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识

时间:2022-12-02 10:47:07 关键词: 法治教学 培养学生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初中学生的心态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养成宽容、友善、和睦的良好品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必要的,作为新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该全面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总结更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实践课堂中加强法治意识,全面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水平。

一、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大部分未接受相关教育的青少年法治意识相对淡薄。放眼当下,青少年犯罪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说明,对青少年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十分必要。对青少年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学生尽早明确行为准则与界限,知法、懂法、用法,以法律作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和探索世界的关键时期,应当对其进行法治教育,使其形成法治思维,从而能够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且利用法律规范自身的行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当使教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与自身的实际经历相联系,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可或缺,它能够帮助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维护权益,而且有助于维护社会治安的长久稳定。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使接受教育的初中学生能够懂得道德的要求、法治的规范,从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道德认知是遵纪守法的第一步,初中学生应当从对自身进行道德规范入手,不断增强道德与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道德准绳,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也应当以学生为本,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并鼓励学生及时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情境创设

1.明确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为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首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能否实现其应有效果的第一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体也由教师转为学生,因此,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将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作为该课程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且设计适合此类学生的教学方案。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在备课阶段明确该小节的教学内容,即“辨析自由与规则的关联”,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平衡规则与自由,遵守法律法规,以法律规范自身行为的“自由”。教师可以借助新型教学技术,如多媒体、幻灯片等进行教学,使课堂绘声绘色。

2.创设适宜的法治教学情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创设适合中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教学情境。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苦口婆心地讲授,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不高,这样的课堂难以保证效率,也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最终使得学生的成绩及课堂效果均不如人意。因此,教师应当创设有效的法治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获得切身体验,进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感悟。

(二)利用案例引导,树立学生的法治观念

为进一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应当借助法治案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初中学生对法治案例的兴趣高于单调地阅读课本,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树立法律意识、进行实际应用。例如,在讲授《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利用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首先,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提问《未成年保护法》中的条目,“对于已经迈入初中校园的大家,是否仍然受到国家的法律保护”“具体的保护例子有哪些,可以举例说明”等。这些提问有助于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并了解关于本课内容的基本概念。随后,教师再借助案例对课堂内容进行引入:小红是某小区的一名中学生,她成绩不理想,为此经常受到父亲的责骂,父亲经常使用暴力手段对待小红,导致其身上多处受伤。终于,居委会大妈发现了小红长期遭受的不良对待。在此情境中,小红是否能够寻求居委会大妈的帮助?小红的父亲以学习成绩不佳为理由,对亲生孩子进行打骂,是否已经触犯了法律?由于小红是未成年人,她应当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保护。在该案例中,小红的父亲已经触犯了该项法律,小红应当果断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诸如此类的案例,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启迪学生思考,使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三)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系统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去粗取精,并对教学评价系统进行有效的完善。这是因为既往的教学模式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导致学生不能及时与教师交流,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应当明确,该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当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拓展,提升课堂的开放性、包容性,使学生能够减轻学业负担,轻松掌握课堂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当及时与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交流,使道德与法治内容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入,进而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讲授《宪法》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拓展。例如,借助幻灯片播放与宪法立法、宪法条目等相关的视频,使学生能够深入其中掌握课堂知识。实践证明,这一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使原本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对于课程考核,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当有所创新。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容易使学生仅仅注重考试分数,而不重视对知识的积累与内化。因此,教师应当实现多种考核方式并举、综合判定学生最终成绩。纳入考核的标准应当涵盖笔试成绩、课堂表现、实际应用等方面。例如,课堂表现中应当包括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则该学生能够在此项目中获得高分;反之,如果学生懒于讨论、仅以完成作业为目的,则应当扣除相应分数。此外,教师还应当对表现不佳的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逐渐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端正学习态度。

(四)开展校园活动,建立教育实践基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初中学生的心态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养成宽容、友善、和睦的良好品质。为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应当借助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及时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例如,在讲授完某一章节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就该章节的内容进行文化宣传活动,具体的活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开展辩论赛、制作黑板报或剪贴报、开展书画活动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内化,从而培养自身的法治意识。除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教师还可以建立针对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教师可以在授课结束后带领学生深入基地,进一步了解法律法规和道德标准对于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实际意义。例如,在学习《我们怎样当家作主》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讲授完课本内容后,带领学生去了解镇政府、村委会等地方进行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及基层管理等的基本流程,进而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校园规则、村民条约、法律条款中寻找相似之处,并发掘其内在联系。

(五)开展多元化教学,全面培养法治意识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学模式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十分明显。为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能够在倾听音频、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教学大纲及内容有所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课本中有大量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如果单纯以教师讲授为主,则难以使学生充分了解知识,并且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维护公平正义》一课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理解本节中“人类社会需要公平与正义,而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最强有力的保障”的教学主旨。教师可以首先播放“黑猫警长”的动画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视频中,小猪违反了交通法规需要接受罚款,但他却打电话向朋友求情。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学习兴趣势必高涨。教师可以随即对视频内容进行总结。所谓“求情”是逾越法律的行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应当杜绝这一行为的发生,因其会导致人们产生错误的观念,不再遵守法规,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和平稳定。黑猫警长应当拒绝小猪朋友的求情,并且连带其朋友进行严查,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由此可以使初中学生顺利掌握课堂知识,并使其法治意识得到有效地培养。

(六)拓展课外资源,开阔学生法治眼界

通过全面拓展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能开阔学生的法治视野,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基于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并结合课外资源,全面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

1.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和时政热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使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并借此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应当关注社会热点新闻以及时政热点,并将这些新闻与课堂所讲知识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获得启迪,进而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树立对社会及国家的责任心。

2.借助网络获取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资源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初中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互联网,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带来的便捷,获取更多关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资源。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索微信公众号,如“青少年法治教育在线”“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论坛”等,关注并从中获取教学音、视频资源,在观看视频、阅读真实案例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认识。此外,教师也可以在线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及时解答疑难问题。如此,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通过实践分析,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全面总结了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法治意识的途径。希望能够加强教学实践水平,进一步为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提供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曾冰清.初高中一体化视域的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4):34—35.

[2]王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推进的几点尝试[J].才智,2020(15):17.

[3]陈惠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对话教学[J].教育观察,2020(15):143—144.

[4]张正伟.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途径研究[J].华夏教师,2020(11):86—87.

[5]梁家妍,景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54—56.

[6]周亮.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途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6):61—62.

作者:朱恩 单位:昆山开发区晨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