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时间:2022-07-26 03:01:14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应融入生态文明观念,突出地方特色,弘扬地域历史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应使农民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对农民的个人选择给予尊重。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支持、引导上下功夫,这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条件,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动力所在。

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生态农业建设研究:生态农业乡村建设探析

摘要: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应融入生态文明观念,突出地方特色,弘扬地域历史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应使农民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对农民的个人选择给予尊重。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支持、引导上下功夫,这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条件,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动力所在。

关键词:

生态农业;美丽乡村;问题;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观点,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很早就对此决策发表过论述,只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1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

从国家环保部调查研究全国生态文明意识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国内老百姓掌握的相关生态文明知识极为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文明行为并不关注。政府行为是公众很大程度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实际决定因素,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较强的依赖政府行为。在大多数的地方,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实际上,很多干部和群众还没有正确的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没有办法真正让他们在生活中做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不能用实际行动对环境进行保护。

1.2规划水平不足。

科学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活动的最重要工作,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小组规划与科学规律并不能吻合,规划内容还处于极为肤浅状态,对实际的发展需要不能达到满足,设计内容深度不足,此外整合不到位的状况在一些农村项目中也存在,对实际条件情况过分追求,把量力而为作为工作的唯一着重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在思考和改进农村发展建设上办法不多,在建设内容上不科学性极为严重,从而对建设美丽乡村水平造成极大的影响。

1.3资金整合力度有限。

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短缺,资金整合力度不够,仅靠上级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但是有些地方投入单纯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这导致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增加,工作推进不力。同时,大多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加上农民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收入水平,自有资金有限,这也是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难度增加的因素,从而限制了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的提升,距离建设美丽乡村目标很远,与具体的建设标准形成很大的差距。

2对策

2.1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首先,地方政府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贯穿于整个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容整洁是乡村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实现村容整洁,需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村民居住环境,解决农村道路、污水治理、人畜饮水、信息、卫生等民生问题,真正的造福于村民。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应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寻找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应重视构建农村生态文化氛围,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2.2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

首先,美丽乡村建设全局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着眼点,把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要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把绿色环保作为建设新型社会的重点内容,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地方政府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村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做到统筹规划,要注意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发挥地方优势,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符号和民俗气息,规划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把中长期的规划和近期的工作目标科学、有机结合,量力而行,不能顾此失彼,贪大求快,讲求实际成效。

2.3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支撑。

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则村庄建得再美也会缺乏生机,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才能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引领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刷刷墙,换一下屋顶,更重要的是要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提升乡村魅力,可以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特点,引导农民大力开发特色农业产业,抓好地域农业品牌建设,为农业生产品牌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农民投身创业,增强农民群众良好的品牌意识,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发展,彰显农业绿色环保理念。建设美丽乡村,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各地实践证明,发展生态游、农家乐是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有效抓手。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兴文明本质上就是兴生态,而生态的衰亡实质就是文明走向衰亡。积极融入生态文明观念,这是建设美丽乡村充满良好性与积极向上性的前提条件,并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作者:张红群 单位:村镇建设管理所

生态农业建设研究: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研究

摘要:

农业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生态农业综合功能强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该文简述了东平湖流域基本情况,分析了该流域实行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针对该流域实际,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了该流域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总体设想与目标、规划布局及模式、重点工程、保障措施。

关键词:

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东平湖

东平县地处鲁西南,总面积1343km2。耕地6.8万hm2,辖14个乡镇(街道),716个村(居),总人口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万人。全县山区、平原和库区各占三分之一。东平湖位于县境西部,黄淮两大流域交叉处,西近京杭大运河,东近大汶河,北通黄河。总面积627km2,占东平县总面积的8.8%,以二级湖堤为界将其分为新、老湖区两部分。其中:老湖面积209km2,属黄河流域,常年蓄水,新湖面积418km2,属淮河流域,滞洪农耕。境内有黄河、大清河、汇河、金线河等河流18条,湖河相连,河流总水面35.28km2,占东平县总面积的2.6%。东平湖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适宜。全年日照时数为2417h,年均温13.3℃,无霜期231天。大于0℃的积温为4994℃,大于10℃的积温为4492.8℃,多年平均降雨609.16mm。能够满足种植业不同轮作制度生产的需要。流域内粮、棉、油、桑、菜、果,牛、羊、猪、鸡、免、鸭等农业生物品种资源丰富多样,门类较全。东平湖盛产鲤鱼、鲫鱼、乌鳢、甲鱼、毛蟹、湖虾及莲子、菱米、芡实、苇子、蒲草等水生动植物产品。东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山东省淡水渔业基地县、山东省生态农业示范县。东平湖是《水浒传》中描写的“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中国美丽田园。湖产莲子彩绘荣获农业部主办的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金奖。

1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首先,东平湖流域涝洼地改造后的台面水面种养单一,构建不合理;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群众收入低而不稳,贫困面积大。其次,农民过量施用化肥、随意使用农药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秸秆焚烧时有发生,随意堆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农业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再次,东平湖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担负着蓄水调水的任务,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因此,东平湖流域转变发展方式,治理面源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势在必行。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东平湖流域上述存在问题和需求的有效途径。东平湖流域实行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对于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形成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水质为目的的具有水泊湖区特色的良性生态环境,实现该流域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确保北方供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总体设想与目标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南水北调东线流域环境治理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着眼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循环、持续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修复为手段,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创新发展,社会广泛参与,成果全民共享。针对东平湖流域实际确立“建设五个生态农业区,实施六项重点工程,采取六项保障措施,达到一个总体目标”的生态农业发展思路。通过生态农业开发建设,使东平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充分利用,生产节本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保证南水北调工程水质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总体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综合高效生态农业区目标,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3规划布局及模式

3.1湿地生态休闲观光保护区

该区主要包括腊山洼、金山洼、小清河入湖口湿地及稻屯洼,面积0.67万hm2,是净化、保护湖水环境的屏障。区内有部级森林公园、部级湿地公园、水浒英雄聚义岛、水浒影视城、水浒大寨等休闲旅游景点,是环湖游、湖中游的中心区域。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加强野生鸟类、天然草木植被保护,实行轮牧、围栏和封育,加强鼠害及蝗虫防治,禁止开荒种地,防止乱开发。扩大莲藕、菱角、芡实、芦竹、蒲草种植,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3.2“上田下塘”立体生态种养示范区

该区主要包括新湖、商老庄、州城、东平、戴庙等乡镇(街道)。区内对涝洼地综合治理和改造,形成了池塘和台田面积0.93万hm2。目前台田多单作大豆、玉米、小麦等,部分植桑养蚕;池塘多单作稻、藕、鱼等。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大力推广上粮(桑)下鱼、鱼藕混作、稻蟹混作、稻鸭混作、粮粮(菜)间套等立体种养生态模式,实现种间互补,共生互利。利用塘泥肥田,实行物理、生物防治,严控化肥、农药使用,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3.3优质小麦、玉米标准化生态生产区

该区主要包括新湖、州城、彭集、东平、接山、大羊、梯门等乡镇(街道)面积4余万hm2。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结合实施相关项目,发展优质小麦4万hm2、优质玉米2.67万hm2,优质品种分别控制在3~4个以内,优质小麦商品率达到60%以上,优质玉米订单达到95%以上。通过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病虫草害综防等技术,减少污染,提高品质,逐步使小麦、玉米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3.4绿色花生标准化生态生产区

该区主要包括彭集、沙河站、州城等乡镇(街道)。区内建立了0.53万hm2绿色生产基地,有山东省定点花生专业批发市场1处,有专业脱壳加工户达3000多家,有两家较大型企业从事花生油加工。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进一步建立完善投入品专供及产品监测体系,教育农民严格操作规程,严控农药、化肥使用,推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增施有机肥。

3.5优质大蒜标准化生态生产区

该区主要包括斑鸠店、旧县、银山、戴庙等乡镇(街道)。区内种植大蒜0.67万hm2,其大蒜质优闻名国内。斑鸠店镇已注册“斑鸠店”牌商标,并获得了部级无公害认证。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应该严格标准化管理,实行定点监测。通过应用频振灯物理杀虫、生物防治,减少农药用量及推广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使其达到绿色基地标准。

4重点工程

4.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一是重点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水平。特别是在湖东主粮区大力抓好小麦、玉米机械收割粉碎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同时,在果菜主产区,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二是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在畜牧规模化养殖区,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三是提高秸秆基料化利用水平。在戴庙镇、旧县乡食用菌主产区,推广秸秆养殖食用菌技术。

4.2农田“两减三保”示范工程

以减少化学农药、化肥使用量,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为重点,在全县每个乡镇(街道)按高标准建设“两减三保”的示范典型区。一是建立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预报制度,制定农作物有害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规程。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以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板、防虫网和生物农药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控害技术,结合农业病虫害专业化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有害生物专业化统防统治。三是积极开展土壤养分抽样检测,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

4.3农业标准化工程

大力发展“三品一标”,重点抓好斑鸠店大蒜,沙河站花生、西瓜,彭集圆葱、花生,大羊核桃以及库区莲藕、大豆等品种的基地认证、巩固、升级与管理工作,加强生产过程监控,严格按《规程》进行生产。在湖东主粮区建设小麦、玉米基地;在平原乡镇,以沙河站镇、彭集街道为重点,建设绿色花生基地;在库区以斑鸠店镇、银山镇、戴庙乡、旧县乡为重点,建设无公害大蒜基地。

4.4退耕还湿工程

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实施“退耕还湿还林”政策,制定用于湖区“退耕还湿”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在湖滩地、河滩地调整种植结构,改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湿地作物,积极发展干果、苗木、休闲农业、培育人工湿地等产业,实现规模化“退耕还湿”。重点在稻屯洼、入湖口及出湖口实施此项工程。

4.5水陆复合立体种养生态工程对库区涝洼地实施生态改造,形成“上粮下渔”的总体格局,并对其基面、水面子系统及其联系系统布置复合立体种养,实现多层次、多业结合、种间互补,促进良性循环。重点在沿湖乡镇特别是在新湖镇、商老庄乡实施此项工程。

4.6农业休闲功能拓展工程

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最美休闲乡村、美丽田园创建及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和休闲农业示范园区提升,不断拓展和培育农业休闲资源,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标准、优化环境、规范服务,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在沿湖乡镇实施此项工程。

5保障措施

5.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工副县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及乡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农业开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包工程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实行一个模式,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涉及乡镇(街道)也分别成立相应组织。

5.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车、专题讲座、以会代训以及利用现有的典型和成功经验等,深入宣传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意义、作用、前景,达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在全社会形成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抓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共识和良好氛围。

5.3建好体系,增强功能

县农业局成立由农技研究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业务科站长及中高级农艺师为成员的技术指导组,负责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宣传、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机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配套完善土肥、植保实验室,建立无公害、绿色生产专营农资营销网点。

5.4搞好示范,抓点带面

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提高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科技含量,并且围绕关键问题,组织科技攻关,注意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农业科技入户的工作机制抓好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试点村抓起,逐渐向乡镇区域扩展。

5.5强化技能,提高水平

将县、乡农技人员,按区域、产业组织起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专家讲座、印发资料、培训班等形式,对其开展继续教育、科技培训,加强生态农业知识教育,提高参与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技术水平,确保发挥综合效益。

5.6依法行政,严格管理

认真贯彻有关法规法律,依法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县政府对各项事业发展统筹规划,使之与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相协调。对以牺牲环境、破坏农业资源换取利润的,坚决采取严厉制裁措施。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在生态农业开发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作者:张清杰 单位:山东省东平县农业局

生态农业建设研究:生态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探讨

摘要

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份额。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追求安全、营养、优质的农产品,这就对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本文分析了目前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院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生态农业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行,很多专家预测在21世纪,世界经济将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在农业方面势必引起一场农业革命,如生态农业将成为主要方向,可持续发展观将成为指导思想,高科技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生物工程农业将成为支柱产业等等。但目前,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且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1生态农业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资源尧收入与人口的矛盾进一步恶化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比重。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占地面积不断增大,造成耕地面积不断缩减,并引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使人与资源关系进一步恶化,直接制约着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以及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建设进程,我国政府一直在寻求办法控制非法占用耕地这一现象,并实施了较为严格的用地审核手续。统筹协调处理资源、收入、人口之间的矛盾是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1.2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首先,农药、化肥施用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我国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的施用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化肥的利用率非常低,绝大部分的化肥被施入农田后,会进入土壤、大气和水体,从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施用的农膜、农药等残留于土壤会降低土壤质量,进入植物体内则会对人畜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其次,农用薄膜等难降解的固体废物污染。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改善当地的气象条件,人们广泛应用农用薄膜,起到节水、增温、增湿、防止病虫害等目的。农用薄膜有一定的使用年限,被弃用的薄膜不能及时回收,在土壤里不断累积,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并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直接影响,有些人会焚烧残留的农膜,释放大量的二恶英类物质,不仅毒性很强,同时也对大气环境造成恶劣影响。此外,秸秆焚烧也会产生大气污染。在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大概有6.5亿t,但只有很少部分得到综合利用,大部分秸秆会被露地燃烧或丢弃河道,丢弃河道会造成水环境污染,而露地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同时这些有害气体被人体吸收后会造成呼吸困难、喉痛、呕吐等现象,甚至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最后,企业厂矿生产废气、废水、固废排放过程中的转嫁污染。调查显示,遭受工业废水污染的面积有40.9万hm2,严重污染的面积有1.3万hm2,共造成约2000万元的经济损失,而工业废气造成的粮食污染面积有6.67万hm2,蔬菜污染面积有2.7万hm2,共造成8000万元的经济损失,由废渣等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面积有380hm2,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3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袁生产效率低下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但由于缺乏技术开发与推广,再加上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理解和使用,很多生态农业技术无法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应用,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到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进程。

2加强农业建设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实践累积,在遵循生态经济学、生态学规律的前提下,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逐渐形成的一种结构、功能都优化过的、能够同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农业系统。

2.1发展生态农业袁是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中,实现生态化和工业化的任务同样艰巨,生态化是对工业化的积极修正,能够为农业工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工业化程度低下,同时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这就对农业生态化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农业生态化指的是以农业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作为依据,在集群中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进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相形并进的目的。要实现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实施农业生态化产业改造,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生态农业具有循环性。生态农业遵循生态学规律,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资源→产品→废物”物质单向流动生产过程,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反馈式生产过程。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加入农业生产过程,合理利用自然流程的作用,使自然生态的稳定性得到保证;其次,生态农业具有环保性。在生态农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非常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保证产品是绿色安全的,同时还采用具有环保功能的生产技术;最后,生态农业具有高效性和经济性。生态农业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优化,环保效能高,经济效率强,是生态经济和高效农业,是最符合自然生态作用过程、最和谐的产业形态。

2.2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思想袁树立生态文明发展意识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重视工业生产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增强国家实力,如果将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于工业化建设,势必会牺牲农业的发展。要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根本性作用。如果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协调好,很难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因此,就我国基本国情来看,不仅要发展农业,还要大力发展。改造传统农业产业,加速转化为现代农业,改变农业发展的落后局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产业。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思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意识,实现农业的全面改造与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2.3突出重点袁重视农产品的质量问题

目前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经济压力大,市场管控不严等原因,很多生产者只追求农产品的数量扩张,而忽略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在解决了吃饱的问题后开始重视吃好的问题,这就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营养、优质等成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推行农产品的无害化生产,为人们提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检测体系,为人们的食用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这也是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4各级政府要提高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视袁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级人民政府应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原有农业投入的前提下,增加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生态农业骨干工程项目和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进一步鼓励、引导科学技术人员和单位,以生态农业建设为根本出发点,以生产无害化农产品、无害化处理人畜粪便、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等为重点,研究、开发、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将延长生物链与延长产业链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因地制宜的选择成熟技术,强调总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将生态农业建设与强国富民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使农业发展更具有现代化,进而推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占有重要地位。在农业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均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科学技术利用率不高等原因,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生态化建设进程。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村环境,加大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环保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为人们提供更安全、优质、营养的农产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在发展工业的同时重视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白莉 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农业局

生态农业建设研究:基地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发展

1引言

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近年来着力建设发展生态农业。自2005年以来,山东省农科院先后在基地挂牌成立了“黄河三角洲优质抗虫棉示范基地”,“黄河三角洲优质水稻种植试验示范基地”,“黄河三角洲优质良种博士科研工作站”;2013年基地被总部列为“全军高端生态农业示范点”;2014年基地被山东省列为“渤海粮仓示范区”;2014年8月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现场评审,基地的猪肉、瓜果、酒、面等36类食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食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特别是基地的“军垦绿洲”放养黑猪产品获得了山东省近10年来首个肉类“绿色食品”认证,并率先实现了东营地区肉类品牌“绿色食品”零突破。标志着基地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当然,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基地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因此,加强基地生态农业建设与保护任重而道远。

2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是基地的重要职能之一。基地拥有107万余亩的黄河滩涂淤积土地,可用于农副业生产的良田60余万亩。农业用地成方连片,便于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待开发的土地面积大、无污染,很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2.1军垦绿洲,基地历史悠长

基地的前身是济南军区军马场,始建于1963年部队发展骡马化时期,至今已有52年的历史。老马场人传承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精神成为支撑基地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作为军队单位,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令行禁止的步调,说一不二的风格,为基地建设生态农业提供了可靠地保证。

2.2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

基地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右邻310省道、左依疏港高速,前靠油田海港码头,后有东营民营机场,交通十分便利。基地所属土地属于黄河冲击淤积而成,土壤肥沃,有机含量高,保水性能强,适耕期较长,基地周围为纯农业种植和国家自然保护区,无任何污染源,境内河流均为近代黄河入海流路,水质优良。水利设施基本配套,水浇条件良好,完全符合生态农业的排灌需求。

2.3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厚

基地区域属于温暖带季风型大陆气候,气温适宜,光热充足,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1.4℃以上,平均无霜期在202d以上,年平均降水量548mm左右,年日照时数2730h,日照率为62%,光能资源丰富,光、热、水资源充足,特别适用于农作物生长。

2.4原始天然,植物资源丰富

基地辖区内,多为天然形成的绿色湿地,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工种植槐花林10万余亩,现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黄河三角洲天然氧吧。当下,种植区域内水土保持良好,路、渠基本配套设施完善,各类树木、植被繁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害虫天敌:七星瓢虫、草蛤、步行甲、赤眼蜂、青蛙等有20多种,为基地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3制约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因素

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很多,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影响制约基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生态农业建设,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体。一方面,由于国家对生态农业建设在理论研究上还不够全面,科学边界定义还不够明确,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技术体系,使得很多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被动的层次上。另一方面,基地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起步比较晚,传统农业结构和生态模式,对干部群众的影响还很大,很多职工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绿色消费氛围还不够浓厚,大家对生态农业环保意识、绿色产业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是很足,还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3.2农业生态系统还比较脆弱

虽然基地区域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多地理和自然优势,但是,由于基地辖区内陆地和草甸植被形成时间太短,土壤盐碱含量高,地下水位高而易透,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加之多年以来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化学制品的重复使用,给基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近10年来,基地各农业分场已经不再组织集体耕种,大部分土地实行对外承包,且主要采取一年一租赁的承包方式,使得很多承包户,不顾生态环境和耕田地力的持续性保护,采取掠夺式种植方式,只注重当年的农产品产量,在种植过程中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化肥,轻有机肥。造成了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同时,由于基地紧靠渤海,一年四季,狂风不断,每遇大风,沙尘四起,马场曾经一直流行着很多顺口溜:“马场的风,九点钟,一年刮两次,每次刮半年。“关上门,堵上窗,沙土照样飘上炕,锅碗瓢盆天天刷,还是要喝牙碜汤”。

3.3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近年来,随着基地招商引资和合作经营工作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基地农业和营区环境的生态破坏。一方面,一些外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差,生产技术设备陈旧,污染防治设施不配套,有些企业甚至以牺牲基地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非法谋取暴利。另一方面,基地内部的第三产业发展也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对于各类集体或个体养殖散户,没有正规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要求,导致一些猪、牛、羊鸡等粪便直接倒入或流入沟渠、水塘,日积月累变成了臭水沟。

3.4科学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

与现代农业相比,支撑生态高效农业的科学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科技动力不足。很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试验论证阶段,导致基地生态农业建设规划还比较滞后,全基地所属30多个基层单位,土地经营管理各自为战,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规模化生态经营发展模式,还缺乏一支精干的技术人才队伍。

4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与对策

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基地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基地农业生态环境,保持基地农副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基地驻训官兵和基地广大干部职工提供舒适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安全食品。

4.1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主人翁意识

国家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提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在很多地方和地区已经形成比较成熟、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宣传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基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水平,自觉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和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要组织干部、职工走出去,参观见学,学习培训,用鲜活的事例和生态农业理论引导大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效益的理念。摒弃建设生态农业与发展经济相对立的旧观念,实行科学种养,积极投身于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中去。

4.2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组织体系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统一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原则,建立建全组织领导体系,科学规划,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各农业团、农业分场为主体,认真落实基地生态农业建设的规划,整合资源,依托山东省农科院和地方业务部门,成立科研组织,进行技术攻关,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3高起点规划,科学实施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

根据建设生态农业的要求,结合基地实际情况,按照示范牵引、整体打造、规范发展、分步实施的原则,规划利用三年的时间重点实施绿色种植、特色养殖、生态观光旅游等生态农业区域建设。

4.3.1强力推进生态绿色种植

根据基地现有农田基本情况着力抓好5个生态功能区建设。一是高端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1.5万亩,主要引进种植各类环保、绿色、优质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以点带面。示范区自2014年3月开始建设,目前初步成型。二是优质生态水稻种植区。规划利用3年时间,发展生态水稻种植8万亩,主要布局4个农业团的黄河大堤以南滩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生产便利,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种植,2014年全基地水稻种植3.8万亩,2015年种植面积已达到6.37万亩,2016年实现8万亩的规划目标。三是绿色生态蔬菜种植区。规划面积1.2万亩,依托一团二分场现有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分3个片区,采取设施栽培和露天种植两种模式,打造绿色蔬菜,供应驻训部队官兵、基地干部职工及油田和地方群众。四是瓜果苗木种植区。规划面积2万亩,依托基地原有的“千亩示范园”,种植适宜基地土壤特点的名、优、新、特瓜果、苗木、花卉等。五是生态粮棉牧草轮作区。规划面积1.2万亩,主要布局在4个农业团的刁口河流域,重点发展粮食、棉花和牧草规模化种植。

4.3.2突出抓好生态养殖

重点规划三大区域。一是淡水生态种养区。规划面积4万亩,主要布局在基地一团、四团、黄河北大堤两侧,以莲藕种植和黄河大闸蟹养殖为主。二是盐田和海水生态养殖区。规划面积20万亩,主要布局在二团、三团,桩埕公路以南、孤北水库两侧和黄河南的青坨农场,该区域海拔低、距海近、地下卤水资源丰富,利用发展盐化工和生态海水养殖。三是畜禽养殖区。规划面积10万亩,充分发挥基地林业资源优势,以基地“军垦绿洲”黑猪基地和各农业分场现有黑猪和禽类等养殖为基础,逐步壮大特色养殖规模。“军垦绿洲”生态黑猪基地计划到2016年沿黄河故道两侧选择优质刺愧林新建养殖分区3个,放养面积达10万亩,年存栏黑猪2万头。

4.3.3下力抓好生态观光旅游

借力黄河入海口风景旅游区,以刁口河和神仙沟为轴,发挥两岸自然资源优势,打造集生态观光、摘采、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现已建成万亩槐花林公园、军博园和神仙岛生态园等景区。

4.3.4稳妥进行工业项目招商

规划面积1万亩,依托基地食品综合加工厂,重点引进低碳、低能耗、无污染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4.4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生态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地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加大生态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建立相对固定的生态农业资金保障渠道,切实解决好生态农业资金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基地除了加大本级财政对生态农业投资力度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利用基地的“中低产田改造”、“荒碱地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水利建设”、“荒碱地上粮下渔改造”等项目,每年都在争取1亿元以上的项目资金扶持。目前基地区域内绝大部分团、场的耕地已经达到“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的目标。

作者:杨作军 单位: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

生态农业建设研究: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与思考

1基本情况

洛龙区地处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洛阳市的行政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全区辖5镇6个办事处,常住人口4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43万人。耕地面积8400hm2,人均耕地面积0.027hm2。2014年粮食总产量4322.1万kg,各类蔬菜2.3574亿kg,苗木种植面积1333hm2,瓜果1084.5万kg,食用菌749.4万kg,花卉100万盆。全区生产总值(GDP)12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53万元,农业总产值13.0亿元,农业增加值7.7亿元,一、二、三产结构比例为6.1∶43.6∶50.3。

2取得成效

2.1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区域化优势得到发挥

依托区位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突出抓好林果花卉、蔬菜、休闲观光农业、食用菌栽培、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国豫花博园、神州牡丹园、兰卉农业为主的高档花卉生产基地;以新村花卉市场、晶海花卉市场为主的花卉销售平台;以李楼蔬菜交易市场、四新蔬菜研究中心等为龙头的蔬菜产业;以福达美公司、奥吉特食用菌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以双赢高科、太阳雨农业、春华秋实公司、龙恺农业为主的农业休闲采摘园区;以永生食品、九九龄醋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

2.2依据区域特色定位,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

按照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依据区域特色定位,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全区目前在建续建及建成各类观光休闲农业景点15个,农(渔)家乐12家,总投资9.9亿元,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2万余人。初步形成了李楼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区、近郊城市森林生态区、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等三大片区。

2.2.1李楼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区

重点是打造伊河生态廊道和李楼万亩连片高效农业观光园。伊河沿岸坚持生态优先,初步建成了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园林景观,形成伊河生态廊道,既改善了洛阳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洛阳的城市品位,全市人民将得到了实惠。聂西路以北坚持发展高效农业,目前拥有国豫、双赢、兰卉、龙恺等一批中高档次的生态农业园,重点发展了以蔬果采摘、休闲游玩、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和以文化科普区、婚纱摄影、民俗风情展、酒庄(葡萄酒文化)为主体的主题文化游。

2.2.2近郊城市森林生态区

重点打造丰李万亩核桃基地和平泉万亩生态屏障这两大万亩园区。目前,丰李镇万亩核桃基地引进华清心岛、国兴等公司已完成核桃种植867hm2;平泉万亩生态屏障引进太阳雨、阳光农业等公司,重点开发具有餐饮、娱乐、休闲、商务会议、科研教育等功能,配套建设集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疗养、康乐等一体化打造的生态人居示范区。

2.2.3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

一是以河洛文化为载体,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园。二是以都市休闲农业为载体,融入独具特色的河洛文化。融传统文化和现代农业为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是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的一大特色。

2.3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产品基地规模逐渐扩大

截止目前,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其中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通过多种方式,把工业、农业产业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

2.4农业合作组织有序发展,农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拓宽

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全区已发展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入社会员人数达到3265人,带动农户2.1750万户,年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扶持与培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5个,其中李楼蔬菜批发市场建有6万m2的交易基地,年销售额超1亿元;新村花卉市场和与之相邻的洛阳晶海牡丹花卉市场总占地4万m2,现有摊位549个,是豫西地区最大的花卉市场,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赏花场所。

2.5企业科技含量逐步提升,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

2.5.1以科技为先导,突出特色产业开发中的科技创新

如春华秋实公司依托部级科研单位———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雄厚的技术力量,加大名优林果的生产、加工、销售力度,建设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线,实现了采摘、预处理、分级、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国豫农林科技公司引进最先进的智能温控设施和尖端植物克隆技术,建成北方地区最大的珍稀花卉生产基地,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收益。

2.5.2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全区龙头企业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本科以上学历200人,研究生、博士生4人。人才的引进不仅对提高洛龙区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商品转化率起到助推作用,创造了“国豫花卉、菇韵牌杏鲍菇、奥吉特牌褐蘑菇、永生面粉”等一批品质优良,在洛阳市乃至在全省、全国叫响的农产品品牌。

3存在问题及建议

3.1存在问题

洛龙区在推动都市生态农业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缺乏区域整体规划、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慢、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生态农业的发展工程量大,见效周期长,在资金方面存在较大短缺。目前,洛龙区生态农业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各项生态设施建设都需要财政支持,政府在部分项目上虽有补贴,但补贴的范围和力度难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导致生态农业建设难以全面地展开。部分都市农业项目规模较小、建设标准低。发展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省、市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河南省、洛阳市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没有出台相关的现代都市农业的奖励和补贴办法。资金缺乏问题已成为制约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2规划建议

3.2.1明确发展思路,确定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合理规划、调整结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龙头、带动基地,政策支持、规模经营,科技先导、强化培训”的思路,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做大第二产业,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做活第三产业,扶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增收功能。实施农业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开发农业生态生活功能,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2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加快主导产业基地建设

按照“调优、调特、调名、调强”的思路和“依托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着力建设以国豫、双赢、兰卉、鑫通、四新、龙凯、帝鑫等农业企业为主的李楼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区;以阳光生态、太阳雨、丰李万亩核桃基地、春华秋实、华清心岛等农业企业为主的近郊城市森林生态区;以隋唐遗址保护区为核心的的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

3.2.3扶持龙头企业,建设行业“航母”

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围绕林果、苗木、花卉、食用菌、蔬菜等特色产业,分层次、有选择的重点支持10个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引导扶持境外市场运作能力强的大型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合作等模式,与广大农民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3.2.4加强科技创新,强化技术培训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领导、协调、管理、服务等多种职能作用,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重点围绕苗木花卉、食用菌、蔬菜、农产品加工等生产重大关键技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建议由区财政列支从科技院校聘请林果、畜牧、蔬菜、花卉等方面常住专家,为全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实施领头雁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业科技培训等培训工程,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农村企业家和产业工人等队伍的建设。

3.2.5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财政设立奖励专项基金

一是认真落实上级扶持政策,争取各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实施规模开发;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示范作用,重点对品牌创建、基地建设、休闲农业、运销大户和制度健全、运行良好、带动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的农业企业及合作组织等给予奖励。

作者:牛建斌 刘昆丽 杨蕊 单位:洛龙区种子管理站 洛龙区农林技术推广站 洛龙区植保植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