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改造利用探析

时间:2022-01-17 09:11:45 关键词: 改造利用

摘要: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对于一些有价值的旧建筑的改造修复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文章通过对直向建筑事务所的历史建筑改造项目——所城里社区图书馆的解析,从城市文脉的延续、新老建筑的共生和内外空间的设计等方面,探讨对于一些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改造利用的理念与策略。

历史建筑改造利用探析

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地加快,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大量现代化的城市景观涌现出来。在不断新建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承载着城市发展历史的旧建筑面临着改造升级的问题。由于现状复杂多样、制约因素众多,旧建筑改造升级既要考虑新旧功能的合理置换,又要确保改造后的建筑与环境的良好契合、和谐融入。烟台所城里社区图书馆对于历史街区的文化活力激发是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方向,其中蕴含的优秀的设计理念、策略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项目背景

所城里是一片有六百余年历史的街区,最早始于明代洪武年间为防御倭寇入侵而设立的奇山守御千户所,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海防遗址之一。至本世纪初,随着烟台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四周林立的高楼将整个所城里历史街区全面包围,古街与新城的对比强烈而鲜明(图1)。如今,尽管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现代城市景观快速崛起,但所城里仍然保留着相对完整的北方胡同风貌:超高的建筑密度与细碎的街巷网络,红黑相间的平房屋顶连成一片。在这片历史街区的西北角,坐落着一簇结构严谨殿宇分明的小型古建筑群,它曾为奇山守御所千户衙门,清乾隆以后遂为张氏家族祭祖议事之所,后来逐渐没落破败。所城里社区图书馆就是由张氏宗祠的后院改造而成。这座有着深厚历史的北方四合院,经过合理精细的保护修缮、改造设计,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在所城里之中改造建成这样一个进行知识传播与空间共享的站点,对这片具有悠久历史的街区在城市发展中承担新的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启示。

2建筑改造理念

2.1延续城市文脉

对于城市的探究,无疑需要以城市文化的脉络为背景。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结构、社会文化习俗的差异,每个城市中总会有一些独特的符号语言和排列方式,形成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建筑式样,也就形成了其独有的城市文脉。所城里对于烟台来说就是承载了其几百年发展历史所形成的独特城市风貌,是烟台城市文脉重要组成部分。所城里社区图书馆作为一位后来者,它选择的介入策略,是与原有建筑叠加共存,并没有抹去原有的历史痕迹。它深入社区,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一个看书和聚会的地方,分享记忆、历史以及建立认同。所城里社区图书馆的出现代表着新的空间策略与社区工作模式,鼓励传统建筑与当代生活形态之间的互闻共生。每一座建筑的存在不仅是处于时空之中的某个坐标点,也是在某段岁月中的一条线,这决定了建筑设计不是单一地回应某一种问题,它必须与历史和未来建立联系。新与旧的叠加并置延续了烟台的城市文脉,将特定的社会与历史内部潜在的能量与精神,以建筑的形式表现出来,建筑师通过设计改变了周遭的氛围与人们的经验,塑造出符合当代精神的空间品质。

2.2完善社区功能

社区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空间,社区的公共空间质量与社区中居民生活品质息息相关。社区图书馆是社区中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它不仅是为居民提供学习、思考、查询资料的地方,也是居民相互交流的场所(图2)。社区图书馆被称为读者的“精神客厅”和居民的“第二起居室”,它是完善社区功能和增强社区活力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社区内部的居民,还是来各地的学者或研究者,都能在这里进行生动而生活化的互动。以谦和的方式重新激活空间的历史信息,吸引各种各样的人们到此,实现对空间的日常使用,并且与社区原有的肌理发生关系。这样的新旧共生,首先补充完善了社区的物质层面的需求,同时可以激发出大量存在于社区内核的精神能量,为原有的社区关系增进新的活力。

2.3塑造建筑形象

社区图书馆的外部形象设计既要与现有的街区历史肌理相符,又要很好地体现当前背景下的城市形象,满足现阶段对建筑审美的精神需求。在改造过程中建筑原有的院落布局模式和象形符号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下来,建筑师反对抹杀建筑的历史印记,从屋顶、墙面肌理到硬质铺地都留存了大量的原有语言。即使是对于破损部位的修缮,也是从所城里其他老建筑中淘来的旧料,这种修旧如旧的改造设计原则对于历史建筑的风貌延续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以轻盈的方式植入一套回廊系统,增加了院落空间层次的丰富性,也使社区图书馆成为无论晴雨皆能接纳周围居民的友善之所。它鲜明地勾画出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的设计动作,实现了建筑美学与社区历史之间的平衡。从屋苑到内庭,重新构成后的空间比例是张弛有度的。大方块与小方块,显性空间与隐性空间,通过这些对比,蒙德里安式的几何线条被赋予了构成的优雅,并在三维的空间节奏之中缓缓流动。

3空间设计策略

3.1院落空间的塑造

项目通过回廊系统重塑了院落空间,当人们从相对闭合的旧式胡同走入图书馆,回廊在巷道入口处的延伸率先树立起昭示性的入口形象,从而激发出人们探索建筑的好奇心。穿过一处小小的休息空间,短暂的缓冲之后,来访者所身处的场景从窄小的胡同置换到四面合围的内庭院,青砖灰瓦,几株碧绿明澄的树,简单有序的状态使得人们的注意力变得专注起来。于是放缓脚步,从庭院再次踏回串联起四周房屋与院落的廊道——这样一个线条流畅而利落的回廊,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上相交的钢质线条显得稳定、协调(图3)。院落的秩序与层次被回廊重新整理塑造,使院落的空间划分从单一到多元,在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中加入了一个灰空间,使庭院转变为一个可灵活使用的多功能户外场地以及三处小小的绿化地。在回廊系统的设计上,通过钢的弯折来勾画结构,化繁为简,省去了在钢结构以外所需要的另一套主梁、次梁。弯折后的钢板同时也兼具排水功能,这样的设计把建筑中的工学问题变成了切入空间体验的一种途径。在功能上,廊道系统不仅为人们遮风蔽雨,也为户外活动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纤细钢柱在空间划分时所建构起几何关系,还是从回廊顶部边缘依势垂落到地面的排水锁链,这些丰富的细节与层次都使建筑室外空间充满了吸引力。

3.2内外空间的对接

从回廊踏入与之相平行的室内空间,人们得以进入图书馆的原主体结构所构建出的空间。北厢房为阅览室,包括儿童绘本区、桌面阅读区与工作人员工位。四周墙面上延伸至高处的木质书柜是由麦秸秆环保材料压制而成,陈设有烟台及胶东半岛历史和地方文化的专题藏书。这块面积约86平方米的空间可以灵活变换其功能,与敞开的内院组成室内讲座或者户外讲座模式,以响应图书馆举办读书会等活动的需要。此外,阅览室所独有的推拉门设计,使四扇玻璃门可以隐入墙体,使室内与园景方便地融为一体,缓解了小型空间所带来的局促感。在未来,这里还可以成为微型演出活动的舞台。从院子到回廊再到室内,分别对应“黑白灰”三种空间类型,它们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图4)。

3.3新旧建筑的承接

在空间改造之初,建筑改造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对老屋的墙面肌理和屋架、隔墙、屋顶等各个构造系统的整理和修复。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痕迹对建筑都是有价值的,移除一些后期临时性的改造装置和清理一些被破坏的屋架,使得老屋最初屋檩与房梁重新展现出来,传统建筑的结构美学再次彰显,并且增加了室内空间使得建筑空间更加合理好用。门窗系统的更新也是改造的重点之一,用混凝土对原窗体进行加固过后,阅览室内朝向北面的墙体共开六扇窗口,较大限度地为视线的逗留创造了条件。最后,在旧有墙体内植入的工字钢,发挥承重梁的作用举起整个屋顶,新的钢结构体系与原有的砖木结构体系相互补充配合,共同承着这座老屋新的建筑空间(图5)。总结中国的城市经过了数十年的变迁,高速的建设与发展将城市的环境与历史及人的情感割裂开来,承载着城市过去记忆和文脉的场所被逐步抹平。将一个拥有丰富历史积淀和文化气息的民居建筑改造成社区图书馆,必须要综合考虑诸多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空间要素的影响。面对这样的历史建筑改造利用的案列,它不仅是要完成建筑功能的合理置换,也需要在传统的建筑形制与当代的使用要求之间构成默契关系,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基础上,使建筑重新回到当代城市生活之中。对于建筑师而言,来自周边房屋的痕迹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这些坐落在民间的旧建筑,经过日久经年的浸染,重叠着各个年代所遗落的时间信息。设计者在创作中对旧建筑的改造利用的策略、对城市文脉延续的思考以及对图书馆所承担的功能空间的构思,为历史建筑改造和保护提供了高水平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鹏举.旧工业建筑,保护还是利用———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品谈[J].新建筑,2011(8):58-61.

[2]贾文娟,陆可人.赋予“老建筑”新的使命*———东南大学老图书馆加固改造利用的启示[J].工业建筑,2009(4):129-131.

[3]曹涵,张红.赋予更新改造的旧建筑以新的生命———北京大学图书馆改造[J].建筑学报,2007(6):68-71.

[4]卫大可,卫纪德.精心改造再现生机——一般性旧建筑改造的探索与实践[J.工业建筑.2006(5):108-110.

作者:闫瀚 李鹏涛 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