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3篇

时间:2023-01-30 16:25:58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分析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也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管理,提高人员的综合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3篇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篇1

财务管理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趋势的重要环节,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快速,社会群体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作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规定,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竞争力,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健全财务管理具备很强的实际意义。财务风险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无法规避的实际问题,由于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需行政事业单位从业财务管理就会造成财务风险,因而行政事业单位只有根据科学合理的方法减少风险性产生的概率,因而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风险预防与操纵科学研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一、财务风险防范概述

财务风险防范就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法流程中根据利用智能化的信息科技和方法对旗下的财务主题活动施加影响或是调整,进而完成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合理避开行政事业单位潜在性的风险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种,会计收支核算风险。会计收支核算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已经完成的或者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核算的过程。会计收支核算中潜在的风险主要是部分会计人员采用造假原始凭证的方式非法套取财政资金,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或者记账不准确,造成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和经费使用情况与实际产生较大的出入。第二,会计信息安全性风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关系着单位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状况,假使会计信息泄露或是遗失将会对行政事业单位导致了无法挽救的经济损失,伴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电算化完成,财务管理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在财务管理中利用现代化设备往往会受到电压等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设备故障,进而丢失财务信息等。第三,政府采购风险。购置是行政事业单位经常性的工作内容,可是目前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严格按照采购制度和采购流程进行采购工作,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采购的风险,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的大面积浪费。财务风险防控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首先是防护性控制。防护性控制发生在事前,在未出现财务风险之前,行政事业单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比如制定管理制度和规定,把可能存在的风险排除掉。其次是前馈性风险控制。前馈性风险控制是指通过实际财务系统对财务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对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采取一定的措施,是一种边监控边采取措施的一种防范方式。第三是反馈控制。反馈控制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经常采用的一种风险防控方法。反馈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实际与计划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对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的一种财务风险防范方法。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一)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来说也是如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就需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危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要素,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采取必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十分必要。比如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可以对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人员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使其自觉做好本职工作,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国有资产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物质保障,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因此行政事业单位有责任并且有义务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安全性。随着机构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也更加复杂,对国有资产的需求量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基于此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对采购、会计核算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降低了国有资产流失的概率,提高了对国有资产的使用率。

(三)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职责行为

行政事业单位是公益性的组织,关键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因而行政事业单位服务的目标总数诸多,基于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开始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中间的工作压力,确保了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和机构增多的同时也会存在很多突出问题,比如各个部门之间权责不清,产生重复劳动等,一旦出现问题往往找不到责任主体。基于这样的情况出现,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财务风险控制,可以从源头处进行督促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避免内部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权责不清以及滥用职权等现象发生。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存在的不足

(一)对财务风险缺乏全面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瞬息万变,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也更加多样化,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性的组织,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国家,一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出现风险,承担责任的主要是国家,财务风险的转移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缺少责任意识,在开展工作中主动性不强,认为自己的薪资待遇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没有必然的关系,错误的观念将会在具体的工作中得到体现,比如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后知后觉,对财务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强等问题。其次,财务风险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管理中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成就行政事业单位,与此同时也有可能给行政事业单位导致毁灭性的打压,不过现在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管理决策中缺少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交流,甚至是部门内几个人自主做出决定,这在无形中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确定性风险性。最终,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领导干部在管理方法中也没有将会计风险防控作为主要工作内容来抓,进而降低了风险防控的力度,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3]。

(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可以合作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从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观,可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层面却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最先,行政事业单位欠缺健全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制度是规范人们工作行为的重要依据,将制度落实可以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部门职责,提高财务风险防控的能力。但是制度的缺失导致责任主体模糊,主体责任得不到落实,减少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控的有效性。次之,尽管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制定并完善了内部控制管理方案,但是制度内容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当内部控制工作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只是将其作为一般性管理行为确认,并没有进一步剖析制度上存在的缺陷,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能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当前的发展问题,并不能够从根本上避免财务管理中的潜在风险。最后,部分单位将内控管理制度束之高阁,不能发挥内控管理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控中的优越性,从整体上来说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相关人员专业素养有待加强

如今企业中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而竞争的核心无非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哪一个企业在竞争环境中拥有现代化的人才以及科学的生产技术,相当于在竞争环境中获得了一席之地,所以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来说更是如此,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越来越多,需要有洞察能力的专业人才补充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但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待于加强,不能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有效推进。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水平不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因为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受到传统观念和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开展工作,但是这些管理方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需要,财务风险管理人员急需要转变工作观念,创新管理方式,从而改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现状。另一方面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缺少忧患意识,部分财务风险防控人员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追求安逸的生活,不愿意突破自己,所以学习能力不强,导致在财务风险防控工作中的专业能力长期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制度保障

财务风险伴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而存在,行政事业单位一旦发生财务风险,不但会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身心健康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还会对社会发展每个领域产生非必要的影响,因而行政事业单位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制度保障,为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防控提供坚强的后盾力量。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财务岗位职责制度。财务风险控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财务风险控制人员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内容,而且需要明确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所以建立财务岗位职责制度,可以将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进行制度化确定,并且可以给财务人员日常财务风险防控工作提供指导意见,督促其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自己岗位职责。其次,提高责任意识,健全核算监督制度。上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有很多风险都是因为监督工作不到位引起的,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财务风险人员的责任意识,健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比如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强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互结合,在内部监督中要加强对财务日常核算、专项收支情况的监督,积极配合财税部门、纪检部门以及第三方审计的外部监督,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监督部门要定期做好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避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以权谋私的现象发生[4]。

(二)加强财务人员管理,提高人员的综合能力

财务人员是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关键推动者,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财务人员管理方法,提高人员的综合能力。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转变传统的培训观念,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在过去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人员培训主要是采用灌输式的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不仅培训效率低,而且容易降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创新人才培训方式,比如将微课等应用到培训工作中,培训管理人员首先做好对内部工作人员日常财务风险防控的了解,针对财务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查阅相关的资料,将其补充到微课视频中,并把培训内容浓缩成十分钟左右的小视频,这不仅减少了培训的时间,同时还能够给单位人员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资源,提高了培训的效率。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教育。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效果不仅关系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同时还会关系民生大计,财务风险防控人员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所以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在工作中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崇高精神,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素养,从而优化行政事业单位服务结构和服务内容。然后,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防控人员还要树立忧患意识,意识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稳定发展,自身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正是因为老一辈先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够抵挡不同国家的侵略,在艰难的环境中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孟子也曾经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进行详细的论述,可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也要自觉树立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在工作中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及时处理财务工作的潜在性风险,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

五、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社会经济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也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管理,提高人员的综合能力。事业单位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必须重视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将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推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作者:贾红鹰 单位:山西省人事考试中心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篇2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政府实行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平台之一,对经济的发展和转变起着重要作用。在当前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的转型,行政事业单位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必须要靠综合能力强的专业财务人员才能满足财务管理所提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和体系来指导相关工作。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建立一套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财务管理机制尤为必要,只有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才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稳定顺畅地发展。在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范围不断拓宽的情况下,其资金往来更加频繁,管理难度在不断提升,财务风险呈现出的形式也愈发复杂,所以识别和防范财务风险,成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意义

(一)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越准确,会计监督越全面,才能全面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财务管理效率也可以因此得到保障。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一方面可以达到会计核算准确性和全面性的要求,让单位决策有更为有利的数据信息予以支撑;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能得到高效监督,防止单位内部违反财务法规的行为产生,保证单位整体的财务管理质量。总之,强化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是行政单位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主要途径,也是其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

(二)确保国有资产完整性

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和经营相关工作的重要基础,所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不仅是行政单位发展的需求所致,也是政府资产管理中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在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当前,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进行控制,能够对国有资产的使用和管理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资产的采购、核算以及使用等多个环节都会得到高效监管,从而最大化降低国有资产的流失风险,也为国有资产增添一份安全保障。

(三)保障职责行为规范性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服务部门,不仅承担着我国经济管理的职责,还能实现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行政事业单位重视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可以促使内部会计人员以更严格的要求来履行自身职责,执行财政政策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减少财务违规违法的行为,让行政事业单位遏制内部滥用职权行为,从源头做到财务管理的高效监督,提升其在社会作为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

(一)收支核算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来自会计核算的不规范实施,该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工作上,一是会计原始凭证不规范。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资金支出时,可能出现将不合法支出变为合法支出的现象,或者将原始凭证进行造假,从而套取财政资金等情况,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会计原始凭证不规范而造成的,比如各类票据、单据以及书面证明缺失等。二是记账不够准确。不少行政事业单位会出现基本支出占用项目资金的情况。由于基本支出拨款不够,为了保证相关业务的正常运行,因此其会占用其他项目的经费来进行维持,导致很多项目费用并没有得到专款专用的目的。三是报表编制不合规范,导致账目和报表中的数据不一致,也与实际项目的经营情况有一定差距。基于上述会计收支核算呈现出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因此被提升。

(二)信息安全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实施了新的会计管理模式,其与信息技术进行结合,实现了线上审批和网上报销的工作方式。不仅如此,会计核算信息化还改变了核算方式和处理方式,但正因会计核算方式的便捷性,让信息安全成为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主要风险之一。一方面是硬件带来的风险。由于设备故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可能因此丢失;另一方面是软件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可能由于软件设计不够全面的原因,造成信息记录不准确,或者是抵挡不住病毒的攻击而使信息丢失。此外也有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出于个人利益,可能发生篡改数据的行为,让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三)采购工作方面

在政府采购政策的指导和要求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行为因此得到了规范,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对政策了解不深入,导致采购工作的问题很难得到及时解决;又或者采购行为形式化严重,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腐败现象较多。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工作前期准备不足,过程监管不力,以及后续的交货环节不够规范等问题,都是其采购环节比较常见的现象,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问题呈现出较多风险。除了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工作疏漏之外,政府采购监督部门对于单位的管理也存在问题,比如重视采购评标环节,对事后交货过程疏于管理,或者指派同一个人对单位进行监督等。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程序的不规范以及政府监管不力的综合因素,让单位财务风险因此加大。

(四)国有资产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因素中,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其中之一。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导致在设备采购时,可能会出现重复的情况,内部资源很难达到高效共享,国有资产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一方面,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盘点,让其报废的固定资产得不到迅速处理,账面资产反映不实;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消耗没有进行准确的记录,同时应收账款也不能及时收回,促使单位存在坏账的风险。上述原因都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因此提升。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成因

(一)管控工作未落实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产生因素是多样的,很多是不可控的,不仅有经济环境的原因,还有国家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应对市场变化的信号不如企业那么迅速和灵敏。再加之事业单位信息不对称,财务风险会因此更高,如果行政事业单位此时不能根据政策的导向来作出财务决策,财务风险更难得到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较为复杂,会涉及多个部门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所以,财务风险的控制不能只是依靠财务部门来处理,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配合。就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的工作过程分析,其内部所有部门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还没有形成足够重视,部门人员对于财务管控意识也不足,财务工作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二)管理过程不规范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其长远发展的目标因此受到限制。在单位制度不完善和管理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资产管理会对成本核算体系造成影响,致使单位的资产流动性会减少,如果出现债务危机,财务风险会大大增加,不少行政事业单位会因此管理经验不足的原因,进而产生财务危机。从内部管理角度分析,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控制和监督工作并没有做到位,存在管理制度的单位,其内容也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职能作用往往没能发挥出来,即便是存在违反制度的财务行为,也不能做到严格惩处。综上所有的管理缺失现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因此加大。

(三)监管职责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管部门,主要是财务和审计两大部门,但是因为人力和时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监管部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经济危机的处理上。行政事业单位在没有专门监管部门处理财务问题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单位的最高决策者给出管理方案和措施,因而人员腐败和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情况时常发生。与此同时,财务风险的更多职责一般会落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上,导致其他部门在与之协作过程中,不能承担起相应责任,单位也不能对各个部门的职责给出确切的划分,从而促使财务管理部门开展风险管控工作很难顺利推进,在旧的财务风险没能快速解决的情况下,还可能引发新的财务危机。

(四)管理方式较陈旧

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的应对上缺乏创新方式,针对财务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控,都是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不少员工对于财务风险的应对方式,就是采取逐级上报,并没有真正做到财务风险的“防范”。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针对风险控制的手段很多来自预算管理工作,但是预算管理制度的缺失和预算管理标准的不一,造成内部资金管理很不规范,财务支出存在违规操作的风险。一般来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会包括识别、评价、预警以及监管等流程,每一个环节都彼此相连的,想要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彼此之间的联动性,单位内部各部门必须加强交流,共同创新管理方式,来高效处理财务问题。

四、行政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防范意识,健全管理体系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于内控体系没有准确的认识,导致内部激励管理作用并发挥出来。基于内部控制管理出现的问题,想要得到有效解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方面,通过各类专业培训,将领导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进行提升。通过在单位开展内容控制相关培训,让各个部门的领导以及单位上级领导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开展系列讲座,让管理者之间能够对管理问题积极沟通,充分掌握单位内部管理现状和人员动态,促使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由之前的被动实施变为主动实施。在不断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能重新审视自身的职责和工作重心,并且明白内部控制活动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积极配合,实现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和防范。

(二)提升控制能力,更新管理模式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实现财务风险防范目的,离不开内部人员应对风险的处理能力,其需要具备对财务风险的识别,才能提出针对性地解决策略。此外,单位人员具备了风险意识之后,还要不断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从而给出最及时和有效的处理方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模式也是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基础,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特点来看,其业务涉及非常复杂的流程,要保证所有环节的流畅衔接,必须要规范各类程序,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处理不同的业务,真正做到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上述种种工作都离不开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时,需要做到权力制衡、行为鼓励和责任监督这三个点内容,单位管理者基于上述三点来设置内部控制框架,保证单位的业务不仅能起到决策作用,同时还获得高效地执行和监督作用。在内部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框架也能得到良好完善,从根本上防止单位的资金运作产生问题,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三)强化过程监督,做好风险防范

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需要提升其力度才能实现,而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是保证监督过程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针对监督工作建立起相关部门,从而有效地保证会计制度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在落实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时,需要在制度的指导下完成监督检查工作,严格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与此同时,单位内部各部门负责人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需要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为会计制度的建立和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在单位在之后的发展中能高效实施财务管理工作。此外,行政事业单位之外的政府和社会所承担的监督作用也不能忽略,行政事业单位在完善内部监督工作时,要与社会、政府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设工作,保证单位在内部和外部的共同监督下,顺利且高效地开展各项财务管理工作。

(四)规范资产管理,加强追踪问责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资产的管理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性质来看,其属于国有资产,而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正是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除了提升管理意识之外,还需要健全相关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建设共享平台,保证内部机构能够高效使用固定资产,提升使用效率。同时对资产情况定期清查,让陈旧的固定资产不再使用和影响单位正常运作,让资产的账面情况和实际使用现状保持一致。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起合同管理制度,落实合同内容审核和合同执行监管工作,对需要处理的应收账款及时清理,并对不能按时做好应收账款的行为进行追责,从而保证财务风险有效降低。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市场发展的推动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成为其自身以及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单位需要以自身经营现状为基础,寻找出最有效的方式来防范财务风险。因此,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流程,完善相关工作,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财务风险防控机制,是单位最有效的应对方式。通过防范行政事业单位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不仅能使其自身获得长远发展,更能推动我国廉政建设和经济发展之路稳步前进。

作者:刘丽衡 单位:浦城县临江镇党群服务中心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篇3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转型发展,防范化解重大财务风险,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宏观战略之一。从微观角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要通过财务内部控制提升管理水平。行政事业单位相对企业而言存在较多不同之处,需要深入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以此采取相关的举措来避免或分散财务风险,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避免造成较大的损失。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

1.管理风险

对于财务风险控制而言,单位领导观念及风险意识是关键点。纵观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现状,上到领导层,下到基层,整体财务风险意识匮乏。因单位经费大部分来自公共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时并不注重资金使用成本与绩效,单位领导及关键岗位人员财务风险控制意识不足,财务管理能力较差,分工不明确,使得财务管理十分混乱,进而诱发财务风险。

2.制度风险

内部控制是监督与制约行政事业单位权力的重点,也是长效防控财务风险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大多数事业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大部分的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内部控制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业务提升,忽视了财务风险的重要性,这不仅会增加风险因素,还会影响单位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针对财务制度方面还缺乏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相应的报销和审批流程也不明确,即便是已经规定了,也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执行。针对往来结算账户、货币资金和固定资产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沿用的是以往的管理制度,并没有结合市场动态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而对于内部会计制度,没有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分析,没有定期对制度实施全面合理的梳理和调整。长期如此,必然会诱发财务风险。

3.预算管理风险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经济活动及资金往来均以预算管理为基础,若预算管理为刚性约束各项经济活动,其导向作用被严重抑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市场化趋势明显,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为了能够获取更高的业绩,急于求成,往往挪用、挤占预算经费来缓解所遇到的资金压力,随意支出经费,诱发财务风险。

4.收支核算风险

经济活动的关键在于资金的运用,科学合理控制收支业务可及时缴库、及时入账。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只是单纯地进行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财务管理职能缺失。新经济常态下,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各种新的财经法规与政策,若财务人员无法紧跟时代,及时掌握最新财会信息动态及政策动向,便会对会计制度、收支核算等方式变化理解不到位,进而造成财务信息失真,导致单位决策错误,进而诱发财务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在财务管理中,单位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应对问题进行客观公正地看待,基于实际情况对单位风险承受力、外界环境风险进行重点分析,从整体角度衡量财务风险。

2.全员参与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单位,在财务活动中稍有差错便会诱发风险。所以,单位全体人员应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工作。

3.权衡制衡原则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风险来自内外部。在内部决策中因权利较为集中,决策错误便会诱发风险。所以,贯彻执行权衡制衡原则进行风险管理,强化决策科学性。

4.预见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要遵循预见性原则,制定针对性的预警机制,以便于从源头上分析并控制财务风险问题,保障财务活动安全。

5.效益原则

虽然行政事业单位是一种服务性、公益性性质,但是资金应用率较高,所以坚持效益原则,合理利用各项资金,避免浪费,进而有效提高服务质量。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1.强化财务风险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广泛开展财务风险宣传活动,并加强技能培训,促使财务风险意识真正深入员工内心,并在工作中贯彻执行,特别是财务管理人员,应系统、全面研习财务风险理论知识,真实意识到财务风险对于单位发展的意义,在岗位工作中更加谨慎,积极规避各种财务风险。除了加强意识,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具有财务风险控制与处理能力,第一时间发现财务管理风险,并予以有效解决。比如聘请财务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专业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对于专业技能较强的财务人员,单位可组织其外出学习调研,积极学习其他单位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做法与经验,并结合自身单位实际情况进行推广运用。

2.完善风险预警评估机制

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具有可观测性、客观性等特征,这反映了财务风险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此,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时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与技能。细致分析与梳理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出潜在财务风险。借助这一机制,对单位财务筹资、投资活动的相关指标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如此有利于财务人员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预测出风险出现时间、影响程度及范围,且基于此制定出针对性防范与控制措施,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的危害性。

3.完善财务内审系统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确保财务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奠定基础,基于现存的审计师提出的工作意见进行搜集和整改,避免其他行政部门的干扰和影响。其次,在行政事业单位要内部要实行分行上下级审计部门的隶属负责制机制,明确各个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职责,增强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公平的执行。与此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要的内审工作涉及范围较广,审计人员必须要转移工作重心,将重点放在风险性审计板块上,仔细排查在内部控制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同时,财务内审活动还应当从现场、非现场两个层面进行,改变过去补救型的事后审计方法,加强事前、事中审计,为更好地规避风险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非现场审计方式,能够将单位在业务办理中存在的隐患风险做以消除,不仅大大拓展了审计范围,还能够有效降低财务风险。除此之外,审计人员还要积极借助计算机发挥其在内审活动中的监控、定量分析价值,从而给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数据,确定财务经营的风险区域和具体对象。

4.做好预算管理

第一,预算编制。应明确各部门在预算编制当中的职责,并全面考虑经济、市场以及政策等因素。根据单位发展战略与业务规划,明确预算编制基础,实施分层编制、结合以及汇总方式。第二,预算执行。应增强资金管控,应该在提交具有负责人签字后的有关报告的基础上,实施实时监控,依照预算执行报告检查动态监测信息。如果我国政策、法律、市场环境、经营情况等出现变化,就需要按照程序重新对预算进行调整。第三,预算考核。构建科学的业绩评价标准,杜绝考核当中出现分歧意见或讨价还价现象。把预算考核内容作为预算目标考核与预算体系运行情况考核。提高预算考核的严肃性,遵循公正、公开、透明原则,落实奖罚制度。

5.重视财务核算工作监督

第一,单位管理者重点加强财会人员工作流程的监督,通过监督,确保核算每个环节的公开、透明化。第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监督财务核算信息时,还要积极转变传统陈旧落后的核算方式,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投入财力、人力,引入先进的财务会计软件。通过先进的电子化信息化做好财务核算,同时还能有效保障每个账目都有依据。在这过程中,单位管理人员一定要定期公开财务信息,让相关监督人员及时查阅、翻看。第三,相关人员还要认真核算每一笔业务往来的资金情况,分析财务核算中存在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控任务十分艰巨,单位领导、各部门应互相配合,强化风险意识,积极适应环境出现的变化,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进而克服财务风险的出现,实现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同时,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内部控制,提前防范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应对单位改革。

参考文献

1.刘鑫.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0).

2.陈红芹.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20(27).

3.李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与风险控制策略研究.财经界,2020(22).

4.冯淼,韩子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商业经济,2020(06).

5.张艳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识别与内部控制对策研究.时代经贸,2020(12).

作者:邱小兵 单位:锦州市凌河区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