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11-12 16:23:08

市场分析论文

市场分析论文篇1

一、市场的运行机制分析在证券投资市场中,从需求的角度看,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我们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投资的行为。无论是短、中、长线投资,还是技术炒作或基本面投资反映的都是一种投资理念,反映了市场对整个证券市场,相关行业及个股的定位问题。因此,综合来看,这个投资需求的产生来自于从基本面分析出的一个投资理由主要包括公司的成长性,主要方面在行业特征、发展速度,公司的持续发展情况及技术面的投机理由。而在市场中,由于资本对利得的追逐,表现为对不同基本面的板块的供需状况有异,这种投资理由的系统化就逐渐会形成一定的投资理念,以指导投资者进行稳健投资,这就成为市场建立对不同股票的定价模型的基础。而这种定价方式具有萌发、发展、高潮、到崩溃的运行特性,本身就是在矛盾中运行。这种运行方式基本上近似于资本七义国家经济危机的运行过程,因为二者都是由其逐利本性所决定。

因此,在市场投资理念的分析和关注成为成功投资的关键点之二。比如,在市场中由于网络科技股的重新定价反映了对高速成长而没有实际收益的股票的一种理念变化,这种思维的变化最终影响了生物基因类股票的重新定位。而现在市场中开始的水泥加鼠标的运行模式,这种方式的定价又怎样来合理确定股价,公司的这种变化,生产力的这种变化,公司运行内容的变化对公司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这都是值得分析和关注的。这种影响、变化对公司的竟争力的影响会在资本市场上产生怎样的一种变化,市场理念的不断萌发、发展、讨论,争辩将会使资金在股票的技术面有反映。由于理念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不同的操作思维将会给它以不同的定价。因此,作为一位中小散户应尽量成为不知不觉者,追随市场主流资金的流动趋势。在国外市场就是对不同股票的定价机制的产生,在我国市场就是不同板块的资金流向,运行趋势。这点的关键是强调技术面的重要性。

二、投资理念的转变在上述三方面的关系中,是每一个方面都需全面的了解,自己必须成为这样的一个全才吗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基本面决定市场面,决定了技术面。因为任何新的投资理念的兴起都需要基本面的支撑,都需要从基本面的变化来找到其提出、变化的根据。基本面分析的弱点在于其只能够提出一只股票是否有介人或卖出的价值。应该说,从其本身延伸出的投资理念是能够站住脚的。其价值在于判断未来公司所在行业、所在公司的整体业绩水平、成长性水平,从而决定公司股票价格应该相对升高业绩提升还是下跌业绩下跌,决定波段操作介入的时机。市场面反映了基本面的基本特性及其变化趋势。同时也是技术面层面对一类个股的定位的原则性基础。这种定价相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中国的股票市场,即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国家由于没有一个较为理智的投资群体,其投资理念都是源自成熟市场而来。但两个市场由于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参与者、机制、环境都不一样。一般来讲,对不成熟市场显得投机性强,个股的波动幅度加大,这是其本身投资理念的不成熟的反映。因此,波段操作显得相当重要。在成熟市场由于不同定价模型的产生都会是一个相对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有一定的连续性。其发展经历如同上所分析的四个阶段。的运行基本上证实了这种变化。在这里加强基本面分析,加强市场投资理念的确定,长线持有,在一种理念发生转变之时卖出,可获得最大收益。因此,它分析的关键是市场对不同生产类型的公司的定价是如何。特别是对新兴产业的定价争论,确立、转变等值得重点关注。

其缺点是理念的形成是不断争论的过程,只有市场才是真正的裁判员在我国股票市场其关键市场理念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其本身不能够建立起有效的股票定价机制。每一种投资理念的变化由于来的草率泊来品,市场本身属于一个和世界金融市场完全不一样的异类。由大量的资金堆砌成的高市盈率的市场按照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运行趋势来看,融入世界金融大市场是必然的事。在全球主要的股票定价趋势情况下,它的发展方向将会是向低市盈率发展。因此,在加入后的年时间对我国股票市场而言,并不是大发展的时期,而是规范的时期,时间长、力度大、影响深远。我国股票市场不具备长期投资的价值。在转型时期我国股票市场将会呈现怎样的运行格局种种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投资理念会怎样变化,这对市场的板块有何影响,值得分析。其相同之处从市场的层面来看,首先由于不同行业的成长生不一样,其定价应不一样,而市场对该类股票在其基本面不发生较大改变之前的定价可从同一板块、同行业的同类个股的总体市盈率来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市盈率标准。

因此,从这点出发,对于由于公司新项目投产或资产重组后业绩得到改善的个股将重新定位。这种分析的原理在于既然大家对该行业持这样一种评价体系,当出现“低评”的个股时将会对该类股票不断买进。这种方法是投资于个股,中短线持股为宜。当然,当某一类个股由于宏观面的好转出现业绩的提升,成长性加快,从而在该公司股价的市场定位方面将相应发生变化。投资理念的短期主要功能仅在于追随成熟市场的变化。解释不成熟市场的原因。由于不成熟市场存在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因此,这种市场的一种定价功能就是把不合理的东西合理化。比如提出小盘科技股票倍的市盈率。提出倍的市盈率是正常的。但是这种主要用于解释一种现象的理论本身就不具有起理论基础的稳定性,逻辑上的不严密,因而在指导实践上将显得滞后在现在我国股票市场对股票的定价采用的方式主要是什么。是市盈率法则不是。因为在我国市场不能够建立有效的股票定价模型,因为对股票价格定价的市场原因是以成长性为表象,在资金的推动下、技术面的判断才成为一个股票股价的主要定价基础,表现为现在流行的是比价效应和板块的联动效应。个股炒作看重题材的力度主要涉及业绩方面的题材。要分析其不变化趋势,首先得从长本期来看由于其最终会回归合理化,因此,短期投资理念的生命周期更短,变化更频繁。我国股票的整体来讲是缺乏投资价值,缺乏外国大资金介入的价值。

市场分析论文篇2

(一)SWOT简介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与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较,SWOT分析从一开始就具有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的特征。即使没有精确的数据支持和更专业化的分析工具,也可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二)优势西安市悠久的城市发展史

较为便捷的交通,以及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类旅游资源,构成了西安开发包括欧美市场在内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三大优势。

(1)西安始建于公元前12世纪,已有3100多年未间断的城市发展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美誉。

(2)西安率先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的城市,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开通往返12个国家及地区定期、包机航线23条,国际通航城市达到21个。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中国主要的干线机场、国际定期航班机场、中国十大机场之一,也是中国民航总局规划的枢纽机场之一。机场飞行区等级4F级,可满足目前世界上载客量最大的A380客机起降,机场有三座航站楼,总面积35万平米;共计停机位116个,两条跑道,可保证跨洋洲际飞行。以上条件为西安进一步做大做强入境旅游、吸引国际游客提供了强大的交通保障。

(3)中国是世界公认的东方文明古国,西安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以文物古迹类旅游产品著称的城市,尤其是拥有号称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以及华清池、大雁塔、城墙、碑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垄断性世界级文物旅游资源。这无疑对世人,包括欧美人士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2014年10月11日,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严格评审,宝鸡市法门寺佛文化景区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成为我省继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华清池、黄帝陵、华山、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之后的第六家5A级旅游景区。5A级是一套规范性标准化的质量等级评定体系,是全国旅游景区(点)最高等级荣誉,代表了世界级旅游品质和中国旅游精品景区的标杆。陕西5A级旅游景区的增多,标志着陕西旅游景区综合实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包括西安在内的整个陕西省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有利于西安市进一步挖掘入境旅游市场潜力,增强其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三)劣势西安市在开发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方面也存在显而易见的劣势

(1)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兴平、武功等县和扶风县、富平县相邻。辖境东西204公里,南北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秦岭山脉横亘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中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由此可见,西安市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其对外交通主要依赖陆运和空运。因此,受制于地理环境,尽管西安咸阳机场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差距明显;同时,与武汉、重庆、广东、江苏等地相比,西安也没有水路运输来弥补陆路运输的不足。

(2)西安市各旅游景点的配套服务设施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总体而言,西安市及其旅游景点尚缺少以下配套服务设施:缺少大型游乐场,特别是水上游乐公园,这无法凸显西安市“八水润长安”的环境优势;缺少影视城,无法发挥西安城市历史悠久的优势;各景点的外文介绍资料不齐全;西安尚未形成自己的旅游名片。

(四)威胁威胁主要来自各个层面的竞争对手。

(1)欧美丰富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以及各种便利的政策,极大地分流了到西安旅游的游客数量。在欧洲,申根国家根据申根公约,可以为短期往返访问的外国人签发“申根国统一签证”,得到其中一国的申根签证,可前往其它申根国家访问,无须其它签证。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世界各国旅行者到欧洲的旅游,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共有26个申根区国家。这26个国家的边界开放,在公路、铁路、水路原来森严的边境口岸,欧盟居民无须出示护照就可以跨过。根据规定,成员国的机场也实行这一措施。与此同时,持有申根版图任何一国签证的非欧盟人士,也可以在大欧洲的无疆界区自由穿行。

(2)中国周边多数国家的航班准点率不断提高,加大了包括西安在内的中国大陆各大景点开发远程客源市场的难度。根据FlightStats的资料,2013年3月至8月,亚洲35个机场的起飞正点率排名中,中国大陆20个机场全部垫底,其中改善程度高于过去本机场半年平均值的仅有两个:北京(29%)和西安(42%)。

(3)国内其他市场对客源的分流不容忽视。距西安400多公里的郑州市近年来在航空物流业方面发展迅速。富士康的落地,直接帮助郑州航空港区获批为全国第一个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我们现在已经拥有全货运国际航线26条,位居中国内陆地区第一。”郑州航空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航空港区目前已有UPS、俄罗斯空桥、南方航空、国泰航空、东方航空等航空公司入驻,同时还是卢森堡航空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枢纽机场。郑州航空港区对周边机场造成的虹吸效应非常显著。郑州航空港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年时间,郑州航空港区从国际地区货邮量不足10%,到现在占到52%,货运量从2010年的全国第22位跃升为今年的第七位。这使得周边许多机场压力颇大。郑州市迅猛发展的航空物流业及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必将对西安市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带来极大的压力。

(五)机遇

1.京昆空中大通道调整后重新投入运行

2013年12月12日,连接我国华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空中大容量通道—京昆空中大通道调整后重新投入运行。这次调整后最大的变化是,由一条航路双向飞行变两条航路单向飞行。此举将降低航班飞行安全风险,同时增加航线飞行容量,对北京、西安、成都和昆明等机场的航班准点率起到提升作用。

2.西安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西部大开发为西安旅游大发展提供了机遇,旅游业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普遍重视。国家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西部进行扶持,这为西安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国家旅游局非常支持西安市关于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设想,陕西省旅游局已经把西安和咸阳作为该项目在全省的试点城市重点扶持。2014年10月28日,“长安通•大唐芙蓉园年卡”正式开始发行,购卡将享受一年内无限次入园游览,同时普通长安通卡用户刷卡入园还可享受淡旺季不同幅度的优惠。这是继在西安城墙、终南山古楼观景区、赵公明财神庙、寒窑遗址公园、翠华山5个景区刷长安通卡旅游之后,西安市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方面的又一新举措。今后,长安通卡还将涉及更多景区和领域,为市民消费提供方便。这意味着来西安旅游的游客持长安通卡不仅可以乘坐地铁、公交,还可以在上述景点刷卡参观游览。这必将成为西安发展旅游的有力保障,成为西安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又一张名片。

3.“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

目前,陕西正在着力打造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2014年5月21日至27日,“新丝路•新起点”全国网络媒体陕西行采访活动在古都西安隆重举行。历史上,“丝绸之路”曾经促进了全球的商品贸易与文明对话,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如今,丝绸之路是历史与现代融合,传统与突破融合,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新丝路”,是促进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承载着历史的荣耀,担负着经济复兴的重担。采访团将从这里,走访丝绸之路重要遗迹,探访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经济体,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感受陕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所蕴含的重大发展机遇。深刻感受这条作为文化之路、经济之路、科技之路的“新丝路•新起点”。2014年9月19日下午,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推介会在西安举行。本届博览会为来自国内外的参展商搭建了集展示、洽谈、交易、合作于一体的商务交流平台,成为唱响丝路起点旅游品牌、推动区域旅游大合作的重要举措。

4.“西安-巴黎”航线的开通

2014年9月4日,海南航空“西安-巴黎”航线正式启程。该航线的开通必将吸引更多的法国乃至欧洲游客前往西安,从而进一步巩固法国作为西安入境游主要客源国的地位以及西安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地位,进而提升西安的国际影响力。

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市场营销工作西安应以各种形式扩大宣传促销,突出展示西安城市旅游的整体形象。旅游宣传要有针对性,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设计适合该市场特点的营销方案。采用各种高科技信息技术,多层次、全方位、高规格的向世界宣传西安,让更多的境外人士了解西安。同时,应充分利用机场、火车站以及高铁、公交等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国际游客了解西安、认识西安。各主要景点也应该主动宣传自己,运用各具特色的宣传手册、生动形象的网站介绍以及广告信息、新闻媒介、专题制作等形式宣传推广自己,要利用西安在中国旅游中的标志意义,宣传“华夏古都,山水之城”、“让西安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西安”等标志性观点。

(二)提高促销力度

提升服务水平针对远距离出游花钱多的现实状况,要大力宣传我国旅游产品的特色,让游客感到这个钱要花。同时在产品包装和服务上下功夫,让游客花钱后感到物有所值,满意而归。要强调的一点是,进行促销宣传时,不仅要力求吸引潜在顾客,还要学会拒绝顾客,拒绝的目的是为了赢得更多。旅游讲究口碑效应,一项研究表明,一名游客返回后会向十个或更多人诉说自己对所游历景点的满意度。所以要拒绝对产品不感兴趣的游客以避免他们所带来的口碑负效应,要看到一名游客背后可能潜存着十几名游客。因此,应本着“服务无小事”的宗旨,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每一位游客,提高服务质量,让细致、周到、高质量的服务伴随着出游的整个过程。

市场分析论文篇3

股票市场作为重要投融资市场,在当代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西方维持高福利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投融资双方的力量对比来说,大型上市公司占绝对优势,向政府寻租力量高于广大股民,交易成本(投融资双方在讨价还价时的成本)要低于广大股民。所以如果完全由市场来调节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将产生负的外部性,这样就不能达到帕雷托最优,因此政府实施干预政策来挽救市场失灵是学者和各国政府的共识。但政府以什么身份来参预,政府不作为时,是否能够挽救市场失灵,会不会造成政府行为的外部性,从而使付出的社会总成本高于完全由市场调节造成的成本呢?关于政府行为的外部性,西方理论界已经作了大量的探讨。

政府行为外部性理论的形成及演变

(一)外部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马歇尔首次提出外部性,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在其著作《福利经济学》中阐述了外部性的理论。庇古认为,由于社会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成本不同,所以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则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政府通过征收“庇古”税可以解决因外部性引起非帕雷托最优问题,从而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新制度经济学著名代表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提出了与庇古解决外部性不同的思路。科斯第一定理认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权利的初始界定不重要;第二定理认为,当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的初始界定有利于提高效率。

(二)政府行为外部性理论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干预经济逐渐暴露出来的弊病,以布坎南等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开始反击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失灵的攻击。布坎南和塔洛克((1962)在多次提到公共行为所产生的外部性时,将强制性税收归为这一范畴。1966年,威廉姆斯(Williams)对地方政府之间相互施加于对方的外部性进行了分析。迈金和布朗尼首先对政府行为外部性分类问题作了系统分析。他们认为,“公共部门的外部性未必一定是非效率的”,即政府行为外部性同样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迈金(RolandN.Mckean)和瑞士学者杰奎里尼•布朗尼(JacqueleneM.Browning)在《政府与非盈利部门的外部性》一文中,首先明确提出了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概念,并且把政府行为外部性看作是与市场部门外部性(市场失灵)相同的东西。市场部门定义的外部性同样适用于政府部门,虽然政府行为外部性更加难以测量,但理论上可以认为这些行为同样会产生外部性,通过对政府运作的考察,发现政府行为外部性影响的确存在。

我国政府行为在证券市场产生的外部性分析

我国股票市场成立14多年以来,一直存在广大股民的成本收益不对等现象。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接连不断出现抽血行为,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给广大投资者造成了负的外部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证券市场在设立之初的目的就是为国有企业解困、卸包袱。当一批问题国企轻易地被允许进入股市圈钱、并肆意挥霍投资者奉上的资金时,就注定了中国上市公司社会成本远远高于私人成本,而这部分成本又由广大投资者来承担。

其次,上市公司上市之初,只需要证监会或其他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监管当局主要按自己设定的规范做出是否准予上市的最终决定,不需要听取其他方面的意见,这样公司上市后就更不考虑资本市场真正运营状况。

再次,监管者执行规则不到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透明、不规范。另外,政府管理部门在复杂的市场环境改革中,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样就造成了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客观上造成政府行为负的外部性。

可见,政府行为的完全倾斜或者政府行为的随意性,使得本来为了挽救市场失灵而制定的政策,最后却可能加重了市场失灵。

正如斯密德所说,与技术性外部性和金钱性外部性是在既定的交易规则和产权控制下发生、并直接改变参与者之间的成本或收益不同,政治性外部性并不直接作用于参与者的成本或收益,而是通过公共选择改变游戏规则或产权控制而间接改变所有参与方的成本或收益。在证券市场的改革中,有些论断诸如20%的蓝筹股代表了60%的市场价值,股市改革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这些企业的表现,那剩下的投资者的投资就将被政府部门的政策推向绝境。

如果市场最后真的如这些官员和学者所说,政治行为就改变了“原先自由和责任的形式”,导致技术性外部性或金钱性外部性的转移,从而把原先外部性的成本转嫁到另外一些行为主体身上,而对于这些行为主体来说,该“成本原本是收入或用途”。那些投资与剩下80%的企业由于政府行为而承担了远远超过私人成本的社会成本,与此同时,原先承受外部性成本的那些行为主体却从“自由和责任的形式”的改变中得到了收益。如一些大型上市公司获得了更多的有政府行为带来的股票溢价价值。政治通过合法的方式改变了技术性外部性和金钱性外部性的作用对象,从而改变了外部性造成的成本收益组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或公共选择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金钱性的外部性或技术性的外部性以合法的形式与偷窃和战争相区别”。从中国股市目前状况来看,政府就是通过政府行为导致了外部性,从而在广大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进行合法的资产转移,使得融资者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收入。

政府行为外部性的解决方法探讨

目前,我国证券管理者必须避免在股票市场上出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情况。从市场角度出发,以“裁判员”的身份协调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矛盾,从而避免因政策倾斜力度过大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此外政府如要避免产生负的外部性,就必须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公正。没有公正就会使弱势群体在大企业寻租成本较低的状况下,承担更多的成本,而得不到任何收益。其次,要以诚信为本。诚信建设涉及资本市场的各个方面。具体而言,诚信建设关键在于政府诚信、上市公司诚信以及中介机构的诚信,一个诚信的社会、一个诚信的资本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庞大的诚信的中介机构群体为前提。

所以说,政府首先应该在资本市场做好制度性建设,解决目前存在的制度性矛盾,做好规范性管理,保证信息披露公开透明,制定好各项游戏规则,然后以身作则,按规则办事,不直接参与市场各个博弈方的利益,避免引起更大的负的外部性。只有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证券市场长期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净化证券市场,促进证券市场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目的。

市场分析论文篇4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be?鄄haviors)是一种特殊的非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是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1羊群效应的原因研究

关于羊群行为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等角度来解释羊群行为,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1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

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指出,机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应,在交易活动中则表现为羊群行为。

1.2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

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投资者获得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可以获得高额利润或者避免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在现实市场中,信息的获得需要支付经济成本,不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各不相同,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的规模优势,个体投资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远远不能同机构投资者相比。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机构投资者比个体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个体投资者在获取有效信息和获得投资收益时处于不利地位。个体投资者为了趋利避险、获得更多的真实经济信号,将可能四处打探庄家的“内幕消息”,或是津津乐道于“莫须有”的空穴来风,在更大程度上助长了市场的追风倾向。

而实际上即便是机构投资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假设每个投资者都拥有某个股票的私有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投资者自己研究的结果或是通过私下渠道所获得;另一方面,即使与该股票有关的公开信息已经完全披露,投资者还是不能确定这些信息的质量。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无法直接获得别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买卖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时,就容易产生羊群行为。尽管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处于信息强势,但是由于机构投资者相互之间更多地了解同行的买卖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信息推断能力,他们反倒比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发生羊群行为。

1.3基于委托产生的羊群效应

1.3.1基于委托人名誉的羊群效应

Scharfstein(1992)等提供了基金经理和分析师基于名誉的羊群效应理论。由于投资经理的能力是不确定的,对名誉的担忧就产生了。

人1在得到“收入为高”的信号后进行投资。由于人2关心的是他的名声,不论信号如何,都会采取和人1一样的投资策略。因为如果决策正确,他的名声就得到增加;如果错误,则表明要么两人都是愚蠢的,要么两个人都是聪明的,但得到了同样的错误的信号,这并不损害其名声。如果采取不同的决策,委托人就认为至少有一个人是愚蠢的。因此人2会一直运用羊群策略,而不管他和人1之间的信号差异。

如果几个投资经理相继做出投资决策,每个人都模仿第一个进行选择的投资经理的决策。最终,如果投资是有利可图的,好的信号将占优。私人信息最终将不会体现在投资决策中,因为所有投资经理都会跟随第一个投资经理做出决策。于是,这种羊群效应是无效的。而且,它是脆弱的,因为,后面的投资经理的投资行为会因为第一个投资经理所收到的一点信息而改变。

1.3.2基于人报酬的羊群效应

如果投资经理的报酬依赖于他们相对于别的投资经理的投资绩效,这将扭曲投资经理的激励机制,并导致投资经理所选择的投资组合无效(Brennan,1993)。

Maug(1996)等考察了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其报酬随着投资者的相对业绩而增加,随着投资者的相对业绩而减少。人和他的基准投资经理人都有着关于股票回报的不完全信息。基准投资人先进行投资,人观察基准投资人的选择后选择投资组合。基于前面的信息不充分的羊群效应模型,投资经理的投资组合选择将倾向于选择和基准投资人相近的投资组合。而且,报酬制度也鼓励投资经理模仿基准投资人的选择,因为,如果他的投资绩效低于市场的平均投资绩效,他的报酬将受到影响。

2羊群效应中的博弈分析

羊群效应的产生源于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对其个人利益的考虑,因此,用博弈论的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刻的了解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

2.1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之间的博弈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博弈实际上可以看做智猪博弈的一种变形,我们假设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都投资于股市,机构投资者由于资本较大,如果依据正确的信息投资,可以得到100的利益,而个人投资者依据正确的信息投资只可以得到5的利益,双方都可以选择收集并分析信息,由此而产生的费用为20,也可以简单的只收集对方的行动信息而跟随,这样产生的费用为1,双方都放弃收集信息,产生效用为零。如果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都采取收集信息并分析的行为,那么机构投资者将得到利益为(100-20=80),个人投资者则可以得到(5-20=-15),若机构投资者收集信息,个人投资者跟随,产生的利益为,机构投资者(100-20=80),个人投资者(5-1=4),如反之,则利益分别为-15,99,由此产生以下利益矩阵:

在这个博弈模型里,个人投资者等同于智猪博弈里的小猪,他具有严优策略———不收集信息而坐享其成,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若不去收集与分析信息,那最后的结果是大家的利益都是零。而机构投资者去收集并分析信息,虽然会让个人投资者占到了便宜,但是毕竟有所得,因此这个博弈的累次严优解是,机构投资者收集并分析信息,个人投资者分析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并跟随。因此也产生了个人投资者对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

2.2经理人之间的博弈

经理人之间的博弈行为比较复杂,但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对它进行大致的分析,假设有两位互相竞争的经理人,对于目前市场上已经产生的某一经理人投资行为,都有两种选择,跟随与不跟随,我们假设此投资策略成功率P=0.5,若成功的话将得到10的收益,若失败,则产生10的损失,他们也可以选择不跟随这一投资行为,利用自己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这样成功率P2=0.7,收益状况不变。这样我们可以计算各个策略的收益期望值

跟随的收益期望I1=10*0.5+-10*0.5=0

不跟随的收益期望为:I2=10*0.7+-10*0.3=4

最后博弈得到一个最优解,这同时也是一个有效解,就是不跟随-不跟随,而这实际上基于一个相当理想化的假设,即对于经理人而言,效用=收益。上述收益期望矩阵并没有反映上文所述的对经理人名誉及报酬的考虑,而我们可以断定对于经理人来说,与其他投资者一起决策失误跟单独决策失误,其损失是不一样的,不跟随行为产生的决策错误,除了基金金钱上的损失,还有名誉上的风险,被认为是愚蠢的投资经理,则有失去工作的可能。而职业经理人对于名誉及工作机会的担忧,无疑会对其决策立场产生影响,因此必须用经理人效用矩阵来代替收益期望矩阵,对于经理人,由于不跟随而产生的决策失误,其损失为:帐面损失+经理人个人名誉及报酬损失=10+20=30,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跟随的效用期望为u1=10*0.5+-10*0.5=0

不跟随的效用期望为u2=10*0.7+-30*0.3=-2

在这种情况下,跟随-跟随是博弈的均衡解,这也证明了羊群效应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在很多情况下,职业经理人会舍弃自己相对正确的信息与投资策略,而去跟随一个未知的投资策略,以达到他本人职业的稳定与名誉的提高。

3羊群行为的影响

市场分析论文篇5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与障碍,随着商品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当前期货市场面临着难得的机遇。站在继往开来的十字路口,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的期货市场,分析我国期货市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我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交易主体单一

我国期货市场的交易主体仅限于私营企业和自然人。国有企业只能限于作套期保值交易,金融机构和事业单位不得参与期货交易,并严禁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进行期货交易。在新的《期货管理条例》推行之前,期货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只能不能自营[1]。

(二)交易品种少,成本高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上,上市品种只有棉花、小麦、燃料油等13个,一些金融业品尚在基础性研究之中,股指期货推出时间一再延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期货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期货市场上上市品种过少,制约了市场功能的发挥,造成了期货市场的低效率。我国期货交易所收费项目单一,交易费用较高,平均占80%。2006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年报显示,手续费收入占92.65%,会员年会费占0.56%,其他收入占6.79%。收费项目还是比较单一,交易成本并未明显下降[2]。因此,交易所收费结构单一,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务、监管服务,期货市场收费结构不合理,成为我国期货市场上的一个大问题。

(三)监管模式不适应期货市场发展趋势

监管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证监会在代表政府实施监管的过程中,一方面缺少对行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权,另一方面又对行业内部管理又过于宽泛,过于微观;监管法规以限制性规定为主,严重阻碍期货市场的良性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管住市场,而没有考虑如何鼓励交易、发展市场,发挥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使期货市场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结合不密切

在现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期货市场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现货市场、远期市场共同构成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的多层次的有机整体。从1990年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的17年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并不顺利,一些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影响大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从327国债到708天然胶,从105绿豆到209大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风险事件。我国现货市场存在的种种缺陷已影响到期货市场的正常发展。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交易主体方面

我国期货市场与国外期货市场相比,发展层次单薄,期货市场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期货市场不是由现货商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发组织起来的,现货市场的不发达导致期货市场在合约质量标准和交割环节存在一定的成本,生产者直接进入期货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不够广泛。

(二)上市品种方面

我国期货市场品种结构单一的现状,主要是由于落后的品种推出机制。我国期货品种推出审批权在证监会之手,这是一种行政。同时,证监会并未建立品种推出长效机制。品种推出审批过程过于繁琐,推出时滞相当长,有些品种甚至在这种冗长的审批程序中被“高高挂起”[3]。金融期货交易在我国期货市场上未能取得成功,原因是在当时的中国金融市场上,主要的金融价格还不是完全的市场决定的价格,基本上不具备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条件,汇率虽然已经实现并轨,但是国家对外汇实施严格管制;国家对存贷款利率和国债发行利率存在着正式或潜在的管制,真正的市场化利率也尚未形成。

(三)交易成本方面

我国期货市场上交易成本过高,主要由于期货交易所交易成本过高。交易所交易成本与交易所体制有关。各交易所热衷于交易所的豪华,其房产投资成为期货交易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期货交易所追求利润和税收,交易所会员的意见对交易所并无约束力[4]。(四)监管体系方面

法制不健全,在期货交易的各个环节,法律手段运用表现为可操作性差、执法力度弱,不能形成完整的期货法规体系;在建立期货市场初期,各地为了各自区域的发展,把本地区办成一个金融贸易中心,争办交易所,一哄而上。中央政府开始行政管理时,已有几十家交易所。中国证监会对交易所的高层干部实行直接管理。对于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认识不足,难以重视它的正面作用[5]。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取代了法律,行政干预的过多、过乱,使得期货市场监管机制错位,无法形成严密的监管体系。期货交易所的自律也因政府的干预使效果大打折扣。

(五)我国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关系方面

中国的现货市场极不发达,流通渠道很不畅通,中间环节繁杂,合约履约率低,广大生产、经营企业在现货市场中除要承担价格风险外,还在很大程度上面临合同单方违约、资金拖欠、质量纠纷及货物运输不到位等非价格因素的风险。

三、完善我国期货市场的建议

期货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期货市场监管水平;完善期货市场法律体系,借鉴国际期货市场的三级监管体制,形成市场自律为主的监管体系;完善市场结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品种上市机制,不断增加新的交易品种以满足市场经济主体套期保值的需求,加快品种上市的制度改革,为有效控制期货市场的风险;完善处罚制度;明确期货公司定位,加强公司结构治理,完善内控制度,不断增强公司的实力,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季琼,金融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市场发展初探[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36:16-21

[2]上海期货交易所.2006Annual[EB/OL].

市场分析论文篇6

目前国内出版的市场营销学教科书一般都要分章讲市场营销的战略以及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似乎它们在市场营销中的地位是相同的。然而,笔者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各位同仁引起高度重视:战略是全局性、深远性、纲领性的;战术则是局部性、短暂性、操作性的;市场营销的战略类型是稳定、发展、收割、撤退,而战术则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战略目标的特点是先进、现实、明确、具体,而战术的特点则是可控、复合、动态、统一。战略和战术既有本质区别,又密切联系,贯穿于市场营销活动的整个过程。

一、战略统领战术

在制定战略过程中,有些将领忽视对战术问题的研究,因此一旦战争开始,他们变得对战术问题敏感了。如果一个战略从战术的观点来看是可行的,那么战争一开始,战略就应当统领着战术。一位善战的将领应该能够忽视战术上的困难,以便加快战略目标的实现。有时,花费大量的财力去克服可能阻碍总体战略实施的困难也是必要的,例如,有时为了实现有助于总体战略成功的战术目标,不得不在短期内亏本经营。反之亦然,如果战术目标与战略相矛盾,你也许不得不缩减甚至放弃盈利产品的经营,对一味追求销售量的管理人员来说,这就会惹起许多麻烦。

二、战术是战略的基础

战略是企业为实现长期营销目标而设计的行动规划,是企业的营销目标与具体战术的协调,是目标与手段的统一。战术作为战略的基础,既可以将各种因素综合运用,也可以根据企业情况和市场特点,有重点地运用其中某一个或两个因素,设计或制定相应的战略。

三、战略不依赖于个别战术

战略来源于对战术的充分理解,但战略并不依赖于个别战术。良好的战略的精髓在于不依赖个别战术也能够在营销中取胜。IBM公司不需要突出的广告也能赢得微机战,因为,在这种产品投放市场前,作为第一家生产家用计算机公司的战略就保证了IBM公司的成功,这种战略使公司的战术顺利实施;而对战术的充分理解则决定了IBM公司采取这种战略。

在认识到广告武器的重要性的同时,许多公司领导又错误地依赖于它,他们试图寻找广告中的绝招以保证公司在竞争中取胜。有些公司把赌注下在宏大的广告计划上,希望它会挽救局势,但这样的局势很少得到挽救;如果战略是有用的,一般的战术也可以取胜,如果需要完美的战术才能取胜,那么这个战略就不是可靠的。

四、一定条件下战略服从于战术

战略的制定不是从上到下,而应该是自下而上的。一位将军只有深入了解战场上发生的一切,才能在制定有效的战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战略不是来自涂有防腐剂的象牙塔中,而是生存于市场的土壤里。一个完善的战略的目的在于推动战术的运用。在军事活动中,一项行动计划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让两位士兵作好准备,愿意并且能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向惟一的敌人开战。换句话说,就是在战术上运用实力原则。重大的战略可能是大胆的、激动人心的,甚至是令人畏惧的,但如果从战术上看,它不能保证战场上的军队在准确的时间和地点完成任务,那么,这个战略就是彻底失败。营销战略应该从它与消费者和竞争者的联系方面来确定它们的效果。

五、战略与战术不相分离

战术体现战略,战略凌驾战术,这是一个紧密无罅的序列,如果你想在某一点上将它割裂,你将自食其果。战术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制定战略,战略使公司战术的实施成为可能。一旦战术被确定,下一步就是战略统领战术;战略与战术之间不能存在任何障碍。否则会危害整个过程。以大多数企业营销的广告为例:公司通常雇佣某些商处理广告活动中的战术问题,但公司一般在商着手工作之前就已制定了营销战略;换句话说,即公司决定了做什么,然后商才能决定如何做。为了使将来的营销战更有效,广告商必须更多地参与战略计划工作,或者公司必须掌握更多的广告战术,两种倾向似乎是同时发生的,这将有利于战略与战术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宋小敏:市场营销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市场分析论文篇7

商品市场平稳背后的隐忧

对外依赖性增大

我国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大,特别是能源、资源的约束,经济安全已蕴涵一定的风险。在我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品中,能够满足2010年国内需求的只有21种,到2020年仅剩下6种,铁、铜、铝等矿产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70%,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40%和60%,一些进口产品来源地过于集中,部分产品出口对局部地区依存度过高。国际竞争方式已经不局限于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而是出现了一些新形式,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复杂性。

突发事件经常发生

近几年,我国发生的突发事件较多,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火灾等自然灾害;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事件等事故灾难;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除此之外,突发事件还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社会安全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有可能造成市场异常波动。

农业生产行为趋同

农产品的突出特点是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双重约束。在我国,由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一家一户小生产的分散性、趋同性十分明显,因此供求方面的信号往往引起农民生产行为的趋同,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时常交替出现。另外,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一旦发生供不应求现象,恢复供需平衡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异常波动的持续性。

市场配置资源水平不高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有将近96%的消费品、94%的农副产品和88%生产资料的价格均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基本确立。但是,由于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市场信息零散并且混乱,甚至出现失真的现象,以致呈现严重的不对称性,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造成部分产品产能严重过剩。据调查,我国钢铁行业产能目前已达4.7亿吨,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现阶段正在建和拟建的能力还有1.5亿吨,汽车、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存在产能过剩,少数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幅度达200%以上。这种异常波动不仅影响了市场供应和农民增收,也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运行。

当前市场异常波动的新特点

近年来,我国局部地区先后爆发了重大洪涝灾害、非典型性肺炎、猪链球菌病、禽流感等突发事件,给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并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市场异常波动。从各地爆发的市场异常波动来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突发性。市场异常波动,不仅伴随着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发生,而且受谣传等非客观因素影响明显。从所需的应急商品及其规格来看,也具有不可预知性,因突发事件不同而不同。例如,2006年春节前夕,河南省连降大雪,交通严重受阻,引发北方各市蔬菜价格大幅上涨;2003年我国局部地区爆发“非典”,食醋能防非典的谣传迅速引发南方六省区大面积抢购现象,北京市将要封城的谣传迅速引发北京市城八区部分商品严重脱销。从应对异常波动所需的商品来看,“非典”所需的应急商品主要包括口罩、消毒液、温度计等,应对禽流感所需的应急商品主要是八角茴香;从品种规格来看,“非典”期间,尽管国家储备了大量粮食,但由于粮食加工和包装需要一定的时间,北京市场仍出现了小包装大米脱销的现象。

扩散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的发展,市场异常波动具有极大的扩散性,小范围的人心浮动容易造成大范围人心浮动,局部地区波动引发全局性波动。如2003年“非典”爆发初期,广东省部分地区出现了抢购食醋的事件,抢购行为当天就蔓延到南方六省区。

国际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资源跨国流动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全面,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不仅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冲击,而且应对难度也更大。如2005年以来国际糖价大幅上涨,由每磅6美分涨到20美分左右,由此引发国内糖价大幅上涨,尽管国家为稳定国内糖市投放了大量国家储备糖,但收效并不十分明显。

危害性。由于市场异常波动具有突发性和扩散性,并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应对工作难度大、要求高,因此一旦各部门配合步调不一致,应对不及时或措施不到位,就将产生“蝴蝶效应”,带来严重后果,造成巨大损失。

市场调控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目前,商品市场平稳背后潜伏着隐忧,局部地区发生的市场异常波动还呈现出新特点,但一些地区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只看到商品市场的丰富和繁荣,重视“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作用,而忽视了市场调控,弱化或取消了原有的市场调控手段。一些地方虽然制定了市场应急预案,但预案内容空洞,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难以操作。

从理论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内容。在市场机制失灵或者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等导致市场异常波动的情况下,政府对市场实施必要的干预,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从而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市场调控工作,总书记和总理都十分关心市场调控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就是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为加强应急管理,国务院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专门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了应急预案体系,不仅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而且制定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方面的25个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各部门还结合自身职责制定了部门应急预案。

市场调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组织实施市场调控应遵循以下原则:

市场优先原则

实施市场调控,首先应按市场经济的办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运用信息引导、企业供应链采购、区域间余缺调剂等方式调控市场。在上述方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再采取动用储备、组织进口、定量或限量销售、依法征用等方式调控市场。

有备无患原则

2005年2月,印度洋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在短短几小时内就夺去了十几万人的宝贵生命;2005年9月,“卡特里娜”飓风重创美国新奥尔良市,据美国参议院领袖里德估计,救灾和重建费用最终可能高达1500亿美元。这两件事件的教训发人深省,实施市场调控,必须根据当地市场特点,建立完善的可操作市场应急预案,事先预置好市场调控手段。

整合资源原则

鉴于国家财力有限,储备应急商品不可能做到“大而全”,必然要受到品种和数量的限制,而且“大而全”也不符合比较效益的原则。在此情况下,国家应当整合社会调控资源,选择一些大型的应急商品生产和流通企业作为重点联系企业,建立应急商品数据库,及时、准确的掌握其产能、产量、销售、库存等情况。

统筹兼顾原则

随着“买全国、卖全国”的国内大市场和“买世界、卖世界”的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市场调控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形势。胸怀全局、着眼长远、拓宽视野,密切关注国内和国际的经济走势、货币变化、商品供求,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调控办法和多种调控方式,集中力量打“组合拳”,注重引导和保护好国内市场平稳运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快速反应原则

市场调控的灵魂是快速反应。只有反应及时,抢占先机,才能主动应对,否则,工作就会被动,处处受制。为此,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的运行状况,以最快的速度对市场的走势作出科学判断、以最快的速度提出应对措施、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市场应急资源,并保证各项措施以最快的方式落实到位。

加强和改善市场调控的主要措施

加快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信息的引导作用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宏观调控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的监控,构建权威的智能化信息平台,形成快速高效、真实可靠的市场信息搜集系统,科学分类便于使用的信息储存系统,以小见大、科学预测的分析预警系统,及时、准确监测、加工、市场信息,同时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将信息及时转化为新闻,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加强应急商品管理和整合,提高市场调控能力

完善中央和地方两级应急商品储备制度,特别是对关系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储备制度,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确保落实到位,做到储得进、管理好、调得动、用得上。同时,综合分析各种市场异常波动的特点及所需应急商品的种类,适当扩大范围,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地图技术,整合社会调控资源,建立应急商品数据库,及时准确掌握各种应急商品信息,增强市场应急管理能力。

市场分析论文篇8

第一阶段(1988年以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完全垄断阶段。1986年以前整个中国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独自经营财产、人身保险业务,1986年成立了地区性的新疆兵团保险公司,但这并没有对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构成任何威胁。

第二阶段(1988-2000年):三足鼎立的寡头垄断阶段。1988年、1991年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两家全国性综合型保险公司的先后成立,才真正打破了我国保险市场独家垄断的局面。1998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产、寿险分离,后来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也实行了分业经营,于是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地区的产寿险市场上分别形成了三家寿(或产)险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

第三阶段(2001年入世以来):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型市场演变的市场分化阶段。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迅速加快,外资、合资公司异军突起,内资新兴公司迅速成长。中国人保、中国人寿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平安和太平洋飞速发展;处于第二阵营的泰康人寿、新华人寿、中华联合产险、天安保险等成长势头迅猛。在上海、广州等保险业开放较早的城市中,友邦、信诚等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凭借其品牌效应和较高的客户忠诚度异军突起,产寿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尽管我国保险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很快,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在少数保险开放早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保险公司数量达到30家以上,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已经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模式,但在其它大部分城市地区,无论产寿险市场都只有3-5家公司经营业务,属于寡头垄断型市场模式,而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甚至还是属于双头垄断市场模式,只有人保和国寿在分别经营财产、人身保险业务。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仍然属于寡头垄断型模式,在保险市场中仅有的少数几家公司即保险寡头瓜分垄断了绝大部分保险业务,这可以用产业经济学的市场竞争理论加以佐证。

产业经济学通常采用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平均度两个指标来比较分析一国市场的竞争程度。其中市场集中度,一般选用前五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来表示,是反映一个产业市场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市场平均度是市场集中度的补充指标,是指平均每家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总的保费收入/保险公司数量),反映了产业市场的稳定程度和风险分散程度。

2004年我国实际经营寿险、产险业务的公司分别为28家、26家,但是,寿、产险市场保费收入超过市场份额5%的公司分别只有5家和4家公司,60%以上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不到1%。我国寿险、产险市场的集中度指标(将前五大寿险和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相加)分别为88.69%、90.26%,这与10年前(1994年)的99.2%、98.7%的集中度相比,有明显下降。但是,与欧美国家大都在20%-40%之间的市场集中度相比(见表1),仍然明显太高;甚至,我国的保险市场集中度比高度垄断的日本(68%)、韩国(61%)市场也要高出许多。

保险市场平均度,是指平均每家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结合市场集中度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一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风险分散程度和市场结构稳定程度。如果一国保险市场集中度指标很高,同时,市场平均度指标也很高,说明该国保险业务高度集中于少数几家公司手中,市场风险过于集中,这时一旦有一、两家公司经营出现危机,整个保险市场结构将趋于不稳定,即孕育着潜在的保险市场危机。反之,市场结构就会趋于相对稳定。在世界前10大保险市场中,大部分国家市场平均度指标都在1-3亿美元之间。在全球第一大保险市场的美国,这一指标仅为l.9亿美元,日本的市场平均度最高,为38亿美元,高出欧美国家二、三十倍,日本高度集中的保险市场结构必然隐藏着巨大的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日本相继出现了日产生命、东邦生命、第一百生命和千代田生命等5家保险公司破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日本保险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韩国的保险市场平均度为11.08亿美元,也存在着类似日本的市场风险过于集中的危险。我国的保险市场平均度为6.8亿美元,仅低于日本和韩国,远高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西方国家。从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平均度两个指标分析判断,中国当前的整体保险市场仍处于与日本和韩国相类似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状态。

我国保险市场结构模式的发展和建议

我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寡头垄断格局的形成,并不是市场自身发展的结果,主要是计划经济下行政手段干预资源配置导致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式下的高市场集中度隐含着潜在的金融危机,很容易导致保险市场结构的不稳定,进而可能引发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寡头垄断市场模式也易导致整体的市场低效率。

从世界范围考察,各国的保险市场结构模式按照市场竞争程度由强到弱大致可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基本类型。在未来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保险市场结构应该采用垄断竞争市场模式。要促使我国寡头垄断市场向垄断竞争型市场体系的成功转换,必须在保险市场结构的各个环节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尽可能降低保险市场的集中度和平均度。

培育多元化的保险市场竞争主体,优化保险市场结构

要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适量的竞争主体是首要条件。那么,我国是不是也要像美国一样引入数千家保险公司呢?美国的保险市场总量比中国大得多,2002年的保费收入是中国的27倍,我国不可能也象美国一样需要5000多家保险公司,但按照比例推算,同时考虑到我国保险市场的高速成长性,我国保险市场应需要150-200家公司,当前的80家显然太少。另外,在培育更多的市场竞争主体时,还必须注意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在增加公司总数量的同时,要注重培育规模公司,促进更多保险集团、金融集团形式的公司成立;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大对内开放的力度,大力发展新兴民族保险公司;强化市场细分,大力发展专业保险公司,鼓励设立更多的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汽车保险、货运保险、农业保险等专营公司,促进优化保险资源配置,增强中资公司专业竞争能力;尝试设立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和专属自保公司,增强保险供给主体组织形式的多样化。逐步放松保险管制,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存在严重的“保险抑制”。目前,我国对不同保险公司的经营仍存在着众多的不同限制,例如在产品定价、资金运用、经营地域、经营范围等方面。随着中国保险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和“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趋势,应逐步放松保险管制,提高民族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弹性和自主性: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逐步下放保险价格的厘定权,实行保险合同条款制定的自由化;逐步打破中外资保险公司在经营地域、经营范围、税收和投资等方面的不同待遇;逐步消除大型保险公司和新兴保险公司之间在经营地域、资本规模、产品拓展等方面的竞争壁垒,使得不同性质的保险公司都可以自主决定其竞争战略。从长期来看,放松地域及业务管制后,众多大小保险公司在广泛的空间地域范围和业务范围内同台竞技;同时,由于保险价格的逐步放开、保险合同条款的自由化,保险投资限制的放松,拥有独立决策权的各保险公司在政府有效监管的环境下,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展开竞争,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其结果是促进保险公司行为市场化和经营高效化。

市场分析论文篇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营观念也产生了较大转变,促使电力企业适应新的经济形式的需要,从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思想观念入手,转轨变型,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发展计划,通过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的质量,来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场营销手段。

一、宜兴市供电公司基本情况

(一)发展历程

宜兴市供电公司隶属于江苏省电力公司,全市营业客户总数55万户;拥有35KV及以上变电所71座,主变容量498.94万千伏安,35KV及以上线路1298.97千米。

2009年全年业扩报装完成18346户,增量50.21万千伏安,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等各项指标超额完成上级公司考核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完成良好,09年完成基建项目总投资6.25亿元、220千伏变电站1新1扩、110千伏变电站5新4扩4增容和1升压的建设任务,电网新增主变容量达到128.3万千伏安、增长25.1%,一年的增量相当于1997年宜兴电网的总容量,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二)主要产品和业务

宜兴市供电公司担负着宜兴地区的电网建设、运营和供用电服务任务。2009年,完成供电量66.37亿千瓦时,售电量61.63亿千瓦时,分别同比增长5.46%、5.5%;供电负荷突破125万千瓦大关;线损率7.15%,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

(三)公司电力营销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推进,电力逐步由“紧张”向“过剩”、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电力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电力供需形势的缓解,意味着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重点将由积极配合政府部门,落实有序用电方案转向开展需求侧管理的战略规划研究,解决好能源替代和能效管理问题,逐步建立并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全社会对需求侧管理重要性认识尚不充分,节能意识不强;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尚不完善,缺乏能效管理标准,或是可操作性不强;能效法规、电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经济激励机制和资金来源。给进一步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以及营销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

二、公司实行优质服务创新所面临营销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社会经济发展

近年来,宜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综合竞争力蝉联全国第七名。2009年是宜兴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经济形势均面临一定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采取一系列措施,赢得了供电量66.37亿千瓦时的成绩,这是值得肯定的,我公司有信心在2010年将做得更好。

2、法律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供电企业的法律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电力法》及与《电力法》配套的法律法规、《经济合同法》等对供电企业的法律地位、责任、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同时配套制定的相应的条例及各种实施细则,并且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供电企业的行政职能移交地方,失去政府职能后,原来依靠行政职能的特权将消失,供电企业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3、电力供需形式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电力市场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电力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电力改革也步入了深层次的关键性阶段,因此,国有电力企业必须要适应这种转变,发展必须以经济服务的方向,迅速建立自己的市场。

现阶段电力市场的特点是:一是发供电潜力巨大,促进需求增长成为关键;二是用户对供电服务质量要求高;三是电力的增长与国民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

4、电力改革及监管力度情况

当前,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力度加大。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电力监管,加强企业管理,规范服务行为,供电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二)产业环境分析

近年来,公司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引,紧紧围绕江苏省电力公司、无锡供电公司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保安全、创和谐,建强网、树精品,促管理、提效益,抓服务、展形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多年来,公司先后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安康杯”优胜企业、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园林化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已连续四届八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行业、无锡市文明行业。

(三)公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思想定位: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电力营销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电力营销机制,采取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

营销部门不仅要研究并制电力市场开发战略及营销策略并组织实施、年度电力负荷的预测工作、年度电力营销目标并组织实施,而且要对用电营业各项指标进行定期分析,指导开展用电检查,协调管理特大用电客户;负责对客户服务中心的运行管理;对客户服务中心实施检查、指导和协调工作。

其次,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第三,基于买方市场的要求建立起新型电力营销理念,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需求,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

第四,进行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市场营销政策和业务范围,从事电力市场的营销工作。

(四)公司的优势和劣势

随着电力供需形势的缓解,全社会对需求侧管理重要性认识尚不充分,节能意识不强;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尚不完善,缺乏能效管理标准,或是可操作性不强;能效法规、电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经济激励机制和资金来源。给进一步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电力营销工作市场化、法制化、现代化,必须具有开拓、竞争、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电力营销管理体系。电力市场营销需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限制型用电向放开用电转变;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从埋怨客观原因向积极迎接市场转变。

电力营销工作要以优质的服务,去寻求和开拓市场。产品策略的重要内容是产品服务。因为电力用户的满足程度,就是我们明天潜在的电力市场,因此,供电企业的服务,赢得市场,赢得用户的信赖。

三、实行优质服务创新的建议

(一)优质服务创新目标

以优质服务为宗旨。转变观念,增强电力企业职工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来提高企业的信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扩大电力消费市场。同时通过加强电网建设,保障供电可靠性,提供优质电能。以环保、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为契机。依据我国现行的能源政策,调整并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占有率将成为一种必然,这为电力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目前燃煤锅炉很多,能源替代潜力很大,家用燃气热水器也是替代的一个方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开发并形成目标市场分析软件系统。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寻找电力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

以需求侧管理为手段。大力开展需求侧管理工作,借助经济、媒体宣传等手段,引导客户合理用电,提高用电效率,提高负荷率。积极推广有利于环保、节能的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拓电力市场。

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中心。不仅要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优质、可靠、价格合理的电力电量,还要做好全方位的服务。现阶段开拓电力市场的对象应以市政、商业、居民为重点,引导客户改变传统的用能观念,使用高效洁净的电能,提高生活水准。

(二)实行优质服务创新的建议

优质服务是企业发展核心,优质服务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是电力企业拓展市场的通行证,是打造电力品牌的根本途径。电力企业应如何做好优质服务:

1、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做好优质服务的基础

电力对于客户的优质服务,不同电压等级的安全输送、变电的安全运行、用电设备的安全可靠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硬件基础。因此,电力设备在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过程中,都要做到严格把关,杜绝装置性违章、习惯性违章。

2、转变思想观念,是强化优质服务的前提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企业必须按照“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在抓好生产经营与建设发展的同时,必须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的观念,融经营于服务之中,并以此作为企业完善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

3、建立营销技术服务管理系统,完善优质服务

当前,各行各业都把营销服务作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因此要满足不同用电群体的需要,必须要规范营业行为。将营销与服务有机结合,研究了解客户在用电方面可能出现的限制、困难,拓展为客户服务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电力的需求,确立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标准。

4、完善激励监督机制是优质服务的根本保障

首先,完善激励机制要体现奖惩分明,它是经营服务的动力。要将优质服务与监督、监察与检查相结合,以此规范企业的服务行为。其次,增强协调处理能力,是完善售后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以切实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不断改进服务,提高企业的信誉度。

5、广泛应用科技手段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载体

目前,电力系统“95598”客户服务系统已广泛应用,它既是客户服务需求的快速响应体系,又是内部服务资源的整合平台。将该系统定位于“客户服务调度”,实行“客户服务调度制”、“客户代表制”、“客户回访制”及“首问负责制”,并对所有业务按照操作权限和时限要求实行闭环管理,不断进行系统完善和功能拓展,通过推行严格的奖罚制度,进一步树立客户代表的权威性,真正实现电力客户服务的跨越式发展。超级秘书网

6、大力宣传是树立服务形象的必要形式

广泛借助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向社会电力供应和营销服务的最新消息,建立电力供、求双方良好互动的新机制,积极建立电力供应新闻制度,树立“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客户满意;为社会创造效益,让政府放心”的电力营销理念,进一步树立良好的企业服务形象。

综上论述,电力企业是为全社会服务的特殊行业,电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仅直接关乎本行业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与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息息相关,因而对宜兴市供电公司来说,不仅肩负创造丰富的经济效益,促进宜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艰巨的社会责任因而营销必须为市场提供优质、及时的服务,与客户建立并保持一种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用电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营销工作再上台阶。

参考文献:

1、赵晓红,《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财务与会计》,2001年第5期

2、刘秋华,《电力市场营销》,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第一期

3、陈衍,《电力系统分析》,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年11月

4、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用电客户受理员》,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

5、钟声,《电力销售市场之客户关系策略》,广西电力,2003年1月

6、瞿邦清、周平,《电力营销工作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国家电力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2001年5月

7、刘秋华,《电力市场营销观念和营销策略初探》,国家电力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2000年2月

市场分析论文篇10

二、旅游市场营销存在忽视售后服务问题,导致游客流失

现代旅游市场营销中,旅游产品是一个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的整体概念。它不仅要求要给予旅游者生理上、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给予旅游者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这就要求旅游企业把游客视作“上帝”并为之服务,否则必将被市场所淘汰。现在绝大部分旅游企业没有一个较好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许多旅游企业认为这根本没有必要。

三、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的法制意识淡薄问题

有的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虚假的旅游服务信息,以贿赂手段拉拢顾客,诋毁其他旅游企业的声誉,有的甚至冒用其他旅游企业的品牌等等。这种做法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损坏了旅游企业形象,破坏了国家的法制,是旅游市场供需双方都受到不必要的损害。许多旅游企业除酒店行业外,大都采用的是承包经营的运作方式,特别是旅行社经营。许多经营者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法制化经营。经果造成因旅游合同未能履行而发生大量纠纷和旅游投诉。加强法制观念,用法律规范旅游市场营销中的行为,是我国旅游企业应注意的问题之一。从长远来看,依法办事是保护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双方合法权益的必然选择。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最终只会使双方受损,并且会破坏旅游企业的对外形象,严重阻碍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科技含量低的问题

系统性不强,没有把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运用到旅游市场营销当中去。缺乏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营销策略。没有高科技的旅游营销支持,会制约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许多旅游企业在经营运用过程中,手工劳动较多,缺乏对高科技、新技能的运用。以旅行社日常业务为例,大都停留在对电话、传真的使用上,基本没有旅行社运用互联网辅助日常业务工作,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营运模式显然是不能跟上时展需要的。

五、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追求短期销售目标问题

中国的很多旅游企业追求的是短期的销售目标,而不是长期的营销目标。没有几个部门或旅游企业在年初即拥有自己完整的《年度营销计划书》,更别说近、中、长期旅游营销规划了。他们不熟悉旅游产品策略、旅游价格策略、旅游销售渠道策略、旅游产品促销策略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不太根据消费者需求心理去选择适合的推广对策、促销载体。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与营销计划尚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深度挖掘,更不用谈什么旅游市场营销计划控制、旅游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旅游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即便是对于推动作用较大的节事活动与公关活动的策划设计和执行方面,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节事活动或公关活动将带来巨大的眼前效益和未来的间接效益,然而,更多地方却并不深谙市场运作的妙处,或者抄袭照搬别人的模式,或者在自己管辖的地盘里“鼓吹”一番,将举办该类活动的真正意义颠倒过来,结果劳民伤财,却达不到促销的真实目的。

六、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忽视旅游形象问题

旅游形象问题已成为各地一个较为头痛的普遍现象。而营销的主要诉求又是要将充分反映实际特色的旅游形象提炼出来,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传播予目标受众。但近几年国内在大力推销自身的形象特色时,由于没有认真分析旅游目的地文脉与地脉,不能充分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以致于促销经费花了不少,游客量却上不来,旅游淡、旺季差异性极大,形象宣传口号雷同等等现象比比皆是,更不用说打造旅游品牌了。

要使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必须用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来武装自己。使中国旅游业迅速朝健康有序的轨道高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使中国的旅游市场融入世界旅游市场竞争当中,把现代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引进中国旅游事业,促使中国的旅游市场尽快走向成熟,为我国实现2020年旅游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起到推动作用。

[摘要]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旅游市场营销无疑会对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在营销方面存在盲目削价竞争、忽视售后服务,导致游客流失、法制意识淡薄、科技含量低、追求短期销售目标、忽视旅游形象等诸多问题。要使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必须用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来武装自己,把现代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引进中国旅游事业,促使中国的旅游市场尽快走向成熟,为我国实现2020年旅游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经济效益

市场分析论文篇11

企业债券是企业为筹集资金,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企业债券代表着发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人是企业的债权人,不是所有者,无权参与或干涉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债券和股票一样,同属有价证券,可以自由转让。

在外国,因其发债主体只限于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债券和公司证券两个名称可以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两者有时可以混称,但按国际通行叫法应称为公司证券。在我国,企业债券的概念、范围较宽。按《企业债券管理条理》规定,发债企业泛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性质的企业,包括股份制公司,应此,公司证券在我国也称企业债券。

2.企业债券的基本要素

企业债券是一种筹资手段和投资工具。作为体现债权债务凭证,其基本要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是发债主体。在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是指在我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企业按法定程序发行债券,取得一定时期资金的使用权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同时又承担着举债的风险和义务,须按期还本付息。除被批准的企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行企业债券。

二是投资人,即债券持有人。其享有按

规定取得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的权利,但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承担责任。

三是利率。企业债券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发债企业筹资数量、筹资成本和投资者的债券利益。企业债券的利率受投资者对收益率的接受程度、发债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社会信誉、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和债券期限的长短等因素的影响。

四是期限。从债券发行日起到偿还本息日止的这段时间为债券的期限。企业通常根据资金需求的期限、未来市场利率走势、流通市场发达程度、债券市场上其他债券的期限情况、投资者的偏好等来确定发行债券的期限结构。

二、简析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债券十多年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为培育资本市场、促进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与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相比(发行债券是西方企业的主要筹资渠道,而股标筹资占较小部分),与我国的股票、国债市场相比,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相对滞后,无论在发行规模还是在二级市场的成熟程度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企业债券在整个证券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其它金融产品相比,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真是举步维艰。原因何在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我国企业债券的供求关系和市场条件作一经济分析。

(一)企业债券发行需求约束

1.证券市场的战略误导,企业债券市场末被纳入证券市场总体发展规划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欠发达的深层次制度根源,是政府驱动型证券市场发展模式的误导。政府驱动模式导致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目标的二元化’既要承担优化配置资金的任务,又要肩负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推进经济改革的使命,只有满足上述二者要求的市场形式才能得到政府扶持和鼓励。当二元目标发生冲突难以两全时,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牺牲资金配置效率,以保证经济改革顺利进行。这一战略模式使得企业债券市场变成政府发展证券市场实践中最不受重视的部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约束的另一具重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如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自身缺乏信誉等。

2.缺乏企业债券定价的人民币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指资金市场上公认的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利率,是形成其它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和自由化,金融市场上必须有一个被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可的基准利率,其它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根据该利率的水平来制定。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来看,有资格成为这一利率的只能是那些结构合理、信誉高、流通性好的金融产品的利率,而在市场上最具备这一特点的利率就是国债的收益率。因为,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其信誉高,投资国债的风险最低。国债的发行量大,流通性好,变现能力。国债发行时间固定,品种期限结构合理,市场参与者随时可以得到从3个月期到10年期以上的国债收益率。正是因为国债收益率具有这些特点,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一般都用此利率作为市场利率的一个基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国债市场不发达,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就没有一个基准利率。这在客观上就给企业债券的定价带来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的企业债券利率很难对投资者产生吸引力。

3.缺乏科学的企业债券定价体系

由于缺乏市场公认的基准利率,因此,在为企业债券定价时,只能采取行政方法来确定。如政府有关部门规定,企业债券的票息不能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40%.实践证明这种定价方法极不合理,因为,这种定价方法没有考虑信用的价值。根据这个规定,无论企业信誉好坏,偿还能力强弱,以及投资者承担风险的大小,只要发行债券的期限相同,债券品种的价格就一样,这在客观上就给企业债券的价格信号造成了混乱。而且,实际上,我国发行的许多企业债券利率比同期国债收益率还低,这就限制了投资者购买企业债券的积极性。

(二)企业债券投资需求的约束

1.二级市场发育不成熟,企业债券流动性差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一级市场虽然发展缓慢,但毕竟在前进。而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二级市场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表现在上市品种少、规模小、交易量不大。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发展缓慢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债券的变现能力差,投资者一旦需要资金,手中的债券却卖不出去,企业债券等于银行定期存款,甚至还不如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可提前支取,而企业债券不能),债券的优越性不能体现出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企业债券二级市场滞后必然会反过来影响一级市场的发行,从而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的总体发展。

2.企业债券的品种、期限单一,缺乏金融创新自1988年我国发行企业债券以来,企业债券的发行品种基本上一个模式’重点建设债券或中央企业债券或地方企业债券、期限2-3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统一利率等,几年一贯制,缺乏灵活与金融创新,对投资者吸引力不大,即使有投资者,其面对的企业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很大,企业债券市场只能是死气沉沉,冷冷清清。

3.缺乏权威的评级机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不规范

在我国,发行企业债券的企业对其发行债券情况的信息披露极少,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风险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缺乏充分了解。这样,中介机构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科学而客观的信用等级评定,就成为债券市场上融资者与投资者沟通的桥梁。目前我国虽然也出现了许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每次发行的企业债券也都有信用评级,但由于缺乏客观的标准,甚至许多中介机构给钱就盖章,缺乏职业道德。结果,许多被中介机构评为AA级的企业债券,仍出现了到期不还的现象。投资者就不得不对中介机构的客观、中立和公正表示疑虑,从而使中介机构失去了投资者的信任。

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思路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状况与发展极不适应,这一问题己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市场的关注,也为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所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顺利推进,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必然获得长足的发展。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力创造条件,加强对企业债券的运作管理,努力培育和推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全面发展。

1.转变证券市场的发展战略,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额度,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

(1)理顺股票、国债和企业债券三者的关系,明确企业债券的主体地位。就静态而言,股票、国债与企业债券三个市场所吸纳的资金量的确表现为此消彼长相互替代。然而从动态和结构看,三者则呈现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近期我国债券的发行,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融资债券以及非上市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发行,有助于减轻股市扩容的压力。因此,在证券市场发展指导思想上,不应当简单化地把企业债券同股票、国债对立起来。

(2)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额度,满足一些经营优良的大企业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已具备了对企业债券的巨大需求,但由于大力发行企业债券的系列配套条件还需要在发展中逐渐完善,我国可以采取逐渐扩大规模的办法,最后取消债券发行的额度控制。在企业债券发行额度的结构控制上,我国一方面应当继续保持一些国有重点企业的发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安排一部分额度给予一些经营业绩优良、却又资金短缺的民营企业。

2.明晰企业产权,严格发债主体,提高企业信誉

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债券市场,最根本的是要对企业产权进行改革。从根本上说,产权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真正的所有者或理性的市场主体。企业一旦改造成为真正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法人实体或法律地位独立、行为自主、责任自负的市场主体,也就自然成为企业债券市场上的主体,必然拥有真正的筹资自,企业债券的发行必然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企业产权明晰,拥有独立的财产,企业根据市场的供求,基于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逐步发展企业债券的规模,成为真正的合格的发行主体,接受市场和投资者的合理约束和监督,在真正市场风险和回报的环境中运作,并确保债券的到期偿还。同时,要建立企业债券市场的准入机制,不具备发行条件的企业,坚决不能进入企业债券市场。这样明晰企业产权,严格发债主体,就可以过滤掉一大批不合格的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这对于提高企业信誉,重建企业债券形象,树立投资者信心和规范举债企业的行为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3.对企业债券的发行市场进行配套改革

(1)建立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使发行利率市场化。利率是企业债券发行流通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对债券市场供求关系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要求建立我国的人民币基准利率,理顺资金市场价格,实现利率市场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证明,在众多的金融产品中,能担负起人民币基准利率重任的只能是国债产品。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国债市场,尽快实现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丰富国债期限结构,增强国债利率的基础参考作用,使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制定不再比照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而是以同期限国债的收益率为基准利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包括债券收益率在内的利率市场化。

(2)建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定价体系。高风险、高回报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法则。根据这个法则,投资者要想获得高的投资额,就要承担高的风险。企业要想以较低的成本融入资金,就得有较高的信誉。因为不同信誉级别的企业融入资金所支付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如果说AA级企业的融资成本为同期国债收率(基准利率)上加30个基本点,CCC级企业斥应该加上200~300个基本点。正因为不同信用级别的筹资者的成本不一样,这在客观上迫使企业改变经营机制提高自身信誉和信用级别,并在投资者群体中树立良好形象。

(3)发行方式创新,发行规模化,降低发行成本。由于我国企业债券流通性差,企业信用级别低或者券商自身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历年来我国企业债券的销售状况不佳(这两年略有改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进行发行方式的创新。一是采取利率招标的方式,使企业能选择发行成本较低而发行效率最高的券商,直接降低企业筹资成本;二是发行规模化,管理层应适当加大中央债券的额度,鼓励增加单个发行体的发行量,企业债券上网发行,扩大无纸化债券的比重。

(4)积极推行企业债券的新品种。品种单一,投资者选择余地小,这也是我国债券市场、尤其是交易市场发展缓慢的重要结症之一。因此,应研究开发,适时推出一些新品种,如上市公司或准备上市的公司可发行可转换债券;外向型公司可适当发行外币债券;此外,还可推出贴现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可赎回债券和收益债券等,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4.积极培育企业债券的流通市场,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

我国的企业债券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只发行,无交易,的状态,尤其是地方企业债券。由于企业债券交易呆滞,流通性差,加大了投资者对其的风险预期,到期兑现要求增加,使债券的滚动发行更加困难。因此,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企业债券的流通问题。

(1)发展企业债券的二级市场。二级市场是债券市场的生命线,如果一个市场只有一级市场而无二级市场,那么这个市场就不可能壮大,因此,要建立一个活跃、高效的企业债券二级市场,为一级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配合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加企业债券的上市品种,逐步放开企业债券转让流通价格,使债券在持有期间能合理流动和直接变现,从而推动债券发行市场的健康发展。

(2)建立企业债券的场外交易市场。从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企业债券二级市场由场内交易市场和场上交易券商柜台交易市场并列构成,其中多数国家以场外市场为主。针对我国目前场外交易市场相对薄弱,应重点考虑发展场外市场。

(3)建立统一的债券登记、保管和清算中心。从各国发展经验看,金融市场越来越依赖于以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手段为技术支持的支付系统和证券结算系统。我国要发展证券市场,就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券保管和清算中心,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我国的债券市场上一个台阶。

5.培育企业债券的机构投资者队伍机构投资者具有专业知识,能够对投资工具的好坏作出自己的判断,不易出现跟风行为,这对于市场的平稳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机构投资者可以自己的风险嗜好进行资产组合,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机构投资者有一套内部和外部制约机制,投资行为比较规范;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二级市场的繁荣。因此,要使我国证券市场走向规范和成熟,就必须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队伍,确切地说,就是要大力发展各式各样的投资基金,(目前我国投资基金己开始起步)如证券投资基金、国债基金、股票基金、企业债券基金、混合型基金、保险基金等,以满足各个阶层、各种风险嗜好的投资者的需要。同时,机构投资者队伍发展起来后,由于在市场上进行操作的是以专业人士为主,因此,证券市场的发展就会更加平稳和规范。

6.建立企业债券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监督建立和完善与企业债券相关的各项法律制度,加强监管是促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管理层应当在相关证券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券发行的法律法规,从而规范企业债券市场与交易市场的运作。同时,由债券主管部门对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建立一个有力监管体系也是当务之急的。

(1)完善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制度,树立中介机构信誉。企业债券的信用等级标志着债券本身的信任程度和企业的偿债能力。把企业债券的信用等级公开披露出来,有利于投资者识别和判断。债券评级由专门的中介机构评级公司进行。要建立一个被广大投资者信任的评价机构,就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对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法规,使信用评级机构对自己的评定结果负责。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借鉴国际上通行的信用评级办法制定一个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国家标准,这样可防止信用等级极差的企业债券进入市场,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一个选择投资产品的参考。

(2)完善企业债券的担保制度。强化企业债券担保制度,开展资产抵押、不可撤销或负连带责任等多种担保形式,担保不落实或虚假担保的一律不予批准发行债券,这是对防范企业债券违约的一项重要制度。担保制度健全的关键在于对企业违约时处理抵押物的技术操作问题。西方国家的财团抵押方式值得借鉴。这一方式的特点是以企业特定的财产(例如容易变卖的产品、原料甚至机器设备等)为抵押标的,比较有利于操作。

(3)建立对债券持有人的利益保护机制。投资购买债券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有收益也有风险,争取收益规避风险,是投资者的共同愿望。因此,有必要在企业债券市场上建立起对债券持有人利益的法律保护机制,保障投资者债权的实现,使投资者保持对企业债券市场的信心。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建立对债券持有人利益的法律保护机制,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增强债券条款的约束力。这要求债券票面上不仅要规定兑付债券本金和利息的条款,而且在债券上或有关法律文件中,应当有两项主要的契约条款,即同等优先清偿权条款和限制抵押条款。二是建立企业受托人制度。在西方国家这一制度是为了解决人数众多的特券人难以集中行使权利的问题而设立的,即由发债公司与信托公司签订协议,如前者不能到期兑付,则持券人将权力委托给信托公司,让其统一行使抵押权以使投资者获得本金。我国今后在企业债券发行中要逐渐引入并完善这一制度。

(4)建立企业的偿债基金。发债企业为了保证到期还本付息具有足够资金,耍建立偿债基金制度,可以从每次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也可以从银行存款中定期划出一定金额,转存到偿债基金专户中去,这样日积月累,到期还本付息的资金就有保证。

(5)加强企业债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工作,完善公众监督机制。企业债券兑付困难,企业债券信誉不佳,原因之一,是资金末按发债章程规定合理使用。从外部看,就是信息披露工作没有做好。因此,要规范企业债卷市场的信息披露工作,完善公众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正庆,证券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

[2]袁东,中国证券市场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7

市场分析论文篇12

2印尼汽车市场结构分析

2.1汽车市场总体情况印尼共有整车企业20家,零部件企业700余家;其生产主要以内销为主,出口的数量极少。印尼对汽车产业的政策较为宽松,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政府对汽车产业取消了“本地化含量”的要求,取消了外资投资所持股份的要求,外资可以独资控股,放松了对汽车进口的要求,以通过市场机制建立正常的可负担得起的价格体系。同时,印尼汽车产业被日系汽车所控制,自身的核心能力很弱,可以说,印尼汽车产业基本还是组装产业。日系汽车,以丰田、大发、铃木、本田、尼桑、三菱为代表,在印尼经营几十年,建立起了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渠道,并利用强大的金融体系,建立灵活多变的消费信贷和保险业务。日本车用高性价比、低保养和低售后成本垄断了市场,使得欧美车在印尼难觅芳踪。

2.2车型特点印尼的汽车工业主要集中在小型车的生产和销售上,小轿车和家用MPV大约占有90%,豪华车主要靠进口,不到10%。虽然近几年SUV等车型份额一直在上升,但小型车和MPV依然占据了绝对份额。以2013年为例,印尼汽车主要细分市场的比例如下:MPVB&C,50.58万辆,占汽车行业的43%;VANB&D,27.13万辆,占汽车行业的23%(排量1.5L以下);CARB,11.33万辆,占汽车行业的9%;SUVC,2.61万辆,占汽车行业的3%;其他车型,占汽车行业的22%。

2.3竞争态势

(1)品牌和车型集中度很高。印尼市场的车型集中度非常高,又完全被日系车所垄断,这其中丰田公司是市场的排头兵,其在MPVB和MPVC上独占鳌头。以2013年的销售数据来看,汽车市场的前六名全部是日系汽车,丰田以35.6%排名第一,但这一数据较2012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大发为13.6%,铃木和三菱同为12.9%,本田8.1%,日产5.2%。这六家日系品牌已经占据了汽车市场份额的89.3%。从车型上来看,丰田的A-vanza,大发的Xenia,铃木的Erti-ga以及丰田的Innova是印尼最畅销的车型。

(2)高集中度的销售区域。印尼人口众多,但人口分布却极度不平衡。58%的人口集中在爪哇岛和马都拉岛,雅加达的人口密度已达到每平方公里14440人,而全国的人口密度仅为124人/km2。在新秩序时期,苏哈托政权实行“爪哇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得爪哇岛成为了印尼的工业中心,各个区域的发展极不平衡,即使是爪哇岛,经济发展也是集中在大雅加达区域。这两个原因,导致印尼的汽车市场极度集中。印尼一共有33个一级行政区,即省份。但前十大省份的汽车销售上牌量就占据了整个国家的82%以上;而其中,一个爪哇岛,又占据了全国上牌量的66%,再看大雅加达区,又占据了全国27%的销售量。因此,各大汽车品牌主要竞争的就是雅加达区域和爪哇岛。大雅加达区域单店销售量比别的区域至少高出一倍以上。这种局面,也导致在大雅加达区域竞争十分白热化。

(3)大经销商为主的分销模式。印尼汽车市场起源于日系汽车,也长期被日系车所垄断,主要的品牌丰田、大发、铃木和尼桑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前后期分别进入印尼市场,但在寻找合作伙伴的过程中,丰田较为顺利,一直和Astra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丰田共有五家大经销商,其中Astra一家独大,与其他四家的网络数量平分秋色,Astra现在也成为印尼最大汽车生产制造和销售公司。而铃木和尼桑却没有那么顺利,其在发展过程中更换了两次合作伙伴,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印尼的前进速度。铃木在利用摩托车铺设的网络进入汽车失败以后,在当地建立了合资公司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一度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发展的快速时期。在网络上铃木的大经销商数量最多,为33家,这33家大经销商管理着全部将近270家销售点。尼桑在印尼的发展更换了两次合作伙伴,导致其直到1997年以后根据印尼出台的新政策,开始回购了90%的尼桑股权,进入的发展复苏阶段。大经销商的存在会帮助厂家减少在管理上的复杂性,帮助控制在某一个区域市场的有序发展,同时,网络发展的速度也会比较快。尤其是在新进入市场的时候这个优势会体现的比较明显。但,如何管控好大经销商确实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从印尼的经销商网络发展也可以看出,在政府取消当地企业必须控股的强制政策后,各个日系企业纷纷增加了自身在合资销售公司中的控股,从而增加对大经销商的管控能力。

3印尼汽车市场发展展望

印尼作为一个海岛国家,其政府的中长期规划设置了六大经济走廊,带动区域经济快速扩张,推动印尼经济从完全集中在爪哇省向各个区域拓展,在这个规划中,机械和交通工具业是重点发展的18个方向之一。