用x-w(x),但它受到一个激励相容约束(管理者选择的行为应该最大化其效用u(w,α)和一个参与约束(薪酬契约的期望效用必须超过管理者的保留效用)。

holmstrom(1979)通过允许薪酬契约依赖于w(x,z)扩展了委托模型,其中x为产出,z为代表其他可观测变量的一个向量。他说明薪酬支付取决于期望得到的管理行为在实际中实际的可能性。这一“信息提供原则”表明薪酬支付以产出x为基础,不是因为股东偏好较高的产出而是因为x提供了用于确定管理者实际上采取何种行为的信息。公式也明确了薪酬契约中额外绩效度量的作用:这些度量提供了用于估计管理者是否确定采取期望行为的信息。尤其是,如果z包含了对于评估不可观测的努力水平有价值的额外信息,那么最优契约有w(y,z)的形式。在契约w(y,z)中包含z给人的直观认识是:要么不减少对努力的激励而提供较少的风险,要么不增加风险暴露而提供更大的激励。

grossman和hart(1983)分析了最优薪酬契约的性质,论证了信息提供原则几乎不限制薪酬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形式和斜率。薪酬绩效关系可以是凸的、凹的或线性的,这取决于管理者的效用函数。而且,薪酬绩效关系在某些绩效范围内甚至可能是负斜率的,这说明较高的绩效也可导致较低的薪酬。但是,holmstrom和milgrom(1987)说明,当管理者能够监督绩效并且每天调整行为以最大化于累积年度绩效的薪酬支付时,最优契约是线性的。

lazear和rosen(1981)比较了线性薪酬契约与锦标制度。锦标制度将一笔预先确定的奖金授予产出最高的管理者。他们说明当管理者是风险中性时,任何薪酬设计都能达到最优的努力水平和产出水平;当管理者是风险厌恶时,对于某些效用参数锦标制度能够优于线性契约。此外,锦标制度提供的激励取决于“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薪酬差距。lazear和rosen解释了ceo与那些职位比他低的管理者之间。较大的薪酬差距,他们认为拉开薪酬差距是为了激励高层管理者为成为下一任ceo而竞争。holmstrom(1982b)说明尽管管理者市场的这一规则可能有较大的效应,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薪酬契约。在薪酬契约下,尽管市场一直在评价管理者的能力,但是管理者一般在早期过于努力,而在后期不够努力。gibbons和murphy(1992a)又将薪酬契约加入fama-holmstrom的模型中。lazear和rosen的分析表明通过竞争使薪酬基于相对绩效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激励。baker(1992)的由于扭曲的绩效度量导致激励功能失常的模型,以及holmstrom milgrom(1991)关于多项任务的论著都代表了传统框架的重要延伸。fama(1980)分析了管理者市场在减少问题中的作用。特别是,如果管理者相信以后的薪酬将取决于现在的绩效,那么他们现在将努力工作,而与激励薪酬关。

2 管理者薪酬与企业绩效

理论的结构框架是大多数管理者薪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通常注重于绩效的定义和薪酬绩效关系。rosen(1992)回顾和评价了有关薪酬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管理者薪酬的早期研究大多都关注管理者薪酬是与企业规模的相关性大还是与利润的相关性大,检验了baumol(1959)提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是规模而不是利润的假说。lewellen和huntsman(1970)使用许多年来公司委托授权书的数据分析了财富100强中的50个公司,推断在决定管理者薪酬上会计利润应与企业销售收入一样重要。ciscel和carrol(1980)综述了相关文献,研究了用于处理销售额与利润之间内在多共线性的可供选择的方式。但是,随着当理论(表明ceo的薪酬应当与委托人的目标相联系)与现代财务理论(表明委托人的目标是增加股东的收益,而这不一定增加利润或销售收入)出现之后,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兴趣就消失了。murphy(1985)基于1964~1981年美国73个大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的样本,分析了管理者薪酬与股东收益(包括股票溢价和股利)之间的关系。与没有产生管理者薪酬与股价绩效之间关系的典型分析相对比,murphy发展了数据的板块性质,发现管理者薪酬对股价绩效的弹性是很强的,在统计上是有意义的。他考虑了薪酬的几个不同度量,包括工资和资金(现金薪酬)、期权薪酬和总的薪酬,发现现金和总薪酬对于公司价值的弹性β近似为0.11。此外,他还发现管理者薪酬随营业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股东的收益保持不变。coughlan和schmidt(1985)基于1978—1982年的149个公司的数据,研究了ceo现金薪酬的变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与murphy(1985)相一致的是,他们发现薪酬变化与股票价格绩效正相关。coughlan和schmidt还首次提供证据表明在差的绩效之后更有可能更换ceo。jensen和murphy(1990)提出疑问:ceo薪酬与股票价格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于提供有意义的管理激励是否足够强。jensen和murphy使用各种数据试图估计出于各种缘由的ceo的激励,包括薪酬变化,股票和股票期权的价值变化,以及差的绩效导致的被解雇的威胁。他们发现股东财富每变化$1000则ceo的财富就变化约$3125。换言之,各种来源的财富激励提供了相当于01325%的企业股票的奖励。jensen和murphy推断薪酬绩效敏感度过低以至于不能提供有意义的管理激励,他们表明政治力量减弱了ceo薪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有一些研究者基于经济上的和理论上的理由对jensen和murphy的估计提出异议。

3 相对绩效评价

murphy(1985)在ceo薪酬的研究中包含了相对绩效度量,相对绩效评价(rpe)这一体系蕴涵了信息提供原则:如果企业绩效的随机成分包含一个市场(或行业)效应和一个企业特殊效应,那么通过rpe除去“噪声”就为评价ceo的行为提供了有益的信息。首先对“rpe假说”进行系统分析的是antle和smith(1986)。antle和smith对1948-1977年的三个行业的39个公司进行了分离的回归估计,发现ceo酬的变化与股东收益的变化相关,但与相同行业中的其他公司资产收益的变化不相关。尽管他们没有发现证据表明行业风险已从线性的薪酬契约中过滤掉了,但是他们发现了在非线性回归中的rpe的一些证据,gibbons和murphy(1990)基于大量公司的数据分析,为rpe假说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4 管理者薪酬的决定因素

正式的委托模型虽然对预期的检验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理论对于分析管理者薪酬契约的结构仍具有很强的说服能力。理论在理解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方面,在确定薪酬契约涉及的经济冲突等方面都是特别有用的。许多学者都使用理论来预期在公司、行业、管理者之间以及在一段时间内薪酬和薪酬绩效关系的水平如何变化。smith和watts(1983)认为管理者薪酬计划的设计是为了达到两个非相互排斥的目标:减少成本和减少税收。lewellen、loderer和martin(1987)基于大量的制造业公司分析得出了税收和假说的可检验的含义,推断出不同公司之间的薪酬差异由因素解释比由税收因素解释更好。o’reilly、mainhe和crystal(1988)基大量公司的薪酬分析,检验了ceo的薪酬水平是由锦标理论解释较好还是由社会比较理论解释较好。他们对作为其他公司管理者的薪酬委员会成员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ceo薪酬与委员会成员任职的公司中的管理者薪酬正相关,他们将此解释为对社会比较理论的支持。此外,他们发现ceo的薪酬独立于ceo的副手的人数,他们认为这与锦标理论(lazear和rosen,1981)相矛盾。而,leonard(1990)对大量公司中管理人员个人数据分析,发现管理者薪酬与公司的层级数有强的正相关性,同时还发现两个连续层级间的薪酬差距在组织的较高层级中扩大了。他将这些发现解释为对锦标假说的支持。理论与管理者薪酬结构相关的许多含义反映了风险和激励之间的基本冲突。事实上,这一冲突是公司的核心问题,因为组织的公司化形式的比较优势在于分散的股东比管理者更有能力承担风险。gibbons和murphy(1992b)分析了当管理者有职业关心时(关心其现在的绩效如何影响未来的薪酬)的最优薪酬契约。他们说明最优契约优化了总激励—来自职业关心的隐性激励与来自薪酬契约的显性激励。远离退休的管理者不需要高力度的薪酬契约,因为激励可以通过他们在管理者市场上的信用来提供。但是,薪酬激励应该随管理者接近退休而变强,因为职业关心对于这些管理者最弱。他们还分析了现金薪酬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接近退休的管理者有较强的薪酬绩效关系,这与职业关心假说是一致的。理论预期薪酬设计将使股东与管理者的利益相一致,股票期权和其他基于股票的薪酬提供了两者之间最直接的和可观测的利益一致性。

5 管理者薪酬的效应

如果把管理者薪酬设计为减少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的话,那么可以预期这样的管理者薪酬将会使管理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高的薪酬绩效敏感度能导致了好的企业绩效。试图确立薪酬绩效敏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联系的第一位是masson(1971),他对许多公司行业的薪酬数据进行分析了。masson使用两阶段回归,提供了弱的证据:表明对于有较高的薪酬绩效相关性的企业,其绩效在将来会更好。abowd(1990)使用大量公司管理者的数据,分析了上一年的薪酬绩效敏感度与下一年的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他发现证据表明:基于股票价格绩效的奖励是与随后较高的股票价格绩效相关的,但并没有发现证据表明:在基于会计绩效的奖励之前有较好的会计绩效。masson和abowd发现证据都表明较高的薪酬绩效敏感度出现在较高的股票价格收益之后,从有效市场理论的观点出发,这一现象是令人费解的。管理者通常都接受基于短期会计绩效的年度奖金。接近退休的管理者可有激励关注于短期绩效,可能采取行动以未来赢余为代价增加目前赢余。dechow和sloan(1991)分析了接近退休的ceo是否在研发费用上作出无效率的削减,从而以未来利润为代价来增加现在的利润及奖金。他们研究了1974—1988年的405个制造业公司,发现研发费用的增长率对于接近退休的ceo是下降的。但是,对于有大的股份的ceo,他们没有发现这一效应。他们认为这些结果表明,基于会计绩效的奖金与低的股份都激励接近退休的管理者关注于短期利润而不是长期价值创造。

6 结语

我们从几个方面对管理者薪酬与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了探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数据环境,使得管理者薪酬的研究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这个领域内的“经典文献”也可能被改进的理论和新的数据来源认为是陈旧的。总之,大量的薪酬数据和绩效数据为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会计学等学科在管理者薪酬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经营与管理论文: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经营与管理之道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旅游饭店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通过对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经营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现有饭店经营、以及我国在旅游饭店方面存在的一些现状进行详细的分解,从中找出应对品牌经营与管理的对策建议,以达到提高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知名度的目的。

关键词:旅游饭店品牌;经营与管理;思考建议

一、研究背景

我国旅游业是以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起步的,作为旅游业发展四大支柱之一的饭店业也随着市场需求诞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纵观历史,我国旅游饭店应该说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涉足的,至今已有多年的发展历程。1978年,我国能够接待入境旅游者的饭店仅有137个。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许多渠道使得旅游的接待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实力达到了一定高度。到1989年,我国已有星级饭店135家,到1992年突飞猛进增加到1028家,1999年已经上升到3856家。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全球各大饭店纷至沓来,短短几年使得我国旅游饭店行业被卷进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去了。在这种有压迫感的环境下,一个旅游饭店的好品牌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经营好旅游饭店品牌将是出奇制胜的一招。

二、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经营与管理中的问题

在我国旅游饭店空前繁荣发展的同时,其品牌的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透过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经营与管理的多年发展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饭店经营规模小

自我国进入wto后,外资饭店不断涌入,使得我国本土饭店遭到了巨大冲击,为了增强本土饭店实力,我国许多饭店纷纷采取合并策略。但是目前国内个体饭店还是居多,我国旅游饭店总体规模还是很小,而且有些饭店没有认识到饭店品牌的重要性,甚至是淡漠。不仅如此,很多饭店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没有注重长期发展规划,使得我国旅游饭店在国际竞争中显得实力不够强大,其品牌也未能做大做响。

(二) 饭店品牌经营成本过高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许多旅游饭店在住宿饮食和环境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使得经营成本上升。但是,在估算成本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在追求高质量好品牌的时候,往往将其经营成本不能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从而导致经营利润下降、饭店经济效益不好。另一方面,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很多饭店为提高其知名度,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耗费大量财力物力。

我国最新的旅游饭店经营成本统计数据显示,他们的平均食品成本率为43.76%,平均酒水成本率为36.27%,平均人工成本率为35.68%,平均能耗成本率为13.47%,平均员工流失率为6.55%。另外,2009年度我国餐饮百强企业的利润为10.43%,比2008年度百强企业下降约3个百分点。

(三) 旅游饭店信息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低

与国际旅游饭店相比较,我国很多旅游饭店处于劣势,造成劣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源于其接受信息不够快捷,信息流通渠道狭窄。我国很多旅游饭店在资金、理念、市场网络、高新技术、品牌文化等方面远远逊于国际饭店,因此在经营上处于下风。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旅游饭店的服务态度正在逐步地改善,但是却还远远没有达到国际化水平,对待工作的细致程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 饭店品牌经营与管理的人才稀缺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济济的世纪,然而也造成某些产业人才流失与严重稀缺的局面,我国大部分旅游饭店正在遭遇这种困境。

由于国际饭店的经营体系比较完整,使很多经营与管理的人才垂涎,使得国内饭店的人才大量流失,造成饭店品牌的经营受阻,饭店经营也由此遇到障碍而出现经营不善。旅游饭店的品牌实质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很多饭店因为人才稀缺而无法设想出更具有吸引力的品牌。而老一辈的饭店管理人员只是凭经验、传统观念在办事,不能适应现在的顾客需求和市场需求,导致旅游饭店品牌停止不前、没有创新能力、跟不上时代步伐,与国际饭店的距离越拉越远。随着饭店竞争力由饭店质量提升到饭店品牌的竞争这个高度,导致很多缺乏品牌文化内涵的旅游饭店也由此大受冲击。

到2009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852所,比上年末增加42所,在校生49.84万人,增加5.8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881所,比上年末减少84所,在校学生45.41万人,增加4.95万人。2009年,全行业在职人员培训总量达397.11万人次,比上年增加58.83万人次,增长17.4%。虽然在校的人数和高校的数量在增加,但是质量却不能令社会和饭店行业满意。

三、旅游饭店品牌经营与管理的策略

常言道要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做出以下思考建议。

(一) 扩大饭店规模,提高其品牌知名度

较之于国内饭店,国际化饭店之所以处于上方,其知名度的影响力不可小觑。鉴于此,我国旅游饭店可以借鉴其经营之道,学习其可取之处,而非东施效颦、一味地模仿。把一些经营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低的饭店兼并重组组合,剔除非核心业务,这样既可将其分散度降低,也便于集中经营管理,提高其知名度。当其品牌较响亮时,不妨再推进其连锁化进程,使集团化和连锁化内外兼修。同时要注重追求建筑外观、装潢设计等方面的中国特色,但不能一味地追求豪华材料的堆砌来强调高档,而是要实而不华,继承中华名族特色,将民族文化传达出来,做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高科技与传统科技相融会。

(二)合理规划,降低成本

我国旅游饭店要降低成本,一方面需做好调研以加强消费者喜好的业务的关注度,提高其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对非本饭店的消费者做详细的调研,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人群的喜好、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经济来源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调查报告,为寻求更多的客户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组建信息平台,做好品牌服务

要为旅游饭店创造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基层人员根据市场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得出准确有用的信息,将其完整地反馈给饭店管理层人员,通过管理层人员的商议,制定符合新趋势的需求和客人偏好的方案、设计合适的服务产品。其次,饭店的管理者应树立明确的、合乎实际的品牌服务质量目标,合理、明确地将计划落实到实际应用上面。最后,饭店管理者对基层员工应实施监督和激励战略,以做到既保证员工工作到位,也能激发员工更上进,使服务工作质量上一个台阶。在此基础上,不妨在服务上做出创新举措,例如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名族风俗、生活习惯、服饰艺术、名族节庆等融入到服务之中,开发新的服务项目,满足顾客求新求奇的消费需求,让品牌服务给客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价值。

(四)海纳百川,礼贤下士

饭店品牌的核心是注重文化内涵,创造自身特色。因此,现代饭店要创建有个性、有内涵的品牌,必须研究文化性的产品,开展文化性的管理,并将这种文化体现在饭店经营的全过程。

品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未来的憧憬,这需要有才之士将这种意境恰如其分地融入饭店品牌中去。品牌的名称、标识、标签是引发这一系列情愫的导火线,这就要求人才富有创新意识、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现代商业知识的了解,通过国内外饭店发展的趋势,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树立强烈的品牌开发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将饭店品牌的特色彰显出来,将我国饭店品牌推向国际舞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旅游饭店的品牌经营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真正地将饭店的品牌与经营理念结合起来,才能使我国的旅游饭店在以后的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打下知名度。

经营与管理论文: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中的矛盾与对策探析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薪酬管理制度

论文摘要:阐述了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中的现实矛盾,分析了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的改革应注意的问题,指出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的改革要基于完善的制度。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制度的变化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息息相关,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息息相关。随着改革的深人,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中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改革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只有建立公平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才会朝着更加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我国的国有企业才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并实现政府、股东、员工的利益最大化。

1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中的现实矛盾

1.1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的矛盾

熊彼特(1934)的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家的本质在于创新,即创造和引进新生产方法,新产品、新工业组织形式,开辟新货源、新市场等等。企业家通过不断创新而不断居于垄断地位,从而不断获取利润。其结果,企业家与其说是不断建立均衡,倒不如说是不断打破现存的均衡。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我国企业的厂长、经理并不一定是企业家,但是企业家发挥才能的理想环境还是企业。应该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只是近几年才出现,多年来的政企不分,企业家无从施展其才华。所以厉以宁说国有企业的人才就像戴着枷锁的林冲,是打不过洪教头的。而且,社会上“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国有企业很多的优秀企业家人才多数走上了从政的道路、使企业家资源始终处于一种严重短缺状态。无论是企业家到机关当官,还是政府官员去经营企业,都是人才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行为,都是一种人才的浪费。

从企业家的产生和发展看,它本来就是一种职业,一种与政府官员完全不同的独立琳书业系列。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政企不分的体制影响,在我国往往把国有企业经营者和政府官员混为一谈。其突出表现是,国有企业定有行政级别,与此相对应的企业经营者也有行政级别。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任用标准完全沿袭了对政府官员的考核、任用标准,政府对经营者收人水平一直实施严格的管制,主要的管制手段是将经理人收人与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挂钩。1986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规定:“凡全面完成任期年度目标的经营者个人收人可以高出职工收人的1~3倍,做出突出贡献的还可以再高一些”。1988年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的《关于改进完善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者收人分配办法的意见》进一步具体规定,全面完成任期内承包经营合同年度指标的,经营者年收人可高于本企业职工年人均收人,一般不超过1倍,达到省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或超过本企业历史最高水平的,可高于1~2倍,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可高于2~3倍。这些文件至今仍是当前确定大多数国有企业经营者收人的主要政策依据。

因为没有科学的界定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没有建立经理人注册制度和档案制度,没有形成健全的经理人市场,所以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薪酬不是由市场来定,而是由国有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来定。而西方现代企业经理人的薪酬由市场来定,由董 事会下设的薪酬委员会来定。

1.2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的矛盾

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人与人所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必须设计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用激励来缩小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差异,使他们各自追求的目标趋于一致;另一方面,用约束来规范人的行为,使其行为不至于偏离正轨。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只有约束而没有激励,经营者就不会积极的工作,偷懒行为在所难免;相反,如果只有激励而没有约束,机会主义将使激励机制发生扭曲。

我国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实践中,或者是激励缺位,或者是约束不足,没有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很好的结合起来。对经营者激励缺位主要体现在:一是激励强度不足。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人比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人低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激励不足 比一般中小企业更突出。二是激励方式单一。多数国有企业经营者是低工资加少量奖金,有的地方政府在年终根据经营业绩给予一次性奖励,少数企业虽然试行年薪制,但也不够完善。西方国家企业广泛采用的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仅在部分地区的少数企业中进行探索。三是激励行为不规范。国有企业经营人员所付出的大量超额劳动未能得到承认,而且其收人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性不大,与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不对称。不少经营业绩好的企业,经营者的薪酬由于受到历史上低工资水平的影响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经营者的薪酬水平与其创造的利润和效益相比显得很低。

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使对企业财产的支配权,由于在其经营决策过程中,既可能出现资产增值的结果,也可能发生资产流失的现象,而对于怎样防止资产流失,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约束措施,很难挽回资产流失所造成的损失。这一问题的产生来自约束不足,约束不足包括内部约束不足和外部约束不足。内部约束不足主要表现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并没有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科学地约定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而这种相互制衡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约束机制。外部约束不足主要表现在我国缺乏键全的经理人市场,而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也没有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产生真正的竞争压力。

1 .3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的矛盾

短期激励主要采取工资、奖金、职位消费、年薪制等形式,激励的重点是当期的业绩。长期激励主要采取股权、股票期权、远期支付、养老金汁划等激励形式。显然,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来说,短期激励的实行既早于长期激励,又大于长期激励。近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国有企业可以继续探索“试行经理(厂长)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但对于如何引人长期激励机制,薪酬政策的制定者仍然比较谨慎。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经营者持殷数额”作出规定,以木企业职工平均持股数的5一15倍为宜,但“企业股份不能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文件没有对经营者年收人水平做出新的规定,因此实践中各地基木上仍执行以前的规定,其控制的倍率一般掌握在3}5倍,少数地方略高一些,并附带有若干控制条件。

实行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制度,经营者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更加牢固、更加紧密的战略关系,把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价值协调起来,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经营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出现,是企业激励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在西方发达国家,以长期激励为主体的薪酬制度已经取代了以“基本工资十年度奖金”为主体的传统薪酬制度。但完全采用以经理人持股和股票期权为主的长期激励制度也有弊端。典型的例子如2002年爆发的美国安然事件。巴菲特对此有个评论:“把管理者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挂钩形成的机制,经常演变成把股东利益拴在管理层利益的下面。”

我国已经有企业试点实行经营者持股和股票期权为主的长期激励制度。但要减弱经营者持股和股票期权制度的巨大风险,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法律法规。经营者持股和股票期权制度是以结构合理、动作有效的证券市场为依托的,否则股票的价值无法合理评价和兑现,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也会大打折扣。但是,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市场规模狭小,股票结构扭曲,投机之风盛行,上市公司股票的走势与经营业绩严重脱钩,二级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市场的评价机制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很难充分发挥经营者持股和股票期权对经营者的预期激励效用。推行经营者持股和股票期权计划面临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缺乏健全的经理人市场,因为只有企业经营者真正懂得股票期权对他的重要意义,只有形成公正的筛选、淘汰机制,才能使经营者持股和股票期权计划发挥预期效用。我国实行经营者持股和股票期权计划的障碍还表现在为企业初始产权界定不够清晰、所持股份的来源和退出渠道存在问题等。

2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的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内部薪酬制度的改革应该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综合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要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1)企业规模的差异。规模很大的国有企业,若采用经营者持股的激励方式,企业经营者的股份只能占很小的比例,激励效果不明显,宜采用以年薪制为主的短期激励方式,而巾小型企业则可考虑经营者持股等长期激励方式。

(2)行业性质的差异。国家垄断性行业,由于企业业绩不能完全反映经营者的经营水平,宜采用薪金激励,而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可以实行多种激励方式。

(3)发展阶段的差异。对于处在成长阶段的企业,经营战略是以投资促进企业成长。为了与这个经营战略保持一致,薪酬战略应该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应较多地实行经营者持股和股票期权激励,以激励经营者更好地发展企业。虽然这种做法风险较大,但是,企业可以迅速成长。对于处在成熟阶段的企业,其经营战略基本上以保持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与此相应,薪酬战略应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公平性,应该以平均水平的报酬与年薪制相结合。

(4)母子公司的差异。母公司的激励主体是其产权代表机构,而子公司的激励主体是母公司。由于母公司的激励主体是产权代表机构,行政性色彩较浓,激励程度和效果不如子公司高。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激励可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确定,有较强的激励程度和效果。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很多企业集团或大公司仅在所属子公司推行薪酬激励,而集团公司或总公司本身没有实行的原因所在。

我公司对企业内部薪酬管理改革的重要性、时机、难度等问题进行了深人考察和探讨,综合考虑以上几个因素,在分、子公司管理者层次上试行了以年薪制为主要内容的薪酬制度改革。

3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的改革要基于完善的制度

(1)建立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建立一套准确、客观、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只有公正、客观、真实地评价和考核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者业绩,才能真正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明确考核的主体,目前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经营者自己对自己进行考核,这种考核很难保证经营者业绩的真实性,也难以满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应有国有资产出资人、董事会及社会中介机构、审计部门来考核。其次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当前经营者业绩考核指标主要是财务性指标,如利润、保值增值、偿债能力等,缺乏评价经营者胜任能力及考核经营者努力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非财务指标。另外,缺乏针对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业务性质、经营目标、经营状况等情况,设计富有针对性因企业而异的考核指标。所以有效的经背者业绩考核体系既要能真实反映短期的经营绩效,又要能反映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也要能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科学的衡量。

我公司认识到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制度改革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基木内容,所以努力在薪酬制度改革的同时进行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建设。在执行机构上,由财务部门、监督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在试行范围上,由直属子公司和生产经营单位向其他单位扩散,由一把手向其他班子成员扩散。在收人标准上,根据企业整体经营业绩和木单位经营业绩相应调整。在收人构成上,逐步加大奖励部分和惩罚部分的比例。

(2)完善监督机制。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木身就是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只有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管理者的权利义务,通过权力的制约与激励,才能解决公司治理的一系列问题。另外,企业内部还需建立财务、审汁和职工民主监督等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机制。

我公司下大力气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审计和审查。一是突出领导干部现职经济责任制审计;二是进行营销审计;三是实施财务收支及对外投资审汁;四是对分、子公司和生产经营单位的经营者年终业绩审计;五是对采购各环节审汁,确保厂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此外,我公司还针对职工普遍关心的工资和奖金分配等问题,定期对基层单位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不规范的管理行为;坚持对各种费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及时堵塞费用管理中的漏洞。

(3)完善三项制度改革。我公司按照国家和山西省有关部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进行了三项制度改革。在分配制度上,经过几年的逐步推进,已经建立起了年薪制、岗位工资制、绩效工资制、联产汁酬工资制等形式多样、适合各单位和各类人员特点的收人分配体制。完善了劳动用工制度,规范了劳动合同管理,实行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推行了5%尾数淘汰和上岗全部招聘的用人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4结语

我公司通过试行以年薪制为主要内容的薪酬制度改革,给各分、子公司和生产经营单位的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带来了压力,也为企业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动力,企业所属各单位在业绩指标上主动给自己加压力,出现了你追我赶、竞相超越的良好态势,集团的整体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公司内部的薪酬制度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在业绩指标体系的设置与核定方法上有待规范化,管理人员与一般职工的薪酬水平的差距需要合理化,相关制度的改革也需要及时推进。

完善的薪酬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都不是目的,企业的木质和目的是利益的最大化。面向企业长远发展,企业应把更大的精力集中在产权、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上,集中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经营机制转换、管理手段更新上。这样看来,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改革虽任重道远,但并不是最终日的。

经营与管理论文:浅谈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经营与管理之道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旅游饭店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通过对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经营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现有饭店经营、以及我国在旅游饭店方面存在的一些现状进行详细的分解,从中找出应对品牌经营与管理的对策建议,以达到提高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知名度的目的。

关键词:旅游饭店品牌;经营与管理;思考建议

一、研究背景

我国旅游业是以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起步的,作为旅游业发展四大支柱之一的饭店业也随着市场需求诞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纵观历史,我国旅游饭店应该说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涉足的,至今已有多年的发展历程。1978年,我国能够接待入境旅游者的饭店仅有137个。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许多渠道使得旅游的接待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实力达到了一定高度。到1989年,我国已有星级饭店135家,到1992年突飞猛进增加到1028家,1999年已经上升到3856家。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全球各大饭店纷至沓来,短短几年使得我国旅游饭店行业被卷进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去了。在这种有压迫感的环境下,一个旅游饭店的好品牌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经营好旅游饭店品牌将是出奇制胜的一招。

二、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经营与管理中的问题

在我国旅游饭店空前繁荣发展的同时,其品牌的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透过我国旅游饭店品牌经营与管理的多年发展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饭店经营规模小

自我国进入wto后,外资饭店不断涌入,使得我国本土饭店遭到了巨大冲击,为了增强本土饭店实力,我国许多饭店纷纷采取合并策略。但是目前国内个体饭店还是居多,我国旅游饭店总体规模还是很小,而且有些饭店没有认识到饭店品牌的重要性,甚至是淡漠。不仅如此,很多饭店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没有注重长期发展规划,使得我国旅游饭店在国际竞争中显得实力不够强大,其品牌也未能做大做响。

(二) 饭店品牌经营成本过高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许多旅游饭店在住宿饮食和环境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使得经营成本上升。但是,在估算成本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在追求高质量好品牌的时候,往往将其经营成本不能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从而导致经营利润下降、饭店经济效益不好。另一方面,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很多饭店为提高其知名度,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耗费大量财力物力。

我国最新的旅游饭店经营成本统计数据显示,他们的平均食品成本率为43.76%,平均酒水成本率为36.27%,平均人工成本率为35.68%,平均能耗成本率为13.47%,平均员工流失率为6.55%。另外,2009年度我国餐饮百强企业的利润为10.43%,比2008年度百强企业下降约3个百分点。

(三) 旅游饭店信息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低

与国际旅游饭店相比较,我国很多旅游饭店处于劣势,造成劣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源于其接受信息不够快捷,信息流通渠道狭窄。我国很多旅游饭店在资金、理念、市场网络、高新技术、品牌文化等方面远远逊于国际饭店,因此在经营上处于下风。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旅游饭店的服务态度正在逐步地改善,但是却还远远没有达到国际化水平,对待工作的细致程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 饭店品牌经营与管理的人才稀缺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济济的世纪,然而也造成某些产业人才流失与严重稀缺的局面,我国大部分旅游饭店正在遭遇这种困境。

由于国际饭店的经营体系比较完整,使很多经营与管理的人才垂涎,使得国内饭店的人才大量流失,造成饭店品牌的经营受阻,饭店经营也由此遇到障碍而出现经营不善。旅游饭店的品牌实质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很多饭店因为人才稀缺而无法设想出更具有吸引力的品牌。而老一辈的饭店管理人员只是凭经验、传统观念在办事,不能适应现在的顾客需求和市场需求,导致旅游饭店品牌停止不前、没有创新能力、跟不上时代步伐,与国际饭店的距离越拉越远。随着饭店竞争力由饭店质量提升到饭店品牌的竞争这个高度,导致很多缺乏品牌文化内涵的旅游饭店也由此大受冲击。

到2009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852所,比上年末增加42所,在校生49.84万人,增

加5.8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881所,比上年末减少84所,在校学生45.41万人,增加4.95万人。2009年,全行业在职人员培训总量达397.11万人次,比上年增加58.83万人次,增长17.4%。虽然在校的人数和高校的数量在增加,但是质量却不能令社会和饭店行业满意。

三、旅游饭店品牌经营与管理的策略

常言道要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做出以下思考建议。

(一) 扩大饭店规模,提高其品牌知名度

较之于国内饭店,国际化饭店之所以处于上方,其知名度的影响力不可小觑。鉴于此,我国旅游饭店可以借鉴其经营之道,学习其可取之处,而非东施效颦、一味地模仿。把一些经营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低的饭店兼并重组组合,剔除非核心业务,这样既可将其分散度降低,也便于集中经营管理,提高其知名度。当其品牌较响亮时,不妨再推进其连锁化进程,使集团化和连锁化内外兼修。同时要注重追求建筑外观、装潢设计等方面的中国特色,但不能一味地追求豪华材料的堆砌来强调高档,而是要实而不华,继承中华名族特色,将民族文化传达出来,做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高科技与传统科技相融会。

(二)合理规划,降低成本

我国旅游饭店要降低成本,一方面需做好调研以加强消费者喜好的业务的关注度,提高其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对非本饭店的消费者做详细的调研,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人群的喜好、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经济来源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调查报告,为寻求更多的客户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组建信息平台,做好品牌服务

要为旅游饭店创造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基层人员根据市场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得出准确有用的信息,将其完整地反馈给饭店管理层人员,通过管理层人员的商议,制定符合新趋势的需求和客人偏好的方案、设计合适的服务产品。其次,饭店的管理者应树立明确的、合乎实际的品牌服务质量目标,合理、明确地将计划落实到实际应用上面。最后,饭店管理者对基层员工应实施监督和激励战略,以做到既保证员工工作到位,也能激发员工更上进,使服务工作质量上一个台阶。在此基础上,不妨在服务上做出创新举措,例如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名族风俗、生活习惯、服饰艺术、名族节庆等融入到服务之中,开发新的服务项目,满足顾客求新求奇的消费需求,让品牌服务给客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价值。

(四)海纳百川,礼贤下士

饭店品牌的核心是注重文化内涵,创造自身特色。因此,现代饭店要创建有个性、有内涵的品牌,必须研究文化性的产品,开展文化性的管理,并将这种文化体现在饭店经营的全过程。

品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未来的憧憬,这需要有才之士将这种意境恰如其分地融入饭店品牌中去。品牌的名称、标识、标签是引发这一系列情愫的导火线,这就要求人才富有创新意识、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现代商业知识的了解,通过国内外饭店发展的趋势,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树立强烈的品牌开发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将饭店品牌的特色彰显出来,将我国饭店品牌推向国际舞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旅游饭店的品牌经营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真正地将饭店的品牌与经营理念结合起来,才能使我国的旅游饭店在以后的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打下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