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农业论文

时间:2022-04-23 08:09:54 关键词: 科技农业 科技 农业 农业论文

摘要:农业科技项目想要做好财务管理,首先要更新财务管理的观念,其次要建立基层农业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好合理的财务规划,有规划地利用资金,合理配置农业科技项目资源,节约农业科技项目的资金,提高生产效率。

科技农业论文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论文

1.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现状

绩效管理是作为项目可研活动的重要保障,所以,有效的提高农业项目绩效管理的工作效率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成员的科技创新以及推动学术发展。但是目前很多农业单位都忽视了绩效管理对于科技项目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欠缺必要的考核机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项目目标的实现。而从目前的绩效管理来看,主要是管理理念淡薄、不能够明确岗位职责、考核方式落后、缺乏有效的沟通等方面制约了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发展。

2.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

农业科技项目内部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只为单纯的完成科技项目,为了获取奖励而奋斗。他们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与自身的科技项目无关。使得科技项目部门管理者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2.2过于注重个人评价

是绩效考过于核侧重于科技项目中对个人的绩效评价,未将个人、部门、整个项目的绩效考核进行有机联系起来。

2.3考核指标过于单一

单一的绩效考核指标,具体表现在绩效考核集中在对项目指标考核上,而项目指标的考核来自于科技项目的相关数据,绩效考核就存在着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两种,加大了考核难度,不能做到良好的协调,对的绩效管理只是分配福利、奖金等的手段,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过于注重业绩考核,忽视了在工作中是否存在着不符合规定操作,是否按正常程序办事,从而会对科技项目的经营、安全重视不到位。

2.4科技项目管理安排不够到位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在给安排工作时,没有给出明确标准、开始时间、完成任务时间,只给出了一个较为模糊的指令,让无法理解这件工作的轻重缓急,以致于最后工作绩效不佳。农业科技项目的从事的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特点,管理者没有明确告诉要做什么,是无法确切地知道这件工作怎样才算做好。

2.5不能够明确工作重心

农业科技项目内部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面对某些工作,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以致于绩效不高。农业科技项目在对员工培训以后,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测验体系,并不能知道在培训后,是否已经掌握相关的科技项目技术,是否具有实际的操作能力?这仅仅是不知道怎么做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农业科技项目在培训新人时,并没有去考虑一个问题,让有经验的人去带新人,这些带新人的人是否具有培训的专业理论知识;或者是让有理论知识的人去培训新人,其是否有具体的实践能力?如何对进行培训,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6信息系统管理不够全面

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全面,不能够满足变化多端的考核指标需要,实际操作性较差,缺乏严谨的科学性。

3.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有效策略

3.1采用新型的绩效考核法

由于农业科技项目有高度的工作自主性、突出的创新能力、工作过程难于监控和工作成果难以衡量等特点,对其工作,经常无法采用一般的经济效益指标加以衡量。这一特点为正确评价农业科技项目中的个人价值给予合理的薪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将目标管理法、360度反馈评价法和关键绩效指标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作为考核农业科技项目的绩效方法[2]。根据目标管理法,由于农业科技项目的特殊性,在制订绩效指标、目标及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的项目发展及其个人规划,使得个人目标与项目目标协调一致,将个人的目标实际上融入组织的目标之中,个人为组织目标奋斗的过程也就是个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短期目标的不断实现与不断地向共同前景靠拢也就引导了员工的持续努力和奉献。基于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如高度的工作自主性、突出的创新能力、工作过程难于监控、工作成果难以衡量等,所以仅仅进行目标管理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结合360度反馈评价法。与传统的考核方法相比,360度反馈评价法在反馈和避免考核错误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由于360反馈评价是一种偏重于定性的考核方法,它不能准确量化业绩,因此有必要引入系统化的绩效考核方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对360度反馈评价法的弱势予以弥补。由于确定关键绩效指标,要遵循SMART原则,即具体化、可度量化、可实现、现实性以及时限性,所以它主要解决的是将绩效如何量化的问题。

3.2针对目前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加强绩效管理

3.2.1转变思想认识,将绩效管理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成长成才服务,重在提升素质和能力。二是要转变过去传统的战略导向的理念,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为实现战略目标、落实部门和团队目标服务。三是要树立过程管理的理念,强调全员参与和双向互动,强调系统性和持续性。四是要树立齐抓共管的理念,绩效管理主体不只是人力部门,而在于各部门、各级管理者以及全体的积极参与,如农业科技项目的绩效管理就需要农业科技项目的有管人员的参与。

3.2.2将绩效与组织绩效有效统一起来

在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让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发展是依托于项目的发展,才能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农业科技项目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是的个人绩效必须与组织目标有效统一,加强项目文化建设,引入一些强调团队精神的绩效指标;其次绩效考核过程中,将个人绩效与所在部门的绩效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3]。

3.2.3完善考核指标,使用长期有效的激励手段

农业科技项目将绩效目标分为业绩目标和品能目标,并按照具体的标准对业绩目标与品能目标作出了短期与长期计划以及对业绩目标和品能目标作出了明细的划分,指出了制定绩效发展目标书的具体程序。绩效考核标准应坚持“四个基于”,即基于职责、基于目标、基于数据、基于事实,按照数量、质量、效率、效益四维标准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目前的考核工作有些方面还是值得思考的,有的看起来合理,实际上不见得合理。比如考核一个人,谁给他打分最贴合实际,应是他的直接上、下级,与他有工作联系的人等。如果给他打分的,跟他一年也见不了几面,没有工作关系,没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那他怎么给别人打分。因此,我们要按照“谁管理谁考核、对谁服务由谁考核、谁了解谁考核”的原则,合理确定有权考核人范围。绩效考核应全面评价其业绩目标和行为表现两个方面,尽量克服“前台唯指标,后台凭印象”的状况,不仅要“立足于现在看过去”,对过去的业绩进行考核,还要“立足于现在看未来”,加强对未来发展所需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尤其是农业科技项目,需要对项目的未来前景进行评价。我们要重视绩效反馈工作。在现实工作中,绩效反馈经常被有意无意的忽视或避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面子文化”,人们多愿当面说好话,不愿提供负面的反馈意见,这实际上是对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我认为上级对下级反馈一些负面的信息,关键是要看动机,只要动机是好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即使说错了,我想都是会原谅、理解的。

3.2.4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应当明确向指明工作具体内容

作为管理者,在对下属安排工作时,应当明确标准、项目开始时间、项目完成时间,给一个清楚的指令,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以提高工作绩效。

3.2.5重视项目过程管理,加强绩效沟通和辅导力度

持续的沟通和辅导是绩效管理区别于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这也是我们过去的绩效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如果绩效考核不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沟通、反馈不足,觉得自己被蒙在鼓里,对上级的工作期望、绩效目标和考核标准不清楚,个别甚至连考核结果也不知道。要通过建立“三次谈话”制度,让全部都参与进来,形成“目标+沟通”的绩效管理模式,帮助搞清楚他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好之后能获得哪些激励;同时通过全程沟通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纠正可能存在的偏差,辅导按时完成预定的绩效目标。

3.2.6科学地完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绩效考核中所涉及到的数据的整理、统计、加工以及分析等多种流程,这些都需要一个较为科学完善的信息系统来提供技术支持,为绩效管理提供有力条件,使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体系更显规范化与科学化。

4.结论

总之,绩效管理是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核心。作为一个科技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层以及人力资源相关部门需要充分的认识到科技项目绩效考评特殊性,运用科学化的策略以及可行性的考评指标。加强对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是提升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地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才能促进农业科技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科技项目的长足发展。

科技农业论文:关于现实困境与改革的农业科技论文

1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演变过程及发展现状

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看,主要任务是执行青岛市农委指派的推广任务,主要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防治,农业公共信息和农民教育培训,主要通过在农忙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发放科技宣传资料,定期组织农民技术培训等方式将农业科技推广到户。例如2009~2012年实施的“青岛市百万亩果蔬花卉现代示范园建设项目”,根据青岛市区域布局、生产结构以及各市农业产业特色,市财政拨款,建设粮食、蔬菜、果茶花卉和花生四个特色品种的示范基地,通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推广如设施栽培技术、培肥地力、绿色控害技术等关键技术,依靠基层农技推广员开展“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农民远程培训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从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两方面保障了该项目的落实推进。从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发展演变的历程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青岛市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以及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然而,随着青岛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不论是管理体制、机构设置、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推广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都日益凸显,难以适应并满足农业转型需要。

2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状况,发掘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改革完善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提供决策建议,课题组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对来自胶南、胶州、平度、莱西、即墨五市来我校参加青岛市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的150名基层农技推广员及其对口服务村的400名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4份和352份,有效率为89%和88%,较为全面和深入地把握了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状况和存在问题。

2.1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体制不完善,机构设置不科学

目前,除了个别区市外,青岛市绝大部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直接受乡镇党委、政府和区市农、林、水务业务部门的双头领导,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农业服务中心人、财、物的管理,以及推广人员的职称评聘、薪酬福利,区市业务部门只负责相关业务的分派与指导,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必然导致政出多门,多头领导,政府管理和业务职能混淆,不可避免出现推广员任务的重叠性和多样性及工作效率低下的结果。另一方面,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管理体制不顺,农业服务中心是隶属于乡镇党委、政府的事业单位,必然决定乡镇党委、政府对其拥有直接管理权,由于乡镇工作繁杂多样,常把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当作行政干部使用,哪里需要就派到哪里,其本职工作———农、林、水利、畜牧业生产技术推广和指导、动植物防疫和检疫、水土保持监测等职能被削弱,推广服务功能弱化。调查发现,51.4%的农业科技推广员的工作是从事本职农业技术推广,余下的48.6%的人则在完成乡镇政府指派的非推广任务,或是满足农民其他需要。座谈会上,推广员也反应工作内容繁杂,有时需要身兼数职,从事一些非专业性工作,比如农业保险、防火防汛宣传、落实惠农政策、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信访等等。

2.2推广经费财政拨款不足,缺乏履行公益性职能的经济保障

农业科技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政府理应为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的主体。当前,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用于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的三项经费偏低,被挤占或挪用的情况较为明显,农业服务中心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人员经费不足,导致推广项目缺乏资金,基础设施和装备落后,工作环境条件差,推广手段方式落后,农业科技推广缺乏履行社会公益性职能的经济保证。调查中,有40.5%的农业技术人员工资在3000元以下,福利待遇情况不容乐观,下乡经费、办公条件、技术装备不足,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推广人员考核激励机制不活,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运行

目前对农业服务中心推广员尚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责、权、利没有很好地结合。一是推广员进入推广系统缺乏相应考核。由于推广机构编制少,为了维持推广工作的正常运转,存在政策性安置人员以及临时招聘人员充抵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现象。访谈中了解到,莱西、胶南此现象比较明显,农业服务中心正式编制人员少,莱西五人,胶南九人,余下全部是“杂牌军”。这种临时拼揍的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难以担当农技推广的重任。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的职称晋升、薪酬发放更多依靠的是资历和年龄,能够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作为有效激励方式的教育培训,目前还难以较为普遍的应用。调查显示,仅有24.3%人员能得到每年培训的机会,51.4%的农业技术人员2~3年才有机会接受培训,甚至有20%以上的人员几乎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由此也导致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青岛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中43.8%是本科以下学历,其中13.5%的人员只有高中学历,获得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只有5.4%。座谈会上了解到青岛市农技人员年龄40岁以上居多,县级单位以本科生为主,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的学历以专科和高中为主,年龄偏大。

2.4农业科技推广方式落后,限制了技术的传播

当前青岛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比较单一,73.2%推广员主要还是采用现场讲解示范、发放宣传资料等传统的推广方式,使用现代传播方式如网络、电视的仅占14%。从接受者看,农民获取农业科技的渠道较为混乱,有70%以上的农民选择向亲友、邻居学习,以网络、电视、报纸、短信等媒体作为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选择政府科技下乡和村干部宣传指导的只有20%[2]。从科技信息传播与接受对照看,显然存在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与农民需求脱节错位现象,究其原因,调查的农民认为,一是推广内容与自己所需不匹配,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起来;二是遇到问题无法及时与推广员沟通,后续跟进指导几乎没有。

2.5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质量较差,农民满意度不高

农业科技推广必须注重市场和农民实际需求,才能激发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新产品、使用新技术,才能发挥科技的现实效力。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使得农民接受新技术、新产品受阻。调查显示,在推广技术是否满足农民需要这一问题上,只有40%的推广员认为农民十分需要政府推广的新技术。在“农民的农业科技需求”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农药、良种选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而推广员推广的技术则是“病虫害防治技术”、“田间栽培管理技术”、“农药、良种选用技术”[2]。由于农业服务中心推广服务未能与农民需求完全对接,导致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评价较低,满意和很满意占22%,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则占到49%。农民对推广服务评价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推广员数量少,平均三个村才有一名推广员;二是农业科技服务次数少;三是提供的技术理论性太强,难以与农业生产结合[2]。

3推进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青岛市作为现代化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从粮食作物的增收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发挥的作用相当明显。近几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力量,于2012年围绕科技创新、推广服务等关键环节,开展了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2013年以科技作牵引,实施现代农业“十大工程”项目。在青岛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大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背景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体制性障碍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成为传统农业向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转型的桎梏,亟需通过改革和创新等方式加以解决。

3.1理顺农业科技推广的管理体制,强化区市主管部门管理

青岛市20世纪90年代末形成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双头管理体制导致农业服务中心主动性和灵活性受到极大限制、推广服务功能弱化的状况。必须以理顺管理体制作为改革的抓手,强调区市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解决人事分离的问题。为此,可以考虑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人、财、物的管理职能收归区市农业主管部门管理,建立“三权归县”的管理体制,可以实现管人与管事的统一,保证农业服务中心从事本职工作,也有利于区市农业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区市范围内的工作安排,发挥县乡农业服务机构的整体作用。另外,结合青岛市镇行政区划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以及现有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状况,可以考虑撤销现有农业服务中心,成立跨乡镇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全面负责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疫病防控、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事务,充分发挥区域站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职能。

3.2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政府是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的主体,要确保每年投放到农业科技的三项经费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改革和推广项目经费的支持,保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的发挥;其次,在土地流转背景下,依据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要逐步满足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农业科技需求,逐步增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治、集中统一育苗育秧等推广项目上的经费投入,针对青岛市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对涉及到的重要新品种、重大新技术设立专项资金,保证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顺利开展;第三,在明确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推进推广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鼓励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加入农业科技推广,吸引其对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投入,拓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来源渠道,尤其要注意对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的各类经营性组织或个人在税收、信贷方面给予优惠。

3.3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以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为了弥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本身存在的有效供给不足、服务方式滞后,推广效率低下等问题,需要建立政府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有效结合、充分合作的农技推广长效机制。青岛市现有农业院所10余家,拥有丰富的技术、信息和人才资源,可以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一定的技术、成果、知识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为此,围绕青岛市农业主导产业,农业院所与政府合作建立农业试验示范站,开展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员的价值与作用,开展各种技术下乡、科技咨询、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利用农业院所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开展应用型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使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取向与农民实际需求有机结合。

3.4拓宽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丰富推广形式

青岛市传统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主要以田间地头示范讲解和发放宣传资料为主,手段陈旧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有效传播。丰富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形式,除了继续加强推广员的下乡下地直接指导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如现代通讯和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农业技术信息平台,通过视频交互、远程控制等现代化手段,实时对农民农业生产进行指导;通过广泛开展诸如专题技术讲座、农民田间学校等多形式、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逐步把农民培养成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掌握并能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农民;另外,强化农民合作社、农业各类协会、专业大户及科技核心户“人际传播”的科技示范辐射作用,建立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的示范推广模式。

3.5以农户需求为导向,驱动政府科技推广服务供给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最终使用者,引导农户不断采纳新技术,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应建立以农户科技需求驱动为主导、政府科技供给推动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在农民农业科技需求的调查中,农民最需要的是“农药、良种选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此,重点围绕农民目前迫切需要的农药、良种、防病、防疫和测土配方等增产实用性技术开展推广,加强优质技术、高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鼓励吸引农民参与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工作,增加农民在科技决策、管理中的参与度,减少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作者:张水玲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科技农业论文:基层农业科技项目财务管理论文

一、基层农业科技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以至于经费不足导致后期无法执行,或者经费有剩余造成资金管理不完善

基层农业科技项目的任务下达者,并非是项目真正的实施者,在制定预算时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费用并没有一个完全的了解,有时光实施地点的区域性差距就造成费用相差很大,而且经常会出现会计报表失真等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农业科技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其一,负责项目申报者并不是专业财务人员,每个项目的预算工作必须面面俱到,不是专业的财务人员很难考虑到方方面面的费用支出,尤其是管理费用及其他细项支出。另外,为了项目申报成功,在进行预算项目所需经费时,出于人为的因素,几十万元的农业财政经费,有时需要上百万的自筹配套经费,实际实施时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导致无力支付,造成项目无法顺利完成验收。其二,科技项目完成后,剩余经费未按规定结转使用,甚至用于其他开支,变相地挪作他用。经费乱用,财务管理能力薄弱,这不仅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还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资金的不合理利用,更容易为不法分子以权谋私,存小金库,埋下贪污腐败的风险。

(二)部分科技项目经费不能按项目实施进程比例拨付,影响项目进程,造成项目无法竣工验收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科技经费不断加大投入,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矛盾。一方面为了取得科技项目的申报成功,先期做了大量工作,支付了一部分人工及费用,项目承担单位先期垫付很大的成本,在项目审批成功后,承担单位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投入成本费用,而项目资金此时还落实不到位,等项目实施过半,资金才“姗姗来迟”一部分,现行的科技项目资金都要求“专款专用”,不能“越雷池一步”,这块垫付的资金在财务上很难处理好。有的项目经费甚至到项目实施快结束时资金还有大半未到账,造成实施单位在支付相关费用时也跟着拖欠,严重时影响项目进程,或者影响项目质量,项目的验收也很难如期完成,工期延长浪费人力物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同一类型科技项目多头申报,资金投入重复

农业科技项目本身特点与其他行业项目不同,在很广阔的地域实施,本身包括多行业(种、养、林、水等)和多种生产,呈现出量多、分散、规模小的状况。项目实施地一般在农村,某一科题确立后,一方面向农口部门申报要求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再以此科题向科委等主管科研的机构申请经费。此时申报部门不同,相应的项目经费来源不同,但是实际上项目的承担单位相同,资金不可避免造成浪费。这次在某个区农业项目督查时就有类似情况:一方面,业主承包了养殖池塘,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发展改进养殖业,取得了新品种养殖成功的经验,并以此项目向科技部门申请项目经费。另一方面镇农业服务中心也以此项目向上级农业局申请科技经费。两个项目因为申报的单位和部门不同,只要不在同时验收,根本就不会发现是同一个池塘同一类项目。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业科技项目预算管理,考虑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费的预算

科技项目的申报人员不一定懂财务,让财务人员参与科技项目的经费预算,把关每一个细节的费用支出,这样更能清晰地反映出实施整个科技项目所需的经费。同时,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资金的预算,更能“量入为出”,知道自己的家底,配合项目负责人筹备好配套资金,确保项目实施顺利完成。如有经费节余,剩余资金按照规定应返还下达经费的部门,或者通过批准后,用于补助相关科研单位或者奖励在实施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

(二)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保障项目实施所需经费

项目申报成功后,以自有资金垫付的前期相关费用在进行财务处理时应先挂往来账,待项目确立后再转入相关科目,同时也可作为项目的一部分自有配套资金。可行性科技项目申报成功后,与科技经费下达部门沟通,确保项目资金及时下达,同时自有配套资金也要筹备到位。相关省、市、区(县)主管部门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全省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利用自有资金或地方配套资金先行实施,根据实施进程项目经费按相应比例下达,项目实施完毕后,由区(县)级主管部门根据农业部确定的验收标准组织初验,合格后由省级主管部门进行终验,验收结束后项目经费按文件下达完毕。

(三)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项目内部信息交流系统,同时加强财政经费监管力度

农业科技项目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信息的交流是农业部门与时俱进保持不落伍的重要保证。无论是外部的信息还是内部的信息,都对农业科技项目的财务管理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影响着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外部先进财务管理的吸收,尤其是信息化财务管理的越发普及,农业科技项目的财务管理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的信息交流系统,在科技项目实施中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为财务管理提供正确的信息保障,保证管理的高效运行。同时,财政部门要加强项目经费监督,做好业务分类管理,会同农业主管部门监督项目的实施。走外部监督路线,通过民间力量等规范实施项目的财务行为。要提高财政项目资金管理力度和监督水平,加强会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审计部门也要做好审计核算的工作,有违法的行为要进行严厉惩处。农业主管部门要做到农业项目的透明化公开化,明确每个项目资金的去向,让群众了解放心,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要树立监督意识,打造一支强有力业务监督队伍,提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加强队伍培训,才能适应越来越重的业务管理任务;要不断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领导的监督职责,让项目资金的监督要落实到每项明细当中去。

三、结语

农业科技项目想要做好财务管理,首先要更新财务管理的观念,其次要建立基层农业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好合理的财务规划,有规划地利用资金,合理配置农业科技项目资源,节约农业科技项目的资金,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科技项目要提高财务管理素质和水平,加强会计核算,制定一套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保障项目资金的合理利用,优化产业配置,提高生产效益。

作者:吴期英 单位:苏州市吴中区农业局

科技农业论文:基于三维动画视频的农业科技论文

1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其弊端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研发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我国农产品高产稳产,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但是,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科技人员下乡开展“面对面”的科学知识讲座、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放科普宣传手册、设立“科普图书”专架(农家书屋)、设立科技大篷车等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在资金配套、人员配备、技术指导空间的方便性、处理问题的及时性、操作处理的简便性与直观性、培训过程的延续性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速度与覆盖面。

2三维动画视频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优势

三维动画是借助图像与图形处理技术、动画制作软件或计算机编程等方法将静止或者运动变化的物体、环境面貌、内外结构、细节特征,或者植物的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等环节以高度逼真的动态虚拟方式表现出来,给观众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男女老少的欢迎。

2.1传播内容真实化,制作过程简单灵活

三维动画作为一种动态表现形式,既要保证传播知识的科学性,又要保证知识的严谨性,还要加强操作的正确性与直观性。设计制作过程中可将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加以分解,通过细致的特写和镜头回放突出生产技术环节的重点,加深用户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可根据农业科普和技术推广的实际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在特定区域内向社会推广应用。动画产品制作过程简单灵活,内容可长可短。

2.2表现形式多样化,观看老少皆宜

三维动画是集图形、图像、视频、文字、声音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传播媒介。动画具有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表现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对传统视频拍摄无能为力的地方,比如地下土壤环境、植物生产过程、危险性较高的场所,动画视频都可以通过虚拟的形式展现出来,调动了观众的观赏积极性,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叙述的方式展开讲解科学知识,寓教于乐、寓理于情,使用户能够直观的了解生产过程,十分适合于科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三维动画视频故事性很强,适合儿童、成人等众多观众观看,容易被观众接受,从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

2.3播放途径多元化,传播迅速便捷

三维动画是基于3DMAX软件平台的一种交互式动画设计产品,若采用矢量技术,具有文件小,清晰度高、传播速度快等特点,适合网络传输和共享。目前,三维动画视频不仅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动画形式,而且迅速地转向电视、光盘、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媒体,用户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都可以轻松访问到三维动画视频。

3基于三维动画视频的农业科技推广实践

目前,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已经开发完成的三维动画产品有:沼气池建设及沼气综合利用演示动画(主要包括:沼气的用途、沼气池的建造、沼气管道及相关设备的安装、沼气池常见故障、安全使用沼气等);果树修剪演示动画(主要包括:果树修剪的基本知识、果树修剪常用的方法、常见树形和丰产树形的结构特点等)、花卉栽培演示动画(主要包括:花卉品种特征、施肥方法、灌溉方法、病虫害防治方法等)、畜禽疾病诊断演示动画(主要包括:疾病症状、病变特征、病原微生物的形态、预防治疗方法等)。这些动画产品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形象生动,使课堂教学中不好演示的、难理解的、不易记忆的农业科学技术变得生动、形象,容易被农民朋友理解和掌握,同时,激发了农民朋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扩大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范围,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4促进三维动画视频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的主要措施

4.1组建专业的动画设计队伍,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基础

合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职业学院的优质资源,组建一支由计算机应用、三维动画、影视制作和美术设计等多学科专业人员构成的专业动画设计开发队伍,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基础。

4.2增加资金投入,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保障

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平均投资强度不到发达国家的10%,推广投资强度也仅为发达国家的60%~70%。科研经费普遍不足,而真正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经费更少,致使农业科研机构无力进行成果开发与推广。针对这种情况,在积极申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项目资金的同时,应鼓励企业捐赠或赞助,以确保农业科研和推广有足够的资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4.3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必要条件

目前,大多数农民接受教育比较少,知识水平低,农村劳动力外出较多,在家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效接纳农业科技知识的自觉性不高,承担风险能力较弱,另外,有些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太高,超过了现有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导致其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要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就必须因地制宜组装配套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满足农业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不同技术需求,这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

5结论

三维动画作为农业影视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将农业科普知识以动画的形式表现,不仅表现形式生动有趣,吸引观众;还可以将纪实拍摄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用动画能够跨越时空的特点予以补充;将比较枯燥的内容,用幽默有趣的形式予以诠释;将难以理解的理论、数据,用直观的图示生动形象地予以说明,减去了读者将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过程,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获得科技知识,大大提高了掌握信息的效率,增加了学习的乐趣,让农民朋友在轻松娱乐中学习和掌握了发展现代农业所应具备的科学知识。

作者:马巧娥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分院

科技农业论文:基于基层视角下的烟草农业科技论文

1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功能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对基层而言,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业高技术引入、新技术试验、老技术改良、现代化试点、适用高效技术集成、景观示范6大功能。

1.1农业高技术引入功能

主要体现在由生物、物理、信息、化学等新技术引发的革命式、突破性的农业技术手段在烟草上的应用,如核农业、基因技术、3S技术、纳米技术等。目前烟草农业方面引入的技术项目还比较少,基层接触更少。

1.2农业新技术试验功能

主要是国内外农业界产生的新技术、新手段、新产品在烟草上的应用,如大棚设施集约化营养液育苗、生物碳促根技术、化感作用控病虫害、密集化智能烘烤新工艺、除草剂保护膜等。目前均在试验性地引入使用,只有部分试验人员能有限地接触到。

1.3农业老技术改良功能

主要是对已应用的老技术进行改良革新并使之适应新的生产要求,如井窖式移栽、湿润育苗、穴施播种期、高垄深栽、上部叶灌水促成熟、草木灰防蚜虫等技术。这些技术以前在用,但在方式、方法、理论探索等方面还需要提炼升华。

1.4农业现代化试点功能

主要是围绕“一基四化”开展的农业现代化试点,如烟水喷灌-管网浇灌示范片、农业机械化示范片、烘烤工场、育苗工场、分级工场、标准化收购线、物理生物植保示范片等,以此为载体展现农业现代化的工作亮点。

1.5农业适用高效技术集成功能

主要将新旧农业技术的理念、方式、方法、技术要点结合、嫁接、集成并使之能在较短时期内凸显其技术价值的过程,如烟叶精益生产、标准化生产、GAP生产、品种优化配套、循环经济模式等,综合、吸收、集成基础性的技术手段使之快速体现出效益。

1.6农业景观示范功能

主要发挥农业现代化试点在参观、检查、交流、学习中的农业景观示范功能,提现区域烟草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彰显自己的特色、吸纳最新的亮点、示范和辐射区域产业的持续发展。

2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内容、目标及存在问题

2.1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内容与目标

一般来说,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内容与目标是随着时间推移、区域的不同、政策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阶段应该是有不同的定义和内涵的,这也决定了其发展的目标会有阶段性、长期性的水平差异。但结合对一些地方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不难看出其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具有规律性和趋同性。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内容,现阶段基本可以体现在:①田间品种筛选对比平台,包括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肥力梯度对比试验、品种-肥力-烘烤工艺配套试验、特色品种开发试验等。②农场化经营与烘烤试验平台,包括规模化对比调查试验、不同育苗方式试验、壮苗培育试验、不同移栽方式试验、覆盖方式试验、黑白膜定点试验、优化施肥技术研究、采收模式试验研究、不同装烟密度试验、散叶-烟夹-绑秆对比试验、智能烘烤试验、新农标验证试验等。③土壤改良与绿肥试验平台,包括配方穴肥试验、生物碳土壤改良肥料试验、秸秆覆盖试验、绿肥种植试验、土壤改良剂试验、土壤保水剂试验、土壤育肥与农业循环经济试验。植保试验平台,包括新农药验证试验、统防统治试验、烟田有害生物调查、生物物理防治试验、化感作用试验、灾害确认统计方法研究等。⑤烟田营养试验平台,包括烟草肥对比试验、商品有机肥对照试验、烟区有机物资源利用与开发、烟田减量增效施肥研究、微生物肥对比试验、微肥研究、土壤营养与烟株植物生理研究等。⑥现代烟草农业平台,包括标准化示范园区、喷灌示范点建设、全程机械化试点、不同地形条件现代烟草农业探索等。⑦GAP试验示范平台,包括烟区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烟叶生命史全程GAP生产技术、示范区建设、绿色生态防治技术、促成熟绿色烘烤技术、质量追溯技术等。⑧优化结构试验平台,包括打叶数试验、采烤次数试验、打叶时间试验、叶片长度试验、经济成本调查、特殊气候与优化结构研究等。⑨特色开发平台,包括生态气候基础研究、土壤基础研究、烟叶特色定位研究、生态气候-土壤-烟叶特色生理生化耦合研究等。⑩烟叶设施综合利用试验平台,包括育苗大棚有机蔬菜种植、密集烤房食用菌培育、高附加值花卉苗木培育、特色经济昆虫养殖等。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目标主要是:在区域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确立长远规划、年度计划、效果预期,根本落脚在服务大生产、产量质量大提高、发展方式更科学、经济效益更突出。②短期目标是完成试验课题目标任务,实现技术本土化、区域化的吸收融合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的试点、引入、提升与应用。③中期目标是以科技项目、示范园区、专利成果为载体,发挥现代烟草农业科学技术对区域烟草农业产业的稳定、提升、扩大、增效推动的作用其贡献率超过30%~60%;长期目标是在国家或一定地域范围内创建能够代表区域现代烟草农业科学技术最高水平的园区,科技引领、效益示范、经济促进作用对整个产业的贡献率超过60%~80%,形成科技烟草发展模式。

2.2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调查发现,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①缺少长期规划和目标任务的设定,仅局限于服务项目、服务课题、应对安排、应付检查、被动展示的需要。②缺少立足需求、服务生产的宏观考虑,嫌疑于彰显成绩、博取赞许、挣得面子和服务于领导检查等方面。③缺乏人才队伍与配套资金的支持,在项目确立、技术培训、组织模式、经费使用方面细节研究很不够,科学研究精神不足、数据说股力不强。④缺乏基地建设和持续研究的扶持,很多项目如能在烟草自己的试验站(地)中再多坚持几年定会出有益于生产的成果,却因为项目年限、经费、人员调整等原因中断。⑤缺乏与外脑的有效沟通和技术信息合作,试验的内容和技术的研发档次偏低、水平一般。⑥缺乏先进适用成果的示范转化推广机制,很多好的适用、适用、先进成果形成后持续跟踪、推广应用的速度慢、覆盖面小、综合效益不高。

3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建议

就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有一些建议。

3.1理论层面

①结合需求、立足实际搞好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近期、中远期规划,融入科技引领、科学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理念,规划上须切合实际、适度前瞻、勇于创新、服务生产、注重效益。②规划与建设中设置年度任务、阶段目标,不贪快、求全,但要大胆试验探索有价值的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③要以引入外脑、项目结合、开发核心技术为重点,对技术的规律性和方法的原理性要深究深挖,抓住本质、揭示规律、提炼核心技术,力求理论价值上的突破。④关注技术里“新中旧”与“旧中新”的辩证认识,在新技术中融汇和结合已经熟练掌握的技术,在成熟应用技术中开发和提炼新的技术,在园区中大胆探索理论上、生产中尚待解决的薄弱环节。⑤扩大见闻与对外交流,多了解烟草农业科技和大农业研究的前沿动态,按照外业、基层、实验室和设备人才条件设计和试验研究的突破点,将烟草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搞创新的最前线、关键技术的攻关车间。

3.2实践层面

①在种烟基地村、烟站、烟叶分公司、市级烟叶公司四级层面上落实好烟草科技园区规划,对需求调查、队伍梯队、项目设计、设施配套、政策资金与责任落实等方面进行细化。②规划论证要认真听取外脑(如烟草研究所、工业、兄弟公司、农业大学等)的意见建议,合理科学地安排项目、试验、试点和技术推广,切忌不顾人财物配套而急功近利地盲目建设,切忌贪多求大、不求甚解、敷衍肤浅地研究开发。③试验项目与合作型项目课题的安排落实,一定要仔细研究实施方案,详细制定时间推进表已明确目标任务、方法措施、预期效果、数据采集等要求。④综合性项目最好能够“一个子项目捆绑一名技术人员”,强化操作过程的标准化,减少试验误差,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⑤根据园区的功能定位不同,建设的侧重点、亮点和创新点可有所偏重,实践上园区必须兼顾科技示范、创新开发、景观带动、生产引领四大特性。

作者:杜鸿波 刘璐 刘超 单位:汉中市烟草公司南郑分公司

科技农业论文:基于农业科技的农业发展论文

1农业科技新体系的建设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最基本的思路为:以部级的农业机构为主构建部级农业科技的创新中心,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依靠当地明显具有优势的名师高校以及科研单位等,从而组建区域性、部级、省级的农业科研中心点[1]。有效的整合知识、资源、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跨越式的发展。要完善农业的布局,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农业综合性的生产力,需要合理布局、科学管理、明晰职责、高效精干。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以及技术推广的活动,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通过理路体制、优化布局、明确职能、充实一线、精简人员、创新机制等改革,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体系。

2加快人才的培养以及农科队伍的建设

科技发展中人才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加快速度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术、大规模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与一支能够符合国内外竞争的农科管理的人员,以及能充分适应、实用的新农村建设农机推广的人才队伍。首先,吸引外来技术人员。创造一定的职位能够留住大量的外来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技能,从而实现以事业聚集技术人员、用法制保障技术人员,在专业的技术岗位上实现科举设置,使技术人员更好的发挥其价值。其次,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科技项目带动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技术教育,建立开放式的终身受育的体系,使人们不断的掌握新技术,并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发展现代化的农业要以科技创新为主

3.1动植物品种的选育

现代化农业要围绕“优质、高效、生态、高产、安全”的目标,紧扣“提质增效”去寻求着眼点和着重点[2]。例如:加强玉米、马铃薯、小麦、油料、蔬菜等作物新品种的创新、研究、应用,要提高育种的技术和效率,从而培养出绿色、优质、高产、专用的新品种,使农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尤其是还要加强牲畜的饲料作物的改良和选育,充分运用细胞克隆、分子育种等技术手段,提高品种的质量以及育种的效率。

3.2加强农作物的丰产的技术研究

可以重点发展玉米、小麦、油料等农作物的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常见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可持续高产等关键性的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等,从而有效的保障农作物的生产和收成。结合上面粮食作物的发展,如马铃薯、蔬菜、大麦、食用菌等优势的特色作物进行丰富的栽培,并研究其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的特色化、标准化、品质化发展。

3.3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环境的和谐促进生态的平衡,要根据不同的生态类型和退化的程度制定相关的治理和保护的措施,进行目的性的综合治理,从而改善恶劣的环境条件,促进农业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例如: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持水土的酸碱平衡等,这些都强有力的加强了耕地质量技术以及地力的培育技术,从而更好的抑制了耕地的退化,使土壤的肥力增加。

3.4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快农业信息网络设备的建设以及相应的数据库的建设,注重使用数字化对农业进行管理和控制,在农村可以研发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的检测预报等,也可在农村设置远程数字化以及可视化信息服务的设备;这样不仅能培养农业信息技术人员,而且还能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科技促进农业的发展。

科技农业论文:新区科技园区农业经济论文

一、选题依据

1.1研究背景

农业科技园区,是近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建设现代集约持续农业过程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已引起各级政府,科技界、农业产业界和广大农民的普遍关注。农业科技区是以一定规模的土地为基础,以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和优惠政策为条件,吸引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用高科技和高资金投入,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产品具有较高科技含量,以企业运作和产业化发展为手段,具有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进行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集约型过渡,作为现代集约型农业示范窗口的农业科技园应运而生,并呈快速发展的势头。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在特定的区域内,运用资金的集中投入,进行以农业高新技术的展示示范、精品农产品生产、种苗繁育、技术培训及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解决了一批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转化了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孵化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大量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促进市场繁荣、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天津市津南农业科技园始建于2001年,属于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6部委联合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同年津南农业开发区被评为首批启动的中国21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并命名为天津津南农业科技园区。津港公路贯穿园区南北,津晋、丹拉高速公路分居园区两侧。2003年开园即被确定为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大中小学学生学农基地。转年即被评为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AAA级旅游景点。天津市津南农业科技园区以市场为导向,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天津特色。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建设标准,坚持科技创新,突出高科技、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水平,把滨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全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建设标准,坚持科技创新,突出高科技、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水平,把滨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全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己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尽管发展仍存在着区域差异,但在发展水平较高,地方技术经济和财政较好的地区,已不满足于常规的生产方式,着手考虑生产力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要求在生产组织形式上有所突破。以达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目标。农业科技园区的出现,正是这种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园区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生产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逐渐成为各地探索新形势下发展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模式。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按照“全国农业科技大会”的总体部署和《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具体要求,建立一批符合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对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许越先研究员把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4至2001年为初级阶段,2001年至2005年为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以后为成熟阶段,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到今天我国农业园区的建设己过经历了初级阶段和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后我国科技园区步入它的成熟时期。成熟阶段时期我国科技园的建设规模以及其在全国建设的数量都是比较大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己经不是怎么去建立一个科技园,而是怎么去管理一个科技园,建立一个怎样的管理体系,使得我国现阶段的科技园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应。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园的运营主体包括政府官员、科研人员、企业家、农民等,这样就存在怎么来协调各方的功能,我国农业科技园朝着一个怎样的方向发展的问题。本文就是在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现在所项目区的概括预期定位进行分析,对项目区的规划布局进行研究,在针对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制订整体发展规划;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建园目标;加强培训,提升园区人力资本;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园区多元化投资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机制;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等。因此,项目区位定位来发展农业科技园,促进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理论意义

农业科技园企业化经营是对我国农业经营理论的一次补充和发展,是继天津市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和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理论的一次创新,而本文又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研究农业科技园的管理体系,为农业理论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

2.实用价值

天津市出现农业科技园区以来,已初步显示了其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迅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方面的作用。而对农业科技园定位探索研究则使我国的农业科技园效应更为突出。

二、文献综述

2.1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

2.1.1国外对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概况

创建科技园的设想始于1947年,当时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的弗雷德里克佛曼(FrederickFerman)提出了建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的设想,并于1951年在校内划出约25Ok了的土地兴建起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厂房,形成了斯坦福研究园。由于政府支持及多方配合,依靠雄厚的智力资源,以及逐步形成的政府、大学和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紧密合作这一先进的运行机制,从50年代中期开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就逐步成为世界有名的高技术设计和制造中的“硅谷”。此后,英国科技园建于1961年,1964年日本筑波科学城着手建设。科技园成为了世界许多国家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的普遍做法,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综观国外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历史,国外农业科技园的基本主体都是先进的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向农民、学生及游人展示新的生产模式。农业科技园现已成为国外农业一种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农业科技园的表现类型有以下几种:(l)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这是以推广先进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模式。如以色列,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科研单位和生产基地的结合,针对干早和沙漠化的生产条件建立了多个以沙漠农业和节水农业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农场,并通过创办专门的基金支持试验示范农场的建设与运营。如美国衣阿华的Allee示范农场,主要针对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家庭农场问题而设置,使那些个体性的农场在一种互为关联的系统下发展,从而比他们原本的单个研究能更好地整合资源,降低研究、生产的成本。衣阿华州立大学研究顾问委员会负责示范计划,农业领导则来自州政府。(2)假日农场((Holidayfarm):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事活动的展示示范和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它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为一体,让游人体验农事中享受休闲、观赏的乐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假日农场的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自己摘果、种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②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例如日本有一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③教育农园。教育农园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水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播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3)试验站(Experimentstatin):在美国,农业部属下有40个农业试验站是农业部属下庞大的农业科技教育、研究和推广协作网中的一部分。它依托州立农学院,紧紧围绕农业开发的迫切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其基本运行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如衣阿华州立大学的试验站土地,一般由当地的非赢利的农场协会与商人提供一些靠近试验站的田地供作试验或出租给试验站,试验站的部分研究成本来自出售农产品的收入。

2.1.2国外农业科技园的理论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园区基础理论的完善上,最近关于农业园区区委评价、指标评价的研究也较为成功。最早涉及科技园区评价研究领域的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Everett.M.Rog创治)和朱迪恩.K.拉森(zhuDean.KLarsen),他们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美国“硅谷”的起步和成长过程进行了系统考察,揭示了“硅谷”形成“凝聚经济效应”的条件。地理区位理论:1826年德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经济学区域理论之父约翰.冯.屠能(John.Thunen)从地理的角度,从单一运输出发研究了当时德国社会环境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农业生产配置问题,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屠能指出: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区,才能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技术创新理论:最早是由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s)于1912年在其成名之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思想、新方法,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现有生产过程,使生产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他的定义强调了技术创新的突破性、跃进性和革命性。对于农业科技园区引进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建立新型的农技推广组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发展极理论:1950年法国学者佩鲁(F.Perroux)提出。该理论强调中心城市作为产业中心和市场枢纽的作用。中心城市作为发展极,一方面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集聚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又把增长和发展方向通过技术、组织、要素、信息等渠道向其周边地区扩散,从而使区域经济通过多层次的发展极在不同的点上带动经济增长。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农业园区作为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极,农业园区核心区通过技术的组装、集聚和孵化,作为发展极向示范区和辐射区扩散农业新技术,带动周边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孵化器理论:孵化器的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为美国曼库索(Mancuso)于1956年首创,世界上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于1959年在纽约(Batavia)成立。孵化器是一个帮助企业成长的优化环境,这种环境能为新企业发展提供包括设备服务、技术服务、商业服务和管理支持服务等活动,使企业快速成长。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源于产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以李嘉图(D.Ricardo)的“比较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禀赋说”为重要发展阶段。李嘉图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有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教授在《竞争优势》中,波特把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用以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或作业。认为企业内各部门之间若能连结为一链状,将提升产品价值,进而形成本身竞争力。企业竞争优势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价值活动本身,二是内部价值链的联系,三是价值链的纵向联系。价值链理论就是企业战略理论,企业通过选择正确的战略,以增强其竞争优势。纳什(Nash)均衡理论:纳什均衡是指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每一方都在另一方所选择的战略为既定时,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一旦双方达到了这种纳什均衡,都不会再有做出不同决策的冲动或激励。讲解“纳什均衡”的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囚徒的困境”。a,b两个囚徒,a坦白b抵赖,b判10年,a判1年.若两人均坦白则各判5年,若两人均抵赖则都判2年。a,b面临抉择。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2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这两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招了,我不招,得坐10年监狱,招了才5年,所以招了划算;假如我招了,他也招,得坐5年,他要是不招,我就只坐1年,而他会坐10年牢,也是招了划算。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考虑,不管他招不招,对我而言都是招了划算。两个人都会动这样的脑筋,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招,结果都被判5年刑期。

2.2国内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现状

2.2.1国内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研究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山东禹城科技农业园筹建为标志。禹城科技农业园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本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背景,以及它在整个黄淮海地区,甚至全国的农业科技地位而形成。早在1966年初,就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来到禹城建立井灌井排、早涝碱综合治理实验区,为黄淮海平原大面积中低产田的改造提供科学依据。1988年5月,山东省禹城县科技副县长程维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谈起在禹城建立科技农业园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分别提出了建立河南省封丘科技农业园和禹城科技农业园的初步设想。此后,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管理办公室邀请多位专家进一步研讨,正式形成《黄淮海平原科技农业园建设与开发》(轮廓设想和项目建议书),从此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逐步铺展开来。第二阶段:从1997年开始,以国家工厂化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标志。国家科技部为加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科技和生产有一个带动全局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分散、粗放向集约、高效转变,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首批推出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选在北京、上海、沈阳、杭州和广州五个城市实施的国家工厂化农业示范区,建立167公顷技术示范核心区,667公顷应用示范区和6667公顷延伸辐射区,并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项目的选择以现代设施农业为主体,集成国内外高新技术组装配套,进行工厂化生产。第三阶段:从2000年起,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标志。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农业进入了以农产品买方市场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基本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入WTO既为我国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灵活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步伐,必须加强科技引导和示范。2000年3月,国家科技部为了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部际协调指导小组(由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组成),并依据《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总体部署)),制定了《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按照《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精神,在“十五”期间,我国将建立50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于2001年8月批准山东寿光、天津津南等21个农业科技园区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2002年4月,科技部又组织专家对第二批申报的农业科技园进行了评审,批准了宁波慈溪等几个农业科技园为第二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从此,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2.2.2国内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研究

在国内,1996年以来,原国家科委“火炬计划办公室”、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了中国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对此问题再次进行了研究。吴林海以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现状、现有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为起点,以高技术产业理论、区位论和创新理论为铺垫,提出了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提出集成创新理论观,并首次提出中国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刘国强、李友华为了真实地反映农业科技园区运营和作用的发挥状况,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入手,对农业科技园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该指标体系对园区的发展起监督指导作用。复合生态农业理论:认为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农业环境与资源(大气、土壤、水域)和农业技术经济(农业商品交换、农业组织管理、农业科技教育)等3个二级子系统9个三级子系统组成,形成严格有序的结构,各子系统之间必须协同有序地运行。这一理论对于农业科技园区这个复合系统的主导产业定位,明确发展的重点,以合理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为手段,使园区持续、稳定、高效、协调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系统工程理论:强调应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借助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优化系统结构和运行方案,来解决具体系统问题,使系统的性能达到最优。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复合系统,园区设施工程,生产技术,政府、园区、企业、农户、市场以及多学科、多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运营,内部要素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借助系统工程理论,将有利于指导农业科技园区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园区取得最佳的生物产量和最好的经济效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理论:南京农业大学刘志民博士2004年提出。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本质是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过程。它以技术成果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实体,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系列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根据农业园区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农业科技园区应发展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平台,应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的密集住所或活动基地。园区发展的规模效应理论:高科技园区具有一定生命周期,当其成为拥有独特资源察赋的区位优势时,它能以最快的速度聚集各种创新要素,形成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地,率先发展起具有创新能力的主导产业,然后带动与之相关的前向、后向和旁侧部门发展,形成很长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这些增长极达到一定的发展规模,并与周边地区形成梯度差异时,就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周边地区辐射和扩散,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理论对于农业科技园区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企业制度理论:自1993年中共中央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程已有10多个年头。我国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由1993年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到1999年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再到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我国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不断完善。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3.1研究内容

1.分析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指出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特色。

2.针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经营管理现状,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管理体系进行了博弈分析。

3.对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系进行研究。指出农业科技园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即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政府+企业”混合型管理模式。

4.综合分析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经营管理现状、不合理性以及不合理性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河北省农业科技园管理体系的对策及模式。

3.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为全面了解与本论文相关的系统理论与研究成果,本文系统查阅了学术界近十年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方面的研究文献以及政府部门、相关革位的有关文件资料百余篇,并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

2.系统分析法

本研究对调查数据主要运用统计分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论文的核心部分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管理模式系统分析,从而总结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3.3技术路线

本文首先是对此问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做出阐述,然后在此选择适用的研究方法,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现状做了分析。在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项目区域规划布局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的方法,提出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科技农业论文:档案信息化农业科技论文

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1.1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确保农业决策方向的正确性

只有加强对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才能在农业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使相关人员准确把握农业发展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营方案,提高农业发展效益。

1.2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农业科技部门及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农业科技发展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也要在世界之林立足,如果在经营的过程中没有收集详细的档案材料,不了解自身的发展情况,就很难制定出规避风险的策略,也不能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档案管理信息化能维护农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在雇佣关系中,一旦发生赔偿情况,员工和农业决策者可根据档案资料进行合理索赔。

2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档案管理体系存在漏洞

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档案的分级化管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体系不完善,很多管理规章没有在审查的基础上落实,没有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评价机制,档案的管理和控制具有不彻底性。

2.2没有树立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意识

没有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档案管理,没有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档案进行跟踪,在管理档案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不强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制定相关的信息化制度约束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行为。

2.3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

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及时更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知识储备,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思想觉悟。

2.4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面窄,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知识仅仅略知一二,在进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时,也没有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有待于完善,没有及时更新知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跟不上时展步伐。

3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3.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在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上,更新自身观念,摒弃那些与信息化建设不相符的观念,树立依靠科学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的新观念,树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观念,将档案的被动化管理转变为主动化管理,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顺应时展,提高部门经济水平。

3.2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档案管理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专业知识,覆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因此,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不仅要研究档案学知识,也要不断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完善并不断更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根据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年龄、性格等特征进行分级管理,定期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以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4结语

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档案的管理体系存在漏洞、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及时传达有效信息、没有突破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以及没有树立风险意识等。要提高硬件设施的建设速度,更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观念,加快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作者:张莉 单位: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信息管理论文

1农业科技期刊对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1.1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题部署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推进"四化同步"等重大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进一步发展了我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三农"问题,基础是农业,难点是农村,关键是农民。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农民自己。要使农民摘掉贫困落后的旧帽子,大步迈向小康生活,首先必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用现代化的科技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善于掌握新的农业科技知识、技术,并将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科技期刊正是面向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重要知识载体,对于传播农业致富信息、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对服务"三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2发展新契机

农业科技期刊一般都刊载最新、最先进的农业知识、技术及农业成果,农民通过阅读农业科技期刊,可以了解农业资讯,掌握农业动态,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实现效益最大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渠道更直接、更简化,但是基于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在短期内不能完成在农村的普及,而农业科技期刊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植根农民心中。农业期刊以其便于保存、查询,更新速度快等特点,使其在农民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农业科技期刊要抓住"三农"这一大好契机,做好期刊的深化改革,明确定位,以宣传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技术、传递农业科技信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己任,坚持办刊导向,与时俱进,服务"三农"。

2农业科技期刊如何服务"三农"

2.1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刊方向

农业科技期刊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农村、农民,要做好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科技信息等的宣传工作,牢牢把握住服务"三农"为办刊方向。

2.1.1政策信息党和政府的支农惠

农政策是发展农业、改善农村现状、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农民要调整种植结构,如果不了解国家扶持、补贴政策,很难获得好的经济效益。而农业科技期刊此时的职责是及时准确地报道经筛选的政策信息,帮助基层政府、农业科技人员、农民准确了解农业政策,选择适合推动当地农村发展的着力点和适合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为农业发展打下基础。

2.1.2农业科技信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呈几何级增长,虚假信息也大肆泛滥,农民无法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判断信息真假,农业科技期刊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公信力、权威性,通过各种方法,准确筛选出真实的科技信息,并及时报道出来,避免农民上当受骗。其次,农业科技期刊要根据各地不同气候、土壤、水肥等条件,有针对性的刊登一些对当地农业、农村、农民有参考价值的实用信息。再次,农业科技期刊要定期联系不同级别农业科研机构组织,关注科研机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并及时报道将科研成果,使之能够广泛推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开拓思维办刊

无论社会发展到大数据时代、多媒体时代,还是其他更先进的时代,农业科技期刊始终要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宗旨,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开拓思维办刊。

2.2.1细化读者群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使得农产品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农村读者市场随之进一步细化。对于,农业科技期刊来说,读者群细化度越高,期刊的定位就越明确,就越有利于深层次挖掘专业知识,这对于期刊本身的发展是有利的,同时,对于农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2.2.2利用先进技术,扩大受众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只靠纸质出版,既没有竞争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新闻和信息资源,农业科技期刊要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技术所展现的优势,开办电子版,并开设网页,利用微博、微信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并在老、少、边、穷地区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信息服务模式,服务"三农"的同时,不断壮大农业科技期刊期刊。

2.3坚持质优价廉办刊

由于目前中国农村整体经济水平低,农业科技期刊定价过高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使他们通过期刊获取农业信息的途径受阻,这对于农业科技期刊本身的发展和范围"三农"的办刊宗旨是严重背离的。因此,期刊社应考虑多出一些实用的小开本、平装本,少出华而不实的大开本、精装本。也可以尝试出一些活页本,农民在选购时可根据自身需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2.4把握时效性办刊

农业生产有很强的时间性、季节性,不同时令生产的内容不同。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品种,一旦错过了时令就会影响产量,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农业科技期刊在选择刊登文字时也要注意时间,否则,即便再好的文字,其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失去其原有效力。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在刊登科技信息时,要有前瞻性,以最新、最快的速度向受众传播农业信息,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用。

作者:院金谒 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服务平台科技论文

一、科技金融体系支持力度弱

1.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不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活动所需的启动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多数为企业内部的科研经费投入。一方面,科技型企业拥有较多的无形资产,实物资产相对较少,难以提供充足的抵押资产向银行申请贷款,而银行基于风险管理也不愿意提供贷款。随着地区科技型企业的迅速发展,90%的科技创新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资金问题已成为其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另一方面,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门槛设置较高,地区绝大部分科技创新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较低,无法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科技创新所需资金。银行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主动性亟需提高一方面,地区的科技型企业大都为创业型、成长型企业,资金少,经营风险大,难以满足银行实物资产抵押和短期业绩的要求,较难得到银行金融资本的及时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进行研发投资的失败率较高,财务风险大,投资回报期较长,银行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贷款持谨慎消极态度,导致银行“惜贷”、“慎贷”。

2.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缺乏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业务一方面,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类型单一,担保机构少、机制不完善、制度配套措施不全面,政府担保或商业担保均无法满足区域内区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贷款担保需求。另一方面,专门针对科技创新融资的金融保险产品较少,缺乏产品技术研发责任保险和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年金保险等。特别是地区农业科技型企业较多,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保险产品更是鲜见,导致地区科技型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缺乏目前地区企业技术研发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贷款难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专业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的信用评估机构和中介服务平台。银行现行的信贷评估标准往往会低估科技型企业这一类成长型企业的信用等级,导致其融资受阻。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科技金融管理中心,科技与金融融合度不高,导致整个地区的科技金融服务水平较为落后。同时,目前金融中介服务型人才相对缺乏,难以满足区域内日益发展的科技金融服务需求。

二、地区公共科技服务模式构建

1.服务模式的界定及比较科技服务集成模式是指集中区域内各种优势研发资源,并统一调配于总管理中心进行管理和运作的服务模式。集成模式的服务面相对较广,虽然多了许多中间环节,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服务效率更高,保障机制更为完善。例如上海市科技委员会下设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即为该种服务模式,其集成了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服务、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检测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十个子系统。科技服务离散模式是指重点建设区域内某一类或几类优质科技资源的基础服务平台,将平台建设分为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三块。离散模式属于点对点服务方式,服务面较窄,一般只为某一行业或领域提供服务,服务的宣传费用相对较高,但时效性较强。其典型代表是浙江省的平台建设模式,建设和完善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等

2.地区科技服务模式的选择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应全面考虑区域内技术资源现状,深入探析其特点、缺陷及存在的问题,趋利避害,将平台建设规划的完整性与功能性模式相结合。不管是国家、省级层面的大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还是地级市和县区、乡镇层面的小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都应充分发挥本地区内的可整合公共科技资源优势,明确细化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重视平台规划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有效提升科技服务平台的运行效率。相比湖南省其他地区,地区的科技发展基础较差,科技资源较为贫乏,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技术资源禀赋不强,结合集成模式和离散模式的优缺点,应在本区域范围内根据不同地区或行业构建离散型的科技服务模式,并充分利用其农业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全区域范围内统一调配农业技术资源,建立集成型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3.构建以离散模式为基础的区域科技服务平台运行机制一是构建市级科技服务平台。地区应以市级为单位构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市州科技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协调与引导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平台建设要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资源整合,杜绝重复建设。二是完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必须构建资源共享、高效灵活、持续发展的平台良性运行机制,提高平台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必须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建立有效的平台运行监督机制,提升运行效率和效果。三是完善平台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属于准公共产品,其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保证平台建设与运营拥有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撑,地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主体主动参与科技服务平台的基础建设,构建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本投入为辅的多元化平台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四是建立科技资源共享管理机制。遵循“谁共享、谁受益”的原则,明确区域内科技资源共享的范围、主体、程序、费用分担、权责划分、拒绝共享的制约措施等,使科技资源共享行为规范化、普遍化;政府部门应构建统一的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服务中心,为实现区域内科技资源共享提供便利,并对提供共享服务的企业、高校和科技机构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引导其主动进行科技资源共享。

4.重点建设全区范围内的集成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地区农业资源丰富,较好地推动了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科技服务的发展,出现了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各地区农业技术开发各自为政,服务平台具有较强区域局限性,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片区科技服务平台,极大地弱化了农业科技服务效率和效果,加大了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的运行成本和科技交流、推广难度,不利于地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可以充分集成地区整体农业科技资源,构建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平台,并结合专家决策系统分块建立研发基础条件子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子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子平台、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培训中心五个子平台,对地区的农业科技资源进行集中调配和管理,扩大服务面,促进本地区农业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区域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村环境和农民行为方式的新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全程、立体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

三、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

1.完善创新人才培训体系一是加大地区市县两级高新技术企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投入,改善教育培训环境,建立专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师资水平,实现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化、常态化。二是鼓励支持地区高校、专业培训机构开展科技人员培训。三是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自主培训,或者与高校、科研机构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一是针对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激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国内外公开引进各类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地方政府对引进高层次、关键人才给予政策支持,做大、做强科技创新平台。二是地区各市州县区政府应当拓展与兄弟省市、友好城市政府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参与国内相关专业团体、行业协会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会议,在各一二线城市常设人才招聘平台、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提高引进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和规模。三是各市州县区政府应当设立专项基金,有计划、有主次地支持企事业单位、高校及科研机构高薪聘用科技人才,并重点设立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基金,大力支持农村科技人才的引进、培训和继续教育,稳定和不断壮大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四是健全科技人才权益保障制度。解禁引进高层次人才、企业家及其家属的户籍限制,解除高层次人才、企业家的“后顾之忧”,促使高层次人才、企业家全心全意服务于地区科技创新事业。

2.促进创新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一是支持企事业单位、高校及科研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人才进修、培育、交流活动,鼓励应用型、开发型技术研发人才积极参与国内外高端科技项目研发,支持基础型科研人才前往国际知名学府或研究机构研修或留学。二是鼓励地区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创造条件,或集中区域科技资源,吸引区域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前往本地区进行课题研发、项目攻关或专题研讨,借外力助推区域内的科技研发升级。完善创新人才的利益分配导向政策地区各市州县区政府应当根据利益分配的付出与回报一致性原则,支持辖区内企事业单位、高校及科研机构制定适合本单位(企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利益分配导向政策,层次上重点向高层次、智力型创新人才倾斜,类别上重点向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等倾斜,使各类人才获得的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和所作的贡献保持一致。建立完善的政府科技服务经费保障制度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其开发与建设应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特别是地区这一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科技服务业发展不完善的地区,地方政府应将科技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的初期,作必要前期投入和管理引导。一是制定相关科技激励政策,优先资助通过科技检测、咨询服务平台立项的创新项目,以引导企业充分运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资源。二是改变政府部门只管建设、不管运行的现状,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初期通过各种投融资方式统筹平台运行所需经费,持续支持平台运行,强化政府的协调和“造血”功能。

四、创新地区科技与金融结合模式

1.促进地区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一是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自主研发型企业,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倾斜和技术服务支持其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或债券,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支撑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持续进行。二是充分发挥间接融资银行信贷的作用。通过财政补息、贴息、财政担保等政策降低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门槛和成本,并引导增加信贷品种和担保方式,规范专利权质押贷款制度,拓宽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三是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与风险投资配套的中介服务机构,规范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运行模式和监管机制,形成弹性可控的风险投资管理模式,不断规范风险投资主体的市场行为。

2.创新高新技术企业信贷担保模式一是普遍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资产。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地区推广知识产权质押担保,有效化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取得专利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可采取“银行+担保公司+专利权反担保”、“银行+知识产权担保+担保公司”、“银行+专利权担保”、“投资公司+专利权担保”等多种专利权质押模式融通资金。二是试行科技型农业企业租赁土地抵押融资模式。科技型农业企业普遍租赁土地作为生产基地,租赁土地进行生产经营极大提升农用土地使用效率,租赁土地事实上已经具有融资租赁资产的性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接受租赁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抵押融资。三是发展信用担保。加快个人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多样化担保方式,改善、提高商业银行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质量。

3.建立农业企业土地利用奖励制度,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一是建立农业企业土地利用奖励制度。地区科技型农业企业积极参与土地流转,租赁或购买土地使用权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土地综合利用率,为地区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迄今政府部门尚未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建议政府部门出台农业土地利用奖励制度,专款专用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二是创新农业科技保险品种。受自然气候、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农业技术开发、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相比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存在着更大风险,保险公司应当创新农业科技保险品种,为科技型农业企业的土地流转、农业科技研发提供坚强的保险支持。三是创新与科技创新相关的保险种类,鼓励发展产品责任保险、企业财政保险、技术研发保险等引导保险公司拓展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保险服务。

作者:祝子丽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科技农业论文:自主创新能力农业科技论文

一河北省农业专利产出现状及分析

为全面了解河北省农业专利产出现状,该项研究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为平台,检索2004—2013年河北省申请的农业专利信息。按照国际分类法,选取IPC分类号为:A01(农业;林业;畜牧业;打猎;诱捕;捕鱼),共检索到3318条数据。由于专利涉及到多个学科,IPC分类号不止是一个,因次,对检索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只保留IPC主分类号为A01数据。

1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长

但发明专利授权量少统计结果显示,在2004—2013年间,河北省共申请农业技术专利2948件,每年产生的专利虽然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267件,提高到2013年的541件,增幅为251.3%,年均增长率为15.86%。但最能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数量比较少,在2948件专利中,有实用新型专利2026件,占68.72%;发明专利922件,占31.28%。在发明专利中仅有323件为授权专利,占发明专利的35.03%。

2专利研发主体个人占主导地位

河北省农业专利中,以个人为第一专利权人的数量比较多,为1808件,占61.33%,其次为企业,占17.94%,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大专院校,占的份额比较低,分别为11.56%及9.46%。在个人手中,而作为创新主体的涉农企业所占份额并不高,拥有较多创新资源和较强创新实力的农业科研机构及高等学校,所占的份额两者加起来才占到20%,说明河北省的涉农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体现出来。

3农业专利领域呈现多元化分

河北省农业专利在A01大类12个小类中,涉及A01G,A01K,A01D,A01C,A01B,A01N,A01M,A01F,A01H9个小类,其中农业专利数量最多的是:A01G(园艺;蔬菜、花卉、稻、果树、葡萄、啤酒花或海菜的栽培;林业;浇水),说明河北省在园艺技术方面创新能力有较强的优势,其次是畜牧业所在的A01K类。而生物技术方面即AO1H类,专利申请件数最少,仅为88件,占河北省农业专利的99%,说明河北省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进一步对专利申报主体分析,发现不同研发主体在各个领域的专利比例不同,个人申报主体在A01G,A01K,A01D类比较多,企业在A01D最多,以农业机械类专利技术占优势。科研单位和高校除了在A01G类外,在A01N类,即农药、植物生长调价剂方面呈现出较强创新能力。

二提高河北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近10年,经过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河北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了显著提高,涉农专利申报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专利数量的增加为建设创新型农业大省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从申请专利的类型、内容以及申报主体情况看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专利类型中,最能体现自主创新的有效发明专利的数量比例较小;从专利内容看,有相当一部分是不以保护创新成果为根本、不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的专利申请;从专利涉及领域看,生物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从专利申报主体看,河北省涉农专利中大部分掌握在个人手中,河北省的涉农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在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体现出来,机构之间的合作还很少,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专利产出质量,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建立专利申报质量导向管理机制

各级管理部门在大力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法规和其他相关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工作的同时,建立专利申请质量导向管理机制,即在制定专利资助、申报、专利评估、专利成果奖励相关政策时,要按照“量质并重、质量优先”的原则,切实把好专利申报质量关。同时,加强专利服务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规范专利机构和人的执业行为,研究制定涉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推动将专利申请质量的管理作为其重要内容,引导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内部管理能力。

2健全专利教育与培训服务体系

各大涉农企业、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农业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工作;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人力,开展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服务,设立知识产权相关专业或增设知识产权与创新教育课程,为国家培养大量全面和系统地掌握知识产权法规及其他相关知识的高素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3完善专利产出激励措施

为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河北省各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制定了针对高水平论文、论著及获奖科研成果的激励政策,在物质奖励及职称评定中体现出来。但对专利、农作物品种等知识产权类的激励政策不足,通过专利制度、品种权制度等使科技人员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及实用性不高,对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作用不大。因此,高校及研究机构应构建并完善科研成果及科技创新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河北省有多家大型涉农企业,有科研实力强大的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及其下属十多个研究所,有百年高等学府———河北农业大学,这为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基础。通过农业管理部门引导和牵线搭桥,促进涉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发挥各自的资源与能力优势,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高校、科研院所利用企业的资金改善科研条件,将基础研究成果运用于企业中,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理论支撑,使企业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

作者:王弋王亚秋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

科技农业论文:企业经营绩效农业科技论文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1DEA模型和Tobit模型

DEA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DEA方法是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用于测评一组具有多重投入和多种产出的决策单元的绩效和相对效率。其优势在于无需人为给定各指标的权重,也无需预先给定生产前沿面的生产函数形式,同时它能够处理多个输出和输入。鉴于此,本文将用DEA方法分析常州63家农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以便对不同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对比评价。Tobit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解释变量Xi取实际观测值,而被解释变量Yi只能以受限制的方式被观测到:当Yi>0时,“受限”观测值均取实际的观测值;当Yi≤0时,“受限”观测值均截取为0。可以证明,用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出Tobit模型的βT和σ2是一致估计量。考虑到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绩效分析上,经营绩效的变动不仅与一个解释变量有关,因此,在以企业经营绩效Y为因变量的基础上,全面多方位引入以网络建设、信息管理、农业新品、研究中心、品种权数、国家拨款、省级拨款、市级拨款、高科企业、示范园区为模型的自变量,系统地分析这些指标对于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情况。

2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2.1经营绩效投入产出变量的选择

本文选取了常州市63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对其2010年相关截面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其中所选取的指标如下:产出指标2个:当年销售收入(万元)、当年利税总额(万元)。投入指标5个:固定资产总计(万元)、流动资产总计(万元)、当年研发费用(万元)、普通员工人数(非研发类)、从事研发人数。

2.2影响因素变量选择

由于对普查对象所能获得的数据有限,本文主要选取了网络建设、信息管理、农业新品、研究中心、品种权数、国家拨款、省级拨款、市级拨款、高科企业、示范园区这几个变量并运用Tobit模型,实证检验上述因素对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进一步深化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一个企业是否拥有自身网络很好地体现了该企业的未来市场开拓能力与信息化发展程度。因此,本文中将是否建有网站及网址作为影响农业科技企业经营效益的一个因素,设定权数1为已建立网站,0为尚未或者没有建立网络。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满足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随时对内部信息的控制,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率的实时动态信息交互,提高管理水平、优化运营流程。因此,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考察企业经营绩效的变量,能够更好衡量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合理与否,以及研究通过如何加强对企业内部信息的控制,以达到最优化的企业经营绩效。设定权数1为已建立信息管理系统,0为尚未或者没有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所拥有的农业新品种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农业科技企业在这段时间里的科研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将企业所拥有的农业新品总数作为考量企业经营绩效变量指标很有必要。企业的创新程度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科研发展程度,农业科技企业研究中心的建立反映了企业自身科研能力水平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关系到企业的科研成果能否和生产很好地结合。设定权数1为已建立企业研究中心,0为尚未或者没有建立研究中心。企业所拥有的品种权数很好地体现了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能力,拥有越多的产品品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同方面的要求,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业所创造的顾客满意价值也将最大,能够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国家、省级、市级的拨款为企业自身的科研提供了保障,并且提供与国内外高等科研机构合作的机会,使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竞争中打破国外垄断,对于企业的经营绩效意义非凡。近几年国内很多省市已经了关于农业科技企业的认定办法,对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给予政策、税收等其他方面的支持。因此,调查企业是否属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对于分析企业经营绩效很有意义。将属于高科技企业或示范园区的权数定为1,不属于高科技企业或企业示范园区的权数定为0。

3变量设定及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常州市科技局农社处,由常州市63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提供。由于各指标的数据口径统一,具有可比性,因此对统计结果并无太大影响

二结果分析

1DEA测度结果分析

利用DEA对常州市63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绩效的评价,得知: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绩效处于相对良好水平。63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示范园区DEA效率均值为0.556,其中有13家企业综合效率达到1,并列第一,是相对有效的DEA决策单元(DMU),占调查样本总体的20.63%。这些企业除了加强企业内部规模优化,同时也注重加强企业自身的科研能力,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较好实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些企业或园区在资产规模,科研投入和经营效率、效果方面都处于相对最佳状态,形成最优生产效率。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在整体上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经营模式。企业DEA效率差距较大,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除了13家企业的DEA效率达到1,形成决策单元的DEA有效之外,其他的50家企业则是非有效或弱有效。其中,江苏无花果酒业有限公司最低,DEA效率为0.102。企业之间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资产规模、科研投入等要素之间比例不协调所导致的。DEA测度的是一个相对指标。以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销售收入、利税总额都排名63位垫底,当年研发投入30万元,排名51位,企业共有研发人员5人,占正式员工比例为38.46%。从综合角度看,该企业总体效益一般,这主要是由于该企业的生产规模小,企业资产低。但从企业相对规模的角度来看,它的投入成本也小,研发费用(30万)排名靠后,研发人数排名倒数,资产总计与普通员工人数较少,因此,研发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与企业规模相对适宜,形成了一个规模效率较高的企业。

2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通过对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网络建设等因素的Tobit分析,发现该模型拟合程度良好,尤其是农业新品与高科企业两个因素。两者的P检验值分别为0.026与0.044,P值<α=0.05,变量在95%置信度下通过t统计量检验,这说明企业农业新品的数量与是否属于高科企业对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绩效影响显著。他们的系数所代表的意义分别是: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农业新品,相应就会使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绩效增加0.0033个单位;如果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属于高科企业,那么就可以相应增加0.2774个单位的经营绩效。此外,模型分析中其他的自变量,如网络建设、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品种权数、国家拨款、省级拨款、市级拨款、示范园区等因素在Tobit分析中拟合程度也较好,表明这些因素对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绩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常州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企业是否属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了验证,成为影响常州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内部发展的结构特点。在近几年中,常州市发展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创立了常州特色的农业科技企业发展之路。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起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技术示范园区”为载体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了常州市农业向现代化迈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技术示范园区积极实施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有效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截至2010年底,常州市共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81家,农业科技示范园20家,其中15家拥有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双重身份。而在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道路中,这些企业的综合实力强大,众多的企业形成抱团的局面,形成农业科技企业群,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减少风险,降低成本,共同研发,很容易产生企业发展的规模集聚效应。因此,是否属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示范园区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注重对科研能力的开发,企业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网络系统、信息管理和研究中心。在发展规划中较为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张,加大在高新产品、尖端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科技投入,树立较强的技术储备意识,以适应当前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同时,常州市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农业科技队伍日渐壮大,培养了强大的专业科研团队与大批的知识型农民,从根本上增强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原创力,提高科学技术投入在企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具体反映在上述的Tobit分析中,网络建设、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品种权数、示范园区等指标对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推测常州市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在具备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的情况下,科技的贡献率对当地农业所产生的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大。科技计划项目是开展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年来,常州市一直将水稻育种、设施农业、现代园艺、花木林果、优质畜禽、特种水产作为农业科技的重点支持方向。由于资金财力的限制,需要借助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的支持,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三政策建议

①对于经营绩效低的农业科技企业来说,企业自身应进一步解决人力资源与资金管理问题。同时,政府对DEA效率不理想的企业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通过项目带动,加大科研投入,全面改善农业科技企业的综合指标,实现企业的最优化生产。

②加强项目申请力度,以项目为载体,提升农业科技自主性水平。根据常州市情况,以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计划、科技平台计划为主,以及社会发展计划、青年科技人才计划、软科学计划、知识产权计划等计划,对农业科技项目予以支持,并要求各辖市区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关计划或项目匹配对农业科技予以支持,同时,大力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支持。

③推动合作,成立高校科研机构驻常州研究院,增强企业科研能力。例如可以成立南京农业大学常州研究院,将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成果与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相结合,提高当地农业科技企业的原创力。同时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集成实施的指导方针,加快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市内已有的科研设施、实验室、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共享工作。加大各类项目向各类平台的倾斜力度,为常州市农业科技创新提供项目源。

④在坚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技术示范园区”为载体的新发展模式基础上,建设创新载体。加强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和管理,选择部分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重点培育和建设,使之成为新品种的引试基地、农民的科技培训基地、农业知识的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探索园区的管理办法,继续走特色化专业化道路,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有关标准对已认定的园区进行考核,并通过项目引导,丰富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内涵,使之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应用的主体、带动农民致富的主体。

⑤政府做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同时为农业科技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一是加强沟通,架起农业科技企业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之间的桥梁,为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与重点高校、科研单位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建立双方交流平台,以便两者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二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全面、前沿的信息来源;三是建立和健全逐级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科技企业自身推广销售的同时,充分依托农技推广体系,加大推广力度,将农业高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落实有关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快配套政策的实施和细化步伐,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合作的机会加快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通过科技的接轨实现产业的接轨。

作者:田素妍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

科技农业论文:良种繁育农业科技论文

1再创农业发展新优势的科技支撑基础

1.1农业科技攻关力度强

近年来,潍坊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在农作物高产高效、设施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研究、开发新技术、新成果300多项。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547.7万t,实现“十连增”。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5%以上,重点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种子、苗木等的研发、推广能力大幅提升,2012年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44个,其中蔬菜新品种12个。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成功收购荷兰亚细亚种业集团蔬菜种子研究所,实现了潍坊市蔬菜种业的新突破;肉鸡、肉鸭饲养量全国第一。已初步形成了以蔬菜、畜牧、果品、水产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潍坊在龙头企业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质量监督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三大体系”的实施,使潍坊市一批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获得了通向市场的身份证和准入证。

1.2农业科技示范带动能力强

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种养基地、企业集群和加工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呈现出投资大、标准高、后劲足的特点。目前,已建设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985处,在建各类现代农业园区269个。这些园区汇集了全国乃至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和高科技人才。现已建成全国第一个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全省第一个农业部级企业技术中心———诸城外贸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省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潍坊华裕实业有限公司,拥有最多的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被国家批准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寿光建立了中国农业种子研究院。2012年,潍坊(寿光)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并入选2012年山东“蓝黄”两区十大新闻,与滨州、东营并称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三朵金花”。各具特色的科技园区,对各类农业先进技术进行了集成、配套、研发和推广,引领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展现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走上了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3农业良种繁育推广水平高

近年来,潍坊市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和低碳、生态、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种苗工程,农业良种繁育推广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品种区域试验示范网络初步形成,供种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一批花生、芦笋、蔬菜等新品种在国内市场占有份额逐步提高,市农科院培育的芦笋新品种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0%,花生新品种占全市种植面积的70%以上,品种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全市小麦良种繁育田有5万多亩,玉米1万多亩、花生0.8亩、蔬菜3.5亩。年种子生产数量达到0.6亿kg,种苗10亿株,种子产值16亿元。已有50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禽肉、蔬菜出口分别占全国的1/3和1/5。先正达、瑞克斯旺、孟山都、海泽拉等世界知名种子公司纷纷落户潍坊,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目前,全市种养业良种率达到95%以上,而且90%以上的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80%以上的种苗实现了工厂化生产。

1.4农业科技服务范围广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潍坊市总结出了一系列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全市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充分利用专家和资源优势,不断强化公益性职能,拓展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覆盖全市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建成。院企合作、校企合作、科技特派员等一批新型合作模式逐步完善,12316、科技咨询服务热线、远程视频网络系统等一批快捷高效的信息通道建立,公益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顺势而生,仅2012年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326家;新增联合社26家,总量达87家;31个村成功注册登记为社区经济专业合作社;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总量达119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规模和发展水平在全省领先,注册资金占到全省的1/3以上。先后聘请上百名院士、教授级人才作为政府科技顾问,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近百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达成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

2潍坊市农业科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仍然不足

虽然近年来,潍坊市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总体需求存在差距。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占农业GDP比重仍然较低,导致科研基础条件不能适应新时期创新任务的需要。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除了政府的引导性科技投入外,最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自有资金,但潍坊市农业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自身拥有的资金主要用于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大多数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无力开展科技创新。科技投入方式偏重于产中,产前和产后投入过少,一些长期性和基础性农业科技工作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

2.2生产环境改良难度较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与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无污染、安全、营养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由于近年来工业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超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的现象严重,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营养失调,硝酸盐积累及农药和重金属污染,农业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影响了潍坊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2.3农业科技人才分布结构不够合理

虽然潍坊市农业科技人员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农业科技力量配置不够合理,科技人员相对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企业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种养业科技人员相对集中,有机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领域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研究力量相对集中,技术推广应用力量相对分散薄弱。

2.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有待提升

农业科技推广在农村的最直接表现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随着优良品种的不断出现,潍坊市优良品种推广速度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广大农民和市场需求,一些农业科技项目通过有关科技主管部门的验收后,没有后续资金的支持,造成很多项目成果的浪费。“产、学、研、用”的联系不紧密,导致新品种、新技术等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使得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实际应用还存在脱节现象。

3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目标及建议

3.1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针对潍坊市农业科技面临的现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议尽早出台具有中长期规划性质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从增加投入、完善体系、整合资源、建设队伍、培养人才、政策扶持、扩大主体等多方面入手,分步骤解决农技推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加强上下联动和部门协作,努力形成更为有力、更为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行政管理模式和行政运行方式。

3.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一是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面向全市农业产业需求,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二是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和农业科研评价机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四是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加大涉农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增加涉农领域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数量,支持部门开放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五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潍坊市优势产业发展为依托,建立潍坊自己的产业科研体系,每个产业确定1名首席专家,组建1支专家团队,建立1个研发中心,建立1批试验示范基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3.3突出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以寿光蔬菜、昌乐西瓜、安丘姜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临朐果品等一批品牌产业为依托,完善种质资源库,加强品种收集及创新力度,推动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夯实潍坊市农业种业发展的基础,提供符合市场需要且丰富多样的良种。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加大种子储备财政补助力度。完善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

3.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围绕质量安全领域的难点问题,加强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与监控技术研发,加强粮、油、肉、奶、蛋、蔬菜、果品、水产品等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加工领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及食品化学农药污染物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动物性食品残留检测技术、动物饲料有毒物质快速检测技术,同时建立农产品信息可追溯技术,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将产地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监测、投入物安全使用等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5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二是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承担农技推广项目,强化服务“三农”职责。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三是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作者:刘宁李萌刁希强韩凤舟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

科技农业论文:民营农业科技论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虽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整体上仍处于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慢、创新能力弱、科研水平低的发展阶段,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1农业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不足

融资渠道不畅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普遍存在着研究基础条件差、科研手段落后、科研设备缺乏、试验基地规模小等问题。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一般起步都是由能人或者一、二项创新技术所发展起来的,起步规模较小,自我积累不多,资金实力有限,在科技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民间集资和自身的积累,投资金额极其有限,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由于农业科研具有风险水平高、创新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特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又普遍缺乏信用担保,商业性金融机构对营农业科技机构贷款发放较为谨慎,贷款条件严格,使其一般很难获得各类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性金融农业科技贷款的门槛高,我市农业科技风险投资规模发展比较缓慢,使得民营农业科研机构融资更加困难。加之与国有科研机构信息不对称和地位待遇不对等,民营农业科研机构也很难争取到政府在科研项目立项及资金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支持。

2农业民营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不相适应农村高素质人才往往集中在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销售等方面,而从事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的大多是农民土专家,主要分布于传统农业产业领域,全日制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的农技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农技队伍面临着年龄老化、知识老化、技术老化、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大多数民营科技人员长期在基层乡村工作,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难以跟上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农业科技的特点是公益性较强,一些适用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均属无偿服务,农技人员技术性收入偏低,使得很多农技人员为自身生计而分心分身、身兼数职、事务缠身,很难集中精力发挥其专业特长。

3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公平规范的政策

环境是稳定和发展民营农业科技、聚集民间科技力量的基础。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还处于自发的无序发展状态,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管理还未纳入我市科技行业的统一行政管理渠道中,针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发展,目前哈尔滨市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由于一些成果还不是很成熟,加上长期存在的偏见,许多部门和专家对民间农业科研工作者和研究机构看不上眼,导致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科研经费的争取、科技贷款的使用、科技成果评选等方面,还不能享受与国有科研机构同等的政策待遇,科研成果转化时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

4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内部管理制度落后

创办者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目前,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创办人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者较少,缺少素质高,既懂科技又懂管理,善于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相当一部分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是凭借创办人传统的办法和经验,思想保守、固步自封、团队合作欠缺。同时,他们由于受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和眼界低、思路窄的限制束缚,还存在着农业技术提升缓慢,获取农业科技信息不及时、渠道不畅,现代信息手段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交流不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对策与思考

如何实现国有、民营“两条腿”走路,在推动各级农业科研推广事业单位发展的同时,引导民营农业科技有序发展,打造一支机制灵活、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农业科研推广生力军,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适合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快速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对民间农业科研给予足够的重视,尽快制定出台促进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进一步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解决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其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撑。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民间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领办创办民营农技机构,形成多部门推进、多主体参与、多类型组建、多层次发展的格局,推进全市“科技兴农”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二是将民营农业科技的管理纳入哈市科技主管部门的管理服务范围,加强业务指导,合理安排科技计划、项目指标,加大对其科研经费的扶持力度,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三是提供利于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如,允许用于研发的经费在税前列支,对引进国外的先进种苗、技术实行减免税。民营农技机构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活动,经认定,可申请免征营业税。技术性年净收,可申请免征所得税。四是在民营农技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中,鼓励技术入股。鼓励有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持较大股份,高新技术成果和专利成果入股比例可不受限制。五是在科技成果评选、科研课题立项、成果转化、职称评定等方面,有关部门要给以支持,政策上一视同仁。六是鼓励和引导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依托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和科研条件,积极承担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开展经常性的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与推广、技术咨询和致富科技信息等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政府可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对其所从事的公益性农业推广服务提供补偿。

2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研融资渠道

一是加大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和指导金融部门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贷款的担保措施和信贷程序,完善农业科技小额信贷机制,改革农业科技贷款管理办法,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拓宽贷款主体、延长贷款期限,提供低息贷款和政府贴息贷款,发挥政策性金融对民营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持作用。二是以国家农业政策为导向,以国家财政资金为支撑,组建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支持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为民营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以“银行机构+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特色贷款模式,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三是发挥农村合作金融的作用,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在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供销合作社联合组建融资性担保公司和资金互助性组织。四是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农业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和农业科技风险补偿基金,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各类农业及涉农企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五是鼓励和支持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降低经营风险。构建新型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及农业科技保险的保费补贴,扩大农业保险险种覆盖面。

3建立完善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高民营农业科研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和业务进修,使其开拓视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农技研究水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力。二是依托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以提高科技素质、从业技能、经营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大力普及推广现代种养殖技术、管理理念,着力解决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从业人员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差、经营能力弱的问题。三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挖掘农村乡土人才,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库”,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不离乡、不离土的农民专家队伍。四是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农科大学生到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乡村基层、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和“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为民营农业科研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4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

增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其结合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构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优势互补、成果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汇聚合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与技术推广体系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二是加强农业“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科技入户工程”等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倡导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民营农业科技机构通过开展项目合作与技术交流,建立起长期科技合作关系,把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有效融入民营农业科研机构发展中,面向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组建多学科、产学研联合的创新团队,培育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的形式和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适用新技术应用,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推动农业科技知识、技术、成果、人才、信息等科技要素和资源更多地向农业农村转移、集聚。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的投入,畅通农产品市场供求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渠道,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信息服务。四是加强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农业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完善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利益分配机制,保护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及其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推广面积大、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农业新品种研发人给予专项财政补助和奖励。五是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通过专利制度、品种权制度等机制的激励作用,提高民营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科研成果获得的经济收益,鼓励民营科技人员发明创造和成果转让,保护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利用及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障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促进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驶入依靠科技进步的快车道。

作者:于松涛单位: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简介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英语论文

一、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难点

农业科技英语的这些特点给它的翻译带来了很多困难,导致译文含糊不清,甚至错误的现象很普遍。以前对其翻译的研究多停留在句子和术语的翻译上,认为只要把术语看懂了就能翻译准确,而没有去挖掘深层次的原因,从而使很多人认为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是一件很头疼的工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译者的知识结构

在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是科技术语,虽然术语在整个文献当中所占的比例通常只占5%—10%左右,但这些术语的翻译往往影响到整篇译文的质量。因此,对原文文献的理解可以帮助译者节省时间,避免语言含糊不清而导致误解。这就要求译者最好是既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又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而这样的译者目前仍然比较短缺。因此在翻译时可能会出现下面的问题。例如,Environmental-friendlyagriculture被译成“对环境友好的农业”,而实际意义是“生态农业”。

(二)词汇多重含义

英语词汇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多义词,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或上下文特定的术语,其含义各不相同。而很多词汇在农业科技英语的技术文本中的意义往往和普通词义有所不同。例如,“container”这个词通常使用的含义是“盒子,瓶子等,其中一些被保留,等等”,可译为“容器”,它在运输货物时则被翻译为“集装箱”,这就为翻译造成了困难。

(三)词汇空缺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语言反映了文化。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鲜的词汇。很多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的词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一些表达独特的民族特色的中国词汇在其他语言无法找到其对应的单词。例如,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三农问题”。这些特征词都很难找到适宜英文单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这是很容易出现的词汇间隙,增加了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的难度。

二、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

农业科技英语主要关注的是描述一个过程或现象、澄清的原理,或传递信息。此外,非语言表达,如图形、符号和公式,往往用以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张迎梅,2011)因此,根据农业科技英语的这些特点,提出以下翻译技巧。

(一)使用大量的被动句使用

被动语态是农业科技英语的写作传统。被动句通常比主动句更短,更简洁。因为科学家们对行动和事实更感兴趣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动作的发出者大多数情况下被忽略。使用被动语态,确保实现更清晰的意义和更简洁的结构。采用被动语态倾向于传达客观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可在开始的时候通过被动的方式引入。因此,基于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在翻译的时候通常可以采取几种方式。

1.保留原文中的被动语态的主语,把句子翻译成汉语的被动句,通常在句中有“被……”“给……”“由”等字样。例如:PeopleaffectedbyE.Colibacteriaoftensufferfromuncontrolledexpulsionofbodywastes.被肠病原性大肠杆菌病毒感染的人经常会腹泻不止。

2.把原句中被动语态的主语转换成宾语,把被动语态成主动语态,并转化为一个句子没有主语。例如:Differentformsoffoot-and-monthdiseasehavebeenidentifiedinAfrica,Asia,EuropeandSouthAmerica.在非洲、亚洲、欧洲和南美洲已经确定了不同种类的口蹄疫病毒。很显然,被动语态在表达客观事实的时候非常有用,因此,为了实现客观性,被动语态在农业科技英语文本当中被广泛使用。

(二)名词化

名词化是农业科技英语的特色之一。名词化即把形容词、动词等非名词性的词语转换为名词,但表达同样的意思。名词化后的词语既可以起到名词的作用,也可以表达原本谓语动词或者形容词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使表达更客观化;更重要的是,其名词化后可以在名词之前或之后进一步加入定语修饰成分,从而可以使表达的信息更饱满更丰富。因此在农业科技英语的文本中,名词化的现象广泛存在。作为一个名词短语包括多个单词的意思,翻译起来很复杂,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结构。例如:Polycultureisthedominantfarmingsysteminmanyareasoftropics.这个例子当中,polyculture这个词的解释,简洁明了。

(三)广泛使用

一般现在时与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同,农业科技英语的文本通常是阐述科学发现、客观事实、原理或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等,这就不需要用多种时态来表达,而多用一般现在时。例如:Farmersalsofacethechallengeofkeepingtheirlandhealthy.这个例子当中,表达现在的事实和存在的问题用的是一般现在时,而要表达以前发生的事前则可以用一般过去时,不需要使用其他时态来描述。这样显得更客观不包含感情色彩。

三、结语

随着农业科技迅速发展和交流的增多,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从农业科技英语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其特点,造成翻译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技巧,希望对从事该领域的读者有所借鉴。但是这些对于解决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希望越来越多的语言和科技工作者能够把语言和农业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认真研究,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从而服务于祖国和人民。

作者:刘伟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科技农业论文:科技入户农业科技论文

1溧阳市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主要措施

1.1构建成果转化新机制,选定镇村示范户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则,结合近年来涌现出的种田大户、科技能手,通过“户评、村荐、镇推、局定”层层把关的方式,在全市10个镇选出900个种植面积大、生产技能好、种植水平高、乐于助人和具有一定影响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经公示无异议后进行挂牌示范。这900个示范户种植水稻面积达1634hm2,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4.10%,平均每个示范户种植面积达1.816hm2。每个示范户带动周边10~20个农户,共辐射带动18520户,辐射面积6837hm2,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17.15%。示范户通过现身说法、实地示范,带动其他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1.2扎实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

先后邀请省市农业技术专家在育秧播种、栽后管理、中期管理、穗肥施用等水稻重要生育环节对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全市共举办技术培训15场次,培训技术人员500人次、示范户3500人次,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户的一致好评。同时,强化现场观摩交流,先后举办了育秧、机插、麦草全量还田、分蘖期管理、中期管理、成熟期观摩等6场次现场会,利用现场会,组织实地操作演练、技术点评,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对提高溧阳市水稻生产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3加大加强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信息服务

(1)全市印发了9万多份水稻主导品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方案、模式图、“明白纸”及施肥建议卡,且发放到科技示范户手中。

(2)利用《溧阳农技》印发10期共2万余份、利用《病虫情报》印发7期共1.4万余份水稻生产阶段性技术意见,做好水稻生产技术指导。

(3)利用短信平台发送短信,全方位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4)将各种技术资料上传到溧阳农林网,通过农林网对农户进行全天候技术培训,并将各种信息及时传递给技术指导员,使他们能更规范、科学地开展技术服务。

(5)各相关业务站将当前农事、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实用信息及时告知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不仅有效提高了技术指导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还提高了科技示范户的种植水平和能力。

(6)为540户科技示范户订阅了“农家致富”手机报,以短信方式将生产、市场等各类有效信息传递给农户,以指导农业生产。

1.4认真落实结对扶持,开展入户技术指导

按照“一村一名农技指导员”的原则,每位技术指导员与1个村20户科技示范户挂钩,每名技术指导员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分户技术指导方案,因村、因户制宜,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户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发放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明白纸、农林信息资料、技术光盘等方式,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培训,同时认真填写技术指导员手册。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技术指导员上门对示范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好“处方”,如2013年,在机插育秧过程中,通过技术指导员的上门指导,使播量得到了控制,大面积机插秧苗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为全市水稻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45个技术指导员平均累计入户技术指导时间为152d,做到关键环节主动入户、突发事件及时入户、技术咨询随时入户。

2溧阳市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取得的成效

2.1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不仅让广大示范户享受到方便、快速、贴心的技术服务,还提高了技术指导员自身的科技水平,同时树立了广大农技推广干部为农服务的良好形象,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示范户对水稻科技入户工作的满意率在99%以上,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通过技术指导员的入户指导,降低了广大示范户的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收,带动了周边农户科学种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增加了粮食总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2013年全市示范户典型调查结果,示范户水稻平均单产707.5kg/667m2,比2012年增10.4%;辐射户平均单产693.8kg/667m2,比2012年增10.5%;示范户平均效益1261.2元/667m2,比2012年增33.4%,辐射户平均效益为1189.9元/667m2,比2012年增32.8%。

2.2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

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大提高了溧阳市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的应用率。据统计,示范户中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均在95%以上;全市“武运粳23号”的推广种植面积达30000hm2,占全市水稻种植总面积的75.3%,其中900户示范户中推广应用率达100%,辐射户中推广应用率为98.5%;全市机插水稻推广面积达36733hm2,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2.2%,其中示范户中推广率为100%,辐射户中推广率96.8%;示范户都能按照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进行配方施肥,推广率为100%,辐射户中推广率为96.1%;全市推广麦(油)秸秆全量还田面积为29066hm2,占总面积的72.9%,而示范户中全量还田占98.4%,辐射户中占92.6%;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面,示范户均能按照植保站提出的防治意见及时进行综合防治,示范户中应用率达100%,辐射户为99.2%。实践证明,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员的入户指导,能有效提高示范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2.3为全市大面积平衡增产奠定了基础

溧阳市科技入户示范户大部分是规模经营大户,由于这些种粮专业户把种植粮食作为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十分重视生产的每个环节,也愿意接受和积极应用新技术,愿意增加投入,以夺取高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们也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从而提高了全市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率。从大面积生产情况来看,种粮大户的田间农作物长势长相、管理水平均好于分散种植的小农户,这为提高单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2013年全市39860hm2水稻平均单产达659kg/667m2,比2012年增2.1%,比全市前3年平均产量增4.4%,再次刷新了溧阳市水稻单产记录。

2.4健全和完善了农技推广网络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极大地创新和丰富了农技推广方法,科技示范户成为了农技推广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是当前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载体。传统的农技推广方法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显得越来越苍白无力,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很难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通过科技入户工程项目的实施,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一定规模及影响力、种植水平较高、愿意接受“四新”技术的种粮大户,并进行科技人员直接入户指导,与农户零距离接触,使良种、良法得以配套,先进适用技术得以快速推广;同时,通过培育全市9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使科技示范户逐步形成了自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习惯,从而提升了示范户应用农业科技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此外,通过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引导,辐射带动了周边18520户农户,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带头致富、示范带动的“二传手”作用。

作者:芮文其 濮俊 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别桥镇农业服务中心 江苏省溧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站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研科技创新论文

1科研立项机制

立项方向体现了农业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农业企业的成果孵化器作用都不够突出。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是多年形成的,受传统习惯和人员专业影响,往往是能做什么就申请什么项目,很少考虑产业需求。二是科研主管部门的科研导向是项目形成的,受个人偏好和经费定向影响,往往是有什么专款就什么专项,很难体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对农业科研的导向作用。这种传统的立项模式,直接导致了农业科研与农业发展的脱节[4]。建立以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改变以往“专家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状况,确立“产业需求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谁来做”的选题思路,立项形成与之匹配的流程:“技术需求科研课题技术指标技术方案承担单位”。一是科研主管部门、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新型农民主体加强沟通,立项部门让科研单位参与非竞争性项目拟定工作,并广泛征求农业企业和新型农民主体意见。二是建立以服务产业为目的的创新团队,以有威望的首席专家为核心,组建一批年龄结构和专业配置合理,研究与转化配套的产业服务团队,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给予非竞争性项目稳定的支持。三是注重自然区域内农业协调发展和单位合作问题,如贫困带连片科技扶贫、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立项内容应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长期项目重点解决水资源短缺、耕地质量提升问题,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期项目重点围绕农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数量和拓展农业市场功能等,确保农业的增值增效;近期项目主要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废弃物的治理和农业灾害的应对措施等开展研究,确保农产品安全、高效。2014年,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根据产业需求进行顶层设计,从源头到转化一次性拟好任务书,只需申请人认领任务和证明自己能完成任务的做法是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创新的有益尝试。

2成果转化机制

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步骤。现阶段,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5],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40%左右,转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主要问题是研究方向与产业需求偏差、成果过剩与短缺并存、转化过程半途而废、激励机制不配套、科研单位与企业结合不够、知识产权不易保护和绩效评价内容不合理等。尤其是在绩效评价方面,重论文轻发明,重形式轻应用,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职称评聘对成果的要求一高再高,直接促使科研人员追求书架成果,助长科研浮躁风气。提高成果转化率,要从成果培育入手,多出实用型的物化成果。一是鼓励项目组以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为主攻方向,开展内容丰富的研究工作,尽快出物化成果、高水平成果和影响力大的成果。二是为成果与产业的结合创造条件,及时解决成果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出成果的同时更为成果的应用作出不懈努力。三是鼓励农业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四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应该考虑对相关产业发展的贡献份额。在评价方法上,由单纯的专家鉴定转向专家、服务对象和社会舆论为一体的总体评价。五是职称评聘等利益相关制度,应更加重视诚信、奉献、论文和效益。黑龙江省农科院在这方面做得较好,根据其区域的独特性,以院校合作和加强交流的农业服务为重点,采用“专家在线”、“合作共建”、“科技帮扶”等模式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力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给农民家。

3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队伍是科研创新的主体。现存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偏少,领军人才更是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相对于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只占美国的1/20,日本的1/10。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受编制限制,农业科研单位人员更新缓慢,年龄和职称倒挂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不少科研人员献身农业科研的意志不够坚定。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主动性。建立多层次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必须坚持“人才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自身科技人才培养为主,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科研骨干;以引进人才为辅,主要引进团队稀缺和产业技术急需人才;以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能力为抓手,培养一批高层次青年人才;以国际交流合作为契机,吸引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结构多元化。为此,山东、河南、浙江和四川等省农科院已相继出台重大项目资金匹配制度和重大贡献奖励机制,以期留住高水平人才和培养青年科研骨干。在团队建设方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不打破现有研究所建制就能改变分散格局的做法值得借鉴,以研究室为交叉节点,在研究所横向管理的基础上,利用创新团队再建一条纵线把研究方向相同的研究室串起来,充分发挥创新团队在农业科研中的创新潜能。

4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是农业研究进入大联合、大协作时代的必然选择。每个单位的研究方向都是多年形成的,范围较小,布局分散,而单位间的合作可以凝聚力量提高大项目执行力。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以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伴随着情报、信息的提供、传递和获取等活动,这是科技创新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协同创新与学术交流是相伴而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产业联盟和创新中心;“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包括了“政府+学校+企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行业协同创新模式是把同行几个单位联合起来壮大力量;内部协同创新是建立创新团队或平台。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协同过程中的交流多,实质性的合作少,成果不落地,容易流于形式。协同创新机制应以项目为纽带,集聚能量,把分散的科研力量凝聚起来形成联合攻关和团队优势,由单一研究走向综合研究,即课题组研究室团队集团军,逐步打造立足地域内跨单位联合的研究团队。协同创新团队对外联合广泛,有平台支撑,有标志性成果,成果推广力量强大。在协同创新领域,学术交流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学术交流的质量和真实性更加重视。传统的学术交流形式要加强,如编辑学术刊物和专著、做学术报告和讲学、科学考察和情报交换等。还要创新学术交流的形式,利用好互联网,及时准确地传递科研信息。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三地农科院签署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并由8家主要农业科研单位组成“京津冀农业与水安全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形成“战略—生产模式—技术创新”相协调、可配套和见成效的创新体系,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现代农业发展。

5科研诚信机制

科研诚信是指科技活动当事人遵守诺言和实践成约的行为。我国目前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科研诚信的缺失问题常有报道,包括抄袭、剽窃、伪造数据或结论、成果评选潜规则及权钱交易等学术不端行为。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承诺制度,提倡科学民主,打击造假行为,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一是建立科学开放、程序公正的学术评价和监督体系,为申请、执行和评估评审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信用档案,作为今后其申请项目、承担评估和评审工作的依据。二是推进科技信用信息的共享,建立诚信检索平台,完善诚实守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信用状况作为科技人员职务聘任和职称评定中对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科研诚信氛围,普及诚信教育,保障科研创新,防微杜渐,防患学术造假于未然。

作者:董文琦 张春锋 胡木强 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科技农业论文:创新体系下农业科技论文

1构建江苏科技创新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健全

拥有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是江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条件。然而,江苏目前的情况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这些已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大而不强,农业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一方面,农业科技项目中涉及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的问题;另一方面,一般农业科技人才相对剩余,外向型、复合型、高科技等急需的人才比较匮乏,而且,高中级农业科技人员主要分布在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在县、乡(镇)工作的很少。同时,由于农民所受教育程度有限,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1.2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江苏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譬如,原有的基层推广体系队伍不稳、机制不活、条件不佳、待遇不高、推广效果不好;社会化服务组织由于定位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难以尽如人意;在一些地区,由于农村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效果和速度。

2江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然而,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江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与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相结合,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技术培训、示范推广、政策引导与金融支持为一体,以大幅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进程,为实现江苏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1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全省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改善农科教条块分割现状,加强农业科研院所与农业高校的合作,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尤其要加强农业前瞻性高新技术的原始创新,加大生物技术和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力度,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加快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抢占农业高新技术制高点,同时还要围绕引领支撑农业优势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着力加强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集成创新,突出品种、技术、装备创新重点环节,在制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2.2研究制定、出台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关系密切,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充分发挥已制定的人才优惠政策、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另一方面,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和人才引进培养,加快制定能满足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需求的新政策,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人员的分类评价体系,健全农科教结合的推广机制。同时,还要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对涉农企业,则要注重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3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应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与此同时,综合利用各方力量和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以贴息、投资或无偿资助等方式,支持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2.4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首先应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就要求持续进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开发,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体系。”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资源和主要推动力,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应着手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在创新平台、科技项目、科研经费等科技资源的配置,以及科研成果评价、个人业绩考核、生活待遇提高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应促进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针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尤其是要通过人事管理、薪酬管理、股权激励等制度创新,鼓励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再次应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农民是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应把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作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重点,作为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农民科技教育,应以农民实际需求为主要培训内容,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技术讲座、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致富技能培训和农民上网培训,等等,着力提高农民对产业技术的承接、应用和转化能力。

2.5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

首先应打造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科技服务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科技创新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围绕加快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农业技术转移和科技人才交流以及企业和农产品生产消费需求等内容,构建以科技情报信息机构、成果管理机构、技术交易机构为基础的公共农业科技信息平台,政府出资支持建设的部级、省部级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检测(检验)中心、科研试验(示范)基地、种质资源库(圃)、农业数据库等科研设施与科技资源,要建立面向企业的开放共享制度。其次应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协作组织化程度。以农业重大推广计划为龙头,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实施主体,统筹全省农业科技力量,分专业技术领域设立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构建全省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大推广的新机制,提高技术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第三应逐步建立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业中心等,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性服务,同时,也可打造科技服务超市,将品种、技术、成果、信息等全省农业科技服务资源整合优化到一起,为基层提供最直接、最便利的科技成果信息、科技咨询、技术培训、示范应用、农产品信息等农业科技服务.

作者:刘继红 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